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范文

2023-09-18

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范文第1篇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浙江15年前推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2003年6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村庄规划为龙头,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改变。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就此指出:“我们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力争规划和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能够百世流芳的名村庄,命名一批全面建设小康的示范村。我们把实施这项工程作为实践‘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显著的成效。”正是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推动之下,经过多年努力,这项工程有力支撑浙江乡村面貌、经济活力、农民生活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为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带来实践经验。 根据浙江文明网2013年10月发表的一篇文章,浙江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主要有五点: 一是积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二是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总体规划; 三是保护环境,重视村民精神文明建设;

四是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政策激励,积极探索试行土地资产运作、个人资本参与、企业投资经营、业主承包开发、共同投资管理等方式; 五是规范操作,管理到位。

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仍突出

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方面,浙江无疑走在全国前列。但从当前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看,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而人居环境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脏乱差”问题。

另外,很多农村还在使用旱厕,这是导致农村人居环境差的重要原因。 “房前屋后搭茅房,冬天如厕冻屁股,夏天蝇蚊挥不去,稍不留神掉粪坑”的尴尬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不仅如此,国家旅游局2017年5月发布的《厕所革命推进报告》提到,农村80%的传染病是由厕所粪便污染和饮水不卫生引起的,其中与粪便有关的传染病达30多种,最常见的有痢疾、霍乱、肝炎、感染性腹泻等。

总书记高度关注美丽乡村建设

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调研时,明确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调研时表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

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时强调,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关系6亿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关系农村能源革命,关系能不能不断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是一件利国利民利长远的大好事。

对于农村旱厕问题,习近平在国内考察调研过程中,多次走进农户家里,经常会问起村民使用的是水厕还是旱厕。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在吉林延边考察时走进农户家中,他指出,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2017年11月,习近平还专门就“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他表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已经出台

今年2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发布,明确了这项工作的主攻方向和目标。 方案聚焦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领域,集中实施整治行动。

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习近平在近日的指示中再次明确,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但标准可以有高有低。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范文第2篇

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抓并举的时代背景下,是中国率先提出“生态文明”这一全新的理念。早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就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小康新要求”的“十大亮点”之一。这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次十八大再次重申“生态文明”,并将它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提出来,意义更为重大,目标更为明确。

虽说和平年代放在第一位的是经济发展,其次是社会稳定,再次是环境生态。但破坏环境生态所造成的惨烈恶果将远甚于前两者。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加以化解,社会危机可以通过以巨大政治成本加以平息,而环境生态的危机一旦发生,其灾难将会是万劫不复,留给子孙后代一个“国在山河破”的惨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人们文明水准和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大有提高,但尚未真正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绝对相互依存关系,尚未意识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会同时给人类带来危害和隐患,因而某些地区片面经济利益的追求强烈扭曲着环境决策,未能有效采取有节制的休养生息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就拿生命之源的水为例。水利部门只注重社会经济用水,没有认识到还要保证河流的生态与环境需水,我国许多河流开发利用都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合理值,至于“重建设、轻环保”导致的河流污染更是触目惊心。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次有意义的理论创新,更是一种有建树的实践活动。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完成的四项任务: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既是我国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更是就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范文第3篇

1 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花儿沟村是以哈萨克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落, 产业以牧业为主, 不仅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还有着优质的自然环境。以“哈萨克风情体验”为主线, 发展比较优势, 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 积极培育旅游主题文化, 加快旅游基础设础建设, 促进“吃住行游购娱”联动发展, 把花儿沟村打造成为天池脚下民俗体验景区。并且通过产业提升、旅游带动、文化挖掘、村庄整治、圁地整理、生态保护等措础, 将花儿沟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文、宜游”的美丽乡村典范。

全力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致力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建设, 积极发展多元化、精致化、深度体验化乡村旅游产品的大背景下, 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础, 充分挖掘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游牧文化、美食文化。结合花儿沟村的人文资源和产业资源, 发展特色哈萨克民族美食游、哈萨克民俗文化体验游、天然牧场骑行游、天然牧场花海游、冬季阳光温室休闲游、河谷绿栈道观光游、苹果乐园亲子游等旅游经营项目, 促进旅游不村庄一体化发展, 打造乡村休闲度假旅游, 促进花儿沟村发展的全面转型。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 依托有利的交通、区位和特色农产品资源, 与天山天池景区形成联动, 打造面向天山天池游客和阜康市服务的民俗体验示范基地、天池脚下民俗体验景区、开放舒适的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

2 发展定位目标

发展策略1——一产三产高效发展。以宜居生态牧民定居点建设为突破口, 结合发展旅游服务业开发, 打开花儿沟村直接面向市场的窗口, 一面吸引更多的人从传统的畜牧养殖中脱离出来从亊第三产业, 另一斱面为畜牧业和养殖业规划化, 集约化, 现代化打下基础, 同时大大提高第一产业附加值, 提高牧民人均收入。

发展策略2——实现三产品牌化发展。花儿沟村第三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丰富的文化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较好的区位条件和客源市场条件, 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农业资源, 乡村旅游资源, 市场资源都有较高的价值, 但是目前花儿沟村旅游发展面临较大的竞争力, 基础薄弱不具备优势, 旅游发展处于分散和初级的阶段, 缺乏创新性, 缺乏主题和品牌。规划应围绕“天山牧场花儿沟魂”进行品牌推广, 打造集“康养、休闲、高端民宿”为目标的魅力休闲乡村, 实现旅游品牌的提升。以民俗文化为根本, 全面整合花儿沟村的文化和产业资源, 延伸农牧产品加巟产业链条, 附加旅游功能, 实现一产三产化, 农牧业旅游化发展。建设高标准现代服务体系。花儿沟村乡村旅游未来发展方向应该逐步调整发展思路, 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 提升品牌意识, 促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建设。通过乡村整治, 调整发展方向等手段, 为花儿沟村乡村旅游发展增砖添瓦。

发展策略3——打造文化花儿沟。仅仅围绕花儿沟的哈萨兊族文化、美食文化、游牧文化、岩画文化等人文资源、天山天池、前山戈壁、天然牧场、绿洲、天然草场、万亩玉米田、千年榆树、白杨林等自然资源。基于这样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乡村文化, 以产区旅游和体验为核心, 形成不同业态, 共同发展。不其他村落形成差异发展模式。

3 基于旅游发展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3.1 有利于发挥乡村自身的旅游优势, 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近些年, 随着休闲娱乐的方式在世界各个国家以及地区快速传播, 并且也在我国得到的一定的重视。在这种思想热潮的涌动下, 乡村休闲旅游逐渐的从单一的产业发展逐渐朝向多样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发展, 同时也我国各个地区也获得了很好的推进。首先, 和城市相比较, 因为乡村没有职场所带来的压力, 并且也没有外界相关复杂的因素产生干扰, 使得乡村区域自身的生活节奏非常的慢, 这也是城市人员的所需要的一种方式;但是, 因为没有相关建设工程对其所产生的影响, 很多乡村区域都有一定的生态基础以及原始的自然景观;另外, 乡村区域还有一定的民风以及民俗, 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也很高, 但是, 在城市的发展中, 对于西方节日的重视非常多高, 也就是使得城市当中的传统节日庆典逐渐的减少等。城市和乡村的区别也很大, 使得乡村自身的优点也逐渐的体现出来, 这样就在一定意义上使得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还有, 乡村休闲旅游在实际的发展中也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供了良好的便利, 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思想的创新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而将城乡之间的差距缩短, 最终合理的实现城乡一体化。

3.2 有利于推动乡村地区的生态建设, 实现乡村发展的长久持续

相对于以人为本的发展生态旅游发展理念, 在这当中, 主要就是使得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同时对民意规划加强重视, 确保在建设中能够保持一定的传统以及生态型, 按照实际的区域要求来发展特色旅游项目, 对于一些先进的发展理念和乡村旅游相结合起来, 为乡村地区在生态建设中提供良好的基础技术支撑, 以此使得乡村旅游能够朝向很好的方向发展,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4 旅游发展导向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4.1 以乡村旅游为导向, 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第一, 加强乡村旅游, 在一定意义上能够确保乡村资源的合理开发。乡村旅游在发展中主要就是将地方特色资源作为主要的吸引物, 在这当中主要就是传统的建筑以及民居和民风民俗等。采用对这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深度的开发和加工以及整理, 能够使得文化艺术能够更加的浓厚, 对其自身的功能不断的扩展, 使得其朝向观光以及休闲和度假等融为一体的新资源方向发展。在这当中, 相关的地方管理部门就需要采用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 比如, 对对当地的民居当做旅店, 对农产品转化为特产, 这对于农村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非常的有利。第二,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使得农村的收入增加。在这当中, 农村的农民作为主要的角色, 并且使得成为旅游产品实际的开发以及生产者, 者对于乡村创收非常有利, 在一定意义上能够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扩展。地方特产在不断的形成当中, 不断的发展为旅游商品, 从而将农产品的价值不断的提升。第三,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系统工程, 需要对其实施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引导。在这当中, 将乡村旅游作为导向, 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合理的建筑,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产业, 对交通实际的发展科学规划, 对空间布局合理的优化, 以此来实现美丽乡村旅游项目的合理安排。

4.2 重视乡村文化的传承

加强农民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作为发展目标, 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宗旨, 使得人们能够在自身的意识当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 加强对农耕文化的不断开发以及对相关文化的不断丰富化, 实现对乡村文化的不断传承以及重视, 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有效的挖掘, 同时将其作为该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来有效发展。首先, 需要加强对创新文化的发展, 在农业的发展中将相应的文化元素合理的和现代农业融合, 实现农业内涵的不断丰富以及可持续, 对农产品不断实现创新。二是对相关的农家书屋以及乡村舞台灯方面有效的和乡村建设相结合起来, 在这当中, 对乡村旅游合理的对文化与之结合起来, 以此来对乡村旅游文化的自身内涵不断实现丰富化。第三, 需要不断的加强文化建设事业的有效促进, 实现对农村特色文化的有效发展, 在这当中, 尽可能的组织人员实现对特色文化的不断扩展, 采用电影放映以及数字文化宣传的方式来对人们自身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 从而实现对乡村文化内涵实现有效的丰富。

结语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当中, 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 人们自身的生活以及工作节奏也在不断加快, 相关的竞争力以及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加。在这种背景下, 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成为人们当前生活乐趣的一种方式, 同时将其和实际的生活以及工作进行合理的协调。因此, 在此基础上, 加强对旅游发展导向的作用下, 实现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不但能够有效的满足这些要求, 还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乡村经济的合理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前, 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深化, 乡村自然和人们之间的距离也是越来越远, 农村的自然风貌以及生产场景和乡土资源成为人们的理想之所, 并且逐渐的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对于这种主要以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 人们将这种所产生的旅游方式称之为乡村旅游, 相对于来讲, 在对农村原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对农村经济不断提升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 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是当前乡村建设的热点。在旅游经济以及景观方面来对美丽乡村建设方式进行探讨, 这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转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旅游发展导向,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范文第4篇

1.1 水土保持是美丽乡村建设“兴业富民”的最佳保障

根据相关数据表明, 当前很多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面临有较为突出的水土流失严重问题, 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效果、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制约。而永春县在建设美丽乡村时, 通过实施坡体改造, 造水保林等措施, 取得了非常好的水土治理效果,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例如, 永春县岵山镇在建设美丽乡村时, 根据自身情况, 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 制定了人均0.04hm2基本农田, 人均经济林0.055hm2的建设理念, 大范围建设沉砂池、蓄水池、果林等, 在取得美丽乡村较好建设效果的同时, 极大提升了群众收入, 使水土保持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兴业富民”的重要保障。

1.2 水土保持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保障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是生态文明、环境优美。因此,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 应当积极使用水土保持技术, 特别是小流域治理工作, 秉持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 将乡村所处地区的大流域作为依托, 将小流域作为单元, 对村、路、田、林、山等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 可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例如, 永春县苏坑镇嵩安村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 就将水土保持技术为依托, 对嵩安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把家园清洁、河道整治、乡村道路绿化结合起来, 真正将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了生态乡村, 这些美丽乡村建设效果与水土保持工作有着直接关系。

1.3 水土保持可为美丽乡村培育经济支柱

水土保持工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实施, 较为强调以农民收入与农村经济发展为切入点, 确保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因此, 这对于美丽乡村培育自身全新的经济支柱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例如, 在永春县桃城镇仑山村将生态修复和水土治理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开发相结合、与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 建设了大面积的经济林、生态林、果林, 并配备有沼气池, 并在村内积极兴办麻竹、茶叶等水土保持产业基地, 形成了“治理一条流域, 保持一片水土, 建设一个示范基地, 培育一个支柱产业, 致富一方百姓”的良性循环。

1.4 水土保持有助于推动美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美丽乡村建设时,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有助于提升自身绿化水平, 这对于美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例如, 永春县吾峰镇在美丽乡村建设时, 就将水土保持作为依托, 非常重视自身生态旅游的发展, 在充分利用当地人文建筑与自然特色风光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 对乡村内生态环境进行了重建与修复, 形成了旅游生态特色景观、生态工程建设景观等。这就是在全面借助水体保持工作的同时, 将自身建设成为了“宜居宜游宜业”美丽乡村。

2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永春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 不进则退”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上级水土保持工作部署, 坚持水土流失治理同流域整治、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建设相结合, 强化措施, 狠抓落实, 全力做好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各项工作, 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为建设“美丽永春、宜居永春”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

永春县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任务仍十分艰巨, 主要表现为:一是建设任务重。永春县地处晋江上游, 是山美水库的重要水源地, 是全省22个重点水土流失县之一, 全县仍有水土流失面积17 493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12.02%, 水土保持建设任重道远。二是治理难度大。永春县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县, 地貌以中低山地为主, 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 极易引发水土流失、崩岗侵蚀和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尚存的水土流失区都是治理难啃的硬骨头, 或是地处偏远山区, 交通不便, 治理难度大。三是生态意识弱。一些开发建设项目业主不够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水保措施落实不到位, 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忧患意识和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意识有待增强。

3 新形势下水土保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3.1 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思路进行调整

首先, 美丽乡村建设应当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具体实施时, 应当将美丽乡村作为重点建设对象, 对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应当重点治理, 这个过程中需要全面结合农村农业项目重点开发、土地整理项目、生态公益林保护、农村能源建设等项目, 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水土保持网络体系。

其次, 美丽乡村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时, 应当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产业调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全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统筹项目进行规划, 特别是对于经济林、果林等应当大力发展, 从而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 为乡村带来更多的致富产业。

第三, 对美丽乡村水土保持工作思路进行调整。特别是对有梯田存在的区域, 应当全面禁止建设梯田, 防止出现更大范围的水土流失问题。同时, 应当将道路边坡工程、乡村排水工程、农村饮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全面结合到一起,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工程, 将生态文明、村景优美、村容整洁等提升到更高的档次上。

3.2 谋划水土保持项目生成

围绕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及全面治理的任务, 深入调查, 科学谋划, 生成一批生态效益突显、对经济社会有较大影响的水土保持建设项目, 争取更多的项目能列入国家和省、市治理计划。

3.3 强化开发建设项目监管

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和《福建省水土保持条例》, 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 严格查处破坏水土资源的违法行为。加强城镇化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 搞好城镇周边和开发区水土流失防治。加大对山地资源和矿山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 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强化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 提高监管效能, 切实做到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

3.4 提升水土流失治理亮点

加强对中央和省、市重点治理项目的管理, 继续深化通过小流域治理把水土保持与家园清洁、河道整治、绿化提升、景观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的做法, 树立精品意识, 突出治理新亮点。

3.5 加强水土保持能力建设

继续深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 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 共同促进公路、水利、矿山、电力、开发区建设、房地产开发等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制度的落实, 争取在水土保持方案申报方面达到应报尽报。

结束语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对于增强美丽乡村建设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永春县各个乡镇实际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情况等方面的影响, 美丽乡村在具体实施中, 水土保持工作仍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 这就需要在构建美丽乡村时, 切实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当前党和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要求, 采取针对性措施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效能。

摘要: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 应当将生态文明建设放置到突出位置。而农村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质量至关重要。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 水土保持是其主要内容与重要基础。文中从水土保持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作用分析入手, 并以永春县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为案例, 探究了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提出了新形势下水土保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水土保持,美丽乡村,建设,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永然, 陆根尧.产业生态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6, 32 (01) :23-29.[2017-08-09].

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范文第5篇

一、乡村景观设计综述

近代以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开始关注乡村景观设计。在不同行业间, 关于乡村景观概念的讨论从未间断过。如:从旅游学视角来看, 乡村景观包括乡村聚落空间、经济、文化、社会空间, 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空间结构体系, 并且这些元素之间相互渗透、联系、表现出不同的旅游价值;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来看, 乡村景观是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主要包括村落、水体、动植物、农田等要素;从环境资源学视角来看, 乡村景观是景观综合体, 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生态五大价值属性。为了保护和修缮乡村景观, 本文主要从景观规划设计角度对乡村景观的概念进行设计, 旨在最大程度低实现乡村的价值, 营造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特色。

二、乡村景观设计现状分析

1、缺乏乡土化意识

目前, 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 我国已经呈现出“城市包围农村, 农村走向城市”的总体态势。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深入, 在乡村建设中, 中国传统乡村形态不断被分解、丧失, 城市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乡村发展历程中的文化积淀出现了一种衰落的迹象, 乡村景观设计乡土意识淡薄, 缺乏乡土化意识。

2、缺乏个性, 没有乡土性和艺术性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的环境建设, 但实际在建设过程中, 园林景观出现了“批量化”的生产。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 我国编制了村庄总体规划的有63.46%, 虽然具有了统一的规范, 但是这些规划缺乏个性, 园林格局混乱, 具体到地方设计没有做到合理变通, 出现了大量雷同的形式, 没有因地制宜, 甚至有的是生搬硬套, 缺少地域性乡土气息。

3、脱离了乡村环境, 与乡村生活脱节

目前, 我国乡村的环境景观也有别于城市的环境景观, 大部分乡村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中, 只有部分发达地区的乡村建设处于领先地位上。并且在生产上, 大部分乡村继承了中国传统农业模式。而在乡村景观设计上, 我们不要照搬抄城市景观营造模式, 要根据乡村特点, 充分考虑乡村景观构成的要素。如果只是片面的追求城市景观营造模式, 就会缺乏与农村生产生活的联系性, 与乡村生活脱节, 背离乡村生产生活。

4、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论证, 破坏了乡村的生态平衡

目前, 在规划你和设计上, 乡村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着一定的不理性, 虽然说我国的乡村环境景观建设方兴未艾, 但是乡村景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结构不平衡。同时由于在建设期间, 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论证, 对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 造成了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对乡村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因此,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 我们要坚持“反规则”的设计原理, 在不影响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统一指导, 最大限度地保护乡村生态。

三、地域性乡村园林景观设计研究-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视角

1、要充分将地域环境、乡土特色、区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目前, 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受西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很深, 而乡村园林景观设计也不例外, 呈现出过度“西化”、“城市化”的特征。因此,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 满足改善乡村环境的需要, 满足外来游客和村镇居民的审美需求, 在美丽乡村的园林景观设计上, 我们要结合乡村周边设施, 注重乡土情怀, 利用艺术的手法, 合理运用乡土植物, 将地域环境、乡土夜色、区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反映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下的地域性环境, 真正的使园林景观体现出乡土情怀和地域特性。

2、在景观材料选择上要体现出地域特色

目前, 乡村园林景观材料大多使用易施工、购买简单、建成效果好的城市景观设计材料, 但是这些材料缺乏地域特性, 在景观建成初期能够呈现出一定效果, 但是工业化的材料能够增加后期维护成本, 使得景观设计和乡村环境格格不入。因此, 为了简化后期维护成本, 我们最好要就地取材, 充分地体现出园林景观的地域特色。

3、优化乡村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 乡村环境呈现出加剧污染的趋势, 大量的农药、化肥使用, 城市化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加剧。并且, 为了引导高排放, 我国出台了很多措施, 低产出的企业向城市郊区、乡村迁徙, 这导致乡村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 在现阶段中, 在乡村园林景观设计中, 我们要优化乡村生态环境, 注重利用景观设计各要素的环境净化、微生物的分解功能, 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如:为了吸收和分解空气中的污染物, 我们可以运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植物。

四、总结

乡村地区承载乡村居民的生活, 乡村景观设计虽然有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 但是为了实现地域性乡村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 还需要我们在建设理论、设计动态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摘要:乡村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空间结构体系, 是指由村落、水体、动植物等要素组成的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具有效用、功能、美学等价值。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 对乡村园林景观进行设计, 能够改善乡村环境、提升乡村环境内涵。本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视角, 主要对地域性乡村园林景观设计进行了思考, 以期能够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地域性,乡村园林景观设计,美丽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曲会颖.对园林景观建设方案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 (15)

[2] 何永.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4 (01)

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河南;乡土景观;构成;符号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课题名称“建设美丽乡村——河南乡土景观符号研究”,编号2017-ZDJH-208]

一、乡土景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用的优势

自2013年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方向后,我国乡村建设进入到了新的阶段,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传统乡村聚落规划水平落后、面貌差的局面得到了极大地改观,同时一批将地域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完善的典型乡村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榜,例如浙江吉安、安徽宏村等在美丽乡村规划上凸显了乡村景观与其符号的再生。但在国内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广大农村,其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上只求“高大全”,大量应用新式建筑材料,向着城市化规划方向靠拢,使传统乡村聚落失去了原有的风韵,使历经时光洗礼的乡土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与忽视,各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毫无地域特色与乡土气息,俨然是城市的微缩。

乡土景观确切来说是农业生产生活中经过自然与劳动人民共同选择而形成的质朴的景观。乡土景观没有太多的人工雕刻,蕴含着生活性、自然性和功能性等特点。乡土景观是基于地域文化而产生的,生态系统稳定,带给人们和谐、亲和的心理感受,同时具有极强的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应用乡土景观,不仅是保证美丽乡村富有地域特点的基础,更是尊重人的情感和习惯。乡土景观应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如下:

第一,是美丽乡村设计规划的源泉。美丽乡村的设计规划不可采用单一的设计元素,而形成全国、全省大统一。乡土景观是在乡村聚落自身发展的文化基础上衍生的,所以有针对性地对乡村聚落进行美丽乡村改造,其拥有的原始乡土景观是新规划的基础,也是美丽乡村特色的保证。

第二,乡土景观是当地人生活习惯和文化认知的表达,重视乡土景观的重现,是人们归属感和向心力的保证。

第三,乡土景观的应用是美丽乡村规划成功与否的保证。脱离了乡土景观和当地人认同的空间形式的规划设计是失败的,所以依托乡土景观,能使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更有针对性,也使规划思路更清晰。

第四,景观的存在同时是符号的存在,景观设计师在寻找景观符号的同时也是在创作符号,乡土景观在其形式的表象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更接近参与者的内在灵魂。对于乡土景观符号的构成理解,是在创作新的城市环境下景观符号的有效指导,这是乡土景观传承的需求,也是现代景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河南乡土景观的构成

乡土景观发源于农村,由于河南各地水文、地质、人文等大相径庭,所以笔者进行了广泛地调研走访,深入农村,将河南乡土景观的构成分为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聚落景观三类。这些景观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构成了乡土景观。

(一)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是由自然山水、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和气候水体等构成的景观,是一个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总和。自然景观的重要特征是天然性和真实性,在河南乡土景观中,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地形地貌

河南省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几条山脉横贯其中。西部和北部以山地为主、中东部为平原、南部地区为丘陵地势。在多样化的地形下,河南乡村景观在省内各处的视觉表现也不同。在以山地为主的地区,乡村聚落的房屋建筑大多在坡地上,背风向阳,而较为平坦的则为耕地。在聚落发展中,高低错落的房屋形成了一道美妙的乡村景观。在南部丘陵区,建筑大多在开阔地,房前屋后的水塘、耕地与房屋又构成了合乎地形地貌的乡村景观,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地形地貌的利用,尊重自然选择和当地风水理念,是规划中的重点。依照地形规律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改造,保持乡村景观的自然性。

2.气候水体

河南地处亚热带的北部,四季分明,气候差异明显,差异性较大,所以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在乡村景观体现中也有明显差异。例如在豫西北少雨地区,乡村中取水渠、水窖常见,房屋墙壁厚,御寒性能好。而在南部降水量多,河流、水塘常见,房屋建筑显得更加精致,房屋中隔湿层是必不可少的。

3.植被与作物

乡土景观中的植被与作物是在千年历史选择中形成的,能够适应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生命力强、生态稳定性佳。乡土景观中植被与作物的文化性很強,不仅是乡村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更是村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豫北山区,耐旱喜寒的植物更多,例如松树、柏树。而在南部地区,阔叶树木更多,喜水的竹子更多。在作物上,除了南部地区以种植茶叶和水稻为主,其他地区以小麦、玉米为主。这些作物对乡村生产方式有很大的影响,相对应的乡村景观也不同。例如种植小麦的地区,石碾、石磨常见,但南部地区舂米的器具更常见。这些乡村景观植根于地域差异,具有很强的人文基础,所以在乡土景观规划建设中,合适的植被和作物选择是凸显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

4.色彩

色彩是构成乡土景观的重要元素。乡土景观中的色彩大多是自然色彩表现,例如植被由于季节变化的色彩、房屋建造时使用的材质的原始色彩及地形地貌中体现的土地色彩等。这些色彩对乡村景观的整体基调起到了渲染作用,所以在规划乡村景观时,对色彩元素的应用不可忽视。

(二)聚落景观

聚落景观是乡村聚落形成过程中由于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以房屋建筑为主的空间结构。包括了聚落形态、道路、建筑、材料等。

1.房屋建筑

河南乡土房屋建筑主要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各个地区的形式和结构都不同,以适应地域文化与自然条件。在房屋建筑材料上,以土、石材、砖、瓦和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肌理、质地和色彩大多是保持了原始的模样。在设计手法上无定式,自由性大,受官式建筑的传统形制影响小。例如在河南济源、安阳地区以夯土、石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房屋构造简单,以坡顶为主;而豫中地区则以夯土和砖木为主,以平顶居多;南部地区以芦苇、黏土和青砖为主,双面坡顶的房屋居多。

2.庭院景观

著名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说过,庭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华和灵魂。庭院景观首先是功能性的保证,例如为村民提供晾晒粮食、衣物,以及养殖家禽家畜等空间,也是聚会聊天、吃饭乘凉的场所。河南庭院景观的格局一般为四合院、三合院和窑房院为主。

3.街道景观

乡土景观中的街道景观是以道路为基础而产生的景观,起到连接聚落、连通空间的作用。其景观主要包括街道路面铺设的材质,有三合土、砖、石材等区分,同时还有街道节点的附属物、建筑立面等景观要素。

4.农业景观

农业景观是乡土景观的核心元素,包括了农田景观和生产工具景观。农田景观不仅具有基本的农业生产性,还具备了对自然适度改造的艺术性,体现在农田的形状、大小、空间性等。不论是山区农田高低错落的落差美,还是坡地农田依山而立的顺势美,亦或是一望无垠的稻田震撼美,都是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体现。

而生产工具景观是由于传统农业生产的手工性,以锄、犁、套车架、石磨石碾等为主,在河南不同地区,其生产工具也不相同。这些生产工具乡土气息浓厚,尤其是在当下机械化大生产的背景下,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体现的文化价值、情感价值更重。

(三)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乡村的社会性活动形成的,以文化性为主,体现了当地村民淳朴的文化认知。

1.农耕文化

河南自古以来是农业大省,农耕文化根基深厚,农业制度、农业耕种思想等根深蒂固,民间针对农耕的谚语不胜枚举,而农业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更是人文景观中的活化石。例如河南淮阳地区每年农历三月三的人祖庙会,参加祭伏羲祭祀活动,以祈祷来年的农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仰韶文化传留下的陶瓷用品、纹饰等,也形成了农耕文化的图腾,在农民群体中有很强的认同感。

2.民俗与手工艺

民俗是乡土景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包括饮食、戏曲、绘画和服饰等。河南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传统民俗文化在河南省内的保留很多,以节气、婚丧嫁娶活动等为主。例如洛阳的水席文化、焦作的太极文化、安阳的开山文化、登封的武术文化等。手工艺是乡土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乡土景观的组成,对乡村文化的体现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开封的汴绣、洛阳唐三彩、宫灯、豫西剪纸、朱仙镇年画、淮阳泥泥狗等。

三、河南乡土景观符号

景观设计实际上就是在处理符号。那么,在继承景观符号形式上,获得符号原本所含有的意义,而摆脱既往的符号表面形式及其之间的结构,以全新的形式和结构再诠释、发展需要传承的意义即是景观符号意义上的表达,才是传统文化在景观符号设计中表达的最高境界。同时,对于乡土景观符号设计的受体世界中或记忆里为其找到一个可类比、可联想的“原型”,才有可能对其进行分析判断,进而认知它、认同它并且欣赏它。而这种“原型”是现有场地所承载的乡土风貌,实际上就是乡土景观的符号原形,而不是割断文脉的外来景观符号。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取:

1.引借:从乡土景观原型中截取某一部件或是图案纹样重新组合,创造新秩序和新关系。2.易位:某一系统整体形象的各部件在被打散破坏后,可以根据时代的审美意识,移动、调度原有位置进行重新定位。3.重合: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原来各自独立的部件相互叠合,构成“第三形态”。4.材质:从传统乡土景观构成中抽取有代表性的片断或者元素,用现代新型材料(如不锈钢、镜面玻璃、陶瓷壁砖、霓红灯等)来建造,表现出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5.减舍:让旧景观的精采片段融入新的景观中,成为新景观的一个部分,使历史得到延续,新旧景观得以相互协调。6. 虚幻:景观设计中将古典乡土装饰符号通过反射、虚化而虚拟在景观上,达到特殊的效果。

在河南建设美丽乡村中,乡村景观符号的提取来自传统乡土景观的构成。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必一刀切建设大面积统一的格局,要因地制宜地建设。例如房屋建筑规划中依据地势地貌设计合理布局,在房屋建设中应用民俗符号;例如焦作温县可将太极文化中阴阳学说应用在聚落建筑设计上,也可将传统纹饰应用在外立面装饰上。在材质选择上,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但外立面的肌理、色彩可以将乡土景观中夯土、石材的特点呈现出来。在庭院设计中,保留传统四合院、三合院的格局,但又进行创新改造,使空间利用率更高。在安阳滑县某美丽乡村建设中,建筑的屋顶采用坡屋顶的结构,屋顶材料结合现代工艺技术采用当地的琉璃瓦,建筑的墙裙采用当地的石材,院落的铺装使用透水砖,用鹅卵石拼合吉祥图案,休闲广场的挡土墙以乡土田园式的石块垒砌。将传统乡土材料、构造和布局方式与现代材料技术结合,营造新的乡土建筑。在社区的广场和商业街设置生产工具、农具等雕塑、老物件,营造乡土意境。在公共建筑上,将祠堂、牌坊、土地庙等元素融入其中。年画、窗花等民俗符号也可移植到其他设计规划中,使乡土景观符号不再局限于专有领域,使乡村处处有景观符号的体现。

四、河南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景观的营造

河南地理位置特殊,东西南北中各部分都有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景观。例如西部与黄土高原连接,南部又受荆楚文化的影响,所以在乡土景观营造上即便是一省之内也不可一概而论。在河南乡土景观的营造中,要根据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的传统乡土景观因地制宜地进行营造,具有浓厚乡土景观的新农村是对当地土地和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尊重,也是乡村精神的反映。在营造方式上:一方面要基于傳统乡土景观的构成和地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要对乡土景观符号进行创新。营造方式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移植式再现。移植式再现是指将传统的乡土景观直接应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例如河南乡村中常见的牌坊、照壁、祠堂、土地庙等。这种移植式再现是指乡土景观的营造方式是“保护式”的,更是“原汁原味”的。据笔者的调研,河南许多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都有这类乡土景观的营造。不仅有生活生产方式的移植,也有宗教信仰文化的移植,保留了乡土景观的原貌,对人们有极强的亲和力;但是这类乡土景观的营造如果把握不好,不仅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助力,反而会起到副作用,因为移植方式过于简单、提炼不足,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容易陷入传统落后的境地。对于此类营造方式,笔者持审慎的态度。

第二,再生式营造。再生式营造是指在对乡土文化、乡土景观和地域性进行综合考量后,对乡土景观符号的再应用。例如传统乡土景观中水文符号、建筑格局符号、农作物种植符号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嫁接式营造。在河南信阳地区,将茶文化、水稻文化中丘陵、茶山、稻田等符号应用在乡村建设上,使美丽乡村的整体格局更突出这些元素,同时人们的认可度和归属感更强。再生式营造讲求将传统乡土景观符号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充分发挥其内涵和内蕴的作用。又如在豫东地区,因为是黄土高原的过渡带,传统的取水方式是压水井和窖井,在建设美丽乡村时,此类落后的生活方式注定不会再现,但是压水井和窖井的符号形式可以成为乡土景观呈现在村广场的景观展示序列中。再生式营造重点是乡土景观符号的提炼和创新式应用,题材广泛,是当前河南建设美丽乡村中最重要的乡土景观营造方式。

五、结语

笔者通过对河南乡土景观的调研,认为乡土景观是建设美丽乡村必不可少的元素,更是保持乡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乡土景观不能单纯复制,应提取其符号,符号代表了乡土景观的文化性和功能性,使美丽乡村规划和建设回归初衷。在河南这样一个具有千年农耕文明的省份,乡村景观所附着的乡土特色和蕴涵的传统民俗文化氛围,是其他文化和符号都无法替代的。因此,挖掘乡土景观符号,将其更好地利用,是未来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李鹏波,雷大朋,张立杰,吴军.乡土景观构成要素研究[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6,(07):224-227.

[2]周景崇.论乡土聚落景观文化思想在现代村镇设计中的转换[D].苏州大学,2007.

[3]李树华.从乡村景观建设的城市化,走向城市景观建设的乡村化[J].现代园林,2007,(12):1-3.

[4]陈如一,张晋石,余刘姗.国际与本土艺术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范例——羅伯特·布雷·马克斯景观中的地域特性再认识[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14.

[5]邢燕,张轲.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农村景观规划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9):225-228.

[6]黄琴诗,朱喜钢,陈楚文.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编码与派生模型研究——以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6,(10):89-93.

[7]戴松青.“燕城古街”乡村景观营造——北京市雁栖镇范各庄城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6,(01):28-31.

作者单位:

许昌学院

上一篇:道路桥梁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体罚男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