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职业素质资料管理论文范文

2023-12-10

人员职业素质资料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建设工程项目全程跟踪审计作为工程管理经济监督审计的一种创新,是审计管理的制度创新。在实践中已彰显出它的费用控制优势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已引起高校同仁和社会经济管理人士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积极着手开展全程跟踪审计的实践探索。本文结合近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和制约项目全程跟踪审计发展的重点环节和主要因素的成因,初步提出了进一步深化项目全程跟踪审计发展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工程项目 跟踪审计

近年来,随着连年扩招,高校学生人数成倍地增长,各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新校区建设成为学校发展重点工程。基本建设投资势必成为高校近年来资金预算的重点项目,也是资金预算限额管理的重中之重。项目投资控制成为加强经济监督,提高投资效益,降低费用开支的重点。

长期以来,项目管理部门更多关注的是项目的功能,围绕功能实现的技术参数及相应的主要设备。在项目管理中项目投资控制则往往被弱化,这是学校建设项目管理的薄弱环节。作为学校的审计部门,如何弥补学校建设工程管理部门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有效配合项目建设,实施费用控制,实现学校项目管理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我们不断探索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 跟踪审计优点

全程跟踪审计,是指审计机构依法依规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造价管理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咨询、确认和监督活动。审计监督、咨询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如对设计变更、隐蔽工程、材料价格确认等影响造价主要因素,得到有效的解决,促进项目各方的管理,有效预防经济风险,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建设成本。

1.跟踪审计的主要特点

(1)介入时间早,审计活动贯穿项目事前、事中、事后,是全过程的造价控制;(2)以书面资料为基础,注重现场审查;(3)注重服务,在服务中寓监督;(4)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5)促进管理制度创新。

2.增强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加强了部门之间质量监控和造价控制合作、协调

当前项目管理客观上还存在着一些程度不同的设计不到位,施工变更多,隐蔽项目监理不力,以及甲方现场管理缺失时有发生的现象。通过跟踪审计,可及时、及早发现问题,促进各方加强管理 ,堵塞漏洞,防范风险。

3.加强了廉政建设

由于跟踪审计是从源头上控制和监督的机制,通过制度和程序,预防工程中违规行为,为保护干部少犯错误提供组织保证。

4.有效控制投资规模,预防资金风险

高校新区建设项目多,资金投入多,项目类别多。控制投资规模、预防投资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稍不谨慎,就使学校资金控制管理处于被动,进而严重影响学校社会声誉。实行跟踪审计能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加强监督和管理,为学校的建设资金和项目质量严格把关,有效地控制了投资规模,预防了资金风险。

5.全程跟踪审计的显著效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节约投资,获得经济效益;制度创新,提升管理效益;扩大声誉,赢得社会效益。

二、跟踪审计主要环节和重点

实施项目全程跟踪审计,实际上是在履行项目的经济监督管理职责。项目管理经济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设计、概算、前期费用、工程量清单与造价审核、工程招标及施工合同审核、施工过程设计变更审核、主要材料和设备的认质认价,以及项目正负零以下隐蔽工程现场核查等各阶段。对项目设计、项目招标、合同、工程概预算等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以免陷入合同纠正,引发经济损失。

1.项目设计、概预算、前期费用等阶段跟踪审计关键环节

实施项目设计、概算、前期费用、工程量清单与造价审核监督管理是项目跟踪全程审计监督的重点,是控制项目建造成本的关键。然而,在实践中却往往被大家忽视。造成这中局面的原因,一是项目业务部门管理缺乏造价控制意识;二是监督部门缺少项目技术管理专业知识;三是单位管理机制和模式不能适应实践要求,管理理念仍旧停留在传统的部门职能分工负责制,缺少职能部门之间履行职责的统一性和有效协调。

根据建设创新型项目管理机制的要求,努力实现项目“降低工程造价、合理造价”的目标,依据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有关精神,结合项目设计和工程前期管理特点,项目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单位确定的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流程行使职权,项目前期阶段控制和管理主要内容是项目立项、设计环节,在此阶段的造价控制实行造价限额控制。跟踪审计依据上述业务流程规范和概预算限额控制原则,实施以下环节审核,配合前期阶段目标控制。

(1)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立项、标准选用、投资控制的重要环节,项目标准、建设规模的确定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估算,批复的估算作为项目建设费用的控制总目标。

(2)初步设计阶段根据批复的项目估算进行设计并编制工程概算。工程概算必须控制在该地区项目类别投资估算范围内,正、负幅度不能超过10%,同时批复概算作为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

(3)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意见,对初步设计方案加以具体和深化,最终确定工程规模、编制施工图预算。施工图预算不能超过批复概算。

估算、概算、预算三者的关系是前者控制后者、后者补充前者。要保证三者的关系,从工程造价控制角度来说,首先初步设计的可行性报告编制要达到要求的深度;二是采用标准和方案要具有合理性及工程的可行性和投资的准确性。工程估算的确定要通过咨询机构评审确定、学校论证审批。该阶段的限额控制主要是应控制第一部分费用(建安工程费)、第二部分费用(设备、工、器具及办公家具购置费)和第三部分费用(工程建设其它费用:土地补偿、安置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建设期贷款利息等)比例。一般项目预算主要由第一、二部分费用组成,第三部分费用预算额度相对较少。

初步设计概算的限额控制主要体现在控制这三部分费用的构成,三部分费用不能串用,均应控制在批复估算范围内(正负不超10%估算)。

施工图预算将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作为最高限额,应按分项工程进行额度指标分解,在分项工程范围内进行优化,通过采取各专业的限额手段,达到不突破概算和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2.项目工程量清单、预算造价审核

工程量清单招标是我国建筑行业与国际接轨,清单招标是市场经济深化的结果。学校提交项目招标的清单量准确与否,非常重要,清单子目有无漏项或子目计量误差较大等缺陷,是项目工程量清单复审的重点,也是合理确定项目招标造价控制的基础。清单量和预算控制造价直接关系到招标成功与否,是选择施工企业重要因素。项目招标清单量中存在的细目漏项或计算量缺少是造成施工单位提出索赔的直接原因,若发生施工索赔,即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也会造成学校管理不良影响。因此,预防施工索赔是清单审核的重要任务;而有效预防企业索赔,也成为跟踪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3.项目施工阶段跟踪审计的关键环节

(1)合同审核。合同审核,要从合同订立的形式、合同主体的合法性、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合同的约定是否明确,主要条款、价款是否符合招标约定以及违约的具体责任等方面重点内容进行审核。付款约定、条件及结算审计是审核合同的要点。

(2)材料、设备价格确认。材料、设备采购成本,往往占工程项目总造价很大比例。材料、设备品质和厂商的选择,往往对价格的确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对控制工程项目总造价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市场供应丰富的有利条件,从货源多、品牌多、规格多、档次多、供货形式多及价格差异大中,择优选择。因此材料、设备的价格、质量和品牌等咨询成为跟踪审计的一项十分重要内容。

(3)工程进度款审核。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是保证项目进度,双方履约的职责。审核工程进度款支付额度和支付时间是监督合同履约、诚信守约,保护合同双方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审计部门既要促使学校按期足额支付工程款,确保施工单位及时足额获得合理的工程建设资金,又要防止超付工程款发生,维护学校利益。审计人员采取包括组织的、技术的、合同条款方面的种种措施,予以层层把关,切实预防工程款不超付。

(4)隐蔽工程验收。及时做好隐蔽工程的跟踪记录,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前提。对隐蔽工程的记录,审计人员应采取多种手段、方式,包括到现场进行材料取样,拍摄现场实际情况,做好跟踪记录等。

(5)工程变更、签证确认。基建工程的变更、签证必然涉及到工程价款的变动。就目前国内激烈的建筑市场而言,施工单位为了获取丰厚利润,已将目光转向工程的变更、签证方面。有的甚至采取策略,低价入围,然后靠施工中的各种变更、签证来确保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施工中严格控制工程的变更、签证,对于防止变相突破投资规模,控制工程造价有很重要的作用。

(6)索赔的审核。学校提交招标的项目清单量,若存在细目漏项或计算量缺少将导致施工单位提出索赔的申请。根据清单招标管理规则,施工企业承担材料、设备价格风险;建设单位要承担工程量风险,由此施工方往往抓住建设单位的某些失误,提出索赔金额要价很高的申请。因此,预防施工索赔是清单审核的重要任务;而有效控制企业索赔,严格审核索赔费用,也成为跟踪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审计人员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取证,据实审核,从而避免或减少学校的风险和损失。

三、当前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程跟踪审计具有上述诸多优点,但跟踪审计模式在实践中仍有不少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内审的风险与压力巨增

跟踪审计是对工程项目实行全过程的造价控制,学校审计部门面临着咨询任务重,时间跨度长,协调环节多,以及审计质量控制等多重压力,审计承担的风险与责任极大地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成倍地增加,审计部门的压力是很大的。

2.审计制度滞后审计实践

跟踪审计在高校不同程度试行,在实践中已形成了一套跟踪审计实践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但还未从审计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升,还未建立一套相关的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没有上升到教育审计规范、内部审计行业规范和学校制度。跟踪审计急待政策明确,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为全面推进和深化提供制度保障。

3.建设项目管理各方的职责和权限还未科学界定

跟踪审计打破了建设项目的传统管理模式,而又因跟踪审计制度、规范尚未建立、健全,因此参与建设项目管理的各方管理职能和权限尚未从制度上合理界定,各方责、权、利关系不很明晰,会造成各管理方不到位或越位情况。因此要明确界定管理各方职责,保证各方工作到位而不越位,各司其职,才能使跟踪审计有序进行。

4.建设项目管理各方意见的协调与统一有待加强

跟踪审计是一项多部门参与、多单位协作的一项工作,各种因素引发的业务配合不协调、不主动,甚至还有工作不到位的情况直接影响着跟踪审计的效果。个别单位无限扩大审计部门权限,出现审计部门越俎代庖,业务部门推委,造成工作被动局面。

5.审计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高校跟踪审计环境不容乐观。由于高校审计属于内部审计,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加上跟踪审计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法规和制度加以保证,如果有关部门不理解、不配合,跟踪审计将不能很好地实施。因此,优化审计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6.审计力量和审计方式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

历史原因造成现有审计人员,不论力量还是业务能力均无法满足跟踪审计要求。短期内聘请技术专长人员,也因制度限制无法解决。跟踪审计极具政策性、专业性和复杂性,对审计的方法、手段及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深化项目全程跟踪审计发展的主要途径

针对当前跟踪审计运行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现提出以下主要措施。

1.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使跟踪审计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跟踪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模式的重大创新,使传统审计的程序、内容、方法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跟踪审计,使这一模式能更好地为建设工程项目服务,因此,要建立健全一整套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制定跟踪审计实施办法,科学合理地选择审计跟踪点,准确掌握审计参与管理的程度,建立一套完整的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为跟踪审计人员与其他各方管理人员提供具体指导,使之各司其职,工作到位不越位,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使跟踪审计步入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

2.注重提升审计技能和审计人员素质

实施跟踪审计后,审计的内容大大超出了传统结算审计的范围,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和人员素质,就难以达到理想的审计效果。在审计手段方面要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审计软件,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同时要大力提升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一方面要搞好在职培训,使审计人员不断充电,不断更新知识,使他们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还要掌握新的知识和方法,以适应跟踪审计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引进急需人才,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兼结合,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工作需要。

3.创新审计制度,优化审计环境

首先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开展全程跟踪审计需要的制度体系,为实施项目跟踪审计提供制度保证。包括审计经费预算,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培训,审计机构选择以及审计职责履行的强制性制度等。这些制度就构成了审计业务开展的内外部环境。跟踪审计需要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从内部审计环境来说,是全体审计人员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具有高昂的工作热情与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从外部环境来说,一是需要上级领导的支持;二是需要有关部门、有关方面的理解和配合。特别是针对技术复杂项目,需要临时聘用或咨询该领域技术权威协助工作,这些都需要管理制度支持。作为内审部门,它不具备国家审计的权威性与强制性,它只能通过自身更多的努力,加强审计宣传,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协调来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增强经济监督业务的权威。另外从学校领导来说,要充分认识到审计部门为学校创造的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优势和作用,大力支持审计部门的工作,从政策上给予鼓励,从人员上给予保证,从经费上给予支持,使审计部门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对跟踪审计合理取费的探讨

跟踪审计是一项创新工作,审计取费没有现成的规定。跟踪审计的合理取费是跟踪审计得以进一步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公正合理地评价审计人员的劳动,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这也是搞好跟踪审计的内动力。跟踪审计类型不同,劳动和技术含量也不相同,因此不同类型的跟踪审计的收费标准就不同。一般松散型跟踪审计取费不支付基本费用, 按审减额的一定比例收费;紧密型跟踪审计应支付基本费用,作为跟踪期间办公费用,同时按审减额的一定收取审计费用。

跟踪审计取得隐性效益和显性效益,隐性效益和显性效益还相互转换。跟踪过程中的劳动投入,即可获得显性效益——审减金额,也能产生隐性效益——改进管理减少预算、预防风险损失。随着跟踪审计的过程控制的力度不断加大,结算审计的审减额将大大减少,如果仍按现行的按审减额取费,显然就不能真实体现跟踪审计的实际价值。研究合理计取跟踪审计费用是当前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把过程实际跟踪效果(如材料价格、隐蔽工程、工程变更、索赔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核减额作为计提基数)计取跟踪审计费用。这样能客观解决跟踪审计过程中人力和物力投入和预期回报,基本达到客观、公平、合理。

5.明确自己责任、协调各方关系

审计部门的职责可以概括为两项,一是评估建议权,即对与工程造价相关的事项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审核确认权,即对相关工程造价进行审核和确认。应当强调的是,无论是学校审计人员还是委托社会中介审计机构,都要时刻明确自己的职责,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工作到位不越位。合理界定审计职能,把握好审计的定位和尺度,这是做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前提,也是明确审计责任,提高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的必要措施。特别是学校委托社会中介机构,依托中介组织履行职责应当在学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全程监督下进行,它对工程造价的确认应事先得到学校内审部门的认可,这样既有利于保障跟踪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又能防止社会审计组织出现不谨慎不恰当的行为。

6.切实把握跟踪审计“服务、监督、预防”三位一体的审计理念

服务、监督、预防是准确把握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内部经济监督与服务辨证关系,是科学定位审计职责,积极探索审计方式方法新途径,有效开展审计业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跟踪审计所具有的及时性、预防性和建设性特点,正是体现审计经济监督的新理念。跟踪审计是将结算审计最终造价结果涉及到的内容,通过跟踪审计进行事前造价咨询和过程造价控制,寓监督于跟踪服务之中,加强了建设项目造价过程管理,防范了经济风险。实现了从事后结算审计向事前咨询和事中控制的延伸拓展,实现了传统审计职能向现代审计职能的转变,是质的飞跃。跟踪审计围绕建设项目造价进行跟踪、咨询和控制,参与到建设项目管理的各种环节,审计目标是提高项目质量和控制项目造价,千方百计为提高投资效益服务。能够更加有效地为学校预防风险,增加价值。

综上,建设工程全程跟踪审计作为工程审计的一种制度创新,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对跟踪审计加强实践和研究,使它不断完善和提高,最终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戚安邦: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曹慧明:论建设项目跟踪效益审计.载《审计研究》,2005年第1期

[3]潘国忠胥亮:对学校基建实施全程监督.《中国内部审计》,2001年第12期

[4]中国教育审计2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人员职业素质资料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加,园林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园林施工给我国的社会和环境有很大的改善作用,有益于市民的身心健康,在改善城市绿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园林施工的作用和意义,进而阐述了当前园林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最够根据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园林施工;技术;作用;问题;改进

引言

我国当前的园林施工技术却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积极的寻求促进园林施工技术问题的解决。随着生态、绿色、环保概念的出现和人们日益增加的重视,园林建设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程。

一、园林施工的作用与意义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在保障了基本的生存后,逐渐开始要求较好的生活质量。所以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环境和生态因素在城市建设中的比例逐渐加大,园林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园林植被可以有效保护城市生活环境,保障城市空气的健康,优化环境质量,保障人民身心健康,促进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园林施工就是对园林的建设,包括施工前的准备、施工中、竣工后的维护三大阶段。近几年城市空气的严重污染,导致大部分城市出现“雾霾”现象,进行园林施工不仅可以营造美丽的景观,愉悦人们的身心,更能够通过发挥园林植被的作用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目前园林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园林施工与住宅工程的施工是同等重要的,并且随着人们对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日渐提升,园林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园林施工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施工技术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园林施工技术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我国对园林事业的重视,园林施工工程量增大了许多,对园林施工技术人员的需求也随之大幅度增加,以满足园林工程建设的需要。但是园林施工技术人员素质不高的弊端随着实践的检验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我国对技术人才的教育还不够系统,大部分技术学校的学生空有专业知识却不懂在实践中的应用,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差。其次,我国目前大部分施工技术人员来自未受过专业、系统教育的农工队伍,他们虽然可以吃苦,也有较好的动手能力,但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无法解决。这两部分人组成的园林施工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在工程中不会进行灵活变通,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管理理念落后

园林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仅有三十多年,同时在管理观念上相对比较落后。我国园林施工管理的理念大多是从国外引进而来的,虽然这对施工的技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国外的思想还是与我国的实际国情尚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简单的使用外国的想法,将会有一个坏的负面效应。众所周知,只有良好的管理观念才能产生有效的施工效应。因此,面对中国的园林建设管理理念落后现状,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使它符合当代花园林业发展要求。

(三)施工招标形式不规范

园林施工招标是目前工程建设运用较为普遍的市场交易形式。然而,由于市场机制存在有一定的弊端,就使得园林工程在竞标的过程中,不少企业、事业单位便把园林施工承包给出价较低的承包商,而承包商为了能够实现利润,便在园林施工的过程中出现降低施工技术标准、缩短施工成本、降低施工质量、盲目赶抢施工进度等不规范现象。所以,在这种施工招标形式不规范的市场交易条件下,就使得在园林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其施工技术存在着很大的误差,不能够较好地满足园林工程的预期需要,并严重影响园林工程的使用价值。

三、园林施工技术问题的改进措施分析

(一)提高园林施工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1、加强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之间的沟通

目前很多园林施工中的问题都是由于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之间缺乏良好有效的沟通,导致施工人员不能准确理解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根据自己的认知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严重影响施工质量。因此,需要加强施工人员与设计人员之间的沟通。首先,施工人员要充分理解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对于设计图纸中出现异议的地方,两者要通过积极的沟通和交流,探讨出解决的措施。其次,施工前,要根据园林工程的大小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例如,一般的小型的园林施工采用的是直线型的,从上到下直接指挥;比较大型的园林施工则应该做到责任明确,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共同完成园林施工。

2、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技能进行培训

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技能的培训,一方面要培训其对施工内容和知识要点等理论知识的熟悉和掌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同时,还要注意定期检测培训效果,对施工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检验,例如,定期举行技能测评比赛,用一定的物质上的奖励激励施工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二)加强人员管理、人才培养和理论建设

好的园林作品主要是依靠施工人员们的努力工作来完成的,因此要建设一直创新意识强、勇于探索的施工队伍,确保园林施工项目能顺利完成。由于园林方面的人才培养还不够到位,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因此高校教育须培养专业的园林人才。施工管理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我们必须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实现我国园林施工的技术进步。

(三)促使园林施工招标形式规范化

为避免园林施工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降低施工技术标准,就需要优化园林施工招标形式,实现招标过程的规范化。促使园林施工招标形式规范化首先就应该在工程招标之前做好施工预算。其次,在招标的环节中,按预算来对竞标商的價格进行对比,从中找出略高或略低于工程低价的招标公司,以其作为承包考虑对象。最后,在找出承包商的考虑对象之后,还应该对其公司的背景进行详细了解,从而选出综合实力较高的企业作为园林施工的承包商。

(四)控制施工过程的成本

施工成本的控制,要注重从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共同控制,主要的控制表现在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的费用以及人工费等3个方面。材料费主要从市场的形式来进行控制价格,要选择质量优、价格合理的苗木,还考虑苗木的运输成本,要选择运输方便的苗木。机械施工使用的费用因为园林建设的特殊性,一般不会达到预算的定额,实际使用的一般会比预算的小。人工费的控制主要体现在选择一些技术性好、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这样可以高质、高效的完成园林施工,避免因为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低造成施工的拖沓,浪费成本等。

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为城市提供了较好的绿化环境,改善了城市环境,因此需要我们重视园林施工。在园林施工过程中,要重视园林施工技术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成本控制不够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积极的做好施工技术人员和园林设计师的沟通、规范施工技术以及加强施工成本的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海翔. 浅析现阶段园林施工技术问题及应对措施[J]. 吉林农业,2013,03:209.

[2]金丽莎,曹舒瑾. 园林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方法策略[J]. 现代园艺,2013,22:187.

[3]楼新献. 结合经验分析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技术问题及改进措施[J]. 门窗,2014,03:85.

[4]唐健. 园林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方法策略[J]. 江西建材,2014,11:185.

[5]李兴伟,沈金林. 论园林施工的技术难点与管理措施[J]. 江西建材,2014,18:194.

[6]张弢,王克. 园林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 科技风,2014,13:142.

[7]魏明志. 论园林施工的技术难点与管理措施[J]. 科技风,2012,12:115.

[8]刘启东. 园林施工技术的若干问题探讨[J]. 北京农业,2012,27:45-46.

人员职业素质资料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行政管理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和维护日常工作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管理工作变得日益繁琐,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行政管理人员作为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和组织者,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本文重点探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并对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 人员素质 培养途径

高校是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不仅政治、经济得到复苏和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尤其是普通高等院校规模的扩大,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行政管理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如何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高高校办学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分析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开展各项管理活动的主体,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服务态度等都会对最终的管理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现代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和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更高的素养,结合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发展现状,可以发现新时期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以下素质: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优秀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行政管理人员作为高校日常工作的管理者,需要积极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从自身思想建设做起,重视自身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主动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自身思想体系。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内容逐渐变的复杂和繁琐,传统的行政管理知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文化知识素养是行政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一方面行政管理人员需要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不断创新行政管理工作模式;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科学文化学科知识,能够灵活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还需要具备其他综合素质

行政管理工作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各种管理活动,发挥行政管理部门各种职责,为高校开展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培养途径

(一)重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培养

当前“创新”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和生存力的根本因素,创新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作为高校事务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更加需要具备优秀的创新意识,能够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下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使之更加符合高校教学需求,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为此高校要重视行政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培养,鼓励行政管理人员在实践中创新。

(二)引导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树立人本思想

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施对象是高校大学生及教师,是为大学生和教师提供各种行政服务的服务组织和结构,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正确的工作意识和职业道德,将人本思想贯彻和落实到具体工作管理中,能够及时帮助和解决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大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为此高校应加强行政管理人员对行政管理内容和制度的学习,提高行政管人员服务意识和水平。

(三)完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制度

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是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高校要定期组织和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培训活动,重视行政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培训,让行政管理人员能够尽快的适应和融入工作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还需要建立行政管理人员工作考核制度,如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录用标准,完善人才岗位竞争机制,为优秀行政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晋升途径,发挥行政管理人员优势和特长。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维持高校正常运转的重要途径,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对行政管理工作模式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作为行政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时代发展角度出发,不断创新和改革行政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符合高校人才质量培养需求,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邓超.基于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措施研究[J].亚太教育. 2015(04)

[2]苏冠贤,苏雄武.高校行政精细化管理研究[J].河北农业大學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7(03)

[3]薛昭曦.深化综合改革视域下高校行政效能提升的路径探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作者简介:

靳于谦,女,生于1984年8月,陕西延安人,西安工业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师资研究以及跨文化比较研究。

人员职业素质资料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现阶段,市场竞争压力日渐增大,人才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情况,很多时候主要由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来决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是影响国有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要素,其是否可以在国有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决定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针对高质量发展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对提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高质量发展

一、现阶段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分析

各大国有企业在发展规模、方向上有所差别,但是单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来看,都有很多类似之处。首先是国有企业基础层面的管理,也就是国有企业开展员工招聘、绩效考核、签订劳动合同等活动,除此之外,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对基础层面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要核定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贡献,并在日常工作中处理好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通过管理的方式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其次是流程层面的处理,即根据国有企业制定并实施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制度,进行具体操作,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还需要不断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最后是战略层面的管理,包括了企业文化的管理。主要是根据国有企业制定的未来发展战略提出的要求,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化管理,同时重点对企业文化进行挖掘、利用,重点将企业文化中内在的精神转化为全体员工的意识,以提升员工绩效为目的,帮助国有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以上各层面的工作,要求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将其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结合企业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发展背景,根据企业现阶段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多数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未脱离传统人事管理的范畴,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差异较大。一方面体现在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很多管理人员并没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教育背景,接受的专业培训也较少。另一方面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缺乏合理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的能力,由于管理人员未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主要将精力放在员工招聘、绩效评估、薪酬发放等方面,无法根据国有企业发展实况对人力资源进行战略性调整。第三方面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升,现阶段多数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人员,仍未脱离传统人事管理体制的限制,仍然在传统工作思路的影响下开展工作,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创新。

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人员来说,其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也是对管理人员素质层面提出的基本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着重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并强化管理手段,通过改革管理手段的方式推动企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须站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层面,充分认识到自身管理责任,在国有企业不断创新与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履行自身职责。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大对人力資源的开发,以提升内部员工整体素质的方式强化企业竞争力、凝聚力以及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

(二)要具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具备较强的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国有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这些能力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管理人员在工作、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同时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实际反映出这些能力。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需要熟练运用国家制定的政策法规,如《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等。同时要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需要依法对企业内外部员工进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还需要具备统计与分析的能力,如人力资源规划、绩效评估、薪酬管理等,都需要有庞大的数据信息支撑,如果管理人员缺乏统计与分析数据的能力,势必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成效。在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代表的是企业,不仅要跟上级进行沟通,协调工作,还需要与广大员工取得联系,充分履行国有企业“上传下达”的责任,同时合理对人力资源结构进行调整。针对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突发性问题,如劳资纠纷、维权纠纷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前做好预防突发事件、矛盾纠纷的工作,在具体发展矛盾的过程中,合理对矛盾、事件进行处理,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扫清一切障碍。

(三)要具备超前的创新意识

在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无疑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强化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动力,这也是学术界目前共同认可的观点。因此在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积极转变自身观念,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国有企业竞争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合理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实现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科学开发,通过不断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的方式,创新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才可以让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占据领先地位。

三、提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一)拓宽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来源渠道

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人员来源狭窄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都不是相关专业出身,相关岗位人员尽管有一些基本的工作经验,了解国家和企业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但是本质上还是对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内容、形式、手段和制度缺乏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如何从高校招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尽管具有不错的理论基础,但是进入企业之后却需要较长的适应期,通过工作实践才能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基层职工的想法和要求,针对这一问题,更需要国有企业做针对性的人力资源选拔,做好人才管理,并为人才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可以加强人才储备,让有潜力、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员,为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G:\20220223\中国民商202112\转发:中国民商2021年12月\中国民商2021-12源文件\文中图11.jpg>

图1 人力资源培训机制

国有企业在对新旧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的过程中,主要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此项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带领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是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忽略了对自身的培训,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得不到快速提升,无法满足国有企业创新型人才对培训的需求。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制定的培训模式来看,无论是培训周期还是培训期间的资金投入,都与新入职员工岗前培训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后续培训认识不足。针对这一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还需要重点对培训计划进行设计,确保培训计划针对性强,同时在创新理念、发展理念的引导下,科学、合理开展培训,力求将每一位人才都打造成创新型人才,都符合国有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对员工能力、素质等方面提出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还需要带领麾下的员工树立长期性的培养目标,逐渐加大对长期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也可以安排人员对培训的专项资金进行管理。企业还可以邀请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定期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召开讲座,同时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培训方案进行审查,不断调整培训方案的内容,确保培训方案内容多样化。针对培训方法的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保障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在培训过程中运用多种培训方法,如游戏法、情景模拟法等。

(三)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手段

从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普遍重视基层一线的员工,激励手段逐渐向基层一线倾斜,比如新增高级操作师、操作大师等岗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与此同时,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激励不够,未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定定性、定量的绩效考核体系,所采用的激励手段相对单一,这就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因此想要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以通过国有企业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并健全科学化的绩效考核体系,逐渐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激励力度,同时重点对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下達目标任务、设置任务标准、落实考核制度的方式,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措施。企业需要认识到,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考核,需要重视考核指标的多样性、多层次性,着重对绩效考核的实际过程进行关注,要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体会到来自岗位的危机感,帮助管理人员逐渐树立岗位责任感。

(四)要落实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工作制度

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会随着企业未来发展而做出调整,与企业规模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也可能随着企业发展目标的转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在未来,国有企业还需要引导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坚定树立科学化的管理理念,从而建构科学的管理机制,通过持续强化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管理力度的方式,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比如企业可以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激励,如成就激励、物资激励、环境激励等,确保激励手段的灵活性,进而更好地调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促进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的提升,是循序渐进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实践过程中逐渐进行调整,通过学习和历练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才能够得到保障,才可以通过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推动企业未来健康发展,进而起到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淑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现状与提升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20):101-102.

[2]杨雪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0(05):76-77.

[3]邓晓诗.如何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J].中国商贸,2012(05):107-108.

[4]张广磊.如何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J].中国商贸,2011(33):51-52.

[5]梁郁超.提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的方法和途径[J].企业导报,2010(07):195-197.

人员职业素质资料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基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于“百万扩招”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明确分析,作为“百万扩招”的执行者,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首个挑战,就是关于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扩招背景下,探讨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对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扩招背景;学籍管理

引言:

在广东省出台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逐年扩招已经成为了事实,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整体呈现出由“大”到“强”的转变性发展,对于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基于此,完成对于人才扩招的学籍管理工作,切实实现对于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的规范归档与应用工作,为技术性人才的招收与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为自身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学籍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足,无法较好的应对当下扩招环境,另一方面是基于学籍管理的相关硬件设施跟不上具体诉求,导致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困难。

(一)人员专业素养不足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的背景,对于学籍档案的管理工作量势必也会逐年攀升,而扩招工作的持续性开展,必然会导致对于管理工作形成一个持续性的冲击,但是现阶段,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对于扩招形势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学籍管理工作无论是人数还是专业程度都比较匮乏,且该岗位的工作人员实际在高职院校中还肩负着其他工作,因此,整体来看,高职院校现阶段人员数量与专业素养都存在问题[1]

(二)硬件设施条件落后

硬件设施条件落后主要体现在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小规模的高职院校当中,由于民办或规模较小,本身的资金投资就受到一定的限制,且场地、资金、人数的限制等,相对应的学籍管理场地与硬件设施就无法得到预算满足,因此,在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势必出现由于硬件设施条件落后而导致的管理工作混乱的情况发生,甚至还可能造成档案丢失,学籍管理过程中资料损坏的情况。

无论是基于人员素质落后还是硬件设施落后,最终影响的都是高职院校自身的长期健康的发展,因此围绕这些内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针对性的进行策略分析,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以此来确保高职院校能够平稳应对扩招。

二、高职院校应对措施分析

围绕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相关的应对策略,提升自己的学籍管理工作质量,并不断进行强化,来应对持续性的扩招工作的开展,为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一)强化工作人员责任心

基于高职院校的资金或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首要任务是就当下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进行强化和提升。具体到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引起领导对于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视,认清扩招形势与扩招工作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对于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引起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2]。第二步,强化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具体的强化措施以院校的实际情况为主,如围绕当下新生入学时的登记问题,认真落实到个人,如果出现问题,追本溯源,通过责任落实过强化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心,从而避免一些登记中由于核查不清,导致学生在发奖学金或家校联动时发生问题。

(二)加强学年与学分制度的互动

基于扩招背景,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必然是建立在已有的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上来展开的,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主要学籍管理手段,就是通过学年制与学分制并存的方式,完成对于学生的学籍管理,即学生不再统一上课,而是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决定修业年限,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对于课程的兴趣。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年和学分的规定不应当成为制约其学习开展的因素,而应当成为激励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完成的一项学习目标任务。在这种背景模式下,无论是修学分还是从整体上完成课程教学的过程,学生的主观上的积极性都会更高。这对取得更好的高职阶段学习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通过学年制度与学分制度的互动,不仅体现出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性和教学评价方式的丰富性,更能够为取得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提供支持。从学习管理和审查的角度上来讲,这种模式能够较好的完善学籍管理中毕业资格审核的相关工作,为学籍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建立基本考核体系

学籍管理工作的落实,既要有质量,又要有效率,因此,高職院校应当为当下的工作人员进行对应的考核机制的开展,同时为其提供一定的学习进修的机会,双管齐下,继而全面提升学籍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具体到实际中,则是通过奖惩机制的推出,对于学籍管理工作中表现较为优异、业务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进行等级评选,划分等级发放不同奖励,以此来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而学习进修,则可以通过高职院校与院校之间的联动,相互学习,或参与相关的培训机构,来实现针对性学习与能力提升。

(四)网络化管理进程的推进

大数据时代,学籍管理工作应当走向现代化、信息化,尤其是对于民办、小型的高职院校而言,传统的学籍管理工作显然已经与当下的发展要求相违背,只有建立其对应的数据库系统,形成网络化管理进程,才能够与当下扩招背景下,时代对于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要求相贴合,形成高效、高质量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通过网络化管理进程的推进,能够尽可能的规避学籍管理过程中由于人为的错误造成学生学籍丢失、无法毕业等情况发生。具体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具体的表现就是通过网络化管理,将学生的成绩形成实时登记,并分批次校对,学生的学分情况与选课情况都在网络中进行备份,促使管理工作一目了然,出现问题时也能够及时的找到根源,以便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问题工作的效率与学生学籍的安全性提供保障[4]。最后,网络系统的应用和学籍管理的网络化也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主观需求和发展趋势,教师应当充分提升自身对网络化管理工具和系统的应用能力,保证学籍管理工作能够在网络系统的支持下获得更优的管理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下的高职院校而言,扩招已经成为主流趋势,且根据经济及就业形势,长期扩招的趋势相对明朗,这是社会发展对于高职院校的考验,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机遇,院校扩招、提高毛入学率对于高职院校发展意义重大,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给予高度重视,从自身做起,围绕现阶段存在的学籍管理工作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为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娄翠英.数字化校园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J].文教资料,2019(01):77+122-123.

[2]  王晓雪.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1):83-86.

[3]  王炜之.浅析如何应对高职院校扩招后的教学方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000(012):927.

[4]  董刚.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教研究,2019,000(004):1-2.

人员职业素质资料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生活水平的提升,使恩格尔系数逐渐减低。“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对于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自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近年来旅游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各种旅游团队中的矛盾问题频频爆发。教师主要研究中职院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问题,以及根据现有学生的专业素质情况提出的改进对策,以期提升学生优秀的职业道德,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职院校;旅游管理;职业素质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4.013

旅游业的兴盛发展随之带来社会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中职院校培养期短,是培养旅游人才最快的一条途径。因为时间短,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当下需要加强对中职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使其成为优秀的旅游人才。

一、旅游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旅游产业可以归为服务业,服务业的工作重点在于其服务质量,而职业素养是体现一个服务业人才是否优秀的最重要的判定依据[1]。在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时,不管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本专业的工作,都应对其职业素养提出一定的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因为旅游业的兴盛,旅游管理专业在近几年也是相当热门的专业,在这方面的需求人数多,所学专业的人数也多。加强对中职旅游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弥补市场上旅游人员服务质量差的缺口,提高学生的旅游服务技能,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

(三)有利于带动整个旅游业的服务质量

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源源不断提供旅游行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旅游业人才的职业素养的提升可以提高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生活中具备优异的心理能力、应变能力以及高效的服务品质。在现在的旅游业中,游客和导游之间产生纠纷与矛盾的新闻案例数不胜数,因此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也有利于毕业后步入社会工作时能够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化解矛盾纠纷,逐渐改善旅游业现有的游客与导游之间存在的矛盾。

二、中职院校旅管专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中职院校对学生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设计体系的不足

调查发现,学生对现有的教学设计水平“基本满意”的占61.4%,相当于“满意”和“不满意”占有相持比重的,从中可以看出中职院校对旅游人才的培养这一块有待加强,特别是学生的素质教育这一方面[2]。

2.教师专业技能不合格

首先,中职院校的教师授课教学技能有待加强。教师授课的方式,特别是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重理论讲解,缺少实践上的引导。其次,旅游业兴盛速度过快导致这一行业的人才发展跟不上市场需求,缺乏专业的教师师源。

(二)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

1.学生自身年龄小,主观意识较强

中职院校学生生源主要是初中生或高中生,很多是未成年人,心理发育不成熟,对未来的发展和自身的定位不清,在校期间缺少对未来工作的正确认知,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更是认识不足。

2.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因为生源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且年龄普遍偏小,学生在校期间的目标只是为等到成年后步入社会工作,不能专注于提升自我技能。学生对于旅游业不够重视,认为其工作只是带领团队到处玩,学习动力不足。

三、提升中职对旅管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策略

(一)对中职院校的教学策略

1.实施专业教学培育

首先,要实施专业的教学培育,院校要重视对于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加大教学资金的投入,有完善的教学设备以及实训课程。其次,学院定期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调查问卷来获取当下學生对于课程以及自身的问题,关注人才的培养。

2.吸纳优秀的师资人员

要想培养出高技能的专业人才,需要有优秀的教师教学。学校可以与旅游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旅游公司的优秀人才到校举办演讲或者座谈会。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未来的规划,也有利于带动学生的学习风气。另外,学校可每年向旅游企业输送人才,既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习实践的机会。

(二)对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1.引导学生自我定位

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具备一个清醒的认识,中职院校需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现有的就业问题,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具备优秀职业道德的人才,一张院校毕业证只能证明你在本校就读过,却不能代表你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客观冷静地分析自身问题,对自我能力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找到差距,积极提高自身能力。

2.针对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

旅游行业需要的人才职业素养主要是具备承压能力、化解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和高效的沟通能力。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这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针对每一项能力都要重视,要将课程学习的结果与学分挂钩,督促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技能知识。

3.加强专业内的素养培育课程

对于强化学生的素质培育,可以将素质能力作为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门考查课程。整个课程贯串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始末,以便于学生养成优秀的职业道德,时刻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并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

四、结语

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所以,提升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是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亟须正视与解决的问题。所以学校要提高旅游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宗俐佳.浅谈培养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几点看法[J].长江丛刊,2017(12):245.

[2]冯缨越.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讨[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5(5):66.[责任编辑 李爱莉]

作者简介:牛劢勤(1983.4— ),女,汉族,甘肃天水人,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

上一篇:数码设计艺术包装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媒介报刊理论认识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