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真题范文

2023-09-18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真题范文第1篇

一、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文化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是由“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环节组成的产业链。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至今已在上百所院校中开设,其中211、985工程类院校21所,在新兴专业课程中发展进步显著。但随着社会对文化产业人才数量及质量需求的提高,高校的人才输送却未能达到社会需求,社会中专业人才需求仍存在巨大缺口。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创产业发展态势持续走高,到2017年末,文化及相关产业GDP占比4.2%,逐渐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发展,产业整体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统计局数据显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9个行业中7个行业营业收入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跨界融合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渠道,我国文化产业逐渐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在这样创新融合的环境下,社会需要有文化素养、思维创新、市场洞悉能力强、懂营销会文案、懂管理会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是对人才的考验,也是对高校专业人才教育的考验。

二、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成效显著,但仍有众多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存在很多缺陷。

(一)学科差异化建设较弱

不同专业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教学导向在学科设置上是有所区别的,但各高校在学科设置上存在批量课程一把抓、没有标准等问题,不能因地制宜,未能根据自身专业就业导向设置差异化、针对性的学科课程。

(二)创新特色的培养模式亟待建立

当今社会互联网、新媒体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文化产业不断向市场靠近,产业融合文化创新的现实对我国文化产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却相对单一老旧,从基础上限制了学生多元发展。

(三)实践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当今社会需要有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反观国内高校该专业人才培养。师资团队大体来自管理学、经济学、艺术设计、中文学等门类,门类杂乱且分配笼统;教学方面也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人才输送跟不上产业发展,可见优化师资团队的必要性。

三、构建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系统、差异化的教学体系

根据的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需求,需要高校结合市场以及互联网、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应用,随时调整教学导向,建立系统的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能与市场更好的契合,在所专业的领域内拥有足够专业的能力胜任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二)整合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方面可向部分校企联合高校学习,吸引社会市场的力量,优化师资团队,鼓励校企合作,社会力量与校内师资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实时有效的熟悉市场需求;加强跨学科、跨学校的协同合作,构建多主体、多元素、多内容的协同教学体系培养文化技术复合型、创新型的数字创意产业人才。

(三)构建产学研实践平台,缩短与社会需求的距离

国外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充分发挥了企业、政府、学校各界的不同作用,我国的人才培养也应鼓励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跨校、跨学科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能够吸收不同教学体系下的专业内容,利于学生的创新多元发展;校企合作中企业提供项目与实践指导,增加学生在校期间与市场接触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成长,以培养出集理论和创新应用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结束语:

高校是人才与社会市场的桥梁,在创新融合的大环境下,社会越发需要复合型人才。而当前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在教学体系、特色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这正是高校人才与社会脱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缺失的重要原因。对此,需要高校建立更为科学的教学体系、优化师资团队配置、建立产学研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创新发展,让学生与社会市场需求更加契合,培养出更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

摘要: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愈发重要。创新融合成为当前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大趋势,本文在创新融合的视角下,从社会的人才需求入手,总结我国高校培养模式的问题与不足,促进资源整合,完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希望为行业培养集文化、管理、营销、技术、创新应用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创新融合,文化产业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许刚.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与知识体系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3(5A).

[2] 文化产业大数据.2018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A].中管院数字经济中心,2019-05-2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真题范文第2篇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对于美术专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并且十分关注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影响及研究,这是因为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需要在认清两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找到两者结合的有效方式,促进高校文创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高等院校;美术专业;文创产品

文化创意指的是以文化为基础和核心,用创意将文化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而文创产品就是通过这一形态所创作出来的产品。对高校来说,尤其是高校之中的美术专业,其在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研究方面有着自身独有的优势,这是因为文创产品和美术是密切相关的。另外,美术专业与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和研究的结合对于两者来说有着极大的好处,比如两者的结合能够为美术专业的教学带来更多的参考依据,使美术专业的教师了解当前文创产品的动态以及市场对文创人才的需求。[1]而对于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研究来说,美术专业的优势能够帮助高校设计出更好的文创产品。

1 高校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校的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校美术专业是高校文创产品的基础和保障

之所以说高校的美术专业是高校文创产品的基础以及保障,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美术专业能够为高校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及研究提供更多更加优秀的专业性人才,为文创产品的创作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有利于高校文创产品创作的发展和进步。其次,美术专业还能够系统地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具备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的艺术嗅觉更加灵敏,激发学生的潜能,最终为高校提供一些创新型的人才。[2]最后,美术专业能够帮助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和研究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在高校的美术专业教学中,不仅会涉及一些专业性的理论层面的知识,还有很多实践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使学生在具备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研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促使高校学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创产品,还能够促使文创产业在市场之中的提升和发展。

1.2 高校文创产品的发展能够促进美术专业的发展

对于高校来说,其内部文创产品的发展和进步也必然会使高校美术专业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因为高校美术专业是高校文创产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教育范畴之内,是教育实现产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教育和实际产业实现融合的一个重要形式。比如,近些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如音乐、动漫、舞蹈以及电影等文化产业,并且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样的形势,不仅使高校艺术专业有了极大的丰富,还使得各大高校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对于高校来说,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及研究如果发展好,那么必将会促使高校美术专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文创人才参与到文创产品的创作之中,间接地促使高校美术专业在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研究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另外,对于美术专业来说,其本身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较广,综合性较强,因此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部分都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为文创产品的创作、创意等提供一些意见,还能够在实践之中进行实际的绘画和设计。

2 高校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的有效结合的方式

要想实现高校美术专业以及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及研究的发展,就必须要找到两者之间有效的结合方式,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

2.1 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高校美术专业能够为文创产品的创作以及发展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给予其人才资源的支撑。对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及研究来说,要想实现其发展和进步,不仅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相关的实践技能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使学生在文创产品的研究或设计开发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设计出更加优秀的文创产品。因此,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师需要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并且要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自身独有的学习资源,形成新的创作理念和基础,创作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及符合高校实际的文创作品,最终使高校的文创作品能够实现自身具有的社会价值,体现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用以及重要意义。

2.2 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要想实现高校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设计的结合,首先就需要对文化进行创新,并且需要以文化为基础,通过人文素质将文化创新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使两者相互结合。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研究正处于发展初期,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文创产品想要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美术以及美术之中的文化内涵对于高校文创产品的重要性。[3]因此,对于高校的美术专业来说,其需要重视美术专业的教学方案,强化人文素质教育,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文创产品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高校还需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在美术专业之中增设一些相关的理论课程,构建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专业环境,帮助美术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使学生感受到更好的艺术文化,从而促使高校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之间的结合。高校可以在校园内外组织一些相关的知识讲座、美术方面的比赛、主题性的活动,如可開展廉政文化主题性文创设计大赛、开展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文创设计活动;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到整个专业环境以及整个校园环境之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及研究之中,让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各类主题学习的机会

2.3 完善美术专业的教学条件

就目前来看,美术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对高校相关的教学条件及相关的师资力量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样的一种较高的标准或者要求也是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两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保障。所以,对于高校来说,高校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完善美术专业的相关教学条件,在实际层面给予支持。高校应该从财政之中支取出一部分资金,聘请一些学历高以及有着很强综合实力的美术专业教师,并且这些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美术的学习以及带领其他的美术教师来共同进行相关的工作。[4]对于在本校的美术专业教师来说,高校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这些教师参与相关的培训或进修,以此为基础来强化教师本身的创新意识,拓宽教师的美术视野,促使教师打下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美术专业和文创产品之间的结合提供充分保障。

2.4 实行以人为本专业教育

要想促使美术专业和高校文创产品之间的结合,就需要从不同的层面或者角度,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或者手段,来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之中,需要时刻保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针对学生本身的个性化教学,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对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研究提出更好的建议。[5]另外,教师还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及时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检查,找到其中存在的错误或者不足,引导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帮助学生制订出学习的计划或者学习方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在私下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为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研究之中提供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杨慧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2] 高静静.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

[3] 马倩.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价值研究[J].艺术科技,2017,30(01):65.

[4] 张东辉,刘玮,郁舒兰,施佳露.高校文创产品现状分析及创新策略[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20):145+148.

[5] 朱鹏.高校文创产品创新与发展路径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4):151-154.

作者简介:陆红(1978—),女,江苏海安人,硕士,助理研究员,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传统美术,艺术设计。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真题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尝试探析“文化传媒产业”的概念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尽可能全面展示我国赣南地区文化传媒产业的面貌,具体分析赣南地区文化传媒的问题,尝试在赣南地区发展文化传媒改革与创新上以新的探索。

关键词:赣南;传媒;企业

在中國加入WTO以后,伴随着国外媒体不断的向国内进行文化渗透,中国的传媒业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自从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外的社会学等领域对文化传媒及产业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而在我国,直到近几年,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传媒才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中国传媒业尤其是赣南地区的传媒业要又好又快发展,除了运作方式上与国外接轨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适合国情、适合现代市场竞争的企业文化。要想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传媒必须具备应对的有利武器,培育自己的竞争优势。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它最初出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汉语意思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文化产业的概念涵盖比较广泛,包括了媒体、出版、音乐、文学等门类。[1]

2、传媒和文化传媒产业

传媒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额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次使用作为术语。现在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文化传媒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

3、产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是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因此,文化传媒产业的竞争力的实质是文化产业的比较生产力。

二、赣南文化传媒产业的问题

我国传媒建构传媒企业文化的整体现状不是很乐观,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第一,目前国内大部分传媒企业文化缺乏差异性,较多媒体对其他成功的媒体单位的企业文化采取的是模仿或完全抄袭的方式。媒体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不仅有地域的风土人情、人文习惯差异,还有领域上的差异,这都是充分加以考虑的。以赣州成功的例子为素材,可见赣南客家文化成功的发展,是要以客家文化为基础,注入时代元素,融入产品与服务中,把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赣南新媒体、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其他产业转型升级。对此,我有三点建议:

1、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列入赣南地区创新规划。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两大引擎,它理应成为赣南地区创新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文清路演化为步行街,钓鱼带演化为小吃街,还有赣州客家文化风情园、娱乐城、体育中心等特色街区,都是文化创意的杰作。

2、营造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各类文化创意产业非盈利组织的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门以内容为主的产业,如果没有大量优秀的原创作品作支撑,没有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从业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创造,就等于没有灵魂。为此建议尽快成立全市创意产业协会,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协助政府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定期举办节事活动,设立文化创意大奖。

3、制定促进赣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立跨部门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机构,建立协调机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

第二,开放度较弱壁垒多。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最新修订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显示,原本有限开放的影视制作、发行业务改为禁止外贸进入,同时新增禁止外商投资新闻网站、互联网内容供应与服务经营业内容,这显示中国对文化传媒业开放仍持谨慎态度。

比较新旧两个版本的知道目录,不难发现,此次修订在“禁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新增了新闻网站、网络视听节目服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互联网文化经营一项,与若干意见第四条有关禁止外商投资互联网的规定一脉相承。

第三,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较弱。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传媒产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都比较都比较晚。发达国家已经用经验证明任何涉及民众和大众消费的产业都能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运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甚至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可是纵观我国的文化传媒产业,显然由于受到政治手段的干预,给该行业外资、民间资本的进入设置了过多的障碍。同时政策上的壁垒,也使得一些国外资本望而却步。

三、赣南文化传媒未来发展的突破

综上所述,在技术上、竞争手段上、外部和内部环境上需要作出改变和操作层面上的方法。笔者建议如下:

1、体制与融资

政府要更多地营造更有效率的文化市场、从政策层面上打造一个更好的文化传媒环境必然打破行业壁垒,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按照一定的法律框架,优化内部结构、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全面构建一个新型的运营体制。

2、尝试打造“传媒特区”

媒体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是内容,“以内容为主,以创意为王”才是发展之道。目前我国传媒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一方面传媒竞争日趋激烈,而在内容服务和营销手段上又越来越“大同小异”。报纸“千人一面”,电视节目特色模糊,克隆成风。

结合当前的国情,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建立“传媒特区”。

3、从传媒经营转向经营媒体

传媒作为内容产业,具有高创意性、高竞争性、高附加值等特性,伴随着微利时代的到来,传媒过去那种粗放的经营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文化传媒业的资源纷繁复杂,但是最核心的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内容资源,其二是渠道资源。对于文化传媒资源的整合方面,首先,不同类别的文化传媒应该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经营新模式,努力拓展营销市场,延伸产业链条。从对资产的管理转向对资本的管理,从对传媒的经营转向对媒体的经营。

现今的世界传媒业是“大传媒”产业,纵观时代华纳等媒体巨头的发展,正是通过以传媒产品为核心的产业链条的纵向和横向整合,逐渐形成实力雄厚的综合传媒集团。他们的运作方式是以传媒产品为核心,包括跨媒介合作,衍生出其他种类的产品,如书籍、玩具、影碟等来吸引受众,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中国要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大传媒”产业,必须构建传媒产业的商业运营模式,重视塑造品牌及品牌之后的产业链。

参考文献:

[1]董天策.消费时代的中国传媒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6.

[2]王侯.浅谈文化传媒产业现状与未来[J].广告人,2010,05:189-191.

[3]谢闽.文化传媒业投融资模式创新的基本逻辑[J].上海金融,2010,08:26-29.

[4]周宪.传媒文化:做什么与怎么做[J].学术月刊,2010,03:5-10.

[5]刘文辉.传媒的“文化力”——关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发展的文化学考察[J].东南学术,2010,04:91-97.

[6]蒋晓丽,李建华.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发展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101-105.

课题:201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沁园社文化传媒公司》阶段性成果。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真题范文第4篇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路径

英国是首个对创意产业进行定义的国家,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创意产业脱胎于文化产业,又不同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与主流方向。

随着国内对文化产业的关注点由概念转向内容,“创意产业”一词越来越频繁地为人们所使用,并大有一统媒体与观众眼球的趋势。

2005年,中国内地的创意产业开始萌芽。2006年则是中国创意产业的元年,也是创意产业广泛普及并开始为更多人所关注的第一年。到了2007年,创意产业的“产业集聚”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产业走向集聚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创意产业持续升温,产业发展获得新环境,呈现新特点,面临新问题,也有了新思路,并在党的十七大指导下,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态势。

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跨上新的台阶,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进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中国的创意产业发展整体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全民关注、多方参与的新态势。政府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创意产业在全民中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中国最热门的“新闻词汇”之一。创意个人和创意企业正在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个人的创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随着金融机构和媒体网络的介入,创意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和视野盲点正在逐步解决中。

二、创意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创意产业管理的困境

创意产品,具体说来,是一种源于个人或团队的创意、技能和才干,以脑力劳动为主,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自觉创造出的具有象征价值、社会意义和特定文化内涵的产品或服务。不同于其他产品,创意产品从需求和供给方面都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正是这些独有的特点,使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出现了困境。

(一)创意产品需求的特点

创意产品的需求是指创意产品的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创意产品的数量。创意产品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生活性需求和生产性需求。生活性需求主要是满足人们消费的需求,即主要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具有创意特色的服务;生产性需求主要是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而创意产品的这两方面需求都具有不确定性。在创意产品投入生产之前,无法预测消费者如何评价和对待新的创意产品,很难根据以往经济发展形势来加以判断。

1.生活性需求的不确定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基本的物质层次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生存质量。此时,产品中生活消费型的创意资本的含量成为决定产品竞争能力的关键。创意性产品的特性、基调、风格独立于购买者对产品质量评估之外,当存在横向区别的产品以同样的价格出售时, 人们的偏爱程度是不同的。

创意产品的消费弹性极高,消费者个人的经济水平和喜爱偏好都会导致对创意产品需求的不稳定性,他们的消费是高度主观的,他们很难有统一标准和能够预测类型,这是创意产业面临的最普遍风险。消费者需求与竞争行为和社会文化趋势共同存在于环境层面,这种需求的不可预测性将会使产业参与者和观察者困惑。

2.生产性需求的不确定性

由于创意已经从相关产业中分离、独立出来,其本身成为其他产业的投入要素。这里对创意产品有生产性需求的产业主要是指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它们对创意产业的需求主要是体现在将创意文化内容结合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为提高生产的实际效率服务。在都市农业中,由于现代旅游创意产业的融入,农业的种植功能逐渐淡化,而观光、旅游、生态功能逐渐增强。文化创意通过对产业、企业乃至产品的全面渗透,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差别化程度,而且因其成为产品价值和生产流程的组成部分而显著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生产能力。以工业设计为例,过去,在每个企业内都有产品设计,是以技术为主的,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对观念价值的需求越来越大,工业设计不断加入文化内容,一些设计从原来产业中独立出来,变为第三方服务,不仅丰富了原创,而且作用更加广泛。服务业包含的范围更广,很多行业中都加入了“创意”的元素,并成为其获得超额收益的来源。可见,目前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都与创意产业相融合。这一“融合”的时机以及“融合”的程度都是由相关产业自身的特点及生命周期所决定的。产业的生命周期是处于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还是衰退期,时期不同对创意产业的需求就不确定。

(二)创意产品供给的特点

创意产品的供给是指创意产品的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创意产品的数量。由于创意产业更多地具有文化艺术的特性,因而其风格、基调、艺术特色更多地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

1.创意者自身的不确定性。由于创意产业的核心能力是创意者的天赋、灵感以及艺术才能,创意活动也是自发的,无预期性、没有严格的规则可遵循。但是,创意产品的价值要由市场需求来决定。所以一般的情况是,创意者既要创造新点子,又要把握市场需求,进行自我管理,实现艺术商业融合。融资和艺术天赋的组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创意者对市场情况没有很好的把握,就会导致创意产品失败。创意人才的数量和素质都影响着创意产品的供给。

2.创意团体资金实力的不稳定性。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对75 家创意产业集聚区的110 家入驻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共81家,占总数的73.64%。而民营企业大部分都属于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个至今国际学术界都无法克服的问题。中小民营企业之所以融资困难,原因有很多,有外界的原因,譬如金融体系的缺陷,政府部门监管失当等;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譬如规模小,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部分所有者信用意识淡薄等。这些都使中小民营企业难以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资本市场的青睐。因此,创意团体的资金实力的不稳定性就会对创意产品的供给带来影响,导致供给的不确定性。能力和知识以及组织过程、公司属性、信息、资金等都被看做是企业的资源,不确定性来自于对资源的依赖。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困境的解决策略

(一)制定创意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

基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有选择地将创意产业发展逐步纳入各城市的发展日程,然后依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优势确定该地区重点扶持发展的具体创意产业行业和领域,并制订一套未来若干年内创意产业的发展计划。

(二)健全完善管理体制

中国的创意产业还不成熟,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几个大城市,一些城市正在制定相关的政策以引导创意产业的合理架构和布局。但各城市间还缺乏信息沟通和相互间的协调。可以通过鼓励有条件发展创意产业的地区建立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行使创意产业的管理权,以解决条块分割、体制不顺的问题。

(三)重视对创意产业人才的开发,为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一,发掘人才。如通过举办各种创意设计大赛,让民间潜在的创意人才脱颖而出;也可以设立创立人才中介,专门负责创意人才的发掘工作。

第二,培养人才。首先,加快创意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在有条件的重点高校设置相应专业。其次,加强高等院校与创意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创造条件。此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视野,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创意人才。最后,加强创意人才的后续储备工作,在中小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意性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育未来的创意人才奠定基础。

第三,引进人才。要加快科技、文化、教育及相关领域的改革步伐,打破行政壁垒,促进人才等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加大对创意社群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特别要加快对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知识型和技术型创意设计人才。

(四)健全对创意产业融资配套服务

目前的创意产业大部分以中小企业为主,对中小企业的投资一般具有很大风险,所以创意企业融资比较困难。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条措施。

1.加强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政策协调,根据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加强对创意产业的动态分析、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布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政府要加大对中介机构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原则,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发、认证认可、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3.可以采取资产证券化这一新型金融工具进行融资。资产证券化能够有效回避创意企业风险大,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的矛盾。采用资产证券化融资,由于进行了破产隔离以及信用增级处理,融资风险得到较好的控制,额外风险补偿就会减少,总体融资成本就会降低。实行资产证券化融资有利于保护商业秘密。在资产证券化融资中,原始权益人只需要提供用于证券化资产的相关信息,而不需要向投资者提供有关企业本身的财务信息,这有利于保护商业秘密,有利于与其他企业竞争。这对创意产业尤为重要,因为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意,一旦泄漏商业机密,就很容易丧失竞争力。

(五)加大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

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一书中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可见知识产权对于创意产业的重要性。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严重挑战。

当社会形成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价值的时候,将形成对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的良好社会环境,政府必须将保护知识产权上升到战略高度,在社会中形成保护和尊重个人作品和个人创造力的氛围,所以要尽快制定、公布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对创意产品无形资产的评估体系,加大对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保护创意企业的创作价值和合法利益,营造规范、健康、有序的商业和法律环境。同时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培养创意企业和民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六)促进和完善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

目前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以地理为基础的团体不仅是狭义上的创意工人的靠山,也是创造力在其中产生和起作用的社会再生产的阵地。它们能吸引其他地方的能人为了追求职业生涯的完美而移居到这些中心。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集群内不同类型企业共生互补,不断向产业链的两头延伸,往产业链上的价值高端攀越是创意产业集群的共同现象。所以创意产业大多以集聚的形式发展。聚集在一定的集聚区能够减少交易伙伴及环境的不确定性。第一,集聚区的固定性和长期性便于集聚区交易者相互之间进行了解和行为预期,从而增加交易伙伴及环境的确定性。第二,集聚区能方便地提供中介服务,交易者通过中介可以更快地了解交易伙伴和由此更快地减少交易伙伴及环境的不确定性。第三,集聚区公示的制度、规范和园区文化等可以增强交易者对集聚区环境的了解,即增加集聚区环境的确定性。第四,集聚区的园区品牌也起到降低不确定性的作用,因为园区品牌一旦树立就成为对集聚区创意者交易行为的一种资产担保,交易者可以根据园区品牌的含金量判断与集聚交易的前景。也就是说,降低了与集聚区交易的不确定性。

(湖南师范大学)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真题范文第5篇

一、构建一个生态型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应该是毕业季的强化和针对少数有创业意向学生的“开小灶”, 而应该秉承“全程化、大众化”的理念, 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项目、竞赛项目、创业实践等活动的积极性, 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组建一支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建立并完善院校各级创新创业教育及管理运行机制,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提升学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最终以创新创业教育拓宽就业渠道, 带动促进就业为目标, 实现艺术类教育与创意产业的高度融合。

1、创客空间建设。

通过开放现有的实验室、工作室、图书馆, 搭建网上交流平台, 为学生提供交流创意想法的空间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场所, 并配备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 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给予必要帮助, 助推学生将创意变成现实。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 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衔接。课堂教学应当与社会、行业、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相结合, 把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行业企业一线的需要作为课堂内容的来源, 实现真正的案例教学。在课堂上,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创业, 例如:从实际的商业设计项目入手, 根据客户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进行模拟实践, 通过和指导教师讨论制定创业计划, 并根据项目的目标进行目标分析、角色分工、撰写商务计划书, 最后从创新性、技能性、应用性等方面进行总结。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衔接, 就要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业项目分析与设计、创业经验总结与交流等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全方位地提供创新创业人才。

2) 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创造机会, 打造平台, 在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同时, 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与社会接轨, 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实际执行能力, 例如:培养学生了解市场和开拓市场的思维模式, 提高他们对市场的洞察力, 通过市场调研、策划协调、客户服务、设计推广和团队合作等等, 提升他们应对社会和市场的能力。

3) 将创新创业活动贯穿大学生活始终。在学生入学之初便引导他们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以及就业方向, 培养他们的专业自豪感;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自觉认识当前社会的就业环境、工作环境、创业环境, 转变学生的就业创业观念,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邀请企业设计师、设计主管、优秀毕业生进行创业经验分享、进行案例分析、举办适应各专业与行业发展背景分析与前景预测等方面的讲座, 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和创业意识;开设“市场营销”“商业计划”“经营管理”、“创新产品开发”等课程, 传授创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培育创新精神, 激发创业热情;进行创业指导和创业技能培训, 在尊重学生个体禀赋、成长环境存在差异的基础上, 针对具有不同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分类指导与培训, 扩展学生的创业兴趣和职业选择, 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咨询与指导服务。

3、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建设。

1) 积极组织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 为省级与国家级各类赛事进行校内选拔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2) 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申报诸如创客礼品开发销售、时尚传播工作室、创意包装设计室、服装个性化网络定制、设计服务工作室等项目, 并制定激励政策, 调动学生参与和教师指导的积极性, 促进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持续进行。

3) 加强校内实践平台建设。

①搭建体验式创业实践平台, 如服装店、礼品屋等经营性创业见习基地, 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店铺的日常管理经营工作, 了解创业管理知识, 掌握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 为毕业后自主创业积累一定的经验;

②建立孵化园模式的校内创业园, 由学校提供场所,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建立设计工作室, 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经营的同时, 还要找客户, 建立客户关系;

③组织校内创意集市模式的学生作品展卖活动, 为学生提供空间, 进行作品展卖, 在体验劳动创造财富的同时, 为未来创业作准备。

4) 扩展校外实践活动规模。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进行校外展示与发布包括服装作品动态秀以及品面设计作品静态展示, 并借助“城市创意市集”将学生作品进行展卖, 让社会检验艺术教育教学成果, 同时增强学生的专业成就感, 并定期进行义卖, 用教学成果回馈社会, 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借助“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等大型赛事, 发布优秀学生作品, 并与同行分享经验, 寻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途径;加强校企合作, 发掘校友资源, 依托社会各界相关企业与协会, 搭建教学成果展示平台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与成果展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 进而形成创新带动创业, 创业带动就业、社会各界促进创新创业的良性循环, 有效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4、创客导师队伍建设。

1) 通过培训、国际合作、与海外资深教师交流等,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2) 从企业中聘请一些既有管理经验又有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设计师、成功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做兼职教师。

3) 鼓励教师参与企业设计任务、创办经营企业以及各种研究活动, 增加管理实践经验与研究能力。

5、营造创客氛围。

1)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培养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创新、能过正视失败的创新创业人才, 形成“人人渴望创新, 人人善于创造, 人人热爱创业”的氛围, 实现创业就业结合, 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

2) 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咨询与服务平台, 为创业者提供创业保障。通过建立学生创新创业社团, 广泛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与赛事的积极性, 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加放松的空间, 便于更加及时地提出并解决问题。

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保障机制

制定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学评价与监控系统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在关注教师创新创业课堂与实践教学文件的规范性、过程的科学性以及效果的应用性的同时, 制定科学而规范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根据教师及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实践项目等环节的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整, 并用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效果来改善实际教学、优化教学资源、推广教学成果、拓展实践教学方式等;

通过创办或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协会, 协调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在教师层面, 培养一支由创新创业型学者和学者型企业家组成的优秀双师型师资队伍, 保证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此外, 还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激励办法, 做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实践各环节都有章可循, 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各项工作的展开。总之, 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精心组织与统筹, 形成各环节共同配合, 师生全员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三、进行创新创业工作交流与成果推广

高校校内各学院间以及国内外高校间的创新创业资源和经验的交流与合作是有效进行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所倡导的就是全员参与, 体现在高校范围内就要求所有教职员工与学生的广泛参与, 以及学校各学院及职能部门的配合与支持。这就要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学科的带头作用, 充分进行跨学科合作, 积极整合校内校内各类相关资源, 营造协同育人氛围。增进校际间的交流, 借助企业与不同高校建立的众创空间和论坛, 分享经验, 实行优势互补以及错位发展的战略, 助力创新创业创意教育, 共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同时,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工作, 组织编写大学生创业案例及创新创业先进经验材料汇编, 通过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积极推广创新创业优秀成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满足区域经济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 从整合资源、打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活动空间入手, 积极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 打造创客导师队伍, 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进行科学规划、管理、保障, 构建一个生态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培养创新创业型艺术类人才, 为创意产业提供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 与其他高校合作交流, 分享经验, 拓展跨学科创新创业渠道, 开拓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 总结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工作, 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教育部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 着重分析高校艺术类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提出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以及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的思路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分享以及成果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池月.基于工作室模式提升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科教文汇, 2016 (7) .

[2] 黄海, 侯文辉.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共生”模式研究[J]艺术百家, 2013 (1) .

[3] 李云先.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0)

[4] 刘峥.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调查分析[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4 (2) .

[5] 王惠.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6 (6) .

[6] 王英.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5 (19) .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真题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逐渐凸显出它与众不同的特殊地位,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转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逐渐显示出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同样制约着它的发展。为此,我们应该从研究方面着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优化文化产业管理的路径,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管理;路线;模式

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发生了巨大转变,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逐渐被摆到台面上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另一大强力推动力。我国的文化建设的发展可以说是遵循了市场积极的要求,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发展的“新常态”,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变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部分,成为支柱性的发展产业‘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样也要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我们要本着发展的念头,对于出现的问题做出我们的解决方案,催动文化产业持续向前发展。

一、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初始于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进展速度不快,发展时间较短,并且在当前态势来看,并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文化产业已经变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同时在管理的方式方法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而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花费时间慢慢改进的。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的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却并没有像其他一样建立起来一套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完整的管理体制,大部分的文化企业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也缺乏市场积极的要求。我国在文化产业方面支持政策方面也有所欠缺,政企重叠严重,政府有关部门的职位发挥不了切实有用的功效;并且,政府的干预过多,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文化企业的自由发展.

(二)、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

众所周知,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创新能力。没有创新,文化产业就像无水之源,人类灵感的迸发可以说是是世间万物的开山只石,我们不能够一味的进行模仿,只有创新,才是我们的引领之火。

(三)、欠缺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人才管理欠缺合理结构

文化产业离不开创新,同时创新也是由人脑的形式而呈现出来的,现在各个国家的竞争已经由单纯的经济、军事方面的竞争转化为文化的竞争,所以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人才吸引更多人才,实现在人才方面的有效循环。

(四)、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机制不完善,对文化成果缺乏有效保护

有力的政策法律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文化产业的有关成果也需要去进行有效保护。试问,如果连文化成果的专利权都不能保证,何谈进行文化产业的持久发展。

二、发达国家借鉴模式的相关经验

我们可以通过借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较好的几个国家的现有发展模式来通过分析得出我们想要的专属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是必不可少的。从现有的发展模式来看,现在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市场导向型”、即以市场为主体,一切听从市场的安排而出发“政府导向型”、即政府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权力主要集中在政府的管理模式。

(一)、以市场为导向的美国模式

美国的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上心,但是政府并不是主导力量,政府只设立一个文化管理机构,主要服务于市场的是非政府的文化组织和非赢利的文化组织。市场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一切的发展以及资金的各种问题,都听从于市场的调动。开放市场是美国向其他国家输出文化的主要方式,美国的文化遍布于世界的各個角落,这无疑是美国采取文化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时,政府虽然不进行直接管理,但是同时为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了有效的法律法规,帮助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以政府为导向的日韩模式

日本是产官学一体的模式,这种模式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以及相关学术界的支持,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众向所趋,政府出资更是在一定方面减少了文化产业的压力,使得文化产业能够进行更好的发展。韩国同样也是以政府为导向的机构,方式是提供政策和法律以及资金的强力支持,韩国最出名的文化产业---电竞业同样也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路线模式

想要让文化产业发展得更好,必须制定出属于我们国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我们需要深入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制定出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够实现文化产业的发扬光大。

(一)、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政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应该处于保护者的位置,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这是政府能够有效的对文化产业减少交易成本的直接方式,从行政手段到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这是政府的转型跨越升级,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向前一个大迈步。

(二)、出台相关政策,制定更多的法律法规来支持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减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不必要消耗,降低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本,为文化产业的安扎提供更加舒适易生的环境,使得文化产业的成果能够更加顺利的孵化成功。

(三)、加大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他人的劳动果实

文化产业实际上就是创意的发展,创意变成实际就是我们需要保护的知识产权,如果没有保护的温床,我们也不会有其他的创意的萌芽,首先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要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在人们心目中的意识,做到能够自觉保护知识产权。

(四)、加强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笼络更多创意细胞

人才的争夺实际上就是文化产业的你争我抢,文化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我们就无法拿出更多的文化创意方案,更别说让文化产业发扬光大了。人实际上就是文化产业的载体,所以我们要加强笼络更多人才,才能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谋求发展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我们集合各种有利的资源条件,最终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03-17)

[2]孙萍.文化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74.

[3]詹一虹,周雨诚中国文化产业的管理问题及优化路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2017:01.137

[4]徐补生. 以品牌建设引领文化产业发展[N]. 山西日报,2020-09-10(006).

上一篇:退伍军人欢迎会发言稿范文下一篇:网格巡查员的工作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