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范文

2023-09-22

创新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加快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步伐, 为高校大学生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在树立正确的创新川野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基础上, 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促进自身创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才能发挥出大学生创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一) 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高校毕业生受到社会认可度的高度, 是体现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就目前而言, 我国高校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实验起步的阶段。教育部门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 仍然是以怎样开展我国的素质教育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而这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指明了方向。正是因为我国教育部么已经采取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方式, 加快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步伐, 那么高新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 明确自身的定位, 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创办具有高新自身特色的教育, 才能在未来高等教育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 虽然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制定了完善的创新教育模式, 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但是为了保持现有的竞争优势, 必须加快现有教育模式改革创新的步伐,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开展的力度, 才能从根本上将毕业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激发出来, 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稳步提升, 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综合型专业人才。

(二) 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 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也日趋研究,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事业的窘境, 而且这一现状已经越来越严重。假如高校大学毕业生自身没有一技之长的话, 那么其就业的难度必然更大。而创新创业教育则要求各个高校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能力, 作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 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 高校必须加快现有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步伐, 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与职业规划, 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添砖加瓦。

(三) 是促进高校大学生的自我发展的中坚力量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促进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稳步提升。高校学生创造力与就业能力的提高则是高校教育的职责所在, 那么怎样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效提升的基础上, 将其所具有的创新能力激发出来, 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 受到传统就业思想的影响较深, 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着自主创业意识严重缺乏的现象, 很多大学生都希望可以找到待遇好且温度的工作, 但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重, 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毕业后都能顺利的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商业悟性锻炼的机会, 实现了学生的人生价值, 同时也成为了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推动力。

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 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

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其创新创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重要因素, 这一因素对于大学生创业的行为与态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 各个高校必须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重点。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及时的进行传统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 冲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 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思想。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 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报纸等新闻媒体, 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的力度, 为大学生创业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 为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另外, 采取邀请创业成功的大学生现身说法或者巡回演讲的方式, 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激发出来,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 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稳步提升的目的。

(二) 构建与专业教育相吻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必须根据自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力度,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通过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方式, 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效率与质量稳步提升的目的。为了确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时, 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通识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渗透至通识教育课程中, 在加强学生事业心、进取心、社会责任感等思想情感培养力度的同时, 将学生的创新创新自觉性激发出来。 (2) 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培养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 在突出专业教育特色的同时, 确保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教学紧密的衔接在一起, 才能在确保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促进学生创新创业专业素质和能力的稳步提升。 (3) 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离不开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创业能力的提升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课程教学, 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激发出来。 (4) 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的主体, 将学生创新创业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加创新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创新活动技能竞赛等方式, 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不断提升。 (5) 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最关键的训练环节。学生在自主创业的实践锻炼过程中, 促进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为其后期的就业与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评价标准

严格的按照多元化、系统化、开放式评价标准的要求, 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根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 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 应该加强课堂教学团队合作、市场调研或者问卷调查、创业认知作业、商业计划书撰写等教学活动开展的力度。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大学生课外创业比赛活动的方式, 对大学生的创业团队建设、创业企业数量、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等相关平台的建设进行深入的了解, 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另外, 为了充分体现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 高校必须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教学评价的核心, 才能有效的避免因为受到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误导, 而影响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利用高校、社会、企业等相关资源, 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的平台, 提供创新创业的机遇。利用这一平台, 加强为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 提供政策指导、资金申请、技术鉴定、咨询策划、项目顾问、人才培养等各种创业服务, 确保大学生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必须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作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 才能在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的同时, 确保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后工业社会, 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所以, 各个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 必须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才能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科学创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文章主要是就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创新人才,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参考文献

[1] 毕克如.多维度视角下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J].经济研究导刊, 2016 (25) :128-129.

[2] 梁玉玫, 刘小萍.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 2017.

[3] 周珩.个性化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新校园旬刊, 2017.

创新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科;教师;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

一、工科高校创新教育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决定社会发展导向的今天,国家间综合实力的激烈竞争在本质上就是知识、技术及人才的较量。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依赖于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探索,但传统教育未能形成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人才的成长,很难适应知识经济的人才需求。知识经济亟需创新人才,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只有从教育这个基本点入手,结合人才培养需求进行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才能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把握住发展机遇,切实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基于对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关系的深刻理解,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提出了“创新教育”的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框架局限,转变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确立以创新为核心思想,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高水准专业人才为根本目标的高等教育模式。在对传统教育的扬弃基础上,全面建设迎合当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创新教育体系,推动落实以创新教育为基本点的国家创新工程。

《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推进落实创新教育,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大批高质量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是对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是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由之路,反映了知识经济在教育领域中的需求。作为在工程领域中培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主力军,高水平的工科高等院校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负着为中华民族复兴培养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作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主力军,工科大学生创新水平直接影响国家创新水平,创新型大学生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我国在工程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但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如何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开展教育创新活动,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于高等工科院校而言,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不可错过的契机,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根据国家军用及民用导航领域的高精尖的人才养需求,经过对创新教育建设的不断摸索,依托高素质人才和自身学科优势,打造创新型一流高水平教学团队,积极研究、探索和实践符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为国家输送学风好、水平高、素质硬、能力强的优秀创新人才。

二、工科人才创新培养的要求

在国务院颁发的《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1]。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依靠高等工科院校的教育。高等工科院校是以培养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机构[2]。高等工科院校,结合知识经济体系下的市场需求,坚决贯彻以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方针,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建设符合本校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

现代工程具有科学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性,对工科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作为一名学生应有健全的人格品质、坚韧的奋斗志向、良好的职业道德、崇高的人生信念、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科学性角度出发,现代工科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深厚的工程理论基础,还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素养以及掌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社会性和综合性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素养,可以灵活地进行跨学科知识技能应用,并对学生的组织、管理、沟通、合作、竞争等综合能力提出要求。

应用于工业经济平台的工科教育,依赖于现阶段工程实践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水平,需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但处于校园学习阶段的工科大学生还停留在学习阶段,尚未走入实际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工程实践变革脚步加快,引发的需求也日新月异,这对工科学生的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他们不仅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践中的方法和技术问题,还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及实践经验,依托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来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开展新型产品的设计研发以及运行维护,进行技术和工艺的改造与创新。

三、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工作

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创新教育活动实现的。在创新教育改革中,作为实施者和组织者的教师是肩负着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创新人才的特殊使命。如何深化进一步教育改革,切实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造就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是工科教师在创新教育体系下所面对的首要问题。在实施创新教育时教师群体的工作重点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要把“创新教育”作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大力加强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形成以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的具有鲜明教育特色的创新教育观念。

全面建设创新教育体系,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树立科学的创新教育观。在对传统教育观念扬弃基础上发展的创新教育观念是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能、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新型教学理念。教师需客观认识教育的创新性,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把创新素质作为教育的关键点,自觉地将创新教育理念落实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形象地说,不仅仅要向学生授之以“鱼”,更要向学生授之以“渔”——即学习方式的培养、科学思维的树立、创新能力的锻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培养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迎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提高教师综合水平,建设一流教学团队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没有教育教学的推进,也就没有人才的培养。因此,师资力量在一所大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队伍水平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优劣。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及人文素养,清晰把握学科前沿和发展脉络,开展具有前瞻性的优质教育教学活动,带动整体教学水平提升。

首先,提高道德情操修养,树立教师良好师德。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为人师表,需以身作则。其次,要提高科研能力,高水平科研推动教学。科研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支撑,作为专业性较强、人才培养要求高的专业,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就无法获得最新前沿的研究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无法开展。导航定位系统课程团队一直秉承“科研带动教学,通过教学推广科研”的理念,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最新前沿科研研究,直接带动学院学生的教学进度和教育方向,确保做到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两手抓;而且,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积极参与高质量的国际、国家学术研讨会议、高水平专著编写工作以及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等,及时跟踪、吸收、存储当前最新前沿学科知识与研究成果,将其及时转化并引入到课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完成科研任务及教育教学目标。如在2015年12月,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调研团来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院调研,研讨会议上,双方就自身在各研究领域的先进技术及成果情况进行了学术交流,建立学术伙伴关系,知悉自身与其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差距,开拓了教师对学科研究的新视野。目前学院导航定位系统课程教学团队的10人中,有6人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有长期工作学历经历,5人有校外博士后合作研究经历,大部分教师均有在研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

(三)探索创新教育方法、落实创新教育改革

教育观念更新之后,需切实跟进完整系统的改革措施保障创新教育顺利开展。教师需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保障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并就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式等多方位进行探索革新。

1.结合创新人才需求,注重创新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授课教学是在校大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主要阵地,工科人才培养进一步要求课程体系设置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建设兼顾基础性、实践性及创新性的多层次创新课程体系。本校自动化学院的教学团队经过不断探索,结合学科优势和人才需求,进行全方位课程转型,形成了由“船舶导航定位系统”、“卫星导航系统”、“惯性技术基础”、“运动参数检测技术”、“组合导航系统”、“导航系统工程”、“惯性导航系统仿真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现代船舶导航系统理论”和“船舶导航与控制专题”等组成的导航定位系统课程群[3]。针对原有专业方向课程,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二次开发,对其内容整合优化,切实提升创新基础课程水平。把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船舶导航定位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对课程群优势资源的挖掘,形成全方位带动课程群发展的建设局面。

2.注重多元个体差异,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统一性、标准性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代社会生产发展需要。在知识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单一标准转变为更加多元化。培育模式与创新人才之间的匹配问题亟待解决,高校教师团队,尤其是研究生、博士生导师,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统一计划、硬性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多元化人才观和个性化教育思想。在把握基本原则不变情况下,灵活科学处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与个体差异的个性发展的关系,注重学生个性与个体潜能上的挖掘、培养和发展,因材施教,切实教学方法灵活化、培养模式个性化、培养方案多样化,在管理方面由统一硬性管理转变为灵活弹性管理,推进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和以后研究生阶段从事的研究项目,通过学生自主选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毕业设计,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开展创新实践奠定基础。

3.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机制,创新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全面发展的育人核心,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创新环境,与研发创新实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合作。一方面,企业为学校科创平台建设和学生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工作融科研、课题、实验、开发、设计于一体,将一线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直接传递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研发创新,让学生找到书本知识与实际工程的结合点,并将创新的科研成果投入市场,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的合作机制,这样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的多种不同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教师应积极参与企业、科研单位以及其他工科高校的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技术创新项目和有一定社会价值的理论研究项目,将教学理论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及宽厚的专业学科知识上进行开展创新实践教学,训练科研方法,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提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基础扎实、口径宽泛、能力卓越、素质过硬,特别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切实推动工科教育创新实践改革。

四、结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创新改革,教师团队作为创新教育的推动者,需紧贴专业特色培养需求,以培养国家需要的高质量创新人才为目标。导航定位课程教学团队在创新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建设了高水平的一流教学团队,不单一教学,重视多元化教育,合理规划课程群,实现产研学一体化,注重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不仅有效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设,同时对船舶导航领域具有较强的示范推广作用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振鲁.高校高层次人才:概念、类型与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5):69-71.

[2]汪涛,冯沈萍.工科教育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J].教师教育学报,2012,10(4):182-184.

[3]赵琳,程建华,陈子谦.质量工程背景下的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50-52.

创新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摘要:系统软件的建立和教育创新管理系统的实施,对于新创建的本科大学医学生来说,已成为考虑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从调研入手,建立了纵向递进、横向递进的应用医学优秀人才有机化学教育与创新管理体系,从浅到深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自主创新人格特质和自主创新能力。更深。这种自主创新素养使得优秀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更加符合医学领域快速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引言

培养医学自主创新人才的日常任务能否完成,医学科学院的教师是重要的。在教师的各种素质中,医学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各个方面找出损害医学教师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趋势的因素,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提高教师自主创新能力的解决方案。医药自主创新优秀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伴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趋势而产生的。新形势下,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素养结构等都明确提出了更高的规定。医学自主创新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职医学教育的日常工作重点。能否造就高素质的医学自主创新人才,医科大学的师资很重要。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医学院校教师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到了非常大的程度,危及医学自主创新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完成。根据医学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建设问题,师资队伍的基础建设成为一个非常值得科研的课题。

一、医学院校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体系意义重大

1.1建立创新教育体系可以推动医学教育的进步

传统临床医学过去造就了许多优秀的医学人才,但随着社会发展的发展趋势和形势的变化,这种教育以各种方式急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创业创新教育是中医临床的发展前景,医学院校应该迎合这种时尚潮流。

1.2建立创业教育创新体系符合当代国家建设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竞争实质上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市场竞争,即优秀人才的市场竞争和高新技术的市场竞争。我国要完成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科技实力,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参与其中。医科大学要结合当前形势,立即转变观念,把培养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基本工作职责,提高自身培养水平,推动教育创新发展趋势,塑造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一大批人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供人力资源管理,以完成国家的文化强国。

2.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创新教育理念没有真正确立

一方面,自主创新并非易事。整个过程充满艰辛和不确定性。老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精力后,在课堂教学或科研上很可能一无所获;尤其是在医学上。严肃认真的人生历程是独特而规范的。因此,对于很多医科大学教师来说,课堂教学和科研的创新活动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面对可能不成功的未来,非常多的教师持谨慎态度,偏爱被动,但缺乏自主创新的自信和勇气。自此消耗了很多宝贵的创意,错失了很多自主创新的机会。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教师自主创新意识淡薄,没有真正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管理为中心,课程内容仍以课本内容为主,忽视教学。课程内容的开创性和创新方法,不能说是积极推动科学研究与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全方位融合。

2.2创新性教学方法掌握有限

医学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规则。过去,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如今,塑造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活动营销能力已成为工作的重点。为适应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策略、升级教学理念已成为必然趋势。创意课堂教学侧重于基于疑难问题的学习和训练。师生双方都需要塑造问题意识,把问题作为各个教学环节的落脚点和重点,用问题来吸引学生,培养求真兴趣;创意课堂教学强调孩子的主动性和学习自觉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我要学”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享受学习和训练;创意课堂教学也应摆脱教师主导方式,以学生为主导,营造师生公平,营造学生自主创新潜能开发与设计的良好氛围。然而,现阶段大部分医科大学教师对技术创新课堂教学不关心,掌握不够,更谈不上掌握相关教学策略,仍然延续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教书育人。在课堂教学中与专业人士进行自我对话。课堂教学中知识、零接触,极大地危害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塑造。

3.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措施

3.1构建创新教育活动载体

根据学校文化的基本建设,构建教育创新主题活动的媒介是完成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从系统调动学生参与教育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各高校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将学生科技活动和成果纳入信用体系管理方法的范围。设计了难度逐渐增加的多元化主题活动媒介,吸引众多学生参与教育创新主题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3.2构建医学课程的完整体系

临床医学是一个比较系统的软件管理系统。基础课程内容与基础课程内容、临床医学课程内容与基础课程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现阶段,中国医科大学在设置课程内容时遵循传统的“以课为本”的原则。我国临床医学与基础科学的分工很明确,很容易导致基础理论和细节被淘汰。临床医学的分离,造成了课程内容的一些重复,同时也会继续以最前沿的专业知识脱轨。创新创业教育自主创新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按照新的综合课程内容规定,加强各课程之间的界限,将各部分有机衔接起来,特别是将中医临床医学与基础科学相衔接。创新编写新教材的学习、培训和考试大纲和课程内容。有的课程经过融合,对重复的内容进行了删减,既可以将内容一网打尽,又可以减少课时数。根据改变后的教学体系,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塑造学生的临床医学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实践活动中积累工作经验,进而形成创新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具有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

3.3建立创新创业实践的体系

实施项目式学习,每年可设立专项基金,奖励医学生的技术创新,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科研活动提供合适的环境,为学生创造机会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工作,学生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专业发展方向,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创新思维和能力。学生社团要定期组织实践活动,由“医学生科技协会”牵头,鼓励各创业团队结合实际开展创业活动,并提供分项资金支持。活动实行负责人制,全过程包括策划、教师评审、实施、评价、总结。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积极地自我提升和发展,提高创业意识和能力。

3.4强化素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德育是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基础。只有具有突出的人文素质,让学生保持优秀的精神本质和文化素质,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走得更远,才能得到更长久的充分发展。团队灵活利用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美术馆、历史时代文化长廊、华西医学展览馆、我国口腔历史博物馆等优势文化资源。院校学生按时参观考察了“六厅一廊”。让团队学生接受人文,提高修养,强化文化艺术特色。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健康科普活动和科普竞赛,关注全生命周期时间和身心健康全过程,正确引导学生形成适当的身心健康观,养成身心健康的个人行为和生活习惯,开展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团队积极主动地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讲座和实践人文素养公选课,将人文情怀认真围绕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人文素质已成为学生改革创新的长期保障。

4.結束语

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种自动控制,教学方式也呈现出随着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发展趋势不断变化的动态全过程。为此,医院制定了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的长远体系和建设规划,选择了激励政策和对策,鼓励开展有利于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以期完成药学自主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曲晓娟,林子彬,王松华,等,综合性大学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5,26(6)∶47-49.

【3】宋汉君,姜思政,罗佳滨,等.新形势下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和目标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7-9.

创新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创新精神对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高校的教学当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 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 一定要找准问题的关键。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的立校之本, 很多关键性的环节对于学生和高校的未来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所以笔者建议高校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重视, 势必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二、转变工作理念, 推进研究生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研究生党建工作建设重对于基础的建设, 由于高校中的研究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具有很高的才能, 建议高校中的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 不要刻意的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 一定要让这些高素质的理论性人才懂得遵守党的教导, 明确党支部发展的重要性作用, 在高校中无论是党支部还是一些党员教师, 对于高校中研究生的影响作用都是很大的, 只有让这些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

三、突出载体建设, 推进研究生党建活动创新

(一) 构建研究生党员组织生活平台

高校的党建工作需要建立一些组织生活平台, 通过对学校安排的实践性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党建意识, 研究生是高校中的高等才子, 所以学校在组织有关活动的时候也可以适当的要求研究生进行参与, 通过征集党支部组织生活活动方案, 来激发高校研究生构建党组织建设的积极性。

(二) 建构示范党支部建设发展平台

建构示范党支部建设发展平台对于拔尖性人才的素质教育十分重要, 在很多高校当中教师都通过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的教育来培养一些研究生认清楚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学校的党委和党组织能够适当的设立一些创新型的发展平台将会更加促进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也有助于高校的党建发展和建设。

(三) 构建党员实践教育活动平台

创新教育对于研究生而言至关重要, 所以适当的建设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社团活动对于研究生而言可以锻炼自身的价值观和学术方面的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社团活动来让学生从中学会组织能力, 高校的社团活动中应当的引导学生从党建的角度出发去组织活动, 无论是思想还是行动上都应该遵守我国党的号召, 积极开展学习国家有关领导提倡的做法。

(四) 构建新型网络教育发展平台

在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当中, 我国高校中的教师和学生已经将互联网视为互相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 例如一些微信、QQ、博客、微博等软件都已经成为了教师宣扬党建建设和先进思想的重要工具, 在实际的工作和教学当中, 每年使用这些先进网络技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研究生就占据了大多数。更是有着很多的研究生通过利用这些技术来完成教育平台的建设, 让传统的沟通和交流模式被这种先进的信息化软件所替代。

四、完善长效机制, 推进研究生党建工作体系创新

(一) 完善高校研究生党建体系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先进思想, 就需要对高校的研究生加强党建体系的建设, 在高校当中党委和与研究生管理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和控制, 力求在各个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和管理体系, 为高校培养研究生的党建思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坚持多样化设置党支部组织体系

多样化设置党组织结构对于高校加强研究生的党建体系建设有着一定的促进性作用, 因为在高校当中对于研究生而言, 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可以有效的培养创新式的人才, 现如今很多高校对于研究生的管理和培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以年级和单位进行党支部组织设置体系可以让研究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具有方向性。

(三) 打造互动式党建活动体系

党建活动的建设并不仅仅是单方面的, 应该是由高校中的研究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有关党组织人员通过开展一些具有创意性的活动来吸引研究生的注意力, 进而为打造互动式党建活动体系奠定一定的基础。这对于推进党员和非党员建设都有着一定的促进性作用。

(四) 推行研究生党建工作质量保障体系

为了更好的促进研究生成为党员, 笔者建议有关高校一定要根据自身来制定一些相关的制度和政策, 以此来规范对于研究生党员的建设。高校有关党委一定要做好培训工作, 对于一些有着积极思想和先进理念的研究生一定要积极的进行培养和建设。加强党建工作的建设和总结对于评定优秀党员和宣扬优秀事迹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论述可以发现现如今高校中的研究生在思想培养上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和主动性, 只有高校的教师加强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建设, 才会对于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起到促进性的作用, 进而为党建体系的发展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加强高校研究生的党建教育十分重要, 而拔尖创新型的人才更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 研究生党建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笔者将会针对高校研究生党建发展的必然要求进行简单的分析, 并对如何转变工作理念推进研究生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进行具体的论述, 最后笔者会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研究生党建创新进行阐述。

关键词:党建,研究生,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向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加强和改进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J].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05) :2323-2340.

创新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在学校依托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 充分利用学院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学科优势, 积极拓展构建教学、科研、产业本科链式培养机制, 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在规模化教育过程中实现个性化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前,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 是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同时, 还拥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 分别是教育部新型传感器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功率器件与智能功率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隐身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和四川省传感技术工程实验室。众多的科研优势将会为学生的培养打下坚实的研究平台。

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理念

本科教育作为多层次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 是学生基础知识和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依托“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创新人才

不是喂一口、吃一口地“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古人云:“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高校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有效的教学手段, 创造性地掌握教学理论和技巧, 完成教学任务。

(4) 高校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

“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人的遗训至今仍富有深刻的哲理, 更何况信息网络时代, 人们接收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们面对的是看电视玩电脑长大的孩子, 他们知识面广, 思维敏捷, 接受新知识快, 有主见, 培养方面注重本科培养的复合性、系统性和创新性, 坚持教学与研究以及产业相结合的特点, 培养学生开阔的专业眼界和创新能力。在教育理念上, 强调参与式教学, 注重在参与式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在教学方式上, 注重三个互动包括学生与导师的心灵互动, 教学与课堂内外互动, 学校-家长-同行企业在理想和能力培养上的互动, 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探索精神。在课程设置上, 注重理工渗透, 加大基础课比例, 使学生的基础课程占全部教学课程的50%以上, 保证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口径, 以适应越来越开放的专业知识学习。

2 创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成效

2.1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的硬件措施与保障

2.1.1 加强学科建设, 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近几年, 为适应社会需求和科技进步, 学院加强学科建设力度。在建设中, 学院重视保持培养电子科技人才的特色, 重视与同行业公司、研究所联合共建, 形成交叉、融合的学科群。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持续建设, 微固学院的学科布局基本成型, 优势学科保持领先, 新兴学科发展迅猛, 学科建设凸显亮点。其中“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新增“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并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拥有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1个, 博士学科点4个、硕士学科点5个。2005年新增了“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并建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使得学院的学科实力大大增强, 确保了学院持续稳定的发展。实践表明, 这样的学科群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2.1.2 加强实验室建设, 促进学科建设

独立性强, 在许多方面值得教师学习。因此, 作为高校教师要使自己不断进步, 不断完善, 就必须虚心学习学生的优良品质, 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才能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5) 高校教师要掌握一些创造技巧。

科学家姆傅曾说:人们对付当代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 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性的潜力。如果高校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培养自身创造意识的重要性, 那么, 培养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同时, 科

学院把实验室建设作为提升学科学术水平的突破口, 集中人力, 建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 国家级研究基地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5个和3个“211工程”建设的研究机构, 学院还拥有从事教学、研究、开发、设计的电子科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材料微观分析中心、纳米技术中心等多个专业教学实验室和研究实验室, 研究领域覆盖了当前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的主流方向。拥有实验室面积2000平方米, 仪器设备价值8000万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各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对部分本科生开放, 并配有专门的导师进行指导, 为学生提供很好的科研创新平台。

2.1.3 搭建本科教学综合实验平台

针对本科生创新培养体系, 依托学院优势, 学院搭建了包括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本科实验教学平台、IC设计与微电子工艺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应用化学本科实验教学平台在内的三个本科综合实验平台, 实验面积1000平方米, 仪器设备价值1550元。综合实验室对本科生100%的开放, 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方案设计能力, 发挥硬件的育人功能。

2.1.4 建立校外生产实践基地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工程实践素养, 学院积极拓展校外生产实践基地, 目前学院除拥有三个自主科研产权和融资的公司之外, 还建立了包括乐山菲尼克斯、绵阳开元、峨嵋739厂、苏州和舰等8家公司在内的生产实践基地, 定期接受我院本科生从事生产、研发等工作。除此之外, 学院和intel、中芯国际、安捷伦等一些半导体巨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邀请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对我院开授专业课程, 让同学们所学更贴近实际, 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工程素养。

2.2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的软件措施与保障

2.2.1 大力营造科研氛围激励创新思维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可能是某一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 必须在一种创新文化的氛围下进

学研究已经证明, 创造性是可以教授的。因此, 高校教师应掌握一些创造技巧, 如头脑风暴法、检核表法、类比发明法、缺点逆用法等, 在运用创造技法的同时, 增强创造意识, 又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综上所述, 培养高校教师创新意识, 进而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 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新世纪更加激烈的竞争是我们亟待完成的任务。

行。这就要求在高校校园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一方面学院大力营造育人氛围, 以大师的魅力去带动和影响学生。学校开设微电论坛这一品牌讲座, 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学者与学生交流, 让学生感受创新研究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截止目前, 举行微电论坛讲座113讲, 囊括了国内外知名学者100多人。同时开辟了教授走廊、教授餐厅等, 让各位老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交流科研情况, 研讨科研问题。而这些氛围也正积极的感染着同学们, 帮助同学们在自由、和谐的学术环境中激发创新意识。另一方面, 学院通过举行SIMNER活动、各种研讨课程, 营造科学研讨氛围,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同时学校积极鼓励同学们参与全国大学生各项竞赛, 同时配套相应的培训计划, 让同学们感受科研创新的魅力。

2.2.2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专项活动

为确保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 学校出台《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条例》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专项活动。整个项目的申请完全按照科研课题立项、申请、评审、验收等流程进行。学院也相应配套建立学院科技创新基金, 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鼓励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创新活动中来, 帮助学生熟悉课题申报到研究、鉴定的各个阶段, 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2.2.3 鼓励参加科技竞赛, 建立科研论文基金

鼓励学生参与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创业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多项全国赛事, 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在大赛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建立科研论文基金, 鼓励学生以论文的形式总结研究成果, 取得良好效果, 目前, 我校本科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呈大幅上升, 近两年时间本科生正式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2.2.4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档案

每个学生进校开始, 学院为每个学生建立了创新人才档案。这个档案将陪伴他们度过大学四年的时光。全面、翔实的记录他们在大学期间的点点滴滴。大一结合新生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 要求学生写下大学四年的目标, 并在每学期初制定计划, 在学期末提交总结。同时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获奖项情况, 包括各类科技活动、课题, 撰写的论文等都收集到档案中。建立此档案, 首先对学生自身而言, 是督促也是鼓励, 随着档案内容的丰富, 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逐步建立。同时在同学之间也无形的营造了一种竞争的氛围, 这种氛围会激发他们潜力, 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热情。其次, 创新人才培养档案会在大四时并入我们的就业人才档案, 为就业单位和研究生导师挑选人才提供全面, 可靠的资料。

2.2.5 施行综合导师制, 加强导师与学生的心灵互动

某种程度上, 学生对教授们都有一种精神上的依赖和敬畏。他们渴望得到教授们的关注, 关注他们的状况和进步, 并对他们的人生给予有益的指导和帮助。学院借助强大的师资力量, 聘请50多名教授、副教授担任大三200多名本科生的综合导师, 对本科生进行指导。综合导师制的施行, 给学生和老师同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实现了学生与教授的零距离接触。学生通过聊天的方式与导师之间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 领略到教授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 获取更多有益于人生价值的东西。对于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而言可以提前介入到课题的研究中, 在本科生学习中融入研究性学习环节, 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

2.2.6 开设新生教育课

在以往的大一导生制, 大二班主任制, 大三大四综合导师制的培养体系的基础上, 学院首次将新生教育以课程形式开出, 改变了以往集中在一个星期讲授的方式, 而将课程以每周一次的形式贯穿整个学期。在课程内容上也较之以前的讲座更为丰富和体系化。从心理上适应大学生活到介绍日常管理, 从学习方法介绍到专业介绍, 从如何制定计划到职业生涯规划, 授课主题既环环相扣, 又层层递进。并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每次课程中, 在开拓学生学术视野,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引导他们树立创新意识, 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每节课后会要求同学提交一份对课程内容的体会和建议, 利用这样一种形式鼓励他们通过思考, 将优秀、创新的意识内化为他们自身的一种认识。新生指导课的开设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也帮助学生成功的迈出了走向优秀的第一步。

3 产、学、研结合建立本科链式培养模式

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 注重个性化教育, 加强学生科研实践和营造科研氛围, 将教学、科研、工程素养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 构建教学、科研、产业的本科链式培养机制, 分年级、分层次的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3.1 选苗阶段, 科学兴趣诱发训练

依托本科综合实验室平台、大学生创新基地平台, 科技社团平台, 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的100%覆盖面的教学培养。同时与科技竞赛相结合, 进行智力诱发训练。在此基础上还从两方面强化选苗培养。一方面是:鼓励学生将产生的好想法和好设想, 通过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专项活动, 申请立项到实验室和学校的科协去实现, 并聘请相关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是:以新生课堂, 新生导师制为手段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对科学研究的热爱。

3.2 拔尖阶段, 创新能力启发训练

基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各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作为优秀本科大三学生进实验室的培养基地。在20%的成绩优异和学有专长的学生中实行综合导师制。聘请博导和教授作为综合导师, 按照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 选拔拔尖学生进入实验室, 加入学校的各个科研团队。学生利用学习之余、周末、寒暑假等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实验室学习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 实际操作先进仪器。通过与导师的面对面交流;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操作, 启发学生的闪光思维, 培养其创新意识, 拔尖培养一批基础知识扎实, 动手能力过硬, 创新意识突出的高水平人才。

3.3 择优阶段, 综合素质激发训练

对于通过拔尖培养进入实验室20%的同学进行再选择、再培养, 从中再选择50%的同学在大四时进入拥有学校自主科研产权和融合社会资金的公司实习。进入这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企业, 学生可以将课堂学习和在实验室中学到的知识更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的生产中, 在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同时, 还让学生参与生产的全过程, 使其更加了解行业的发展和在实际中寻找学习的不足, 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补充。通过择优培养以启发学生思想, 培养其创新能力, 同时使学校的教育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4 创新型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近两年多来, 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 学生参加开放性自选实验达2300余次,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参与科研的本科生达168人次, 通过生产实习基地进行工程素养的同学达到85人次。本科生创新能力增强, 本科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23名同学在全国和美国数学建模竞赛获奖, 26名在“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精诚杯电子产品设计大赛、亿利达杯电子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获得殊荣;文体活动丰富活跃, 成绩突出:李恩泽、李嘉明、李婕达同学为学校取得世界华语辩论赛和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及两次次全国大专辩论赛亚军的荣誉, 王澍玮同学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获得国家级健将称号, 并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获得3枚金牌1枚银牌的好成绩。李默兰同学获得全国歌唱比赛金奖;孔抱冲同学获得全国优秀团员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势必会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目标。

创新性人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依托雄厚科研平台、校外企业的生产平台, 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对每一位本科生, 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 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 兴趣、特长、爱好等, 开展个性化培养并一直追踪, 对有发展和培养潜质的同学提供更高的发展平台和培养机会。最终探索出一套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学、科研、产业的本科链式培养机制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论述了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 注重学生个性化教育, 加强科研实践, 大力营造科研氛围, 通过整合学院资源, 构建教学、科研、产业的本科链式培养机制。分年级、分层次的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探索出一种与学校发展相适应, 富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高校

参考文献

[1] 杜建耀.“规范化”管理和“个性化”培养[J].教学管理, 2006.

[2] 葛艳春, 邢志国.创新意识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高教研究, 2006.

[3] 张群, 马千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6.

[4] 艾战胜, 涂争鸣.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

[5] 龙大为, 何兰英.个性化、多元化教育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J].思想战线, 2006.

创新人才培养范文第6篇

摘 要: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创新教育的目的,要培养出创新人才,首先是创新教育。课程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实施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我们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观念,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从而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创新。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语言技能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外,还应当增设教学实践课,开设开放性、创新性,多元性的专业选修课和能力创新教育课程。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人才;课程设置;创新能力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日益进步,政治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对我国高师院校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规格要求愈来愈高。传统的纯语言型的人才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传统的英语专业教学过分强调英语技能的训练,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在英语技能的训练中又过分强调模仿记忆,忽略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全国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教育模式基本雷同,课程设置千篇一律。这些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实际上是缺乏创新能力、开拓能力;缺乏业务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缺乏师范教育能力素养、心理能力素养,仅仅是一些懂得英语语言技能的语言人才。这样缺乏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语言型人才愈来愈不适应社会需求、科技的进步。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添新的教学内容、设置新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一、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规格和内涵

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改革实践。它以发现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为宗旨,着重营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创新教育是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新方法。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人才。一般来说,创新人才应当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这三方面的特质。创新精神就是指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必须具备敏捷性、灵活性、批评性、独创性和探索性的思维品质。创新人格是创新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包括自信、自尊、乐观、开朗、谦虚、谨慎;事业心、责任心、恒心毅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它是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创新能力则是把创新理想、创新精神、创新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和意识又是实现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动力。

高师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转变传统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观念,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创新,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对于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规格,2000年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作了明确规定。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21 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能力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根据这个培养目标,英语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技能、宽深的知识和创新能力。扎实的语言基本技能指良好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技能。另外,学生还应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具有正确的语音、语调、词法、句法、章法、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能力。除此之外,英语专业的创新人才应当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没有这些基本的语言技能,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只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英语专业的创新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语言功底、丰富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文学素养外,还应当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创新型的英语人才要求能够从事英语翻译、教学等工作外,还要求能够从事其他的与英语有关的工作,例如,外事活动、对外经贸、国际法律等。另外,英语专业的创新型人才还要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观念是健康人生观的表现,它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前提保障。

传统的教学模式呆板,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雷同,已经阻碍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要革新旧的教学内容,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的发展需求。新的培养模式应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设置应更具有创新性、灵活性、包容性、多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创新教育创新人才课程设置的思考

课程创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既不是简单的拼凑组合,也不是在原有教学计划上增加学时或学期,而是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能力与创新紧密结合而成的优化课程体系。目前,全国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三大块,即基本的语言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师范教育技能课程。但全国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雷同,大都没有自己的特色,无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传统的英语语言技能课程大都在一 、二年级开设,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精读、泛读、语法、听力、口语等基本语言技能课程。精读和泛读是语言技能课程的核心课程,但这类课程往往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事实上,英语语言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学生们学习英语语言已经七八年了,经过一年的语言再学习,再提高,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不需要纯粹为了语言的学习而学习语言。英语语言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完全可以通过英语语言专业课程的学习来提升。这样,在英语语言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提升了自己的英语语言技能,又学到了专业知识。所以,大学二年级可以开设一些专业性课程,例如,西方文化、中国文化、英美政治历史等。对于语言的学习,上世纪80年代初,国外兴起的语言技能教学过程大纲,近几年在国内备受重视。这类大纲的重点不是放在教学的效果上,而是放在获得语言知识技能的过程上。这类大纲不像传统的教学大纲一样有固定、统一的教学内容,这类大纲是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周密制定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内容。例如,历史、地理、政治、法律、人文等。因为这种过程大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制定,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通过这种过程大纲学习,学生既提高了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同时又提升了这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笔者认为在高师院校开设过程大纲专业课程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又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埋下伏笔。

除此之外,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注重开放性原则。创新人才知识结构多元化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所以,课程设置应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要体现开放性、选择性和多元性。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为不同兴趣,不同爱好的学生提供选择。胡壮麟先生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各学校应有自己的特色,不必强求一致。同理,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兴趣和学习风格,不必按同一模式培养。在保证技能教学的共同要求的条件下,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此,笔者认为,高师院校英语专业除了开设英语语言基本技能和英语专业方面的专业课程之外,可以选择性地开设一些与英语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宾馆饭店英语、秘书英语、国际贸易、法律、房地产、经济、商务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这些开放性、选择性的课程可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的选择和市场的需求去选择课程,去发展自己的学业,为自己、为社会学习发展自己。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里,除了专业课程外,实践课程模块同样很重要。实践课程包括英语专业英语语言实践和高师院校英语语言的教学实践。实践课程不同于其他知识传授课程,实践课程是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所学的知识,认识知识对实践的重要性和指导性。另外,通过实践更好地把握知识和掌握知识技能。实践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求新知识的能力和精神。学生的实践课程除了英语语言的实践教学之外,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还应开设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英语教材教法、英语测试、论文写作、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

市场经济,创新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呼唤英语专业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为了求得更好的发展,使毕业的学生将来能够更快地找到工作,为社会服务,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应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创建新的课程体系。以创新教育、创新型人才为教育的最终教育目标,改革我们传统的教学课程模式。加强英语语言实践课程的训练,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规格、高素质的开拓型、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天赋.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与课程设置的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2]王艳枝.与时俱进推进创新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3).

[3]曹世清.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历程、内涵及途径[J].滨州学院学报,2007(08).

[4]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8).

[5]工淑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英语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8(06).

[6]胡壮麟.中国外语教育六十年有感[J].中国外语,2009(09).

[7]刘道玉.创造思维方法大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8]瞧秀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与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J].宁夏大学学报,2004(03).

上一篇:大学生演讲稿范文下一篇:校园多美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