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文化特征研究论文范文

2024-04-27

民营企业文化特征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伴随我国美术艺术形式不断创新,“中国民间美术”作为我国艺术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近年来大多研究发现,“中国民间美术”的特征性及艺术性对其自身价值提升、内容展示影响颇大。本文将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国民间美术”   艺术价值   基本特征

“中国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较大的意义影响。然而现阶段我国有关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研究相对较少,基于该问题现状,要求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如国民间美术起源及发展、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分析,其包括地域性特征、历史、生活性特征、装饰性特征等,本次研究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分析,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中国民间美术起源及发展

目前,随着“中国元素”的不断介入及发展,世界文化及艺术形式对在“中国元素”格外关注及重视。其中,在诸多中国元素中,“中国民间美术”较为独特,中国民间美术是我国固有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形态。从文化范畴的角度来讲,”中国民间美术“充分反映了我国传统风俗文化及民间生活现状,它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首先,中国民间美术起源于我国民间,它与我国民间风俗密切相关,即来源于民间、形成于风俗。例如我国传统民俗如节日庆典、娶妻生子、迎神赛会等,这些活动中都先后出现了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 、扎纸 、符道神像 、服装饰件 、龙舟彩船、月饼花模、泥塑等相关艺术形式。民间美术形式正式基于上述活动中的艺术形式体现,将其进行加工、制作处理,形成一种更为立体、鲜明、代表性较强的美术艺术形式[1-2]。该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同时,从其制作材料进行研究发现,其制作材料多为民间常见材料,主要包括布、纸、木、泥土、竹等。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合理运用,并通过较为高深的技艺手法,将其美术形式以一种更为立体、趣味、丰富的组织结构呈现出来[3]。其次,我国民间美术也注重其“寓意”,从传统文化起源的角度来讲,中国民间美术多为带有一定的文化、历史寓意。体现了我国传统民俗中的积极乐观、淳朴活泼、清新刚健,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特有的民族文化及精神核心。最后,从其制作及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中国民间美术多为、构思巧妙,擅长大胆想象、夸张,且整体布局较为宏达,细节处理较为细腻,往往给人一种“犹如山的强你、犹如水的柔,这种感觉极大体现了中国文化及人文精神的重要所在[4]。

二、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分析

(一)地域性特征

地域性特征是我国民间美术主要特征之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诸多,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不同的“地方艺术”。我国民间美術不是片面的内容体现,而是更为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通过对相关史料及信息研究发现,中国民间美术特征按其地域可以分为:西北系、江南系、东北系、川蜀系及中原系极大部分。按照地域的不同,其民间美术形式也存在诸多差异,例如:西北、东北具有特色民间美术形式包括:剪纸、泥彩、木雕年画等。中原地域民间美术形式主要包括:民间皮影、石雕、玉田泥人等。中国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点体现了我国多民族、多群体的融合及团结,而民间美术的形式也还会随其地域之间的差异化,产生不同的特色效果,丰富了民间美术的形式与种类,体现了国家及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5]。

(二)历史、生活性特征

通过对我国各地域民间美术作品及形式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民间美术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特征,历史性特征主要从其美术作品的故事内容、寓意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例如:年画中的“门神形象”,正是对唐朝初年秦琼、尉迟恭的人物事迹进行提炼,让人们了解与认同他们的“门神”形象。所以,中国民间美术内容与形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性,将历史人物与事迹融入到民间美术作品中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中国民间美术的“生活性”特征主要是基于“民间”生活来源,即素质的生活性。民间美术作品大多反映了我国民间最底层的百姓生活与现实情况。如市井街道、民间杂耍、劳动耕种、狩猎出巡、日常生活等。这些艺术特征都在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得以彰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缺乏生活的“艺术”是空洞的、乏味的,也是缺乏其灵魂性。所以,通过对中国民间美术的特征分析,将其生活特征进行阐明其意义十分重要[6]。

(三)装饰性特征

“装饰”在中国民间美术中的方法应用必须从其“结合性”入手,以民间传统花鸟画为实际案例,在对其进行绘画中可以以“装饰画”进行定义,装饰画的定义是在色彩、风格、节奏等方面都以“装饰”为主,并将其装饰理念融入到现代花鸟画中的构图、形象及色彩上。另外,装饰画在通过诸多装饰手段及方法度及其现代花鸟画进行立体效果呈现,具体手段如下:第一,元素搭配手法,元素搭配手法是在花鸟画主体对象确定的基础上,对其相关元素进行融入搭配。首先,对其元素进行认真选择,以民间花鸟画为案例分析,选择元素装饰应该从花、鸟对象主体入手,将其花鸟的种类、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性选择其必要元素。其次,要对选中元素进行整体画面配置,这种配置性具有一定的效果性与优化型,在画面配置中元素的位置选择、尺寸距离、色彩运用等会对整体花鸟画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最后,元素搭配手法应该体现其花鸟画的整体渲染力与延展性,不能进行无效的元素搭配装饰。第二,寓意融入手法,民间花鸟画与现代花鸟画不同,现代花鸟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集约式艺术体现。现代花鸟画可以包括:古代花鸟画、西方花鸟画等风格结构。而寓意融入手法正是在其现代元素、写实、色彩、运笔的结合下,将其“寓意”进行体现。“民间花鸟画”是有灵魂的,欣赏者可以在花鸟画中仿佛听见“鸟语花香、百凤齐鸣”,这种渲染力主要是其寓意融入的重要作用,寓意的涉及成分较多[7]。

三、中国民间美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建设飞速发展,新时期、新时代的伟大发展契机来临,我国将以海纳百川的气度胸怀去包容以应对一切机遇挑战。在美术事业发展中,中国民间美术作为其“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的重要性及影响性。而我国民间美术的现代性融合正是其艺术价值提升的重要基础。现代性融合不是片面的简单艺术体现,而是更为美化、大气、丰富、多元的艺术形态发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讲,将我国民间美术进行现代性呈现尤为主要,未来是多元化艺术发展时代。未来我国民间美术的现代性融入,首先,加强对民间美术工作者的培养,用传统艺术语言讲现代故事。将更为流行、新潮的绘画理念及思维方式进行培养灌输,在保留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基础上,对其进行现代性元素添加,保证其新颖性、立体性。另外,呈现时代精神,符合现代审美。促进国际美术艺术及相关组织进行沟通交流,让中国民間美术走出去,树立中国特色民间美术形象,提升中国民间文化认知与中国民间美术声誉。

参考文献:

[1]谢圣飞.鉴赏课让高中美术教学生动起来——以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国民间美术”为例[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11).

[2]柳姗姗,李说文.中国—东盟自贸区构建背景下桂东南民间美术利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9,(04).

[3]谷海燕.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评《中国民间美术教程》[J].教育发展研究,2019,(04).

[4]吴从瑞,江文淼.高校美术教育与民间美术的现代传承[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

[5]王刚,丛红艳.陕西民间美术造型在中国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创作实践[J].西部皮革,2018,(02).

[6]司春燕.中国民间美术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现代性融合[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08).

[7]刘伟.借“本”塑“原”:论中国民间美术应用于原创儿童绘本的可行性[J].蚌埠学院学报,2018,(06).

[8]赵起,邱继东.民间美术是艺术之源[J].美与时代(上),2014,(05).

[9]杨七洲,民间美术资源在农村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孙培培.民间美术走进中学美术课堂之教学实践探索[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11]李建强.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的传承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8).

民营企业文化特征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电影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丰富精神世界的主要手段。电影中不仅有着动人的故事情节,美丽动听的音乐,绚丽的画面,更融合了文学、文化、音乐、表演等多重艺术融合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电影已融入了人们生活,对人类社会产生着深远影响,是人类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表现文化和传播的重要途径。现如今电影已成为主要文化输出对象,创造着可观的外汇收入。在动画电影方面日本一直成绩优异,发展迅速。从日本动画电影中人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日本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研究日本文化,这些动画电影不可谓是一个理想的入手点。本文将从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为中心,研究日本文化。

关键词:日本文化;宫崎骏;动画电影;千与千寻

在电影中人们可以学到许多文化,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世界、各形各色的人物形象。看电影时,人们会随着故事情节而感动、悲惨、哭泣、高兴、气愤,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故事情节牵动着观众的心,电影世界奥妙无穷。动画电影《千与千寻》是宫崎骏非常成功的一部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大奖,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影响,令人回味,适合不同年龄段观众群。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之所以能风靡世界,除了题材以及拍摄技巧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在电影中所体现出的“日本文化特色”,这些特有的日本文化吸引了观众。从《千与千寻》中就可以看到许多日本文化。

一、日本文化产业的基本情况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限制,日本在自然资源上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但在文化资源上,日本堪称“文化资源大国”[1]。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开始由经济高速发展期,进入经济衰退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速。然而,在日本经济呈现衰退的大背景下,日本文化产业却依法发展迅速,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使得日本很快便成为了世界第二大文化产业国。近几年,日本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不断加大,竞争力正在不断提升。从日本音乐文化来看,日本音乐文化每年可为日本创造近三十亿美元的产值,占全球音乐市场的百分之十七,仅次于美国,占亚洲音乐市场的百分之八十。从日本电影产业来看,日本本土电影占全国市场的百分之六十五,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二零一三年日本电影市场全年票房达到了两千两百亿日元[2]。目前日本动画影视产业已成为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动画电影及其相关附属产业创造的价值甚至超过了汽车工业,可见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短短几十年内日本动画电影已经与美国迪士尼动画争锋,日本动画电影是日本文化输出战略成功实施的一个缩影,是日本文化价值观输出的主要方式。

二、日本文化与动画电影的融合

日本动画电影不仅故事情节精彩,且人物造型风格独特,制作手法先进,更主要的是许多作品将日本的文化特色融入到了电影中。日本动画电影包罗万象,内容应有尽有,涉及到日本的宗教观、价值观、社会观、政治观、爱情观,受众群体从两岁到六十岁。一九一零年,动画电影《凸仿新画贴》在日本引起活动,日本艺术家受到鼓舞,相继投入到动画制作中[3]。二十世纪初,日本模仿美国动画电影发展的路线,将本土特有文化内涵融入其中来充实内容,取得了巨大成功。自八十年代后,日本动画电影就进入了黄金时期,日本政府把发展动漫产业纳入日本文化振兴战略中,出台政策为日本动漫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日本动画电影得到了空前发展。日本动画电影的魅力在于文化价值,日本动画电影往往融入大量日本文化,呈现明显的“日本特色”。纵观近十年来的日本动画电影作用,个中都凝聚着日本文化[4]。从日本动画电影人物形象来看,都刻有“日本特色”。人物性格受日本生活习俗影响,多呈现出双重、矛盾的状态,渗透着日本民众思想。主角往往日平民化的人物,他们和大众一样有喜怒哀乐,形象大多谦和、善良、勇敢、真诚,弘扬着日本的传统美德。在精神上,体现着日本武士道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着日本人传统价值观。在题材方面,很多源自日本的神话、寓言、民俗、历史。例如,《浪客剑心》、《新选组异闻录》、《源氏物语》就是追溯日本历史作品。大众化、平民化的英雄人物,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充满着日本文化气氛的故事情节,很自然的引起了世界各地不同受众的共鸣,受到了广泛欢迎。

三、宫崎骏电影动画的基本介绍

谈到日本动画电影,不得不提的就是宫崎骏,他毫无疑问是日本动画电影界的泰山北斗,对日本动画电影的贡献毋庸置疑。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从日本本土走向了世界,他的作品极富想象力,为人们展现的是一个个魔幻而又美丽的世界,他的作品所流露出的真挚情感以及作品中承载的日本特有文化背景,使他的作品受到了高度认可。宫崎骏曾说:“我希望能够再次借助更具深度的作品拯救人类堕落的灵活”。工业革命后,日本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使得日本社会对环保给予了高度重视[5]。宫崎骏在作品中,有意识的呼吁环保,流露出强烈的环保思想,所以他作品大多涉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渗透着反战思想、环保思想。一九八四年,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风之谷》,在日本上映。影片讲述了千年前世界工业文化巅峰后,污染、战争造成世界破败,在人类自我毁灭浩劫后,毒气侵蚀着人类的家园。影片前半部分鲜明的表达出了宫崎骏对自然的态度,他希望与自然和平相处保护自然。后半段则表达他的反战态度。在《风之谷》后,宫崎骏又制作了《天空之城》,该片故事情节耐人寻味,主角追寻天空之城的历程,就是每一个人追求理想过程的真实写照。《天空之城》对战争的描绘比以往更加残酷,深刻的表现着他反对战争、热情自然的心情。二零零一年,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上映,该片不仅拿下票房冠军,创下票房奇迹,更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等等。二零一五年,二月二十三日,宫崎骏再次获得八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可见宫崎骏的成就。

四、《千与千寻》的基本概述

《千与千寻》是宫崎骏执行、编剧的动画电影,于二零零一年七月二十日上映,是历史上第一部至今唯一一部以电影身份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柏林金熊奖的动画作品[6]。全球票房达到了二点七亿美元,在日本电视台首播时创下百分之四十六的收视奇迹。影片《千与千寻》讲述的是一个看似十分普通的十岁四年级小学生荻野千寻,随着父母准备去一个新的城市生活,途中因為迷路,荻野千寻与父母闯进了特殊的小镇。镇上规定没有工作的人,都要被变成猪被吃掉。由于荻野千寻的父母贪吃,遭到了惩罚被变成了猪。荻野千寻为了救回自己的父母,在白龙的帮助下,进入澡堂工作。负责管理小镇的是一位叫做汤婆婆的巫婆,她经营着一家叫“油屋”的澡堂。在澡堂工作中,千寻从一个不懂事,娇生惯养的小女孩,逐渐成长起来,变得坚强能干。她的善良得到了澡堂其他人的尊重,她与白龙成为了好朋友,为了拯救父母,面对困难与危险千寻并没有放弃,坚持自己的选择,最后在白龙的帮助下解除了咒语,解救了父母。《千与千寻》传达出了作者对社会生活和关系的认知“生命的发掘源自于社会的沟通,相互帮助、相互关爱是打破孤独的钥匙”。故事虽简单而抽象,情感却十分真挚,如千寻与父母的亲情,和白龙间的友情,无不令人感动。日本片名为《千と千寻の神隠し》,名字中的“神隠し”是一个具有浓厚日本民俗文化的词。《千与千寻》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文化,如汤婆婆居所的外观参考了日光市神社,而道后温泉本馆则是“油屋”的原型[7]。整部作品都散发着日本文化气息,为日本文化研究提供了参考。

五、从《千与千寻》看日本文化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知道,作品《千与千寻》中蕴含着大量日本文化,不论是服装,还是建筑,都体现着日本民俗风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品中所用的语言与日本文化生活密切相互。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因为《千与千寻》蕴含着浓厚日本文化特征,才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下面本文将从几点来分析《千与千寻》中的日本文化:

(一)“油屋”与日本文化

“油屋”毫无疑问是《千与千寻》故事中最为重要的舞台。“油屋”是一个典型的日式澡堂,创作灵感源自现实,以日本主要温泉景为主,作品中的的“汤”字就是在指温泉。日本人有泡澡习惯,喜欢温泉,在江户时代日本就已出现热水澡堂。《千与千寻》故事中的“油屋”和古代日本澡堂完全一样,带有明显的日本文化特征,如热水用火炉煮沸,通过管道流仅浴盆,洗浴层之上是休息场所,和日本澡堂结构完全一致。日本澡堂多为多层建筑,一层是洗浴场所。二层休息场所,出售茶水点心,放置娱乐设施。另外,故事中出现的侍女帮助神洗澡的画面,也有历史原型。古代日本澡堂就存在侍女,后被日本政府下令废除。“油屋”的建筑外形源自道后温泉本馆。此外,影片中“油屋”的屋檐形式,源自日本神社,蕴含着“极乐净土入口”的意思,这一设定和汤婆婆身份相呼应。

(二)“桥”与日本文化

动画中出现的“桥”也是典型的日本特色建筑。在故事中千寻在父母变成猪后,需要通过一座桥才能进入油屋街来到“油屋”。千寻过桥时被叮嘱不能呼吸,且桥上又出现了无面人。这些情节都说明千寻通过这座桥进入的并不是现实世界,而是另一个世界。日本与中国一样,有着许多关于桥的民俗传说。在日本的传说故事中也存在“奈何桥”,所以在很多日本故事传说中桥都起着连接不通空间的作用。该片中的“桥”就起着连接灵界与人间的作用,并且从桥的造型设计来看,明显可以看出日本特色。

(三)人物形象与日本文化

动画中人物造型、服饰,都带有日本文化特征。例如,白龙的服装,带有日本阴阳师服装特征,而发型象征着日本平安时代。并且在故事中出现了阴阳术和纸人。纸人象征着日本文化中的式神。白龙在化身成龙之时,其形象是与中华文化圈的一个共识,与中国龙十分相似。另外,作品中千寻的名字也源自日本文化。汤婆婆在与千寻签立契约时,说千寻的名字真是“奢侈”,该典故源自日本的《广辞菀》。在日本以“千寻”为名的女性不再少数,且很多地名也用“千寻”。例如,鹿儿岛的“千寻滝”瀑布。主角年龄设定也蕴含深意。日本自古就盛传少女能担任连接连接仙界、人界、灵界的巫女。另外,动画中的八百万神的形象都源自日本神话,很显然深深受到了日本本土宗教影响。例如,影片开头的“萝卜神”,就源自日本的“御白样”,是日本东北地区民间信奉的神灵,被视为农业之神。另外,动画中神灵们来洗澡需乘船而来。动画开头已表明当时已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为什么还要安排神灵乘船呢,这也与神话传说有关。日本与我国一样神话传说中经常会出现“蓬莱仙岛”、“海外仙岛”等地方,轻易无法涉足,通常需依靠船只,日本自身也是一个岛国。并且故事情节中的众神聚会在日本神话中也存在,日本岛根县就流传着众神每年都会聚集在一起的传说。另外,“青蛙”的形象,源自日本传说中的河童。汤婆婆与钱婆婆,名字源自“钱汤”,指的是在进入澡堂后,要先付钱再进入澡堂设施。

(四)动画中的用词与日本文化

动画的原名中的“神隐”是流传于日本的民间传说,指无缘无故突出失踪的人。在日本的传说中巫婆、天狗、狐狸会迷惑人类,诱拐人类,导致人口失踪。《千与千寻》故事中千寻通过桥离开了人间,进入了另一个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失踪,且汤婆婆是一个巫婆。另外,故事中千寻踩死印章上的虫子,锅炉爷爷说的“エンガチョ”是日本过去用词,在现代很少使用。此外,故事中的寒暄用语,也是日本典型用语、说话方式,角色间的相互问候、致谢都是日本人的交际习惯,现代日本人依然保持着这种习惯。

(五)动画中的妖怪文化

在日本十分流行妖怪文化,日本妖怪传说几乎贯穿整个日本历史,妖怪文化已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日本影视作品中就会融入妖怪文化,《千与千寻》也不例外。千奇百怪的妖怪形象融入作品中为作品增强了光彩,吸引了观众,引起了观众好奇。《千与千寻》中锅炉爷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给予了千寻许多帮助。锅炉爷爷曾以蜘蛛的形象出现,这一形象就源自日本的妖怪传说“土蜘蛛”。

六、结语

日本的动画电影毫无疑问是日本文化输出的主要对象,为日本创造了可观的收入,在日本文化产业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并且这些作品更促进了日本文化传播,作品中融入了日本文化。宫崎骏对日本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中对日本文化的运用淋漓尽致,研究日本文化动画电影是一个理想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吴娟.对《千与千寻》中宫式魔幻手法及其受众审美接受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0(11):119-124.

[2]劉一瑾.文本、受众和作者:宫崎骏动画电影作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14):132-136.

[3]朱菁.解读宫崎骏商业动画电影:文本特征和受众解读[D].南京大学,2012(17):112-122.

[4]孙辉.日本动画的民族性及对中国动画设计借鉴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06):170-171.

[5]王赫.日本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宫崎骏动画电影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21):13-15.

[6]郭斐斐.宫崎骏动画中女性角色塑造的艺术手法[D].河南师范大学,2013(11):120-124.

[7]于苗.宫崎骏动画电影对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554-557.

民营企业文化特征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从美国国家认同的宗教边界、文明冲突范式、社会舆论和外交政策四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影响美国穆斯林社会整合的制约因素,指出宗教少数群体的社会整合不仅需要少数群体采纳合适的文化涵化战略,而且主流社会也应作出调整以促进少数群体的社会整合。

关键词:美国穆斯林;社会整合;制约因素

本文的“社会整合”是指一个国家内的宗教少数群体在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与主体社会发生普遍而深入的联系,同时又保持了自己的文化认同。这种联系的程度可以用政治参与、人际网络、公民参与、国家认同、归属感等指标加以测量。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影响美国穆斯林社会整合的制约因素。分别是美国认同的宗教边界、文明冲突范式、社会舆论、外交政策。

一、“美国国家认同”的宗教边界

在美国这样一个主要由移民构成的国家中,如何将来源不一、存在文化差异的移民群体融合成为分享更多统一文化特征的国民,一直是美国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内容。另外,“谁是美国人”的定义和内涵也一直在演变当中,直到今天似乎也没有达成共识。塞缪尔·亨廷顿2004年的著作《我们是谁?》就是美国主流社会对国家认同危机焦虑情绪的投射。

美国执行国家和宗教分离的政策,但是在国民的意识和情感中,宗教(基督教)与国家的联系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早期形成的以白人、盎格鲁一萨克森和新教徒为内核的美国国民认同曾占居主流地位,历史上犹太教徒、天主教徒,还有包括中国人在内的许多亚洲人,都承受过不同程度的排斥和歧视。

1955年,威尔·赫伯格(Will Herberg)在他的著作《新教徒、天主教徒和犹太教徒》中提出美国有一个“共同信仰”,这个“共同信仰”建基于新教徒、天主教徒和犹太教徒共享的价值。赫伯格认为,尽管这三大宗教团体是不同的,“但是具有同样的正当性,都是美国人,并且他们所支持的道德理想和精神价值本质上是一致的”。今天,犹太一基督教传统被许多美国人认为是美国文化的内核。实际上,这样的主张具有的排他性,仍然显而易见,如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等就被排除在外,成为美国文化的“他者”。

自国家建基,基督教徒一直是美国最大的宗教团体。正如杰瑞米·布鲁克·斯特朗(Jeremy BrookeStraughn)和斯考特·L·菲尔德(Scott L.Feld)在关于“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美国国家认同的宗教边界”一文中认为,“多数美国人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并不令人吃惊”。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将美国视为“基督教国家”的美国人比例在增加。皮尤调查显示,1990年代中期,有60%的受访对象视美国为“基督教国家”,到2002年同意这种观点的人达到了67%。2005年达到峰值71%,2006年又回到了67%。看似增加的比例并不显著,但是“美国宗教认同调查”显示,1990年86%的美国成年人认同自己是基督教徒,2008年则下降到了76%。在认同自己是基督教徒的人数下降10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将美国视为“基督教国家”的比例上升了7个百分点。相较之下,增幅比较显著。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美国宗教多样性的快速增加。今天美国的人口比1990年增加了30%,而非基督徒增加的比例是50%。另外,9·11事件,也增加了美国人的宗教认同,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言:“9·11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人们主要用文化和宗教定义自己……对于美国人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他们认同中的宗教成分增添了新的意义。”杰瑞米·布鲁克·斯特朗和斯考特·L·菲尔德对1996年“一般社会调查(GSS)”的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有53%的回答者认为,对于一个真正的美国人来说,作为基督徒是相当重要(15%)或者非常重要(38%)。他们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基督教徒中,几乎有62%的人相信,作为基督徒对于一个真正的美国人来说非常重要(44%)或者相当重要(18%)。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几乎有66%的非基督徒觉得基督教信仰对成为一个美国人根本不重要。

发生在奥巴马身上的一件事也很能说明宗教认同的重要性。2008年,奥巴马竞选总统之时,关于他的宗教背景曾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因为奥巴马的父亲是肯尼亚穆斯林,继父是印度尼西亚穆斯林,并且他的姓名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Barrak Hussein Obama)中,巴拉克(Barrak)是阿拉伯文,“吉庆”的意思。侯赛因(Hussein)是一个穆斯林常用名。早在2007年,就有人发表文章称奥巴马小时候在印度尼西亚上过极端的伊斯兰学校。后来又有传言,说奥巴马的印度尼西亚继父是一位激进穆斯林,并宣称奥巴马在就任议员时面对《古兰经》宣誓,他的教会成员身份只是为了掩盖他的穆斯林身份。后来证实所有的说法都毫无根据。事实上,奥巴马在印度尼西亚所上的学校是天主教学校,但是根本没人拿此说事。皮尤华盛顿宗教与公共生活论坛的高级研究员约翰·格林(John Green)在分析此现象时说:“大众对穆斯林的反感为这些谣言得以持续流传提供了助力。”有记者还曾就奥巴马的宗教信仰问题采访过曾在布什政府任国务卿的鲍威尔。鲍威尔否认了猜测,并补充说,在意总统候选人宗教背景的做法“不够美国”。当了美国总统后,奥巴马仍然不能消停,因为有人继续质疑他的宗教信仰。2010年9月,有位基督教派别的领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怀疑奥巴马是一个基督徒,因为他认为从奥巴马身上看不到多少基督徒的影子。

在美国,反对宗教少数群体具有悠久的历史。例如在20世纪中叶以前的整个美国历史中,对犹太人和天主教徒的敌视是公开的,主流媒体可以坦然地大谈犹太人和天主教徒对美国的威胁,以及犹太教和天主教与美国主流价值的不协调。这种情况在20世纪的下半叶才得到改观。今天美国主流社会喜欢将犹太一基督教传统作为美国文化的内核。就在犹太教和天主教地位得到明显改观的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1970年代以后,伊斯兰教和穆斯林逐渐成为美国媒体充分展示美国主流社会傲慢与偏见的最新目标。在美国的影视业中,与穆斯林“恐怖分子”斗智斗勇成为塑造美国英雄的最佳素材。施瓦辛格主演的《真实的谎言》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诚然,穆斯林成为美国大片的“新宠”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但是寻找潜在的“他者”似乎一直伴随着美国人建构“美国认同”的历史。

今天,在美国人当中有一部分人把基督教作为“美国人”的要素,从历史来看,这一认同观的包容性得到了扩展。但是这种变化的时代背景是其他宗教的移民在美国明显增加。穆斯林、印度教徒、锡克教徒和佛教徒等所谓“非西方宗教”的信徒不时地在基督教徒中掀起阵阵涟漪。实际上,过去的20年中,在美国人中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的相对比例在下降,但是视美国是基督教国家的比例却明显上升。这与美国国内宗教版图发生的变化息息相关。

美国穆斯林的社会整合目前面临的主要障碍就是美国社会民间舆论中所设定的“美国人认同”的宗教边界。美国的选举政治为政客迎合民间舆论提供了可能。由于一部分基督教支派领袖对伊斯兰教的敌意,也由于美国在穆斯林国家存在复杂的利益纠葛,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美国穆斯林也不时地被抛向美国舆论的风口浪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势必对美国穆斯林的社会整合产生消极影响。

二、“文明冲突”范式的话语霸权

1993年,塞缪尔·亨廷顿在《外交事务》杂志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当时的学术界对亨廷顿用“文明冲突”范式来探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表示不屑。但是9·11事件发生后,没有问号的同名著作立即成了畅销书,而且美国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全部自动地采纳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范式来解释9·11事件。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最初招致学术界的多方批评。政治学学者指出,即便是后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的主导者仍然是政府。政府追求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而不是文化的利益。福阿德·阿加密(Fuad Ajami)认为,不是文明控制政府,而是政府控制文明,并以此反驳亨廷顿的主张。法瓦兹·格吉斯(Fawaz Gerges)认为,政治受到“利益冲突”而不是“文明冲突”的塑造。历史学家认为,亨廷顿只是重弹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宏大历史的老调。罗伊·摩塔海德认为,亨廷顿作为一个政治学学者涉入了一个对其历史所知甚少的地区。历史学和政治学领域的专家共同认为从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视角对问题的解释力远大于这一新的“文明范式”。也有学者认为,亨廷顿只是将19世纪盛行的黄祸论、黑祸论和褐祸论的恐惧症对象在今天替换为伊斯兰、印度和非洲文明。文化分析领域的先驱——人类学家和社会历史学家指出,当他们已经放弃将文化视为一个关键概念的时候,亨廷顿“发现”了这一概念。在人类学和文化研究领域已不再将文化视为具有核心本质的固定实体,而亨廷顿所做的正是要将复杂和充满分歧的文明本质化。

伯纳德·路易斯(Bernard Lewis)比亨廷顿更早提出了文明冲突的范式。亨廷顿在《外交事务》杂志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的三年前,路易斯在《亚特兰大月刊》发表了一篇题为“穆斯林愤怒的根源”一文,将伊斯兰教视为西方和穆斯林世界的冲突之源。9·11事件之后,路易斯撰写了大量的文章,还出版了新书《出了什么问题?》路易斯成为“媒体明星”,接受了大量的媒体采访。当时的国防部副部长沃夫威茨称赞路易斯是一个“伟大的盎格鲁——美国学者”。路易斯避开巴勒斯坦及其被占领土问题,大谈伊斯兰教和民主的不相容,中东的政教不分,军事失败的屈辱与拒绝现代性和对恐怖主义的痴迷等。耶鲁大学著名的欧洲史教授保罗·肯尼迪在为《出了什么问题?》一书撰写的书评中,赞扬路易斯向人们揭示了西方与伊斯兰的冲突持续了许多世纪。

与媒体一样,美国政府自始至终坚称,9·11事件与美国的中东政策没有联系。2001年9月20日,布什在对国会和美国人民的演讲中说:“我们被攻击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是什么。”他在演讲中问“我们为什么被攻击?”接着自己回答:“因为我们相信进步、多元和宽容。”他还说,恐怖分子“仇恨我们的自由——我们的宗教自由、言论自由、选举自由、集会自由和持不同意见的自由”,并认为反恐是“一场世界的战斗,一场文明的战斗,也是一场所有信仰进步、多元主义、宽容和自由的人的战斗”。他后来在联合国的演讲中也提到,他宣战是为了保卫文明。“文明”一词在他的演说词中至少出现了五次。他说:“我们面临的敌人不是恨我们的政策,而是我们的存在、我们对开放的宽容和我们有创造力的文化。”布什的申明和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达到了他们预期的效果。9·11事件刚发生后,68%的美国公众认为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是美国遭受攻击的重要原因。到同年的10月下旬,这个比例下降到22%。

为什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范式”能够赢得美国媒体、政界的青睐并在主流学术界有那么多的响应者?美国学者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厄万德·亚伯拉罕米安(Ervand Abrahamian)的分析直指问题的症结。他说,亨廷顿的专长是他具备不用讨论现实中的政治问题就能分析国际政治的能力,特别是他根本没有提及关于阿拉伯一以色列冲突的现实政治问题。亨廷顿剔除了政治问题之后讨论国际关系,这一点正中媒体和布什政府的下怀。它们都有意识地决定将阿以问题和美国在中东不受欢迎的一般问题与反美的恐怖主义问题隔离开来。任何将阿以问题与美国的不受欢迎联系起来的举动都被视为闯红线。利用亨廷顿的范式就可以非常自如地讨论与9·11事件有关的所有问题,同时无需提到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和定居点,以及阿拉伯民族主义这样一些让人不安的概念。媒体报道了伊斯兰教的神学、中世纪的历史、伊斯兰教在美国西班牙裔社区的传播、对《古兰经》的多种解释、圣训和沙利亚法等等,而政治问题则被刻意地回避。亚伯拉罕米安发现欧洲的学者在分析9·11事件时就能很好地将政治问题与9·11事件联系起来,如大卫·赫斯特(David Hirst)在英国《卫报》撰文称,巴勒斯坦问题是9·11危机爆发的核心原因。另外,弗莱德·哈立德(Fred Halliday)也在《卫报》撰文,表示9·11危机能够用围绕巴勒斯坦的政治对立来解释,根本不用类似“文明冲突”这样的“陈词滥调”。

政府、媒体和学界用文明冲突范式解释9·11事件,在两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方面,由于将9·11事件限定在伊斯兰教的框架之内,使得所有的穆斯林都成了嫌犯,不可避免地对美国穆斯林社区产生了强烈冲击。尽管美国政府再三向公众保证这不是一场反对穆斯林的战争,而是反对极端穆斯林的战争,是极端穆斯林败坏了真正的伊斯兰教,但是将9·11事件与伊斯兰教捆绑在一起的事实已经造成,并且捆绑已经对穆斯林造成了极大的损害。9·11事件后穆斯林的遭遇就是明证。

亚伯拉罕米安认为,文明冲突范式在知识领域造成的后果更加令人不安,因为在一个多元社会中人们接纳了这样一个范式。这个社会看起来有自由和开放的媒体,但是事实上又在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之间暗自画了一条红线。对于研究中东的专家来说这一后果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在伊斯兰教的框架内解释危机的专家被边缘化,结果形形色色的所谓专家粉墨登场。即使曾经批评亨廷顿的学者分析美国在中东不受欢迎的原因时也不会提到巴勒斯坦问题。由于美国学者对9·11事件的政治原因集体失语,结果《卫报》的乔纳森。斯迪勒说,纽约使他想起了勃列日涅夫的莫斯科。

显然,尽管其解释能力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文明冲突”范式在美国是一个强势话语的现状短期内不可能有所改变。作为宗教少数群体的美国穆斯林深受这一强势话语的消极影响。美国穆斯林对媒体的看法就是一种直观表现。爱德华·赛义德说:“今天,伊斯兰教被人负面地定义为与西方相矛盾。这样确立的框架严重地限制了人们对伊斯兰教的知识。只要这种框架存在,伊斯兰教,作为穆斯林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就不可能被人了解。不幸的是,这种现象在美国真实地存在,在欧洲的情况略微好一些。

三、舆论环境不友好

2003年10月,助理将军威廉姆·保金(William Boykin)在一个基督教福音派教堂说,穆斯林崇拜的神是“偶像”。对此言论,时任国防部长的道纳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不仅没有表示道歉,反而称赞保金的资历。2011年1月,美国共和党议员彼得·金(Peter King)在国会的听证会上引用1999年谢赫.卡巴尼(Sheikh Kabbani)的轻率言论,称大多数美国清真寺的伊玛目宣扬极端思想。虽然事后彼得.金修正了自己的说法,但是对美国穆斯林的偏见仍然溢于言表。美国政客能够坦然地拿伊斯兰教和穆斯林说事而不担心自己有什么政治风险,甚至还有可能为他们得分。爱德华·赛义德在他的《报道伊斯兰》一书中说,“对于伊斯兰教怀有恶意的泛论变成了诋毁外国文化最后一个可以接受的形式”。基督教基要派牧师派特‘罗伯逊说伊斯兰教“不是一个与人和平相处的宗教。只有当他们能控制和支配并有能力摧毁对手的时候,才会与人共处”。罗伯逊还告诉福克斯新闻电视台“穆斯林比纳粹还要糟糕”。派特.罗伯逊曾是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是一位重量级的政客,经常与总统和议员会面,宣称能对数百万选民施加影响。罗伯逊对伊斯兰教的敌视赢得了一些犹太人的喝彩,这些人在《纽约时报》刊登了整页广告感谢罗伯逊,理由是他“对以色列始终如一的支持”。

路德宗教会(The Lutheran Church)是美国南方最大的教会之一,它将自己的一位主教从教会开除,原因是他与一位伊玛目参加了9·11事件纪念仪式。电视福音布道者杰瑞.法威尔(Jerry Falwell)宣称是7000万基督教基要主义者的代言人。他说,自己经过充分的研究发现,与服从律法的摩西相比,穆罕默德是一位“沉溺于暴力和战争”的“恐怖主义者”。2010年5月1日,在全国祈祷日纪念仪式活动中,有一位妇女做了这样的祷告:

我们忏悔因为在我们在选举国家和州一级官员时没有用好神圣智慧……结果导致明尼苏达州将穆斯林首次选进了国会。为此,主啊!我们向您忏悔!

该仪式活动由美国宗教右翼团体“国家祈祷日特别工作组”举办。该团体的名誉主席就是上文提到的富兰克林‘格瑞海姆。全国祈祷日由美国国会指定,目的是彰显美国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但是右翼团体利用这一活动赤裸裸地表达对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穆斯林国会议员凯斯·埃里森(Keith Ellison)的仇视和偏执。宗教右翼团体对穆斯林的敌视不需要任何掩饰。

克林顿在其任总统期间,对国内穆斯林团体采取了一些亲民举措,激起了一些人的不满。1996年,斯蒂文·爱默生(Steven Emerson)在《华尔街日报》撰文称克林顿的穆斯林客人是哈马斯的朋友。斯蒂文·爱默生一直仇视美国穆斯林。1994年就在PBS播放电视节目《吉哈德在美国》,指控世界上几乎所有穆斯林

以上列举了一些政界和宗教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敌意言论。实际上美国公众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消极看法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2002年2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CBS News)民意调查显示,30%的美国人对伊斯兰教有好印象,33%的人印象不好,37%的人不能确定。2004年,康奈尔大学的一项全国调查发现,有44%的美国人支持对美国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的公民自由进行某种限制。调查还发现有74%的人认为伊斯兰国家压迫女性;50%的人认为穆斯林是暴力的、危险的和狂热的;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多数的穆斯林仇视美国。只有27%的人同意穆斯林与基督徒的价值观是相似的。47%的人表示伊斯兰教比其他宗教更有可能在信徒中间鼓励暴力。这些数据显示至少有一半的美国人将伊斯兰教视为危险,并且认为伊斯兰教的价值与西方/基督教的价值有根本差异。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人对穆斯林有负面感觉的可能性要高于对佛教徒、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的两倍。53%的美国人说自己对伊斯兰教的看法“不太好”(22%)和“根本不好”(31%)。40%承认对伊斯兰教所知甚少,23%一无所知。另外,66%的人不同意“多数穆斯林包容其他宗教”的说法。更有81%的人不同意“多数穆斯林相信女人和男人应该有平等权利”的说法。2010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期间“沙利亚法”一度成为媒体热门话题。共和党参议院候选人莎蓉·安戈尔(Sharron Angle)称“德克萨斯州的法拉克福和密歇根州的德尔班市已经为沙利亚法占领”。虽然德尔班市市长出面驳斥安戈尔并邀请她亲自到德尔班市看个究竟,安戈尔没有接受邀请。实际上,德尔班市有7座清真寺和60座教堂。法兰克福是一个小镇,只有一座教堂和一块墓地而已。甚至有候选人发布电视广告宣称伊斯兰对西方构成威胁等。类似的事件不是个例。

针对美国社会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存在的敌视现象,爱德华·赛义德一针见血地说道:“当然从未有人将琼斯镇惨案或俄克拉荷马爆炸案@或印度支那的毁灭等同于基督教,也没有与西方或美国文化等同起来。这一类的等式从来都是专为伊斯兰教‘保留’的。”此类敌视现象不仅存在于部分政客和基督教右翼领袖身上,美国的学术界在研究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历史和文化时同样存在问题。爱德华曾批评美国学术界“仍然有可能拿伊斯兰教说事,而这样的做法对于犹太教、亚洲人、黑人是绝对不可接受的。也仍然有可能在漫不经心地撰写关于伊斯兰教历史和社会的研究著作时不理自尼采、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以来在阐释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每一个重要进步。”约翰·埃斯波斯托说:“当基督教极端分子称自己是上帝的卫军,炸毁堕胎诊所,我们将基督徒的主流信仰与狂热份子对宗教的歪曲利用区分得很清楚。但是关于伊斯兰教,作出同样的区分并不经常发生。”杰克·沙恒(Jack Shaheen)教授对美国媒体的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形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指出,从1960年代晚期一直到本世纪初,在美国的电视和电影中,阿拉伯人和穆斯林是唯一可以被赋予负面刻板印象的群体,美国社会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

爱德华。赛义德对敌视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人所惯用的手段进行了精辟的剖析,他说:“故意制造伊斯兰教与原教旨主义之间的联系保证了普通读者将伊斯兰教和原教旨主义视为本质上一致的东西。将伊斯兰教简化为一大堆清规戒律,各种刻板印象,还有关于这个信仰、它的创立者和所有信徒的轻率结论,然后强化每一个与伊斯兰教有关的负面评价,如暴力、原始性、本土性(nativism)、威胁性等,并将其永久化。所有的这些都没有严肃地定义什么是原教旨主义,也没有为激进主义或极端主义给出精确的意义,或将这些现象放在特定的背景中。”

美国政界、学界、宗教界和媒体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偏见与傲慢,对美国穆斯林的相关认知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表1显示,90%的人认为美国媒体所展示的伊斯兰教形象是带有偏见的和负面的。51%的人认为在美国的教育体制内,关于伊斯兰教的观点带有偏见(见表2)。

表3显示,53%的人认为美国的非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传播有点疑惧,32%的人认为美国的非穆斯林反对伊斯兰教的传播。总之,85%的穆斯林认为非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传播心存戒备。

表4显示,有93%的穆斯林认为,美国大众只听说过伊斯兰教,对它的风俗和信仰不熟悉。伊玛目哈桑·卡兹尼说,曾不止有一个人想知道“伊斯兰”和“穆斯林”这两个宗教的区别。

表5显示,52%的穆斯林因为自己的宗教或种族背景遭遇歧视。皮尤调查了穆斯林在美国社会中所遭遇的基于宗教原因的偏执。调查发现有一半的非洲裔穆斯林说自己在过去的12个月当中曾是偏执的目标,白人穆斯林遭遇歧视的比例是28%,亚裔穆斯林的比例是23%。赛尔楚克·斯林研究发现其访谈对象中88%的青少年在过去的一年中因为是穆斯林而遭遇过歧视。67%的访谈对象说自己在学校遭遇过歧视,54%的人说在购物时遭遇歧视。

当主流社会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消极看法较为普遍,同时大多数穆斯林也是如此认知主流社会的态度时,我们相信,缺乏信任感的情况下必然会对穆斯林的社会整合产生消极影响。

四、外交政策

利弊互现的共和党和民主党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美国穆斯林的政治参与。在中东政策方面,美国穆斯林注意到共和党政府表现得要比民主党政府更有能力制约以色列。1956年,是共和党的总统艾森豪威尔坚持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停止对埃及部分地区的侵占并迫使以色列人从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侵占的西奈地区撤退。同样是共和党的尼克松对巴基斯坦持同情立场,在1971年的印巴冲突中反对印度。还是共和党的总统乔治·布什反对以色列在阿拉伯人领土上非法建设居民点。另一方面,是民主党总统杜鲁门为1947年以色列建国开绿灯,由此为60余年的阿以冲突、巴勒斯坦人的灾难和巴以之间的仇视埋下伏笔。同样是民主党的总统林顿·约翰逊帮助以色列六天之内赢得了1967年的“6月战争”,导致加沙、西奈、戈兰高地和西岸的阿拉伯领土被占领。民主党的总统克林顿比以往任何总统都要接近于默许以色列在阿拉伯人的被占领土上建居民点。克林顿甚至一度考虑认可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所有这些事实说明,在外交领域,共和党人比民主党人更像是穆斯林世界的朋友。但是,在国内,民主党更多支持少数人群体和世俗国家的理念,对国内族群的多样性表现得更敏感。例如克林顿政府被认为自林顿·约翰逊政府以来最亲以色列,但是在国内它对穆斯林的亲善举措超过以往任何政府。1995年夏天,副总统戈尔访问了一座清真寺。1996年斋月期间克林顿总统问候穆斯林。1996年4月,第一夫人希拉里在白宫主办了开斋节庆祝活动。美国军队的第一个穆斯林教职人员(chaplain)也是在克林顿当政期间上任。总统在白宫接待阿裔美国人讨论国内和国际的问题。克林顿的安全顾问安东尼·雷克(Anthony Lake)与穆斯林讨论波斯尼亚危机。此外,“美国穆斯林理事会”代表与国务院和司法部官员会面,表达对反恐法案的关注并游说废除对穆斯林不公的条款。以上事例说明民主党的国内政策或许比共和党对穆斯林友善,而在外交政策领域,共和党比民主党更有利于穆斯林。对于美国穆斯林社区来说,美国的外交政策虽然呈现出政党轮替的特点,但是基调并无大的变化,偏袒以色列并支持与美国合作的穆斯林国家的独裁政府的政策并没有改变。表6显示,81%的穆斯林认为美国针对中东和穆斯林世界的外交政策导致了美国穆斯林的疏离感。表7显示,84%的人认为美国在穆斯林世界的外交政策和军事行动导致一些美国穆斯林的信仰和行为走向极端。美国在穆斯林世界的外交政策在笔者给出的5个原因中位居榜首。

美国外交政策不仅影响了国内的穆斯林对某些问题的认知和评价,而且格吉斯(Gerges)发现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美国人对穆斯林的负面看法的起伏与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政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结语

罗伯特·吾斯诺(Robert Wuthnow)和康拉德·海克特(Conrad Hackett)在研究了美国非西方宗教的信徒的社会整合之后,强调社会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是美国社会多数一少数群体关系的结果,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少数群体的特点造成了社会整合问题。美国穆斯林的社会整合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由主流社会的特点而形成。为了更好地实现美国穆斯林的社会整合,美国主流社会需要在外交政策、对伊斯兰教的理解和尊重、美国认同的包容性等方面迈出积极的步伐。美国社会在上述领域的进步也意味着美国主流社会更好地践行了平等、宗教自由、多元等其所倡导的美国价值观。

当然,我们还必须看到美国宪法对宗教自由的保护以及美国的法制传统。宗教自由是宪法赋予的基本人权,这是美国主流社会的共识。美国政府态度鲜明地支持这一基本人权。也有更多的宗教团体和个人公开呼吁穆斯林宗教自由的权力应该得到尊重。媒体本身也有大量的比较全面中立的报道。总之,美国穆斯林面临的舆论环境虽然大体上是不友好的,在局部地区也遭遇了其他宗教社区的刻意排斥,还能不时地听到有政客和基督教领袖对伊斯兰教大放厥词,但是大多数美国穆斯林认为作为一个美国穆斯林挺自在,他们将这种自在归于美国的法制传统、宗教自由和美国人民的友善。

责任编辑:王伏平

民营企业文化特征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设计在工业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亚洲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对设计产业的发展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以此来实现工业产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中外设计产业形态;工业产业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6.015

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比较鉴于设计产业对制造业的巨大拉动作用,以及其能够带来的高附加值和超越产品价值的文化特征,大多数西方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经把设计产业的发展提升到整个国家战略发展高度。例如美国,由于其最早实现了设计的专门化和职业化,设计产业历来同工业市场紧密联系。早在1992年,美国就提出了“设计美国”的战略口号,并且把设计产业,尤其是工业设计作为提升国力的强有力的手段。在亚洲,最早将设计上升到“国家产业”层面的国家是日韩,其中韩国自1993年起已经连续提出了三个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五年计划,并制定了《创新企业培育特别法》等法律法规从税制、资金和人力资源对设计产业提供支持,同时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制定了设计产业振兴政策,每年提供300亿韩元支持设计产业,并将设计产业确定为国家中长期战略发展项目。在我国,虽然设计产业起步较晚,但经历了较快的发展,2010年由11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将设计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上升到国家层面,尤其是在北上广经济发达地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支持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设立了创意产业园区,广州已率先制定和出台了与国际接轨的工业设计职业标准。

不难看出,虽然设计产业发端于欧洲,但由于设计产业对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无论是美国,还是部分亚洲国家,都已经将设计产业提升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予以扶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在推动设计产业的发展上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1 创新型职业人才对设计产业的支撑比较

进入以互联网飞速发展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时代,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发达国家历来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在欧洲,整个设计产业人才的培养深受德国包豪斯“双轨制”教学模式的影响,其中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就是典型的代表。德国在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拥有极其健全的教育体制,设计教育普及程度和专业化程度相当高,再加之后来汉诺威工业设计论坛和红点工业设计奖的设立,使得该国确立了工业设计中心的地位,其庞大完备的设计体系也享誉全球。与此同时,英国的设计委员会奖、德国的IF奖和意大利的总统三年大奖等,都是欧洲发达国家为了高素质设计人才设置的国家级大奖,对于激励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以实践性、创新性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模式,为英国培养了不少高素质设计人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亚洲,韩国为了切实提高公众对涉及产业的认识,创造性地在资源部下设了“工业设计振兴院”这一国家级机构,同时每年设置3亿多韩元作为设计产业进行交流、示范和评选的专项资金。在我国,设有工业设计的院校已近300所,每年毕业达数万人,单由于高校设计教育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尤其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使得很多设计企业很难聘到工业设计复合型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也是我国设计教育亟需改变的问题。

综上所述,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拥有培养设计人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同时也吸引着国外的专业人才,这是其它发展中国家所难以相比的。与此同时,为了激励设计人才创新发展,这些设计强国,都设立了国家级的设计组织和设计奖,以此来激活设计产业,增强设计竞争力,这对我国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我国需加大开展跨学科整合创新模式和设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投入,以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2 设计产业与工业产业发展的相互作用比较

设计在实现工业产品差异化、塑造知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获得利润占据市场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与钢铁石化等依托资源拉动的制造企业不同,设计可以成为推动新型制造业如IT、通讯等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先后完成了工业化改革,制造业已经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实现了向居于高附加值的设计密集型转变,设计已经在发达国家的工业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欧洲,法国和意大利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已经成为服装和汽车等领域的新星,引领着全球服装设计潮流。以芬兰为例,其80%的传统产业都是用设计进行驱动和升级,而且该国出口的产品都拥有自主设计。在美国,设计产业一直秉承实用和合理的理念,再加之高科技和多元文化的润色,涌现出一大批独具创意的新产品,其中有代表的便是苹果手机。同时,面对德日等汽车产业大国的威胁,美国汽车制造商逐渐开始克服困境,提高了与外部设计团队的合作,通过设计创新和改良将设计周期缩短了一半,最终大大提高了汽车设计的质量和效率。在亚洲,各国设计产业同样对工业产业开拓市场,塑造品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韩国三星公司为例,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将企业战略从“成本节约”转移到“设计独特成本”上来,并逐年提高设计在预算中的比重,从而使得其销量倍增。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韩国和日本,设计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和创新的领导力,在各行业主要分支的新产品开发中得到普遍实现。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转型升级阶段,制造企业还没能摆脱依靠资源和加工拉动的局面,但随着制造业的转型,设计必然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真正推动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力量。

3 设计产业的资源整合能力比较

在专业分工日益清晰的今天,设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并且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在欧洲,早在上世纪初就出现了第一次设计的资源整合,例如德国率先成立的“德国工业设计联盟”,就是政府试图通过技术、商业和设计师力量的有效结合来解决制造业中设计和质量的突出问题,这也为后来德国工业品牌盛行全球奠定了基础。再以英国为例,于上世纪中期尽心进行了设计资源的第二次整合,同时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使得设计真正成为持久发展并且能够盈利的产业。韩国则借1988年汉城奥运会召开的机会,创造性的提出了“设计立国”的口号,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了设计资源的有效整合,我国同样也认识到设计资源分散对该产业发展的瓶颈效应,已经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设计产业带的三足鼎立格局。

不难看出,企业层面的工业设计已经成为衡量设计与企业机构战略整合程度的重要指标。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国家正在进行第三次设计资源整合,试图构建起跨领域、跨行业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整合的作用在设计产业中的战略地位已经进一步显现。

4 设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

各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设计产业对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推动作用,为此在政策方面对设计产业进行了倾斜。在欧洲,英国政府从人才培养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设计产业强大的支持,使得设计产业发展成为仅次于金融行业的国民经济产业,尤其是对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实行了系统性的扶持。在美国,虽然没有构建起完备的设计产业政策,但美国政府扮演着设计要素创造者的角色,对教育和科研机构持续性地加大投资力度,同时还扮演着维护设计产业公平竞争的角色,建立起了系统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此来规范和推动设计产业的发展,这也是美国波音公司、IBM和苹果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能够占领国际市场的原因所在,其设计产业后发优势明显。在亚洲,设计产业在韩国各行业主要分支的新产品开发中得到了普遍的实践,并且已经成为公司发展战略的组要组成部分,再加之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使得韩国设计产业发展后劲强大。我国将设计产业的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对设计产业有区别的给予税收优惠和融资信贷支持政策,并设立园区工业设计发展专项基金,为我国设计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姝,杨光明.实施国家工业设计战略打造世界设计产业引擎[ ].专利法研究,2010.

[2]王展.中外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37).

[3]李砚祖.设计产业与设计之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06).

[4]李昂.设计驱动经济变革-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崛起与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07).

[5]王国华,李世忠.艺术设计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01).

[6]张国.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北京的启示[C].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2011.

[7]方忠.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8]黄楠竹.论政策在中国动画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民营企业文化特征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企业并购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自主选择。通过并购,企业能够迅速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和经理个人效用最大化。在并购过程中,选择实力强、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参与并购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并购成本,减少并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其中,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审计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并购活动中能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并购风险审计

风险基础审计作为现代审计方法,在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日益普遍的应用,方法本身也随之不断地完善。在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也提出了运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的要求。风险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以风险的分析、评价和控制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的基本模型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内控风险X检查风险

企业并购审计是一个风险较高的审计领域,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都在认真思索的问题,充分重视并积极介入并购企业的并购过程,则是减少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中之一。

二、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审计风险分析

审计人员的职责是协助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和评估并购风险,并且运用会计、审计、税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来判断并购过程为审计人员带来哪些审计风险,以努力消除和化解这些风险,努力将并购的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并购过程中的审计风险领域包括以下方面:

1、并购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

企业并购行为与国际、国内的经济宏观运行状态密切相关,同时敢与经济发展周期、行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密不可分;从微观上去考察,企业的经验是否丰富、组织文化是否成熟、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也对企业并购战略的确定产生重大影响。一般而言,在经济处于上升期开展并购活动,并选择那些与本企业产品关联度高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可以减少并购风险。

2、并购双方的优劣分析。

要确定合理的并购策略,主并购企业必须首先正确衡量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全面分析目标企业的优势和不足,认真评价并购双方经济资源的互补性、关联性以及互补、关联的程度,并要研究主并购企业的优势资源能否将目标企业具有盈利潜力的资源利用潜能充分发掘出来等。无论主并购企业拥有多少优势资源,也无论目标企业具有多大的盈利潜力,如果并购双方的资源缺乏互补性、关联性,就不可能通过并购产生协同效应。

一是对主并方的分析。分析内容与相应审计风险包括:①经济实力。审查的主要内容有奖金实力、业务水平、市场上本企业主导产品占有率、盈利能力、公众形象和信用级别、市盈率等。②发展战略。主并方未来发展战略是确定并购对象、选择并购类型基础,若目标企业与主并企业的战略方向吻合程度不高,甚至相反,则并购风险加大,相应的审计风险加大。

二是对目标企业的分析。分析内容与相应审计风险包括:①目标企业面临的行业环境、国内竞争状况;②目标企业的市场份额与实力强弱;③目标企业的利润水平与发展前景;④目标企业的所有制性质、隶属关系,以及政府对该企业或该企业所处的行业现状与所处行业与发展前景的态度;⑤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⑥目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水平;⑦目标企业产品市场状况。

三是企业并购的联合风险。①资源互补性。资源互补程度越强,双方并购后的效益增长就越明显,在流动资金、固定资产、利润分配各方面都能够取长补短。资源互补性差的企业进行并购有较高的审计风险。②产品关联性。产品关联度高的企业,经营上的紧密程度强,能够很快实现一体化。产品关联度低,则并购容易失败。③股权结构。股权结构决定了公司的控制权分配,直接影响到分司的高层对并购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④员工状况。员工的素质、结构直接影响并购后的成本与效益。⑤无形资产状况。无形资产的递延效应能够覆盖并购后的新企业。⑥未决诉讼。未决诉讼对并购是很大的威胁。⑦抵押担保。抵押担保常常形成潜在或有负债或未决诉讼。

三、企业并购中的审计风险的防范

1、恰当的确定并购的换股比例。

为了节省现金,很多企业采用换股方式进行合并。在企业采用换股合并的情况下,正确确定换股比例是决定企业合并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确定换股比例有多种方法:每股市场之比、每股收益之比、每股净资产之比等。这些方法各有优劣,适用范围也各不相同。正确确定换股比例应合理选择目标企业,综合考虑合并双方的账面价值、市场价值、发展机会、未来成长性、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合并双方的互补性、协同性等因素,全面评估双方企业的实际价值。

2、恰当的选择并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

价值评估方法包括:收益现值法、市盈率法、清算价格法、重置成本法。由于企业并购的并不是目标企业的现有资产价值,而是目标企业资产的使用价值以及所能带来的收益能力,也就是目标企业的未来价值。因此,并购方实际上是在选择与并购目标和动机相应的估价方法。当企业并购的目的是利用目标企业的资源进行长期经营,则适合使用收益现值法;当证券市场功能健全、上市公司的市价比较公允时,可以采用市盈率法;当企业并购的动机是为了将目标企业分拆出售,则适应使用清算价格法;如果企业作为单一资产的独立组合,则可以使用重置成本法。

审计人员在选择评估方法时期,要注意区分不同的方法的特征与适用性。一般而言,贴现价格法把企业未来收益或现金流量反映到当前的决策时点,能够反映目标企业现有的资源的未来盈利潜力,理论上的合理性易于为并购双方所接受,但是预测未来收益的主观性太强,有时难以保证公平。贴现价格法需要估计由并购引起的期望的增量现金流量和贴现率(或奖金成本),即企业进行新投资,市场所要求的最低的可接受的报酬率,程序包括预测自由现金流量、估计贴现率或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以及计算现金流量现值、估计购买价格,主观判断的因素很强。市盈率法操作简便,但需要以发达、成熟和有效的证券市场为前提,而且涉及大量的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比如应用市盈率法对目标企业估值时,需要选择、计算目标企业估价收益指标,重置成本没有对企业进行全盘统一考虑,不适用于企业无形资产规模较大或品牌资源丰富的情况。

3、适当选择并购会计处理方法。

吸收合并的会计处理有两种方法:购买合并通常用购买法,换股合并通常采用权益联营法。采用权益联营法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被并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均按原账面价值人账,股东权益总额不变,被并公司本年度实现的利润全部并入主并公司当年的合并利润表,而不论换股合并在年初还是年末完成。与购买法相比,权益联营法容易导致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而有可能对公司的配股申请产生有利影响。另外,主并公司还可以将被并公司再度出售,只要售价高于账面价值,就可获得一笔可观的投资收益或营业外收益。而购买法由于主并公司要按照评估后的公允价值而非账面价值纪录被并公司的资产与负债,评估价值又通常因通货膨胀等周素而高于账面价值,因此,购买法将产生较低的净资产收益率很难获得再出售收益因此,审计人员必须留心并购公司是否利用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利润操纵。

4、对企业并购过程进行监控,全面降低审计风险。

企业并购审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并购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这种监控应随并购活动的进行而随时展开,并在并购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工作结束之后进行分阶段的总结性审查。

随时审查的目的在于密切监控并购计划中每一项工作的进展,便于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跟进措施,以确保并购计划的顺利实施。分阶段审查的目的在于审查并购计划每一阶段的完成情况,各阶段目标的实现程度,并结合随时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调整下一阶段的计划,以便于对各种特殊情况和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

总之,审计人员也应当能够成为企业并购活动当中的重要角色。审计人员必须充分重视对并购情况的了解,扩展审计证据范围,形成对并购企业审计风险的评价,包括它的环境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这些风险的评估,是审计人员确定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有效利用内控评价结果,合理选择测试性质、时间与范围,充分利用分析性测试,科学地把握审计质量并且积极参与并购企业的并购过程,根据管理理论的发展及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审计技术的不断调整和完善,运用电脑技术使风险的评估工作程序化,以保证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单位:宜春市审计局)

民营企业文化特征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以政工工作的基本内涵为研究起点,并具体阐述了当前企业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核心思想的企业政工工作对策。

关键词:以人为本政工工作对策措施

一、政工的基本內涵及当前企业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政工的内涵

所谓“政工”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从事的政治思想工作[1],是人事、组织、思想工作以及建设组织文化等的综合性工作。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培养了属于自己的政工组织。政工工作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从思想上进行引导和约束,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从而促使企业内部全体成员为了企业的核心目标或者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奋斗。

2当前企业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依据当前企业政工工作的现状,对企业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企业内部的政工队伍力量匮乏[1]

由于企业内部的政工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诸多的益处,并且企业政工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政工工作的优劣,因此,对于企业政工工作而言,企业政工队伍的人员构成情况是其中产生影响较为明显的一个因素。当前,企业内部的政工队伍力量匮乏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企业政工队伍内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通常都是由非专业人员构成,并且许多政工人员身兼数职,在政工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经历非常有限,有时甚至对政工工作搁置一旁;另一方面,政工队伍内部的人员素质水平不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正是由于政工工作人员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政治素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导致政工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政工工作的水平难以提升,政工工作的效果无法保障。

(2)企业领导对于政工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企业内部,若想有效的开展某项工作,并且取得应有的效果,首先需要得到企业领导的认可和重视。目前,许多企业内的领导在思想观念和管理思路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认为企业的稳定生存和长久发展主要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要生产跟得上,有足够的收入,形成高额的经济效益就可以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并且能取得更加长久的发展,而没有认识到企业政工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对于政工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政工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开展和落实。在实际的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的稳定生存和长久发展一方面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而另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的整体思想素质,是否能为企业的发展形成足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企业政工工作的实施缺乏应有的制度保障

任何工作的开展和落实都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从而为其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对于企业政工工作的实施缺乏应有的制度保障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一,是由于上述第二点“企业领导对于政工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所致,在企业内,由于领导的忽视,导致政工工作没有施展的空间,更无从谈及为其有效实施提供应有的制度保障;其二,尽管在有些企业内部,政工工作得到了相应的开展,但是却没有保障实施的工作制度。许多企业在制定工作制度方面常常将重点放在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而没有真正为政工工作的有效开展制定出一套符合其工作特征的制度,对政工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没有形成足够的保障力度。

三、坚持“以人为本”核心思想的企业政工工作对策分析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

企业应大力推动政工工作的开展,将重点放在人文精神方面,进而将以人为本上升到更高的角度。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所在[2],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其关键在于将人们的利益置于全部工作的初衷和归宿,从而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削减不和谐的因素,对于实现企业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企业同员工之间发生矛盾时,应从员工的角度进行理解并且予以及时解决,同时,推动企业管理体制的创新。作为社会重要构成要素的企业而言,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开展政工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利。

2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政工工作管理制度

任何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都需要重视人的地位,坚持将人置于最根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并且将员工的利益视作发展目标的标准,由企业职员共同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进而依靠员工实现对企业的推动。在企业内部,要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职员有效发挥知识和技能,从而最大程度的推动政工工作的开展。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下,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和发展同样需要有广大职工的支持。坚持以人为本核心思想的核心在于维护广大职工的主体地位,并且对于职工的作用和价值加以肯定。对于企业而言,既要充分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为职工创造出有利的生存环境。对于与企业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工作制度要加以建立和健全,从而为职工创造出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同时,对于职工维权知识和维权途径等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有效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增强了职工的法律意识。

3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企业政工队伍建设

在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方面,可以从几方面着手:①定期开展企业政工队伍的培训工作,加强政工工作人员对于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内涵的理解,从而促进职工工作人员在理论知识、文化素养、思想政治水平、创造能力以及技术能力方面的提升,同时,可以从企业内部定期选拔出一些具有政工专业知识的优秀员工,从而优化政工队伍的人员构成;②建立定期轮换岗位的制度,这样做有助于企业内部的政工工作人员加强对于相关岗位的了解,从而丰富在政工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并提高政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的日常工作中,对于其他岗位的工作制度具有明确的认识,同时,可以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渗透到政工工作的各个岗位。这样,既可以使政工工作单位内部加强沟通和交流,减少矛盾和摩擦的产生,使得政工单位内部的工作更加协调,又可以促进其共同努力,使得政工工作的水平得到整体性的提升。政工工作队伍的建设并非短期速成的任务,而是要通过长期的教育和训练来实现,因此,企业政工工作者要做好十足的思想准备。

三、结语

本文依据当前企业政工工作的现状,对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从“企业内部的政工队伍力量匮乏;企业领导对于政工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政工工作的实施缺乏应有的制度保障”三方面总结出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企业政工工作的对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政工工作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企业政工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蔡建栋浅析企业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1,07:108

[2]周榕星以人为本理念下企业政工工作对策探究[J]科技创业家,2012,12:234-235

上一篇:地方高师院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