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模式下经济法论文范文

2024-02-02

案例教学模式下经济法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政法类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方面存在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实习基地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目标,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目标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及改进教学方法。如何规范教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应采取制定教学大纲、加强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等举措。

关键词:经济法 教学改革

从经济法的产生看,经济法产生于18世纪,这一点已达到经济法学界的共识。1755年,法国著名的空想共产主义者摩莱里,在其《自然法典》一书中,提出了经济法的概念。1843年,法国另一位空想共产主义者泰·德萨米,在其《公有法典》一书中,又明确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但他们只首创了“经济法\"这一概念,并不真正具有经济法的内涵,真正的经济法产生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市场自发地起作用,民法这一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法律在解决市场经济的纠纷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利润,限制或排斥竞争,产生了垄断,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破产,这与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是相悖的,民法已不能解决出现的新问题,经济法产生了。因此,经济法最初是以反垄断法的形式产生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现代社会发生的一切经济关系都离不开经济法律的调整和规范。因此,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具备经济法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经济法》课程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然而,由于经济法本身内容的庞杂,总论百家争鸣,分论除市场组织法,市场秩序维护法外,宏观调控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专业性强、较为抽象,使得该课程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政法类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分两个层面,一个是作为专科法律专业的必修课教学,一个是作为经济法律事务专业的教学,前者教学时间短,一般只有一学期,教学要求低,后者课程设置专业化,教学要求高,包括经济法概论、税法等课程。以下就这两个层面的经济法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进行陈述。

一、目前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法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对于专业不同、来源不同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教学实践中,因为经济法内容庞杂,学生普遍感觉难度大,教师担心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愿对内容做大的调整,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这样教师就没有传授给学生最需要的知识,更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材没有跟上我国的法律改革,教师在教学中占用相当多的时间补充教材,让学生记笔记,有的教师甚至按照自己的讲义,让学生完全脱离教材,导致学生课后巩固缺乏依据。

其二,教学方法落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讲授课时多,而组织课堂讨论、课堂分析、课堂交流等其他教学活动很少,对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不利;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使用少,多媒体教学尚未普及。

其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目前的监控和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质量控制的重要作用,但其效果还不够理想,如听课制度,领导因其他工作忙而耽误,所以听得少,评得更少,很少能针对听课中发现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帮助教师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督导制度,目前也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对教学的其他环节如实习、实训等则缺乏监督;学生评教制度,虽然力求客观、全面,但由于项目量化和学生认知、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和偏差。

其四,缺乏专业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政法类院校的薄弱环节,尤其对经济法律事务专业而言,在学生实习阶段,没有专业的实习基地,该专业学生实习不能体现专业特色。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市场管理的有序,市场主体的平等,宏观调控的高效,都需要良好完备的经济法律体系。立法,是法律调整的基础和依据,是法律实施的前提条件。制定什么样的法,法是否完备和健全,都极大地影响到经济法律制度的形象和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立法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立法,无论是中央立法还是地方立法,都面临着全新而繁重的立法任务。我国经济立法体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跟不上改革的步伐。立法落后于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改革和经济关系调整的需要,这是造成经济法律体系不统一的重要原因。经济法律体系的不统一为经济法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法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经济法在专业中的重要位置,明确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目标。

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目标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把以分数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转变到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上来。政法类非经济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通过经济法的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法律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自己遇到的经济法律问题,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预测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做一个守法的公民。经济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还应具有与经济法律事务专业相关的上岗能力。

其次,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实际需求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结构,以培养政治上合格、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适应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性人才为宗旨。经济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经济法律制度,加大力度开展实验实训课程。政法类其他法律专业的学生,通过经济法课的学习,应系统掌握经济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应用于实践。

第三,改进教学方法。改变陈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一系列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规范教学的举措

规范教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应采取如下举措:

1.制定教学大纲。很多高职院校提出“以考带教”,通过统考统评、严格考试纪律等措施,刺激学生平时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的不统一,加大了考试难度,一方面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组织教学,由于对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理解不同,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必然产生差异,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很有必要制定适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在每学期开学前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修订。

2.加强教材建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注重教材建设。在非经济法律事务专业,仅开一学期的课,如使用本科经济法教材,时间紧、内容多、难度大。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框架认识不一,有的分为四大部分,有的分为五大部分,编出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经济法教材,突出教学重点,才能真正解决教师备课难,学生听着乱的现状。经济法律事务专业,个别课程还没有规范的教材,对教材建设要求更为迫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教师队伍建设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鼓励教师积极报考全国司法资格统一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取得司法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其二,通过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激励教师将教学与实践结合。积极开展经济法专业的科研活动,争取获得多项省、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立项,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和学术水平。其三,通过引进高学历、高技术职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补充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

4.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教学质量评价进程中,突出自下而上的全面评价与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依靠教学督导组,运用听课、评课等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试成绩等做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科学评价,对暂时没有题库的,则由教研室或系部组织试卷库或统一命题,也实行教考分离,并对每位教师教学状况做出优秀、良好、一般、差的具体评价,促使教师发现自身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进行集体备课。进行集体备课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教学方法上进行沟通,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集体备课,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并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确保课堂教学内容统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建立学生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学生信息反馈机制,对课堂教学全程进行监控。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工作网站实名或匿名留言反馈教学一线信息,为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提供参考。对于在学生反馈中所反映有问题的教师,将由督导组及同行专家进行听课,并给予授课教师一个指导性意见,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

5.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实模拟法庭、习题课、讨论课、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全体任课教师都参加,学生座谈会的学生代表应具有代表性。普及多媒体教学,建立经济法律事务专业的音像资料库,建立经济法律事务网,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讲评作业、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并可发布新的专业信息。教无定法,内容不同,教法不同,但一堂课采用多种教法,通过多种教法的巧妙变换,可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营造积极、活跃的教学气氛,避免单一教法引起的疲倦感。对个别章节,可以打破传统的授课方法,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如市场秩序维护法律制度可以安排四个讲座一个讨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责任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四个讲座,市场秩序维护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一个讨论。税法部分讲授税种、计税方法,可找实例,通过习题课,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掌握不同的税种计算方法。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课件教学,可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机结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经济法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有几个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较多,在黑板上书写浪费大量时间,而采用课件教学可节省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此外,法律知识日新月异,发展较快,课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播放关于经济法的视频,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多媒体使用上,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进行课件制作比赛,以促进教师使用多媒体的热情。要求教师上课必须有规范的教案,定期组织专家对教案进行检查和优秀教案评选,以监督教师备课和提高备课质量。

6.改革考试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笔试主要考核基本知识,逐步建立试题库,还可采取撰写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

实验实习的考核,制定考核的质量标准。尝试进行模拟实际案件情况,进行实验实习的考核。采用观看案例录像,回答问题,培养和测试学生的观察能力。将笔试、课堂回答问题、实验实习以及平时作业等按照一定比例组合为学生的成绩。逐步改变过去单靠笔试定成绩,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7.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根据本院校的具体情况,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将专业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法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搜集相关案例。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把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与法律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达到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其处理法律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

继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新形势下的工学合作教育新模式、新途径,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改善实验室、实习基地条件,建成比较完备的教学设施,使教学基本设施及教学基地能够满足学生因材施教的需要,构建成优良的教学平台。

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拟日后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模拟实验实训室。同时拓宽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思路,转变以公、检、法为主要实习基地的观念,多组织学生进入社区搞法律服务;开辟与企业合作的渠道,为学生到企业就业创造条件。

[本文是2005年河南省教育厅“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项目”(尚未结项)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为“经济法律事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昌麒.经济法[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杨紫煊.经济法(第二版)[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吉文丽.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作者单位:河南检察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1191)

(责编:贾伟)

案例教学模式下经济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面对面单向传输式现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当前,人们对于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方式越来越重视。在使用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相关教育工作人员要对混合式教学的含义进行充分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混合式教学的使用。本文对高职经济法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进行分析,希望可以更好地促进高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高职经济法 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 分析

经济法是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该课程融合了法律和经济的相关内容,因此具有覆盖面积较广的特点。同时,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涉及较多,因此,学生在对其进行学习时存在一定难度。面对这一现状,高职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一、高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容庞杂,课时紧张,学生法律基础薄弱

由于经济法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因此,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经济法的课时是根据专业的不同来进行设定的。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去掉国家法定节假日,那么有些专业的经济法课时不到四十個课时,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专业在进行经济法教学时,不能很好地完成课程目标。除此之外,高职学生的素养水平都不相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法律基础的了解深浅不一。很多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经济法课程时,对于课本中的专业词汇不理解,不能对其进行使用。在进行经济法教学时,很多教师通常为了赶进度而忽略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导致学生对经济法望而止步。

(二)教学方法单一,理论和实践脱节

由于经济法课程自身具有独特性,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该项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因此在进行具体的经济纠纷解决时,如果对相关知识不了解,就很难解决这些经济纠纷。经济法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所以在进行具体教学时,教师通常会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上,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只重视对法律条文的讲解,并且基本都是由法规到法规,条文到条文,这会导致课堂枯燥乏味,使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能被激发。在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经济法教学都没有设置实践环节,因此学生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有些院校虽然设置了实践教学的环节,但这些环节只留存于表面,并没有深入,对学生的学以致用并不能产生效果。另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实践和理论脱节的现象,这会导致学生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不能更好地培养经济类人才,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予以重视。

二、高职经济法课程混合式教学途径分析

混合式教学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进行融合。在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被激发。

混合式教学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等要求相同,因此受到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的青睐。在现阶段,“互联网+教育”模式迅速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运用混合式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提高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能力

教师的态度和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从课程设计到课前准备再到课堂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教研能力以及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各项能力,而混合教学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混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开展相关培训,培训的主题是经济法教学,培训的方式要具有灵活性。比如,如何设计混合式教学课程,混合式教学常用课程平台功能的掌握,线上教学互动和监督策略,线下教学资源的优化建设,混合式教学过程考核的方法。高职院校也可以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技能大赛,但需要注意的是,参加的大赛都应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基础。

(二)做好混合式教学中的监督、指导和评价工作

混合式教学容易出现线上、线下两张皮现象,这种情况会阻碍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对其予以重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想要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作用,相关教学人员要做好监督、指导和评价的相关工作。比如,教师可以把经济法中的重点和难点放在网络平台上,让学生通过平台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反复学习提供便利,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在线时长以及相关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为学生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案。混合式教学模式也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实现因人施教,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工作人员越来越重视高职经济法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使用。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可以把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其中,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有效提高高职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郑红玲.基于混合式学习的高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308-309.

[2]朱保一.考证视角下经济法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2(03):84-86.

[3]刘海燕.兼顾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探讨———以“经济法”课程改革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9(32): 77-78.

案例教学模式下经济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经济学自身的致用性特质和当代大学生新的特征决定了完全有必要在大学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但该教学法的引入不是盲目的,而是要考虑如何与传统教学法的无缝对接、如何与中国特色的经济现实有机结合、如何与不同类别学生的合理对应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经济学教学运用

经济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本质是一种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论概括,因而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特征。为了增强经济学教学的生动性和现实性,教学方式上可以考虑适度引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就是让学生从客观的视角来讨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中提炼出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并通过个体的分析与思考,群体的交流与沟通,开诚布公,集思广益,从而求解更多解答问题的思路。逐步推广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主动融入到独立思考、积极讨论、互动交流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加深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系统培养经济学思维方式,在相对仿真的氛围下渐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的涵义及运作机理

案例教学又称案例研究,于187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利斯托夫·郎戴尔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根本性改革的基础上创立的,随后被哈佛大学商学院广泛采纳,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该教学法具备传统教学法所无法比拟的实践性、综合性、互动性和权变性等优势,在推广过程中教学效果甚好,故很快就被欧美许多知名高校所采用。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都广泛采用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是一种师生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互动式讨论的教学方法。德国教育家W·克拉夫基认为:“所谓案例教学,就是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一般的,更正确地说,或多或少可作广泛概括的知识、能力、态度;亦即让他们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的东西以及规律性、跨学科的关系等,借助这种一般的知识、能力、态度,就能多少理解并解决一些结构相同的或类似的单个现象和问题。”显然,尽管克拉夫基对案例教学定义的界定相对比较复杂,甚至颇有几分晦涩,但从总体上看,他较准确地勾勒出了其本质内涵。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从而使学生学会在复杂动态环境下利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经济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诱导式教学,它矫正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格局,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引入案例,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思考与探讨,多媒体的生动的展示,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而通过案例又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使用价值。案例教学法通过将生动的实践资料呈现给学生,把分析决策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入所描述的情景现场,身临其境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经济实体的内外环境作出分析判断,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案例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自己在讨论中获得的启发又有利于培养其对知识的不满足感,从而能激励其养成不断学习、善于借鉴别人优点的习惯。通过模拟角色和剖析案例,学生能够提高与人共事的能力、相互合作的团队意识和应用理论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经济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经济学自身的学科特征所致

鉴于经济学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鲜明特征,该学科日益成为显学。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济学具有自身的完整理论体系,涵盖了微观和宏观两个部分。微观部分以价格理论为核心,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市场失败和微观经济政策等;宏观部分则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核心,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果缺乏必要的案例辅助,单纯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上,那么这门学科的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事实上,生活中适合作为经济学教学案例的素材比比皆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能萃取许多经典案例。通过针对性案例的讲解,教学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社会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

尽管高校扩招是导致我国全日制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从核心层次上考察,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才是罪魁祸首。强调机械记忆和抽象思辨的传统教学模式只能培养畸形化人才,其人力资本的优势体现在知识的简单复制和抽象概括上,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锻造则成为其天然的短板。较之于本科院校就业市场门可罗雀的冷清,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形势则一片大好,供不应求。究其原因就在于社会需求日渐冷落所谓“动口不动手”的知识型人才,日益青睐“动口又动手”的全能型人才。事实上,知识的学习、技能的传授毕竟都只是手段,顺利就业、服务社会才是目的。与其他学科相比,经济学更具有现实性特征,因此,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更强调其全能型。

3.“80后”、“90后”大学生的特点

“80后”、“90后”大学生性格张扬,个性彰显,思想活跃,充满生机活力,敢于向权威挑战,他们比“70后”更具活力和创造力,自我意识更强,学习的兴趣变化更快,更能接受新生事物,对不同信息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学习的创造能力更强。如果面对新的教育对象,依然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则只能压抑学生个性,泯灭学生的创造性,其效果可想而知。相反,以“开放、自由、活泼、互动”为典型特征的案例教学法正好契合了“80后”、“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只要加以正确引导,科学运用,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这种教学法的优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经济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编写过程中的“中国化”问题

由于案例教学在我国推广和应用的时间并不长,用于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案例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尤其是许多高校直接采用西方原版教材,这种现象更为明显。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和法律制度的截然不同,在中国使用欧美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问题。的确,由于历练市场经济的过程不长,适合选取作为经济学教学的“中国特色”的案例较为缺乏,这难免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国内高等院校已意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纷纷组织力量收集信息、整理素材,最终会整编出越来越多的适合我国大学生的本土特色浓郁的经济学案例库,这将大大推进经济学案例教学工作。

2.处理好与传统教学法的关系

我们强调在经济学教学中推广案例教学法,这与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法并不抵触,二者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排他性问题,关键点在于如何合理搭配。从总体上看,国内高校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所占比重大约是20%-30%,绝大部分时间仍然以传统教学为主。传统教学固然有许多弊端,但勿庸置疑的是,它也拥有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普通班级的学生人数大约50人左右,而发达国家才大约20人,如果大面积推广案例教学法,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我国高校目前的学时安排远远不够的。可见,在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各有优劣。因此,我们考虑的关键不是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如何合理搭配,使二者优势互补,取得最佳的协同效果。

3.案例的选材应与学生的专业和能力相适应

从教学现实来看,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如何掌握好经济学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人文学科类的学生人文知识比较丰富,习惯于感性思维,对定性分析感兴趣,但数学基础和心理学知识相对薄弱,对定量分析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拒绝。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该类学生普遍希望把经济学作为一门纯粹的人文科学来学,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则兴趣不大。对于从事理工科学习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的侧重点恰好相反。因此,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比重和素材一定要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而不能靠一套一层不变的案例应付所有的学生。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经济学作为第二学位,这种矛盾将更为突出,必须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马万民.论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6).

[2]张玉英,李向东.经济类课程案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3]卢华丽.浅议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09,(8).

[4]范惠玲.根据80后大学生特点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J],高职论丛,2008,(3).

[5]丁宏伟.高校教学改革中案例教学应用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

案例教学模式下经济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案例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形成具体认知,拥有实际操作技能。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重点关注案例的选取和呈现方式,使其发挥最佳教学效果。本文将介绍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并提出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医学教学;应用

在医学领域的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从实际出发,以教学目的为依据,选择适当的案例,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帮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比较广泛,通过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对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判断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方法探索,以求将案例教学法完美应用于医学教学当中。

1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 教师选择案例的水准对教学效果的达成有直接影响,因而,教师应该把握好以下原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首先,要确保案例具有明确的主题,这是为解决某一部分的重难点而设置的。其次,教师设置的案例必须足够生动,能够综合反映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兴趣的指引下积极开展案例分析。最后,要注意控制案例的难度,过难或过易都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精心设置案例问题。 案例问题的设置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经过缜密的思考,确保能够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案例问题可以是简单的、关于医学常识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需要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例如,教师在给出腹腔结肠炎的案例之后,向学生提问结肠位于腹腔的什么位置?结肠附近的器官有哪些?案例中的结肠炎是怎样引起的?用哪种治疗方法比较适宜?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手段的差异在哪里?通过案例问题的设置,使学生能够由表及里地掌握相关医学知识,拓展学生的医学思维,使他们的医学知识能够形成体系。

(3)布置案例并分组讨论。 教师不但要为学生准备案例,还要引导学生们自主开展案例的选择和分析。利用互联网等媒介找到与之相关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每组4~6人,根据实际案例来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主张。分组讨论的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从彼此身上学到更加灵活的思考方式以及与众不同的分析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做好课堂案例分析。 在给出案例之后,教师要注意运用恰当的方法来进行课堂案例的分析。在课堂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把发言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将分析结果表述出来。教师要对分析结果的论述作出规定,要求学生将结论与基础知识联系起来,如分析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案例时,学生在论述时要将此病症的具体表现和诊断方法表达清楚,然后得出具体死因。在案例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思路的闪光点提炼出来,给予肯定,对尚存在欠缺的部分进行补充和引申,保证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2实施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做好前期准备。在案例教学开始之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前期准备工作包括:预备好案例涉及的所有医学理论知识;对学生可能产生的观点作出预测,确定好引导计划,适时加入讨论;准备与案例相关的各类图片、影像资料,对案例分析进行辅助。

(2)把握运用时机。 案例教学的开展要注意把握时机,确保学生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后,才能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法。如果学生缺少必要的理论积淀,那么盲目开展案例教学就犹如搭建空中楼阁,是难以取得实效的。因而教师要注意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结合起来,把握好运用时机,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3)掌控教学节奏。 对教学节奏进行掌控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合理统筹教学时间、教学形式,在保证课堂秩序的同时让学生们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如在听取学生的分析结论时,适时提出关键性的问题,或者在学生讨论较为激烈的时候介入其中,缓解紧张的课堂氛围等。

总之,案例教学法对医学教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要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通过案例选择、问题设置、分组讨论等手段来将案例教学落到实处,使其发挥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 1] 杨艳红,刘洪阁,张金钟.本科生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探索与成效 [ 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4).

[ 2] 姚慧卿.案例分析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7).

作者简介: 苏 敏,女,博士,副主任医师,讲师,主要从事神经病学和神经康复等临床与教学工作。

案例教学模式下经济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根据经济数学学科的特点,采用教学实验研究方法开展高职“经济数学”案例教学研究,并归纳出“经济数学”中微积分部分的案例,最后对本校学生关于“经济数学”案例教学进行问卷调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经济数学;案例教学;问卷调查

“经济数学”是经济学与数学相互交叉的跨学科的新领域。经济学为了更好地在经济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需要数学作为工具,用定量分析来补充和完善定性的质的分析,使这两种分析相互结合产生更大的威力。但是从历史上看,“经济数学”这门课程无论是教学,或是教材都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就算在教学中有理论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也很难提高高职学生对“经济数学”的兴趣,因为学生看不到数学对其专业有何帮助。

基于此,我校的金融专业首先尝试了案例教学法,得到良好的效果。案例教学法与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都强调借助实际材料来说明抽象观点,但两者对实际材料的要求不尽相同,案例教学法所运用的实际材料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典型性,操作的过程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既可丰富,也可简单,操作的过程比较灵活、随意。因此,案例教学既不是举例说明,也不是理论联系实际,而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的探索过程。

1 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

1.1 教师的准备

高职数学建模案例教学教师的准备,要以学生已具备的数学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信念为基础,并提供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准备,在此基础之上,指导学生分析案例,提出假设。

首先,教师在案例教学之初,要向学生交代案例教学的结构以及对学生的要求,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

其次,教师提供的经济案例中涉及的数学理论知识是学生所必备的。一般而言,理论知识都是脱离特定情境的概念、观念或理念,而且是以某种符号来表征的知识结构。这些知识结构可以形成一种“框架”,虽然在开始时学生会觉得非常空洞,但是理论的意义和内涵却可以随着经验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充实。如果一个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缺乏必需的知识结构,他所获得的新经验很可能变得零碎,不但很容易遗忘,也很难迅速形成强而有力的知识体系。因此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要求严格,但是与传统的授课又有所不同,我们重点强调的是了解内容的框架,里面的计算部分由计算机代替。例如,上极限课时,我们强调极限的来源,极限的应用,对于极限的计算,利用数学软件Mathematica计算得到,不强调掌握计算极限的方法。

最后,在案例教学时,教师应首先提供给学生一个概念或准概念性的架构,使之与已拟订的问题架构相吻合,因此,教师在准备案例教学课时应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地选择案例。在选择案例时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指定用这个案例”? 教师呈现案例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给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②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③教师利用多媒体术呈现案例;④教师利用即时的刺激或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

此外,教师要根据案例设计思考的问题,预先布置给学生,让其阅读、准备。

1.2 学生的准备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学生要根据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对案例中的某种情境提出某种预想、预设或假说,或提出某种行动计划、或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界定,所有这些活动,如预想、预设、预定、预想建议、行动计划、行动构想等都称之为“准备”。而教师应在“准备”环节提供相关的理论,作为学生分析案例的基础。

首先,阅读案例。在案例教学开始时,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案例,对案例内容有大体的了解。

其次,案例的分析。确定关键问题;确定是否还有与已找出的关键问题有关但却未予发现的重要问题;选定适合分析此案例所采取的一般分析方法;明确分析系统的主次关系,并找出构成自己分析逻辑的依据;确定所要采取的分析类型。

2 “经济数学”案例教学的内容分析

从古埃及到当今的世界,经济从来与数学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中,数学作为基础和工具,描述经济现象,反映经济数量关系,刻画经济数量特征,揭示变化趋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今后数学对揭示经济规律,指导经济活动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把课堂上给学生的分析的案例作如下的归纳总结,以便与数学同人们一起探讨。

2.1 预算还贷方案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提出,恰逢我校音乐专业的实训室引进了一套40万的midi音乐制作仪器,需预算还贷方案的实际问题。音乐教研室主任希望能够拿出几套方案。如:五年还清每年需要多少万?每年还10万,多少年能还清?前两年每年还5万,后三年全部还清,每年应还多少万?等等。要求提出最佳方案。这是一个复利的问题,从数学角度分析,是个极限和级数问题。通过师生一起研究,很快解决了问题,并对类似的问题,如不同利率、年限等方案进行分析,归纳成一张表,供全班学生以后工作时参考。

2.2 最优化问题

我校每学年都有“创业周”,即学生向学校租一个摊位进行经营,学生需要从外面购进成品进行销售。每次进货都需要支付与进货量无关的运送费。另外,为了不使销售中断,他还需储存一定数量的制成品,储存需按件支付。学生现在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使总费用最低。很明显,这是一个最优化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可以用导数来求得。

对于创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因为有两节实践课,因此对于上面的最优化问题,可以做得更完善,因此教师布置实践课的项目“淘宝网店的经济购货模型”分析。课前要求学生利用一个周末的时间,三人一小组,每小组调研一个淘宝网点,收集数据,在实践课中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最经济的购货模型,最后为这个淘宝网店给出最经济的购货方式(调研表格见表1)。教师指导学生考虑如下问题:淘宝网店购货和库存各多少时为最经济?因为如果每次是大批量购买,库存量就多,因而库存费用也多,并且会造成资金积压;如果每次是小批量购买,库存费用是减少了,但因购买次数多,必然增加每月购货的固定费用,甚至会出现商品脱销等情况。在这两种费用一多一少的矛盾情况下,对于淘宝网店,就要考虑如何合理安排购货的数量与库存量,即选择最优批量以使这两项费用之和为最小。

2.3 风险承受能力及其偏好问题

近些年来,人们有时能听到有关股民因投资或投机失败而自杀的相关报道。实际上,在股市大跌或某只股票的价格大跌中,带来经济损失的不只是该股民,且该股民通常也并非损失最严重者(就绝对损失而言)。但这位股民为什么自杀呢?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造成该股民自杀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一定包含有该股民在股票投资中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其在投资决策过程中,选择了超越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行为。因此如何对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量化并建立模型,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成为了金融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这方面,微积分的知识为其提供数学依据。我们布置的这个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说:“真正把数学学活了!”

由于学时有限,“经济数学”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只上微积分部分,其他的在选修课涉及。

3 案例教学实用性的问卷调查

评价与反馈是案例教学中的最后一步,它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在案例教学中做的怎样?它是一个杠杆,一个指挥棒,它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价值取向。基于此,本人对2009级学生进行案例教学的班级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一共发放100份问卷调查,回收了92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

结果表明(见表2),对于案例教学,超过70%的学生觉得非常有用且有趣,只有不到10%的学生不同意。“经济数学”作为经济类专业基础课,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定量研究、分析、解决经济问题中的巨大威力,这将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使之能够达到学以致用,为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但如果教师选择的案例不恰当或难度过高,只有1/3的学生选择了坚持,因此教师的案例选择至关重要。

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大胆探索与实施实践教学活动,对改变教学内容体系,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更高层次地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吴金康.数学在市场经济中应用的若干实例[J].丽水师专学报,1993(6).

[3]金慧萍,吴妙仙.高等数学实践教学之探讨——基于在经济领域的应用[J].丽水学院学报,2010(4).

[4]王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学建模案例教学实践研究[M].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2006.

[5]郑宁国,周康荣.经济数学实践教学之我见[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作者简介]陈敏娜(1980—)女,广东普宁市人,金融学硕士、统计师、讲师;研究方向:计量金融学。

案例教学模式下经济法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提高非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法律素养,必须以课程教学理念的改革为核心;在非法学专业民商法课程教学中,要强调社会公德,进行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民商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对非法学专业民商法课程进行综合改革。

[关键词]伦理道德教育 法律素养 民商法课程 教学模式

教育部2011年10月21日颁布的《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规定,要建立高等学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与要求,进一步明确对高等学校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学理论、法律知识的教学要求。提高非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法律素养,必须从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变革和创新做起,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综合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以及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等。本文以非法学专业《民商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例,探讨以提高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和伦理道德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一、非法学专业民商法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主要依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涉及法律的内容只有第四章、第五章的部分内容和第七、第八章,主要是概念性介绍,内容简略。非法学专业学生其他法律知识来源的途径只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专业课程。如建筑专业开设《建筑法规》,经济管理专业和财经院校开设《经济法》和《税法》,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法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国际商法》和《合同法》,等等。而大多数理工科院校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外,作为我国两大基本法的《民法》和《刑法》,基本没有开设。民商法课程除了法学专业院校,一般只是在与经济管理相关的专业开设,这其实与我国人才培养计划和方针是不相适应的。

现行的非法学专业的民商法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绝大部分院校采用多媒体授课,教室连接网络。教师可以在课堂播放《经济与法》、《今日说法》等经典的案例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书本上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述,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但其弊端是依旧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学生的参与,缺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互动,依然以传授法律知识为主。实践中,这种操作方法的现状是,学生看法律视频抱着看“看热闹”、看电影的心态,真正体会和琢磨的并不多。加上民商法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十足的课程,缺乏实践环节,任课老师一般也认为自己的课程非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不受重视,因此也不愿意花精力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教学的拓展。

综上,民商法课程在高等院校非法学专业中开设的比例很小,即使开设了这门课程,重视度也不够。这与我国大力加强素质教育、法律教育的要求是不配套的。

二、非法学专业民商法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改革

教学理念不更新,课程改革就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环节,就是教学理念的改变引发的教学模式的变化。传统的民商法教学仍以传授法律知识和普法教育为重要任务,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忽视学生的“学”,更缺乏对学生的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的渗透。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惹人争议的热点事件,不断挑战我们的道德底线。据有关调查机构统计、媒体报道以及笔者的调查走访,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大学生身上极强的表现欲以及过分虚荣的内心是其违法犯罪的内因。为满足虚荣心和攀比的心理,而盗取他人钱财。其二,大学生自控力差,缺乏正确的处理纠纷的方式,易冲动。这是大学校园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三,除了大学生自身特点容易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之外,学校教育的偏颇也是大学生违法犯罪率升高的客观原因之一。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学生数量增多,学生素质良莠不齐。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以及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齐头并进。教育功利化和实用性更让不少高校存在重视专业知识的输入,轻视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此外,即使有法律课程,不少高校和教师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将法律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对待,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流于形式,注重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查,不注重对学生法律理念的培养和伦理道德的教育。

在高等教育活动中,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但课堂教育依然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大学时期是大学生集中接受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定型的关键时期,缺乏课堂上专业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也许是我国大学生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说绝大多数大学生是法盲,也许并不过分。民商法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关注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强调商事交易的原则和准则,是我国民商事活动的基本法。因此,根据民商法课程的特点和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毕业之后并不从事法律职业的现实,利用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开展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和法律理念,摒弃单纯传授知识、注重概念阐释的传统教学方法,是非法学专业民商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宗旨。在民商法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任课老师可以引用社会热点事件和经典案例对学生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生命伦理、家庭伦理、经济伦理和信息伦理等伦理道德教育。

开设民商法课程的非法学专业院校,一般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文科专业。应用文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更重视职业伦理的培养。任何一门课程的开设,在人才培养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民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遭遇法律问题后一般会求助于法律专业人士。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必然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因此,非法学专业民商法的教学目标应除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伦理道德水平。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社会上为非作恶的人,一般都是伦理道德缺乏的人。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人,而不是为非作恶的人。

三、非法学专业民商法课程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

在法律院校,专家学者的讲座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去法院旁听、法律援助等,使校园到处洋溢着法律的氛围,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在非法学专业中,这些实践活动离学生很遥远。在民商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前以课堂为单一载体的狭隘教学模式,拓展多渠道、多途径的教学方法,丰富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中,可以开展多个模块,提供大量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开发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通过大量真实的、简单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定,比课堂上单纯的讲解法条效果明显;设置新法速递等板块,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法律法规制定、修订的现状;设置常见民商事法律问题问答板块,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解决学生的法律困惑;设置法律小论坛板块,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等。以网络教学平台的师生互动,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分离。

让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由于绝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法院、法庭和法律事务,对我国的法院和法律工作者怀着崇高的敬意,法庭对他们来说也是很神秘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法律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民商事案件的审理,教师可以选取能够当庭宣判的、简单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让学生体会一个完整的庭审过程。一是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揭开法院、法庭、法官神秘的面纱,对我国大陆法系的审判制度有初步的了解,与自己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唇枪舌剑的法庭辩论进行比较。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旁听法庭的审理过程,加深对“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理解,同时对我国的司法审判程序有简单了解。三是通过旁听案件,可以让学生明白,“市场有眼睛,法律有牙齿”。当我们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时,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旁听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些旁听的感想,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亲身参加法院旁听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己的模拟法庭。由教师提供案件素材,学生亲自参与,担任审判长、审判员、原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等角色,在互联网和教科书中搜集庭审的程序材料,自己制作庭审脚本,参与者通力协作,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一场生动的模拟法庭,一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参与体现自身价值;二是学以致用,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四是通过学生的协作,增进同学的感情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大学生活增光添彩。若干年后,模拟法庭也许会成为同学们终生难忘的回忆。

四、非法学专业《民商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民商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当面向现实生活,着眼于培养对象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法律素质、伦理道德素质的提高。虽然法律的特点是永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法律也在不断地作出调整。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大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民商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和“法律素质和伦理道德提高”这两个特征。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地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在阐述民商法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主要以我国现行的民商事法律法规为蓝本,结合最新典型案例,讲解相应的法律知识。同时,教材的选取也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欠缺的特点,不选取理论性太强的教材,而是选择通俗易懂、配以相关案例的适用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教材。

不论是在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中,还是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中,教师要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以公德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不是强调民商法的条条款款,而是将案例中折射的“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灌输给学生;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伦理渗透给学生;将孝敬父母、关爱老人、夫妻忠诚、反对家庭暴力、教育后代、邻里和睦等家庭伦理道德灌输给学生;将诚信观念、公平竞争意识、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经济伦理道德观念渗透给学生;将尊重知识产权、保护个人隐私、不伤害他人、对自己负责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渗透给学生。通过民商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伦理道德素质,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这是《民商法》课程任课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教育的目标之一。

[ 参 考 文 献 ]

[1] 徐银香.高校应用文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评论,2012,(1).

[2] 罗伯强,潘胜利.浅议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J].大学教育,2012,(9).

[3] 赵庆国,许文强.民商法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2,(12).

[4] 朱晓莉.伦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贾广军,连长青.伦理道德教育与民商法课程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09,(12).

[责任编辑:雷 艳]

上一篇:法律职业文化民事诉讼论文范文下一篇:激光天线语音通信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