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概念教学分析论文范文

2023-10-12

化学概念教学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以“盐”的学习为例,探讨“迷思概念”的转化策略,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与思路。

[关键词]迷思概念;转化策略;初中化学

“迷思概念”是指与公认科学不一致的概念,其是由于学生的前概念與科学概念不一致或者错误的认识造成的。化学迷思概念是指学生大脑中已形成的化学概念和现象与现阶段学习的科学知识不一致的认识。“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难点知识,该部分概念多、系统性强,再加上学生学习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完善,使得他们对这部分的学习存在较多的迷思概念。本文以“盐”的学习为例,探讨“迷思概念”的转化策略,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与思路。

一、给出新概念,矛盾冲突中形成迷思概念

“不破不立”,即不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前概念在学生的心中是符合逻辑且合理的,只有打破它,才能让学生在新旧的矛盾冲突中产生学习兴趣,才能对概念进行重新的思考。例如,在学习“盐”的时候,教师不妨开门见山,用图片、视频直接给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前概念,并在矛盾冲突中形成迷思概念,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课堂情景:生活中的盐类多种多样,图片上的小苏打、纯碱、碳酸钙等物质都是盐。大家还知道哪些盐类?你对盐有什么认识?

面对各种各样的盐,学生产生了怀疑,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盐吗?怎么跟我理解的盐不一样呢?”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这正是课堂所需要的,也是课堂探索得以继续的动力所在。

设计意图:前概念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学生对新概念的介入是拒绝的,故教师制造了这次矛盾冲突。这个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各种各样盐的展示,让学生对“盐”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用提问的方式探测学生的前概念,使学生对课堂展示的盐产生怀疑。两个声音同时在学生的大脑中出现,自然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迷思概念,学生不知道该相信哪一个,进而产生“我要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认可新概念,相互讨论中表达迷思概念

处理矛盾是建立和谐的前提,“一棒子打死”不可取,只有“交流讨论”才是达到和谐的有效途径。迷思概念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学生心中还相信原有的认知,甚至认为原有的概念并没有错。面对这一情况,教师一定不要直接将学生的前概念否定掉,可以采用“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迷思概念表达出来,从根源上挖掘学生认识上的欠缺之处,寻找能够帮助学生推翻前概念的方法。在学习“盐”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阐述了自己对盐的认识,并进行了板书整理。

前概念展示:(1)盐就是食盐;(2)盐由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3)除了酸、碱,剩下的物质都是盐。

由前概念的展示可知,学生受生活经验、认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对盐的概念产生了误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适当给予点拨与引导。通过前面对“酸”“碱”是一类物质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不足或错误之处,进而使学生产生“盐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呢?”的学习想法,为进一步探究提供依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把对盐的认识表达出来,在相互讨论中意识到自己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或者错误的,进而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这样一来,为新概念的建立提供了“场地”,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盐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动力。

三、深化新概念,对比推导中化解迷思概念

丰满、真实的事物更容易让人相信。新概念的树立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冷冰冰的概念输出,而是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当学生对“盐”的科学概念产生兴趣之后,教师要能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知盐的存在,探究盐的性质,了解盐的应用,逐步深化对盐的概念的认识,以完全将学生心中的迷思概念化解掉,帮助学生在心中树立一个牢固的新概念。

课堂情景: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多吃小苏打类的食物,馒头、面包的制作中也使用了小苏打,你想知道它具有什么性质,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吗?

问题猜想: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它能和酸反应达到中和胃酸的目的,它加热能产生气体,使馒头、面包变得松软多孔。

实验探究:取一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碳酸氢钠,加入适量稀盐酸,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情景、猜想、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逐一了解了碳酸氢钠的性质,有关盐的迷思概念已被彻底化解,盐的概念已然树立。

设计意图:新概念的给出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引导,用小组合作与讨论的模式,让学生对“碳酸氢钠”这个盐的性质有一个具体的了解,进而让学生通过模仿、类推、推理等方式延伸到其他盐的学习,以获取更多关于盐的知识,彻底消除迷思概念给学生留下的阴影。

四、灵活新概念,认知监控中纠正迷思概念

检验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是二次学习前的补漏查缺,具有亡羊补牢的作用。学生的个性特点、原有认知、智力水平不同,对事物的接受情况也会有所不同,接受效果上会产生很大差别。二次学习能够有效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迷思概念,使学生对新概念有更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在“盐”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利用“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

课堂练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B.凡是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都是碱

C.凡是含有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就是盐

D.凡是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就是酸

在上述练习中,学生对酸、碱、盐的定义进行辨析,逐一找出其中的案例加以否定或者肯定,进而对概念有更为全面、系统的理解。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还做到了对学生的认知进行监控,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真实接受情况,确保进行有效的二次学习。

设计意图: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将自己的理解连点成线,最终实现对概念的接受、理解与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根据教学目标来检查学生,鼓励达成目标的学生,点拨、纠正未达成目标的学生,让学生持续保持学习热情,确保教学效果的高效性。

五、完善新概念,归纳绘图中转变迷思概念

织成网才能捕到鱼。零散的知识点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还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调度与应用。网络不同,它可以有效地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轻松记忆和理解。在“盐”的练习之后,学生虽然从多个方面掌握了盐的性质,但所掌握的知识点较为零散烦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体系,使新的概念完全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彻底实现迷思概念的转变。

设计意图: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初级阶段,太过抽象的概念会让学生难以理解,具体的事物更容易让学生消化接受。为此,课堂以一个个鲜活的“盐”例进行概念图绘制,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概念的意义建构,同时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综上不难看出,迷思概念具有经验性、隐蔽性、顽固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学生的认知各有不同,很难用一套固定的模式来实现迷思概念的转变,正所谓“教无定法”。在实际化学教学中,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形成迷思概念的原因也会有所不同,概念本身、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学生本身都可能是形成迷思概念的因素。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情况,力求从根源上“对症下药”,灵活机智地对学生的迷思概念进行监控、反馈和调节,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成长中实现迷思概念的转变。

(责任编辑 罗   艳)

化学概念教学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化学教学反馈是化学学科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掌握教学反馈信息并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控,以确保整个教学活动沿着教师预设的的方向推进。目前,课堂教学反馈不及时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教师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加以解决。

关键词:化学;教学反馈

化学教学系统是由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及教学媒体诸多要素组成的一种复杂的组合体系。反馈系统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结果返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教学中的反馈是指师生在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中的信息交流,是师、生作为反馈主体,各自向对方发送和接受信息,并依次调节自己教和学行为的双向反馈。化学教学中反馈形式有多种,根据反馈出现的时机,我认为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课前反馈

这种反馈一般发生在新授课之前,是教师对学生原有知识技能信息的了解。这种反馈可以不断地矫正原有知识的偏差和失误,逐步达到预期的目的。

如在初三化学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一节,选择制取装置时,教师可提问学生:前面学过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用高锰酸钾或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分別是用怎样的装置?为什么装置不同?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回答反馈给老师,这样教师即可得知前面所学知识是否扎实。此时,教师可以纠正学生一些理解偏差,从而为后面制取二氧化碳需选择怎样的装置作出了铺垫。最后得出结论:凡是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都可以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装置;而凡是反应物是固体,并且反应需加热的都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对后续的知识学起来就会省力、轻松。

二、课堂反馈

学生的主要时间是在学校和课堂里度过的。而各种信息反馈的现象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发生着。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应有效组织教学反馈环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学生听课时的应答、提问、神情

从学生语言、动作、表情等途径获得反馈信息。因此,教师应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当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很感兴趣时,往往表现出注意力集中、目光有神、会心微笑等相应的情感反应。然而当学生皱起眉头、目光迟疑或情绪松懈,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或变换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基本概念初始课教学中更应如此,时刻注意学生的同步思维,发现问题立即调整,放慢教学节奏或拓展、加深、加快进度。如在讲解练习时,有个别学生突然窃窃私语,这时教师应注意是否自己题目讲错了,或是学生还有问题没有听懂。教师应马上调节自己,快速作出反应,题目讲错了马上更正,学生没听懂可适当放慢速度或较难的题可重新再讲一遍。

教师对学生的质疑或提问应迅速反应,当即给予肯定、否定或做出恰当的解释。当学生提出一个与主题无关的问题时,教师的冷处理反应,可以把握主题不受干扰。这种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方法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示范作用。

2.观察实验时的表情

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课堂上的演示实验非常重要。有一次,我做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时,发现只有前几排的学生在认真地看、听老师讲,后面几排学生有的甚至在讲话。其实钠与水反应是很有趣的一个实验,会看到金属钠变成一个火球在水面上游动。而他们为什么会这种反应呢?后来我才了解到讲台上做的有些实验,后面根本看不清。从此以后,我便把该实验改成了用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尽量使所有的学生能看清楚实验现象。这样,通过对学生观察实验时的反馈可弥补实验中的一些不足,以便及时调整,使实验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3.随堂练习的反馈

在结束每个单元教学或整个课堂之前,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方法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各单元或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由于学生对自己刚做出的反应印象清晰,通过即时反馈能及时强化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通过随堂练习,若即时评价进行得及时顺利,就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学习调控能力;相反,即时评价做得不好,学生就无法得到教师对自己学习状况的评价,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调控就无从谈起。

如:在学习化学第一章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这一课时,笔者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让学生来判断是哪一类变化。如“蜡烛燃烧”、“木材制成课桌椅”、“厨房中的液化气燃烧”、“家中碗打破了”等等。此时,如果学生能正确率很高地判断出来,说明这一堂课成功了,目的达到了。若判断中有差错,通过这样的练习,教师的纠正,学生不仅能从概念上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也能从实例中去具体判断认识两类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三、课后反馈

课后反馈的主要方式是课后练习,即通过课后作业测试学生掌握新知的水平。此时,由于学生刚接触这些知识,在做练习时常会出现错误。教师不要责怪学生,不要贬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知道,削弱学生价值感的反馈是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应该花些心思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学生认真讲解他们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在批改学生化学作业时,也可以在作业的末尾加一些评语,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或提醒学生注意出现的错误。

通过课堂反馈,学生能够正确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进一步提高学习的信心;教师则可根据练习提供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和要求,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实际。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反馈是协调整个教学系统,确保教学系统连续有效运行的不可缺少的工作。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反馈的作用,努力优化和调控师生的教与学行为,争取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学校,江苏 苏州215000)

化学概念教学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良好发展的趋势下,对初中化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标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习惯,以促进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并形成积极价值观,保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整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密切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特质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教师可就改进初中化学教学、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优化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教学优化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9.068

一直以来,化学都是初中生学习的关键难题,因此提高化学教学水平应成为化学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减少化学学习的难度,改变学生学习心态,使其从心底里热爱化学,然后想要学习化学。在此背景下,整合新课程改革的规定,自主创新化学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增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目的、计划地完成对化学知识的获取。此外,教师应运用科学和标准化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化学自学能力,协助学生发掘适当的化学学习方法,并让学生轻松而高效地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相关经验,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对初中化学教学进行优化,以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性教学建议。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一)缺少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能给课堂教学指明方向,也能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明灯。但实际上,许多化学教师对教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没有足够的了解,他们在制定总体目标时不会整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也不准备课程计划和课堂教学。这不符合新课程改革中规定的三维课程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要作用,违反了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规定,以至于教学目标不具备实效性、实操性,无法给课堂教学带来实际意义[1]。

(二)教学观念落后

人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任何事物都迎来了迅速发展与变化。在此背景下,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设计方案,教学策略以及学生的学习和培训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趋势而不断变化。但是,大多数化学教师并未改变其思想观念,每天都在喊着改革和创新的宣传口号,但教学策略却保持不变,仍然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2]。一节化学课仅有45分钟,教师一个人就能讲30分钟,也不注重对课堂导入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忽视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导致学生一节课下来“一头雾水”,只能死板、浅显地应用化学知識,缺少强化练习,很难实现对知识的深刻记忆与灵活运用,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模式较为僵化

根据对目前初中化学教学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化学教师是“静态刹车”,坚持多年使用的教学方法,不愿意进行创新,一直以来都以原始的教学经验为依据,根本还没有意识到新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的具体发展需求得到满足。还有一些教师仍然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专业知识的转移,过于单一和僵化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3]。经过长期的积累,学生会在学习化学知识方面感到非常的无聊,不能对其产生强烈兴趣,课堂上频繁“开小差”,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引发对教师的强烈抵触,愈发厌恶化学科目等。

(四)不注重开展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与教学实验是分不开的,然而因为教学任务繁重、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通常使用口头解释的方法来对实验内容进行一笔带过。另外,一些学校没有完善的实验设备,缺乏教学经验,导致实践教学中的很多实验都不能得到有效展开,学生得不到锻炼机会,不利于实操能力的发展[4]。总的来说,就是教师采取不合理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积极性、自主性受阻,扼制其学习潜能,给学生的知识拓展、技能提升造成不利影响,不断削弱教学质量。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优化策略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专业知识得到高度重视,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化学教师也应该基于化学的教学现状,采取符合学生素养发展的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效率。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必须改变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追求完美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敢于弃用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估指标的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基于新课标要求给予学生有效引导,积极建设以“人本、人际、人境”为主要核心内容的生态化课堂,转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课程设计,务必要突出学生的行为主体影响力,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性,点燃其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此外,在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一起参加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思考时间,提供更多化学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意义,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展现自己、发表见解的服务平台,促进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潜力得到合理和充分的利用,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变成其发展综合能力的重要历程。

(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动态且复杂的教学过程,为了保障高效达成整体过程并获得理想效果,教师有必要设定明确的目标。课程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将直接影响着最后的教学效果。初中化学教师必须充分地了解这一点。纵观现阶段教学情况而言,大多数教师往往忽略设立教学目标,导致教学效果良莠不齐。还有教师被升学率所影响,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作为首要目标,课堂教学密切关注于这一总体目标,最终引发功利性教学问题。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应深刻意识到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高度,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对提高教学效果的约束作用,在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素质教育视域下,学校应培养什么样的学生?2.如何才能实现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具体应用到日常生活场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3.我们希望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攀升到怎样的高度?这三个问题需要引起教师的深度思考,想通以上问题,就能对教学目标进行确立,进而打造高效课堂。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准确地掌握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化学的定义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精细讲解逻辑性强的概念知识。因此,需要教师对各教学环节都进行精心设计,特别是课堂演示、设问、学生思考、板书设计以及评价部分。针对不同课程内容,应灵活调整教学顺序与策略,使教学尽可能简单易懂,减少学生逻辑思维的难度。通常教师应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做好以下准备:教学内容应连贯一致,逻辑必须清晰,内容间必须存在相关性,整个过程下来后都要周期性带领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并温习前面学到的知识。

其次,要注意课堂教学场景的建设,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确保其同步于后续知识应用的情境,引导学生基于具体应用场景来正确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知识,等到学生牢固掌握了这些专业知识后再将其转化成其他情境。进行新概念的教学时,可先举接触过的例子来深化学生理解,然后再举稍微复杂的例子实现拓展延伸。

最后,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偏好和差异,因材施教,根据教学中的内容和学情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符合学生的预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化学知识的探究和学习,并在互相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构建化学新知识,迁移以往的经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性。

(四)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也是学生良好的学习榜样。要重视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才能于无形中对学生综合品质产生深远影响。教师在和学生相处时,也应充分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关注,激发其化学学习兴趣。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即使再不起眼,也应第一时间给予学生鼓励并称赞学生,要知道每个学生内心都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称赞。“学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只有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认可,才有利于增强其学习信心,使其直面挫折迎难而上,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取得理想教学成效。言简意赅地说,只要教师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执教能力,在应用合理教学手段的前提下,一定能优化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五)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完整教学体系内的核心组成就包括教学评价,这是很多教师都关注不到的一项内容。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在课堂上做出总结性评价,只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学习结果给予评价,不能从整体上给予学生客观评价,不利于学生对自身的全面了解。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教师应采用全过程评价的方法,以提高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可以依靠网络技术来跟踪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具体指导;还可充分使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安排相关的练习,基于网络技术研究学生进行训练的实际效果。依靠网络技术,教师可以快速分析学生的准确率、错误率,并直观地看到整体教学情况,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缺失,针对性优化教学内容与模式,进一步达成对教学效益的最佳控制。

综上所述,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非常富有活力的学科。化学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化学知识,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找到乐趣。初中化学教学课堂设计方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自主创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这便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和课堂执教水平,完善对于教学计划的设计,进一步增强初中化学教学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卜巧弟.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優化策略[J].求知导刊,2020(34):67.

[2]吴瑞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20.

[3]徐茜.学,探,展,馈——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20(3):57.

[4]单冰冰.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孩子天地,2020(8):133.

化学概念教学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就是概念教学的过程,即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过程,因而要把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提上日程,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出合理的概念教学策略。本文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出发,分析了概念教学的三个步骤,并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建议,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概念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概念是深化数学学习、发展数学思维、升华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概念,数学教学基本相当于空谈。关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小学生数学的综合能力提高的影响,以及开发正确的概念教学方法,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概念是最基础不过的教学内容,小学生如果不能清楚地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其思维就会出现混乱,概念教学应当得到教育者的重视。数学概念,是小学生理解与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正确的教学思想,利用有效的沟通理论,实施科学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概念教学的策略

数学概念可以说是数学教学中的骨架内容,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学生的概念比较模糊的话,那就很难对现有知识进行理解,也很难快速接受新的内容。可以说学生只有学好数学概念才能为数学学习打好地基,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越学越容易。

1、丰富数学概念的引入方式

一个良好的课堂引入,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起到高效的调动,促进他们融入课堂活动中来。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手段进行课堂引入。

(1)新课程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是课程改革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理念与策略,它同样可以延伸在概念的引入方式上。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选择他们熟悉的生活细节,来减少数学的距离感。比如,在讲解《分米和毫米》的时候,教师可以拿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像尺子、毛线、电话线、课本等,问学生这些物品哪件最长。这样类似于游戏的课堂引入方式很快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他们自然地想到了运用尺子、课本这样不易弯曲的物品,去比较揉成一团的毛线、电话线长度的办法。在比较中,学生对长度有了一定的感知,并能够自主地利用一些长度单位。在这个时候向学生呈现长度的数学概念,不但能够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也能够使他们快速融入课堂中来。

(2)教师可以通过对情境的构建做引入。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乐于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一个提问的情境,促进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总结答案的时候去归纳数学概念。比如,在学习《克与千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上克与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并在黑板上画出几个问号,以这种方式创设了提问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进入到课堂学习当中。马上,学生们便在课堂上叽叽喳喳地讨论了起来,一些学生提出“什么东西用克表示重量?”“他们两个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等等问题,还有一些学生提出“千克就是1000个克吗?”“爸爸的体重应该用克,还是用千克呢?”等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克与千克的概念,有利于教学氛围的改善,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概念内容。

2、改善数学概念的建立方法

数学概念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小学生需要对数学概念进行直观的感受,在头脑中建立起表象,再去了解其本质属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正确的教学规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1)教师要利用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一个正确的感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得出抽象规律的结论。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对称、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中的案例多是抽象的数学图形,缺乏与生活中感性材料的联系,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增加了课堂学习的难度,还容易泯灭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兴趣。于是,在课前准备时,我拿出了自己上学时压箱底的好东西——蝴蝶、蜻蜓标本,还有几片秋天的落叶,它们统一的特征就是有着极强的对称性,是组织“对称”这一概念教学最好的教材。此外,我还精心准备了几张对称的剪纸、脸谱,还有加拿大国旗的图片,以及汽车、军舰、飞机的模型等等,使得学生对“对称”这个概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家长还反映,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学生还不时地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具有对称性的事物,为此我深感欣慰。

(2)教师要让学生关注客观存在的事物,加强数学概念表象的建立,从直观的融合中认识抽象思维,在学习中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从感知到形象,从形象到抽象地认识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长方体盒子先引导学生认知面积,再引导学生过渡到对面积的抽象认识,了解面积的数学意义。

(3)从表象建立过渡到抽象总结,帮助学生得出一个面积的概念。在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学习时,教师需要开展扩展性学习,引导学生对面积的数学概念内容进行深化,分析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像“单位1”的具体意义等词汇的解释,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弄懂数学概念,从而把学生从过去的被相关概念牵着走,引导到后来的主动把握,进而享受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乐趣。

三、结语

想要把握概念本质,除了对概念进行学术解构外,还应对其进行教学解构。要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教育形态和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学过的概念。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一方面还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数学概念的特点和要求,整体把握数学概念体系,为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做好准备。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只有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概念教学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晓霞.小学数学教学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4.

[2] [冯光庭,刘忠君.对新课标下数学概念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艺术在线,2010(4):55-5.

化学概念教学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化学是初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以往的灌输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受到了教育界的欢迎。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的结合,使这些微观、抽象的化学知识更加生动,对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化学;教学

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微课的教学模式更符合时代特点,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充分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欲望和浓厚兴趣。微课教学可以通过合适的教学视频对学生进行特殊的指导,对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必须认识到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教学创新的必要性,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1互联网技术的教育变革

互联网倡导的\"交流合作\"网络,与教学教育\"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一致的。在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分散在不同时空的优秀资源,创造出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空间的非线性,最大限度地开放教育资源,利用多种检索方法获取优质教材,或者将自己的优质教材带到其他学校和社会领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1]。互联網技术的多样性满足了学生展现个性的需求,放松了教育的准入条件,让公民参与教育,让学生在同一门课程中听到不同年龄的人的理解和建议。学生们从网络课程中听到了同学和社会人物的声音。在各种观点中,学生在问题中形成自己的想法。在\"互联网+教育\"改革中,学生是最重要的教育者,也是最重要的学习者。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使用互联网技术,却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己的想法,盲目跟随老师的节奏。

2\"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2.1互联网支持下的生活化教学

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然而,许多学生甚至没有基本的化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知识点的讲解,而不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导致学生对化学缺乏肤浅的理解和兴趣。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我们可以为化学教学建立更紧密的生活线。例如,在讲解《氧气》一课中,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氧气,但是氧气进入呼吸系统后,又是如何进行化学反应,转化为人类的活力的呢?教师可以很容易地从互联网上找到反映人体运行状态的flash动画。

2.2互联网支持下的微课实验教学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呈现出专业化、多元化的趋势,教师不再只是从搜索引擎上寻找所需的材料并下载给学生;相反,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网络平台、软件应用程序等,集中使用并有效连接智能手机、ipad、投影仪和多媒体。使网络资源更好地为化学教育服务,比如制作关于化学实验的微课视频,就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教育探索。我们知道,由于原材料、成本和安全的限制,大多数初中化学课程都不重视实验实践课程。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化学实验课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找到一条更快、更有效的实验路径,微课视频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结合初中化学实验中高锰酸钾制氧的过程,教师可以直接在网上查找更多规范的实验视频作为案例;同时,添加实验设备、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制作一个时长5~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在这段微课视频中,学生主要通过观察实验的准备过程来学习实验,了解细节。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列表对实验内容进行详细的探索。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验操作材料和工具,可以显著提高实验成功率,避免因实验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或材料浪费。

2.3互联网支持下的课程评价体制建立

创新教育举措的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教育者所不知道的。我认为,在积极研究教育策略和方法的创新时,更应该关注教育成果的评价和反馈。这些措施包括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师可以参考其他学校的化学教育评价机制,借鉴其他学校在互联网上进行化学创新培训的经验和方法,促进化学教育的优化发展。事实上,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许多化学教师也面临着重大挑战。无论是图形视频资料的下载,还是微课视频的加工处理,教师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由于这些方面的能力不足,教师的教学创新容易陷入困境。因此,教师在开发课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还应评估其对互联网的适应性和信息技术的适用性。网络交际群、微课堂视频教育网站、PPT等各类办公软件应积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互联网培训的需要。

2.4利用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微课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在课前进行介绍。例如课前制作一节微课,对水分子进行介绍,与学生互动,用生动的动画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在课堂上用来解释某一特定点的主要知识和难点知识。例如在学习双氧水加热制氧气一课时,教师可以制作微课,并上传到QQ群活着微信群,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后巩固自己的知识。也可以根据教学过程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主观因素,在新课改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中心内容。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能够以动态多样的形式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2]。

例如,在\"原子构成\"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微课程,用动画的方式展示原子的构成,即原子由原子核和原子核中心的核外电子组成,这些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然后用动画中的声音问一个问题:原子由什么粒子构成?原子核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原子中粒子的电荷是多少?在微课内容的不断呈现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得到了深化。学生也可以在这种氛围中形成并保持对化学研究的兴趣。

2.6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率

阐述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传统教学中,老师经常带学生去实验室做化学实验。虽然这种方法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有些化学实验是危险的,不适合学生完成。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演示实验,用视频向学生展示实验的步骤,让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得到实验结果。例如,\"燃烧和灭火\"一课中,教师可以教学生在实验中如何正确关掉酒精灯,以及错误的方法可能造成的伤害。通过视频,学生会意识到异常操作的后果,正确的操作方法。

结束语

初中化学是一门集理论分析、过程计算和实验探索于一体的学科。初中之所以学习化学,是因为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分析计算,为化学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准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把初中化学学习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金桂云. “互联网+”在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 中外交流,2021,28(6):1153.

[2] 燕亚宁. 基于”互联网+”的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J]. 新课程,2021(33):189.

化学概念教学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转型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过渡。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少数的“尖子”学生,而是使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然而我校的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市普及高中教育的“产物”,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学习落后于其他学生。

学困生的成因是纷繁复杂的,大都不是单一方面的原因形成的。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一是内因,即学生自身的原因,包括各种因素造成的学习习惯差、能力差、基础差、课堂效率差等;二是外因,即外部环境造成的,包括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等。课程改革以后课程多,学科课时少,只能讲内容,复习、练习讲评时间少,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一、内因——学生自身原因

1.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

不能正确理解表达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不能正确书写化学式及化学反应方程式,不能进行有关的化学计算、化学操作能力差,以及不能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试题等。

2.对学习化学不感兴趣,缺乏主动性

一些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普遍缺乏兴趣,求知欲低,某个章节知识没掌握衔接不上,后来就索性放弃了,在化学上花的时间少,精力少,导致化学成绩下降。成绩下降后更不想学,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发展成为化学学困生。

3.不良的学习动机和消极的学习态度

无上进心和荣誉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好坏无所谓;意志薄弱,不能持之以恒,易放弃已定目标、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依赖性强、学习缺乏自信心,有问题不愿请教老师和同学。

4.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及不良的学习习惯

学习的自主性相对较差,往往是课上盲目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努力寻求最优解答,解题后不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引申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注重化学的理解与实验的探讨性学习,偏重于课本上机械的记忆,对于所学的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归纳,没有形成完整的学习方法,严重影响了接收知识的数量与质量,逐步形成了学困生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

5.学习心理素质不佳

化学学困生往往在化学考试中得不到满意的成绩,每次考试之后,都会给学生带来打击,形成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对化学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

二、外因

1.家庭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较为普遍,家长对他们的学习无暇顾及。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经济困难,缺乏温暖,家长过分期望所产生压力等,这些都使学生感到忧心忡忡,没有依靠,失去进取心,失去学习的动力,会直接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

2.高中生的学习任务更重

高中化学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度、广度都明显加强,由描述性知识向推理性知识发展的特点很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本质,在学习能力的要求上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因此,好多高中学生普遍感到化学难学,学习任务更重。

3.高中化学学科特征的影响

化学学科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要记忆的知识很多,有的需要死记,如:元素符号、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等化学用语;有的需要理解记忆,如:概念和定义、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律等。没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会给今后的学习造成障碍。而一部分学生往往在上课时,机械听课,只听不记忆、不思考,甚至打瞌睡,做小动作;复习时,只看书,不动笔去做,思想不集中,有时半天也没有复习完一页的内容;练习时,懒于动脑,抄袭作业。这种刻板僵化、完成任务式、不愿下真功夫的不恰当的学习方法,造成了学生学习成绩的不理想。

4.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学校教育的失败是学困生的直接成因。初中时有些学校的学生一年都做没做过一次化学实验,没进过化学实验室,各种仪器、药品、实验通知单都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而准备的。教育观念陈旧,长期以来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使学校形成了一套违反学习规律的教学体系,导致了少数人升学,大多数人沦为学困生、成为失败者。学校环境差、校风不正、校纪不严、教风、学风差;管理水平低下;教学方法不当等也都是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

5.社会不良风气和错误观念的影响

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影响着高中学生。大学生就业难的负面影响对高中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即使能就业工资也很低使部分农民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因为培养一个大学毕业生带给家庭的负担很多,这对于收入不高的农村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这种“高投入”与“低产出”的不平衡现象,严重挫伤了许多农民让子女上大学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 河北省武安市第十中学)

上一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化学特点发展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