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类专业书籍范文

2024-03-08

旅游类专业书籍范文第1篇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一) 校企政等合作主体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主要有以下4点: (1) “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许霆研究认为推进校企协同创新需要重视体制机制创新, 特别是市场配置机制、政策激励机制和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孟国忠、王正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案例, 系统阐述了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动力机制的主要途径。 (2) “校企政”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黄耀五等研究认为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建立政校企联动的筛选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卢峰研究认为应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即实施政府引导的激励、评价与保障机制, 职业院校支撑的内部调控机制, 以及企业参与的多元驱动服务机制。 (3) “校企行政”四方联动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谢晓勇、胡林玲研究认为, 在政府主导以及行业、企业、学校的广泛合作下, 建立基于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五大校企合作机制。刘金存构建了政校企行协同创新机制, 包括协同创新机制利益的分享性、协同创新机制人才的共用性、协同创新机制的“产学服用”、协同创新机制的“学生上岗”和协同创新机制的资源共享。 (4) “政校企外”四方合作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黄慧娟、陈继敏结合海南省高职院校“政校企外”四方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研究认为政府主导是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 学校负责是主体力量, 企业参与是根本保证, 国际合作为高职院校“政校企外”四方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 专业群建设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主要有以下5点: (1) 专业群建设与产业群、产业结构、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何景师、范明明研究认为, 高职专业建设应与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 建设宽平台、多方向的专业群。黄影秋对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指标研究, 从伙伴选择、机制建立、知识融合、利益分配四个方面探究二者协同与创新的影响因素, 并对如何提高二者协同与创新发展提出优化建议。 (2) 专业群建设与岗位群、岗位职业能力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张恒杰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与职业服务能力的协同, 提出提升服务能力的专业群建设思路。申海进基于产业调研, 确定药学专业群对应的典型职业岗位群;围绕岗位应用能力, 优化重组“共享+专有”的专业群课程。 (3) 专业群建设与学科群、课程群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宋文光、许志平研究认为, 高职教育专业应与传统学科基础相同的构建的专业群协同建设。张伟宁、温立国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例, 阐述了专业群和课程群的内涵、发展现状, 制定了专业群建设和课程群建设相关措施。 (4) 专业群建设要素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吴小蕾研究认为, 高职院校专业群存在着专业之间的协作薄弱, 缺乏完善的专业群协同机制以及缺少群内外协作交流的创新文化, 提出专业群建设应从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协同创新。童宏祥研究认为,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应从教师资源、实训资源、课程资源、教学资源等要素方面进行整合和协同。 (5) 专业群平台与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刘俊等基于协同创新开展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与实训基地匹配的运行与管理机制。张洪军等以山东管理学院为例, 基于协同创新机制进行了专业群实验平台相关研究与实践,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 高职院校“校企政”等合作主体协同创新机制的不足

国内学者在高职院校校企政等合作主体协同创新机制方面成果丰硕, 但仍需丰富和拓展, 表现在: (1) 高职校企政的研究多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 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较少, 尤其是高职教育服务国家级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的研究成果和成功案例较少, 理论提升尚显不足。 (2) 现状研究不够深入, 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研究可操作性不强。 (3) 多侧重于校企、校企政、校企政行、校企政外等合作主体的体制机制研究, 忽视新形势下推进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宏观背景, 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相融合且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4) 缺乏学校、企业、社区和政府良性互动以及“四方”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2. 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机制的不足

根据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协同创新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融合以及新行业、新岗位 (群) 不断涌现的背景下, 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发展、工作岗位群存在不协调的情况, 本论文认为在以下方面有待予以提升或拓展: (1) 国内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群较少明晰在产业链中的定位, 以及如何与产业链、工作岗位群协同对接。 (2) 国内高职院校专业群各专业之间关联性不强, 专业群多存在“形聚而神不聚”的特征。 (3) 国内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协同机制研究多是个案研究, 缺乏理论支撑, 不具有普遍性。 (4) 较少对旅游类专业群办学机制进行研究, 尤其是较少结合社区教育, 以及“校企社政”的办学模式, 进行高职旅游类专业群创新机制研究。

二、结语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在校企政等合作主体、专业群建设的协同创新机制等进行诸多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 这都为高职旅游类校企社政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研究基础, 但在新形势下应予以不断深化与拓展。通过对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挖掘存在的问题, 基于协同协同学理论和系统学理论, 结合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 (社区教育) , 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群“校企社政”的办学模式为例, 遵循旅游类专业群校企社政协同创新的运行规律和客观要求, 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 并进行其协同创新机制对策研究, 这将是后续阶段进行深化研究的内容。

摘要: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的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机制方面的相关政策, 结合广州学习型社会的不断推进与建设, 校企社政等合作主体的办学体制机制研究成为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近些年来国内有关校企政等合作主体、专业群建设的协同创新机制等进行了梳理分析和研究述评, 并指出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高职旅游类专业群校企社政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旅游类,专业群,协同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许霆.论校企协同的机制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 2012, (17) :45-47.

[2] 孟国忠, 王正.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动力机制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 37 (12) :257-261.

[3] 黄耀五, 李勋华.基于政府主导下的高职教育政校企联动机制探析[J].职教论坛, 2012, (04) :22-25.

[4] 卢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究——基于协同创新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 2016 (02) :106-110.

[5] 刘金存.政府责任视域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行协同创新机制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 36 (03) :19-21.

[6] 何景师, 范明明.产业融合背景下宽平台、多方向的专业群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5 (33) :14-16.

[7] 黄影秋.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创新发展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2017, 38 (14) :25-29.

[8] 宋文光, 许志平.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01) :98-99.

[9] 吴小蕾.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 (23) :28-29.

[10] 童宏祥.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群构建实证研究——基于协同学原理与工作过程导向[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09) :79-81.

旅游类专业书籍范文第2篇

提要:驻华外国记者讲述中国故事的纪实类书籍多次引起关注,中国记者的纪实类书籍数量不少,但就影响力来看,局内人的作品远不及局外人。究其原因,兼有主观和客观多重因素:外国新闻机构发稿机制给记者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外国记者成长的文化环境更有利于其进行中外比较,以立体化的方式来呈现复杂的中国社会;外国记者看待问题的视角,有利于其以陌生人的好奇心在文本中呈现更加生动和鲜活的细节。此外,中国读者急切渴望看到他人眼中的自己,也是外国记者的纪实作品更能引起关注和持续畅销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驻华记者 非虚构写作 中国故事

近期,《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前驻华记者欧逸文(Evan Osnos)推出新书《野心时代》,引起了国内读者尤其新闻界关注。此前,《纽约客》驻华记者何伟(Peter Hessler)连续出版关于中国的“三部曲”——《寻路中国》《江城》《甲骨文》,每本都在中国引起关注,其妻张彤禾的著作《打工女孩》也受到好评。相比之下,中国记者关于中国故事的纪实作品虽然也层出不穷,但真正有广泛影响力的却不多。是中国记者的讲故事能力不足?还是外国记者讲述中国故事的水平具有独特优势?其中原因值得探讨。

一、外国记者如何讲中国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身处剧烈变革中,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也接踵而至。转型期的中国,不仅是中国记者也是外国记者眼中的“新闻富矿”,正如欧逸文所说,“中国是记者的天堂”。简要回顾历史,不难发现,由驻华外国记者来书写中国故事,然后变成畅销书被广为传阅,似乎是外国人认知中国的一条捷径。近年来,除何伟(Peter Hessler)的三部曲,詹姆斯·金奇(James Kynge)的《中国震撼世界》(China Shakes the World)、罗伯·吉福德(Rob Gifford)的《中国之路》(Chma Road)、格拉汉姆·恩尔肖(Graham Earnshaw)的《徒步游中国》(The Great Walk of China)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除了满足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需求外,它们亦成为中国人自我观照的镜子,故多被翻译成中文。事实上,这些著作在作为论说对象的中国更能引起争鸣。总体上看,外国记者讲述中国的作品大致有以下特点:

1.话题相对宏观,但主题集中。外国记者在观察中国时,习惯从小人物的命运跌宕或风云人物的细节故事出发,以此来展现转型期中国的真实面貌。比如,何伟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消失中的江城》,从人口不过20余万的小城市出发,讲述了其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在重庆涪陵高等师专英语系担任外教的经历。作者围绕涪陵小城这个“窗口”,从对普通个体生活的描述以小见大地透视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张彤禾的作品《打工女孩》通过讲述吕清敏和伍春明两位中部农村地区到东莞打工的故事,来展现新一代农民工在沿海城市的生活和期望。

2.记者全程体验,真实呈现。何伟、张彤禾、欧逸文都采取体验式采访、伴随式采访的方式,与采访对象建立起值得信任的关系,打消受访者的戒备之心,获取大量的一手信息。在《打工女孩》中,作者张彤禾春节期间跟随采访对象吕清敏回家过年,真实地呈现了湖北农村春节的情况,以及以吕清敏为代表的年轻女性农民工春节回家的种种状态。在何伟三部曲最后一部《寻路中国》中,他驾车沿着长城,一路西行,记录从北京到西部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变化情况,把活生生的现场和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

3.善于中外对比,采取对话视角。外国记者在讲述中国故事时,习惯于将自己熟悉的制度和文化作为参照,从而在中外对比中给读者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尤其当他们试图批评某一社会现实现象时,往往将其与美国或国外社会中的同类现象做比较,比较的目的不在于褒贬某一方,而是指出双方都存在的问题。比如何伟在其作品中,始终保持一种质疑的态度看待问题,但并未采用一种优越性的价值标准去批判中国,而是结合中国语境进行对话。当他游历中国西部时,记录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同时对比美国中西部人民的生活境遇,说明两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各自陷入的发展困境。

4.采取他者视角,保持新鲜感。任何司空见惯的事物,经过他者视角的转换和叙述,或许会觉得提供特别新鲜的思考。中国人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评论认为,何伟观察中国的最大优势,便是其旁观者的身份和视角——长期生活于其中的人容易习惯周身环境,并对其漠视或形成偏见,而局外人只要有足够的好奇心,就能看到局内人熟视无睹的怪现象或是日用而不知的潜规则。

二、中国记者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记者也出版了不少书,也主要在讲述中国故事。笔者不完全统计了142本中国记者写的书,发现题材多样、种类丰富,主要有纪实类、报道作品集、新闻实务类、报告文学类,评论随笔类、小说类等六类。其中,纪实类作品59本,报道作品集18本,新聞实务类作品5本,报告文学类作品9本,评论随笔类33本,小说类作品18本。

针对s9本纪实类作品,可以历史类题材和现实类题材、国内题材和国外题材两个维度来进行了区分。其中,历史类题材图书有16本,占27%,现实类题材的图书则有43本,占73%。可见中国记者的纪实类图书以现实题材为主。此外,中国记者撰写的纪实作品中,国外题材的有12本,占总数的20%;国内题材的有47本,占总数的80%。可见,中国记者的纪实类作品主要以国内题材为主。

从上述统计中,可以发现中国记者讲述中国故事的简要特点:其一、中国记者所写的作品以纪实类作品为主。与何伟、张彤禾、欧逸文等外国记者相似,中国记者所写的书也大都是纪实类作品,集中于中国故事的讲述。其二、中国记者的纪实作品中,现实题材占大多数,但真正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却是历史题材的作品。比如,调查记者圈对《大清留美幼童记》等少数几本书评价较高,其他年轻记者出的书则被认为相对分量不足。其三、中国记者关于国外题材的作品大部分是战地见闻。比如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的《利比亚战地日记》《行走中的玫瑰》,新华社记者刘洪的《和沙龙做邻居》《战地记者死亡名单》等。

三、中外记者讲述中国故事的比较分析

从上文的不完全统计中可以看出,中国记者也写了大量的纪实作品,然而,除少数几部作品外,真正产生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并不多。为此,不妨从多个角度对中外记者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品及其影响因素、环境差异进行简要比较。

首先,在采访环境和写作节奏上,外国记者比中国记者拥有更加从容的创作空间。

外国记者在讲述中国故事时,采访、写作和发稿的节奏都相对从容。何伟的写作是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的,他拒绝做某一家报纸或杂志的驻华记者,而是要“自由地安排工作,选择自己的写作计划”。他的收入来自为《纽约客》和《国家地理》供稿,“编辑总希望我去采访名人或热点事件,可是我却更想写那些有趣的小人物,有时需要花一年的时间去了解他们的故事。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会跟编辑说我在干什么,因为他们会阻止我说:我不要这个故事,它没意思。”

欧逸文在写作《野心时代》时虽然是《纽约客》驻华记者,但编辑组对他的写作时间没有严格限定。“我在《纽约客》主要工作是去写一些我觉得在中国特别有意思的人和事。我工作周期一般是两到三个月一篇,有时六个月一篇。这个过程中,一篇文章大概要采五十人到八十人,如果文章题目比较小、范围比较窄,采访人数要少点。基本上每个故事写完,会有两百页到三百页的采访文字。”张彤禾在确定要写《打工女孩》这本书后,更是从《华尔街日报》请假,打算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采访、慢慢写。那个阶段,她的名片上只剩名字和联系方式,“没有单位挺好的。”

相比之下,国内的新闻机构,对记者的发稿数量和发稿周期都有相对严格的要求。《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斐然在谈到欧逸文的《野心时代》时曾感慨,欧逸文为了等待采访对象接受采访,能耐心地等待每一个人的答应,没有发稿压力,没有点击率要求。“这要是我的编辑,早就该来催稿了,而这要是在竞争白热化的新媒体平台,主编应该来杀人了……”对中国记者来说,紧张的工作节奏和强大的发稿压力,使得他们往往静不下心来、全情投入,只能利用闲暇时间来赶工,因此,作品缺乏深入推敲和仔细打磨也情有可原。

其次,在观察视角和题材选择上,外国记者的他者视角更容易从寻常现象中呈现新鲜体验。

外国记者成长于不同的制度和文化环境,观察中国社会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种旁观者的视角。中国记者在写书的过程中,面对的或是亲身经历过、或者是早已听说过的人和事儿,最熟悉的东西往往更容易导致漠视,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外国记者作为“局外人”,对中国的情况往往感到陌生,我们觉得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他们眼里却可能是新鲜而有趣的。

在何伟的三部曲中,很多事物其实对中国读者来说都非常熟悉,但何伟的观察视角、细节捕捉和叙述方式却仍能让中国读者感到新鲜。比如,他对涪陵乡民清明上坟祭祖的观察:“他们完全不做任何表情;从外表看,他们很酷。但在他们眼里的某些东西无法控制住,闪耀着纯粹的兴奋,当他们站在坟上,而周围的景致与节日的声音,突然在这一处汇聚;那爆炸声、火药浓重的气味,漩涡般的尘与烟,还有阳光,远处下方的长江,好似一条长龙,在河谷突然的轰鸣中懒懒躺着取暖。”

相对外国记者,中国记者是“局内人”(insiders),出于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原本应更能够深刻而准确地讲述中国故事。但是恰恰因为是“局内人”,对身边故事太过熟悉,容易对“寻常之中的不寻常”熟视无睹。正如知名网络写手和菜头在阅读何伟作品时所说:“任随把我扔到中国的某个市镇,当我看着街道上的人群、周围的建筑时一切都没有多少不同。所有的市镇都只是市镇,都有丑陋成一种风格的建筑,都配置有杂货店、小饭馆、洗头房直至汽修店。甚至人们脸上的表情也千篇一律,可以一眼就分辨出他们的社会阶层和从事的职业。我不会如同何伟一样对某个普通的中国市镇发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因为太过熟悉的缘故,让我难以停下脚步仔细观察,更不用说为之投入情感生发出各种感悟。”

最后,从写作风格和叙述方式看,外国记者接受了非虚构写作的训练,在文本上注重文学手法的运用。

近年来,出版中国故事作品的外国记者,大多在美国高校接受过比较严谨的写作训练,或者其供职的媒体长期具有非虚构写作的传统,这些条件为他们的写作风格和叙述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何伟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三年级时,修读了美国创意写作大师约翰·麦克菲的非虚构写作课。修读英文和写作后,他又前往英国求学,取得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何伟的妻子张彤禾则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国历史和文学专业,同样接受过专业的写作训练。《野心时代》的作者欧逸文也毕业于哈佛大学,修读的是政治科学,其父亲曾经是《华盛顿邮报》驻莫斯科记者,受其父亲影响,欧逸文也接受了正规的写作训练。“这些外国记者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品大都沿袭了‘新新闻主义’的风格,将‘讲故事’‘第一人称叙述’和‘采访报道’巧妙地糅合到一起,表现出特有的思想性”。

相比之下,國内的新闻教育对非虚构写作的系统训练总体不足,拥有非虚构写作传统的媒体也少之又少。极少数具有非虚构写作天赋的记者,主要出版个人作品集而非主题集中的纪实类图书,因而就关注现实题材的系统、全面和深度来说,没能拿出更多与外国记者相媲美、有影响力的作品来。

小结

外国记者讲述中国故事的图书在中国广受关注,这个现象需要从两个角度去看待。一方面,需要正视中国记者与外国记者在非虚构写作方面的差距。另一方面,也需要看到这种对他者叙述视角的重视背后,多少也带有渴望西方认同的民族心理,或对外媒记者的神秘感引发的好奇心理。有评论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向世界,中国人从未如此急切地渴望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如同一个梳妆完毕的女孩渴望看到自己的水中倒影。外国驻华记者的纪实类作品,给中国读者呈现了一个新奇、有趣而又具有陌生感的中国,而这些纪实作品又不像学术著作那么艰涩难懂。其朴实易懂的文风既吸引了普通大众的眼球,又满足了国内读者急切了解外界看法的需要,由此提升了外国记者纪实作品的关注度。(作者张志安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官建洪是2014级硕士研究生)

旅游类专业书籍范文第3篇

本书通过事例生动地分析了如何对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经营和管理,在我看来,经营和管理这两个问题是独立的但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对员工工作的一个指引,和茫茫海上的灯塔的地位相当,睿智的企业创始人根据自己的人生哲学,结合企业的实际总结提炼出来,经后来的管理者升华而成形成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对其坚决执行,从而成就了成功的企业.

如何对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经营和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文化的重要

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和选择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在我看来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在某个程度上来说比选择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更加重要,首先是企业文化指导员工做人、做事,同时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也才能够将企业文化深刻的贯彻和执行,其中的执行是最重要的问题,执行力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

二、 制订标准的、细化的管理制度

书中提到制订标准化的经营管理制度,在我看来是阐述了制订标准化、细化的管理制度,不同的企业在对待经营和管理上的思路不一样,现只谈对管理制度的制订,首先是从大局出发,考虑到企业的长久利益的情况下,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制订公正、公开、公平的管理制度,忌严管、卡、压,出发点可以是总结目前的管理制度,针对不足提出改进,长处加以发扬,达到让员工直觉遵守、执行,更要通过制度建设,培养员工的自制能力,形成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使企业的要求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达到员工自制与企业控制之间的最佳平衡。

企业发展是个动态过程,制度建设也是个动态过程,制度建设要不断改进、创新;同时要细化,制度建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了解员工、关心员工、体贴员工,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切实制订后达到指导、规范员工的工作的作用

三、 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

这个问题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说就是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工作中的意识,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素质。

四、 强化监督管理,制度制订了就要坚决执行

如何评价执行的效果就要靠监督管理,监督管理要站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角度,做到对事不对人,首先就要做到责任明确、切实实行责任制度,做到谁管理谁负责,责任首先从领导追究起。

五、 评价反馈和奖惩制度

评价反馈也就是把收集的资料与标准进行对比,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哪里,然后反馈给评价对象,也就是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的过程,针对不足提出改进,继续发扬长处;针对反馈的情况对员工进行适当的奖惩制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有助于帮助员工改变不良工作习惯和态度,同时也有助于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但是要注意奖惩的尺度,是以纠正员工的缺点为目的。

六、总结

总的来说,对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经营和管理是个长久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就一个企业,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自生进行总结,善于发现缺点和错误,不断地进行改进,持续完善,这样的企业才会长久。

二、《组织行为学》读后感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一、对激励机制的概述

《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所产生的激励机制是领导和管理企事业单位,公司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

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二、激励机制在团体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国内外许多著名公司、团体无一例外地都拥有非常成熟的激励机制。

例如GE公司和联想集团。

GE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GE公司对员工有着一套相当完善的考评制度。公司CEO韦尔奇随身都会携带一本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图表,每个部门都有相关的图表,反映每个员工的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估,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第一类占10%,他们是顶尖人才;次一些的是第二类,占15%;第三类是中等水平的员工,占50%,他们的变动弹性最大;接下来是占15%的第四类,需要对他们敲响警钟,督促他们上进;第五类是最差的,占10%,我们只能辞退他们。根据业绩评估,每个员工都会知道他们处在哪一类,这样没有人会抱怨得不到赏识。第一类员工会得到股票期权,第二类中的大约90%和第三类中的50%会得到股票期权,第四类员工没有奖励。图表是最好的工具,哪些人应该得到奖励,哪些人应该打道回府,一目了然。奖赏对员工而言,不应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象鼻子碰着玻璃而穿不过去那样,他们能得到他们应得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都是必要的,两者缺一不可。对于高层管理人员,GE公司鼓励鼓励他们在工作上相互竞争,但不要有个人恩怨。韦尔奇的做法是将奖赏分为两

个部分,一半奖励他在自己的业务部门的表现,另一半奖励他对整个公司发展的贡献。如果自己部门业绩很好,但对公司发展不利,则资金为零。

韦尔奇一向鼓励员工勇敢地展示自己,谈出自己的看法,争取上司的赏识。“我希望员工能充分发挥潜能,提出他们的建议,而我会为他们提供各种资源。这样员工们给我的将是许多建议和计划,我可能会说:„我不喜欢这个想法,但那个主意非常好‟。这样的交流更有创意。”在今天GE的各个部门,每当公司取得一些成绩,他们都会把生产线停下来,大家一起出去庆祝。GE公司每位员工都有一张"通用电气价值观"卡。卡中对领导干部的警戒有9点:痛恨官僚主义、开明、讲究速度、自信、高瞻远瞩、精力充沛、果敢地设定目标、视变化为机遇以及适应全球化。这些价值观都是GE公司进行培养的主题。也是决定公司职员晋升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而联想集团是侧重于以业绩为重。联想是一个以业绩为导向型的公司,不惟学历重能力,不惟资历重业绩。联想现在许多高管人员其实在公司工作时间并不长,能从普遍员工升到最高管理层,原因不是跟谁有什么关系,而是全凭业绩。为什么外企一些有相当级别的管理人员愿意到联想工作,就是看重了这一点。不同层次的人员收入不同是很自然的,但联想的干部没有贵族化的倾向。

联想的干部比例适中,中级以上管理人员有200多人,而公司全部员工有

1.1万多人(其中职员约5000人)。其实联想每一个事业部的规模,都相当于一个中型IT企业,这些管理者得到的收入高些也是理所应当的。当然从薪酬结构上看,固定工资部分,经理层跟员工层的差异并不十分巨大。联想员工的收入分为3块,固定工资、绩效浮动和年底分红,在一个以业绩为导向型的企业里,员工的收入是跟其贡献直接挂钩的。任何一个企业都是20%的人才创造80%的财富,对这20%员工的薪酬当然不能少了。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人才争夺很激烈,争夺的焦点就是一些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因为这些人才可以为公司做出重大贡献。

在联想,普通员工并不是只有做管理人员一条升迁之路,不做经理可以走技术职称的道路。技术骨干的待遇与相应的管理者的收入没有差别。 今年年底之前,联想要完成能力评介体系,要让公司的各级管理层知道每个员工的能力如何,其社会竞争力处在什么水平,是否达到了人岗匹配,是不是把最适合的人放在最适合的位置。这项工作可以达到3个目的:公司清楚员工的能力水平、主管清楚手下人员的能力水平、员工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真正做到人尽其用,不造成人才浪费。

为突出业绩导向效果,联想在业绩考核中实行末位淘汰制,如果员工在考核后进入最后一个层次,就进入了末位淘汰区。所以,不论哪一层次的人都有压力,中层管理人员压力也是很大的,如果考核时排在最后,就会成为不合格员工。联想还培养了后备干部,对于被淘汰的人所在的岗位,马上就有人可以顶上,这是一个合理的闭环。确实,在IT企业必须每个人都时刻要有危机意识,不进则退,跟不上形势就要被淘汰,企业如此,个人亦如此。

在GE公司和联想集团的激励机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员工的业绩考评制度。两家公司都是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将正激励与负激励结合起来,实行末位淘汰制度;所不同的是,GE公司更偏重于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而联想集团则是力争体现公平发展的原则,力争做到人尽其用,不造成

人才浪费。这些,都是《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机制在不同背景的组织内灵活应用的最好实例。

三、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个体或整体的影响

我们注意到激励机制理论中有一条是“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其实就是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下属员工或整个团体的影响。我认为,这种影响,比之那些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奖金制度等激励机制,虽不那么显明那么“硬”,但绝对不可忽视。一旦把握不好,后果非常严重。

管理层的表率行为确是很重要的。研究表明人是很容易进入角色,被环境同化的。如果你的领导经常迟到早退,那么下属也很容易变得自由散漫。同样,如果你的领导经常大手大脚,挥霍浪费,甚至贪污腐化,那么下属也将会跟着效仿。如此一来,再坚强的大厦也会倾塌,再宏伟的基业也会毁灭。

四、总结

旅游类专业书籍范文第4篇

有哪些市场营销类书籍值得推荐?

通俗一点的,有案例的,并说明理由,谢谢!

1 条评论分享

按票数排序按时间排序

14 个回答

什么是答案总结?答案总结

赞同 298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298

波旬,Heart&Soul,Marketer&Sales

收起

She Imo、张晶、张猫猫等人赞同

@Matt Sun

来了:)

那道问题(http:///question/19649029)字数超限了,所以暂时把书籍推荐部分放在这里,嘿嘿。

相关书籍推荐

《市场营销原理》(科特勒版,第13版或14版皆可,中文版英文版不拘)

关系到你的整个营销思维体系,能买实体书绝不要下载电子书。笔者的“品牌既是产品”谬论也源自第$$$次重读,本书可谓市场营销与品牌塑造根本法门。

你也许会质疑为什么首先推荐的不是科特勒的《营销管理》。《管理》一书,其实笔者也从是第4版追到第14版,营销部分固然经典,管理部分对于国内企业则或多或少有“用管理骆驼的方法管理兔子”之嫌疑,故此推荐干净纯粹的《原理》作为营销与品牌的入门书。 另外推荐本书几个插件。

A、给里面外面全是新的新人的插件:《商业的奥秘》

如果觉得自己对商业是什么完全不感冒,也不知道营销、品牌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可以辅助阅读阅读Sasha Galbraith《商业的奥秘》,建立全局观。B、给里面是新的的新人的插件:《科特勒说》,《营销管理》,《定位》

若阅读中遇到障碍也可参阅《科特勒说》,一本《原理》的Tips小手册。也可反复比较《原理》与《管理》二书的思维框架,也可以比较《原理》中STP与《定位》中的定位以格物致知。C、给里面外面都不新的老人的插件:Peter Fisk“天才三部曲”:《商业天才》、《客户天才》、《营销天才》。

名字就很霸气,内容更是天马行空。如果你是个不走寻常路的新人,或对传统营销思维框架腻味了的老人,完全可以用这一系列代替《市场营销原理》。

D、给自认为里面外面都不新的市场营销专业新人(别左顾右盼,也许就是你了)的插件:《营销红皮书》

很多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认为自己学过且学通了市场营销。Truth hurts! 你学的一直是“国外市场营销”,即使你不是在国外学市场营销,国内大多数营销教材的编写者做的都是或翻译、或伪原创国外教材的求名求利勾当;无论如何都没有通过本土的营销实践真正接地气。Truth hurts hurts! 你学的一直是“曾经的国外市场营销”,且别提你在国内学的专家学者们

捣鼓出来的过时教材,即使你是在国外学市场营销,你知道什么是Inbound Marketing,什么是MLM,什么是Loyalty Marketing,什么是Viral Marketing,什么是Social Influence Marketing,什么是Experiential Marketing,什么是Agile Marketing,什么是Attraction Marketing,什么是Article Marketing,什么是Content Marketing,什么是Quantitative Marketing,什么是Guerrilla Marketing,什么又是Permission Marketing?市场营销实践就是这么日新月异,理论永远追赶不上它的步伐。Truth hurts hurtshurts! 真相是你费时费力费钱求学,有可能学到的却是人家撇脂之后没营养的玩意!萨缪尔森的合成谬误是这么说的:一个农民的丰收是丰收,很多农民的丰收是丰产不丰收!想想多少人学的是和你一样的教材,想想“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做不好市场营销”的行业潜规则,你还敢高枕无忧吗?

要想在市场营销的竞争中胜出,你有三种策略:全面成本领先(学习巨量理论,进行巨量实践);差异化(读人所未读,做人所不做);聚焦(只读一方面的书,只做一方面的事)。 《营销红皮书》,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市场营销原理》,敢在推荐中将其提升到这一高度,因为它在“营销理论”上全面成本领先,在“中国本土”上差异化,在“中国式营销实践”上聚焦,对于塑造中国本土品牌的指导意义自然非同一般。

意犹未尽可以继续阅读推荐部分的第五条。

E、给没有多少时间学习市场营销的创业者的插件:《企业成长之痛》

实在没想好怎么写这个小标题,暂且先叫这名吧„„

彼得·德鲁克说过:一家企业只有两个基本职能:创新和营销。

如果你是创业者,或创业企业的管理者,一手抓创新一手抓营销两手都要硬,你的结局不会太差。

用埃里克的《企业成长之痛》解决创新问题,用《市场营销原理》解决营销问题,将营销与创新结合塑造品牌绰绰有余,也许其他书籍对于日理万机的你就是过剩信息了。

F、给根本不想通过“学”营销而掌握营销的人的插件:Simon Sinek的《从“为什么”开始》 不是吧,还有这种人„„

不是吧,这书名听起来真的好逊哦„„

乔布斯“学”过营销吗?或者,乔布斯需要“学”营销吗?

操纵不如感召,营销不如不营自销,如果乔布斯“学”并学会了营销,“苹果”就只能成为“苹果电脑”或“苹果手机”了。

重点推荐这本书的起因是与@汪慧蓉的一次思维碰撞的思维结晶:“在摒弃广告、公关、品牌传播和营销的杂念后,运营又是一个巨大的理想化单位,其实也真的不考虑那么多。我的一切快乐都来源于让别人产生幸福感,不管是交流看法也好、回答问题也好、分享知识也好、我希望我的言论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多分享一点点看法,这面的,或者那面的。” 营销可以如此简单,营销原本应该如此简单。

《定位》(里斯与特劳特版)

要想理解品牌、塑造品牌,你可以不看本书但不得懂定位。如果想快速浏览定位的要旨详见笔者的另一个回答:

2012-11-072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赞同 4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talich,《天堂在上,美国在这儿》上架

收起

袁野、张克炎、gtskdxpdz等人赞同

Edward Bernays, Propaganda (1920)

理由?请读此书第一段:

CHAPTER I

ORGANIZING CHAOS

THE conscious and intelligent manipulation of the organized habits and opinions of the masses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democratic society. Those who manipulate this unseen mechanism of society constitute an invisible government which is the true ruling power of our country.

We are governed, our minds are molded, our tastes formed, our ideas suggested, largely by men we have never heard of. This is a logical result of the way in which our democratic society is organized. Vast numbers of human beings must cooperate in this manner if they are to live together as a smoothly functioning society.

2012-11-076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赞同 5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户,知与之为取;事在人为、境由心造

收起

蒋旭、知乎用户、知乎用户等人赞同

我是营销专业的,除了之前的。再推荐《影响力》、《定位》、《乌合之众》等

这个假期自己公司的副总给我又推荐了两本《浮沉》、《圈子圈外》(不是推荐,是一定要看,要写读后感)

理由自己可以自己去豆瓣看下,就不赘述了

2013-02-052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赞同 0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JC李润涛,我就是路人甲,在路上左看看右看看

收起

《营销管理》科特勒其实这本书当你看到第七第八章,你没有站到那个位置上,你很难理解其后的知识;但前面几章帮助你确立营销的一些硬概念,很重要啊。

2012-01-303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赞同 0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曾洁,蘑菇蘑菇-From 华师

收起

《定位》

2013-03-31添加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赞同 0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胡琪莲

收起

卖轮子两天内就可以速补市场营销知识快速入门级读物

2013-04-04添加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赞同 0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谢雷,公关传播、营销策划、广告

收起

魔鬼营销人那不是坤哥的书吗哈哈

2013-05-25添加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赞同 1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秦阳,思考的手艺人(微信号laoqinppt)

收起

乔小逸爱憨人赞同

补充基本我自己比较喜欢的而且对营销有启发的书:

《自营销》 [美]亚历克斯·博古斯基/约翰·温莎/浙江人民出版社

《影响力》[美]罗伯特·西奥迪尼/万卷出版公司

《无价》[美]威廉·庞德斯通/华文出版社

《感官品牌》[美] 马丁·林斯特龙/天津教育出版社

《链接》[美]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浙江人民出版社

《信任代理》[美]布洛根/史密斯/万卷出版公司

《强关系社会化营销制胜的关键》[加]斯特莱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需求》[美] 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浙江人民出版社

《删除》[英]迈尔-舍恩柏格/浙江人民出版社

《免费》[美] 克里斯?安德森/中信出版社

2014-02-19添加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赞同 0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江瑶,keep on fighting till the end

收起

《营销管理》

《定位》

《22条商规》

《大败局》--很通俗,符合题意

2014-01-02添加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

赞同 1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stone

收起

刘一刀赞同

就销售【不是营销】而言,我不大喜欢国外的书。

旅游类专业书籍范文第5篇

要诚实、守信,也就是诚信,自小老师,家长都这样教导我们,的确,诚信是一种优良品质,是很多人追求和向往的。而从事保险行业工作这么多年来,我更是深刻体会到诚信对保险行业人员的重要性,因为保险合同是射幸合同,具有不确定性,诚信是保险的生命线,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活动所应遵循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保险法律规范中许多内容都必须贯彻和体现这一原则,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实信用原则已成为一切民事活动和一切市场参与者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道德标准和法律规范。/r/n

诚实信用是法律对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基本要求,在保险活动中,投保人应当依法对其投保的标的,按保险人的询问进行如实告知,并在发生约定的保险事故时也如实履行告知义务;而保险人则应当在承保时,将保险合同的条款、条件明确地告知投保人,不得欺骗也不得隐瞒,在发生约定的保险事故时,应当及时查明和确定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和保险标的的损失程度,并及时赔付保险金,不得拖延或逃避承担保险责任。/r/n

众多现实让人觉得保险诚信不容乐观,如被保险人不如实告知或骗赔,保险人在经营与理赔方面的不诚信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通过《保险诚信读本》的学习我有了更加深了理解和感触!认识到诚信历来是人们对建设和睦、信任的社会关系的道德期待。只有诚信,人们之间才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依赖。/r/n

以信誉立业”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我们对社会信用重要性的认识,守信用重承诺,维护个人的良好信誉,树立保险业的良好形象,自觉在业务活动中诚实守信,为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业环境做出贡献。同时,通过强化创新意识,争先进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荣誉意识,爱岗敬业精神和与公司共生存、共命运的团结向上精神。让诚信深入人心,公司的经营行为更加规范,内部机制更趋完善,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r/n

作为保险从业人员在诚实守信方面不能只满足于简单的喊几句口号、在条幅上签上承诺的名字,而是需要把诚信贯穿于日常的工作之中,贯穿于和客户的每一次交往,贯穿于展业的每一个环节。以诚信为纲,服务为本,坚决杜绝“投保容易,理赔难”现象。从细微处,从每个侧面努力打造泰康优质、诚信的服务品牌,竭诚为广大客户提供高效的服务,是取得客户信任的基础等理念。/r/n

经营之道在于诚信,在市场经济法则下,诚信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坚持质量第一,服务至上和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求发展的宗旨,是提升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关键。我们深知,唯有诚信取众,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n

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的作用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进入经济活动领域,被视为经济交换的润滑剂和经济交易所必须的公共品德。诚信展业,持之以恒。保险信用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保险诚信建设不但要做实,还要做久,使之成为保险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成为行业从业人员的自觉行动。/r/n

在当代经济活动中,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取得长远、巨大的动力,诚信经营是根本之道,这已被古今中外的许多成功经营案例所证明。企业要对消费者和投资者、对社会诚信,员工要对企业、对同事诚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长久利益,成就百年品牌。/r/n

【相关文章】《保险学》读后感/r/n

马兴召 201205000920 金工12-1/r/n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保险在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了,但是很多人对保险不是很了解,我自己对保险的认识也不多,然而通过阅读了《保险学》(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本书,我对保险的认识有加深了不少。生活中常常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充满着各种风险,因此保险对于我们来说,是越来越重要了。下面我就 把从《保险学》这本书中学到的一些东西和我的一些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r/n

《保险学》一书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保险基础,如保险的相关概念,基本原则,保险合同,保险在经济中的作用等;第二部分介绍保险的类别,主要介绍了商业保险中的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再保险,政策保险,社会保险等;第三部分介绍保险经营,主要讲保险的相关要素及保险费率、保险准备金、保险投资、核保与理赔等内容。第四部分介绍保险监督,介绍保险监督的形式和内容。读完整本《保险学》后,虽然当中有很多内容我还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从中还是学到了很多的东西。/r/n

在第一部分中,首先给出了人们对危险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危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有的人认为危险是灾害和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还有的人认为危险是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事件的担忧和忧虑。总之,不同的人对危险有不同的认识。危险有七个特性: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普遍性、社会性、可测性、可变性。危险有四个构成要素:危险因素、危险事故、危险损失、危险载体。危险有着很多的分类,如自然危险与社会危险,静态危险和动态危险,基本危险和特殊危险,财产危险、人身危险、责任危险和信用危险等。所以我们要对危险进行管理,从而保险就产生了。为什么要保险呢?原因在于:一是各种危险的客观存在及其给人类带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损害巨大,二是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对危险的损害后果都难以独自承担,从而需要有社会化的危险分散与控制机制。地震、洪水、台风、飞机失事、轮船翻沉等危险事故造成的损失与恐惧,促使人们去思考如何化解和避免这些危险,而保险作为一种经济补偿手段,很自然地成为了常备的危险管理工具。那么什么是保险呢?在本书中是这样定义的:保险是集合同类危险聚集资金建立基金,对特定危险的后果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危险的财务转移机制。书中对保险给出了很多的分类,同时也给了保险的职能。保险有两个基本职能:分担危险和补偿损失。有三个派生职能:融资、防灾防损、分配。保险有以下宏观作用:有助于稳定社会再生产循环、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交往、有助于扩大积累规模、有助于推动科技的发展、有助于增加外汇收入、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分散风险、对经济起到稳定作用。同时保险也有以下微观作用:有利于受灾企业及时恢复生产、有助于安定人民生活、有助于均衡个人财务收支。胡适先生曾经说过:“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做明天的准备,生时做死的准备,父母做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做长大时的准备,如是而已。”胡适先生对保险的理解主要是从人寿保险及个人理财的角度出发的,但保险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从不同的角度保险有不同的意义。当然,保险还有一些基本原则,其中有最大诚信原则、保险利益原则、近因原则、损失补偿原则。这些便是我从第一部分了解到的。/r/n

在第二部分中主要提到了保险的各种类别,其中我学到了三大类商业保险,即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此外我还从书中了解到一些政策保险和社会保险。财产保险有火灾保险、运输保险、工程保险、责任保险;人身保险有人寿保险、人生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当然我还知道像农业保险这样的政策保险。说到这里,我想起来一件事:去年我一位朋友买了一辆车,于是他给车买保险,当时有一些人不解,为什么车也要买保险?通过读了这部分的内容我才知道,这是属于机动车辆保险中的车身保险,购买车身保险,当车意外损坏时,就可以获得一定的保险赔偿金额。还有,每次我回家或者来学校的时候,我买车票总会买保险,售票员会给我一张保险单,上面写着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及一些赔款金额。这是属于人身保险。当然还有农业保险,在我的家乡,农户可以交一定的金额为农业投保,当出现洪灾、冰雹等自然灾害给农作物造成损害,农户就可以一定的保险赔偿金额。还有就是医疗保险,使得看病的费用可以报销一部分,让穷人也可以看病。通过阅读这部分书,我知道了很多在生活中遇到的保险。/r/n

第三部分主要讲保险经营。通过阅读这部分,我了解到保险市场,保险投资的形式和组织规模,保险费率的简单计算,以及核保和理赔。其中核保和理赔是保险经营的两个重要环节,前者是保险公司控制经营风险的重要环节,后者则是保险履行其职能的具体体现。那么什么是保险核保和理赔?保险核保就是保险企业对愿意参加保险的人所提出的投保申请经过审核,决定是否接受的过程。而保险理赔则是处理赔案,是在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所发生的保险合同责任范围内的经济损失履行经济补偿或给付义务,对被保险人提出的索赔进行处理的行为。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理赔是履行保险合同的过程,是法律行为;从保险经济的角度来看,理赔是保险经营的最后主要环节,同时也是实现保险经济关系的过程,属于经济范畴。在此部分中,虽然有很多东西我还不太理解,但我也学到了很多。/r/n

第四部分是保险的监管。对于保险监管,有一套完整的保险监管体系,保险监管体系是一个包括监督者、管理者、被监督者及其相互作用的完整的、动态的体系。一方面,国家保险监管机关、保险行业自律组织、保险信用评级机构、独立审计机构和社会媒体等作为保险监管的主体,实施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等作为保险监管的客体,接受各方的监督管理。从而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防范和化解保险业的整体经营风险,确保监管目标的顺利实现。这部分的内容简单易懂,我也只是简单的了解一下,并没有学到更多的东西,也没有更多的见解和感悟。/r/n

其实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有关社会保险的部分。社会保险是人类步入现代社会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社会保险制度本身有其内在的规定,如实施对象是全体劳动者,以保障基本生活需要为标准,由国家一强制手段保证实施等。但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选择社会保险制度也不相同,大体上可分为四类:投保资助型、普遍保障型、国家统筹型、强制储蓄型。而我国的社会保险可以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r/n

从书中我知道:养老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因达到规定的年龄,按照国家规定解除劳动义务后,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同时要解除劳动义务。因此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必须结合退休制度,人的实际劳动年龄因个体的差异会有所差别,国家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是以劳动者平均年龄上限为依据的,它是以立法的形式确定的一个全国统一的退休养老的年龄标准。劳动者达到了退休年龄后,国家依据退休制度一方面保障他们有获得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的权利,另一方面妥善安排他们退出原来的职业或工作,不在承担社会劳动的义务。劳动者退休后享受一定的养老待遇,这是他们履行了一生的劳动义务后应享有的权利。为使社会劳动力不断更新,保障社会生产的正常发展,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后,无论其实际劳动能力是否丧失,都应按时退休,这是他们在享受养老社会保险待遇时应该放弃和解除劳动义务的前提。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之一,也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及其重要的组成内容,建立并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这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切实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合法权利,保证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同时也有利于消除在业人员后顾之忧,调动其生产的积极性,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从而为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在内的整个社会保险制度的巩固和实施储备雄厚的物质基础。从世界各国推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来看,可以把养老保险划分为四种模式:普遍保障模式、收入关联模式、多层次模式和强制储蓄模式。/r/n

失业保险是指根据政府法令举办的,以失业为给付条件,多数国家强制实施。医疗保险是指社会劳动者因为残疾、受伤等原因需要诊断、检查和治疗时,由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实行医疗保险可以使劳动者弥补收入损失、恢复劳动能力、重返生产和工作岗位,从而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属的生活稳定,有利于提供国民健康水平,有利于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r/n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工作原因受伤、患病、致残乃至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医疗、生活保障及必要的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险制度。其保险费一般由企业负担。工伤保险制度遵循以下原则:无责任补偿原则、个人不缴费原则、待遇标准从优原则、损失补偿与事故预防及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原则。/r/n

生育保险是妇女劳动者因妊娠、分娩等导致不能工作,收入暂时中断,由国家和社会给予医疗保健服务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生育保险有一些自身的特点:生育保险的对象是女性劳动者;生育行为属于正常的生理活动;生育保险待遇不仅为弥补女性劳动者的收入损失和维持女性劳动者的劳动力简单再生产,而且也对保障劳动力扩大再生产起重要的作用;生育保险实行“产前与产后都应享受的原则”。/r/n

“2014年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实施正式并轨政策 近日,财政部与人社部印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在26日的发布会上表示,农村居民与城乡居民缴费上限均提高至2000块,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如果有经济能力可以按更高的标准交费,以后可以获得更多的养老金。此外,合并后,农民进城变为城镇人口,过去的权益累计得以保留,在城乡之间转移的群体将获益。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启动试点以来,已经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截至2013年底,全国新农保、城居保参保人数已达4.98亿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达1.38亿人,加上职工养老保险,合计覆盖了8.2亿人。日前,人社部、财政部召开的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会议,指出我国虽然构建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养老保险计划,但是一些矛盾也暴露出来:一是新农保与城居保分别实施,存在着相关政策不尽一致、标准高低错落、管理资源分散等问题;二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内部,以及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缺乏衔接政策,不利于劳动力和人口流动过程中的权益保障。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规划研究部主任熊军认为,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有着相似的模式,都是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是另一种模式,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构成,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基金水平和福利待遇。新农保待遇标准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是中央财政统一补助每人每月55块钱,地方政府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待遇标准。另外一部分待遇是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在60岁以前缴纳养老保险费,再加上政府的补贴和其他方面,比如村集体经济的补助,都进入到个人账户,在达到60岁以后,把所有储存额累计起来,除以一个系数作为每个月发放的标准。与55元“零花钱”相比,真正决定农村老人生活待遇的,是个人账户累计部分,交的多最后得到的待遇高。过去新农保缴费五档标准,每年从100元到500元,城镇居民交费十档标准,每年从100元到1000元。即使个人有多缴纳养老金的意愿,农村居民仍然与城镇居民相差近一倍。再加上这两项制度2012年才刚刚在全国推行开来,个人账户积累的比重非常小,现在全国新农保和城居保总计积累个人账户只有不到2800亿,每个人平均不到800块钱。而在这几年当中真正进入60岁以后年龄的人也不多,他们只有一两年个人账户的积累,这部分计算下来全国平均支付标准只有八十几块钱。据胡晓义介绍,两项制度合并后,保留原来100-1000元的缴费标准,同时又增加了1500元和2000元两档标准。这样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如果有经济能力可以按更高的标准交费,以后可以获得更多的养老金,赋予城乡居民更平等的选择权。”/r/n

从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知道: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加重,养老保险显得尤为重要。城乡的养老保险上缴的费用有相应的标准,而我母亲他们也选择相应的缴费标准参与了养老保险,这是我深有体会的。我母亲他们每年上缴一部分养老保险金额,等到他们六十岁以后就可以领取相应的养老保险费了。其实,如今在我家乡的农村,人们普遍都购买了养老保险,当然有的人已经享受着养老保险带来的福利了。/r/n

旅游类专业书籍范文第6篇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不论是父母和孩子围坐在餐桌上共进晚餐,还是老师和学生相聚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内促膝谈心,这将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卷。然而,我们并不常这样表达,我们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许久没有感受过这样的温馨了。掩卷深思,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我要学习的改变的还有很多很多。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分为十个章节,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阐述了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不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希望每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争辩、战争。可是尽管如此,生活中还是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教师亦或是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因为语言像刀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体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在沟通中发生的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与孩子沟通应该学会把孩子像客人一样对待。

第一章分多个方面解释了和孩子对话的这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首先,孩子在交谈时很少是无知的,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孩子们看似没有完结的十万个为什么并不是单纯的想获得大量的知识,他们想要得到的是这个问题会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所以同孩子沟通应该理解到孩子提出的简单问题背后的真正用意。其次,与孩子沟通应做到换位思考,因为只有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

由此,我想到我的中学时代老师通常对有情绪怒气的学生的做法是:冷处理或者是立刻严厉的批评他。如果我作为老师不妨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我想这样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是理解他的。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

除此之外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就如同一位外科医生,仅有对患者的无限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能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的,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这个医生缺少专业的技能训练。父母就应该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

这本书虽然是介绍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但我觉得它同样适用与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因为或许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伤害到学生。所以,不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学生,当他们表现出行为不当时,他们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指导性的帮助。

总之,老师与家长的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当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与此相反,会造成孩子的焦虑和反抗,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他一生。

上一篇:林业局森林防火范文下一篇:历史中考论述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