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创新教育范文

2023-09-28

高校创业创新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具有可行性。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资建设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互相促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促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推动下,各高校都开展了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教育,有利于整体提升大学生“双创”意识和能力,更能缓解就业压力。但纵观全国高校开展的“双创”教育现状,多停留在理论灌输以及具体就业政策的宣讲层面,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实践能力培养更是缺乏。因此,有必要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熟的模式,将“双创”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必要性

1、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多数高校仅把“双创”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组成部分,缺乏独立课程体系的意识,因此,在师资安排上,基本上是由就业指导课老师或辅导员兼任“双创”课程,没有专职师资;在课程内容上,仅灌输“双创”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就业创业政策,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在授课形式上,多采用大班授课,甚至有些高校仅仅做几场“双创”讲座。总结起来,这一局面基本上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不重视造成,而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和体系,可以探索将“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提升学

校、教师、学生对”双创”教育的认识,从而推动“双创”教育的发展。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多年以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以教授理论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模式,这一长期坚持的模式越来越让学生觉得乏味,影响了学习动力。而“双创”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立在实践或者案例基础之上的,如果将思想政治课相关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双创”以及大学就业实践和案例中,使学生通过“看得着、能感知”的这种有机会自身经历的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更能增加相关理论的可信度。从这个角度讲,推动“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必然选择。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可行性

1、理论层面上具有可行性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偏重于思想教育,创新创业重在使学生增强“双创”意识,同时,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而思想政治教育重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者在教育目的上基本是统一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本身就涵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内容,这和“双创”课程教育内容是吻合的,只是教育形式有所不同,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总之,理论上,“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通的,都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物质观等观念,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提供保障。

2、实践层面上具有可行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经济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其课程体系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牢牢建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就业实践基础之上,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立足于社会发展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基础上的,可分为意识形态教育、能力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实

践教育等。所以,二者都必须立足于实践层面来开展,都必须在教育体系中贯穿实践环节,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部门,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所有高校中由立的教学单位负责,模式日趋完善,因此在实践中将二者合而为一,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所有高校面向所有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战略要求,目前情况,一方面不可能依据每一个学生的特色设置创新创业个性化课程,另一方面将创新创业短时间内形成独立的教育教学部门和体系也不现实,因此,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是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双创”内容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推动相关师资以及教育方法融合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双创”教育的目标。

1、在教育内容上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根据实际,将创新创业内容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是目前比较可行且有效的办法。比如,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分别纳入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形势与政策》课,内容都是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紧密结合的,国家创新创业和就业政策也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因此该课程完全可以承担部分“双创”授课任务。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时代精神以及职业道德部分,本身就是“双创”课程内容,还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思想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也都和“双创”内容息息相关,通过这种融合,不仅消化了“双创”课程内容,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充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现状,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2、在师资上实现二者融合

师资是教育的基础,很长时间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配备都存在不足的境况,尤其是非重点高校,师资严重缺乏。大多非重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基本上是由行政人员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专职比例也很低,此情况下,推动创新创业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机融合实属一种可行且有效的办法。一方面,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在原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中,选择学历、职称、专业等方面符合国家要求的部分师资,实施培训,使之能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这样,不但有利于“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有利于整体提升师资建设水平。

3、在教育方法上实现二者融合

长期以来,各高校招生和就业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成为就业指导课的附属,且多数由就业部门承担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导致偏离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使学生无法真正实现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同时从大教育观来看,也无法真正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恰好能弥补这种缺陷,其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因此,通过教学方法上的融合,对二者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是有益的。首先,通过融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增强了竞争力,就业率也就得以提升。其次,通过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不是单一的理论说教,是和自己的就业创业以及职业生涯息息相关的课程,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余展洪.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设计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2015(13). [2]周志鹏.“双创”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作者简介】

高校创业创新教育范文第2篇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抓住创新创业教育新时期机遇,通过直面挑战实现教育的深化改革,确保大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在高校教育中,将创业教育需要抓住互联网背景下的机遇,实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以此推动创业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新路径。基于此,本文在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含义和价值的基础上,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拓展大学生的就业道路。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机遇与挑战;研究分析

引言:

在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创新上,需要培养专业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同时对学生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创业实践知识与能力等各方面进行良好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在学生专业知识与理论学习实践中,融合创业教育教学,以此来完善创业教育创新过程,并获得更好的创业教育效果,同时实现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基于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创业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借助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学习的知识,完成对能力的综合运用,通过创新思维与处理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具有价值的新方法与新思路。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战略中,将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有效融合,需要根据当前专业人才的行业需求,将学生能力培养重点放在该岗位发展所需的新技能上,通过教育模式创新,实现高校社会需求人才的培养,降低学生毕业就失业的情况。在创业教育创新中,需要落实创业素质与意识的有效培养,使专业学生能够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得以实施,让知识、技能、创新能够真正在创业实践中获得实验,转变成发展人才创业的重要力量。

二、高校双创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双创教育融合的了解不充分

在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中,以往的教育方向是以企业就业为导向,开展专业教育教学,大多数毕业生很快就会进入行业工作。因此,在教师与领导的思项上,对于双创教育的现实意义认知不高。部分教师狭隘地认为双创教育往往是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专業的领导人才,对于学生的创业能力的不重视,导致学生的创业素养得不到学校有效地教育教学,以此制约了高校专业学生的创业发展,导致高校专业课程与创业教育的融合进程较慢,不能够在高校教育中覆盖双创教育。

(二)校园缺乏双创教育氛围

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创新,受学校培养模式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无法积极参与到创业中。在学校当前的教育活动,由于缺乏双创的核心要素培养,导致校园的创业教育缺乏相应的氛围。近几年来,我国各个省市和院校举办的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比赛,大学生逐渐触碰到各种各样的各级创业实践活动,然而学生可以参与进来的比例很,在大学生中,对创新创业具有兴趣的学生普遍较少。

(三)实践与教学分离问题

在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中,一些高校的职业教育实践往往是学校教学部组织开展与管理的,以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以此实现专业有关的能力培养。但是在双创教育的背景下,实践与教学需要通过指导中心来实现的,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在学生把握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开拓发展空间,对学生岗位创新能力进行激发,加强专业教育。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

(一)强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时期机遇中,需要强化教师与领导的认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以综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其教育要点在于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作专业素养,以此满足社会需求,为地方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服务。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时期改革,需要从认知上开始优化,通过建构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从全过程与全方位的规划创新创业教育。

(二)强化互联网时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整合

在社会急需综合型人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和升级的重要阶段。在社会市场和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重视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培养。高校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放在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位置,再专业人才培养下,专业能力为基础,把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当中,通过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开拓创新实践项目的培训,在进行专业课程教育时,重视融入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等方面的知识教学,经过两者逐步融合,以此形成高校的“专业+能力+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三)强化教育体系的整合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应该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当中。近年来,伴随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长,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出现了功利化与边缘化这两方面的问题,并未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来有效实施,高校有必要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结合高职学生的发展方向,有效推动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以此来形成对应的课程体系。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的时候,应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融入双创教育,经过建立“基础课程+成长课程+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促进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良好融合。

结束语:

在未来高校教育发展道路上,高校双创教育面对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基于产业发展,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求,构建人才培养特点,全面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真正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竞争能力,达到良好的高素质人才技术技能培训,促进高校教育实现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晨阳.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探讨[C]//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十).[出版者不详],2021:25+28.

[2]朱向东,陈超,韩涛,杨传华,王盼.“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福建茶叶,2020,42(04):40.

[3]董凯娜.”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探究[J].休闲,2020(01):49.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2019JGA402)

高校创业创新教育范文第3篇

摘 要: 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分离、资源与平台分散、师资队伍欠缺、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共性问题。不同类型、不同地域高校在师资引进、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别。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立足地方、因势利导,强化协同融合,避免同质化现象。

关键词: 协同融合 地方应用型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创新创业思想起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对“创新创业理论”的思考。在熊彼特看来,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这个理论的影响下,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创新创业教育,并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欧美发达国家迅速兴起。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是从创业教育发展而来的。1997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同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21世纪初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等9所大学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开展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探索。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

近年来,地方应用型高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高校由于办学历史短、办学经验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共性问题,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某些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一种新的教育目标,也没有当作重要的就业策略和政策来认识,更没有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而且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存在功利性价值倾向。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某些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导致部分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业能力不高,可持續发展能力不足。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平台分散。高校、政府、社会拥有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有大量的创新创业平台,由于管理体制等问题,政府、企业和社会所拥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未能被高校充分利用。

四是专业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欠缺。充足优质的师资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素。某些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师资已成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问题。

五是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地方应用型高校都致力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部分缺乏系统的、科学健全的运作机制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长效开展。

此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以淮阴工学院为例,作为江苏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与老牌高校相比,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科研与教学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学校地处苏北腹地,与苏南同类高校相比,处于明显的地域劣势,师资引进、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均存在较大难度。如何突破师资、优质课程资源、实践平台等瓶颈,汇聚满足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的资源平台,是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三、协同融合的内涵和意义

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协同理论,并迅速推广到物理、社会、经济和管理等学科领域。协同的本义是指元素对元素的相干能力,其性质为多方协调与合作形成集聚效应,其结果则使各方共赢,推动事物共同前进与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彼得·葛洛在此基础上提出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即由一群具有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在集体远景及目标的驱动下,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融合是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协同理论强调的是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实现目标,融合理念更多的是不同类型事件之间的渗透与融入,形成整体,同步实现目标。由此可见,协同与融合有共通之处,但各有侧重面。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中,协同的意义在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搭建政府、产业集团、高校、社会之间共建共享平台或载体,将分散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有效集聚,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交互联动,实现单一主体难以取得的集成效益。融合的意义在于通过体系优化,使与专业教育融合、与学生个性化发展融合、与行业企业需求融合,使高校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形成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淮阴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

基于上述思考,淮阴工学院提出了“立足地方、融入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路,构建了面向全员、贯穿全程、协同培养、学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创新机制、推进协同,全方位、多渠道地汇聚社会优质教学资源,走出了一条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改革的特色之路。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

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陈旧,缺乏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与专业教育、学生个性化发展等结合不紧,与行业企业等需求脱节等问题,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坚持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创新性原则,确立全覆盖、全链条、全方位、全受益的“四全”理念和“融入专业、强化实践、个性发展”的工作思路,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发展有机融合,与学生个性发展有机结合,构建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五大体系。

(二)重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主线,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分为意识培养、基础训练、能力提升三个有机衔接的层次,构建“通识教育+双创课程”、“专业教学+双创训练”、“综合实践+双创项目”的分层递进式课程平台。实施校企共建百门课程和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双百工程”,将企业文化、创新创业思维、理念和案例融入专业教学。一、二年级通过课程学习和氛围营造,开展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了解创新创业基本知识;鼓励各二级学院开设具有学科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理论及实践实训类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二、三年级依托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实验班和竞赛,进行训练;三四年级在导师引领下,结合毕业设计、专业实习进入科研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并获得相应学分。

(三)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共享平台

完善校内统筹整合机制,创新校外协同集聚机制,搭建虚实结合、内外联动的“六院三园”创新创业教育大平台。打破专业、学院壁垒,组建创新创业学院,汇聚校内创新创业优质资源,实施创新创业强化教育。与地方政府、企业、台湾高校等合作,相继组建五大学院,创建产教融合试验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与中兴通讯公司共建中兴学院,采用项目驱动模式,按照“深度融合、混合培养”思路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被列为省高教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联合台湾中华大学、长荣大学等高校及部分在淮台企组建大陆首家台商学院,采用两岸校地企多元协同模式,共建创新创业交流基地,已获批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联合淮安市工商联及300余家淮商企业组建淮商学院,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省农垦集团等组建农垦学院,采用院园融合模式,共建实践教育中心,助推涉农专业与产业发展。与地方政府合作组建文创学院,采用校政合作模式,共建淮安市创新创业学院。同时,该校还与淮安市政府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农业科技园、盐化工产业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创业项目孵化。

(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坚持引培并举,协同台商、淮商和台湾高校,引进企业成功人士、工程技术人员和台湾高校教师等110余名担任创新创业兼职教师,聘请220余名台湾和淮安企业家担任两岸青年创业导师;同时聘请10余名国外教师来校担任创新创业教学工作。建立产业教授评聘制度,实施百名教授(博士)进百企工程,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校内认定双师型教师226人。组织教师参加就业创业系统培训,每年选派数十名教师赴台湾地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习交流。举办两岸青年精英特训营。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打造一支有学校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台湾地区高校教师等组成的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双师双能”型创新创业教学队伍。

(五)构筑创新创业教育赛训体系

注重赛训牵引,以赛带训、以训促学、赛训孕创,形成学训赛创四维联动体系。实施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依托翔宇学院组织跨学院、跨专业学科竞赛培训班;实施“一院一品”工程,开发校级竞赛项目,完善学科竞赛三级体系。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推进工业园、设计园、创业园“三园一体”,开展创业项目培育与孵化工作。健全课外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机制,激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翔宇竞赛强化培训班,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开展创新创业类的社会调研,參与创新创业类的社团活动等,确保了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创新创业赛训活动。

近三年来,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66项,省级161项,海峡两岸合作项目30项,校企合作项目8项。学生项目连续多年入选全国、省大创成果展,并获江苏省“十大最具潜力创业项目”,公开发表论文240余篇,获批专利、软件著作权300余项。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奖2111人次。在2015年第十四届“挑战杯”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项;在“中国创翼”(2015)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中获“金翼”奖;在2016“创青春”速度中国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2金2银3铜;在2016第八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6项;在2016第十一届“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获3项国家级奖。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学校连续多年获江苏省高校毕业就业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五、结语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来说,协同融合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对于高校深化创业教育改革来说,协同融合是一条新的探索路径。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创新机制体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推进跨专业、跨学科、跨界联合,多渠道、多方面汇聚创业教育优质资源,着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2]张倩,邬丽群,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4):30-35.

[3]刘玉山.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化解策略-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考察[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9):69-74.

[4]李月云.新建本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策略——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5(23):53-59.

[5]刘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改重点课题“新常态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淮阴工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5JSJG045);淮阴工学院教改项目“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C201329)。

高校创业创新教育范文第4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了吉林省各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客观需求和迫在眉睫的重要目标。它既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又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

创新创业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2015年在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后大面积在吉林省推广。如何在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并实施真正的创业,这对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要提高创新能力,这对各高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急切地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以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态势,为此,我国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然而,实现真正的创业创新,要依靠各高校着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事业,开展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创业能力。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既要包创业实务和技能的培训,也要包括创业理念和创新精神的养成。

(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义

据教育部发布,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且不容乐观。高校是人才储备的源泉,培养复合型和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吉林省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设置时首要考虑的问题。一个优秀的毕业生,一定是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端正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因此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从而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设置课程质量不高

吉林省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上一直处于探索阶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缺少成熟的教育理念和完善的课程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很多高校都是以理论为主穿插一些案例进行授课,而实践实训环节偏少,教学的效果一般。

(二)缺乏专业的师资教学团队

吉林省各高校目前的做法是很多一线教师同时兼任创新创业教师,而这样的老师理论教学能力比较强,创新创业能力比较弱,即使有个别老师有行业工作经历,但是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无法满足创新创业课程对讲课老师学术、学识、经历等多方面的要求。

(三)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课程相脱节

吉林省各高校现在是为了创新创业而机械开设的相关课程,并没有结合学生的本专业开展系统化的教育模式,因此很难将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谈不上让学生自己体会摸索出创新创业所学专业的结合点如何有机融合。

三、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创新创业课程

吉林省各高校应根据创新创业课程本身的特点,针对不同专业和年级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设置多层次、实践性,一体化的课程。不断开展针对所有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最好能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优势专业编写《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指导》课程的专门教材。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背景下对于教学手段的改革,不断增加相应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体会到浸入式教学的相关元素中。必要时,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或者已经毕业的创新创业小有成就的校友回校讲座。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想合理配置师资结构,必须考虑到年龄、学历、职称等匹配,而且要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和交流。吉林省各高校应该聘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走进课堂,现身说法,和师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不断实现师资队伍的完备化和专业化。

(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细化分层

吉林省各高校应该根据各自教学特点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重视学时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层层递进,逐步加推,做到创业课程目标的阶梯式设置。将创业课程设置的模块化组合和创业方案设计的小组化合作,才可以给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合且有效的学习内容。

摘要:在“双创”的热潮下,各高校都加大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育,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也日益被关注。文章论述了吉林省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背景与意义,同时对其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解决思路和建议,以促使吉林省高校进一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教育部,2012.

[2] 杨羽,杨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轻工科技,2017.

[3] 王红雨,闫广芬.师生认知视野下的高校创业课程体系:问题描述与改进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6(03):72-79.

[4] 徐利明.关于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7(11):37-38.

高校创业创新教育范文第5篇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困境

(一) 对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理解有偏差

和传统学科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相比,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不传授某一领域的知识或单方面的专业技能。因此,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被普遍地认为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序组合, 被列入学生“第二课堂”的教学范畴。从广义上说, 高校开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都非常重要[2]。目前, 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创立企业、公司教育, 而大学生的创业理念、创新创业精神不能在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上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升。

(二) 不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弱实践性

众所周知, 教育理念需要得到相关的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支撑才能逐步转化为有实践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目前新媒体时期下,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 品质熏陶, 知识积累, 能力提升, 方法指导, 实践锻炼, 法德教育等是组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内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大致分为知识与科学课程、活动与实践课程、环境与隐性课程三大类。当代的高等教育虽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但教育课程的内容陈旧, 教育方法的不当, 教学思路的混乱, 造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太小。一部分高校开设的课程过于形式化, 另一部分与专业教育, 实践教学毫无联系, 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兴趣匮乏, 因而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没有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普遍以理论知识为主, 实践活动相对较少。目前, 高校的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 定期举办的创新创业教育论坛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等, 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和科学性[3]。

(三)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局限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以及理论研究的主体力量是专业教师, 同时, 专业教师也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者, 可以说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 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多数由思想政治教师兼职, 而兼职教师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兼职教师个人基本上不具备创新创业的实践经历, 无法在真正的实际教学中引导和发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从而导致高校缺乏有效可行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匮乏等诸多因素, 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稳定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困境的根源

新媒体时期, 高校在思维认知、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力量、资源分布、孵化平台、管理制度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性, 其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依旧存在问题。上述问题同样制约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广和发展, 致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 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知错误

每年走进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有近百万, 但高校毕业生中有近五分之四以上的毕业生入职于各大中小单位, 数据表明, 企业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最重要渠道。究其根源, 企业也是通过创业来产生的。误区的出现是因为, 部分高校忽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错误地理解为是大学生创业者自己的事情, 何谈更深层次理解;同时, 为了缓解高校自身的就业压力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二) 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 大多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组织放在了就业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 缺乏统一管理, 无法明确职能部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工作职责, 阻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长期有效地开展。各种现象指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管理体制缺乏规范的界定, 没有实现专业融合, 更缺少成功的系统运行管理体制作为经验借鉴。校内资源统一整合和校外资源跨界沟通的局限, 无法形成合力。

(三) 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画等号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成功的创业者。在高等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行过程中, 部分院校将“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互联网创业者的必修课, 而不是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所以出现了很多表面成功, 实际失败的案例。在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所有能力将在大学生寻找工作时, 帮助他们达到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 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如果打算自己创业, 创新创业的学习过程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优势。因此,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等同于大学生创业, 也不是当下很“潮”的互联网创业的过程, 而是将如何整合跨界资源的能力, 贯穿于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全过程。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措施

(一)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

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 高校的专业教育对大学生来说, 是毕业之初谋求职业发展的根本, 大学生的专业主导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 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 应该重点依托于专业教育来带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高校通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 以行业发展和升级为导向, 鼓励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反之, 脱离专业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则会抽象化, 缺少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深刻了解, 很容易让大学生感到迷惑。如果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那么创新创业教育将会成为无源之水。

(二)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要规划好专业教师的发展前景, 让专业教师愿意专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 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2]。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资格认证和聘任制度, 把对教师队伍的考核与专业培训进行有机结合, 积极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与此同时, 高校还可以从企事业单位选聘经验丰富、愿意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员担任兼职导师, 专兼结合, 在创业指导上实现优势互补, 逐步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从新时期发展形势看, 教师参加培训是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但同时, 须在高校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相关专业, 在保证师资队伍专业水平的前提下, 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速度, 这样才能稳步实现当代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

(三) 开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各高校在开设正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前提下, 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办创新创业类社团, 给大学生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支持, 激励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国内最早的创业计划竞赛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创业大赛[3]。目前,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竞赛, 每年的比赛吸引成千上万名学生参与创业体验。这些学科类创新创业大赛旨在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同时, 也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搭建了宝贵的平台, 让大学生有机会和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投资、融资进行有效地对接, 为他们计划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机遇和保障。

四、结束语

在新媒体时期,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当代大学生能够从社会发展中获得更多创新创业的机会, 但新媒体时期的社会快速发展, 也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更扎实的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各项能力。

简而言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社会生产机构的不断变革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一大批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我国高等院校应加快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建立并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4], 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合新媒体时期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新媒体时期, 虽然高校鼓励大学生积极实践, 不断用创新促进创业, 通过创业带动学生就业, 但由于目前高校在创新创业上存在各种局限性, 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本文就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高校应该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合新媒体时期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新媒体,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莎.“互联网+”背景下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 2016 (24) :58-60.

[2] 高志刚, 战燕, 王刚.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 (3) :93-95.

[3] 程洪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 (5) :76-81.

高校创业创新教育范文第6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战略的生力军,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融合起来。近年来,各地高校纷纷推出改革措施,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河北省有38所公立本科院校,其中保定市有17所。承担着培育省内外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近年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成立的大背景下,河北省,尤其是保定市抢抓机遇,并基于丰富的高校资源,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启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试点工作,建成了创新创业园,如保定市3S双创社区、中关村创新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豆芽创客空间,邯郸市“一街三园”、秦皇岛“e谷创想空间”、廊坊市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园等。在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也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各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加强实践教学等形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但是,跟京津相比,保定市及整个河北省的人才发展有明显劣势,人才资源相对匮乏,高校科技投入和转化率较低,高校规模和层次、师资结构和京津都有较大差距,学科结构有待优化,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加之经济基础和就业环境的限制,出现了大量人才外流到北京和天津的现象。因此,如何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本土创新创业人才储备对于保定市及河北省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学生需求调研

本项目首先选取了保定市四所主要高校,即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校网站显示的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和举措进行分析,并对四所高校的教务处、学生处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访谈,项目对保定市主要高校的创新创业现状有了大致了解。为了从整体上进一步了解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本项目又选取了省内其他城市的主要高校进行研究,即燕山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通过对省内主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研究及实地访谈,本项目发现保定市高校乃至河北省高校总体上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意识较强,采取的措施多样

保定市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面走在省内前列。早在2015年,河北大学就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建立了“学校与社会联动、教授与企业家联手、学生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融合”的融通机制,构建了“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互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融、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互融”的教育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省内其他高校也纷纷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步伐。燕山大学里仁学院于2017年入选河北省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北经贸大学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年会、座谈,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别创新创业大赛;河北师范大学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大讲堂,通过邀请各行业的代表进行讲座,提升学生对实践的认识,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打好基础。

(二)重视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重视度不够

通过研究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政策,本研究发现,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上如火如荼,即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比赛,如“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人工智能+”等,邀请行业专家给学生做讲座、沙龙辅导,但是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堂学习中去,没有实现二者有机结合。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不足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关键手段是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包括社会实践和工作实践。保定市及河北省各大高校近年来在提升实践教学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建立实践基地、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加入课程实习实训环节,如河北金融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各种帮扶政策。但是现阶段,总体来说,各高校的实践教学力度还不足,还尚未做到学生的全面覆盖,涉及到的学生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在调研了保定市及整个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本项目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接受者,即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以期从学生需求视角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思路。调研结果有以下三点。

(四)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不够清晰,对于学校的举措知晓较少

大部分同学把创新创业等同于开办自己的公司,对于创新思维的理解不够,而且被问到学校在课程、竞赛等方面的举措时,半数同学表示并不知情。这说明,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知识及学校举措是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这说明虽然学校近年来开展了积极措施,但是对学生的宣传力度和覆盖面不够,一些高校为了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要求而出台各种举措,但是并没有把举措用于大部分学生,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五)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课程需求最高

大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在日常课程中体现,不应把创新创业与日常专业课程割裂开来,应该把两者有机结合,这样会有助于使创新创业教育覆盖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看到创新创业与自己的专业与未来的紧密联系。而学生认为在其所上的大部分课程中并没有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有的同学有上过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但是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关。

(六)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服务需求较强

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和社会的创新创业服务对于提升其创新创业意愿和能力至关重要。其中,创新创业措施讲解、实践指导以及学分方面的服务最受学生青睐。其次,学生对于讲座指导、优惠条件等服务也相当重视。而在学生看来,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为学生充分提供创新创业教育服务。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对策

在对保定市及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对学生需求的调研,本项目对于河北省高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学校要加强创新创业宣传力度,扩大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通过讲座、宣讲、展板、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与举措,让更多的学生从创新创业教育中受益,使他们真正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要加强创新创业竞赛的覆盖范围,使创新创业实践惠及到更多学生,加强实践教学力度,通过学分、量化等评价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竞赛与实习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要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不仅仅是简单的开办公司,而是一种创新理念的培养。

其次,学校要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目前,多数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但是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割裂了开来,没能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有机结合,不能有效使学生感受到创新创业是与自己专业是紧密相关的,进而学习动力不足。因此,高校要从课程建设上下工夫,努力思考如何实现课程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在校上的最多的是自己的专业课程,如果学生能够从专业课程中得到创新思想的传输和培养,那么对于学生整体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将会大有裨益。

再次,学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行动需要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指导,因此,学校应加强举措服务学生的创新创业,如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对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提供指导、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政策上的解读及学习上的辅导等。通过多方面的服务,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与实质有更深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质量。通过对学生的需求调研发现,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服务需求很强,而在他们看来,他们得到的服务和支持却是不足的,学生感觉创新创业离他们较远,与自身关切度不高。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战略的生力军,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各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河北省高校云集,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综合研究了河北省,尤其是保定市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并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学生的实际需求的调研,为高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建议。

上一篇:公文写作讲稿范本范文下一篇:关于宋庆龄的资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