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式教学大学物理论文范文

2023-10-29

案例式教学大学物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建构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作者的观念、情感和思想,而体验式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体验、自主参与的方式完成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用感官去体验、分析语言文字,并体会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抒发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受到语言的感染,理解知识并掌握技能。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够做到主动学习,那么教学效率和質量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不再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而是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让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学习实现自我发展。

(二)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内涵和深刻含义。体验式阅读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情感体验能力。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感知能力,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阅读的内容和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感受文字语言的深刻内涵,并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联想和认知,和作者进行情感和思想对话。学生经过反复的阅读和思考之后,能够感知作品的深刻内涵,获得应有的情感体验,积累写作素材,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语文教学中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语言引发体验

以《虎门销烟》一课为例,探讨语文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策略。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情感性较强的课文,教师可以将文章和背景结合起来进行渲染,奠定情感基础,激发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描述鸦片造成的危害,让学生了解到鸦片能够让人精神萎靡、体力减弱,鸦片是帝国主义毁灭我国的邪恶工具,教师通过激情的描述和丰富的动作表情,让学生有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

(二)情感诱发体验

阅读教学实际上是学生、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过程,也是师生之间交流情感的过程,教师要挖掘教材文章蕴含的情感再传递给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实现知识教学和情感教学的有机结合。例如教师讲解林则徐销烟成功后万人空巷的喜悦情景,群众“叫喊、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到虎门销烟后大快人心的情感,学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受到课文情感的感染,心灵也得到了全面的升华。

(三)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渴求欲是极大的,同时也对知识充满无限的好奇心。因此你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主动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如在学习《梅花魂》这篇文章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在学习之前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但应给他们布置相应的任务,如激励学生收集与梅花有关的诗词,并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收集的最多的学生给予他们相应的奖励;其次,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抽问的方式让学生选择自认为写的较美、较好的句子进行朗诵或背诵等;第三,课后让学生们探讨学习完《梅花魂》后的感受或写读后感等。实现除了掌握课内知识,也拓展课外知识,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知识积累是及其有效的。

(四)品味语言,丰富体验

教师在为学生创设了相应的富有生活化的情境之后,就应当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文本、感受文本语言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品味文本的语言,这个“读”包括泛读、朗读、默读等各种方式;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品味文本的语言,通过想象,对过去已经形成的某些暂时联系重新组合,教师通过挖掘文本中的生动形象的描述,对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想象。

(五)组织对话,深化体验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仅要加强学生、教师及编者之间的对话,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培养其组织语言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首先要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体验表达,巧妙地设置一些设问,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

(六)对比教学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中有很多题材有明显差异的文章,有的文章低婉深沉,有的文章高亢激昂,有的文章描写乡愁,有的文章描述亡国之痛,教师可以恰当利用这些文章情感的差异,让学生有全方位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虎门销烟》这篇课文中,在描写群众场面的句子中,有的人“欢声雷动、欢呼雀跃”,而有的人“嚎啕大哭”。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情况,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通过体验式教学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靳立芳.如何建构小学语文阅读的体验性教学[J].新疆教育,2013.

案例式教学大学物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会计信息化是每个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为了达到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会计信息化专门人才的目标,我们采用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其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化应用教学的质量,为学生就业后从事实际会计信息化应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在会计信息化应用课程中的任务驱动的教学程序大体上可以分为6个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任务”、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师 “讲解知识点”、教师“变换条件布置新任务”、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与考核”。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特定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方式来探索任务的完成方式和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此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宽松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去学习,不断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增强自信心。该教学法突出了理论教学构筑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教学构筑学生的职业技能结构的教学原则。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评价与考核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这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对信息化建设的精辟论述,这充分表明国家对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决心。而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会计信息化是每个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

财政部为了推广和普及会计信息化,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制定出“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目标。而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现有企业4 200万家以上,因此,要达到财政部所制定的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目标需要大量的会计信息化专门人才。

为了满足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我们在会计及会计电算化专业中开设了“会计信息化应用”课程。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强化会计信息化基础能力、核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一般关键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财务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还学到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关系和内部控制要求,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从而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的过渡。为了达到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会计信息化专门人才的目标,我们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其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化应用教学的质量,为学生就业后从事实际会计信息应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与会计信息化教学

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将所学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明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学习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作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自主地利用已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完成任务,从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巩固已学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并能够举一反三,不断提升自信心。

具体到课程教学的设计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教学目标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所提出的任务,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和要求,以任务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并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并进行有效的考核,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2. 会计信息化教学及其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是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及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也是会计及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与核心课程。如果将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体系划分为单项实训、分岗实训和综合实训,则该课程是单项实训、分岗实训的基础实训教学,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基础教学环节。

会计信息化应用课程具有涉及的相关专业课程较多、实践性、操作性较强和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等特点。为使教学目标更贴近实际应用的需要,应突出基础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注重基础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应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实验性教学、体验式教学、协作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学会软件的基本操作,同时也要熟悉整个会计业务的来龙去脉,并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岗位、部门协作沟通能力;在考试和考核体系上,应采用阶段考核、过程考核、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考核和企业认证的考核等多种形式,满足全面考核学生会计信息化应用能力的需要。

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任务驱动教学法下的学习模式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特定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方式来探索任务的完成方式和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此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宽松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去学习,不断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增强自信心。该教学法突出了理论教学构筑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教学构筑学生的职业技能结构的教学原则。

在会计信息化应用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程序大体上可以分为6个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任务”、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师 “讲解知识点”、教师“变换条件布置新任务”、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与考核”。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的实现

(一)设计与布置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学要求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因而任务驱动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任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任务要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在设计任务时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含在具有明确要求的具体任务中,让学生接受任务时就有明确的目标,清楚该任务的具体要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当学生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任务后,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地实现了。

例如,在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教学内容中,“总账”日常业务处理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有哪些,掌握凭证处理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记账的方法和了解账簿查询的方法。在这样总的教学目标下,再分解为不同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如可以分解为: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填制凭证、修改凭证、删除凭证、记账、查账等。配合相应的任务即可完成全部的教学目标。

2. 任务要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

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以及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数个单一的任务构成“任务链”,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递进,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例如,“总账”日常业务处理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了解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填制凭证、修改凭证、删除凭证、记账、查询凭证、查询账表、查询辅助账。学生在完成这8个任务后即可熟练地进行总账会计的日常业务处理的全部工作。

3. 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会计信息化应用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时,绝不能纸上谈兵,应在“做中学”、“学中做”,将对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设计出可操作性强、应用性强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满足任务可操作性的需要,可以在设计任务时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所对应的操作内容,由教师做好数据的准备,设置基于该任务的基础账套数据,并由教师在布置任务前进行反复的测试,以确保任务操作的顺利进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确保任务的应用性,在设计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企业实际的应用,设计出仿真的案例,并以中小型企业一般会计业务和典型会计业务为主线,强化实际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满足会计信息化岗位要求的基础专业技能。

例如,“总账”日常业务处理中填制凭证的任务内容如下:

【做中学】

任务1:填制凭证

2008年1月15日共发生3笔业务。销售给达远公司和阳光公司产品各20件,每件售价2 000元,货款及税款均未收到;向一品公司购买材料一批已验收入库,货款10 000元和税款1 700元尚未支付。

【操作员及工作内容】

由会计赵莉(编号:CW002;密码:001234)在【总账】|【凭证】|【填制凭证】功能中填制转账凭证。

(1)销售给达远公司产品,货款尚未收到

借:应收账款(达远公司)46 8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 800

主营业务收入 40 000

(2)销售给阳光公司产品,货款尚未收到

借:应收账款(阳光公司)46 8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 800

主营业务收入 40 000

(3)向一品公司购买材料,款未付

借:原材料1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 700

贷:应付账款(一品公司)11 700

在这个任务中既给出了工作内容,也给出了操作员,还给出了完成该任务的软件操作的位置及完成该任务所做出的数据准备。因而,该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4. 任务要具有再学习的可延伸性

会计信息化应用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会计专业其他核心课程与会计岗位综合模拟课程的基础和衔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技术的基本手段和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和利用软件为工具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熟练地以会计软件为工具去解决一般典型会计核算和管理问题的水平,如一般会计业务处理、工资核算、报表编制等,为后续的其他会计专业课程尤其是会计岗位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综合模拟课程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应注意软件基本功能的递进性。新任务中既要有以前任务中已经使用过的功能,又必须加入新的功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功能,又必须学习、探索新的功能,不断地扩展知识领域,增加利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不仅能解决一般的软件问题,还能举一反三。例如,我们在每个任务后面都要加上一个“想一想 练一练”的内容,就是要力求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实现知识的延伸。在完成“总账”的填制凭证任务后的“想一想 练一练”的内容主要有:

(1) 哪些业务可以通过调用常用摘要或常用凭证的方式填制凭证?

(2) 在填制凭证时【F2】、【F5】、“=”、“-”及“空格”键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3) 如果在填制凭证时发现并未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应该怎么办?

(4) 在填制凭证时为什么会出现如图1所示的提示?应该怎么办?

(5)在填制凭证时为什么会出现如图2所示的提示?是什么意思?怎么办?

学生在顺利完成任务的操作时很有可能并未注意到以上这些问题,而学会处理这些问题,对全面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就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行探讨解决的办法和答案,教师还应该在学生找到答案时再继续扩展一些知识内容,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为学好其他的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时,要重视任务的设计,只有任务设计得好,才能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方式的可以分为独立完成和协作完成两种。独立完成的方式就是在教师布置任务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后,所有的学生都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让学生大胆尝试,使他们在为完成任务的操作中体会、感受和领悟。在此期间,学生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作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作单独辅导,或者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去解决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是现代社会谋求共同发展的基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对一些发散性任务,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可以提高任务探究的效率。一个班级可以按5~6人为一组进行分组。任务布置后,由组长牵头进行分工,然后制订计划并进行实施。分组设计方案、分工操作、学生汇报并演示、教师总结,使得群体思维与智慧为全体学生所共享。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学生中出现问题的环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完成一个既定的任务后则要就应掌握的全部知识点进行点评、讲解和示范性操作,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体系化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在得到启发后,对于不正确的处理方法进行改正和创新,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地进行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软件应用的经验,为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无论是独立完成任务还是协作完成任务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学习评价与考核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目标,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各种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评价与考核可以分别采用过程评价与考核、结果评价与考核、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应用等方法。其中过程评价与考核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态度、操作速度、帮助别的同学解决问题的次数和效果给予评价,算作平时的成绩;结果评价与考核则是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正确性进行评价,既有要求独立完成的任务,又有要求小组共同完成的任务,其考核方法有时是只看操作结果,有时则是在看操作结果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讲解其完成任务的思路和设计方案等;无纸化考试系统则是采用考试系统,在真实的软件操作环境下进行单元测试及期中期末考试,大大地减轻了教师评价的负担,提高了学生评价标准的统一性。

总之,实践证明,这种旨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知识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会计信息化应用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对教师的自身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型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实践,使之不断完善、进步,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R]. 2006.

[2] 曾希君.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7(18).

案例式教学大学物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计算思维能力是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工科类学生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素质,该项能力的养成也有赖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刻意引导和强化训练。笔者结合所在独立学院工科类专业开设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了在该类课程中融入计算思维能力训练的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和实践过程。通过创设形象生动的情景案例,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分析问题;通过对简单案例改造升级,提升难度,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设计求解过程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设计综合型应用案例,加强学生对软件项目开发的整体性思维锻炼。实践表明:教师通过优化课程教学案例、强调计算思维训练,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升及运用编程思维求解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程序设计;案例式教学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发表论文,首次提出“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这一概念进行定义:“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并基于这一定义给出了一系列详细观点。一些学者结合计算机学科对周教授的观点进行简化,提炼为“问题分解、算法、抽象和自动化”,进一步凸显了计算机学科中“计算思维”的特点。

21世纪初,我国计算机学科的教育专家开始倡导在高等教育阶段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开展计算思维教育。不少教学研究者也将计算思维引入计算机学科的一些课程中,重点研究计算思维在計算机教育领域的应用,如:在教材编写中,《新编计算机导论:基于计算思维》(郑阿奇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数据库原理与应用(SQL Server2012)——基于计算思维》(刘征海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等教材,充分展示了基于计算思维的课程教材建设的新思路;也有许多教学工作者积极探索并将计算思维融入课程教学和资源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牟琴老师《基于计算思维的探究教学模式研究》[1]等基于“计算思维”的系列成果;姚天昉老师的《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的实践》[2];叶军老师《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导向的“C语言”教学资源设计》[3]等。可见,在计算机教育教学领域,“计算思维与课程教学”“计算思维与教学改革”等一直是计算思维研究的关注热点[4]。

1独立学院程序设计课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在不同层次的高校,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工科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信息素质教育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计算思维中的抽象、递归、复用等思维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和程序设计,进一步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工作或工程方面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强化计算思维训练,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分析”问题的整体性思维,能够“设计”问题的求解过程,并“运用”计算机语言和软件等相关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应作为该类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

在程序设计学习中,如果将学生的编程行为分为两个阶段,则“知道与理解”构成编程行为的基础性认知(属于低阶思维层次),“分析与应用”是编程行为的核心(属于高阶思维层次)[5]。笔者结合所在独立学院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观察发现:在编程课中,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知道与理解”编程语言本身的语法、语句结构,具备较为简单的算法思维,而在“分析与应用”的高阶思维层次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求解,对一些较复杂或有些许难度的问题可能表现得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学院对部分通识课程压缩学时,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的充分训练和强化;而另一方面,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也非常关键。目前,多数学生在编程学习上属零基础,对于编程语言本身的学习和运用有一个适应过程,而教师在授课中若着力于编程语言本身、按照一般教材的系统性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则会感觉课时更加不够用,而学生则会感觉细节太多、造成“编程真复杂”的不良印象,从而降低学习课程的兴趣,有些学生则因课程学习后不能解决问题、参加编程竞赛与奖项无缘、连考级也难以过关等种种困难,吐槽“编程课难学”“学了没用”……教学相长无从谈起,教学效果难以评价。

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编程教学经历及学院的课程教学现状,不断改进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研究以“实用性”和“应用性”为目标,采用案例教学法,强化问题分析、过程设计和编码求解各环节的训练,在案例求解中加强对语言本身运用的同时,重点强化学生的计算思维训练。

2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教学案例设计

在程序设计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应着眼于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计算思维,可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有多种。笔者以学院开设的“计算机语言C”课程为例,以案例式教学法为基础,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在案例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如下策略:

2.1深入浅出,创设情境化案例,使待解决的问题易于理解、便于分析

创设情境化案例的目的,是将编程问题和生活中的一些生动场景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应用场景模拟再现及分析,让学生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梳理组织为求解步骤,形成案例问题的完整解决方案。然后,再编制程序代码进行验证。在案例求解过程中,若遇到需用的新的知识模块或知识点,则可顺势引入学习并及时运用。

例如,在学到“选择结构”及“循环结构”这两个模块时,笔者联系到生活中可两人一起玩的小游戏:从一组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牌,让对方猜是哪张牌?假设出牌人是甲,猜牌人是乙,将游戏设置为4种场景,最终目标是用程序来模拟游戏过程:

(1)由甲从一组牌中随机抽一张,乙来猜测,仅给乙一次机会;

(2)甲抽牌,乙猜牌,可给3次机会,乙猜对或机会用尽为止;

(3)甲抽牌,乙猜牌,不限猜测次数,乙猜对或不想再猜为止。

(4)将“甲出牌、乙来猜”升级为多轮游戏。

首先,第(1)种场景的关键信息:甲出牌、乙猜测、一次机会。在这个游戏中,乙只能猜一次,可能猜对或猜不对,这是需要判断的,则使用分支结构即可解决。学生在分支结构学习基础上能顺利解决。

第(2)种场景:甲出牌、乙猜测、最多可猜3次,此时乙每猜一次则需判断是否猜对并作相应的处理。此种场景,让学生自行分析选择使用何种结构进行求解?显然,需要处理乙可能多次猜测及判断,循环结构是最佳处理方式,且需要进行有限次循环控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次猜测过程中的需要进行的操作,将第(1)种场景的分支处理步骤引入,进而设計求解步骤编制程序并验证。

第(3)种场景下,关键信息提取:甲出牌、乙猜测、无限次机会。此时,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两个问题:一次猜数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哪些情形,分析不同的情况下怎样进行处理?无限次机会情况下,游戏怎样结束?比如:在用户猜对的时候,进行提示并中断循环;在用户猜错的时候提示“是否再猜一次?”并需要用户选择,如果继续猜,则进入下一次循环,如果不继续猜则中断循环。并启发学生进行求解步骤的设计并编制程序验证。

多轮模式的游戏,则需要再加入外循环控制,问题可交给学生讨论分析和设计。

情境化案例法的策略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可在生活化场景化案例模拟中强化问题分析与设计思路,联系课程的知识点并加以运用,也能快速促进学生对所运用的知识模块及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运用。

2.2以简单案例为基础,改造案例升级难度,实现抽象思维训练螺旋式上升

素数判断问题是编程中的典型案例,素数问题本质上是物质的几何学问题,如著名的黎曼猜想、孪生素数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均涉及素数,这些问题既有趣也值得探讨,运用编程方法验证或求解,也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锻炼。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笔者以最基本的素数判断案例为基础,将案例升级改造成不同版本,做了系列素数问题的探讨,从简单到复杂,举例如下:

(初级版)案例1:找出[m,n]范围的所有素数。

(初级版)案例2:找出[m,n]范围的孪生素数对。

(中级版)案例3:在[m,n]范围中,找出长度为3的连续素数等差序列。

(高级版)案例4:在[m,n]范围中,找出最长的连续素数等差数列。

案例1重点引导学生明确“需要在指定的整数范围内循环取数,并判断取到的数是否素数,是则输出”的求解思路。

案例2的目标是要找“孪生素数对”,若整数x和x+2均是素数,则这两整数即构成孪生素数对,这也是该问题的切入点。可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并设计求解过程,在[m,n]范围内取数置于变量i中,判断条件isPrime(i) &&isPrime(i+2)是否成立:若成立,则输出孪生素数对(i, i+2);否则,继续取下一个数置于变量i进行判断;直至该范围的数全部判断完为止。

案例3的目标是:在指定整数范围内,要找连续素数等差数列,且数列中素数的个数为3。分析该问题,在[m,n]范围内可能存在多个素数,而形成“长度为3的连续素数等差序列”的前提是:连续的3个素数每相邻两个的差相等(将该差称为“步长”)。假设这3个素数中的第一个是x,步长是step,则后续的2个素数也应满足每相邻两个的差值等于step,这便是问题的切入点。Step的值通过计算前两个相邻素数的差求得。考虑是在一个素数列中找寻连续等差数列,找出[m, n]范围内的素数列并存入数组空间,更便于后续判断。

案例4属于面向算法竞赛类型的问题,由于分析过程和设计较复杂一些,且篇幅所限,在此不展开叙述。

综上,针对较为抽象的问题,如何设计问题求解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强化思维训练?可参考以下步骤:(1)分析问题,明确结果;(2)思考需求的知识或搜索新知识;(3)思考切入点;(4)尝试解决问题的一部分;(5)重复前4步。

当然,许多问题的解决过程并非只有一种,我们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倡多种解决办法,并通过比较找到更优化的解决方案。

2.3用综合型案例加强知识综合应用,强化问题抽象、分解及复用思维

随着知识的积累、思维训练的循序推进,学生也将面临更为复杂的问题求解,新的问题可能更抽象和需求更多。如何思考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呢?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是:问题分析与拆解能力。在程序设计课中,我们可借助综合型案例来强化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分解和设计等能力的训练,逐步建立软件工程的思维。编程中综合性应用案例如“学生成绩管理”“通讯录管理”“银行排队叫号系统”等,均可对基础知识梳理和应用、问题分解思想起到较好的训练作用。在综合型案例中,更强调问题的分解抽象及模块复用思想,将学过的知识模块进行串联应用,既巩固前期所学,也充分锻炼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分析与拆解能力,建立工科类学生需具备的工程性思维。

3结语

笔者认为,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能力训练强化,是对现有课程的优化,且完全可以融入课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经过持续的教学摸索和实践,笔者发现,使用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过程,对学生不断强化计算思维训练,学生的编程能力较之传统教学法有更快的提升,在面对模糊的、复杂的或开放性的问题时也不再畏惧恐慌,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运用编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显著提高了。

参考文献:

[1] 牟琴,谭良.基于计算思维的探究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1):40-45.

[2] 姚天昉.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2):61-62,76.

[3] 叶军,汪一心,王磊.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导向的“C语言”教学资源设计[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0(4):82-87.

[4] 罗力强,王冬青,方远豪,等.我国计算思维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2):1-6.

[5] 姜强,王利思,赵蔚,等.认知水平与计算思维间的隐含关系挖掘——基于编程行为表征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2):94-103.

【通联编辑:张薇】

案例式教学大学物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以主题式课程专题教学模式为突破口,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全新尝试,该方式的教学改革旨在将审美性和工具性相结合,将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相融合,将大学语文中经典范文经过整合凝练成不同教学专题进行教学,通过创设开放和多元的教学模式,培养高校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

关键词: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教学模式;人文精神

近年来,我国大学语文改革旨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观念,大学语文改革是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改革不仅增添了大学语文的时代感染力,蕴含丰富的启发性,并且能够有效调动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求问题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推行大学语文专题教学,实行专题教学模式正是此次改革中的一次全新尝试。专题教学以人文专题为核心,从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性的热点问题入手,将具有人文精神的经典范文归纳整合为不同的教学专题,进行专题式教学和探讨,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开放的思维空间,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人格塑造规律。

一、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的内涵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的一门基础公共性课程,在高校已经开设多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已经探索出多种教学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有传统的文体分类教学模式,以文学史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经典范文选讲的教学模式等。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当前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以专题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该种模式以弘扬学生的人文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此种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专题教学模式是指在规定的授课时数内,以人文精神为主线,重点选讲中外文学史上有教育价值的作家及其作品,内容涉及作家的生平经历、人生信仰、思想品格、主要作品及成就等。该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认识社会,思考人生,提高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1.符合健全学生人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爱因斯坦在《论教育》曾说:“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大学应该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放在首位,假如一个人掌握了他所学知识的所有内容,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和工作,这样的青年是社会所需要的,能够在社会中独立承担责任。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单纯依靠知识学习是不够的,面对海量信息和有限的生命,仅学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可将学生变为学习的机器,但在人格和精神品质上却是残疾的,这样的人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迅速变化,不是一个和谐健全的人。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倡培养身心全面发展和谐的现代人才,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教会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主题。

2.符合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兴趣入手的教育理念的要求。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以往以字、词、句为主的教学方法,大学语文不拘泥于作品的字、词、句分析,作品的字、号等烦琐的基础知识已不再是教学的重点,教学主要是从名家作品的大处入手,站在较高层次品读欣赏作品,通过作品来反思现实,思考人生和社会。教学以课本为基础,但不囿于课本,学生遨游在文学世界中接触大量信息,在学习品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心灵境界,受到文学的熏陶,增加人文修养。实践研究表明,以专题为主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熏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通过作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以及自强不息的人生意志和人格魅力,能够使他们产生爱国,爱民,爱自然,爱社会,爱生活的情感体验,这些名家名篇就像春雨一样孕育着青年学子的高尚人格。

3.符合高校学生的心智发展和认知规律。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与其他课程,例如思想政治课程的专题教学不同,大学语文通过对名家名篇的作品进行分析和学习,能够让学生在欣赏品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了解做人应该具备的品质。高校教育对象是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人,这一时期的青年在心智上已经成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强烈的自我个性,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已经基本定型。面对心智成熟的青年学生,仅仅接受单纯的知识教育是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的,他们更多的在思考社会、思考人身。在这一关键时期,通过大学语文的人文精神熏陶,使他们感受古今中外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接受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熏陶,无疑会对他们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三、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的可取之处

1.以人为本。课程专题教学改变了传统工具性课程的目标,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培养,将提升新时期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新时期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拥有开放的心态和鲜明的个性。因此,大学语文的课程专题教学表现出多元思维的开放型和灵活性,在教学课文选择方面打破了原有课程纯文学性的框架局限,更多选用富有当代人文科学和现代审美性质的名家名段,兼具时代气息和审美性,在专题呈现上不分国别和时代,这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学习语文,增加人文修养的热情。

2.富有人文精神。在价值观多元的时代,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复杂问题,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和道德观方面有一定的缺失和错位,此种缺失和错位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人文关怀意识淡薄和人文精神失落有关,这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难题。大学语文的专题选择是关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文化等方面的话题,注重以高尚的人文精神引领大学生分析和反思自身的现实生活以及社会问题,这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以平和宁静之心面对生活,锻炼学生的价值伦理观念,提升人格素质修养。

3.注重问题解决与合作精神。课程专题教学始终坚持学生主体原则,旨在以多种开放灵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善于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拥有敏感的问题意识。专题教学主要以当前热点话题作为引导,选用多元化的范文,将热点问题以开放形式呈现给学生,留给学生较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大学语文是全校性的公共基础课程,通常情况下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但在大班教学中可以灵活地将学生自由分组,使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参与专题课程的讨论,为学生搭建参与探索学习的平台,集思广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兼顾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最后,在每个专题教学结束后,通过课堂演讲的形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总结,并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课程学习报告,或是采用手绘手抄报的形式进行课程反思和总结。

四、关于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的思考

教学模式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新的教学模式出现以后,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从而使新的教学模式取得更好的预期效果。对课程专题教学模式来说,也要在后期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其教学价值,注意实施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注意促进文本细读和文化讲析之间的有机融合。“语文”一词既是语言性的文本工具,同时也是人文性的文化文本,二者之间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性。在进行专题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语言文本细读与文化讲析之间的融合,要做到二者的平衡,不能忽视任何一方。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历史、人文、艺术、科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但不管是何种学科,对文本的理解都要建立在篇目赏析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篇目赏析中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体验自然世界、人类精神是结合宇宙的内在情感美,掌握丰富的精神文化资产。这才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2.注意处理好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校园中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主体性的要求更加突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调动起学习激情,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这在课程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探究式学习主要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为主,使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内容的构建、分析、理解和思考过程中,旨在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让学生从无知到有知实现认知提高的传输者角色,但是现代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和移植,更多的是知识的自我构建和生产。因此,教师要扮演的角色是知识的引领者,引领学生关注知识的前沿,教会他们学习的有效方法,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精华和目的所在。

3.注意在考核评价体系上做相应改革和完善。专题式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传统考核评价体系,教师在实践中应该注重探索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例如,语文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语文综合素质,因此,考核评价中就要将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放置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综合素质的前提下,知识不再是考核的唯一标准,学生能力的发挥以及综合人文精神的提升是考核评价的重要的指标。

大学语文专题教学的实施使人开始关注课程中的人文意义,学者就人文性展开了广泛深刻的讨论,大学语文不能仅仅强调其工具性的方面,更多的要注重人文启蒙,挖掘其中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人文性应当成为大学语文关注的重点。专题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批判精神,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认知互动,符合新型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未来语文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瑞山.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J].现代大学教学,2011,(6).

[2]张岂之.大学教师与人文素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案例式教学大学物理论文范文第5篇

抛锚式教学探究的基本目的不是进步学生在测验中的分数,由于这类测验大多数侧重的是互不关联的技能和知识的片断。温特比尔特认知和技术小组(ctgv)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步达到目的能力,这种目的是完整的——从某一新题目的一般定义开始,天生为解决新题目所必须的子目标,然后达到目标。附加的目标还包括和他人有效地交流思想和展开讨论以及为有效地评判他人提供论等。为此,探究职员设计了一系列评价标准,试图根据自己设定的目的评价抛锚式教学的全过程。

在大产业范围应用不着抛锚式教学中,探究职员不仅采用自己的评估工具,同时,也采用了标准化成绩测验作为评价工具。这样做是为了表明,在不降低学生在标准化成绩测验中的分数的同时,学生能在有关复杂新题目解决的评价中获得明显的成就。探究职员曾经担心,从传统课程中抽取一部分时间用于杰斯帕系列的教学,有可能降低学生在标准化成绩测验中的分数。不过,实验进行至今,这种担心还没有变为现实,在若干平安中,实验小组在标准化测验中甚至于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有趣的是摘要:普通学校的教师还可利用抛锚式教学课程中和某一知识、技能相应的教学时段,往帮助学生在标准化测验以及其它各种测验中获得高分。

为了证实抛锚式教学方式能导致比传统方式更好的学习和迁移,探究职员设计了若干方法用以丈量复杂新题目的解决。首先,应确保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教学中获得的是同样的基础内容,只是对教学进行支撑的程度各不相同。例如,在夏洛克系列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获得有关故事要素的教学,以使更好地发展故事的情节。不过,实验组的教学是在各种形式多样的故事背景中进行的。结果表明,在故事写作、词汇应用和相关的历史知识的获得方面,实验组的学生都要优于控制组。

又如摘要:在杰斯帕系列的教学探究中,实验组和控制组同样得到包括间隔、速度、时间计算在内的基础概念的教学。只是,实验组的教学贯串于解决杰斯帕历险中的一系列新题目;而控制组学生解决的是标有不同题目的、一般的一步或二步文字题。数据表明,有机会在解决一个完整的杰斯帕新题目的背景中工作的学生,向复杂新题目解决的迁移能力大大强于控制组,这是由于,在杰斯帕新题目中包括了很多内在相关的子新题目,这种教学远胜于仅仅解决覆盖同样内容的彼此不相关的一步或二步新题目。

此外,ctgv还进行了大规模的评估探究,对抛锚式教学方式和目前在各种学校中进行的传统教学方式作了比较。在最近的探究中,探究职员不对对照组的教学内容进行控制,但实验组仍优于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参和的“真实的”对照组。从大规模评估获得的数据表明,实验组的学生(不受性别和种族的影响)无论在学习态度还是新题目解决能力方面都具有上风。

抛锚式教学中的迁移新题目

曾有人担心,发生于具体情境地中的抛锚式教学会使学生对所获得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跟具体背景焊接在一起,这样势必影响知识的迁移。应该承认,在特定场景中进行情境教学确实存在这种潜伏的危险,但对于知识迁移而言,这种危险并不是不可避免的。ctgv在过往三年中进行的实验表明,经过全盘认真考虑的教学方式将有助于学生在情境性的抛锚式教学中发展各种经验的表征,这将促进迁移发生的可能性。以下就是探究职员设计的可由抛锚式教学引发的不同类型的迁移。 向新的类似新题目的迁移

迁移的第一个标准是对新新题目的建构,该新题目应和先前解决的新题目直接相似。例如,学生已经在杰斯帕的第一个和航行有关的历险的背景中提示了间隔、速度、时间概念。现在,教师则要求在类似的新的场景(比如,船型、耗油不同、起迄地点、时间不同等)中,建构新题目及其解答。

向部分类似新题目的迁移

迁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将某一特定课堂中的活动和其它课堂或校外的活动自发联系起来的程度。早期的探究发现,在一些事例中学生自发地将课堂获得的信息用于日常生活。最引人注目的是摘要:学生在影像提供的情境中学习如何利用标准度量稀奇(印地安娜·琼斯的高度)后,会自发地将所学知识用于丈量其它物体,如飞机的长度、校园里旗杆、树木的高度等。同样,在夏洛克项目中,学生会把学到的词汇自发地应用到其它的课堂和不同的内容领域。此外,有些学生在书写活动中,还自发地天生横贯几个故事的连贯的情节结构。

使用权用杰斯帕系列的学生分布在世界各地,探究职员不断收到家长的报告,反映的孩子将杰斯帕学习和日常生活活动联系起来。例如,有的家长注重到,当他们的车子停在加油站时,孩子开始询问车的燃油容量和功率;还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对各种度量单位产生喜好,等等。这种将抛锚式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自沉地应用到生活真实情景中的能力,及有力的表明抛锚式教学有助于提主学生向真实的、高效率学习的移迁能力。

向特定学科领域的迁移

ctgv曾说明,用于教学的支撑物并不一定是视觉的。探究组的一位成员就曾经将基于平安和基于新题目的学习推广至医学、法律和商务内容的学习领域。在这一探究中他主要利用语词形式的支撑物,探究结果表明学生通过学习把握了一整套组织有序的知识,同时还提出并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参加这一实验课程的学生都有是按照侧重语词技能的标准选择出来的。

尽管如此,ctgv仍然以为有足够的理由偏爱视觉支撑物,而不仅仅使用语词支撑物,尤其是对于那些未达到语词技能选择标准的学生。偏爱视沉支撑物的理由之一就是给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一个参和课堂讨论的机会。理由之二是,视觉支撑物更易于传达极其丰富的、复杂而新奇的信息。理由之三是摘要:既然丰富的视觉环境能引起更广泛的关注,那么,在这种视觉环境中,不同小组的学生就有机会集中注重同一个支撑物中不同方面的新题目。比较语词和视觉支撑物差异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单用一种方式——或书面的或影像的方式解决杰斯帕的一个新题目。结果表明,只用书面材料的学生,在返回原处寻找解决新题目所必须的相关数据时,有较大的困难。

目前,ctgv在夸大视觉支撑物的优点的同时,仍在努力进步学生处理语词材料的能力并将此作为探究目标之一。比如,在涉及阅读、写作的抛锚式课程中,探究职员在开始时试用视觉教材,然后逐渐帮助学生适应纯语词不达意的教材。

抛锚式教学的优点

ctgv以为,围绕支撑物组织课程有以下几点好处摘要:

首先,对于教师为完成一个基于社区的真实项目往发现所必须的一切资源是十分困难的。但围绕支撑物组织教学则比较易于治理。利用具有丰富信息的支撑物为改变课堂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台阶,避免了因项目自身的改变而导致的过于忽然的变化。

由于学生在活动开始之前具有的经验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围绕支撑物组织教学有利于使学生的原有的预备水平趋于平衡。

支撑物还为学生以及社区其他成员积极参和知识的共享提供了一个共用平台。不同的学生可以从同一个原始情境出发,提出 不同的新题目以及解决的方案。新新题目的提出往往受到他人的重视并激发出浓厚的喜好。

支撑物的利用还促进了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社区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流。例如,邀表家长和社区成员进进课堂,和学生共享支撑物,在解决复杂新题目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在有些领域可以为学生提供补充信息。其中有一例就是家长在观看了涉及紫外线的历险后,邀请学生现场参观真正的紫外线外线。

抛锚式教学探究项目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是摘要:教学能在何种程度上使学生通过学习为未来作好预备。支撑物可能为学生敏感的、形成性的评价奠定基础,这交有助于保证所有的学生尽自己的可能学到最多的知识。 对情境认知的反思

通过1990年以来的实验探究,ctgv对情境认知作了进一步的反思。提出,1)必须以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表境性”;2)有关学习和迁移的情境观点;3)如何利用远程教学技术创建“学习共同体”,以支持学生为生活做好预备的学习类型。

有关“情境地性”的广角思考

1990年以前,ctgc主要夸大以影像为支撑物或在宏观背景中进行情境地教学。如今,探究职员固然仍然相信,支撑物对改变课堂中发生的教育活动着重要的功能,但有必要进一步清楚地思考支撑物所处情境的文化背景。实验表明,教师和学生在开始杰斯帕系列课程的工作时,首先必须面对的挑战是改变其课堂的文化,即帮助教师从“讲述者”转变为“教练”或“学习的伙伴”。其次,学习最好从比较简单的技术开始,如带有远控器的电视唱片或条形码解读器等,比较复杂的计算机技术可以稍后再先容。此外,应为技术的试用提供足够的时间和设备的支持,以避免因设备新题目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此外,通过实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也证实,帮助实验教师获得学校和社区对新项目的广泛支持是极其重要的。为此,教师已经在工作中创造了很多方法,比如,邀请家长和行政职员进课堂解决杰斯帕新题目。探究职员也创造了一些重要的评价工具,以便让教师有可能性展示学生通过抛锚式课程所学到的东西。这一切将有助于转变家长和社区其他成员的教育观念,以便为抛锚式教学的顺利实施创造相应的文化背景。

学习和迁移的情境观

抛锚式教学的实验探究帮助探究职员逐渐确立起有关学习和迁移的情境观点。根据格瑞诺(greeno)等人的学习定义,即学习是“„„和一情境中的物和他人交互功能能力的进步”,将迁移新题目理解为摘要:如何学习参和某一情境地中的活动可以影响(正面地或负面地)此人对某一新情境中另一活动的参和。ctgv以为,greeno及其同事对学习和迁移的定义的启示是摘要:不同情境地中的学习是不同的。由此,应该引起探究职员注重的是摘要:大多数有关学习的探究都主要关注典型的学校场景中的活动。然而,有些探究者指出,典型的课堂文化会导致学习的肤浅,而不是深进。因此,为了全面、深刻地熟悉和探究真实的学习和迁移,作为各种学习理论基础的应该是对由各种场景中发生的学习所引起的广泛变化进行分析,而不只是单一地、局限地孤立地探究学校场曩发生的学习。

夸大情境地认知的理论家十分注重对发生于日常场景中的学习和新题目解决进行分析。例如摘要:赫美罗(hmelo,1992)以为学习和教学的原则提出应该依据两种不同的分析摘要:其一是对基于课堂教学的学习的分析;另一种分析对象是非学校场景中的学习。他曾对这两种学习原则进行比较。他指出,在学校场景中,学习通常是教师指导的,而在非学校场景中学习必须由学习者自己指导,这就要求学习者克服学习中对他人的依靠独立地识别、分析、解决新题目。此外,不同场景要求的学习策略也不同摘要:学校场景中夸大的学习策略的类型主要是应付考试的,如记笔记、回忆并记忆课文中信息、关注新题目的标准答案、猜测测验的可能性范围等;和此相反,在以解决真实新题目为目标的很多非学校场景中,学习策略夸大的主要是识别重要新题目、机会和场景以及如何确立符合自己需要的学习目标、如何寻找为解决新题目所必须的资源、手段、方法和途径。

学习和迁移的情境观对评价新题目有着同样重要的启示。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障碍是教师和学习系统经常过高地考虑标准化成绩测试中分数的意义。事实上,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并不能保证且有助于他积极参和新情境中相应的活动,如摘要:职业工作所必须的独立学习活动。因此,改变课堂文化挑战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改变作为学习标志的评价的实质。这一点对于解释杰斯帕软件的目的是很重要的。该软件的主要目标并不在于提供学生在标准化测试中的成绩。但ctgv需要有评价学生进步的方式,所以,开发了评价工具,主要用以评估新题目发现、新题目表征的天生性技能。沉得这些技能对于不断变化的日常情境是十分重要的。新的评价方法作为一个题目已成为近十年来论述的主要新题目。情境学习和迁移理论有助于阐明教材、教学和评价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确定课堂、学校和共同体的文化。

案例式教学大学物理论文范文第6篇

1.语言:我们都是好孩子 活动目标:

●理解儿歌内容,懂得长大了要多做积极有益的事情。

●感受“子字儿歌”富有韵律的特点,分辨平舌音和翘舌音,清楚准确地朗诵儿歌。

●尝试仿编儿歌,萌发做个好孩子的积极性。

活动重难点:

●重点:知道长大了应该多做哪些事,萌发做个好孩子的积极性 ●难点:学习清楚、准确地朗诵儿歌。

活动准备:

●汉字“子”的字卡,以及儿歌中出现的带“子”字的词语图卡。 ●挂图(《我们都是好孩子》)。

活动过程: ●好孩子会做啥。

•出示挂图,幼儿观察

——在这4幅图上,你看到了谁?他们在做什么事?(引导幼儿依次观察4 幅挂图,读懂图意,用比较完整的语言对画面内容进行描述。) ●好孩子的儿歌。

•欣赏儿歌,理解内容。

——老师把你们刚才说的话编成了一首儿歌.请你们听一听:儿歌里有谁? 他们都做了哪些事?跟你想的样吗? •再次欣赏,发现特点。

——这首儿歌听起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你发现这首儿歌里出现最多的是什么字?(了解“子字儿歌”的特点感受其朗朗上口的感觉)

——“子字儿歌”真有趣,我们一起来找找都有哪些带“子”字的词语,比 比谁说得多(按儿歌顺序摆放带“子”字的词语图卡.认识汉字“子”。) •幼儿学念儿歌.注意引导分辨儿歌中出现的平舌音和翘舌音,练习“柱 子”“桌子”“锤子”等读音。(鼓励幼儿清晰地听辨后再尝试跟读。) ●我们都是好孩子

•续编儿歌,理解儿歌内涵。

——为什么说他们都是好孩子呢?(偿试归纳得出结论:因为儿歌里的朋友 都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的、帮助别人的事情。)

——你们都想做好孩子吗?你们会做什么事?我们也来编一首好孩子的儿歌吧!(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讨论,表达可以做哪些积极有益的事。教师在前期帮助幼儿用儿歌的句型仿编“子字儿歌”,后期可以由幼儿自己尝试仿编。)

2.社会:成长的纪念 活动目标:

●了解自己的纪念物及其意义,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和期待。 ●知道满月、百日和周岁等特殊日子的纪念意义。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各种纪念物和特殊纪念日的意义。 ●难点:感受亲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爱。

活动准备:

●幼儿与爸爸妈妈共同收集成长过程中较有代表意义的物品,如:出生时印下的手印、脚印,满月的胎毛笔,百日照,第一个玩具,牙牙学语的录音,蹒跚学步的录像,小鞋,小帽等,在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成长纪念物展馆。 ●幼儿用书第1册第4~5页。 ●柔和舒缓的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琳琅满目宝贝展。

•在背景音乐中,幼儿结伴自主地参观成长纪念馆。

——你可以摸一摸、比一比、玩一玩„„记下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纪念物 (和同伴互相交流,猜想纪念物的意义。) ●你说我说大家说。

•自主介绍发现和感受。

——刚才看了展览,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在幼儿推荐后,请该纪念 物的主人向同伴介绍有关纪念物的故事。比如这个纪念物是什么,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

●宝贝的故事好温暖。

•了解物品成为纪念物的原因。

——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成为纪念物(可选择一些纪念物进行重点介绍,说说 是亲人在什么特殊的日子送给自己的;是我第一次或第一个„„) •知道一些特殊日子的意义。

——满月(百日、周岁)是什么意思(结合纪念物有重点地引导幼儿了解满 月、百日、周岁等特殊日子。) ●理解纪念物的意义。

——为什么亲人要在这些特殊的时候帮你留下纪念?当你看到这些物品时,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幼儿体会被关爱时自己很幸福,爸爸妈妈真的很爱自己„„)

3.数学:桌椅大行动 活动目标:

●学习群数的方法,发现群数可以更快速地数出物品的数量。 ●运用实物代替桌椅,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将桌椅按组平均分。 ●在擦桌椅的活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习群数和均分物品。 ●难点:群数时如何数得又快又准确。

活动准备:

●桌子、椅子若干,数量为班级小组数的倍数。(如班里有5个组,则提供10张桌子、30把椅子。)

●计数用的小物品,如雪花片、串珠等;白纸、笔。 ●擦桌椅用的水桶、抹布等。 ●幼儿用书第1册第6~7页。 活动过程: ●看谁数得快。 •点数班里桌椅的数量。

——我们班现在有多少张桌子和多少把椅子?请你们数一数,看谁数得又快 又对(提供纸笔,让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快速点数记录下结果。) •交流数数方法,互相学习。

——你是怎么数的?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数得特别快了(引导幼儿发现如果2 个2个马个2个或者5个5个数,会比1个1个数更快。) •了解群数的方法,比对刚才数数的结果。

——有一种数数的方法叫群数,可以每次数2个、3个、5个,5个,这样数会更快!(带领幼儿练习不同的群数方法,并检查刚才自己是否数对了,理解不同的数数方法,如果正确地数数”数出来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平均分一分。

——等下我们要按小组分工擦桌椅,那么多桌子、椅子,应该怎么分才能让每个组擦的数量一样?(提供和桌椅数量相同的雪花片、串珠,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平均分的方法,并记录在白纸上。)

——刚才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分的分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帮助幼儿总结均分的方法:每次先分给一个组一片雪花片和一颗串珠,分好第一轮再分第二轮,直到把所有的雪花片和串珠都分完,然后数数每个组有多少雪花片、多少串珠。)

●我们爱劳动。

•感受劳动的过程。

——桌椅分好了,让我们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一起把它们擦干净吧(教师示范引导幼儿用抹布擦桌椅,擦的时候注意往一个方向擦,每一个面都要擦到„„)

•体验人多力量大。

——那么多桌子、椅子,如果一个人擦会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很辛苦。我们大家一起擦,这么快就完成了。

4.艺术:劳动最光荣 活动目标:

●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曲调,理解歌词,大胆跟随歌曲叩进行动作表现。 ●分辨歌曲中勤劳和懒惰的动物懂得劳动光荣。

活动重难点: ●重点:熟悉旋律和理解歌词,懂得劳动光荣。 ●难点:能结合歌词内容用动作进行表现,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第|册第8~9页。 ●挂图(《劳动最光荣》)。 ●音乐CD(《劳动最光荣》)。

活动过程: ●谁最爱劳动

•说说身边爱劳动的人。

——在你身边,谁是爱劳动的人?都会做些什么事情?

•聊聊爱劳动的动物朋友。

——那你知道动物朋友中谁是爱劳动的呢?(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比如小燕子筑巢、公鸡早起打鸣、小蜜蜂采蜜忙等。) ●一起听一听。

•欣赏教师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下面我们来听一首关于劳动的歌曲,说说,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幼儿发现歌曲听上去很神气、有精神。)

•倾听歌曲,理解歌词。

——听一听,歌里唱了些什么?(可反复倾听几遍歌曲,每—倾听后有侧重地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找一找哪些是爱劳动的动物朋友?(根据幼儿回答,出示挂图,指认挂图上的动物,辨别并理解歌词内容)

——歌词的哪些地方你还不明白了(解释歌词中如“梳妆”“说不尽”“创造”等词语) ●一起演一演。

——可以怎样表演这些爱劳动的动物朋友?你又想怎样表演不爱劳动的动物(引导幼儿一边倾听,一边思考,可以与同伴一起商量) ——邀请几名幼儿分享自己设计的动作,互相借鉴和学习。

——全体幼儿倾听歌曲,自主表演。不求动作的统一与整齐,而是鼓励幼儿 自主表演,加深对歌词的理解,并熟悉旋律) ●劳动真光荣。

•师幼互动小结。

——你喜欢歌里的谁?你能够自己做一些事情吗?当你成功地做完一件事情后,你的心情会怎样?(引导幼儿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美很光荣的。)

5.健康:大家来排队 ——准备:安全的场地。 ——玩法:

1、教师每次邀请10名左右的幼儿参加游戏,指挥幼儿按指令快速排队,如 “从高到矮排成一个竖列”“从左到右排成一个横排”“分男女生排成两排”等。

2、完成排队后,向其他幼儿提问:“按从前往后的顺序,XX排在第几个?”“按从右到左的顺序,排在第X个的是谁?”„„

3、全班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6~8人),先按指令排成相应的队伍,然后 按指令做动作,如请排在第X位的小朋友蹲下;请排在第X位的小朋友跳三下;请第X和第X位的小朋友快速出列抱一抱等。比一比,哪个组排队速度快,哪个组按指令做动作完成得又快又正确。 ——提示:

1、本活动能让幼儿在游戏中理解序数的意义,能按照不同的方向进行排序, 并说出排列贴,所以游戏中教师的指令要由简到难、多角度变化。

2、经常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游戏,能帮助幼儿养成在日常活动中遇到需要排队 的环节,快速按指令排队的良好习惯。

6.安全:开学第一课

1.语言:我很生气 活动目标:

“心情魔法师”

●感受作品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力,感知和体验小兔子生气的情绪,知道每个人都有不高兴的时候。

●讲述自己生气时的心理感受,了解生气的不同表达方式,并学习用绘本中的句式进行表述。

活动重难点:

●重点:阅读绘本.感知和体验生气的情绪,理解每个人都可能会生气 ●难点:尝试用绘本中的句式表达生气的不同表现方式。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本绘本《我不想生气》。 ●自制故事PPT

活动过程: ●小兔子怎么啦。

•阅读封面和扉页,猜想绘本内容。

——请你仔细看看封面,你看到了什么?小兔子在干吗?小兔子为什么那么生气?(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来进行猜想) ●小兔子生气了。

•逐页翻看绘本第1~6页,并讨论。

——你看到了什么?小兔子怎么啦?它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翻看第1~2页。)

——小兔子在干什么?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地球怎么了?(翻看第3~4页。) ——小兔子怎么了?(翻看第5~6页。) •再次阅读绘本前6页,欣赏教师的讲述。 ●交流自己生气时的感觉。

•交流生气时的心理感受。

——小兔子生气了想这样做,那你生气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想做什么?(幼儿学习用“当我生气的时候„...”的句式讲述画面内容。)

•教师小结: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不同的表达力式。这说 明了一个现象——每个人都不可能会生气,我们要学会正确面对生气这件事情。 ●小兔子为什么生气。 •阅读绘本第7~10页。

——小兔子是因为什么事情生气了?如果你碰到像小兔子这样的事情,你会 怎么样?你的感觉如何?(幼儿自主阅读文字和图片,并进行交流。) •分享与讨论。

——想一想,除了这些事情会让我们生气外,你还曾经碰到过什么事情,也让你生气?(鼓励幼儿充分表达,并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记录。)

2.社会:找来的开心 活动目标:

●了解人的情绪是多种多样的哭是一种正常的情感体验。 ●知道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活动重难点:

●重点:知道哭是一种正常的情感体验,情绪是可以转变的。 ●难点:学习使用积极的方式调节各种消极情绪帮助自己开心起来。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第1册第14~21页。

●语言CD(《找来的开心》)、音乐CD(《心情歌》)。

活动过程: ●多样的心情。

•回忆已有的情感体验。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感觉,有快乐,有悲伤,有激动,有生气„„快乐、开心的时候,你会干什么?生气、难过的时候,你又会怎样?(引导幼儿谈论已有的经验,说说自己是怎样表达不同的感觉的,如开心的时候开怀大笑、唱歌等,难过的时候一个人独处、哭泣等。) •重点引导幼儿谈论“哭”的体验。 ——什么时候你会哭(请幼儿举例说明。) ——哭的时候和哭过之后,心里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心情变变变。

•阅读故事,理解内容与角色特点。

——棕熊蓬蓬是怎样找到开心的?为什么他会感到开心?(阅读幼儿用 书,理解心情是会变化的,感受到帮助了别人,会使自己觉得充实起来的 道理)

•帮助幼儿拓展经验。

——当你不开心的时候,有什么办法使自己变得开心?当身边的朋友遇到 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你有什么办法使他们变得开心?(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大胆说说调节情绪的办法。)

3.数学:我是小司机

4.艺术:心情色彩 活动目标:

●感受颜色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体验色彩与心情的关系。 ●用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心情,尝试给自己设计一个心情面具。

活动重难点:

●重点:体验不同颜色与心情的关系。 ●难点:能设计色彩心情面具。

活动准备:

●红、黄、蓝、黑、灰、白等典型色的色卡纸一份。 ●幼儿人手一份白色面具,水彩笔或水粉颜料。 ●幼儿用书第1册第12~13页。

●挂图(《向日葵》《呐喊》《睡莲》星月夜》)。

活动过程: ●颜色和感觉。

•我喜欢的颜色。

——你在画画的时候,最喜欢用什么颜色?(根据幼儿的回答;贴出相应的 色卡纸。) •颜色联想。

——看到这些颜色会让你想到什么东西?会让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如红 色—火,很生气;绿色—树木,很舒服;黑色—黑夜,有点害怕;灰色—下雨天,难受„) ●丁丁的心情故事。 •丁丁怎么了?

——这个小朋友叫丁丁,他昨天告诉老师他的心情故事。你们看看故事里,丁 丁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使用幼儿用书,解读丁丁的不同心情)

图1:丁丁带着足球去公园玩,很高兴。 图2:当当把丁丁的足球踢得很远,丁丁很生气。 图3:丁丁跑过去找足球,不小心摔倒了,伤心地哭了。 图4:妈妈带丁丁去医院,医生说要缝针,丁丁很害怕。 图5:当当的妈妈带着找到的足球向丁丁通道歉。

图6:丁丁原谅了当当,两个人又成成好朋友了,丁丁很开心。 •如果你是丁丁。

——如果你是丁丁,会用什么颜色来画出故事里这些变化的心情?(引导幼儿大胆表达,并在每一幅图片上画上不同的颜色标记。) •心情的色彩。

——看一看,你刚才画的心情颜色跟动画里的一样吗?(播放课件,在每一个场景结束后,使用动态效果,让丁丁的面部表情变色,如高兴时是粉色的、生气时是红色的、伤心时是黑色的、害怕时是绿色的。) ●我的心情面具。 •出示白色的心情面具。

——请你给自己设计一个心情面具,用不同的色彩画出不同的心情。 •设计绘制心情面具。

——教师在幼儿设计绘制时,跟幼儿交流:你想设计什么心情的面具?用什 么颜色?为什么?(引导幼儿用合适的色彩和图案装饰自己的面具。) •交流分享。

——请把你设计的面具戴起来,让好朋友猜一猜你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5.健康:大风小风吹 ——准备:幼儿围坐成圆圈。 ——玩法:

1、教师站在圈内担任指挥者,说:大风吹,大风吹。全体幼儿问:大风吹什 么?教师:吹扎辫子的人/吹个子最高的人/吹已经换牙的人„„(说出 某一种特征,且这些特征是和明显的外的外貌特征并与成长有关的。)

2、符合指挥者所说的特征的幼儿马上离开自己的座位换一个座位入座,教师 也同时抢―个座位,最后一个没有及时找到座位的幼儿表演一个节目,然 后成为下一个指挥者。

3、增加游戏难度,如果指挥者说大风吹,还是符 合特征的幼儿起立换座位;如糊挥者说小风吹,则是不符合特征的幼儿起 立换座位。 ——提示:

1、游戏前,可以引导幼儿找找自己身上有哪些特征,如头发的长短、个子的 高矮、体形的胖瘦、有没有换牙等。

2、先玩大风吹的游戏,熟练后再加入小风吹的变化。

6.绘本:

“特别的我和你”

1.语言:我的名字

2.社会:各种各样的人 活动目标:

●关注他人与自己不一样的地方,学会悦纳自我、尊重重他人。 ●概括性地表达自己与他人的喜好,并仿编成诗歌中的语句。

活动重难点:

●重点:关注他人和自己不―样的地方,学会接纳自我,尊重他人 ●难点:能概括地表达,进行诗歌仿编。 活动准备:

●幼儿已经画过“我的自画像”。教师在活动前把幼儿的自画像布置在教室 墙面上。

●活动前让幼儿和同伴聊一聊“我喜欢„„”的话题。 ●幼儿用书第1册第28页、封三。 ●《美工》第5页。

活动过程:

●我们长得不一样。

•欣赏诗歌第一部分。

——前面我们画了“我的自画像”,我们每个人长得都不一样,原来我们是“各种各样的人”。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诗歌,题目就叫“各种各样的人”。(朗诵诗歌,从开头至“我长着„„他长着„„”,每一次可点着贴在墙面的自画像,说出两名幼儿的特征)

•尝试朗诵诗歌第一部分。

——你会用老师的方法,也来念一念这首儿歌中“我长着„„他长着„„” 吗?(请幼儿尝试自主地念前半部分儿歌。) ●好朋友喜欢啥。

•发现同伴的不同喜好。

——昨天我们互相聊过“我喜欢„„”的话题,你能告诉大家你的朋友“他喜欢什么”吗?(幼儿大胆表达,如“他喜欢玩汽车”“她最喜欢跳舞唱歌”等。)

•我能说得更好听。

——你能把这件事说得美美的吗?(引导幼儿用一句话概括性地表达,教师可做必要的示范和提炼。)

•小结。

——除了长得不一样,我们心里喜欢的事情也不一样,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喜欢„„也有的人喜欢„„ ●我来编儿歌。

•请幼儿自主结伴,互相猜一猜,说说,编一句“我喜欢„他喜欢„„”的 诗歌。

•换一个朋友再说说,这次不仅要把“我喜欢„...他喜欢„...”编到诗歌 里去,还要把前面画的“我长着„„他长着„...”也编进诗歌里去。 •结伴将仿编好的诗歌完整朗诵一次。 •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但长得不一样,每个人心里藏着的最喜欢的事也不一样。但不管我和他有哪些不一样,我们都一样互相喜欢(引导幼儿学会悦纳纳自我,尊重他人。)

3.科学:我的密码 活动目标:

●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掌纹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每个人身体的密码。 ●尝试指纹压印并添画,敢于大胆想象。

活动重难点:

●重点:仔细观察自己的指纹和掌纹,发现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的身体密码。 ●难点:愿意积极观察探索,进行对比,大胆想象与表现。

活动隹备:

●收集班上幼儿出生时的脚印、手印图。 ●放大镜若干,印泥。 ●幼儿用书第1册第24页。 ●《美工》第3页。

活动过程:

●有趣的掌纹和指纹 •手印里的秘密。

——爸爸、妈妈为什么要留下你出生时的脚手)印?你在这些图上发现了什么了(引导幼儿再次感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和重视,在观察中发现自己的手脚上都有印纹。)

•使用放大镜观察,探索自己的指纹和掌纹。

——试着用放大镜仔细看看你的指纹、掌纹,它们是怎样的?

•鼓励幼儿与同伴互相观察和交流,比较纹路的异同,发现自己纹路的独特之处。

——再仔细看看同伴的指纹和掌纹,它们一样吗? •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的手掌和脚掌都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纹路,这就代表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所以它们是我们身体的密码。 ●身体密码知多少。

•教师介绍指纹、掌纹在生活中的用处。

——你们知道指纹在生活中有哪些特别的用处吗?(可以安全地识别一个人的身份;制作成各种指约指纹密码锁。) •探讨身体的其他密码。

——除了指纹和掌纹,我们身体上还有什么与与众不同的地方呢?(身上独 特的胎记、痣、酒窝等。)

•结合幼儿用书,和幼儿共同探讨自己的长相、声音等等独特之处。 ●趣味指纹画。

•引导幼儿观察指纹画的范例,引发幼儿创作的欲望。提示幼在作画前设计 好画面,考虑哪些部分可以用指纹来印画,哪些部分要用记号笔添画。 •使用《美工》第3页,鼓励幼儿创作自己的指纹画。

4.艺术:羞答答 活动目标:

●理解“羞答答”的意思,知道害羞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 ●学唱歌曲,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羞答答”的动作和神态。

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羞答答”的意思,学唱歌曲。 ●难点:用合适的动作和神态表现“羞答答”。 活动准备:

●音乐CD(《羞答答》)。

活动过程:

●你的眼里藏着我。

•请幼儿找个朋友两两对视。

——如果你看着朋友的眼睛,会从他的眼睛里看到到什么了?(引导幼儿发现可以从对方眼睛里看到自己,体会惊喜)

•继续交换朋友,感知眼睛里的成像。 ——教师在幼儿结伴观察的过程中,哼唱歌曲第一句:“你的眼睛里呀藏呀 藏着我,我的眼睛里呀藏呀藏着你。” ●我们有点羞答答。

•教师和幼儿对视,表现羞答答。

——如果对面的朋友一直看着我,我会有点羞答答,你们知道什么是羞答答吗? •幼儿回忆生活经验。

——你在什么情况下会“羞答答”?(如别人夸奖我的时候,好朋友亲我的 时候„„让幼儿知道“羞答答”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 •倾听歌曲,熟悉旋律,理解歌词。

——听一听,歌曲里到底讲了些什么?(对歌词内容进行一定的解释。) •倾听歌曲,尝试用动作表现。

——你能自己设计动作来表演这首歌曲吗?下面老师唱歌,你和小伙伴讨论 一下吧!(重点讨论设计“哎呀呀”“羞答答”这两个动作,然后在教师自然 的哼唱中,尝试用动作表现。) ●学唱歌曲《羞答答》。

•带领幼儿慢速学唱歌曲,逐渐过渡到原速歌唱边演唱。 •一边加入自己的表演动作,重点表现“羞答答。

5.健康:趣味运动会 活动目标:

●能根据自己和同伴的特点及优势,以小组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趣味运动 会的各个游戏项目。

●在趣味运动会中,练习走、跑、跳、钻、平衡等动作,提升肢体的的灵活 性、柔韧性和力量。

●与同伴默契合作,感受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重点:在运动项目中练习各种动作,学习合作。

●难点:能发挥自己和小组同伴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默契愉快地合作。

活动准备:

●运动会前,在晨间运动等时段学习和练习运动会各项游戏。 ●各项比赛需要的器械、道具。

●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绘制的赛程表、计分表和奖状。

活动过程:

●趣味运动会来了。

•介绍趣味运动会规则。

——今天,我们要进行—场特别的趣味运动会。我们将分成六人一个组,进行四项比赛。每一项比赛都需要两人以上合作完成,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参与至少两个项目的比赛。(幼儿自愿六人结伴或者按平时的小组进行组队,并给自己组取一个好听的队名。)

•出示赛程表,了解比赛项目和要求。

——看看我们的赛程表,上面都有哪些比赛项目?是怎么玩的?(出示赛程表,一起交流了解比赛内容和游戏规则,具体规则见“资源库”) ●趣味运动会开始。

•赛前练习。

——每个组有五分钟时间,先练习一下每个项目,然后想一想,哪个项目你们组谁最擅长、最适合派他参加比赛,确定好每个项目的比赛人员。(幼儿分组自主练习,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组员的特点和优势牙选择比赛人员。)

•比赛正式开始。

——大家准备好了吗?比赛马上开始,请参加第一个比赛项目的运动员入场„„(按照赛程表开始各项比赛,并在每个项目结束后,在计分表上记录下各组的得分)

●比赛结束,颁奖仪式。 •哪个组得分高?

——今天的比赛很激烈,现在让我们看看哪个组得分最高,还要请他们说一 说为什么能够取得那么好的成绩。(一起统计和比较各组的得分,引导幼儿 表达,在选派人员和比赛时是怎么合理安排人员、协同合作的。如:两人三 足要选身高和走路速度差不多的;推小车,推的人要力气大,双手撑地走的 人可以选瘦小一些的;跳绳时三个人都要专心,一个人断了第二个要马上接 上;一起过杆的时候要互相照顾互相鼓励尽量不要碰掉杆子„...) •颁发奖状。

——今天的比赛真有趣,虽然我们每个组的得分高低不同,但我们都学会了 和同伴合作完成比赛,让我们领取自己的奖状吧!(教师以不同的角度鼓励肯 定全体幼儿在运动会中的良好表现,分别颁发“最快速奖”“最佳合作奖” “最灵活奖”“最和谐奖”等。)

上一篇:生物实验教学创新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