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比较的西方文化论文范文

2024-03-17

文化比较的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这种内涵差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根源。首先, 它与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有关。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影响下, 颜色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 只有了解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才能真正理解不同色彩的深刻含义。另外, 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不同, 也会使色彩的含义多样化。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有时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大相径庭, 例如:龙在中国象征着帝王、权利, 但在西方它却代表着怪兽与邪恶。另外, 中国人习惯形象思维, 而西方人则擅长抽象思维。因此, 思维角度和思维方法的迥异, 也是色彩内涵差异形成的原因之一。本文力图通过对红、白两种颜色的内涵在英汉语言表达上异同的分析使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交际障碍” (communicative barrier) , 甚至是“交际灾难” (communicative disaster) 。 (沈安平, 1999)

红色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中国人的红色情结和对红色的特殊理解是其他任何民族无法比拟的。红色是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是人们装饰生活、庆祝节日的主打色彩之一。而且在国际性的体育比赛中, 中国代表队也经常身着红色服装闪亮登场。在中国古代, 红色是太阳、火和血的代名词, 人们认为太阳能给他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火能为他们驱走寒冷、烤熟食物;血可以用来驱害避邪、消除恶魔。当今社会, 中国人对红色有了更深的理解, 给它增添了许多吉祥的内涵。

第一, 它象征着“喜庆”、“幸福”和“鸿运”。春节人们用红色的纸张写对联, 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大人们给孩子发红包, 希望他们平安、健康;结婚时给亲朋好友送去红色的请柬, 新娘子头顶红盖头, 穿上红旗袍, 站在硕大的红色喜字前, 展现出喜悦幸福的心情;祝愿生意新开张的朋友生意红火、财源滚滚。

第二, 红色在汉语中还可以理解为某人表现出色, 很成功, 得到大家的信任。例如:“他已经红得发紫了。”“他可是领导面前的大红人。”“走红”, “红极一时”等。

第三, 红色在汉语中可以表示兴奋、发怒、害羞等情绪。例如:汉语中有“面红耳赤”、“满脸通红”、“脸红脖子粗”、“羞红”的表达。

第四, 中国革命的成功又给红色增加了政治涵义。红色意识已成为民族意识和国家情感的凝聚。红色象征着革命政治觉悟高, 如:红旗、红色根据地、红皮书等。

第五, 汉语中用“红”来表示盈利, 比如红利、分红等;而用“赤”来表示亏损和负债。比如:赤字。

除此之外, 在古代“朱”字表示红色的意思, 象征着权利和地位。汉高祖刘邦自称为“赤帝之子”;古代有权势的官员及成就显著的人着“朱衣”、居“朱门”, 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在西方文化中, 红色用来象征生命、火焰和血液。这看上去似乎与汉语中红色的内涵相同, 实际上却不尽相同。

相同之处是红色在西方也象征生命、爱与温暖, 激发人们生活的热情与信念。例如, 在基督教文化中, 日历表上的重大节日和假期都是用红色标注的, 称为“red-letter day”;接待重要客人的时候, 通常也会铺上红地毯, 以示尊重。另外, 中西方文化中都以“红”、“赤”来表示亏损、负债。

不同之处是, 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又多以负面形象出现, 代表鲜血、暴力、罪恶、放荡、仇恨和危险等。如be in the red (负债) 、red revenge (血腥复仇) , a red battle (血战) , 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 (残杀和暴力统治) 等贬义词中。因此, David Hawkes把《红楼梦》翻译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而不是“Red Mansion”。

其次, 红色在英文中有恐怖、危险、死亡的意思。英语有red alert (红色警报) , red card (红牌) , red light (红灯, 危险信号) , redlight district (红灯区) 等。当今, 台风来袭时, 中央气象台会发布“红色预警信号”表示台风的级别和破坏力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但很显然, 这种意思是为了促进国家间的信息交流, 与世界接轨而从西方文化中引进的, 而且在汉语中多以负面形象出现。

再次, 红色在经济领域多表示亏损、负债, 而无盈利之意。例如:red figure (赤字) , red ink (赤字) , in the red (亏损) , red-ink entry (赤字分录) , red balance (赤字差额) 等等。

第四, 红色在英文中象征革命含义时是贬义的, 代表着激进暴力的革命。如a red revolution (赤色革命) ;red activities (左派激进运动) 。

当然, 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形态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中的“红”有时是毫无关联的。比如汉语中的“满堂红”、“开门红”、“红豆”等与英文中的“red”没有任何联系。

通过对颜色词“红”的对比研究, 可以从一个角度透视英汉两种语言及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异。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来说,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所以两种语言之间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因此, 只有在详细了解并理解了对方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前提下, 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

摘要: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文化心理和民族习俗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红色的中英文含义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了解并掌握颜色词的差异, 对克服中西文化冲突,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红色,中西方文化,比较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89~106.

[2] 邓克凤.谈颜色词的英汉文化内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9) :105~106.

[3] 沈安平.论社会文化与语言的联想意义[A].语言与文化[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文化比较的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成绩: 99.0分

1中国古代社会能够产生最好的统治者是因为中国社会的()。1.0 分 A、

官本位思想的极端发展 B、

科举制度的合理运用 C、

大家族社会结构的影响 D、

集权制度发展完善 我的答案:C 2社会达尔文主义冲上的原则是()。1.0 分 A、

五秒规则 B、

丛林法则 C、

高德温法则 D、

阳光16法则 我的答案:B 3中文的语音特点是()。1.0 分 A、

多为单音节,闭音节 B、

一字单音或多音,多向性 C、

一韵一字,音义象构性强 D、

具有规则性,轻重音表语调 我的答案:C 4马克斯主义被()所接纳利用,成为拯救中华文化的方法之一。1.0 分 A、 国粹派 B、

理想西化派 C、

现实西化派 D、

以上都正确 我的答案:B 5西方文化中的征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成为西方工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1.0 分 A、 制造业 B、 轻工业 C、 重工业 D、

军事工业 我的答案:D 6西方文化中倾向将象形文字符号化是因为符号化后()。1.0 分 A、

视觉上更为美观 B、

交流上便于沟通 C、

政治上统治需要 D、

书写上节约时间 我的答案:D 7导致地球10万年左右的周期性冰期变化的是()的循环。1.0 分 A、

地球与太阳 B、

太阳系与银河系本星系团 C、

本星系团与银河系 D、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我的答案:B 8()主要强调某些汉字如果发音很相似,那么他们的含义也很相似。1.0 分 A、 音韵学 B、 音切学 C、 音转学 D、 音义学

我的答案:C 9中国的文化发展与气候变化关系逐渐脱离是在()之后。1.0 分 A、

明朝建立 B、

清朝建立 C、

闭关锁国政策确立 D、

鸦片战争 我的答案:D 10与文化的关系特别密切的地理环境要素不包括()。1.0 分 A、 地形 B、 地质 C、 气候 D、 资源

我的答案:B 11世界各地的文化从大体上看都是()。1.0 分 A、

不断循环的 B、

横向发展的 C、

纵向发展的 D、

相互融合的 我的答案:A 12根据辜正坤老师的观点,中华文化大概存在了()左右。1.0 分 A、

3000-5000 B、

5000-7000 C、

7000-9000 D、

9000-10000 我的答案:C 13中文的在语义上的特点是()。1.0 分 A、

一音多义,多分类义 B、

多义字少,模糊义多 C、

字义简洁,多综合义 D、

多清晰义,可选择的音节多 我的答案:C 14关于中西方文化核心区域的地理环境说法正确的是()。1.0 分 A、

中国东方和南方较为开放 B、

西方的北部开放而南方屏障较大 C、

中国整体地理环境较为封闭 D、

西方北部屏障较多而南方较为开放 我的答案:C 15与英语相比,汉语的记忆书写速度特点是()。1.0 分 A、

先慢后快 B、

先快后慢 C、 更快 D、 更慢

我的答案:A 16儒家大同社会的思想中主张选贤与能,其中贤指的是()。1.0 分 A、

才华横溢的人 B、

有一技之长的人 C、

品德高尚的人 D、

民主选举出来的人 我的答案:C 17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是因为有了()。1.0 分 A、 伦理 B、 智慧 C、 力量 D、 合作

我的答案:A 18中国产生了专制皇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制约传统中国太强的()。1.0 分 A、

自由自治意识 B、

人生哲学思考 C、

平等民主心态 D、

官本位思想 我的答案:C 19不属于中国儒家价值系统的是()。1.0 分 A、 智 B、 恭 C、 廉 D、 德

我的答案:D 20辜正坤教授认为,从逻辑判断的角度来说,避免鸦片战争悲剧的途径是()。1.0 分 A、

增强武化程度 B、

提倡技术之上 C、

降低道德文化 D、

以上都正确 我的答案:D 21中式的民主强调()。1.0 分 A、

以礼为本 B、

以德为本 C、

以民为本 D、

以法为本 我的答案:C 22长期来看,人对于事物的喜好,最容易被()影响。1.0 分 A、

事物的外表 B、

蕴含的意义 C、

接触的频率 D、

他人的喜好 我的答案:C 23日本“和魂汉才”中居于核心的是()。1.0 分 A、

民族血统 B、

地域特征 C、

民族精神 D、

国家领土 我的答案:C 24彭加勒认为基本原理来自()。1.0 分 A、 先验 B、 经验 C、

社会约定 D、

实际实践 我的答案:C 25针对于西方来说,分析地形对文化的影响时应该选取的区域是()的产生区域。1.0 分 A、

古希腊罗马文化 B、

日耳曼文化 C、

希伯来文化 D、

基督教文化 我的答案:A 26中国哲学是倡导()。1.0 分 A、

气一元论 B、 精神论 C、 原子论 D、 客观论

我的答案:A 27在年龄较小的人群中适宜采用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的原因是他们()。1.0 分 A、

机械记忆能力强 B、

理解记忆能力强 C、

理性思维能力强 D、

感性思维能力强 我的答案:A 28 宋朝欧阳修以来,“小学”的内容不包括()。 1.0 分 A、 文字 B、 音韵 C、 训诂 D、 礼教

我的答案:D 29现代社会的君主或统治者是以()为主。1.0 分 A、 法治 B、 德治 C、 礼治 D、 武治

我的答案:D 30认为选举出来的精英与传统的统治者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两样的人是()。1.0 分 A、 阿多诺 B、 布迪厄 C、 帕累托 D、

马尔库塞 我的答案:C 31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1.0 分 A、 笛卡尔 B、 霍布斯 C、 洛克 D、

斯宾诺莎 我的答案:C 32属于Saussure所指概念的是()。1.0 分 A、

音响形象 B、 对应 C、 概念 D、 符合

我的答案:C 33中国政治的实施路径采用的是()。1.0 分 A、 民主 B、 法主 C、 道主 D、 德主

我的答案:D 34中西文化演进的七大律不包括()。1.0 分 A、 互根律 B、 互抗律 C、 互助律 D、 互证律

我的答案:C 35认为一切知识当以数学为范型,肯定理性为正确知识的来源的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是()。1.0 分 A、 笛卡尔 B、 霍布斯 C、 洛克 D、 斯宾诺莎 我的答案:A 36一个民族的思维结构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的控制。1.0 分 A、

语言文字结构 B、

文化结构 C、

文学传统 D、

习俗传统 我的答案:A 37William Jones在1786年提出()是同源的。1.0 分 A、

日耳曼语、拉丁语、希腊语 B、

梵语、拉丁语、日耳曼语 C、

梵语、希腊语、日耳曼语 D、

梵语、拉丁语、希腊语 我的答案:D 38西方产生了帮主制主要是为了约束太强的()。1.0 分 A、

理性主义 B、

唯物思想 C、

专制心态 D、

共和意识 我的答案:C 39中国当代提倡年轻化的重要原因是把()代替了政治传统。1.0 分 A、

军事传统 B、

经济传统 C、

文化传统 D、

思想传统 我的答案:A 40西方哲学基本出发点是()。1.0 分 A、 人 B、 物 C、 理 D、 情

我的答案:B 41下列表现近古音的语音著作是()。1.0 分 A、

《佩文韵府》 B、

《中州音韵》 C、

《中原音韵》 D、

《新刊韵略》 我的答案:C 42关于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说法错误的是()。1.0 分 A、

三权分立也不能完全维护社会正义 B、

认为民主制度的假设前提是多数派总是对的 C、

少数派在民主中无法保障自己的自由 D、

民主制度有利于遏制中央集权 我的答案:D 43事物的发展更倾向于向()个方向发展。1.0 分 A、 2 B、 3 C、 4 D、 5 我的答案:D 44辜正坤教授认为,西方人无法彻底理解气功理论的重要原因在于()。1.0 分 A、

翻译的误区 B、

文化的差异 C、 体质的差异 D、

环境的影响 我的答案:A 45西方哲学倡导()。1.0 分 A、

气一元论 B、 精神论 C、 原子论 D、 客观论

我的答案:C 46关于辜正坤教授对于社会和法律的见解正确的是()。1.0 分 A、

社会越安定法律的作用越小 B、

法律特别发达的社会意味着社会中的暴力行为很多 C、

古罗马的法律之所以完善是因为奴隶反抗强烈 D、

社会混乱程度与法律衰弱程度成正比 我的答案:A 47一般来说,关于西方人和中国人对哲学看法的异同,说法正确的是()。1.0 分 A、

二者都首先强调人对外部世界的反思 B、

二者都首先强调对人与世界的交流 C、

西方首先强调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其次才是对人生的看法 D、

中国首相强调对人生的看法,其次强调人对客观事物的影响 我的答案:C 48对于审美的改变,说法错误的是()。1.0 分 A、

审美是可以改变的 B、

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 C、

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 D、

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 我的答案:D 49西方文化中排名首位的因素是()。1.0 分 A、 理智 B、 利益 C、 勇敢 D、 博爱

我的答案:C 50受到语法的影响,印欧语系语言具有()的特点。1.0 分 A、

活用功能,词达理清 B、

直观综合,一语中的 C、

定位功能,比类条分 D、

用词严谨,使用灵活 我的答案:C

二、 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1相较于西方,中国注重讨论精神与物质的主次关系。()1.0 分 我的答案: ×

2法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事物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朝向组织化、有序化和规则化。1.0 分 我的答案: ×

3相较于西方学者,中国学者缺少的是理性的逻辑梳理能力。()1.0 分 我的答案: √

4相较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除了理论外还强调实践。()1.0 分 我的答案: √

5古代西方对于遗产主要采用均分制。()1.0 分 我的答案: ×

6印欧语系的语言侧重于逻辑思维,所以造成使用印欧语系语言的人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过程。()1.0 分 我的答案: ×

7西方的二元对立思想导致他们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是由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错误。()1.0 分 我的答案: √

8在分析地形对文化的影响时,应该考虑该文化影响到的全部区域的地理环境。()1.0 分 我的答案: ×

9西方印欧语系的特点会着重培养人的线性思维()。1.0 分 我的答案: ×

10中国人适于死记硬背的方法,应当大力弘扬强调,完全不必学习西方人的理念。()1.0 分 我的答案: ×

11相较于中国,西方更强调代购,关注对立的青年和老年。()1.0 分 我的答案: × 12哲学研究中,笛卡尔和洛克属于理性主义的代表,坚持经验是不可靠的。1.0 分 我的答案: × 13 《易经》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式展示其中道理的方式。() 1.0 分

我的答案: √

14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来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1.0 分 我的答案: ×

15明朝的文化相较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而言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气候温暖适宜农业发展。()1.0 分 我的答案: ×

16审美递增递减规律指的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1.0 分 我的答案: ×

17莱布尼茨对于中国的文化了解不多,主要集中于太极的相关内容。()1.0 分 我的答案: ×

18理想西化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最为彻底,契合的方面远少于现实西化派。()1.0 分 我的答案: ×

19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更加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这样才能更加展示创作的独特性。()1.0 分

我的答案: ×

20与索绪尔的观点不同,辜正坤老师认为,在一切社会机制中,语言是最不适宜于创制的。1.0 分

我的答案: ×

21中国古代史书记载的隶农、隶工等称呼证明中国古代是有奴隶的。()1.0 分 我的答案: ×

22Saussure提出语言符号具有确定性。()1.0 分 我的答案: ×

23汉语最终会按照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最终演化为符号文字。()1.0 分 我的答案: ×

24不同于印欧语系,传统的中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系统。()1.0 分 我的答案: √

25科举制度可以看作是一种实现民主的方式。()1.0 分 我的答案: √

26西方的土地较为贫瘠,不适于农业耕种,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0 分 我的答案: √

27全盘西化派产生于戊戌变法时期,强调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抵抗侵略。1.0 分 我的答案: ×

28中国历史上确定存在的是奴隶现象,而非奴隶社会。()1.0 分 我的答案: √

29中国哲学与道德伦理同源。()1.0 分 我的答案: √

30中国式的思维主要强调直观性的东西。()0.0 分 我的答案: ×正确答案: √

31中原文化强调礼治为主,法治为辅;西方文化强调法治为主,礼治为辅。()1.0 分 我的答案: ×

32艺术强调个性的创造和表达,不受社会规范的制约。()1.0 分 我的答案: ×

33牟宗三先生认为,儒家的学说是性理之学,道家的学说是玄理之学,佛家的学说是空理之学。()1.0 分 我的答案: √

34相较于西方人,中国人说征服自然中的自然强调的是内在的自然。()1.0 分 我的答案: √

35中文可以通过组合现有的单字来表达新的事物,避免创造过多的新字和发音。()1.0 分 我的答案: √

36中国古代不强调自由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自由比较普遍,所以不会特别强调这个方面。()1.0 分

我的答案: √

37西方的科学搜到语言语法严谨性的影响,更倾向于逻辑性的科学。()1.0 分 我的答案: √

38黑格尔认为,中国的文字对于科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1.0 分 我的答案: ×

39辜正坤老师认为,长城在历史上是中国闭关锁国的重要符号象征。()1.0 分 我的答案: ×

40所谓的科学其实是一种真理,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方法。()1.0 分 我的答案: × 41 辜正坤教授认为,超过人类正常生活需要的技术发展通常会阻碍德行的发展。() 1.0 分

我的答案: √

42地形因素不仅仅会对民族文化造成影响,也会对民族共同心理造成影响。()1.0 分 我的答案: √

43儒家的大同社会主张锄强扶弱。()1.0 分 我的答案: ×

44中国哲学是和气功紧密相连的。()1.0 分 我的答案: √

45伏羲六十四卦最早在欧洲出现的时间要略晚于莱布尼茨发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文章。()1.0 分

我的答案: ×

46佛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众生自己创造的。()1.0 分 我的答案: √

47快乐源于自身的修养,与承载的形式与价值无关。()1.0 分 我的答案: √

48中国古代因为皇帝的集权导致缺乏权力监督机制。()1.0 分 我的答案: ×

49白话文更适用于传输科学技术类的内容,并不适用于文学艺术。()1.0 分 我的答案: √

文化比较的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1“课堂文化”概念的提出

课堂文化是指“在课堂上塑造学习者的社会文化性格, 进而塑造其语言交互能力的标准和态度的总和。” (Tudor, 1996:141) 因此, 教师的观念、学生的行为、以及课堂组织形式都是课堂文化的反映。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文化是它所从属的宏观社会文化的一个微观缩影。它不仅涵盖了学习者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同时也受到该母体文化中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制约。所以, 在比较中西方课堂文化差异时, 有必要针对这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教育和文化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

2 课堂文化研究在国内外的开展

国外关于课堂文化的研究首先源于对英语教学方法差异的比较分析上。当相同的教学法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身上应用时, 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引起了教育学者们的关注。各种形式的研究, 尤其是以观察法的研究得到逐步开展。Coleman (1996) 就根据在印度尼西亚的课堂观摩, 提出了课堂文化差异的典型案例。

在国内, 关于课堂文化的差异的研究起源于外国传教士和外籍教师在中国授课的过程中获得的动态跟踪调查 (Peng, 2003) 。近年来, 对中国课堂文化的研究主要从英语课堂的三个方面展开, 即英语精读课程的特点、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为了调查目前中国大学课堂文化现状, 并且比较中西方课堂文化差异, 笔者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3 本文对中西方课堂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3.1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教学条件及特点

随着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大高校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增强师资配备并优化课程建设, 大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听说课程的小班型授课成为外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突出亮点。面对这种趋势, 哈尔滨医科大学也逐步开展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英语听说课程改革。

我校在已经具有六年办学经验的师资口语培训班的基础上, 针对本硕七年制连读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行英语听说小班授课。两种轨道均采用中教和外教搭配授课的形式, 授课过程全部使用英语,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听说能力。中国教师主要担任两种课型, 分别为精读和口语课;外籍教师主要来自英美国家, 担任口语课的教学任务。由于中外授课教师的文化背景不同, 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双方却同时针对相同的班级授课, 作为接收者的学生就会对中外教师的不同课堂环境做出不同的反应。这种搭配授课的教学特色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科研条件。

3.2 调查步骤

此项研究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 在中国学生之间进行了问卷调查;另一方面, 通过访谈的形式对外籍教师进行了调查。此项调查中包括114名国内调查对象及3位外籍教师, 其中国内调查对象分别是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89名本硕连读七年制的学生和25名师资口语培训班学员。国外的访谈对象是执教于哈尔滨的外籍英语教师。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适应能力、评价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标准、以及学生对课堂提问的态度。

3.3 调查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充分揭示了中西方课堂文化的差异及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中西方对语言教学的理解不同。中国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西方教师注重语言的应用。因此, 中国教师上课形式比较传统, 内容安排比较翔实且节奏紧凑;而西方教师则更大程度上注重语言的运用, 在实际使用中掌握语言。

其次, 双方对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看法不同。众所周知, 中国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 尽管大力提倡学生的主导作用, 但教师仍旧不能大胆地走下课堂, 在口语对话中仍然掌握着高度的主控权;而西方课堂则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交流的重要性, 充分给学生机会, 让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自己组织课堂并引导课堂讨论的发展方向。

第三, 双方对课堂提问的理解存在差异。中国学生习惯于等待老师指出问题;而西方教师认为问题应该由学生提出, 教师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的疑惑。当外教给中国学生提问的机会时, 中国学生往往经过深思熟虑才提出问题;而西方教师反映, 西方学生的问题大多数是即兴提出的。

第四, 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不同。中国学生认为有独立见解的学生是好学生;中国学生期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而西方教师更加注重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西方英语教学强调语言表达的流利性, 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衡量教师的重要标准, 学生喜欢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疑惑,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鼓励自由交流。

3.4 课堂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

课堂文化的不同是由中西方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的深层差异所决定的。一方面, 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促使社会对英语学习者大量需求, 因此, 学生的学习动机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学生对小班授课的形式感到非常的欢迎, 因为他们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 口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次,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 造成中西方课堂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中外教师对知识和学习的理解不同;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不同;教学指导思想不同;以及考试制度的影响等。这些方面都是教育制度的产物。第三, 文化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和过度谦虚的态度。

4 此项研究的现实意义

此项调查研究和结果分析从本质上揭示了课堂的文化特性。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可以从文化角度展开对教学方法的分析, 因为在课堂文化作用下, 各种教学方法都被赋予了文化特性。例如, 语法-翻译法在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它符合中国师生对学习的理解和心理上的需求。交际教学法在中国实施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阻碍, 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与交际教学法的指导原则背道而驰。从中国学习文化的角度分析, 课堂讨论和个人陈述比较适合中国学生的学习心理, 可以作为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

此外, 本研究与语言学的其它分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研究结果, 有利于进一步分析课堂提问策略、分析中国学习者的学习信念、学习策略的特点等。

5 结语

由于受到教学轮次少和外籍教师人数少等条件的限制,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这为今后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此外, 语言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 课堂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研究学者们也只是刚刚对此展开研究, 该领域中的许多问题仍有待探讨和解决, 其研究空间尚待我们去开发和拓展。

摘要:中西方课堂文化的差异特点历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针对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实际教学条件和特点, 笔者展开一项此方面的调查研究。

文化比较的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在日常行为习惯中,中国的家族本位与西方的个人本位差异比较明显。例如姓名,中国人习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姓氏即代表家族,放在第一位,而西方人的姓氏,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姓,然后才是族姓,放在首位的是自己;再如,日常中对亲人的称呼,中国人格外注重家族,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繁杂精细,不仅辈分上,而且平辈之间也区分明显,如“大哥”,“二哥”。但英语中一个词“uncle”,就代表了伯父、叔叔、舅父、姑父等与父母同辈的所有男性,“aunt”代表了中国姨母、姑母、伯母、婶母、舅母等所有女性,并且平辈之间不会出现“first brother”这样的词。

从传统婚姻观念来看,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个人的私事,婚姻要符合自己的利益【2】,所以,西方人在选择伴侣时,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的声望。恰恰相反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的价值观,这不仅在礼俗上得到肯定,而且也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认可和巩固,中国古代的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礼记·昏义》”,所以,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会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子为成员,所以男家在选择媳妇方面特别严谨,以免有辱家声,家族娶媳妇远比个人娶妻子来得重要。婚姻被视为家庭的要事,而非个人的私事,所以男女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这主要也是受家族本位思想的影响。

从家庭观念来看,中国人家庭观念非常强,父母对子女的付出也是最大的,这一点令西方人无法想象。而在西方,一旦成年,都会自食其力,不需父母过多付出。中国人一般都与父母住得比较近,即使到外地工作,一般也要把父母接到身边。孔子认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不赞成父母健在时儿子离家远游,如果因故非远游不可,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孔子这种思想是怕老人无人照顾。西方人一般不这样,几乎找不到“四世同堂”,甚至连二世同堂也不多见,子女以脱离家庭独立生活为荣,一旦有了固定的收入就购买房屋从家里搬出去,父母对子女的态度都是平等和尊重,而不是要求绝对服从。这种父母与子女之间互相付出的差异,也部分地解释了中西方在财产继承方面的不同。在中国,父母的财产是由子女继承的,这可以不需要任何书面的证明,子女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而西方人则通过遗嘱决定财产的归属,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财产给任何人或机构,甚至给自己的宠物,而他们的子女也不会觉得不可接受。中国人的家族本位观念注重以亲子关系为主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造就了丰富的孝文化,而西方个体本位使西方人更加看重个体的价值,有些社会学家甚至称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为“离群”,在家庭中也不像中国人那样在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上花大量的精力。中国人强调不能绝先祖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时至今日这种传统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这是数千年来形成的一种民族心理【3】。西方人强调自由,为了自由可以选择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家庭,甚至独身。一位上听说

课的外教曾探讨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社会养老体系那么薄弱,比如养老院都不多见?”我当时的回答就是:“中国人十分讲究‘孝’,除孤寡老人外,一般都是子女赡养,所以社会养老体系并未迅速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本位观念的核心是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强调个体在群众中的义务和责任【1】。这种观念要求父严、母慈、子孝、兄友、弟恭。通过尊祖敬宗,天伦和谐达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有序。从家庭本身而言,家族本位表现出的家庭成员间的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让许多西方人羡慕不己。如果从把这种思想推而广之,从家族到民族、从国家到世界,乃至广阔的宇宙空间,如果都能强调团结和协作,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这对人类的并生共存、和平与发展都是极有现实意义的。西方的个体本位思想,强调以个人为主,强调自由、平等,强调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这对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体创造价值的实现是有积极意义的。

当然,二者均有缺点。中国家族本位思想不利于甚至严重地制约了个体主观能支性的创造和发挥,个人的个性受到压抑,甚至摧残;其次,在家族血缘的群体关系中,不平等关系被自然亲情的面纱遮掩,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缺乏私法内容,疏于对私权保护,在群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可忽略不计【1】;再者,在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中,法律制度根本无法贯彻执行,随即出现人治。在中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一系列腐败问题。而西方明显地淡化了家族亲情和集体精神,不利于民族的凝聚力的强大,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

中西方各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交流的今天,中西方的文化正在彼此影响、互相吸收。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目的更多的在于通过比较,从而更好的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并加强中西的沟通和理解,推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课堂笔记

【2】薄洁萍.《上帝作证——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3】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介绍与摘要[J].《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3期

【4】阎江,肖妮妮.《中西方文化比较》,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文化比较的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一、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 文化创意产品的教育意义不足

文化创意产品是一种“产品”, 因此能给博物馆带来经济效益, 这本来无可厚非, 但是在当前很多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当中, 过于注重“产品”, 导致很多博物馆忽视了“文化”, 由于注重文化创意产品的商品属性, 很多博物馆忽视了博物馆自身的文化教育功能, 因此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上也就忽略了这些文化创意产品的教育意义。简单来说, 就是对于文化创意产品, 大部分的博物馆都仅仅是将它们视为一种商品, 而不是一种展品, 导致开发出来的文化创意产品的教育意义缺乏, 所谓的购买文化创意产品就能将博物馆带回家也就成为了一句口号。

2. 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特色不突出

不同的博物馆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 这也是博物馆的立足之本, 因此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上, 也要注意这些文化底蕴的体现, 但是就目前我国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情况来看, 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特色不突出, 除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规模较大的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差强人意之外, 其他绝大多数的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能力都很弱,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仅限于简单地复制藏品或者开发出高度雷同的鼠标垫、丝巾等产品, 这些产品根本不能够体现出博物馆的文化特色, 加上制作手法粗糙, 只能算得上是一种旅游纪念品而已, 根本不能够体现出博物馆的文化底蕴。

3. 文化创意产品缺乏创新性

创新性的开发是文化创意产品必须要达到的要求之一, 但是在我国当前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过程中, 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创意的缺乏。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商, 大部分的博物馆缺乏专业的开发团队。就当前的情况来看, 除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少数几家博物馆拥有自己专属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单位之外, 国内很多博物馆都需要依靠外力研发文化创意产品, 这些外力通常就是设计院校或者是设计公司, 而这些设计人员又缺乏相关的文博、历史学的知识, 对文物的内涵不能够很好把握, 因此在设计方面也就只能是普通的类似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创意产品。第二方面, 博物馆自身受到资金或者认识的限制, 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上往往受到限制。大多数博物馆在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上缺乏对社会热点或者消费者心理的把控或者研究, 在缺乏会场调研和消费者研究的情况之下开发出的文化创意产品自然就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 对博物馆商店的认识不到位

博物馆商店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对博物馆开发的文化创意产品进行销售, 如果要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销量, 除了要在是研发方面多多注意之外, 也要营造良好的销售环境, 但是在我国当前的很多博物馆当中, 博物馆商店的设置仅仅是为了满足博物馆评级的需要, 在日常的管理当中, 博物馆商店的地位较低。一方面, 博物馆对于博物馆商店的认识不到位, 商店内经营的文化产品质量差、种类少, 一些博物馆商店经营的甚至就仅仅是一些旅游纪念品而已, 毫无特色。另一方面, 很多博物馆将博物馆的商店与博物馆本身割裂开来, 商店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到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当中来, 这就导致商店不能够发挥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作用, 降低商店的存在价值。

5. 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缺乏完整的产业链

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包含了很多环节, 从最初的策划、设计到后期的生产、销售都是环环相扣的产业链, 但是在当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文化创产品的开发过程中, 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产业链是完全缺乏的, 即使有了一些好的创意, 最后也会因为缺乏后续的生产和营销而无法落地。比如说, 贵州的“绝对贵州”创意设计联盟, 由这个联盟举办的创意大赛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设计师来参赛, 汇集了贵州大部分的设计师的奇思妙想, 但是在比赛结束之后, “几乎没有一个创意变成产品, 更不要说形成文创产业”[2]。究其原因, 就是贵州当地的文化创意产品产业链不成熟, 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过程中, 缺少横竖的开发模式以及相关的资金、生产以及销售渠道, 这些制约因素同样存在于当前我国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过程中, 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很多博物馆的创意也不能够落地, 形成产业链。

二、西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模式

1. 西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现状

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以及营销是西方大部分博物馆的主要经营内容之一。在经营理念上, 西方的博物馆大多鼓励采用先进的经营理念, 注重吸引相关人才的加入, 同时博物馆会积极寻求与政府、企业以及媒体的合作, 因此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产业蓬勃发展。在西方的博物馆当中, 博物馆的经营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收入, 同时博物馆商店的分布也很广泛, 除了各大博物馆内之外, 还有城市的飞机场以及大型的购物商场等都设有博物馆商店, 并且开放了相应的购物平台[3]。在英国, 博物馆商店的设置是英国博物馆文化创业产业的一大亮点, 文化产业协会负责在博物馆商店的装修设计、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档案管理方面的培训等, 同时设立了各种奖项鼓励业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理念和创新人员, 同时还主张博物馆商店是博物馆的“第四展厅”[4]。正式由于这些举措, 英国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一直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产品收入在GDP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 西方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了国家吸引文化关注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 西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先进经验

藏品是西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灵感源泉, 小到一个小小的logo的设计, 都要参考馆内文物。尤其是具有独特性、故事性或者观赏性的藏品, 更是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灵感的主要来源。所以说, 藏品对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来说具有很大的作用, 例如德国波恩的贝多芬纪念馆, 这个博物馆开发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 其灵感都来源于贝多芬, 产品中带有大量的“贝多芬”元素, 别具一格。此外, 西方博物馆会在开发的文化创意产品当中附带说明产品的文化价值的卡片, 让游客在购买产品的同时也能学习到相关的知识。

在西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普遍注重审美价值, 例如卢浮宫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西方博物馆开发出来的文化创意产品中, 不论产品的定位是高端还是面向大众, 其包装设计都十分精美, 给人带来十分良好的感官印象。除了审美价值, 在西方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还十分注重使用价值, 例如英国的维多利亚·艾尔伯特博物馆, 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方面, 除了图书、画册之外, 博物馆还充分考虑了自身作为装饰艺术博物馆的特点, 开发了一系列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玻璃器皿、瓷器以及床上用品等, 由于这些产品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博物馆的典藏, 因此深受游客的欢迎。

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方面, 西方博物馆还注重以人为本, 在开发过程中根据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开发了不同的文化创意产品。例如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根据镇馆之宝——名画《蒙娜丽莎》, 衍生出了高档的仿制品和丝网印刷品, 同时还有规格相对较低的印刷品, 根据档次的不同衍生了不同的包装, 还开发了相关的明信片等产品, 贝多芬纪念馆开发了贝多芬的雕像, 既有比较贵的铜雕和大理石雕, 也有比较便宜的石膏雕像。大都会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当中, 既有价值5000英镑以上的精美复制艺术品, 也有仅售1.99英镑的古埃及女祭司风貌面具[5]。通过开发不同层次的文化创意产品, 让不同消费水平的游客都能够买到合适的纪念品,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博物馆商店的设置是很多西方博物馆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的特色。在英国, 很多博物馆都设置了博物馆商店, 通过对博物馆商店的营销和经营, 博物馆既能获得经济利益, 还能获得社会影响力, 设置博物馆商店已经成为了当前英国博物馆的一个传统。例如维多利亚·艾尔伯特博物馆不仅经营者三个固定的博物馆商店, 同时还根据举办的临时展览增设临时商店。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 除了在博物馆内经营了一个5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商店之外, 还在美国各大商场当中开设博物馆商店。1949年, 大都会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的营业额为10万美元, 到2008年却已经突破了2亿美元[6], 到了2015年, 大都会博物馆的营业额更是达到了9.46亿美元[7], 博物馆累计开发了2万余种文化创意产品。这充分说明了博物馆商店的重要作用, 此外西方的博物挂商店还承担着“第四展厅”的通, 博物馆商店不仅是商店, 还有一部分的文化教育意义, 这也值得国内的博物馆借鉴。

三、对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启示

1. 准确定位文化创意产品, 加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既是一种商品, 还是博物馆文化底蕴的体现, 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是带来经济效益的产品, 所以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博物馆的文化教育意义, 产品要能够体现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价值。因此在开发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时, 要注意体现博物馆的教育价值, 明确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是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商品, 还是具有宣传和教育意义的博物馆的延伸, 是能够让“博物馆活起来”、让游客实现“将博物馆带回家”目的的一种手段[8]。这也是西方博物馆将博物馆商店视为“博物馆的第四展览厅”的原因所在。

2. 为文化创意产品添加特色的文化内涵

前文提及过, 简单的商品并不能准确概括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全部属性, 除了是一种商品之外, 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还是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意义与文化内涵底蕴于一身的产品, 除了能够获取经济利益之外, 它还应该是博物馆的文化延伸和补充, 因此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也要注意赋予文化创意产品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在开发过程中, 要以藏品为依托, 尽可能的地向游客提供关于历史和文化的信息, 彰显博物馆的特色, 开发过程中, 既要注意产品的外形, 也要注意活用博物馆的历史文化, 让文化真正“活起来”。

四、结语

总体而言, 当前我国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所以尽管出现了很多问题, 但这些问题都是能够避免的, 在这方面西方博物馆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对象, 所以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 根据游客的需求和博物馆的底蕴, 开发出真正反映博物馆特色的优秀文化创意产品。

摘要:在当前的文博行业中, 文化创意产品已经成为了热点话题, 相比于我国的博物馆, 西方的博物馆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方面起步较早, 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定位、研发以及设计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技术, 国内的博物馆可以吸取优秀的经验为己用。本文就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了国内外的不同, 对比了双方在设计理念、开发现状以及产品特色等多方面的内容, 并提出了当前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不足, 同时从定位、教育功能、文化内涵以及特色等不同角度出发对我国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比较

参考文献

[1] 易乐.论中小型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与经营[J].大众文艺, 2013 (18) .

[2] 刘辉, 杨禹璋.文创产业链不成熟文化创意难落地[N].贵阳日报, 2015-08-18 (A07) .

[3] 姚安.博物馆12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4] 博物馆商店:跳出衍生品思维, 培养全球创意[EB/OL].文博圈 (2016-08-04) http://www.wenboq.com/h-nd-774-499_618.html.

[5] 叶舒然.国外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分析及其启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 (3) :110-111.

[6] 各大博物馆齐卖萌文创产品渐成“家常菜”[EB/OL].中国文物网. (2014-12-22) .http://www.wenwuchina.com/a/17/230676.html.

[7] 贾理智.国内博物馆差在哪儿大都会博物馆有什么秘密[N].中国商报, 2016-02-25.

文化比较的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外国文学中对于英雄形象的描写,从完美、大写的古典英雄到注重个人价值体现的个人主义英雄,再到“反英雄”式的英雄,经历了一条英雄形象的嬗变之路,反映了作者对英雄的崇拜、消解、还原的心路历程。本文通过对英雄形象的嬗变分析,对西方文学作品中折射出来的人文思想做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外国文学 英雄形象 嬗变 理想

一 外国文学中英雄形象概论

1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

在以西方文学为代表的外国文学中,塑造英雄的形象是人物描写的传统,整个西方文学史可以说是英雄形象的历史。从古希腊史诗中首个英雄形象的诞生开始,英雄形象在西方文学中就一直有着支配和主导的地位。无论是中世纪的骑士形象,还是文艺复兴时代文学中那些高贵的巨人,或是浪漫主义文学中独来独往、行事天马行空的超人,或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为了个人命运改变而不懈斗争的奋斗者,都被认为是英雄在不同时期的形象映射。

西方人文学家将人类社会分为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三个部分,而英雄的形象主要出现于神的时代和英雄的时代。在神的时代中,英雄具有着明显的神性和宗教色彩,是先民心中超自然力量的代表者。他们由神所选择,作为人群的统治者而出现。在英雄的时代,人类超越自我之外世界的心理得以体现,因此英雄身上的神性逐渐地褪去,不再是超自然力量而是人的代表。在人类对自身力量的渴求和崇拜之中,英雄作为独立的个人出现,代表了人类的理想和激情。

2 英雄形象出现的原因

西方文学中描述英雄形象的传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人文主义和自由意识的推动。这种人文主义对人的主体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人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进行充分的评价。因此英雄的文学可以看做是人类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表现,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肯定。在英雄文学中,总会有一种对立的关系存在,比如人和社会、自然的对立、自由和个人命运、自我与非我、英雄和懦夫的对立等等,其中英雄的形象永远占支配的地位,无论英雄的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都一定是事件的推动者和正面价值的实现者。

二 古典英雄形象

1 古典英雄形象的形成

古典英雄指的是有宏大的救世理想或者道德理想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形象身上体现了人类最初对正义的向往和赞美。希腊古典神话和史诗是西方文学的起源,希腊古典神话的英雄们无一例外有着超人的力量,如赫拉克拉斯、阿基琉斯、西绪福斯等。在古代史诗之中,英雄大部分是神和人结合的后代,其身上有着一定的神性,他们是人类的保护者,为了人类的利益而斗争。随着时间的变迁,英雄们身上的神性渐渐的消失,英雄不再是人类之外的力量,而是作为普通平凡的人,存在于世界之上。

2 古代史诗中的古典英雄形象

在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中,充满了对战斗英雄的歌颂和赞美。以希腊英雄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为主线剧情,体现了西方文化起源中强烈的个人自由意识。阿基琉斯为了个人的尊严和荣誉,不顾整个联军的利益,致使联军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后来又因为好友的仇恨而毅然决然地奔赴战场,其思想核心是为了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而非集体和民族的利益,这样的形象正是西方文学中自由主义精神的体现。而另一个英雄形象赫克托耳则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其形象带有悲剧性的色彩。《奥德赛》中英雄奥德修斯的遭遇,则采用了隐喻的方式,表现了古希腊人对自然的抗争。每一个时代都有很多作品来对奥德修斯十年漂泊的意义做阐述,古典作品侧重于对英雄本身遭遇的关注,而近现代文学则更加重视其漂泊的象征意义。

3 文艺复兴时代的古典英雄形象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有两位英雄形象较为突出:唐·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唐·吉诃德是一个嫉恶如仇、维护正义、锄强扶弱、见义勇为的骑士形象,随时准备着为了理想而献身。他生活在孤独的環境中,其主持正义的行为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反而被所有人嘲笑。唐·吉诃德的悲剧是内在人性的悲剧,他的英雄形象反映了在理想和现实相冲突的环境之中,人类的道义和理想接受这个世界考验的过程。

哈姆雷特由一个幸福的王子经历了父亲被害、母亲改嫁、情人和朋友的背叛等一连串的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肩负了为父报仇和扭转乾坤的责任。然而由于他所面对的邪恶势力太过强大,因此他只能在伪装疯狂的过程中思考“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迷茫、焦虑、不安的情绪充斥在哈姆雷特的复仇过程中,让他感觉到了人的渺小和不完美。哈姆雷特这一文学形象,象征着西方文艺复兴时代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哈姆雷特作为一个高贵、纯洁、有道德的人,却被既不能放下又无法承担的责任所毁灭。这样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新的社会和道德理想的呼唤。

三 个人主义英雄形象

1 个人主义英雄的形成

相对于古典英雄形象注重对“道德理想”和“社会责任”的表述,个人主义英雄更加偏向于对个人理想和自由精神的表述,注重对个人情感、个人体验、个人意志和自身价值的追求表达。这一时期的英雄形象大多有着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对社会的反抗精神,如拜伦所塑造的一系列性格叛逆的人物形象:康拉德、曼弗雷德、恰尔德等等,这些人物大都出身高贵,然而有着忧郁、傲慢、孤独、玩世不恭的性格和情绪,在对社会的反抗中总是以失败而告终。这些“拜伦式”的英雄形象折射出了带有人道主义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色彩的英雄主义,体现了人对自身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和维护。既有人道主义的因素,又有着对个人主义的追求,这才是个人主义英雄形象的含义。

2 个人主义英雄的代表形象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的于连·索黑尔的形象,正是资产阶级个人奋斗欲望的典型表述。于连有着成为上层社会人士的理想,渴望以个人奋斗来实现自己社会地位的改变,他不同于只求温饱、毫无上进心的普通青年,又不甘愿和腐朽的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在其野心之外更有着高贵之处。作者对他同障碍物所斗争的过程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着重表述了他的奋斗过程而非其小人得志的快乐。于连冒犯的是整个上流社会,因此他的死亡成为了必然,这是个人在等级秩序中所付出的必然代价,而死亡也为于连这个奋斗的形象披上了崇高的色彩。这种孤军奋斗的悲剧英雄形象,正是对个人与不平等社会抗争中不幸命运的表述。

《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和美国文学作品中许多其他人物一样,是一个不幸的失败英雄,海明威在这部作品里阐述了人物对待不幸时应有的态度。桑提亚哥在连续84天没有收获的情况之下仍然要出海,他藐视困难甚至死亡,在危险面前毫不畏惧,经过艰苦奋战终于捕到大鱼,返航时遇到鲨鱼,明知会失败,仍然竭尽全力和鲨鱼搏斗。作为海明威作品中最后的英雄形象,桑提亚哥遇到了比死亡更加不幸的问题:失败,然而桑提亚哥给出了“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就是打不垮他”的回答。桑提亚哥的形象是崇高人格和非凡意志的显现,是作者对解决自身矛盾方法的思考和个人意志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桑提亚哥这一形象所代表的个人英雄主义,始终伴随着绝望、孤独等情感,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努力之后的失败,这使《老人与海》有了一定的消极基调,也是个人主义英雄形象所特有的特点。

四 反英雄的英雄形象

1 反英雄形象的出现

20世纪以来,人类的文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甚至遭到了完全的颠覆。新的思想对人类的传统价值观发出了挑战,在这种环境下,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蕴含了非理性的人本意识,英雄形象不再像传统文学那样蕴含着崇高的美感,反而逐渐沦为“反英雄”或者“非英雄”。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出现了很多作为个体而存在的英雄形象,他们不再是理想的符号和群体意志的升华,而是带有自身主体性和个体性的人。他们通常都是在道德或者身体上有着瑕疵的人物,不再是某种制度的代言人,却依然向社会制度发起了挑战,他们的反抗总是无效的,最终将被社会制度所吞噬。

随着20世纪西方工业文明物质化在精神领域造成的信仰危机,人们逐渐失去了对崇高信念的追求,文学作品中也不再描写对古代英雄的崇拜,转而去表述卑微的现代人,以求感受生命的存在。

2 反英雄形象出现和发展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使得人们不断对普通人和英雄之间的关联做出新的诠释和探索,于是“反英雄”的英雄形象就此出现。这种“反英雄”形象的发展过程正是人类社会中崇高理想的衰微和转变的过程。人类失去了英雄的魄力之后,活动空间和伸缩能力变得越来越小,对社会的满足程度也在逐渐的下降,人类的生存状态正随着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很多作家觉察到了时代发生变迁之后,人类社会中价值观的差异,于是通过“反英雄”对命运的抗争和失败结果,来暗示社会价值观念的沦丧和贬值,通过“反英雄”形象,来表达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3 外国文学中“反英雄”的代表形象

在作品《尤利西斯》中,乔伊斯描述了一幅庸俗、平凡、肮脏、乏味的都市生活的景象,而传统的英雄形象也被平庸、精神畸形的小人物所取代。布鲁姆作为一个普通的广告推销员,虽然也会流露出对合理社会的向往之情,但其身上的无能和庸俗却更加的突出。面对他人的侮辱和暴力袭击只能够选择忍气吞声,明知妻子出轨但只有委屈求全。发生在他身上的偷窥女人内衣、在抽屉里面偷藏黄色照片等行为,是卑微、渺小而平庸的现代西方人的映射。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海勒描绘了一个为了灵魂和自由而生存的角色:尤索林。尤索林这一人物形象和周围的人物相比属于难得的反叛者、清醒者和逃避者。他清醒地意识到了所谓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是权力的拥有者用来控制和压制人的手段,尤索林不愿意参与其中为战争的受益者们卖命,因此选择了反抗,最终得以逃离。在作品中,尤索林是唯一敢于反抗的士兵,虽然势单力薄,却依然选择站在心中的正义一方,表现了其起码的正义感和良知。在小说最后,尤索林作为一个逃兵脱离了战争和荒诞的军营,飞往自由国度瑞典。然而直到最后他也无法战胜“第二十二条军规”所代表的荒诞悖论。尤索林对现实的逃避这一行为,本质上也是一种悲剧,在充满了希望的结局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绝望。

五 结语

纵观外国文学中英雄形象演变的过程,不难发现,人类对理想的渴望从未改变。古典英雄坚持的救世理想和社会理想,表达了人类对公理、正义的向往和赞美。个人主义英雄们追求的是自身情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表达了人类对个体生命的重视。而“反英雄”的英雄形象看似是对英雄内涵的消解,但却并不意味着人类对理想的放弃,作家通过“反英雄”的方式来表达了人类对理想和前路的思考,揭示了人类对理想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英雄,还是“反英雄”,都会永远在文学作品中存在下去。

参考文献:

[1] 许明:《荷马史诗中英雄形象的人本主义解读》,《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2] 程春兰:《〈吉尔伽美什〉英雄形象解读》,《衡水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 杜小明:《对英雄的崇拜与消解——兼论外国文学对提高国民素质的积极作用》,《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

[4] 尹虹霓:《〈巴黎的忧郁〉中的浪荡子形象》,《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5] 孙秀昌:《反形式·反英雄·反传统——略论西方荒诞派艺术的审美趣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6] 桑杰措:《〈吉尔伽美什〉与〈格萨尔王传〉之比较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 倪方:《重压下的优雅——论海明威小说中的“硬汉”形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8] 陈建:《〈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塑造及其象征意义》,《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作者简介:刘家玲,女,1962—,重慶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素质教育,工作单位: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上一篇:房地产泡沫金融风险论文范文下一篇:后现代主义网络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