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1

文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社会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主要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结构、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社会学在研究题材上或研究法则上均有相当的广泛性,群众文化被嵌入在社会结构与时代背景中。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群众文化本身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较为深远的研究价值。

一、群众文化的概念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经过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在整个文化发展的长河中,群众文化从逐渐从萌芽阶段发展到成型模式,最终具有较为浓厚的社会主义特色。现如今的社会正朝着开放、自由的方向发展,群众文化在以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为依托的前提下,不断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多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人们对群众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不断肯定。开展群众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大众视野中出现了很多不同形式的文化内容。群众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工作高效进行的软實力,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群众文化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二、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体现社会效能

群众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以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前提,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形成的独特的社会现象。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群众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形式、内涵都存在着差异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群众文化对于社会建设的推动性不可忽视。现如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还在继续,群众文化在此关键时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群众文化所体现出的社会效能日益明显,文化实现了自我参与、娱乐和发展的模式。

(二)精神调节功能

群众文化从另一方面来看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主要是社会大众在获得心灵满足的前提下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可以丰富自身的娱乐休息效能。群众文化的这一效能为群众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创造了动力。从休息效果方面上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积极地休息。个体的脑神经会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工作或者是生活当中产生的压力会通过一种健康的方式排解,对于个体的身体起到调节作用,进而增强人们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第二是消极地休息。也就是说即使个体进入到了休息的状态,但却达不到减压或者是舒缓疲劳的程度,身体状态无法达到最优。从这两种状态的对比情况上看,积极地休息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群众文化本身多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开展,属于积极地休息形式。

(三)体现审美效果

群众文化可以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使得群众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和舒适感,这是群众文化社会功能的体现,同时也是产生和发现美的过程。群众心里产生美的感受主要表现在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只有实现二者的统一,才能促进个体的身心和谐发展。在提升审美能力时,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群众文化来获得美的经验,不断地健全和发展人们的审美心理,进而调节自身的身心健康和精神状态,以充沛的精力和热情参与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去。

(四)团结凝聚功能

群众文化的团结凝聚作用与新提出的文化自信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建设价值观,不断拓展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是提升整个社会文化实力、弘扬核心价值的基本途径。群众文化仍然以传递正能量、发扬真善美为己任。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来。根据群众文化发展的特点,推出符合群众需求且能提高社会凝聚力的文化产品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一步。

三、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分析

(一)群众文化本身的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从社会角度出发得出的概念,我们将文化价值理解成满足个体需求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人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需求者和承担者两种角色。群众文化是其中的一种文化形式,只有人们对其需要,才能够体现出文化价值。文化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人类,文化产品和文化价值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二)群众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坚持。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社会文化的支撑。现如今,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文化发展也形成了多元价值体系。社会主导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就是群众文化,其价值就是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来对社会的主流思想进行发展。社会主导文化要想实现高效发展,必须要借助不同类型的文化形式。群众文化正在逐渐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思潮,成为人们普遍肯定的文化形式。

(三)群众文化与文化产业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社会的基本矛盾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丰富的精神养料来提供。社会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既然是产业就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群众文化的作用涉及范围较广,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文化审美能力,还可以促进群众消费水平的提升。在这两种作用的支撑下,文化市场逐渐形成,而且初具规模。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其中,群众文化是推动社会效益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体现出整个民族的进步,群众文化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四、促进群众文化发展的基本措施

群众文化发展的主体动力还是群众本身,同时群众也是社会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专业的文艺团体在群众文化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群众文化从其性质上看,属于公益性事业类型,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在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团结合作,鼎力支持。

五、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是人民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体现。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实践需要以群众文化为发展动力,了解和研究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以及文化价值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文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完善以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指导意义。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的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和发展成为必然。本文结合湖南工业大学的具体实践,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建设载体的创新与发展提出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与发展

一、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理论内涵

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学术界讨论不断涌现,相关研究文献也逐渐增多,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操作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发生联系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或活动方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研究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分析,可以将其分解成为基础素质目标和创新素质目标。基础素质目标就是培养研究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心理品格,创新素质目标则是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也就是对研究生创新素质的重视和强调。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把创新精神培养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与发展的必然性

1.时代性。当今社会全球化趋势明显,经济、文化、技术等快速融合,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载体要紧密联系时代发展的需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不断拓展新视野,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和科技的竞争,而全球市场对人才尤其是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学历研究生的争夺日趋激烈,必然会对研究生的思想、行为以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渠道等产生深刻影响。创新和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实际上是将研究生置于现实环境中特别是开放的白热化人才全球化竞争中,让研究生具有国际视野,增强国际学术文化交流,认识自身发展的不足,锻炼其独立性和多角度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创新型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快速增强,GDP迅速增长,综合国力增强的背后大部分依靠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而以高科技为导向的创新型产业仍然不够。长期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会导致出口型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等。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对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生思想教育载体应该是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宗旨,转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理念及方式,把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工作的重点,为国家输送一流的具有创新性能力的研究生人才。

3.机制性。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由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教育,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而研究生培养的结构、学制、机制也相应进行了调整。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上可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前者侧重学术研究,后者则倾向于实际应用。学制上多数学校已采用伸缩性的弹性学制作为学校教学新模式。另外,导师对研究生的自主选择权放宽,意味着导师更注重选拔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综上所述,研究生培养类型、学制、机制的改革也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新的机遇,这些都需要相应的探索和改革。

4.自身性。近年来,扩招给研究生的招录、培养以及就业都带来了挑战,研究生自身的学习、生活、婚恋等也呈现了新的问题,由此引发的研究生心理问题也十分严重。由于一系列压力的影响,研究生并没有多少时间认真地进行研究和撰写论文,学术上急于求成,甚至出现学术造假的问题。这些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到了研究生的学术风气和培养质量,也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抓住研究生的新特点对症下药,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并切实解决新时期研究生面对的新问题成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课题。

三、搭建“四大平台”,创新与发展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1.搭建大众化的研究生学术活动平台。大众化的研究生学术活动平台采取项目化运作。研究生工作部负责确定学术活动的基本范围及选题,校研究生会、各二级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申请立项。学术活动结束,研究生工作部对学术活动主题、内容、覆盖面以及组织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规范研究生学术活动项目化运作,完善评价体系。平台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全校性的综合类研究生学术活动,第二类是学院组织的特色研究生学术活动。特色学术活动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学风建设、文明宿舍建设、学术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就业指导与服务活动、文体活动、党建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志愿公益服务等,由二级学院向研究生工作部申请承办。

2.搭建常态化的研究生科研学术平台。立足于校园,研究生科研学术平台应打造品牌学术论坛,开展精深型学术讲座。全校性的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应由研究生工作部组织实施,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或行业精英来校进行学术讲座,树立品牌,如湖南工业大学的研究生“百草论坛”,迄今已举办4届,出版学术论文集4本。第二是学院组织的专业型学术活动。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分论坛由各学院负责组织实施,依托学科优势,组织高、精、专的学术分论坛。这些高层次的学术讲座活动,开拓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全校研究生和教师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研究生科研学术平台应同时关注校外的学术动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将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学校要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性学术论坛、国际学术会议、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影响较大的学术交流活动,以此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此外,学校还应专门制定相关的奖助学金条例或章程,有倾向性地鼓励研究生出国进行学术交流或者踊跃参加各种高水平的学术论坛或学术研讨会。

3.搭建多样化的研究生信息交流平台。重视研究生宣传刊物,构建研究生信息交流的示范窗口。学校内部出版物是研究生信息交流的首要阵地,以湖南工业大学为例,《湖工大研究生》已出刊13期,作为反映研究生工作的常规刊物,其主要是传达上级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文件精神,宣传、报道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有关信息、科研成果以及研究生的科研、文体等活动,为展示研究生教育工作与研究生学习、生活提供平台,成为研究生教育的窗口。其次,研究生思政教育管理者要充分运用好信息网络这个崭新的舞台,善于抓住机遇,化危机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转机,牢牢掌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导向权,推动研究生校园网络文化领域的健康发展。当前许多高校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同时在学校的主页上也附加了各类主题网站如“研究生党员之家”“研究生时事政治园地”等的链接,为研究生及时参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讨论和学习以及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提供了便利条件。另外,近年来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也成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结合当今研究生感兴趣的话题,制作“研究生的书房”“研究生读英语美文”“研究生IT论”“研究生心理学”“研究生聊创业”等微话题、微信订阅号,不仅增加了教育的立体厚重感,使得研究生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提升了其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同时这些众多特色鲜明的“网络家园”以生动活拨的传播媒介形式开展网上宣传,用正确的主流舆论引导广大研究生群体,也为更好地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

4.搭建人性化的研究生就业服务平台。做好就业推荐工作,努力拓宽研究生的就业渠道。研究生就业管理工作领导及负责人应该“放低姿态”,积极联系用人单位,真诚地向招聘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研究生。截至2014年7月底,湖南工业大学2014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0.36%。2013年11月举办的研究生专场招聘会,株洲电力勘测设计科研有限责任公司、三弘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株洲市太昌电子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北京精仪达盛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市美盈森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贝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安姆科—惠州宝柏包装有限公司、广东浩致集团、株洲佳满康复医院等适于研究生就业的单位来校招聘,为研究生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就业信息的传播出现了动态化、网络化、远程化等特点。伴随着这些变化我们建立专门的研究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配置就业信息查询移动服务平台,添置专用的就业信息电子显示屏,建立研究生就业信息网站,移动通讯工具推送就业信息等,让研究生及时、畅通、无“盲区”地了解动态的就业招聘信息。积极开展与研究生就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全面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如湖南工业大学连续举办了两届研究生职场模拟招聘大赛、研究生职场礼仪知识竞赛,组织参与的湖南省首届研究生笔译大赛,以及即将举办的研究生计算机云知识抢答大赛、研究生E-commerce电子商务竞争大赛、研究生普通话大赛、研究生写作技能大赛、包装设计作品营销大赛等,为没有实践经验的研究生提供实际的操作机会,提升其工作技能。

四、总结

总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与发展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的优化与改进。时代的日新月异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只有不断整合资源,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逐步解决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髙素质创新人才,才能开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骆郁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1(8).

[2]李俊奎,王升臻.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发展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3]吴春梅,陈一恒.意识形态导向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功能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4]奚社新.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9).

[5]邓淑娅,邵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6]蔡茂华,戴雪飞,陈翱.理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的对策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1).

[7]郑慧.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11).

[8]王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6).

[9]卢黎歌,田建军.六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回顾与反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6).

[10]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6-104.

[11]邹波.创新广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1).

[12]柯红岩,李帅.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2(6).

文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 高职院学生社团的内涵和特点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自愿组成的, 以培养综合素质为宗旨、按照合法手续注册并自主开展活动的大学生群体组织。从高校学生社团的定义中可以了解到, 学生社团的一般特点包括如下。

1.1 社团数量和会员众多

一般来说, 每所高校注册的各类社团达到了50~100个, 有些高校在100个以上, 目前还出现了大量跨校社团和网络虚拟社团。社团参与人数多, 据调查, 每所高校社团的注册会员达到在校学生的59.7%, 平均每人参与社团1.8个;同时参与跨校社团和网络社团的大学生分别达到6.55%和14.0%, 平均每人参与跨校社团1.76个, 参与网络社团1.99个。这么多的学生被吸引到这么多的社团之中, 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和效果是任何一种教育途径和教育手段也难以达到的。

1.2 社团类型繁多

从社团的类型看, 主要有理论学习型、学术研究型、科技创新型、社区服务型、志愿援助型、心理咨询型、文学活动型、娱乐活动型等。它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3 质量特色并重, 品牌特色明显

进入新世纪以来, 各高校在注重社团数量的同时, 更加注重提高社团质量, 很多高校更加关注学生社团的品牌和特色, 促使社团有标志、有理念、有形象、有品牌。这样, 更加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加入到相应的社团, 提高其教育效果。

1.4 注重社团内部管理

各高校都相继成立了由团委指导的社团联合会, 学校还为各社团配备了专门指导教师。严格规定了社团活动、经费等管理制度, 具体规定了学生社团的成立、注册、变更、撤消等程序, 使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以充分体现。

1.5 核心人物突出

学生社团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往往是社团的核心人物, 具有威信高、影响力大、感召性强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强等特点。

2 高职院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特点

高职院学生社团独有的特点也造就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以下的特征。

2.1 导向功能

学生社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重要场所,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它的存在和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促进其社会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2 载体功能

多年实践证明, 学生社团承载了思想观念、政治观念、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等信息, 而且又是在高校有关组织和部门的主导和控制下进行活动的, 这就使得学生社团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到学生社团之中, 不仅可以引导社团的健康发展, 而且使同学们置身其中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染和熏陶作用。

2.3 自我教育功能

社团活动使相当多的学生从中找到了表现和发展自己的空间和平台, 看到了自身的价值, 建立起了自信心和荣誉感。在社团活动中, 学生处于主人翁地位, 具体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及成效分析等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教育, 这种不带强制性和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所产生的效果是课堂教育途径所不能达到的。

2.4 创新功能

实践证明, 搞好社团建设, 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个新天地。通过学生社团活动这个窗口和平台, 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脉搏, 调整工作思路, 使工作更贴近学生实际, 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实效性。

3 高职院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

3.1 加强自身社团建设

社团建设应纳入社团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 努力构建以社团组织为主体, 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社团组织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团成立、注册审批制度, 社团活动审批、考核制度以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等一系列有利用社团健康发展的制度。同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 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力量, 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3.2 充分发挥社团的整体影响力和感染力

一个好的团体组织除了自身有良好的素质状态外, 更重要的是对外界有深深的吸引力, 一个优秀团学干部的魅力是巨大的, 这种人格魅力对于其身边同学的影响力也是深远的。所以, 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我们应该大力发挥社团对同学们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具体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班集体对社团、班集体对部门、个人对个人等交流方式;相互参与各自活动的方式;走访个人、协同共助的方式等等。

3.3 拓展工作内容, 增强高校社团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社团要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心理需求等方面呈现出的新情况、新特点, 不断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领域。帮助大学生明确个人与社会、合作与竞争、自由与纪律、义务与责任的关系乃是当前社团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加强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就业观、恋爱观、成败观、人际观、网络道德观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应成为当前社团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项重点。

摘要:本文通过高职院学生社团的研究, 学生社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高职院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点分析, 突出加强高职院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提出了一些加强高职院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径和措施, 以更大程度地发挥高职院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键词:高职院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周先进.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优化对策[J].当代教育研究, 2009, 1.

[2] 曲欣欣.发挥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作用[J].科技信息.

文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作用分析

首先, 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弥补高校一些制度管理中的不足, 更加凸显柔性管理和灵活管理。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一般习惯采用制度管理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规章制度管理, 明确要求学生按照有关规定学习, 但是更多的是限制学生的行为。这种制度管理的缺点就是灵活性和柔性不足, 线性管理特征明显[1]。而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使得学生的管理更加完善, 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制度化的管理, 还能够加强对写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生为本、突出柔性特质;其次, 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帮助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实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2];最后, 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生管理水平, 维护高校的正常管理秩序, 缓和师生之间的关系, 对于推动高校的长远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实现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建议

1、实现服务、管理和教育的结合

实现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能够把握三点, 即服务、管理和教育。首先, 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应该要树立服务意识, 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 从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 以强化学生管理的效果和作用, 提高学生管理的水平;其次, 管理人员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强制性管理。虽然我们强调过于制度化的管理对提高管理水平并不利, 但是也不能有的放矢, 完全放弃制度管理。在适当时期采用合适的制度化管理仍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最后, 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3]。对大学生的管理不能一味采用感性管理, 而是要实现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结合, 因此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将学生当成教育的对象, 以充足的耐心、细心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 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才是提高学生管理质量、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 要求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能够从服务、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着手, 切实实现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实现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要求管理人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能够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着手, 要切实了解每一位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转变管理理念, 主动关心每一位学生, 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学生管理的作用, 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学生管理中的主要对象, 高校管理人员在进行建立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时就需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 充分尊重、爱护学生,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管理服务, 保证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例如, 高校可以对每一位学生都建立独立的档案库, 定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学习情况、家庭状况以及心理发展状况等等[4]。发现学生情况异常的, 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多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尽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便利。

3、利用家庭教育的力量进行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还可以结合家庭教育的力量来达成。家庭教育在学生管理以及发挥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环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生活态度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等, 因此高校在建立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以及发挥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可以从这方面着手, 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 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5]。例如, 在就业预警过程中, 高校不仅可以从学生方面进行思想的引导, 还可以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告诉学生家长学生选择的专业的市场发展前景以及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 为家长推荐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和努力发张。这样, 家长教育就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督促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与学生就就业的发展前景进行探讨。与学校管理不同的是, 家庭教育中学生更加容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因此可以为学生的就业预警提供更加有效和直接的信息, 从而进一步实现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学生管理水平以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高校应该学会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将制度化管理和学生服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切实作为以学生为中心,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 高校还需要从家庭教育着手, 结合学生家长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和预警工作, 有效发挥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维持高校的正常秩序、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等有着重要意义, 高校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视, 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挥他们这些功能。本文先就功效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 然后就应该如何发挥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陈二祥.论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 02:111-114.

[2] 张晓君.浅析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科技经济导刊, 2016, 18:139+137.

[3] 郭瑜, 张芳芳.论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赤子 (上中旬) , 2016, 17:60.

[4] 胡佳.浅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 05:132+141.

文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大学并取得实效的决定性因素。从大学教师的主体性视角出发,着重探讨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诉求、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和教学创新能力、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三个方面的内容,认为只有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师取友、教学相长”的教育逻辑,才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全面系统地规划了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指出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高校思政课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积极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的路径与方法。然而,根据北京地区高校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发现:“在校学生对传统文化教学的满意度不高,除了师资短缺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原因外,不少新进入高校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教师自身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甚至习惯于应用西方心理学、哲学讲授大学生思政课;专职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深感缺乏系统性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1]可见,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能够深刻地洞悉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驾驭庞杂而深邃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并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和切实提升教学效果。“教育活动的内在发展规律决定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是其必然承载的重要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命运,而教师则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因此,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不仅是增强教学实效的外部推动所致,更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必然需求。

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诉求

在认识层面上,学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资源性意义进行了大量的解释性研究,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尝试着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内容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但普遍存在的难点或困惑是如何恰当地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二者之间的关系。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目前至少存在两种误区:一是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碎片式地肢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教育的逻辑体系缺乏自足性;二是从纯粹的经典文本解读中寻求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而忽略了不同的社会人群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现状及需求有何差异等问题的研究。[3]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既要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有立场”,又要构建二者有机融合的实现机制,确实存在着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操作两个层面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如果把握不当,就会出现“以文化性否定或掩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偏差。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并始终坚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政治性较之文化性,是更为根本、更为深刻的本质规定性”“它是以政治取向来汲取文化资源,以政治需要来规导育人规格,以文化教化来实现政治目的。”[4]。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把握住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教学目的和方向,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律观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也要认识到扎根于传统的文化积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必然,提升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政课较之于其他学科课程而言,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问题上,具有最直接和最鲜明的教育目的性,教师要明白“塑造现代的中国人不可能割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只有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找寻现实社会中的人如何向现代性过渡、转化和契合,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文化价值诉求和确认自身合法性的前提。”[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教育资源,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必须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

有效提升文化自觉意识与教学创新能力

在当下无法迅速改善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教学资源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觉地加强传统文化素养与提升教学创新能力是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大学的关键和核心。

第一,教师自身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程度的理解、认同和自信。所谓“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有意识、有能力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汲取到现有的教学体系中。眼下最突出的实践性问题,即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资源性意义和政治性价值是高度认同的,但受限于自己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社会背景、行为方式、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要想把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讲深、讲透,却存在实际的困难,于是出现教师时常困惑于如何处理传统文化的素材、比例以及如何讲授的问题。“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点;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6] “四个讲清楚”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知名言警句和神话典故,更要阐释其背后所蕴藏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学科知识、精深的理论知识、敏锐的政治意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解释力,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从中感受到更深层次的认知、学习和体验。

第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7]这句话阐明了教师的身教甚于言教,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才是超越任何知识传授的一种教育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自省自修,它要求每个人在生活实践中身体力行,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行合一、以行为本”就是这种实践性最直接、最生动的表达。这一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高度契合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惟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让教学更有说服力,才有可能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道德实践和信仰选择。“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视域中,人的立足于践履体验的自我完善乃是‘须臾不可离也’的一种生命存在形式,而与人生息息相关的一切行为也便注定会成为学问养成的必然表现方式和组成部分。因此,生命化、生活化,从而在自己的切实生存状态之中去渐次提升生命的质量、完善的精神世界、贡献于社会与国家以及努力实现人生的终极存在意义和价值。”[7]对教师本人而言也是如此,只有自己不断地涵养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学问养成建立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之上,从行动本位和个性体验的角度,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以良好的道德人格和行为修养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第三,高校思政课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创新能力。除了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思考如何行之有效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现有的思政课程体系当中,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行为和认知变化。了解教学对象的需求进而确定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教学方法的选取是设计课程的基本路径。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學生对传统文化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理性认识,如果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知识灌输或貌似高深的理论讲解,将很难达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教学目的,反而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兴趣。目前的教学中就存在“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以考核评价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有的传统教学方法,如经典诵读法可能更适合于低龄化学习者,而文化体验法又对空间环境和教学资源有着特殊的要求,教师只能在现有条件下创新教学方式,如以启发式教学增进学生理解认同,以平等中肯的说理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讨论,通过多元文化之间的比较和对话,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等。囿于学校与社会的相对隔离和断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存在诸多困难,而教学是一种弥合校园与社会、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差距的最具效率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洞悉能力,要抓住社会敏感事件和热议话题,引导学生分析、辨别和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润物无声地提升能力、塑造价值。教师不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可资借鉴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更要以时代精神对之进行创造性的价值转化与传承发展,为培养符合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需的人才而服务。

这里特别要强调教师团队加强合作式学习,共同找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需求和教学规律,系统性、整体性地设计课程的文化知识内容和文化教学环节,克服教学内容碎片化和教学设计随意化的问题。课程设计中强化文化的内容;需要注意融入的方式和效果,遵循文化的接受和认同规律。如前所述,任意地割裂或肢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并不能充分展示理论的彻底性,也无法真实完整地呈现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容易出现泛泛而论、大同小异、忽视传统文化的历史流变与内部差异等问题,不仅教师难以驾驭,而且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如果遵循传统文化的知识逻辑和教育规律,也要注意避免流于文化知识的介绍而忽略了课程原本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诉求。通过教研团队的讨论分析,采集优秀教学案例,分享经验与不足,开展教学评价和需求调研,共同制定指导性的大纲甚至教材,定期进行自我培训和专家指导,力求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环节达成系统性和一致性,然后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个人发挥文化资源和专业优势形成个性化特色。

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存在开发成本过高、利用效益过低的问题,缺乏实现有效融合、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制度保障。“如果有效地将组织资源、人才资源、时间资源、环境资源、媒介资源、理论资源、精神资源等各种资源要素按其内在联系进行有机的组合,加以综合利用,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8]在大学校园文化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亦是如此,已有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华文化公开课、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等已经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尚未形成日常性和持续性的教育活动。思政课作为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善于整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化资源,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和资源,重视网络媒体的传播和力量。在 “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的同时,更应关照已开设的传统文化类选修课甚至专业课,众多课程繁杂且孤立,课内外衔接不紧密,教学方式、手段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减损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高校应重视和加强整合自身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建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场域和保障体系,在传统文化的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日常教育中形成合力,在机构协调、权责分工、资源配置等方面,实现相互协调和系统运行,激发全体教师、辅导员、党政干部之间开展协同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和创新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坚定自己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为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尤其是课程体系提供可行的思路和经验,只有立足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实践与理论创新才能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产生理性反思和行动价值。

本文系2015年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本课程研究”(项目编号:BJSZ2015YB26)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受北京语言大学梧桐创新平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6PT06)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 韩聪钰,贾利军.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的调查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2(9):46-48.

[2] 杜钢.当代中国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5(19):34-39.

[3] 陈继红,王易.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与趋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89-93.

[4] 沈壮梅.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3):4-6.

[5] 王东莉.论中国文化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1(1):64-68.

[6]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7] 杜钢.当代中国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5(19):34-39.

[8] 王刚.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5(5):16-19.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责任编辑:于 洋]

文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部分社区居民为样本,按照不同维度对调查社区进行类别划分,研究在民族社区类型差异下居民不同的跨文化体验感,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型民族社区对于居民跨文化体验感与敏感度具有显著性差异,这对于未来民族社区管理与建设、不同民族居民间交往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社区 跨文化 文化适应度 文化敏感度

2014年中央提出了“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中央民族会议中指出:“相互嵌入就是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在新形式新要求下,根据民族社区居民特点建立适合的管理方式,完成民族互嵌的社区环境与氛围,是当前完善民族社区治理的重要课题。

在一个民族社区中,民族社区有两大类,一类是单一民族社区,一类是多民族社区。对于单一民族社区中的社区成员来讲,跨文化意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占大多数民族的居民需要去面对社区之外其他民族的文化;对于多民族社区成员来说,跨文化更多的是与本社区其他民族的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社会的发展会使不同民族社区的主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不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民族成员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每个民族社区特有的一套社会结构、社区文化及制度之间的配合方式, 不可避免地造成民族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或互有冲突。因此对于民族社区来说,关注民族成员之间的跨文化感对于社区的和谐与稳定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样本与资料

1.样本设计

本次研究所选地区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部分社区。

(1)合作市通钦街社区。为了突出经济型社区这一社区类型,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民族用品街”地点附近的住户。问卷调查量为50份,有效问卷量为49份,其中藏族为 24人,回族10人,汉族4人,其他民族1人;在本社区从事商业性活动的人数为29人,占通钦街社区总调查人数的59%;

(2)卓尼县城南社区。集中调查了城南社区中的法院家属楼、财政局家属楼和农行家属楼,访问的有效问卷量为45,调查显示有将近百分之三十的住户已经不是本单位的人员,藏族居民为29人,占总调查人数64%;

(3)卓尼县上城门新区。有效问卷量为45。上城门新区是卓尼县于2016年初发展起来的小区,此小区设施和服务较县城内其他小区来讲是较为完善和齐全的。在上城门小区调查人口中,藏族22人,占调查人数的49%;汉族17人,占调查人数的38%;回族4人,占调查人数的9%,其他名族2人,占调查人数的2%,由此可见,上城门小区属于较为典型的城市混合民族社区;

(4)卓尼县藏巴哇乡新堡村,有效问卷量为37,新堡村人口以藏族居民为主,调查人口中藏族有30人,占调查人数的81%,藏巴哇乡位于卓尼县境东北段,产业以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地势偏远交通不便,其经济发展在卓尼县处于较弱地位。根据其特点和当前发展,笔者将藏巴哇乡新堡村定义为传统的民族村寨;

(5)卓尼县拉力沟村,有效问卷量为35,由于距离县城距离合适且所处地自然风光优美,常年以来,每当天气转暖之时拉力沟村大部分居民都以经营农家乐和开放草原景点谋生,吸引着大量县城和外地来的游客,符合民族地区旅游社区的特征;

(6)临潭县的城关镇社区,有效的问卷量为40,临潭县城关镇社区和卓尼县的城南社区相似,居民楼大都为单位性质,但是临潭县的特点在于它是回民族聚集地,调查数据显示,回民人数占城关镇社区调查总人数的55%。

2.变量测量

根据本次调查的民族社区分类,笔者将主要运用居住社区、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及购房性质五个变量,在此项目研究分析的过程中,笔者集中选取的变量为居住社区,分析因居住社区的差异所带来的居民跨文化感差异。跨文化敏感度和适应测试量表一共有24道题,适应度得分总分为75分,敏感度总分为45分。

3.资料收集与分析

在此次的问卷调查中,问卷发放量为250份,最终问卷收回24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41份。一共选择了6个社区,为了使样本具有代表性,在每个社区内的问卷发放量随着社区大小而数量不同。

根据社区民族成分、社区功能性、社区管理归属三大维度将调查的6个社区进行分类。通过调查走访和数据分析的结合,最终的社区划分类型为:按照民族成分将调查社区分为传统民族村寨、城市单一民族社区、城市混合民族社区,对应的调查社区分别为卓尼县藏巴哇乡新堡村、临潭县城关镇社区、卓尼县上城门新区;按照社区功能划分将调查社区分为经济型社区、旅游型社区,对应的调查社区分别为合作市通钦街社区、卓尼县拉力沟村;按照社区管理归属划分,将调查社区分为单位型社区和混合型社区,对应的社区分别为卓尼县城南社区、卓尼县上城门新区。根据类型划分,对划分下民族社区的量表得分进行对比和单因素ANOVA检验,比较不同维度下社区间得分的差异,进行相关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社区居民民族成分对得分差异的影响

由分析结果可知,社区民族成分对于居民跨文化适应度和敏感度得分差异有显著性的影响:城市混合民族社区居民对于城市单一民族社区和传统民族村寨的居民在跨文化适应度得分上有显著性差异,城市混合民族社区居民跨文化适应程度均高于其他二者;城市混合民族社区和传统民族村寨的居民在跨文化敏感度得分上有显著性差异,传统民族村寨居民在跨文化敏感程度上要高于城市混合民族社区居民。

2.社區功能对得分差异的影响

按照社区功能的分类标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到在社区功能分类下,例如商业型社区居民和旅游型社区居民,少数民族社区居民间的跨文化敏感度和适应度均显示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因此对于少数民族社区来讲,社区功能对对居民的跨文化体验感是没有影响的。并且根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地区商业型和旅游型社区中居民的跨文化适应度均处于较高的水平。

3.社区管理归属对得分差异的影响

按照社区功能的分类标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到在社区功能分类下,少数民族社区居民间的跨文化敏感度和适应度均显示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因此对于少数民族社区来讲,社区功能对对居民的跨文化体验感是没有影响的。

三、小结与讨论

在对民族社区进行分类研究中,按照不同的维度对民族社区进行划分,根据数据分析可以看到:

(1)关于跨文化适应度:按照社区民族性的分类标准下,社区居民的跨文化适应度具有差异——城市混合民族社区与城市单一民族社区有显著性差异;城市混合民族社区与传统民族村寨有显著性差异。可以看到在城市混合民族社区中居民的跨文化适应度比城市单一民族社区和传统民族村寨的居民都要高,城市混合民族社区的居民对社区中不同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更愿意接受和习惯,较此维度下其他两个社区比较,笔者认为这与城市混合民族中民族的多样性、居民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体验频率、不同民族间居民交往程度是有很大关系的。

(2)关于跨文化敏感度:①按照社区民族性的分类标准,社区居民的跨文化敏感度具有差异——城市混合民族社区和传统民族村寨有显著性差异;②按照社区管理归属的分类标准,社区居民的跨文化敏感度具有差异——单位管理民族社区和混合民族社区间有显著性差异。可以看到,相较于城市混合民族社区来讲,传统民族村寨和单位管理归属的社区居民跨文化敏感度都要高,他们在面对不同于本民族文化时,带有更多的迟疑和思考,而这对于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与碰撞、不同民族居民交往与互动,是非常不利的。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显示在社区民族性和社区管理归属两大维度划分下,民族社区类型差异对于居民跨文化敏感度与适应度都是有显著影响的。经过仔细对比可以发现,抛开对社区维度的划分,城市混合民族社区居民在跨文化体验感方面均与其他社区具有显著性的差异,而且体现出跨文化适应度普遍较高、跨文化敏感度普遍较低的特征,这种特征对于民族文化交流、民族社区居民互动、民族社区管理有着极大的引领作用。因此在对少数民族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联系,让不同民族生活在同一社区里,是有利于提高民族社区居民对于跨文化的适应度以及降低对于跨文化的敏感度。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进程中,应大力加强多民族混合社区的建设与管理,要让不同民族在同一区域共同生活,这对进一步促进民族大融合,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景怡.民族社会工作基本问题研究——跨文化的视角[D].中南民族大学,2013.

[2]李艳雯.多民族社区的族际交往——塔城市塔尔巴哈台的个案[D].新疆师范大学,2007.

[3]岳天明,高永久.民族社区文化冲突及其积极意义[A].西北民族研究,2008,2,53-56.

[4]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高永久.西北民族地區城市社区多远类型及演化趋势[A].城市发展研究,2005,12(6),47-52.

[6]赵巧燕.民族社区分类与包容性社区文化建设的政策取向[A].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15(2),147-148.

[7]孙华.少数民族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友谊巷社区为例[D].山西大学,2010

[8]王晓玲.跨文化敏感:民族院校与非民族院校学生对比研究[A].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2(1),73-74.

[9]何静.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10]甘南州统计局.甘南州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OL].2017,5.

作者简介:

吕伟(1993-),女,甘肃省卓尼县人,民族:藏族,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管理,社会组织管理。

通讯作者范召全.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研究生导师.

上一篇: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会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提高幼师敬业程度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