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2023-09-16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民俗旅游是促进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本文阐述了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概念和种类特点,从当地居民、民俗文化、产品认知、旅游环境以及专家学者等角度着重探讨了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旨在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性的参考意见,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本真性;文化

现阶段,文化传播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而民俗文化属于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俗文化逐渐融入到旅游行业中,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满足了人们对文化认知的需求。但文化在商业环境中推广,其首要原则就是保持本真性,所以本文从多维度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判断何为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

一、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概述

所谓文化的本真性,即是尊重其本质上的还原性和真实性,还要在传播过程中保持传统连贯性原则,推动文化的传承。民俗旅游文化源于旅游所在环境,与当地风俗习惯有密切联系,而促进本真文化的弘扬传播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实际意义。从更深层的角度讲,文化融入到商业环境与保持文化本真性二者之间并不相互对立,但是文化的商业性发展会影响其保持本真性,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现阶段民俗旅游文化传承的首要任务。在旅游过程中,消费者会在“舞台真实论”的局限中,换言之,消费者想要观赏的景观和获取的精神文化可能都在“前台”呈现,而当地人的真实生活在“后台”不为人知[1]。

二、民俗旅游文化种类

民俗旅游文化种类主要可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复古再现式。将当地消失的风俗文化寻回,通过信息整理、情景再现和设施建筑帮助游客找回文化记忆,如杭州宋城、吴国文化公园等,满足游客与历史近距离接触的愿望,但为迎合游客可能会歪曲历史,形成误导。

其二,原生自然式。通常这种旅游文化传播方式以原生态村落和古寨为展开地,在无后期加工的情况下让游客体会当地的文化特色,游客可以选择参与到劳作和活动中,但开发商应保证当地村民的经济利益。

其三,荟萃集锦式。通过主题公园将旅游地的民俗特色集中整合并加以传播,如民俗文化村、中华民族园等,游客可以在省时省力的情况下了解民俗文化,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人工成分较多,容易造成本真性不强,甚至歪曲民俗文化。

其四,原地浓缩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地区的民俗文化已经逐渐消失,但为了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确保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政府部门选择在附近建设文化园,将民俗文化精华呈现出来,如海南苗寨等,但浓缩地与真实地之间形成强烈对比,同样难以确保其本真性。

其五,短期表现式。顾名思义,短期表现式即是为吸引游客而组织的短时间的民俗活动,一般由两种情况:一种是原有的节庆活动,此时会吸引大量游客,比如那达慕大会、火把节、古尔邦节等;另一种是流动型的,如滩堂戏、花鼓戏等外出表演项目。

三、基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一)当地居民角度

民俗旅游地居民对本真性的观点和态度在文化传承层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研究方向主要为两点:第一,民众对民俗文化本真性的认知情况;第二,民众对民俗旅游保持何种态度,是否愿意參与其中?从当地居民角度来讲,其原汁原味的生活即是民俗文化,包括过去,也涵盖现在。若用静态的思维去审视文化的本真性,无法明确定义过去是本真,还是现在更为本真,因为这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概念,但可以明确的是宗教信仰、民族精神和价值观这些文化是始终根植于心且很难改变的,即使在时间消磨下有所改变也会保留一部分,但生活方式却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明显改变;从物质层面看,古寨、村落、街区都会随着现代化发展而渐变,倘若为保留物质文化的还原性和本真性,剥夺了居民发展的权利,这种做法也不够人道,所以,既要注重满足当地居民的根本需求,又要尽可能保留民俗文化,达到平衡的效果。例如北京街区的四合院,能满足居民对传统院落文化的需求,还能保留当地文化,通过修葺保护达到本真性的效果[2]。

(二)民俗文化角度

从民俗文化本身的角度来讲,其概念较为广泛,包括各种手工艺品、文艺形式、歌舞风格、礼仪文化、节日活动等,还包括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比如四川当地民众喜欢喝茶听川剧,既是当地人热衷的活动也是游客愿意体验的活动。虽然严格意义上讲,这种生活方式贴近于民俗,却不是理论认知的文化,即使在旅游方案中为游客提供这项活动也容易被人们认为与民俗文化无关,但民俗文化的主体是人,要得到游客和当地民众的双方认可,而且新时期民俗文化不应局限于固有圈子中,所以,这种生活方式何尝不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此外,很多民俗文化本真性的维护需要以经济停滞为代价,旅游行业应发挥其效用,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效果,开发商还应给当地民众提供相应的报酬,对民俗文化本真性的维持和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三)产品认知角度

游客选择民俗旅游这种方式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想通过这种旅游方式进一步了解文化,但由于其自身的文化背景、认知能力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对旅游产品的认知也存在较大差异。首先,对于相同的产品,不同游客对其真实性的需求较为不同,对真实性的认知程度也较为不同,比如国际游客对产品真实性的需求通常会比国内游客更为强烈;其次,不同旅游产品将带给游客不同的本真性感受,如中华民俗村的泼水节活动相比云南当地的泼水节活动会存在差距。因此,游客对产品本真性的认知和评判要通过长时间获取的数据信息来掌握。例如,研究游客对旅游产品——中华民俗村泼水节本真性的认知情况时,通过评价表获取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调查其中参加过云南泼水节的游客对此泼水节活动的看法,最终掌握游客角度对本真性的认知情况。若本真性不足,则要进行产品调整,旅游设计人员也可根据游客意见情况进行方案改进。各种旅游产品关于民俗文化方面的本真性存在差异属于正常现象,但应尽可能保证其还原效果,要为游客提供更满意的服务。

(四)旅游环境角度

传统民俗文化传播缺少载体和媒介,新时期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加之旅游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俗文化也借由旅游产业获得了弘扬和发展,旅游环境的开发建设也成了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环,但过多的人工雕饰导致原有文化逐渐消失。例如复古再现式民俗旅游,通过现代化复古建筑达到还原场景、营造历史氛围、吸引游客的目的,但其最大的缺陷即是容易在经济效益的需求环境中失去初心,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开始“功利化”。

在发掘民俗文化时,应结合当地环境,將文化作为特色产品融入到旅游业,使人文知识融于自然景观,加强宣传推广,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手段,确保风景、人情、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与此同时,应加强当地民俗文化的保护,包括非物质文化和手工技艺等,如京剧、昆区,再如剪纸、陶塑、皮影戏等。在文化传播时,应以本真性为原则,保留文化的原有形态,不将利益作为文化改变方向,而是尽可能还原文化、保留文化。

(五)专家学者角度

近几年,为保证文化传播的本真性,许多专家学者都投入到了相关研究中,使理论观点有了静态到动态的发展历程。传统本真性的研究过于片面局限:一方面,本真性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放在溯源还真上,寻找文化的根源;另一方面,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处于闭环状态,也就是说要求其处于封闭空间内,与外界环境交流甚少[3]。新时期,专家学者对本真性又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开始注重动态代替静态,意识到文化不应只停留在过去,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要注重变化程度,至少不能歪曲史实、误导游客。在现实发展中,各地区的民俗文化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或多或少的改变,这种变动的根本原因来自时间、环境、人为等各种因素,若将真实性完全理解为静止保留原有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文化的发展。因此,真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在专家学者的理论基础上,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知范围有了重新的拓展和延伸,从传统的物品到今日的环境,从传统的静态思想到今日的动态思想,从传统的物质文化,到今日的非物质文化等。

四、结论

总而言之,旅游是人们在都市压力下放松心情的高效方法,但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民俗旅游应发挥其文化传播特色,保持本真状态,为文化的弘扬传播奠定基础。相关研究者也要从多维度考虑民俗文化的本真性,将其作为发展和推广的核心,使更多游客能够通过民俗文化了解历史,领略地区特色。

参考文献:

[1]童广路.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的融合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2):13-14.

[2]王亚力,王楚君,向小辉,等.存在本真性视角下寻求本真自我的旅游动机分析框架[J].地理学报,2018,73(8):1586-1599.

[3]葛丽.民俗认同的现代性反思:山西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变迁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徐倩(1985-),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酒店管理。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将动漫艺术的表现手法应用到旅游文化产品中,这是对旅游文化深挖汲取与动漫艺术的拓展和延伸。如何在动漫艺术中注入旅游文化元素,用来彰显它的内涵,让动漫艺术呈现出新的样式并使之与旅游文化相融合,这应该是动漫艺术产业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动漫艺术;旅游文化产品;运用方式

旅游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在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型经济。它是一种既能带来文化享受,又能发挥自身自然资源以此来带动社会效应的产业类型。这种类型,使得它由二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一是外在的自然资源,二是内在的文化资源。由于这种特殊的处境,过去,我们在发展旅游文化的过程中,总是过多地考虑它的外在部分,即自然资源。而对于它的内在部分,我们却很少研究和探讨,更不用说去加以较深的挖掘和拓展。动漫艺术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新型形式,有着活泼、时尚、娱乐等诸多特性,由于它自身的表现形式,在广为传播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它独特的个性。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对于动漫艺术在旅游文化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方式加以研究,它的个性必然会为进一步开拓旅游文化产品设计的多样性及创新性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我们知道,旅游文化产品种类的多样性为它的自身存在提供了丰富的具本形式,这种强烈的服务对象包涵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在经济效应方面孕育着广阔的空间。这样,不论从它的深度和广度上来说,认真思考动漫艺术在旅游文化产品设计中的运用,都有着很深的意义。

动漫艺术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新形式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它主要包括动漫形象设计、动画创作、漫画创作、动漫服饰、公仔以及其他周边衍生品等相关设计。由于它具有活泼、幽默、时尚、休闲、流行、娱乐等诸多特点而极为容易地被它喜爱的民众所接纳,而成为了目前一种较为喜闻乐见的传播渠道。把它与旅游文化产品设计相结合,也符合了中央的精神:“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动漫产业的发展,动漫艺术设计也逐渐摆脱单一的设计领域,转而开拓多元化设计空间以及更加注重文化蕴涵的植入。因此,将动漫艺术应用到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中,是文化产业大融合视角下必然的创新性选择。

一、动漫形象在旅游文化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动漫形象设计是动漫艺术手段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特定景区的各种元素进行必要的提炼、分类、重组或创新设计出动漫形象,然后运用到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中,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文背景,为动漫艺术形象的设计,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资源。众所周知,中华大地名胜古迹繁多、山河秀丽壮美、历史源远流长、美丽传说不计其数,这些毫无疑问地成为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和表现对象。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动漫艺术形象与旅游文化产品的反复比对,从它们自身的表现形式的艺术元素和艺术形象来看,将其融入旅游文化产品设计中,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直接写照法”,将旅游景区当地的历史人物或传说人物直接引入动漫艺术形象设计之中,然后设计出相应的旅游文化产品,突出产品的历史背景和典型的文化环境、增强旅游产品在利用动漫艺术形象上肖似的地域特点。

比如《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的结义地——梁山位于今山东省梁山县,因此,我们可以以108位好汉为动漫艺术形象设计的原型,为梁山县设计一系列旅游文化产品。这是使旅游文化产品具有地域特色、增强产品吸引力的最直接有效方法。它为本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是动漫艺术形象普及地域文化、介绍地域民俗,推动地域经济发展有效模式。

“直接写照法”能够做到:准确、有效地将动漫艺术形象与旅游文化相结合,不失为旅游文化产品设计的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但其作品对艺术价值的体现还稍显不足。

第二种方式是“多元结合法”,将旅游景区当地的传统元素或历史人物以及传说人物与具有时代精神、造型规律、审美理念、制作技术的现代新的元素结合,从而产生相应的旅游文化产品,使产品既有文化传承又能体现现代色彩。

第三种方法是“个性创新法”,将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提炼、升华,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象,这样的作品将会更有创新的魅力。例如,海宝(HaiBao)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蓝色“人”字的可爱造型让所有人耳目一新。海宝,以汉字“人”字为核心创意,配以代表生命和活力的海蓝色。他的欢笑,展示着中国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他挺胸抬头的动作和双手的配合,显示着包容和热情;他翘起的大拇指,是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发出的真诚邀请。

二、动画影片用于表现旅游景点的方式

动画片作为动漫艺术手段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优良的视觉传达性和观众参与性,因此也是动漫艺术手段运用于旅游而衍生的重要产品。经过总结国内外动画片风格与旅游景区的关系和结合点,笔者将可供借鉴的方式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种为“写实法”,我国地大物博,典型故事传说多姿多彩,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可观的素材,将景区的历史记载以及传说故事直接纳入动画影片的创作中,突出故事发生的人文环境、增强影片地域特色的方法即为“写实法”。

比如,动画片《刘海砍樵》便是以湖南民间传说樵夫刘海与狐狸精胡大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而产生的动漫艺术作品。

第二种方法为“演绎法”,将原有的故事传说加入现代时尚元素再用于动画片的创作中,将数字动漫技术创作手法的时代特性与传统故事结构交叉融合,以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满足更多观众对于题材趣味性和风格多样化的需求,使动画片既能呈现传统故事又能反映时尚元素。

比如,动画片《花木兰》是基于中国乐府诗词《木兰从军》而改编的动画电影,人物造型、场景设计等都采用中国元素,但是该片中国式的传统人物形象的人格内涵又给观众以美国式的现代叛逆和追求正义感的精神气质,使得这部电影在全球受到欢迎。

第三种方法为“创造法”,即不基于任何原有故事,将景区的文化内涵提炼升华设计创作全新的故事,然后运用于动画片的制作中。此类型的动画影片市面上甚少,现代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编必然带来审美观念的变化,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追求新手法新感觉的过程,因此以现代人的审美思维方式结合优秀视觉文化元素创作的作品具有可行性。

三、结语

让动漫艺术的表现方法很好地和旅游文化艺术设计品恰如其分地融合起来,达到一种互补、互用、互利的创新文化,这能够为旅游文化带来新的动力。我们将动漫艺术手法引入旅游文化产品中进行开发和运用,既是对旅游文化的深挖汲取,也是对动漫艺术手法的拓展延伸。同时,在动漫艺术中融入旅游文化元素和内涵,也是使动漫呈现新面目、焕发新活力的重要手段,是文化产业大融合背景下,促进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贺文龙.湖湘视觉文化元素在动漫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模式[J].美与时代(上),2012,(12).

[2]肖著强,李洁.浅析动画创作中角色造型设计的符号化特征[J].电影评价,2007,(23).

[3]刘少牛.论卡通形象设计[J].美术观察,2008,(03).

[4]江蓝生,谢绳武.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魏雅楠,女,湖南永州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漫设计。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一)有利于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当前,城市生活节奏较快,人们长期在这样一种生活环境之下生活,容易催生焦虑情绪。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追求慢节奏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步调放缓,由此人们更加热衷旅游。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它抓住了人们渴望体验慢节奏生活的心理需要,打通了城市和农村的旅游连接窗口,以美丽乡村作为旅游的主要场所,为居民提供休闲和放松的好去处。很多城市居民都来到乡村的旅游景点来体验慢节奏的生活,除了缓解工作压力之外,还能够有效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缩小地域发展差异。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乡村旅游资源被大量的开发也就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便利。

但目前来说,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资源还没有被完全开发,在客观上还有进步的空间。因此,我们可以将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起来,不仅仅出售旅游产品,更向城市居民出售文化创意,这对于农村旅游资源来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挖掘,也有利于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种类,能够使乡村旅游产业得到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模式的升级

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旅游行业的新兴产品,在经历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之后必须要进行产业模式的调整和升级,这样才能够不断优化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符合日益增长的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当前我国旅游业大力宣扬跨界合作的思想,由此,一方面,乡村旅游可以突破传统旅游发展的模式限制,将文化和农业二者相结合,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也可以应用互联网等先进的设备,构建智慧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的整体管理效率。

将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是对传统旅游项目的推陈出新,在旅游当中融入乡村元素,有利于开创以乡村为主题的特色旅游项目,改变传统农家乐形式的乡村旅游的单一性和枯燥性。旅游结构和旅游资源实行重新组合,可以调整传统的乡村旅游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旅游行业的调整和升级,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质量,也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加速旅游文化的传播

在漫长的历史潮流当中,我国农民凭借丰富的智慧和劳动形成了农村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国的乡土文化。由于我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农村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在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的今天,我国农村地区不仅面临着人口数量的锐减,更重要的是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衰退。因此如果要保证文化的多样性,就必须要对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传统进行宣传和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乡土文化。围绕着这个主题,将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起来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乡土文化完全可以通过更加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扩散和传承,旅游业就是很好的选择。在农村的旅游产业当中,融入乡土文化有利于保持农村地区的文化特色,形成具有创意的文化产业,更新旅游资源,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当中,真正体现出文化的意义。
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支持,产业融合度不够

我国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融合受到政策的支持。但是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毕竟都属于一种新兴的产业,在他们各自的发展当中需要社会各个环节和领域的相互配合才能够茁壮成长。在餐饮、住宿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出台一些指导性的意见,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调配,支持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减轻发展的阻碍。

目前,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持有待加强,我国应当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的融合是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将其看做重点的产业形式加以支持。市場调控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要从政策上加以指导才能够使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在融合的过程当中保持长久的发展动力,清除发展的阻碍。

(二)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建设不到位

我国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一种新兴的发展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是对自身乡土文化的挖掘。因此,必须要注重对本土资源的开发,以自身特色为基础形成具有本土特点的旅游产品,带动旅游产业链条的发展。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对自身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还不到位,导致旅游产品的创新力度不足。另外,我国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品的种类比较少,例如,乡村旅游产业当中加入一些体验式的旅游要素以吸引游客的关注,但是本质上对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大,大部分都是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之上进行小幅度的修改,增设了一些娱乐项目,而并没有以文化资源开发作为主要的任务。目前,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度不高,也难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

(三)人才匮乏

当前,专业性和创新性人才的缺乏制约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二者融合之前,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分属于两种不同的发展链条,现在需要将二者融合发展,就必须要找到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切入点,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打开旅游市场。这一系列的工作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旅游人才根据市场调查的有关数据对发展路径进行规划。相关人才必须要保持高度的市场敏感性才能够完成这一任务。但是,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过程当中并不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这就导致人才缺乏专业性。

(四)缺少社会资源的支持

很多地区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由当地政府来承担主要建设任务,没有注重吸收社会的资源,也缺乏一定的市场敏感度。多方面的原因都导致我国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较弱,也没有通过竞争打开创新的眼光和思路,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和项目。
三、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一)发挥政策的协调和激励作用

政府要认识到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融合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工程,不能仅依靠市场的支持,政府必须要发挥自身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3个方面。

(1)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旅游特色发掘乡村旅游的资源,将其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制订合理、科学的发展路径和规划,在政策上应当指导当地的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进行结合,找到结合的共同点和切入点,还应当注意不同乡村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注重资源互补,实现资源共享,不能盲目推进旅游产业,否则容易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

(2)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出台优惠的政策,鼓励乡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应在资金、技术上给予补贴,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这也是我国乡村振兴计划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对我国各地的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在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之后发展出新的自我特色。

(3)要以政府为主要的示范和引导角色,为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开辟出典型的项目和示范项目,采用多种方式挖掘各地的旅游亮点,对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进行创新,树立品牌意识,让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形成自己的招牌,适应消费者的旅游审美,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借旅游业推动当地农业和经济的发展。

(二)挖掘旅游资源,提高产品附加值

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融合应当要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挖掘本地的乡土文化特色,深度攫取多种精神养分,将乡村旅游业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我国各个区域的乡土文化都存在差异化发展的现象,因此可以开发和利用的空间非常大。相关人员可以打造出新的优势项目,搞活文化创意产品。

具体而言,首先,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搜集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如音乐、舞蹈、节日习俗等,这些都可以融入乡村旅游的产品设计当中,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体系。再次,要利用乡村文化打造特色景观,开展具有乡村特征的娱乐项目表演活动。这些娱乐项目的开发都必须要根植于本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价值观念,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设备,对乡土文化进行发掘和创新,在灯光、音响等现代设备的辅助之下,突出当地的乡土文化特色,提高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最后,乡土文化并不是全都具有市场营销价值,要進行取舍,同时都是属于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对乡村文化进行保护,这样才能够刺激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再生。

(三)通过多个旅游经营主体,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应打破以往单一主体的限制,以创新的眼光看待旅游行业之间的组织和融合。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1)政府有关部门必须要积极吸纳社会主体的参与,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对于乡村旅游的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要进行开发和创新。之前乡村旅游与文化城创意产业的融合是以政府为主要承担者,现在必须要打破单一主体的现状,要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吸纳社会力作为旅游行业的开发主体和创新主体,这样才能够使乡村的旅游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发挥市场竞争的优势,从多角度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提高旅游文化产业的创新力量。

(2)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支持本土旅游企业的发展,通过企业之间的文化合作来鼓励投资方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旅游资源的经营和开发,加强社会服务组织的建设,利用信息的共享性和交互性,创建产业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为乡村旅游与创意文化产业的融合助力。旅游信息的共享,可以协调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乡村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融合,通过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链条,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对专业人才加以招聘和培养,这样才能够保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充足的内在动力,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1)有关部门和旅游产业管理人员需要制定详细的人才招聘与培养计划,建设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招募一些具有乡土文化生活背景的人才加入团队当中,满足乡土文化旅游的发展需求。要制定综合性的人才培养计划,针对专业性人才紧缺的问题,可以从源头入手,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性。政府和企业可以提高对人才的待遇,吸引人才加入旅游产业当中,对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方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规划。

(2)除了人才的招募之外,现有的人才队伍也需要不断进行培养,使旅游行业的人才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挥出个人的潜力。要稳定人才队伍,使人才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发挥技能价值,提高工作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针对旅游文化和创意产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再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结语

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必须要通过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利用多个旅游经营主体,对旅游资源进行挖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发挥政策的协调和激励作用,促进相关产业之间的融合,全面提高旅游行业的发展水平。

(作者单位:郑州商学院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城市旅游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关系,既具有融合性,也具有冲突性,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文化现象。城市旅游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来源。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的现化化非常重要,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推动力。

关键词:城市;旅游文化;研究

一、城市旅游文化的发展作用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上升到重要发展主题,结合国内大部分城市发展,本文总结城市旅游文化日益起作用的主要方面为:(1)城市旅游文化创造品牌效应。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独特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对城市现代化产生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商标。(2)城市旅游文化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3)城市旅游文化对城市的聚集和整合功能。(4)城市旅游文化构建城市旅游。

二、目前对城市旅游文化的认识误区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目前国内城市旅游文化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1.消极对待城市旅游文化

部分中小城市在城市文化规划建设方面认为城市旅游文化可有可无,抛开城市旅游文化,照样能搞好城市工作,导致对城市旅游文化不重视。甚至在不作细致研究就轻率定位城市旅游文化的具体内容,抓不住城市旅游文化的真正内涵;或者只着眼于短期利益,对城市旅游文化作庸俗化归结或干脆不作任何研究,严重损坏城市固有的特色,最终把城市旅游文化发展和城市发展工作割裂开来,将提升城市旅游文化束之高阁。

2.亵渎、同化城市旅游文化

部分城市在建设城市旅游文化方面存在急于功利的思想,把原本独有的城市旅游文化进行庸俗化包装,抹煞特定的城市旅游文化个性,降低城市品位。如有的城市对一些城市历史传说不作深入细致发掘,就捕风捉影,粗制滥造,强行与商业利益挂钩,使原本极具开发价值的东西变得俗不可耐;有的城市不是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自身城市旅游文化,而是舍近求远,不切实际地取材嫁接其他城市旅游文化,结果遍地建迪斯尼乐园,到处是民俗旅游村,争相建设欧式广场。这种同质化的开发建设,导致城市失去本质的特色,丧失天然的竞争优势,不可避免地形成“千城一面”现象。

3.轻易否定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旅游文化是维持一个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最稳定的力量。否定城市旅游文化,就否定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城市存在的合理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些地方割裂城市的历史文化渊源,对原有城市文化推倒重来,构造所谓的城市新旅游文化,结果,原有城市旅游文化支撑下的城市风貌被逐渐毁掉,新的城市外观在形成过程中也因城市旅游文化的浅薄和浮躁而显得处处矛盾。城市的转型不仅没能带来预想中的快速发展,反而使倒退若干年,使城市的精神面貌受摧残。

4.盲目引进城市旅游文化

不注重发展自身的旅游文化,却片面地认为发达城市的城市旅游文化先进于落后地区的城市旅游文化,西方国家的城市旅游文化领先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旅游文化。这种旅游文化上的不自信导致城市规划建设的严重失败。如一些城市不考虑当地自然条件,把养护成本极高的草坪大面积引进来,不但破坏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绿化、生态平衡,而且加大了城市管理的成本和负担;一些城市在没有任何文化渊源的情况下大搞古典建筑,导致整个城市不伦不类,完全失去原有的城市旅游文化特征。

(二)错误的认识对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1.城市面貌趋同,城市记忆消失

城市面貌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结。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发掘越独特,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品位会大大提高,个性增强,特色鲜明。但是,在目前的城建中,由于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城市旅游文化建设布局雷同。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在接受采访时也颇有感触:“今天,一些城市已经很难找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旅游文化形象。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以 GDP 为导向的城市建设在不断的拆迁和复制中变成了‘千城一面’。同时带来诸如环境污染、工作繁忙、生活压抑、人际关系冷漠的缺憾,很值得人们反思。”由于长期忽视对旅游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部分城市旅游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2.城市文化沉沦,城市精神衰落

城市的旅游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决定城市的未来。今天的城市旅游文化建设中,很多中小城市不注重深入发掘自身的人文历史,而是浅薄城市原本的旅游文化内涵,形成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行为方式,“文化危机”问题及伴随而来的种种不良社会现象日益严重。城市精神方面热衷搞“形象工程”,盲目追求“标志性建筑”,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局部功效,轻长远目标,体现出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和对城市发展前途的迷茫。

三、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的对策分析

1.准确定位城市旅游文化

提升城市旅游文化品位,挖掘本地名人资源。在城市发展中要重视恢复和保护历史文化,注意传统与现实的结合,反对只图新建而不注意保护的盲目城市化过程。独特而清晰的定位,是进行城市公关活动的序曲,每个城市分别有着不同的文化积淀和文化资源,应充分发挥本区域、本地区的旅游文化优势,用旅游文化建设城市。

对城市旅游文化定位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以防止本末倒置而忽略了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1)城市干部群众对本城市旅游文化的认同。定位问题解决不好,则削弱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影响干部群众的士气,使城市形象受到损害。(2)投资者对城市旅游文化的认同。城市旅游文化的活力对投资者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3)社会公众对该城市旅游文化的认同。(4)其他相同性质城市对本城市的旅游文化评价。与相同城市的竞争、交往、保持和谐的关系,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定位时要考虑其同性质城市的品位对自己的影响和印象。(5)国际社会对该城市的旅游文化评价。国际社会对城市旅游文化作何评价是定位要考虑的。如广州市以建立现代化国际城市为发展目标,主要是考虑其为华南的经济、文化、信息、商业中心,对外开放程度高。(6)大众媒体对本城市旅游文化的评价。城市要在主要大众媒体中树立良好形象是影响城市旅游文化定位的又一因素。

2.突出特色、整合不同的旅游文化

特色文化重在三点 :一是发展民族特色。城市旅游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是跨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根本途径。二是发展历史特色。“以史为鉴知兴衰”,对于世界游客来说,具有历史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是他们不顾万里之遥而跋山涉水的重要原因。三是发展风情特色。风土人情越浓的东西,联动效应也越大。因此要不断地挖掘和提炼这种“风情”,寻求走向世界的神奇力量。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城市的记忆,保护好这些遗产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塑造城市旅游文化特色主要在于:(1)唤醒城市旅游文化意识;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深入提炼具体的城市旅游文化。将深厚凝重的城市旅游文化用简洁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使其显性化、具体化,使自觉运用城市文化成为可能和现实,使城市文化观念深入人心。(2)唤醒城市旅游文化机制;为避免在城市发展中偏离城市文化的轨道,实践中应充分尊重城市文化,科学运用城市文化,在准确理解城市理念文化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好城市行为文化,真正按城市文化的发展规律和要求办事。(3)唤醒城市旅游文化个性;针对城市发展日趋雷同的现状,唤醒城市旅游文化的个性特征非常重要。在提炼城市理念文化时,就应侧重于挖掘独特的城市精神,把最优秀、最能体现城市特色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反映出来,这是唤醒城市旅游文化个性的关键。(4)唤醒城市旅游文化内涵;唤醒城市旅游文化内涵,应从最基础的搜集工作做起,逐步整理提炼出自己的城市旅游文化,用于指导今后的城市工作实践;已对城市旅游文化作了初步归纳的,应结合实践不断进行反思,使反映出的城市旅游文化内涵更准确地接近客观实际,避免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必要的失误。(5)唤醒城市旅游文化价值;城市旅游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的重要资产,具有无限的增值潜力。在思想认识上应有强烈的城市旅游文化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实际工作中应积极研究挖掘潜力、扬长避短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使城市旅游文化在竞争和对比中显示出其价值和意义。

3.城市旅游文化发展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发掘城市旅游文化应关心文化的重要载体——人。文化的本质在于不断提高人的文明化和现代化程度。因此,发掘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创建独特的区域城市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城市旅游文化的定位、文化产业的设置、文化发展的走向、城市空间的布局都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符合人口变化及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倦、游之者忘归”的人居文化环境。

4.坚持软、硬件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城市旅游文化硬件建设方面,一要抓城市区域旅游文化建设的规划,二要抓城市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注重打造城市休闲空间。要结合本城市的特点,努力创造具有丰富城市个性的旅游文化产品,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发掘城市旅游文化,保护城市旅游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必须冲破城市本身的硬件障碍,同时还要与政府的政策相协调,以促进文化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联动发展,以形成大的城市旅游文化格局,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郁成:新概念旅游开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2] 于岚:文化旅游概念不宜泛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80.

[3] 李巧玲:文化旅游及其资源开发刍议[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2):88.

[4] 诸丹.城市旅游文化的美学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9).

[5] 王德刚.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6] 喻学才.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J].旅游经济,1997,(2).

[责任编辑 吴明宇]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旅游文化发展史,而各类旅游活动与事迹所形成的众多文化典籍,更是形成一整套以旅游为主旨的文化体系。自三皇五帝时期开始,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从事旅游活动,众多文献资料也对这些活动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不仅代表了汉族文化的发展形式,也是我国中原文化体系的重要环节。古文是我国相对较早的文化典籍之一,而针对其进行深层次分析,寻找先民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类足迹,不仅可有效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也可让众多研究工作走向系统性与全面性。
一、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首先,市场导向原则。所谓的市场导向原则,就是指实际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要以市场变化为基础,这是开发文化旅游期间要遵循的最基本方针,也是最基本的原则。以实际的市场导向原则需求为基准,在实际开发文化旅游期间,要基于市场角度具有综合考虑顾客不同需求的意识,结合需求和当地的特点开发出游客所需的产品。其次,特色性原则。所谓的特色性原则就是指在实际旅游资源开发期间,一定要紧密凸显出自身的特色。不难看出,不管是人文旅游还是自然旅游而言,这两种资源都具有区域性特点,也就是指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因而当地在实际开发世界文化旅游资源时,一定要具有抓住自身特色并凸显出的意识,避免失去竞争力问题的出现,这样也就是失去了游客市场和竞争。再次,多样性原则。所谓的多样性原则,就是指要具有开发出多样化丰富的旅游产品的意识。游客可能会来自不同的地区、国家、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等,因而前来旅游的需求和动机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实际开展旅游活动期间,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要求,这就是为什么要积极坚持多样性开发的原则。以文化为起点,开发出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需求游客产品,使得不同的旅游者在旅游期间都可获取心理或生理的满足。最后,生态性原则。这就是指在实际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期间,一定要具有重视资源生态化、绿色化发展的意识,基于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生态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探讨热点,也是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所谓的生态旅游就是指要回归大自然,属于保护性旅游、可持续性发展旅游的一种,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是21世纪旅游群体满足自身需求的重点之一。因而在开展文化旅游资源设计规划期间,一定要积极重视生态化建设这一环节,建设出集文化、绿色、生态为一体,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产品,在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同时,可以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二、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对策

1.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注重旅游者文化需求。

很多地区的旅游行情发展相对发达,并且对于资源的开发程度相对较好,因而景区的二度开发便会有极大可能遇到瓶颈期。很多当地的专家学者提出,要具有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意识,在使得游客可以激发兴趣的同时,能够强化文化品位。首先,就需要创新景区内专职导游内容讲解的部分,为讲解增添文化色彩和趣味性。在日常的工作中,导游会有面对来自国内外不同文化需求旅游者的情况,他们的文化层次有所不同,或高或低,因此就需要旅游景区强化导游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和讲解培训,包括景区概况、资源、文化内涵、历史文化掌握、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科学解读等。通过不同形式的讲解和概述,让游客通过不同的互动形式感受到景区内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例如观光、游览、参与互动等。同时这也会对导游的口才等方面提出严格要求,在做到讲解到位的同时,可以活灵活现的体现出景区自身的文化内涵内容,必要时需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很多景区内应用高科技手段向旅游群体展示科学文化内涵,通过模拟的手段使得旅游者可以深入其中,零距离感受到旅游资源所传递出的不同文化魅力。很多景区里还应用了多媒体方式,在电子屏上轮播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这一举措赢得广大旅游受众的好评和青睐。其次,还可在景区内修建文化观光场所或是文化博物馆等建筑,使得游客可以进一步了解景区内的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之后还可以考虑开发以文化内涵传播、科学解读考察为主的辅助类旅游产品;开展登山、徒步、漂流、温泉等可以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活动,更加直观感受其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

最后,一定要具有深入旅游资源当中的意识,找寻本质的文化内涵,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游客的文化需求,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在深化文化内涵的同时,可以使得前来旅游的受众群体更轻松感受到景区的文化内涵。

2.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创新带动文化内涵的发展。

我国地大物博,地域辽阔,拥有着丰厚的人文旅游资源,随着当今旅游业的深入发展,也影响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成为经营群体赚取经济利益的工具。在这期间,难免使得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过于低俗化。

首先,政府一定要具有健全法律法规的意识,通过法律手段强化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避免受市场经济低俗发展的影响而失去原生态特征。其次,强化旅游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会对传统文化产生破坏的行为,对于已经对旅游资源产生破坏的行为,对经营者要进行严厉的惩罚。同时积极建立完善的文化管理队伍,筛选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好文化管理的有效强化,避免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挖掘的低俗化发展。在淘汰低俗文化的同时,可以在景区文化中融入优秀的文化内涵,避免传统文化变相成为景区的盈利工具;当地的政府要具有大力扶持旅游企业的意识,鼓励自主创新,创新发展。

3.旅游文化所具有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在当代的管理内涵。

(1)旅游文化的管理根本:旅游概念的文化界定。

旅游一詞虽然出现较晚,并且对于旅游的相关分析,也是在后世众多文人学者的实际活动中得以展现与升华,但是,旅游的实际行为,却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西周年间的古文,更是让旅游的概念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旅游开辟了生存土壤,而古文则是这一片土壤中的耕耘先行者。先秦时期虽然没有旅行一词,但是“游”的存在,却也展现出先民的各类真实旅游活动。“游”一词,先民最早将其描述为游乐,而伴随着西周五百年的发展,“游”得到全方位的挖掘,游览、游说、游学等,也让原本模糊的概念更显层次性。这种发展性旅游概念,是实施旅游文化管理的根本,而管理实施者,需要从自身角度,保持对“游”概念的有效认知与了解,保持其自身的文学价值与涵养,为后来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文学艺术参考。

(2)实施旅游文化管理的手段:旅游景观的历史确认。

我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与先民的生产生活过程造就极为丰富的旅游景观,无论是各类自然景观亦或是人文景观,均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与潜力。

虽然在历史变迁中,很多旅游景观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其曾经存在的客观现实,却不可否认。这些资源的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历史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从民间角度提高对曾经存在的旅游景观进行再次宣传,提高人们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3)旅游文化管理的历史传承:民俗风情的历史记载。

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也催生出众多风俗民情,而这种依托于不同历史阶段而存在的社会现象,不仅仅表达了不同时期我国先民的各类活动,更是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有效载体。民俗风情又被称之为历史化石,有些已经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彻底消失,但是,以古文为代表的各类文化典籍却将其详细记录下来,并得以让后世学者对其进行深层次研究与分析。

民俗风情生存的根本在于传承,而这些已经逐渐消亡的旅游文化活动,可在现代旅游开发过程中,有效结合所在地区的已有景观,再次唤醒人们对其的认知与了解。

(4)旅游文化管理的未来展望:美学价值的深刻积淀。

对美学价值层面的深刻积累,是旅游文化不断延伸与发展的核心魅力,不仅吸引着众多文学工作者,更是未来开展文化探讨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实施旅游文化管理工作中,相关机构需要不断提高其美学价值层面的展现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旅游文化的兴趣与热度,以发展思维及民间角度促进旅游文化管理的深层次拓展。

综合上述所言不难看出,文化旅游需要每一位学者在进行学术分析与探讨中,不断投入更多的精力,并利用更为合理的手段,深刻研读旅游与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联,并以此加深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实际解读,让传统文化得以绽放更多的光辉与价值。

(本文作者单位:沧州工贸学校)

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民间美术是一种具有民族色彩的美术形式,其源于人们日常生活,是从生活当中得出的一种艺术方式,同时民间美术也是我国重要的民间文化。因此,针对民间美术应秉持尊重的态度,并积极地探究其传承方式,在原本的传承方式上进行创新,使民间艺术更好的传承并发展,成为我国美术作品的标志和特色。本文基于民間美术传承方式展开,其中分析了民间美术作品传承方式,并阐述了美术作品创新发展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民间美术  艺术传承  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也逐渐增大。民间美术是我国美术形态中的重要组成内容,研究和传承民间美术作品,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艺术,同时也有利于让当代群众从中吸收良好的精神文化内容,丰富群众精神世界,也使我国传统美术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民间美术源于实际生活,是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所创作出的艺术形态。民间美术是以美化生活环境、丰富民间传统的风俗活动为主,其中融入美术元素,最终呈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可以看出,民间美术是我国各个民族中特有的元素,以美术作为媒介,表达出我国广大劳动群众的智慧、情感和文化,也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基本素质和民族精神,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形式,也是作为中国人民应当继承和传承的内容。

民间美术也反应了我国各个民族的风貌和气派,艺术民族化问题自延安时期被提出,进而成为文艺界经久不衰的话题,美术“如何民族化”在艺术家、理论家的实践和评论中不断探索。但在实际生活中,民间美术的生存空间逐渐被侵蚀,很多民间美术已经濒临消失和失传,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之后,人民将重点放在了工业方面,认为民间美术的传承没有太大的必要,导致很多美术作品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而消亡。事实上,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风俗文化的载体,其蕴含的艺术价值要远超美术本身。民间美术中包含了美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不仅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我国美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价值不可预估。因此,身为中国人,应当意识到民间美术的价值,并做好对民间美术的研究,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

二、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一)现有民间美术形式的保护

针对民间美术形式的保护来说,现阶段主要依靠文字记录、摄影、录音等方式进行记录,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民间美术储存下来,并上传到网络上,建立网络数据库,供群众查阅。通过对每一个民间美术作品进行探究,从应用民俗、分类方式以及工具材料、工艺特点、传播区域等方面,分析民间美术作品相关的地理位置、生活习惯、风俗特点和气候、产物等,构建成一种较为完善的资料储存在网络上。以这种方式储存的民间美术,群众在搜查、观看方面更加方便,也更有利于保存民间美术作品,但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缺点,民间美术作品不够细致,而且网络上呈现出的美术作品缺乏灵活性。

(二)传承人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是民间美术传承的重要方式,在这一传承方式中,选择传承人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言传身教”在民间具有技艺传播的特点,多是以家庭作为中心,通过师徒、父子、母女等直接关系进行传授。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艺术者大多是没有受到系统美术教育的群众,美术创作的经验难以整理成系统的文字进行描述,所以美术技艺的沟通只能通过口头教授这一直接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最为直接,口头语言也不需要进一步加工,比较自然随性,传承者更方便学习美术技巧。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经济水平和人文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众审美也在发生着改变,这种单一的传授方式逐渐面临淘汰,如果没有传承者,那这种民间美术形式也会销声匿迹,可见这种“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三)民间艺术品传承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一些民间美术虽然逐渐衰弱,但是,随着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美术的传承。一些美术作品被制作成可流通的商品,使民间美术以这种方式得到了传播。同时我国现阶段很多民间美术作品也通过商品的形式走出了国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比如,山东潍坊的风筝、河北蔚县的民间剪纸等。同时民间美术作品也作为一个地方的特色,进入到了旅游景点当中,供前往旅游的游客购买独具当地特色的美术作品。民间美术作品以商品的形式流通,不仅刺激了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当地民间手艺人的收入,还发扬了我国民间美术文化,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些艺术作品也会随着购买者传播到各地,推动我国艺术作品的发展。任何艺术作品都需要有人欣赏,并要保持其独有的艺术特点,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进行创新,才能使艺术作品保持活力,维持其生命力。因此,民间美术作品在保持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也需要结合当代人的审美,从而增强民间美术作品的持久力,也使其传承方式更加现代化,传播面也更加广泛。

(四)民俗活动的传承方式

1.礼仪传承

(1)诞生礼

不同区域中民族美术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山东地区部分孩童刚出生时,姥姥会给孩童做“百岁”,“百岁”就是姥姥做的千层底的鞋子和绿豆芽,鞋子上绘有相应的图案,寓意“生根发芽”;部分地区在诞生礼中会送鱼枕,枕头上绘制了鱼的图案,寓意“多子多福”等。这些民间手工艺术品上浓缩着民间美术的身影,也表达了长辈对后辈的关爱。

(2)婚俗

婚姻是一大喜事,在我国民间美术作品中就存在与“婚姻”相关的主题,所以婚姻也是传承民间美术的一种方式。比如,在新人的婚房内要贴上“喜娃娃”的剪纸,寓意“早生贵子”。

(3)丧俗

在民间美术作品中丧俗表达的主题是生命的延续,寄托着亲人的哀思。在为丧俗所做的民间美术作品中,包括了绣有“引魂鸡”的枕头或是绣了“莲花”的鞋子等。

2.岁时节令

(1)春节

春节可以说是中国人民最喜欢也最热闹的节日,有很多民间美术作品是为了庆祝春节、庆祝丰收,并祈求下一年能够幸福美满等。

(2)端午节

在我国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古代的这一时期容易发生瘟疫,所以人们会剪裁小老虎,缝制荷包装上艾叶等,主要起到避邪除秽的作用。

我国很多节日风俗习惯中都有着民间美术的身影,而且我国民族文化历经了不同的时期,在各个民族的发展当中得以沉淀,其中蕴含了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观念和风俗习惯。民俗活动中包含着民间美术的精神内涵,民間美术是民俗活动的表达方式,所以两者的关系属于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如果没有丰富的民间美术,那么这些民俗文化也就很难流传至今。因此,保护民间美术的同时,也是对民俗活动的保护,从继承中求创新,从发展中引用到实际,才是对民间美术最好的传承。

三、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各个民族中的艺术都是构成世界艺术体系的一部分,只有充分保证其艺术形态和特点,才能在世界艺术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民间美术具有原发性、地域性的特点,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民族艺术代言人。因此,民间美术的发展是当代我国艺术和文化事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传承方式非常多元化,但却缺少了系统性的传承方式。我国经济在逐渐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逐渐增强,文化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现代化主义思想浪潮中,时代在以极快的速度给世界上的人民带来新的文化内容,这也对传统民间美术带来了一定冲击。为了挽救民间美术,我国很多学者投身于研究我国民间美术文化当中,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举办民间美术展览、发行民间美术作品的书籍、传授民间美术工艺等,这些保护工作对我国民间美术作品的传承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需继续努力。

四、民间美术的创新艺术策略

想要使我国民间美术作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民间美术作品将时代和民族特色相结合,站在现代化文化的角度对我国民间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的探究,找到民族文明和艺术的互补点,完成民族文化的转型和发展。可以看出,创新传承方式和艺术表达形式是民间美术发展的主要探究点,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发展。民间美术有着非常丰厚的底蕴,所以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将民间美术以更为活跃的方式体现出来,更为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同时,也通过相应的方式整合民间美术,充分激发其中蕴含的艺术美和内涵,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来探究民间美术作品的发展途径。

(一)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提高民间美术的吸引力

要想传承民间美术作品,首先要保留其原有的文化特点,在此基础上将其转型成更为符合现代化潮流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从传承和保护的角度入手,要先收集、整理、归纳以及宣传民间美术作品,并将其纳入研究范畴,探究其与现代美术的结合点,顺利完成创新、传承和发展的过程。在当今时代中,有很多较为成功的案例,还有很多经过创新的民间美术作品被国际设计者所认可,成为具有我国文化特点的艺术佳作。整理其成功的原因,是在基于我国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美术创作,这与我国传统民间美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通过研究,让学习者了解在艺术或设计的创作过程中将已知元素重新组合、联结改变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改变角度思考,获得创意表达的新角度与新高度。比如,福娃是我国为2008年奥运会所设计的吉祥物,设计理念是奥运五环,也包含了我国五行观念,所以分别有金木水火土五个福娃。福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也在向全球人民传递着友谊、和平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也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愿。福娃作为奥运会的吉祥物,向全世界彰显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验证了那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以一种特殊的形态展现出了当代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和艺术美。

(二)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创新,促使民间美术作品更具规模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民间美术的发展既不能失去其原本的特点,同时也需要更为符合现代人们的消费观念。比如,近几年春节时候出现了一种生肖剪纸,专门贴在门窗上,不同于以往福字,生肖剪纸更为灵活和生动。在鼠年,人们便会购买小老鼠的剪纸,到了牛年便换上牛的剪纸,不仅更为有趣,同时也能提醒人们今年是什么年。每年都有不同的动物,有新意又有过年的感觉,所以受到很多群众的喜爱,原本淡出人们视野的剪纸艺术,又逐渐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当中。这种创新方式让传统民间美术作品中的剪纸艺术年年有市场,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传统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通过创新,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从而使民间美术更加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其次,当有了一定市场之后,还可以发展团队模式,在市、县等政府部门领带下,参加国内各种艺术比赛,从而扩大民间美术作品的知名度,也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使我国民间美术得到创新和发展,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丰富人民的精神和实际生活。

(三)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探索民间美术研究方向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非常重要的承载体,其创作不能与民族文化脱节,尤其是本土文化。将民间美术进行整合之后与学校美术教育相结合,或是成立民间美术专业等,让民间艺术家或是专业人士传授民间美术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民间美术在创新、整合的过程中得到传承,其精神得以延续,同时也丰富美术教育。这种融合方式既能为民间美术提供新的传播方式,也提供了新的内容。

(四)丰富传承方式,促进民间美术的发展

民间美术在以往的传播中都是以小单位为主,其形式、环境、对象较为单一,比如“言传身教”的方式。如果仍旧采用这样的方式不进行创新和改进,很有可能被社会淘汰,难以实现民间美术的进一步发展。其次,我国传统文化现阶段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民间美术传承者要想找到一个适合的传承人非常困难。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民间美术传承方式。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在中小学内举办民间美术比赛,或是展览会等;其次也可以在校园内成立美术兴趣班,使学生从小便能接触民间美术,从而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学习的兴趣,并使其意识到传承民间美术文化的重要性。

五、结语

我国民间美术是我国文化中非常珍贵的部分,所体现的是我国群众生活的缩影,也是文化的体现。因此,针对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应当在基于艺术作品原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创新艺术表达形式的同时,也要注重传承的方式。只有传承,才能不消逝,只有创新,才能不被淘汰。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美术,并更好的保护民间美术。

参考文献:

[1]张颖.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今古文创,2021(21):89-90.

[2]苏欢.当代宣传画的民族化探析——以疫情期宣传画作品为中心[J].艺术工作,2020(03):11-13.

[3]孙凤玲.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20(24):170-172.

[4]李毅.民间艺术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A].中学教育科研学术成果集[C],2020:15-16.

[5]贾娜娜.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研究——以民间剪纸艺术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02):59-63.

[6]陈琳,穆旭龙.改变角度,提升创新力[J].艺术工作,2019(01):95-96.

[7]王富强.民间美术传承及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价值[J].黑河学院学报,2019(09):181-183.

[8]霍治民.东北地区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研究——评《东北民间美术遗产研究》[J].领导科学,2019(08):2.

上一篇:个性化服务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学生英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