如何优化产业结构范文

2023-09-23

如何优化产业结构范文第1篇

题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理论综述

张晨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2010级世界经济研究生)

学号:20100210018

一、文章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蔓延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缺乏动态性研究,优化升级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匹配等问题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现状与方法进行回顾、整理、归纳、分析。以期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对维持经济持续增长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归纳以后,我们认为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优化升级,进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二、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优化升级出最佳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龙头产业。尤其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回顾,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从而促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进一步研究。

三、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Walt Whit man Bristow ,1916 — 2003)曾经出版过《经济成长的阶段》。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之中存在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行业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比较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行业领头羊,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罗斯托同时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在产业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迅速扩大的结果。

(二)美国人赫希曼(A.O.Hir schman)是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从而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拳头品牌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结构的投资,带动其他产 业的发展。

(三)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与政府的各个经济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结构的存在,并对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优化

升级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实质上是一种总结。

(四)上世纪50年代,日本为实现赶超战略梦想,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产业结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编撰了《产业结构论》一书,首次对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升级进行了研究,明确提出了二个基准条件“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和基准”。日本政府政策研究部门在筱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劳动内容基准与环境基准,环境基准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进程中,要防止布局过密而造成环境污染和人口过于密集而影响社会发展,在不影响环境与社会的同时让拳头产业优先发展。

(五)结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的形成是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准的提出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更具有应用性和可操作性。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实践证明了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也就成为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

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回顾

我国学者结合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目前国内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上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优化升级实证研究

我国10多年有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较为重视实证研究,反映在文献方面,就是对产业结构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后,针对具体的省、市、县级层面的研究。

(二)优化升级基准研究

专家学者们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准研究已比较成熟,如已经归纳出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关联度、增长率、扩散效应和生产率上升率等基准以及日本的环境、劳动内容基准,形成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典基准体系。

(三)优化升级指标体系研究

优化升级基准确立以后,许多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研究确立的基准,并进行定性方面的分析,优化升级出本地的产业结构,但定性分析的主观性太强,优化升级结果的准确率不高,缺乏说服力。

(四)优化升级评价方法研究

鉴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是在产业结构按规律演进和协调化过程中,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市场化实现过程,因此,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应当把系统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对这一过程中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和系统评价。

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运用产业结构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围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行了若干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的实施做了大量的论证,为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研究从国家角度转向基层做了开拓性工作。可以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具体的创新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创新

第一,采用系统理论的研究思路,设计了将多种理论有机结合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一种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思路。

第二,将系统原理和生产力经济理论的有关原理有机结合,提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

程就是产业系统功能不断强化的过程,并由此构造了在一定环境中运行的产业系统的优化原则使产业系统功能的描述建立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基础上。

第三,将平衡增长理论和非平衡增长理论有机结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既考虑到产业系统的协调性,又顾及到产业系统关联效应的差异性,将灰色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有机结合,采用灰关联方法,提出依照子系统对系统总体贡献的大小,以及子系统之间关联效应的强弱,对产业部门进行综合排序,形成产业发展的优势序列。

第四,综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效果,运用技术创新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设计了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不足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优化升级基准指标体系存在理想化。

第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缺乏有针对的动态性。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数据缺乏连续性。

如何优化产业结构范文第2篇

农村行政管理(专科)专业

毕业作业

毕业论文标题:

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发展新农村的报告

分校工作站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发展新农村的报告

摘要:新农村建设需要调动政府与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更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当前,中国乡镇政府正经历着一系列新的变化,然而目前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既明显偏离并落后于现实需求,又面临着职能转变的现实困境。面对新农村建设这一新形势,如何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在服务和引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镇政府;职能;合理定位。

正文: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将要倾注各方面的关注及参与,尤其是作为直面农村工作的乡镇政府。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和实施,将赋予乡镇政府新的职能要求。由于乡镇政府身处在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这必然要求乡镇政府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也将是造就乡镇政府的一个大好时机。当前乡镇政府要想有所作为,就应当以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对其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一、新农村建设对乡镇政府职能定位提出的新要求

乡镇政权运行状况能否适应当前条件下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鉴于此,新农村建设对乡镇政府就有如下新要求:

1要进一步认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要解决三农问题,农民问题是核心。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仍然是也应该是建设的主体,但这并不就等同于否定了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就在于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必须严格遵守中央和上级政策的目标和任务,结合当地实际,分解目标任务,因地制宜地采取政策措施。因此,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必须树立并强化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2加快农村产业战略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尽管经过改革开放,中国农业产业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状况仍较普遍。究其原因,就在于当前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因此,各地乡镇政府应立足本地区农村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并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中国农业产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要加快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乡镇政府提高驾驭产业战略转型的能力。

3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农村现代文明。乡镇政府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不单单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而且要“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因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镇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培训,宣传建设规划,引导他们摒弃旧观念、旧习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明乡风,从而真正实现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4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广大农民的公共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成为了市场的主体,农村公共产品的生产无法由一家一户来承担,必须交由乡镇政府去完成。然而,当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已严重影响了乡镇政府的行政效能,也阻碍了统一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的进程。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要求乡镇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公共需求。

二、当前中国乡镇政府职能定位存在的问题

当前乡镇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乡政村治”二元结构,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管理体制与城乡统筹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乡镇政府职能定位缺乏法律依据。乡镇政府职能履行、机构运转的好坏直接关系农村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水平,进而影响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面对

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对乡镇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和合理配置,有利于提高乡镇政府的行政效率,促进基层政治民主化,从而实现生产发展,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乡镇一级政府的职能配置重视不够,迄今为止,中国尚未出台一部全国性的专项法律,用于规范乡镇机构的设立及其职能配置,这种状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不断变革的基层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乡镇政府职能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这就要求乡镇政府要提高对市场主体地位的认识,从过多的微观经济事务中抽身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上。然而,当前一些乡镇政府仍然过分介入农村经济的微观运作层次,自身成为一个利益主体,这对农村经济市场化、产业化、一体化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3乡镇政府职能表现出自我扩张的惯性。在以“管理民主”为目标的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中,要求广大农民对属于本区域村民自治的事项具有决定权,村民自治是管理民主的现实体现。然而,事实上一些乡镇政府在乡村关系上,习惯于简单粗暴地干涉村民自治,将村民自治组织视为自己的下属机构,没有使村民自治得到充分的体现。此外,在一些乡镇,政企不分现象仍然存在,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全面越位,不仅没有使农民受益,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4公共服务职能和意识的缺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构建一个精简高效、运转灵活的乡镇政府,同时结合村级组织向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乡镇政府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其直接服务的对象——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然而,当前绝大多数的乡镇政府并没有摆脱过去管理模式的束缚,公共服务职能缺失,行政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政府处理行政事务习惯于发号施令,直接干预具体经济和社会事务。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乡镇政府职能合理定位的思考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合理定位乡镇政府的职能,既是进一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必要前提,也是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必然要求。因此,各地乡镇政府应从农民的利益诉求出发,结合本地实际,围绕更好地服务三农这一根本出发点,合理定位自身职能,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1转变思想观念,更新乡镇政府治理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及时转变治理理念。当前,乡镇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思想,认清形势,借助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的契机,主动求变,提高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乡镇政府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改变过去那种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指挥一切的家长形象以及没有政府行为约束的观念;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帮助广大乡镇干部树立乡镇政府是公共管理者、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行政新理念。

2突出乡镇政府的规划职能,明确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牵扯的问题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乡镇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总体上做出科学、合理的谋划。一方面,乡镇政府要成为基础设施的规划者。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基础设施的规划将会影响未来产业结构分布以及产业关联,进而影响农村产业化的实现;另一方面,乡镇政府要成为产业结构的规划者。农民收入难于提高,就在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同质性和单一性,这样就会导致比较优势

的丧失,并进而引发恶性的数量竞争,而无法获得比较收益。乡镇政府对产业结构的规划,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3突出乡镇政府的服务保障职能,建立统一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农村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条件。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推进,乡镇政府应把职能的重心转向为广大农民提供公平、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此外,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多元化的,这就要求乡镇政府在其他领域改革的同时,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福利、养老保险体系等,加快建设统一城乡公共服务体制的步伐。

4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农村建设,既要正确发挥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然而,由于农民的自身发展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普遍较弱,要想发挥其主体作用,就必须借助于各类农村社会组织。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是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同时可通过发挥其相应的管理、监督等职能作用,促进有序竞争,维护市场秩序。有鉴于此,各地乡镇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为其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运行环境。

5.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基层民主发展,实现村民自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然而,目前在很多地区,村民自治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发展,甚至流于形式。乡镇政府作为农村基层政权,是农村经济社会事务的直接管理者;而村委会则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二者之间不存在直接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一种指导关系。鉴于此,一方面,乡镇政府要摆正其在乡村关系中的位置,不过多干预村委会的工作,给予村委会和农民群众真正意义上的自治权;另一方面,要通过发挥其对村委会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作用,完善对其管理与监督。我们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同时,要理顺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政府实现地方民主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刘小春吴平周波等.乡镇政府的“撤”与“改”——兼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张俊贵发挥乡镇政府在建设新农村中的指导作用 J前沿20075

4俞桂海新农村建设视角下乡镇政府管理研究 J行政论坛20081

如何优化产业结构范文第3篇

一、 宁陕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宁陕农业生产总值逐年稳步提高。财政支农投入进一步加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设施农作物面积,依托"一村一品"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9万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6亿元,同比增长6.6%。,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向着规模特色效益化迈进。

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成效,农民增收呈现亮点。"一菌三园"(袋料食用菌,建设板栗园、核桃园、蚕桑园)建设势头良好,2011年食用菌产量358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84%,板栗、核桃产量分别为3320吨和1216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52%和49.20%。特色冷水鱼养殖突飞猛进,以陕西龙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大鲵养殖产业采取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走上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路子,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以猪苓、天麻等中药材为主的林下药材种植业逐步壮大,。2011年全县中药材收获量为172万公斤,比上年同期增长18.68%,实现现价产值为7169万元,带动了农民增收。

3、设施农业发展平稳起步。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生产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宁陕建成设施蔬菜大棚168栋,日光温室1栋。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14亩,大大提高了蔬菜种植的收益。

4、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迅速。以广货街镇"省级生态旅游村和休闲农家乐明星村"---蒿沟村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农业,带动了宁陕各地农家乐蓬勃发展。依托生态山水旅游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 影响宁陕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因素

1、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的趋同单一,地理环境制约产业发展。一是宁陕处于秦岭山脉深处,山大人稀,平地少坡地多,不能和处在月河川道的区县比较。农民处于生计,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意识不够,这样造成了对环境的过度透支。二是近年来物价上涨,农产品的价格不稳定,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对发展种养业的积极性。三是农业结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为木耳、食用菌、板栗、核桃等,农产品比较单一化。要想开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把锁,关键是要发展本县名特优新农业产品,从根本上优化宁陕农业发展结构,增加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农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一是县直涉农部门专业人才少,譬如全县至今无从事蔬菜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据了解全县从事农业生产技术的人员只有5人,从事畜牧生产技术人员也只有8人。二是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才严重短缺,不能有效地组织引导农民进行科学化种养,严重制约了宁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一方面是绝大多数70、80后的农村劳动力不熟悉耕种方法,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在家种植养殖,没有外出务工收入高;一方面农村居住环境、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农业信息闭塞,不畅通,农民不知道如何依附农业科技实现致富增收。据统计数据显示,宁陕农村劳动力资源数为3619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为17466人次,占到农村劳动力人口数的48.26%。

4、农业经济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带动力不强。农村专业合作社没有充分发挥应具有的作用。

三、对推动宁陕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1、大力优化宁陕农业产业结构。一是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富民、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依托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由农家乐转型为生态农庄经济,带动农业经济发展,走出宁陕特色生态农业经

济可持续性发展之路。二是依托大秦岭文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积极提升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实施文旅融合,带动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三是抓实传统产业。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壮大畜牧业、林业和渔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四是做大特色产业。要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业、冷水鱼养殖业、蜂蜜产业和中药材产业等特色产业。带动全县养殖大鲵和鳟鱼的人数,充分发挥专业养殖合作社的作用,使宁陕成为秦岭大鲵的故乡。

2、集中力量搞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一是出台惠农政策,搞好设施农业发展的各项补助。二是资金方面,应发挥信合、农行的涉农信贷力度。最大化的为农民的农业贷款开启绿灯,简化信贷手续,为现代化设施农业发展创造可持续的融资机制。三是招聘大批的专业型人才充实到基层一线。四是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保险措施,给农产品上保险,以降低设施农业的风险性。五是大力加强现代农业企业的招商力度,培植龙头企业。六是加快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促进农民对设施农业的信心。

3、畜牧业发展要多元化,规模化。一是扶持有资金有想法的农民发展一些特色养殖。(如:部分珍禽养殖)二是力争每个建制镇都能扶植起一个规模化的畜牧业养殖厂。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养殖转型、升级,有效的促进农民增收。

4、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加大林下种药材的产业发展。一是药监部门要加大药材种植培训力度,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坚持规模化发展。二是建设龙头企业。引进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中药材种植、研发、加工企业来宁陕投资,引领以猪苓、天麻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三是加大对食用菌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其应有的高附加值,同时严格控制食用菌产业户数,而不是"一窝蜂式"的发展,有序开采森林资源。

5、加强技术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和农业技术专门人员。一是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大力提升农民农业文化素质,不仅需要有理论知识的培训,而且还应该注重实践操作的培训,要把知识和培训送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二是加大力度招聘配齐基层相关农业专业人才。三是继续加大一村一品的建设,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本土大学生回乡创业。

如何优化产业结构范文第4篇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内涵及其层面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事物在本质、结果和型态上发生改变,就叫做转型,它是一种类别变量。事物由低级向高级进行演化,就叫做升级,升级是等级变量。所以,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产业从技术低级、附加价值低级和污染严重、能耗量大向技术等级高、附加价值高、污染度降低和能量消耗小的状况变化的经过。它的最主要的要求是质量和效益,而提高其竞争力是它最终的目标。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三个层面

产业转型升级包括三个层面,他们分别是:微观企业层面、中观产业(集群)层面和宏观区域层面。这三个层面具有不同的行动策略、驱动主体和认知取向。

在微观企业层面上,产业转型升级指的是应对发展的难点和环境的变化而采用的战略性的方法,来扩展企业生存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它包括企业在行业内进行转型升级和行业之间进行转型升级两个部分。企业在行业间的转换升级具体指企业的主业不发生改变而加入新行业;进入新的企业,但是原来的行业依然保留;从以前的行业中退出,完全进入新的企业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具体做法:在管理方面、工艺方面、组织方面、营销方面和产品方面进行创新,提高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建立自主品牌和提升自己的声誉,增强市场的销售能力,对产品市场的结构进行优化,使产业向国际化转型。

在中观产业层面上,产业转型升级主要看中的是区域的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借助于提高价值链的位置来提升产业的全方位竞争力,针对于展产业转型中的系统失效难题,重点要求由集群的政策来进行解决。在集群产业转型升级中特别强调,要提高有关的集群产业的行动效率,要对集群产业的创新系统进行完善,要优化集群产业的组织,对有关的政策进行恰当的调整,并积累社会资本。

在宏观区域层面上,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指的是由优化产业的结构层次来对区域经济竞争力进行提升,特别说明对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市场失灵问题由产业政策来进行解决。当前区域传统的三产业结构的变化为,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和地三产业的比重提高。优化区域生产要素结构的趋势,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在区域制造业中,它的内部结构变化是,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相当,由技术水平较低向技术水平较高转变,由加工度低向加工度高转变,由附加值低向附加值高转变,工业的发展对原料的需求也越来越低。区域服务业中,其内部结构的变化是,由传统的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进行转变,现代服务业的特征是层次高、附加值高、属于生活服务和知识性的生产服务。

(三)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具有建构性

随着时间的改变、空间的改变和对象的改变,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内涵也是会改变的。产业转型升级的短期的目标和长期的目标,在不同的企业发展时期、不一样的经济发展时期和产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区域里、不同的产业或者企业中,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也是不同的。社会中的各种组织、政府部门以及各类企业对产业转型升级也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目标。

二、国内外经济新趋势迫切要求我国加快推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一)我国的经济增加速度在持续下降

我国的经济出现新常态,在年第三季度中GDP增速为年金融危机以来增速最慢的,创造了六年中的最低增速。7.3%是用来权衡工厂和企业的产品的出厂时的价格的变化走向和变化程度的指数的,它能够显示某一阶段生产区域产品价格的变动情况,他也是设置国名经济核算相应的经济政策的很重要的依据。从2012 年下半年开始,PPI 就连续降低,在连续的35 个月中,我国的工业品出厂的价格就在紧缩中,使我国的价格指数下滑时间持续达到最长。

(二)政府的“投资拉动、出口导向”模式几乎失效 我国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的效果不是很好,我国经济发展的旧模式对于现在的经济发展几乎没用,而为推动经济发展而开发的

型模式还没有完成,所以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还在不断地探索中。政府以前开发的投资拉动、出口导向模式对当今的经济发展使用的地方

越来越少,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他所导致的后果也将很危险。所以,我国急需要对当今的经济开发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地方政府推出的出口导向型模式才使得我国的经济能够进行长期增长。但是这种模式是需要低廉的人力资本的和大国要对产业的转移要有一定的承接能力。但是他们在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我国产生了负面的效应,甚至成为问题的来源。我国长期以投资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这将使我国的产能出现过剩的现象。

(三)传统的生产优势逐渐降低,我国面临更大挑战 我国的地成本比较优势的基础正在一步一步的消失,因此我国的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就会缺少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很多的产业都没有世界级别的品牌,在技术上也没有达到世界级的水平,甚至是我国的最高级别的产业他们的产品也几乎是进口的,主要是一些主要的零部件,

这些在我国很少生产。因此,我国还不是工业强国,在国际中也不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我国对比较优势的策略太过依赖,这样就会阻碍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技术上的创新就表示具有高风险、较高的成本和较高的投入但是效果却非常慢。我国的JDP 远远落后,地方上的政府和企业就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非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动力,由

此而井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忽略了。过度依赖还会使企业在创新发展方面的能力不够。首先,很多的劳动力、资金和土地都被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所使用,使技术密集型产业因缺乏这些条件而得不到充足的发展,然而在获取的利润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只能获取很少的利润,几乎不能够支持我国在技术上的升级,不能够承担起产业创新中的技术和市场风

险。然后,在跨国企业对地段比较优势进行利润空间上的限制,来压榨和剥削后来发展的国家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和资本积累的能力。这样,就会使这些企业无法进行技术上的研究和开发,就会使这些企业越来越依赖外部的市场。

因为我国很大一部分的产业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加工程序,重复生产的加工链条不够长,这样就会使生产性的服务业遭到限制,是产业结构出现低度化趋势和空洞化的趋势,使产业在结构上失去平衡。

(四)缺少发展新型产业的市场思维

发展新兴产业的市场思维就是要正确的把握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如何更好地发展新型产业的问题,他更是在指导和帮助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对引导思想、政策制定和发展思路进行决策的问题。政府在推动新型产业发展中,要始终注意不走老路,不采用旧办法的危险,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其主要作用。

三、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趋势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提是具备融合的产业发展观我们要厘清服务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当今,农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制造企业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都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制造企业服务化是由生产向服务进行发展,由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也是传统工业进行转型的方式。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它具有很大的支撑能力,因此他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制造经济和服务经济的融合是可以推动产业发展,服务业几乎依赖制造业而发展,它借用制造业生产的产品而且正是用这些产品又服务于制造业。

(二)工业转型升级的一般趋势是柔性化的生产模式

为了实现市场的个性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为适应形势的需求,生产过程中要采用柔性化的生产方式。定制化是柔性化生产方式最有表现性的特点。领导厂商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达到将主流业务由大规模生产转变为个性化定制。实现个性化定制面向全部的产品线、全部的生产流程和实现全方位对全部的产业来说都是很困难的。

产业转型发展趋势主要的还有,工业产品转型升级主要为智能化产品,电子商务改革工商业的模式,工业转型发展的趋势是产业集群化,用消费来引导工业的转型升级和工业转型升级趋势是由高消耗到低碳化。

四、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一)调整产业结构和制定政策

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鼓励自主创新,大力推动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经过产业转型升级来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产业水平。

(二)推进对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发展

只有加快产业链从加工的程序向两端拓展,才能发展产业高端。提高配套率对于传统企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传统产业要培育自己的链条,使其能够和当地的一些企业对接。不仅要积极向国外的高端的产业转移,还应不断地积累相应的技术、实例和资本,从而来发展自己的产品。

(三)使信息化和工业化进行高度的融合 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的时代,只有不断地推进信息化和发展电子信息页,建立互联网的思想,普遍使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电子商务,达成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度融合,才能使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成功。

(四)向创新驱动发展推进

向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就要脚踏实地,实战实干,对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都应该以市场为依据,使其真正的达到产业化。在引进人才和技术的时候,要考虑到地方上有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不能够太盲目,以免造成浪费。不能只引进国外的人才和技术,还要看到本地的人才,并充分重视他们,并培养他们。

如何优化产业结构范文第5篇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方面和核心内容。下面我将通过对《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认识,来分析一下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产比重持续降低,三产比重明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对有限。就业结构变化远大于收入结构变化。

2.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并呈现出内部结构升级特征。。我国出现了明显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意味着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级。

3.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当前的高增长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结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这三次结构转变都与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相关,形成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规律。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第三产业比例偏低,而且近几年在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的水平上出现了比重增幅趋缓,甚至近两年出现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着结构低水平。

2.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3.产品的附加价值明显偏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工业处在低端位置。在许多工业领域,我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附加价值难以较大幅度提高,相应地实现经济增长投入的物耗、能耗也比发达国家高得多。中国工业的技术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十一五期间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向和升级战略措施。

“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内容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任务,以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以体制改革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为基本保证。

1. 加快发展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十一五”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针对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纲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独立成篇,这是历次五年规划中的第一次。总的要求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具体战略:(1)把服务业当作产业对待。(2)优先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十一五”期间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3)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这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根本动力。

2.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

任务。

《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

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1)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推进工业化的重点须实现根本性转移,从量的扩张为主向质的提高和结构优化升级转变。

(2) 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实现结构升级。这是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特别是各级地方政

府干预过多的问题提出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主要通过经济手段进行有限、适度的引导,避免政府主导、过度干预和干预方式不当。

(3)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提高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价值链。

(4)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改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要支持企业重

组,实施品牌战略,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创造就业和满足多样性需求方面的作用。

3.保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变。在稳定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 继续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在国民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不会改变。要加大力度大幅度提高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 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精细农业、绿色食品、创汇农业等项目的综合开发,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加强小城镇建设。

4.工业内部结构调整 。把传统产业改造与消费市场、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加快结构升级, 培植优势产业群。

(1)加快对装备制造业的更新改造。要以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及数控系统、集成制造系统和柔性制造系统、新型工艺和自动生产线的成套设备为发展重点。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充分发挥技术组合优势、综合优势和尖端优势,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正在逐步替代传统产业变为主导制造业的部门。我国通过参与IT产业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既能实现充分就业,也能获得较高的比较利益,逐渐积累起强大的IT产业技术开发能力 。信息产业应该而且也能够成为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

消费经济学:(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小康社会水平的基本实现,居民消费结构随之持续升级,即从吃饱穿暖、有耐用消费品可用、有屋可住,向吃好穿好、改善居住条件、提高耐用消费品质量、扩大服务消费转变。因此带动汽车、住宅、建材、通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重化工业和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我们的汽车产业、通讯产业、稳定发展房地产业,适应消费结构升级,促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发展。

如何优化产业结构范文第6篇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方面和核心内容。下面我将通过对《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认识,来分析一下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产比重持续降低,三产比重明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对有限。就业结构变化远大于收入结构变化。

2.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并呈现出内部结构升级特征。。我国出现了明显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意味着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级。

3.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当前的高增长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结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这三次结构转变都与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相关,形成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规律。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第三产业比例偏低,而且近几年在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的水平上出现了比重增幅趋缓,甚至近两年出现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着结构低水平。

2.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3.产品的附加价值明显偏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工业处在低端位置。在许多工业领域,我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附加价值难以较大幅度提高,相应地实现经济增长投入的物耗、能耗也比发达国家高得多。中国工业的技术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十一五期间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向和升级战略措施。

“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内容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任务,以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以体制改革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为基本保证。

1. 加快发展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十一五”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针对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纲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独立成篇,这是历次五年规划中的第一次。总的要求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具体战略:(1)把服务业当作产业对待。(2)优先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十一五”期间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3)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这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根本动力。

2.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

任务。

《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

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1)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推进工业化的重点须实现根本性转移,从量的扩张为主向质的提高和结构优化升级转变。

(2) 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实现结构升级。这是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特别是各级地方政

府干预过多的问题提出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主要通过经济手段进行有限、适度的引导,避免政府主导、过度干预和干预方式不当。

(3)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提高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价值链。

(4)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改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要支持企业重

组,实施品牌战略,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创造就业和满足多样性需求方面的作用。

3.保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变。在稳定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 继续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在国民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不会改变。要加大力度大幅度提高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 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精细农业、绿色食品、创汇农业等项目的综合开发,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加强小城镇建设。

4.工业内部结构调整 。把传统产业改造与消费市场、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加快结构升级, 培植优势产业群。

(1)加快对装备制造业的更新改造。要以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及数控系统、集成制造系统和柔性制造系统、新型工艺和自动生产线的成套设备为发展重点。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充分发挥技术组合优势、综合优势和尖端优势,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正在逐步替代传统产业变为主导制造业的部门。我国通过参与IT产业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既能实现充分就业,也能获得较高的比较利益,逐渐积累起强大的IT产业技术开发能力 。信息产业应该而且也能够成为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

消费经济学:(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小康社会水平的基本实现,居民消费结构随之持续升级,即从吃饱穿暖、有耐用消费品可用、有屋可住,向吃好穿好、改善居住条件、提高耐用消费品质量、扩大服务消费转变。因此带动汽车、住宅、建材、通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重化工业和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我们的汽车产业、通讯产业、稳定发展房地产业,适应消费结构升级,促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发展。

上一篇:社会劳动保障网查询范文下一篇:人体生物节律测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