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教育论文范文

2023-10-02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相关概念阐释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我国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并寻求传统产业与其深度融合进而开创新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之上的。“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就是要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背景下, 广泛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通讯技术, 引导社会资源、整合社会资源开创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新模式。

(一) 什么是“互联网+”

2012年, “互联网+”概念诞生。两年后,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新工具”, 互联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了政府层面的肯定。2013年3月, 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 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指南, 7月李克强总理签批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标志着“互联网+”战略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 同时也扩大了“互联网+”行动的涵盖范围, 全社会兴起了一股“互联网+”的热潮。[1]

“互联网+”有着深层次的含义。“互联网+”是一个公式, “+”后面是具体的产业或者行业, 例如“互联网+金融”等。从本质上来看, “互联网+”就是指建立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 带来的全社会的产业、行业变革,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传统产业、行业的数字化、在线化。[2]“互联网+”的关键词是互联网, 核心是“+”。当今时代, 瞬息万变, 信息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而互联网无疑是当今时代获取信息最便捷和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因而, 在信息时代, 互联网具有“天生”的优势。“互联网+”就是强调传统产业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工具, 实现全行业、全领域、全渠道的信息沟通, 最大可能的消除信息不对称情况的产生。“+”意指“融合”, 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相加, 而是要实现“1+1>2”的效果。要实现“+”的意义, 必须要找到互联网和某行业 (产业) 的融合之处, 真正做到遵循两者的规律, 实现创新, 完成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二) 环境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

1972年, 环境教育一词诞生;1975年, 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提出了环境道德教育, 作为环境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环境道德教育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环境道德是这样一种伦理, 它首先是一种全球伦理, 它支持人、社会、自然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平等, 它承认人和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不断变化而又复杂的关系并要求能对这种关系做出敏感的反映。[3]为了培养这种伦理, 教育是最核心的手段。环境道德教育就是指, “一定的社会, 为了使人们在生态活动中遵循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自觉履行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 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生态道德影响的一种活动。它是环境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的环境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4]从环境道德教育的本质来看, 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 就其指向性而言, 它是一种素质教育, 人格教育; (2) 就其空间性而言, 它是一种社会教育、大众教育; (3) 就其时间性而言, 它是一种全面的、持续的终身教育。[5]

二、“互联网+”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带来了新机遇

随着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带动了一大批传统产业创新, 改变了原有的资源浪费的局面, 为构建新型的资源集约型产业布局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 在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方面,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教育方式, 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内容的革新, 为当前形式下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

(一) 充实了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资源

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特别的道德教育, 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环境道德认知教育, 环境道德情感教育, 环境道德意志教育, 环境道德行为教育。[6]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信息大爆炸, 互联网时代信息随处可见, 教育者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和资源。

就教育者而言, 互联网带来的海量化的信息资源有利于扩展他们的理论储备。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信息存储和信息传递的革新, 教育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关于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和资源, 同时还能够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线上互动交流, 从而学习更加前沿的理论, 教育方法手段等,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从而提高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就教育资源而言, 互联网加快了教育资源的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同时也极大的扩充了教育资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加快了信息的更新频次。承载于网络服务器上的数据大多是及时的信息, 他们的时效性很强, 同样的, 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资源也是以一种及时信息出现的, 它的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也极大的加快了。与此同时, 互联网信息的海量性带来了教育资源的海量性特点, 在互联网条件下, 只要教育者善于发现, 可以作为教育资源的信息总是随处可见。

就学生而言, 互联网带来了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 同时对环境道德教育的认同感也得到了加强。传统课堂教育条件下, 学生只能从课堂上获取相关知识, 他们实际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教育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在互联网时代, 学生可以自主的从网络获取相关知识, 这是一种自己主动学习的状态, 因而其接受度和认同感都较高, 所以教育效果往往会出乎意料。

(二) 扩展了大学生环境道德的阵地

网络成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新阵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5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 其中10-2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51.3%, 达3.53亿人。[7]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无疑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新的教育阵地。利用好互联网这一阵地, 有利于我们提高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环境道德行为。区别于传统课堂或者说实际生活领域, 互联网社区具有其特殊性, 教育者在巩固互联网教育阵地时必须把握住互联网的具体特点, 以此来实现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阵地的扩展和巩固。

(三)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 教育资源具有较强时效性。依靠光纤通讯发展起来的现代互联网, 其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因而在互联网条件下, 大学生环境道德的资源具有十分强的时效性, 信息能够及时传递, 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引起他们的兴趣。

第二, 海量的教育资源。得益于云技术, 现代互联网能存储十分庞大的数据和信息。教育者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信息和资源, 为学生选择更适合他们的资源, 选择多种多样的资源。

第三, 教育方法的共享性。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让不同的教育者能够将他们的先进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共享到互联网上, 这样来实现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以及教育资源的共享, 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第四, 分众教育, 因材施教。大数据技术的发展, 让信息的私人定制成为可能。在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中, 我们也可以结合各个学生的特点, 推送不同的内容, 实现分众教育, 做到因材施教。

三、树立互联网思维, 提高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科学技术发展是社会不断向前进步的动力之一, 互联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社会相关产业的整合重组, 因而教育领域也必然要适时的做出相应的变革。在“互联网+”时代, 传统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应该做出怎样的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互联网思维就是指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虽然产生于商业领域, 但其影响却绝不仅限于商业领域。在新时代,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变革, 党和国家更是喊出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口号。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必须乘着互联网这一东风扬帆远航, 迈出创新的关键一步。要想充分利用互联网, 那必然要在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创新中树立起互联网思维, 根据互联网的特点结合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实际来进行创新, 最终实现教育效果的提高。

互联网思维主要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九大方面。[8]虽然大多数时候我们提到互联网思维都是在强调它对商业的意义, 但是它的影响力绝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领域。

用户思维, 也就是要树立学生本位思想, 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本, 以教材为本的思想, 切实的做到因材施教。

简约思维, 就是说要实现教育内容的简单化, 教学要做到深入浅出, 教师应该作为引导着, 给学生留更多自主学习的余地。

极致思维, 是指教学内容应该精心设计, 大到整个教学框架, 课程安排, 小到ppt制作, 板书等方面都应该精心设计, 做到极致, 这样来吸引学生, 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仿佛在欣赏美。

迭代思维, 是指教学内容应该适时更新, 多加入新鲜的内容, 具有时效性的内容, 改变诸多教师“一本教案用十年”的现状。

流量思维, 是指教学信息的体量应该更小, 便于学生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 告别原来的“鸿篇巨制式”的教学方式。

社会化思维强调在教学中应该做到时时与社会相联系, 教学内容要能够指导实际的社会行为, 同时还要积极吸收社会大众的意见, 不断改革创新。

大数据思维是指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大数据的手段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学生, 并以此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平台思维要求教育这善于利用平台, 整合平台资源, 例如可以联系环保组织进校园来教育学生, 利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来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活动等。

跨界思维要求必须要有创新意识, 不断实现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融合。

总而言之,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效率的提高必须坚持从教育本身出发, 牢牢把握住互联网这一重要工具, 实现教育方式, 教育理念, 教育内容的创新。

摘要:十八大以来, 全社会兴起了一股“互联网+”的热潮, 越来越多的与“互联网+”相关的概念出现在人们眼前, 出现在实际生活中。与此同时, 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 亦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互联网为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提供了诸多的机遇, 因此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 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互联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946E4Fw37U_FuvsROz_w Vub A3g Chn P_7Qs Cn42ICVvr My46-4-N7ub PPL2pl HXd0x D2G_TZy WOIREWgb5f KOj K.

[2] 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 2015, 06:33.

[3] 刘晓红.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 2014.

[4] 孙春月.环境道德教育的过程和内容[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0 (2) .

[5] 曾建平.试论环境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J].伦理学研究, 2003, 05:71.

[6] 刘晓红.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 2014.

[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601/P020160122469130059846.pdf, 2016.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大学生网贷的现状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提出, 互联网金融业发展迅猛, 涌现出多样的网上信贷平台, “网贷消费”这一新生事物也随之兴起。大学生基数大、消费理念超前、无固定经济来源等, 使得这一消费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流行开来。辅导员,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人群之一, 针对网贷此现状, 应及时反思、善于总结、系统分析, 找出网贷在各高校盛行的原因与危害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防范及应对策略, 正面引导大学生, 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与人生观。

二、针对大学生网贷, 辅导员采取的解决方案——以齐某网贷为例

(1) 及时联系班级中与齐某关系好的同学李某。通过李某, 了解齐某最近的思想动态, 有什么异常的行为以及齐某周内周末的活动范围、娱乐方式以及接触的人群。通过了解, 猜测原因为网贷或高利贷。

(2) 及时向学院分管部门领导汇报情况。学院领导对此事件十分重视, 委托笔者全权处理相关问题。

(3) 及时联系学生家长。齐某家长表示:前段时间收到陌生人的电话, 说齐某在外面欠了其钱。因此, 进一步确认齐某失踪是由于网贷或高利贷原因。

齐某因没钱向李某求助, 并于12月3日早晨10点到达学校。

(4) 笔者与当事人进行谈话。笔者在谈话时, 采用“倾听”的方式, 听取当事人对于整个事件的陈述。其次, 通过谈话, 让齐某主动认识到自己网贷的错误, 最严重的是自己逃避、失踪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给家人、朋友带来的伤害。最后, 笔者将批评教育融入进去。一方面, 年轻人爱玩爱花钱能够理解, 但是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另一方面,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逃课一周都已经构成严重警告。再次, 作为一名大学生, 遇到事情不要一味的选择逃避, 而是要学会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处理问题的办法。

齐某现已办理休学手续。

(5) 针对此案例, 笔者在班级召开“网贷”的主题班会, 班级同学要引以为戒, 正确认识网贷行为,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同时要求班干部对有网贷行为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统计与排查工作, 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发生。

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网贷的防范策略

作为辅导员, 应对大学生网贷进行积极引导。针对大学生网贷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了以下防范对策:

(一) 做好新生入学教育,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

新生入学教育, 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能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能为接下来的思政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生入学之初, 辅导员应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消费观、价值观进行正面引导, 培养其正确的消费观与价值观。

(二) 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辅导员需要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 定期召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个人档案, 及时让班委、舍友做好跟踪观察工作, 如有问题, 及时上报;邀请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心理讲座与心理辅导;尤其是对于发生突发、重大事件的学生, 如陷入网贷等, 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防止极端案例的发生。

(三) 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观、责任感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诚信, 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 生活中被骗现象仍屡见不鲜, 大学校园也不例外。作为高校辅导员, 我们不反对学生对新兴事物进行探索与实践, 但是, 应注重对自身正当利益的维护, 增强风险与责任意识, 合理规划自己的消费, 避免消费观与人生观的偏差。

(四) 加强校园学习与文化建设

校园, 本应该是一个充满学术与文化的地方, 而不是大学生用来进行攀比、享受的场所, 因此, 高校应不断加强学习与文化建设, 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术与文化活动场所与机会,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讲座、参加社团、学生会、团总支与志愿者活动等, 营造一个充满学术、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高度。

四、结论

大学生网贷消费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全社会应共同努力, 营造一个良好的网贷消费大环境, 并且最大限度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和积极引导的作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贷消费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应加强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网贷行为的引导, 从而建构正确的消费观以及价值观。

摘要:互联网时代下, 网上信贷平台蜂拥而入。大学生基数大、消费理念超前、无固定经济来源等, 致使一些网贷平台纷纷到高校“跑马圈地”, 造成许多高校乱象百出, 学生被骗现象屡见不鲜。辅导员,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力军, 对大学生网贷现状应提出解决方案及防范策略, 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消费观与人生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贷款,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 蔡彧.大学生网货的现状及策略[J].金融天地, 2016 (22) :309-311.

[2] 王东静, 张社争.大学生网贷消费心理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 2016, 26 (4) :97-100.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根据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定义, “财经素养”是指个体在各种财经情境下做出的以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经济利益为目的有效决策, 它是以实现个人财务幸福的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另外一个有影响力的定义是美国一个非营利组织给出的定义:财经素养是运用知识和技能有效地管理个人的财经资源, 以实现一生的财务安全。它是以金钱观为切入点, 形成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而我国学术界公认的定义是:财经素养是在个体经济生活中处理财经问题的综合素质, 包括基本的财经知识与财经思维方式、合理的理财技能, 及符合伦理道德的财富创造和财富管理的观念与态度。无论哪种定义基本都包括这么几个要点:第一, 具备基本的财务知识和技能;第二, 利用财务技能创造财富, 防范财务风险, 获得财务自信。

2 财经素养培养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2.1 财经素养教育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财经素养教育在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 这些国家财经素养的教育基本是从娃娃抓起, 所以已经形成较完整的体系。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将财经素养教育纳入国民基础教育体系中;英国2000年把财经素养教育正式列入了英格兰的学校教育系统;日本金融宣教中央委员会将2005年定为日本“财经素养教育元年”。特别是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人们更加认识到理财问题对于普通百姓生活的重要性, 所以培养人们的财经素养在世界各国变成新的社会热点问题。

财经素养教育研究比较早的是美国, 并为培养国民的财经素养制定了K-12培养计划如下图1。“K12”中的“K”代表Kindergarten (幼儿园) , “12”代表幼儿园到高三的12个年级。美国政府将财经素养视为国家发展以及保持世界第一强国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美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里, 十分重视对孩子财经素养的培养。美国甚至将财经素养的培养称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人生幸福计划”。美国学者也将财经素养作为当今社会的核心生活技能。

2.2 财经素养教育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的古训在我国源远流长, 这是我国财经素养教育的萌芽。但受中国“不公开谈钱, 轻商”等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很长一段时间, 社会、家庭、学校对孩子的财商启蒙普遍较晚, 关注不够。直到2009年、2012年、2015年我国中学生连续三次参加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简称OECD) 所开展的国际评估财经素养项目 (PISA) 并在10多个国家, 近5万中学生的选手中三次斩获第一的好成绩后, 人们才开始关注学生的财经素养问题。这种测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出我国上海、北京等这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的中学生具备良好的财经素。但由于参与面较少, 参赛中涉及的数学、经济学、金融学的计算是我国基础教育历来的强项, 得于高分并不奇怪, 所以这个成绩还不能从根本上说明我国在校生财经素养有多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 “财商”已经被认为继“智商和情商”之后的重要生存技能。但总的来说, 我国财经素养教育滞后, 也比较薄弱。直到2018年1月23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才共同发布了《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财经素养教育也才真正以比较正式的方式纳入我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体系框架中。这比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落后了很多年。

根据2016年5月由清华大学、蚂蚁金服, 清研智库三方联合调研发布的《中国青年财商认知及行为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90后的在校大学生财经意识普遍不足, 有积极的理财意愿, 但对收益与风险的认知存在偏差, 财经知识储备不足, 对财务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风险的防范意识薄弱。近几年连续发生的多起大学生“裸贷”悲剧就是最好的证明。每年开学季, 各种学费被骗及金融和消费欺诈等事件层出不穷, 这些恶性事件的背后, 与大学生的财经素养缺失息息相关。

3 培养在校大学生财经素养的目的和意义

有一项国外的研究显示, 在相对富裕人群和相对贫困人群当中, 有40%的收入差距是来源于财经素养的差距。一般而言, 财经素养高的人, 他们更加懂得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金融工具进行投资, 获得更多的回报, 积累更多的财富。而相对贫困的人, 由于财经知识的欠缺, 一是不善于投资理财, 财富积累较慢;二是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 更容易受到伤害, 所以两类人的差距越来越大。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理财观和财富观, 提升财经素养, 不仅为其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 也有利于整个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稳定的发展。当然培养财经素养的意义不只是学习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学等知识本身, 而是运用经济金融的思维来解决问题, 并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提前为适应未来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环境做好准备。

4“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财经素养欠缺的问题分析

4.1 学校对财经素养教育的重视不够

虽然我国2018年1月发布了《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 但目前各高校还处于观望、关注阶段, 很少有学校将财经素养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体系, 也没有作为通识课程广泛开设, 仅作为新生入学安全教育的一个项目, 所以显得零散, 不成体系, 教育效果也差强人意。当然大学生的财经素养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财经素养体系框架也将是一个逐渐探索和修正的过程。其实纵观很多校园悲剧如“裸贷”事件的发生与高校财经素养培养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从笔者调研的数据看, 68%的大学生有强烈的学习财经知识的需求, 但苦于想学而不知道怎么学。在受访大学生中, 43.6%的大学生认为财富管理技能对成长帮助较大, 26.4%的大学生认为财经管理是一项必备的能力。由此可见, 大学生对财商教育也普遍持欢迎的态度。

4.2 大学生缺少必要的理财知识, 缺少风险甄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 国际化、全球化、数字化带动了我们经济生活的快捷化, 但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一系列的财务风险需要我们提高防范意识。根据2016年5月发布的《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目前“90后”在校大学生存在四方面财商特征: (1) 财商观念存在明显误区; (2) 消费社会化和消费无计划性并存; (3) 理财意识勃发和财商素养欠缺; (4) 互联网金融接受度高但风险甄别能力不足。另外, 学生在学习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个人理财的方式和方法, 以及证券的基础知识时很多常识问题也不够清晰, 基本可以看出学生对财经知识的掌握比较匮乏。

比如在《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中显示, “世上有高利率、低风险的理财产品”:竟然有60%以上的选择“有”, 这充分说明学生对“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的基本常识都不清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风险甄别技能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也缺乏理性的理财思维和理财素养以及健康的理财观念, 同时也说明大学生容易受虚假宣传的P2P平台的诱惑, 这需要引起高校教育者足够的重视。

又如, 在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财经素养测试中有这么一个小案例很值得深思:“假设你分期购物, 向贷款机构共借款10万元, 10个月的还款期, 按照等额本息法, 每个月支付12500元, 你认为该借款的实际年利率为多少?”而受调查访问的大学生回答最多的是:年利率25%, 其实正确答案, 年利率是57%。这种认知偏差一方面说明大学生财经知识储备不足, 财经素养缺失, 低估了借贷的成本和风险, 这也是造成校园网贷悲剧的重要原因。

4.3 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不理性, 消费习惯不佳

据笔者调研, 冲动消费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消费趋于“成人化”和“社会化”, 但花钱却“不成熟”。调查结果显示, 有64%的大学生平均月消费额在1000~3000元之间 (有区域差异) , 18.2%的大学生平均月消费额度在3000~5000元之间。60%以上的大学生日常购物支出和休闲娱乐支出超过了食品的消费支出。这说明90后大学生消费“成人化”“社会化”趋势明显。大学生的消费没有计划, 随意性较大, 寅吃卯粮, 有60%以上的大学生前期“富翁”, 而后期“负翁”, 消费的不均衡性容易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经济上的烦恼。这种消费时没有计划、随心所欲的习惯如果不能在年轻时加以矫正, 必然会引发工作后的生活。从调研的数据看, 23%的大学生没有清晰的消费计划, 仅有10%的大学生消费计划明确, 还有5%的大学生有坚持记账的好习惯。

此外, 从众、攀比、求异是导致大学生不能理性消费甚至陷入财务困境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无法较为清晰地对照自己的消费行为, 判断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否科学。不少学生在物质生活的诱惑面前很难坚持正确的消费理念。还有一些同学在没有做足功课就匆忙闯进股市、P2P市场, 选择理财产品也是人云亦云, 盲目从众, 急于求成, 很难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当然受伤害也是迟早的事。

4.4 大学生有旺盛的理财需求却存在明显的理财误区

从调研的情况看, “90后”的大学生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消费者”, 这点和“80后”以前的大学生差异性很大。一方面是由于“90后”的大学生所拥有的资金多了, 另一方面受时代的影响, 理财意识增强, 希望通过财富增值提高大学生活物质享受的意愿强烈。所以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学生参与炒股、购买理财产品一点也不稀奇。调查显示, 有6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对非常乐于接受通过理财增加财富, 只有不到1%的同学反对在大学期间理财。但在强烈的理财动机背后却是对理财产品和理财风险认识上的缺乏。他们对传统银行的理财产品和服务了解较多, 但对风险更高, 陷阱更多的互联网金融如P2P平台了解不足, 这也是导致很多大学深陷财务困境的重要原因。作为教育者, 忧喜参半, 一方面很高兴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通过“练手”来增强财经素养, 但另一方面却忧心于大学生薄弱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理财误区, 需要教育者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教育。比如, 目前经济处在下行阶段, 市场上无论是项目投资还是金融产品投资, 收益普遍下降本是常识, 然而从调研的数据看, 34.8%的学生期望的收益率在10%~20%之间, 更有5%的学生的期望收益率在20%以上, 这非常不符合市场规律。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缺乏经验和对市场的正确认识, 财经素养不高, 知识结构不完善, 知识储备不足而带来的辨识能力的缺乏。另一方面大学生对P2P平台虚假宣传的盲目信任, 这极易被不法分子拖入泥潭。

由此可见,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财观, 提高他们的财经素养已是刻不容缓。引导他们“量入为出, 延迟满足”不仅是为了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实践证明, 通过知识传授的财经教育对大学生行为改变很低, 而那些跟财经决策相关的人格教育反倒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做人做事的思维和方式, 更容易让学生获得财务安全感和幸福感, 比如金钱观、决策能力、责任心、做长远规划的习惯等。所以财经素养教育越来越多地强调把人格教育融入进来, 而不仅仅只是一种知识的掌握。

5“互联网+”时代提高大学生财经素养的建议

财经素养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知道如何更好、更多地创造财富, 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地分配财富。可见, 财经素养关系到个人、家庭、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稳定。加强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 是实现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策略, 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以, 学校的教育要引导学生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避免盲从。

5.1 通过第一、第二课堂共同完善大学生的财经知识

根据《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 在校大学生需具备以下财经知识: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保险学、经济法、税法等财经类相关学科。高校应认真梳理、整理、提炼, 形成财经素养教育标准重点, 作为通识课程的必修课。学科知识重点了解我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世界形势政策和中国的形势政策, 了解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了解汇率、利率、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各种信贷类型、风险、个人信用制度, 大学生贷款政策等等;了解互联网金融, P2P平台、金融投资与项目投资的预测、风险的控制, 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了解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 贷款创业的风险评估、买房的决策等。能够制定个人和家庭的投资计划等, 遇到金融欺诈时如何减少损失;商业保险及社保的相关政策。这些知识都与大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以上这些知识可以通过第一课堂完善。

第二课堂方面, 可以通过校园内组建商业俱乐部、引导学生创业, 或者设计理财案例课程、商业策划课程、市场调研、公益服务等活动。同时引入校外金融业、企业的校外专家结合实际情况讲解一些案例和日常理财知识, 比如虚拟货币、在线支付需要防范的关注点等等。比如在讲信用的时候, 将校园分期引入, 让学生在他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消费欲望面前学会识别风险。此外, 还可能通过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次贷危机、东南亚风暴是怎么产生的, 原来有什么影响, 现在有什么后果。此外, 还要培养大学生自食其力合法赚取财富、合理合法积累财富, 用财富去利己、利他、利国家、利人类、利自然。

5.2 积极从课外获取财经知识, 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学校引导必要的, 但大学生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获取课外财经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第一, 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现状, 关注近半年来频率最高的前100条财经新闻。第二, 引导大学生认真研读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学习形势与政策, 从而知晓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理解税收和地方政府收费的目的等, 从而养成必要的财经素养。第三, 通过校内外专家讲解财经案例, 还原学生经常面对的财经问题的现场, 把“社会”作为一个教育的场景。比如讲解消费者权利和义务时, 可以用每年3·15晚会上曝光过的真实案例师生一起分析讨论, 让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第四, 认识工资单、申请入学贷款表格、储蓄, 签订购房合同及其签订合同时的注意事项, 比如定金和订金的区别等。此外, 还可以模拟购房, 用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两种方法计算房贷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决策, 购买使用手机、电脑, 娱乐和服务产品的选择, 以及个人贷款合同的签订等。这些场景包含了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即将面对的场景及可能遇到的金融决策, 这对学生未来应对生活帮忙较大。

5.3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倡导大学生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

把财务风险防范融入课堂, 特别需要加强教育的是各种“网贷”“裸贷”的成本和风险, 以及万一误入歧途后如何脱身, 如何寻求帮助维护人才财产的安全。此外, 形成理性的消费心理, 不虚荣攀比;在投资理财时掌握一条“高收益一定伴随着高风险”的原则, 同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经济发展态势, 正确甄别各种虚假宣传和各种金融陷阱。

此外, 学会延迟满足, 更要克制住购物冲动, 很多女生经常在购物热情下购买了许多价格不菲又并不实用的东西, 特别是“双11”这种有大量商家打折宣传诱惑的时候更应该保持冷静。犹太人财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 是培养孩子延后享受的理念。所谓延后享受, 就是指延期满足自己的欲望, 克制自己“马上就要”的冲动, 以追求未来更大的回报。这几乎是犹太人教育的核心, 也是犹太人成功的秘密之一。

引导学生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即不必过分节俭也不能铺张浪费, 要做到开销适度。养成收支记录的好习惯, 直到你的财富从何而来, 又流向何处, 为以后财务管理打下基础。引导大学生在投资经验较丰富的人的指导下, 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能力、素质, 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工具进行个人理财投资, 比如储蓄、保险、债券、基金、外汇、股票, 从而对投资与报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些感性认识。告之学生参与理财最主要的动机是“练手”“积累社会经验, 提升个人投资技能”是在校大学生投资的第一目标

笔者认为财经素养教育的推进必然是需要多方力量联动, 因为财经素养是综合的, 不是单一学科, 更不仅仅只是学校自己的事情, 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大家一起协作。

摘要:财经素养培养已成为世界很多发达国家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它们把财经素养的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并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培训体系。我国的财经素养教育则显得较为薄弱和滞后, 直到2018年财经素养教育才真正以比较正式的方式纳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体系框架中。目前, 我国大学阶段的财经素养教育政策框架已基本形成, 财经素养教育研究和实践也都在蓬勃开展, 但仍存在受重视程度不高、系统性不强、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本文选择“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阐述大学生财经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财经素养,财商,财经方式,财经思维

参考文献

[1] 杜琰.90后大学生财商报告:高风险理财偏好令人忧[N].新浪财经.2016-05-03.

[2] 清华大学.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R].2016-5-5.

[3] 楚晓琳刘文权.如何理解与开展财经素养教育——访“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专家 (高端访谈) [J].大学 (研究版) , 2017 (1) .

[4] 黄延安.浅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金钱观教育[J].教学科学, 2013 (2) .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互联网理财是通过互联网的渠道进行投资理财的一种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经济迅速发展, 出现了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类理财产品, 拍拍贷为代表的P2P网贷类理财产品等。相对于传统理财, 互联网理财门槛低、收益高, 更便利和自由。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主要使用者, 也是互联网金融消费高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状况调查分析

2.1 样本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采取配额抽样调查的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 资料研究等定性调查方式为辅, 在淮安地区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发放问卷数量为400份, 收回有效答卷数392份, 其中:

有效回收比为98%。其中, 女生的比例为65.56%, 男生的比例为34.44%, 财经大类专业学生占比为54.8%, 非财经类专业学生占比为45.2%。

2.2 数据统计分析

(1) 收入与消费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8.16%的学生每月可支配资金在1500-2000元, 55.36%的学生每月可支配资金在1000-1500元, 32.4%的大学生每月可支配资金在1000元以下。月消费资金来源89.8%来自父母提供。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多数比较稳定, 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进行投资理财。然而从消费情况来看71.17%的学生认为自己花钱数目合理, 20.41%的学生经常月末拮据, 8.42%的学生花钱没有节制, 除去伙食费之外, 女生在购买化妆品和服装方面面花费较高, 而男生在电子游戏和电子产品方面花费比较高;月结余资金在100-300元的学生占43.88%, 100元以下的占25.51%, 无结余的占16.33%;月消费当消费资金缺乏时, 33.93%的学生请求父母支持, 28.06%的学生选择节衣缩食, 34.69%的学生放弃消费。调查结果表明, 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消费合理, 但基本上是月光族, 结余很少。

(2) 理财现状。在记账习惯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 有记账习惯的大学生占比56.89%, 可见大学生的生活费虽然不多, 但是有超过一半的人数有记账的意识, 清楚自己的每月支出。从理财的意愿来看, 54.33%的学生对投资理财感兴趣。从对互联网金融投资理财的了解来看, 64.8%的学生听说过互联网金融但不太了解;77.81%的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报纸了解互联网金融, 33.16%的学生通过专业课了解。如果有余钱, 47.7%的学生选择存银行, 42.6%的学生选择购买余额宝等类似产品, 选择投资P2P网贷平台的学生占比4.34%, 选择炒股的学生占比5.36%。调查结果显示, 多数大学生的手机中都安装有淘宝、京东商城、支付宝、微信等购物类软件, 其中手机中安装支付宝软件的比例为95.66%, 安装微信的比例为92.09%, 安装淘宝、京东等购物软件的比例为88.27%。相比较而言, 安装大智慧、同花顺等股票软件以及P2P平台APP的较少, 其中手机中装有大智慧、同花顺等股票软件的大学生仅占比8.42%, 安装有P2P平台的APP比例仅为5.61%。调查数据说明, 大多数学生有理财的想法, 但了解互联网理财知识的渠道比较窄, 对互联网理财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 理财方式也较为单一。相对而言, 大学生更青睐简单方便、安全性高的保守投资, 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已经开始接触专业性较高的理财产品。

(3) 考虑因素。大学生在选择互联网理财产品时大多数学生关注的因素是安全性, 占比为95.15%, 此外, 品牌、信誉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占比为71.94%, 关注投资门槛与收益的占比为65.31%, 关注平台服务质量的占比为63.52%, 关注操作的便捷性的占比为56.63%。以上数据体现了对于大学生而言, 因为可以用于投资理财的闲置资金相对较少, 所以其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具有局限性, 偏好安全性高、投资收益高、有平台辅助、易于操作和掌控的互联网理财产品。

3 当前大学生互联网理财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互联网理财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家庭经济基础较好且为独生子女, 大部分都是“月光族”, 能够合理消费并有计划地进行互联网投资理财的大学生很少。由于, 大部分大学生的可用资金都来源于父母存在其银行卡中的生活费, 因此他们更愿意将资金留在银行卡内便于日常开销, 缺乏合理运用财富和创造财富的意识, 即使有理财的想法, 其选择的理财产品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3.2 互联网理财知识匮乏

当今社会正处于互联网时代, 智能手机盛行, 学生习惯于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掌握碎片化的知识, 但是零碎的知识组合, 对于深入了解一个专业知识领域的帮助并不大。从调查结果来看, 高校学校对理财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并没有广泛开设投资理财类专业课程, 即使是财经大类专业也有近半数的学生没有学习过互联网金融相关课程, 导致大学生对互联网理财不熟悉, 理财方式保守, 即使是选择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大学生也多数局限于余额宝等最简单的理财方式。

4 对大学生互联网理财的建议

4.1 加强大学生理财观念及互联网理财知识教育

大学生应该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和科学的理财观, 在步入社会前, 应系统学习并掌握投资理财知识, 提高理财意识, 学会通过合理的理财方式达到个人财富安全稳健的增长, 实现人生目标。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理财教育, 积极开设个人理财、互联网理财等选修课程, 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 研讨会等活动, 普及理财观念及知识, 避免大学生盲目理财, 错误理财。高校财经类专业更应该为学生开设互联网金融理财投资的相关专业课程, 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互联网理财及其产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

4.2 提高大学生互联网理财风险意识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宣传铺天盖地, 其大多片面强调高收益和安全性, 风险提示却严重不足。刚刚接触互联网理财的大学生, 应理性看待, 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收益而忽略了风险的存在, 应树立互联网理财风险意识, 规范自身的投资行为, 主动学习理财知识、多与老师交流, 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提高互联网理财管理水平, 不盲目投资自己不熟悉的理财产品, 同时可采取分散投资等风险管理策略, 以减小投资风险。此外, 大学生在互联网投资理财的过程中还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4.3 加强对互联网理财的监管

政府应该发挥对互联网理财行业的监管和引领的作用, 提高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监管力度, 规范企业产品宣传, 提示投资风险, 有效保护理财者个人信息。

制度的完善和互联网金融投资环境的改善, 将促进互联金融理财行业的良性发展, 创造更多适合我国大学生使用的理财产品与工具, 促进我国大学生理财方式的创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理财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全民运动, 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使得理财方式从原本单一、利少的储蓄变为如今各种各样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大学生作为与互联网关系最紧密的人群, 其理财观念与方式也被互联网金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主体, 了解他们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认识和使用情况, 在此基础上对在校大学生互联网理财需求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关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大学生,理财,调查

参考文献

[1] 金佳晨, 陈蓉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理财状况和影响因素调查[J].时代金融, 2017 (6) .

[2] 郑群.余额宝对大学生消费和生活的影响[J].中国市场, 2014 (38)

[3] 吴奇.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大学生理财方式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6 (1) .

[4] 绕龙先.浅析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理财的影响[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6 (2) .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研究内容

为使大学生志愿管理机制更为科学,我们对社会现状、全国几个代表学校、山西省各大高校、20个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以及50名受助对象进行深度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系的优化建议。

(一)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的整体性

最近山西省承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举办体育赛事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高,志愿者人力资源的缺乏问题迫在眉睫。各地区承办赛事的场地向全社会开展志愿者招募活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才得以选拔出较为优秀的志愿者。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的整体性要求,就是要求每个地区在志愿者人力资源选拔的范围上要进行扩大和完善。针对招募到的大学生志愿者,对他们进行通用技能培训和心理素质提升等方面的培训,来保障我省、我国有志愿服务时能迅速满足志愿者人力资源的需求。

(二)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人才培育

一个现代社会,如果没有表现出人性的关怀,没有志愿服务精神的体现,没有对奉献精神的追求,这个社会是不可能也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在大力推动我国人民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当代大学生更要积极参与并进行自我完善。大学生是大学志愿服务工作的主体,为志愿者认识自我价值、自我管理培养和自我能力提升提供了帮助,大学生能够有意识的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判断和分析事物,成为志愿者可以增强他们应变能力。大学生可以把志愿者服务当作一项爱好来提升个人能力。志愿服务的内容不断丰富,需要学习理论并在实践中运用。

志愿服务也有很多专业的服务项目(语言服务,法律支持,医疗保健,网络服务,赛事后勤等),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以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需求。同时,志愿者管理机制包括管理志愿者和运营志愿者组织两个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在促进个体社会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扩大生活空间间,,结结识识更更多多志志同同道道合合的的青青年年,,实实现现个个体体社社会会化化。。许许多多学学生生成成为为志志愿愿者者后后通通过过提提高高社社会会意意识识,,进进行行自自我我奉奉献献。。着着力力展展现现志志愿愿服服务务活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进而逐渐完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三)志愿服务管理范围的转变

据调查研究表明,全国大部分地区志愿服务人员仅限于在校大学生,许多已参与工作的毕业生、在岗的老师、退役军人等群体对于志愿服务却是有心无力。扩大志愿服务机制中志愿者行业范围,构建培训体系,完善志愿服务培训机制,为更多的志愿者提供服务平台,尽可能满足受助对象的需求。

二、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共享体系

志愿者系统的横向联系,主要是指有效整合志愿者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建立志愿者信息共享机制。信息便利化将是打开志愿系统的横向连接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的可视化,让志愿工作的效率最大化。

(一)建立志愿者服务APP

研究表明,所有大学都有志愿者组织,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小队和义工队等。各大高校面对志愿者资源要尽可能充分利用。志愿者信息共享机制应包括以下内容:志愿者组织服务目标、服务时间、服务地点、志愿者的个人信息。各大高校可联系当地网络公司去建立属于自己专属网站,并在当地进行宣传推广,让志愿者更加普遍和大众。

(二)进行志愿者实名登记制度

还可以构建志愿者报名预定志愿服务时间系统和星级评测系统,同时也应记录志愿者的擅长的领域,个人信息和志愿者过往服务记录。实名注册信息有助于改善志愿者的辨识度和人身安全,还可以促使更多大学生自愿参加志愿者活动。

(三)建立志愿者支持平台

将志愿者保护机制整合到平台中不仅使志愿者感觉更安心,而且还可以减少志愿者的担忧。在志愿服务开展之前,志愿者管理组织可以与保险公司联系,为他们购买团体保险,为每位志愿者提供保障。

三、调查总结与展望

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管理制度,社会应该要多加重视。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应从自愿参与、志愿服务整体性、志愿者能力培养以及志愿服务思想的转变着手,拓宽服务项目广度和深度,增加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进行志愿服务APP的创立、志愿者实名登记制度、建立志愿者支持平台。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让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满足志愿者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并在服务过程中得到社会的认可。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需要做好以下两点:第一,各大高校志愿组织应加强与政府、当地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的联系,促进志愿者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第二:对志愿者进行定期考核评估,不定期删减不思上进、挂名以及没有志愿精神的志愿者,进一步保证志愿者服务团体的纯洁性与高效性。这次志愿调查显示出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希望各地高校可以培育志愿文化,普及志愿理念,为我国各高校、各省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的完善提供基础。

摘要:现代文明社会的志愿服务事业迅速发展、志愿者人数迅速增长,但我国各大高校志愿者管理工作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哪个学校的志愿服务组织中,都还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志愿者管理体系。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根据全国各地区代表高校的调查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如何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我们从志愿服务人员管理、志愿服务体系以及志愿活动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此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减少志愿服务资源的浪费,推动我国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孙美玲.新时代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18.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当今社会已步入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的阶段,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已成大势所趋,教育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尤以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来说,更是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全国高校的继续教育院校及各种培训机构,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都需要在改革浪潮中乘风破浪,寻求突破。

关键词: 改革  继续教育  在线教育

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为继续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研发和利用的互联网和大型数据库系统,使得信息传播与网络资源运用越来越广泛,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质的变化。继续教育事业在人力资源强国的大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将极大地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有效推动继续教育事业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在不断提高,劳动者基于自身的考虑会不断要求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服务,这就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此大背景下,国家准确把握形势变化,立足全局、着眼大局,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国家教育层面,应对突如其来的外部环境,果断出击,实现全区域、全覆盖、全方位覆盖,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改变了教育的“形态”,实践证明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不仅可以做到,而且一些关键重要指标上还可以做得更好更有效,做到了“实质等效”, “互联网+”“智能+”的在线教学已成为世界教育重要发展方向。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是推进教育均衡 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有力支撑,要加快在线教学由“新鲜感”向“新常态”的转变。有序发展在线教育,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推动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探索双轨模式,搭建远程职业教育平台,构建“学历+技能”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社会优质资源和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形成基于互联网的多样化、专业化、终身化的继续教育新生态。

网络时代的发展最大程度地剥离了我国传统教育教学的常态化,迫使教育界将关注点置于在线教学模式之上,即“去学校化”状态将成为成人教育的常规形式。但对于在线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理念并不一致。如部分教师以电大在线课程为例,认为在线教学是师生交互、人机交互的对话过程;部分教师认为在线教学即是在线课程、网络课程;还有的教师认为在线教学是在网络平台支持下,教师与学生在网上开展的教学活动。基于我国教育部并未出台权威性政策文件对成人教育在线教学概念进行统一,教师基于专业知识的个人理解和教学经验,对在线教学提出不同的理念。

一场改革似乎不可避免。正是由于国内习惯于传统式线下的讲课式教学,在大网络环境时代,线上教学的很多短板使得大家不愿意去轻易尝试改变。尤其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中考、高考相关的初高中教育,相关教育部门与院校更是不敢轻易拿学生的前途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试验田,逼得教育工作者要沉思这本该早就被重视的教育理念改革。

对于培训机构或者继续教育来说,其实这一步已经很早就走了。目前继续教育的网校繁多,有些已经做得非常成熟,主要是一些职业培训方面,比如职称英语考试、经济师考试等,优质的网校可以极大地整合教师及教学资源,给予学员最好的培训服务,不但节约了管理成本,也使得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学习方式与时间非常自由,对于教学本身来说,是双赢式的。这几年,不少网校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的确也给了教育市场不少活力。

尽管如此,目前线上教育模式还是有很多的缺陷,缺乏统一标准,在线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没有有效的教学监督机制,都会对教育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在线教育改革之路还是很漫长,我们需要研究讨论的地方也有很多。

第1,缺乏有效的教学沟通。现在大部分的网校都是录课模式,将录课视频或者课件放在网上,供学生观看或者下载。学生的学习时间是灵活了,但是如有问題却无法在第一时间向老师提问。当然有的网校请的老师非常富有经验,在授课时会把大部分学生容易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但是这基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与教学经验。

第2,教学监督机制不够。线下的教学有督导到场进行监督,虽然线上教学也可以,但是监督力度不够,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于录课视频来说,其实仅仅就是对录课或者课件本身进行审核,但是学生态度、反馈无从考起。

第3,没有时间,学生更难主动进行学习。继续教育学生大多是有繁重的工作、沉重的家庭负担,没有约束,学生很难主动学习。这样一来,线上教育反倒给了他们不不学习的空间,与之前的教育目的相违背。

基于此,线上教育在具体实施中就需要有一些辅助手段加以完善。比如,在学生观看线上课件后,可以花一点时间请教师与学生进行微信群、qq群答疑互动,同样是线上,可以加强教学互动;另外,可以在线上搞教学调查活动,请学生参与打分,进行教学质量反馈。总而言之,线上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但是必须做好各项工作,尽快完善相关机制与实施要求,提升继续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成人教育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化[J]. 王梦娴.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0(02)

[2]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学习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 韩红燕,孙忠贵,周书锋.  课程教育研究. 2019(13)

[3]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J]. 刘玉森,陈莉,马保科,张智荣,赵展谊,宋芝军.  纺织服装教育. 2016(06)

[4]基于网络的成人纺织工程函授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 陈莉,李萍,刘玉森.  教育教学论坛. 2013(31)

上一篇:民办高等教育立法探讨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大学本科会计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