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

2023-09-22

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第1篇

摘要: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更加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大众文化不断普及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文科专业进入人们的视野。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想得到更好发展,应该不断探索新型人才的培养道路,帮助学生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在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我们也要在挑战中寻找机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 专业技能 培养策略

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文化的促进,因此,在针对大学生的培养方面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道路,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下为学生寻找更好的发展路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它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对语文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学生树立属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文科专业的存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在传播精神文明的同时不断地开阔新视野,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

(一)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中,人文精神都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意义。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面对生活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传承优秀文化,教育学生不断地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人文精神更加注重学生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因此,汉语言专业的学习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理解、宽容、同情的心理态度,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遇到问题积极解决,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不气馁、不放弃的坚定信念。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渗入的。

(二)强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关于写作类的课程安排非常多,往往一周会有两到三节课程。教师往往会通过上课时间教授学生文学的基础写作知识,包括广告文案、新闻稿以及文学作品等方面的写作技巧,在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下,帮助学生擴充更多的就业选择方向。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从事新闻写作或广告文案的编写,都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三)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文学写作基础扎实,对语言类课程的设置也非常紧凑。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取得进步。考取普通话证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做的一件事情。通过对学生普通话考试成绩的调查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普通话考试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注重对语言的培养,所以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语言能力也成为这一专业学生的特色。

(四)教师职业成为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

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面较窄,所以教师职业成为学生毕业后的首要选择。在学校开展的课程中也包括很多与教师职业相关的课程,这也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二、专业技能培养的目标

(一)夯实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

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有许多运用写作能力的机会。毕业生刚刚进入工作单位时的写作水平往往能够使其脱颖而出,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

(二)以基础写作能力提升为基础,拓宽写作领域

扎实的写作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写作进入到传媒等领域,继续其他和文字有关的工作。可以利用网络环境带来的新的写作载体,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互联网的发展也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多机遇,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抓住机遇,在日常的写作和学习中不断地适应和驾驭新的文字形式。

三、专业技能培养途径

除了特定的学习时间之外,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与学生成为朋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心灵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上,遇到问题时也能够找到学习的交流者,不断增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交流和互动能够帮助学生将一些问题解决在萌芽时期,让学生在情感和心灵方面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从而实现个人和专业方面的共同发展。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技能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帮助学生确立一种积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不断地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所在,在寻找适合自己专业发展途径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贾海利,赵东东.给高校辅导员一百条建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于成文,温雅,史立伟.高校新生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臧语桐,女,西安思源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第2篇

摘 要: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学技术的水平不断进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当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作为基础,探讨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并且把这种教学模式成功地运用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当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把学习与学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分开,强调的是外部的刺激,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群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的过程就是以教师为主,剥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计算机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已经没有办法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所以,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焕发新的活力,本文主要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当中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分析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做好学习中的指导工作,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同时还不能够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的加工者。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内容,多媒体也不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和学生交流的工具。所以,在这种教学模式当中,教学、学生、教材以及多媒体都有不同的作用,而且这种关系很清晰,所以是一种很稳定的结构形式。教学的课程不同,教学的对象不同,所以教学的目标就会有所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水平在各个院校当中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要根据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学生来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总体文化素质。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应用网络手段

信息资源是在学生学习当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的种类以及所有这些资源在学生学习当中起到的作用。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来对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提供网络的学习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阅读的背景和阅读的欣赏等。教师要确定主题在学生的学习当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所以,教师就是在线的查询顾问,首先教师本身要掌握好多媒体技术,要学会在网上如何查询相关的信息,而且能够开发自己的教学课件,并且把这些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教学当中还可以建立一个专题的网页,比如在学习鲁迅的作品时候,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把各种教学资源组合,通过视频或者是图片的形式给学生做讲解,制作成网页,供学生来使用,在这些网页当中,可以增加超级链接的栏目,方便学生的学习。

三、创设情境教学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创设情境要能够创设和主题相关的,而且要比较真实的情境。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的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学科内容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这时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另一种是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这时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应能仿真实际情境或还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我们在《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教学中,将作家写作的环境、年代等,利用网络手段,使学生充分“走进”作品所发生的年代、氛围,感受、体会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还可以在网上成立学习小组,利用学校教学平台,打破年级、班级界限,以课程或专题来组合,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的讨论空间来讨论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家和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来协作学习。学生还可以在讨论区里面发表自己的各种体会,还可以提一些问题,学生互相之间也可以进行解答和讨论;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来提问,并且参与到讨论当中,纠正学生在讨论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还可以分组来进行讨论,以小组的形式来提问题,解答问题等。

计算机以及网络都在快速发展,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来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是无论如何,网上的学习都是我们教学的工具,所以,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由于网络的技术而忽视教师的存在,教师要起到主导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要,来通过各种方式达到学生的需要,提高总体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彭松乔.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

蔡 波,黄元英,汪玉琳.流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商洛学院学报,2006(4).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第3篇

2、后现代思想指导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启示

3、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研究

4、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探讨

5、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学与汉语言文学的有效融合

6、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思考

7、关于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研究

8、新时代下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启示与改变

9、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

10、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分析

11、现代教育思想下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

12、探析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具体运用

13、网络用语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研究 ??

14、汉语言文学:习育人长技,做优秀园丁

15、关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多元化的研究策略

16、基于新媒体环境下大专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

17、网络用语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

18、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浅析

19、关于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

20、浅谈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线上+线下”混合式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策略研究

22、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运用与意境研究

2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及提升

24、热爱汉语言文学的初衷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困境

25、汉语言文学教学促进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研究

26、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7、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

28、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29、浅谈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30、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讨

31、现代教育思想引导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路径

32、关于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研究

33、发掘新词汇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深层价值

34、分析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研究

35、论汉语言文学和英语教学的融合

36、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实践

37、汉语言文学中的艺术与审美

38、汉语言文学教育浅议

39、汉语言文学对当代大学生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研究

40、信息技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优化探析

41、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探索

42、创新创业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渗透

43、汉语言文学专业“研读”类课程群的建设与探索

44、微课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应用研究

45、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46、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

47、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

48、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发展浅析

49、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及优化路径探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第4篇

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传播业和出版业的飞速发展,编辑出版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文化产业的国际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编辑出版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我国编辑出版事业培养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就目

前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关于学科定位与学术创新

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定位在我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学科发展定位存在缺陷。1998年教育部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在文学门新闻传播学类下设置四个本科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而教育部1997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却只在文学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两个二级学科新闻学和传播学。这样的学科定位是其他专业没有的,其他专业都是本科专业设置个数小于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个数。如文学门下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设置“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古典文献”五个,而研究生专业设置“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八个二级学科。编辑出版专业在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二级学科设置上的倒置,抑制了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发展和学术发展。如此以来,我国培养的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只有本科生,而没有研究生。我国也就只有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教育而没有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为了弥补设置缺陷,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就在自己业已获得的不同学科专业(如图书馆学、传播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中自行设立与出版相关的研究方向,招收研究生进行培养。较早设置编辑出版学研究方向的学校有河南大学、武汉大学等。目前,被教育部认可和备案的出版学类研究生专业名称有两个:一是从属于管理学门类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一级学科中的“出版发行学”;二是从属于文学门类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中的“编辑出版学”。其中,前者授管理学博士或硕士学位,后者授文学博士或硕士学位。这一变通使得“编辑出版学”研究生教育得到“正名”。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培养出版学本科生的高校尚没有与出版相关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所以这些高校也就不具备自主设立“出版学”研究生专业的资格。因此,目前绝大部分高校仍然是在不同的二级学科下以“借鸡下蛋”的方式培养出版专业方向的研究生。

就目前我国“编辑出版学”这一本科专业名称而言,也值得商榷。编辑、出版、图书发行三者研究成为一体,可以直接用“出版学”来概括之。就专业定位而言,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在“文学门类”下直接设立与“新闻传播学”平行的“出版学”一级学科,授予本专业文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二是在“管理学门类”下直接设立与“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等平行的“出版学”一级学科,授予本专业管理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三是将“出版学”定位为“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授予本专业文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四是将“出版学”定位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的二级学科,授予本专业管理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五是在国家总体学科设置改革方案中的交叉学科门类中直接设置“出版学”学科,根据各培养单位培养目标,授予本专业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上述几种方案,前两种对出版学的成长最为有利,它给了出版学足够的发展空间,能够完全按照出版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确立培养目标、组织课程体系等,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难度相对较大。第三种方案沿用了1998年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对“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定位,它保证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定位上的连贯性,是一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对容易通过的方案。第四种方案,在2002年的研究生专业备案制度中曾得到教育部的认可,而且由于本方案是在管理学科范畴内组织出版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授予的是管理学博士或硕士学位,也得到了出版业界和学生的认可,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案。而第五种方案依赖于我国下一次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根据有关会议讨论或考查被选方案,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将有可能进行较大的变革。但具体改革方案出台还有待时日。

总体而论,我国关于出版学专业的学科设置不尽合理,没有系统化的从学士到硕士、博士的学历学位教育,未能为出版学的学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导致在我国出版业快速发展繁荣的情况下,出版学学术创新未能实现足够发展。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设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学校有45所,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这些学校有的是专业高校、综合性大学,有的是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或其他类型的院校。就编辑出版专业隶属的院系而言,有的学校设在新闻学系或传播学系,有的设在管理系,有的设在中文系、科学技术系,甚至有的设在艺术系和少数民族语言系。每一所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科背景也都大不相同,而恰恰是这些多样化的特色,使编辑出版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编辑出版的实践需要与工作特点,编辑出版学培养是知晓各学科知识、具有广博知识素养的“杂家”,而不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专家。关于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现在许多学校都是这样一种培养模式,即:学生大一入学先在其他院系如历史系、哲学系、中文系、英语系等学习,两年以后择优选拔有编辑出版专业志向的学生,再加强编辑出版专业知识的学习,毕业时拿两个学位。这样做,学生毕业时不仅可以避免缺乏其他专业背景知识的劣势,同时增加就业的能力。是否还有更好的培养模式,应该引起高校管理者与高等教育研究者重视。

关于教学计划的骨干课程设置原则

政治原则。编辑出版事业不仅有很强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而且有很重要的政治功能和管理功能。在设置本专业骨干课程时,要注重政治原则的贯彻,要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从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出发,落实人才战略的基本要求。

实践原则。编辑出版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设置骨干课程一定要贴近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编辑出版工作的实际,不能因师设课、因人设课,更不能过多开设空洞无物缺乏联系实际的课程。

分层次原则。在坚持专业导向、学科定位的前提下,分层次设置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骨干课程。大致可以分为:第一层次是公共基础课程、第二层次是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层次是专业方向课程。第一层次开设有政治、语言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等方面的公共课程,可以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同学习;第二层次开设出版学原理、编辑学概论、书刊发行学、选题策划学、编辑出版史、书刊编辑的理论与实务、现代出版技术、出版法规与职业道德、出版经营管理、版权与图书贸易等。第三个层次课程设置可以根据不同学校本专业的侧重点设置不同的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程,如:以编辑为重点的,要加重文化知识、语言修辞和必要的古文等课程;以培养发行人员为重点的,要突出营销、市场调查、图书宣传和广告等课程;以培养经营管理为重点的,要注重成本核算、企业管理、人才管理等课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课程大致也依据以上原则来设置。当然,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各高校也十分注重实践环节、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校会给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安排20周左右的专业实践:包括编辑业务和出版业务方面的初级实习与毕业实习等。比如,在学习市场营销等课程的时候,不仅要学习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还要在课余时间做一些图书的市场调查,写出市场调查报告,并适时总结。有些同学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的时间到报社、期刊社和出版社实习,从采写、组稿、校对等基本工作做起,慢慢积累自己的编辑经验。甚至有的同学还参与出版社的选题策划活动,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得到河北省教育厅首批百名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人:刘邦凡)的资助]

参考文献:

1.阿长:《关于编辑出版专业》,[DB/OL],http://bj2.netsh.com/bbs/73490/messages/1496.html.

2.邵益文:《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需要总结和提高》,《出版科学》,2005(5)。

3.萧东发、杨琳:《出版产业变革呼唤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大学出版》,2005(3)。

4.方卿:《关于我国出版专业高等教育定位的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06(4)。

5.仝冠军:《论编辑出版专业高层次教育的必要性》,《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宋家陵为长江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刘邦凡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教授;王磊为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博士生)

编校:郑 艳

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当今新的社会人才需求架构下,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新的知识观为改造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基础;在高校由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中,专业的应用性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专业改革的方向,对于专业具体的教改实践活动给予了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 应用型 改造

1 改造专业的现实背景

作为中国高校开办的一个最为传统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下简称“中文专业”)是所有专业中设置时间最长的,因此,比其他的专业相对积累了厚实的文化底蕴,其设置的课程和确定的教学内容也是较为稳定的。为此,在我国高等教育界,人们普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纵观所有的现在仍在开设的传统专业,中文专业具有最为丰厚的办学底蕴,在现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其办学的稳定性、学科的独特特点和魅力无与伦比。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以及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越来越强烈地需求多样化的人才,尤其是对人才的应用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与之相比较,大学的学科是按照传统方式设置的,以专业结构为中心,教学内容的设计突出的是系统化的理论和知识,而且专业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且教师讲的又恰恰是考试的命题范围。因此,致使产生一个恶性循环,即学生上课时记好笔记,平时不学不看不备,考试前突击背笔记,考试时只求60分万岁。这样的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会纸上谈兵,而不可能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文专业的职能一向被定位为培养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但是事实上,社会不能够大量地、无止境地需求中文的专家、学者,这一需求总是有一定的规模的。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是处于培养精英的历史时期,只有少数的综合和师范类院校设置中文专业,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以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也纷纷设置了中文专业。在一背景下,面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们就不得不正视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问题。也就是说,中文专业必须要考虑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回应大众的普遍质疑。鉴于此,在世纪之交,很多开设中文专业的高等院校,开始不同程度地尝试对传统专业进行应用性改造。对于普通的理工院校而言,因为其中文专业设置的时间相对比较晚,所以它们探索改造专业的积极性也最高。在这一过程中,既不能对中文专业的传统办学模式给予全方位继承,又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理工科原来的办学模式。经过不懈地探索和努力,各高校提出了比较科学的中文专业的办学思路,即立足市场,依据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体而言,在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授,而且要特别注意对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改造专业遵循的理论基础

2.1 改造专业的本体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仅依靠主观表象是不行的,而是往往要作为行动者和参与者,去切实地领会、理解和把握。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也就是说,要把现实表象转变为具体的操作过程,把所知转变为能知。因此,我们说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2 改造专业的认识论基础—— 新的知识观

杜威提出了“知行统一”的观点,并强调在“做中学”的重要性,这为我们进行中文专业的应用型性改造,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认识论基础。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分为“显性”和“缄默”两种类型。一般情况下,对于前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或文字或符号来进行;后者人们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但能够客观地深刻对人们产生影响。缄默知识不同于显性知识的地方,就是对其进行表达的时候不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或者符号进行,也就是说,对其进行传递的形式是非正常的。无论是拥有缄默知识的人,还是使用缄默知识的人,都不能把其表达得十分清晰。所以,仅仅采取读书或者听课的方式是无法获得缄默知识的,而必须要身体力行才可以。上述观点就是所谓的新知识观,它为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奠定了认识论的基础,它推动人们对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评价。在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中,如果学生的个体缄默知识没有参与其中,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切实地理解和把握理论知识的真谛。

3 改造的具体策略

3.1 重新进行专业定位,制定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性、多样性人才的需求,对于中文专业的培养职能进行重新的定位,在专业培养方面要突出应用性。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要坚持一个基本的操作导向,那就是:立足于原有的专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拓宽专业的发展方向,使专业教学完全对接契合市场的需求。这也是该专业在激烈的办学竞争和人才竞争中得到持续发展,从而全面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根本路径。要切实凸显该专业的应用性,就务必既要突出学科理论的传授,又要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在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具体而言,要紧紧地围绕学生的核心能力确定专业的课程类型,适当地保留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要缩短课时。同时,为了突出专业的应用性,要在应用方向上增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不仅要注意要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在专业课程之内,而且还必须要注意设置要相对集中的独立的实践课程。在固定专业基础课的同时,还应该特别注意对于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调整,构建三大类专业课程,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因为专业课程的不同其定位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也必须要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课程,即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和具有独立实践环节的课程。通过这三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进一步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起扎实的职业技能,从而能够更加地适应社会对于多元化中文专业人才的需求。

3.2 培养一支与专业改革相适应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推动专业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是保证。新的形势下,在对传统的中文专业进行应用性的改造后,要上好新设置的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和考验。目前,虽然多数的专业课教师的学历和职称都是达标的,但是社会实践经历、经验的不足,始终是他们从事专业教学的短板和瓶颈,致使他们与所教的课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和不适应,极大地制约了对中文专业进行应用性改造。因此,必须要重视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第一,必须要推动教师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必須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改造传统的中文专业,使其突出应用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要对专业课教师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在他们进入工作岗位、走上讲台之前,要组织他们深入相关的行业、岗位或学生的实习基地进行挂职锻炼,或者开展岗位培训活动,从而有效地弥补专业课教师应用能力的不足;第三,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支持专业课教师广泛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以积累专业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3.3 改良教学方法以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中文专业的核心能力主要表现为:写作与表达得体、策划和沟通自如、持续学习等。教学中文专业课程的重点就在于对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提炼课程的理论精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如果课程没有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要鼓励教师对其应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同时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丰富师生之间的相关的实践互动关节,充分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授具有实践环节课程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校内的实验室,以及校内外其他的相关教学资源,进行学生实践和实训内容的设计,同时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的导入,通过学生自行地设计和处理教学内容,促进课程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此过程中,对于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要加以认真地解决。例如:因为选择的研究课题不准确,致使不能深入地进行探究;确定的探究提纲比较死板;设计的问卷问题比较模糊;在进行调查时,不能与同学之间形成有效的配合;由于自身的统计知识和统计技能不够丰富,导致整理材料不充分;操作软件的水平和技能不过关;在调查报告撰写的过程中数据使用不恰当,布局材料不合理、表达的形式不丰富等,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各方面专业综合实践技能得到持续提高的过程。在教授独立实践环节课程的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实习基地或单位,坚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近距离地了解、熟悉和掌握具体真实的工作流程,从而不断地开阔专业视野,与职场生活实现真正的无缝对接。另外,要组织学生适当地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积极推进学生实习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

以往人们对于传统的中文专业存在认识偏颇的问题,错误地认为:凭借最小的投入和最低的成本,网罗一些专业教师,招收一批中文专业的学生,就算是开办起了中文这一专业。但是,要培养具有应用性的中文专业人才,切实提高学生的具体工作实践能力,必须要全面建设专业实习基地和专业实践室,为学生全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广阔的平台,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走入社会,加强对社会的接触和了解,才能使自身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增强。在进行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建立固定的,便捷完善的专业技能实训室。因为在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学生必须要系统地接受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的模拟训练。

参考文献

[1] 张英彦.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探析[J].科学教育研究,2006(6):50-52.

[2]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近期的本科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11):14-16.

[3] 彭巧燕.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8(24):144-145.

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第6篇

摘 要:古代汉语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含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阅读古籍的能力以及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文化意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互联网+时代,古代汉语教学面临很大挑战,这就是如何很好地利用网络,来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快速、高效的教育教学手段,需要我们认真总结推广。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理论 古代汉语 教学改革

古代汉语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含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阅读古籍的能力以及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文化意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样一门传统的语言类基础课程,过去已经并且将来也必将发挥其在中学语文教学、古籍阅读等方面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古代汉语课程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进等。社会的发展对于古代汉语这门课程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反思,改变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有利条件,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青春活力。下面笔者以混合式教学理论为主导来探讨古代汉语课程改革问题。

一、混合式教学理论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提出源于网络学习(E-learning,也可以称为在线学习或者远程学习)的兴起以及关于“有围墙的大学是否将被没有围墙的大学所取代”的辩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它是在网络学习的发展进入低潮后人们对纯技术环境进行反思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念。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逐渐兴起。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网络学习摆脱了传统学习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更具有快速、高效、个性化和低成本等优势。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的普及和E-Learning的发展,在企业培训领域中首先出现并经常使用一个词语“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在国际教育技术界,“混合学习”的思想随即被认可,被引入到学校教育中,很多学者便投入到混合学习理论的研究中来。传统教学和E-Learning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只有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实践检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才能真正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效果。

1.混合学习研究的本质是对“教”与“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通道的研究。

混合学习不仅关注技术通道,更重要的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通道,即研究哪些信息传递通道最具典型性,采用什么样的信息传递通道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和提高学习效果。有效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学习通道的选择与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相适应。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传递通道主要包括:教室、虚拟教室、基于Web的课程、印刷品、光盘、视频、电子邮件、电话、教练与导师、电子绩效系统(EPSS)、软件模拟、在线协同、自定步调的E-Learning、移动和无线通道等。

2.混合是“教”与“学”相关的多方面的组合或融合。

混合学习不是形式上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简单混合,而是与“教”与“学”相关的多个方面的组合或融合。主要包括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构成教学系统的教学媒体、教学材料、传输介质、学习环境、教学资源、学生支持服务的教学诸要素混合使用等。

3.混合学习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发展起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

混合学习以多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适应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环境和不同学习资源的要求。教学方法以“主导—主体”双主模式为主,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帮助者和支持者。学生不再被当成知识接受的“容器”,而成为认知的主体,教学的过程成为在一定的环境中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二、混合式教学在古代汉语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基础课。这门课程主要通过讲授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代汉语常识以及古代汉语常用词,让学生能够熟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作品,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阅读一般的文言文(如《左传》《战国策》《论语》《孟子》)。提高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是整个教学的核心。

古代汉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记笔记,学生很少有自主思考训练的环境和机会。教师讲授所借助的媒介也主要是板书,这就造成了很多资料没办法很好地展示给学生,使得课堂讲授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高。另外,由于古代汉语内容多,课时又不断缩减,造成时间安排捉襟见肘、课堂教学效果差等问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方式也面临着一场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成为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汉语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就是要充分利用最新的教育手段,比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堂面授。因此,混合式教学势在必行。它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很大改变: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在教学形式上,采用传统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和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环境上,采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课堂。那么,如何将混合式教学具体应用到古代汉语教学中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课堂相结合,进行混合式教学。

笔者所在院校——许昌学院,已经开始进行以E-learning为中心的网络课堂建设,这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硬件支持,教师则制定教学目标、整理课程资源及制作网络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授课,进行答疑、问题讨论,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协作学习、讨论交流。

(一)课前利用网络获取备课资源

一堂课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情况。古代汉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学知识,还必须学会熟练地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使之为我所用。近年来,与古代汉语教学相关的网站不断增多,这为古代汉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备课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包括各类网络媒体素材、教学课件、教案、授课视频、网络题库、常见问题解答、电子书以及文献资料等,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或市场购买的方式获取。这极大方便了教师备课。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经成为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的必然趋势。多媒体课件综合运用文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图文声像并茂,能带给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能加大信息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1]“在多媒体时代,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既能增加知识的形象性,符合当今学生的需要,也能节省课堂时间,事半功倍。”[2]因此,课件的选择、制作、整理和加工成为了备课的重要环节。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提高课件质量。比如:

“汉典网”(http://www.zdic.net/),这是一部提供汉字的字音字义、字源字形、例句用法、汉英互译、方言集汇的在线汉语辞典,也是唯一一部完整显示《康熙字典》《说文解字》所有生僻字的在线字典。

“汉字字源”(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这是由美国人理查德·西尔斯创办的展示汉字字源的专业网站,该网站对6552个常用汉字进行了字源分析,汇集了31876个商代甲骨文、24223个周代青铜文字,11109个秦汉篆体字以及从秦代到唐代的38596个演变字体。在网站上输入所要查询的汉字,然后点击“Etymology”,这个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各种形体,都会一一列于眼前。另附有该字的普通话读音和粤语发音、Unicode码、声部和意部的表示以及《说文解字》的释义等内容。

“国学论坛”(http://www.bbs.guoxue.com/),是由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合办的一个专业论坛,其语言文字专栏设有“说文解字”“故训新诂”“古音今韵”三个板块,管理模式相对比较成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参考价值。

“中国语言文字网”(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这是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承办的专门针对语言文字、中文信息处理等资源进行整合的网站,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其“语文博物馆”和“语料库在线”可作为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参考。

但是,多媒体课件容易喧宾夺主,花哨的图片、庞大的信息量、川流不息的动画效果都有可能使学生忙于欣赏课件或抄写笔记而忽略教师的讲解。因此多媒体课件不可滥用,必须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实现教学设计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二)课堂讲授内容要与时俱进、多利用网络进行直观展示

课堂教学是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感知、理解、记忆、巩固等学习环节大部分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古代汉语教学的内容虽然以古为主,但教师给学生传授的不能是陈旧过时的知识。古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课,与现代汉语以及当今社会生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注意与时俱进。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本学科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问题。例如讲《战国策》时,介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提到根据地下出土文献校正传世典籍讹误的事例;讲《论语》时,介绍近年出土的大批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竹简,其中有不见于传世典籍的《孔子诗论》;讲《老子》时,介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以及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组,使学生了解《老子》在流传中古今版本的演变。另一方面,注意把社会生活中各种相关现象与专业课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古今词汇变化时,把网络流行语、年度热点词语等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的现象与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等词汇发展知识联系起来。在讲解古汉语语法知识时,教师把学生学习英语时掌握的英语语法现象与古汉语词序、词类活用等知识联系起来。这些课内外知识的介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对教学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对人的发展从而对社会的发展所起作用的大小,基本上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出主体性的人来。”[3]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应当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把各种搜索引擎、检索工具、常用网站以及大型语料库介绍给学生,直观演示并使学生掌握其查检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网络搜集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为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打好坚实基础。如《上古音简说》一讲,教师就可结合授课内容向学生演示东方语言学网“上古音查询”(http://www.eastling.org/OC/oldage.aspx)的使用方法,只需在该网页键入所要查询的汉字,点击“查询”,就可得到该字的上古韵部、多位专家的上古拟音以及中古声母、韵母、声调等相关信息。

(三)课后要利用网络及时反馈,强化学习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更重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而忽略了课后辅导的重要性。课后的知识强化训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想切实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必须要在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做大量的练习,使学生深化理解古籍的内容及精髓,才能够有质的内化提升。”[4]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网络的互动性突破了传统教学对时空的限制,师生完全可以在课后利用网络进行动态交流,这对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

1.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网络课堂有“教学资源”一栏,可以由教师上传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如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电子书、网站链接、在线词典等资源。笔者在教学材料中也发布了网上搜集的其他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课件。不同风格的课件对比,使学生了解到国内兄弟院校的教学情况。笔者还发布了与古代汉语相关的其他课程的讲义与课件,如“汉语史讲稿”“汉语音韵学”等,使学生能对古汉语相关课程有全局性的了解,拓展了课外知识。大量的学习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能基于资源开展自主学习。

2.开展网络教学互动

网络课堂还有“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问卷、课程作业”等多个栏目,给师生间、学生间互动提供了多方面支持。在作业区,教师可以针对课上所学的重点难点,提供相关练习或根据教学实际设计练习题,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弥补课上练习的局限性,同时也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在答疑区,学习可以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通过留言的方式与老师交流,这样教师可以随时答疑,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疑问,同时也节约了课上宝贵的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我们尽享网络的便捷性和高效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网络所带来的弊端。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人们在网上几乎可以搜索到所需要的任何信息,这使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惰性因此而生。对教学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在完成练习时可以直接到网上去搜索、复制、粘贴,起不到真正练习作用。因此,我们在教给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还必须使学生明白网络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必须克服对网络资源的依赖心理。另外,网络信息资源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根据学习需要合理取舍信息资源,判断材料的可信度,不可盲目信从网络。

三、混合式教学改革效果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网络教学的效果,笔者在授课学生中做了几项调查。古代汉语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二年级开设,调查的对象分别为相关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个专业本科学生绝大多数支持进行网络课堂教学,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加网络课堂活动,按时完成网络课堂作业;希望学到哪些内容,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希望学习古代汉语词汇、了解古代文化已经读懂文言文,说明学生有比较强的学习欲望;针对古汉语是否难学这个问题,大多数回答有点难,说明应该在古代汉语的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古代汉语学习中遇到哪些困难,学生的回答比较分散,主要是不识繁体字、不认生僻字以及不懂词义三方面,说明要加强古代汉语字词教学;在网络课堂对古代汉语学习有无帮助这个问题上,两个专业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有帮助,说明网络课堂对于提高古代汉语学习的效果,是有帮助的,我们应该坚持下来,不断完善、充实网络课堂,使其在古代汉语教学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综上所述,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可以充分利用混合式理论进行古代汉语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和网络课堂中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够增加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迅速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网络的互动性突破了传统教学对时空的限制,师生可以在课后利用网络进行动态交流,这对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可见,进行混合式教学是优化古汉语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值得深入探讨。

(基金项目:许昌学院教研项目[项目编号:02015016]资助。)

注释:

[1]赵家栋:《如何走出古代汉语教学的困境》,西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134页。

[2]王彩琴:《试论高校古代汉语的教学》,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3期,第37页。

[3]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第85页。

[4]曲殿宇:《从知识内化的视角审视古代汉语教学》,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8期,第101页。

参考文献:

[1]赵家栋.如何走出古代汉语教学的困境[J].西昌学院学报,2011,(4).

[2]王彩琴.试论高校古代汉语的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10,(3).

[3]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4).

[4]曲殿宇.从知识内化的视角审视古代汉语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0,(8).

(于正安 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461000;周慧娟 许昌市魏都区健康路小学 461099)

上一篇:培训部下半年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自我鉴定及评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