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

2024-03-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摘  要: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仍然偏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轻视教学内容的现象。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核心。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改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关系,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关系,处理好教学内容和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本科的必修课程。《〈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谈及课程内容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在高校四门政治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思辨性和抽象性最强。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务虚性,不能直接带来实际的功效,不能直接创造社会财富,所以有的学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没有用;有些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为了完成学分。有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用心地思考研究,所以面对市场经济下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他们盲目地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师们探索了许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也存在偏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轻视教学内容的现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改进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更为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创造性的活动,随着教学对象的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教学内容也必须不断调整。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关键是要处理好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关系,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关系,处理好教学内容和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关系。

一、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关系

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是互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被列入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编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在体系严密、思想深刻、内容完整、表述严谨等方面要求非常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框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思想性和逻辑性。只有立足教材,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又是有区别的。教学活动和编写教材侧重点有所不同,教材编写注重体系完整和逻辑严密,教学活动更强调引导学生,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因此教学活动不能简单地机械地照本宣科,必须根据教学实际有选择地增加和取舍,重塑梳理和整合教学内容。依据教材重塑教学内容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教材的主题、贯穿教材的主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要以知识为载体,把握教材的主题、贯穿教材的主线、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题和主线。围绕这一主题,贯穿这一主线,以范畴的逻辑演进为途径开展教学,就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教学的整体性。马克思创立唯物主義的世界观、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都是为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这一理论宗旨服务的,全部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贯穿于这条主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在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教材的这一主题、贯穿教材这一主线,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唯有如此,才能得到教学目的。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以“物质”、“实践”等范畴的逻辑演进为途径,揭示马克思主义内在的整体性;以系统的辩证关系为观察点,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性;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效应。

(二)梳理和确定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内容非常丰富,它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三门课的内容,原来这三门课的总学时是144学时,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仅有54学时。课时少,内容多,因而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学内容必须抓住重点、难点、热点和基本点。

梳理和确定教学重点主要是依据原理或观点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所占的地位。梳理和确定教學重点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明确哪些原理和观点需要重点阐释,明确哪些原理和观点只需要简略讲解,明确哪些原理和观点学生自学就可以了。梳理和确定教学重点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它可以缓解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从而得到教学目的。

例如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教学围绕物质范畴、实践范畴这样核心范畴展开。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实践是物质本原在人类社会这一物质世界层次上的基本表现,是人类世界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根源。实践范畴属于物质范畴,但不具有物质范畴那样最大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实践虽然是人类社会的本质,但并非是世界的本原。抓住了物质范畴也就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抓住了实践范畴,也就突出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三)找到教学的归宿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不是具体的知识传授的课程,而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世界观的确定和方法论的培养。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方法,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问题。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实质。具体而言,就是我们在学完了每一节和每一章之后,要明确我们学习了哪些原理,这些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意义。只有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归宿点,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目标。例如在讲到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时,教学的落脚点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保证实践的成功,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四)优化教材的教学资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学资源可以选用,但需要充实丰富;有的教学资源,只需要学生自己阅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是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例如在讲到实践范畴的时候,在讲到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时候,在讲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时候,作者都大量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帮助学生准确深刻的理解。

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社会科学发展成果以及哲学自身发展成果也是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教材由于受原有教材体系的限制,有时未能及时反映时代的变化以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对教材中没有反映时代特征、没有吸收现代自然科学成果、社会科学最新成果或脱离自身发展历史的内容必须加以革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只有联系自然科学发展、社会科学发展以及哲学自身发展的实际,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二、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关系

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存在“本质主义、科学主义和宏观主义的局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本质主义”表现为把世界看做外在于人的本质的存在,无视人的存在;“科学主义”表现为片面强调科学性,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价值引导和信仰培养;“宏观主义”表现为从宏观上阐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缺少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不关注学生的生活现状,不能帮助学生解答人生的困惑和生活的疑问,就注定了会被学生所忽视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拒斥。这正是目前原理教学所面临的困境”。[2]要摆脱这一困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必须联系大学生实际,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新变化,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才能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活动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课堂教学要为生活服务。”[3]当代大学生个体意识明显增强,知识面广,更新知识的速度较快,视野也较开阔,创造性明显增强,但吃苦的品质,奉献精神都需要加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也很有市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从自发走向自觉,大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造了条件,也为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可能。当代大学生思想也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非理性主义思潮助长了青年学生极端个人主义和偏激的情绪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的泛滥导致学生思想迷茫,找不到精神家园。这就要求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他们思想深处的契合点,拔动他们心灵的琴弦,与他们的精神世界共鸣、共感、共振”。[4]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方式也有差异,他们的关注点也不尽相同,为此,针对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就应该不同。文科学生在高考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关知识进行过强化训练,他们不满足课本中既有的结论,教师就指导他们学习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学生在阅读经典中提高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理工科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教师重点是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讲清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典型的案例和日常生活入手,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把深奥的理论浅显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处理好教学内容和重大现实问题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联系国内外重大时事,直面现实,才能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实感和针对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在对现实的分析、批判中反应和表达时代的特征,进而引领和塑造时代特征,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当代价值。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5]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深层次的重大问题,反映和表现时代特征。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它也是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兴奋点。例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教师要求同学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展开主题讨论,实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引导青年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分析社会现实,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选择教学内容必须依据教材,抓住教学重点,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选择教学内容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新变化,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大学生理性素养;选择教学内容必须联系国际国内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在回答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9.

[2]于春玲,李兆友.回归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C]//李德芳,张云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探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08.

[3]张慧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探析[J].理论界,2009(11):155.

[4]杨金洲,阎占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探讨[C]//李德芳,张云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探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46.

[5]毛泽东选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29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主要内容:(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

(2)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根据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根据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3)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1) 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原理是一致的,是有认识的秩序决定的。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 。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对事物的

4、唯心史观的缺陷是什么?

答: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只是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

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

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5、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答:群众观点内容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

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想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答:不变资本(C)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V)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区分不变资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

削的实质。(2)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

据。(3)为理解资本的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理解的深度也大不相同。

7、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

化。但是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使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越来越尖锐。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原因是:

(1)克服了社会化在生产和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2)国家调节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

界限。

(3)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化再生产的要求。

(4)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及垄断资本同中小资本的矛盾。

(5)通过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协调和发展

9、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动因。

答: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的: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

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有:(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10、简述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期间的对社会主义的思考。

答:(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3)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11、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2、简述苏联模式的功过。

答: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在经济制度方面,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

划经济模式,完全排斥市场机制。在政治制度方面,形成了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

导机制。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国防等重工业的发展,为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并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

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力保障。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

严重阻碍苏联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的解体。历史证明:

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二、辨析题: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

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

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征。

2、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有些事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

反映或者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们的

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的反应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

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该命题夸大

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3、“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原因:“宿命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种典型形态。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意志看作是一种神秘的精

神力量的体现而已。

4、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

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内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

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

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

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

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就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

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5、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普遍建立、股权极大分

散,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会发生本质变化。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是财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生产高度社会化要求资

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的巨额垄断资本仍由掌握,即股票控制额的少数金寡

头所控制。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6、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应为他们的社会历史观是唯

物主义的。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被马克思恩格斯所借鉴和

吸收,而不是由于他们的历史观。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直到马克思恩格斯时才

被创立,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基本上都是唯心住,并且,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真正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

科学社会主义。

三、论述题:

1、试论述辩证否定观的及其意义。

答: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辩证的否定有两个特点,一是否定式发展的环节,二是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

(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即“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

留。

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1) 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不加分析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

(2)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有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3)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东西;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2、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答:(1)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称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

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绝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

着相对性和绝对性。

(2)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的。

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反映了在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了160多年的实践证实的真理,因而它具有

绝对性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然需要随着

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

对性,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

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4)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必须坚

持,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但马恩、列宁、毛泽东等人在具体历史环

境下形成的看法(尤其是各种战略和策略)不能被当做神圣的教条,随着时代条

件、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变换,马克思主义需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如何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把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割裂开来的倾

向,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3、试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说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

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2)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

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基本

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体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趋

势。

(4)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它是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我国的

生产力是相对落后的、多层次的,我国的生产关系应适合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建

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层次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我国

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经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它,充分发挥其作用。经济体制改革

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为什么说单纯的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并不能自动的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 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1) 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 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而调节生

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

(2) 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的生产率‘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但价值规律在调节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后果: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价值规律在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5、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原因和实质。

答: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

二战以前相比,主要有以下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所欲值得变化是:一是国家资本所有

制形成并发挥作用;二是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

式。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二战后,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为了缓和阶级

矛盾,避免社会冲突和**,先后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得到一定改变。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二是高

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数量

增加,劳动方式发生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二是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

趋势;三是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四是改良主义政党影响日益扩大。

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力量。

(2)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作用是退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的改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

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

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6、试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论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如下:

(1)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

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

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一平均每年增长10的速度

高速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

裕。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长期探索,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非公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 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实践,建立了“以按劳分

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即民民主

专政或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同时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6)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即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摘要:倪志安教授等人所著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体系》,在以下两个方面所作的新的尝试和努力,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是通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建构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二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应用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实践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思维方式;教学体系;实践功能

经过一个多世纪社会变革的风雨历程,马克思主义已经深深地植入到中国的文化土壤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实现过程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程度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教学体系的科学化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中国化,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践主题密切相关、相互吻合。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科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根据,但是经典原著的深邃思想,通过一部统编教科书完整准确地表现出来的难度是很大的。由于统编教科书阐述比较概要、缺少详细的背景资料等诸多原因,尤其是所涉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未曾关注到的思想内涵和理论意蕴的开拓还有很大空间。西南大学倪志安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体系》(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在这方面做新的尝试和努力,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首先,倪志安教授的教学新体系,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梳理,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确立的背景资料的介绍和分析,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更加系统和深入,使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化。比如,在《第一章时代旗帜——马克思主义》中,作者通过对马克思青年黑格尔派思维方式时期和人本思维方式时期的考察,以及马克思早期几部著作的介绍,说明了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转变的轨迹,指出马克思正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概括了实践思维方式的特征,从而为在全书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又如,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产生之前的古代朴素唯物论、近代机械唯物论的考察,指出古代朴素唯物论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古代唯物论和认识论之间是相互矛盾的;近代哲学是在研究人类知识的客观有效性的基础上考察本体论的,实现了“认识论转向”,哲学基本问题也就从古代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转变成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样的考察有助于深入说明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史上的优秀成果的批判和继承,有助于在更广阔的视域下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再如,在《第三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作者对辩证法的历史形態进行了简要梳理,指出了朴素辩证法和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缺陷。通过这种考察,作者引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继承,指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科学性在于把实践作为哲学思维把握存在的切入点和归宿,去把握人的世界、人的社会和人的产生和发展。这种研究理路言之有据,和教材概要的论述方式形成了互补,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的革命。这种重视哲学史的梳理,在该书的其他各章中也有出色的表现。

其次,在倪志安教授的教学新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的引用,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提供了科学的根据。该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说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时,引用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在解释物质定义时,引用了列宁关于物质定义的两段著名论述;在说明“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时,引用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论述;在说明“对立统一规律”时,引用了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的论述;在说明唯心史观的缺陷时,引用了列宁《卡尔·马克思》一文中的经典表述;等等。这些经典名句名段的引用,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提供了理论根据,增加了理论的权威性,提升了理论的科学性,丰富了理论内容,开拓了大学生的理论视野。

最后,在倪志安教授的教学新体系中,还增补了一些通用教材没有详细阐述的原理,从而使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更具有辩证色彩,增加了说服力,有效地解决了许多重点和难点问题。比如,该书在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同时,还增加了“个人通过‘历史合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一目。这样的安排就恰当地揭示了群众不仅由一个一个具体的个人构成,而且是通过“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产生的合力”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创造历史的作用的。这一阐述,对于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又如,在《第八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论》中突出了《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思想史的伟大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密切结合,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同时,在这一章中作者还概要地总结了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六年间,列宁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探索和思考,阐述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功绩和严重缺陷。对这些重要内容,以往教材只是点到为止、无法展开,倪志安教授在新著中的补充,可谓和教材相得益彰。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突出实践功能

马克思主义非常强调实践在人们认识、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指出要用革命的实践去改造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就是要以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形成实践思维方式,将实践活动建立在对社会存在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之上。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正是要促进学生实践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培育,这就需要在学理上有令人信服的阐述。

首先,倪志安教授的新著,以“实践性”作为全书的主线,强调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维方式,很好地把握了当前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比如,该书认为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新哲学超越先前一切旧哲学的关键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解、把握和诠释一切哲学问题的立足点。这一表述是符合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本意的。又如,该书贯彻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表达的思想,强调马克思把“物质”理解为主体改造客体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以及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性要素、制约人的实践活动的一切物质条件等具体事物的本质。这种把对“物质”范畴的界定置于实践的基础上,就高于有些哲学教科书对“物质”范畴作单纯的“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机械理解。再如,该书在阐述人的社会属性、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成发展,人的意识的产生、本质和作用时都着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事实上,无论在小标题和提示句的设置上还是内容的表述上,该书都自觉地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与哲学理论、实践的内在联系。

其次,倪志安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体系》一书,处处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归纳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方面很富有特色。比如,该书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的概况,使用了“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和“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两个提示句,结合列宁《哲学笔记》和对矛盾“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中国传统式表述的分析,将其归结为“在对立面的同一中把握对立面”。这样讨论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就很具有学理的深度。又如,在对质量互变规律方法论意义的表述上,使用了“从量去把握质”、“从质去把握量”以及“从质把握量与从量把握质的统一”三个提示句,并联系“刮共产风”、“追求单纯的经济速度和规模”的失误,来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学理根据。这样概况的方法论意义,有助于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最后,倪志安教授新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体系》一书,虽是教学体系,但是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关注现实问题为己任。该书在《第八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论》中,研究和讨论了“现实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问题”,指出全球化使社会主义国家赢得了发展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提升自己的国家地位。但是,全球化也在威胁国家安全、给文化带来冲击、威胁国家主权等方面,给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通过这样的阐述,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拓展性思维:比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西方大片、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分析,以认清西方国家企图通过“经济援助”、“文化渗透”等途径,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取向,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等;也可以通过这种教育,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体会马克思“两个必然”的论断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创造这种取代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四结合 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后的一门新课程,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因其教学内容较多,涉及面广泛,担负着对本科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四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

教学的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教学的思想性是指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是科学性的指导。教师的思想观点、治学态度以及道德品质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因此,更应该把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

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总结,属于知识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的内容,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和能力并不是简单地成正比关系。提高学生的智能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存在不同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1.教学内容带有探索性,要留下让学生思考的余地。在一定限度内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立。例如,2008年3月14日出现了拉萨事件,教师立即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和学生一起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分析现象背后的实质,让广大青年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两会期间组织学生讨论大部委制改革的问题,探讨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2.改变考试方式。考试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只注重死记硬背知识的考试往往会束缚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考试要注意考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的环节上进行了改革,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这部分属于学生的平时成绩;期末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题型一部分是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部分材料分析主要是考核学生的能力。

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力提高,它是使教学过程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性是学生独立地、自主地、带有探索性地去学习,它是学习成功的基本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的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创设学习情景。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在讲授历史唯物主义部分时,结合学生的专业和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从联产承包到农协的成立,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授课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和当今中国的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教师教授和多媒体辅助相结合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教学缺乏现代化气息,信息少而陈旧,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传统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语言来描绘教学内容,学生只能通过听觉来领会教师所描绘的事物,通过思维来理解概念和规律。现在,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直观的、形象的、多重感官的视听材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直接感觉事物的外貌、形态、各事物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规律。这种有效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活跃思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多媒体教学虽然有很多好处,但是通过对学生调研发现,在很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多数教师制作的课件,不能充分发挥其在动画、声音、图像等方面的优越性,只是简单地把以往写到黑板上的文字从教案又搬到了电脑上。在整个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多媒体技术不能掩盖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其目的是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只不过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辅助媒体。课件内容是对教学内容的详细、生动的阐述与解释。课件内容要有助于帮助解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课件内容布局和使用时都要服从整体教学计划。讲授内容以教材为中心,要集中主题内容。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改变了过去单纯依赖“粉笔+黑板”的传统授课方式,大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学要按照四结合的原则展开,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知识与学生的专业实际紧密结合,以及当今国内国际发展变化的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1 整合资源, 提高网络教育素养

MOOC作为开放式的教育平台, 注重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合作与推广,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开设, 课程信息包括时长、内容类型、分类负载等, 并针对证书要求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 不断的完善服务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更好的激励在线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精华。

2 理论课程先进化, 课程内容时代化

根据思想政治在线教育课程的现状, 在保持课程的独特性与目的性的同时加强和坚持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 以具体时代特征的精神品格引导学生;坚持学术理论的严肃性, 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由对敏感的政治理论问题妄加议论与批判;实事求是, 客观准确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不为先入为主的概念和个人感情影响学生, 将实践与学术统一才能很好的实现理论学术知识的应用[2]。

3 了解目标授课对象

MOOC的学习动机基本来自学习者对自我提升的推动力, 有数据表明, 目前每8个新增的学习者中, 就有一个人来自中国, 此数据还在不断增加;由于MOOC独特便捷的师生沟通方式, 使得越来越多有强烈学习欲望的00后开始利用MOOC提前学习大学课程。作为新型在线教育模式的代表, MOOC课程教学结合教材以及其他内容以配合不同学习者的目标为目标, 与国际顶尖大学合作, 用不同语言授课, 并且MOOC正逐步建立起与国内企业的合作, 让更多的精品课程出现在MOOC平台上, 满足不同个体的个性化需求, 个性化教育正在得以实现。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MOOC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一种开放式的高效教育模式, 能有效的帮助学习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未来, MOOC将加大投入开发精品课程, 加强师资培训和平台的宣传推广, 在实践中探索更新的教育理念, 不断完善教育体系。

摘要:生活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 人们学习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 进步的空间越来越大, 终身学习变得越容易与便捷, 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再是阻碍学习的原因, MOOC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络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 为爱学习和会学习提供了更好的自我培训, 与传统课程事先准备好相关课程内容不同, MOOC集结大量资料在线上的不同网站进行传播, 再将各种资讯分类成方便读取的网页和通讯报导, 让人们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取世界各大名校的先进资源, 这种开放式的网络课程很好地实现了高端知识的交换, 让人们随时随地随处通过智能设备联网学习, 更好地体验互联网的丰富与便捷。

关键词:MOOC理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勇, 崔议文, 陈艳慧.陈光基于MOOC“幕课”理念的研究生思政类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 (21) :268-270.

[2] 李雪.慕课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探究[J].科技展望, 2016, 26 (29) .

[3] 温丽娟.基于翻转课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 2015 (9) :73-7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第6篇

1 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对“原理”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矛盾, 这种特殊矛盾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原理”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无疑有它的特殊性, 即它不是一门单纯的知识传授型课程, 而是通过向学生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实现知识、能力和德性的协调统一,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原理”课教学应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目前人们的教育观念依然停留在“知识本位”的层面, 还没有真正上升到“素质本位”的层面, 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使高校教育日益陷入功利化的泥潭, 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被某种具体实用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所代替, 很多高校把专业课教学视为硬件, 必须狠抓, 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软件, 是次要的, 甚至可有可无。很多高校只是简单按照中共中央文件和教育部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课程, 而没有真正研究如何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因此, 必须转变观念, 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确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把知识教育与人格品质的培养相结合, 促使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全面协调的发展。由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 “原理”课是理论性最强、抽象程度最高的一门课程, 如何使抽象的理论通过教学过程为学生所掌握和认同, 并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不仅需要系统、完整地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 还需要把理论付诸于实践, 在实践中体验、历练和升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使“原理“课教学成为理论的诠释、知识的堆积、概念的演绎, 这种企图从知识、概念的逻辑推理中让学生信服马克思主义, 最多只能使学生掌握一些枯燥的概念, 而无法解决道德情感、理想信念、行为抉择等深层次的问题, 结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异化为一种工具, 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甚至会适得其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创新”原理“课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 引发其内心的震荡和深入的思考, 正确地做出判断和选择, 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 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 制定实践教学大纲, 在此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 正是人的一生中世界观走向稳定的重要阶段,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加强“原理”课的实践教学, 旨在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究现实中的问题, 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基本原理, 并运用所学理论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主体的体验、认同、升华, 从而提升主体的精神境界, 优化主体素质, 达到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所以, “原理”课的实践教学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教学活动, 只不过是一种应用性、体验性的教学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 达到丰富知识、锻炼能力、塑造品格,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由于“原理”课涉及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 因此, 其实践教学不应在工厂和实验室里进行, 而应在社会这个广阔领域里进行。但要真正组织和实施却往往受到场所、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如果把“原理”课的实践教学移至课堂, 就可以解决实践教学中因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操作的问题。其实, 关于实践教学, 我们认识上有个误区, 认为带学生到校外进行现场考察或动手操作, 才能认定为实践教学。其实, 只要有实践内容的教学都可称之为实践教学。因此, 判定“原理”课实践教学, 不应仅仅从教学场所来判定, 更应从教学内容上来判定, 即只要教学内容包含有“社会实践性内涵”就可视作实践教学。[1]从这一理解出发, “原理”课的实践教学是指与“原理”课的理论教学相联系, 按照“原理”课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与社会和人群交往的各种活动, 一般可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 包括阅读、观看音频视频资料、演讲、课堂专题讨论与辩论、案例分析、读书交流、收集材料制作课件、参观调查、科研活动、文艺活动和社会服务等方式。[2]

为了达到“原理”课实践教学的目标, 必须根据“原理”课程的内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依据现行的教材, 可以把教学内容整合为七个教学板块, 对理论部分进行专题教学, 在每个教学板块中, 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拓宽教学领域, 提高教学效果。

(1) 绪论部分 (1学时) 。可观看视频:马克思光辉的一生。讨论:如何看待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从而让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在当代的适用性。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打下基础。

(2) 唯物论部分 (1学时) 。采用案例分析法, 用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讨论:如何看待唯心主义?通过分析讨论, 让学生正确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与人的意识能动性, 以及怎样正确发挥人的意识能动性。

(3) 辩证法部分 (2学时) 。就近选择一些较为成功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了解他们的成长史, 并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考察、分析, 让学生学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学会辩证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4) 认识论部分 (1学时) 。讨论:认识过程中人为什么要犯错误?辩论:有用就是真理?通过讨论和辩论, 让学生明确在认识过程中既要尊重实践, 又要重视理论思维, 懂得如何把握真理和检验真理。

(5) 社会发展及其规律 (3学时) 。利用假期, 结合“三下乡”进行社会调查, 内容: (1) 家乡改革三十年前后的变化; (2) 如何看待“三农”问题; (3) 生态环境情况调查; (4) “弱势群体”与贫富差距问题。可任选其一, 写成报告。通过调查, 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史发展。通过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分析、思考, 使学生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

(6) 资本主义及其发展 (2学时) 。辩论:劳动创造价值还是知识创造价值。视频:选择关于资本主义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音像资料组织学生观看。专家报告:请著名学者就全球化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作专题报告, 让学生谈感受。

(7) 社会主义及其发展 (2学时) 。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可选择苏联和东欧剧变的案例, 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伟大成就和当前面临的新问题等事例, 让学生充分讨论,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以及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3 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与评价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导, 因此要对教师实践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进行严格的考核。包括教师对实践教学是否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实践教学的计划是否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教学组织是否到位、教学效果是否明显、是否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状况进行了认真的评价等。对教师的考核可综合学生评教以及领导和同行评价, 对于成绩突出者可给予一定的奖励, 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和榜样作用, 推进实践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研室可制定“原理”课教师实践教学工作规程, 对教师的职责、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成绩评定等进行严格的规定, 还要建立“原理”课实践教学监控机构和机制, 对实践教学进行经常的检查、指导。对学生的考核评价, 要建立既能反映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知水平、又能反映学生政治和道德素质、还能反映学生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水平的评估体系。这一评估体系应该体现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统一、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3]为此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实践教学的记录, 通过这些记录, 教师可了解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情况。二是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 认真批阅学生调查报告或读书体会, 这是了解实践教学效果和评定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的依据。三是对实践教学的成果要及时整理汇总, 对优秀作品可通过学校网络进行展示, 以此激励学生。四是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良好、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

4 建立较为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

为了使“原理”课的实践教学有比较稳固的平台, 可在学校附近选择若干社区、企业或高新区等作为实践教学基地, 利用节假日或寒暑假, 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批轮流安排各专业的学生到基地去参加实践活动。实践内容既要和“原理”课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 同时要考虑各个专业的特点, 还要结合社区和企业的需要,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统筹安排。实践活动的形式应该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不拘一格, 富于创新。[3]通过基地的现场教学, 可扩大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的纷繁复杂中认识和发现社会问题, 并通过理论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亲临现场, 积极参与, 可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增强学习主动性, 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实习基地的选择可依据学校区位优势, 以就近、方便、省时为原则。在实习基地类型上, 可考虑以下方面内容:爱国主义、道德建设、科技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等。

5 培训教师, 提高教师驾驭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的素质状况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要使“原理”课实践教学取得实效, 不但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 还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专业基础, 更要具有对政策形势的洞察能力和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从教师自身来说, 要不断深入实际, 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 加强教学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学校要对教师提出新要求, 可以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手册”供教师参考;还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还可通过观摩教学、授课竞赛等方式相互学习和交流探讨, 以共同提高驾驭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6 领导保障和制度保障

为了使“原理”课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学校有关部门必须加强领导和管理,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并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

领导保障:建立起“原理”课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机构。实践教学的组织安排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作, 涉及到学校的诸多部门:教务部门的教学安排、财务部门的经费支出、教学院系的人员职责确定、后勤部门的保障支持、学生的培训与考核、实习基地的联系与确定等。[4]学校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 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建立起由校主要领导专门负责、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领导和管理体制。

制度保障:加强制度建设, 学校和相关部门要制定较完善的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和激励、考核制度, 形成实践教学的长效运行机制。要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按一定学时纳入教学计划, 列入课表, 从根本上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 同时学校在师资、财力、设备和场所等方面要给予充分的支持。这样, 既可以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又可以防止实践教学在组织安排上的随意性。

总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就是好方法”。[5]为了提高“原理”课教学质量和效果, 必须根据课程特点认真探索实践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加强和保障实践教学的规范化, 促进理论学以致用, 使“原理”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建设, 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出发, 提出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在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体系、条件保障等方面加强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实践教学,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黄伟力.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7) .

[2] 朱红晖.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8 (7) .

[3] 刘蓓蓓, 杨少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0) .

[4] 孙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要解决五个“力”[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 下.

上一篇:煤矿应急预案有哪些范文下一篇:买卖合同商品混凝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