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交易方式范文

2024-02-27

金融衍生品交易方式范文第1篇

一、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情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银监会颁布《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之前的时间段,这个阶段中,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银行主要为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这四大国有银行,其他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参与度不高,而在《暂行办法》颁布之后,其他银行以及我国国内的外资银行等银行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在《暂行办法》实施之后,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五家大型外资银行马上向银监会递交了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申请,之后更多的银行也纷纷加入了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市场之中。

根据《中外资银行衍生产品报告》来看,在整个交易市场中金额占比最大的是外资银行,以外汇合约和远期掉期合约为主,从产品类型方面来分析,外汇型金融衍生品交易是最主要的类型,利率型金融衍生品其次,这两种产品占比超过百分之九十,而信用金融衍生品在国外已经流行开来,在国内的普及程度不高。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专业程度不足,对产品的价格确定以及自主涉及的能力不够,我国银行衍生交易的形式以“背对背”交易为主,“背对背”交易指的是国资银行与企业之间无法做到纯粹的双方交易,需要借助外资银行这一第三方进行交易,一种形式是国资银行与企业之间交易完成后需要外资银行平盘,另一种是外资银行直接成为中间方。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银行本身方面的问题

我国国资银行对于金融衍生品交易方面的专业能力不足,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产品设计和定价的能力不足,不能自我确定产品的定价,目前所使用的体系几乎全部是沿用外购体系,当产品发生变化时,国内银行就无法确定定价,只能向外资银行进行询问,这就直接降低了国内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竞争力,这一问题的后果很严重,这会导致以后如果出现了新的衍生品交易类型,国内银行会始终落后于外资银行,始终被外资银行压制。其次是交易形式太依赖中间商,大多数国内银行在与企业之间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时必须依赖外资银行等第三方,自己没有独立完成交易过程以及平盘过程的能力,交易的命脉掌握在自己的竞争对手手中,这也直接导致了国内银行严重缺乏竞争力。

(二)监管方面的问题

我国对于金融衍生品教育的监管存在问题,首先是在设置监管机构时存在问题,我国的监管方法过于传统,然而金融衍生品是一种混合产品,涉及的金融领域和层次较多,具有显著的多行业混合特征,传统的监管方法会导致效率和市场健康度的下降,其次,监管法律法规等方面也存在问题,很多法律虽然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法律框架,但是内容不完善,对很多方面的监管内容尚是空白的,这样一方面会导致监管过于随意,另一方面也会导致钻空子的现象发生。

(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内部管理时往往会出现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金融衍生产品业务交易员超权交易现象、在衍生产品代客交易中未对敞口风险及时估值、表外业务风险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有一定缺陷、关联公司共用一个保证金账户叙作衍生交易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交易时出现安全隐患,直接损害银行本身以及客户的利益。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优化方式

(一)政府方面

要想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是最重要的,政府要运用自身宏观调控的权力来稳定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首先,政府要积极完善金融衍生品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金融衍生品交易做好基础建设工作;其次,政府要扶持国资银行的人才引进工作,提高国资银行的金融产品自主设计与自主定价能力,提高国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政府还要继续推动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保证金融衍生品市场能够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交易环境;此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要在政府的协助下建立自我管控体系,整个监管体系要由行业的自我监管、政府监管以及投资者参与者自身监管三部分组成,需要从个人到政府各个方面通力合作。政府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推动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

(二)商业银行自身方面

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本身而言,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控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就之前发生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来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商业银行在参与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出现了交易风险,其二是投资客户出现风险,而这两种风险逐层累积,最终都会导致商业银行自身的信用和利益受损。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抵抗能力,我国商业银行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在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之前要详细对交易对象和相关法律条文做出研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分析和预防工作,在交易过程中要仔细确定每一条交易内容,还要从银行内部制度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入手加强对衍生金融交易产品的管控能力。

(三)监管机构方面

商业银行要积极和监管机构进行合作,与监管机构一同促进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发展,同时不同监管机构也要进行全面的合作,虽然在政府的主持下我国各个监管机构已经建立了定期交流制度,但是事实上此项制度更多是流于形式,具体的操作情况则并未详细说明。建议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这三大监管机构各自派出专业人员组成专门的金融衍生品监管机构,由此机构专门负责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机构。此外,在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以及法律法规制定工作时,我国要积极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国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发展时间较长,交易经验丰富,因此我国要学习外国制定专门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法律,让金融衍生品交易有明确的法律可以作为凭据。

(四)金融衍生品方面

银行对于金融衍生品本身的交易核心竞争力也是重要方面之一,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对于金融衍生品方面的交易专业程度不足,为了改善这一缺陷有两种解决方案,接下来进行分别介绍。

第一是将目前的较为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的结构进行分解,将一项金融衍生品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降低交易的操作复杂程度和难度,让国内银行凭借自己的能力就能完成整套交易操作,另一方面,将复杂的产品分解为简单的产品可以通过简单产品来平掉风险,目前国内银行对简单金融产品的处理能力是普遍具备的。

第二是提高银行自身的专业能力,起码要做到具备自主定价的能力,要摆脱传统的“背靠背”交易模式,降低对外资企业的交易依赖度,“背靠背”交易方式不仅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的提高,还导致了国内银行利润的损失,让一部分利润流入了国外银行,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进行定价系统的试开发和试运行,要敢于尝试,在保证风险的可承受程度的前提下采用自主研究的定价系统来进行交易,此外还要积极引进国外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系统进行运行和研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可以让我国商业银行提前适应国际市场,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只有拥有自主研发的能力,我国企业才能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

结束语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为了提高在日渐开放的银行业大环境下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商业银行必须进行及时转型和优化,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策略的优化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策略进行了论述,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现状以及优化方式三方面进行了分析。要想完善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市场,不仅需要银行本身的资源投入的业务转型,也需要国家的重视和指导,只有结合各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创造良好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环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越来越热门,但是金融衍生品交易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投机情况严重、风险出现频率高与控制力度不足等,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为了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跟紧经济发展的步伐,银行要优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策略本文对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策略进行了论述,对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具体策略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提高读者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认识,为国内商业银行新时期金融业务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优化

参考文献

[1] 李杏.中美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比较及启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0):119-120.

[2] 陆登强.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J].金融电子化,2018,(03):42-43.

[3] 张哲淳.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及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2,(03):245-246.

金融衍生品交易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工具;金融合约

1.金融衍生品的内涵及作用

1.1金融衍生品的定义

金融衍生品,本质上是从基础资产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形式上是一种金融合约。原油作为基础资产,对应的原油期货、原油纸货都是其衍生品。金融衍生品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其基础资产的价值。基本类型分为远期、期货、掉期和期权,也可以是上述品种中一种或多种特征的混合金融合约。合约可以是标准化的,也可以是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产品。

1.2金融衍生品的特点

金融衍生品主要特点是具有高杠杆性、高风险性以及交易目的多重性,此外还具有联动性、跨期性等特点。

1.3金融衍生品的作用

金融衍生品的作用有规避风险、价格发现、投机套利、资产配置。对冲者采用金融衍生品合约来减少自身面临的由于市场变化而产生的风险,投机者利用这些产品对今后市场变量的走向下赌注,套利者采用两个或更多相互抵消的交易来锁定盈利。

2. 金融衍生品存在的风险

2.1市场风险

主要指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在石油行业中,原油价格、成品油价格、化工品价格的波动都会导致未预料的潜在损失风险,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巨大市场风险。

2.2信用风险

又称违约风险,指交易对手未能履约造成损失的风险。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美林和MF Global等公司破产倒闭,都是近年来国际市场中发生的重大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案例。

2.3法律风险

参与各类交易都应该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准则,一旦无法履行或监管政策发生变化,或法律文书有漏洞,都会造成法律风险。

2.4.操作风险

指在交易时由于人为操作错误带来的风险,具体可以表现为计算机系统故障、个人疏忽操作失误等。国内比较有名的是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光大证券交易员在2013年8月16日的乌龙事件导致当日盯市损失约为1.94亿元。

3.金融衍生品的分类

3.1场内市场

场内市场,又称交易所交易,指所有的供求方集中在交易所进行竞价交易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具有交易所向交易参与者收取保证金、同时负责进行清算和承担履约担保责任的特点。此外,由于每个投资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交易所设计出标准化的金融合同,由投资者选择与自身需求最接近的合同和数量进行交易。所有的交易者集中在一个场所交易,增加了交易的密度,一般可以形成流动性较高的市场。交易产品可以是期货交易和部分标准化期权合同交易。交易门槛较低,参与者既包括银行、公司等大型机构,也包括个人交易者。

3.2场外市场

场外交易,又称柜台交易,指交易双方直接成为交易对手的交易方式,泛指交易所以外的所有衍生品交易市场。这种交易方式有许多形态,既有被市场广泛认可的、合约内容相对固定的产品,也有交易双方自行商定的个性化非标准产品,可以根据每个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设计出不同内容的产品。同时,为了满足顾客的具体要求,出售衍生产品的金融机构需要有高超的金融技术和风险管理能力。场外交易不断产生金融创新。但是,由于每个交易的清算是由交易双方相互负责进行的,因此交易门槛较高,参与者只包括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以及信誉较好的大型公司。

4.套期保值基本概念

4.1什么是套期保值

所谓套期保值,又称对冲。是指企业基于实现自身经营或投资目标的需要,对可能影响其经营绩效、资本负债的商品价格、汇率利率进行可承受性预测,并进行综合预算之后利用金融衍生品工具开展的保护性措施。因此,套期保值本质上是一种转移风险、管理风险的方式,是指针对一个暴露的风险,通过构建并持有与原有风险相反的头寸,实现全部或部分的风险对冲。企业进行套期保值操作,可以通过持有与其现货市场头寸相反的衍生品合约,或将衍生品合约作为其现货市场未来要进行的交易的替代物,无论未来价格涨跌,总会出现一个市场盈利而另一个市场亏损的情形,盈亏对冲,就可以规避或减小价格变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4.2套期保值的目的

規避价格风险,降低价格波动对利润、营业收入和现金流量的影响,使管理层专注于可控制的因素而非商品价格风险,例如西非原油五天转全月保值;保障融资安全,确保还款能力,提供给债权人偿债确定性,降低信贷风险和贷款成本,例如美国页岩油生产商保值;平滑经营目标,确保收入稳定,降低经营波动,确保公司能以更可预测的现金流进行规划,例如中石化燃料油公司期权期货保值。

4.3套期保值的操作

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前,分析识别具体业务风险敞口,根据年度计划和套保策略制定具体操作方案。操作方案要明确风险敞口、总体和阶段套期保值目标、套保逻辑、被套期项目及其数量、交易工具及其数量和期限等。

明确操作方案审批程序,操作方案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后,方可开展操作。发现无操作方案或操作方案未完成审批但已开展操作的业务,要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管理程序。

明确套保对应关系,按照操作方案开展业务。套期保值对应关系的建立、调整和撤销应当符合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避免频繁短线交易。

对于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或生产经营安排发生调整等因素,导致预期套期保值目标产生重大偏离或难以实现的,要重新评估套保策略和操作方案,需调整操作方案的,要列明原因,并履行相应审批程序。

5结语

坚持适时、适量、适当的时机开展金融衍生品工作,对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不因外表世界环境的不利变化而影响企业自身稳定发展,或者是资产价值得到有效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助力企业长远的发展并拥有更强大的实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谢圣姬.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研究 [J]. 复旦大学,2008.

[2]沈群.金融衍生品对企业财务与经营业绩的影响[J].厦门大学,2007

金融衍生品交易方式范文第3篇

1. 期货保证金账户的最低余额被称为( )。

A. 变化保证金

B. 清算所保证金

C. 维持保证金

D. 初始保证金

2. 如果公司通过自有证券库存交易,则这家公司被称为( )。

A. 交易商

B. 经纪商

C. 代理商

D. 中介

3. 买卖期货所要求的诚信资金被称为( )。

A. 清算所保证金

B. 维持保证金

C. 初始保证金

D. 变化保证金

4. 下列关于场外市场(OTC)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易

B. 可以通过交易所场内交易

C. 可以通过电话交易

D. 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交易

5. 如果一家公司作为交易主体参与交易,则其可以通过( )从交易中获利。

A. 与竞争者相比,向客户卖出更多证券

B. 与竞争者相比,从客户处买入更多证券

C. 以高于可以转售价格的价格买入证券

D. 以高于买入价格的价格卖出证券

6. ( )不是电子交易的优势。

A. 利用资金暗池

B. 减少交易足迹

C. 成本更低

D. 专家做市

7. 一般来讲,芝加哥交易所(CBOT)对1.6万美元的期货合约的初始保证金要求为( )。

A. 50%

B. 10%

C. 2% D. 100% 8. 下列关于期货空头头寸持有者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们不需要支付初始保证金

B. 他们通常需要支付期货价值的100%作为初始保证金

C. 如果逐日盯市价值低于维持保证金,则不需要采取行动

D. 如果逐日盯市价值高于维持保证金,则不需要采取行动

9. 买方与卖方直接进行交易的市场被称为( )。

A. 电子通讯网络(ECN)

B. 场外市场(OTC)

C. 指令驱动市场

D. 算法交易市场

二、判断题

10. 买方与卖方直接进行交易的市场被称为场外市场(OTC)。(

正确

错误

金融衍生品交易方式范文第4篇

1. 大多数期货合约在( )进行买卖。

A. 互联网交易所

B. OTC交易所

C. 实体交易所

D. 股票交易所

2. 如果期货合约价格波动性变大,则所要求的初始保证金金额会( )。

A. 需要更多信息

B. 不变

C. 增加

D. 减少

3. 期货保证金账户的最低余额被称为( )。

A. 清算所保证金

B. 维持保证金

C. 初始保证金

D. 变化保证金

4. 一般来讲,芝加哥交易所(CBOT)对1.6万美元的期货合约的初始保证金要求为( )。

A. 100% B. 50% C. 2% D. 10% 5. 如果公司通过自有证券库存交易,则这家公司被称为( )。

A. 代理商

B. 经纪商

C. 交易商

D. 中介

6. 下列关于场外市场(OTC)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可以通过电话交易

B. 可以通过交易所场内交易

C. 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交易

D. 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易

7. 下列关于期货空头头寸持有者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们通常需要支付期货价值的100%作为初始保证金

B. 如果逐日盯市价值低于维持保证金,则不需要采取行动

C. 如果逐日盯市价值高于维持保证金,则不需要采取行动

D. 他们不需要支付初始保证金

8. 一家经纪/交易商公司可以通过( )操作盈利。

A. 只能通过买卖差价盈利

B. 可以通过佣金以及买卖差价盈利

C. 交易所禁止其盈利

D. 只能通过佣金盈利

9. 买方与卖方直接进行交易的市场被称为( )。

A. 指令驱动市场

B. 电子通讯网络(ECN)

C. 算法交易市场

D. 场外市场(OTC)

二、判断题

10. 买方与卖方直接进行交易的市场被称为场外市场(OTC)。(

正确

错误

) 3. 买卖期货所要求的诚信资金被称为( )。

A. 初始保证金

B. 变化保证金

C. 维持保证金

D. 清算所保证金

6. ( )不是电子交易的优势。

A. 专家做市

B. 减少交易足迹

C. 利用资金暗池

D. 成本更低

8. 如果一家公司作为交易主体参与交易,则其可以通过(

A. 以高于可以转售价格的价格买入证券

B. 以高于买入价格的价格卖出证券

C. 与竞争者相比,从客户处买入更多证券

D. 与竞争者相比,向客户卖出更多证券

金融衍生品交易方式范文第5篇

摘要: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大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困境。引发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监管导致的金融衍生品的全球性泛滥。我国经济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如何加速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以迎合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如何又快又稳地发展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并少走弯路?金融危机从侧面给我们提供了生动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内衍生品发展;应时举措

由次贷危机引发并从2008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如一场大规模的金融海啸,瞬间吞噬了几乎全球所有的大小经济体。有人称它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说它百年不遇亦不为过。在这场危机中,垒球金融业最发达的经济体首当其冲。而始作俑者,恰恰是当代金融业最发达,金融创新最先进,金融衍生产品最多的美国。面对危机。我们一方面要设身处地考虑对策,积极应对;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分析,从中汲取教训,从而使我们在今后的金融改革创新中降低风险,少走弯路。

关于危机的根源,想必很多人都不再陌生。归根到底,这场危机是美国的美元国际本位制和美国长期实行的“双赤字”政策植下的祸根,而这场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次贷危机。更为确切地说,是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品危机。但是,即使次贷危机不爆发也会有别的金融衍生产品危机来引发美国金融危机。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保守估计,仅在2006年底,美国境内的股票、债券、外汇、大宗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值约为400万亿美元,为美国12万亿美元GDP的30倍左右。金融衍生品是指从原生资产派生而来的金融工具。由于交易的不透明性,衍生品极易成为扩散风险的工具。长期以来,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实际上一直处于不受监管的自由状态。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很多基金公司、投行不惜铤而走险,借助极高的财务杠杆比率,疯狂发展衍生品业务,远远超出了公司的实际风险承受能力。而错综复杂的衍生产品“关系网”,也将很多金融实体紧密连接到了一起,使它们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危机中,众多国际知名投行、基金公司纷纷落马。即使像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具有百年历史的顶尖投行也不能幸免,着实让人扼腕叹息。脱离实体经济基础和过度杠杆化的衍生市场,已经成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市场。著名投资家巴菲特将其喻为“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它的杀伤性之所以巨大,在于其能够产生的连锁反应。犹如氢弹,先引爆作为前级的裂变弹,造成足够的温度及压力,之后的后级聚变才会开始。金融衍生品造就了人类金融业的空前繁荣,最终也酿成了世界金融史上的超级灾难。

在这里,我不是想把危机也归咎于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本身没有错,它是现代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其他发明一样,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产生,在促进人类金融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金融衍生品,也就没有当代金融业的空前繁荣。在金融业发达的国家,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交易品种也日趋多样。我国也早就认识到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必要性,但目前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产品结构简单,品种单一。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初,曾一度推进发展期货交易和外汇保证金交易等衍生品业务。但是由于当时监管制度还不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未能跟上,导致了该类市场过度的泛滥。国家不得不对其中某些业务进行整顿乃至叫停。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振兴和完善期货市场的政策法规,并增加了一些新的期货交易品种,以迎合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针对国内证券市场的股指期货业务已经酝酿成熟,正在寻求合适的时机推出。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也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由于次贷危机缘故,一些业务已经暂停)。今后,我国还将进一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将有更多、更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问世,我国将在迈向经济大国目标的同时实现金融强国的梦想。目前我国金融行业整体形势稳定,发展态势良好。但实际上,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已经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金融衍生品业务发展的不足更是成为制约金融发展的一大瓶颈。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金融衍生品发展还处在初学者的水平。国内一些较为先进的企业虽然意识到了金融衍生品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无法对其进行很好的理解运用,加之风险意识不足,不少公司在购买了国外投行兜售的衍生产品后蒙受巨大损失。这些鲜活的案例,在给人以教训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反衬了当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

事实表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还要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而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已经使得这种发展变得甘益紧迫。一方面是国内经济的迅速腾飞,中国将迅速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并在世界经济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更完善的与之相配套的金融衍生品服务体系。而经济发展催生的日益庞大的资本市场,客观上既需要多样金融衍生品的推动,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从长远来看,也只不过是牛刀小试。从国际上看,国外发达经济体的金融衍生品业务不断推阵出新。且日趋复杂。其发展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国内某些领域。2006年8月28日,全球最大的金融期货交易所——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了人民币对美元、欧元及日元的期货和期权交易,这很有可能会对人民币汇率定价权造成深远影响。今后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地发展,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如果我国不能在此之前发展完善好国内衍生品市场,未来经济金融的深层发展难免会掣肘于人。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衍生品市场应当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毋庸置疑,我们要大力发展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金融衍生品又是一把双刃剑,不当的使用或者过度的滥用也会给金融产业带来不必要的伤痛乃至重创。我们过去的经验教训和现在世界经济金融的严酷现实告诉我们,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首要任务就是做好监管。自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人们越来越多的提到金融监管这一名词。如果说美国自2001年以来的低利率货币政策是该危机的催生因素的话,那么美国相关机构对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不力则是早已埋藏的隐患。次贷危机证明,单纯依靠金融机构自身对衍生产品风险进行控制是远远不够的。金融衍生产品监管制度和交易规则的缺陷,助长了衍生产品的过度投机,并最终引爆了危机。难怪美国证监会(sEC)主席克里斯托弗,考克斯认为,“大量的没有被监管的类似CDS的衍生品为此次金融

危机的头号恶棍”。

做好监管。国家首先要加强与之相关的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当前对衍生品的立法和监管仅限于期货领域,国家和期货行业协会已经出台了较为完备的期货法律法规以及交易规则。随着衍生产品的不断增加,我国的相关立法和监管也应不断完善。我们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做法和经验,同时,也要针对国内发展的实际,结合过去的经验,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并在实际中不断加以完善,坚决杜绝制度上的漏洞。鉴于衍生品交易的特殊性,要将监管机构的行政监管与交易所的自律监管结合起来,并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逐步加强交易所的自律监管。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监管部门并不是万能的。制度经济学有一句名言:“交易先于制度”。不可能在市场产品交易之前就制定一个十全十美的制度,而要随着市场和发展不断地去完善监管的制度和手段。监管部门一定要注意紧跟形势的发展,在日新月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中不断提高自身监管水平。此外,我们还应该高度重视对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教育、引导。投资者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了解,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不少投资者一方面听信一些推销人员的片面宣传,另一方面又高估了自己防范风险的能力,这是非常危险的,同时也给监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此可见,监管部门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也是强化监管的一个方面。具体做法可以体现在开设专门课程、建立相关资格考试制度等。

在做好监管的前提下,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还要做到有序推进。所谓稳步,是要做到有选择、有步骤地推出。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监管的能力及其他条件成熟的程度,稳步培育市场,逐步推出产品,并依法、公正、适度地对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监管。从世界范围看,在推出衍生品的顺序方面,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不尽相同,1996年对29个国家75个交易所的统计显示。最普遍的衍生合同是指数型产品,然后是利率型产品,最后是农产品。其标的出现的顺序依次是农产品、非贵金属、贵金属、货币、利率、股票、能源、指数和互换。美国的股票衍生品经历了场外股票期根、交易所股票期權、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指数期权、股票互换和股票期货的顺序:1972年推出外汇期货、1973年推出股票期货、1975年推出抵押债券期货和国库券期货、1977年推出长期政府债券期货、1979年推出场外货币期权、1980年推出货币互换、1981年推出股票指数期货、1983年推出外汇期货期权和股票指数期货期权、1985年推出欧洲美元期权和互换期权、1987年推出平均期权和复合期权、1989年推出利率互换期货、1990年推出股票指数互换、1991年推出证券组合互换、1992年推出特种互换。这一过程和美国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过程有关系,每种产品的出现都体现了市场的需求。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监管的能力及其他条件成熟的程度,稳步培育市场,逐步推出产品,在条件不成熟时不去硬推,要积极创造条件,而在条件基本成熟时则要及时推出。当前国内衍生品市场主要是期货市场,而期货市场交易品种多为商品期货。金融期货还处在试水阶段。等到时机成熟,国家就会推出金融期货。目前大家都普遍期待的股指期货就是金融期货。以后,我们还会有国债期货、人民币利率期货、汇率期货等等。有人说,只要有风险存在的地方就有金融衍生品。其实,反过来也一样:有金融衍生品的地方就有风险。因此,我们推行金融衍生品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风险,避免一哄而上,而要选择逐步推进。

要发展好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还需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内地金融业尤其是衍生品市场相对落后,从根本上说是国际金融人才的缺乏。我国现代金融业历史短暂,没有经历过金融业的大风大浪的洗礼。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资历、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同国外同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衍生品领域,这种差距更为明显。国内衍生品市场结构简单,产品单一,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国内的外资银行往往先于我们推出众多的国内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原因。此外,我国金融从业人员更多的是接受产品以及相关理论的教育,研究如何追求更多的利润,风险意识还停留在一个较为模糊的阶段。在人才策略上,我们要坚持培养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香港金融界集中了大批专业知识人才。内地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采取引进香港金融教育方面的培训力量、培训方式、培训教材及考核方法;与香港合办金融学校,或选派合格人才到香港有关金融培训和实践机构短期培训或工作等方法,用各种渠道培养高级金融人才。同时,还要研究对高级人才的使用和待遇问题,加快实现内地金融人才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为我国金融衍生品行业的迅速崛起注入活力。

金融衍生品交易方式范文第6篇

有人说,世界杯拯救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因为它转移了人们的视线,同时也缓解了人们心中的恐慌。也有人说,即使没有世界杯,欧债危机也会结束。希腊2010年全年共需借款540亿美元来偿还到期主权债务,而借款高峰期是4-5月,尤其是5月19日到期的120亿美元债务需要偿还。因此,在欧盟联合IMF在5月2日决定向希腊提供最高达1100亿欧元的紧急救助以及5月10日决定建立金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天价欧洲金融稳定机制之后,虽然市场仍有余波,但欧债危机实际上已经告一段落。区区120亿欧元的到期债务撬动了共达8600亿欧元的应急准备金,这就是“金融创新”带来的“杠杆效应”!

债务究竟有多大

根据欧盟统计局2010年4月22日发布的数据,2009年政府赤字和政府债务无论在欧元区16国还是在欧盟27国同2008年相比都显著增加。欧元区16国政府赤字占GDP的百分比从2008年的2.0%增加到6.3%,而欧盟27国则从2.3%增加到6.8%。欧元区16国政府债务占GDP的百分比从2008年底的69.4%提高到2009年底的78.7%,欧盟27国则从61.6%提高到73.6%。与此同时,2009年欧元区政府支出相当于GDP的50.7%,而政府收入则为44.4%。同样,欧盟27国的政府支出相当于GDP的50.7%,收入为44.0%。政府支出所占比例在欧盟27国和欧元区16国2009年都有所上升,而政府收入则均在下降。所有这些指标都大大超过了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政府赤字不超过3%和政府债务不超过60%的要求,虽然在金融危机时期欧盟暂时放松了对这2项指标的控制。而葡萄牙、爱尔兰、希腊、西班牙等国因主权债务状况的恶化而被人冠称为“欧猪四国(PIGS)”。欧盟2009年经济增长下降4.1%,2010年的预测为增长0.7%。主权债务状况的恶化为欧盟脆弱的经济复苏之路蒙上了阴影。

在金融危机波及欧洲之际,欧盟除了采取措施稳定、重振和改革金融体系之外,还于2008年12月通过了《欧洲经济复苏计划》,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拯救陷入衰退的实体经济。该计划一方面重视短期措施,以刺激需求、提振信心。另一方面,该计划还致力于促进欧洲长期经济增长和持续繁荣。欧盟委员会通过该计划,为各成员国协调政策、共同应对危机提供了政策框架,但具体的实施则在各成员国层面上进行。在启动初期,该计划预计使用金额达2000亿欧元(占欧盟各国GDP总额的1.5%),其中1700亿欧元来自各成员国的财政刺激措施,300亿欧元来自欧盟的直接支持。到2009年春季,欧盟财政刺激实际投入总计已达4000亿欧元(超过了GDP的3%)。巨额的财政刺激计划为后来出现的政府主权债务问题提供了发育的温床。在金融危机时代,政府花巨资拯救了受到冲击的金融系统并刺激经济复苏,但随之带来的是政府主权债务风险的增加。那么,谁来救政府?

事实上,在财政刺激计划还未出台或刚出台,就有一些欧盟成员国陷入了债务危机之中。匈牙利首当其冲。欧盟理事会2008年11月4日决定向匈牙利提供最多65亿欧元的财政救助,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分别向匈牙利提供125亿欧元和10亿欧元的紧急资助。整个救助金额最高可达200亿欧元。拉脱维亚是第二个寻求救助的欧盟成员国,救助金额最多为75亿欧元。罗马尼亚也于2009年5月接受了一揽子国际救助方案,其中欧盟最多出资50亿欧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提供130亿和10亿欧元,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共同提供10亿欧元,救助总额最多也可达200亿欧元。这一轮的救助对象主要是新加入欧盟的成员国,这些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到2009年刚满20年,历史的负担也是这些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如果说,这一轮对新成员国的救助活动还没有导致欧盟伤筋动骨的话,那么2010年初愈演愈烈的欧洲新一轮主权债务风暴则对欧洲以及欧元的稳定带来了潜在威胁。

危机快速回放

这场由希腊政府曝料做假账而开始在欧元区蔓延的主权债务危机,在欧盟发出3枪后(见本刊2010年第5期),未能控制住局面,反而引来更大的动荡。这就应验了兵家的一条金规铁律:要么不出手,要出手就一招制胜。应该讲,欧盟显然低估了对手的实力。4月11日欧盟联合IMF第一次出手,450亿欧元救助计划,市场不领情。5月2日第二次出手,1100亿欧元,危机反而有不断扩散到欧元区其他国家的趋势。5月10日第三次出手,7500亿。市场的恐慌情绪得到了有效控制,虽然有波动,但市场信心在不断恢复。1个月之内连下3道令牌,这可能也是欧盟和IMF历史上不多见的记录。

风暴后的芸芸众生相

危机过后,人们开始清理这次主权债务风暴留下的凌乱的家园,并构筑新的堡垒,以抵御新一轮风暴的袭击。

欧盟

从制度层面上来看,欧元区制度设计的先天不足为这场债务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欧元的诞生是欧洲一体化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欧洲经济货币联盟进入了最高阶段。欧洲央行代表欧元区国家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但财政政策等仍归各成员国负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不对称,使得欧元区国家应对危机的整体能力受到削弱。

5月12日,欧盟委员会提出了经济治理方案,以期解决本次危机中所面临的不足。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在《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框架下,加强对成员国的财政约束。首先,通过《稳定与趋同》计划的整体评估,加强对公约的遵守,预防无度的财政支出;其次,要求成员国的财政框架更好地满足欧盟财政监管;最后,加强惩罚机制,加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过度惩罚机制的启动。德国还提出了一些非常激进的惩罚手段,如取消在理事会的投票权以及实行有序的国家破产。

第二,采取措施消除欧盟内部经济不平衡。欧盟提出加强结构调整,并且同欧盟正在制定的欧盟2020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缩小区内竞争力差距,实现贸易平衡,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欧盟将会设计出一整套指标,用于发现和警告成员国严重的不平衡,据此提出有针对胜的国别调整计划。

第三,深化经济政策的协调,对成员国的预算在提交议会讨论之前,先提交欧盟进行预先评估,避免再次出现又一次的危机。建立欧元区的危机解决框架,以便在出现危机时可以迅速应对,避免耽误时机。

欧盟成员国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采取财政刺激政策,这进一步加大了欧元区部分成员国的政府债务负担。庞大的援助计划帮助欧洲的银行和企业渡过金融危机的难关,但随之带来的是财政赤字的加大、政府债务的增加。因此,削减预算赤字和政府债务以期早日返回《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指标内。

虽然欧盟各国的财政刺激计划最晚要到2011年才能使用完毕,但有协调的退出战略在2009年12月已得到了欧盟各国首脑们的赞同。2010年上半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迫使欧盟一些国家修改达标时间,并采取新一轮紧缩政策。法国宣布未来3年内削减450亿公共开支,意大利宣布在2011年和2012年削减240亿欧元的公共开支,德国宣布未来4年内将削减816亿欧元的财政开支,英国则宣布在今年削减62亿英镑的政府开支。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公布了财政开支削减计划。

金融监管

国际金融体系缺乏监管的弊端在本次欧洲债务危机中再次被暴露无疑。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危机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评级机构调低主权债务等级,市场看空造成希腊政府融资困难;评级机构借口希腊政府融资困难再次下调债务等级,市场进一步看空,希腊政府融资更加困难;在欧元区成员国准备救助希腊之际,评级机构开始调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务等级,造成市场对欧元区的恐慌,危机扩散并放大,呈螺旋型走向深渊。这种事实上的恶性循环给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助不断地并且大大地增加了难度,同时也给陷入主权债务危机国家的政府带来了额外的还债成本。此外,在本次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欧元区风暴中,信贷违约互换(CDS)成为投机者对欧元区发起一系列攻击的主要工具,无实体信用违约互换(naked CDS)尤其是首当其冲。在本次主权债务危机中让欧洲人切身体会到了金融体系缺乏透明度和缺乏监管所带来的伤害。因此,欧盟制定出一套规范金融服务的计划,其中包括最晚在7月下旬之前公布对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结果以减少投机性攻击的空间,尽快通过对金融监管体系的立法并争取在2011年初正式发挥作用,在夏季之前完成加强对另类投资基金(alternative in-vestment fund)经理人管理的立法草案,征求欧盟如何监管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方案,征集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管理的方案,特别是怎样采取适当措施管理卖空(short selling)和“裸”卖空(“naked”short selling)以及信贷违约互换(cDS)。

制度漏洞已经开始填补

其实,欧盟经济在2009年第二季度已经出现衰退触底的迹象。欧盟经济敏感指标(ESI)自2009年4月以来连续4个月小幅回升,消费者和零售业的信息都在恢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值也在回升,信贷市场从2009年初开始改善。到2009年第三季度,欧盟GDP终于出现实际增长,结束了欧盟历史上最长也最深入的衰退。2009年10月20日欧盟经济和金融事务理事会的决议表明,虽然复苏之路还很脆弱,政府向经济和金融领域提供的支持还未到中止的时机,但协调一致的“退出战略”已经有必要开始着手安排。

2010年上半年的欧债危机搅乱了欧洲经济复苏的步伐,同时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经济以及德国出口继续保持应有的动力,它对欧洲经济的拉动是显而易见的。欧债危机中所涉及到的制度漏洞已经开始填补,应该说,如此规模的债务危机在近期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不知道那条“国际章鱼”该怎么预测?

上一篇:军人的使命在于奉献范文下一篇:教师发展自我评价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