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管理的技能范文

2023-09-17

建设工程管理的技能范文第1篇

2、职业经理人缘何频遭“下课”

3、本土化妆品人才现状反思录

4、五问中海油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

5、职业经理人内在激励机制研究

6、论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培养策略

7、100年前的职业经理人

8、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现象分析

9、现代企业经理人职能性质定位的逻辑分析

10、国企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的政策研究

11、家族企业继承模式的相对最优选择研究分析

12、对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思考

13、基于胜任特征的饭店职业经理人培训体系构建

14、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管理制度研究

15、浅析我国家族企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思考

16、“淡定,明快,精进”

17、刘晨阳:请职业经理人对家政行业多一份情怀

18、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实施路径探究

19、跨国公司高管频繁跳槽网络成为新热点

20、中国职业经理人队伍潜力无限

21、基于心理契约的职业经理人管理

22、绩效管理职业经理人之必备技能

23、职业经理人的十大素质

24、建立出版职业经理人制度,提升出版的两个效益

25、现代学徒制下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模式探索

26、核心在于现有干部如何转化

27、论职业经理人认证的公信力

28、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考核与激励机制研究

29、“央企负责人”角色新解

30、试论职业经理人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31、家庭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的途径

32、关于高职林业职业经理人培养的思考

33、缺乏互信:“渴望”鸯梦惊醒

34、基于国美事件的家族企业公司治理问题探讨

35、家族理性与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

36、某石化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改革实例分析

37、海外职业经理人的9条标准

38、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初探

39、基于旅游职业经理人素养训练的学生职业发展互助模式的探索

40、走现代企业发展之路 国企与职业经理人共舞

41、职业经理人工作压力感对其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

42、论公司治理结构中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

43、零售业职业经理人胜任特征模型研究

44、提升外资企业职业经理人素质“四步走”

45、老板与CEO:你是鱼儿,他是水

46、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思考

47、中国职业经理人胜任力模型构建初探

48、四川崇州:强化政策扶持 大力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

49、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化研究综述

建设工程管理的技能范文第2篇

(1) 现代安全生产应急的需要。

现代安全生产应急要求事故救援具备更加快速的应急救援能力。化工行业的事故具有突发性, 而且较难预测。一旦发生事故, 势必在较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人员死亡或伤害。现代医学将受伤后的几分钟、十几分钟这一抢救危重病人最重要的时刻称之为救命的“黄金时刻”。在此时间内, 如果抢救及时, 处理得当, 生命就可能被挽救;反之, 则生命丧失或者病情加重, 有可能导致终生残疾。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对事故应急救援的要求, 要求确保建筑、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等危险行业事故救援生还率要得到大幅提高, 这就对现场急救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一支以安全管理人员为主的具备安全急救技能的救援队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

(2) 安全职业发展的需要。

安全职业是随着社会进步与社会分工而产生的, 现在已经形成一种新型的职业。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安全职业也将快速的与国际接轨。安全健康与急救知识将成为安全管理人员的必备知识之一。因此, 在当前的情况下加强安全管理人才急救技能培训是迎合安全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3) 急救新概念发展的需要。

自进入21世纪以来, 急救新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正在积极推广。在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新的模式结构下利用科技进步成果, 针对生产、学习、生活环境下发生的危重急症、意外伤害, 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 使他们掌握先进的基本救护理论和技能, 成为能够在现场及时、有效地开展急救的“第一目击者”, 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 为安全生产、健康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作为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线工作者, 安全管理人员理所应当成为“第一目击者”群体的先导者, 推动社会卫生救护运动的不断发展。

2 化工行业安全管理人员急救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1) 过于依赖厂区内急救力量, 现场急救力量建设薄弱。

长期以来, 由于旧有的观念和急救资源的限制, 化工行业的卫生急救基本都只能等待专业人员到来后才能进行, 浪费了现场急救的“黄金时间”。大部分的危险行业及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均不具备安全急救的技能。在煤矿、化工、建筑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只有大型国有煤矿才建有专兼职的矿山急救队, 且其侧重干应急救援, 只具备有限的安全现场卫生急救的能力。

(2) 化工行业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缺乏对急救技能的重视。

化工行业由于其行业特性, 对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给予了很大的重视。但是对干安全管理人员在现场应急急救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本能上认为急救是专业医护机构和人员的职责, 忽视了对现场管理人员急救技能的培养。

(3) 缺乏有效的急救培训途径与力量。

化工行业企业确定了培训需求和内容之后, 就要考虑通过哪些途径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当然也会认真考虑成本与效益的问题。之前的大部分企业的培训基本都依靠本部所在医院和部分红十字会的培训。由于没有一个相对固定和有效的平台, 缺乏系统连续的体制, 使得培训无法形成长效机制。同时, 由于师资力量主要依靠厂区内专业人员, 使得培训师资受到限制, 无法依企业需求开展急救培训。

3 化工行业安全管理人员急救技能培养的建议

(1) 建立合理的安全管理人员急救培训技能体系的构想。

将安全管理人员急救技能的培训体系分为三个主体, 即:高等院校、企业和各级红十字会。通过高校与各级红十字会的紧密合作, 建立高校安全卫生急救培训基地和企业安全卫生急救培训基地, 并对社会开放。高等院校承担着安全管理人才培养的责任, 我们可在人才培养的源头上依托所建立的培训基地进行安全管理人员急救技能培训, 高校可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安全急救课程, 并采用国际标准化的救护员培训的课程和教学模式, 在通过红十字会考核的情况下, 获得“救护员”证, 从而在源头上保证了安全管理人才对急救技能的掌握。同时, 大型企业或几家企业的联合体, 亦可与各级红十字会协商建立开放性的安全卫生急救培训基地。通过对新进安全管理人员和现有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 将安全急救技能培养贯彻到整个安全管理人员队伍。神宁煤化工甲醇厂2008年已在此方面做出了尝试, 与银川市红十字会合作, 培训了一批具有专业急救知识的安全管理人员, 并对考试合格的人员颁发了中国红十字会会员证,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 为确保急救技能的娴熟和新技能的掌握, 高校或企业还应根据救护员师资资格证和救护员证的要求进行继续教育和复训。

(2) 急救技能培训的几个重要方面。

(1) 培训的平台与途径;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构建开放性的培训平台。在化工行业安全管理人员急救技能培养的过程中, 培训的平台至关重要。应充分发挥各级红十字会的作用, 与各级红十字会建立合作关系, 构建共同培训的平台, 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同时, 该培训平台还可向社会开放, 适当承担一定的社会培训功能。为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急救精神和基本急救知识, 推动群众性卫生急救组织蓬勃开展, 普及自救及互救技能提供良好的平台。 (2) 培训内容;在掌握基本技能基础上, 充分考虑行业特性, 建立各工种的专业化培训场所与模拟环境, 在充分掌握救护员证要求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选择紧密联系工作行业、岗位实际的培训内容, 以便职工在培训中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 并针对各地区的特点应增加一些相关专业方面知识的培训。 (3) 培训的长效机制;要想建立健全长效的培训机制, 关键要让大家真正从自身的思想上认识到安全卫生急救长效培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才能让大家积极主动地、乐观地、充分地学习, 而非迫于上级或者任务来进行学习。也只有这样, 长效的培训机制才能发挥其强大的作用。同时, 在已有培训基地或平台的基础上, 联合进行师资培养并实行“资源共享”, 建议在高校、红十字会、企业范围内设立专兼职教师数据库, 进一步扩大教师队伍, 以弥补本单位兼职培训教师的不足, 使师资力量等资源合理使用最大化。

4 结语

(1) 根据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的要求, 安全管理人员急救技能培训需求紧迫。 (2) 建立以高等院校、企业和红十字会共同培养的安全管理人员急救培训技能体系, 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急救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3) 化工行业的安全急救技能培养应着重注意培训的平台与途径、培训内容和长效机制的形成等方面。

摘要:在阐述加强化工行业安全管理人员急救技能培训必要性的基础上, 对化工行业安全管理人员急救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并从体系建立、培训的主要注意事项等方面给出了对策, 为化工行业安全管理人员急救技能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化工,安全,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 马先宏.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探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0, 6.

建设工程管理的技能范文第3篇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若干意见

豫政〔2012〕60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与发展备忘录》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备忘录》精神,加快我省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步伐,促进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现就进一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工作责任

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是我省建设中原经济区、打造全国人力资源高地的重大举措,是我省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高我省经济运行质量效益的重要保障,对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强省、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各部门要着眼于我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全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投入方式,突出培训重点,提高培训质量,加强督导检查,持续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二、坚持三改一抓,实施六路并进

改革单一的封闭式办学模式,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改革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建立多元投资办学机制;改革单一的公办学校经费供给 —1—

体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效益;抓好一批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示范项目,实施项目带动。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教育、民政、农业、扶贫和残联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六路并进)。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教育资源优势,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动员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继续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职业教育攻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开展退役士兵和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储备培训、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全面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三、改革办学模式,促进供求对接

坚持推动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培训保障并重,围绕产业用工需求,引导各类职业院校特别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学校为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培训服务,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开展定向、定岗和订单式培养,实现职业学校培养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指导企业积极开展企校合作,鼓励企业按照有关规定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技能人才提供支持。组织百所学校和千家企业每年联合培养急需紧缺技师和高级技师1万人。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技术进步,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推动各类企业建立企业职工培养培训制度,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校企合作、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加快提升企业在岗职工的技能水平。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首席技师和高技能人才研修制度等方式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改革办学机制,提高办学质量

深化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充满活力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鼓励公办学校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在职业院校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对服务能力强、校企合作成效突出、办学

规模大、质量高的职业院校,在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对招生困难、规模偏小、吸引力不强的,予以整合。

改革公办职业院校经费供给机制。参照省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财政拨款办法,逐步在全省公办职业院校推行生均经费财政拨款改革。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当地财力水平,结合不同专业类别和毕业生就业率等因素,确定当地的生均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并随财政保障能力的增强逐步提高生均经费财政拨款标准。

实施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计划。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对办学规模大、培养质量高、社会信誉好、培训成效显著、学制教育在校生规模5000人以上且高级工比例达到60%以上、年培训能力1万人以上的重点技师学院,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参照高等职业院校予以倾斜,学院主要领导可按有关规定享受相关待遇。

五、改革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进一步完善省级扶持引导、市县配套、学校自筹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的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多元化融资机制。省财政在整合职业技能培训有关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采取以奖代补和安排引导资金等形式,支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和市、县级财政加大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投入。

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作用,积极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对参加失业保险的各类企业职工和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转岗培训、创业培训补贴支持力度。各类失业保险培训补贴均由统筹地区失业保险基金据实列支,其中,企业内部培训补贴每年累计不超过该企业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的10%;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的培训补贴每人每年不超过3个月当地失业保险金标准。

督促企业落实职工教育经费政策,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

1.5%—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在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时按有关规定安排职工技术培训经费。开展县级以上政府对企业职工教育

经费依法统筹管理试点工作,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和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规模以上企业,由地税部门按应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60%统一征收,由财政部门代管,由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开展培训。

六、坚持项目带动,提升培训能力

建立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申报设立、评审淘汰、监督实施、成效评估、项目观摩和问责制度,提高项目实施效能,进一步提升培训能力,提高培训质量。选择具有较强培训能力、达到一定培训规模的培训机构,给予重点项目支持,建设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示范基地、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国家级创业培训服务示范基地、创业带动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和高技能人才研修平台。对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示范项目,各级政府要重点扶持,给予适当的奖励引导资金和配套资金,发挥示范项目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力。

七、严格就业准入,规范技能鉴定

凡属国家和省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应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职业院校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其他的职业(工种),应优先录用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人员应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从事技术工种的用人单位,要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全面实行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完善社会化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认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技能人才评价办法,把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能力证书或创业培训合格证书)作为获得职业培训

补贴的必备条件和检验培训效果的主要标准。参加职业培训或职业技能鉴定人员可按有关规定申请职业培训补贴或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个人申领有困难的,可委托培训机构或鉴定机构代为申领。

八、健全激励机制,促进人才成长

开展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引导和带动广大企业职工和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参加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为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各级政府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并参照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确定相应待遇。做出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申报“河南省杰出人才奖”。设立“中原技能大奖”,省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继续做好“河南省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工作。

逐步提高生产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在岗人员随着技术等级的提升及时享受相应工资待遇。对优秀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企业选聘、招聘的高技能人才在工资福利等方面与相应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在内部分配上可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要逐步建立鼓励优秀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的收入分配制度。有条件的企业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股权、期权激励。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互通机制,高级技工学校和其他中等职业学校、技师学院取得高级工和技师职业资格的毕业生分别与大专和本科学历人员同等对待,企业在岗的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对待。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大力宣传职业培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技能型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择业观。

河南省人民政府

建设工程管理的技能范文第4篇

1 构建新的电气工程训练课程体系

电气工程训练课程分为A和B两门课程,电气工程训练A为电气控制技能训练,电气控制方面的知识,面向非电工科专业学生,电气工程训练B为电工技能训练,照明电路方面的知识,面向大文科专业学生,训练时间调整为连续一周的时间,训练内容以基本理论、操作技能、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计算机现代工具为手段,结构图如图1。

采用新体系的优点:(1)使课程系统化,完善化,资源可以共享,节约师资力量,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提高。(2)体现了课程的连续性和实践性。(3)夯实理论,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4)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构建和谐教学体系、实现目标化管理

和谐教学是当下教学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之一[1],设置和谐全面的课程体系,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充分显示差异性、独特性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本位,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型师生关系。

2.1 和谐教学体系的构建,目标化管理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师生间关系

针对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差异,为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速度快的同学不浪费宝贵的时间,实行目标化管理,即每一项训练理论讲解后的实践教学,谁达到目标要求,谁就可以离开,预习下一项训练项目内容,查阅创新设计资料。

目标化管理的实现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缓解教师指导压力,获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从根本上改变了师生间传统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和谐教学体系的构建。

2.2 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确保和谐教学体系的形成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理论教学。依据课程性质,A面向工科非电专业学生,电学基础薄弱,训练内容是电气控制方面的知识,B面向大文科专业学生,无电学理论基础,训练内容是照明电路的知识,所以都要有详细的理论基础方可进入实践操作环节。第二层次,用较为集中的时间完成一些固定的训练项目。这一阶段,在A中主要是电气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各种控制电路的分析,安装,调试和故障的排除等,在B中是常用电工工具、仪表的使用方法,家庭照明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和故障的排除。第三层次,创新设计。在教师引导下,自选内容和自定要求进行实际训练,也可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自选课题,做出创新设计的教学活动。

在电气工程实践过程中训练过程中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同学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示范教学、演示教学多种教学方法,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穿插动画效果更佳。示范教学和演示教学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很直观的观察到操作要领,易于掌握,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2.3 改革考核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和谐教学体系的形成

考核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在和谐教学体系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改革后的考核方法更人性化,合理化,能够促进和谐教学体系的形成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在和谐教学体系中,起主导地位的是教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安排、讲授内容、设计教学”[2],老师的眼里要有学生,老师的心里要有学生,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便于理解,为了学生便于接受,为了学生便于掌握。

2.4 新的教学体系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新的电气工程训练体系要求,教师要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我们的教师不仅仅掌握和讲解某个训练项目的内容,而且能够系统的全面的掌握所有训练项目,并且能够熟练的讲解,在创新设计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一些超出大纲和教材范围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在电气工程专业知识上有系统的掌握。要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特别是青年教师,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教学水平提高摆在青年教师培训培养工作的突出位置[3]。以促进教学能力构成各因素协调发展和提高为目标,以促进和谐教学体系的形成。

3 结语

根据社会新形势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新要求,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的、迅速的上升,要求我们的实践训练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授课内容、授课方法、考核方法、训练设备、人才培养模式等都要不断的更新。根据电气工程训练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结合学院“三大”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了“专业理论(理论教学)—课程实践(理论验证)—工程训练(技能训练)—创新设计(融合贯通、灵活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4],建立和谐教学体系,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培养科学、严谨的治学作风。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与新型工业化的人才需求相适应,超零距离就业方向努力。

摘要:本文阐述了大工程背景下高校电气工程训练体系的形成过程,结合学校的“三大”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要求及目标,构建并实施了电气工程训练课程体系,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实践证明新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高校电气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经验。

关键词:电气工程训练,和谐教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肖正德.和谐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重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8(10).

[2] 陆剑明.我的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

[3] 赵菊珊,马建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竞赛[J].中国大学教学,2008(1).

建设工程管理的技能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高速发展,对我国公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网络在道路的设计、施工及养护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交通网络系统近年来在道路与桥梁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阔。本文简要介绍一些网络技能在道路与道桥工程中应用的成果。

关键词:网络技能道路道桥软件

1 勘测设计中网络技能的应用

道路施工的勘察丈量对于公路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公路工程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勘察丈量环境艰苦、地形复杂、丈量放线工作困难重重。为促进网络技能在道路与道桥勘察设计中的应用,“九五”期间交通部立项进行专题研究,投人大量人力物力设计、宣传和应用这方面的新技能。

1.1 GPS等电脑辅助设计集成技能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道路工程勘察设计的工作难度,解决了很多公路勘测过程的困难。GPS、航测、遥感、CAD集成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该专题重点是针对道路航摄区域全球定位系统空中定位技能、数字地面模型与路线设计方案叠加技能、电脑图像解译技能、道路平纵横和桥粱空闻几何模型以及数据信息管理等关键技能开展研究,共取得如下几项重大科技成果。

1.2 对通行流量的研究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道主干线设计集成网络系统设计研究”重点对交通通行的流量、规模、车型等关键技能进行了研究,还针对交通流参数采集与处理、不同道路路段和变通流运行特性模拟等进行了分析,并取得了重要的科技成果。

1.3 综合投资及网络系统研究

研究对“道路投资效益研究网络系统”对车速、油耗、时间、交通事故和效益优化研究等模型展开攻关,设计了集成环境下、拥有多功能的,包含道路使用性能评价、路面使用性能预测、交通量及组成预测、交通流车速预测、道路养护费用预测、道路用户费用预测、经济效益研究和经济评价指标值预的道路投资效益研究网络系统。其中以数字近景摄影丈量软件的应用最具代表性,数字近景摄影丈量软件的应用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二维影像提取三维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只需要的是勘察丈量很少的像控点,然后在相控点四周拍摄若干影像数据,就可以放进系统进行量测与重建处理。通过拍摄工程现场影像进行匹配、定向、空三处理,解算出相片参数,就可以天生所需的正射影像、等高线、DEM等数据。

改专题还设计了拥有实时、动态、图文结合特性的“速度油耗模拟网络系统”,该网络系统还可以模拟道路的宽度、平整度以及汽车的各种因素。研究设计了发动机油耗仿真网络系统,改系统的应用比较广泛,它对施工的组织、用时、投入、控制等各个方面都做到了贡献。

1.4 道路设计中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Transportation)是GIS在勘测设计、规划、管理等交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GIS的基本思想是将地表信息按其特性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分层管理和分析。GIS实质上是一种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它除了具有一般数据库系统的功能之外,如数据输入、存储、查询和显示等,还可进行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因具有强大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功能,所以应用范围广泛。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可以应用在交通管理的各个环节,即从交通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和养护的所有阶段以及交通科研。二是它可以广泛应用在国家、省、市等不同层次的管理。三是可以广泛应用在政府、交通运输管理、运输企业和工程设计施工等各部门。具体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地图的使用: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交通主管部门对公路等基础设施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

(2)公路网规划手段更加强大:目前基于GIS-T的交通规划模型软件已经开发成功并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这些软件包括全部的GIS软件功能,其应用模型与GIS集成为一体,它使交通规划的手段更加强大。

(3)道路设计和养护:GIS-T为道路工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提供了强大的数字化地理平台,正是基于此,CAD已有早期的平面二维设计跨入了三维设计,进入了可视化设计时代,这是CAD领域的突破性发展。GIS-T还与路面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等公路养护管理系统相关连,借助先进的路面和桥梁检测设备和数据搜集手段,使道路养护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经济高效。

2 施工中网络技能的应用

道路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生产活动,一般具有以下特点:规模大、战线长、涉及面广、征地拆迁配合多,施工条件难于同时具备。要想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就既要从总体上全面筹划,统一安排,又要充分发挥不同层次管理机构的作用,使生产中的各环节密切配合,衔接紧密。而网络计划技术特点之一,正在于它能够按照管理层次,适用范围的不同而分别进行编制;每一层次又都有与其管理目标相应的网络模型,并保证下一级目标必须满足上一级目标泊要求。从而既可以使总体计划成为一个有机的总网络,又可以让下一级计划在接受总网络控制的前提下相对独立地去组织具体的施工生产。各层次网络互相衔接,互为补充,形成一个系统性强而管理分工明确的施工网络计划管理体系。

3 在养护、管理方面网络技能的应用

如通过直接对地图实体进行查询,可以获得公路线路的空间位置和走向,技术标准,交通流量等多方位的信息。通过综合统计和分析各种交通数据以及采用丰富多样的图表显示,可以为决策提供科学快捷的支持。GIS-T还与路面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等公路养护管理系统相关连,借助先进的路面和桥梁检测设备和数据搜集手段,使道路养护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经济高效。借助GIS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运输企业可以对公司的运营线路进行优化,并根据专题地图的统计分析功能,分析客货流量的变化情况,制定行车计划。此外还可以帮助运输管理部门对特种货物(如长大件货物、危险货物或贵重货物)运输进行线路选择和监控。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介绍道路科研所设计的道路道桥管理网络系统和路面管理网络系统,这两个网络系统都被得到广泛应用。这两个网络系统主要是对现有道路路面损坏程度、道桥构造损坏程度的数据进行采集和管理,并对道路道桥养护费用使用、道路行驶情况予以指导。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使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变得直观、轻松和高效。可以说它是交通进入数字化时代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马选民.安全技术在网络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

[2] José Fernández Villase or;Jesus Gaytan.基于飞思卡尔32位处理器的远程监护方案[J].电子设计应用,2010(Z1).

[3] 郑智飞.VPN技术在多校区网络互联中的应用及安全性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建设工程管理的技能范文第6篇

为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高素质职工队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6〕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0〕6号)和《中华全国总工会2011—2015年劳动竞赛规划》(总工发〔2011〕2号),围绕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工作总体部署、区域发展战略、人才战略和工业强省战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技能比赛质量,突出技术创新实效,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深化建功立业劳动竞赛,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创先争优、建功立业。

二、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以技能培训为抓手,普遍提高职工基础技能水平;以技能比赛为重点,不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切实提高职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技术服务为平台,大力推广普及新技术、新技能;以劳动竞赛为载体,持续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通过5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以技能培训、技能比赛、技术创新、技术服务、劳动竞赛为主要内容的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作模式,实现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品牌化,全省职工技能素质明显提升,技能人才队伍明显壮大,高技能人才明显增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大量涌现。

(一)加大技能培训教育力度。完善培训相关政策,整合培训教育资源,推进技能培训扎实有效开展。突出针对性,坚持基础培训与岗位培训、实用技能培训与急需技术培训、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突出培训的实效性,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式培训、上岗资格培训。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训模式,引导职业院校按需施教、定向培训。增强服务意识,采取更加科学、灵活的方式,深入基层推广、普及职工科技成果和绝技绝活。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5年内使国有企业职工年培训率达到50%以上,非公企业职工年培训率达到30%以上,到“十二五”末全省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以上。

1.开展职工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坚持把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到“十二五”末全省职工职业资格证书覆盖率达到80%以上。

2.组织技术精英演(展)示活动。结合技能培训和技能比赛,组织相应比赛工种(项目)的技能演(展)示,采取技术精英经验介绍、现场演示、现场答辩,观摩人员现场咨询、交流,实际操作示范演练等方式,交流技艺,传授绝技绝活。“十二五”期间省级技术精英演(展)示活动每年不少于5场,各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技术精英演(展)示活动每年2场以上。

3.建立职工技能实训基地。以大企业和职业院校为依托,建立10个以上省级职工技能实训基地,年培训技术工人1000名以上,其中70%为高技能技术人才。

4.普及创造学知识。加强创造学师资力量培训。运用现代远程教育,举办创造学培训班,提高职工技术创新能力。省上每年举行1次创造学培训活动,到“十二五”末全省职工创造学知识普及率达到10%以上。

5.开展农民工技术技能培训。结合省劳务输转培训计划,选择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工种(项目)开展农民工技术技能培训。“十二五”期间,农民工培训率达到90%以上,其中技能培训达到80%以上,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达到80%以上。

6.落实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督促企业按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提取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加大培训经费投入,为职工培训提供经费保障。

(二)广泛组织开展职工技能比赛。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健全机制,扩大范围,提高质量,培养、选树一批行业、工种的技术能手、技术标兵。参加或承办全国比赛,举办省级比赛和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比赛。“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展技能比赛的国有企业达到80%以上,非公企业达到30%以上,职工参赛率达到30%以上。

1.全国比赛:积极组队参加全国职工技能比赛;按照全国比赛赛制适时承办全国比赛。

2.省级比赛:省百万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组委会(以下简称“省组委会”)每年举办5个以上国家急需、技术含量较高、通用性较强工种(项目)的技能比赛,各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组队参赛。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可结合各自特点,向省组委会申报省级比赛工种(项目)。

3.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比赛:由各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组委会结合实际,确定2个以上工种(项目)组织技能比赛,比赛方案报省组委会办公室确认。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围绕企业技术难题和关键环节,组织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活动;围绕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征集、评比、选树职工技术创新先进典型。在2010年的基础上,职工合理化建议数年增5%。

1.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征集、评选活动。按照国家和省上对技术创新工作的要求,征集、评选“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创新能手”、“创新示范单位”、“创新示范岗”,推广、命名一批“先进技术操作法”,推广一批优秀技术成果。

2.开展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交流活动。通过举办展览会、交流会、论坛等形式,集中展示全省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激励和引导职工积极提出技术创新的合理化建议,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活动,进一步培育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发展创新文化。

3.选树培养技能人才。积极推广“首席员工”、“金牌工人”、劳模和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做法,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形成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能够适应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4.建立职工技术创新项目和技能人才信息库。在组织职工技术创新、技能大赛的基础上,

采集技术创新成果、技能人才信息,建立信息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全省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作管理网络化、信息化。

(四)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协作。充分发挥工会职工技协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活动,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和转化。在有条件的地方、产业(系统)和企业设立职工科技创新站(点),鼓励技协会员开展技术帮扶,帮助困难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同时,推进与发达地区的职工技术交流与合作。

(五)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以“建功„十二五‟,促进新跨越”为主题,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推动企事业单位围绕安全生产、重大工程建设、节能减排和质量安全开展劳动竞赛活动。

1.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劳动竞赛。在承担国家、省、市州和省级产业(系统)确定的重大工程建设的企事业单位,开展以“建设一流工程、创造一流管理、培育一流人才”为目标,以“比以人为本、赛安全环保,比科学管理、赛工程质量,比精打细算、赛成本控制,比科技含量、赛科技创新,比完成任务、赛科学施工”为主要内容的“五比五赛”竞赛活动。全省重大工程示范性劳动竞赛每年保持在3个左右。

2.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普遍开展安全健康知识教育和“安康杯”竞赛活动,使职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明显增强,职工死亡、重伤和职业危害事故明显下降。到“十二五”末全省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0%以上。

3.开展节能减排竞赛活动。围绕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组织开展“我为节能减排作贡献”和“我为节能减排献一策”竞赛活动,提高节能减排意识,普及节能减排知识、技巧和方法,使节能减排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加强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到“十二五”末全省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人数稳定在1000人以上。

4.开展争当质量优秀管理班组和用户满意服务明星活动。组织企业职工学习质量安全知识,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掌握质量应用技术,开展群众性的质量改进和质量攻关活动。引导服务行业职工积极参与创建用户满意服务明星活动,协同质量部门评选表彰质量优秀管理班组,选树用户满意的服务明星、班组、杰出管理者。

三、奖励办法

(一)技能比赛奖励办法。

1.获省级比赛各工种前20名的选手,由省组委会成员单位联合授予“甘肃省技术标兵”或“甘肃省服务明星”称号,其余理论和实际操作成绩均合格的选手授予优秀选手称号。其中,各工种前3名且符合条件的选手,按程序向省人社厅申报授予“甘肃省技术能手”称号。各工种第1名且符合条件的选手,按程序申报“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

2.获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比赛各工种前3名的选手,由省组委会成员单位联合授予“甘肃省技术标兵”或“甘肃省服务明星”称号。各工种第1名且符合条件的选手择优向省人社厅申报授予“甘肃省技术能手”称号。

3.获省级比赛前3名的选手,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4—6名的选手破格晋升为技师,如已获得技师职业资格,可晋升为高级技师(选手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业资格);其余理论和实际操作成绩均合格的选手晋升一个技术等级(最高为高级工)。

4.获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比赛第1名的选手,破格晋升为技师,如已获得技师职业资格,晋升为高级技师,2—3名的选手晋升为高级工,如已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的晋升为技师(选手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业资格);其余理论和实际操作成绩均合格的选手晋升一个技术等级(最高为高级工)。无国家、省人社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及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岗位证书的选手,只晋升为初级工。

5.对不设高级技师或技师的职业,符合技术等级晋升条件的,只晋升到此工种的最高级别。

(二)技术创新奖励办法。

1.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设

一、

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获

一、

二、三等奖的集体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获一等奖的集体和个人,在享受相应奖励政策的同时,符合条件的按程序申报甘肃省“工人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状”和“五一劳动奖章”。

2.为了突出一线职工的发明创造,将优中选优推荐申报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和甘肃省科学技术奖。

(三)重大工程建设劳动竞赛奖励办法。对在全国总工会重大工程建设劳动竞赛项目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集体和个人,按程序申报全国“工人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状”和“五一劳动奖章”。对在省总工会重大工程建设劳动竞赛项目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集体和个人,按程序申报甘肃省“工人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状”和“五一劳动奖章”。

(四)优秀组织单位和个人奖励办法。对技能素质提升活动中发动面广、组织有力,出色完成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集团)技能培训、技能比赛、技术创新、劳动竞赛任务的单位,由省组委会成员单位联合授予优秀组织奖;对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由省组委会成员单位联合授予优秀组织者、先进个人称号。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省百万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活动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由省组委会组织实施。省组委会由省总工会、省人社厅、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政府国资委等单位组成,负责活动的整体规划、监督检查和表彰奖励工作。省组委会办公室设在省总工会,具体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方案,指导协调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开展活动,组织参加全国、全省技能比赛、创新成果评选、劳动竞赛等工作。市州、省级产业(系统)、大企业(集团)要成立相应的组委会开展活动。各级组委会要建立情况通报、工作协调会制度,沟通情况,解决问题,形成由工会牵头、成员单位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各成员单位要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指导工作,全面落实。

(二)完善激励政策。根据国家和省上有关政策,制定《甘肃省职工技能比赛奖励办法》、《甘

肃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励办法》、《甘肃省高技能人才管理办法》。各级政府要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动的工作思路,按照《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省委办发〔2006〕68号)要求,落实各项激励政策。在安排职业教育经费时,确保不低于30%的经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在落实高技能人才各项经济待遇的同时,重视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注意在高技能人才队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动模范、推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企业重大生产决策要充分听取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意见,鼓励高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发挥他们在生产、管理和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带头作用。在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中,高技能人才应占一定比例。省组委会各成员单位要在各自工作范围内建立完善激励办法和优惠政策,激励广大职工学知识、学技术、比技能、比贡献。

(三)保障活动经费。为了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各级财政要给予积极支持。要采取冠名承办、协办等市场化运作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同时,要筹措建立省、市、行业(系统)素质提升工程基金,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

(四)加大考核力度。各级工会要把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工作列入工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加大考核比重,确保任务落实。各级人社部门要加强对本地职工技能比赛、技能培训工作的指导,整合资源,提升层次,充分发挥职工技能比赛对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作用。

(五)及时总结表彰。省组委会每年进行1次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考核,对技术明星、优秀组织单位、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先进技术操作法等予以表彰奖励。及时总结活动阶段性成果,研究部署进一步深化活动的方式、内容。2015年全面总结表彰。

上一篇:送灵澈上人范文下一篇:友谊小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