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范文

2023-10-11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就不同文本, 阅读起来其要求也会有所不同。阅读散文, 要理解文章中的人或事物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文章组材的特点, 体会文中精美的语言;阅读小说, 要了解故事情节, 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阅读诗歌, 要把握全诗的内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句的意境, 感受诗句的节奏。

古诗词鉴赏方法基本的有5种:理解古诗词意思、内容鉴赏、语言鉴赏、情感鉴赏、写法鉴赏。

一、理解古诗词意思

首先要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明白词语含义的途径有:一是诗、词、曲中使用的典故;二是一些词语的语境意义, 这些语境意义常和一些修辞手法连在一起。理清句子结构的方法有:一是将互相关联的景物组合起来理解;二是理清正常语序, 再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诗句的语境意义从一般两个方面把握:一是上下文有关联词语要联系起来理解;二是要联系作者或写事件的历史背景。体会诗句中的意境要在脑海中浮现作品所叙之事、所绘之景, 能设身处地曲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感情基调, 通过想象去理解所抒之情。此外, 要善于抓住“诗眼”来理解。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用了典故,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学生很容易根据书本下面的注释体会到词人以古人自比, 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这层含义。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联古诗。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 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 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 听到邻人吹笛, 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 看见两个童子下棋, 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 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 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这一联两句古诗都分别用了典故, 学生根据书上对“闻笛赋、烂柯人”的解释自然就能体会到这句话是说作者自己在外二十三年, 如今回来, 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 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 觉得人事全非, 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 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 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 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二、语言鉴赏

语言鉴赏就是要揣摩诗歌中的词语, 领悟它在诗歌中的作用或者道出人物的典型特征, 或者表现出景物的特点。体会词语, 体会诗歌的意境, 品味诗词 (曲) 中语言的形象性和凝聚性, 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和作用。如《归园田居 (其三) 》“草盛豆苗稀”的这一句抓关键词“盛”与“稀”让学生理解, 学生自然就知道两者形成了对比, 说明了作者不善于种田。“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中抓重点词“晨、月, 理、归”,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体会到这句诗是写作者辛勤劳作了一天的意思。

三、内容鉴赏

诗歌内容大致可分为:写景、叙事、哲理、抒情等。对写景的赏析, 要表现出画面的特征, 要注意虚实结合。哲理赏析, 要阐明诗句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抒情赏析, 要表现出诗人的情感特点。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结合诗句, 找出写景和抒情的诗句, 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发现, 前一句写景, 后一句抒情, 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思乡之情。

四、情感鉴赏

诗歌的情感内容大致可分为:友情 (送别诗) 、思乡、思念亲人或朋友、爱国之情等。在赏析中, 不仅要体会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 更要体会作者抒发感情的背景, 感受与其他诗歌的差异。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 其中“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一句, 诗人书写惜别之情, 劝诫友人只要存在真挚的友谊, 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关山月》中“戍客望边色, 思归多苦颜”就是表达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直白的表现爱国之情的。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 直白的对学生阅读能力要求方面提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欣赏文学作品。在初中阶段目标中又再次具体地对阅读做出了如下要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由此可见, 阅读鉴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处于就在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力图以教学中的实际案例谈谈古诗词阅读鉴赏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阅读,欣赏,鉴赏,古诗词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确切来讲,古诗词的教学属于文言文教学的范畴,它是我国所有民族文学式样中最为精粹、最为高级的一种,由于蕴含的情感丰富而细腻、语言概括而凝练、手法复杂而多样,教学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关于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有的教师认为小学阶段重在朗读和背诵,有的教师强调要在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记忆,有的教师认为教学重点侧重在诗句的诵读,有的教师则坚持应侧重对诗意的鉴赏和领悟。尽管存在着教法不一的现象,但是对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在以下三点上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

首先,古诗词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审美愉悦感是明确的。由于自身固有的韵律和节奏, 每首古诗词就像是一曲流动的音符,往往通过简单有序的几个句子,在我们面前就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和逼真的形象, 再加上优美的意境和精妙的语言, 它能够在审美情趣、情感陶冶和精神愉悦方面带给读者极大的满足。

其次,经常诵读古诗词对我们的情感能起到熏陶和教化的作用。由于诗作者赋予古诗词优美的文化意境、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我们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通过和诗作者的隔空对话可以深深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再次,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和借鉴可以大大提高我们遣词造句的能力。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创作手法灵活多样,如果能够加以借鉴,这些对于我们现代白话文的写作水平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古诗词教学的利弊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出现以前,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是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 外加上一本课本和老师的一张嘴,教学方式单调乏味,学生们上课缺乏兴趣和热情。随着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和前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其中,既有把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古诗词教学产生的新能量和积极作用,也有多媒体技术滥用和网络依赖给古诗词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 把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引进古诗词教学,给传统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在配合教师讲解方面,多媒体动画和声音的结合很好地诠释了诗句的含义和诗歌的意境,给学生带来直接的观感和体会,降低了讲课的难度,却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其次,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古诗词教学,加大了课堂的科技信息含量和知识传播速度,语文课堂由原来僵死的教师单向知识灌输和学生被动参与变成了学生的积极分享和主动情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彻底激发,整个课堂是灵动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学生心情是快乐的、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我们在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古诗词教学时还要避免科技发展给文化传播带来的副作用。由于多媒体技术呈现的画面五彩斑斓,教学幻灯片令人眼花缭乱,有时会让教师和学生迷失掉古诗词教学的正确方向。如果我们上课时一味重视教学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的教学和思想启蒙,学生上完课后除了几张幻灯片以外大脑一片空白, 这就失去了古诗词教学的本来意义。

3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古诗词教学的具体策略

多媒体辅助古诗词教学不应单纯地理解为用电脑和多媒体课件来进行上课,或者简单理解为网络环境下的古诗词教学。具体来讲, 运用多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古诗词教学有以下几点策略:

首先,要加大课堂信息容量,实现知识迁移拓展。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熟悉网络信息资源, 合理筛选对古诗词教学有用的信息,带到课堂上来,经过整理、提炼和加工,变为己用;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下载和查阅网上资源, 阅读推荐的优秀文章篇目,独立完成诗词知识的迁移和拓展,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其次,从教学实际和学生需要出发,结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摒弃形式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做法,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自己对诗词文本的理解,整合出最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课件,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和文学素养。

再次,由于网络技术的采用,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诗人当时创作的情景和诗句所表达的画面完整而生动地呈现出来,让孩子们穿越时空和诗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在真实情境的模拟中享受到诗歌学习的乐趣, 这样就能够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最后,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如e—mail和bbs论坛等网上交流工具,建立一个班级的学习交流群和诗词知识网页,大家通过网上发言和电子邮件的接发来进行古诗词的学习和探讨,开辟第二学习课堂,延长学习时间,拓展学习空间。通过网上讨论和发言,一方面可以解决同学们在古诗词学习中的疑难,扫清学习障碍;另一方面也节省了课上讨论的时间,避免了部分同学课上回答错问题的尴尬。

4结 语

古代诗词既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又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学校教师,一方面,我们把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古诗词教学中, 给孩子们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文化传统,汲取精华;另一方面,我们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方式把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乃至科学和哲学等门类的知识图文并茂地讲解给同学们, 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深刻体会到诗作者创作时想要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意图,培养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和优秀品质。

摘要:古诗词语言精练、情感丰富、表达形式多样、易于吟咏和传唱,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的喜欢,也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经常诵读古诗词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写作中积累和运用诗词中的好词句,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道德品位。本文试结合小学古诗词的教学目标和多媒体技术的现状浅谈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最大程度地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明璀璨的明珠, 是汉语水平发展的精华之作。古代诗词的特点是朗朗上口, 适合于小学生阅读和背诵的诗词很多。鉴于小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有限, 对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也极其浅薄因此,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好奇心强, 模式记忆力较强, 语言学习能力突出, 模仿能力强等等。小学生同样具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弱点, 心理方面的接受能力受到小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 尚远远不能达到成人的心理水平。因此对事物的认识比较片面比较直观, 缺乏自我分析的能力。

古诗词的传授过程中, 老师要对诗词进行一定程度的讲解。这个一定程度指的是在小学生可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讲解。过于高深的讲解对于小学生理解诗词的深刻含义意义不是很大。从我们自身的发展角度来看, 儿时的一些诗词仍然可以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无法抹去, 随着年龄的增长, 阅历的增多,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也越来越具有自己的观点。从这一点上来看, 一首好诗对一个人的影响远远超越了时空, 它的影响甚至是一辈子的。因此, 让学生首先掌握一首诗, 也就是着手让学生首先背下这首诗。

在记住一首诗后, 学生往往会在几天之后进行第二次背诵, 第二次的背诵非常重要, 对于加深这首诗的印象, 对于以后对这首诗是否真的有兴趣都很关键。

2 古代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有些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显得会比较吃力, 这并不是说这些学生在智力上有什么问题。就一般学生而言, 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 智力因素相差的不会很多。大部分学生对于语文教学中产生的难点都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得以彻底的消化解决。而少部分同学从一开始也许就对语文的兴趣远远没有对自然的兴趣那么大。因此, 这部分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如果一个学生实在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大, 那么就要从其他方面进行一下调查了, 是否有其他更为关键的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

因此, 古诗词在这个时候就是派上用场的时候。研究表明, 儿歌的产生与儿童的语言的超速发展有关, 有些儿歌、童谣会不经意的快速传播, 这与儿童天生喜欢表现有关, 他们在掌握母语的技巧和程度上都是令人极其惊讶的。古诗词与儿歌、童谣具有很多的相似性, 而古诗词的艺术性则从儿歌、童谣等民间顺口溜式的语言特点上上升了一大步。古诗词在小学阶段, 尤其是小学的低年级阶段, 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掌握语文其他方面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3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大量的古诗词

从个别几首诗词, 到全面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小学生由于接触的书籍比较少, 因此好多学生只是掌握了书本的那几首诗。然而, 对于文学艺术长廊中的诗词, 可以说浩如烟海。为了让学生在业余时间体验诗词的巨大魅力, 以便更好的学习语文这门课程。需要引导学生有所挑选的多学习一些诗词。由于低年级同学掌握的汉字有限, 应该以简单易懂的诗词为入手, 不选择生僻的诗词, 也不选择含有生僻汉字或者古代汉字的诗词。多选择景色优美, 歌颂祖国河山, 歌颂大自然的诗词。不选择凄婉的词, 不选择格调低下, 难以上口的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当学生读者这样的诗句, 会为诗中所描写的意境而感染, 在其幼小的年纪中留下美好的记忆。留下祖国文学艺术的最初的震撼力。

大量的古诗词的记忆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有些学生会在这方面显出超常的记忆力。脱口而出, 上百首诗词能够记忆了然于心。对于学生今后的文学素养将起到良好的铺垫。为培养民族文化栋梁人才打下了基础。

4 诗词熏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

诗词尤其是绝句, 读来简单易懂, 容易记住, 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这样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语文学习需要付出较多的功力, 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体系。而诗词由于其字数较少, 掌握起来简单, 但是其意境与含义却深远, 这恐怕是其他文学形式。譬如小说所无法比拟的。正式由于诗词的这些特点, 加之我国古代诗词数量庞大, 因此, 诗词在造就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力量。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和背诵诗词, 会渐渐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状态。

独立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不断深入, 我国需要的大量人才不可或缺。关于人才的培养, 近些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和尝试的做法就可以看出, 我国是一个人才极其缺乏的国家。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拓展, 人的素质文明不断的被提上日程。西方的理论在科学界需要我国大量的借鉴, 技术层面也好, 知识体系方面也好, 不得不承认, 我们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近年来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大的趋势, 大量的知识不可能都从课堂上得到。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课外学习能力日益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 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 另一方面, 独立学习能力将伴随着学生一生, 将为我国的人口素质提升一个层次, 上一个台阶做出巨大贡献。

5 创造性的发挥古诗词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制度的革新, 需要一线的语文老师不断做出新的尝试。将创新型的教育思维纳入教学管理中去, 把创新始终作为一个根本来对待。固守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显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古代诗词, 在对待如何学习古代诗词的问题上, 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做出大胆的想象, 简单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已然不是办法了, 学生也会因此感到厌烦。

如果不能创造的学习的话, 那学生读古诗词就会像念三字经一样, 读完就忘, 亦不知读的是什么东西。这样的教育方式必须改掉, 通过创新式的教学引发学生的思维跳动, 为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 乃至其他学科的知识而起到一个良好的辅助作用。

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不是拘泥于时下, 也不是拘泥于中, 在灵活中求稳、求变。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学生和老师的共鸣。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学习成绩稳步上升的目的。

摘要:对于小学生而言, 古代诗词的作用不可小视。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担任传承汉语文化的重要作用。为引导学生能够尽快的掌握汉语语文这门独特的学科, 就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多积累教养, 了解学生的动向, 伺机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本文亦是着重就古代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古诗词,语文,汉语,小学阶段

参考文献

[1] 陆志平著.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2] 李福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7, 10.

[3] 周一贯主编.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名师精品录[M].1998年3月第1版.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大家知道, 古诗的特点是韵律美、意境美, 每首诗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我坚持古诗要以读为主, 在读中品味, 在读中理解, 一个“读”字贯穿于教学始终。“诗者,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只有在朗读 (或吟诵) 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诵中学生才能感受诗的语言, 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

钱正权老先生曾说过:“经典诗文教学要牢牢抓住一条主线, 那就是诵读甚至吟唱”。这个读, 是分阶段有层次地读。就朗读的指导而言, 我认为应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认知性朗读。学习古诗伊始, 在知作者解题意后, 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采取范读、指名读、多人读和集体读等多种形式, 重点指导学生把每一个字音读准, 把句子读通顺。如教《清平乐·村居》时, 应注意指导学生把“白发谁家翁媪”中的“媪”, 还有“剥”、“莲”等多音字、生僻字单独标出来, 提醒学生读正确。

第二阶段, 初步感受诗意的朗读。古诗朗读要抑扬顿挫, 轻重快慢, 长短平仄, 第一、二声为平, 第三、四声为仄, 比喻出自唐代翁宏的《春残》中的名句“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落”和“立”要抑, “微”和“飞”要扬, 仄声读短, 平声读长, 平仄相错, 就形成了顿挫。在抑扬顿挫中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让学生有所感受, 有所意会。师生共同将诗句长短、轻重标上识记符号进行练读。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朗读时, 指导学生按标记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还有执教《清平乐·村居》时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连贯后, 指导学生用手打节奏再读, 接着教师按节奏唱读, 学生随读, 课堂上兴趣盎然, 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读出了古诗的节奏美。

第三阶段, 理解性朗读。初读是感受, 那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三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发现一些问题, 紧扣诗眼, 让朗读与分析相结合, 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在理解中巩固朗读, 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山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在朗读中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 然后经过分析得知这样美好的河山已被金占领, 再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 直到体会对祖国深沉的爱。在这个阶段, 通过分析朗读使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中, 学生通过描述美丽庐山瀑布的美景, 讨论站在如此美丽的瀑布下感受是多惬意、舒坦,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古诗, 有利于调动情绪, 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接着老师再次让学生欣赏庐山瀑布壮丽的画面,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 带着美的感受练习朗读, 凭着身临其境的感受, 吟诵时学生就会真切体会到作者当时欢快的心情。

第四阶段, 情感性朗读。在深入了解了诗意后, 作者要通过古诗来表现怎样的情景和场面, 表达怎样的感受和愿望, 赞美什么样的人物和景色, 歌颂什么样的生活和社会等, 都需要让学生去掌握和体会,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在古诗中所流露和洋溢的思想感情, 即诗人的所爱、所恨、所憎、所怨。如教学《小池》一诗, 在学生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勃勃生机, 进而介绍杨万里的另一首写荷花的诗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 分别写了不同季节的荷花小池, 让学生充分地读, 通过多读, 感受诗的艺术感染力,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同时, 感悟诗的和谐韵律, 积累消化, 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在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诵读中, 学生自然会不断有新的“意会”。即使这种“意会”学生一时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于其自身, 优秀的诗歌作品对个人修养的影响已不可低估。

熟读之后即可成诵, 在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 指导学生低声漫语吟读诗句, 仔细品读赏析诗中的意境, 在低声诵读中感悟, 在感悟诗情意境后品读, 读出诗文抑扬顿挫、回旋曲折之美, 悟出诗中所写景物那生机勃勃的情趣。

简而言之, 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指导朗读时必须要有目的, 有层次 (不光是把诗背熟) , 要循序渐进, 教师要明白, 更要让学生明白。

摘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传统教学模式为教师讲, 学生听, 效果不显著。本文立足古诗教学特点, 以读为本, 历经四个阶段的朗读, 达到《课程标准》中古诗教学的要求。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一、 语文教学中的真语文教学

真的含义:语言纯真,动作逼真,情感投真。在“教育学”中教师基本素养就提到一点: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逻辑性强而简练。语言表达时隔不久既要注意科学准确又要富于艺术性感染力,又要讲究语音、语调、节奏的抑扬顿挫,还有手势和表情的渲染,干净利索,能强烈吸引学生。这些正是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中的真。就拿全国特级教师戴建荣老师所上的小学二年级教材《春晓》一课来说,这个“真”在戴老师身上就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戴老师采用了非常动听的儿童语言去和小学生们聊天,然后把《春晓》编成小学生喜欢的儿童歌曲播放给他们听,用儿歌把他们带入古诗,然后再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音调、节奏的抑扬顿挫、逼真的动作、真实的表情去朗诵古诗,让学生像听儿歌一样投入。戴老师在分析古诗中提出思考题:诗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当学生回答时,如:春天随着我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戴老师采用了逼真的动作和真实的情感投入去表演燕子飞翔的动作。并带动学生一起来表演。整堂课戴老师都在用纯真的语言、逼真的动作、真实的情感在教学,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时刻谨记把这份“真”毫不吝啬地献给学生。

二、 语文教学中的善语文教学

善 字面上的善可以理解为善良。但在这里,通过名师讲课中体现的理解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表扬鼓励。小学生是表现欲特别强、敏感性特快,心理特脆弱的年龄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更多地关注小学生的心态、小学生的感受及小学生的兴趣特征和思维方式„„一句话,应当更多地去追寻儿童精神,莫让童心过早地消逝。这些在《教育学》中提到的就我们大多数教师而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善做得就较欠差。很多老师的课堂,当然也包括本人,都是一个观点:抱紧时间授课,只要能把内容讲完就行了,根本不去观察学生的反映,更不去发现学生的潜能,甚至还把学生想表达的观点当作是扰乱课堂纪律来批评,这就让我们的小学生们童心早逝了。而在戴建荣、于永正等名师身上就不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他们在课堂上都很注意观察学生,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关键点及时地表扬鼓励,让学生整堂课充满了激情和信心。如:我还是拿戴建荣老师的《春晓》一课来说,戴老师出示了填空题:春天随着——。戴老师就请几位填有小鱼、大蛇、小青蛙、蝴蝶、蜻蜓、燕子、大雁的同学上来读演自己写好的内容时,有一位小男孩拿着自己写着的小蛇的条子上来,戴老师发现他写的内容与写大蛇那位同学的内容一样就让他回去。谁知那位小男孩回去不到一分钟又拿着自己写的纸条跑上来,这时戴老师不是严厉批评他,而是温和地拉他到写着大蛇内容的同学身边叫他站好,并说有大蛇也要有小蛇才行并鼓励说:“这条小蛇表现也不错。”通过戴老师这小小的观察、发现、表扬让我们领略了语文教学中这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表扬鼓励的妙处。

教师心里有善 教师的气场 营造善的氛围 评价的机智 幽默的力量 美丽的谎言 亲其师善其道

三、 语文教学中的美

前面我提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年人,小学语文教学 必须高度关注童心,不让童心早消逝。语言更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两点做好了,美也就更好地体现出来。就如同文学一样,胡适在一篇《什么是文学》的文章里曾经谈道:文学有三种性:一是懂得性,就是要明白。二是通人性,要动人,三是美,上面的两性联合起来就是美。孔子在《论语》中举出事物对立两端而体现中庸思想者,按其思维形式可分成六类,其中一类是甲乙相互补充、相互调剂、甲应同时有乙之相辅相成,即甲中有乙,乙中有甲,简称“甲而乙”式。如“学”与“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此孔子将“学”与“思”构成一种对待关系,使二者相互为用而适得其“中”。也正如在小学语文教学 中做到真、善两点,那么美也就能从中体现出来,语文之美,美在情感上陶冶、精神的滋养、思想智慧的启迪,语言的渲染。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体说来如下:

(一)语言文雅。 教师的课堂用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既不能太书卷,又不能太白话。应该是介于书卷和白话之间的种既有很强的鉴赏性又对儿童有很强的适切性的语言。鲁迅先生主张在文学创作中使用一种“四不象”的白话语言,“采说书而去其油滑,听闲谈而去其散漫,博取名众的口语而存其比较的大家能听懂的字句”。语文老师的课堂导语也应该是“四不象”而又极具课堂效果的“美言雅语”。教师的导语分为提示语、过渡语、引导语、总结语等。提示语应该做到凝练、简洁;过渡应承上启下,巧妙衔接;引导语要金针巧渡,不露痕迹;总结语则应言简意赅,巧妙提升。教师的导语努力使语言与老师个性、文章特性、课堂课境巧妙融合在一起,努力追求语言的文雅之美。就盛新风老师教学四年级《番茹太阳》一课时,有这么一段导语设计:“尽管生活对一个盲孩子来说,有太多的磕磕碰碰,尽管生活对一个盲孩子来说没有一点色彩,尽管生活对一个盲孩子来说有着太多痛苦的理由,可是天真可爱的明明。却向生活张开了天使般的笑脸,笑得那么灿烂,笑得那么满足。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心酸、心痛的笑啊!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些描写明明笑的语句,相信你的感受会不一样。”(过渡语) 这过渡语,用诗化的语言,巧妙承接了上文的文意,又自然引出了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语言抒情、通俗、稍带些文学味。教师的课堂导语是学生语言的示范。教师必须注重锤炼自己的语言,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成为“美言美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语言面貌。老师的“雅语”转化为学生的“美言”过程,便是课堂由“文雅”到“通俗”的转换过程,故小学生语文教学的美在于文雅通俗之中。

(二)情意古雅 语文是情感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老师也应该是“性情中人”,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课堂魅力无穷。然而语文老师的情感的原点应该在文本之中,是裹胁着语言文字一起呈现的。故而教师不能脱离文本进行凭空的情感渲染,更不能靠媒体刻意地渲染、催生情感。否则,情感就失去了可依托的根基,变得飘忽不实。课堂的情感催生还应是个逐步升温的过程,不可指望一蹴而就。情感的渲染应有所节制,我们提倡一种古典式含蓄内蕴的情感表述,那应是一种淡淡的、美美的、真实的、自然的、容易为儿童所接受的方式。自然、真实的情感是最完美的。是直指儿童心灵的。故小学语文的教学的情感美应有“度”有节、有根有序的一种古雅的情感模式。然而如果这种情感的升华超越了学生的“度”那么这一切就都变成了水中月,镜中花虚化了。要使文本的思想、情感、精神契合儿童的认知,教师必须把自己钻研文本的结果进行适当的转换,调整,要适当地“降”、“减”。“降”是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合适的方法,把自己解读文本后获得的文意进行深入浅出的传递。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先生指出,文意和传递途径有四种方式:浅入深出、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这四种方式其实按顺序呈现了四种教学境界。“深入浅出”无疑是最高境界。“减”是对教师钻研文本所获做一个选择传递。教师钻研文本过程中收获的情感,思想、精神、信息、择其精华加以传递,其余则作为“库存”准备随时调用。“适合”是最好的。用儿童的心灵去体验、去感受,那么你就能掌握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意古雅之美。

(三)方式淡雅 这是指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易于被儿童接受,有助于发展儿童的心智、启迪儿童的智慧、教师应屏弃一切庸俗、低级趣味的方式。特级教师盛新风老师在上《秦始皇兵马俑》一课时,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身份体会并表现军阵的威武雄壮:文学家研究作者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军事家画军阵示意图;导游说解说词;播音员读出军阵的威武雄壮。这样的学习方式,遵循了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又渗透了人生理想的教育。故这种简洁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方式淡雅的美。

(四)品字优雅 汉语言的一大魅力是语言造境,而这个“境”之美是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如李清照词中“绿肥红瘦”一词所蕴涵的情味与意象之美是任何语言无法诠释的,诠释得越清楚,美感便消失得越多,所谓的留一份朦胧留一份美。然而有些语言现象,特别是名家名篇,作者的炼字造句可谓匠心独运,对这样的语言现象,应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才能品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品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通过“咀嚼”语言文字,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内核,享受深层的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即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现遣词造句的精巧、表达的妙处,培养感悟美、发现美的眼光与能力如人教育版实验教材《燕子专列》盛新风老师在教学瑞士居民寻找燕子一节时,她是这样引导学生去体会“纷纷”一词的。师问:“都有哪些人去寻找燕子了?学生想到可能有老人,有孩子,有政府官员,甚至还有残疾人。师再问:”这么多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性别的人都加入了寻找燕子的队伍,你能想象到他们走出家门时的心情吗?学生说“迫不及待、心急火燎、三步并作两步、急匆匆。”等等。老师最后总结:这么多人怀着这样的心情走出家门,这就是“纷纷”啊! 这个对“纷纷”一词的品味过程,是个“细嚼慢咽”的过程,是个极力铺陈渲染的过程,是把“薄”书读成“厚”书的过程,所以,对这样的语言现象,不着力“品”,不细细“嚼”是无法品出其中之“味”的。品味词语方法很多,如“分层品味、挖掘深意、以词串文、归类辩析,辩论解词、表演解词、动作加联系文境解词、读演结全解词等。只要抓住重点词句沉潜品味,就能使沉睡在纸面上的静止的语言符号“活”起来,“立”起来。品字优雅也就是自然、得体、大方、恰到好处的品读体会语言。只有做到语言文雅、情意古雅、方式淡雅、品字优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就更能充会体现出来了。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做到真、善、美就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一堂能做到真、善、美的语文教学课相当于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展现在孩子面前。

一、 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

1、 有效学习的三大理念:谁学得快

谁学得好

谁学得最开心

2、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

三大策略

学习效率

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 学会

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 学习结果

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策略—— 会学

让学生学得透、学得深 学习体验

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 乐学

让学生爱学、乐学

二、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化难为易

1、怎样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形象:语言的形象化

图像的形象化(强调教师的手绘、自绘图)

动作的形象化

化理论为实践:生活性

活动性

经验型

化未知为已知:新旧知识的关系

花复杂为简单:教学目标要简要

教学内容要简约

教学环节要简单 教师要做到:

1、 老师要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上课要投入。

——这是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

2、 挖掘学科知识的内在魅力,让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

——这是学生热爱学习的核心

3、 寓教于乐,把游戏、艺术引进教学,使教学活动充满情趣。

——这是让学生热爱学习的敲门砖

4、 体验成功,让学生在你所教的学科上获得成就感。

——这是让学生热爱学习的公开武器

5、 重建课堂文化,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家的感觉(安全感)。

——这是让学生热爱学习的吸铁石 课堂是犯错误的地方; 课堂是求知和思考的地方

教学生讲五句话:

老师,我还不懂;

老师,我懂了;

老师,我不同意;

老师,让我来说;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范文第6篇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同时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思想观念,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审视当下“古诗教学”教学现状,三大现象或许需商榷:1.串讲多,品悟少。2.泛读多,品读少。3.拓展多,关注少。为切实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古诗教学”进行了问题梳理,提出了几点实践:1.创设氛围,营造古诗词意境;2.品词析句,唤醒古诗词意境;3.提升底蕴,再现古诗词意境。

【关键词】: 多媒体 古诗词教学 意境 语文素养提升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了50多首经典古诗,《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小学阶段安排如此篇目众多的古诗,其目的是通过古诗教学,让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同时,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植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然而纵观整一个小学古诗教学的现状,笔者以为我们需要对此有更为理性的思考。

几个问题

问题一:串讲多,品悟少

教师花大量时间串讲诗词,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层面,逐词逐句牵引,而串讲式古诗教学模式,容易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制约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学生难以体会到古诗文的意境美。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问题二:泛读多,品读少

学生能背诵许多古诗词,但诵读水平不高。教学中教师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词句的诵读、意境的品味、情感的熏陶三者割裂。由于没有“以读带情,以读悟情”,造成学生古诗词读的量多,品的质差,学生很难以心灵的语言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问题三:拓展多,关注少

教学中“庖丁解牛”肢解完一首诗歌,急功近利于形式各异的表演秀:如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令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几点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弥补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使学生跨越千年时空,进入诗文意境,触摸诗文脉搏,倾听诗人情思,体会古诗神韵呢?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古诗教学,使古诗教学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信息技术以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为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学手段。为此笔者对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运用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创设氛围,营造古诗词意境

意境美,是诗词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情境优美,丰富多彩、深邃的意境能让读者产生无限空间的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教学中若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便能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

1.一行白鹭上青天——倚靠音乐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诗歌的语言:“行云流水,金声玉振”,使读者诵之如清音绕梁,绵绵不绝,形成回返往复的音乐节奏和旋律。而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是融合着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情景,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

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课件中先用平静舒缓的语调,深沉而清晰的节奏朗诵全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感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思接千载的艺术效果,而后配上《阳关三叠》,优美苍凉的旋律拨动着学生的心灵,唤起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再指导学生自己诵读,自己感悟,形成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的体验过程。

在课件中恰当运用音乐的特性,把诗歌的情感融入声情并茂的境界中,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从而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巧妙。

2.二月春风似剪刀——借助画面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一首好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画面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历代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为此我们以此为特色设置画面,用丰富的色彩,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诗中无形的形象变换成有形的视觉形象,让学生通过画面产生丰富的联想,感受画中的情,画外的音,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领略文字内涵,体会古诗意境。

如教学《望洞庭》,利用多媒体播放秋夜月光下照耀下平静的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让学生仔细观赏,感受洞庭湖宁静和谐的美,图文结合,反复诵读,引领学生领悟“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比喻的美妙,体会诗人广阔的胸怀。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品词析句,唤醒古诗词意境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经典诗词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情趣盎然、蕴涵丰富,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唯有像品茶般细细品味,方能回味无穷,享尽其中的精神美食。叶圣陶先生说:“文学这东西,尤其是诗歌,不但要分析地研究,还要综合地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牢牢把握住关键字句、重点字词,借助多媒体,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声、形、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巧妙,但若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便很难理解。而录像的运用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提问:“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升”?接着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飞流而下,水珠迸溅,雾水升腾,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美不胜收的景象,巧妙地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快便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

2 妙处:“升”字是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会绵绵不绝;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状态中。通过该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对“紫烟、挂、飞”有了感性的认识,也对“生”字有了深层体会。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多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一枝红杏出墙来——提升底蕴,再现古诗词意境

当古典诗歌进入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是纸上的文字,不再是遥远的歌赋,更不是学问的所在,它们更应是恍如眼前的现实生活场景,是诗人们与读者曲水流殇的唱和应答。同时由于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空白”艺术,这为学生表达美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1.小蕾深藏数点红——想象表达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

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话。”语言凝炼的诗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应创造性地由表及里,因景析情,开拓诗的意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再现生活场景,对没有写的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使古诗内容更丰满、清楚、完整,也使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诗句十分凝炼,句与句之间留下许多未直接描写的意蕴空间,为此,可以在学生大体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边看图,边展开想象:

“春天,烟花烂漫,离别,显得那么无奈,设想一下,当时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江边,繁花似锦,柳条轻拂,片片飞絮随风飘荡,仿佛要留住这位挚友。” “相见时难,别亦难,只见李白的眼眶湿润了,他轻轻拂去乱飞的花絮,怅然若失。”

“终于到了离别的最后时刻,泪眼婆娑中,李白拿起酒杯,重若千斤,祝老友一路顺风。”

„„

不言而喻,学生在情境的再造中“用象显情,借象悟情”,激起了心灵的涟漪,引导他们在诗句的字里行间做有意的停留,他们的想象便具有了独特的个性,也让学生领会艺术的想象是可以把现实的空间定格并无限放大与丰富,从而体会到诗人与诗中人物当时的情感波澜。

2.嫩于金色软于丝——吟诵抒发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诗词是富于情感的文字,诗词的语言美唯有通过反复品味才能领略到。吟诵是品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在积累了相当量的诗词后,应让学生有宣泄的窗口,吟诵便是一条捷径,课堂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尝试“赏画吟诗”。让学生试着像古人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即兴吟诗,如:

夕阳照在江面上,吟诵“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含苞欲放的荷花,脱口而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更为绝妙的是看到一幅明月图时,或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或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多媒体的介入把古诗描绘的意境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形成视觉、听觉的强烈冲击,学生自然而然能吟诗作对了。但在吟读古诗时,在美读中,要进行有的

3 放矢的朗读指导,注意帮助学生体会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体会诗句的韵律、语流的停延,如此才能体悟诗词的精意妙理、神思妙笔。

3.桃花斜带一溪烟——图画展现美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这些“无形画”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如对于描写山川风貌、风土人情或生活场景的古诗,可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电脑绘画。

教学完《宿新市徐公店》,诗中“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所展现的生活景象,可以绘画下来,并借助视频展示台与其他学生共享。有的学生就画得极为传神:“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果树,粉红色的桃花和雪白的梨花的花瓣悄悄地从枝头飘落,枝头的嫩叶还未形成绿荫。小燕子在春风中呢喃,仿佛在歌唱五彩缤纷的春光。几个刚刚放学的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着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四处寻找,却再也找不到它们„„”学生通过自己稚嫩的手画出了明丽的色彩,画出了心中的景象,也把自己融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实践证明,在古诗词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更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如果说古诗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油然的绿叶,如果说古诗课堂是万紫千红的霞天,那么多媒体便是湛蓝深邃的蓝天,将抽象的、久远的、枯燥的诗词变得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发现美、欣赏美,享受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学生才能在古典诗词的殿堂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公司电脑报废申请范文下一篇:公司网络布线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