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的原理及方法范文

2024-04-08

标准化的原理及方法范文第1篇

第一,一块金钱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一块钱,如果拿去卖一本书来看,因此懂得待人处事的道理,懂得创业发财的方法,命运就此改变了;一块钱,如果拿去赌钱,赌输了,打打杀杀惹来牢狱之灾。一生就完了。所以一块钱可以决定人的命运。

第二,一句好话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一句好话赞美对方,对方一欢喜,给我一些帮助,给我一些建言,从此改变了我的命运;如果一句话说得对方不欢喜,因此开除我,处处刁难我,我的命运可能就此变坏了。

第三,一件善事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我做了一件好事,得了好因好缘,可能

就此平步青云;做了一件坏事,因而惹来灾难,麻烦不断,可能命运就很坎坷了。第四,一点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我有很丰富的知识与技能,除了自受用外,我把它传授给别人,他因此腾达了,于是回报我,答谢我,我的命运也就跟著改变了。

第五,一些方便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不给人方便,本来很好的机会也会被破坏而失去,命运就不一样了。

第六,一个笑容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给人一个微笑,对方很欢喜,会有好缘份。中国民间传说的“三笑姻缘”,就是一笑订终身,所以一个笑容,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标准化的原理及方法范文第2篇

诸如此类问题, 举不胜举。但是经过比较发现, 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都属于寻求最优决策或最优方案问题, 即要求目前存在的多种可能的方案中, 选出最合理的, 达到事先规定的最优目标的方案, 这类问题称之为最优化问题。其中, 在所有可能的方案中, 选出最合理的, 达到事先规定的最优目标的方案称之为最优方案。那么如何寻找最优方案?自然需要借助一些方法, 这类方法, 即寻找最优化方案的方法称之为最优化方法[1]。目前实际应用较多的最优化方法有哪一些, 这些方法的应用范围及理论背景是怎样的, 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方法?这就是《最优化原理与方法》这门课程讨论的主要内容。可见, 在当今社会各领域都追求“资源配置最优化、效益最大化、成本最低化”的今天, 掌握一些基本的最优化知识和最优化技能, 并能运用它们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优化处理, 对工科院校的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应用数学专业学生, 甚至搞优化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那么, 如何正确地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呢?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以及目前高校中学生的现状, 结合自己教学的体会和学生的反馈意见, 笔者总结后发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最优化原理与方法这门课是旨在帮助大家解决生产实践、工程设计、经济管理等领域中涉及的最优计划、最优分配、最优决策、最佳管理等最优化问题, 培养大家应用最优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一门非常实用的数学课程。一般说来, 对于接触过最优化方法并应用过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员来说, 他们对这门课的重大意义应该是深有体会的。但是, 对于从未参与过解决实际项目的大多数大学生来说, 他们对这门课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据了解, 在目前大多数高校里, 考虑到大学生所学专业的差别, 这门课一般是以专业限选课或者公共限选课进行开设的。因为不是必修课, 有些学生一开始便从思想上轻视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 认为对这门课的学习没必要像学必修课那样认真, 稍微花点时间了解一些基本的算法, 大致知道怎么用来解题就可以了;还有些同学说, 自己之所以选学这门课, 不是因为对这门课程本身感兴趣, 而是觉得这门课的学分比较高, 选择它的目的多是为了凑够学分, 因此, 打算简单学学最后考试能及格就行。显然, 以上这些同学的学习观念都是错误的, 归根到底是他们从思想上根本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究其原因, 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其一, 学生没有正确认识限选课和必修课的性质、特点及区别, 误认为限选课不重要, 从而导致他们从思想上轻视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其二, 由于从来没有参加过用最优化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 因此很难深刻体会到这门课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若想学好这门课, 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必须正确认识这门课的性质和重要性, 树立起积极、主动、向上的学习观念才行。对于树立的正确观念, 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想办法努力坚守这种理念并付诸行动, 持之以恒坚持到最后。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 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帮助自己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并坚守到最后呢?建议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 认真阅读一下大学生服务手册或者通过别的渠道去正确了解一下限选课的性质和要求, 从思想上扫除“限选课不重要”的错误观念,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另外,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同学们不妨抽时间多与参加数学建模的师兄、师姐们或者参与解决实际项目的老师们交流交流, 听听他们对这门课的评价和感受, 相信这种交流对你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并坚守这种观念是很有帮助的。

2 熟悉线性代数和高等数学中的基本知识, 为顺利学习这门课打下基础

最优化原理与方法是在学完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这两门基础课程之后才开设的一门数学专业课, 在对其中的很多优化算法进行理论推导和讲解时, 常常用到一些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这两门基础课程中的一些知识[1~2]。以文献[1]作为教材为例:第二章重点介绍的是求解线性规划的两种典型算法:单纯形法和对偶单纯形法, 其实质都是通过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初始矩阵进行一系列的初等行变换, 最终求得原问题的最优解;第三章重点讨论的是求解无约束非线性规划的迭代算法:最速下降法、共轭梯度法、牛顿法等, 这些算法的共同点都是利用目标函数在某迭代点处的梯度信息, 即高等数学中一元函数的导数或多元函数的偏导数, 作为一个有力工具而进行构造下一步的搜索方向;不仅如此, 对于共轭梯度法中共轭方向的构造, 还涉及到线性代数中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正定矩阵的定义及判断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可见, 若想学好最优化原理与方法这门课, 建议大家在开课之前或者上课过程中抽时间把以前学过的线性代数高等数学中的一元和多元函数的微分学、求一元函数的极值、求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线性代数中的矩阵的初等行变换、正定矩阵的定义及判断方法、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这些知识复习和熟悉一遍, 具备这些基本知识之后, 在学习、理解和掌握这些优化算法时就会感觉轻松很多, 将来运用它们求解问题时也能更熟练、灵活。反之, 如果对以上知识不熟悉, 对于一些推导过程稍微复杂一点的算法就很难接受和掌握, 达到灵活运用就更难了。除外, 如果这堂课某个算法没明白, 下一节课另一个算法也似懂非懂, 时间长了学的算法多了, 但自己却越学越迷糊了, 因为自己可能已经不清楚到底学习了哪些算法, 每个算法有何优缺点, 适用于求解哪些问题等, 即全部混为一团了。这样的后果是, 不仅白白浪费了一学期的时间, 而且还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对数学类课程的恐惧心理, 并且对今后学习其他数学专业课也是不利的。

3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中努力做到善始善终

从小学开始, 老师就告诉我们,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必经之路, 对此想必大家也深有体会。在中、小学教育中,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 加上中小学的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因此, 老师的“教”占很大的比例, 作为学生只要紧跟老师的脚步, 就可以变成“好学生”。与中学生、小学生相比, 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并且大学教育的重点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体素质的提升。为此, 大学生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这种改变, 将学习习惯改“被动”为主动, 即要求自己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而不是过多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和帮助。运用到最优化原理与方法这门课的学习上, 那就是对知识的获取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 在获取的过程注意多动脑、勤思考, 求理解, 重运用, 不去死记硬背。详细地说, 可以逐次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做起:

(1)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课上做到认真听讲, 对每种常用的重要优化算法, 力求在课堂上完成对其基本原理和推导过程的理解, 清楚这些算法的核心所在。

(2) 掌握该算法求解实际问题的完整步骤, 然后通过做一两个题目加以巩固和熟练。由于在求解题目的过程中, 可能会用到算法的反复迭代, 稍稍马虎就容易出错, 而一旦某一步出错就会导致全功尽弃。因此, 在作练习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做到:认真、谨慎、保持头脑清醒, 不慌不忙。

(3) 课后多思考, 多联想, 不要拘泥于一门教材, 若有时间的话可以查阅多种教材, 互相参照, 博采众长是最佳选择。当然了, 对初学者而言, 这可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不过将来会发现在第一遍学习时多花费些时间是值得的。

(4) 每学完一章后都要认真作总结, 即除了课堂上老师帮着总结外, 自己应该对所学的这些算法的核心内容、优缺点、适用范围等进行比较和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是否还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 如何改进等, 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算法的理解。

4 将所学优化算法与计算机程序实现、数学软件实现结合起来

掌握好优化算法的理论知识与熟悉该算法的计算机程序实现、灵活运用数学软件求解实际问题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 对大多数常用的优化算法而言, 在实际应用中, 常常是借助计算机进行程序实现或者某些数学软件进行求解的[3]。尽管同学们看到教材上的例题和练习题大都是变量不超过2个, 约束条件不超过3个的简单问题, 对于它们的求解同学们大都是手动进行的, 事实上, 这是编者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算法专门设置的。而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是变量非常多、约束条件非常复杂的各种优化问题, 由此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往往非常庞大, 计算量也特别大, 此时手动求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才能够完成问题的求解。可见, 若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灵活运用所学过的最优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大家必须重视对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 大家最好强迫自己掌握至少一种常用的数学软件, 如:LINGO、MATLAB等。在每学完一种算法之后, 不妨从课外书上找一个简单题目, 试试自己能否运用该算法的程序实现去求解它, 若可以的话, 再找一个稍微复杂的题目, 再次进行求解, 逐次增加难度, 这样坚持一个学期下来, 相信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计算机运用能力都会取得很大进步的。另一方面, 熟悉每种优化算法的程序实现或数学软件的实现也有助于加深对该算法的理论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有时还能促进对该算法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举个简单例子:我们都清楚, 理论和实践之间常常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有些算法从理论上讲稳定性强、收敛速度快等, 在实际应用中未必如此。事实上, 每种算法的实际性能都需要做大量的数值试验去考察和验证的, 如果发现大量试验结果与理论研究的结果差别太大, 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对该算法进行更深刻地研究, 找出原因之所在, 然后根据实验结果在对目前的算法进行改进, 由此可能会促使新一种优化算法的产生。可见, 将所学算法的理论知识与计算机程序实现、数学软件实现恰当地结合起来, 不仅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有助于大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这种算法, 从而获得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双丰收”。

综上所述, 以上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和课下与学生们的交流所了解的情况, 针对最优化原理与方法这门课的学习, 给出的适合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建议和方法, 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然, 若想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这门课程中的一些最优化算法, 除了做到以上几点外, 还要多阅读数学、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书刊, 开阔自己的视野,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等[4]。总之, 只要大家真正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 潜意识中决定学好这门课, 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 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愉快的心情, 努力做到课上认真听讲, 课下花心思认真复习、总结, 平时作练习时认真、仔细, 踏踏实实、诚诚恳恳、持之以恒, 这样坚持一学期下来, 相信大家的付出都会得到应有的回报的!最后, 衷心祝愿每位打算学或正在学习这门课的同学都能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去掌握好一些基本的、常用的最优化方法的基本理论, 初步学会处理应用最优化方法和计算机软件去解决实际中的碰到的各个问题, 努力实现学习、工作时效率的最优化和获得成效的最大化!

摘要: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目前高校里普遍存在的情况、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及笔者的教学体会, 本文就如何学好这门课程这个重要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讨论, 进而给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最优化原理,最优化算法,学习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施光燕, 董加礼.最优化方法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 唐焕文, 秦学志.实用最优化方法 (高等学校研究生教材) [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1~1.

[3] 张智广.浅谈运筹学课程的教学[J].职业时空, 2009 (2) :68~68.

标准化的原理及方法范文第3篇

当日平均气温降到5℃和5℃以下, 或者最低气温降到0℃和0℃以下时, 混凝土工程必须采用特殊的技术措施进行施工方能满足要求, 即混凝土冬期施工。混凝土进入冬季施工不仅在技术上要采取相应措施, 而且也要增加工程费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依据当地气温资料, 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时, 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施工应采取冬季施工措施。当温度降到5℃时, 水泥水化反应速度缓慢。当温度降到0℃时, 水化反应基本停止。在混凝土强度发展初期, 当温度降至-2℃~-4℃时, 混凝土内部的孔隙中尚未与水泥化合的游离水开始结冰, 游离水结冰后体积增大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冰晶应力, 使强度尚低的混凝土内部产生微裂缝和孔隙, 同时还损害了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 导致结构强度降低。已冻结的混凝土在解冻后, 其强度虽能继续增长, 但已不可能达到原设计的标号。试验证明, 混凝土遭受冻结后的危险程度, 与遭冻的时间早晚、水泥的品种标号及混凝土的水灰比等有关。一般水灰比越大, 冻结后的危害越大, 终凝前遭到冻结, 要比终凝后的危害大得多。快凝水泥和高标号水泥的混凝土受冻的危害较小, 一般水泥和低标号水泥的混凝土受冻的危害则较大。冻后的混凝土继续养护, 其强度还会增长, 但增长的幅度大小不一。对于预养期长, 获得初期强度较高的混凝土受冻后, 后期强度几乎没有损失, 而对于安全预养期短, 获得初期强度比较低的混凝土受冻后, 后期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由此可见, 混凝土在冻结前, 要使其在正常温度下有一段预养期, 以加速水泥的水化作用, 使混凝土获得不遭受冻害的最低强度, 这一强度称为混凝土冬期施工的临界强度, 这样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混凝土冬季施工的方法

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 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 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混凝土最短的养护龄期, 二是如何防止混凝土早期冻害, 三是如何保证混凝土后期强度和耐久性满足要求。在实际工程中, 要根据施工时的气温情况, 工程结构状况 (工程量、结构厚大程度与外露情况) , 工期紧迫程度, 水泥的品种及价格, 早强剂、减少剂、抗冻剂的性能及价格, 保温材料的性能及价格, 热源的条件等, 来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一般来说, 对于同一个工程, 可以有若干个不同的冬季施工方案。一个理想的方案, 应当确保工期、费用、质量实现最佳化。

(一) 调整配合比方法。

主要适用于在0℃左右的混凝土施工。具体做法:1、选择适当品种的水泥是提高混凝土抗冻的重要手段。试验结果表明, 应使用早强硅酸盐水泥。该水泥水化热较大, 且在早期强度较高, 一般3天抗压强度大约相当于普通硅酸盐水泥7天的强度, 效果较明显。2、尽量降低水灰比, 稍增水泥用量, 从而增加水化热量, 缩短达到龄期强度的时间。3、掺用引气剂。在保持混凝土配合比不变的情况下, 加入引气剂后生成的气泡, 相应增加了水泥浆的体积, 提高拌和物的流动性, 改善其粘聚性及保水性, 缓冲混凝土内水结冰所产生的水压力, 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最常使用的引气剂以松香树脂类的松香热聚物的效果最好。4、掺加早强外加剂, 缩短混凝土的凝结时间, 提高早期强度。应用较普遍的有硫酸钠和三乙醇胺早强剂, 且三乙醇胺对钢筋无锈蚀。5、选择颗粒硬度高和缝隙少的集料, 使其热膨胀系数和周围砂浆膨胀系数相近。

(二) 蓄热法主要用于气温—10℃左右, 结构比较厚大的工程。

做法是:对原材料 (水、砂、石) 进行加热, 使混凝土在搅拌、运输和浇灌以后, 还储备有相当的热量, 以使水泥水化放热较快, 并加强对混凝土的保温, 以保证在温度降到0℃以前使新浇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抗冻能力。此法工艺简单, 施工费用不多, 但要注意内部保温, 避免角部与外露表面受冻, 且要延长养护龄期。蓄热法施工前应进行热工计算。

(三) 外部加热法。

一般情况下外部加热法要比蓄热法的费用高, 因此, 只在蓄热法达不到要求时才采用。1、蒸汽加热法。常用的是内部通气法, 即在混凝土内部预留孔道, 让蒸汽通入孔道加热混凝土。这种方法节省蒸汽, 温度易控制, 费用较低, 常用于厚度较大的构件和框架结构, 是混凝土冬季施工中的一种较好方法。2、电热法。就是将电能转换为热能来养护混凝土, 可将电极放入混凝土内, 或将电热器贴在混凝土表面, 接通电源使电能转变为热能。电热法对要求在短时期内尽快达到设计强度的混凝土结构有特殊的功效。3、远红外加热法。通过热源产生的红外线, 穿过空气冲击一切可吸收它的物质分子。当射线射到物质原子的外围电子时, 可以使分子产生激烈的旋转和振荡, 运动发热使混凝土温度升高从而获得早强。由于混凝土直接吸收射线转变成热能, 因此其热量损失要比其它养护方法小得多。远红外线加热法适用于薄壁钢筋混凝土结构,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接头混凝土、固定预埋件的混凝土和施工缝处继续浇混凝土处的加热等。

(四) 暖棚法。

是在混凝土浇筑地点, 用保温材料搭设暖棚, 在棚内采暖, 使温度提高。将被养护的构件或结构置于棚中, 依靠棚内的正温来养护混凝土, 使其强度迅速增长, 达到抗冻害的临界强度。暖棚法由于需用较多的搭盖材料和保温加热设施, 因此冬季施工费用较高。为降低费用, 一般可利用正式结构搭设而成。暖棚法适用于地下室、人防工程, 工业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平台和大规模现浇混凝土结构等。

(五) 掺外加剂法。

根据不同性能的外加剂, 可以起到抗冻、早强、促凝、减水和降低冰点的作用, 能使混凝土在负温下继续硬化, 而勿需采取任何加热保温措施, 这是混凝土冬季施工的一种有效方法, 可以简化施工工艺, 节约能源, 还可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掺外加剂配制高抗冻性的混凝土, 宜优先使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防冻剂的掺量应根据混凝土的使用温度而定。防冻剂在使用前应测定各有效成分、水分及不溶物等含量。使用时应按有效固形物计算, 配制成规定浓度的溶液。防冻剂配制成溶液使用时, 应注意其共溶性, 氧化钙、硝酸钙、亚硝酸钙等溶液不可和硫酸钠溶液混合, 减水剂和引气剂不可与氯化钙溶液混合, 均应分别配制溶液。

冬期混凝土工程具体施工的方法, 应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结构类型、工期限制、经济指标等因素。而且每一种冬季施工的方法都有利有弊, 其适用范围都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应根据工地现有条件, 采用一种或两种以上施工方法结合作用, 加强冬季施工管理, 以保证工程质量。

摘要:甘肃每年都有较长的冬期施工时间, 采用合理的冬季施工方法, 不但可以保证工期, 降低成本, 而且还能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

标准化的原理及方法范文第4篇

1 设计面的数学表达

一般情况下, 场地设计面为一个平面, 其设计面在三维直角坐标系 (坐标原点为 (0, 0, 0) ) , 下的数学表达式为z=ax+by+c (1) ;其中z代表高程;x代表横坐标;y代表纵坐标;a代表x方向坡度;b代表y方向坡度;c代表平面在z轴上的截距。要得到确定的设计面, 实际上就是确定上述表达式中的参数a、b、c。必须提供一定的设计已知条件, 才能确定这三个参数, 比如:满足场地填挖方平衡, 或设计面必须过已知点, 或已知某方向坡度等等。

2 最小二乘法原理

运用最小二乘法, 能求得即满足约束条件, 又满足土方量最小条件的设计面。所有地形散点的原地面高程都是已知的, 最小二乘法就是根据这些散点来拟合出一个符合约束条件且最逼近原始地面的设计面, 这个设计面满足取最小值, 其中n为网格角点总数;zi为角点i对应的设计面标高;hi为角点i对应的原地面标高;s为所有角点设计高与地面高的高差的平方和。

下面推导无约束条件下最优设计面的参数, 将式 (1) 代入式 (2) , 得

分别对a, b, c求偏导, 得

根据极值原理, 当时, s取最小值。即将所有角点的xi, yi, hi代入 (4) , 解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 便可求出a, b, c的值。

上述推导是在没有任何附加的设计面约束条件下进行的, 其中a, b, c都为未知数。在不给定任何约束条件的前提下, 由所有角点进行最小二乘所拟合出的设计面满足填方量和挖方量基本平衡, 土方总量最小的最优条件。

3 各种约束条件下的最小二乘计算

对于有约束条件的设计面的计算, 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未知数再进行推导。

3.1 控制X方向坡度

已知X方向坡度, 参数a便已确定, 只剩下b, c未知, 这种情况下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的是满足X方向坡度的最优设计面。式 (3) 分别对b和c求偏导, 得解方程组可求得b和c。

3.2 控制Y方向坡度

已知Y方向坡度, 参数b便已确定, 只剩下a, c未知, 这种情况下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的是满足Y方向坡度的最优设计面。式 (3) 分别对a和c求偏导, 得, 解方程组可求得a和c。

3.3 控制X, Y方向坡度

已知X和Y方向坡度, 参数a和b便已确定, 只剩下c未知, 这种情况下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的是满足X和Y方向坡度的最优设计面。式 (3) 对c求偏导, 得解方程可求得c。

3.4 控制设计面坡向和坡度

设计面坡向和坡度都已知, 则可分解成X和Y方向坡度, 分解后与3.3情况相同, 同样可由式 (7) 求得c。

3.5 控制一点标高

已知点, 则有将该式代入 (3) , 得分别对a和b求偏导, 解方程组可求出a, b, c。

3.6 控制两点标高

已知点 (x1, y1, z1) , (x2, y2, z2) , 则有

从该式可推出

代入 (3) , 对c求偏导, 并令偏导等于0, 可求出c, 进而可求出a, b。

以上的推导过程是针对设计面为平面进行的, 对于设计面为曲面的情况, 假定设计面的表达式为z=f (x, y) , 同样可以运用最小二乘原理, 求出无约束条件或给定各种约束条件下的设计面参数, 从而确定最优设计面, 具体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4 结语

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得的设计面, 其土方工程量基本上能满足填挖平衡, 总量最小的条件。但是, 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导致误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 地形散点的密度。因为本文中是将方格网角点作为地形散点, 对于跌宕起伏的复杂地形而言, 方格网越密, 角点所表征的原始地形越真实, 所拟合出的设计面也就越合理。但并不是网格越密越好, 网格过密, 一是大大增加了计算工作量;二是当网格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 对计算精度的提高不再起作用。 (2) 特征地形散点的遗漏。因为文中只取了方格网角点作为地形散点, 而对于地形中的一些特殊点, 比如地形极大值点 (如山脊点) 和极小值点 (如山谷点) , 以及地形突变点 (如陡坎点) 等, 都没有作为地形特征散点参与计算。不考虑这些地形特征点, 那方格网角点所表征的原始地形就会失真, 导致计算结果有误差。

摘要:本文讨论了根据场地内的离散点高程及给定的设计面约束条件, 用最小二乘法推导最优设计面的过程, 该方法得到的设计面, 能减少土方工程量, 节省工程费用。

关键词:最小二乘法,场地平整

参考文献

[1] 胡伍生, 潘庆林.土木工程测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标准化的原理及方法范文第5篇

大型电力系统的功角稳定性、电压稳定性和频率稳定性三者之间相互诱发、相互影响, 其中电压相量和功角状况是系统的主要状态变量, 是系统是否稳定运行的标志。如果能直接测量, 那么将大大节约电力系统稳定计算的时间, 提高了状态估计可靠性, 甚至有可能实现电力系统实时自动控制。

1 广域同步相量测量系统的组成

广域相量监测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相量测量装置PMU (phasor measurement unit) ——用于同步相量的测量和输出并进行动态记录。

DC (data concentrate) ——用于站端的数据接收和转发的通讯装置。

子站 (substation) ——安装在同一电厂或变电站的P M U和D C的集合。

主站 (main station) ——安装在电力调度中心, 用于接收、管理、存储、分析、告警、分析和转发动态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电力系统实时动态监测系统 (real time power system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以同步相量测量和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 对电力系统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的系统。

2 同步相量测量系统原理及应用

电力系统在发生大的干扰的情况下 (如单相接地、两相短路或接地、三相短路) , 发电机送出的功率发生不同程度的突变。在稳定运行时, 发电机原动机的机械转矩Tm与电磁转矩T e是相等的, 即, 式中Pe为发电机的电磁功率;ω为发电机转子的角速度;δ为发电机的功率角。

这时电磁转矩的特性曲线 (见图1) 曲线Ⅰ所示, 当系统运行条件发生变化时, 如切除一部分负荷时, 这时的电磁转矩特性曲线如图曲线Ⅱ所示, 电磁转矩发生突变, 从a点到b点, 此时Tm>Te, 发电机的转子开始加速, δ从δ0Ⅰ加速到δ0Ⅱ, 此时Tm=Te, 由于惯性的存在, 发电机功角δ还将有个变大的过程, 从c到d由于, Tm

但实际上, 很多时候电力系统在受到一些扰动, 如发生低频振荡等长期动态过程, 调度中心的EMS系统无法察觉到系统的异常。因为低频振荡在线监视需要发电机有功功率、功角和转速变化率, 以及联络线有功功率等连续的动态过程数据和发电机的转动惯量, 通过分析, 计算功角和线路有功功率的振荡模式, 确定功角振荡模式和机组的相关关系, 自动刷新阻尼比小于设定门槛值的最严重的振荡模式。低频振荡在线监视的目的在于帮助电网调度员实时监视系统振荡模式变化, 及时发现系统最严重的低频振荡模式, 让调度员有充裕的时间采取预防措施, 防止振荡进一步恶化, 避免大事故的发生。

即使电力系统发生大的扰动, 如短路故障等, 虽然各个电厂机组的继电保护装置的主保护能可靠快速动作, 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级的协调和配合, 仅采用局部信息作为动作判据, 实施就地控制, 增加了连锁故障的发生, 恶化了事故, 导致事故区域扩大, 美加大停电事故就是前车之鉴。

为了能更好地监控系统运行参数, 提高系统状态预估的可靠性和反应时间, 目前一些新上发电机组大部分安装了PMU。利用GPS标准时间信号作为采样过程的基准, 使得系统各个关键节点的状态信息具有统一的时间基准, 采样数据通过光纤等高速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使得系统的状态信息能迅速传输到调度中心进行处理并做出反应。通过安装在发电机转轴上的探头 (见图2) , 我们可以直接测量发电机的转子键相脉冲信号, 测得脉冲信号发出的时间Tz, 机端电压的上升沿 (过零点) 时间Tu以及内电势上升沿 (过零点) 的时间Tq, 根据图3可知。

上式中的ωu为机端电压的转速, ωz是转子q轴的机械转速, θm是q轴与转子上某个固定点 (即转速表发出的脉冲点) 之间的夹角。在稳态的情况下, ωu和ωz是相同的, 但是暂态的时候是不相同的, 而θm无论是稳态还是暂态的时候都是不变的。另外从上式可得知, 只要测得ωu、uT、ωz、zT和θm就能得出δ。由于θm是恒定的, 目前的PMU装置为了能方便地得到θm, 采用了特定的算法, 使得可以在发电机不停机的情况下自动校正θm。用直接测量的方法测量发电机内电势, 在系统稳态和暂态条件下都能够精确测量, 而且又可以直接利用发电机端的脉冲表输出键相脉冲, 在工程建设中也较易实现。

3 结语

目前很多电厂都在积极建设PMU站点用于电网的稳定控制系统, 基于广域同步相量测量的暂态稳定预决策应用于安全稳控系统在系统发生故障后利用功角测量系统测得的各发电机转子角度来预测系统的未来行为。在预测出系统失稳的情况下, 按预定的方案对系统进行解列控制。在未来研究开发相应的暂态稳定预测软件, 可实现系统故障时对系统稳定裕度进行预测的功能。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加快, 能源分布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以及大电网互联、跨国电网互联趋势的不断发展, 电网稳定运行的问题日益突出。对电网稳定运行影响最大的是运行稳定性的破坏, 包括功角稳定、频率稳定和电压稳定。功角稳定又分暂态稳定和系统低频振荡。因此建立广域电网的稳定监视和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为功角稳定提供最直接的原始数据。

关键词:同步相量,GPS,相量测量装置,键相脉冲,状态预估

参考文献

[1] 何仰赞, 温增银.电力系统分析下册 (第3版) [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 卢志刚.电力系统相角测量和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 1997 (4) .

[3] 谢小荣.同步相量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控制的可行性分析[J].电网技术, 2004 (1) .

标准化的原理及方法范文第6篇

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历时两周,是学习化工原理以来第一次独立的工业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化工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初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及方法;学会各种手册的使用方法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查找方法和技巧;掌握各种结果的校核,能画出工艺流程、塔板结构等图形;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利用编程使计算效率提高。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生产上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

在短短的两周里,从开始的一头雾水,到同学讨论,再进行整个流程的计算,再到对工业材料上的选取论证和后期的程序的编写以及流程图的绘制等过程的培养,我真切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的种种困难,也体会到了利用所学的有限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各种问题的不易。

我们小组的课程设计是甲醇——水筛板式精馏塔设计图。在开始时,我们不知道如何下手,书中的计算步骤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其书上的计算步骤与我们自己的计算步骤有少许差异,在这些差异面前,我们显得有些不知所措,通过查阅《化工原理》,《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等书籍,和在网上搜索到的理论和经验数据。我们慢慢地找到了符合我们课程设计是实验数据。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模版,自己的计算过程。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由于没有及时将所得结果总结,以致在后面的计算中不停地来回翻查数据,这会浪费了大量时间。为此,在计算玩精馏塔精馏段方程后,把其可能被后来计算所用到的重要数据列于几张数据表中,方便四人在计算时能及时查找数据,节省了大量时间。在做完提馏段计算后把所有计算步骤和计算得到的数据汇成表格。让指导老师检查其可行性。经老师挑出数点不符合实际操作的环节和计算数据后,我们又经过讨论和修改。最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训练,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我们了解了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了化工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增强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程设计,还使我们树立正确的

上一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范文下一篇:八种常用和修辞手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