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思考论文范文

2023-12-16

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思考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二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管理机制不明、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滞后、信息化人才匮乏、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等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是发展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问题;策略

收稿日期:[HTSS]2010-06-03

作者简介:梁飞媛(1965-),女,浙江玉环人,教授,从事高教管理及教育信息化研究。

自1998年以来,在发展速度与规模上,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校的校园网、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信息发布与信息管理平台、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等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基本普及,表明我国高校已经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从2003年开始,我国教育部启动了“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通过教育信息化与精品课程建设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质量工程”是该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教育部高教司领导还多次讲话要求把教育信息化重点放在促进高校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上面。可见,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已经开始迈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如何能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真正通过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来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达到显著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目标,这为广大理论与实务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制约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素

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影响高校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1.认识不到位,管理机制不明

有些高校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尚未体验到教育信息化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因此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具体表现为:没有建立推行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决策机构,也没有制定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重管理轻教学,没有形成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队伍等。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严重制约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2.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

近年来,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的数字图书、情报信息类等公共共享资源发展速度很快,但学科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和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及资源管理平台、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建设速度缓慢。目前很多高校的硬件平台可以进行校园局域网内的网上教学,但是缺少可行的教学资源软件的支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中资源建设与管理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高校内部信息化人才匮乏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虽然许多高校对教师实施了一些培训,但从总体来看,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往往停留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上。二是专业性的信息化人才严重不足。一些高校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轻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致使学校网络和知识库建设与维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4.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不足

一方面是国家对高等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所致,另一方面是社会资本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大举进入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所致。即使在东部及沿海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高校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搬迁扩建、举债运作,也无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较大的经费投入,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5.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体系也是阻碍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传统的评价体系是与传统的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配套的,教学中是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并未像学术著作一样成为衡量教师学术水平或影响其晋升的决定性因素,因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非人们想像的那么广泛。目前,国内有部分学者对本省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但这类评价的内容大都是关于整个教育系统的。在大学本科教学评估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中,有部分信息化方面的指标,如应用多媒体授课的比例、百名学生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及语音教室座位数、实验室开放程度等,但并没有对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专门评价。

二、发展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1.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如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出高效、丰富的教学资源,并真正地使其发挥潜在的巨大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培养出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当前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建设立体化、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库

资源库的建设是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教育资源建设中,应建立体现学校特色的、综合的学科资源库。具体来说,学科资源库的内容应按照“课程—专业—学科”的方向来逐级扩展。可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购买和自建并重的模式来进行资源的扩充和完善。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结合教学需要,重点设计和制作教学中需要的资源,把能有效促进学习的资源组织上网并进行归类,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要建立功能齐全的管理机制。一个良好的资源库除了有丰富的资源之外,还要具有功能齐全的管理机制,确保资源库的稳定、安全。管理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资源管理模块。资源管理模块对资源库内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包括资源的分类、入库、更新、查询、检索、上传、下载等。系统的资源管理可以使教师和学生能方便地查询到所需的信息。2)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包括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和安全管理等,系统管理对于维护资源库的安全和稳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用户管理模块。即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和使用授权,用户可分为教师、学生、管理员,用户必须进行注册,并根据他们的身份进行权限分配。

(2)建立操作简单、交互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

有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还要开发和引进具有方便快捷的操作和交互功能的“傻瓜化”的服务平台,以方便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如方便、快捷的检索、查询和整合工具。在资源的检索过程中,应具有资源的多层精确检索功能,同时还应具备多种查询方式来检索资源。要提供备课系统软件或简易方便的多媒体编写工具,让教师对选取的教学信息根据教学设计重新整合编码,形成新的教学资源。

此外,还应建立具有良好交互功能的平台。师生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服务平台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具有良好交互功能的交互方式和平台,如Chartroom、ICQ和共享电子白板等同步方式。教师可以就某个问题通过在线实时交互来获取反馈,对学生进行疑问的解答,提供帮助。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同步的交互方式来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加大网络课程的开发力度

网络课程是集文本、图片、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为一体,经过科学的构思设计,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满足网络运行要求,便于师生交流的一个交互式的课程知识网络化学习系统。网络课程建设是以学科教师为核心,以资源开发中心的技术(教学设计、网络平台、课件制作、视频资源开发等)为支撑,通过学生反馈、专家评议改进完善机制的一种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建设模式。

在高校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的今天,精品课程的网络化是其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再次强调指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教育部开展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行动为高校的网络课程建设注入了活力。但是,目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精品课程在网络上的内容很少,主要以展示教学大纲、教案、讲解习题为主,兼有少量为参加评估所做的课堂实录。精品课程中的一流教师队伍的风采、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内容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精品课程的网络化程度还很有限,不能满足网络化学习的需要。精品课程的网络化建设还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加大对质量高、效果好的网络课程的开发力度,加深对网络课程理论的研究,并把优秀的教学软件和网络课程推荐出版、发表,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满足社会对网络教学信息的需求。

2.人才队伍建设

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1)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线专职授课教师队伍;2)掌握信息资源开发原则和方法的教学支持人才队伍;3)掌握信息化平台的开发、管理和维护的技术人才队伍。高校必须针对以上三种类型的人才队伍建设采取相应的培养策略,要从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增强自身活力入手,不断改革用人机制,提高相关人员信息化素质,逐步形成合理的用人机制;同时要善于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企业人才的作用,共同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1)培训与考评相结合,以增强教师的信息化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增强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让所有教师轮流参加培训班,提升理念,训练技术;二是要求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和年终考核评优结合起来,对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取得显著效果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2)开展课题研究,增强科研能力

为了使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学校应采用多种方式增强教师的信息化意识,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如组织教师学习课题方案、撰写实验报告及专题论文;鼓励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参加教育信息化课题的研究实践,在科研实践中提高信息化能力;适时开展电教论文评比,鼓励教师钻研电教理论知识。

3.管理制度建设

(1)设立CIO职位,统一规划和实施“信息化工程”

高校要组建信息化工作领导管理机构,设置信息主管CIO职位,在其直接领导下,制订本单位信息化工作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编制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金预算,解决和协调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涉及到体制、机构、人员、资金等方面的问题,以便使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顺利实施。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内,再设置与其他职能部门平级的常设机构——信息网络中心,具体负责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2)制定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标准和实施规则

高等教育信息化实际上是一种行业信息化,为了实现本行业的信息资源共享,高等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自上而下、统筹规划的原则。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有一个全局、系统的实施规划,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以及信息化规章制度的建设等若干方面,要制定标准化的实施规则,明确信息化建设的优先顺序。各个高校均要在这个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依据统一的标准、大纲和手续开展本校的信息化建设,以期达到系统的整体化和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标准和实施规则制定出来以后,还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避免各个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仍然各行其是、自主建设和管理,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共享。

(3)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监理、评估体系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信息化监理、评估体系,对信息化的实施过程进行适时的评估,根据评估和考核的结果,找出信息化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建设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对高等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以及信息化规章制度的建设等若干方面进行评估。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以评促建,早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夏立发.国际化与高等体制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2(3),(4).

[2]吴启迪.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展望[J].上海信息化,2006(5).

[3]陈爱娟,任晓燕,黄铎.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6(9).

[4]郑旭东,桑新民.透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窗口——EDUCAUSE的使命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4).

[5]李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5).

〔责任编辑:姚 丹〕

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思考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研究者分别从具体的教育类型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发表和出版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教育研究 研究现状 建议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而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不仅成为今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备受关注。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研究取得的成果

近几十年来,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加以探讨,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教育类型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机制等几个方面,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成果在正确处理好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关系的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理论指导和行动引领作用。

(一)关于具体的教育类型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的研究

不同类型的教育与新农村建设有何关系?这是学者们关注和探讨较多的问题。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国各种教育类型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的研究

谢祁的研究指出,职业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并进而指出,职业教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谢祁,2007)。刘海鹰的研究指出,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途径,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人口和劳动力还滞留在农村,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刘海鹰,2009)。对此,刘范一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城乡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在需求要求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刘范一,2006)。也有部分学者从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如:农村职业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新农村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为其提供了政策支持(吕海燕,2011)。

2.农村远程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的研究

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研究: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是促进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需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是应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WTO后农业所面临挑战的需要。远程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功能研究:政治教育功能、技术培训功能、信息传递功能、文化宣传功能、事务管理功能、党群连心功能;发展农村远程教育促进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张秉让,2008;邱永权,2008)。

除此之外,也有许多学者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新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析。

(二)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由于政策的缺陷、经费的不足、师资的薄弱、管理的滞后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等种种原因,农村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影响。对此,研究者们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慨括。

1.农村办学经费投入不足。中国教育经费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的1.5%,却担负着超过世界教育总规模1/5的教育任务,教育经费短缺始终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余梅芳,2008)。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逐年下降,我国农村和城镇的教育经费差距也很大,这也是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一个原因(张红涛,2011)。

2.农村人才总量供给不足。尽管我国农村劳动力众多,但能够提供社会服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各类人才相对匾乏,农村人才供给总量是不足的。全国文盲、半文盲的人口有90%集中在农村,可想而知依靠农村自身提供的人才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和培训不足、高素质农村劳动力外流、城市回流农村的人才较少,选择到农村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不多,这些造成了农村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农业技术人才更是出现断层(刘传初,2010)。

3.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滞后。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我国得到的重视不够,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不足使得我国农村教育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在教育功利化、知识学历化等传统思想影响下,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缺乏基本的认可度,生源严重匾乏。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严重影响了其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张红涛,2011)。

4.“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依然严重。我国城市与农村相比较,有着许多优势。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现代化设施先进、又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而农村则是保守、落后、封建、贫穷的代名词。长期以来,我国处于城乡二元化结构,城市的种种优越深深地吸引着农村家长及学生,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城里人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上学走向城市,因此,农村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我国又是典型的二元制结构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居民的利益,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巨大反差以及城乡教育发展的失衡。(张红涛,2011;余梅芳,2008)。

(三)关于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机制的研究

1.完善农村教育投入及成本分担机制。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投资的管理机制是“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县来说,教育投入的压力就非常大,县与县之间教育投入的差别也就会悬殊。要解决农村教育投入分担不合理的问题,必须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系,这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保证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汤宇梅,2008)。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应以市场投入机制为主,采取“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方式;在农村教育投入机制中引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可以考虑吸引民间资金!教育信贷!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来发展农村教育(刘文箐,2009)

2.把握农村教育的“为农服务”的方向。农村教育必须确立为农服务的办学思想,其一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的意识,只有热爱农村才会想在农村有一番作为。其二调整农村教育内容,实行“三教统筹”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农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张红涛,2011)。

3.建立和健全农村人才机制。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观念守旧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人才机制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管理粗放,农村人才成长环境差,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只有健全人才机制,才能吸引专业人才,有利于高素质的人才投身到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献策献力(张颖,2012)。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近几年来,学者们不断加强了对农村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其研究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如果我们对其加以冷静的思考和审慎的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关系的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较为欠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本质、要求、政策进行细细解读,并使其与农村教育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已有的研究类型进行统计后,笔者欣喜地发现,多数研究都能把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然而,对研究的过程仔细分析后,笔者发现,其中的不少研究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的内在机理缺乏深入研究:或是简单罗列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本质和政策要求,而与农村教育的联系研究不够深入;或是只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大背景,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一笔带过。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农村教育的研究齐头并进,并使两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研究的有效开展。

2.对农村教育与农村建设缺乏足够的国际比较的研究

从现有的文献数据来看,学者们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教育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点,对国外的农村教育建设实践缺乏足够的关注。事实上,许多外国的“新农村建设”也进行得轰轰烈烈,其在农村教育方面所做的实践并不乏可借鉴之处,如:韩国的新农村运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作为邻国的韩国新村运动和我国的农村建设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在我国的新农村的教育建设中,应注意借鉴前者的经验。

三、对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后续研究的建议

1.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的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教育提出什么要求?农村教育建设怎样才能体现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本质?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教育建设提供了什么政策保障?通过对诸如此类课题的全方位、多角度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良好办法和出路,这是我们在今后研究中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2.加强对国外农村教育的研究

因为不适应,就需要改革,改革就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成熟的做法。新近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容置疑,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借鉴国际的经验。但是任何成功的教育模式都是在特定的背景条件下创立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的文化、社会、教育制度、法律构架、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等等,都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简单地照搬是有问题的,需要对其细细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张红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教育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

[2]汤宇梅.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刘文菁.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4]刘传初.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建设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5]邱永权.远程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J].百色学院学报,2008(2).

[6]张秉让.发挥远程教育功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1).

[7]刘海鹰.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3).

[8]张颖.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2(17).

[9]吕海燕.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浅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0).

[10]刘范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J].现代乡镇,2006(Z1).

[11]谢祁.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J].世纪桥,2007,(2).

[12]田静.教育与乡村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刘娟,刘晓林,林杜娟.发展主义逻辑下的农村教育:述评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14]曾利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5]吕京.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纬阳市四所高校为例[D].华东科技大学,2011.

[16]谢方平.办好乡镇成教服务农村经济[J].中国农村教育,2011,(4).

[17]刘尧.农村知识贫困与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8]莫利拉.新农村教育战略理论与战略选择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7,(2).

[19]唐华生,唐炜.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价值、问题及对策[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0]马建富.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9,(29).

[21]邹菊如,余建明.发展农村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选择[J].农业考古,2006,(6).

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思考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工作,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在长期感受不到父母关爱和教育的情况下,容易引发多种不良后果,如严重的心理问题、言行举止不当等。所以教师需要加强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制定完善的对策和合理实施,让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爱与关怀,接受正确的指导与教育。就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见不到父母,其生活起居多数由祖父母或其他长辈代为照顾,學习和处事方面也代为教育和管理。但长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较强的传统思想和固定思维,且受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影响整体教育效果较差。为了有效改变留守儿童现阶段的教育情况,教师需要加强对教育问题的分析力度,制定对策从多方面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的转变与发展。

一、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现阶段存在的教育问题及原因

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因孩子与父母处于长期分开状态,其在发生问题或产生一些想法时无法与祖父母以及家中其他长辈进行有效沟通,也很难得到正确的疏导,逐渐就会使留守儿童变得不爱说话,缺乏安全感,出现性格孤僻等心理问题。

道德品质问题:现阶段网络比较发达,但老一辈对网络的使用并不了解和熟知,这种情况下难以对孩子的上网过程进行管理,在网络不良信息影响下就会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作用。同时父母考虑到因工作离家的原因,会通过其他方式去弥补孩子,但不适当的方式只会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长。如给孩子充分的零花钱,导致孩子出现奢侈浪费行为;对孩子做错的小事不进行正确教育,导致孩子出现骄纵和不良行为。

学习问题:一部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较为严重,容易出现逃课或学习态度较差的情况。另一部分留守儿童在课堂学习后,课后完成作业和知识复习过程中祖父母或其他长辈难以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指导帮助。另外,家中的老人或长辈多数也需要到田间、村镇上劳作,更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对孩子进行管理及教育。

人身安全:首先,受经济条件的影响,留守儿童日常的饮食、穿着方面并不好,容易出现衣服破旧脏乱、吃的食物营养不足,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引发营养不良或细菌感染等问题。其次,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管束,在自身自控力、判断能力、逃生能力等方面较弱的情况下,若涉足危险地区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二、学校加强安全教育,搭建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

学校应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及成长需求对校园环境进行优化,加强对此类学生的重视。①增添学校设施。学校可以在公共厕所的洗手台上添置洗手液,每个教室及办公室添置医药急救箱等。②校园活动。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春季/秋季运动会、趣味活动、传统节日文艺演出等方式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让留守儿童参与其中和其他同学共同成长,收获友情和幸福感。③主题班会。多开展与德育内容相关的主题班会,促进留守儿童理解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1]。④安全活动。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掌握安全知识、具备急救能力,能够在遇到危险时保护自己。⑤留守儿童档案。对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情况咨询了解,建立信息档案,能够实时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在平常教师也应多与留守儿童交流,并根据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合理选择正确的沟通态度和方式,针对存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可按照专业心理教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也可定期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其解决一些难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推行家校共育模式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学校可与家长进行配合,推行家校共育模式。由教师先与家长进行交流,将孩子存在的问题以及留守儿童教育缺乏情况等方面内容告知家长,帮助家长意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接受正确的家庭教育和指导,依靠物质补充难以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每周一次或两次以打电话、视频等方式联系孩子,主动询问孩子的学习状况,以及有没有心事等,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在乎。另外,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家长群,将孩子的日常活动照片、学习表现等发送到家长微信群中,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同时也可以向其推送一些合理的教育方式,促进家长能够与孩子之间进行更好、更有效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2]。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道德缺失等情况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有一定关系。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学校需要加强重视,做好相关教学教育工作,并与家长进行合作,共同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帮助,促进留守儿童得到合理的教育、完整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另外,政府和社会也可通过优惠政策、开展爱心公益活动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改善生活,感受爱。

参考文献:

[1]宋含宏.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29):263-264.

[2]姜姝,朱莹,杨云江,等.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20(17):185-188.

编辑 段丽君

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思考论文范文第4篇

1 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的现状

1.1.1 农村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多

如表1所示, 2010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有1.78千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13.32%;城市中60岁及以上的人口有4.63千万人, 占城市总人口的11.47%;乡村60岁以及以上人口有9.930万人, 占总人口的14.98%。2010年, 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近1.8亿人, 乡村老龄人口近1亿人, 约占全国总人数的55.56%。结合我国历年来的人口普查, 农村人口呈现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现象, 预测未来20年, 我国农村老龄化人口数量还会持续稳定增长。

1.1.2 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在第四次人口普查当中, 有且只有上海市 (8.18%) 和北京市 (7.02%) 的农村人口超过了全国平均老龄化数值 (见图1) 。然而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 在全国老龄化水平值之上的有上海 (10.13%) 、广西 (9.24%) 、江苏 (10.88%) 、湖北 (9.09%) 、浙江 (9.34%) 、重庆 (11.72%) 、辽宁 (10.31%) 、山东 (9.84%) 、四川 (10.95%) 、湖南 (9.77%) 和安徽 (10.23%) 等11个省市。农村地区的老龄化趋势相对广泛, 且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出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数据来源:第六次人口普查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

与此同时, 从1982年第三次普查到2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间,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持续上升趋势, 由1982年占全国老龄化总人数的5%, 递增到了2010占全国老龄化总人数的10.06%, 增长幅度较大 (见表2) 。同时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老龄化增长速度逐年加快, 1990年我国农村老龄化系数5.74, 比1982年增长了0.74%;2000年老龄化系数为7.5, 比1990年增长了1.76%;2010农村老龄化系数10.06, 比2000年增长了2.56%。尽管城市与城镇的老龄化速度也在不断增长, 从第三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约增长了3%, 但与农村相比增长仍然较慢。

1.1.3 农村老龄人口分布不均衡。

基于全国普遍老龄化的情势, 各地区的老龄化发展状况也不大一样。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出, 乡村65岁及以上老人占比较大的地方有辽宁 (10.33%) 、上海 (12.14%) 、江苏 (13.58) 、浙江 (12.97%) 、安徽 (11.51%) 、重庆 (14.51%) 、四川 (12.26%) 等11省市, 从全国版图上看, 农村人口老龄化较快的三个区域构成了一条老龄化带:一是安徽、江浙沪地区、山东等, 这是一条构筑于我国东部的老龄化带;二是由辽宁为主构成的农村人口老龄化地区, 绵亘在中国的北部;三是由四川、重庆、湖南和广西组成。。

1.2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1.2.1 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我国在1973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明显下降。在第二次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里, 14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总人口比重为40.4%。到1990年下降到27.6%。在第五次普查, 这一比重变成了22.89%。而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锐减到16.61%。几十年之间我国青少年人口比重有23%的下降。相伴着青少年人口比重, 老年人口的比重也由5.5%提升到了8.92%。老年人口比重增长了4个百分点。从此可以得出, 我国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低生育率导致, 其主要原因是源于计生政策的实施。

生育率的下降对于世界各个国家都有比较大的作用, 但此比率下降对于我国所起的作用尤为显著。而计划生育国策制定下的三十年来, 生育率快速下降, 少儿及其所占比重直线下降。从这个角度看, 计划生育加速了老龄化进程。

1.2.2 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农村未经工业污染的秀美自然环境, 辅以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良生活质量, 加之日益提高的医疗卫生条件, 都有助于农村老年人的健康与长寿。生育率在下降, 但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延长, 2010年农村80岁以上老人都已达到1 195万人。生育率与长寿的此消彼长, 加速了农村人口老龄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第二、四、五、六次人口普查资料。

1.2.3 人口迁移率影响。

中国农村人口总数在增长, 但乡村人口却在减少, 这是由于人口流动所造成的。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因素有:

(1) 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 由于大多城市或者城镇对之前的户籍制度做出调整, 较多数的经济基础良好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 加剧了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客观讲, 这种迁徙也加快了人口老龄化。

(2)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因为农村人口基数大, 而城市承载力达不到的缘故, 在改革开放前城市对户籍的管控是绝对严格的, 这也导致了一系列的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经济高速进步、社会结构加快转变, 这都势必会形成一股由农村向城市涌动的浪潮。农村人口牵出率高的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 就会出现“留守老人”的问题, 还存在一定情况的“空心村”问题, 这都加剧着农村老龄化水平。

(3) 文化程度影响。

在农村青年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 文化知识水平差异又影响着老龄化区域差异。文化知识的学习使农村朋友的思想眼见都得以开阔。有文化的年轻人不愿再面朝黄土背朝天, 统统进城打工做买卖, 农村中青壮劳动力从此流向城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农村劳动力素质愈高就愈容易向外流动, 该地区的老龄化就更严重。

2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

2.1 农村老龄人口养老无着落

家庭养老指的是家庭青壮年保障年老成员的生活。它包含了经济保障、生活服务保障与精神慰藉三个方面。现今我国的农村养老方式很分散也很单一。农村家庭养老有三种形式。一是父母与某一户子女生活在一起, 其他子女分担赡养费用。二是“游离式共居”即父母轮流在各子女家中吃住。三是父母独自居住生活, 子女提供一系列保障。大多数老人均属于上述的某种养老方式, 当然也有一部分住进了养老院。随着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现在农村的家庭养老有了弊端,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逐渐地减弱。其主要原因有:传统养老与现代家庭结构矛盾。传统大家庭的互帮互助关系逐步转变为现在的小型及核心化, 这也就使得家庭养老的活力丧失, 经济窘迫导致其陷入了困境;人口流动影响老人的照顾。伴随市场经济的推进, 第三产业高速成长, 外出务工做买卖的青壮年劳力不停增加, 人口流动性变大。由于老年人不具有劳动能力与城市用工原则相背离, 留守的老人却又很难得到生活保障。由于城乡经济程度的不同, 空巢老人在得不到子女帮扶的情况下, 不能像城市老人一样凭借发达的商业、服务业等进行自我帮助和照料。敬老爱老观念的消弱, 老人的思想需要照顾。孝道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 从古至今都稳固着家庭之中的关系。但在经济发展与思想教育的落差, 使人们的家庭观念丧失, 使传统孝道逐步失去其影响力。这也就很难避免会有着一批不情愿赡养老人的“不肖子孙”。

2.2 土地养老杯水车薪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土地就成了农民安身立命之本, 然而零八年经济危机之后通货膨胀影响, 土地的经济产出已经难以保证农民的生活, 更不用谈及养老。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 土地根本无法对农民提供有效养老保障。

2.3 社会养老作用不显著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着一定地位, 它关系到占我国总人口约70%的农民生活质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又是其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 它推动着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 是处理“三农”问题, 保证农村社会稳定的一项政策。由于现今农村养老基金找不到很好的增值渠道, 以及保障水平低, 覆盖面小, 实施对象范围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不健全;农村和城市的医疗保险发展依然具有不小差距,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程迟缓。

2.4 农村老龄人口缺乏精神慰藉

中华传统美德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尊老敬老。但是我们现在应该醒悟, 纵然我国是一个尊老的社会, 不能否认工业化信息化带来的思想冲击正在撞击这我们本认为根深蒂固的美德。这主要包括: (1) 由于社会发展变化, 年轻人与老人之间的思想文化差距拉大, 二者缺乏有效交流。 (2) 农业大国向工大国的转变, 让老人的话语权减弱。 (3) 几代同堂的家庭模式向现代化的核心家庭方式转变, 家庭侧重点由尊老改换为抚幼。 (4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观念被加剧的人流动冲跨。 (5) 农村老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 对儿女赡养提出较高要求, 这也动摇着养老道德观念。

3 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采取的对策

3.1 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加速农业现代化

三农问题的解决出路势必在实现农业现代化, 这也是面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速, 青壮劳力的减少, 正是在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 呼唤农业的现代化, 农业技术与农业资本都需要加大投入。第一, 要对农村的基建设施加强资金补贴, 致力于改变农村风貌, 妥善提升农村公共服务。通过对于交通、饮水等方面的投资, 使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要求得到满足, 加速农村社会事业进步, 完备各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渐渐向城市看齐, 使农村老龄化得到相适应生产生活条件。第二, 要通过解决供需来解决农村劳动力平衡问题。在供给方面, 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 保障农村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在需求方面, 要为土地流转等土地改革方式扫清障碍, 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提升劳动生产效率, 减轻劳动力向农业的投入, 缓解劳动力不足对农业的打击。最后, 要大力扶植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创业, 尤其是事关老年人发挥余热的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以及农村服务业等, 使这类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起点。

3.2 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助力减缓农村人口老龄化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距。目前在就业领域城乡二元结构分割比较良好, 所以人口就业流动较为容易;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 举家迁徙较少, 老年人的流动更少, 从而导致农村较城市老龄化程度高。尽管我国户籍制度也在不断改革, 一些地区也取得良好成果, 但城乡福利等多方面的差距依然影响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根据国务院2014年7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指导意见, 建立城乡共通的户口登记制度, 力促流入城镇的农村人口落户安家, 有效建设城镇化。这样就有助于举家迁徙的人口流动, 使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将更为均衡, 进而一步一步使农村“青壮年进城、老少留守”的现状改善, 这将有利于减缓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

3.3 建立建设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保障水平

就现状来讲, 覆盖面逐渐增大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农村合作医疗都使得农村居民的社保状况得以改善。但在总体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还要对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尤其是对农村老人加大补贴, 例如通过阶梯制补贴、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等方式, 向农村老人养老进行政策倾斜。其次, 要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调整完善, 不仅要达到惠及全民, 还要参照经济发展速度来提升养老金数额。再次, 要积极完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财政补贴、个人缴费等都能够跟上经济增速的步伐, 还要向贫困、高龄等老人倾斜。

3.4 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立, 加速城乡社会服务一体化

如今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也必将趋于社会化。加快建设农村社会服务体系才能更加良好的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 推动城镇社会服务向农村延伸, 让社会服务一体化伴随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首先, 政府出面倡导并鼓励农村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 给与政策, 资金上的帮助, 政府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购买服务等方法以达成老年人免费或者较少费用的享受一些基础服务。其次, 推动农村养老机构发展。我国农村养老机构极少, 目前除了扶贫工作所推动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很少有社会化的养老机构, 政府可以通过补贴以及税收等方式鼓励社会养老机构的创办。同时, 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在附近乡镇卫生院规划建立集中照料失能老人的机构。最后, 指导家庭继续发挥养老功能。探索家庭养老的新形式, 寻找可以是家庭继续发挥养老功能的新政策, 例如对于照料老人的家庭成员予以补贴等, 进而提高其履行养老职责的积极性。

3.5 加强敬老爱老教育, 充分利用宣传手段

尊老爱幼从古至今都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 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对于构建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大力宣传敬老爱老教育, 征选全国敬老爱老模范等方式, 有效推动全社会范围内的正面风气。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也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在我国占绝大多数。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重, 农村经济受到了影响, 这不仅限制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同时也拖累着我国整体发展, 因此, 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要从国家、社会、家庭三个层面共同入手, 缺一不可。正因如此国家和社会才更应该清晰的认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以及农村现行各项制度的不完善性, 并积极采取相关解决措施,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进而解决由老龄化带来的各类问题。

摘要: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化的趋势, 这种趋势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中国人口数量虽然较以前相比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仍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同时老年人口数量也十分庞大。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农村老龄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影响。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并从农业现代化、户籍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障,对策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编.国际统计年鉴-2000[M].中国统计出版社.

[2] 国家统计局编.国际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

[3]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编.中国人口年鉴[G].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

[4] 郑晓幸主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5] 林宝.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J].国情研究, 2015.3

[6] 孟艳春.中国养老模式与优化路径探析[[J].河北学刊, 2011, (1) .

[7] 李中秋.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多元化养老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 2013.

[8] 薛晓华.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D].广州:广东商学院, 2010.

[9] 胥英明.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农村养老对策田[J].改革与发展, 2013, (5) .

[10] 张丹, 张园.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现状分析[J].西北人口, 2012, (4)

[11] 李文政.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及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难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9.

[12] 郭亚南.转型期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的路径选择[[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6) .

[13] 彭希哲, 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 2011, (3) 124.

[14] 张俊良, 曾祥旭.市场化与协同化目标约束下的养老模式创新——以市场人口学为分析视角[J].人口学刊, 2010, (3) .

[15]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经济研究参考, [D]2011.

[16] 郭亚南.转型期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的路径选择[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6) .

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思考论文范文第5篇

一、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公, 老师只是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知识只是一个表象, 真实的目的是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了解生活和自然, 转变为内在的东西。老师要教会学生的不只是化学知识, 要教会学生探寻化学世界神奇的方法。老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他们的兴趣。目前, 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 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积极性不够, 缺乏兴趣去进行学习。就其原因有二:一是初中化学虽然比较基础, 但是大部分是理论知识。例如, 元素的组成。原子的结构。元素的化合价等较为难理解和记忆, 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低。二是农村初中学生大多数志向不高, 没有远大的理想。究其根源农村初中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 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从小就养成了贪玩, 不思进取的不良行为, 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就不好。到初三才学习化学, 知识又难理解, 因此, 就放弃了学习。

(二) 新课改理念难深入到实际教学中

在国家提出新课程改革之后, 很多学校都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响应新的教育理念, 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完美融合。教师的理论水平低, 这导致对于理论的学习较为浅显。所以, 很难意会真正的新教育理念。教师对于知识的更新无法跟上理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 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能够接受知识, 没有主动积极地自主学习, 构建知识体系, 这样就没有实际集合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三) 实验设备较为落后

初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实验现象而得出的。而现阶段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 中学化学实验仪器较为落后, 这使得无法进行全部的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根本就无法做。初中时期, 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 很多学生都有浓厚的兴趣, 每当参加化学实验课的时候, 显得格外兴奋。如果无法开展化学实验的话,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幅度下降, 自然学习的效果也要大幅度降低。很多学校里面各种实验装置都稀缺, 化学实验药品存放时间较长, 导致变质过期, 这样会大大降低实验的效果, 甚至无法进行实验。中学化学实验难以开展, 一部分是因为经费不够;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 认为只需要学好理论知识就能够有好成绩, 学习很多程度是填鸭式教育。有的时候学生并不能够真实地了解知识的本质, 如果有实验辅助的话, 学生的学习就能够更加有效率。缺少实验操作, 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很多时候操作不规范, 以后将无法进行深入的化学研究。

二、对策思考

(一) 提升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

化学教师在中学化学的教育过程中占据了很大的作用, 师资力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引进人才, 如果缺乏引进的条件, 学校需要尽可能对目前的师资进行培训, 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学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学习其它学校的教学理论, 请城里学校的知名教师到农村学校来上示范课或到城里学校听知名教师上课, 把新课程理念的精华学到手, 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出符合自身学校的新课程教学模式。在响应新课程理念的时候, 学校需要深刻研究新课程理念的实际本质。这样, 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 充分享受新课改带来的机遇。学校也需要不断加入资金的投入进行实验设备的补充, 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实验设备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通过实验现象而获得化学知识, 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才更加深刻。

(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中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更加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老师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 提升课堂的气氛:一是老师在讲课的时候, 多做演示实验和一些和中学化学有关的生活小实验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介绍化学知识的用途:如在讲空气的组成时要介绍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讲解盐的时候, 可以先讲侯氏制碱法主人公的励志故事, 这样学生就会被主人公的精神所感染, 学习兴趣也能够得到提升。三是从小学开始学生就要养成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好习惯, 要有远大的志向。从小立志, 长大后要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的学习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要关心关爱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 让学生视教师为父母, 在学校能得到家庭的温暖, 学生才听老师的话学好各门科学文化知识。

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思考论文范文第6篇

教师困惑一

教师考核评优分数制,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排名分数制, 把音乐、美术、体育当“副科”, 以分数论英雄, 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并在“素质教育”的光环下越演越烈。

教师困惑二

社会环境教育的负面作用增强, 新闻媒体、网络游戏文化、影视文化等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加强, 致使学生注意力大为分散, 对学习的注意力显著下降, 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向迷失, 学习动力急剧减弱。

教师困惑三

实验教材编写让教师迷茫, 教学要求忽浅忽深, 忽松忽紧。部分教材存在偏难、偏繁、偏深等问题, 让习惯了教学大纲清晰而明确的层次教学要求的教师很难迅速适应。

教师困惑四

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年轻父母, 忙于生计, 对待孩子的学习只看考试成绩, 而对平时的作业极少关心, 更不用说坐下来耐心辅导、督促, 对孩子采取撒手不管, 任其自由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 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达30%以上) 。而单亲家庭的孩子情感受到伤害, 性格孤僻、任性甚至出现人格缺陷;由此带来的“隔代过分溺爱”使孩子养成了不负责任、贪玩、依赖、懒散等诸多恶习。

教师困惑五

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师。然而农村教师编制上严重不足、不均衡, 常是一个老师担任一个班的所有学科的教学工作;有几所农村学校有专任音、体、美教师, 老师每天上课多达5、6节, 少则3、4节, 工作负担之重, 身心疲惫, 只好照本宣科, 造成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课堂教学效益低下。

教师困惑六

农村优秀教师流失是农村之痛, 一个网友这样写道。

我看到:各农村中心校、村小花费精力培养的优秀教师一个一个地调到城镇里去了。真正是培养一个飞一个, 永无休止!

我看到:那些学校的校长、领导不再热情支持老师出去听课、培训, 不再为那些渴望出人头地的老师的比赛出谋划策、想方设法。

我看到: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拉越大——教师的差距、学生的差距、学习方法的差距、学习结果的差距……

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基本措施:

1、加强教育重要性宣传。

面对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 各级政府、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 必须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紧迫感, 真正树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和“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的思想, 采取切实有力措施, 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 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2、加大依法办学力度。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行依法治校, 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行依法治校, 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 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尊重学生人格, 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 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 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3、理性地主导转变家长、社会的教育观念。

政府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 依托基层学校实施真正的家庭教育, 开办家长学校, 使孩子从出生就接受系统、规范的良好家庭教育。

4、解决课程设置不平衡问题。

建议政府改革教材编写思路, 围绕课程标准, 加强教材的可读性, 增加教材厚度, 特别是知识点的旁注, 帮助学生从小利用工具书、电脑培养其收集下载及交流能力, 让教、学、练、考完全限于教材, 使教材成为一本通, 工具书, 将教辅资料逐出校园, 实现真正减负。

5、大力开展信息化教育。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高层次、最优化的教育, 而这一切的实现, 就必须依赖更为先进的教学工具——计算机, “计算机教学要从娃娃抓起”, 因此, 加强计算机教育, 培养孩子创新学习, 势在必行。

6、加强师资管理。

首先, 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重视教育, 让教师安心于教育, 建议政府停止在农村公招教师进城, 加强学校间教师“互动交流”。

其次, 学校要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 思想过硬, 知识渊博, 品格高尚, 精于教书, 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教师应立足课堂,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努力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努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加强教育培养学生的同时, 建立家长学校, 开展扎扎实实的培训家长活动。

最后,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就是要抓好师德管理。因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未来中国国民素质的高低。没有高素质的国民是无法真正建成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的。古人语:一年树谷,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树人又重在树其灵魂与精神;要树其灵魂与精神, 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温家宝总理“把最有才华的学生培养成人民教师”的指示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然而师德的高低要靠管理来保障, 没有好的管理, “最有才华的教师”也可能逐渐丧失高尚师德。

参考文献:[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钟启泉、崔允、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料汇编》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3]《师资建设》2009年第5期

摘要: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教育改革深入的必然。然而, 农村教育的现状让乡村教师困惑:教师考核分数制;社会环境的负面作用;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教材的编写;教师编制不足;优秀教师流失等。如何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加强宣传和办学力度;理性转变家长、社会教育观念;解决课程不平衡问题;开展信息化教育;加强师资管理。总之农村教育一片天, 我们要切实关注农村教育。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思考,对策

参考文献

[1]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钟启泉、崔允、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料汇编》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上一篇:社区卫生服务护理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幼儿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