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

2023-09-16

中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宁夏民办中学因其所处地域、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办中学性质、生源等一些因素的特殊表现,使得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本文旨在探讨宁夏民办中学德育的特殊性、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民办中学;德育;应对策略

宁夏教育与东部地区相比,特别是宁夏民办教育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宁夏民办中学是宁夏教育资源的有力补充,并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民办中学对德育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宁夏民办中学生源以及学校性质的特殊性,使得这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呈现出特殊性。

一、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特殊性

1.宁夏民办中学生源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学校生源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办中学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宁夏民办中学的学生来源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来自宁夏普通高中升学考试录取分数线下几十分,未被公立学校录取的学生,一部分学生成绩比较低;二是被其他学校淘汰的学生,这部分学生通常在学习或习惯方面存在问题;三是来自少数家庭条件非常富裕,但是没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花钱大手大脚的学生;四是来自单亲家庭,缺少关爱的学生。[1]不同群体、地域、家庭等因素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家长对孩子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而在民办中学,学生家长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学生在校的表现。不同的文化水平和家庭经济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例如,有家长对孩子采取得过且过的放任行为;有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了负面作用;还有家长本身存在不合乎道德规范的问题,阻碍了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学生在价值和道德行为上的差异,从而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3.民办学校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一般的民办中学都是采用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等不仅要求学校全过程育人,全方面育人,还要求学校经常开展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在校的文化生活,以便于学生能够受到教育。这一过程中,学校要深入考虑活动的可行性、学生的交通及安全保障等问题,这就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大了难度。

4.民办中学教师的不稳定性对学生德育工作影响较大。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办教育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民办中学发展呈现了良好的态势,但是由于民办中学的办学体制、教师待遇、工作量大等问题以及教师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问题,使得民办中学教师的流动性非常快。不稳定的教师队伍不但影响了民办中学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严重制约了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成效。

二、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不高。由于民办学校生源的特殊性,使学校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没有正确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补差和成绩提高方面,最大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的成绩提高。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也忽视了学生体育、美育和心理教育引导等方面课程的作用,无形中忽略和弱化了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2.德育师资队伍不健全,导致德育的实效性差。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主要由班主任担任,而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工作并不是德育,而是对高考政治知识的教学。虽然班主任是学生在中学时代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开展者,可是在民办中学,班主任工作涉及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但由于平时班主任教学任务重、高考升学压力大等种种因素,使得他们在完成繁重的工作之后,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指导。[2]而其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忽略德育,因此,德育的实效性很差。

3.学生学习压力大,可支配的时间少导致德育效果缺乏深度。学生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是各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国家一再强调给学生减负,但中学尤其高中阶段,学生的减负效果并不明显。而民办中学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薄弱,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学习任务更重,不但要花时间学习新知识,还要挤时间补修以前缺漏的知识。学生在校的时间和精力几乎全部用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因此,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深入德育活动,德育也达不到一定的深度。

4.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联系不紧密,德育效果的延续性差。一个学生的教育责任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方能展现出教育的效果。由于学校是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基本都由学校承担,家庭德育的作用很小。而对于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学生还不能清醒地辨别和主动抵制。因此,当他们走出校门后,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不能够长期地延续下去。

三、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1.转变学校德育观念,确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根据我国于1995年2月27日发布的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中学德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新课程标准也在总体方向上明确课程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分别为“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和“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因此,宁夏民办中学也理应遵循以上要求,合理设置中学德育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教育以及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2.培养德育师资力量,健全德育工作实施体系。宁夏民办中学应当正视师资流动问题,要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教师培养和奖励机制,着力于德育专门教师的培养和开展工作的持续有效性,加大力度稳定教师队伍。除了发挥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德育作用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健全德育工作实施体系,让学生学着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以便于让学校的德育工作能够有序并且长效地坚持下去,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学校应该把学生的德育实效以约见或电话的形式告知家长,并注意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工作方法,与家长及时沟通和反馈教育心得,使学校德育工作和家庭德育工作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让德育工作取得很好的时效。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社区及一些公共图书馆、文化館、科技馆等机构建立联系机制,以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这样就可以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德育的影响因素,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结语

宁夏民办中学的德育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实效的提升,不仅需要德育工作者们的勇气与魄力,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努力和他们的坚忍与智慧。

参考文献:

[1]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编写组.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邓黎莉.目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0,(2).

[3]初美坤.新形势下中学德育工作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6).

作者简介:马玉萍(1979-),女,回族,宁夏银川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易志亮(1976-),男,宁夏银川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中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也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西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为西藏青年一代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不可否认,西藏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问题;原因;对策

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1.有效性不足问题

有效性不足问题是指中学思想政治课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实际达到的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西藏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中学生对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半信半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因上分析,中学生从社会上得到的认识及其后形成的观念与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宗旨不相符合,并发生了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思想行为。从内因上分析,虽然西藏在2010年已经开始新课改,但在课堂教学上仍然相对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教学方法不贴近学生实际很多学生对政治教材中的事例缺乏感性上的把握;有些政治教师思想僵化、观念陈旧;部分藏族学生汉语水平不过关,不能全面理解政治课本的内容等,这都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2.创造性不足问题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可缺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育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任,中学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但是,对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的不够重视也是西藏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严重弊端。当前,西藏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仍然十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知识目标至高无上,学生整日沉浸在各种抽象概念原理的背诵中,新课改中倡导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完全实现。

3.主体性不足问题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对怎样控制课堂局面、把握教学进程和怎样“备课”“说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自己很少独立思考,一般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老师从头讲到尾,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一般都是老师把问题讲清楚,要求学生记忆背诵,很少想到要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情感性不足问题

作为中学德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培养。情感发展不仅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然而,长期以来,西藏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似乎大都忽略了情感培养这一重要内容,在教学设计和模式中缺乏学生情感体验的设计,很少涉及情感目标和内容,思想政治课每个班一个星期两节课,很多教师是上课进教室,下课出教室,其余时间和学生缺乏交流,师生之间缺乏起码的沟通,很多教师不能与学生真正地认真地交换看法,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意见充耳不闻、不理不睬。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课应达到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要求既能教给学生科学知识,又能教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更重要的是能达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发展个性特长和培养良好道德素质。西藏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的缺乏现象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作为在西藏工作十三年的负责任中学政治课教师,我在不断分析思考西藏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且努力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笔者认为主要是从思想政治课教师改革方面着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1.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西藏自治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然要求教师进行改革。这种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革,真正从应试教育传向素质教育。从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转到对能力的培养,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真正把学生从学习的被动地位中解放出来,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预期教学目标。

除了要更新教育观念以外,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应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教学能力。从知识方面来说,要对传统的政治理论熟练掌握,要求政治课教师熟练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要对时事政治有一定的驾驭能力,能够对时事政治作出正确地分析评价。利用自己拥有的丰富材料和渊博的知识去帮助学生解决时事政治方面的问题,澄清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的不良或错误的看法。所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既要加强理论学习,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发现学生的兴趣、加以诱导,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好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把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与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形成长远的、间接的学习动机,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思想政治课的特点,要把握时代脉搏,掌握时代信息,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体意识,师生情感又在课堂教学中碰撞出强烈的求知火花,让教与学在轻松、快乐中进行。师生要共同营造浓厚兴趣、情趣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师生的情感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促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

要使西藏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更能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也要加快西藏思想政治课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研发。思想政治课地发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研发,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沟通与交流,增强集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最根本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得到更全面、更协调的发展;让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

4.加强领导管理力度,科学决策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外,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加强管理力度,进行科学决策,真正从西藏青少年的实际和中学政治教师的实际出发,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提高广大一线政治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课程开设做统筹安排,有效地解决西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着手来解决西藏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怎样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不管是西藏的教育领导者、教师,还是学生,都有责任为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作者单位 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

中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第3篇

1.将中小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落实在德育常规的主题班会课目标内容上,创建德育与班主任工作协同育人共生型主题班会课程新模式。

2.针对表演式班会公开课普遍现象,积极营造班级自生态德育环境氛围,强化主题班会课的实施从表面热闹走向深层价值引领,促进学生品德的自我生成。

3.依据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特点规律,根据主题班会实施过程与学生品德生成心路历程的互动原理,构建品德内生型主题班会新样态。

一、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主题班会课的生态德育取向

立德树人是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德育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教育使命。主题班会课是德育的基本形式,理当以立德立品、树德树人为目标取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营造德育生态,是中小学主题班会课创新发展的新走向、新模式、新样态。立德以树人,立德方树人。德育生态发展对主题班会课具有内涵和形式发展的指引性与导向性的作用。

主题班会课是依据中小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学生品德培育及素质发展的目标要求,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与促进学生和班级健康成长的班主任工作任务,以及针对班级的实际需要而以班级会议、课程或活动的形式进行的班集体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可以姓“会”——作为班级会议,可以姓“课”——作为教育课程,而本“姓”——其本质特征是班级教育活动,是班主任最常用的班级教育形式。

目前的中小学主题班会公开课,内容以德育为主,形式上关注表层内容热闹多于深层内涵价值。因此,主题班会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使命载体,其创新发展取向理当朝着由思想道德素质向全面发展素养培育,从热衷表层、热闹形式到注重深层、内涵品质——品德人格素质,如品德构成的知情意行等心理元素的方向进行设计和引领。品德素养培育是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目标的核心,品德形成的“内化—内生—外化”规律和“经历知情意行心路”原理,是主题班会课生态发展的理论依据。

生态不仅仅是低碳环保的概念,更是文明、美好和发展的理念,体现的是时代精神和发展取向:内容上,生态内涵有生命、生存、生活、生长等意义;形式上,生态有显生态、隐生态、微生态等形态;类型上,生态有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等种类;特质上,生态有内生态、共生态、续生态和自生态本质内涵。内生态、共生态、续生态和自生态特质构成了四维生态系统结构模式。

从主题班会课的性质、内涵、功能、意义上说,引导品德形成的内生外化过程是学生品德素质的内生态发展;促进品德素养由道德规范到品德知情意行要素生成过程是学生品德素质的共生态发展;促进品德发展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是学生品德素质的续生态发展;促进形式从表面热闹到品德深层素质构建过程是学生品德素质的自生态发展。同样,德育过程的施与授、学科课堂的教与学、师生影响的互与动、家校共育的协与同,班主任工作的四维生态发展在学校班主任工作尤其是班会课实施、创建和培育中,是一个相辅相成、互动促进,进而形成相得益彰的生态循环发展系统,有力地激励和促进了学生主题班会课创新、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二、从表面热闹到深层引领:走出主题班会课非生态陷阱

根据我们对中小学主题班会公开课的观察来看,过去的“教师版班会课”、班主任老师唱独角戏等现象明显减少,现在多了师生沟通、教学互动、活动体验环节和内容。然而,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碎片化、孤立化、静止化等“非生态”观念,重复化、简单化、经验化等“伪生态”做法,形式化、表面化、热闹化等“假生态”现象。班主任工作中的师生沟通缺少、家校共育缺乏、德心融合缺失等现象依然突出。主题班会课的表、浅、俗的痕迹依然十分明显:表层化的表演式主题班会课,关注情景氛围的热闹,而缺少深层的价值引导,产生非生态内化障碍;流程化的展示式主题班会课,注重过程的教育预设,而缺少随机的情景生成,导致非生态成长障碍;形式化的娱乐式主题班会课,注重内容的丰富多彩,而缺少品德的内在生成与促进。我们把这些现象称之为重表演设计轻情景生成的非生态班会课陷阱,陷于表面文章走过场,或陷于形式至上花架子等等的主题班会课,自然很难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不能形成生态式发展状态。

品德的形成要经历“内生外化”的心路发展历程,品德发展要经由他律到自律的品格发展经历。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两大特点规律,在其中实际起作用和真正有意义的是德育要求的外塑规范与學生道德需要的内化生成之间的品德形成心路发展生态系统,以及品德发展的他律自律品格、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生态发展系统。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及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之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综合影响因素之间,德育观念、模式与方式方法之间存在许多逆向性、障碍性而非生长性、促进性的现象。这也是中小学德育和班主任工作长期以来低效、零效、负效现象的症结所在。因此,确立学校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构建中小学生态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尤其是主题班会课的模式,把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及主题班会课中的“非生态”“伪生态”“假生态”生态现象转化为“内生态”“共生态”“续生态”“自生态”,是改变当前中小学德育和班主任工作低效、零效、负效现象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主题班会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品德素养生态发展的必经之路。

主题班会课作为中小学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常规内容,“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班主任不可或缺的职责与任务。然而,由于以德育为主事主调,与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相比较,德育更多体现出品德(德行)的形成由内生到外化效果的滞后性、反复性,品德(德性)发展由他律到自律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以及德育工作的低效、微效、渐效、后效性和复杂性特点和规律。

——“经师人师”的情怀,苦口婆心把道理重复一百遍,依然成不了真理。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还是教不出知行合一、表里如一的真人。

——“因为爱,所以爱”,90%的班主任说热爱学生,而90%的学生说感受不到老师的爱,许多班主任发出“爱,所不能”的无助、无力、无奈的叹息。

——“想说爱你不容易”,自媒体时代的师爱似乎难得到学生的共鸣,不少班主任老师因此出现“透支的爱”的疲惫。

——“付出多回报少”的班主任工作与生存状态的困惑与困扰感,中小学教师普遍不情愿当班主任。

在某种程度上,付出与回报的失衡和师爱的困惑,导致班主任的倦怠感和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的想法。与此同时,作为德育和班主任常规工作的主题班会课也出现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形式化、模式化、表演化班会课层出不穷,假班会、虚班会、伪班会、无效班会、低效班会、放羊班会,比比皆是。一些学校班会课形同虚设或被挪作他用,甚至不少名校的班主任不知道如何上主题班会课的公开课。因此,中小学主题班会课要创新发展,不断走向生态化,形成生态式主题班会课模式,才能真正发挥主题班会课立德树人、发展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品格素质和整体素质发展的生态价值与功能。

三、从德育生态到品德生态:构筑主题班会课新样态

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的构想和活动过程,是从班级德育到品德生成的生态发展历程。主题班会课的性质,是将班级育人、活动育人、课程育人合于一体的班级教育活动;主题班会课的内容,是把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集于一体的专题教育课程;主题班会课的目标,是让价值引领、情景体验、认知感悟熔于一炉的人生成长指引。这是中小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的角色定位所决定的。从德育工作生态到品德形成生态的转化过程有三大构筑点。

1.主题班会课目标的生态性取向:目标共生着眼点

作为一种专题性班级教育活动,主题班会课是公共性班集体生活的方式,是成长性学生主体发展的载体,是互动性师生合作沟通的平台。班主任是主题班会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的指导者,学生是参与、合作和素质生成的主体,师生是互动成长的心理共同体。

作为一种主题性班级教育课程,主题班会课是落实中小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形式,是学生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常规性内容,主要的目标指向就是中小学生品格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发展。

主题班会课的生态发展不仅是中小学德育和班主任工作亟待探索的课题,更是中小学德育和班级教育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需要。针对当前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的非生态现象,积极推进主题班会课创新与发展的生态化取向:从目的的说理式教化走向体验式内生;从内容的零散式拼凑走向融合式共生;从过程的预设式程序流程走向生成式心路历程。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的生态式发展有三大关注点:

(1)创新发展目的,聚焦立德树人。重点关注学生素质生成性发展。面对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目的说理式教化的非生态现象,主题班会课以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素质的内生态(如德性内生)、共生态(如群性共生)、续生态(如个性续生)发展为主题目标,突出中小学生德性、群性、个性的自主、自动、自觉养成性发展目标。以中小学生“内生—外化”的品行形成和“他律—自律”的德性养成班会课系列主题目标为例,小学阶段包括不添麻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品行(行为习惯)养成系列;初中阶段包括自主—自觉—自为的品德(道德品質)养成系列;高中阶段的情商(EQ)—德商(MQ)—毅商(AQ)的品格(品德人格)养成系列。

(2)创新发展内容,整体构建。着重关注班会课的生态育人过程。面对中小学主题班会课内容的零散式拼凑的非生态现象,创新发展的着眼点是主题班会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培育的目的功能;立足点是中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人生导师的角色使命;出发点是主题班会课的具体任务和当前班级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基于这些思考,结合当前中小学班会活动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主题班会课的创新发展,首先要重视班会课核心价值导向要求,主题的确定以及其“一带一路”的目标、思路、内容、形式、流程的主题班会课五元素构建取向。完整的主题班会课结构包括:班会主题——体现教育理念与活动目的的标题;设计思路——主题班会设计构想及指导理念;班会目的——班会预期要达到的结果;班会内容——班会达成目标的内容结构;班会形式——班会活动内容的呈现方式;班会流程——班会活动过程的整体安排:开头、进行、结尾、延伸,主持人串词及班主任小结等;班会小结——班主任评价、拓展延伸、效果预测评估。其次,主题内容的整体规范性要求,尤其是要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五项主要内容: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来确定班会课的主题内容。主题内容的生活真实性要求,要针对班级实际情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真实情况、贴近学生切实需要。最后,主题要凸显生态发展性的要求——中小学生品德的生态发展、德育的生态发展、学生素质的生态发展。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道德的生成性,创建学校教育教学的立德树人情景——德育的助长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品德的生成性,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德育的生态、成长的生态。

(3)创新发展形式,重视科学构建,着力创建自主生成式班会课生态环境。面对中小学主题班会课过程中预设式程序流程的非生态现象,主题班会课形式要体现中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特点规律,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发展的生态环境氛围,创建具有时代精神和适合中小学生心理需求的主题班会课形式,尤其是站在学生立场,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班会课形式,尽可能把教师版的班会课转化为学生版的班会课,使班会课成为学生品德自主生成和生命自觉生长的舞台。

2.主题班会课过程的生成性引导:过程内生着力点

发挥主题班会课程班会课的育人功能,是生态式主题班会课实践创新的着力点。以“走心—导心”生态式主题班会课系列为例,过程目标是探索品德形成经历指导与自导融合的心灵生态成长心路历程;设计原则是展现心路历程、拓展心里潜能;实施要点是“让内心沸腾成为心灵的动力”(毕淑敏);活动方式有“叙事—共情”主题班会课,探索叙事共情、感悟明理的品德形成共情明理成长心路;“活动—体验”主题班会课,经历“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理—在明理中成长”的体悟式生态成长心路,等等。

3.主题班会课心路的形成性促进:结果自生聚焦点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唤醒成长自觉、激扬生命成长。体悟成长是生命自觉、自主成长的体现,也是生态式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的目的取向。体悟成长取向生态式主题班会课的核心理论,是生命自觉和成长自主理论。从品德形成的意义上说,是品德内化的“感触—感动—感悟理论”;从品德发展的意义上说,是品德发展的“他律—自律—自为理论”;从生态德育的意义上说,是学校德育的“预构—导构—自构理论”。体悟成长取向生态式主题班会课的主要原理,是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转化为主题班会课模式,主要流程是,以“感触—感动—感悟”为内化心路的叙事式主题班会课;以“参与—体验—醒悟”为自省心路的活动式主题班会课;以“交流—启迪—构建”为自构心路的对话式主题班会课。体悟成长是主题班会课设计,也是实施的灵魂和指南。

道德教育、群体教育、班集体教育、共同体教育、家校协同教育、成长教育和“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系列内容,可以构建共生式的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创新样态。

品德教育、学期教育,新班级的“入境教育”、学期初的“收心”与习行教育、学期中习惯自主教育、学期末励志教育、寒暑假安全与自觉教育等,有利于构建内生式的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的新样态。

生命教育、心理教育、自主教育系列等内容,可以构建续生式的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的新样态。中小学不少主题班会课主题内容,经常是碎片化或零散断裂的。“我强!我能!我行!”的豪言壮语和“读”领风骚的盲目自信,没有转化为“敢说—能说—会说”“读说—叙说—演说”及“自圆其说、有理有据、出口成章”的学生“说”带一路(说—听—读—写)的说话能力和夯实根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素养。说话能力是思維力、学习力、沟通力、领导力的基础,是现代人不可或缺、适应社会、影响他人、成就自我的素养。

人文教育、生涯教育、融合教育、成长教育系列,可以构建自生式的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的新样态。如小学生阅读心理发展的关键期,1—2年级是“幻想童话”期,3—4年级是“历史故事”阅读期,5—6年级是“知识伦理”阅读期。连贯性、阶梯式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指导,有助于他们形成阅读兴趣和悦读习惯。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矛盾动荡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意识与心理行为不稳定性:情绪的两极性和行为的反叛性。一般表现为逆反、冲动、自我、封闭的特点,行为上具有社会性、独立性、闭锁性、敏感性的特点;心理行为上容易出现情绪困扰——情感丰富而不稳定,不满自我形象 ;学习困扰——升学压力和学习分化 ;人际困扰——社会交往的盲目,盲目反传统、反父母、反师长,盲目相信朋友;性困扰——性冲动与异性交往。因此,需要用积极心态营造、积极情绪管理、正向人际沟通、心理教练技术等系统主题班会课帮助他们进行自助性成长指引。高中生心理行为发展特点表现为,高一成人感强烈的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独立思考和处事能力明显发展;情感活跃而丰富但有自控与内隐性发展;人际交往行为两极性,对成人闭锁和朋辈化更明显。高二是学习分化期:茫然期,易松懈、易自我怀疑、自卑和焦虑;友爱期,同伴交往友谊感的固深化发展,易恋爱。高三是树立理想追求,思考人生价值和制订生涯规划的关键期。因此,系列化、序列化、层次化、阶梯式相关主题班会课指导,对他们的心理与品德及整体素质的养成将具有自我成长性的自生态发展的深远价值和意义。

中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德育肩负着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重要使命,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生是开展德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在德育活动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作為一名中学教师,应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为国家输送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关键词:德育;青少年;重要性

德育,顾名思义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纵观古今中外,不论是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还是西方的“三科四学”都以“礼乐”教育为核心,这充分表明了德育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的任务除了教书还有就是抓好德育工作,关注青少年的身心成长,为国家输送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下面我就德育工作的开展谈谈感受和认识:

一、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百善孝为先,百育德为先。如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其德行有问题,那么他就是一个危险品,他的能力、他的才学就可能成为威胁社会的因素。从大的方面来说,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有力保证,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德育是重中之重,是青少年体能、智力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从小的方面来看,德育工作做好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前面提到过,青少年由于心理不成熟、知识经验少,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社会,打架斗殴、上网等不良现象就在我们身边。想要我们的孩子不受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我们必须做好德育工作,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二、新时期德育的新要求

在这里,有必要谈一下我校的德育指导思想以及团委开展工作的原则方法。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我校的德育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而集体主义教育一直贯穿于学校班级的各种活动中。首先来谈谈理想教育,我们到底应该鼓励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大谈成功学还是让他们顺应天性自由发展?这是一个值得社会思考的问题。对此,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了多次探讨,我们也听取了广大家长的意见。最终,我们形成了一致的理念,那就是让学生在顺应天性自由发展的基础上也要认识到社会的险恶,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和角色进行实战体验,不断认识和修正他们的理想和抱负。

三、德育过程中的方法之谈

首先,我们要明白学生的进步体现在知、情、意、行的统一上。我们进行德育时应该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是一个重要前提,思想摆正了,行动上才能慢慢去做去改变。我们要做的不是拔苗助长,而是等待学生的成长。其次,在德育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是学生品德赖以形成的重要因素。我们教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不教,我们教会的应该是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认知的能力。只有这样,这些学生将来踏上社会才会有拥抱幸福的能力。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还应该结合自身和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增强学习能力,通过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浏览互联网、翻看书籍报刊,增长知识,提高自身对于中学生德育的理论能力,提高个人修养,以身作则,遇到事情沉着应对,从容解决。通过每日的言行举止影响和指导学生,渗透德育观念,让学生明辨是非,从自我做起。

2.对待学生要张弛有度,惩罚为辅,教育为主,面对学生自身出现的有背德育理念的事,要正确引导,积极主动与其亲切交流沟通,要注意谈话技巧,换位思考,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把握其思想动态,明白其做事目的,找到问题所在,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加以少队德育的贯穿,让学生从事实中体会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自己做法错误的原因所在,并愿意付诸行动加以改之。

3.在德育方面,教师要经常关心和爱护学生,理解并宽容学生,要耐心细致做好德育的每个环节,要试图走近学生的心里,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本着关心爱护学生的教育理念,适当宽容和赞美学生,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学校德育的温暖和关怀,从而不断改正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做一名合格优秀的中学生,这也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作为一名中学青年教师,我深知德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举足轻重。近年来,我校的德育工作已经受到上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这对我而言,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关注国家发展、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做一个尽职尽责的好教师。

参考文献:

[1]李玮.德育要融入时代气息[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C],2015.

[2]李眷波.论学生的德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7.

[3]汪亚敏.为班级德育补充新“营养”[N].济宁日报,2008.

[4]胡世平.德育从进校门先洗鞋开始[N].四川日报,2010.

中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利用完善高效的实验手法来研究人类思想道德积极层面上心理领域的科学。通过近些年学者的深度研究,一致认为人生而具有积极本性,人的心理品质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道德,因此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具有重大意义,德育教师应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为中学学生营造精准的心理环境,帮助他们在社会上立足。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学;德育教育

引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通过不同方法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做好端正心态的教育与引导,提升他们的心理素养,完善人格,加强抵御挫折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所以,思想教育和心态培养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心态培养的开展是促进中学院校思想教育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点。

1.榜样示范,用健康的人格熏陶学生的情感

身体力行通常都会比大量的说教更具现实作用。班主任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关键人物,体现向上进取心态的班主任教师必然会在循序渐进中感染学生,正向引领学生的心理發展,为学生良好发展指明路线,保证让班内管理工作体现高成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其会更加欢迎思想开明、充满正能量、知晓学生心声的和具备高度工作技能的教师,有如此良好表现的教师都会体现出十足的热心和职业素养,其言谈举止会使学生更信赖,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而积极心理学理论强调融洽师生合作关系,这就需要中学教师以本身高度的爱心,有效营造融洽、平等、彼此重视的环境。如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活动,现代中学院校学生的实践力和思维拓展力都非常高,在班内活动中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力、成员职责感,还能够让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懂得如何与人良好相处。并且借助小组辩论、情境再现、讲故事的模式全身心投入到集体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自省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不仅如此,组织学生举行技赛事活动,能够明显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职责感,促进学生有攻克困难的征服感,调动学生潜在实力,体现积极的态度。

2.冷静分析,乐观对待中学学生的问题

由于诸多因素影响,现代中学院校学生会体现出明显的独特性,缺乏信心、畏惧困难等消极状态,一些学生还表现出破罐破摔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对上学不感兴趣、脾气暴躁等。基于学生的这些状态,教师就应当用客观、平和的态度进行面对和思考,防止学生一违反纪律就有错寻因,更多的是要以主动的态度实行正确的措施,以现实的眼光来辨别和总结学生言行中所呈现的问题,应体现出乐观、平常的心态和发展的层面进行思考,将学生确定为正在成长中的树苗,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参照开展班级德育管理工作,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多引导激励,多表扬欣赏。这样就会有效提高学生上学兴趣、促进其恢复至以往的乐观、活泼状态。而中学院校学生尽管其在学习方面不能体现良好,但其心理也会是乐观并充满正能量,也期盼幸福和良好发展,更具备特有的积极潜质。教师就需要基于学生渴望被赏能和良好发展的进取心。以乐观向上的思想和言语引导学生,高频率的组织学生举行班内活动,提升学生实际技能,如将班集体称为明天的花朵,将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确定为团结、积极、严肃、活泼,在平时发展中也高频率赏能他人的活动,将所有学生的特长和潜质都确定为亮点。这些活动的举行是真正从未来的发展进行考虑,教师的引领、鼓励和赏能,能够为学生的成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学生对本身知识探索和班内事务处理的能力和效率也会逐步增强。

3.民主管理,用积极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能力

在日常管理工作开展中,教师应当借助对民主化模式的运用,提高学生投入于班内集体活动的主观性。这样的管理工作会使教师发现学生变得更自主、更自信、更具综合能力。那么在具体工作中,教师首先就基于所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一起合作建立落实解决措施。如建立班规、班级管理目标等,这样能够进一步体现班规的实施力度,促进班集体更具合心力。其次,班级是个大家庭,每个学生都是家庭的一员,都有管理好班级的权利和义务。在进行班集体评优时,鼓励每个学生都要写好自荐材料,体现公平、公开、公正,明显提高学生管理班级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心理学理论要求教师充分发掘学生的积极潜质,为学生提供发挥本身才能的空间,一个班级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学情、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性格、兴趣点和特长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

简而言之,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融入到中学院校班级管理活动中,能够促进具体管理工作快速向更高层次发展。借助对积极心理学引领和鼓励学生,优化以往班级管理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那么在具体管理工作中,教师就应当以客观、乐观、平和的态度来解决学生的各种表现,在多元化的心理学理论中总结出最具可行性的管理模式,深化发掘学生积极潜质,从而使中学院校学生集体体现积极向上、民主乐观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肖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五年一贯制德育教育途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9):79-80

[2]蒋芳“.体验式德育课堂”模式研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德育课堂[J]交通职业教育,2017(01):58-59

中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健全发展的重要责任。对于农村学校德育工作而言,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而且能够塑造农村德育环境。推进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由于受到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农村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任然存在着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德育管理问题的对策,最终实现农村学校德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全面贯彻农村德育教学方针,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农村中学 中学德育 德育管理 问题 管理对策

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乎每个青少年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基本上采取顺其自然、流于形式的做法,由于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走不出教育职能与德育工作对立的误区。 这就要求我们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认真思考,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教育发展的德育新途径。 笔者结合当前学校实际, 对当前农村中学德育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初步探讨。

一、农村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德育工作重视不够

由于农村教育的局限性,教学设施的缺陷,以及升学率的严峻影响,使得农村初中德育教育没有真正引起重视,德育工作依然处于教学盲区农村教学延续着应试教育的旧路,学校以及家长依然将学校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教师也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产生,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实施已走上了正轨,新课程改革也在蓬勃发展。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某些学校仍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他们仍在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依然把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教师只强调学科的重要性,不断地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由于某些地区或学校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教育评价的单一,致使教师把考试分数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另外,家长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也还没有真正转变,他们的一些不恰当的做法,甚至是一些错误的做法,给学校的“素质教育”实施带来了影响。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带来的后果是学校、教师、家长普遍重“考分”。而对学校德育工作则放在“第 二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里和健全的体魄却被淡化。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没有考虑学生将来一生的需要和发展,这就足以说明我们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德育教学方法较为简单

由于农村教学方式的局限性以及受到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农村德育教学方式较为简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以管理手段进行德育教学培养,制定出各种德育管理措施以及德育评判标准,让学生按照德育制度进行德育工作衡量,并且通过各种奖罚制度加强德育工作置传,这种教学方式多为被动型的教学,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的懂得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简单的进行知识教育,将德育工作作为知识进行置传,没有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德育工作对提高学生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以管代教。有人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的管理,只要学校或班级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再加上奖惩措施和德育工作者的威严,就可以使学生服帖,德育成了高压式教学。其次,单向灌输。具体操作为:一是过于知识化,即仅仅把政治思想教育作为某种知识来介绍,而不是在如何使之成为学生的生活准则“思想文化修养”内在信念上下功夫;二是外在制约化,即过分强调德育内容特别是对学生的外在制约作用,而未看到它也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和个体自身的内在要求。

(三)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在德育教学方面,德育管理不仅包括学校德育建设,也包括家庭德育教育与社会德育教育等内容,但由于农村环境自身的限制,学校同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德育工作停留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的和家庭德育工作相结合,消弱了家长对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另外,家长过分注重学校教育,将学生德育工作全权交予学校,而由于学校自身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学生不良品行的形成,各种打架斗殴,吸烟赌博的现象产生而家长往往又将这些因素归咎于学校其实,这些都是由于学校同学生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的。

(四)家庭方面的原因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了女,还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少年,父母不在其身边,基础道德方面存在一此突出的问题。近几年,学生结构中出现了“三多现象”。一是寄养子女数量多。 据调查统计,在个别农村学校有71.8%的学生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平常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 二是个体户的子女增多。 三是单亲家庭的子女数量增多,据调查,个别学校有8.5%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 这些各具特点的“三多现象”造成家庭教育难以实施健康正确的教育方法。 据调查有 97.1%的学生表示,与父母的代沟很大, 平时几乎与父母没有共同语言或几乎无话可说。

二、改进农村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德育观念,开展德育教育

目前, 由于受社会和家长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学校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人认为德育可有可无,是“虚”的,不能促进教学成绩的提高,认为“德育无用”。虽然学校教育不能直接改变社会现状, 但是学校可以通过培养(下转第73页)(上接第69页)人来影响社会, 从而间接对社会现状的改变发挥积极作用。 教育者要做的不是消极观望等待,更不能无所作为地空发牢骚与不满,而应该沉下心来研究自己的本职工作, 从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 从而积极推进学校德育改革\" 通过学校德育主题文化活动向社会开放,寻求社会的支持、理解与认同。

(二)健全队伍建设,推进德育教育

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学校应重视德育队伍的思想建设,使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改变过去的经验型、封闭式教育, 如“保姆式教育、 训斥体罚式教育、灌输式教育等”。

(1)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教书育人的意识;(2)要树立尊重、热爱学生的教育思想;(3)提高教师的理论 修养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以帮助他们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技能;(4)在选聘班主任的时候 ,高度重视对教师的人品、作风、敬业精神、能力等的考察,确保教师在德、能、勤、绩等方面出类拔萃。

(三)注重活动引领,强化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要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校和班级要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 既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1)要以养成教育为基础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注重知、情、意、行与和谐统一,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2)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育他们不断地认识自我,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精神教育、民族主义教育为主题, 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自力更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4)要加强法制教育,积极引导,争做文明学生。学校要坚持上好法制教育课,教育学生知法、守法,从小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要重视校园宣传,让学生从身边可以感知的事物开始,充分挖掘本地德育资源,创建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教育学生要正确应用网络等媒介, 学习优秀的绿色文化。

(四)密切家校联系,促进德育教育

抓好青少年的德育教育, 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农村中学要办好家长学校, 成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管理机构, 定期召开家校委员会会议,研究青少年思想现状和对策,实行统一的德育内容、统一步调、统一方法和措施,实现齐抓共管。 这样既可避免存在于少数学生中的不健康思想在社会上找到&避风港’,又可使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得到系统全面的管理。只有家校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达成共识,才能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架起一座牢不可破的桥梁。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如何根据社会新时期的特点使学校德育工作走向良性循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要不断研究德育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特点、新动向,克服德育工作相对滞后的弱点, 真正把致力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琅、颜兰.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2]范锦飘.城市化对中小学德育影响研究述评[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3]李少元.城镇化的挑战与农村教育决策的应对[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1).

[4]华平生.再城市化: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5]黎丽娟.城市化进程中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6]孟文美.中学德育管理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公共安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