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科研素质培养管理论文范文

2024-01-07

化学科研素质培养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化学科学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构成因素之一。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包括学生的化学科学的知识水平、能力、思想水平和品质。在初中化学义务教育中,教师应注意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和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科素养

何谓素质?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体质量水平。它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化学科学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构成因素之一。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包括学生的化学科学的知识水平、能力、思想水平和品质。在初中化学义务教育中,教师应注意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和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

一、化学科学知识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四大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1.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教学要求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不同层次;

2.对化学基本计算教学要求的层次是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

3.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实验,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新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大纲规定“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的原则,适当降低理论要求和精减了一些次要概念,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力,增加了一些金属、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硬水,氢能源、水和人类的关系、金属和人体的关系、化肥、农药等内容,体现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习社会,化学与生产。科技的紧密联系,为学生达到规定的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创造条件。应该明确,在构成化学科学素质的诸多要素中,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二、化学科学能力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的能力,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是智力三要素(观察、思维、创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能动的、客观的、定性、定量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人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感知,而是诸多因素综合性的智力过程。新教材增加厂多幅彩图、插图、章头图和多项演示实验在学生实验前增设了思考题,启发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师除应做好每一演示实验外,还应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会他们如何观察。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實验能力,实验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

教师应认以以下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①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②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④掌握实验方法;对立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⑤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导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有条件的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克服“教师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考试背实验”,只注重理论学习,不重视实验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件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3.思维能力。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其中分析的最基本的过程,新教材正确处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在叙述方法和行义方面,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介绍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时,通过实验和类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人到微观结构的本质,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再概括出结论或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是使学生“会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如果不“会学”,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培养学生不断摄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受益终身。

化学科研素质培养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了热门专业, 但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的某些方面忽视了人文素质的 教育 。通过分析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指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提出了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文素质;培养;措施

旅游业是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其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决定了它是一项人文内涵丰富的文化事业。这要求旅游行业所有的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外,还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尤其是相应的人文素质。因此,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旅游人才培养急剧增加的过程中, 高职旅游专业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正成为21 世纪旅游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但外延发展过快, 影响内涵建设, 部分高职院校在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抢生源、抢市场, 导致教学思想、师资力量、教材设备、实践基地等建设严重滞后,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无法精细化, 使得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遭到忽视,出现了我们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水平面临着良莠不齐, 特别是人文素质明显偏低的的窘况。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1.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丰富的人文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其人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旅游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从人类自身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旅游业、发展旅游业。

2.人文精神泛指一个人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内在支撑,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层面,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惟有具有人文精神,我们的学生才会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才懂得如何热爱旅游事业,关心旅游者,才能引导旅游者并与之一起,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人文行为一个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唤起对人的生命本身带有终极性质的追问,养成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这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即是人文行为。如果说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那么人文行为则是表现在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上。人文知识的内化即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外化便是人文行为。我们学生的人文行为应表现在:他的知识是丰富的,他的心胸是宽广的,他的举止是文雅的,他的行为是勇敢的,他懂得如何善待旅游者,善待社会和大自然。

二、高职旅游专业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1.教学内容不够科学合理, 教学方法方式单一。高职教育针对的是较高层次的社会实际应用性职位岗位, 这种教育的针对性,决定着它的市场导向性。而市场 经济 讲求的时间观念和效益意识, 注重实用主义。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效益的发挥具有急切企求心理, 即希望上岗者能立竿见影的发挥作用。为了迎合市场的这种需求, 职业教育中教与学双方面都出现了功利主义泛滥的现象。人文传统被淡化, 人文教育被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偏重于学生技能的训练, 没有有效地把科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挖掘并整合起来,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形成整体人文气氛。

2.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由于过分突出“职业属性”因而忽视人文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忽视人文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造成人文 教育 力量的不足, 教学水平不高, 直接后果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限的人文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上述现象使得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重点过于集中在某些知识和技能方面, 而忽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正因如此, 造成了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人文素质欠缺, 服务质量不高的后果。

三、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所谓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 发展 程度。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促使学生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它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精神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进入21世纪后,许多国家都认识到,在追求技术文明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人类传统美德和优秀价值观念同样极为重要。因此,在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许多国家再次注重对未来社会公民道德、情操和品行的培养,通过伦理、 哲学 、文学、历史、 经济 、美学、心 理学 等人文学科教育,强调认识和汲取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以民族的、健康向上的文学、 音乐 、传统文化丰富和充实 现代 学校课程,以陶冶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显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目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育措施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估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应转变传统观念,实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估体系,完善对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自然 科学知识、思想道德、社会活动参与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追踪考证,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二)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文教育应高度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掘专业学科中的人文、历史背景,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三)实行校企联合,强化 旅游 管理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既需要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旅游业务组织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充分重视与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主动与 企业 沟通,加强交流,促进校企合作。使学生都能够拥有实践理论、展示才华、完善知识结构,尤其是进一步认识和体验旅游业人文内涵的平台,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才,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出适应 现代 旅游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加强人文素质 教育 ,努力提升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屈曙光.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6).

[2]李伟丽.导游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2).

[3]马晓霞,薛林军.高职学生人文教育浅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

[4]魏文芳.关于深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4).

[5]吴海伦.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20).

[6]唐艳,高联辉,胡慧莲. 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8).

[7]师清波.工学交替 半工半读 培养旅游专业管理人才——以淄博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为个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8).

[8]刘雪梅,雷姝燕.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实践教学的运作场域为视点[J].现代商贸工业,2008(01).

[9]任运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化学科研素质培养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国家对旅游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加。因此,需要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英语多元化教学,并从课堂教学、实训教学、教学评价三方面途径进行职业渗透,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主要通过对目前社会发展领域下旅游专业人才的发展状况,分析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弊端,阐述高职院校未来的改革方向,最终实现旅游专业人才的高素质培养。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英语教学;旅游专业;改革方向

一、目前社会形势下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发展概述

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发展,促进国家旅游行业的发展。为了能提高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需要不断地培养旅游专业技术人才,从而适应国家的发展趋势。在未来,旅游行业将会朝着全球化方向前进,因此需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英语水平,以满足未来国际旅游的发展趋势。另外,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学课程的开展,能综合促进和培养学生的英语沟通水平,最终实现旅游专业人才的高度培养,提高社会就业率。

任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都离不开社会发展的要求。伴随着旅游行业就业率的发展形式,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已经摆脱了传统局面。现在的基本需求是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工作中将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游客,从而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这个服务过程涉及专业英语的沟通,因为旅游行業的发展主要方向是面向全世界,掌握一门良好的语言对此专业人员来说是尤为重要。英语就是充分展现实力的一门外语。熟练掌握英语与游客沟通涵盖了旅游行业的全部过程。因此,在目前社会形势发展下,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对旅游专业英语教育教学的研究,努力实现高质量人才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弊端分析

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大致范围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旅行社层次;另一个层次是酒店管理层次。在人才的培养方向上也存在区别,未来从事的地方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要求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对此,相关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英语水平的培养可以促进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加强了对英语学科的教育,通过增加英语课程学时,引进外教上课以及增设英语培训基地等。如果高职院校对英语的教学还仅存在于借助课本教学和增加课时量的层次,将无法实现现有人才专业培养计划。因为传统英语的教学还存在一些弊端,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仅仅依靠课堂式教学没有具体的考核方式,对英语能力的培养得不到好的效果。下面就目前英语教学面临的弊端作出分析。

(一)英语教材存在设置不合理

旅游专业在英语方面的教学研究不仅包括商务英语和旅游英语的课堂传授,还包括增强学生的英语沟通水平。开展英语教育是为了实现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旅游行业的岗位发展。因此,在教材安排上需要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合理制定,以实现教材在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的英语教材还存在诸多问题,仅仅满足普通的教学任务,而无法适应旅游行业岗位的发展。比如,商务酒店英语来说,英语教材的安排主要围绕一些酒店所涉及的工作岗位,重点在于酒店表面的几个部门。通过教材给出大量的基本例句和基本的沟通方法,整体内容比较浅显,没有充分结合现今旅游专业的学生发展的现状。另外,英语教材的使用仅仅为了满足教学任务,没有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因此,对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显得枯燥乏味,没有引起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阻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二)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较为单一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还是依靠教师传授为主的基本模式,学生只能一味地被动接受学习。旅游专业英语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完成英语的应试测验,还需要增强用英语沟通能力。英语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展中与其他课程在实施中存在差异,则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是基于中文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学习的层次较为浅显,学习过程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另外,专业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还局限于考证的层次。为了考取英语专业证书,基于这种思想学习英语是没有办法学好的。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还会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开展教学任务上存在单一问题,教学模式上较为保守,从而使英语课堂缺少师生之间的沟通。全部的教学时间还是由教师掌握,学生在课堂中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没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三)英语教学考核评价方案缺少灵活性

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考核标准和评估都存在一致性原则,无论是英语的学习考核还是其他学科的考核都没有太大的区别。英语考核模式基本分为两种过程性考核和课程结业性考核。过程性考核是学生的上课率,作业完成率和课堂表现等综合加分评估;课程结业性考核是在课程学期的末尾组织一场闭卷考试,通过学生取得的成绩完成测验评估。前者占课程考核的30%,后者占课程考核的70%。根据两者考核的方式评估学生在英语学科上取得的最终成绩。这种评估方式主要在于教师评定,教师仅仅是根据学生的上课表现和期末成绩来核定,没有突出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导致学生没法通过课程的考核对自己评估,只根据考核成绩说明不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因此,传统教学评定模式无法对学生学习英语起到任何促进激励性作用。

(四)英语教学设施和环境的限制

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主要目的在于为社会输出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人才。如果学生的在校学习水平与社会上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会大大降低学校的就业率。语言的学习需要长时间培养和训练,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设备和优良的环境,势必对语言的学习受到限制。学生一旦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无法得到提高。就目前来说,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设施尚且不满足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任务。虽然,学校在设施建设上有一定数量的语音实训室,主要面向于全校公共英语的教学任务,与专业英语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探究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学改进方案

(一)增强英语基础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全面认识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巩固,旅游专业英语学科的学习也正是如此。对旅游专业学生在學好英语的前提下,需要掌握旅游行业的基本发展和景区的讲解工作。因此,在英语的学习上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由点到面的方式开展学习计划。英语学科的学习离不开词汇,词汇贯穿英语学习的根本。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英语教材词汇的掌握,还需要将旅游基本理论词汇作出理解和掌握。在词汇的学习上不但要实现对意思的理解还需要加深对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明确词汇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对语法的学习,需要留意资料书上那些特殊的语法。不同的语法在不同的句子中的用法是不一样的。充分了解和应用各种时态和句法,完善自己的英语句法的表现形式。在语言的理解上,阅读英文是对学习的总结。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完成应试教育,所以完全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语感的培养。只有充分理解文章的含义,才能理解作者的出题意图。在培养学生阅读水平时,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化平台,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采取英语阅读计划打卡模式,鼓励学生多读多练,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英语水平。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在教室播放英语电影和VCD影片,让学生在观影的同时提高英语的学习兴趣。

(二)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合理制定教材

在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课程的开展实施过程中,教材是作为英语教学实施的基本媒介。全部高等职业院校都借助教材为主体开展教学任务。因此,英语教材的合理制定是对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合理制定教学教材,并在教材中融入旅游专业发展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引入国外材料与真实交流案例,借助对话形式表现出来。只有教材的编写内容足够经典,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英语水平。另外,旅游专业对英语的要求较高,在选取教材资料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专业要求,又可以实现教学目标。

(三)改善旅游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提高了教育模式的转变。从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中实现知识提升,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从而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是,英语学习存在特殊性,以及旅游专业对英语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因此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知识背后的故事一并教给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敢于说英语,提高英语沟通的频率。促进学生借助课本教材组织分析,进而运用英语沟通实现对语法知识的训练和提高。在课堂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情景模式教学等。如酒店工作情景模拟:Task1 serve the guests in the restaurant为例,学生首先需要掌握以下英语基础内容(1)book-ing seats,welcome the guests seating the guests,delivering the bill,seeing guests off. (2)dealing with guests’complaints,changing dishes,expressing apologies。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创作一个酒店工作的背景,向学生讲解一些基础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并将所涉及的英语专业词汇作出讲解,借助教材的示范对话,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将学生分为5~6人的一个小组,在小组内部完成讨论,讨论完毕后,用角色扮演的活动来完成一次酒店顾客与服务员的互动。通过在情景模拟环境中完成英语的教学。需要注意,在每次学生角色扮演后,可以通过小组之间作出评价,教师对这个情景课堂作出总结与反馈。

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国际化发展势必成为旅游专业的一大重点。除此之外,国家的各个高等职业院校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逐渐侧重于研究英语教学任务如何高效进行。在高职院校中为了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深化改革教学的方式,进而培养具有英语水平可以适应国际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桂芬,李桂兰.高职英语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科技信息,2011(22):453-455.

[2]林榕.高职英语教学中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0(2):93-96.

[3]李燕.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英语多元化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J].科技信息,2015(25):222,292.

[4]刘冲.多元化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1):133.

编辑 李 静

化学科研素质培养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2007年,首都基础教育围绕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两大主题,引导基础教育发展实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由重点项目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以及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一、贯彻《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实施办学条件标准化策略

——依据新的《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和实施意见,指导区县实施新一轮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逐校制定达标规划,优先重点支持办学条件困难学校、农村学校的达标工作,为农村中小学配备计算机和多媒体,加强农村学校专用教室建设以及设备、图书配备工作,促进办学条件均衡。

——启动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开展小学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的调研工作,出台加强规范化小学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进一步深化初中建设工程。坚持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分区域推进,重点是农村地区;坚持纯初中和完全中学分层推进,重点是纯初中。

——改善城乡100所学校办学条件,继续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域推动工作机制,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域推动督导和评价机制,颁布相应的指标体系,建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表彰机制。

2.实施学校管理、办学行为规范化策略

——各个区县和学校依据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行全面自查自纠,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制定整改措施。切实取消任何形式的重点学校、重点班,在招生考试、收费管理、维护学生基本权益等方面严格依法办学。

——加强学校(园)管理,强化依法办学,完善学校各类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力度。

——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以区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完善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深化教师聘用合同制。完善各类学校办学章程,规范学校管理行为,探索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2007年颁布北京市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的意见。对全市47所办学体制改革实验校启动依法规范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对产权清晰且民办学校特征较明显的体制改革学校,促其转为民办学校;对办学较有特色、学校发展态势较好的完中和高中予以保留;其余的转为公办学校。

——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民办中小学校管理,研究民办中小学校办学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民办中小学校健康发展。整顿社会力量举办的培训机构,规范培训行为。

3.实施学校干部、教师、学生交流制度化策略

——在已经形成的干部、教师交流的基础上,各个区县制定区域内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化措施。小学和初中每年要有固定比例的中层以上干部和教师进行跨校挂职和兼课,示范高中干部、教师应定期到区内或区外普通高中任职。

——鼓励学校间建立学生互访、互派制度,通过逐步扩大的制度化的学生交流,促进校园文化的交融和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果的共享。

——落实郊区农村教育会议精神,从市本级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村教育。继续推进“十、百、千、万”工程;实施多个层面的对口支援方案,落实城乡学校之间、教师之间以及高校对中小学之间的支援任务,整体提高教育水平;继续做实城乡103对中小学“手拉手”工作,实现学校管理、教师备课和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形成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狠抓学校管理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改革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抓课程管理,重点强化课程德育建设情况,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情况,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校外文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情况。关注学校节假日休息日补课情况,学生课业负担和睡眠情况。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抓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学习型组织,促进干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狠抓学校教育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的质量观,促进人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为人的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坚持全面的质量观,要明确质量不是某个学生或某个教师个体成绩的展示,而是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素质的整体体现,不是单一的某种素质的体现,而是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在统一协调发展的综合体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要关注学会学习,明确学校中的学习只是人一生学习的起始部分;坚持均衡发展的质量观,明确学校教育的质量水平不是看重点班或优秀群体的学生质量,而是看优质教育资源是否得到共享,看全体学生是否得到全面发展。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努力把重点特色、特长培养转向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

3.狠抓学校特色和风格

努力促使每一所学校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加强学校校本管理是重要的操作途径,一是加强校本规划,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任务,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建设个性化学校;二是加强教学的改革,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打造特色课程;四是加强校本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五是加强校本教科研,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和攻关能力。

三、构建和谐教育环境,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发展

——构建0-6岁托幼一体化体系,提高0-3岁教育的质量。不断完善北京市0-3岁儿童早期教育课程指导方案;开始着手制定0-3岁家庭教育指导方案;继续做好免费教育卡的发放工作,为0-3岁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更加优质的早期教育。完善《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配套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完善并制定《关于加强北京市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召开北京市学前教育大会,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研究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和普通高中学校布局、办学规模,提出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意见。研究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思路和标准,有步骤地推进70%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工作。

——实施《北京市特殊教育“十一五”规划》,加大投入,加强区县特殊教育中心建设,大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开展随班就读优秀学校争创活动,建设40个随班就读资源教室。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出10所左右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示范学校。完成北京市内地新疆高中班扩招工作,表彰一批教育援藏工作先进个人。

四、重点推进项目

1.全面推进中小学德育建设项目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中小学生牢记“八荣八耻”。

——深化课程德育项目。加强对市、区县教研员培训,落实课程德育指导纲要;发挥区域实验基地的示范作用,继续开展课程德育优秀课例、优秀教师评选活动。

——深化数字德育项目。增强市级数字德育网络平台的辐射作用、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指导区县和学校把德育网站、网页建设成服务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指导家庭教育,建成全市网上家长学校。

——以培训为重点,以十佳班主任等班主任工作带头人为典范,推进班主任队伍、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设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校园氛围。

——加强德育工作的基础建设,提高德育管理的服务效能。完善市级德育专家资源库。支持区县建设100个小学示范性心理咨询室。

——抓好项目研究,推进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推广首届中小学德育创新成果项目,鼓励区县、学校运用成果,推动创新实践。

——落实工读教育规划,办好工读学校。支持全市6所工读学校优先达到新的办学条件和标准。开展工读学校课程改革的探索。推进不良行为学生教育转化策略的实践研究。

2.深化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

◆义务教育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课改的深化工作。强化课程改革的政府行为,继续抓好新课程计划的落实和义务教育教材的修订与完善工作。深入研究教学方式的改革,有效开展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加强地方课程和教材的管理。

——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管理,深化中考中招改革,完善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推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高中阶段

——做好新课程方案实验的准备工作,成立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组、政策理论研究组、教学指导组、培训组、考试评价组、实验监控组、专家顾问组等,研究制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配套的高考方案、学科实施意见、实验培训方案等指导性文件,适时启动实验工作的时间表,做好新课程的实施工作。

3.加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项目

——建设市、区县、学校三级畅通的网络体系和现代化的数据体系。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网络管理意见》,完成校园网防雷建设任务,推进部分区县区域网络建设。

——完善远程教育教学体系,完成80对“手拉手”学校远程教育设备和软件的采购、安装,进行点对点的教学辅导和教学培训,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

——完成全市中小学学生卡发放工作,积极推动在电子学籍、考试报名管理、校园一卡通、公交一卡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

4.推进人才强教工程建设项目

——加强师德建设。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每位教师认真落实;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机制,把职业道德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完善骨干教师培养选拔机制,为其成长创造良好条件。2007年计划评选500名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2,000名市级骨干教师。制定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对新评选的骨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全面启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十一五”继续教育工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继续开展“绿色耕耘”、“春风化雨”、“金色种子”、英语教师培训等相关重点工程,在城市中小学设立农村教师研修工作站,选派农村中小学教师进站研修,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深化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政策与制度,组织开展短期执教、兼职支教等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智力支教活动。

5.规范化小学和初中建设项目

——规范化小学建设。2007年的重点是制定《北京市实施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意见》,提出各项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建立北京市实施小学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标准,对区县行政和科研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到年底将完成我市小学教育数据库建设,组织区县对各小学进行诊断性研究,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改进办法。

——初中建设工程。2007年重点完善几个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督导、检查和评估机制,二是建立经费调控机制,三是发挥“智力支持初中教育”工作机制。

6.建立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项目

——启动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普遍评估工作。组织区县对30%的中小学开展办学条件达标评估和素质教育落实情况的评估。继续进行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并向社会发布年度质量报告,同时在网上开辟留言板,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

——开展发展性评价专题研究。在东城、石景山、顺义、大兴进行学校和区域实验,运用现代化的,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实用性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诊断与监控,获得有关教育发展质量的相关数据,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特点、问题与不足,进一步调整相关政策与措施,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发展,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继续完善小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办法,稳妥推进中考中招改革,试行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研究热点学校和高中“三限”择校学生的问题,稳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择校问题。严格控制新生年级的班额,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试行小学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制定《关于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意见》,有效运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学生成长记录,扎实落实素质教育。

7.推进学校“奥运”、“健康”教育行动项目

——以“迎奥运”为主题,以提高全体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宗旨,以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为目标,本着“求实、发展、创新、提高”的工作思路,大力弘扬奥运精神,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全面育人,坚持开拓进取。

——召开“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工作现场会,并加强督导检查工作。

——评选100所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的调研,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统计、分析和数据等工作。

8.加强教育督导法规制度建设项目

——完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制度。修订、颁发《北京市区县政府、教委、普通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价方案(试行)》,并在部分区县、学校试点。

——完善教育执法检查制度。召开全市教育执法检查动员会,对部分区县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情况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中建设工程情况进行检查。

——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制度,研究出台《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方案》,结合初中建设工程,在部分区县试点。

编辑 王雪莉 杜 锐

化学科研素质培养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思想行为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传统的行政制学生管理模式已成为束缚高校人本化学生管理的体制性障碍。本文在阐释分析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特点的基础上,利用课题调查结果,分析了高校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的具体特征,并提出了实施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人本化;学生管理;体制性障碍

作者简介:张宏雷(1972-),男,河南禹州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生服务中心,副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1);冷文勇(1978-),男,江西九江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北京 10261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71D0500500160)的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这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体制和大学生需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容和核心要求,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客体,坚持人本化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切实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助于学校的持续稳定,符合时代要求的和谐教育观,是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方向。

一、高校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特点简述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实行的仍然是传统的行政制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过分注重管理者的“权威性”,把学生摆在从属的被动位置上,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只能是命令與服从、领导控制与被领导控制的简单工作关系。该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者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未把人性化作为基本出发点来考虑,缺少学生的参与;有的学生管理制度以惩罚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义务多,而其享有的权利少,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仍有许多空白点,如缺少学生维权和申诉制度的明文规定;有的学校对学生合法权益做出种种限制,甚至漠视学生的基本权利,如规定“考试作弊者,一律按退学处理”等等,这显然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二、高校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特征分析

为深入研究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相关课题成员依托申请的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利用管理学有关理论并结合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从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方法、管理效果、管理目标、管理环境、工作评价等问题设计选题,制作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并在北京、西安等16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我国高校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的整体现状,通过差异分析,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根据调查结果,目前我国高校人本化学生管理现状具有以下特征。

1.学生管理人本化总体程度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6.7%的学生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非常满意”或者“满意”,其余63.3%的学生选择“一般”或“不满意”。其中,90%的非独生子女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非常满意”或者“满意”,只有13%的独生子女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非常满意”或者“满意”。这可能与他们各自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显然独生子女对自主性、创造性的要求更强。另外,78.5%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的第一选择是朋友,其次是同学、父母和其他人员,最后才是学生管理人员;只有22.5%学生的第一选择是学生管理人员。值得注意的是,90%的经济困难学生第一选择是学生管理人员,远远高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这可能与近期国家和学校推行的绿色通道和助学帮困制度有关。

2.师生关系由紧张趋于和谐

在我国,“师道尊严”的传统经久不衰,学生管理工作强调权威,即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和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无条件遵守,这种强制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师生关系处于紧张状态。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师生关系有所缓解,84.3%的教师认为师生关系不紧张;79.9%的学生认为最熟悉的学校管理人员是良师与益友。因此,当前我国高校的师生关系令人满意,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高校实施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的信心和希望。

3.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控能力不强

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正确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倡导学生自我管理同时是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非常欠缺,只有19.8%的学生认为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能够代表广大学生的利益诉求;28.2%的学生经常旷课,46.4%的学生偶尔旷课,只有25.4%的学生从不旷课。另外,不同专业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存在较大差别,法学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高于艺术类、体育类和文学类学生,这可能因为法学类学生更懂得在法律法规和校规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如此看来,必须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自律和他律的关系。

4.学生管理队伍与管理人本化的要求尚有差距

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实施人本化学生管理的关键。调查显示,学生管理队伍与人本化管理的要求尚有差距。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9.1%的学生基本同意或完全同意“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工作绩效”;只有39%的学生认为本校辅导员工作“好”或“较好”。同样,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的评价相对高一些,这可能与他们平时受到辅导员的关心更多一些有关;只有23.9%的学生认为“管理人员会经常找我们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表明多数学生管理人员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真正地了解和关心学生。

5.安全教育工作重视力度不足

校园安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根本利益,创建“平安校园”也是学校落实“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近几年,高校学生被骗、被偷、伤亡事故频发,这为校园安全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安全预防教育工作存在不足,比如82%的高校没有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86%的高校没有开展安全疏散演练。当问到“贵校开展了哪些安全教育”时,78%的学校只是局限于人身、财产、交通等传统校园安全,只有22%的学校开展了有关心理、网络、交际等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另外安全教育的形式也单一,68.8%的学校只是采取过发放宣传资料、展示宣传展板等形式,专门的安全讲座和专题影像播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6.学生管理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系统

高校学生管理的理论研究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不少高校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功利主义倾向,只注意实践工作,不注意理论研究和经验的交流。调查显示:91%的学校没有设置学生管理工作理论研究专项基金;73%的学校从不开工作经验交流会,12%的学校一学年进行一次工作经验交流会,9%的学校半个学期进行一次工作经验交流会,只有6%的学校一个月召开一次工作经验交流会。而工作交流形式方面,80%的学校只是开会,只有14%的学校利用校园内部刊物,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的只有12%,只有5%的高校专门组织过管理人员的校外拓展训练。另外,调查显示,只有8%的学校邀请过中学老师和家长来谈论目前中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从而做好学生管理的衔接工作。这同样反映出对学生特点的研究不充分,因此必须把学生管理的理论研究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来。

7.校园精神教育严重弱化

校园精神是大学之魂,是校园文化的历史积淀,是高校的软环境,它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引领、规范、凝聚和制约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校园精神的教育。调查显示,许多学生不清楚自己的校园精神,只有19%的学生知道并理解学校的校训,28%的学生知道但是不理解学校的校训,53%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的校训。其中,理工类院校更令人担忧,只有15%的学生完全理解学校的校训,25%的学生知道但是不理解学校的校训,60%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的校训。当问到“你如何评价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时,只有13%的学生认为有特色和教育意义,32%的学生认为没有特色和教育意义,55%的学生认为标志性建筑不明确。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目前高校功利化、培养人才工具化倾向严重,科技和人文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人文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8.学生管理工作的协调性存在薄弱环节

学生利益无小事,学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有爱心和责任心,更要具有较高的管理艺术,要做到统筹兼顾,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协调有序开展。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协调性有待加强,95%的教师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大一,只有5%的教师认为“无所谓重点”。通过调查走访,不少学生反映:大三、大四时一个学期都没有见到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主要是因为不少老师头脑中存在“管好了大一就成功了一半”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妥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个动态的过程,每个年级的学生会面临不同的困难和问题,甚至行为特点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全程跟踪,时刻关心学生的成长。另外,当问到“你认为学校哪些方面管理工作需要改进”时,82%的学生选择了“宿舍管理”和“就业指导”等服务,只有11%的学生选择了“校园文化活动”和“日常行为管理”,由此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些顾此失彼,没有较好地做到统筹兼顾,实现和谐发展。

9.宿舍文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最重要的场所,宿舍文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住宿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人格的形成。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如何营造好的宿舍文化已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很不理想,只有13%的学生认为最愿意到宿舍学习;只有25%的学校举办过“寝室文化活动月(周)”、“宿舍设计比赛”等活动;只有19.8%的学校将学生在宿舍卫生等方面的表现纳入学生综合评价考察体系。由此可见,大学宿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育熏陶作用。

10.学生参与民主治校意识不强

学生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具有双重性,他们既是被管理的客体,又是参与管理的主体,只有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中的民主管理才能真正得以实施。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十分重视发挥学校管理层和教师的管理作用而忽视学生的管理潜能。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2.7%的学生认为学生管理人员对其管理通常是教育引导性的,这说明学生工作人员的管理方式大多数是行政命令型,没有实现教育引导型的管理。另外,只有18%的学生认为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对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提议、监督、评议、决策等工作,而60%的学生认为学校从来不组织学生参加以上工作,这表明许多高校没有较好地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

三、实施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的对策

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要求,尊重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个人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多方联动,从思想、法规、程序等多层面促进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

1.牢固确立高校人本化理念

实行学生管理人本化必须理念先行。学生管理人员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学生真正当做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和中心,实现学生管理理念的科学化和人本化,体现民主、平等的精神,即从以“管理”为目的到以“服务”为宗旨的转变,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承认和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认真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要把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学生管理队伍作为加强学生管理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高校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要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学习培训、选拔培养和教育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积极培养专家型的学生管理人员,鼓励学生管理人员不断创新学生管理方式,比如西安某高校实行了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北京某高校实行全校辅导员集中办公;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解决福利待遇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保证队伍的精干、高效与稳定。

3.真正创建人本化的校园环境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學校的责任,也是学生享有的权利。要创建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文体活动为载体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活动中不断充实和提高。校园硬环境的建设要坚持实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注重人性化色彩,以学生使用便利、顺畅、愉悦为目的。要加强校园文化等软环境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如举办读书节、科技作品大赛、知名人士的知识讲座以及各类专业知识竞赛等,谋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和谐校园的基础。学生管理人员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管理,在学习生活中对学生多理解、多宽容、多尊重、多支持、多帮助,在执行各项管理的过程中既讲原则,又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对学生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火药味”,多一点协商少一点命令,在工作中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坚持师生平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激励,在给予贫困生、心理有障碍学生、后进生等弱势群体更多关爱和帮助的同时,注意挖掘其某一方面的价值,并及时给予肯定,使他们树立健全的人格。

5.切实加强学生的“三自教育”

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本化务必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力量,在学生中间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具体来讲,一要加强学生党建自我管理,高校创新学生党建管理形式,以适应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实行学分制、党员居住分散、活动难以经常化的新情况;二要加强学生宿舍自我管理,通过学生会组织,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宿舍风采大赛”等形式的自我管理活动;三要加强学生素质自我提高,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创办、加入各种社团协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多样化的需求。

6.科学改革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要真正实现人本管理,必须保证管理制度的正确性,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学校要注意及时废止侵犯学生基本权利的规章制度;要注意处理问题的合法性,尤其是程序的合法性,特别是对学生做出不利的处理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和申诉权。学生管理人员既要维护违规学生的合法权益,又必须履行学校监护管理权。学校在制定各项制度时,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邀请学生代表听政,鼓励学生对学校的工作给予监督,使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陈小军.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必要性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48(12):165-166.

[2]凌正飞.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初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5(5):104-106.

[3]夏书堂.简论“以人为本”与构建学生人性化管理模式[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5(4):109-112.

[4]彭丽娟.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9,30(4):112-121.

(责任编辑:麻剑飞)

化学科研素质培养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初始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分析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问题 对策

一、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对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较低

学生是学习化学的主体,学生通过书本和老师的教育来学习化学知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的主要途径,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初中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初中化学知识理论逻辑严谨,对于一些知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大部分初中学生对于化学课缺乏兴趣,甚至一些学生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

2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初中化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成为影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动态因素,教师教学水平对初中化学教学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初中化学教师数量不足,导致化学老师需要同时担任多年级化学课的现象极为普遍,这对化学教师的工作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一些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彻底改变,还是保有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使用一些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没有完全符合素质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此外,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比较严重,不能使学生参与和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3化学实验设施不齐全

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设立一定的实验教学课程,同时实验教学需要进行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有效补充,做到相辅相成。当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相关配套设施不齐全,如酒精灯数量不够,酒精和其他实验液体货物短缺,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也不能保证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实验设备是化学实验课程的基础,是实验课程发展的前提。同时,化学实验教材内容变化比较大,把握难度的提升。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对于原来的化学新教科书,化学实验教材内容变化是比较大的,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体系,使得很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也不能及时很好地掌握实验教学内容。

二、改善初中化学教学的对策

1提高重视度,加强设施建设

化学教学作为初中教学的主要学科,是初中教学开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初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笔者调查发现,由于主客观等各种原因,部分学校对化学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尤其是一些农村初中和比较偏远的初中,重视程度的不够直接造成化学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很多学校在化学实验场地的建设、实验器材的配置等方面比较缺乏,导致部分学校化学实验课无法开展,或者化学实验课开展的危险性增加,直接影响了实验课的质量。实验课的缺乏对初中化学教学来讲是损失很大的,它拆分了初中化学教学的完整性,打乱了教学知识的系统性,对知识的传授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提高对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视度,并加大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投人力度,为化学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2提高认识度,激发学生兴趣

研究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不高,导致他们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化学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直接的表现就是化学成绩不理想。认识的客观是造成学生对化学课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由于学生不能够建立科学、客观的认识,不能够对化学课的价值和作用进行判断,不能够理解化学教学在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地位,所以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一些化学家的励志故事,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化学教师还要善于通过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的兴趣,先为学生设置巧妙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观察实验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奇妙的现象,是什么原理,先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通过实验向学生解释原理,使学生豁然开朗,从而诱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

3提高安全度,加强实验设备的安全保障

化学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安全度是每位化学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化学实验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操作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危险性。由于场地设施的简陋、实验器材的缺乏和损坏等原因,初中化学教学的安全性受到很大的挑战。为了保证化学教学的安全开展,必须提高化学教学的安全度。及时更新化学实验中破旧残损的器材,及时补充化学实验的液体和物品,严格控制过期物品投入使用,以保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要加大对教师操作规范性的教育和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课安全意识也是必不可缺少的。另外,加强化学教学的监督也是提高化学教学安全度的重要措施。

4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通过上述研究可知,初中化学教师状况不甚理想,必须加强化学师资力量建设。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首先要提高化学教师数量,解决化学教师数量缺乏的问题,减少教师的工作量,降低教师的疲劳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安全度。其次,要增加教师培训的机会,让教师接触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进一步学习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再次,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要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让教师树立“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意识,提高教师自律能力,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5加强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管理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要加强对化学教学计划的科学指导,加强对化学教学过程的监督,提高化学教学评价的科学化,进一步提高化学课外辅导的质量,不断总结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正。同时也要不断总结化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正,为化学教学的开展提供管理保障。

初中化学课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整个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因此,对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文艳. 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04) :157-158.

[2]包弟红.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研究[J]. 中学生数理化( 教与学) ,2014,( 02) :63.

[3]成长义.解析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2,( 32) :188.

上一篇:国有企业员工绩效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旅游英语专业人才需求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