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

2023-09-21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营造“三个环境”,奠定人才工作基础

全县各级党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奠定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强化舆论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了确保人才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按照省、

市委的要求,师宗县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组织、人事、劳动、计划、经贸、科技、财政、教育、卫生、农业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组织部门专设了办公室,并制定各成员单位和人才办公室的工作职责,进一步理顺了人才工作机制,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为全县人才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各级党委通过召开人才工作专题会议、各类新闻媒体和网络宣传等形式,深入学习和传达党和国家及省市的人才政策,并对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报道,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制定措施,完善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县委把制定政策和完善制度作为做好人才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委先后制定下发了《中共师宗县委师宗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师宗县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任务分解》,对创新人才理念、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形成良好的机制和体制,以及人才的学习、培养、开发、培训、使用、引进、管理、流动、激励、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办法。结合省、市委制定“十一五”人才规划有关文件精神,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对全县各类人才队伍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

面进行了深入系统地调研,建立了包括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高层次人才等在内的人才资源信息库,制定了《师宗县“十一五”人才规划》。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面对全球一体化的世界经济格局,国家之间的竞争力源于人才的竞争力,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人 才管理体制机制优越性的竞争。 虽然,我国的人才管理知识和理念正逐步与国际接轨,但是,我国还处在理念“天上飘”,机制体制“地上爬” 的尴尬状态。是什么原因呢?理念落实不到体制、机制、制度和流程建设上来。 目前国内人才管理现状参差不齐,体现在人才管理的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滞后,人才有能量,但“闷”在里面释 放不出来;缺乏内在冲动和激情,改革思维发紧;过于实用主义,人才管理缺乏理念牵引和战略思维,用人 上往往是短期行为;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行为滞后于理念。 为贯彻国家关于促进“国际人才本土化,本土人才国际化”的方针,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提升国家的核

1、人才战略与目标的依据来源于国家发展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不是单一的行政政绩需求 政府和企业都已明确人力资源作为战略性资源,都在制定人才发展与战略规划,但是,由于人才战略、目标 不是依据国家社会发展战略、或企业发展战略的需求,而是依据政绩的需求,搞人才政绩工程;导致在进行 人力资源规划的时候盲目追求所谓的“知识高地、学历高地、职称高地”,不是根据实际发展的需求、根据区 域社会经济的产业特点,确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是单一追求引进多少博士生、硕士生,引进多少教授或 院士。其结果导致 这些高端人才来到以后没有任何科学研究及发挥才能的基本条件,其实这是人才资源最大的浪费和不尊重。

2、只有市场导向的人才资源变革与创新才能真正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才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才能真正将区 域人才市场融入国际人才市场。 人才的市场驱动要以客户价值为导向,要将人才进行分层分类,要根据人才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依据人才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人才资源产品与服务,需多要样化的人才资源雇佣模式。确立市场导向的人才 资源变革与创新的方向,真正为人才创造价值、激活创造力;依据市场人才竞争与配置法则来实现人才资源 的有效配置;以人才价值本位的确立与推动人才价值创造为目标,要贯彻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的理念,以此来 设计人才的体制和机制。

3、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化转型,人才的激活和人才的流动需要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

专业化水平与能力。 垄断性的资源,我国人才中介机构的最大弊端。也正是垄断性资源造成人才中介机构研究、开发、培训、服 务人才的单一化、同质化、低效能,建立国际化人才战略和实现国内人才国际化、国际人才本土化宏伟目标, 政府就要下决心彻底打破政府供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框架,转化为市场化运作,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唯 有如此,才能迫使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站在高度的战略位置,提高服务意识和高质量的服务产品。

4、人才概念与范围的市场化与社会化,目前我国人才的概念单

一、模糊,缺乏标准和评估机制。 什么叫人才?能创造价值的人,就是人才!因此,必须建立以能力、价值、贡献为基准的人才观。打破以学 历、职称、资历、身份等作为标准德旧观念、旧思维,要把能力业绩作为人才的核心标准,树立“大人才观”。 树立人才价值为标准体制机制

1、建立能力型、业绩型为评价依据的体制、机制;人才的选拔、培养方向多样化,改变晋升职位为职业生涯 唯一途径的观念,鼓励人才向能力型方向发展,淡化职务、权力,强化目标、责任,实行问责制。 把管理能力强、业务能力强的人才,赋予更大的责任,承担更多的规划、决策、组织、领导、指挥、协调、 领导职能,打造“精英型、领袖型”的管理者,建立以职务和能力为基础,以职责为中心,以素质模型为标准, 以人员测评为手段的人才评价任用机制;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把碌碌无为的庸才淘汰出局。

2、 通过科学分配体制、 机制创新, 推进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多元化价值分配体系, 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要实行分层分类管理,人才层次不同、需求不同,对核心人才、通用人才、辅助人才、特殊人 才,采用宽带薪酬体系和多样化雇用模式;价值分配形式可采用晋升、加薪、培训机会、绩效奖金、福利保 障、股权、期权、终身荣誉等多种形式。

3、人才信用与道德体系的创新。针对人才缺失、流失、恶性挖墙脚现象,以及人才流动带来商业机密的泄密, 特别是产品研发成果的泄露给组织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必须建立整个社会的人才信用和道德评价体系;对丧 失商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人才,要予以道德谴责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构建系统性管理人才的体制机制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力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与创新要从体制、 机制、流程、技术四个方面上共同展开,对人力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与管理。 一个组织要通过引入体制、机制使人力资源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体制、机制要发挥作用

必须通过系统化、制 度化的设计来保证;体制、机制的作用要通过人力资源的流程来实现;以客户为导向建立人力资源的业务流 程体系,打通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与企业其它核心流程的关系;体制、机制、流程最终要靠技术体系作为支撑, 才能提高整个人力资源系统的效率。

1、以牵引机制为基础,通过建立职位说明书、任职资格标准、KPI 指标体系、培训开发体系、绩效考核体系、 薪酬福利体系、企业文化体系,把组织与人才构筑成一条牢不可破的价值链,塑造凝聚力、向心力很强的高 绩效团队。

2、以激励机制为导向,尽可能满足人才的内在需求,不管是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层次需求理论,还是克 莱顿?爱尔德弗创立的 ERG 理论,都针对人需要成功的动机提出更高的需求,因此,组织在薪酬体系设计 、 职业生涯规划、升迁异动制度、分权与授权机制上予以人才最大限度的满足。

3、组织不仅要有正向的牵引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推动人才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业绩,而且还必须有反向的竞 争淘汰机制。外部市场的压力迫使组织必须激活人力资源的潜能,防止人力资本的沉淀或者缩水,竞聘上岗、 末位淘汰是组织的竞争与淘汰机制的科学体系。

4、职工的行为必须符合组织的发展要求,员工任何偏离预定的轨道上运行,都是被否决的因素。以 KPI 指 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辅以 360 度的评估体系,是组织对员工正确做事、做正确的事的约束监督机制的 根本体现。

5、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 组织和职工之间的关系是靠两套制约体系, 一是机制, 通过流程化、 制度化使职工知道要他这么做;二是自律,职工与组织达成心理契约,职工自觉自愿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 力、高标准、高效率地自我计划、自我工作、自我检查、自我评估、自我改善。 健全国际化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

1、要从全球视野的角度广纳人才,建立多样化的人才通道,要建立有利于人才快速流动的高速公路和绿色走 廊;政企之间的人才流动、体制内外的人才流动、国际国内的人才流动、城市乡村的人才流动、东部西部地 区的人才流动等等人才流动壁垒必须彻底打破;不分国籍、不问户籍、淡化学历、强化能力,实用型、务实 型、创新型、学习型、复合型、感恩型的人才,只要达到组织的需求条件,就是组织的基石、柱石。

2、构建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有赖于创新与此相配套的评估机制、培养机制、责任机制、运行机制等,做到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营造人才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由制度管人提升为文化管人、育人、

用人、留人,改革户籍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用人制度等,打破人才身份、条块分割、所有制等限制,为人 才流动创造一个公开、平等、宽松的环境。

3、建立国际化、专业化、信息化的人才市场体系,着力构建的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网络健全、服务规范、 功能完善、规模经营、统一开放、指导监督,实现现场招聘集市化、网络推广常态化、人才超市自选化、人 才租赁制度化、就业指导专业化、人才孵化流程化的前瞻性人才市场。 建立人才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

1、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充满活力、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体制、机制,实行公平与效率相统

一、激

励和监督相结合的竞争机制,考试录用、竞聘上岗、试用考核、离岗培训必须形成体系和常态。

2、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加强职业资格的统一管理,逐步扩大实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专业范围 和层次,推动考试和测评工作向科学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推进我国与国际间执业资格的互认。逐 步形成关键技术岗位准入控制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即Under gr aduate Resear ch T r aining Pr ogr am (简称“URT P”) , 主要面向大学三年级学生实行。采用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制和学生自主申报立项制两种方式, 倡导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合作, 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1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制

学院要求各科研项目组、教研室和各级各类实验室每年均要接收一定数量的本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内容包括参与科研项目立项的前期准备、开题报告、项目检查和项目结题以及社会调查、翻译资料、数据分析等, 以加深对科研工作的基本思想和工作方法的认识和了解, 使学生在科研氛围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的精神, 促进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养成。学院在每年三月初向学生公布各项目组和实验室可接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项目和人数, 供大家选择。学生在每年五月前提交申请, 经指导教师审核报学院批准后, 即可进入项目组或实验室工作。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该项计划, 学院规定每名学生每年只能参加一个项目组或实验室的科研活动。

2学生自主申报立项制

先由学生自主提出项目申请, 再由学院组织专家对该申请进行评审, 以确定是否立项和资助经费等。对此, 学院设立了“URTP”专项奖励基金, 每年计划资助20~30个项目, 在12月份组织专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中期检查, 视检查结果决定继续支持或终止项目的执行, 来年4月前完成结题验收工作。项目结题后经验收合格, 学生可获得学校创新学分, 指导教师计算相应工作量。同时, 定期对项目成果和指导教师进行评奖, 积极鼓励学生以“URTP”的成果参加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竞赛活动。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既是我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教学工作思路的必然选择, 也是我院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学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灵魂和动力。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 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育思想都必须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环境等方面都应进行全面创新。进入新时期, 我院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在秉承学院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顺应时代的要求, 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具有学院特色的新型人才, 使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而建成在光学工程学科领域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 国内不可或缺的光电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基地。为此, 学院在认真汲取一流大学经验和对传统进行反思的基础上, 提出了“培养具有基础知识厚、知识结构新、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系列途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就是其中的途径之一, 旨在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研究, 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 以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强势来带动人才培养, 以研究型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自2005年实施以来, 效果明显, 成果丰硕。目前已有近180名同学参加了该计划, 参与或协助导师完成科研项目5项, 在《强激光与离子束》、《光电工程》、《应用光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40篇, 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3人获得全国电子设计赛四川赛区一等奖、15人获得二等奖, 3人获得三等奖, 3人获第四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四川省银奖, 1名同学作为中国西部学生的唯一代表参加美国斯坦福大学大学生论坛。该计划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实践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爱国奉献精神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体现了光电信息学院“严谨、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和“学而优则用, 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精神, 体现了光电信息学院以工程实践教育为主的办学特色, 光电信息学院将遵循这一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 以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 继续坚持不懈地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教学探索, 努力开创出光电信息学院教学工作新局面。

摘要: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促使学生更早、更多地接受科学研究基本训练, 为优秀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我院推出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本文介绍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办法, 实施成效, 以及出台背景, 体现和反映了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意义。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1.1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是发挥党管人才作用, 实现人才凝聚的需要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用待遇留住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 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的舞台与空间, 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作用。

1.2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是人才资源市场优化配置, 实现宏观调控的需要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能够打破影响人才市场发展的壁垒, 搭建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 从而保证政策、资金、法律保障等措施有效作用于人才资源, 实现对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与合理有效的配置。

1.3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是促进人的价值实现实现人才辈出的需要

不断创新完善人才政策运行、评价认定、考核激励、服务保障等机制, 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可以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 促进实现人的价值, 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为发展经济提供人才保障。

2 黑龙江省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概况

近年来, 黑龙江省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不断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为龙江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2.1 制定详细的人才政策, 用政策红利释放人才活力

2015年3月,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 该政策从激发人才活力、奖励人才贡献、支持人才创业、培育人才体系、促进人才流动、营造人才环境等六大方面制定20条政策意见。

2.2 简政放权, 不拘一格重用人才

黑龙江省的卫生、农业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核准工作原由省人社厅负责, 现已分别改由市 (地) 人社局和农垦、森工人社部门负责, 省人社厅负责监管和指导;把由省组织人事部门负责的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 下放给各用人单位, 由用人单位自行组织实施。

2.3 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激励创新创业

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住建厅、省财政厅等5个部门联合制定了《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实施细则》;省政府还出台了《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省教育厅制定了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

3 进一步创新黑龙江省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建议

3.1 进一步创新人才规划体系

2010年, 黑龙江省制定了《黑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它为基础, 围绕黑龙江省产业发展重点, 研究制定规范详尽、可操作性强的重点产业人才开发总目录,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省内各市人才开发建设子目录, 作为考核各市人才工作的依据, 从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带动黑龙江省重点产业的发展。

3.2 进一步创新引才机制

3.2.1 优化引才环境。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 采用媒体、报纸、网络等手段宣传黑龙江省人才工作成果, 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3.2.2 实施本土优先的引才政策。

各级政府人才办牵头各单位利用寒暑假时间, 与本地在校的高校学生进行联系和感情沟通, 组织一些参观、考察活动, 培养他们“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朴实情感, 用真情吸引他们毕业后回家乡工作。此外, 要增强人才信息库建设, 在掌握本地在外人才情况的基础上, 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与他们联系, 向其宣传家乡发展状况与引才政策, 以亲情乡情吸引外流人才及其智力财富的回归。

3.3 进一步创新人才管理体制

依据人才科学发展、成长的规律, 从人才的管理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深化改革,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公平竞争、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选择的人才管理体制。

3.4 进一步创新人才服务与信息反馈机制

各级政府的人事工作部门应加强完善信息反馈机制, 以和谐人事关系为目标, 及时做好人事信访申诉、调解、仲裁等工作, 化解矛盾, 协调利益。同时, 围绕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重点, 找好服务切入点, 延伸人才服务渠道, 搭建人才选拔、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一体化服务保障, 聚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资源。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 是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体制机制是人才发展的根本问题,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对加快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 孙安平.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对策研究[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02期.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党组织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党组织的职责规定有待细化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是一所应用型大学, 更是以满足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己任, 以培养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是一所满足日益增长和变化的社会需求的大学。锦城学院的基层党建工作开展较为顺利, 在工作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 学生党支部是党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思想宣传的重要阵地。中共中央组织部在2000 年下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学校党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在2006 年下发的《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了独立学院要“建立党、团组织”[2]。《高等教育法》对普通高校的领导体制和党委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 但没有规定独立学院的领导体制和基层党组织职责。《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是否适用的情况也需要继续研究[3]。

( 二) 党组织机构有待健全, 党务工作者的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团学工作量大增, 教师的教学任务日益加重, 大学生党建工作力量薄弱, 党员发展速度缓慢。目前, 锦城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基层学生党组织的主干力量大多由政治辅导员兼任, 而且有的党务人员还兼做行政、团学或者教学工作。政治辅导员多为刚毕业的学生, 没有党务工作经验, 业务素质也参差不齐, 他们除了担负繁重的学生管理、就业指导、专业授课等工作外, 有的还要负责多则几百名学生的党组织发展工作, 常常导致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查难以细致深入, 难有全力顾及学生入党后的再教育和管理工作。部分党支部组织委员上任时是首次做党务工作, 即便是由比较优秀的学生党员成长而来, 一开始亦难以承担繁重的党建工作。

( 三) 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不规范

近年来,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开展的较为顺利, 但还存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程序不规范的问题。如: 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不细致, 缺乏规划; 对预备党员的继续教育和培养考察工作不及时; 在发展学生党员时没有帮助学生提高对党的认识, 对其入党动机了解不深入。

( 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个性化, 对党员教育不够

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学生为例, 他们是一个新的群体, 综合素质好, 自我意识强, 家庭条件较好, 思维活跃, 但对事物和价值观念判断能力相对偏弱, 同时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网络化、信息化趋势的加剧,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接受新思想途径增多, 导致其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 表现在入党上就是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日益功利化与投机化。一般而言, 大一新生入党热情高涨, 但是学生申请入党带有实用主义的色彩, 往往是看中了学生党员在毕业时能够好就业、就好业这些有利因素[4], 从根本上说不利于这些学生党员日后自觉学习党的各项理论、方针和政策, 不利于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 也不利于其自身日后全面、健康地发展成才。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实践措施

( 一) 充分利用母体学校党建工作资源优势, 健全组织系统, 建章立制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党员人数不断增多, 党务工作量也相应增加, 应按照学生总数、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学生党员的人数, 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足额的组织发展人员从事党务工作, 而且在不影响学院教学、科研活动计划的前提下, 尽可能专人专职。针对当前部分党建人员业务能力不高、工作经验缺乏的现状, 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应该组织力量加强党建方面的业务培训, 定期组织组织发展相关的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学院党建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 二) 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做好针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党前培训的同时, 要切实加强学生入党后的教育管理工作。严格党内组织生活, 结合时事, 常规性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化的主题活动, 对学生党员进行入党后续教育、考察和培养, 不断提高他们的党性认识政治觉悟。党组织可以安排学生党员深入到同学和当地群众中去, 密切联系同学和群众, 把学生党员的党内活动与党外活动充分衔接, 加强党组织与团组织、学生社团等群体的话动联系, 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督促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身先为范、为人表率, 强化他们的党员意识。另外, 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日常管理, 通过建立联系人培养制度, 由院系党支部安排教师党员或者入党时间较长的学生党员担任新学生党员的联络人, 对新学生党员进行必要的支持与指导, 督促他们在实践中快速地成长, 早日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共产党员。

( 三) 调动学生积极性, 搞活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组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如“走进社区, 走进名企”等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讲座,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讨问题的习惯[5]。

三、坚持体制改革和工作方法创新, 努力形成高效的党组活动机制

坚持体制创新, 转变党建观念。党务工作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转变和创新党建观念、提高学院党建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党建工作, 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党建工作与日常行政工作密切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以党建保行政、以行政促党建的良性互动工作格局, 才能营造独立学院良好的发展氛围, 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方法创新, 努力形成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党组活动机制。锦城学院青年教师资源丰富, 应该将青年教师和在校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对象, 切实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坚持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和教育教工和学生,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培养其政治敏锐度和鉴别是非的能力。在活动内容上, 要求工作出效率、活动有实效, 创新活动模式, 积极设计和开展多种党课主题教育活动。

总之, 党建工作直接关系学校的发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新情况、新问题都应该认真对待, 总结经验和教训, 切实做好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教育工作。

摘要:目前应用型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 如党组织职责规定有待细化、组织机构不健全、党务工作水平不高, 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不规范等。本文就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组织系统、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学生党员发展为题, 探讨如何以创新精神建设基层党务工作队伍, 强化党员教育管理,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提供充分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6号令.

[2] 孙元鹏, 王珍程.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浅析[J].实践与探索, 2008.

[3] 董国强.试析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的问题与策—以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教育长廊, 2009, 9:60-61.

[4] 江洪娟.新时期独立学院党建工作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9, 9:52-55.

[5] 唐春波.浅析增强高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6) :203-206.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当前, 经济形式和商业市场瞬息万变, 对于代表先进教学理念的本科院校来说, 如何结合现有市场诉求, 在课堂之上培养出更多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是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 广大本科院校应放眼于国际舞台,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会计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笔者仅立足于自身教学实践, 就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发表个人认识与看法。

2 加强师资建设, 优化课程体系

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全国范围内趋于一致, 多数是为培养具有经济、管理及熟练会计计算应用方面能力, 能在众多的相关行业部门从事管理、教研、会计事务等方面能力的专业人才, 这一目标的设置年代久远, 无法满足当今复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企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因为, 急需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通过优化课程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来为全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会计学课程内容的优化是本学科合理组建内容结构、搭建系统平台的有效手段, 也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合理方法, 目前本科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内容较为繁杂, 但是部分内容如会计要素、会计报表编制等方面存在重复, 会在一定程度上浪费教学资源。如此一来, 优化课程结构、简化教学流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是大有裨益的。广大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教师也要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 创新本学课的教学理念才能使课堂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这就要求各个院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班、教学研讨会来帮助本校教师不断成长, 打造一个技术精良的专业师资队伍以此来帮助学生提升会计学科综合能力。

3 注重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发展方针应摒弃原先“一锅端”的教学模式, 结合现阶段会计人才市场需求, 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专业会计人才。前些年学生手中的院校证书就是金字招牌, 轻而易举地就能获得理想的工作, 但随着全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重视, 如果学生不具备扎实的基础功底与熟练的操作技能, 很难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 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有所转变, 只有很好地结合了当下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并始终着眼于市场需求, 才能制定出更符合时代特色与发展要求的会计学教学内容。想要构建丰富的专业课堂教学形式就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课堂之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 使他们在掌握了基本的教学内容之后通过互助式学习、探讨交流等模式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辨析、判断能力, 能够更加透彻、灵活的角度来解决会计专业问题。例如, 在教学“所得税会计”相关内容时, 我先要求学生对书本中的所得税会计概念进行了了解,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部通过互助式学习, 理清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 并与组内成员协作完成学习路线图, 学生根据我的要求, 将本节课中的应纳税所得、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概念,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程序等方面的点逐一罗列了出来, 制作完成了一张学习路线图, 在制作的过程中大家相互交流了思想、梳理了内容, 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4 注重实践体验, 增强竞争优势

学生基础会计能力的提升只是会计课程学习中的一小部分, 教师教授知识的根本目的还是应用于今后的社会实践工作中, 因此在积极开展各项理论会计课程的基础上, 应联合当地的一些企业, 为学生寻找一些可以实践的场所, 让学生从一些最基础的会计工作作起, 使他们在参与到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积累一些经验并找到自己学习中有可能存在的知识漏洞, 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更好地投入到后续的工作中。当然, 由于一些现实社会情况的制约, 可能学校与教师无法找到一些学生心仪的实习单位, 也会存在实习岗位较为有限的情况, 那么, 学校可以充分体现本校的机房优势, 为学生配置一些相关的财务类软件便于学生操作使用, 并从先进的互联网资讯、教学案例中找到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企业案例, 安排学生做一些相关的模拟训练。从客观的角度来讲, 学校教授的知识内容是有限的, 最主要的是要引导作为会计学习的主体学生本人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升自身的会计专业能力。

简言之, 全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量日趋增大, 作为专业院校要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学好这一课程, 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应用型会计专业创新人才。

摘要:现阶段, 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也对更多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大环境下, 用人单位对高素养的会计人员的需求量不断攀升, 企业管理只有先把财物制度梳理清晰、流畅, 才能保障其他流程的有效开展。因此, 对于代表先进教学理念的本科院校来说, 如何结合现有市场诉求, 在课堂之上培养出更多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是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专业,本科院校,教学实践,课程构建

参考文献

[1] 王玉华.会计教学中巧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创新人才[J].成才之路, 2014 (7) .

上一篇: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范文下一篇:消毒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