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论文范文

2023-09-26

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在进行小学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科学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学生从小接触科学,了解科学的魅力,不但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为学生以后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进行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提高自身素养,從而把科学知识渗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小学科学;素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把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放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小学教师作为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的倡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路者,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以致影响到整个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提高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才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根本保证。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对人类的物质生活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且还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科学已经成为人类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知识和科学的世界观几乎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具有现实的影响。公众对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的熟悉也对个人、社会和政治决定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作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师而言,科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科学课教学质量。小学科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能力等也成为了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

二、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片面化。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所在。现阶段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教育观念仍然比较薄弱,科学教学中明显偏向的是传授科学知识,很少触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领域,没有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教师过分注重自身专业的发展,忽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采用科学和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忽视知识、技能、方法的协调发展,不能充分认识到科学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资源匮乏。现代教育科学信息资源广泛,但许多小学教师仍只注重教科书的使用,认为通过书本、计算机、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已经足够了,缺乏学术交流。现在有很多教师常年没有学术交流机会,也缺少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的教师不愿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样是无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

(三)知识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的不科学、不合理现象。学科课程过深、过剩、过专,但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过于狭窄、陈旧,缺乏人文科学基础。重学科课程,轻教育理论课程。而且许多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不理解。

三、当代科学教育变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素养提升具体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养基础。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基础,就是学科知识。试问连小学科学基本学科知识都不夯实的教师,其教师素养自然不高。因此,小学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科学学科内在概念、原理、原则、方法的掌握,为教师素养的提升打下基础。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立足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以探究实践的视角去审视课程;其二,适当的将当前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融入到知识体系中去,不断实现自身学科知识体系的动态化完善;其三,处理好课程内部各个知识板块之间的关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小学科学知识网络体系,以此去开展教学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二)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科学课强调学生探究,自主建构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教师需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适度地帮助、指导学生,由学生尽可能独立完成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快乐,得到自信,学会交流与合作。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要以自然界和社会为大课堂,重视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灵活设计科学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活动的场地,引导学生学习与解决身边的自然科学问题,使科学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提高教师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是一种手段,是一种途径,更是一种能力,在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兴趣都需要的一种途径,更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一种能力的体现。同样,对于科学教师来说,探究既是自身了解科学过程和方法的一种途径,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检验。所以,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不仅要运用已有的观察实验材料准确而迅速地完成观察实验操作,更要利用身边的事物和材料去设计和加工实验,提出更多的效果优异的观察实验,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这本身就是科学教师探究能力的体现。

(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是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存且以知识经济趋于主导地位为特征的时代。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作为小学教师要了解科学知识的进步,必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所以小学教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自觉学习来获取和更新知识。小学教师要学会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接受培训,定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这些都是提高个人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总之,一名合格的小学科学教师,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而且这些素质要求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具备的,需要教师长期地学习、研究、实践、探索,才能逐步形成。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形成,必将能够促使小学科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必将能够适应新时代科学教育的需求,必将能够开创小学科学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戴丽敏. 当代科学教育变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素养刍议[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33-136.

[2]张阿媛. 改革开放三十年小学科学课程演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亓英丽. 科学的文化属性与当代科学课程建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李水霞. 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笔者认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抓好“抓手”,创造性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妙借助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的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的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的学习,获取知识。

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感知能力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能够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了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他们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从而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教学中善于虚实互补,学习中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能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却茫茫然了。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把握网络和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不断探索网络教学与科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素质教育的推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科学STEM教育在近几年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其与德育的结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小学科学STEM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运用,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新课改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予以重视,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小学科学STEM教育成为更多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进行科学教学时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选择。小学科学可以对学生的创造性予以启发,引领学生去认识、了解和看待世界,在教学中要尽量采取启发式教育,将STEM教育引入其中,有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他们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进行培养,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一、小学科学STEM教育与德育结合的意义

小学科学STEM教育和德育都能促进学生的成长。老师将小学科学STEM教育和德育进行结合,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着重对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向科学型人才的方向进行塑造。老师需要让学生以情境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对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的科学素养。由于小学科学STEM教育和德育所处的领域有所不同,需要老师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并且充分认识小学科学STEM教育与德育结合的重要性,需要在长期教育发展中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予以强化,推动小学科学STEM教育与德育的结合。

二、小学科学STEM教育与德育结合存在的问题

小学科学STEM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德育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这两者的侧重点和倾向性都有所不同,即便是二者都能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需要对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予以创新,需要加强科学实践和品格培养之间的联系。还有一个,就是师资的问题。很多老师没有正确认识到小学科学STEM教育与德育结合的重要性,很多教学老师虽然从事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但是并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德育教育培训。小学科学老师在德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上存在不足,而德育老师对于科学教育的了解不多,无法很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小学科学STEM教育的显著特征

(一)小组分工合作,组员共同完成

對小组采取分工合作的模式,由成员一起完成目标任务。因为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需要学生之间有效沟通和交流,学生要抓住问题的重点部分。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要先学会合作,大家一同去完成,同时要对每个组员的想法予以兼顾,从多个角度对各自想法是否正确进行评判,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学生还要学会分工,项目如果没有良好的分工,后续会寸步难行。学生通常都会选择具有趣味性且内容简单的事情,那些复杂烦琐的事情没有人愿意选择。但是想要完成一个项目,就需要很好地完成项目的每个部分,想要出色地完成一个项目,就需要项目的每个部分都完成得出色。这就要求小组成员在分工上具有合理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为项目的良好完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发现自己所长,以小组的进步带动组员的进步,用整体项目的进步对学生潜能进行开发。

(二)以完成任务为目标,项目为驱动,评判标准是任务完成的情况

通过这种教育方式,从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在项目进行中,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并将自己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日后成为在社会竞争中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项目的驱动,指导减少细节的部分,可以对学生大局观和整体意识进行培养,让他们形成运筹帷幄和掌控全局的能力。要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四、小学科学STEM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运用策略

(一)集思广益,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小学生学习科学是为了了解和认识科学。小学科学在教学方式、风格以及讲授内容上对学生后续学习科学、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自身的创造力都会产生影响。让学生集思广益就是大家在一起对提出的问题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依次对一个创造的方向、解决方案进行论述,不用考虑实现的可能性,但是需要表达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锻炼。研究表明,方案的初期阶段都是平淡无奇的,用最有可能实现的方案解决问题,用最简单的想法来思考问题,但是在后续的讨论中,可能会出现具有创新性、更加优秀的解决方案。集思广益可以对学生的创造力予以锻炼,对人的潜能进行开发。可以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引入这种探讨式的内容,让学生对其进行充分思考,开动脑筋,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小学生由于知识的储备量有限,所提出的方案能够运用到实际中的机会较少,老师只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拓,使他们遇到问题时能够想到更多、更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即可。

(二)互助合作,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祖辈在很早以前就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并对我们加以提示,当我们遇到问题时需要共同解决,这样才能更高效解决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会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知识的储备量也会逐渐增加。这个时候一个人全部掌握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的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分工合作就变得更加重要。一个人负责其中的一小部分,通过大家的分工合作,将任务出色地完成,并在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人类一项较为重要的技能就是团队合作,一个人再强大,能力也是有限的,想要更好地完成任务,就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小学科学作为小学阶段较为重要的科目之一,需要在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团队合作较为典型的案例就是STEM,老师在科学教学中布置某项学习任务时,让学生共同去完成,学生之间相互带动,以一个人的积极性带动全班的积极性。只有每个人都能完成自己的一小部分,整个团队才可以出色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三)着重训练,对学生掌控全局能力的培养

小组分组后会指派一个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完成任务,组长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组长的主要工作是对任务细化分工、人员分配以及督促大家一起完成任务。组长相当于整个小组的核心,需要在小组中精心选择、着重培养。组长在任务进行中,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会收获更多。学校教育与社会不同,学校教育需要锻炼每一个学生,因此小组成员可以轮流当组长,让大家都能得到锻炼,都有能力的提升。老师需要有意识地对组长掌控全局的能力进行训练,让他们形成大局观和整体意识,有助于提高组长对組员、任务的整体控制能力。老师分配小组任务后,要给予各小组更多的发挥空间,如果没有出现分工不合理或者是组员有异议的情况,就可以让组长依据自己的想法对任务进行安排。组长带领组员对问题进行协商和解决,可以对组长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内沟通问题的能力予以锻炼和提升。

(四)分工合作,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现代社会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分工。厨师精通做饭,虽对汽车的构造并不了解,却可以驾驶或者使用汽车,甚至是对火车、飞机等其他交通工具进行使用;IT人员可能不会做饭或者是对做饭的步骤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吃上美味佳肴;公司职工不懂电脑内部结构,但是可以运用电脑工作。这些都是因为行业的分工,大家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工作,无须对其他的领域深入了解,只要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作内容,就能在多方面享受到各种服务。大到国家之间的合作,小到公司所在部门之间的合作,甚至是学校班级内部小组之间的合作,都离不开分工合作。分工合作中一个较为重要的要求就是,每个人都需要完成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一个项目最终能够完成,需要项目的各个方面都做到优秀,细微到每个细节。完成任务有点类似于火车的搭建,每个人都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要为这个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一旦某个人在项目中发挥失常,就可能导致项目的整体失败,因此项目中的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对学生进行STEM教育时,要对他们的责任感进行培养。组长对合适的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对组内的学生进行灵活调动,这些都是项目顺利完成的基础。

五、结语

小学科学作为重要的学科,可以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培养,由老师引领,让学生认识、了解以及正确地看待世界。在德育中引入STEM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最终提升创造力。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设计融入STEM教育理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565)研究成果】

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科学教学应顺儿童的天性,讲求“做思共生”。追寻“做思共生”的育人价值,在科学教育领域尝试唤醒“身体发现”,实现教育的“身体回归”;追寻“做思共生”的教学价值,让学生走向实践、体验、操作,走向活动,走向综合,走向生活,获得与知识相关的经验;追寻“做思共生”的学科价值,从理解科学解释、产生科学证据、反思科学知识、富有成效地参与科学活动四个方面开展学习,形成全面的科学观。

关键词:做思共生 科学教学 育人价值 教学价值 学科价值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儿童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具有基础性、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征。如果说“动手”与“动脑”是儿童科学学习的天然状态,那么,“做”与“思”则是儿童科学学习的固有姿态。科学教学应顺儿童的天性,讲求“做思共生”是其应有之义。“做思共生”科学教学是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一种教学实践形态,“做”侧重于动手,主要是指具有实践和感性特质的科学活动。“思”侧重于动脑,主要是指具有心智和理性特质的思维活动。“共生”原指在生物学领域种群生态学范畴内的两种或多种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程度达到稳定、持久、亲密、共利、平衡的宜居状态。后来,共生理论被扩展应用于生态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及教育学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并彰显出了共生理论的核心要义——共存、互利、合作、互补、和谐与共进。“做思共生”的科学教学是以“做”为支架的活动方式,具有实验性、工具性、实践性、情境性和探究性;是在问题情境的导引下,让学生运用有关工具与材料,通过实际操作,在认知与非认知因素参与下进行的一种经历科学过程、发现科学结论、理解科学知识的思维活动。

一、“做思共生”的育人價值:身体在场的发现与契合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决定了教育理论与实践必须围绕“人”展开。然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心”而忽视“身”。与此相应,教育研究中的身心主题被简化为“心”的问题,“身”在其间隐退,教育往往成为“脖颈以上”的教育。因此,在科学教育领域尝试唤醒“身体发现”,实现教育的“身体回归”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方面,身体在教育中的地位被边缘化。在身心二元对立的理性主义传统中,身体的形象总是同欲望、冲动、机体、肉体、“革命的本钱”、载体联系在一起。教育偏重认知、思维和识记,而忽视身体、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切断了身体与知识的天然联系,使身体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

另一方面,漠视或淡化身体是对身体的片面理解。在教育研究中,人们往往仅从生理学、解剖学的意义上理解身体,将身体视为精神的载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或遗传性因素,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由此,身体在教育中往往被“物化”“工具化”“客体化”“生理化”“肉身化”,身体等同于“躯体”,身心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分离状态。

事实上,小学科学教育既包括科学知识的教育,也包括寻求知识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还包括正确地理解科学与人、科学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教育。这就需要从身心统一的角度来理解身体,理解身体教育。身体的发现与转向倡导一种完整的身体观,从心理、生理、情感、认知、文化、社会等多视角观照身体,旨在张扬教育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活力,既关乎学生身体的成长发育、感官认知、情感意志的培养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又关乎人的总体素质。

“做思共生”的科学教学契合身体的发现与转向,还原身体的本真,完善对身体的塑造与变革,充分发挥身体潜在的各种可能性、开放性和期待性,将身体作为科学教育意义的发生场,使身体“从遮蔽走向敞亮”。它将科学学习中外显的动手与动脑从认知发生与思维发展的角度表征为“做”与“思”,尝试建构一种以具象认知为原型,以动作思维为支撑,以操作表象为纽带,以知行合一为特质,以动作技能为外显,以心智技能为内隐,以智慧学习为发轫的科学教学活动形态。这种教学形态,是以教育中身体的解放与自由为根基的。它更加强调自然、社会与他人对个体存在的意义,更加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世界与体验世界,在自然、社会、他者与自我的融合统一中探求科学知识的情境化意义。

二、“做思共生”的教学价值:活动过程的完整与重塑

教学的过程是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过程基本上是一个破解迷思、改变观点的历程,是让学生大致经历科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人们往往习惯于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或看法来诠释现象或事件的发生,这种经验或看法往往被称为“科学知识”或“理论”。当“科学知识”和“理论”不能解释当前现象的时候,人们就试图改变它,去建构一个能够为人们所接受的“新的理论”,并希望“新的理论”能够解释当前的现象,而且与已有的经验和理论没有矛盾或冲突。

这样看来,科学知识不仅需要经历与探索,而且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事实上,任何知识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畴、价值体系等文化因素之中,不同的文化形态特别是教学文化会产生不同的知识类型和不同的知识体系,这也就意味着教学不只是传授既定的知识成果,而且需要创设一些特定的生活化情境,使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互动中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身体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亲临教学发生的现场,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由“做”到“思”、由“身”到“心”的发展路径。因此,科学教学应丰富、激活、建构、生成、引领学生的切身经验,使之得到充分的利用与改造。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积极表达“切身”体验——表达的过程就是展现生命、展示自我的过程。从身体出发,通过身体力行、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等方式进行教学,才能促进身体与知识的有效联结,才能重建身体与教学的教育关联,进而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教学文化和知识观规制着教学过程。如果教学文化是“传授—接受”型的,其知识观则认为知识具有权威性,是静止的、既定的、确定不变的,对知识应该膜拜,不许质疑;其教学则注重外在的知识渗透,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往往采用“课程压缩”的策略。按照这种策略,“教学”被压缩为“知识的教学”,“知识的教学”被压缩为“书本知识的教学”,“书本知识的教学”又被进一步压缩为“书本上可以考试的知识的教学”,层层压缩的结果,就是教学的内涵严重缩水。“做思共生”的科学教学扬弃“传授—接受”型教学文化,更加关注“建构—探究”型的教学文化,认为知识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知识不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是完全中立、价值无涉的,而是多样的、动态发展的,并具有一定的境域性,其教学过程更加注重个人体验。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做思共生”的科学教学倾向于采用“课程延展”的策略,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就需要让学生获得与知识相关的经验;为了让学生获得这些经验,就需要走向实践、体验、操作,走向活动,走向综合,走向生活,教学的内涵就会表现得越来越多样、丰盈,教学的过程则会更加丰富和完整。

三、“做思共生”的学科价值:科学特质的彰显与嬗变

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作为教育的学科,需要考虑学科的特质,也就是学科价值。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每门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为形成、实现自己的愿望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视角,发现不同的方法和思维策略;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科学也不例外。近几十年来,科学先后经历了由“作为内容的科学”到“作为过程的科学”,再到“作为探究的科学”,再到当下的“作为实践的科学”的转变。每一次转变,不仅仅是提法的改变,在其背后更是科学教育思想的飞跃,体现了对科学本质理解的不断深入。

科学教育不仅传播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本质,以形成全面的科学观。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理解以及对各种知识不断拓展、修正和完善的统一体,它不仅包括了科学成果,而且包括了科学成果产生的过程。因此,科学学习具有不可分割、相互交织的四个方面:理解科学解释,产生科学证据,反思科学知识,富有成效地参与科学活动。无论是“内容”“过程”还是“探究”,都很难将这四方面统一起来,只有投入“作为实践的科学”时,才能全面体现科学学习的本质。“作为实践的科学”强调如何将对事物或现象的概念性理解与对事物或现象做出的解释联系起来、与实验探索活动联系起来。“作为实践的科学”,无意全面否定科学的“探究”本质。科学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科学探究,但由于科学探究已被界定为科学家发现科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强调知识的逻辑实证,尚未重视社会与文化在科学中的权重,教学实践中往往导致师生将科学探究理解为一种固定化和步骤化的科学方法,无法理解科学家真实的科学探究所需要的社会协商、论证、评价、解释并获取最终问题解决方案的行为。“作为实践的科学”,突出强调科学是认知、社会、行为等多维度的实践活动,更能全面体现科学的本质和属性。

科学的实践转向还包含“整合”的理念。整合不是停留在内容方面的分科或综合,而是在课程观与教学观上统整科学的实践转向、学习科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倾向以及科学与人文的整合趋势,从而架构一个体现科学自身开放、动态属性的科学教育体系。整合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是整合科学课程的逻辑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横向首先是以大概念为核心的科学概念体系的建构,其次是实现概念理解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再次是渗透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等之间的跨领域整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科学的实践性、整合(综合)性进行了新的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丰富了新的内涵。特别是将“技术与工程”作为内容領域,将“学习进阶”作为目标指向,将“核心概念(大概念)”作为统整要素。这将对促进学科转向、彰显学科特质、实现学科价值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为“做思共生”科学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实践场域。

当下,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成为教师更为自觉的探索与追求。那么,什么是科学学习最大的问题?让科学学习发生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做思共生”科学教学正是基于这些问题的一种创新实践与探索,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彰显,是科学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是科学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弘扬。

“做思共生”是生态的,能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得以对接与交融;“做思共生”是生长的,能使学生本体、知识本质、探究本性得到有机统一;“做思共生”是生动的,能使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体验性得到有效彰显。坚守儿童科学学习的天然状态,顺其天性而育之,努力实现儿童从“喜欢的科学”到“需要的科学”的深刻嬗变。

参考文献:

[1] 顾长明.“做思共生”的科学教学主张与实践建构[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7).

[2] 董洪亮.用经验改造基础教育[J].江苏教育,2016(Z2).

[3] 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4).

[4] 张良.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中课程知识观的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6(3).

[5] 顾长明.从“扬心抑身”到“身心复归”——“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研究路径与范式[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12).

[6] 杨晓.让“身体”回到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5(2).

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一、小学科学课程开设及重视程度的比较

我国小学普遍开设了科学课,但是课程名称不统一,多数称“科学课”也有称“自然课”、“现代科技课”等;课时计划不统一,每周2节课或3节课。许多学校加大了科学教育的力度,但个别学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科学课不是主课,在考试阶段甚至在平时都存在挤课现象。总体看来,科学课属于第二平台课程,没有引起全社会范围内的足够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科学教育的文件,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并在2005年底完成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美国小学的科学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般来讲,美国小学都开设了科学课,科学课是美国小学课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它与英语、数学并列为三大核心课程[4]。小学科学课的名称不统一,学时各州也有所不同,每周从5学时到9学时不等。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美国小学普遍重视科学教育,科学教师的高素质也让学生对这门课充满了兴趣[5],小学科学课程是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

二、小学科学课教师情况的比较

在我国大多数小学科学教师中,专职教师多于兼职教师。科学教师中拥有大专学历的较多,其次是拥有中师学历的,本科学历的较少,还有少数是高中学历的教师。只有少部分科学教师是理科出身,而大多数的科学教师均没有科学专业的文凭,且部分科学教师从未接受任何专业培训。一些小学科学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对教材缺乏整体性的把握。

美国小学教师均由设在大学的教育学院(系)培养,至少应取得学士学位,除了学历达标外,教师还要具有学识丰富、诚实正直、身体健康等素质。教师在大学期间都接受了理科相关学科的学习,在职期间也经常有各种各样的专业培训课程[6],经常有接受各种专业培训的机会。因此,小学科学教师的总体情况是:学历层次高,知识非常丰富,驾驭教学的能力特别强。

三、小学科学课教学情况的比较

1.教材类型和教学内容

国内现行的科学课教材主要有: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科学》、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科学》、青岛版的《科学》、河北版的《科学》、牛津版《自然》和科学出版社的实验教材《现代科技》等[7],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与美国相比,尽管课程编排顺序存在差异,侧重点稍有不同,但教学内容基本相同。

美国科学教材类型多样化,美国传统的小学科学教育教材按照其科学教育哲学中科学知识的领域分类(即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进行编写,并以教育哲学提出的三大科学概念为核心。《标准》出台之后,出现了多种旨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小学科学教材。美国国家科学资源中心组织编写的STC(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Children)就是其中比较流行的一套[8],它共由24个有关科学主题的单元组成(平均每个年级4个单元),主要向所有的学生提供生命、地球、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丰富的体验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国内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小学科学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观察法、活动法(采集标本、实地参观)等。由于条件所限,大多数地区的小学科学课仍旧多采用讲授法,或者辅以演示实验等。我国的小学科学教学注重基本理论多于实践,尽管当前提倡“做中学”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但现阶段还未能在全部小学有效开展。科学课程被作为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多表现为粉笔加黑板进行教学。科学活动的探索性被严重忽视,教学缺少真实有效的科学实践和问题探究[9]。

美国小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实行灵活的班级授课制,学生可以跳班,以活动化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个别化教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充分考虑儿童个体多方面的差异,使教学能面向每个儿童,并使之获得良好的培养。小队教学、游戏教学、多组教学等类型在科学课程实施中占有很大比重。在教学上有两个显著特点: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以动态的问题探究为主;重视儿童的体验,并将其与科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9]。小学科学课教学以杜威、皮亚杰、布鲁纳和前苏联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

3.教学资源

我国大多数城市小学有供科学课教学专用的实验室,配以实验器材、模型、挂图、标本等;少数学校有多媒体课件、乡土教材,还有互联网可供学生使用。有些学校能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等。部分农村学校没有专用的实验室,但是有少量实验仪器、教学录像、模型、挂图等。尽管我国的科学课教学资源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在美国的小学,教室里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书架,一个20名左右学生的班级足有500多册书,随时可以翻阅。教室里多媒体计算机、打印机、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还有和书本配套或适合课外阅读的大量教学软件随时可用,课堂有限的空间得到延伸,学生获得的信息是多元化的,开放的[10]。公共教学资源也对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大力支持。美国对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网络等公共教育资源的积累非常重视,到处都有公共图书馆和各种名目的博物馆,与科学有关的有航空航天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都是免费的。因此,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四、美国小学科学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比较可看出,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在全民范围内的重视程度、师资队伍建设、科学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与美国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应针对性地改善我们的薄弱环节,具体建议如下:首先,提高对科学教育的认识,突出科学课程的地位;其次,改革师范教育,培养良好师资:吸取美国的相关经验,在培养未来科学教师的高师院校相关课程教学中,提倡采用探究式的、开放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师范生亲历的活动可以迁移到以后的教学中,有利于将教学理论真正用于实际教学;第三,提高在职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借鉴国外参与式教师培训法,在培训者和受训教师之间展开双向以及多向的交流、互动,使受训教师在充分参与各项活动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发展技能,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受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11]。第四,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学生性格、心理、人生观和世界观、思想道德水平、动手能力等,都应作为评价的依据。第五,改善学习条件,丰富教学资源:在每个教室中设置科学探究展示柜,摆设常用的实验仪器、少年科技丛书等。既可以让学生充分练习各种仪器的使用,同时为他们展示探究成果提供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2]。

参考文献

[1] 丁邦平.中美科学教育比较.中国教育学刊,2000(2).

[2] 教育部.国内小学自然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2004.http://www.gzsciencenet.com.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我国十三个省、市、区小学科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科研与决策,2005(21).

[4] 王长纯主编.比较初等教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Paul Warwick and John Sirai-Blachford.Using data comparison and interpretation to develop procedural understandings in the primary classroom:case study evidence from action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06(4).

[6] 许新海著.美国小学教育考察.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纪要.科学课(小学版),2005(2).

[8] 张俊丽.美国小学科技课程-STC项目.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1).

[9] 唐湘桃.中美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比较.基础教育研究,2005(1).

[10] 沈苗根.美国科学教育的现状与启示.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

[11] 赵文超,郝京华,陈卫春.国外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策略.上海教育,2005(4).

[12] 韩志安.“对科学探究”教学的反思.中国教育学刊,2006(3).(责任编辑孙晓雯)

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虽然我国目前提出了新型教育模式,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育中,多数还是采用了传统教育方式。传统的教育方式缺乏实践与理念的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力较为欠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改进当前的教学管理方法已经毋庸置疑。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构建分析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我们的国家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综合性优秀人才,从而使得我们的国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求。

一、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管理概念

小学教育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是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尊重,也是对每个学生负责。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是囊括了教育改革信念,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师生关系平等,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此更好地推动创新教学理念的实施。在此过程中,汲取更好的教学管理经验,通过深入的教学历练,以此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实现学生素质的综合性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型优秀人才。

二、传统小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小学教育模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教学管理模式片面、教学管理理念落后、教学管理资源匮乏等。只有将教学环境中的教学理念改善,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

(一)教学管理模式片面

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授课为主,通常教师会将课本上的内容按部就班地灌输给学生,以完成任务就万事大吉的心态在授课,并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理念。教师的教学模式完全是规范化的,较为单一、片面,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生必须全力完成学校的教学成绩要求,并且必须按照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来完成。学校的管理教育模式具备一定的规模化,这些教学管理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及学生的自身特点,从而使得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管理理念落后

在新课改的实行下,还是有部分的教师无法适应,从而在教学的日常管理中,无法将素质教育和传统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教育工作者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教学,从而影响到了先进教学理念的广泛运用。

(三)教学管理资源的匮乏

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模式较为庞大,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了教学模式的资源发展有限,教育管理工作很难实现创新。随着近年来教育模式的不断扩大,招生数量越来越多,使得教学管理资源更加的匮乏,再加上区域的教育管理模式不同,生源导向也更偏向发展较好的地区,这种情况下更加重了教育管理模式的不平衡。并且,教育人员的水平各有不同,导致教育的专业培训不完善,从而无法有效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模式分析

在新课改广泛实行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理解新课改的教育背景,深入了解新课改的实质和内涵,明确小学教育理念。了解当前教育模式下,教学人员所存在的不足,根据新课改的核心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

(一)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改善教育管理模式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应当充分注重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培养,根据新课改的核心教育思想,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延续或发展良好的传统教学方法。并且,在此过程中,充分吸收创新的管理模式与教学模式。丢掉老旧教学思维方式,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在加强学生知识的培养之外,还应该多注重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性培养。以此培养创新型优质人才,增加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等,从而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二)改善教学管理模式,吸收优质教学管理资源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小学教育看得越来越重,从而促使人们对小学教育管理者的教学素质以及校方的教学设施、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因素使得教育管理者要具备多方面的才能,既要具备高质量的教学经验,又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改善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时代需求为目的,让能力强、素质高的教育人员走上管理岗位,统一规划教学管理模式。增加家长与学校的沟通频率,有效综合各方力量来加强小学教育管理水平。

(三)加强教学人员的素质水平,改善教育管理理念

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组成,而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提高素质教育,如何将素质教育运用到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用一种怎样的方式运用出来,是当下每位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要想充分完成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应当提升整个教育体系和整个体系中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优秀的师资队伍能够接受更前卫的教学思想,改变老旧的教学思路,提升教学热情,主动对教育的创新进行探索,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从而使得小学教学管理得到充分提高。

总之,多年以来,我国实行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的实行,在小学教育中得到了较大的成就。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对于高质量的教学管理模式的要求较高,这就需要我们探索更加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来应对当下更高要求的教学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昱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地理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杨家润.新課改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探索[J].知识文库,2016(10):102.

[3]刘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唱歌教学的目标定位、内容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张绍军.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编辑 鲁翠红

上一篇:高职院校和谐宿舍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房地产投资基金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