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影视类论文题目范文

2024-01-06

文学影视类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影视 手段 应用 文学欣赏 课程教学

一、影视教学手段应用于文学作品教学的优势

1.影视形象直观反映出文学作品内容

文学作品是高度抽象化的和概念性的艺术品,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形象、事件、背景都需要阅读者自身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在接受的过程中,阅读者利用自己已经存在的概念和形象知识体系,将文学作品中需要被接受的部分转化为自我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个体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在每个学生的思维中,所产生的形象具有千差万别。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真正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很难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将文学作品所有需要表达出来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形象展示出来。影视作品恰好能够弥补文学课程教材过于抽象化的缺点。在所有的形象表达方式中,视像化是最直观的。人物、情节、背景都能够在视觉展示中被直观地得到体现。

2.影视表现手段更加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学生对于信息的接受过程是复杂的,首先是感官的刺激,引发学生神经的兴奋,刺激大脑皮层,最后引发记忆。感官刺激越强烈,所引发的刺激越强烈。相比于纯粹的文字,影视作品是行、事、图、文的有机结合,极具有动态感地以立体地方式展现出来。多样化的展现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结合课堂讲解与文字的原典阅读,真正实现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更有助于学科知识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形成知识的积累和沉淀。

二、影视教学在文学课程讲授中的作用

1.引发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精神

长期以来,学生对文学欣赏课程兴趣普遍不高,这种现象也是几乎全国各大高校文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难题,归根到底,其原因还是在于学生总是觉得教师的口头讲授“枯燥、干巴”,毫无兴趣感。文学作品的理解,是由语境的,对语境的理解则又是建立在情境之上。例如鲁迅的《呐喊》,没有历史情境的直观感受,单凭教师口头讲述中国旧社会的苦难,很难让成长于消费和娱乐媒介生态中的年青一代获得深厚的切身体验。但是采用影视教学手段,用一些带有历史记录场景的电影例如《甲午风云》来展示给学生看,侵略者在中国的种种暴行、中国农民生活的艰难和残酷、地主官僚资本和权贵的压榨、农民的落后和迷信……置身于这一系列现实环境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切体会旧中国的黑暗和落后,也能够从情境出发,深刻体会鲁迅“铁屋子”的隐喻和内心强烈的呐喊。以此为出发点,学生有了深刻的体会,自然而然会对相关的知识有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

2.加强师生的互动,提高课堂的效率

文学欣赏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体会作者透过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感情,进而能够做到引导学生和作者之间达到感情的共鸣。通过影视的欣赏,引导学生寻找视像中的形象,再和原文中的形象进行对比,加强了师生和课堂的互动,解决了文学欣赏课中学生一直诟病的“枯燥”的问题。而且,透过两者之间的对比,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找到影像和原文之间的不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如此一来,大大提高了课堂讲授的效率,也进一步活跃了课堂的氛围,营造出了“互动式课堂”。笔者在《红楼梦》的课程讲述中,多次以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剧作与原著让学生做对比,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学生能够主动找到原著与影视中结构、形象塑造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展开积极讨论。

三、文学欣赏课程中对影视资源应用的问题及其规避

作为文学欣赏课程,其课程的主体还是在文学欣赏。影视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加强文学欣赏主体内容的理解和完善。因此影视手段的使用,必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由于影视相比于文字更具有冲击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过量的影视的使用,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专注力,更深一层,影视所带来的视觉冲击相比于文字更容易在学生的记忆中形成沉淀,甚至会起到“喧宾夺主”的副作用。“小说的最终产品和电影的最终产品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美学种类,就像芭蕾舞不能与建筑艺术表现得一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势必会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利用影视资源,不可以太过于花哨,也不可太过于长时段。总之,保持在始终以文学欣赏作为主要对象的可控范围之内。

文学影视类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20世纪电影和电视作为第八艺术和第九艺术进入人类生活,以其强劲的生命力成为当今社会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读图时代的来临,使文字阅读在很大程度上被图像代替,人类进入了一个“影像狂欢的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外国文学教学也很难抵制影视无孔不入的渗透侵蚀,不得不调整教学模式,因势利导地处理好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外国文学 改编 经典文本 影视狂欢 课堂教学

外国文学名著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优秀文化的积淀,是文学中的精华,是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在多彩的视听享受的影响下,学生的文本阅读积极性不高,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根据外国文学的特殊性质,它不仅比其他学科更需要影视资源来填补中外文化差异的鸿沟,影视教学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外国文学教学课堂的积极性,而一些和外国文学相关的影视改编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我们可以借影视资源引导学生的兴趣,但一定要明确指出二者的不同,最终讲授要回归到文本,提倡文学性阅读。因此,名著影视对于传统的文学讲授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但是也决不可简单地照搬,甚至替代。

一、名著影视的骤然兴起与经典文本的逐渐失落

经典文本的失落源自1895年电影的诞生,在那以后短短的一百年左右时间里,影视狂欢时代华丽的到来如狂飙之风般改变着人类的阅读方式、感知方式。在全新科技手段的推波助澜下,影视大有超越文学、艺术等门类成为霸主之势。

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人的眼球对活动图像的感知要比文字语言更具优势,因而从生理上人更倾向于活动的图像而不是静止的文字。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对银幕上的一幕幕活剧激动不已的原因。作为“传媒符号”的影视,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带给人享受、放松和娱乐,这种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文字阅读。影视的强烈冲击,加上我国由生产型向消费型、享受型的社会转化,外国文学名著丰富的内在世界被沸腾躁动的世界和影视狂欢所遮蔽,神圣的文学被忽略,许多的经典名著被冷落。

名著的命运从侧面反映了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小环境和学生内环境的变化,给外国文学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异同

名著影视是诸多艺术的混合体,经典文本作为名著影视存在的前提,可以称之为名著影视的母体。名著影视以其强烈的视觉表达效果取得了较于文学的真实感,而今经典文本的短处可能就是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理由所在,即文学的媒介——文字。

名著影视与经典文本的审美意象的构成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所达到的审美效果也不尽相同。经典文本是一种语言艺术,其审美意象就是靠语言媒介来创造的,其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和未定型性;名著影视是一种可视艺术,其审美意象是通过声音、图像来构成的,其审美意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经典文本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创造性的审美愉悦,而名著影视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的审美想象,既表现了美,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美。

三、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关系

1.根据教学的需要,正确筛选影视资源,观摩完整的原著影视。面对大量的名著影视,其中必定是良莠不齐,我们应选取与教学需要相关的且与原著精神风貌一致的影视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外国文学课程本身有综合性、异源异质性强的特点,使得作品中出现的特定历史、宏伟的战争场面、充满神话色彩的图景、特定地域的民俗风情以及宗教的主题等仅凭想象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观看名著影视则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文本的意境与思想,也能促进学生重新阅读文学原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蕴。

2.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中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要各有侧重。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要以坚持经典文本为主、以名著影视为辅助的原则。经典文本阅读是教学中基础的环节,没有文本阅读的支撑,学生无法获得对文本最直接的体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更是无从了解,听课味同嚼蜡,毫无效率可言。在教学中引入名著影视作为辅助手段,展示那些精彩的或是有悬念的片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在课下主动阅读原著,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3.名著影视与原作对照,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教师要立足于经典文本,在教学中运用一些精彩的电影或片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用对比的方法提出一些灵活有趣的或悬念性的思考题,促使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回归。通过阅读原著和电影对照,然后组织课堂发言、讨论分析、随堂作业等形式,促进学生活跃思想、热烈讨论,从中学习到知识。

四、结语

我们利用影视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以期有利于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并进而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与鉴赏能力。在教学中可通过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探讨,结合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社会、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成为有道德感、责任感的人。

文学影视类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 要:通过对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的探究,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在新的文化语境和技术条件都不断发展的今天,那些曾经的名著经典在近些年来为什么被越来越多地搬上荧屏,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股改编热潮?而那些经过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在市场利益驱动的今天,又是否迎合了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否可以真正体现出其所欲表现的艺术价值,对我国今后的电影电视事业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影视作品;名著;改编

当你打开电视机观看影视剧作品的时候,不知你会否发觉有越来越多题材迥异、类型多样的影视剧作竞相搬上荧屏,令我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它一方面使广大电视观众有了更多项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满足着不同层面受众的审美需求。如若你再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它们大都出身于“名家”。像《红楼梦》根据曹雪芹同名小说改编,《阿Q正传》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雷雨》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边城》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红高粱》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半生缘》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等等。

一、名著“改编热”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市场因素

按理说,在新的文化语境和技术条件都不断前进的今天,影视作品的创作也应是不断发掘潜力、推陈出新的,然而,近些年来一些曾经的名著名篇却被越来越多地搬上荧屏,成为导演和编剧们争相改编的新宠。且不说有多少部名家名作已被改编成影视剧作,也不说这些被改编的作品的成与败,单就这一现象便足以令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股名著改编的热潮?

文学界和影视界的专家学者存在不同意见。执导电视剧《啼笑姻缘》的著名导演黄蜀芹认为,名著相继被搬上荧屏,说明名著有其独特的魅力。电视剧比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更容易使名著得到传播,也可以使名著更好地传承下去。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尖锐地指出,名著改编之所以会成为一股热潮,是因为目前缺少优秀的原创作品。编剧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名著,恰恰说明当下文艺工作者进取心的丧失和创造力的贫乏。另外,汪教授指出,人们热衷于与现实生活差异较大的名著,是为了追求一种文化上的“陌生感”,这也是名著以多种样式被不断演绎的原因之一。中山大学中文系黄伟宗教授则认为,改编之风盛行,是影视作品市场需要越来越大的结果。根据最近一份民意调查显示,“受经济利益驱动”(67.2%的观众提及)和“跟风”(51%的观众提及)是近年来出现“经典著作改编热”的主要原因。可以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程度与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一些美的事物的欣赏水平也有所要求,这便无形当中给改编者增加了压力,因为一部由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作,要想既要“叫好”,又要“叫座”实在是令创作者们最头疼的事情。作为改编者无论从对原著的选择,到改编的方式、方法,甚至包括是否忠实于原著作品,他都不可能脱离市场经济这一轨道而独行,毕竟,满足广大受众的审美口味,迎合市场利益需求是生活在今天的每一个改编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简单说,倘若没有了票房,又何谈盈利呢?

(二)受众因素

近日,在某网站上就有一道关于“衡量名著改编成功的标志是什么”的多选题,其中,70%的人认为衡量名著改编的标志是观众满意度高;55.2%的人则认为是忠实于原著的程度高;49.8%的人认为是收视率高;仅有5.4%的人认为名著改编只要能为观众提供娱乐就可以了;同样只有3.4%的人认为这类作品只要跟着收视效果走,保证收回投资就可以了。

由此看来,这种名著改编热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大众文化日益勃兴的背景下,在改编时选择适合的媒介并适应大众的需要就成了改编者不得不首先面对的问题。而穿越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一系列古典小说名著,民众认知程度高,为人耳熟能详,在当代社会仍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时这种经典名著改编热的现象也是当今影视作品市场激烈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与其让舞台和荧屏被胡编滥造的戏说剧、言情剧给占领,还不如多一些名著改编的剧目,至少名著的文学价值还能使改编后作品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

二、名著改编及改编的关键

多少年来,“忠实于原著”一直是改编的基本原则,同时,它又是改编的一种实践。比如,英国的电影改编者,常常把是否“忠实于原著”作为衡量改编成败的尺子。改编莎士比亚的作品,历来有人主张神圣不可侵犯。著名编剧兼制片人麦克·比克特改编《仲夏夜之梦》时场景的安排、语言的节拍、诗句的速度,几乎一切保持原样,全剧只删去在舞台上可行,而在影片里显得重复的几句台词。法国导演布莱松改编《乡村牧师的日记》时,更是把“忠于原著”的原则推向了极致。他决定逐字逐句完全忠实于贝尔纳的小说,以画外音作为讲故事的主要手段,让牧师在写日记的时候以画外音的形式把内容读给观众听。巴赞对于布莱松的这一改编方法是十分赞赏的。

在我国,夏衍的改编理论对改编者有重大影响。他主张“忠实于原著”,主张“不伤害原作的主题思想和原有风格”。但他同时又提出改编“必须在某些带有关键性的问题上做一些必要的修改,也就是所谓必要的革新”。他改编《祝福》、《林家铺子》就是本着这一原则进行的。说到对鲁迅小说《祝福》的改编,他甚至显得小心翼翼,“稍加一点也是战战兢兢的”,而说到对《林家铺子》的改编,则不讳言“对林老板这个人物也有点小的改动”。对这点“小的改动”他是这样辩护的:为什么改编鲁迅就一定战战兢兢,改编茅盾就可以理直气壮?我想这个由夏衍表现出来的矛盾行为,恰恰暴露了所谓“忠实原著”的虚伪性。不是所有原著都应该被忠实的,应该被忠实的,只有那些被我们视为经典,戴着神圣光环的作品,可见,忠实原著也并不是一个客观标准,忠实的程度是要视原著在我们心中的神圣地位而定的。拿鲁迅和茅盾相比,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鲁迅当然更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前一阵子由李少红执导的《橘子红了》,把一本4万字的小说改成了25集长篇电视剧,随着电视剧《橘子红了》的播出,很快使一些人大为不满,因为这是一部4万字的自述式作品,要把它拉长25集,改编者需要增加许多东西,不可能完全忠实原著,甚至完全不能忠实原著。按照这些忠实论者的逻辑,不忠实原著的作品一定不是好作品。在这方面《橘子红了》受到太多的指责。同样,电视剧《我这一辈子》播出后的反响,相对《橘子红了》只能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对改编后作品的意见很快就在媒体上反映出来。有人认为这部电视剧“顶多半个老舍”;有人批评该剧“不过打着老舍的幌子”。一些评判意见中,老舍之子舒乙的意见最具代表性。最初,他并没有直接批评《我这一辈子》,只是说在所有根据老舍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中最令人满意的是《四世同堂》,因为它绝对忠实原著。实际上,他在这里已经暗示了对《我这一辈子》的不满,其原因显然是《我这一辈子》没有忠实于原著。因此,这种脱离原著的改编,要特别小心,艺术形式可以改,但必须非常忠实于原著。其实,通过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是不大容易讨好的。任何一部根据名著改编的作品,要避免观众拿原作和新作做比较几乎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有一本名著高高的悬挂在我们头顶。在那些捍卫传统的人看来,经典名著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是不容置疑的。

当然,“忠实于原著”的提法并不意味着限制改编者应有的创作自由。忠实不是亦步亦趋地完全照搬,它同样需要大胆的虚构、独特的发现和不拘一格的风格。说到这里便不能不提及,在“第五代”导演中,张艺谋和他的电影。张艺谋步入影坛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文学和电影的关系”争论正酣之际,当陈凯歌等人要尝试摆脱文学的时候,张艺谋一直坚信电影应与文学保持密切的关系,他强调电影“离不开文学这根拐杖”,并坦言自己“离不开小说”,由他所导演的成功之作都是根据当代作家的优秀小说改编而成的。从他改编的第一部处女作《红高粱》开始,张艺谋就不是个“忠实于原著”的改编者,他不仅要把小说拍成电影,更要把它们拍成“张艺谋电影”。为了使他的影片极富视觉冲击力,强烈地表现那种源自生命深处的感性精神,张艺谋对原著的情节结构做了很大的“手术”。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按照原著的叙事重心拍下去,很可能拍成了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那么就不会有今天我们看到的电影《红高粱》了,对于这部电影,我所要表达的方式就是要像小说那样“唱一支生命的赞歌”。

所以说评价改编是否成功的核心尺度不应是忠实原著的程度,而应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与原著有关联又有别于原著的新作品,是建立在正确理解原著精神,吃透原作,熟悉作品表现的时代风貌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脱离了对小说本身的理解,改编只是对原作的一种模仿和克隆,那它还如何吸引众多艺术人才为它奉献毕生的艺术才华?我想,这无论是对于观众还是对于原作来说都是一种亵渎。因此,所有改编或多或少总要对原著有所改变并作出新的解释。舒乙所谓“必须非常忠实于原著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俗话说,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用这句话来形容名著改编,我觉得最恰如其分。

三、我国由名著改编的影视剧的发展现状

近一段时间,由名著改编的现实题材的影视剧目,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情瞩目,唤起了许多共和国同龄人的怀旧情怀,也引起广大青少年观众的浓厚兴趣。这部分现实题材的影视剧作涉及社会生活领域广泛,主题多样深刻,类型丰富而不乏创新。例如:表现农村现实题材作品《插树岭》、《圣水湖畔》、《都市外乡人》;表现工业和改革题材的作品《大工匠》、《铁色高原》;还有就是表现革命和历史题材的作品《历史的天空》、《亮剑》、《暗算》等等。这些作品的涌现,说明我国影视剧创作在审美形式方面日趋成熟,通过一些新事物、新人物、新思想的变化,给艺术家们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激情和灵感,配合好的制作班底,利用自身的地域文化优势,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战略相结合,创造出一大批优秀国产影视剧。这也预示了我国影视剧创作在审美形式上自觉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让主流价值观在好看的形式中潜移默化地传达给观众,将成为我国影视剧创作和市场运作过程中一个越来越强劲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莫尼克·卡尔科·马塞尔.电影与文学改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文学影视类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  要:现今由网络文学所改编的影视作品出现逐年增多的局面,观众对此类影视作品的关注点往往集中于男女主角身世、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而达到一种视觉上的满足。在文本和影视作品的比对中可以发现以网络文学为基础所翻拍出的影视作品大多呈现出画面唯美化、主角相貌至上等创作原则,以这为标准所创造出的影视作品造成大众审美疲劳,从而对网络文学影视化产生诸多疑问。本文试以《斗罗大陆》所改编的影视作品为例,主要采用举例分析、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在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影射当今社会观众对网络文学影视化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网络文学影视化;商业化;反差性;大众审美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时代的进步,新媒体手段的不断更新,人们更青睐于直观性、通俗性的文学影视作品。这也就为网络文学影视化产品带来发展的前景,同时也为影视作品提供新的素材与内容、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拍摄技术带了革新、还为影视提供了发端于网络的大众文化和青年亚文化。但又在商业利益驱使下所翻拍出的影视作品与原著又存在着诸多差异,人物、情节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做了诸多修改,这也就使得影视作品与原著的不对等。网络文学影视化的作品,已经在影视产业占有一席之地。独树一帜的网络文学影视化作品,在为大众提供精神娱乐消费的同时,也影响着大众的审美趣味。

一、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成功之处

(一)为影视作品提供新的素材与内容

在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根据个人的审美情趣、认知结构所构想出的环境、人物形象都是不确定的。每个人所构想的环境、人物形象都是各不相同的,而影视作品中的情节、环境、人物形象就给读者所构想的环境、人物划定了一定的标准。在《斗罗大陆》中的人物形象是男主角是高大帅气、能力超群,女主角是美丽的化身,就这样的人物形象设定,在读者再次阅读原著时所想象到的男女主角,脑海中立即浮现影视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这也在读者心目中形成一种虚无的标准,只要是网络文学中的主人公都是美的化身、实力的象征,且主人公将会得到一切资源,乃至于贵人的相助。而网络文学的影视化不仅加深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地位,还扩大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力。这不仅仅是在动漫中,在电视剧、电影中更是如此,如《斗罗大陆》所翻拍的动漫中的唐三、小舞等七人组成的史莱克七怪、斗罗大利的地理面貌是与作者所勾画的人物形象、环境大致相符合的。一方面影视作品进一步加深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方便读者对人物、情节、环境的理解;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作品为影视化的发展提供了题材与内容,而影视化也推动网络文学作品的发展。近些年大部分热销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的主题基本上都来源于网络文学。如《甄嬛传》《琅琊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你好旧时光》《法医秦明》等。在改编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评分较高的影视作品,以《琅琊榜》为例,制片方通过选取 在“情”与“义”的主题中穿插主人公情感故事并行的结构、选择当红明星等因素造就一部优质电视剧。

(二)满足读者心理需求

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反映出人们不仅满足于物质生活需求,还寻求精神需求的安慰;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今社会的大众青年生活的不如意,情感生活不顺心以及未能实现人生理想,为了在生活中寻求安慰,通过阅读网络文学或观看根据网络文学所翻拍的影视作品来抒发心中的郁结。观众在影视作品中满足渴望被爱、出人头地、填补内心缺失的少年英雄梦等愿望。

1)满足观众对爱情的心理需求

在剧中设置一些所谓的“土味情话”、求爱过程、甜腻日常等。《斗罗大陆》的影视作品既是玄幻修仙剧,也是爱情剧。在讲述“史莱克七怪”成长故事的同时,穿插“史莱克七怪”七人间的爱情故事,其中更是以唐三与小舞的爱情故事为主,着重描写二人对话、行为中带有爱意的部分。在《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讲述的是陈小希与江辰二人的爱情故事,在剧中着重表现陈小希在追求江辰过程中以及陈小希与江辰在一起后带有爱意的言语行为、肢体动作。剧中的结局也是以二人爱情圆满为结局。这不仅为渴望被爱、渴望爱情的女性观众提供心理上的满足,也满足她们渴望爱情美满的愿望。与女性观众不同,男性观众在观看此类作品时更倾向对作品情节以及特效的关注。男性观众更容易被这种热血的情节所吸引,剧中所渲染的“出人头地”、“力量至上”的观念,更能符合男性观众的观看心理。这主要是源于传统观念在无形中对男性思想产生了一种“成家立业”、“出人头地”等观念的影响。

2)满足观众想要出人头地的人生愿望

也是生活在当今社会中大多数青少年的人生理想,他们在这样的文学主题中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人生需求。《斗罗大陆》这一类的玄幻小说的主角都出生于偏远之地,男主角出生在某个小山村、拥有超人的天赋、父母都有着强悍的实力、家族背景雄厚、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升级,在每次遇到重大坎坷都将有贵人相助,最终走向人生巅峰。以至于吸引了不少青年的眼球,因为这些青年大多初入社会,怀着满腔热血,渴望成为像主人公般的人物。这也就为这一类型所改编的影视作品提供大量观众。

二、网络文学改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所改编的人物形象与原型之间具有一定的反差性

网络文学与所翻拍的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是具有差异性,造成这种反差性特征的因素,不仅来源其改编者对于人物塑造的选择上,更来源于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在读者阅读原著时根据作者的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性格所想象出的人物形象与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具有差异性,这是基于每个人不一样的审美标准、道德选择。正所谓一千位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影视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物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构想的人物形象相不符时就产生了反差性。《斗罗大陆》所讲述的是以唐三在经历家庭变故后来到史莱克学院与小舞、马红俊、戴沐白等七人组成的史莱克七怪在斗罗大陆通过自主修炼、外力辅助、贵人相助来提升个人实力,并战胜邪恶,成為斗罗大陆至尊的故事。在以其为原型的动漫中唐三与小舞等人的人物形象为了迎合当今的审美标准,在动漫中所刻画出的主要人物都属于“高富帅”、“白富美”、“大长腿”、“瓜子脸”、“八块腹肌”、“人品堪称完美”的这一类型的人物形象。纵观整个剧情,正反面人物的塑造除了鲜明的性格差异,就外貌而言,都属于“完美”的人,这也符合当今大众对美的追求。这一现象,不仅体现在动漫上,还体现在其他网络文学翻拍的电视剧中,如《盗墓笔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微微一笑很倾城》等网络文学所翻拍的影视作品的男女主角都由当红小生、当家花旦出演,就他们的外在形象而言是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的,但演技还是有待提高,若所翻拍的人物形象与原著有着较大的差异,不仅会给演员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作者的创作活动。网络文学影视化对于男女主角以及配角的人物塑造上都采用相对完美的外貌、性格、生活背景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原著在读者心目中的影响力。

(二)网络文学影视化重形式轻内容

在当今娱乐化的社会潮流下,网络文学的影视作品为了获得更高的观看量,在影视作品制作过程中着重技术层面的渲染与烘托。为了刺激观众的感官体验,以博取观众的眼球,而忽视了对其文本内容的表达,势必会造成对网络文学原文本的缺失。从而大大降低了改编后的作品质量,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影视化改编后的意义和价值,造成形式与内容上的失调。[1]在唐家三少所勾画的《斗罗大陆》中一切都是美的化身,不论是人物形象还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采用一种唯美化的手法。以至于在动漫制作方制作动漫的过程中将人物的服饰、外貌、神态、建筑、花草树木都被制作方加上了唯美化的手法,甚至着重对部分事件进行局部描写,忽略对故事细节、人物神态的表现,在动漫中制作方更加侧重技术层面来表现人物、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也就导致整部动漫仅仅是围绕主题进行描写,显得有些泛泛而谈,这也就使得《斗罗大陆》这部动漫带上一些粗略化的效果。这也会导致读者在原著的吸引上观看影视作品,在一定时间内会引起收视率的大幅度上涨,一旦发现根据原著所改编的影视作品只注重特效的运用而忽略对故事情节、人物细节的描写时收视率将会大幅度下降。如《莽荒纪》,制作方为获取更多的收视率,选用俊男靓女进行拍摄,重特效情节。大多数观众观看后对这部剧表示失望,剧中的特效制作拙劣、演员演技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导致这部影视作品的失败。制作方应该深度挖掘情节、细节、人物神态等表现故事主题,而不是侧重于技术的运用,这才时网络文学影视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小结

在网络文学影视化的过程中既满足观众的需求也促进了拍摄技术的革新,但也显现出网络文学影视化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如原著人物与影视化人物的反差性、影视作品的商业性等,这也映射出当今社会在制作影视作品时的弊端。这也启示影视作品行业不应该为了迎合大众低俗趣味而一味地拉低影视作品的底线,而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影视作品对观众的启迪作用,从而找到影视作品与现实个人的平衡点,树立正确的影视作品制作观,引起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反思。

注释:

[1]篇名:《当今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发展现状研究——以顾漫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的影视化改编为例》,作者:王静

参考文献:

[1]网络文学改编剧《琅琊榜》成功因素分析 陈麒任[J].西部广播电视,2017,10.

[2]淺析网络文学影视化作品对大众审美的影响 李梦佳[J].大众文艺,2019,5.

[3]当今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发展现状研究 ——以顾漫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的影视化改编为例 王静[J].传媒论坛,2019,3.

[4]浅谈网络文学影视化的利弊 李倩[J].电影文学,2013,7.

文学影视类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艺术创作与真实表现的完美统一

3、明星汤普森VS富豪罗姆尼

4、由《巴里·林登》折射库布里克的跨媒介影像重塑

5、浅谈故事片的纪录性元素和纪录片的故事性元素

6、《端午的鸭蛋》之“闲”说

7、根植于中国乡土诗学的电影剧作家

8、低成本高清升格拍摄策略分析

9、诗歌表现手法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启示和借鉴

10、巧借特写镜头,学习细节描写

11、沉浸式恐怖片的创新路径

12、影视摄影创作中特殊镜头的功能与运用

13、物华新貌,桂林有戏

14、张梓涵:沐浴光辉的背后

15、浅谈越战三部曲之《天与地》

16、摄影技术的发展和对当代社会的作用

17、抗日战争中升起的记者新星——黄钢

18、摄影作品——技术与技巧的关系

19、王小慧摄影作品的美学研究

20、摄像艺术在情境微课与自媒体创作中的实践

21、影视创作中摄影师对画面氛围的营造探究

22、东道主凝视作用研究———以新疆天山大峡谷为例

23、浅谈城市宣传片创新与实践

24、“决定性瞬间”理论带来的启示

25、河西走廊汉明长城的时代价值

26、青春题材的电影与电视电影之比较

27、好莱坞电影摄影艺术:传统与发展

28、数字影像奇观的艺术表现研究

29、试论如何更好地运用电视新闻摄影的镜头语言

30、论影视广告摄影技巧的应用

31、浅谈中职校园微电影的拍摄技巧

32、形式与内容:微电影中的明星表演研究

33、浅谈动画分镜头叙事中表演的运用

34、基于Sketchup下的景观漫游动画制作

35、to Kill or not to Kill——《刺客聂隐娘》赏析

36、时空艺术表现里的视觉节韵美

37、电视剧《伪装者》热播引发各方热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谍战剧

38、浅析影视画面的造型表现手段

39、“真实”与纪录片精神

40、论网络玄幻小说IP改编剧的误区:基于“跨媒介叙事”的视角

41、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银幕上的日本电影及其对中国电影观念的影响

42、纪录片纪实拍摄的真实表达

43、法国摄影师皮埃尔·洛姆专访

44、视觉艺术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影响

45、从图景到意境:《只有芸知道》的影像审美进化论

46、当代数字电影摄影镜头研究

47、电视编辑艺术性的把握探究

48、浅析婚礼微电影后期制作技巧

49、拓展•重构•守望

文学影视类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浅析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研究

3、企业共建项目式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影视后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4、浅谈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5、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6、影视后期制作的发展与教学

7、影视后期的制作与编辑技巧

8、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

9、项目教学法在数字影视后期制作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10、中职《影视后期制作》高效教学策略

11、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影视后期合成》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12、关于影视后期制作中的数字调色技术探讨

13、浅析学生影视后期制作能力的培养

14、怀柔区影视后期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之二:对策及数据分析

15、影视后期制作中AE文字的设计与应用

16、浅谈画面节奏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重要性

17、高校动画专业影视后期课程实施开发内化教学的研究

18、影视后期擦除在定格中的应用技巧

19、在影视后期技能训练中剪辑方法的思考与改进

20、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影视后期调色与合成实验 教学探讨

21、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

22、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运用初探

23、画面节奏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24、转场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25、新媒体时代下的影视后期制作

26、影视后期制作中剪辑艺术探讨

27、探索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的高效方法

28、特效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分析

29、浅谈任务驱动法在影视后期编辑教学中的应用

30、高职《影视后期编辑》课程项目化教学调整策略及方案

31、对数字媒体下的影视后期技术的研究

32、助力影视后期酷睿i9激活设计师创新能量

33、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分析

34、浅谈数字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

35、影视后期特效制作技术分析

36、影视后期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设计思路探索

37、影视后期制作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38、大专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影视后期剪辑教学中任务驱动法运用浅谈

39、对数字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应用的几点探讨

40、浅析技能大赛对《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

41、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的高效方法

42、浅谈高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改革

43、浅谈如何优化学校影视后期教学课程

44、浅析从软硬件发展看影视后期制作核心任务的变革

45、关于中职影视后期编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6、影视后期制作中数字技术的应用

47、数字影视后期剪辑编辑艺术

48、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的高效方法探究

49、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案例教学设计

上一篇:医学生暑期实践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大数据农业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