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反应范文

2023-09-20

妊娠反应范文第1篇

患者40岁, 因停经37d, 下腹坠胀8h于2010年3月28日12时50分急诊收入我院妇产科。该妇平素月经规则15[ (3~5) /30], 末次月经2010年2月19日, 停经后无明显早孕反应, 于今晨4时许无明显诱因下突感下腹部疼痛, 持续性坠胀痛, 阵发性加剧, 并向肛门处放射, 于上午10时许到当地镇卫生院行后穹窿穿刺, 抽出5m L暗红色不凝血, 拟诊为“宫外孕”, 要求其住院手术治疗拒绝, 急诊来我院。病程中患者无畏寒、发热, 无恶心、呕吐, 无晕厥、休克, 无腹泻, 小便少。既往体健, 否认“心、肝、肾”病史,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癫痫”病史, 无手术外伤史, 无药物过敏史, 23岁结婚, G3P1, 1子体健, 未避孕。2008年8月, 在某市级医院行人工流产术, 术后回家, 阴道中量出血伴腹痛并与第2日昏倒1次, 在家休息并加强营养后自行好转。此后月经期腹痛, 经后好转。入院查体T36.6℃, P82次/min, R20次/min, BP110/70mm Hg, 意识清楚, 痛苦貌,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 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心肺听诊无异常, 腹部稍膨隆, 下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 无肌紧张, 移动性浊音阴性, 神经系统生理反射存在, 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RBC3.7×1012/L, Hb114g/L, Plt134×109/L, WBC10.7×109/L, N0.82, 血型A型, RH阳性, 两对半HBs Ag+抗HBe+抗HBc+, B超提示: (1) 宫后积液最大前后径16mm; (2) 左附件包块, 妇科检查:外阴:已产式, 阴道畅, 有中量黄色分泌物。宫颈:光滑口闭, 抬举痛阳性, 无接触性出血, 宫体中位, 子宫正常大小, 压痛阳性, 附件:左侧附件区可扪及一约乒乓球大小质中包块, 压痛±, 右侧附件无异常。拟诊“腹腔内出血, 异位妊娠”, 急诊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腹膜蓝染, 吸出腹腔内积血约600m L, 清理出积血块约100g, 探查右侧附件见输卵管、卵巢正常, 左侧附件见输卵管有3个小囊肿, 左卵巢正常, 子宫体与大网膜粘连严重, 分离粘连见子宫体前壁近宫底部可见—约2cm×2cm×1cm大小破裂口, 用血管钳探可达宫腔, 用刮匙刮出内容物可见绒毛, 行8字缝合破裂口, 并加固, 电刀将左输卵管囊肿开窗。术后诊断:子宫体妊娠破裂出血, 左输卵管囊肿, 术后予以抗感染, 输血, 补液, 口服米非司酮等对症支持杀胚治疗, 住院7d, 痊愈出院。

2 讨论

子宫体妊娠破裂出血临床上少见, 本例患者既往有可疑子宫穿孔史而发生破裂出血, 术中亦证实。而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发病率约1/100, 是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本例患者的临床特点: (1) 停经37d。 (2) 首发症状下腹部持续性坠痛, 阵发性加剧, 并向肛门处放射。 (3) 患者血压、脉搏、血红蛋白均正常, 后穹窿穿刺抽出5m L暗红色不凝血, 考虑为腹腔内出血, 量不多。 (4) 本例患者尿TT阳性, B超检查示宫后积液, 最大前后径16mm, 左附件包块。而异位妊娠的临床特点: (1) 停经; (2) 腹痛; (3) 阴道流血; (4) 昏厥与休克; (5) 腹部包块。其中本例患者无阴道流血, 尤其无淋漓不尽的阴道流血, 此乃输卵管妊娠常见症状, 但过分依赖辅助检查结果, 这也是当前临床医生普遍存在问题, 所幸腹腔内出血的治疗原则是剖腹探查, 最终手术修补破裂子宫体而止血, 术后给予抗菌素, 能量, 输血输液防止胚胎残留杀胚等对症支持治疗, 痊愈出院未造成不良后果。随着剖宫率的不断上升, 剖宫产术后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 (CSP) , 是剖宫产术后的一种并发症, 近几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 目前发生率已达1/1800~1/2216, 已经超过宫颈妊娠发生率, 子宫下段切口瘢痕处妊娠的位置, 相当于子宫峡部并位于子宫腔以外, 严格地说是一种特殊部位的异位妊娠, 其临床表现:有剖宫产史的生育年龄妇女, 一般有停经史, 发病一般在5~6周, 少数患者在常规B超检查时发现CSP, 大部分患者于停经后少量阴道流血, 患者尚可伴有轻度到中度下腹痛, 血尿β-HCG阳性, HCG测定量在1000~10000u/L之间, 超声诊断标准:宫腔内及宫颈管未见孕囊, 孕囊在子宫峡部前壁, 孕囊与膀胱之间缺乏子宫肌层或肌层有缺陷, 孕囊与膀胱之间距离<5mm, 最薄仅1~2mm。治疗:药物治疗甲氨蝶呤, 米非司酮, 氯化钾及天花粉;子宫动脉栓塞;不可盲目使用刮宫术防大出血;宫腔镜下孕囊去除术;腹腔镜手术;经腹作瘢痕部位妊娠物切除或者子宫切除术 (包括全切或次全切除术) 。

摘要:子宫体妊娠破裂出血是较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 严重者甚至需要切除子宫,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使患者丧失了生育能力。而其与异位妊娠在术前较难鉴别, 往往根据B超、尿TT、后穹窿穿刺等辅助检查而误诊为异位妊娠, 尤其在剖宫产率日益上升的今天, 其与一种特殊部位妊娠-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更是难以鉴别。

关键词:子宫体妊娠,破裂出血,异位妊娠,子宫瘢痕部位妊娠

参考文献

[1] 乐杰, 谢幸, 丰有吉.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0, 112~113.

妊娠反应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该院收治的GDM患者, 共计200例。 入组标准:根据第8 版《妇产科学》中的诊断标准确诊;初产妇;患者对该研究内容知情, 已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肾功能不全、酮症酸中毒、妊娠高血压;超声显示胎儿畸形。 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将其分为两组, 即治疗组100 例与对照组100 例。 治疗组:年龄22~40岁, 平均年龄 (32.5±3.5) 岁;空腹血糖 (8.65±2.03) mmol/L, 餐后2 h血糖 (13.55±2.32) mmol/L。 对照组:年龄22~40岁, 平均年龄 (32.6±3.2) 岁;空腹血糖 (8.66±2.20) mmol/L, 餐后2 h血糖 (13.65±2.43) mmol/L。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运动、 饮食干预及健康教育, 方法如下。 ①运动干预:研究发现, 孕妇运动可以降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宫内窘迫的发生概率[3]。 该院对患者采用个体化运动干预方案, 以缓步行走及上臂锻炼为最佳的运动方式, 每次锻炼20 min, 每周3~4次。 需要注意的是, 应控制好运动的强度与时间, 以无疲劳感为宜。GDM患者的运动安全指标为:孕妇心率≤规定心率[ (220-年龄) ×70%]。 ②饮食干预:饮食干预以不会引起餐后高血糖且不会产生饥饿性酮体, 并能提供充足的营养成份及热量为原则, 摄入食物可以满足母婴的生理需求, 保证胎儿发育正常。 参照孕妇标准体重[身高 (cm) -100]制定每日热量补充量, 并结合患者血糖水平、孕周、体重指数合理配餐。 ③健康教育:多数孕妇受疾病的影响, 加之担心自身与胎儿的安全可出现诸多心理压力, 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等, 这不仅增加了应激反应, 同时也对妊娠十分不利。 针对此, 医务人员应耐心的向患者说明GDM是产科临床常见的合并症之一, 血糖升高症状也仅是暂时性的, 指导她们合理控制血糖水平, 这对母婴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 通过教育让患者认知到高血糖水平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以便提高她们对健康行为的遵从性。

1.2.2 研究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规范治疗, 方法:通过胰岛素泵给予胰岛素治疗, 匀速值为每日胰岛素总剂量的60%, 其他40%分别于三餐前追加应用, 并按血糖监控指标合理调整用量, 同时也可以根据孕周变化逐渐增加用量。 针对胰岛素控制血糖不理想者, 可在注射诺和灵胰岛素的同时顿服盐酸吡格列酮, 15 mg/d, 1 个疗程为12 周。 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血糖变化, 科学控制血糖指标, 即空腹血糖在3.3~5.6 mmol/L, 餐后2 h在4.4~6.7 mmol/L, 餐前30 min在3.3~5.8 mmol/L, 夜间在4.4~6.7 mmol/L。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比较两组分娩方式;②观察比较两组母婴的并发症情况, 包括:巨大儿、胎儿畸形、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新生儿低血糖及妊娠高血压。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 (百分率, n) 表示, 进行 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分娩方式对比

治疗组自然分娩60 例 (60.0%) , 阴道助产10 例 (10.0%) , 剖宫产30 例 (30.0%) ;对照组自然分娩35 例 (35.0% ) , 阴道助产10 例 (10.0% ) , 剖宫产55 例 (55.0%) ;治疗组剖宫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母婴的并发症情况对比

治疗组巨大儿、胎儿畸形、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新生儿低血糖及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饮食、运动干预及健康教育是GDM患者的传统干预方案, 其中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保证妊娠期间营养与热量的需求, 避免饥饿酮症与餐后高血糖症状, 保证胎儿的发育质量; 运动干预可以强化孕妇的抵抗力与免疫力, 调节胰岛功能, 促进胰岛素分泌;健康教育可以强化GDM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识水平, 继而自觉采取利于健康的行为。 然而, 部分研究发现, 虽然部分患者经传统饮食与运动干预获取到了一定的疗效, 血糖水平有所改善, 但却无法有效保证GDM患者的营养需求, 且孕妇运动的相关禁忌项目较多, 因此整体疗效与安全性仍有所缺失[4]。

目前, GDM规范治疗方案一直是产科学者探讨的重点课题, 其目的是弥补传统干预措施的不足之处, 更加科学、合理的调节患者的血糖指标, 最大限度的降低高血糖对母婴的影响, 继而改善妊娠结局[5]。 胰岛素是由胰岛 β 细胞受外源性或内源性物质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注射用胰岛素可以改善胰岛素分泌功能, 降低血糖水平, 强化肌肉转换葡萄糖体系作用及各物质代谢, 保证胎儿发育状态[6]。 同时, 由于胰岛素不能通过胎盘屏障, 所以GDM患者应用胰岛素十分安全。因此, 在常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联合胰岛素治疗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剖宫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巨大儿、胎儿畸形、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新生儿低血糖及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这与许多报道结果一致[7,8]。 由于葡萄糖可以刺激胎儿胰腺 β 细胞肥大增生, 刺激发育激素, 致使发育异常;同时, 高血糖可以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 使糖份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 所以易使产程延长, 继而诱发宫内窘迫、宫缩乏力等症状。 胰岛素的应用能够有效调节妊娠期高血糖水平, 强化对胰岛素的利用率, 进一步保证了母婴结局。 值得注意的是, 胰岛素治疗期间需要频繁检测血糖以调整用量, 以此避免低血糖发生。

综上, 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改善GDM患者的妊娠结局, 确保母婴健康, 适于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规范治疗对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GDM患者100例, 根据其治疗意愿将其分为两组, 即治疗组 (100例) 与对照组 (100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运动、饮食干预及健康教育,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规范治疗。结果 治疗组剖宫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巨大儿、胎儿畸形、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新生儿低血糖及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改善GDM患者的妊娠结局, 确保母婴健康, 适于临床应用。

关键词:规范治疗,妊娠糖尿病,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 巫婉娴.个体化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妊娠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 10 (22) :1908-1910.

[2] 孔金旺, 王燕, 黄华敏, 等.规范治疗对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5, 14 (6) :51-54.

[3] 夏薇, 王红卫.产前健康教育对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和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10 (4) :83.

[4] 张彩清.妊娠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的妊娠结局及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2 (8) :59.

[5] 周朝霞.产前健康教育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和妊娠结局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1 (18) :68.

[6] 邓秀容.生活方式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认知、血糖控制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10 (6) :826-827.

[7] 洪忠新, 丁冰杰.个体化饮食治疗是妊娠糖尿病治疗的基石[J].中国全科医学, 2015, 5 (14) :1608-1613.

妊娠反应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4 年7 月—2015 年7 月收治的200 例妊娠妇女,将合并糖尿病者作为研究组(100 例),通过临床检查,空腹血糖正常或者是空腹血糖>5.2 mmol/L,采取75 g葡萄糖负荷试验结果显示为异常。 病例排除标准:孕妇孕周在20 周以下;孕前发生尿量增加、多饮以及多食等情况,伴有酮症酸中毒;空腹血糖>7.2 mmol/L,随机血糖>11.2 mmol/L;年龄为22~36 岁,平均为(24.45±9.34)岁;孕周为27~38 周,平均为(30.44±10.34)周。 将未合并糖尿病者作为对照组(100 例),年龄为23~36岁,平均为(24.65±9.23)岁;孕周为29~38 周,平均为(30.65±10.70)周。 对比两组年龄以及孕周等一般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顾分析两组妊娠期临床资料,采取单因素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有关危险因素,包含有无高血压病史、有无妊娠期感染、有无糖尿病史、有无流产史、有无不良孕产史、是否初孕、有无痛经、有无孕前月经紊乱、体重指数、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以及年龄等,多因素分析存在明显差异有关危险因素。

1.3 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 14.0 软件,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采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采用(±s)表示,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有关因素分析

两组高血压史、妊娠期感染、糖尿病史、不良孕产史、孕次、孕前月经紊乱、体重指数、文化程度以及年龄等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有关因素分析见表1。

2.2 妊娠合并糖尿病有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两组高血压史、妊娠期感染、糖尿病史、不良孕产史、孕次、孕前月经紊乱、体重指数、文化程度以及年龄等危险因素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妊娠合并糖尿病独立危险因素包含高血压史、 妊娠期感染、糖尿病史以及年龄。妊娠合并糖尿病有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中,妊娠期糖尿病病因具有一定的多源性,主要是受到社会环境因素、遗传基因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在妊娠期间,尤其是妊娠中期,孕妇对于葡萄糖耐受性特点表现为进行性,同时这一情况会一直维持到孕妇妊娠中期、晚期,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孕妇葡萄糖耐受与正常2 型糖尿病患者水平相近,属于正常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因为母体的体重增加;胰岛素脱敏作用导致胎盘形成胰岛素,在分娩以后,这种现象便会消失,这说明妊娠期孕妇对于胰岛素耐受是由于母体形成胎盘激素所造成的。 妊娠期,孕妇胰岛素浓度会发生较大波动,增加胰岛素分泌作用的胰腺 β 细胞功能,使得胰岛素产生进行性耐受[4,5,6]。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环境因素变化,对妊娠期女性胰岛素耐受功能产生影响,出现多种妊娠合并糖尿病有关危险因素。 现阶段,大部分育龄期女性缺乏保健意识,月经初潮年龄也是妊娠合并糖尿病有关危险因素。 我国大多数女性喜爱甜食,导致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容易造成妊娠期糖尿病,此外,过早怀孕也是相关危险因素。

该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高血压史、妊娠期感染、糖尿病史、不良孕产史、孕次、孕前月经紊乱、体重指数、文化程度以及年龄等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妊娠合并糖尿病独立危险因素包含高血压史、妊娠期感染、糖尿病史、年龄。糖尿病史导致妊娠合并糖尿病发生机制为:在妊娠期间,受到遗传基因影响,调查父母双方糖尿病家族史发现,父亲有糖尿病史不会直接造成妊娠糖尿病,母亲有糖尿病史发生新生儿糖尿病概率提升。 这说明妊娠糖尿病具有遗传性特点,主要是由母亲遗传。 随着年龄增长,不仅会增加发生妊娠糖尿病危险性,同时也会引起各种妊娠并发症。 与<30 岁孕妇相比,>40 岁孕妇妊娠糖尿病发生率明显提高[7,8]。 妊娠期感染所造成的妊娠糖尿病发病机制是由于血糖浓度提高,使得细菌繁殖以及生长功能明显加快,随着血糖增高,孕妇血浆渗透压也会随之升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白细胞吞噬功能,快速降低杀菌能力,使得抗感染能力减弱。 妊娠糖尿病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可能同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所以,针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有关危险因素,需对育龄期妇女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妇女保健意识,说明防治妊娠期感染的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妊娠合并糖尿病主要独立危险因素包含妊娠期感染、糖尿病史、高血压史以及年龄,需加强妊娠知识教育,提升育龄女性自我保健意识,保证妊娠安全。

摘要:目的 分析妊娠合并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从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200例妊娠妇女,将合并糖尿病者作为研究组(100例),未合并糖尿病者作为对照组(100例),分析妊娠期合并糖尿病有关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高血压史、妊娠期感染、糖尿病史、不良孕产史、孕次、孕前月经紊乱、体重指数、文化程度以及年龄等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妊娠合并糖尿病独立危险因素包含高血压史、妊娠期感染、糖尿病史、年龄。结论 妊娠合并糖尿病主要独立危险因素包含妊娠期感染、糖尿病史、高血压史以及年龄,需加强妊娠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提升育龄女性保健意识。

妊娠反应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 年3 月—2013 年3 月期间来该院妇产科就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75 例实验对象, 为治疗组;此外, 选取75 例建康孕妇作为对照对象, 为对照组。 各组病患的平均年龄、孕周、孕次、产次等基本资料见下表1。

将两组患者上述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且P>0.05, 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患均签署对该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规范化治疗妊娠糖尿病的具体方法如下:

1.2.1 饮食方面改善病患饮食结构, 合理安排患者膳食, 严格控制病患每日所摄入的热量, 在满足孕体各项身体机能消耗和胎儿生长需要的同时要确保避免饥饿性酮体及餐后高血糖的产生。 专业营养师根据病患个体自身情况, 逐一制定饮食方案, 方案启动后连续监测病患饭后血糖水平1 周以上。

1.2.2 运动治疗根据孕妇个人体质差异由主任医师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案, 主要形式为步行, 保证孕妇每日的运动时间为20~30 min, 以孕妇的人身安全为首要原则。 适量的运动能减少宫缩的发生, 避免胎儿发育迟缓, 有助于孕妇的身心健康[3]。

1.2.3 药物治疗若病患通过前两种方法治疗后血糖值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远离正常值范围, 则需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常用药为短效胰岛素, 用药方法为三餐前进行胰岛素皮下注射, 注意控制胰岛素的用量。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 χ2进行处理。 以P<0.05 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的变化情况

治疗组GDM患者采取规范化治疗后, 发现其餐后2 h血糖值 (2 h PG) 、空腹血糖值 (FPG) 和餐后最高血糖值显著降低, 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母婴患病情况

治疗组 (妊娠糖尿病孕妇) 与对照组 (健康孕妇) 相比其妊娠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 羊水过多, 剖腹产, 巨型胎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 人们的精神面貌出现极大转变, 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 生活习惯, 饮食结构也发生较大改变。 生存压力的增加, 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使得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妊娠糖尿病 (GDM) 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妊娠糖尿病 (GDM) 是由于妊娠期间孕妇体内的内分泌系统较为活跃, 孕妇体内胎盘分泌的抗胰岛素物质增多, 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逐渐降低所引起的糖耐量异常代谢性疾病[4,5]。 该病在妊娠期24~28 周时为GDM的高发期, 但此时妊娠糖尿病患者患病初期一般无法自觉, 仅能靠筛查确诊[6]。 妊娠期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羊水过多, 巨型胎儿, 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疾病等, 且并发症的发病率随孕期的增加而升高, 对孕妇及胎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造成新生儿患病率、死亡率大大增加。 因此, 孕妇在妊娠期应定时定期进行正规、 有效的妊娠期糖尿病的筛选检查, 及时排除疾病, 做到早发现, 早治疗, 尽量减少GDM对母体及胎儿所带来的危害。

妊娠糖尿病 (GDM) 的规范化治疗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制定的更为专业化、 个性化、 合理化的治疗方案, 深入病患的日常饮食、生活习性, 提出符合患者身体各项相关指标的饮食治疗方法、 运动治疗方法以及药物治疗方法。 由专业人士制定的饮食方案主要通过控制三餐的用量来间接控制糖分的摄入, 进而使患者的血糖水平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同时又能确保孕妇和胎儿对糖分的正常需要; 适量的运动能够提高体内新陈代谢的速率, 加强糖类的消耗, 避免糖类的积聚, 提高相关细胞对胰岛素的灵敏度, 有助于饭后血糖的消耗[7];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主要药物是短效胰岛素, 其药效发挥快, 且持续时间短, 不易对孕妇及胎儿造成潜在危害。

该研究通过采取对比观察的方法分组进行实验观察, 使用规范化的治疗方法对治疗组 (妊娠糖尿病 (GDM) 患者) 进行治疗并定时进行血糖监测, 将其妊娠结局与对照组 (正常孕妇) 的妊娠结局相比较, 显示经规范化治疗后GDM患者的血糖水平较治疗前发生较大改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两者的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相关研究相符[8]。 综上, 对妊娠糖尿病患者采取规范化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地将病患的血糖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明显优化妊娠结局, 且病患对治疗过程的依从性高, 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规范化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来该院进行GDM规范化治疗的75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为治疗组, 另选取75例各项身体机能正常的健康孕妇为对照组, 研究期间, 对两组孕妇的身体各项相关指标进行观察比较, 对比分析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 治疗组GDM患者采取规范化治疗, 记录其餐后2小时血糖值 (2 h PG) 、空腹血糖值 (FPG) 和餐后最高血糖值显著降低, 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母婴患病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通过对妊娠糖尿病患者采取规范化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地将病患的血糖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明显优化GDM患者妊娠结局, 且病患对治疗过程的依从性高, 临床应用价值大。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规范化治疗,妊娠结局,影响

参考文献

[1] 郝素清, 杜长青, 晁雅玲, 等.规范化治疗对妊娠糖尿病妊娠结局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3) :2137-2138.

[2] 刘军防, 尚廷慧, 张巧玲.规范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J].青岛医药卫生, 2013, 45 (2) :117-119.

[3] 邬亚丽.妊娠期糖尿病规范化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干预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 (9) :142-143.

[4] 高晓棠.妊娠期糖尿病规范化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临床医学, 2013, 33 (2) :70-72.

[5] 刘芳.妊娠期糖尿病规范化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19) :155-160.

[6] 王秀霞.妊娠糖尿病规范管理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 2013, 8 (5) :98-118.

[7] 徐蓉, 华刚, 邵顺芳, 等.妊娠糖尿病规范化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4, 34 (4) :452-454.

妊娠反应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该院2013年5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GDM孕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诊断标准, 在孕期24~28周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与葡萄糖筛查试验 (GCT),排除活动性肝炎、原发性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障碍等对血糖有干扰的疾病。 200例GDM患者定为干预组,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5.2±3.1)岁,平均孕次 (1.3 ±0.4) 次 , 平均产次 (1.4 ±0.3) 次 , 平均体质 指数 (BMI)(25.7±2.9)(kg/m2); 另选取该院同期收治的入院前未做相关检查仅在产时确诊为GDM的患者200例为对照组,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5.3±2.9)岁,平均孕次(1.2±0.3)次,平均产次(1.3±0.4)次,平均体质指数 (25.5±3.1)(kg/m2);两组患者在临床基本资料 (年龄、孕次、产次、BMI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方法

GDM筛查方法 : 首次产检行50 g GCT, 观察服糖后患者1 h血糖变化情况,若血糖≥7.8 mmol/L则判定为有危险征象者,则进行75 g OGTT。GCT诊断标准:对GCT ≥11.2 mmol/L者查空腹 血糖 , 空腹血糖 ≥5.8 mmol/L者确诊为GDM, <5.8 mmol/L者则进行OGTT, 对服糖后1 h、2 h、3 h患者静脉血糖进行检测。 OGTT诊断标准 : 正常患者 血糖标准 值分别为 空腹为5.6 mmol/L、1 h 10.3 mmol/L、2 h 8.6 mmol/L、3 h 6.7 mmol/L, 以患者至少其中两项超过正常值判断为GDM。

1.3早期干预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内容以健康教育、运动指导、饮食指导、心理指导等为主。 对GDM确诊患者要及早进行糖尿病教育,让患者了解GDM对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等产生的影响,提醒进行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如何做到有效预防母婴并发症,以此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 帮助树立治疗信心,在准确掌握GDM病症知识的基础上合理调整个人心理状态与身体状态, 提升个人自我保健能力;对于GDM患者焦躁、紧张、恐惧负面情绪要进行及时疏导,与患者、家属一起共同进行心理疏导, 配合定期产检、健康教育排除负性情绪的影响与干扰; 干预期间,要根据患者体质情况、身心状态制定健康饮食食谱,及时补充营养,提升个人免疫力;对于可进行运动锻炼的孕妇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运动锻炼计划,通过运动改善个人体质情况,对于身体状况不适合运动患者,做简单步行锻炼,配合合理休息提升血糖控制效果。 干预期间,要定期对患者血糖进行复检,确保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等始终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1.4评估指标

对于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早产、胎膜早破、胎儿窘迫、羊水异常、产后出血),对两组产妇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死亡)进行对比。

1.5统计方法

临床医学数据均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s)表示,组间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 χ2检验, 检验水准 α=0.05,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两组患者妊娠结局对比情况见表1。 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早产、胎膜早破、胎儿窘迫、羊水异常、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早产、胎儿窘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患者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对比情况见表2。 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死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除去死亡外,其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GDM作为临床妇产科常见并发症 , 与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如胎儿畸形、流产、早产、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等发生关系密切, 会导致围产期新生儿并发症如高胆红素血症、窒息、低血糖、死亡等发生率提升。GDM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有临床报道显示其可能与患者孕激素、胎盘催乳素、糖皮质激素等拮抗胰岛素的升高或降低有一定关系,与患者胰岛素抵抗状态有关。

目前国内临床GDM发生率在1%~4%之间, 检出率、发生率与临床应用诊断标准有密切关系,有研究显示旧诊断标准OGTT的检出率低于新标准IADPSG检出率,因此未来推广应用新标准提升GDM诊断准确性与检出率成为必然。 该次临床研究中GDM患者诊断标准仍旧以OGTT为主, 这主要与该院诊断技术水平、专业诊断人员等因素有关, 需要未来在临床中积极引入新标准以方便GDM患者的诊断、治疗与干预,以便更好的降低产妇妊娠风险, 及早确诊确保母婴安全与健康。 新标准的适用性有助于提升发现孕妇隐匿性糖尿病能力,减少误诊、漏诊等情况,便于及早实施干预与规范管理, 在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同时确保产妇与胎儿的生命安全与健康,降低临床诊疗风险与医疗成本。

对于GDM患者而言,糖代谢异常早期筛查可行性较高, 尤其是孕期24~28周是胰岛素分泌动态曲线最佳时间,因此选择该时间段进行诊断效果最佳,这也是为何该次研究中患者诊断时间主要集中在该段的原因。 对GDM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后,实施早期干预科取得良好效果,临床多项报道也已经证实,早期干预在降低患者不良妊娠结局、 减少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出众表现, 该次研究中干预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及并发症表现也再次证实了这一结果 , 这意味着GDM早期诊断配合早期干预有助于保障母婴安全与健康,降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值得临床中进行大力应用推广。

综上所述, 妊娠糖尿病早期诊断与干预可显著降低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有助于确保母婴健康,值得临床大力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妊娠糖尿病诊断及早期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以该院2013年5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GDM孕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仅在产时确诊为GDM的患者20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早产、胎膜早破、胎儿窘迫、羊水异常、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早产、胎儿窘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死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除去死亡外,其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糖尿病早期诊断与干预可显著降低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有助于确保母婴健康,值得临床大力应用推广。

妊娠反应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为该院产科住院的100 例妊娠糖尿病患者, 收治时间均集中在2011 年5 月—2015 年5 月期间, 对所有患者进行抽签分组方式, 分别分为观察组 (50 例) 和对照组 (50 例) 。 对照组妊娠糖尿病患者:女性年龄为19~36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24.58±3.76) 岁, 孕周为36~40 周, 平均孕周为 (37.28±1.48) 周, 其中26例为初产妇, 24 例为经产妇。 观察组妊娠糖尿病患者:女性年龄为20~37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25.76±2.28) 岁, 孕周为37~40 周, 平均孕周为 (38.76±0.19) 周, 其中27 例为初产妇, 23 例为经产妇。 两组妊娠糖尿病患者之间对比各项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可进行相互对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式: 采用常规治疗, 其中包括对患者讲解关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并禁止患者使用含糖量过高食物, 告知患者在妊娠前期应每月产检一次, 妊娠后期每周产检一次, 并教会患者自测血糖方法。

观察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式: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实施规范化治疗, 其主要治疗过程为: (1) 严格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对患者饮食情况进行调整, 制定健康饮食手册, 控制患者每日的热量和营养需求, 促使胎儿能够健康成长, 采取少食多餐方案,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 计算出患者每日总热量的摄入情况。 (2) 在帮助患者制定健康饮食手册时, 需注意饮食中脂肪、蛋白质以及碳水化合物之间的含量, 其比例为3∶2.5, 同时给予患者补充多种微量元素, 比如叶酸、钙、锌、铁等。 (3) 给予患者适当的运动治疗, 比如进行上臂肢体活动、步行、慢跑等活动, 运动治疗方式因人而异, 保持每分钟心率约为120 次, 每天运动1 次, 每次需达到30 min, 且随身携带含糖量食物, 防止患者在运动过程中, 出现低血糖现象。 (4) 对于经运动治疗和饮食治疗后, 仍血糖偏高患者, 可给予患者使用短效胰岛素治疗。 在患者三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 并随时监控患者的血糖变化, 根据患者的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妊娠结局情况和血糖恢复情况, 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 妊娠结局采用 χ2检验, 血糖水平、平均年龄、平均孕周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妊娠结局

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表明, 观察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妊娠结局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妊娠糖尿病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对比两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

两组妊娠糖尿病患者经不同治疗后表明 (n=50) :观察组妊娠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 (6.48±1.58) mmol/L, 餐后2 h血糖为 (8.45±1.76) mmol/L。 对照组妊娠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 (9.56±1.75) mmol/L, 餐后2 h血糖为 (12.48±2.45) mmol/L。 观察组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患者妊娠期间, 孕妇胎盘的分泌可使其机体内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同时胎盘中的胰岛素酶和蛋白溶解酶不断的增加, 导致产妇机体内的胰岛素失去活性, 从而使产妇并发糖尿病现象[2]。 而妊娠糖尿病患者不仅对孕妇的健康造成威胁, 同时也对胎儿的生命造成威胁, 而使用正确的治疗方式, 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 提高胎儿的存活率[3]。

该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采用规范化治疗, 其主要优势在于: (1) 对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治疗, 能有效地降低患者高血糖现象和患者机体对营养的需求, 制定合理的饮食, 可控制患者的体重, 提高了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度。 (2) 对患者进行运动治疗, 可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通过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 可加强患者细胞中糖的新陈代谢能力以及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 从而使得患者餐后血糖得到明显的降低。 (3) 经过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 高糖仍处于高值状态患者, 可给予其适量的胰岛素治疗, 可有效提高胎儿存活率[4]。

在治疗妊娠糖尿病患者过程中, 需注意的是: (1) 将患者血糖仪监控设置调节为正常范围内, 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1 mmol/L, 餐后2 h血糖控制在<8.5 mmol/L。 (2) 需在经过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后, 血糖仍无变化且空腹血糖>5.6 mmol/L患者, 才可加用适量的胰岛素治疗[5]。

经临床试验研究表明,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实施规范化治疗, 且两组治疗效果相比较表明, 观察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妊娠结局情况和血糖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妊娠糖尿病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规范化治疗在妊娠糖尿病患者中治疗效果确切, 可有效地提高胎儿存活率, 降低其早产率, 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所以其护理方式值得在产科中被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探索妊娠糖尿病患者使用规范化治疗对其妊娠结局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1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有50例患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采用规范化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妊娠结局情况和血糖控制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经治疗后表明, 观察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妊娠结局情况和血糖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妊娠糖尿病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规范化治疗在妊娠糖尿病患者中治疗效果显著, 其可有效地提高胎儿存活率, 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其护理方式值得在产科中被广泛推广。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规范化治疗,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 郝素青, 杜长青, 晁雅玲, 等.规范化治疗对妊娠糖尿病妊娠结局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3) :2137-2138.

[2] 王晓霞.规范化治疗对妊娠期间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 (21) :120-122.

[3] 林棠英.规范化治疗对妊娠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 (7) :98-99.

[4] 李婧.妊娠糖尿病规范化治疗与妊娠结局的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7) :267-268.

上一篇:公司个人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酒店厨师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