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

2024-05-03

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分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网络影响力提升的路径,必须从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效能的影响因素出发,平台所囊括的理论知识、网络技术发展程度、网络环境治理等都会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效能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又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必然面临很多发展的困境与挑战,娱乐化的网络平台造成平台缺乏理论深度,平台的交互性功能还不完善,当下网络环境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效能。本文认为,通过拓展平台的知识深度、构建平台的联动效应、提高平台的监督力度、注重平台的实践应用,能够最终达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影响力提升的既定目标,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效能;影响力;路径

如今,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越来越需要依托网络平台,当前,众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影响力提升路径进行研究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本文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效能的影响因素出发,探究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瓶颈,从而提出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影响力的主要路径,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效能的影响因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就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资源进行整合与科学分类,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服务体系,最终通过互联网技术与智能终端设备将知识传播出去的网络平台。这一平台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必须满足理论知识内容丰富、网络技术发展应用、网络环境安全稳定三个条件。也就是说,想要建设一个学生愿意访问、学习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影响力,高校必须以理论知识管理、信息技术发展、网络环境治理为抓手。

(一)理论知识学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要包含党的基本知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新青年,要发奋学习,立志成才,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样才能对党和国家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效能。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师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1]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开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要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高校师生之间广泛传播与学习。

(二)信息技术发展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智能终端设备不断进步的基础上的。“只有当技术在社会中扩散到一定程度时,其塑造社会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进入稳定发展的成熟期。” [2]网络信息技术日趋成熟,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设备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运用得愈发广泛,由它们催生出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必将更能符合用户的使用需求,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21年2月3日发布的第四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20年3月的99.3%提升至2020年底的99.7%,手机上网已成为最常用的上网渠道之一。” [3]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在年齡层相对偏小的大学生群体中将会更高。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大学生互联网普及率不断增长,促使他们更容易接触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有利于有效提升这一平台的影响力。因此,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影响力的提升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三)网络环境治理

互联网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以下特点: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地位较之前出现一定的弱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地位越来越平等,两者的关系越来越类似于“网友关系”或者“网站管理者与网络受众的关系”;其次,互联网信息时代,大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信息,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相对自由地发布自己的观点,与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互动,互联网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重大影响;最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被教育者个体的自主权趋于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层级和中间环节也越来越少 [4]。

由上述特点可以看出,处于相对平等地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将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接交流,这种信息平等的交流或许会进一步弱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地位,最终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同时,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又会将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声音传播给大学生群体。新时代互联网环境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各种错误言论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严重冲击。因此,网络环境治理直接关系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影响力的提升,干净、绿色的网络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效能。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影响力提升的主要瓶颈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都已经基本建立,承担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同时,“易班”“优学院”等专门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也相继建立,大学生乐于使用此类网络平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但是在成绩面前,人们仍应清楚地看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影响力提升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娱乐化的平台建设缺乏理论深度

现有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吸引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学习、互动,大都比较重视平台娱乐化建设,如“易班”平台推出众多卡通形象吉祥物,“优学院”平台自制众多幽默短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得到大学生群体的认可,但是这些内容有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倾向,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效能,影响力得不到进一步提升。

如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过度偏向娱乐化建设,必然会忽视对理论的学习,使平台建设缺乏理论深度。同时,平台娱乐化建设的倾向也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出现认知偏差,甚至主动放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强调的理论知识内容,造成更为严重的思想混乱,最终降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影响力。

(二)现有平台中交互性功能不完善

现有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都十分重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线上交互性功能的开发。比如,“优学院”平台虽然已经向教师提供在平台上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可以平台反馈学习情况等交互功能,但是平台依然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直接沟通的渠道,教师无法更加直接地了解学生,学生也不能直接地与教师沟通联系。同时,现有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大都起步较晚,不能像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一样直接传递信息,因此,现有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交互性功能还不完善,直接导致学生对此类平台接受度与使用率较低,平台影响力得不到发挥。

现有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还存在着用户体验差和用户黏性弱的问题。如今手机的使用比例越来越高,因此平台更为注重手机客户端建设,但是却严重忽略电脑客户端建设,学生如果在电脑上操作,只能通过网页版,没有对应的电脑客户端,缺乏便捷性,导致用户体验差。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建设初期,大都采取行政命令式的推广模式,硬性要求学生安装使用此平台,一旦平台内容和使用体验不能吸引学生,那么必然会导致用户黏性弱的情况发生,使平台影响力得不到进一步提升。

(三)网络环境监管不力

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虚拟空间,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在网络空间自由发言,形成“人人都是一个麦克风”的局面 [5]。身处这样的网络环境中,高校在校学生由于社会阅历不足,往往容易受网络舆论左右,因此加强网络环境监管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影响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同时,在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今天,关于互联网环境治理的相关法律还不完善。执法者加强网络环境整治力度的前提是不断完善网络环境治理的相关立法。当前,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的互动评论区依然能够看到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对学生思考判断造成不良影响,阻碍平台影响力提升。网络环境监管不力,也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影响力提升带来不小的冲击。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影响力提升的主要路径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影响力提升面临的主要瓶颈,结合当前不少高校建设、运营平台所积累的成功实践经验,总结出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影响力的主要路径,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拓展平台的知识深度

构建深而广的理论知识框架是建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根本所在,同时,这也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知识学习的需要。这一理论知识框架的核心必须是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创新理论,只有深入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但是,就像“学习强国”平台一样,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仅要有丰富的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创新理论,同时也要包含许多经济、科技、文化、法纪、军事等方面的知识资源,供受众阅读和学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可以借鉴这一模式,构建各类专业知识、前沿知识、时政知识综合的学习平台,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提升大学生使用平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平台影响力,发挥其育人作用。

目前,不少高校網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还采取了链接外部学习资源的方法,如链接图书馆、期刊网站、报纸主页、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网站等,利用优秀的外部资源进一步拓展平台的知识深度,吸引更多学生的浏览与关注,这一方法也值得借鉴。

(二)构建平台的联动效应

在具体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成果,将现有的社交网络平台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例如QQ、微信、微博等,建立起更加便捷、能够快速进行思想交流和辅导的平台。高校可利用学生已经深度使用的社交媒体,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程度,与新建立并投入使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产生联动效应。

此外,新兴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一定要建立更加畅通的交互性功能,一方面,让学生在登陆、浏览平台的时候,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接收来自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信息;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将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心得体会,在平台上与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沟通。长此以往,便能吸引大学生登陆、浏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兴趣,提高他们登陆平台的频率,提升他们在平台上参与活动的活跃度,实现平台的联动效应。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这一方式了解大学生关于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如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问题、学术道德问题、教育机会公平问题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此为依据,以平台为抓手,实时发布引导信息,扩大联动效应,提升平台的影响力。

(三)提高平台的监管力度

缺乏监管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仅不能带来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反而可能造成混乱学生思想的严重后果。因此,提高平台的监管力度,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坚持制度建设,建设合理的平台信息发布制度。高校在平台监管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当好这一“守门人”的角色,制定严格的平台信息发布制度,在信息传播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平台参与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平台信息必须经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审核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追责制度,确保平台信息得到更充分的监管。

另一方面,构建一支政治素养好、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监管和日常运营离不开他们努力工作,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工作队伍,是保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正常运营的根本条件。

(四)注重平台的实践应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理论素养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同时加强其对实践问题的思考并用理论来解释现实问题 [6],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时候,就应当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平台的实践应用。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可通过线上组织,然后在线下举办学习、纪念活动,达到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的目的;也可以在平台上设立专门的“党建频道”,向大学生宣传介绍他们所关心的组织发展问题,让大学生能够详细了解组织发展的规则、要求和具体流程,把被动的理论政策灌输变成大学生主动要求掌握知识信息,从而增加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心。

四、结论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影响力与平台所囊括的理论知识、网络技术发展程度、网络环境治理等因素息息相关。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又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必然面临很多发展的困境与挑战,如娱乐化的平台建设造成平台缺乏理论深度,平台的交互性功能还不完善,当下网络环境监管力度不够等。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拓展平台的知识深度,融合各类专业知识、前沿知识、时政知识综合,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吸引大学生使用平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构建平台的联动效应,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成果,优化平台的交互性功能,同时与现有的社交媒体平台形成联动效应;第三,提高平台的监督力度,通过制度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保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绿色、安全地运营;第四,注重平台的实践应用,通过“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的方式,增强平台实用性,从而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影响力 [7-9]。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为有源头活水来——党的十九大以来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综述[N/OL]. (2019-01-14)[2021-02-05]. http s://baijiahao.baidu.com/s?id=1622634854916987930&wfr =spider&for=pc.

[2] 黄楚筠,彭琪淋.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使用动机与传播效果研究——以中南大学微信平台为例的实证分析[J]. 东南传播,2014(05):124.

[3] 中国网信网.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R/OL]. (2021-02-03)[2021-02-27]. 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 htm .

[4] 郑永廷.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 袁利民,沈文华,王小燕. 网络文化环境下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探析[J]. 专题研讨,2012(12):55.

[6] 王务均. 搭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经验与做法[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0):87.

[7] 许克松,陈英. 微网络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发展[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6):103.

[8] 劉阳. 基于“易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11):58.

[9] 赵佳寅. 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模式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2017.

(荐稿人:刘继云,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基金项目:东莞理工学院2020年度辅导员研究“践悟项目”“当代大学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20 FDY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文渊(1992—),男,硕士,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网络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空前便利的同时,也极大地挑战着该课程的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教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临着信息资源占有方面的优势弱化、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及方法落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尽快走出困境,是增强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网络背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困境;出路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积极信仰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政治素质,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至关重要。随着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的同时,也极大地挑战着该课程的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的承担着的教师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帮助教师找到应对措施,尽快走出困境,是当前高校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困境

由于网络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政治信仰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网络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冲击着我国的主旋律文化,涣散并侵蚀着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客观上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效果,同时也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度。

开放的网络信息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料,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并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但是,由于网络是无国界、无权威、多元化的世界,各种来自西方的不健康的、反动的思想也在网络上四处传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由于掌握着先进的信息技术从而在国际传媒领域占据着垄断地位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据统计,现在世界上80%以上的网上信息是由美国提供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曾公开宣称:“今后的时代,控制世界的力量将不是军事力量,而是信息力量。”与此相呼应,美国的很多网站利用其信息控制权在网络上肆意推行其“文化殖民主义”,广泛宣扬和兜售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文化和政治模式,对落后的国家实行“文化侵略”。他们频频利用所谓的“民主”、“人权”等问题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共產党的领导进行攻击,企图通过网络来对我国年轻人进行“西化”以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年轻人是祖国的希望,青年大学生更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力军。他们虽然头脑灵活,但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其过滤能力和鉴别能力尚十分欠缺,在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大学生很容易丧失对本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并逐渐亲近和敬仰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导致自己的价值观的扭曲和理想信念的迷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积极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顺利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的主力军。但是来自西方的反动和腐朽的网络思想却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危害着大学生,扭曲了他们的思想,削弱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网络背景下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及其获取方式的便捷性动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统信息资源占有的权威地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自己本身的职业原因可以比一般人提前了解相关的文件政策,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相关知识储备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就可以轻松地驾驭课堂。相比之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储备较少,他们获取相关资料的渠道比较单一,加上生活阅历并不丰富,导致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学生极易把教师偶像化、权威化。而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网络所架设的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无孔不人、无所不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也决定了每个人在信息的获得机会上是平等的。与教师相比,大学生正处于追求知识的风华正茂的时期,时间和条件的允许使得他们完全可以集中精力学习,反应灵活的头脑决定了他们在追求和接受新知识方面有着中老年人不具备的优势。大学生可以在任何联网的电脑旁边凭着自己熟练的电脑操作技能及反应敏捷的大脑轻松及时地了解到最新的信息。大学生成了新知识的代表者,他们拥有了新信息的话语权,传统教学中教师率先占有信息资源的优势被大学生取代,教师在信息资源方面的权威性面临着极大挑战。

3.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已经显得落后和过时,难以满足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的需求。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组织者、设计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大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受教育者。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几乎每个教师都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模式对学生灌输思想理论,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毋庸置疑,这种教学模式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也较少遭到学生的反对。但是,现时代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图文音一体的形象直观的各种信息资源对大学生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在网络上采取各种方式,轻松自由地享受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快乐。而且由于网络是没有主体、没有权威的,每个网民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大家都可以随意畅淡自己的观点,从而很容易形成一种新的民间舆论场。久而久之,在网络条件下,大学生的自由平等意识和主体参与意识逐渐形成,他们必然会对传统死板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极力排斥。但是绝大多数的教师丝毫没有注意到学生需求方面的变化,无论是在教学观念、教学手段,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仍然采用以往照本宣科、单向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很难想象,在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怎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怎么能不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抵抗心理。

4.网络上丰富多元、更新及时的信息资源使得传统教学中教师所传授的陈旧的教学内容难以唤起大学生的共鸣,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兴趣并产生消极排斥与抵触心理。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是按照既定的教材和大纲来设计教学内容的,所讲授的内容也绝大多数局限于教材和大纲要求的范围内。学生也已经习惯这种按部就班的教授方法。然而,网络时代的莘莘学子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是躲进“象牙之塔”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了,他们每天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网络上去接触和浏览大量的国际国内的

重大新闻时事等重要网络信息资料。他们对通过各种渠道目睹到的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信息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迫切希望教师能进行引导和解答他们的困惑,为他们指点迷津。教师如果还照搬教材的固定有限的内容,还想用落伍的知识结构去教育学生,效果显然是微乎其微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讲课的内容必然受到教材和大纲的限制。虽然“05方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做了比较大的调整,但是相对于网络资料的更新速度而言仍然显得有点滞后,教材的内容也显得相对落后与陈旧。这种在学生看来学而无用、远离生活的“空中楼阁”般的教学内容,自然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并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排斥与抵触心理。

二、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出困境的对策与出路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胡锦涛也曾强调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是网上斗争十分复杂,有时还十分尖锐。我们也要学会这种斗争方式。”面对网络时代教学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悲观失望。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网络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挑战我们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讨如何努力消除和降低网络的负面影响并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的优势作用是引领思想理论课教师走出当前困境的关键。

1.对于来自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的侵略,教師应积极主动地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锻炼他们抵御西方反动思想入侵的能力,争取把其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西方国家之所以要对我国进行强势的文化渗透,其目的就是要让我国的年轻人排斥、拒绝乃至抛弃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丧失就意味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灭亡。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论从自身素质还是教书育人方面说,都应该教会当代大学生抵制来自网上的不良信息。首先,教师自己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信念,自觉抵制西方不良信息的影响。在课堂上,针对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和敏感的意识形态问题不能回避,而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旗帜鲜明的评论。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能局限于仅仅向学生提供信息,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对待网络上多元化的文化和观点。当然,更主要的是教师要凭着自己特有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教会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时如何取舍,即如何去正确地选择和筛选信息。其次,教师要针对我国互联网发展步伐缓慢的事实,积极主动地教导学生防止境外的反动信息、非法信息和败德信息的侵入。教师要变被动为主动,把网络作为和西方反动思想做斗争的主阵地。教师不但要针对网络的特点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还要全面介绍中华民族几千年璀璨的民族文化,使大学生树立起民族的自豪感。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协助高校健全学校的网络制度,规范校园的网络监管。教师除了要重视和发挥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外,主要的还是要通过健全的网络制度对学生进行合理监管和正确引导。很多高校都开通了BBS论坛,在这种电子公告性质的栏目中,大学生享有相当程度的言论自由。他们平时不敢说的或不愿说的,都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因此,教师应配合高校对BBS的监管,注重通过BBS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坚持用我国的健康的主流文化意识去正确地引导学生。正因此,有学者认为,如何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锻炼他们抵御西方反动思想入侵的能力,已经成为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个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加强自己利用网络捕捉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弥补自己在信息获取方式与占有方式上的不足与缺憾。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知识面是否广博,占有的信息量是否丰富多样,是影响该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前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通过查阅内部资料、收看广播和电视新闻以及阅读报纸就可以在学生之前率先获得信息,经过精心备课,就可以较成功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在网络时代,无论电视还是报纸新闻的信息传播速度都落后于网络,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的信息,教师如果仍然依靠这种传统方式,那是远远不够的。常言说得好:你若要授人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试想一下,在课堂上教师刚开口说到某个信息,却时常被学生告知他们早就矢¨道了,或者学生在课堂上提到的某方面的问题教师却知之不详或压根就没听说过,如果这种情况屡次发生,教师自己肯定也会尴尬至极,学生从心里也会对老师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样的教师注定是不会得到学生尊重的。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应该在平时狠下工夫,力补自己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不足,及时用互联网这个资源宝藏来不断为自己“充电”,锻炼自己捕捉、查询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库中及时为自己猎取新的丰富充足的教育资源。在网络上,教师不但可以接触到最新颖最全面的国际国内动态消息,而且有可能淘选到图书馆里未收藏的一些宝贵的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关的经典资料,从而可以与学生就某些信息进行及时沟通与正确引导。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提高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网络环境下,教师无论在信息资源的占有上还是技术的掌握上,都无法与年轻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较为突出,在课堂上他们张扬个性、表达自我思想的要求极其强烈,因此,教师单独主宰课堂的可能性愈来愈小。面对这种情况,消极回避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教师应该勇敢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尽最大可能促使自己和学生同时完成角色的转化,使自己由原来知识的传授者和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信息的导航者,同时帮助学生由原来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的协商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大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些重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帅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辩论,甚至在某些方面不妨虚心向学生学习和请教,师生共同来完成课堂的教学。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否定和排斥教师的课堂主宰地位,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和启发学生的作用,以现在的“引导”来代替以前的“说服”,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学习请教不但不会贬低教师,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虚心赢得学生的尊重。

如果说教师的观念影响着教学,那么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则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以往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显然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师必须结合网络技术,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首先,课堂上在坚持教师讲授的

前提下可以采用更多灵活多样的方法,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演讲,甚至就某个内容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来备课和讲课,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活化学生思维,从而加深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印象。其次,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尽量采用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于一身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生动、形象、信息量大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具备的优势,它利用先进的技术使教学内容以立体、超时空、图文并茂的动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强大的冲击,给他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无形中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4.在讲授教材內容的同时,教师应适当地把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引入教学之中,使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时为教学注入新鲜和实用的内容,不但可以拓展该课程的发展空间,而且可以使该课程更加贴近现实,吸引更多的学生。

首先,众所周知,学生是教学的对象,理所当然教学就应该以学生为本,在授课之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以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容易进行,即使有思想的交流,也会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交流的效果较差。由于当代的大学生普遍喜欢在网上发表评论,他们也习惯在网络上和其他人进行思想的交流,而这个时候往往是他们真实思想的流露,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在师生之间架构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教师应该通过博客、电子邮箱以及QQ聊天等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与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与学生就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与切磋。其实,一部分学生的思想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声,教师也可以将自己了解和掌握到的学生需求情况引入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来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对他们以后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

其次,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他们比较关注国内外的一些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同时又喜欢发表一番自己独特的评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登陆一些影响较大的网站浏览和捕捉一些重大的信息并及时把这些信息在课堂上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正确的分析和独特的见解,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对于部分学生错误的想法,教师不应该去打击或批评他们,而应该是耐心地引导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一些问题进行辩证、理性的分析,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且增强了教学的活力。

总之,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只有雄厚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武装自己的头脑,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支持对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补充与更新,才能改变当前教师的尴尬处境,使教师从消极逃避转变为主动适应,尽快从困境中走出来。

责任编辑:吴涌汶

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网络舆情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益凸显其影响力,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从建设好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网络“舆论领袖”等方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工作。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

一、互联网发展呈现的新问题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一)互联网完成了虚拟向现实的转变

在有些人看来,互联网还仅是个虚拟空间,远离现实世界。但我们细心观察一下近来发生的事情,就会发现,其实网络虚拟世界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周围发生的事件,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影子。因为现在的互联网,已经形成了一股谁也无法忽视、谁也不能阻挡的力量——网民的力量,由他们制造的强大舆论压力,已经引导着百姓的行为、主导着媒体的方向、甚至指引着政府的决策。如重庆的“钉子户”事件、陕西的“周老虎”事件、四川抗震救灾等。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民数量为2.98亿,网民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而网民中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约占33.2%(9 893.6万),其中尤以大学生居多。

网络传播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而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事物、信息素质较高和较为情绪化等特征,两者一结合,使大学生成为传播网络舆情和接受网络舆论的生力军之一。从国际政治到宿舍管理,都会在网络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最终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产生巨大的舆论力量,如天津某大学2007年圣诞节发生的“别克门”事件等。这些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学校如果处理不及时,将会对高校造成重大的声誉影响。

(二)技术的飞速发展凸现出各种网络内容控制手段的不成熟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空间,出于资源共享的需要,传播的多个信息出口都不受新闻出版部门的审批。无论是对个人网站、网页、电子邮件,还是对BBS、新闻跟帖等,审查与控制的技术性准备与法理性探究都很欠缺,并且在个人的通讯、言论自由与社会的传播控制权力之间也很难找到精确的平衡点,所以对于数量如此庞大的网络用户进行控制是很难把握的。

因此,针对这样状况,高校应当转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由过去的“防”(防止网上有害信息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校园网,防止不良网络行为造成网络危害)、“堵”(通过人工和技术手段堵住有害信息在校园网内的传播)、“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内容进行管理)向“引”(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认同感)和“用”(利用网络功能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提供服务)转变。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界定

由于我国舆情基础理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很不成熟,目前学界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天津社会科学院王来华教授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如果把中间的一些定语省略掉,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但这个概念仅仅把舆情限定在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方面,未免有些狭窄。第二种定义就是:“舆情是国家决策主体在决策活动中必然涉及的、关乎民众利益的民主生活(民情)、社会生产(民力)和民众中蕴藏的知识和智力(民智)等社会客观情况以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要社会政治态度。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客观情况和民众主观意愿,即社情民意。”

还有学者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这一概念的外延相对要宽,公共事务包括了社会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冲突、社会活动也包括公众人物的所言所行等,这些不尽是国家权力运行的直接结果。另外,这一定义界定了舆情与舆论、民意的主要区别,这是上述两个定义未能做到的。即舆情是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往往和某一群体或阶层紧密联系,而并非需要大多数民众的广泛认同,不过,这种错综复杂很可能会趋向一致,当它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时候就会转化成为舆论。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

(一)要树立主阵地意识,规划和建设好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

1.高校主题网站要立足学生的可接受性。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展开宣传教育工作,解答学生网民的疑问,澄清一些混淆是非的观点,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才能发挥积极引导、潜移默化的作用。

2.主题网站要增强它的特色和吸引力。没有吸引力的网站,学生不喜欢去浏览,网站上留不住人, 那主阵地就无从谈起。现在国内各大高校建了不少红色网站,但点击率很低,这是我们必须思考、改进的一个问题。

3.主题网站要提升它的服务功能。只有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如可在主题网站多增加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相关的服务功能。使主题网真正成为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

(二)要加强队伍建设,做好网络舆情的“监、管、研”工作

1.成立专门的网上信息调研队伍,开展网络信息调研。对校内BBS、各类论坛吧贴、QQ群上的信息进行广泛收集,仔细整理分析,形成“网络期刊(内参)”。“内参”应及时以电子邮件形式发至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处,作为决策的参考。

2.成立专门的网络评论员队伍。针对学生的“从众”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网上理性讨论,回击部分偏激观点,解释说明国家、学校有关政策与规章,维护学校形象,消除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

这样才能够及时了解把握大学生某些思想上的苗头和倾向,尤其是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看法,及时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加以引导,以此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用自律的方式引导网络舆情

“媒介素养”是一个外来词,就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国外对媒介素养教育十分重视,而我国起步很晚,现在我国中小学几乎没有媒介素养教育,所以我们只能在大学补上这一课。我们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媒介素养主题教育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网络道德责任感,增强其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的自觉性,使他们能辨别真伪、善恶、美丑,使他们自觉抵制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垃圾的入侵,从主观上杜绝虚假甚至是非法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而最终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掌握网络,而不被网络所掌握。”

(四)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努力培养一批网络论坛中的“舆论领袖”

所谓“舆论领袖”是指在每一舆论事件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意见、他们的话语总能够影响其周围人群的意见和选择,我们说,这些人士就承担着舆论领袖的角色。他们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往往比同伴更多地接触媒介或消息源,而且意见能左右周围的人。

在网络环境下,要想成功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很好的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有效性问题,就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自己的网络舆论领袖。如在网络论坛中,大家的意见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汇集在一起,为了保持人们在心理上的一致性,在群体从众压力的作用下,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会在相互交流中形成集中的情绪方向和意志方向。这时,舆情领袖需要的是利用自己的独特身份,在互动交流中影响和感染其他群体,自觉地达到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1).

[2]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

[3]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6.

[4]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2007,(1):11-12.

[5]邱沛篁,蒋晓丽,吴建.媒介素养教育论集[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45.

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 当前网络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网络充溢于各行各业之中, 高校已经成为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场所, 网络已经深入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 成为广大师生传递信息、表达观点、丰富知识、交流感情的一个重要渠道。网络以全新的方式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 冲击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和道德观念等, 它既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

(1) 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网络环境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 各种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会聚交织。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政治制度、异端的思想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等极易影响大学生不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波动。

(2) 淡化大学生的道德法律观念。互联网构筑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虚拟世界, 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 因此, 网上行为主要取决网络使用者的自觉性和道德责任感。网络本身追求自由、平等、效率, 许多学生在网络面前容易感到自身的渺小与无能, 适应现实的压力会急剧增大, 经常处于应激状态, 从而引发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严重时导致人格的扭曲。

(3) 削弱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从思维模式上看, 书刊造就了人们发达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而网络媒介则使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发达, 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网络信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超越简单文字或静态图像的桎梏。然而, 网络的信息化往往会导致青少年渐渐忽视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 它的形象化倾向会诱导他们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 它会使人们过多地依赖信息而忽视实践, 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年轻人整体素质的提高。

(4) 妨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网络技术的快捷、便利, 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淡化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 似乎让人感觉有了网络, 足不出户便拥有了一切, 从而沉迷于网络, 使得原来面对面的交往变成“一机一人”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 可视性和亲切感的人际交往大大减少, 使人际感情逐渐萎缩、淡化, 产生新的人际障碍。

2 积极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2.1 更新教育理念, 遵循网络教育的规律,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平等意识和服务意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 要树立平等意识,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重新定位教育者的角色,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 不能单纯地视为就接受知识的客体, 他们作为一个个充满朝气和想象力的行动者, 具有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选择性。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 在网上以平等的身份诚恳地进行交流, 建立起信任、平等的朋友关系, 大学生才易于敞开心扉, 教育者才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有针对性的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提高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

2.2 构建网络平台, 丰富教育内容, 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校园网建设成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全面服务大学生观念的重要平台。网络平台要迅速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 分析他们思想波动和变化的原因, 针对实际情况, 开展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 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既要在网络中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科学发展观, 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 倡导主旋律;又要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开展时事政策教育, 更要结合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 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3 改进教育方法, 拓宽教育渠道, 规范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 利用网络的各种功能, 灵活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和方法。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文明素质、网络道德教育;通过网上签名、网上大讨论、网络问卷调查、网络文明征文形式开展广泛的教育活动。将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有关要求融入到网络道德教育之中, 不断增强青年学生上网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 从而净化和优化思政网络的育人环境。同时, 在校园中引导大学生关注网络、利用网络、建设网络, 以此来构建校园网络文化,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

2.4 建立响应机制, 整合网络资源, 加强网络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首先要建立网上信息的主动响应机制, 要从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技术支持、引导机制等方面入手, 把好网络的“入口”和“出口”。学校要加强网络信息员队伍、网络技术研发队伍和网上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要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优秀学生干部、学生社团成员和学生积极分子参与网络管理,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和创造性, 有效地利用网络开展工作, 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 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不断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新阶段。

3 结语

总之,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新生事物, 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利用高技术信息网络资源, 形成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大胆探索、创新,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才能够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通过对当前网络的高速发展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 文章具体分析对高校思想教育各方面的影响, 同时, 提出了积极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 赵永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探讨[Z].

[3] 曲慧敏.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其实践[Z].

[4] 于淑华, 陈丽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Z].

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在2007年左右将“易班”应用在实际教学中, 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根据教育教学、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方面进行, 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互联网服务, 属于高校教学中建立的公益性网站。“易班”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在网络基础上进行, 这也是当今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易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在“易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 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政府是其中的主导, 性质属于三级联动的公益性网站, 因此“易班”网站与传统商业网站之间存在较大区别。“易班”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方向, 其建设费用主要是政府支撑, 各个省级教育厅负责其中部分费用, 主要应用在高校“易班”推广活动中。我国在2014年, 实施三级联动制度, 部-省-校三级进行管理, 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易班”的建设质量, 对其在高校教育中进行推广。在工作队伍建设的过程中, “易班”建设需要针对高校中的师生进行, 建立“易班”工作小组, 针对“易班”开展过程中的各项事物进行管理。

第一, “易班”属于共享性的互动社区, 目前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较快, 其技术升级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 其中Web1.0的本质是数字化以及多媒体相互融合, 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具有共享性以及交互性。Web2.0则是对Web1.0的优化, 对其中技术应用进行规范管理, 其应用方式也更加广泛, 同时具备较强的共建性、关系性以及定制化, 目前Web3.0已经逐渐发展起来, 其中包括大数据技术、与计算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 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了新一代的网络系统。

第二, 在校园生活基础上的教育网站, “易班”与其他的网站不同, 其本质是教育类的网站, 其中主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官方网站、在线教育网站以及思想正式教育网站等, 能够提供下载等功能。针对高校中的师生和校园生活进行, 其具备较强的互动性, 用户在网站中需要实名注册, 整个网站的属性也较为单一。“易班”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能够将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服务等相互结合, 以人为中心, 最终起到对人进行教育的目的[1]。

三、易班”基础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措施

将“易班”应用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 第一, 能够使高校掌握网络话语权, 一般的主导权在高校的手中, 能够为学生以及教师提供相应的服务, 因此学生在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易班”拓展学习路径, 掌握平台中的功能, 进而对学习进行正确领导。第二, 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利用“易班”进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能够提升整个教育过程的丰富性以及生动性, 网络自身具备较强的主客体交互性, 因此能够提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一) 在“易班”基础上建立安全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管理系统

在“易班”的基础上, 要想保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就需要将“易班”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帮助教师对学生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 学生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事物较多, 同时也较为复杂, 因此可以对“易班”进行充分利用。例如, 建立“易班”公告栏和网络服务留言系统, 将信息及时发布在“易班”中, 而学生在“易班”留言板中可以留言互动, 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实施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另外, 还可以建立学生管理系统, 将学生信息进行整合, 其中包括学生的学工、教务、后勤以及还财务等信息, 整合到“易班”中, 这种方式能够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全面管理。例如, 建立“易班”综合服务系统, 在“易班”中将各个职能进行划分, 将线下职能在线上进行处理, 建立一站式服务系统, 实现学生事务管理的高效性。学生日常事物管理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之一, 只有保证学生日常生活的顺利规范, 才能够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开展提供条件。

(二) 提升“易班”平台技术建设水平

由于“易班”是建立在网络系统之上的, 因此其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最终的教学质量, 在对技术进行完善的过程中, 第一, 提升“易班”平台的运行维护能力。目前, “易班”的用户数量迅速提升, 其运行稳定性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因此“易班”需要对资源进行容量拓展, 针对其中的基础技术以及资源进行设计和整合, 这种方式能够提升资源使用的灵活性以及稳定性, 进而提升“易班”在实际运行中的数据服务能力。例如, 针对“易班”的数据中心, 可以使用云数据中心, 针对“易班”运行的需求和预计费用进行设计。如果并没有找到合适的云数据, 则可以使用可靠性在99.9%以上的机房, 总宽带在2Gb以上,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数据进行运输和备份管理, 使用CDN技术以及云存储技术提升“易班”运行的稳定性, 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满意程度。例如, 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功效, 在维护提升的过程中, 针对底层开放平台进行管理, 提升其运行维护服务质量, 保证数据的使用效率, 最终形成底层统一、平等开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平台[2]。

(三) 制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纲要

“易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教育项目, 由于其中涉及到教育, 因此需要对其中的教育概念进行细致划分, 教育自身概念具备广义以及狭义的区别。“易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教育的一种形式, 在实施过程中也属于教育范围, 因此就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的教育效果。第一, 确定“易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 在此基础上确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国的高校是社会主义下的高校, 是党领导下的高校, 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为学生成长提供基础条件。第二, 确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并对内容进行完善和优化, 保证“易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教育资源的供给。例如, 在实际内容建设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其中的教育对象, 从内容建设逐渐深入, 直到内涵建设, 并利用内涵建设对内容进行拓展和完善, 最终达到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质量的目的。

(四) 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在对“易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优化的过程中, 需要对其他网络教育平台功能进行整合, 将“易班”作为核心的文化生态环境。在目前教育的过程中, 微博、微信以及陌陌等软件已经占据了学生的多数空间, 以上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与“易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冲突, 为了保证二者之间所占比例的正确性, 需要对整个教育环境进行优化和完善。例如, 将“易班”作为中心, 建立一个与多媒体功能互补的环境, 在国家顶层设计的过程中, 针对商业化网络与“易班”进行整合分析, 保证整体发展环境的有效性, 进而实现“易班”功能、内容以及传播中的权威性。除此之外, 还需要建立文明的网络环境, 修复已经被破坏的网络空间,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等, 对网络环境中的舆情进行传播处理, 这种方式能够大大提升“易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 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也需要对进行充分重视, 例如, 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 针对目标管理、计划管理、规范管理以及数据管理等方式, 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规范性以及高效性。同时确定“易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要求, 建立长远发展目标等, 只有这样才能督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不断进步, 对学生思想政治进行全面有效的引导[3]。由此可以看出, 在实际教育中将“易班”应用在其中, 能够大大提升教学的规范性, 同时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这是思想政治课程开设的基础条件, 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 都需要对“易班”进行充分重视, 进而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

四、结论

综上所述, 随着人们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 如何保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质量, 成为有关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易班”基础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方法发现, 对其进行研究, 能够大大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促进“易班”今后在教育行业中的发展。

摘要:“易班”主要由政府主导, 将大学生作为主要的应用对象, 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此, 本文将分析“易班”的特点。并研究“易班”基础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措施, 其中主要包括建设技术、教育纲要、建设环境以及教育质量等, 最终提升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易班”

参考文献

[1] 鲍中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的新理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 36 (6) :97-100.

[2] 吴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方法研究——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新闻战线, 2018 (23) :157.

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 网络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1 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新手段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网络相比于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用的方式, 如授课、听报告、谈心等, 更具优越性, 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网络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互动性强,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体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化, 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声、色、光、图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 迎合了大学生的兴趣, 更能让大学生接受。

1.2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转变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是单向的“说教”, 但随着网络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以在网络中传播, 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转变。大学生除了接受课堂教育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自由地学习, 并在教师及其他学生之间多向互动学习。因此, 网络的互动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学生为本,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与大学生形成互动教育, 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促使单向的“说教”向“交互参与”观念转变。

1.3 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阵地, 使思想政治工作极大地拓展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局限, 而网络空间是虚拟空间, 信息更新和学习便利无论是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大大地得到了优化。因而, 开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 具有立体化、信息量大、交互性强以及方便快捷的特点。

2 网络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2.1 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文化侵蚀

网络环境下,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依然存在, 甚至其借助了网络的便利更为激烈。在网络带来机遇的同时, 敌对势力也充分利用其开放性等, 大肆散播违反我国国家主权、民族团结、人权问题等不良信息, 企图动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有网站调查表明, 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曾在网络上接触过内容为恐怖暴力、邪教组织、反党反国等不良信息。

2.2 大学生网络犯罪日益增加

目前,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现代化学习工具, 但网络也为不良信息提供了传播途径, 甚至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实施犯罪活动。一方面, 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其特有的隐蔽性, 发布诱惑信息, 使得大学生难以辨别真假, 最后误入歧途。另一方面, 网络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大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宽纪律约束, 放纵自己的行为, 最终造成犯罪。调查表明, 大部分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很大程度上是网络中不良信息造成的严重后果。

2.3 大学生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降低

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 “网民”的身份可以被掩盖, 使得网上交往更加隐蔽, 充满神秘感, 加上对网络不易实施有效监督, 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络上相对减弱。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 在网络的诱惑和不良信息的唆使下, 大学生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容易被弱化, 如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制造并传播病毒或散播谣言等, 给社会造成极大损失。

3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 加强教育队伍的网络技术培训, 提高运用网络的能力

高校是网络化的前沿阵地, 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必须具有较高的网络素质。因此, 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网络知识培训, 使其掌握、运用网络技术, 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一是要增强网络意识, 学习网络知识, 掌握网络运行规律;二是要善于过滤、监控和引导网络舆论, 牢牢地掌握网络信息的主动权;三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 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和利用网络信息。

3.2 建设专题网站, 开辟网上舆论阵地

当今, 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如高校党建、团建等专题网站, 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趋势。通过开设时事分析、理论学习、网上论坛、聊天室等站点, 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了解和掌握当前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学生思想状况。网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让思想政治教育在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再“进网络”, 不仅是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说教”方式, 更重要的是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舆论阵地。

3.3 加强校园网络管理, 增强大学生的法制和道德意识

近年来, 我国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管理办法》等法规, 这些法规对于规范网络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高校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 健全网络行为准则等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一方面, 要积极宣传网络法制, 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另一方面, 要把网络管理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进行及时“解毒”、“消毒”, 防范网上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第三方面, 网络文化是一种多元快变的文化, 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建设中来, 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4 建立适应网络化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思路, 建立适应网络化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首先, 应采用主动灌输与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网络环境下, 如果不主动灌输, 就是放弃这个领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在互动交流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网络技术水平, 用先进文化正面引导大学生。其次, 遵循有效融合与保持优势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网络作为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的有效载体, 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有效融合起来, 保持教育优势。再次, 形成巩固传统和网络创新相结合的教育体制。网络不论如何发展, 最终还是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育, 它毕竟只是必要的辅助手段。在网络普及的今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不断巩固课堂教育, 而且还要不断创新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武器,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局面。

摘要:网络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正视网络的两面性, 积极利用网络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不断地研究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 胡旺阳, 王强, 郝树满.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新局面[J].东北大学学报, 2001, 3 (2) .

上一篇:高校服务后勤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残障人士终身特殊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