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论文范文

2023-10-02

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所指的“时代”。特指社会发展时代。事实表明,当今人类社会处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大时代,并具有大变化、大进步、大目标、大使命、大“手笔”、大历程、初级阶段等特征。明确这些,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发展大时代;两个过渡;初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是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建设科学化的重大举措。要想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要明了什么是“时代”?我们现今“处于什么时代“?学术界进行了长期,深入探讨,但没有定论。我认为,人类社会处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大时代,同时面对两种社会制度国家共存竞争的现时代,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里仅就“两个过渡大时代”做些探讨,就教于同行。

一、“两个过渡大时代”提出的依据

“时代,的一般含义,是反映事物发展某一特定阶段的基本特征。由于对“基本特征”认识分歧,各行各业提出了各种各样“时代”概念,本文所指的“时代”,特指社会发展时代,即对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和深化进程中某一历史阶段社会性质、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向的界定。

本文提出人类社会正处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大时代(以下简称“两个过渡大时代”),出于以下客观事实的考虑。

1 “大的历史时代”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题中之义。马克思、思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创始人,在他们对众多的时代划分中,许多属于大时代的认知。马克思在(V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16E其它著述中。马克思则把人类社会分为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相应地分为几个时代。思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三大历史时代。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集大成者和突出发展者,他在1915年(打着别人的旗帜)一文中,不仅首次提出了“大的历史时代”的概念,而且对此进行了集中的阐述。o)至今仍是学者们频繁引用的经典。列宁在其他著作中,也多有涉及。他在1918年(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文中就说过:“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整个历史时代。,D)

2 对“大的历史时代”的认定,已被学术界不少学者接受,并进行了论证。1996年许征帆教授在他出版的专著(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就使用了“我们所处的大时代”的概念,认为“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之后的时代,概括为‘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将更符合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地球上‘一球两制,的现实,,”

1997年12月25日,<世界知识}杂志召开了一次盛况空前的“我们所处的时代”为主题的研讨会。主要内容在该杂志1000期上公开发表。各种观点公开亮相。其中一种观点。就是主张把我们所处的时代分为“大时代”和现时代。

2004年12月,靳辉明教授、谷源洋研究员出版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一书,其中“第一章:当今时代的性质和主题”,也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其中明确将,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作为“大时代”。C,1

3 把“大的历史时代”界定为“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较大程度地点明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和演化进程,正确地指明了该历史阶段中多数国家的社会性质、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向。冷战后的国际社会,出现了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甚至文化差别甚大的四类国家,他们分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民族主义国家、冷战后中东欧国家与独联体成员国、社会主义国家。“除了社会主义国家之外,其他三类国家(占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绝大多数),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基本或大致相同,均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范畴。它们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使自己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创造条件、准备基础,甚至已经不同程度地加入了这一历程。在“大的历史时代”界定中,把‘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放在首位,既是对名家研究成果的尊重,又是对客观存在实事求是的肯定。

4 把“大的历史时代”界定为“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应看到其中还有明显的事实缺憾,需要正视、补遗。自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始,世界基本态势发生了质的改变。在私有制独霸的人类世界上,诞生了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始了并非顺利的社会主义建设征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事业有过空前的辉煌,20世纪末社会主义又出现严重曲折。但毕竟仍有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5个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他们搞的是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他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不是在逐步演变为资本主义。如果仅说“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就淡视了这一客观事实。在“大时代”的概念中加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才符合历史的真实和使得定义科学。

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涵

坚信“两个必然”,是本文确定”两个过渡大时代”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宜言)中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他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谜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思想的经典表述。

(共产党宜言)1848年2月公开发表至今,160多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科技、经济大发展,西方政局相对稳定,20世纪末苏联东欧的剧变,使某些人头暈目眩。硬说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失败,资本主义的新辉煌已经到来,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结论错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就可以独占这个时代的中心,甚至可以万古长青。

这是站在西方统治阶级立场上,片面、错误的认识和结论。如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立场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会得出实质不同的结论。

1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历史的必然。人类历史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历史,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开始迈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论证,也为人类历史发展所证明。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对立物而产生的。作为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是对资本主

义社会形态的否定。但是,这种否定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扬弃,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历史法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依照这个法则,资本主义不可能是永恒的。无论它现在如何强大,也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如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代替封建主义社会形态一样,它迟早要被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所代替。

2 资本主义创造出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创造出自己的掘墓人。资本主义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是由于它本身固有矛盾所决定,也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不断产生的否定因素所致。正如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有自己的对立物同它缠在一起:资本家没有雇佣工人就不能存在。”m0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獱本主义的这种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及由其所制约的其他社会矛盾,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并使其最终走向灭亡。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冲突及其发展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首先是在那个直接吃到它的苦头的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头脑中的反映。所以,资本主义创造出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创造出自己的掘墓人。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3 现今资本主义的发达,不自觉地为更高级的社会主义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社会基础。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动力,但对资本主义来说也是“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Cm4‘是历史上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的力量”。叫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凹 ,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达,使垄断资本家财源滚滚,但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来讲,并非完全是“福音”。他们自己在不自觉的为自己准备坟墓,不自觉地生产和“培养”资本主义“自身的掘墓人”,不自觉地为更高级的社会主义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凹,)F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准备”生产组织形式和“新人”,不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其它因素。04但决不能认为资本主义可以“和平长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可以“裆同”,因为涉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社会制度的更替,“总资本家”不会袖手旁观,垄断财团会千方百计的维护自己的统治。人民是推动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掘墓人”的彻底觉醒、群体奋起、恰到好处的“剥夺剥夺者”之时,就是资产阶级灭亡之日,

4 资本主义的改良,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会改变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总趋势。西方的繁荣,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改良、改善的基础上的。这种自我调整和改良,可以阶段性的、较长时期的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甚至繁荣,但确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和社会弊端。就连在20世纪80年代末宜称共产主义“大失败”、资本主义大胜利的布热津斯基,在后来的(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也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的20个大难题。他强调,这些涉及价值观念和文化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决定性矫正的。西方人必须“在哲学上进行反省和文化上作自我批判”,必须认识到“以相对主义的享乐至上作为生活的基本指南是构不成任何坚实的社会支柱的:一个社会没有共同遵守的绝对确定的原则,相反却助长个人的自我满足,那么,这个社会就有解体的危险。”

现今资本主义的发达,还有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新殖民主义、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空前突出。表面上风光无比,其实在不断加深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随着这些矛盾的不断深化和扩展,他们的丧钟就会敲响。

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范围内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还有较强的生命力,它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长存”和“永存”两个词,一字之差,内容和实质大相径庭。两者不能划等号,更不能简单的互相替代。硬说“长存”就是“永存”,是掩耳盗铃之举、有混淆是非的嫌疑。

总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自我改良和改善,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绝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在具体演进中产生的一些繁荣现象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论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三、“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内涵

苏联东欧剧变发生后,有人硬说社会主义失败了,这种言论违背客观事实。如何正确的看待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我们确认当今处在什么样的大时代的重要依据。

发生在20世纪末期的苏联东欧剧变,犹如强烈的“政治地震”,破坏性极大,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空前的损害。社会主义运动跌人了低潮。但苏东剧变,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总趋势。

1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HC”,N外长期摘霸权主义,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这样做,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害人、害己、害社会主义。这一教训,已被社会主义国家深刻汲取。中国不止一次重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使得中国外交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的形象明显高升。

苏联的解体,还由于“经济恶化,指导思想换‘魂’,无产阶级专政被取消,苏共解散等支柱的坍塌,加上内外敌对势力联合作祟。””坡些深刻的教训,已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世纪警钟长鸣。中国决心高举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各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上新台阶,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事业倌心倍增。

2 苏东剧变后,资本主义好像“块头”增大了,但同时扩展、深化了众多矛盾,使共产党人更加明了怎样应对资本主义,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作祟。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奉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冷战、遏制、和平演变战略,最终“得手”。这一“得手”,实质上与苏联搞霸权主义一样,害人、害己。苏东剧变后,“块头”增大的资本主义,至少使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发达国家之间、北方发达国家与南方发展中国家、北方发达国家与剧变后国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等五对矛盾的扩展与深化。这种状况,对资本主义来说,弹冠相庆的同时已套上了“葬送”自身的“绞索”,“绞索”的一头交给了本国人民,另外一头交给了其他国家的人民,西方发达国家统治者的

倒行逆施,不断促使人民拉紧这一“绞索”。资本主义众多矛盾无法解脱之时,即是资本主义的终结之日。

苏东剧变,使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帝国主义肯定想要社会主义国家变质”。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他们不喜欢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为了防止和平演变的悲剧重演,社会主义国家均根据各国国情和深刻变化了国际局势,优化了自己的应对战略和策略。只要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就会更加有希望,资本主义继续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企图就会不断破产。

3 对于一些国家出现的严重曲折,“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1999年的秋天,在英国广播公司(DBC)通过国际互联网举办的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评选中,马克思位居第一,被评为即将过去的一千年里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千年伟人”。

2005年7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公布了关于“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遥遥领先荣登榜首。

“千年伟人”和“最伟大的哲学家”评选结果的特殊意义和现实政治意义,就在于它使人们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最强劲的生命力,马克思透过历史依然闪烁的光辉,人们寄希望于马克思和他的学说。

4 社会主义的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人的事业。昔日他们曾艰苦奋斗,创造出人类的奇迹;未来人民定会促使社会主义走出低谷,再造辉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各种回答。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就是“穷人的理论”。穷人翻身求解放,无产阶级与其他穷人一起,自己掌握政权:穷人过上富裕、安康、幸福生活的理论。当然也包括,穷人自己活,也让别人活,共同富裕的理论。这一结论,恩格斯1847年就说过,“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列宁1920年也指出:“主要由马克思创造的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科学,即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不仅仅是19世纪一位社会主义者——虽说是天才的社会主义者——的个人著述,而成为全世界千百万无产者的学说。”

社会主义是人民自己的事业。既然穷人得到了解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生产力大解放,他们的劳动、建设热情是空前的。起码创造了人类的两大奇迹:一是苏联,综合国力,由昔日的“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D)发展到后来一度与美国平起子坐;二是中国,由昔日的”一穷二白”,现今建设成为达到基本小康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割断历史妄谈社会主义的失败,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脱离客观事实硬说社会主义的失败,是混淆黑白的昭彰行为。

社会主义是生气勃勃的事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历史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的“严重曲折”并没有使得人民失去对社会主义的信心。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韬光养晦,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探索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在创造新的奇迹。发达国家的共产党正调整自己的理论和纲领,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人在继续奋斗,有的国家和地区共产党的力量得到了增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任何逆动力,想违背人民的意愿。阻止历史朝着光明道路前进。只能得势于一时。人民遵循历史的规律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定会排除任何阻碍,滚滚向前,笑迎社会主义灿烂的明天。

四、“两个过渡大时代”“大”的其他内涵

坚信“两个必然”,事关大时代的性质、方向、趋势,是大时代的核心内容。但大时代中还有其它“大,的问题,内涵大变化、大进步、大目标、大使命、大“手笔”、大历程等特征。

1 大变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形态的大变动,即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被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所代替,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发展到共产主义的高级社会形态。

2 大进步。就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即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即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而绝非相反。

3 大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理论学说、社会制度和实践运动三个方面构成的统一整体。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产物,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合理归宿,也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最终结果。”但把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看成是人类历史的“终点”也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反复说明:“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人类历史命运不可改变的终点,而只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历史的接点,新的人类社会的起点。“终点论”应该改变成为“发展论。”现在这“两个过渡”的大时代结束后,还会进入新的大时代。这一大时代为未来的大时代奠定基础,这一大时代的结束恰恰是未来大时代的接点,新的大时代的起点。这也符合历史的辩证法。

4 大使命。即革命、建设两大历史使命。革命,就是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权。这在当今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中的任务是如此的艰巨。工人阶级首先需要解决,为什么要革命?什么时候革命?怎样革命?等历史难题。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后,又有怎样巩固政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历史使命。在现今已经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中,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仍然任务突出。

5 大“手笔”。对于解决上述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这是科学体系,理论成果,指导思想。但现今和未来的变化是如此巨大,错综复杂。必须在“不忘老祖宗”的同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社会创新,才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发展。

6 大历程。即这一大时代的终结,将经历一个内容丰富、时间很长的历史渐进过程,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必须经历四个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的革命阶段。这个过程,中国用了28年(1921-1949),俄国用了12年(1905-1917)。现今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会用多少年,难以预测,但用的时间可能会更长。第二阶段,是革命转变时期。这个过程,中国用了9年(1949-1959),苏联用了19年。从目前的情况看,发达国家完成这一过渡可能会比发展中国家短一些,但实践往往会复杂得多,时间较

长的机率大。第三阶段,马克思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列宁和以后的人们称之为“社会主义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到底这一阶段的时限有多长?恐怕是很长的。这从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的说法可以判断。他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决不能掉以轻心。”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重申了这一观点。这还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那么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呢?用“千年,作为计算单位,恐怕不为过。第四阶段,即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这一阶段势必也要经历初级、中级、高级阶段。时间的长短,难以确定,恐怕也不会短,定论靠实践。

“渺茫论”不正确。我们所说的大时代,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初始结束(即与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衔接)。时间的漫长不容忽视,为此。有人认为这遥不可及,实在太渺茫了。不该谈论与定论这样的大时代。这种认识,存在偏颇。

第一,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对时代性质的分析和判断。因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D0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on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弄清时代问题,事关现在和将来怎么做,做什么的大问题。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弄清大时代的性质、特征、走向,就如历史长河中设立天文望远镜、高级探照灯,使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心明眼亮,方向和目标正确,尽可能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这不是“渺茫”,而是“光芒”。

第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质的社会,他们的基本点是相同的,即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都消灭了剥削制度,都消除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没有阶级对立,二者的区别只是成熟程度的不同。从这个意义讲,共产主义社会正在当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正在实现的过程中。共产主义并不“渺茫”。

第三,“渺茫,论产生的又一个因素是苏联、东欧的剧变。有人故意夸大其结果,危言耸听地说社会主义失败了,灭亡了。灭亡后再复活,谈何容易7有人把剧变的负面影响看得过于严重,产生了悲观主义情绪,认为社会主义再复兴前途“渺茫,。前一种人属于混淆是非,后一种人属于形而上学。苏联、东欧剧变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一种背离;中国等国家的社会主义生气勃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经过调整,影响在回升;就是剧变后的国家的共产党力量也开始引人注目。所以“渺茫”论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五、“两个过渡大时代”处于初级阶段

把大时代的现今态势、水平、阶段界定为世界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时代的初级阶段,合理且较全面。

所谓世界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时代的初级阶段,内涵“两个过渡”的“两个初级阶段”,即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这一定位,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但决不等同,有大的区别。“两个过渡”的”两个初级阶段”,是相对于未来高级阶段而言的。它所以涉及的范围不仅仅指一个国家、一种制度。而是人类社会的所有国家、两种制度的走向和态势,是建立在其基本状况的宏观分析基础上的。具体讲是考虑到当今世界如下几大特点:第一,“两个过渡”的起点一般应该说从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实践开始在1917年俄国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者至今不到370年的历史,后者至今也只有80余年的历程,相对于大时代的漫长历程来讲,基本上还处于起始阶段,人们对这一过渡历史发展规律乃至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认识还很肤浅。我们现今一般称西方国家为发达国家,是发展水平的一种称谓,能否说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发展阶段?值得探讨。但其社会主义革命的水平不高,处在低谷,恐怕是客观事实。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水平是初级阶段,在我国已是主流认识。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5个,属于少数。广大发展中国家虽然与发达国家有矛盾、有区别,但绝大多数走的仍是资本主义道路,属于“后生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总体上仍居于劣势,虽然从长远来看他们代表着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向。第三,相对于资本主义来说,社会主义的成长尚处于幼年期,还很不成熟,其经济和政治体制还不完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还在探索之中,多数国家的体制改革还刚刚开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第四,社会主义国家还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基础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在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乃至政治上还占优势,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尚需做长期艰苦的努力。第五,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运作规则基本上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反映的主要是资产阶级特别是国际垄断资本的利益和需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虽然在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但短期内不可能根本改变旧秩序、旧规则。

明确大时代的“两个过渡”的“两个初级阶段,特征,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大时代的“两个初级阶段”定位,肯定了这样两个客观事实:一是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是客观存在,并且在共存竞争中;二是在现今世界阶级力量对比中,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大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力量逊于资本主义的力量,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基本国际环境,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条件。共产党人必须从这一基本估计出发来制定自己的战略和策略、方针和政策,必须努力克服过去相当长时期形成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作风。应该看到,消除超越阶段、脱离现实的主观冒进思想和政策的影响,消除资本主义永存论、趋同论,从实际出发来制定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是这种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出发点,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明显的指导意义。正如列宁指出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不仅仅限于解释过去,而且大胆地预察未来,并勇敢地用实际活动来实现未来。”

责任编辑 张国强

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习近平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社会生活各领域道德建设的要求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创新等三个方面。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方面,习近平深化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原则、基本要求、道德范畴、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的认识;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道德建设方面,习近平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法治、文艺、外交等各领域的道德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方面,习近平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理念,阐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精华的要求和道德建设的重点,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以期在学理层面上,实现以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理论为指导,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思想体系,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研究,拓展伦理学理论和应用伦理学的研究视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自觉性;在实践层面上,实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创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导道德建设新实践和新发展,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道德问题。

[关键词]习近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论纲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涵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创新,既阐释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价值,也内含了中外道德建设的思想渊源和历史底蕴,又夯实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立论基础;既升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认识,也提出了社会生活各领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又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探索层面。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概述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主体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创新系列重要讲话,主要基于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客观基础,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的转换,为习近平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設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习近平良好家教家风和习近平个人人生经历、主体素质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形成和发展的主体因素。

(二)习近平关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价值的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是实现中国梦的支撑力量;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他强调中华民族的希望取决于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高尚道德的憧憬与不断的追求,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价值彰显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自我觉醒与自我定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习总书记强调要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决要突出和彰显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基础,“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和立论基础

这一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立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建设思想的传承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不断地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结合时代需求更好地去创新,因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十分丰富。

二是对西方道德建设思想的借鉴与扬弃,“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三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建设思想是我们今天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和立论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始终坚持。

(四)习近平资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从一般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包含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认识的升华、社会生活各领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具有全面性、民族性、人民性、实践性等特征。

    二、习近平深化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

(一)深化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为人民服务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说,“群众在干部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强调要热爱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强调要依靠人民;“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要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要为人民谋利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化了“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认识。

(二)深化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原则——集体主义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指出了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是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关键;“整体利益再小也是大,局部利益再大也是小”,强调了集体利益的首要性;“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肯定正当个人利益的合理性。这些论述,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深层次的原则要求。

(三)深化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五爱”的认识

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做了深层次的解读,提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帮你们跑事的”,“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

(四)深化了社会主义道德范畴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对“善良”“良心”“诚信”“担当”“公正”“共享”“实干”“团结”等社会主义道德范畴,做出了新的解读。关于“善良”,习近平说:“与人为善,常怀善念,广结善缘。”关于“良心”,习近平强调要坚持良知原则,算好“良心账”;关于“诚信”,他说,个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旺、政府无信不威、国家无信不强;关于“担当”,指出“我们的干部要敢想、敢做、敢当,做时代的劲草和真金”;关于“公正”,他认为应该“激浊扬清正字当头”;关于“共享”,他认为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关于“实干”,习近平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认为“想发展就要靠自己苦干實干,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关于“团结”,他强调“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等。这些通俗易懂的言语,使得原有的道德范畴与当代的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得以升华。

(五)深化了对社会主义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是否具有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的客观标准是,看其能否先吃苦后享乐,能否勤奋廉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真正将自己的全部精力与生命奉献给自己的理想;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决定性,“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强调“不能把理想信念只当口号喊”,并用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缺失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的危险性,“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关于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的实践性方面,习近平强调“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六)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涵

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一些新的道德规范,深化并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涵。好干部必须践行“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强调一个好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修身、立威、服众,都必须以“德”为基;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三严三实”,“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领导干部必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县委书记必须牢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反对衙门作风”,要“以身作则,不搞不正之风”;青年必须落实“勤学”“修德”“明辨”“笃行”,“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养成高尚的品格”,要敢于让自己的青春焕发光彩,勇于成为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开拓者与奋进者;未成年人必须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革命军人必须要“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要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知识分子必须要“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劳动模范必须做到“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珍惜荣誉、谦虚谨慎、再接再厉”;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要“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这些既是对各类人员在思想、政治和作风方面的要求,同时也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涵。

(七)深化了对道德修养的认识

在道德修养方面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向上”“向善”,强调提高道德认知,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不断培养良好的道德责任感,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使其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能够自觉讲道德、自觉尊重道德、自觉守护道德;道德修养要求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加强道德理论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结合,最后形成自觉的道德习惯,做到“知行合一”;在道德修养方法方面,习近平指出要“于细微处见精神……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身修养”,做到“不矜细行”;在道德修养境界方面,“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处、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这些论述使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的理论得到新的升华。

    三、习近平提出了社会生活各领域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涵盖了社会生活各领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

(一)经济领域的道德建设

其中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道德性,以及经济发展目标、经济调节手段、经济发展动力等表现出的道德性。如关于经济发展目标的道德要求,指出要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关于生产领域的道德要求,要求“树立安全生产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关于分配和消费活动中的道德建设,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努力做到“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反奢靡之风”。

(二)政治领域的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领域的道德建设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党建的道德要求,包括党的自身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党内政治生活等,“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以踏实留印、抓铁有痕劲头抓下去”,“关键是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等具体的道德要求。

二是关于政治制度的道德要求,其中包括权力制约的道德要求、政治制度道德价值判断的依据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鞋子合脚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

三是政治生态方面的道德要求,包括反腐败工作的道德要求和政治生态建设的道德追求,强调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以及“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道德追求。

(三)社会领域的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领域的道德建设思想主要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德标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教育工作的道德要求——“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民生建设的道德要求——“就业是民生之本”;医疗卫生工作方面的道德要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扶贫开发工作的道德要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道德要求——“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

(四)生态文明领域的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领域道德建设思想主要表现有:关于生态道德理念,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关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德内涵,习总书记提出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同时都要,一旦要有所取舍,就要坚持生态至上,提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辩证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良好生态环境的道德价值,强调“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关于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关系的道德审视,习总书记着重强调了生产力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指出生态环境的提升与改善,本身就是生产发展与提高的表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本身就是对生产力的保护;最后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习总书记强调制度与法治的作用,指出要想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必须制定并有效推进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法治体系建设,而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

(五)法治领域的道德建设

关于法治领域的道德建设思想,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对应的道德要求,以及道德在法律或法治领域的前提与基点支撑作用。在立法环节,强调要科学立法,实现“使每一项法律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的道德要求;在执法环节,强调要严格执法,实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道德要求;在司法环节,强调要公正司法,习总书记提出要让全体人民群众都要感受到每一个司法案件中的公平与正义,并以此“公平正义”作为司法环节的主要道德要求;在守法环节,强调要全民守法,实现“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的道德要求;在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方面,习近平认为,“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特别强调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性前提,法律的颁布与实施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与支持,反过来,道德实践活动的展开也需要法律的底线约束,因此,习总书记提出“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明确指出了道德的法治文化价值。

(六)文艺领域的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藝领域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关于文艺引领时代的道德使命,习总书记强调“文艺”在一个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艺”是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具体风貌,能够引领一个时代的时尚与社会风气,是一个时代不断走向崭新未来的前进号角;二是关于文艺的人民性本质,强调“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三是关于文艺作品的道德价值,提出“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四是关于文艺的道德评价标准,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七)外交领域的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外交领域的道德建设思想主要有:关于外交工作的道德责任,强调“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关于外交政策的道德追求,指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道德愿望;关于新型大国关系的道德准则,强调“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道德要求;关于周边外交的道德理念,强调“亲、诚、惠、容”的道德要求;关于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道德要求,强调“真”“实”“亲”“诚”的道德要求。

    四、习近平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探索层面,主要体现在树立道德建设以人民为核心的理念,强调坚持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挖掘道德建设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突出了道德建设的重点,拓展了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等几个方面。

(一)树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人民为核心”的理念

“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落脚点,“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理念。关于树立以“人民为核心”这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念,习总书记提出三个层次的建设要求,即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了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依靠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带来的成果与谁享?紧接着习总书记一一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提高与全面发展,而“人”指的就是“人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当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了“人民”,那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反过来也要依靠“人民”,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而这个梦的实现,是要依靠亿万中华儿女共同的努力奋斗;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带来的成果,习总书记强调,必须由“人民”共同享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所有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但是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包含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三个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德法并举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针,习总书记强调,道德教化与法律规范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两者都要给予重视,只有两者的相得益彰,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

第二,坚持经典传承与时代弘扬相互结合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针,习总书记强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要认真地、有针对性地加以继承与扬弃,特别提出要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弘扬,而且还指出,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弘扬是要与时俱进的,必须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时代精神的发展要求,推陈出新,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思想。

第三,坚持集中教育与常规性教育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针,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仅是常规性的道德建设,适当时候也要搞一些集中性的教育活动,只有两者的相互结合与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三)强调挖掘道德建设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

中华上下五千年,孕育出了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离不开中华经典的传承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特别重视强调对传统经典的继承与发展,其中人民日报评论部特别推出《习近平用典》(第一、二辑),大量刊载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所引用的古文经典[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离不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具体表现为:一是指出中华几千年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华传统美德,其中蕴涵的伦理道德资源自然是非常的丰富,必须加以认真对待和深入研究;二是要以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为根本,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追本溯源,而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就是源头活水;其三对中华传统文化要批判性地加以继承,要有鉴别地加以区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主要是吸收中华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扬弃糟粕,结合时代需求,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

(四)突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方面指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对象,其一是关于“政府道德”,提出了“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等重要的规范与要求;其二是关于“关键少数”(即领导干部)的道德,一般来讲,这个关键少数作为权力与公众人物,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必须予以嚴格要求;其三是关于“青少年”的道德,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习总书记强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五)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最后必然落到实践中,因此,综观上述习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论述,从以下八个方面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其一是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二是强调“诚信”在解决社会道德难题中的突出地位;

其三是强调要树立榜样,提高其在道德建设中的模范引领作用;

其四是强调在社会日常道德活动中,要“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宣传先进事迹,提高其道德影响力;

其五是强调要注重传统节日(同时包括一些纪念日)的道德内驱力,增进国人的道德共鸣;

其六是强调要守住社会底线道德;

其七是强调要重视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对道德运行机制提供保障;

其八是强调家庭共同体的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道德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适应当前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问题。习近平的道德建设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最新发展,不仅拓展了伦理学的学科视野,夯实了伦理学的学科基础,推进了伦理学的学科完善;而且增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增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习近平用典(第一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2]  习近平.习近平用典(第二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刘 阳〕

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当代资本主义在借鉴社会主义模式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自我调整与变革,发生了一系列与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相似的新变化。研究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逻辑关系,不仅是严肃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对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理想信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逻辑关联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在空间上并存、平行发展,这是马克思所未曾预料到的社会历史现象。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文明基础上产生的,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替代物出现的。要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和发展道路做出正确判断,就应当科学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和发展道路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这对于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理想信念,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当代资本主义痼疾的表现

1.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疲软现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垄断阶段,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还在不断地发展,但是西方资本主义一些国家内部依然存在着不平衡性和矛盾性,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疲软。在欧洲,近十几年来经济面临的困难是非常大的,困扰这些国家的最突出问题是由于经济增长乏力、景气度降低而出现的失业危机。失业率的居高不下导致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问题日益加深,政府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公共债务剧增。由此看来,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困难何等沉重。在亚洲,作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代表、曾经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日本,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的破灭,便一蹶不振,不仅在经济方面增长乏力,而且在科技创新上也显露疲态,呈现出强弩之末的迹象。经济形势的严重恶化对于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国内的不良资产积累越来越多,政府逐渐陷入财政经济危机之中,很多人因无法还清银行的贷款而破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这些疲软现象表明了资本主义的体制机制存在严重的问题。

2.经济社会矛盾和危机日益加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经济体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而且继续加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深在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频发的金融危机得以外化的同时,也在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福利危机中表现出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危机的日益加深首先表现在以生产相对过剩为标志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战后几十年中一直在频频发生。例如,美国先后在1948年、1953年、1957年、1960年、1969年、1974年和1980年发生了经济危机,几乎每隔4—5年就爆发一次。在战后资本主义多次发生的经济危机中,最充分、最集中地反映资本主义面临经济困境的是1974—1975年和1979—1982年的两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里,整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缩减了7%,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2.3%,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下降到70%—72%。这次危机中,在生产急剧下降和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的同时,还出现了物价的大幅度上涨,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滞胀并存的危机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在此次危机过后复苏乏力,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战后资本主义社会频频爆发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社会福利危机以及其他社会危机的事实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它的基本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继续加深。这预示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1]p627

3.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仍在加深、加重。当代资本主义尽管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它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其阶级剥削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并还在继续加深。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p10这里一个阶级能够无偿占有另一阶级的劳动就是阶级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力成为一种特殊商品,致使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这就是资本主义的阶级剥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尽管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依然存在,并且有继续加深的趋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剥削与压迫的加深在政治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资产阶级对工会组织的打压和对劳工应有权利的限制一直没有放松。

4.当代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资本主义从14世纪产生以来,尽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现在正向全球化演进,但它始终保留了自己的致命弱点:一种为赚钱而赚钱的本性。劳动市场的噩耗在华尔街被当做胜利消息。这背后的道理十分简单:劳动成本的下降,意味着利润率的上升。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不是富裕的社会,只是残缺的富人社会。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唯利是图,尽其所能地追逐剩余价值最大化,造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与其说是在收入方面,不如说是在财富占有上面。在财富占有上,财富的集中程度大大高于收入的集中程度,资产阶级贪婪本性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本质都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颇为严重的两极分化不仅存在,而且还在加深、加重。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积极新生因素

1.当代资本主义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p277。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不仅在100多年前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二战以来它依然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近几十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在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微电子技术、电脑软件技术、光纤通讯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时代和信息社会提供了必要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制造能力急剧提升,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广度、深度及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使自然资源和资本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逐步降低,而知识和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则逐步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呈现出智能化的特点。

2.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社会化占有日益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在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铁路、邮局、港口等流通领域已经开始采用类似国有经济的模式进行运行,所占国有经济的比重很小,可以说对经济生活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私人占有制阻碍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打破单一的私人占有制模式,在所有制关系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调整了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改变了单一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传统模式,各种资本占有社会化的经济形式相继产生并逐步发展。例如,英国战后有过两次国有化浪潮,将银行、煤气、钢铁、运输、宇航、造船、石油、机械制造和飞机制造等基础工业部门变成国有经济。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重大变化不仅反映在股权分散方面,同时也表现在职工股份所有制和法人资本所有制的产生上。当代资本主义的许多企业不再由私人所有和控制,而是由机构法人拥有和控制,而掌握企业的机构法人,其资本又主要来自于社会民众,也就是说,机构的所有权属于民众集体。在这里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进一步分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股份公司的发展将推动“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转变的预言,正在变为现实。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广泛推行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私人占有制的狭隘界限。

3.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日益有序化、可调控。资本主义制度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中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和许许多多的经济奇迹。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深层次矛盾也不断加深,资本主义世界不断遭受经济危机的折磨和袭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在私有制的企业内部,生产是有组织、有秩序的,而整个社会的生产却是无政府状态的。这就必然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的失控和紊乱,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频频发生。对此,西方国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有较深刻的认识,并力图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他们认识到,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是因为自由市场毫无约束地任意发展所致。因此,必须经由公共计划和经济管理的帮助,或借以从市场内部的架构着手,方可加强市场经济的生机和活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各国的决策者纷纷强化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和管理。由此,当代资本主义便出现了另一种发展趋向,即经济运行有序化、可调控的发展趋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府干预和调控经济方面具有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但共同点十分明显,就是使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它减少了经济发展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时间跨度。其次,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使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持续平衡增长的势头。再次,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使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充满矛盾的社会,是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生产力与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社会,也是在劳资博弈和斗争的推动下不断变迁的社会。因此,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剥削虽仍在加深,但资本家并未实现“全赢”,工人阶级也不是“皆输”。在同资本家阶级的博弈和斗争的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变化,纷纷确立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不断增长,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也有明显提高。战后60多年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依然存在阶级剥削和压迫,但那种“无产阶级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是资产阶级的奴隶,资产阶级掌握着他们的生死大权”[4]p360的野蛮资本主义时代已经过去,工人阶级社会地位的提升具体突显在工人集体劳动权利的强化上。劳动共同决定制度使工人阶级拥有了参与企业管理的条件和机会,改善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但是实质上并未改变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关系。

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还将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随着生产的日益社会化,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越来越束缚生产力,生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发生了根本的矛盾。这一矛盾在阶级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表现为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和市场相对狭小与生产无限扩张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发生以生产相对过剩为标志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存在,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让位于更高级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但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的情况来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还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存在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严重矛盾,存在着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危机和破坏生产力的经济危机,但这个社会尚能调节这些矛盾,还具有自我调节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性质的空间,还具有容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在短时期内不可能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5]p33

2.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借鉴,共同发展。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在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较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中平行发展。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成就。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步发展。在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取长补短,借鉴、吸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行自我调整,也重新考虑了计划调节的意义以及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推进社会主义前进的措施。正是由于借鉴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借鉴当代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和文明的过程中蓬勃发展。通过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实、态势和矛盾,借鉴苏东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险的考验,都与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吸收借鉴而不是排斥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成果分不开。

3.资本主义未来必将走向社会主义。从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趋势中,可以感受到有种强大的历史必然性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背后顽强地发挥着作用,它迫使当代资本主义不断进行着限制资本主义极端性的方面的调整,不断增添着新社会的因素。列宁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现在已经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窗口中出现,在这个最新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前进一步的每项重大措施中,社会主义已经直接地、实际地显现出来了。”[6]p267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然资本主义旧制度还在发展,但社会主义因素也同时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虽然没有改变,但其非根本性质和非基本矛盾则有所改变,显示着社会主义因素的逐步产生以及由社会主义因素产生而引发的当代资本主义正在发生着的部分质变。同时也凸显出资本主义随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生成和部分质变的发生而在逐步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趋势。事实表明,当代资本主义已从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梯。人类社会历史在不断的进步发展,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从现实出发,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处在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之中”的科学思想,客观和辩证地理解和实践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冷 波

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论文范文第4篇

与传统慈善相比,现在的慈善资本家更倾向于用商业模型及最新技术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

从比尔·盖茨到比尔·克林顿,从EBAY到GOOGLE,从杰夫·斯科尔到特德·特纳……当今世界上那些最富活力的慈善家们,几乎尽收他的眼底—英国《经济学人》驻美国记者马修·毕索普(Matthew Bishop),利用自己的记者职位作为有利观察平台,遍访那些被他称作慈善资本家的富人、明星们,总结他们的慈善经。由他与一位同事合作撰写的《慈善资本主义:富人在如何拯救世界》的问世,在世界各国公益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亿万富豪、纽约市长、慈善家迈克尔·布隆伯格盛赞此书:“这本书太棒了!对于那些充分理解改革创新就要承担风险,并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年轻一代慈善家来说,本书是部很好的指南读物。”

马修·毕索普,一位具有典型的英国知识分子气息的人,拖着英式腔调,用很长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北京柏悦酒店举行的“瑞银成善之美慈善论坛”中间,马修·比索普与本刊记者侃侃而谈,谈他视野当中的慈善资本主义最新趋势。以下为采访内容整理:

《中国慈善家》:《慈善资本主义》出版以来,这个领域还有哪些新趋势出现?

马修·毕索普:这本书所叙述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平常,全世界的富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捐赠钱财并且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真正推动一些变化,而不仅仅是把他们的名字镌刻在大楼上。最有趣的例子是一些富人试图在慈善捐赠和创造利润模型之间做出平衡,利用商业模型解决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和小额信贷领域,都出现了这种更可持续的慈善模式。

在非洲,穆·易卜拉欣的故事非常吸引人。他是非洲最成功的亿万富翁之一,在手机推广领域,他说他遇到的最大的商业问题是腐败,他从来没有贿赂过任何人,但是他认为腐败问题成为阻碍他的商业发展的最大难题,所以他设立了高达500万美元的“非洲领袖成就奖”,用于表彰政绩优秀、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并在任期结束后自愿离职的非洲国家领导人。候选人需是最近三年内离任的领导人。除颁发“非洲领袖成就奖”,穆·易卜拉欣基金会还公布非洲管理指数,通过88个指标给非洲50多个国家打分,涉及安全、法制和人权等多方面,在非洲掀起了一场关于政府治理的竞争。

此外,大量的互联网企业现在正在改善信息的传播,这也是慈善资本主义的一个很大的发展趋势。信息的有效传播往往也代表着政府的治理水平。美国的阳光基金会就在向公众公布政府的各项数据。

在世界各地,那些可以上网的人,如果看到哪条道路需要修整,他们就给那条路拍张照,标明地点,发布到网络上,之后他们会追踪政府修路的过程。这实际上有利于全体公民更好地问责。

印度有一个慈善捐赠创建的奇妙的网站,叫“我贿赂了”(I paid a bribe),每个人都要求公布一个正在进行的贿赂,他们需要公布贿赂的地点和数额,并在互联网上显示出一个印度贿赂问题的热点地图。腐败问题由之急剧减少。

所以,较好地利用技术手段,尤其是移动电话技术,实际上可以推动社会向更加负责的方向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讲,微博拥有很大的潜力推动这些改变。

人们也正在更有效地利用社交媒体,比如慈善机构一直在利用互联网募集资金,人们的捐赠途径拓宽了。同时,捐赠者和慈善机构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了,捐赠者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他们的钱用到了什么地方,是否被正确地使用了。

这些类似的趋势还有很多。

慈善正在利用技术进行多种实验。新技术可以召集更多的公众,制造更多的信息,很多社会变革有了公众的支持就更容易推进;同时,如果从公众那里得到反馈,就更容易分辨一些想法是否合适,以及存在哪些问题。

《中国慈善家》:谁是美国现代慈善家的代表?

马修·毕索普:慈善发展有着时代特色,而比尔·盖茨和比尔·克林顿应该可以代表这个时代。慈善事业可以通过商业手段进化发展。25年后,慈善资本主义的发展会更辉煌,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会成为慈善家,越来越多的慈善家会相互合作。卡内基和洛克菲勒需要为身后的钱财做规划,现在的情况则是,人们在年轻时就变得富有,他们可以使资本在短时间内通过金融手段升值。马克·扎克伯格在20多岁就创立了脸谱网站,并且已经向纽约的学校捐赠了1亿美金。

现在的年轻富翁在有生之年有40到50年的时间捐出他们的财产,成为好的慈善家,投身慈善事业,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这是过去25年间最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关于钱财的,而是企业家的思想的改变,个人商业资本的想法越来越多地投入慈善,他们参与度越高,就越可能推进慈善商业的专业化。

《中国慈善家》:富人在改变世界,像盖茨基金会这样的组织可能正在改变非营利组织的生态,并且影响了制药业的商业发展。这是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么?

马修·毕索普:在中国,盖茨基金会希望激励中国的牛痘疫苗公司成为世界疫苗产业的主要力量,帮助他们和世界其他地区比如非洲获得更多订单。

慈善事业面临的挑战是慈善家需要让他们的捐赠更加具有战略目标,而且慈善家也不会轻易更改他们的目标,所以面临挑战的NGO部门需要作出长期计划。

《中国慈善家》:你觉得现在的慈善机构应该注意些什么,比如透明度和治理?

马修·毕索普: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够更加透明,更不用说基金会了。相比之下,基金会在透露他们的失败经验时做的很不好,实际上,很多想法尝试之后并不成功。在商业领域,成功者乐于谈论他的第一桶金,以及他在以前的失败中得到了哪些教训。但是在慈善领域,人们耻于谈论失败,即使他们同样承认,比起成功,失败的经验更为宝贵。我经常说的一件事就是,设立一个慈善事业败局奖,奖励给那些伟大的失败者。我也很想比较商业领域和慈善领域的各种不同,包括失败的经验。

《中国慈善家》:能讲述一个伟大的失败案例吗?

马修·毕索普:Ebay的首任CEO杰夫·斯科尔曾经想在线上建立一个网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村民们出售手工产品,非洲的村民可以把手工艺品出售给美国人。但是没有成功,因为物流费用太高,而且很多快递公司也拒绝接手这样的业务。看起来这是个很好的主意,非洲人出售手工艺,到达美国的消费者手中,没能很好推进的原因是,供给很难保持稳定。但是我认为,他的想法真的很开放,也许还有很多人都有这样伟大的想法。

还有一个例子是凯斯基金会的“玩耍力量”。凯斯基金会的想法是,儿童可以在玩耍中作出某些贡献,把水泵给孩子们做玩具,教会他们使用。但是实际操作中,水泵被成堆放在一起,这个想法无法付诸实行。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维持的过程设计,如果水泵坏了谁来负责修理?所以水泵坏了之后就被遗弃了,没有人能够修理。

人们谈论失败时往往感觉尴尬,但其实他们可以得到不少警醒,因为这些失败经验给人很多启示。

《中国慈善家》:你认为美国和欧洲的慈善家有什么不同?

马修·毕索普:美国在20世纪出现了很多世界慈善家;而在欧洲,由于民主社会主义的兴起,政府在社会福利投入中占有更重要地位,所以很多慈善家的位置被政府所取代。欧洲的税收和美国一样高,因此富人也寻求各种途径有效使用手中钱财。我并不是说美国的税收很高,但是美国的税收政策促使富人们寻找各种可能设立基金会,防止钱被政府收走。现在欧洲出现了慈善的复苏,因为欧洲政府发现慈善在某些社会问题领域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所以欧洲正在追赶美国的慈善发展。

《中国慈善家》:卡内基的慈善和比尔·盖茨的慈善内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马修·毕索普:其实卡内基和洛克菲勒所做的慈善和盖茨的慈善没有太大不同,他们都是需求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都有长期目标。我认为最大的不同是,比尔·盖茨现在是全职的慈善家,卡内基直到60多岁退休后才成为全职慈善家。卡内基基金会现在仍然在筹集资金,但是盖茨基金会就是在散财。卡内基基金会实际是慈善事业的受益者。至于洛克菲勒基金会,他们虽有长期愿景,却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

《中国慈善家》:相比美国,中国可能还处于卡内基的时代?

马修·毕索普: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现在中国政府理解到一点,允许个人慈善出现,这对社会更为有益,也不会降低政府的地位。个人慈善也需要知道它应该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以在将来发挥更大作用。最近几年内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建立信任和自信,到那时,政府和慈善事业可能会变得更加大胆,就像美国现在这样,更多的企业家会涌现,更多的商业和慈善商业完全是原创的或者创新的。

《中国慈善家》:你对于中国慈善事业有什么期待?

马修·毕索普:相比五年之前,中国的慈善事业有了很大的增长,过去可能是更为传统的慈善事业。中国的慈善事业在未来五年到十年的发展将成为世界关注的话题,中国将找到合适的慈善事业模型。

(文章由本刊记者曲哲采访整理而成)

马修·毕索普 《经济学人》驻美国记者、

《慈善资本主义》一书作者

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论文范文第5篇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二者关系的基本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定义

1、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认识资本主义首先就要对资本主义的含义有清晰的界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描述并不拘泥于直接使用资本主义这个字眼,而是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所有制、资产阶级社会等词来表达。

2、对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最早应该追溯至空想社会主义。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空想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也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代名词。对于社会主义概念的使用也见于马克思的著作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当时流行的5种共产主义进行了批判,并重点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1、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不仅继承了以往社会创造的生产力并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其最初表现为工厂手工业的发展。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交往的愈来愈密切,原来的小规模个体生产变成了有分工的机器大工业,同时也把封建统治的一切关系都破坏了。

2、资产阶级打破了封建割据,建立了统一的资产阶级国家,并使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由于生产能力的大大提高,为了销售产品、寻找原料,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的这一特点,同时也影响了各民族的精神、文化、交往。

3、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孕育了社会主义的因素。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因素是从资本主义内部孕育起来的,他通过分析人类历史上一阶段的社会更替,认为新的社会是在旧社会内部慢慢积累到一定程度,直到具有变革的能力才发生了社会新的阶段代替旧的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如此,前提条件是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首先是从资本主义内部酝酿产生的。

总之,资本主义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从前一切社会所不能比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三)“两个必然”理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它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创造了历史前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并没有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有所改变,相反,由于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的加剧,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这样资本主义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显。

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前提,也是劳动者受剥削、受压迫的经济根源。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反映,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

3、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的土壤中发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产党宣言》用唯物史观考察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指出现代资产阶级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然而,它自身不可调和的矛盾也生产了其掘墓人——无产阶级。“只有大工业才能发展那些使生产方式的变革,使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消除成为绝对必然的冲突”。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的方法看待人类历史的更替,认为废除先前所有制关系,并不是共产主义所独具的特征,并指出新的阶段是对旧的阶段的继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种相对高级的社会形态更是如此。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这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加深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胚胎内部开始孕育新社会的因素,社会主义一定是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土壤中发生发展,而不可能另行创造出新的文明。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使然。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他们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提出将来的理想社会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是最终目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告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而他们的思想中也已经包含了这样的特点。

社会主义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制度,这也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实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这样说的:“个人隶属于一定阶级这一现象,在那个除了反对统治阶级以外不需要维护任何特殊的阶级利益的阶级形成之前,是不可能消灭的。”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基本思想

十月革命的成功,是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性事件。但是俄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各方面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对于如何搞好国家建设是一个前无古人的难题。同时对于如何看待资本主义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列宁在俄国建设过程中,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方针,其思想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中国也极具参考价值。

强调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列宁指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方面异乎寻常地加快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实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空前的飞跃;另一方面,它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困难,继续比较容易”相反,是“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1918-1921年初,苏维埃政府推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工业国有化,余粮征集制等。待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毅然改变政策,以俄共十大和论《粮食税》为标志,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他指出:“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跨进一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

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根据俄国实际情况,探索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因此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

(一)建国初期的基本认识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但是如何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个难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想外国学习的口号,向外国学习,包括向苏联社会主义学习和向外国资产阶级学习两个部分。

(二)改革开放时期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以后,“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由对抗更多地转向共存,相互受益。

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问题上,邓小平以其战略的眼光,敏锐地觉察并紧紧地把握时代主题的转换,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世界经济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的认识出发,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思想和实践的重大突破。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我国经济。邓小平为我们打通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道路,并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利用、吸收资本主义的方向。因此,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开放、务实的基础上,从此以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上了迅猛发展的道路。

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实践意义

(一)全球化视野下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经济利益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大大增强,双方的和平共处也因此得到了全所未有的经济基础。同时,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阶级结构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而且,资本主义意识到了其自身不可调和的矛盾,并试图进行改善。如实行股份制,让普通大众参与进来,实行国家福利,加强国民生活保障等。这一趋势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矛盾越来越激化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代资本主义正在酝酿社会主义的因素,而且越来越明显,但是要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仍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人类进入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时代

西方出现了所谓“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将逐渐融合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的“趋同论”。“趋同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社会主义将最终和资本主义融为一体”,其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它歪曲了社会主义“和平共处”的理论,把“和平共处”看成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和平融合”,它适应了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的需要,把自己当成“和平演变”的工具;它适应了社会改良主义的需要,把自己当成麻痹人民群众革命斗志的工具。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避免被这种理论侵蚀。

五、结论

对于当代中国的建设来说,研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关系发展的历程所得出的这些结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中国目前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而在今天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关起门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己不可能。这种新的形势向我们国家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与西方资本的同时不会被西方渗透。第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该如何对待和怎样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人民出版社,2005.

2、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译文收入人民出版社,1956.

4、侯衍社.马克思视野中的资本主义及其未来走向[J].烟台大学学报,2004(1).

5、吕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2007(2).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

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论文范文第6篇

美帝国主义的历史性衰落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200,5年2月1日至4日,澳大利亚http://www.wsws.org网站分四次发表澳大利亚社会主义平等党书记尼克·比姆斯在1月29—30日的澳大利亚社会主义平等党党员代表会上所作的题为《关帝国主义的历史性衰落与社会主义的前景》的开场报告。比姆斯在该报告中考察、分析了美国全球霸权兴起、演变的全过程,并认为当前美国军国主义的爆发是美帝国主义历史性衰落的产物。比姆斯认为,“二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的巨大优势是维持世界资本主义秩序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之一。现在,美国为了挽回霸权颓势,日益追求扩大全球经济不平衡的单边主义,因此美国不仅不再能够保证全球稳定,而且是世界政治中最不稳定的爆炸性因素。

作者:尼克.比姆斯

上一篇: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变频节能技术煤矿机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