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临床护理论文范文

2023-11-27

剖宫产临床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我们通过接待产妇8452名, 从统计数字上来分析, 各类剖宫产数量逐年上升 (表1) 。就其原因, 我们的体会是可能与社会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形成高营养状态, 胎儿普遍增重。晚婚晚育风尚形成, 大龄产妇增多。另外, 此期以基本形成出现了代代独生子女阶段, 保护母婴双安全的心理迫切等诸多因素影响。尤其以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率为上升之明显 (表2) 。其原因可能和围产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对胎儿的监护及时正确、重视等原因有很大关系。

从上两表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剖宫产手术明显增加。1989年至1993年5年间共施剖宫术226例, 而1994年至1997年4年时间中就施剖宫产手术278例。由此可见, 临床产科医生不能不高度引起重视。如何提高对剖宫产, 特别对胎儿窘迫剖宫产的诊断尤为重要。掌握好手术时机是每个临床产生所具备的本领。

2 胎儿窘迫诊断标准及处理方式

(1) 胎心率听诊。每分钟低于120次, 或高于160次/min均为异常。胎心率减速是指间隔15min听诊2次以上而且是在没有子宫收缩期出现此现象。胎心率加速是指产妇本身无发热、缺氧或产妇用某些药物不影响胎儿心率情况下出现胎儿心率加速。 (2) 羊水类便污染。根据羊膜镜析或在宫颈扩张活跃早期行人工破膜发现羊水呈现绿色或黄绿色混浊者。羊水类染是指在于胎儿缺氧而引起的胎儿肠蠕动加速以及肛门括约肌松弛所致。所以, 羊水类染及类染程度基本上提示了胎儿窘迫和窘迫程度, 及此现象正比例。 (3) E/C比值低。动态检测发现E/C比值呈下降型, 末次检测<10或较原有值突然下降40%以上者。 (4) 胎心电子监测。及复行Nst试验为无反应型或CST试验中及复出现迟发减速, 无论程度轻重, 均视为异常改变。在此, 应当指出, 诊断一旦确定, 且不能在短期内经阴道分娩者, 则应立刻进行剖宫产手术。

3 讨论

(1) 诊断。胎心率的改变是临床诊断胎儿窘迫最为重要指标, 既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胎心率>160次/min或者<120次/min, 即提示胎儿窘迫出现, 若胎心率持续在160~180次/min, 为胎儿早期缺氧。若胎心率<100次/min, 且胎心呈现不规则, 宫缩后超过10~15s胎心尚未恢复正常者, 均提示胎儿严重缺氧。当然, 其它几项诊断标准不能忽略。 (2) 体会。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亦体会到, 只有在胎儿急性缺氧时, 才会有明显的胎心变化。而因胎盘功能不全所致的慢性胎儿缺氧者初期也多能代偿。故单纯以胎儿心率数量上的改变, 尚不能完全反映是否为胎儿窘迫。所以应配合其它几项检查方法, 方能作出准确诊断。以为准确及时进行处置。 (3) 胎心监护仪应用。胎心监护仪为临床诊断胎儿窘迫提供了较为有效的科学依据。胎心率反复出现迟发减速、不规则、胎动后胎心基线波动降低或持续胎心率增速, 胎动后胎心率增加<10次/min, 均提示胎儿缺氧。提示此时需即刻分娩, 不能迟疑。否则出现胎儿死亡或娩出后新生儿窒息之可能。当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胎心监护仪在广泛应用到临床后, 也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所以不能单依此项检查。 (4) 胎盘功能测定。我院采用伊特利-神户川氏生化测定法。标本为8h夜尿, 测E/C比值, 妊娠晚期此值若低于10提示胎盘功能减退, 应结合临床检查, 是时结束分娩。 (5) 胎儿窘迫一经确诊, 必须积极妥善处理, 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1) 产妇吸氧, 提高母体血氧含量, 改善胎儿血氧供给; (2) 侧卧位, 纠正宫缩:纠正由于宫缩过频, 过强 (尤其是在应用催产素引产情况下) , 改善子宫血流量; (3) 静推三大联:目的增加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加强心肌对能量的利用, 改善胎儿血循环, 继而改善胎儿脑淤血发生; (4) 病因治疗及对症处理。

4 结语

胎儿窘迫的诊断、剖宫产选择是否恰当、及时, 在产科临床至关重要。对95例胎儿窘迫进行诊断及时, 正确选择剖宫产无一例死亡, 这是我们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所取得的一点成绩。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这一诊断和治疗水平。

摘要:胎儿窘迫为产科较为常见急症。我院自1989年至1997年共9年中执行各类原因之剖宫术504例, 其中胎儿窘迫为95例, 约占全部剖宫术的13.29%。胎儿窘迫是胎儿处于危险状态下的临床表现, 是围产期胎儿死亡的常见原因。如何密切观察, 早期发现, 及时准确处理, 为降低围产儿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使胎儿顺利降生, 减少母婴并发症, 是产科临床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胎儿窘迫,诊断,剖宫产指征

参考文献

剖宫产临床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130例, 年龄为24~39岁, 平均年龄为 (33.4±2.8) 岁;孕周为31~42周, 平均为 (37.9±3.5) 周。再次妊娠距上次剖宫产时间为1.2~8年;平均为 (3.4±1.7) 年;前次剖宫产术式:其中子宫下段剖宫产107例, 子宫体剖宫产8例, 术式不详15例。以上患者均无术后感染史。前次剖宫产临床指征:其中胎儿窘迫共40例, 产程停滞共24例, 巨大胎儿15例, 臀位16例, 前置胎盘共12例, 胎盘早剥共5例, 妊娠高血压9例, 产道异常3例, 合并其他内科疾病4例, 先兆子宫破裂2例。

1.2 阴道试产条件和禁忌证

1.2.1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相关条件和适应证

首先是患者前次剖宫产术切口为子宫下段切口, 术中没有出现切口撕裂, 术后切口愈合良好, 没有合并感染发生;前次剖宫产术距本次妊娠时间超过2年;没有前次剖宫产相关指征, 也没有出现新的剖宫产指征;此次妊娠具备阴道分娩条件, 没有头盆不称;而患者愿意接受试产, 并对阴道分娩方式有了解, 了解再次剖宫产的利弊;有较好的医疗条件, 随时可以再次剖宫产术, 具备随时输血及急救措施和设备等。

1.2.2 阴道试产禁忌证

前次剖宫产临床指征仍然存在;前次剖宫产切口为T型切口、或者子宫下段切口愈合差, 术后合并感染;本次妊娠距上次剖宫产时间低于2年;产妇有2次剖宫产分娩史;合并有严重内科疾病或者产科并发症;本次妊娠为多胎妊娠或者为臀位;患者本人不愿尝试阴道试产;科室不具备抢救阴道试产失败而立即进行手术条件和技术等。

1.3 方法

阴道分娩试产时密切观察产程情况, 一旦出现胎儿窘迫等剖宫产征象时及时采用剖宫产术。没有阴道试产指征或者不愿意尝试阴道分娩的均行再次剖宫产术。阴道分娩成功的划为阴道分娩组;再次剖宫产划为再次剖宫产组。观察阴道分娩组和再次剖宫产组新生儿情况;观察2组分娩方式下产妇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统计学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P<0.05, 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娩方式选择

本组孕妇中, 进行阴道试产的有72例, 其中52例阴道试产成功分娩, 阴道分娩率为72.2%;阴道试产失败的20例孕妇中, 10例出现宫缩乏力、6例出现胎儿窘迫、其余4例放弃阴道试产。最终采用剖宫产术共78例。

2.2 2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颅内出血情况比较

阴道分娩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和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和再次剖宫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2组产妇情况比较。

阴道分娩组产后出血、平均住院天数、产褥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再次剖宫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 是产科面临的问题之一。本文结果提示, 剖宫产术后再次分娩实施剖宫产, 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产褥感染率均高于阴道分娩, 提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时, 在具备阴道试产情况下, 最好是进行阴道试产[1,2]。如果早行阴道试产指征, 可提高剖宫产术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率。本文阴道分娩成功率较高, 高于其他文献报道。

实施阴道试产时, 要详细询问前次剖宫产原因, 判定前次剖宫产原因是否存在, 明确产前胎位是否异常, 是否有妊娠并发症, 确定本次没有新的剖宫产指征, 检查孕妇产道和胎儿情况, 试产过程中严密观察产程, 及时做好剖宫产准备, 降低母婴并发症[3,4]。对于阴道试产失败再次剖宫产产妇, 要观察产妇疼痛情况, 是否有寒战、低血压和发热等情况, 发热要有输液反应产生的发热进行区别;注意术后切口是否存在渗血、是否有低血压、注意阴道流血的颜色、量和性质, 及时发现内出血。注意术后体温超过38.5℃, 可能与乳汁淤积有关系, 及时排出淤积的奶汁, 观察体温改变情况。

总之, 本文结果表明, 剖宫产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时, 要根据孕妇具体情况而定, 有选择阴道试产指征时, 可选择阴道试产有利于降低产科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分娩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分娩方式选择和分娩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130例, 根据阴道试产条件和禁忌证选, 择阴道分娩或再次剖宫产。结果 52例阴道试产成功分娩, 阴道分娩率为72.2%, 其余78例选择剖宫产术;阴道分娩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和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和再次剖宫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阴道分娩组产后出血、平均住院天数、产褥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再次剖宫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剖宫产术后再次分娩方式选择要根据孕妇具体情况而定, 合理选择分娩方式;在排除阴道试产禁忌证情况和患者自愿基础上, 可给予孕妇阴道试产。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

参考文献

[1] 黄玉林.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8) :120~121.

[2] 霍军伟.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的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J].河北医药, 2010, 32 (9) :1124~1125.

[3] 李志琴.瘢痕子宫妊娠129例分娩方式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 2010, 6 (3) :1388~1389.

剖宫产临床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切口脂肪液化患者50例, 纵切口38例, 横切口12例, 合并肥胖22例, 妊娠期高血压10例, 贫血5例, 滞产8例, 术后伴腹胀、恶心、呕吐3例, 术后咳嗽2例。术后常规应用头孢类及甲硝唑等抗菌素预防感染。

1.2 诊断标准

大多于术后3~5d发现切口愈合不良, 皮下组织游离, 挤压切口见较多黄色渗液, 其中见漂浮的脂肪滴, 切口边缘皮下脂肪组织无坏死, 临床无发烧、切口周围无红肿痛等炎症反应。

2 结果

50例经处理后全部痊愈, 其中大部分经挤压切口、多次换药痊愈, 10例在上述基础上每天用大黄、芒硝碾碎装于纱布袋中覆盖切口或者切口表面外敷一层白糖处理后痊愈, 5例于局麻下行二次缝合辅以支持治疗, 7~9d后痊愈出院;4例阴道分泌物检测支原体阳性者同时予口服罗红霉素治疗。

3 讨论

3.1 确定引起切口脂肪液化主要原因

目前经济条件好, 容易营养过剩, 加之不活动产妇营养过剩过度肥胖, 脂肪层比较厚, 血运比较差, 致脂肪液化使切口不易愈合。各种原因致手术时间延长肿胀的脂肪组织术后不易吸收, 术中止血不彻底或打结不牢致切口内积血, 手术缝合技术不佳、缝线切割组织等留有死腔, 过多缝线产生异物刺激, 上述各种因素引起无菌性炎症坏死致脂肪组织液化使切口不易愈合。患者术后腹胀气、恶心、呕吐、剧烈咳嗽等易引起缝线切割、断裂、切口裂开;妊娠期高血压、贫血致产妇低蛋白血症, 从而影响切口愈合。进入第二产程后行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高。此外, 产褥期传统的保温、避风做法使产妇出汗过多, 造成切口局部潮湿影响切口愈合。我院地处农村文化水平低, 对产前检查不重视, 不能及时发现支原体感染致产后发热也是切口愈合不良的重要原因。

3.2 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临床表现

术后发现切口辅料局部湿透、色微黄, 挤压切口发现较多黄色渗液, 内有少许脂肪滴, 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 切口愈合不良。发生时间:30例于术后第3天发生, 17例于术后第5天发生, 2例为拆线时发现, 1例为术后1个月发现。其中6例术后第1天即出现发热, 体温最高达39.0℃ (合并上感) , 持续至术后3d以上, 血常规白细胞无升高, 其中4例患者术前阴道分泌物支原体阳性。

3.3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

对切口渗液较少, 表皮未裂开液化范围小、浅者, 一般不拆除缝线, 由两边向中央挤压切口, 将渗液尽可能排出后外敷碘伏纱条, 大多可愈合;上述基础上, 每天用大黄芒硝 (1∶3) 碾碎后混匀装于纱布袋中覆盖切口后用腹带加压, 每日更换1次或者切口表面外敷一层白糖 (宜稍高于皮肤面积以覆盖切口四周1cm为宜) , 然后盖无菌纱布以胶布固定, 效果更佳。35例采取该法, 多数患者经2~3次换药后可按期拆线;10例切口渗液较多愈合不良, 根据情况拆除1~2针缝线充分引流、换药, 延迟2~3d拆线;5例切口渗液较多全层愈合不良, 皮下呈一空洞, 予拆除全部缝线完全敞开引流, 并予双氧水和甲硝唑冲洗, 碘伏纱布湿敷, 至肉芽新鲜后局麻下行二次缝合 (全层间断缝合) ;我院上述所有病例同时应用头孢唑啉钠和甲硝唑静滴预防感染。

3.4 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

认真做好产前检查, 建议孕妇适量活动、健康饮食以减少孕妇腹部脂肪堆积;孕晚期常规阴道分泌物支原体检查, 尽早药物治疗;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早发现、早治疗, 减少低蛋白血症的发生;妊娠期贫血产妇要及时输血, 纠正贫血;认真进行产程观察, 及早发现头盆不称或头位难产, 做到早识别、早处理减少滞产发生率;提高手术操作技术, 缝合时止血要彻底, 打结牢固, 选择合适缝线, 不留死腔, 缝合间隙适当, 切口组织对接良好;加强术后管理, 纵切口及时加腹带, 防止腹压突然增加引起切口裂开;对脂肪液化高危患者尽量采取丝线间断缝合;手术中用生理盐水纱布保护脂肪层;对过度肥胖患者最好采用前鞘、皮下脂肪层、皮肤丝线间断缝合, 皮下留有皮片引流, 术后大黄加芒硝外敷预防切口脂肪液化;我院术前30min应用抗生素, 术中前鞘缝合后常规甲硝唑冲洗切口, 术后换药仔细查看伤口, 如有渗液要积极处理, 增加换药次数。病房要常通风换气, 保持伤口干燥。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防治措施及处理体会, 提高对切口脂肪液化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降低发生率。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发生切口脂肪液化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经处理后全部痊愈, 其中5例于局麻下行二次缝合7~9d后痊愈。结论 熟悉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原因,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并及时正确处理, 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减少患者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关键词:脂肪液化,剖宫产术后切口

参考文献

[1] 蔡建萍, 蒋辉.应用大黄芒硝治疗外科切口脂肪液化的体会[J].实用全科医学杂志, 2007, 5 (1) :53.

[2] 彭开勤.腹部切口的选择与处理原则[J].临床外科杂志, 2008, 16 (7) :442.

[3] 张袆.外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52例治疗体会[J].临床外科杂志, 2008, 16 (11) :723.

剖宫产临床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7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40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孕妇的临床资料, 记为观察组, 选取同期收治的40例妊娠无子宫肌瘤孕妇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 记为对照组, 观察组年龄在22~41岁之间, 平均 (28.5±4.2) 岁, 孕周在36~42周之间, 平均 (38.3±1.5) 周, 初产妇25例, 经产妇15例;对照组年龄在23~42岁之间, 平均 (28.5±5.3) 岁, 孕周在37~42周之间, 平均 (38.5±1.7) 周, 初产妇22例, 经产妇18例。2组产妇在年龄、孕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2组产妇均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取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 待胎儿娩出后, 宫底部注射缩宫素10U, 观察组缝合子宫后, 在子宫两侧的阔韧带无血管区域打孔并用止血带临时结扎双侧子宫血管以减少出血, 在基底部或者瘤体周围注射缩宫素, 根据瘤体与子宫的位置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子宫肌瘤剔除后, 间断缝合瘤腔及子宫浆膜层[2]。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及围产期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表示,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 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及围产期情况比较, 见表1。

2 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产褥病率、恶露干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较为常见的妊娠合并症, 是产科常见的高危妊娠情况, 根据国内资料发病率为0.3%~7%, 由于子宫肌瘤的大小、位置及可变性对妊娠、分娩及产褥期造成不同影响, 同时子宫肌瘤可以影响产后子宫收缩, 引起产后出血及子宫复旧不良[1]。关于剖宫产能否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2种观点:一种认为妊娠期间肌瘤血管丰富, 边界不明显, 在剥离时容易出现大出血[4], 天儿在娩出后子宫收缩变形导致子宫肌瘤位置改变增加了手术难度, 因此, 不主张行子宫肌瘤切除手;另一种观点认为剖宫产手术中同时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可以消除患者对子宫肌瘤的恐惧感, 同时避免产后对子宫肌瘤影响子宫的复旧及产后出血, 终止子宫肌瘤继续发展变性, 避免二次手术对患者的损害[5]。在本组患者中观察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术中出血量、产褥期感染、恶露消失时间与对照组差异不大。在手术之间要行B超检查, 了解子宫肌瘤、胎盘的位置, 并准备下充足的血源, 这类手术要求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 迅速切除瘤体并缝合关闭瘤腔[6], 瘤腔关闭后应用缩宫素, 减少出血量。在胎儿和胎盘娩出后, 宫体注射缩宫素, 浆膜下瘤体和壁间肌瘤要在子宫切口缝合恢复子宫的完整性后行肌瘤切除术, 以免影响子宫收缩。在剖宫产手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可行, 同时应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并酌情调整剖宫产手术指征。

摘要:目的 探讨在剖宫产手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7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40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孕妇的临床资料, 记为观察组, 选取同期收治的40例妊娠无子宫肌瘤孕妇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 记为对照组, 2组均行剖宫产术, 观察组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及围产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产褥病率、恶露干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剖宫产手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可行, 同时应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并酌情调整剖宫产手术指征。

关键词:子宫肌瘤,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开蓉.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68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8) :86~87.

[2] 孙志红.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与非妊娠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 2009, 49 (23) :74~75.

[3] Corondao GD.Complcications in pregancy, labor and deliverywith ucerine leiomyomes:A population base study[J].ObstetGynecol, 2008, 95 (4) :764.

[4] 苟永玲, 何传祥, 蔡庆华.晚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256例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7, 15 (4) :74.

[5] 王秀伟, 陈希宏.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106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 (19) :98.

剖宫产临床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6月我院选择性择期剖宫产产妇200例, 年龄20~40岁, 血红蛋白≥100g/L, 无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疾病, 无血液病及糖尿病, 无药物过敏及手术史,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剖宫产手术中断脐后立即予头孢唑啉钠2g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 术后不再用抗生素;对照组术后给予头孢曲松钠2g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 每2天2次, 共3d, 2组孕产妇均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2], 后术观察3d内体温, 术后3d查血象分析, 观察2组产妇的血象变化情况, 切口愈合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

2 结果 (表1)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 阴道和宫颈内有多种微生物寄生, 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 达26种以上[3], 一般情况下, 寄生菌群相互抑制处于平衡状态, 但是, 由于术前的阴道检查、肛诊、尿管留置, 术中组织暴露, 宫腔与阴道相通, 因此存在感染风险, 而抗生素对择期手术后感染预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已被大量临床研究所证实, 但是产妇作为一类特殊的人群, 要承担哺乳的责任, 抗生素在乳汁中含量虽低, 然而无论乳汁中的药物浓度如何, 均存在对新生儿的潜在影响, 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4], 因此医师应对抗生素的应用应高度重视, 传统观念认为患者手术前后一定要应用抗生素, 否则切口易感染, 研究表明剖宫产术后感染属于内源性感染[5], 对于此类感染, 维持菌类平衡是阻止细菌移位, 防止内源性感染的基础, 如长期用抗生素则会扰乱正常菌群, 破坏微生态平衡, 反而会增加剖宫产术后医院感染的几率, 本文研究发现, 观察组仅术中断脐后用一次头孢唑啉钠2g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 产生效果等同于对照组术后给予头孢曲松钠2g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每2天2次、共3d, 但是却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同时降低患者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结果表明, 剖宫产围术期短程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具有高效、经济、安全等特点, 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围术期抗生素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1年1~6月的选择性剖宫产200例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00例, 观察组术中断脐后立即给予头孢唑啉钠2g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 术后不用抗生素;对照组术前不用抗生素, 术后用头孢曲松钠2g溶于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 每天2次, 共用3d, 观察2组术后体温、血象变化情况。结果 2组术后最高体温、平均体温、产褥感染、切口感染无明显差别 (P>0.05) 。结论 剖宫产术围术期短程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是一种合理有效又经济的预防方案。

关键词:剖宫手术,抗生素,围术期,短程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

[2] 陈俊卿改良新式宫产术526例临床分析[J].华夏医学, 2007, 20 (1) :37~38.

[3] 刘佳明, 袁杰利.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因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物学杂志, 2001, 13 (4) :202.

[4] (卫医政发[2009]285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剖宫产临床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产科接受剖宫产的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患者35例, 作为瘢痕组, 年龄25~40岁, 平均年龄28岁。孕周为33~41周, 其中37周以上有21例, 与上次剖宫产间隔时间为2~10年。其中孕2次的患者为21例, 孕3次以上的患者为9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无剖宫产史, 只有前置胎盘症状的住院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23~41岁, 平均年龄26岁。孕周为32~42周, 其中37周以上有23例, 进行对比分析。2组患者在年龄、孕周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1.2 诊断标准及分类

28周以后, 胎盘附在子宫下段, 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 位置低于胎先露部为前置胎盘指征。所有患者经B超和彩超检查诊断为前置胎盘, 其中, 完全性前置胎盘12例, 占17.14%;部分性前置胎盘36例, 占51.43%;边缘性前置胎盘22例, 占31.43%;病理诊断:根据胎盘绒毛可穿透底蜕膜侵入子宫肌层判定;临床诊断:主要根据术中发现胎盘不能自行剥离, 徒手剥离时发现胎盘部分或全部与子宫壁相连, 不能分离。

1.3 治疗方法

瘢痕组患者中有18例因阴道大出血行急诊剖宫产术, 终止妊娠孕周为31~37周, 17例行期待治疗35~38周后行剖宫产术。非瘢痕组患者中有21例因阴道大出血行急诊剖宫产术, 终止妊娠孕周为30~36周, 14例行期待治疗34~38周后行剖宫产术。剖宫产术都为子宫下段横切口, 切口尽量避开胎盘, 若不能避开, 将胎盘开窗打洞, 快速娩出胎儿。术中有14例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行再次手术时检查发现子宫下段接近膀胱位置处有局限性怒张大血管, 怀疑为合并胎盘植入, 立刻做好抢救准备措施, 其中包括输液备血, 足够的缩宫素来预防失血性休克。避开胎盘附着处宫体处切开子宫, 娩出胎儿后, 发现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 完全覆盖了宫颈口, 徒手剥离胎盘比较困难, 出血不止, 患者血压下降, 产后出现大出血、失血性休克, 在抢救休克基础上行全子宫切除术。另有9例患者剥离部分植入胎盘小叶后, 因剥离面出血不止性宫腔纱布填塞止血, 并使用宫缩剂, 预后良好。

1.4 统计学处理

检测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2组患者除了出现宫缩乏力性病症例数没有显著性差异外 (P>0.05) , 在产后大出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继发产褥感染、胎盘植入、胎盘粘连等并发症方面瘢痕组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 围产儿情况

瘢痕组中早产儿有18例, 窒息的患儿有19例, 对照组中早产儿9例, 窒息的患儿10例, 2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而2组患儿的贫血症状比较, 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3 讨论

当子宫内膜受损或出现炎症时, 会造成蜕膜血管生长不全, 膜受精卵植入时, 血液供应不足, 受精卵为取得足够的营养, 使得胎盘面积扩大而伸展到子宫下段或深入肌层。当胎膜发育短缺或蜕膜损伤, 绒毛会侵入到子宫肌层, 特别是对于瘢痕子宫的瘢痕部位。而对于瘢痕在子宫下段的患者来说, 瘢痕会妨碍胎盘在孕晚期向上迁移, 更容易发生胎盘前置。根据研究报道, 对于以往有剖宫产史的患者发生前置胎盘的几率要比正常孕妇高6倍。Miller等[4]也报道有2次以上剖宫产史患者再次妊娠前置胎盘的几率达到39%, 而且证实在胎盘植入的病例中合并前置胎盘的有70.2%。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患者的并发症也是比较多的, 严重时会造成患者和围产儿生命危险。

本次研究数据中, 瘢痕组和对照组患者除了出现宫缩乏力性病症例数没有显著性差异外 (P>0.05) , 在产后大出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继发产褥感染、胎盘植入、胎盘粘连等并发症方面瘢痕组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的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几率远高于非瘢痕组, 严重威胁了母婴的健康。

同时, 前置胎盘出现的蜕膜发育不良、母体贫血等情况, 会导致胎儿宫内发育不良, 出现发育迟缓, 体重偏轻、贫血、窒息以及早产等现象, 其中窒息和早产是胎儿死亡的主要原因[5]。本次研究数据发现, 瘢痕组中早产儿有18例, 窒息的患儿有19例, 对照组中早产儿9例, 窒息的患儿10例, 2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而2组患儿的贫血症状比较, 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由于预后措施做得全面, 所有患儿都存活, 死亡率为0。

综上所述, 非瘢痕子宫患者也会出现前置胎盘, 但由于其子宫内没有瘢痕, 引起的并发症比较少, 而有过剖宫产史的患者, 发展胎盘前置的几率更高, 引起的并发症也更频繁, 特别对于胎盘与子宫直接发生粘连或植入时, 情况严重需切除子宫。所以, 为了降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时前置胎盘患病率, 有效避免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生, 降低母婴死亡率, 要大力提倡自然分娩, 降低剖宫产率。

摘要:目的 探讨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剖宫产患者的临床分析。方法 将瘢痕组35例和对照组 (非瘢痕组) 35例临床表现进行对比, 进行观察。结果 瘢痕组患者并发症的概率远高于对照组, 瘢痕组围产儿早产和窒息的概率也远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大力提倡自然分娩, 降低剖宫产率, 能有效避免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生, 降低母婴死亡率。

关键词:前置胎盘,瘢痕子宫,剖宫产术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6.

[2] 吕述彦, 曹继蕴.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并发前置胎盘的危险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22) :13~14.

[3] 李金全, 贺玲.中央性前置胎盘50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0, 5 (4) :685.

[4] Miller DA, Chollet JA, Geoduin TM.Clinical risk factors for pla-centa previa placenta aemreta[J].Am J Obstet Gynecol, 1997, 177 (1) :210~214.

[5] 卢萍.47例前置胎盘终止妊娠的体会[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 3 (4) :124.

上一篇:生动性初中生物论文范文下一篇: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