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师范文

2023-09-21

高中地理教师范文第1篇

一、区域地理复习前的系统地理知识复习准备。

区域地理学就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区域地理说白了就是系统地理各要素在某一特定区域的组合、发展变化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所以学好区域地理的前提是要有较好的系统地理知识,这样才能形成区域地理的综合思维,所以在复习区域地理之前应该加强系统地理知识复习,特别是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形对气温、降水、河流流向、流速、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城市、交通发展的影响,河流的相关知识等。学生有了扎实的系统地理知识,再去区域中综合,是思维培养中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知识、技能的培养向综合分析的提升,此时复习区域地理省时间、见效快。

二、各种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及其相关基础知识的准备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的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范围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由于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强,所以系统地理知识离开了区域地理就好比“空中楼阁”。因此进入高二以后教师必须为学生

准备相关的地理事物分布图,有计划、有步骤进行训练。让学生拿出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每天定时定任务进行填图训练和记忆,周而复始,持之以恒。具体内容大致如下:

1、世界大洲大洋、大洲界线、重要岛屿、半岛、海峡等的分布;

2、世界各大地形区名称及分布,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

3、世界各气候类型区的分布;

4、世界洋流分布图;

5、世界板块分布图;

6、世界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区的分布;

7、世界重要国家及首都、各主要工业区、工业地带的分布;

8、中国省级行政区名称及首府的分布;

9、中国各地形区名称及分布,河流、湖泊的分布;

10、中国各种地理分界线;

11、中国各气候类型区的分布;

12、中国铁路、铁路枢纽、商业中心、国际航空中心、旅游胜地的分布;

13、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及能源工业的分布;

14、中国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的分布;

15、中国工业区、工业带及重要工业中心的分布等。

三、加强区域定位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位置特征的能力

1、区域图中的地理事物分布都反映出自身的位置特征,老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理事物位置特征的能力。地理事物的位置特征包含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海陆位置、相邻区域、在高一级区域中的位置)。描述纬度位置特征时,可描述位于什么纬度之间,也可描述为主要位于高、中、低度或五带中的那一带,如果图中只有一条纬线,可描述为某纬线穿过该区域的什么部位。描述海陆位置时可描述为在某大陆的什么岸或是在某大陆的内部。描述相邻区域位置时可描述为在某地里事物在高一级区域中的什么方位,同时描述其相邻方位的地理事物。

2、强化主要经纬线穿过的主要地理事物的记忆,以主要经纬网为框架来构建区域的整体位置特征。世界地理经线主要以0°、30°E、60°E、90°E、120° 2

E、150°E、180°、120°W、90°W、60°W为主、纬线主要以赤道、南北回归线、30°N、40°N、60°N为主去记忆穿过的主要地理事物。中国地理主要记忆位于80°E、90°E、100°E、110°E、120°E、130°E、20°N、23°26′N、30°N、40°N、50°N构成的经纬网上的地理事物的位置。其他地理事物可依据和以上经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来判断,从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3、让学生明白区域位置特征在分析和判一些地理现象中的作用。一般通过区域的纬度位置特征可判断该地区热量的丰富程度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通过离海远近来判断降水的差异,通过与相邻地区的位置关系可判断其经济发展的利弊条件。

四、注重地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门语言,地图成为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是最近几年地理高考的切入口和不变的主题,并使文科综合测试卷显得具有生机和活力。而区域地理中地图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因此,老师在广泛、熟练地运用地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同时,更需要要注重探求培养学生地图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意识

读图、用图意识是读图的原动力。只有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学生才会重视地理图像,在学习和练习中认真读图、用图。现在有很多学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题干中明明要求用图,他们却有图不用,凭空想象或凭记忆想当然得出答案。这些题目通常很简单,但是却造成不必要的丢分。给出这些答案的学生都是读图、用图意识不强的表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像图表材料,不让它们成为摆设。选取一些典型地理图像,充分挖掘图中的信息,经常用图像来说明和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以图释文、以图释图、以图解题。 2.培养学生提取地图信息的技巧

综合中学阶段地理知识来看,涉及到的地图系统重要包括:.经纬网地图;等值线地图;地理剖面图;.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地理模式图、景观图片;地理关联图;无图考图。针对其不同的类型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方法

直观分析。在某些地理要素或地区较单一的图中,内容较浅显易见,可直接分析,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 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受不同地理要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地理现象。利用地图、统计图等,进行比较分析,容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特点及其成因等。数量分析。在不同地区,就同一地理要素的分布状况,说明该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过程分析。在同一地区,同一地理要素的时间或空间序列变化图上,认识该事物的演变状况及其演变规律。叠加分析。在同一地区,将不同要素的几幅图重叠,能更好地认识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 4.培养学生绘图、用图的习惯

在课堂中师生共同进行画图练习,边讲边画,能帮助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位置、变化规律、形成原因、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直观的了解,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减轻学生负担。鼓励学生经常用图,比如用图解题、图文转化、图图转化,不仅可能提高他们的解题速度、训练空间思维能力,还可以在他们脑子中形成相关知识的心理图像,从而提高读图析图速度。

五、注重区域综合思维的训练和引导

1、区域特征分析中注重抓主导因素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教学中要善于找出区域特征中最具本质的或最具特色的特征,并分析其与其他区域特征之间的联系。如西北地区最典型的区域特征是干旱,与干旱有联系的区域特征是该地区的农业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该地区的工农业或城市人口主要沿水源较丰富的绿洲区和河流沿岸分布。又如云贵高原的的典型特征是石灰岩广布、多喀斯特地貌,由此可推断出该地区地表崎岖、发展交通困难,地表水缺乏、耕地面积少,发展种植业困难。所以抓区域主要特征,注重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的分析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2、区域发展和评价中注意渗透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西北地区草场广阔适合发展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工业,但由于降水较少,注意草场的建设和保护,防止超载放牧和土地沙化。矿产资源丰富可发展采矿业业,同时也要节约,防止浪费,以及采矿过程中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3、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同时,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这一概念的巩固,对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教师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自然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是很大的一个版块,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一些基本地理素养,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性很有帮助。课本中自然地理内容的分布有着一些规律,自然地理的占比也有合理的设计。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前很有必要对于这些因素都进行分析,要明确自然地理内容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再来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让知识教学的效率有保障。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要点一般来说都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这些知识要点和日常生活也十分贴近。在进行自然地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很有必要对于课本中这部分内容的分布规律、占比以及知识的特点展开剖析,这会让教师进一步明确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并且明确相应的教学方向,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一、把握自然地理在课本中分布的层次性

课本中自然地理内容的知识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层次性,知识间的关联十分紧密,知识的理解难度也会由浅入深的展开。教师在分析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时首先很有必要对于课本中这部分素材分布的层次性有良好把握,在此基础上再来从大的方向上制定教学方案,然后再来将方案进一步细化,让教学的组织和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然地理内容分布的层次性,这会让学生以正确的视角理解这些知识要点,并且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良好构建。

学生在了解了宏观的宇宙环境知识后,逐步接触宇宙中的地球相关知识及其地球周边的宇宙环境,再接着熟悉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具体来说,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容就是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研究某一区域内这些要素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的变化规律。人类再根据这些规律,进行生产活动。这是课本中自然地理知识的基本轮廓,也是这部分内容的几个基本层次。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从宏观的层面对于这些内容有一个概念上的认识,这会给学生进一步探究相应的知识打下好的基础,并且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充分理解与吸收。

二、把握自然地理在课本中分布的比例

教师还要进一步把握这部分内容在课本中的分布比例,这也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整体来看,自然地理部分在课本中的占比是很大的,很多知识点都是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首先梳理这些内容,结合知识的分布方式、占比以及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来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并且采取有效的教学引导策略。这样才能够让这部分内容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学生在知识的吸收上也会更容易。

比如,《区域经济发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除了介绍我国经济地带和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及现代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作用,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多项工程建设的意义与作用及工程建设造成的各种影响及对策等内容外,其他都是涉及自然地理内容,从现在高中地理知识的分布来看,自然地理内容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分布比例大。由此可知,自然地理在高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结合前面学生已经形成的对于自然地理的基本认识,以及已经具备的一些理论基础,来有针对性的理解与分析这些内容,这会让学过的理论知识的功效有所体现,学生的知识体系也更容易得到良好构建。

三、加强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内容的掌握

自然地理在高中课本中的地位非常突出,这部分内容并不太难,但是对于学生形成一些基本的分析与判断问题的视角和理论依据来说效用却非常明显。某种程度来说,自然地理知识是学生分析各种实际问题的理论依托,也是学生在分析一些更复杂的问题时的基础。教师要加强对于自然地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对于这些基础知识有更好的掌握程度,这会让学生分析各类问题以及体会其他知识要点时都更顺畅。

自然地理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分布较为合理,比较符合人类生产、生活实际,是根据人们的教育观念与社会发展的改变来编排的,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地理学的发展,引导了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用另一种眼光来认识世界。教师要把握课本中自然地理知识分布的层次性以及分布的一些一般规律,结合这些内容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在这样的基础上会让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的知识的掌握更充分。

结语

自然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课程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组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是帮助学生构建理论基础,让学生在分析和解答各类复杂问题时可以有的理论依据。教师要充分分析课本中自然地理知识的分布规律,把握这部分内容分布的特点,并且剖析出最为合适的自然地理知识的授课方式。这会促进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上更充分,让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的吸收更透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理论基础更扎实,这也能够帮助学生以自然地理为依托更好的分析各类其他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莹. 高中自然地理规律的教学策略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15.

[2] 易桂芳. 高中自然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3] 李宏伟. 高中地理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1 (15).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阜中学)

高中地理教师范文第3篇

【摘 要】地理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与高中学生的联系非常密切,丰富的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各个地域的风土人情,通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新课程背景下,注重对高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地理学科 新课程 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学生接受课堂教育后形成的的思想品格,地理素养具有多重概念,主要包括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地理态度等。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素养不仅体现出了某些特征,还展现了地理学科自身的独有特征。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地理素养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地理情感的提升,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地理素质的培养。

一、地理素养具有的特征

1.综合性与空间性

地理素养不仅在研究、应用方面非常广泛,其组成元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知识认知、文化水平、道德素养、价值观等方面。在地理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着重开发学生地理素养的综合性,提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地理问题时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同时地理素养也具有空间性的特点,包含了三维的想象力与辨识力,这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基础学科最大的差别。

2.阶段性与长效性

地理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动态的过程,具有很强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要进行反复的、长期的培养,并且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长期的影响,其道德素养、知识文化水平,对学生踏入社会以后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3.实践性

科学的地理知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得来的,因此实践性是地理素养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理素养的主要方法是进行野外考察与实地研究,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亲近自然,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增加学生的自身体验,从而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加深对生态自然问题的理解。

二、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方式

1.理论结合实践,展现地理科学的价值

地理从萌芽开始发展成一门综合、系统的学科,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无数的地理学家通过野外考察,将零星的地理知识不断地整合、探究,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总结,最终使地理成为一门独立、系统的学科。因此,地理素养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素养的这种性质,增加学生实践考察的机会,让学生的地理素养在实践活动中有序提升。例如在课下的时间,让组织学生参加野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行规划行进路线,将国道、省道、交通路线统统标注在地图上,增强学生的路线规划以及地理认知能力。又比如在进行“区位”的学习时,让学生对自己熟知的区位进行动态研究,从交通运输、工农业发展着手,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区位”的形成。

2.丰富实践考察活动的内容

丰富实践考察活动的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野外实践考察活动表现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活动中学生要注意教师的指导工作,并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首先由教师给出基本任务,再由学生自行分组,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总结等过程,最终完成考察任务,在课堂上分享资料与教师探讨交流,再由教师对任务结果分析评价,找出任务过程中的缺点,让学生进行改进。野外考察活动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知识水平、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在一定区域内组织探宝活动,为学生提供地图以及关于“宝藏”位置的线索,让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最终得到宝藏的下落,并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探宝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分辨地形、计算距离能力的发展。

3.合理的设置、评价作业内容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课下作业是对地理课堂知识的完善,合理的设置地理作业内容,能加强学生图解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作业内容要科学合理,与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充分发挥地理素养的实用性。对学生作业成果的评价要具有多元性、真实性、激励性,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生观表现以及对地理的认知程度,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要着重了解,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4.提升教师的地理素养

提高教師的地理素养对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也是非常有利的,地理素养较高的教师对各地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会有独到的见解。在课堂上,教师的地理素养会逐渐的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实践考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多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增强自身能力,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地理素质。在传授地理知识时,通过自己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与学生分享地理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总的来说,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素养的相关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明确教学目标,提升自身地理素养,以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地理素养;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魅力,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考察的经验,提高学生自身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白生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上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24.26.

[2]黄金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上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J].环球人文地理,2016.12.22.

[3]王永波.高中地理课堂应强调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J].华章,2013.03.29.

[4]冯亮.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0.

高中地理教师范文第4篇

摘  要: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高中教师在对學生进行地理教学时,要通过泰宁县的乡土地理,坚持做到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巩固地理知识,提升高中学生学习能力这几大关键方面,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乡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在当今社会中,许多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地理的研究和探讨,对地理的探究不仅能够在社会发展的方面起到推动的作用,而且在地质监测方面也起到关键作用。

一、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不断改革发展的当下,培养高中学生心中的地理核心素养是指:让高中学生完全理解探索地理的重要性,以及对地理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的问题和应用到的方法。高中是学生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为培养出我国地理领域高端人才必须保证学生在高中阶段养成较完善的地理核心素养。泰宁县处于西北的山区领域,地理结构复杂同时拥有较复杂的地域文化,这就为地理老师提供了较好的案例,为了培养高中学生完善的地理核心素养,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方法。

例如,地理老师在给高中学生上地理课的时候可以针对泰宁县具备的气候条件对学生进行普及,比如,泰宁县的降水量较大,富有的大多都是河流地貌,地理老师在给高中学生讲到“河流地貌的发育”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当今拥有的多媒体设备给高中学生播放有关泰宁县的河流的小视频。通过为高中生播放视频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应为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学生通过观看小视频能够缓解压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还会产生自豪感,让他们意识到中国地理的壮观。等观看视频结束之后,地理老师可以提出一个让学生进行探讨的问题,比如“视频上急促流淌的河流是怎样形成的?”,老师通过提出问题让高中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终各小组解释出小组观点。通过小组讨论能够提高论点的准确性同时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同学感情,最终还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

二、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

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更会令人刻骨铭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是如此,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以口头的形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不能够足以帮助高中学生学好地理这门学科的,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老师应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过程中,加强课堂自主探究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应当提升地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保证学生能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学习,让高中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得到感悟真正的理解 地理知识内涵的真谛。通过将泰宁县乡土的例子引入到高中地理课堂中,能够保住学生从实际除法对地理特性进行研究探讨,开拓学生的地理思维逻辑能力,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帮助高中的学生通过课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关于地理的问题。

例如,在高中地理知识面中,关于“锋面”的模块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那么作为高中地理老师应当改变教学方法,比如,在给高中学生讲述到“锋面与天气”的时候,由于学生对其概念难以理解,老师可以课前让学生们针对泰宁县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并且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关于泰宁县天气变化折线图,并且保证能够用准确的专业术语进行讲解,在课上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对学生关于“锋面与天气”难点的讲解,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多观察学生的神态,加以判断学生能否真正明白,通过加强地理老师和学生们的沟通,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地理老师在讲述到“处于地理方向考虑,在河流上构建大坝是否合理?”,老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们提供泰宁县的金溪相关资料,让学生们对此进行探讨,这样能够降低地理老师讲课的难度,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并且有效的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更有利于开拓高中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巩固地理知识,提升高中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不断巩固的,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显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之后前几天是最需要进行巩固复习的,关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设计到地理的知识一般较抽象化,高中地理更是如此,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可能不能完全知识的含义,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很容易忘记,那么老师应当对高中生进行地理方面的训练,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同时完成对知识的巩固,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地理老师将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知识全部讲解完毕之后,可以通过让学生做相关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比如,“请各位学生讲述一下关于泰宁县的地理环境以及它的整体性”,学生通过对这道题的分析能够了解到泰宁县的乡土地理知识,同时还能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进行复习,加深地理知识在高中学生心中的印象。地理老师在关于“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讲解完毕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场谈论会,谈论的中心点是“泰宁县的周围环境对周边的区域的发展的影响”,学生进行课上讨论,能够帮助学生回忆老师在课上给他们讲解有关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学习和沟通的能力,通过对泰宁县乡土知识的普及,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打造全方面性的人才。

综上所述,在现代高中地理教学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时,要坚持做到以上几大方面,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强他们自身的地理素养,以此在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让学生的高中地理学习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  郭华娟.地理课堂教学方式探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肖伟波,杨自娟.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26):10.

高中地理教师范文第5篇

一、

东亚:80汉E-140汉E,20汉N-50汉N;

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

二、

东南亚:23汉26’N-10汉S, 90汉E-150汉E;

地处亚洲东南部,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范围包括中南半岛(中央经线为100篍),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夹在马来群岛和苏门答腊岛的11个国家: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

三、

南亚:10汉N-30汉N,中央经线80汉E;

地处亚洲南部,范围包括北部三个内陆国(尼泊尔、不丹、锡金),中部三个临海国(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南部两个岛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

四、

中亚:40汉N-50汉N,50汉E-80汉E;

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部位,世界岛,范围包括五大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基尔斯坦),古代是丝绸之路,现代是第二亚欧大陆桥,战略地位重要;

五、

西亚和北非:20汉N-40汉N,20汉E-65汉W;

地处“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洲、非洲、欧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是海陆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埃及,土耳其海峡——土耳其),北回归线横穿南部;

六、

撒哈拉以南非洲:30汉N-30篠,20汉W-60汉E,中央经线:20汉W;

地处印度洋,大西洋之间的低纬地区,南回归线,赤道横穿,范围包括49个国家;

七、

西欧:40汉N-70汉N,10汉W-20汉E;

北邻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靠地中海;

八、

欧洲东部和北亚:

1、东欧西起波罗的海东海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的欧洲部分,它的面积占欧洲的一半,7个国家;

2、北亚是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它从乌拉尔山向东延伸到太平洋沿海,北邻北冰洋,南抵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的国界,面积在亚洲地区的1/4;

九、

北美:30汉N-50汉N,中央经线100汉W;

地处西半球北部,北美洲的中部和北部;

十、

拉丁美洲:30汉N-50汉S;

地处西半球,地跨赤道,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加勒比海,南邻德雷克海峡;范围包括北部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部南美大陆,巴拿马运河;

十一、大洋洲:20汉N-40汉S,100汉E-140汉W;

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范围包括“一个大陆(澳大利亚)、四个岛屿(新几内亚岛、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岛)、三大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十

二、南极:

地处世界最南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范围几乎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十三、北极地区:

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范围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和北美的陆地和岛屿;

专题二:气候:

一、

东亚:

1、东部沿海:季风气候显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西部内陆: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二、

东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夏季高温多雨);

2、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常年高温多雨);

三、

南亚:

1、 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印度半岛大部分);

2、热带沙漠气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热带沙漠为主);

四、

中亚:

1、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五、

西亚和北非:

1、热带沙漠气候为主;(770多万平方千米);

2、小部分为地中海气候;

六、

撒哈拉以南非洲:

1、热带草原气候 (世界第一);

2、热带雨林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

4、地中海气候;

七、

欧洲:

1、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注:生成原因:①终年西风;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湿增温;③地形因素;④大陆轮廓破碎,利于西风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气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气候;

4、中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八、

欧洲东部和北亚:

1、温带大陆性气候(俄罗斯);

九、

北美:

1、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狭窄的温带海洋性气候(40°N-60°N);

3、狭窄的地中海气候;(30°N-40°N);

十、

拉丁美洲:

1、热带气候,雨林、草原气候为主;

十一、 大洋洲:

1、热带为主,呈半环状:大分水岭(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压; ②

东南信风来自于暖流;

地形因素:处在大分水岭迎风坡;

2、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控制);

3、热带沙漠气候(被南回归线穿过;西澳大利亚寒潮);

4、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30゜-40゜);

十二、 南极:

1、酷寒:

纬度高,热量小;

海拔高,降温幅度大;

冰川对太阳的反射极强;

2、干燥:

①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小;

② 终年受极地高压控制,下沉气流;

③ 陆地面积大;

3、烈风:平均18m/s, 最大达100m/s,一年中8级以上风天达300天以上;

十三、 北极:

1、没有南极寒冷(海洋面积大,大部分终年封冻);

2、降水比南极丰富(气温较高,海洋面积大),年降水量为100mm-150mm;

3、风速没有南极大;

专题三:地形:

一、

东亚:

1、总括:(1)东部沿海: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2)西部内陆:高原山地为主;

2、著名山脉:阿尔泰山(蒙古),昆仑山(中国),喜马拉雅山(中国);

3、著名高原:蒙古高原(蒙古),青藏高原(中国);

二、

东南亚:

1、总括:(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北高南低;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三、

南亚:

1、总括:(1)北:喜马拉雅山南部;

(2)中:两大冲积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德干高原(亚洲最大的高原);

2、著名山脉:西高止山(印度西部),东高止山(印度东部)

四、

中亚:

1、总括:以丘陵平原为主;

2、著名平原:里海沿岸平原(俄罗斯),图兰平原(乌兹别克斯坦);

3、著名丘陵:哈萨克丘陵(哈萨克斯坦);

五、

西亚和北非:

1、总括:以高原为主,平原狭小

2、著名山脉:阿特拉斯山(非洲西北部,阿尔及利亚),大高加索山脉(西亚,为亚洲和欧洲分界线),格罗斯山(西亚,伊朗);

3、著名高原:伊朗高原(伊朗),美索不达米亚高原,

4、著名平原:尼罗河盆地和三角洲;

六、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总括:(1)以高原为主,东南向西北倾斜;

(2)第二大热带雨林分布区;

2、著名山脉: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

3、著名盆地:刚果盆地(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4、著名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七、

西欧:

1、总括:(1)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

(2)以平原山地为主,南北分布,东西走向;

(3)冰山地形分布:挪威峡湾海峡;

2、著名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阿尔卑斯山;

3、著名盆地:巴黎盆地;

4、著名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八、

欧洲东部和北亚:

1、总括:地势平坦,以平原高山为主,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2、著名山脉:乌拉尔山(亚洲、欧洲分界线);

3、著名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著名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

九、

北美:

1、总括:纵列分布,山脉与海平行;

(1)东部:高原山区;

(2)中部:平原区(冬冷夏暖);

(3)西部:高山区;

2、著名山脉: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

3、著名高原:拉布拉多高原;

十、

拉丁美洲:

1、总括:(1)北部:以高原为主;

(2)西部以安第斯山为主;

(3)东部以平原、高原为主(相间分布);

2、著名山脉: 安第斯山脉,迪勒拉山系;

3、著名平原:奥里诺科平原,亚马逊平原(世界第一大平原),普拉塔平原;

4、著名高原: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世界第一大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十一、 大洋洲:

1、总括:(1)东部:山地(大分水岭)大堡礁;

(2)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亚盆地);

(3)西部:低矮高原(占澳大利亚面积一半);

十二、 南极:

1、总括:(1)冰雪高原(平均海拔最高:2350m);

(2)90%大陆冰川;

(3)淡水水库;

十三、 北极:

1、总括:大面积冻土覆盖;

专题四: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

一、

东亚:

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二、

东南亚:

1、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

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三、

中亚:

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

(1)

有利因素: a.

平原、耕地面积大;

b.

光照充足;

c.

温差大;

(2)

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

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

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四、

西亚和北非:

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榄油;

(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

(4)伊拉克椰枣;

五、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热带经济作物;

2、采矿业;

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六、

西欧:

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七、

北美:

1、农业-高度机械 ┠烈底ㄒ祷 ?/p>

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八、

拉丁美洲: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专题五:世界各大区域沙漠分布:

一、

东亚:

中国西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

二、

南亚:

印度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处:印度沙漠(塔尔沙漠);

三、

中亚:

1、土库曼斯坦境内的卡拉库姆沙漠;

2、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中部地区;

3、哈萨克斯坦西部与俄罗斯交界处和中东部一小部分;

四、

西亚:

1、西亚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2、沙特阿拉伯境内大部分地区:北部内夫得沙漠、南部鲁卜哈利沙漠;

五、

非洲:

1、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六、

大洋洲:

1、澳大利亚西部维多利亚大沙漠;

专题六:世界各大区域河湖分布:

一、东亚:

1、西部多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等;

2、东部河流短小;

二、东南亚:

1、湄公河(东方的多瑙河),流经6个国家(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中国(澜沧江)),形成东南亚最大冲积平原;

2、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

三、南亚:

1、恒河(圣河):喜马拉雅山南断,主要雨水补给,形成恒河平原(南亚最大冲积平原);

2、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在中国(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北坡,雨水补给;

3、印度河:发源冈底斯山,冰川融水为主,沙漠地区的灌溉水源(外流河);

四、中亚:

1、内陆河:锡尔河,阿姆河——咸海,高山冰雪融水;

2、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北冰洋水系;

3、湖泊:内陆湖:里海(世界最大)、伏尔加河(内陆河最长的)、乌拉尔河、咸海;

五、西亚和北非:

1、尼罗河:第一长河6600千米;

2、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3、苏伊士运河:1700千米

4、死海:-400米(世界最低点);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刚果河:流量世界第二,水利资源丰富;

2、维多利亚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3、坦噶尼喀湖:世界第二深;

七、西欧:

1、总括:河网稠密,河湖众多,水量达,利于航运;水位变化小;

2、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向北流入北海,流经鲁尔区;

3、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山地,流经8个国家(世界最多),在罗马尼亚注入黑海;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俄罗斯:大河多,水量充沛(雪水补给),封冻期长;

2、伏尔加河:内陆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黄金水道;

3、鄂毕河:外流河,北冰洋水系;

4、顿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凌汛);

5、贝加尔湖(最深),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九、北美:

1、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河—长度,流量;灌溉水源);

2、圣劳伦斯河;

3、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安大略湖、伊利湖(冰川作用形成,苏必利尔湖-最大淡水湖);

十、拉丁美洲:

1、亚马逊河:水量第一,长度世界第二(6400km);

2、拉普拉塔河;

3、的的喀喀湖(海拔最高的湖);

十一、大洋洲:

1、墨累河:澳大利亚最大河流;

2、艾尔湖(-16m)

3、达令河:墨累河支流,灌溉水源,1月汛期,7月枯水期;

专题七:世界各区域资源分布:

一、东亚:

1、朝鲜境内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

2、日本国内森林资源、水利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二、东南亚:

1、矿产以锡、石油为主;

2、种植业发达:(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

(4)泰国:水稻;

三、南亚:

1、印度矿产主要以煤、铁、锰矿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茶叶、小麦等出口;

四、中亚:

1、小麦,棉花,畜产品;

2、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

五、西亚和北非:

1、石油资源丰富: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内,储量占世界的一半,开采量为1/4,出口量第一:

2、特产: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榄油、阿富汗紫盖皮羊毛、伊拉克椰枣;

3、北非的铁矿分布在利比亚、埃及与苏丹境内,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矿产:金刚石、锡、钢铁、铝,铜(赞比亚),黄金(南非)、铁(利比亚),石油(尼日利亚)钿矿(南非);

2、水利资源丰富:世界第二;

3、动物资源丰富:狮子,大象,猩猩;

4、生物资源丰富:可可,丁香,剑麻;

七、西欧:

1、矿产:煤(大不列颠岛)、铁(大不列颠岛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游资源-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森林资源(第一);

2、水力资源;

3、矿产:石油(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天然气,煤(中西伯利亚高原、东海岸),铁矿(东欧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有色金属(锰铜铝锌);

九、北美:

1、矿产:煤(美国东北部),铁,石油,天然气,钢金铝锌-有色金属(美国西部);

2、森林(寒带针叶林,温带阔叶林),草场,水力——美国;

3、加拿大——森林(为原料,新闻纸加工),石油,铁,煤,镍(占世界80%),渔业资源丰富;

十、拉丁美洲:

1、矿产:石油(墨西哥东南沿海,委内瑞拉沿海),铁,锰(巴西高原东部),铜(智利世界最多),银(墨西哥安第斯山脉);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红木,乌木);

4、经济作物(咖啡,香蕉,甘蔗);

十一、大洋洲:

1、矿产-铁(塔斯马尼亚岛),煤(澳大利亚东部沿海);

2、稀有动物-鸭嘴兽;

十二、南极:

1、矿产-煤,铁,石油,天然气,生物,淡水;

2、生物-企鹅(鸟类),海豹,鲸,磷虾;

3、淡水水库; 十

三、北极:

1、丰富生物资源:北极熊,海豹;

高中地理教师范文第6篇

面对这样的教材,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该怎样上课?……需要冷静、积极地思考,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经过这一学期的教学,并谈谈几点体会。

1.多交流探讨,备课要充分,优化课堂结构

多听课有助于自己的成长,而备课充分也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在上每一节课之前,先备课,然后在去请教探讨并充分利用教研活动得以解决问题。教师应重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特点,领会新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材教法寓于一体,教师和学生珠联璧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提出目标、展示问题、独立探究、组织讨论、练习检测、矫正反馈、总结目标”这种教学结构模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都能得到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并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师生互动

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要是师生不互动的话,自己都很难把课上下去,感觉他们都没有在听,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吸收,我上课的时候非常怕学生太安静了,你问什么他们都没有反应,这堂课就上得很不舒服,虽说这样你就能把课时完成,但是这样上课,不只学生没有劲,老师也没有劲了,好像在走过场似的。尽量让学生动起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指导、引导他们。

3.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地图册以及地球仪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教者,我想过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比如在讲到气候类型时就要将几种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进行比较。在讲到气温时有冬季最冷月气温、年均温的比较,降水有年雨型、季雨型的比较。

4.创新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才可能顺利进行。搭配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会使教学产生不同的效果。

上一篇:精神科试用期总结范文下一篇:3分钟英语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