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能力素质培养管理论文范文

2023-10-01

物理能力素质培养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文学教育受到严重的冲击,已影响到语文素质教育的整体实施。学生的人文精神失落,不只是语文能力的下降,还涉及整个学生群体的素质异化问题。本文试图就加强初中学生文学能力的问题作一探讨。

文学作为社会科学,对人的精神培养有着巨大的作用,文学修养能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高尚的人格、乐观的志趣。我国的教育历来有重视文学教育的教化作用的传统。孔子曾云:“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说明“诗”和“乐”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在中学加强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对提高素质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然而,语文教学过程中,机械式的重复的所谓“字、词、句、篇”语文训练充斥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严重背离教学规律,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处处蕴含文学的因素。语言教学是基础,文学教学是语文的目标之一,教学文学作品,对培养能力来讲,作用是巨大的。中学语文教学要把语言和文学结合起来,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针对中学生的实际,有重点地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文学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任何认知活动的先导。中学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名著,充分利用好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文学鉴赏的兴趣。如《在烈日和暴雨下》,本文是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的节选,把本文作为一篇培养学生文学能力的课文是非常合适的。祥子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教师应通过介绍祥子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祥子”是现代文学长廊中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形象,教学本课时,我先收集了与祥子有关的材料,特别是作为一个人力车夫,在北京城里拉车,靠个人奋斗挣得一辆属于个人的车是他的理想。因此,拉车成了他唯一的生活。教学时,我整理了以下的阅读材料作为补充:

1.《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写于1936年,反映二十年代北平洋车夫祥子的悲剧命运。小说以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故事为主线,写了祥子的悲惨命运。祥子原是农民,到北京城拉车,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用血汗换来一辆车,但是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孙侦探又诈走了他为买车攒的钱。后来他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后因妻子虎妞的丧事又把车卖掉。三起三落使祥子遭到了人格、精神、肉体的打击,酿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2.祥子不怕吃苦,没有一般车夫的恶习。天生一付拉车的好身材,他的身量与肌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高很大,他有“铁扇似的胸,直硬的背”有“那对‘出号’的大脚”,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

材料重点在于补充介绍祥子的生活与性格,特别是祥子的那股倔劲,是对学生学习本文过程中理解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关键。学生接触课文后,始终在思考祥子是否有必要这样做?祥子和虎妞是怎样一回事?祥子现在是“车老板”,是否有必要去拉车?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来了,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的问题也多了起来,对写烈日和暴雨用环境衬托人物性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如祥子一样的文学形象不是用简单的模式去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懂得对文学人物可以去分析的内容还很多,也就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氛围、整体感知

文学作品的教学要在一种文学的氛围中进行,要注重作品的整体性认识。文学作品靠以情动人,它通过打动读者的感情,使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我们在教学中,对一篇文章所谓的“基础训练”比较多,在问题的设置上对有关文学思考得少,导致每一篇文章教学的模式一个样,学生没有整体的认知能力,语文水平下降,素质不高。整体认知包括: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整体把握。

教学鲁迅的小说时我尝试进行整体认知的培养。《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对这部作品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体内容。作品谈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更是讲出了人生哲理。文章中有关“人生”和“希望”的话题对理解小说有重要作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我”千里迢迢赶回故乡,是因为什么?小说建立这样一个结构: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同时也可以这样理解:离去—归来—离去。小说讲述了“我”和“闰土”的故事,“我”风尘仆仆回来是为什么?回来后还是选择离去,这又是为什么?因为这样的故乡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只有走新的路。其实质是反映“我”在绝望中又产生新的希望,说明人生最宝贵的就是要不断地进行追求。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对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就有了基础。

整体感知对语文教学至关重要。它是一种培养理解力、思维力所必需的东西。文学氛围的营造要求教师要基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不盲目拔高,不降低要求。当然,由于中学生的基础不同,对这种文学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取代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教学中文学氛围、情景的营造不能少。

三、启迪智慧、净化心灵

文学教育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精神的塑造。文学有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也就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思维、想象力的培养有特殊的功效。《故乡》中的“我”的对人生、希望的执着追求恰好是进行正确人生观教育的最好材料。优秀文学作品能够影响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例如“保尔”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当今学生盲目崇拜所谓的“明星”的时候,用优秀的文学形象启迪学生,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

语文教学应通过文学修养的培养营造一个具有审美价值教学环境,使学生受到震撼,进入心灵升华的境界。学生提高了文学素养,也就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文学素质及文学鉴赏力得以增强,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所谓启迪智慧,其实是通过作品的教化作用去塑造人的灵魂的过程,教师唯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学会分析的方法就会受益终身。从整体入手,源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激发兴趣,培养人格也是素质教育所必需的。

综上所述,语文训练不仅要重视语言训练,而且要重视文学训练。文学训练能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使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具有美学风范。做到这一点,是语文教师的最大心愿。

物理能力素质培养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初中物理作為初中科学课程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即使学生接触的时间不多,比不上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时间长。但是初中物理学科在义务教育考试中依然占有很大比例。加之初中物理课是一门对实验教学要求很高的学科,如果抛弃了实验教学,那么初中物理课就偏离了目的,会导致了学生做题能力很强,但动手能力实验不够的教学现状。本文探讨初中学生初中物理实验的实验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学生;初中物理实验  策略

在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物理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物理课堂实验,引导初中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探索物理科学的奥秘。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可以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初中物理课程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是我国初中物理教育长期存在的教育现状。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理念与时代的进步不能协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单一,因此,导致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重理论,轻实验的情况较为严重。这已经偏离了初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典型特征。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教育要求以素质教育为主,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物理课程的学习不可以以考试为目的,而是可以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锻炼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为目的。然而,初中阶段学校的物理实验课只是流于形式或者根本没有开展,学生的知识学习只在教材上,通过阅读得来,对实验现象基本没有感触,甚至演示实验也没有。因此关于实验的知识只能死记硬背理论和数据。或者基本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学习。

(二)新课程改革也提出了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物理教学的重点也可以放到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不开展物理实验教学,长期以往,初中生就对初中物理学习失去兴趣。初中物理教育是为高中、大学物理教育铺垫,高中、大学物理教育强调学生的实操能力而不是初中物理理论的熟记能力,所以初中物理教育不能重理论轻实验。因为,初中学生通过实验课探究初中物理现象的原理,不仅可以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维持对初中物理实验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培养初中物理学生的动手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初中物理课而言,实验课程才是初中物理课程的基础,初中物理课不是单纯的理论课程,而是一门的实践为基础的课程。新课程的改革标准也强调初中物理的突出特征是初中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升华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为全方位发展打下坚实学习基础。

(三)物理老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忽略物理实验的重要性。从物理老师层面上来说,很多老师为了保证自己所带班级的取得良好成绩,老师完全不注重物理实验的开展,全然放弃理论结合实践的道理。课堂上为节约时间,是只着眼于课本上的固有理论知识,在讲授完物理理论知识之后,广泛采用题海战术开展提分之旅。大量的练习题将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这种用多做题来代替多物理教学实验的发发,这样从考试成绩上,短期效果很明显,不是用几节物理课带学生进行过实验可以比拟的。但是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的学习兴趣可能也随着题海被淹没了,消失殆尽。这种做法对学生的终身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应当着眼初中学生的潜力和发展,而不单单是最求期末成绩单上的高分的初中物理成绩。长此以往,学习初中物理也就成为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长时间之后吴丽丽学科成绩无法提高,最终会让学生失去对初中物理学习的热情并且放弃这一科目。

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或许学生不擅长学科的知识背记能力,但是在实验课动手能力方面颇有能力,那么不开展物理实验会导致学生的物理学习潜能得不到开发,错失了为我国培养实操和动手能力强的初中物理人才。因此初中物理老师需要不断地研究物理教学不足,重视物理实验,培养初中学生的试验能力。

二、提高学生初中物理实验能力的措施

第一、物理老师都要重视对初中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培养。只有物理老师在思想上足够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日常的物理教学活动中才会将初中物理实验开展起来。在初中物理实验课前,老师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备课,物理实验课能否顺利且有效进行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是主要前提,初中物理老师在备课是要明确课程的课堂目的在备课时要尽可能考虑全面,要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动手实开展试验操作。

第二、对于学校来说,同样要重视物理学科实验课的教学,可以多多组织同年级之间的初中物理实验技能比赛,教师实验教学比赛。同时学校可以重视学生初中物理素质能力全方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初中物理文化知识的教育,也要加强学生物理试验能力的培养。开展不同类型的初中物理类型活动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初中物理素质能力,如开展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和初中物理实验比赛等活动锻炼学生应用初中物理的能力

学以致用,这才是新时代背景下初中物理教育的真正价值,这体现在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方面就是学生要拥有动手操作能力。因此,物理实验必须从初中抓起,从理论抓起,在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实验教学,在物理实验教学和操作的过程中依然要从最简单的物理实验做起,给学生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第三、 在正式开展初中物理实验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初中物理实验能力的首要策略就是提高学生的理论实际能力,物理实验的前提是理论基础,拥有理论基础,学生才知道采取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目的,当然,实验中最初需要老师帮助学生提取实验要求中的重点,在学生经过多次物理实验课的锻炼以后基本就能培养出自主动手研究操作的能力。

总之,物理学科是初中阶段比较特殊和有趣的一门科目,物理在教学中除了需要给学生讲解知识理论之外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给学生学习建立优良的物理实验学习模式。同时,在目前物理教学要求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老师们需要转变曾经“死记硬背实验”的教学方法,以引导为主,动手操作为渠道,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物理实验课程中。

物理能力素质培养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笔者现以鲁科版选修教材 (3-2) 第二章《楞次定律和自感现象》为例,本章共10个实验,其中《振动的磁铁》,《轻杆的转动》, 《观察开关断开时小灯泡亮度的变化》, 《观察开关闭合时小灯泡发光情况的变化》和《一节电池也能产生电火花》可做为演示实验,《磁通量变化与感应电流方向的关系》可分组实验,另外章末专题探究中的《将礠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化》,《电磁驱动现象及其应用》和《自制延时继电器》作为课后学生自己的小制作,小发明等。教师如果能充分的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参与实验,这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教学工作从三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注重实验的“苹果”效应,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因为一个苹果的掉落,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物理实验过程中呈现出的现象,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做好记录,从中培养出对科学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把在物理实验中观察的眼光,融入生活之中,学生脑袋里也有很多这样的“苹果”。学生对实验的观察通常是凭兴趣所在, 要让学生从复杂的物理现象中得到实验结论, 必须加强引导, 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 明确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 用两支牛顿管演示羽毛和石头下落的快慢,第一支管内有空气,石头明显下落快,第二支课前已经抽掉了气体,再次重复实验,羽毛和石头几乎同时下落到牛顿管底。学生观察到两次实验现象截然相反的结果,就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从而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知识的探索中来。

二、注重实验的参与过程,培养学生“三动”能力

一堂高效的物理课,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进入课堂后,合理地利用它来辅助教学可以增加信息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把做实验变作学生看实验,不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想要参与到实验中来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如何让学生由被动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去探究物理规律呢?通过创设合理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达到“三动”目的,即动口、动手和动脑。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即先动口;完成实验过程并记录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再动手;总结归纳实验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终动脑。例如在讲《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时,为了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图像法求取物理结论的思想。笔者采取多人分组实验,分工合作的方法,实验的设计,器材的选择,数据的记录以及最后数据的处理全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只是稍加引导,并对计算法求出的重力加速度和作图法求出的对比,体会图像法分析物理数据的思想。

三、通过制作简单教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一味的强调枯燥抽象的物理定理和规律,忽略探究这些知识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方式得不到培养,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应变能力极差,知识不能搬家。通过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考,善思考的习惯,更能树立探索大自然,寻求真理的远大理想。例如,讲《匀速圆周运动》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做一个水流星 (用个矿泉水瓶,切去上面的部分,边上均匀打3个小孔,用绳子系住,并用一根细绳将穿过三个小孔的绳连于一点,在里面装入水即可) 。然后拉住绳子的一端,让水瓶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只要速度够大,在最高点水不漏出。学生或许看过类似的表演,更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为什么速度足够大水就不漏?速度究竟达到多大值?多了几个为什么,这种旺盛的求知欲不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吗?笔者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什么是创新思维?即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物理实验可以使每个学生所处的物理情景、物理过程各不相同,千奇百怪。这样一来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独创性,教师就要放下“权威”的架子,去建立一个师生平等的交流平台,收集学生的观点,不管正确还是错误,都应给出评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新一轮的物理课改,要求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物理课堂能否高效,取决于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能否保持稳定和发展。做好各种演示,分组实验和课后小制作与小发明,不仅让学生有充分研讨,发挥想象的空间,更能培养出他们超强的观察能力、“三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当然,以上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难免会挂一漏万。愿与诸位同仁围绕物理新课改的宏伟目标共勉之。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如何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笔者认为忽略了实验的物理课是没有灵魂的, 一味强调乏味枯燥的物理教材中的各种定律和结论, 必将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而重视物理实验, 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学习知识技能和创新精神有机结合, 就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观察,“三动”能力,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方亚平.行走在高效课堂的路上.

[2] 余刚.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能力素质培养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内容、新的教学手段。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要求物理教师转变观念;终身学习、以人为本的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最终形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转变观念;终身学习;以人为本;教学手段

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教师的素质包括认识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三个方面。其中认知结构起导向和支配作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起保证作用。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内容、新的教学手段,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提出了挑战,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终身的学习,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断反思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与主体,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从多方面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教师与新课程一同成长。因此。物理教师的发展必须与课程改革齐头并进。

一、转变观念、开放实验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教师应该是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合作者与研究者。

比如,教师对实验的观念的转变。以前,实验室基本上是按照教科书的设计,让学生根据“菜单”而进行验证性实验,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设计实验,选择所需实验器材,收集实验数据,归纳并总结规律。为此,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了解、接触、熟悉各种实验仪器设备,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索作充分的准备。要改变目前实验室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现有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已满足不了新课程背景下数量繁多、形式多变、探究性的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虽然学校可花钱向专门厂家购买,但仍然达不到要求。必须广泛收集实验器材,不断来充实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器材收集途径,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①留心日常器具。例如: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可进行探索压强、制作滑轮等实验;利用废旧自行车上的零件,可做摩擦、杠杆、运动和力等实验:利用玩具激光发射器可制作平行光源;酒瓶底可作凸透镜利用;玩具小车可做惯性实验;利用收录机上零件可做诸多的电学实验……②建议学生自购。可让同实验小组的学生合购一套或二套物理学习学具。把各班上的每个实验小组的学具集中起来,实行资源共享,就可完成相当数量和种类的教学实验探究活动。③指导、鼓励学生自制。④利用报废的实验仪器设备。例如:“影响蒸发因素”的演示实验,需用可变速吹风机,实际上可用报废投影仪上的风扇和报废学生电源上的电压档位调节器,做成一个理想的吹风机。⑤向社会求源。有时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因暂缺一时又难以找到,会影响实验教学,就必须到社会上去寻找。例如:探究“磁体磁场”中要用到的细铁屑。用量大纯度高,可到铁器加工厂去取,再经过物理方法的提纯,就可利用。⑥向大自然取源。例如:某实验小组在观看鸟类标本时,发现啄木鸟的嘴尖细而硬,和鸽子等鸟不同,该小组要探究这里面的物理原因,向物理实验室提出,要求提供活的啄木鸟和鸽子,这种情况只能向大自然取源。通过上述方法。不但丰富了物理实验室的课程资源,而且培养了师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当前的科学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的新特点。作为基础学科,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将“研究性学习”列入了课程计划,并充实了课外阅读资料、选学内容、家庭小实验等知识。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的创新教学模式

威廉A·沃德(Willian Arthur ward)曾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老师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得自己渴望学习而不是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方法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学生必须愿意学而且努力学才行。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化因素及心理发展规律,导致学生独立人格丧失、思维收敛、想象力及创造潜力受压抑等不良后果,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新课程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对思想品德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具有健全、良好心理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实现。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靠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

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改进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充分把握物理教学的特点与艺术性,进—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潜在影响。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物理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之需而提出来的。重视实验教学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实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记忆。比如过去认为抽象难懂的物理微观世界的东西,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网络的发展使物理网络教学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代物理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最终形成高素质有创新能力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王世泰)

物理能力素质培养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从邵阳学院会计系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出发,探索以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为主导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和环境,以期为地方高校进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完善实验教学内容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管理型;会计人才;实验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8.160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已经严重破坏了环境,威胁到人民的健康和安全。在此情形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不管是政府治理还是企业经营都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在会计领域体系的改革要求就是要充分发挥会计的基本功能,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新局面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与决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思路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由核算转变为管理。

管理型会计人才能够自主利用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财务评价、预测、决策及控制等,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在企业转型阶段,管理型会计人才可以更好地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满足资本市场的资本运作需要。就本科阶段的会计学专业而言,应当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思路确定教学思路。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综合管理和创新能力。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就是创造条件,安排学生真正进入企业,真正参与企业的运营与管理全过程。但落实到具体实践,由于企业会计核算资料具有保密性,以及会计岗位数量有限,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因此,进行专业的会计实验教学就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不二选择。

1 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邵阳学院会计系在长期的会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首先,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按照实验课程建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及实验教学场地保障的基本思路,考虑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应掌握的知识能力要求,合理优化原有教学安排,分年级、分阶段设置认识实习、分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中期实验、课程教学实验及毕业实习等多层次实验教学环节;其次,充分考虑不同课程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分别采取学生主导、教师主导、师生共同参与型的实验教学模式;最后,通过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场地的软硬环境建设,全方面推进会计学实验教学改革,有效推动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会计学实验教学能力培养导向课程体系建设

考虑国内不同高校会计专业教学实验特点,应分层设置会计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但是,不同学校在每个层次的课程开设内容方面却存在很大区别,特别是在会计学综合实验教学环节。邵阳学院按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需要达到的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分层设置了认识实习,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综合课程实验和创新课程实验。

2.1 专业基础课程实验

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充分、熟练掌握某一门具体专业课程而单独设置的,是同课程教学内容相配套、相结合的可验证性、可操作性得实验教学课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通常课时计划不多,也没有必要单独开设课程,仅仅需要从理论课程教学时间中单独划出部分课时进行实验,主要是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基本会计技能,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理解,提升他们的会计核算能力和水平。当前,大部分高校的会计专业都开设了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课程,一般采用ERP教学软件。为了提高教学软件的使用效率,可以将ERP教学软件的会计教学模块与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基础会计的总账、报表、网上银行,中级财务会计的薪资管理、固定资产、存货核算、应收管理、应付管理,成本会计的成本管理,管理会计的预算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的资金管理、财务管理内容有机地与ERP教学软件结合起来。

2.2 专业综合课程实验

专业综合课程实验是针对会计学专业学生,涉及不同专业课程及不同技能培训的综合性课程实验教学。其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通过全面、系统运用会计方法,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水平,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当前,我国高校设置的会计综合课程实验主要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将传统的手工会计同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统筹安排,形成会计综合实验教学课程;第二种模式是把各门会计专业课程实验教学进行综合安排,主要包括基础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财务管理实验、财务会计实验、管理会计实验和审计实验等,又称为高级会计实验。这种简单的合并,并不属于真正意义的会计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很难达到提高会计专业职业判断和财务决策能力水平的目标。

笔者开发设计的会计综合实验教学课程,是从企业生产运营的角度,通过企业财务决策平台软件,采取人机对抗方式,建立学生分组团队合作模式,模拟运营一家生产企业。每个学生团队由5名会计专业学生构成,分别承担会计、出纳、运营、财务经理与财务总监的职位,模拟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自主制定企业的生产战略和各项具体生产经营决策,根据生产运营情况独立进行会计账务处理,根据生产经营结果进行网上报税和税务稽查,最后自动生产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财务指标和会计报表。学生要根据企业生产运营情况和会计报表进行总结、汇报、分析,全面关注企业生产经营决策、财务管理与评价,进行筹资管理、投资管理、企业经营战略制定和合理税收筹划等。

2.3 创新课程实验

为了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强化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及素质的培养,邵阳学院会计系面向全校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设置会计创新课程实验专项。创新课程实验主要有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项目等,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会计相关的创业创新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3 配合课程实验模块的教学模式

会计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是为了满足实验需求,也是支撑实验教学体系和保障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礎。遵从现代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考虑分层推进的实验模块课程教学,有机地实现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

3.1 教师主导型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模块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加深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理解。通常由教师布置会计实验内容、任务、目的和要求,同时进行示范讲解,学生根据教师示范进行验证性的会计实验。在这个阶段,由专业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参与验证,学生的主导作用并不突出。

3.2 师生共同参与的专业综合课程实验模块教学模式

会计学的综合课程实验主要为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会计综合管理决策能力。此时,必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团队小组讨论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会计综合实验课程。在专业综合课程实验过程中,参与实验的小组学生不是单纯地按照授课教师的安排去完成实验训练任务,而是要在专业综合实验过程中同授课教师共同探讨会计实验课程的完成方法、注意事项、实验路径。综合性课程实验应减少实验规定,增加自主设计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融入情景式、对抗式、体验式和角色互动等多种形式。

专业综合课程实验集参与学生的角色扮演、实战演练和课程案例分析于一体,授课教师通过课程设计的相应情景,提出课程实验任务,学生按各自承担的职能进行会计模拟处理,以便熟悉各个会计业务单元的会计工作流程。在生产企业运营与企业决策模拟实验和ERP综合实验中,授课教师应按照课程实验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进行实验设计,并且通过情景再现方式让学生体验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财务等各个部门的业务处理流程和操作环境,让参与实验的学生在会计模拟仿真实验平台上熟悉掌握生产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业务流、资金流与企业信息流,加深会计专业学生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领悟和了解,培养和锻炼会计专业学生的业务处理能力和综合管理决策能力。

3.3 学生自主进行的创新课程实验教学模式

在学生主导的创新课程实验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参与的学生自己选择创新课程实验内容、熟悉创新项目实验背景、自学创新实验相关课程内容,通过查阅文献、设计课程方案、搜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等,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自主地撰写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在整个课程实验过程中,授课教师只是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方面给予适当指导,在其他方面应充分发挥实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综合能力。

4 营造适应学生需求的会计课程实验环境

在会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中,教学实验环境建设是提高会计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会计实验教学师资培养的软环境建设和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建设是不可忽略的两个重要方面。

4.1 建设专业的会计实验课程教学师资队伍

伴随信息技术、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会计业务处理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需求的变化对会计业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对从事会计实验课程教学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下,需要既有深厚的会计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以及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深厚的会计专业理论功底的复合型教师。因此,高校的会计教学部门应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优化会计实验师资队伍结构。比如:对现有从事会计实验课程的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安排从事实验课程教学的教师外出参加会计实验教学研讨会;深入企业实际,考察了解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

4.2 营造仿真的会计实验环境

会计实验课程教学要加大投入,满足学生会计实验教学的基本需求,通过营造仿真的会计实验环境。仿真实验室要按照现代企业部门分工及业务流程设计企业内部岗位,并模拟工商、税务、社保、银行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仿真业务方面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设计企业真实完整的会计业务流程,配合会计教学软件的使用,提供制造、商品流通、房地产等多个行业会计实验资料,根据最新法规和制度准备票据、单证、印章等。

高校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邵阳学院会计学专业在长期教学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层次会计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有效推动了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实验课程教学教师的积极性,高度重视课程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秀芳.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11(16).

[2]李立志.经管类院校模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9).

物理能力素质培养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内涵和特征入手,探索构建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并提出高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实现模型及发展性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素质体系构建发展评价

[作者简介]薛玲珑(1954- ),男,江苏建湖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行政管理;吉鸿(1968- ),男,江苏东台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纪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行政管理。(江苏盐城22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基金指导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评价与体系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SJD880074)

创业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高职院校也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创业。目前,各高校对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研究虽已展开,但系统性和深度不够,研究、实践和总结高职院校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结构和实现模型以及发展性评价机制具有现实意义。

一、创业素质培养内涵和特征分析

就创业素质而言,其内涵尚呈现多样化的理解,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在其著作《创业与人生设计》中提到,创业素质分为个性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五种素质。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McClelland提出创业素质构成冰山模型,冰山的海面上部称之为创业胜任素质,包含知识和技能等要素;下部称之为创业内驱素质,包含人的价值观以及品质、动机等方面。也有学者将创业素质细化为积极的心态,坚韧的毅力,把握趋势方向,敢于冒险尝试,坚持学习创新,拥有健康体魄。虽然表述多样,但我们不难从中分析出创业素质培养的共性化要求,即创业素质培养是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力,从而使学生在未来创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高职院校办学遵循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强调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职业能力,立足点在于满足社会多种需求。因此,其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应是一个整体嵌入人才培养系统的组织结构,这种系统性从对象看,包括学校、学生及社会环境;从素质培养层次看,第一层次为基础性素质的巩固,第二层次为发展性素质的强化(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创业素质培养的过程具有整合性、阶段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征。学生的创业实践过程在学校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创业素质层次关联,从整体上决定了学生创业素质水平的发展程度。

二、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构建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应以创业行动为导向,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谋职业的能力和本领,培养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成为具有开创个性和社会变革的参与者。

1.目标体系。创业素质培养目标是创业素质发展水平的质量指标,有三个基本着眼点:社会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学生自身创业素质发展的需要、合理结构及发展规律;学校的类型和培养目标。目标体系应当建立在基础性素质培养之上,以发展性素质培养为重点取向。其中创业知识和技能是进行创业的基本要素,创业能力是创业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创业的核心要素,创业意识是对创业者启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创业精神是创业个性特征的外在表现,创新品质是创业过程中的更新系统。通过强化发展性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创业素质结构。

2.内容体系。创业素质培养内容体系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业全面素质培养;二是创业基本知识教学;三是创业实践技能训练。要在培养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创业素质基本要求,确立创业意识。要通过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创业方法和途径。如识别和评估创业机会、发展团队并共同工作、了解进入市场策略、创业的性质与运作方式等,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同社区和企业的联系,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创业的能力,培育创业精神。

3.方法体系。围绕创业理念、实务、实践三个方面的课程,不少学校采取了教师讲授、案例讨论、项目教学、师生互动、角色模拟、基地见习、拓展训练、组织大赛等教学方式和活动方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创业教育模式。根据创业素质培养的内容分析,其方法体系可归纳成“六结合”,即“创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与就业指导服务相结合;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将创业素质培养内化为高职教育的有机组成,从而在人才培养中有效融入和渗透创业教育。

4.保障体系。一是要建立服务学生创业的专门研究与指导机构,开辟创业指导宣传阵地,进行创业心理咨询和风险教育,对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具体指导;二是要建设一支懂市场、知学生、善教学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密切校企合作,建好校内外创业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模拟创业实战提供平台;三是要重视发挥创业型社团的潜力,组织创业竞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创业行动计划,积极筹措创业基金,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外部条件。

三、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实施

高职院校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整合资源,形成创业教育的大环境。为了使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发挥作用,应当着力构建好以下三个模型:

1.创业素质培养基本模型。遵循人的身心素质发展规律,按照高职教育的特定要求,可以把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过程分为职业启蒙期、成长培育期和孵化发展期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这一划分既可以用来表述学生三年创业素质发展的总体走向,也可以表达每一类创业教育活动周期的运行过程,彼此密切关联,并形成链状结构。

职业启蒙期是学生入校的初始阶段,由于需要有角色转换过程,能否在此阶段强化职业意识至关重要。这一时期可以通过入学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动等途径,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创业认知和态度。成长培育期是创业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应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主线,将创业知识融入分层次的教学活动之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尝试,激发其学习和参与的热情,形成创业发展的内驱力。孵化发展期就群体而言是创业素质培养的实现阶段,这一时期应当注重营造创业环境和创业文化的提升,并利用学校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支持,在校企合作中,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岗位创业。

2.创业素质培养实践模型。高职院校已基本形成较完备的实践性教育教学体系,创业素质培养必然也依赖于这一体系,构建创业素质培养实践模型是对培养体系的完善和强化。创业素质培养实践模型由三部分构成,即教学型实践、驱动型实践和自主型实践。教学型实践是以教学活动为载体的创业实践活动,以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项目教学、阶段性实习和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驱动型实践是以课外活动形式为载体,注重创业氛围渲染和学生参与活动的任务性要求,如职业生涯规划、制订创业行动计划、开办各类讲座等。自主型实践是学生个体的实践行为,强调学校的引导、支持和组织。

3.创业素质培养发展模型。创业素质培养发展模型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建构,这种发展并不完全表现为自主创业的实现,也表现为学生的岗位立业和业务拓展能力的发展,该模型结构如图3所示。

良好的创业认知具有重要作用,创业认知一旦建立,就会转换为学习和感知创业新知识的能量或因素,高职院校必须关注学生创业知识如何内化的过程,强化主流文化激励效应。创业指向是启动创业发展过程的重要一环,这种指向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是产生创业趋向的反映。创业行为源于创业认知和创业指向,带有不确定性,培养学生学会有效利用所掌握的资源,有助于增强创业行为的有效性。实现创业发展是创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学校必须以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和增强创造力。

四、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发展性评价

评价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运行机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确立评价机制的原则、程序和办法及反馈机制是培养体系发展性评价的关键。

1.评价机制的基本原则。科学构建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评价策略,必须遵循四个原则,即评价目的的发展性、评价内容的系统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过程的主体性。通过评价可以促进体系的完善,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预定目标。评价内容的系统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创业素质结构。评价方法可以选择个体性评价,也可以选择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多角度评价。

2.评价的内容和办法。创业素质培养体系评价要按照实施对象、培养对象对创业素质培养的目标进行逐层分解,确定各级目标要素后,建立创业素质的内涵评价体系,这是评价的关键要素和基本内容。

就实施对象学校而言,可从观念确立和过程管理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学校是否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是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否组织教师开展学习与培训,并制定切实可行工作目标、具体方案;是否将创业教育列入课程体系,落实创业教育教学计划并按步骤进行;是否建立起与社会、企业间的良好协作关系,教师是否主动投入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全方位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就教育对象学生而言,主要衡量创业素质培养的效果。列出可供测评的内容,建立指标体系,从宏观和学生个体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学生是否有创业理想和意识,是否具有独立性和竞争性等心理素质,是否有合作性和责任感,是否熟悉创业程序基本知识,是否具有信息处理和运用能力、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职业生涯设计和胜任岗位能力等,并有可供交流的体验和案例。

评价通常采用三种方法,一是编制有关创业素质培养的问卷;二是针对具体事项产生的成果进行评价,这一方法的特点较为直接和客观,但不能反映全面的情况;三是综合性评价,分阶段依据指标体系多层面参与评价,对结果进行量化比较。

3.评价反馈机制。高职院校注意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审视、调整和修正创业素质培养的策略和目标,这个过程就是评价反馈。能否改善创业素质培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结果的反馈。因而应及时把评价反馈信息经过实际分析反馈给各个层面,从而增强评价反馈的效能。反馈修正的内容包括:阶段目标修正、内容优化、方法调整、保证措施与行动计划的变更等。

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发展及评价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问题还需要深入地探索,可以相信,在寻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塑造和特色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将会得到强化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郑如霞.国外创业教育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7(2).

[2]陈艳,雷育胜,曹然然.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与思考[J].高教探索,2006(4).

[3]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6(4).

[4]刘沁玲.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5).

[5]倪锋,胡晓娥.基于认知的创业能力发展理论模型初探[DB/OL].http://www.

studa.net/jingji/091014/14252226.html,2009-10-14.

上一篇:形态构成原理空间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建设工程管理工程造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