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论文范文

2024-03-15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究竟应该怎样才能摆脱“毕业即失业”成为了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道德能力来解决就业困境就成了当下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就业困境 就业道德能力 提升

当下就业难是个热门词语,做好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百万学子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无疑,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在职业思想、就业观念和就业素质上存在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这就需要大学生们改变目前“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轻道德和素质教育”的跛行局面,加强自身的德育建设,特别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自身就业道德能力的提高来提升就业竞争力,从而改变自身的就业困境。

1 当下大学生就业中的道德困境

在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高校这一曾经纯洁之地也正面临着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在社会浮躁之风影响下大学生们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越来越突出自我需求和功利化,价值评判也越来越趋于现实化,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道德自律意识都在不断地下降或失落。这些在大学生的就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一,就业信仰危机逐步浮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快,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也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与人交际、学习,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自主行为的生活方式。但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却出现了一定的信仰危机,他们对政治淡漠,对社会、集体缺乏责任感,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在个人发展上趋于功利和实用,认为物质上的满足高于精神需要。在这个趋势下很多的大学生就业目标模糊,找不到就业的方向,就业成了他们谋生手段无奈的选择。他们不知道他们人生到底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道路该怎么走,不知道自己如此无奈的就业选择到底有什么意义,于是在汹涌的就业浪潮中他们急功近利,忽视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不知道工作的责任和意义,随意跳槽、集体意识淡薄等等。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他们开始选择逃离,学会麻痹自己,在各种各样的场所和虚拟世界寻找出口,逃避就业失落带来的空洞。

第二,就业信用危机日益凸现。当今既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缺少思考的时代。信息如此之庞大,获取信息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学生们忙于选择却忘记了思考。他们的眼睛在时代的潮流旋涡中失去了应有的辨别能力。当一些社会现象强烈地冲击着大学校园时,他们也产生了矛盾心理,对自己所学的内容产生怀疑,遇到现实问题时缺乏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评判标准。因此面对愈演愈烈的就业竞争,面对用人单位的一些过高要求,加上市场经济催生的教大学生如何“美化”自己简历的各种求职“宝典”,大学生们开始在简历上加点“包装”,甚至直接进行履历造假、涂改成绩、伪造各类等级证书、虚构荣誉或是拔高自己的专长等。他们也开始随意毁约,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有的学生签约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勝防。这些随意违约的行为不但扰乱了市场秩序,也给学生个人、企业、甚至学校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就业合作素质的缺失。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良好的合作能力是一个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是未来人才的中坚力量,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关乎个体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们成才意识越来越多元化,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自我价值同社会的依存关系,他们更加注重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勇于尝试和挑战,希望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潜能。但目前部分大学生在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和自身的个性发展上还存在不和谐的情况。个人主义思想在他们身上表现比较突出:他们个人能力很强,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实现、个人价值,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是脱节的;他们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却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在人与人的关系或人际关系上,部分大学生们过分强调了竞争、排斥,甚至你争我夺展开不正当竞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却愈显淡薄,合作能力缺失。这种合作素质的缺失使得大学生们难以在工作中充分施展才能。

由此可见,当下大学生就业道德能力的缺失带来的信仰危机、信用危机、合作危机等已经成了相当严重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在就业浪潮中充分的展示自我,甚至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状况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2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境之根源

当前大学生基本道德判断能力、信用、合作素质等就业道德能力的缺失,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但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首先,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出现偏差。德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主要为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德育泛化现象严重,德育内涵不断膨胀,外延不断扩张,形成了一个包容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市场经济意识教育、法制教育等范畴的“大德育”格局,出现了政治和意识形态内容多于德育内容,知识性的内容多于品行培养的内容,模糊了德育培养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的根本目标,最终使得我们的大学生们道德认知模糊、缺乏道德判断能力,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些外在道德障碍极易导致大学生们自我道德教育出现偏差,从而出现就业中的一系列问题。

其次,大学生道德权威意识减弱。大学生们正处于身心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一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想相对比较活跃,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听从召唤与被动参与,他们更渴望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渴望独立与平等,这种自我意识不断加强的同时减弱了权威意识,他们开始寻求自我的自由,使得本来就肤浅的道德规范的认识被剥离和抛弃,使得自己成为高素质劳动者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只能是奢谈。

最后,大学生自我监控系统缺失。按照社会认知论观点,个体的自我监控行为实际上就是大学生们通过自己学习行为的预期、计划与行为的现实成果之间的对比、评价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大学生正是通过自我设定形成自己的德性目标,但在行动中难免会与预定的行为计划之间出现某种偏差。自我监控系统就是要尽量减少或缩小这种偏差。这种自我监控系统主要有两方面的阻力:一方面,当下外部障碍给他们带来阻力。当下的大学生们是完全生活在改革开放环境下的一代,受西方的价值与文化影响较大,他们更多强调个体,其个性张扬高于历史上任何一代,在这个充满竞争压力与挫折的社会,面对多元化的价值形态如何选择、选择什么都使他们的道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大学生们自身以及形成的心理定势如懒惰、不良行为习惯等内心阻力都会导致自我教育行为的偏差。自我监控系统的缺失使得大学生们难以自我判断自身的就业行为是否偏离所设定的行为或目标,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就业困境。

3 提升就业道德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人员流动的频繁,对人才“看两三年,用一辈子”的选拔模式早已被抛弃,当下社会不但要求我们的毕业生要具备学习和创新能力、组织和专业实用技能等,更注重的是我们的毕业生是否具备就业道德能力。何谓就业道德能力?就业道德能力指的是道德主体在就业竞争中德性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支持力量:如道德认知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评价能力等。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道德能力就成了当下解决就业困境最基本的一个要求。

首先,加强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与课堂德育教学的结合。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与生理方面成长的重要时期,正处于道德意识和行为判断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被尊重、渴望民主和平等。在当前这个国内外复杂而深刻的环境中,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西方文化与思潮渗透加速等都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良莠不分,出现许多道德能力上的欠缺。道德教育是大学生道德认识提高、道德信念坚定、道德习惯形成的过程,这是个既需要外在的教育灌输,又需要内在认同接纳的过程。因此,学校德育的内容一方面要适应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能力的需要,主要是逐步转变单向的权威式的“灌输”教育方法为“师生互动式”教育方法,使大学生能主动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来培养他们的道德能力,通过道德自律能力约束自身行为,主动地在生活中践行道德新风尚;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来积极引导大学生们把课堂吸收的群体规范固化为内在的道德修养,自己教育和完善自己,自觉地支配和提升自己,实现自身全面自由和谐发展,自觉提升自身的一定的就业道德能力。

第二,加强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来健全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准则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完善中,大学生面对的是开放程度高、信息量大、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的生活,时刻都面临着判断、选择所产生的道德困惑,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评判标准。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會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为全体社会成员尤其当代大学生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以“中国梦”引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理想观、信念观、人生观、发展观教育,为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指明方向。我们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荣辱明是非,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逐步将道德规范内化进人的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道德人格,从而强化和提升自身的就业道德能力。

第三,加强就业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关系到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信用危机”,既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因此,加强诚信教育成为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课题。我们要通过加强诚信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让大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诚实守信是现代社会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和美德;同时,还要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使大学生们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引导他们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从而在就业中树立起应有的就业诚信品质。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道德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要想使培养的大学生们获得社会的认可,能够顺利进入社会,我们就必须要全面提高他们就业的综合素质;而要想他们的就业综合素质得到长足的发展,要十分注重他们就业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提升就业道德能力过程中,我们要协调好各方面因素,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使我们的大学生拥有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接受多元社会带来的就业挑战。

参考文献:

[1]郭凤志.德育文化论[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李晓兰,周双.青少年道德能力培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3]冯立刚,闫茹.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作者简介:雷梅珍(1973-),女,浙江龙游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浙江嘉兴 314003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针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遇到的问题,即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没有掌握相关专业技能,思想道德素质不过关,老化的就业观念,本文提出从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大赛和就业教育五个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 职业资格证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进一步深化,市场需要大批既懂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人才。自2000年以來,一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都争相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培养了大批商务英语人才。然而,根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率并不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大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未能在相应岗位就业和社会所需人才又短缺之间的矛盾呢?高校培养的很多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并不合格,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导致了人才表面过剩而实质短缺的现象。如何提高高职商务英语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高职商务英语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目前对于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已开展不少研究。王素芬(2011)曾针对用人单位需求总结:一是毕业生掌握良好的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这些学生具有较好的商务交际与沟通能力;三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也就是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蔡学梅(2011)曾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一文中总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尤其动手能力亟待加强和提高;同时,要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从业资格证书和相关证书不可忽视。笔者一直从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总结出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一)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没有掌握相关专业技能

高职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本身就强调重视理论,强化实践。但是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缺乏刻苦专研知识和技能的精神,在学习方面有很强的畏难情绪。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多数数学底子较差,而在进出口业务操作中,涉及不少计算。这一部分,教学进行特别困难。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不少都出现基础理论不扎实,也没有掌握相关专业技能。

(二)缺乏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无法上岗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年3月颁布了《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职业目录》,规定了90个必须有职业资格证才能进入的行业。目前,外贸行业学生可以拿的职业资格证书也不少,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等。这些职业资格证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努力获得。毕业时,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就业的敲门砖之一。

(三)缺乏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

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谢辉在《浅谈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总结三个表现:一是缺乏奉献精神;二是缺乏诚信;三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我院在组织大一学生参加为期三周的暑期专业见习时,不少同学因为天气热,路程比较远等借口,不愿意完成专业见习任务。

(四)缺乏正确的就业观

大多数大学生都没有职业规划的概念,也不知道在校期间积累工作经验,有意识朝着自己梦想的工作岗位努力。目前主要呈现以下两种情况:家庭环境好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习惯于家庭或者学校安排,就业意识不强;而家庭环境不好的学生,就业观念相对保守,有很强的求稳意识。对于就职单位的选择仍然停留在进国企、事业单位。不愿意深入基层就业(谢辉,2011)。

二、如何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一)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

根据高职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的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紧跟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瞄准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找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定位,制订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具有较高的商务英语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商务英语专业技能,能够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商务英语、商务文秘等领域熟练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适应“1+2N”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结合学院“1+2N”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调整相应课程开设和课程分配。学院“1+2N”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双证”教育。“1+2N”人才培养模式即要求学生取得一个专业毕业证书、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和多个基本素质培训合格证书(英语、计算机等),挖掘并拓展学、研、产、训的合作空间,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劲潜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中,课证结合,把职业技能课程融入考证中,通过考职业资格证来促进教学。例如,学生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参加全国外贸业务员考试。通过分析,全国外贸业务员考核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理论,进出口业务操作,国际贸易法、商务英语等。这些内容都融入所开设的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业务操作、国际贸易法、商务英语课程。同时,通过考证,学生把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掌握更扎实。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比较多,外贸行业主要有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而英语培训行业有英语教师资格证等。有侧重性选择基础和重要岗位作为教学内容纳入课程。同时尊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并不强制取得哪一种职业资格证书,但是要求毕业时,至少有两个职业资格证书。

实施毕业证加多个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刘太刚,2004)。

(三) 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它对实践性教学有很高的特殊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有着重大作用(马巧娥,2005)。因此实践教学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我院历届商务英语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整个教学的比例不断上升。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组成。

(1)本专业校内实践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室展开。商务英语课程主要有综合素质板块课程、语言类板块课程和国际商务板块课程组成。其中,针对语言类课程, 设置了以强化语言能力为目的的实训课, 如: 英语语音强化训练、英语口语强化训练、英语综合能力强化训练;针对国际商务类课程模块, 设置了基于网络软件的单证缮制、进出口业务操作实训、报关流程实训,商务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2)商务英语专业校外实习依托校外实训基地来展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大一阶段,我们主要组织学生参加西博会和糖酒会实习,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商务沟通能力;五一实践主要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大一结束,暑期开展为期三周的专业见习,推荐到英语培训结构,国际货运与物流等校企合作企业,开展与企业和岗位零距离接触;大二阶段,组织学生到酒店,参与酒店服务,提高服务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五一实践周,展开专业、行业的社会调查,对行业有一个整体认识;大三中后期开展的毕业定岗实习,就为学生的就业铺好坚固的基石。校外实践不仅检验了学生理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思想素质,而且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及早了解社会、进入社会。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也增加了学生的职业认识程度。

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都在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并且循序渐进,相互映照,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之更具有竞争力。

(四)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检验教学成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当前,通过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推动,我国职业院校已建立由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竞赛的比赛机制。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共设置18个专业类别的96个竞赛项目,范围和规模都突破历史记录。一方面,开展职业技能大赛,重视技能训练,落实任务引领、做学结合等理念,全方位检验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职业技能大赛促使专业和行业、企业更加紧密结合。2012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报关赛项,由海关、报关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共同参与举办。根据比赛规则和精神,各大院校参赛队伍在备赛过程中,邀请海关、国际货代和物流公司参与进来,把学生送到公司去,真正实现专业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在比赛现场,不少报关类、国际物流类企业开展招聘活动。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真正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促就业。

(五)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素质

(1)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为契机, 灌输职业使命感。我院新生入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其中专业职业认知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专业的特点,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岗位群结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帮助新生尽快了解、熟悉专业和行业的情况,明确学习目标,树立学习信心,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职业认知基础。

(2)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为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学生未来更好的就业打下基础。学生參与的五一实践、专业见习和毕业定岗实习,专业教师根据实习方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中期检查,实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考评。

(3)开设就业指导课,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我院该课程开展四学期,课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大一开设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题;大二开设社会调查、择业观和择业心理等专题; 大三开设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分析、求职技巧等课程,增强了指导的实效性。

为了使毕业生能顺利踏进职场, 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渡, 开办相关讲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在市场的需求还会增加,并且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就业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大赛和就业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商务英语人才,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从而实现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高就业率和高对口率。

【参考文献】

[1]蔡雪梅,邵吉丽.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僧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当代职业教育,2011(3).

[2]马巧娥,阎红军. 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报,2005(3).

[3]刘太刚.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创新实践[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4]王素芬. 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

[5]谢辉,赵伦芬. 浅谈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J]. 当代职业教育,2011(3).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论文范文第3篇

一、高职市场营销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是企业或组织对员工适应岗位需求的各种能力的总称, 一般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 高职市场营销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包括这三个方面。

(一) 基本技能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 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商务英语应用能力、普通话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 专业技能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 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能力、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现场推销能力、客户开发管理。

(三) 综合素质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商务礼仪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二、企业营销岗位对高职市场营销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

在当前经济发展中, 大部分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 由于买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大部分产品供过于求, 企业的主要目标是顺利实现产品销售, 扩大和稳定市场份额, 事实表明, 谁拥有最优秀市场营销的人才, 谁就拥有市场竞争的优势。在人才市场, 营销人才一直占据着所有人才需求的第一位。尤其是在当前营销人才流动比较大, 对营销技术要求比较高的行业包括保险销售、房地产销售、汽车销售等行业。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大量高素质、具有市场营销技能、有能力进行新产品市场开发和推广的市场营销的应用性人才。

目前, 企业在营销岗位方面主要需要三类营销人才, 应用类营销人才、管理类营销人才、战略类营销人才。应用类营销人才在企业营销岗位中主要担负一线营销工作, 例如市场调查、现场促销、人员推销、客户服务等工作。他们需要具备市场营销基层岗位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素养。管理类营销人才在企业营销岗位中主要担负营销管理类工作, 例如市场管理、客户管理、渠道管理、促销管理等工作。他们需要具备市场营销管理岗位的综合技能和知识素养。战略类营销人才在企业营销岗位中主要担负营销战略管理与规划、市场调查分析与预测、营销方案制定与控制等工作, 例如市场总监、营销总监、战略规划师等工作。很明显,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主要培养应用类营销人才, 所以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要匹配企业对应用类营销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目前高职市场营销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是企业日益高涨的市场需求, 一方面是高职营销学生寻找工作的艰辛努力, 很明显, 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反映高职市场营销学生就业能力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最近几年, 市场营销专业在各高职院校发展很快, 但不少高职院校市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甚明确。学校教育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与企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 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综合化, 不仅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市场营销专业的基本理论, 熟练掌握市场调查、客户开发、营销策划、商务谈判、现场推销等专业技能, 还要求学生具备团队协作、沟通交际、敢于创新等实践技能。另一方面, 不少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太过宽泛, 广而不精, 没有贯彻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 课程知识陈旧与企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 没有体现营销专业实践性强、应用性精等特点。导致学生理论能力较强而动手能力较差, 专业技能掌握不够扎实, 实践技能欠缺锻炼, 对就业前景十分迷茫。

(二) 实践教学不合理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但不少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设计不合理不科学。一般认为, 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应达到总学时比例的一半以上。实际上, 在不少高职院校, 虽然在每门课程上都设置了实践教学, 但一般是流于形式, 只是个数字而已。而专门的实践课, 在每个学期, 通常只占有4周左右的时间。同时, 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必要的实训环境和实训设备, 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更是稀少。另一方面, 实训内容设计不够合理, 一般是模拟教学, 与企业营销实际岗位的操作技能不相匹配。从而不能够通过实训真正培训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 教学师资不完备

要培养高职市场营销学生的技能性、应用性, 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就要达到企业技师的水准。然而现阶段不少高职院校招聘的营销专业教师, 一般是本科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其理论水平应该说较高, 但专业技能水平不强, 甚至比不上一般企业的市场经理。实际上, 一些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 其对专业教师的招聘一般是要求其至少有3-5年的企业经验。所以, 目前不少营销专业的专业教师在讲授企业营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时, 有时也是一知半解, 更不用说去教导和培养学生。同时, 在研究生阶段, 并没有真正的市场营销专业研究生, 不少专业教师可能是跨专业应聘, 导致专业素养不强, 对营销教学更多是靠生活经验和自我探索, 其教学效果更是不佳。

(四) 学生综合素质不完善

学生综合素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的择业观不端正。不少学生追求稳定、高薪、体面的工作岗位, 对要求有业绩压力、出差要求、走访客户的一线营销工作不屑一顾, 而且在工作岗位呆不久就另寻它途, 这山望着那山高, 半年要换好几家工作。企业投入资源对新进员工培训, 员工做不长久就流失掉, 企业颇有怨言。还有些学生怕苦怕累, 一遇挫折, 就灰心丧气, 一遇压力, 就叫苦不迭, 严重影响企业营销工作和营销团队士气。 (2) 学生的文化修养缺乏。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影响到其整个的综合素质。市场营销人才需要掌握各方面的文化知识, 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才能和各种类型的客户做好沟通。文化修养的缺乏主要表现在, 语言表达沟通能力不强、各种营销方案的写作能力不强、必要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不强, 必要的计算机搜索与应用能力不强。 (3) 学生的创新应变能力有待加强。企业最需要应对不同市场营销环境能够大胆创新、随机应变的营销人才, 表现在营销人员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下, 具有洞察力、想象力、创新力, 能够大胆逆向思维, 设计异于常人的应对策略。 (4) 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有待加强。市场营销工作经常需要营销人员完成一定的业绩, 这种业绩压力需要营销人员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解压能力, 才能完成营销任务。

四、提升高职市场营销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一)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

对高职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必须突破大学专科层次的层次定位, 立足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 不少学生以大学生自居, 盲目追求“白领”生涯而鄙视基层工作、基础工作, 而企业所需的市场营销人才多为推销员、策划员、客服员, 最高也就是中层管理者。因此, 要解决培养定位过高的问题, 确立与人才的目标岗位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致力于培养适应工商第一线就业的推销员、策划员、客服员与中层管理者, 鼓励与教育学生从基层做起, 脚踏实地, 不断进步。

(二) 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 至少要达到专业总学时的50%以上。加强实践课的开课比例, 至少要达到学期周数的三分之一。高职院校要加大实训软硬件环境的投入, 建设必要的市场营销模拟实训室。尤其是要与企业合作, 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真正做到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同时要依据企业营销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设计实训内容, 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营销实际技能。

(三)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建立起一支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兼备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之一。教师除了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师德以外, 还应具备一定的营销实践经验和较高的营销职业素质。才能在教学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学院应制定政策, 鼓励教师利用假期或者专门到企业营销一线去顶岗实习, 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从基层营销岗位踏实做起, 基层岗位是通向高一级岗位的必要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先做人, 后做事, 安心本职工作, 与企业同甘共苦, 共同创业。

高职学校教育要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开设普通话课、沟通技巧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 通过开设大学语文课、文学讲座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通过开设大学英语课、商务英语课、计算机应用课培养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能力。通过各种实训课、实践活动、竞赛活动,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竞争精神、抗压精神等。

摘要:在当前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 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市场营销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旺盛。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技能性、应用型人才, 但与企业的人才要求还存在着相当距离。如何提升高职市场营销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各大高职院校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文对此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学生,市场营销,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黛娜.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市场营销教学研究[J].陕西教育 (高教) , 2018 (8) .

[2] 吴文贞.提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J].现代营销 (经营版) , 2018 (9) .

[3] 鲍玮.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8 (10) .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论文范文第4篇

引导学生自己在专业与职业之间建立逻辑关系的目的在于激发其对专业的兴趣, 读有用书, 学以致用, 最终提高受教育水平, 使个人的受教育水平与个人努力成正比。此一引导宜早不宜迟, 新生入学之后的第一次集体活动, 如主题班会、专业介绍等是较恰当的时机。在活动中了解学生的专业兴趣, 结合职业市场的规律、现象进行专业比较。通过比较, 使学生了解、理顺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进而达到自我激励的目的。

第一, 了解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生就读的专业并非一定是其高考时所填报的第一志愿, 即使是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原有的兴趣。此时, 学生已经意识到考上大学才能找个好工作, 并不等于大学毕业一定有个好工作, 尤其是在扩招之后更是如是。他们认为, 将来是否能找个好工作, 取决于就读的专业在职业市场上是否有被利用价值及被利用的程度。2006年10月, 在新生入学不久的以“专业教育”为主题的班会上, 笔者做了调查。结果显示, 28位同学中有26位想换专业, 从哲学方向转为计算机、电子商务、工商管理、财会、英语、法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专业。转换专业的原因一是兴趣, 二是容易找工作。明显地, 如果不及时引导, 大部分学生将虚度大学四年。

第二, 各专业与职业未来的比较。学生之所以想转专业, 是依据他们自己对各专业与职业市场关联度的认识。因此, 改变相关认知是激发学生产生专业学习动力的前提。以财会、计算机、电子商务等纯技术型专业为例。一方面, 从找工作的难易程度分析, 职业市场中已经有太多类似的从业人员, 且每一间大学每年都有大量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涌入市场, 因此竞争会相当的激烈;另一方面, 从从业后的职业发展看, 即使通过白炽化的竞争获得了相关职位, 今后的个人发展也一直潜在相当大的职业危险, 毕竟这类人才的基数极为膨大。所以, 现在热门的、纯技术型专业, 从职业安全、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并不比其它专业强。

第三, 兴趣的职业导向。兴趣的职业导向并非要学生放弃兴趣, 而是引导学生将兴趣与职业相互结合。兴趣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维持、发展。若脱离职业市场, 缺乏经济来源, 兴趣也就只能成为“心趣”。班上好几个同学以英语为兴趣, 即使在四年里, 抛弃其它学科, 专攻英语。毕业时, 在职业市场上, 与外语学院、外语专业的毕业生相比, 没有丝毫竞争优势。英语只是一种沟通的工具, 因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将其作为能力而不是专业来掌握。如此思维的转变, 将极大增加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量。若有两位毕业生, 一是英语专业的, 另一位是其他专业但英语也相当流利。试问,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 企业管理者会聘请谁?

第四、专业的职业未来。在初步消除学生转换专业的意念之后, 需要指出本专业方向毕业生的职业未来。

依据管理学理论, 一个组织的人员构成, 以企业为例, 按层级由低到高可分为部门具体工作的操作者、基层、中层、高层管理者。无论是基层还是高层, 都需要具备概念、人际、技术三种技能。差异在于不同的层级对三种技能的要求:越是基层管理者, 其技术技能要求越强;越是高层管理者, 其概念技能要求越强。在管理学上, “概念技能 (conceptual skill) :是分析判断一种状况并能识别其因果的能力;人际技能 (Human skill) :是指理解、改变、领导、控制其他个人和群体行为的能力;技术技能 (technical skill) :是指履行组织职能所需要的专业工作知识和技术。”[1]分析三种技能的概念, 结合新生对哲学专业的理解, 不难得出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均有培养、提高学生概念和人际技能的作用。例如, 中国哲学中,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就是“理解、改变、领导、控制其他个人和群体行为的能力”的关键词;“分析判断一种状况并能识别其因果的能力”, 是哲学专业学生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因此, 哲学专业的毕业生, 理论上可以以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职位为职业目标。

第五、建立专业与职业的关联。作为哲学专业的毕业生, 其未来的职业目标是中高级管理职位。要实现此目标, 需要有一个职业起点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作为切入点。经过职业导向后, 学生的兴趣将落实于具体的行业、具体的职能, 如网络行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日化行业的市场营销职能……。确定了职能之后, 需要在专业方向上有所侧重。由此, 建立了专业与职业的关联。如以人力资源为起点, 在专业学习上, 需侧重于西方哲学、宗教哲学、管理哲学;以市场营销为起点, 则需偏重于管理哲学、中国哲学。学生在建立职业未来与专业之间逻辑关系的同时, 也形成了自我激励性质的专业学习动力。

2 设立职业起点

在新生专业教育的过程中, 从“了解学生的专业兴趣”到“建立职业与专业联系”的五个环节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起到唤醒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意识的作用。大多数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都有憧憬, 但对实现这种实质为职业目标的憧憬的方向、途径比较模糊。实现职业目标分为求学与职场两个区间, 两者以毕业后的职业起点为拐点。拐的方向与职业目标一致, 职业起点则是职业目标在正向轨迹上的原点, 之后通过职场的拼搏, 即使期间有种种艰难, 只要方向正确, 终将有实现职业目标的那一天。拐的方向与职业目标不一致, 在职场的努力, 只能是加大与职业目标的距离。因此, 在唤醒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意识之后, 则需要通过个别咨询, 使学生明确提高就业能力的努力方向。即协助学生依据个人具体的职业目标, 设立职业起点。下文以A同学为例加以说明:

入学伊始, A同学成为班、系的学生干部, 并计划在二年级时入主校学生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通过种种班级、院系、学校的社会工作, 提升乃至证明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什么能力?目的是什么?A同学没有明确的答案。至于职业目标, 他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创业, 并成功经营。但是, 以什么样的行业、职位为职业起点去实践这个终极目标?A同学并不清楚。鉴于A同学视百度在线总裁李彦宏为偶像, 笔者建议他研究李彦宏职业起点的成因, 在此基础上设立自己的职业起点。

初时, A同学认为:李彦宏的职业起点是在道·琼斯为职业炒股人提供金融新闻检索工作的职位;获得该职位的直接原因是道·琼斯看中李彦宏在信息检索方面的专业技术;信息检索专业技术, 实质是计算机技术在情报学检索理论方面的应用;北大图书馆情报学专业的本科学习, 使他掌握了检索理论于技术;由于对计算机的兴趣, 在北大, 同时自学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继而考取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从本科的情报学专业转换到硕士的计算机专业, 则是李彦宏的兴趣使然。总之, 兴趣决定了专业、专业决定了技术、技术决定了职业起点。

由于A同学的兴趣在市场营销,笔者建议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对案例再进行一次研究,于是有了如下结果:1987年,北大老师传授的是如何摆放存储资料以方便读者阅读的检索理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即便读者知道在这里一定能查到某条资料,如果付出的努力较大,读者依然会放弃。在市场营销学意义上属于满足客户需求范畴的“方便读者”使李彦宏硬记下了这种对很多人而言简单到没意思的检索理论。这些理论,后来指导他强调搜索引擎的应向速度:为提高0.1秒,不惜血本。研究生阶段,在导师的影响下,意识到信息检索将会有大的发展,于是将检索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掌握了信息检索的理论与使用技术。市场意识加上兴趣不仅引导李彦宏走向他的职业起点,而且也促使他做出创业的决策:1999年,他作为国庆50周年观礼嘉宾回国时,感觉到国内有名气的网站很多,但这些网站背后依赖的技术却不是很好,尤其是搜索引擎技术。中文搜索引擎和英文搜索引擎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不仅慢得不能忍受,而且能搜到的东西也少得可怜。同年年底,李彦宏在北大资源宾馆创立了百度在线。

最终, A同学在市场意识与兴趣、信息检索的理论技术、职业起点、创业之间建立了因果关系。参照自己的情况, 他将自己的职业起点设置在与市场营销相关的职位上, 至于职业起点所属的行业, 留待以后明确。

3 职业起点的目标管理

所谓目标管理, 就是在明确目标之后, 分析现状, 设计并实施目标的途径。就A同学“与市场营销相关的职位”这一职业起点的目标管理, 其内容包括提升受教育水平、增加相关技能与工作经验、提高把握未来机会的能力几方面的内容。

3.1 提升受教育水平

首先要明确的是提升哪方面的教育水平?就A同学的职业起点, 我们以市场营销中的关键“消费者黑箱”为例加以说明。企业在产品、服务的销售过程中, 虽然知道自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以及消费者购买的结果, 但是消费者是怎么想的, 决策过程是什么样的, 他们却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消费者黑箱”。市场之所以难以琢磨, 是因为企业的市场管理人员无法掌握消费者黑箱的内况。过去, 人们认为打开消费者黑箱只有, 也只需要一把钥匙, 即市场学、营销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简称为“市场钥匙”。近年来, 发现还需要另外一把以消费者文化为核心材质的钥匙, 简称为“文化钥匙”。例如, 在广州话的商业圈内, 摩托罗拉手机销量远小于其他区域, 原因之一是, 无论“摩托罗拉”还是“Motorola”, 若以广州话拼读, 都是“冇得撈啦”, 有被迫终止、无以为继、被解雇的含义。自公司将“Motorola”改为“MOTO”, 手机销量有所上升。在中国乃至整个华人圈, 华人是消费群体的主体。每一个华人的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因子不外是儒家、释家、道家文化。因此, 掌握三家哲学理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就成为掌握这把文化钥匙的关键。

从事与市场营销相关的职位, 需要配备两把钥匙。获得“市场钥匙”的条件是市场学、营销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获得“文化钥匙”的要求是儒家、道家、佛家的基础理论及其在社会中的表现。获得两把钥匙的条件, 决定了A同学提升教学水平的方向及内容。在2007年初, A同学开始实施自我提升受教育水平的行动。

文化钥匙方面, 在诸多的专业课程范围内, 以“先秦哲学”、“中国宗教通论”、“中国哲学”为重点, 研读相关教材。在此基础上, 通过读书了解传统文化在社会各方面的体现, 尤其是与企业管理的结合, 包括潘宗光的《心经与现代管理》、黎红雷的《儒家管理哲学》、成中英的《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张绪的《道学的管理要旨》、S.B.Redding的《海外华人企业家的管理思想—文化背景与风格》、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约翰·第·科特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梅奥的《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威廉·大内《Z理论》等等。

市场钥匙方面, 除了在本校、外校旁听相关课程外, 计划并开始自学菲利普·科勒的《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阿伦·肯尼迪的《定位》、R·M霍德改茨的《美国企业经营管理概论》、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存在心理学探索》、《动机与人格》、《人性能达的境界》等、爱弥尔·涂尔干的《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彼得·德鲁克的《创新与创业精神》、丹尼尔·A·雷恩的《管理思想的演变》、斯蒂芬·P·罗宾斯的《管理学》等。

3.2 增加技能与工作经验, 在工作中培养应对社会变化, 抓住未来机会的能力

在确定提升受教育水平的方式之后, 应着手物色与职业起点一致的兼职工作。通过兼职的工作达到两方面的目的:增加与职业起点相关的技能、工作经验;感受社会变化, 提高抓住未来机会的能力。

没有一间企业在可选择的前提下, 愿意招聘缺乏稳定性的求职者。由此, 对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大多学生并没有此意识, 也就不存在应对社会变化, 抓住未来机会的能力了。他们在寻求、选择、从事兼职工作时, 普遍存在随机性和随意性的特点。

随机性, 是指当兼职时间与上课时间没有冲突时, 有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因此, 每一兼职工作时间都比较短, 即使是暑期的工作, 也大多在一至二个月左右。而且各工作之间零散无序, 之间没有一以贯之的主线。随意性, 是指在工作中碰到工作难度大、上级要求严格、与同事口角等种种自觉不如意的状况或有其它待遇更高的兼职机会等诱惑时, 放弃现有的工作。究其原因, 是角色紊乱造成的——在工作中仍把自己当成是在校大学生, 而不是一个需要讲究职业精神的职业人士。

兼职工作的随意性、随机性, 使学生不仅无法获得相关工作的技能与工作经验, 而且在毕业求职面试时, 将被视为不稳定、不专注、不成熟的表现。意识到这种变化的大学生, 在选择兼职时, 不仅会选择与职业起点存在连贯性的工作, 而且在从事具体的兼职工作时, 尽可能地保持工作的稳定性, 从而满足企业对求职人员稳定性的要求。以下是A同学的兼职经验分析:

从与职业起点的连贯性看, 在企业中与市场相关的职能包括促销、市场调研、品牌管理、公共关系 (公司形象) 等。除了促销与市场调查的工作外, 其它职能中, 即使最基层的职位通常也需要专职人员承担。在促销与市场调查之间, A同学选择了前者:兼职从事某通讯公司手机门市部销售员工作。从工作的稳定性看, A同学在门市部推销手机的一年中, 碰到种种不如意的事情, 如上班距离较远、没有完成某月额定销量、遇到比较难服务的客户、专职员工的竞争、主管的严厉批评……。每每发生此类情况, 他都在一种观念的支配下坚持下去:此类情况, 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必然存在。现在发生, 实际是给自己机会学习, 累积处理相似情况的经验与技能。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 他不仅在最后两个月连续成为该门市部销售冠军, 获得了相当的专业 (手机知识、客户沟通、销售) 技能、角色转化能力。而且能从已有手机品牌、型号的设计、价格、客户心理、市场策略等与销量之间进行逻辑因果分析。按照管理学的三种技能理论, 已获得部分的概念技能、人际技能与专业技能。一年后, 在笔者的建议下, 他进入一间市场顾问公司从事项目助理的工作, 先后参与、组织喜力啤酒、玉兰油、本田汽车等品牌的大型市场活动。由此, 向职业起点目标更迈进了一步。

可以预测的是, 在毕业求职时, 仅从简历中的“工作经验”一项进行比较, 相对于其他同学, A同学的工作经历有着明显的优势:目标清晰、有一年以上相关经验、较强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强、有较强的团队精神等等。

摘要:对国内高校而言, 旨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 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过去的三年中,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06哲学2班的班主任, 笔者通过“建立职业与专业的联系”、“设立职业起点”、“践行职业起点的努力”三个过程, 从新生入学开始, 着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对三个过程做了提纲挈领式的叙述。

关键词:就业能力,职业,专业,职业起点,目标管理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论文范文第5篇

1 就业能力的概念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对就业能力的定义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进一步讲就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国内的研究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2 就业能力的内容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大学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发展起来的, 通过招聘求职过程获得工作机会, 并在工作中获得晋升的本领, 他的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基础能力、适应性能力和创新性能力。

基础能力是指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 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外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适应性能力是指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岗位发展的一种综合性能力, 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创造性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能在具备适应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工作水平的综合能力, 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

3 高职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目前高职类毕业生由于其实践性强, 能够较快适应企业生产要求而受到企业的青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 社会和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为了使高职类毕业生能够跟得上这中转变的步伐, 提升他们自身的就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与支持。

3.1 政府在高职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政府要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社会接纳环境。另一方面要为大学生提供正规的实习机构和监督制度。目前人才市场对有工作经验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大, 这是高职类大学生的就业的劣势。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支持, 使得企业积极主动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机会, 为毕业生在寒暑假期或毕业实习期间提供与其专业对口岗位的实习机会, 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岗位认同度以及规则意识, 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3.2 高校要构建现代教育理念,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2.1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高技能人才

在教学上, 增加实训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比重,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之尽早进入角色;校园文化方面, 举办具有创新意识的活动和竞赛;在就业指导方面, 就业指导老师要加强和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 以及就业心理方面的引导;在综合素质教育方面, 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 要乐业、勤业、敬业, 精益求精, 诚实守信, 秉公办事, 勤勤恳恳, 兢兢业业, 把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也贯穿于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中。

3.2.2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

高校教师首先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 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成为学生的榜样;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既能在教室为学生传播和教授专业理论知识, 又能在实训中心或者加工车间为学生进行实训实践指导;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 学校应定期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 切实了解本校学生的专业特色和企业对专业技能的实际需要, 把教师的企业锻炼次数列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

3.2.3 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主动

培育和提升就业能力的意识

首先, 大学生重视两课的学习, 加强和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具有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 如诚实守信、艰苦风斗、吃苦耐劳等高贵品德。

其次, 大学生要学会学习,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第三, 大学生要主动参与各类实践活动, 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培养竞争、创新意识, 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4 结语

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是实现大学生人生理想和自身价值, 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保证, 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保证。因此, 全社会都要积极参与,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目前全社会都关注的话题, 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实现大学生最大限度就业成为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文以介绍就业能力的概念和内涵为基础, 探讨了培养高职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就业能力,适应性能力,创新性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晓明.就业能理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 (5) .

[2] 赵松平.论大学身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04 (21) .

[3] 李颖.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特性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05.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论文范文第6篇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 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不断加大 (见下表),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整理所得。

(单位 :万人 )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 从2005年到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

受国际形势的影响,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将继续放缓,出口增长乏力。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另外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需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财管专业是一个就业面广、适应性强的新兴专业,同会计专业一样是一个“越老越值钱”的职业,受高薪、高就业率的诱惑,财管专业仍是近年来就业领域的热门专业之一。财管专业就业人数基数比较大,高就业率与高失业率现象并存。据统计,2014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与上届同期持平 ,总体签约率依然偏低,另外市场需求没有显著增加,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供需矛盾仍很突出,高校财管专业学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目前,财管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会计或财务管理相关的工作,大多而且最好的去向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也需要大量财管专业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另外,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 劳动者65%———80%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但我国的中小企业较少,只有5000多万家,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另外,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也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高校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培育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2 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财管专业的毕业生仍是以从事财务工作为主,高校在培养模式上仍是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 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即使有的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也无非是案例教学,仍是课堂的说教,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真正顶岗实践的机会几乎没有;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 实践型的教师太少, 鉴于教学任务的需要和教学经费的缺乏,一线教师真正实践的机会也没有,再加上财管课程本身就枯燥、难懂,又与社会实践脱节, 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无法真正体会什么是真正需要的等, 使得培养的财管专业学生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严重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就业能力低下,加大了就业难度。另外,教师的认知度以及教学观念,学生个体因素的差异,教育因素和环境因素等都会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2 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2.2.1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目前,高校财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多为研究型人才,其实,学术研究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但是若单纯追求学术,那就与人才市场所要求的人才层次结构不匹配, 就业会很困难。虽然,现在许多高校将培养目标由研究型改为应用型,但大都是从理论知识、人才规格、操作技能方面来定位的。这样的就业能力培养趋同性太强,忽视了特色所在,其实高校定位、办学方向不同,那么培养的服务社会的人才也不一样,关于就业能力培养也不一样,如:人才的岗位群和就业定位不够清晰,可就业的岗位有哪些?所培养的人才就业的主要去向在哪里?另外人才规格定位也不准确,对财管专业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缺乏认真、全面、科学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应注重人才市场所要求的结构的层析性、发展的平衡性,不要一味的追求“高大上”,否则,企业全是高管,底层的、基础性的工作谁来做呢?

2.2.2 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善 、教 学方法不当

现有的高校的课程设置能满足学生对一般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需要,但缺乏合作能力、道德修养能力、前瞻性性强的实践课程,课程的设置仍缺乏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学效应不佳;在教学方法上过于单调,教学内容的“分块式”再加上相关课程的教材独立性过强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是简单的掌握,不能系统的理解, 导致了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不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方法来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导致了毕业生执行力不强,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2.2.3 实践教学不到位

应用型的财管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协作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等的培养,实践教学便是重要一环。但现有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弊端:第一,实践教学课时偏少,时间安排不当,大多安排在毕业前完成;第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大多采用实习形式来代替,在实习过程中,很少真正安排从事财务岗位的具体工作,而是复印、跑税务送材料等,这与我们的实践教学严重背离;第三,实践型的教师缺乏,年轻教师有专业技能但缺乏实践经验等使得实践教学缺乏可操作性,学生就业能力难以提高。

3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财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必须考虑社会所需, 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1 制 定符合专业 、学校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财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应用型高校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第一,要突出高校和财管专业特色,发挥专业特长,实现双层次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 注重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不仅强调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洞察力和预测力等等。总之,在高校办学特色、人才定位的理念下,培育出社会所需的、能够掌握各种技能并使之平衡协调的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3.2 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注 重实践教学

课程的设置上要基础课、专业课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全面的理解并掌握社会所需, 才能学以致用。

3.2.1 增加实战课程的种类

如办公自动化软件、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和企业管理全景仿真职业认知跨专业综合实训等。比如在财务管理课程的讲授过程中, 将EXCEL运用在财务管理中时间价值系数表的编制、计算常用的财务指标的模型、债券溢价/折价摊销和绘制图形等。这样教学理论传授很少,重在实际操作,从课堂到课外的作业,考试的设置等都利用EXCEL表来进行,由于学生所关心的考试等都用EXCEL来完成, 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课堂参与性会活跃,课外作业小组讨论也容易开展,这不仅使得学生掌握了基础和专业知识,另外,在操作技能和知识延伸上以及自我学习和团队合作上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2.2 增加实践课学时

在财管类课程教学上注重实践教学, 加大创业实战训练以及ERP沙盘课程的课时, 由原来的课堂讲授全部变为实验课,让学生在软件上操作。创业实战训练以游戏的方式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推广企业管理全景仿真职业认知综合实训的跨专业学习,通过全真模拟实训,使学生能够全面体验不同岗位,熟悉各岗位职位要求,胜任岗位工作的初级目标。

3.2.3 增加一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课程

虽然课程无固定教材,讲授方式方法灵活,但这些课程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学生参与度会很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一些企业人员现身讲学并辅导,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将专业实践技能穿插于理论教学中, 改变单一的分块式教学模式,注重阶段和系统的整合;内容的讲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企业实际案例灵活的学习,另外内容及时更新,进行国内外的知识对比和衔接等, 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应社会所需。

摘要:在当前本科毕业生日趋增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专业本身的特点及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本文针对当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趋势和社会需求,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适应应用性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上一篇:集输管网数字化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