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声乐表演论文题目范文

2023-09-24

流行声乐表演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形体语言是声乐表演艺术的主要结构之一。表演者能否恰当地运用形体语言,将直接影响音乐作品及其作品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的表现力。因此,加强声乐表演艺术中形体语言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从形体语言的内涵、要求和原则等三个方面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形体语言;内涵;要求;原则

良好的形体基本功是声乐表演的基本条件,是表演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也决定了音乐作品及其主人公能否得到很好的诠释,从而增强作品的整体感染力。对此,对每个声乐表演者来说,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更加合理、全面地加强形体语言的培养与训练。

一、形体语言的内涵

形体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它是由人的身体不同部位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语言系统,比如面部表情的语言、手势语言、肢体语言等,它是长期在人们的交往交流中形成并固定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但是,这里的形体语言有别于聋哑人、警察等的专业语言。形体语言在舞台上承载了演唱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功能,“声行并茂”不但可以帮助歌唱者消除紧张情绪,令其更好地体会歌曲所应表达的真实内涵,有效地增强歌唱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可以帮助歌唱者对歌曲中不同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准确、形象地传递歌曲中的所包含的信息和情感,让欣赏者更加容易地接受和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全部思想和蕴含。

二、声乐表演对形体语言的要求

(一)对演唱姿势的要求

歌唱姿势对于声乐表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演唱姿势也是声乐表演中形体语言的基础。最常见的演唱姿势有站姿和坐姿,二者间又分别存在一些具体要求。如果是采取站姿,女歌者应当采取丁字式站立姿势,演唱的时候头要正、颈要立、背要直、脚跟要实,这些都是最为基本的要求;男歌者则一般采取正步式的站姿,面部表情要保持松弛自然,整个人要直立挺拔。如果是坐姿则需要歌唱演员保持身体的端正,背部不能靠着椅背,要尽量保证身体的直立,双腿可以平放在地上,也可以自然交叉。坐姿一般见于声乐练习或者声乐学习中,在正式的声乐表演中这种姿势出现得比较少。

(二)对步伐的要求

步伐是指歌者在舞台上表演中的走动。舞台上歌者在要以唱为主,一般很少有大量走动,但可以视演唱者对作品理解的需要增加一些适当的步伐,步伐可以在乐曲前奏、间奏,也可以在演唱中根据情感的需要走动,但要注意度,步伐不宜过大过于频繁,而应与歌曲的节奏保持一致。步伐的使用出来为作品的表达有作用之外,还有助于演唱者调整气息、缓解紧张的情绪、与观众更近的交流等。

(三)对手势的要求

手势不仅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声乐表演的形体语言,手势的有效控制也能够很好地起到表达情绪、渲染气氛的作用。常见的声乐表演的手势有“开”“合”“定”“引”“托”“错”这六种,不同的手势选择及手势间的搭配使用将能起到不同的情感表达与气氛渲染的作用。声乐演员首先要对曲目的特征及表演中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很好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表演手势。同时,在手势选择时要确保动作舒展而准确,动作的幅度自然而适中,动作的表意清晰而明确。这不仅能够让手势起到更好的传情达意的作用,也能够更好地体现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与内涵。

三、形体语言培养时应遵循的原则

(一)与作品风格特征一致

在培养声乐表演者的形体语言上有一些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首先应当保障的便是形体语言应当和作品风格在特征上保持一直。形体语言是为表达作品及人物的性格特征服务的,因此,演员所选用的肢体语言应当充分符合作品的风格特征,能够更好地传递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内涵,这样的肢体语言才是更为恰当的。想要做到这一点,在平时的形体语言训练中应当有意识地增强演员对作品风格的体验与感知能力。只有准确抓住音乐作品的风格才能够借助恰当的形体语言将其很好地诠释出来。

(二)姿势稳定,协调统一

保持姿势稳定,眼神、面部表情的配合与协调在声乐表演中非常重要。前者是为了保证发声中气息的储存与支持,并且能够保障共鸣的稳定协调而提出的,后者的提出则是为了增强声乐表演的说服力,能够让肢体语言的辅助使得作品的呈现更有感染力。

(三)形体语言要适度

保持形体语言的适度性也很重要,这同样是形体语言在培养时的一个基本原则。有些声乐表演者在诠释作品风格或者人物时往往倾向于将一些情感夸大,在肢体语言上也会非常夸张、不自然,这种表演方法其实并不可取。形体语言只是声乐表演中的辅助手段,它不应当占据主导地位,演员应当意识到这一点,透过自然而适度的形体语言更好地表达作品的特征。

总之,形体语言是声乐表演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表演者能否恰当地运用形体语言,将直接影响音乐作品及其作品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的表现力。随着我国声乐表演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形体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将在声乐演唱中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作为演唱者,要首先认识到形体语言的重要性,并加以搜集日常生活中的形体语言形式,然后从自身情况出发,最终找到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形体语言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晓行.论声乐表演艺术的形体语言[J].音乐时空,2014(21):88.

[2]黄志勇,陈皞.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形体艺术[J].艺术科技,2015(01):133.

[3]袁梦.论声乐表演艺术的形体语言[J].戏剧之家,2015(09):108.

[4]朱瑾.基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形体语言剖析[J].音乐时空,2015(08):120.

[5]毛佳.论形体语言在声乐演唱中的功能特点[J].大众文艺,2012(10):

5-6.

作者简介:许新静(1980—),女,甘肃兰州人,本科学历,甘肃省歌舞剧院唱队,研究方向:声乐。

流行声乐表演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声乐表演和情感表现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声乐表演只有做到歌唱演绎与情感表现的完美统一,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艺术。为了有效提高声乐表演者的情感表现能力,在演唱前必须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和情感基调,努力练习歌唱技巧,充分调用伴奏与舞台等辅助手段,培养声乐的想象能力,从而让声乐表演绽放个性之花,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关键词:声乐表演;情感表现;表现方法

声乐表演是一门文学、音乐与舞蹈等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艺术,集合了声乐的演唱、肢体动作的表演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不仅能够通过优美的音色和旋律,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盛宴,还能通过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导观众的心理活动,让观众更好地沉浸于声乐表演当中,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作为词曲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声乐表演者想要获得不同凡响的表演效果,就必须提高对声乐表演当中情感表现的重视程度,努力提高演唱水平,将词曲人倾注的情感完美地演绎出来,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诠释声乐表演的无限魅力。

1 声乐表演艺术的特征

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声乐表演艺术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思维特征、想象特征和情感特征,下文逐个进行分析。

1.1 声乐表演艺术的思维特征

声乐的演唱实质是歌唱者大脑对发声思维反映的过程,在思维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诸如“让我思考思考”“让我想一下”等歌唱发声思维的心理活动,从而表现出一种声乐表演艺术的思维特征。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无论是呼吸还是发声,无论是歌唱还是表演,大脑必须认真钻研思考,切忌盲目胡乱地去唱[1]。

著名演唱家鐘伟曾经在《用心去歌唱》这篇文章中指出用头脑歌唱的重要性,在对《王贵是个好后生》这首声乐作品进行深度剖析时,钟伟分别从创作思维、审美思维和艺术形象思维等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例如,《王贵是个好后生》的第一段歌词,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与父亲相依为命的香香的悲惨命运,以及革命者王贵出现在她生命中后,她产生的巨大变化。在演唱这一段时,演唱家钟伟主张充分发挥歌曲本身的说唱性与抒情性,向观众娓娓道来香香的悲惨身世和贫困生活。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在保持原有思维特征的基础上,声音的处理不追求鲜明的对照,情感上不追求戏剧化的渲染,确保音色的纯净度,保持歌唱的原本性质。正因为《王贵是个好后生》注重思维艺术的特征,在声乐表演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

1.2 声乐表演艺术的想象特征

声乐表演的想象特征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通过具体的表象来实现。所谓的表象,就是人们在生活中感知的事物在脑海中再现的映像。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这一帧帧温馨动人的画面,都是人们在脑海中呈现出的表象,这些表象在演唱者脑海中形成了直观的画面,就像是演唱者亲眼看到了这些景象一样,即使时过境迁,每当想起仍然历历在目。

歌唱的想象过程,就是表演者对表象进行加工处理后,形成新意象的过程。歌唱者在表现声乐艺术情感时,首先要对原表象进行加工,同时还要注意对新意象进行艺术处理。例如,后世演唱者都没有见过岳飞,但根据《满江红》这首宋词当中的“怒发冲冠”“仰天长啸”“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等意象,演唱者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岳飞的英雄形象,经过综合分析和加工再造,从而产生一个全新的历史人物形象。

1.3 声乐表演艺术的情感特征

声乐表演兼具音乐和文学这两种艺术功能,而情感表现恰好是音乐和文学共有的特征。声乐表演的情感,是演唱者对词曲创作者投射在歌曲当中的情感的二次创作,在唤起隐藏在歌曲当中的深层情感后,演唱者通过声音的力度和色彩、演唱的速度和节奏、表演的动作和表情等,将自己所领悟到的情感传达出来,使观众在欣赏声乐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3]。声乐表演艺术中情感的产生,与演唱者再创作时的情感冲动,以及观众对歌曲情感的领悟能力密不可分,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与情感有关的现象,便是声乐艺术的情感特征。

2 声乐表演与情感表现的关系

2.1 声乐表演是情感表现的载体

声乐艺术是情感表现的载体,可以把词曲人寄托在音符、歌词之间的深层情感因素彰显出来,然而必须注意的是,有情和传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词曲人是音乐作品的“父母”,对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作品了如指掌,知晓歌曲所隐含的情感,因此可以准确把握歌曲当中的情感内涵;而歌唱者则是音乐作品的“老师”,是音乐作品的情感演绎者。“父母”领入门,演绎靠“老师”,词曲人大多缺乏声乐表演技术,不能很好地表达出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还需要歌唱者充当情感表现的角色,因此才有了歌曲有情和歌唱传情的差异之分。由此可见,在对音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中,歌唱者以声传情,达到了在词曲人与观众之间搭建桥梁以传递音乐情感的目的,所以说声乐是情感内容等艺术表现形式得以呈现的重要载体。

2.2 情感表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声乐表演的优劣

与一般的物质性活动不同,声乐表演艺术活动可以在某个程度上引领观众进入全新的精神世界,实现情感共鸣[4]。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演唱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情感表现能力,将音乐作品中包含的词曲人的情感表现出来,赋予声乐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从而提升整个声乐表演的水平。相反,如果演唱者的情感表现能力较差,不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声乐表演就是不合格的。

2.3 声乐表演和情感表现相辅相成

声乐表演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艺术活动,其中包括声乐方面的操控和情感方面的表现,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都是为增强声乐表演艺术效果服务。一方面,演唱者通过日常练习不断扎实个人的声乐功底,在音色的调整、音量大小的把控、肢体动作的运用等方面收放自如,便可以在声乐表演中更好地配合情节发展表现情感变化,达到声情交融的美妙境界;另一方面,演唱者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投入充沛的感情,从而向观众完美地传达歌曲的原始情感,大大增强声乐表演的艺术效果,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有效提高声乐表演者情感表现能力的方法

3.1 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背景内容,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

音乐作品通常由曲谱和歌词组成,在创作的过程中,词曲人投入了丰富的情感,从而赋予了音乐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作曲人通过轻快欢乐的节奏或如泣如诉的旋律,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而填词人创作的歌词则具有较强的文学特性,人们可以通过歌词直接领悟到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曲谱与歌词的有机耦合,确立了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

在《东风破》的开头部分,曲谱运用古筝伴奏,营造出一种凄凄惨惨戚戚的氛围,而歌词“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则采用了拟人手法,将“离愁”具体化,为接下来突出主人公的孤独奠定情感基调,也为主人公对青梅竹马不可遏制的思念埋下伏笔。整首歌曲充满了离愁别绪和类似“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般的意境,是作曲人周杰伦的仿古小调曲风和填词人方文山借由古诗词入歌的想法一拍即合的杰作,古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形成了有机整体,打破了古诗与歌词分离的常规,开启了中国风的音乐年代。

因此,在声乐表演之前,演唱者不能停留在对歌词望文生义的阶段,唯有在深入挖掘音乐作品背景内容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填词人想要在歌曲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才能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根据意境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情感处理方式,向观众准确地传达出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词曲人内心的情感状态。

3.2 锻炼声乐艺术的歌唱思维,提高歌唱技巧水平

目前我国的声乐派别主要有两种——美声学派和民族学派,由于在语言规律方面存在差异,这两种学派在发音方式和吐字用气等方面也有着明显不同。美声学派的基本原则是立腔为先,立字为后。也就是说,演唱者先通过无字练习的方式,找准发音位置,然后让字头归于正确的发音位置上[5]。虽然在歌唱时都十分讲究咬字和吐字,但是两種学派在咬字吐字的清晰度和力度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美声学派讲究缩小吐字的技巧,特别是在高音环节,在子音渐轻渐弱阶段,要对其进行清脆结实的灵活处理,保证其唱法的规范性。例如,《我像雪花天上来》《大海啊我的故乡》等歌曲,在演唱的过程中应避免吐字不清的问题,在真假声混合阶段,尽可能多地释放共鸣。由于高低声部不同,嗓子的用法也因人而异,美声存在各式各样的唱法。

民族学派则侧重于对不同唱法技巧的掌握,为演唱各种派别的声乐作品能够正确发音提供保障,以便完美演绎声乐作品,使观众感同身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军营里飞来一只百灵鸟》《送我一枝玫瑰花》等歌曲,需要深入研究呼吸方式和发声位置,尽可能地呈现汉语的韵律之美,使观众在亲切的语言环境中更加深入地体会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

3.3 充分调用伴奏与舞台等辅助手段

声乐表演作品集合了温馨的歌词文字、优美的曲谱旋律、扣人心弦的伴奏节拍等音乐元素,其中音乐伴奏在营造意境、烘托气氛和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功效在以山水景象为主题的声乐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音乐伴奏,让观众如身临其境一般,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伴奏的旋律发生变化,观众的情感也会发生改变。伴奏不但能够帮助演唱者定音,而且能对演唱者理解歌曲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即使是同一首歌曲,如果伴奏风格不同,其情感变化和演绎方式也会截然不同。演唱者只有将歌曲的前奏、间奏以及和声部分安排得当,才能做到情景交融,将声乐作品蕴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舞台是演唱者向观众提供声乐表演的主要阵地,其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赏感受。演唱者不断积累舞台表演经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利于营造舞台表演的氛围,实现其对声乐作品的完美演绎。

3.4 培养声乐的想象能力,对曲调有切身的真实感受

声乐作品的曲谱是静态存在的,要想呈现出动态性的内涵,则需要演唱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握好声乐作品的曲调,对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实现对其情感内涵的充分理解。例如,装饰音在声乐作品中的应用,能够增强旋律的沉重感,为曲谱奠定悲伤的情感基调等。锻炼声乐想象能力,能够让演唱者对曲调产生真实感受,久而久之便对自身的精神情感产生深远的影响。

3.5 让声乐表演绽放个性之花

每个演唱者的审美观念、个人经历、性格特征以及演唱习惯都不一样,在演绎同一个声乐作品时,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和演绎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观众可以对同一个声乐作品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为声乐表演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供无限的可能。如果演唱者想要尽情演绎声乐作品,充分表露内心情感,必须在了解声乐作品的基础上,在声乐表演中充分释放自己的个性[6]。

总体来说,演唱者的内心情感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情感的萌芽。在充分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之后,演唱者便萌发了情感,为了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演唱者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才能更好地领悟声乐作品中更深层的情感。第二,情感的融入。演唱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加强文化积累,这样才能在表演中将自身情感与音乐情感融为一体,从而增强声乐作品的感染力。第三,情感的表现。经历情感萌芽和情感融入之后,演唱者便能够结合自身经历,对声乐作品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创作,在保证声乐作品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演,确保声乐表演艺术富有创新思维而又不失真。

4 结语

作为一门结合文学、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声乐表演需要同时具备思维、想象和情感等多种表现能力。在情感表现能力方面,演唱者需要在深入挖掘声乐作品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努力锻炼自身的发音技巧,充分发挥想象力,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给观众带来最佳的表演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骈.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表现分析[J].艺术评鉴,2021(16):64-66.

[2] 谢金灵.试析声乐表演中情感表现能力训练策略[J].当代音乐,2021(6):123-125.

[3] 刘丹.声乐表演中情感表现能力训练策略研究[J].黄河之声,2019(10):63.

[4] 李佩玉.论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表现[J].戏剧之家,2018(11):76.

[5] 姜敏.浅析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现[J].课程教育研究,2018(14):201-202.

[6] 江燕.声乐表演艺术的特性及情感表现方式[J].艺术品鉴,2018(5):141-142.

作者简介:贾舒宇(2000—),女,河南开封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声乐(美声)。

流行声乐表演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 要:声乐演唱是一种艺术创作,一般以作品的方式呈现给社会大众,而作品质量与创作者的艺术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声乐表演者艺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关乎着声乐演唱的效果。因此,分析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的概念与特征,探讨声乐演唱中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相互融合的路径,以提升声乐演唱的质量,给观众带来一场音乐盛宴。

关键词:声乐演唱;审美想象;情感表现

声乐演唱、审美想象、情感表现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声乐演唱需要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为支撑,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又需要通过声乐演唱展现给观众。因此,如何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呈现一场完美演出的关键,这就需要声乐演唱者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技巧与艺术修养,将自身的内在情感通过声乐演唱展现给观众,并在无形中向观众传递自己对音乐的看法,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声乐演唱者能够通过声乐作品有效地表达出自身的真情实感,而审美想象与情感表达二者的相互融合则可以提升声乐的表现效果。审美想象是创造独特的声乐风格、艺术环境的基础和前提。声乐演唱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来表达歌曲中所要表达的含义。为了确保表演效果,还必须仔细梳理声音与情感之间的联系,以表达出作品真实的情感。声乐中的审美想象和情感表达各有特点,都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才会有好的作品,因此即使是才华横溢的歌手,也需要在声乐作品中加入想象力。想象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塑造意识的心理过程,创作者应基于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体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审美想象可以应用于很多地方,比如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家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创作出新的、有创意的、富有想象力的新歌。

一、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的概念与特征

审美想象與情感表现并不属于物质范畴领域,要想搞清楚二者对声乐演奏的影响力度,最关键的就是要掌握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的本质特征,从而探寻二者之间的衔接点,使二者发挥最大价值,并共同服务于声乐演唱,向观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实现艺术创作的社会价值。

(一)审美想象的概念及特征

审美想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影像进行改造的过程。换言之,它是建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人脑有目的、有组织的改造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情境或艺术形象的过程,具有情感性、规律性、创造性等特征。

审美想象的情感性是指审美主体在展开想象时应以情感为导向,并以此来创造出符合自身审美需求的意境。在开展审美活动时,审美主体通过想象可以将审美需求与客体进行有效融合,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使得主体的情感通过客体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情感表现推动审美想象的过程是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审美想象的规律性揭示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万变不离其宗。审美想象必须建立在人脑对客体的客观影像上,可以说离开了这个影像,那么审美想象将无从谈起。比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任凭读者如何展开联想,他们都不会把哈姆雷特当作成吉思汗。由此可见,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审美想象也必须基于一定的客观规律。

审美想象的创造性是一种主观能动性。审美主体可以依据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素养,对客体进行不同程度的更新和改造,从而为客体注入新的灵魂与内涵。因此,审美主体的创造性、个性化特征越明显,则客体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就越显著,其意蕴也更耐人寻味。

(二)情感表现的概念及特征

情感是心理过程的一部分,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外在表现。在艺术领域,情感表现是指对美和艺术的主观认知,其特质就在于情感的抒发、碰撞、交流和融合。

情感表现注重向社会大众传递一种思想,即价值观。创作者将自身的情感融入作品,并通过艺术形式将其展现出来,是一种情感抒发和文化输出,并且在文化输出中很容易与文化接受者形成碰撞,在碰撞中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实现艺术创作的价值。

一般来说,审美想象有助于提高观众的审美感知能力。音乐会上完美的表演可以带给观众美感。因此,艺术家必须综合考虑影响各种视听效果的诸多因素,如通过各种乐器将音乐作品与不同主题相结合,提高听众的审美意识。同时,声乐演唱者可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在多个领域营造舞台氛围。

二、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对声乐演唱的积极作用

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的有机融合可以提升声乐演唱的质量,为观众呈现一场视听盛宴。审美在提高艺术表现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歌曲的艺术感知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实现的。因此,声乐演唱者不仅要注重审美想象和情感表达,而且还要保证舞台效果。每一首作品都具有不同的创作背景,所以声乐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必须运用审美想象力来更好地传播歌曲。在表演作品之前,声乐演唱者必须深入了解创作者在创作中的情感,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变化。声乐作品中的每个音符和旋律都具有特殊的含义,所以声乐演唱者只有深刻地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准确地表达声乐作品的情感,才能使表演更加完美。此外,声乐演唱者还应具备良好的文学技巧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从而完美地呈现声乐作品,更好地升华作品中的情感。

(一)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可以强化观众对作品的想象

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是对作品的二次创作,可以强化观众对作品的艺术想象。一方面,声乐演唱者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充分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与思想,并凭借自己的演奏经验和艺术技巧,为作品注入新的活力,赋予作品新的灵魂;另一方面,声乐演唱者应在演唱中将自己的情绪充分地表达出来,为观众营造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将观众带入声乐情境。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完美的结合可以为观众构建一种特殊的艺术情境,可以促使观众发散思维和丰富想象力,加深观众对作品的印象。

(二)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可以加深观众对作品的理解

声乐演唱的作品一般具有复杂的背景和丰富的内涵,而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可以加深观众对作品的理解,有利于提升观众的音乐素养和艺术欣赏水平。首先,声乐演唱者在演奏作品之前,通常会翻阅大量的资料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主旨大意和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其次,声乐演唱者应基于对作品的分析,将自身对作品的理解融入创作者的理念,最终形成自身对作品独特的理解。最后,声乐演唱者应以饱满的情绪来演绎作品,从而使作品更加立体化和具体化,使观众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创作意义,并从中获取有益于身心的精神财富。

(三)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可以提升演唱者的音乐技巧与艺术素养

声乐演唱者运用审美想象可以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使其与自身的嗓音条件完美匹配。在进行声乐演唱时,声乐演唱者应以完美的音乐技巧和充沛的情绪来呈现歌曲,这不仅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演唱经验,而且还能在积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技巧与艺术素养,有利于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适当借助演唱技巧

声乐演唱者如果想要准确地表达出声乐作品的艺术效果,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处理声音变化的能力。因此,声乐演唱者在学习声乐基础的同时,还需要掌握演唱技能和声音变化技巧,以充分提升声乐的艺术效果。

(五)正确地表达声乐作品的情感

声乐作品不仅可以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而且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从而实现声乐情感的完美表达。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对声音的运用与演唱者对呼吸的运用密切相关,因此声音与呼吸是相辅相成的。演唱者在音乐中必须注意呼吸,并进行相应的训练,以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

三、声乐演唱中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的路径

(一)发散思维与丰富想象力

首先,声乐演唱者在诠释作品时,必须全身心投入,发散思维与丰富想象力,将自己置身于作品的创作背景中,创建一个音乐艺术情境,顺利带领自己与观众融入音乐情境。其次,声乐演出的起承转合、强烈舒缓都属于音乐语言的一部分。声乐演唱者需要对音乐语言进行分析,形成自身对作品的独到见解,从而将观众带到更高范畴的艺术领域。

(二)充分把握作品的创作缘由,实现作品“灵”与“肉”的融合

声乐作品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任何一首声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创作缘由,所以声乐演唱者必须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使得演唱可以实现“灵”与“肉”的融合。例如,张千一在创作《青藏高原》时,虽然没有亲自领略西藏的风光,但是当他看完电视剧《天路》的剧本和相关资料后,源于对西藏的向往与欣喜,产生了音乐创作的灵感与冲动,最终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青藏高原》,吸引了众多歌唱家对它进行翻唱。声乐演唱者在翻唱《青藏高原》时,不仅需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还需要了解西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风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张一千创作时的动机,明白作品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从而真正地与作品产生共鸣,在演唱第一句“呀拉索,哎”时就将观众带入音乐情境,带领观众一起领略西藏的美好风光,并完美地诠释这首歌。

(三)巧妙运用音乐技巧与音色特质

声乐演唱者的音色特质与音乐技巧不同,所能诠释的音乐作品种类也不一样,带给观众的音乐体验也有所不同。声乐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深厚的歌唱功底,而且还需要巧妙运用音色特质与技巧来驾驭不同類型的作品。比如,在演唱一些比较舒缓的情歌时,演唱者要注意让自己的呼吸放轻松,节奏放缓慢,准确起音、稳定发挥,并融入自身的情感,以完美地诠释作品想要传达的含义。再比如,张韶涵版本的民谣作品《阿刁》的音域跨度较大,对演唱者的音乐技巧和音乐特质要求较高,所以演唱者应该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对作品进行改编和二次创作,同时还不能忘记作品本身想要表达的内涵:甘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凡的溃败。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应该唱出一种生命力,向观众传达一种即使命运多舛,但也要笑着迎接所有的苦难,直到一抹阳光照耀在自己身上的观念。

(四)控制好情感变化

一般来说,声乐演唱者主要通过改变表情、动作和呼吸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迅速地把观众带到歌曲的氛围中,让观众感受他们感情的变化。同时,声乐演唱者的肢体动作也会影响演出效果。在演唱过程中。如果演唱者的声乐演唱者的肢体动作过多,则会引起自己的不适;如果演唱者肢体动作稍微调整了一下,则演唱的声音也会发生改变,音乐的效果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五)用音色来抒发情感

众所周知,声乐演唱的重点是表达感情。声乐演唱者可以通过动作、表情和音色来最大化地表达作品蕴含的情感。其中,音色对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良好的声乐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声乐演唱者应根据作品的中心思想来科学合理地选择音色,并不断地调整音色,以保证观众的审美享受。

(六)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

在声乐演唱时,声乐演唱者必须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变化。音乐创作的核心是情感,虽然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是不同的,但情感可以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同时,声乐演唱者还应具备良好的文化能力,可以更好、更有效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全面、更仔细地把握作品的本质和情感基调。

四、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对声乐演唱是十分重要的。声乐演唱对演奏者本身的音乐修养与技巧要求非常高,所以声乐演唱者要基于作品展开审美想象,拓宽作品的广度和深度,营造出富有内涵且深邃的艺术情境,从而在进行声乐演唱时可以完全释放自己的情感,并通过作品向观众传递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最大限度地感染在场的观众,为这场声乐演唱拉下完美的序幕。此外,声乐演唱者还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的音色,吸收作品的中心思想,从而加强声乐表演的情感表达。审美想象有助于提高声乐演唱者的审美能力和表演水平。因此,声乐演唱者必须了解创作者想要表达何种情感,从而更好地实现审美想象和情感表达,并通过各种音乐技巧加深对歌曲的理解,使观众能够欣赏到更加完美的艺术。

参考文献:

[1]赵瑞英.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J].黄河之声,2018(20):35.

[2]万雨萱.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J].黄河之声,2018(21):40.

[3]陶雅娟.对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分析[J].才智,2019(8):216.

[4]毛淑颢.情感表现和审美想象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31):217.

[5]贺然.对情感表现和审美想象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J].艺术评鉴,2018(2):72-74.

[6]胡剑.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J].北方音乐,2017(23):61.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

流行声乐表演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摘要】从古至今,中国的文艺体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在变革中完善。文化艺术的繁荣也带动了民族声乐的发展。在新的时期,对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丰富民族声乐教学的内容,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将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引入歌剧表演。歌剧表演相比于其他的音乐表演形式,内容更加的丰富,服饰也更加的具有特色,若是能够将二者完整的结合起来,就能够帮助学生们加深印象,掌握更多的民族声乐技巧。本篇文章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浅谈歌剧表演对民族声乐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歌剧;表演;民族声乐;教学;促进作用;研究

我们国家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的长河的国度,地域辽阔且人口众多,经过几千年历史的孕育,我们国家的各个民族的人民留下了许多非常宝贵的遗产,构成了我国最丰富的精神文化。大体上来说,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它包括一些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以及民歌演唱,同时它还包括一些新形势下的民歌、歌剧的演唱以及西洋民族唱法。所以我国民族声乐的种类比较多,风格也大不相同。但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民族声乐艺术,只是民族唱法中的一种歌唱形式。民族声乐不仅能够继承传统的声乐民间声乐的唱法,又可以继承民歌的唱法,民族声乐就是将西洋唱法以及我国传统的唱法相互结合,进行融汇贯通。民族声乐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其中,专业化、高水平的歌剧表演是民族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合理的将民族声乐教學与歌剧表演艺术衔接起来,有利于创新民族歌剧演唱技巧,提升民族声乐教学效率。

一、歌剧表演是对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

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积淀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现代的民族声乐艺术是由我国传统的声乐技术发展演变而来的,是对传统的声乐艺术的继承。通过对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以及对我国古代戏曲的研究,能够看出,现代的民族声乐就是来自于传统的戏曲表演,但是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在某种程度上,它们还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但是在某些方面又不尽相同。比如,民族歌剧在表演的过程中注重的是整个故事的演绎,而民族声乐在演唱的过程中,是通过乐曲来表现内心的思想感情。将歌剧表演融合到民族声乐的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去理解民族声乐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们民族声乐的表演能力。歌剧的表演是对民族声乐艺术的一种继承,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融入歌剧的表演,有利于提高现代人对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能力,从而更好地去展现民族声乐的魅力。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传授一些歌剧表演的知识,能够十分有效地促进学生们去借鉴传统的戏曲表演,加深对民族声乐知识的理解,在表演的过程中,更好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二、歌剧表演促进学生们学习民族声乐的能力

在现代民族声乐的教学中,添加歌剧表演,能够十分有效地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效果。因为歌剧表演具有十分强的表演性,所以在表演的过程中必须要将角色的特点表现地更加精准,同时也需要演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歌剧的表演也不是一个人的表演,需要随时将声部进行转换,使每个角色之间的衔接恰到好处,这样才不会显得突兀,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完美地展现出歌剧魅力。在声乐教学中,添加歌剧表演,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看民族声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能让学生们体会到重声、和声以及一些专业性的声乐技巧是如何处理的。同时学生们可以用心感受到歌剧所描绘的故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进行声乐表演时,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一来,就可以不断地完善学生们对声乐的表现能力。

三、歌剧表演可以促进学生释放情感

歌剧表演可以促进学生释放情感,音乐的灵魂就是情感的表达。通过观察来,在我国绝大多数的老师只将一些声乐的专业知识以及演奏的一些技巧传授给了学生,而很少让学生们去体会音乐所要表达出的情感。这样出来的学生在演奏技巧上绝对没有问题,但是演奏出来的声乐就有些机械化了,一旦变得机械化,音乐就不再是音乐了,没有融入思想感情,就不能吸引观众。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入歌剧表演,有利于表现出现代民族声乐的灵魂。

四、通过歌剧表演来提高民族声乐的教学水平

我国的歌剧表演一般都是将民歌和传统的戏曲表演相结合,把歌剧里面的人物与传统的民族戏曲融合在一起。在声乐课的教学中,歌剧表演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的声乐表演有很大的帮助,在表演声乐时,可以丰富学生们声乐的表演能力。在进行民族声乐课的教学时,添加歌剧表演内容,这无疑对民族声乐教学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促进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在民族声乐艺术的教学中,增设歌剧表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声乐技巧的掌握、对情感的体验以及在舞台上的表演技巧。在今天的社会形势下,有很多的学生不能够充分地了解传统的民间音乐的知识,也认识不上去我国的歌剧表演,对歌剧的兴趣也比较少。导致我国民族歌剧发展不够迅速。因此,教师们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经常在教学的过程中播放一些我国传统的民间歌剧,为学生创造一些表演的条件,不仅能够从中发现学生们所存在的不足,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声乐技能,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们对民族声乐的兴趣爱好。

五、结束语

虽然在表面上歌剧表演以及民族声乐没有多大的关系,概念也不尽相同。但是在某程度上,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歌剧表演是对民族声乐的一种继承,相对于民族声乐,歌剧表演的内容及表演方式更加丰富,具有较高的表演性。如果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将民族歌剧真正融入其中,将为我国的歌剧表演以及民族声乐的教学带来新的发展的动力,将会培养更多民族声乐方面的人才,更进一步地加深歌剧表演和民族声乐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栗婷.基于新时期下的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分析[J].戏剧之家,2016(24).

[2]蒙玲玲.“自然歌唱”理念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实施的必要性[J].音乐创作,2016(04).

[3]张塘林.刍议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2).

流行声乐表演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视唱练耳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视唱指的是演唱自己所看到的乐谱,声乐表演者需要熟练掌握各种谱表,准确表达音高、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练耳指的是记录自己所听到的音乐,这对声乐表演者的听觉要求较高,需要具有对和声、结构、声部等音乐要素的听觉识别能力。本文就视唱练耳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提出视唱练耳训练的方法。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各个艺术之间都是相互交流且影响的,可以通过自然深化,逐步超越自己的范畴。视唱练耳、声乐表演在音乐艺术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两者看似毫不相关,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

视唱与歌唱都需要通过唱的方式体现,但其也是有差别的。视唱是一项对演唱者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训练,通过系统的视唱训练,可以很快地把乐谱符号转变为真正的音乐。而歌唱是指演唱者借助声带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不用于日常交流,仅用于抒情和艺术的表达。如果将视唱训练与声乐表演进行结合,必然能够加深声乐表演艺术的底蕴、提高声乐表演艺术的质量。

一、视唱练耳的概述

视唱练耳是打开音乐大门的一把钥匙,欧洲中世纪时期就已经有人开始研究视唱练耳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视唱练耳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走进了音乐院校,成为所有音乐学习者的必修课程。

视唱练耳有两个名字,一个是solfeggio,另一个是sight singing and ear training,意思是演唱自己所看到的乐谱、记录自己听到的音乐,可以将其理解为音乐中的口语听力课程。

视唱练耳训练可以提高音乐学习者的听觉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听觉能力包括听觉的准确性(内心听覺的清晰)、听觉的习惯(发现声音)、听觉思维(如何处理和判断听到的声音)、听觉注意力和协调力,以及对音高、节奏节拍、和声、结构、声部等音乐要素的识别能力等;音乐审美能力包括声音标准的建立、音乐听觉积累、对于声音品质的观察和判断、对于声音细微差别的敏感和矫正能力等。

视唱练耳训练可以帮助声乐表演者找到声音的目标和方向、理解音乐组织、培养演唱习惯。由于注重方法和思维的训练,声乐表演者通常能够快速、有效地改善演唱中出现的问题,提高音乐学习的效率。声乐表演者的视唱练耳能力会直接影响整个声乐表演的效果。

二、视唱练耳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

视唱练耳是声乐表演艺术的基础。视唱和歌唱都需要用唱的方式来表达乐谱中的情感。下文从独唱、合唱以及声乐表演者能力角度阐述视唱练耳的重要性。

(一)视唱练耳在独唱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

视唱练耳可以对内心听觉进行培养,便于声乐表演者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比如,独唱类声乐作品中包含近远关系转调的创作手法,如果声乐表演者无法感受到调性的对比,即使音准正确,也很难演唱出整个音乐的调性色彩。反之,如果在日常采用转调视唱曲的方式进行练习,必然可以提升声乐表演者在演唱中对各种调性转换的适应能力。

对于一些国外的声乐作品,其本身的调性转换就比较多,初学者很难掌握调性的变化,加上舞台表演时会有紧张情绪,这些因素会影响整个作品的发挥。还有些作品本身的音程关系并没有直接的提示,需要声乐表演者依靠听觉寻找音与音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伴奏声部只有和声织体,并不附有旋律,声乐表演者需要通过和声以及旋律的走向来正确表达音乐。由此可见,视唱练耳在独唱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

(二)视唱练耳在合唱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

合唱是声乐表演艺术的一种形式,是纵横交错的艺术,也是和声的艺术。合唱类的曲目通常会有千变万化的音响效果,比如,合唱类曲目中有不同的和弦,如果在合唱的过程中声部未演唱好,整个和弦的性质必然会出现变化,导致和声出现错误。

作为一个优秀的合唱成员,想要展现完美的合唱作品,就需要了解各个声部,包括声部层次的变化、如何进行等。

如果是无伴奏的合唱,每个合唱成员都需要具备较强的视唱练耳能力,在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还要听好其他同伴的声部,与之积极配合。显而易见,视唱练耳会直接影响合唱声乐表演艺术的效果。

(三)视唱练耳对声乐表演者的能力、表演质量的重要性

从声乐表演者个人以及表演的结果来看,视唱练耳的作用也是不能忽略的。视唱练耳体现了声乐表演者看谱识曲的能力,是声乐表演者扎实功底的体现。如果声乐表演者的视唱练耳能力较差,无论是独唱还是合唱,都很难展现较好的效果,表演的质量也会下降。

在整个声乐表演艺术中,视唱练耳就像是灯塔,指引着声乐表演者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视唱练耳可以保证整个声乐表演艺术更具有技巧性、和谐性,展现艺术之灵魂、演唱之精炼、表演者之素养。

三、声乐表演者视唱练耳训练的方法

(一)提高声乐表演者的节奏感

在音乐中,节奏是灵魂,也是视唱练耳训练要素之一。节奏可以对音乐进行组织,比如,强弱等有序的排列,让观众跟随音乐前行。若缺乏节奏感,整个音乐就会杂乱无序。

在视唱练耳训练中,节奏是一个独立的训练单元。很多节奏练习看起来和视唱一样,但其实并不是要求唱的,而是要读出来。教师可以以音响为例,通过听、唱的方式让声乐表演者对节奏、节拍进行感受;也可以采用一些具有典型节奏或者有速度变化的作品进行针对性训练,让声乐表演者感知节奏的律动与变化,培养敏锐的音乐感知力。

(二)提高声乐表演者的音准

音准是声乐表演中较为重要的要素,是指在进行器乐演奏和演唱过程中所发的音高,能与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在歌唱过程中,声乐表演者的音准要与器乐演奏者相互配合,同时还要具备敏锐的听觉能力和矫正能力。在训练音准时,可以通过强化练耳的方式,达到对音准的精确把控。

(三)提高声乐表演者的听觉能力

在整个声乐表演中,听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听觉可以及时感知音乐整体的风格,对音色、音准等进行把控。不是所有的声乐表演者都有较好的听觉能力,这也是有些声乐表演者在演唱时出错的原因。因此,声乐表演者需要多进行听觉练习,通过听不同歌曲,对音高、音程、和弦、节奏、旋律、音色等进行判别并模仿,进而提高听觉能力。

四、结语

在整个声乐表演艺术中,视唱练耳是非常重要的,会影响声乐表演者的表演质量和表演效果。因此,作为声乐表演者,在日常生活应该加强对视唱练耳的训练,通过对节奏感、音准以及听觉能力等的训练,提高自己的声乐表演技巧。同时,声乐表演者要注重表情以及情感的抒发,以不断提升艺术表演的效果。

(西安音乐学院)

作者简介:代琳(1988-),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考级委员会评委,受聘于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全国音乐教师资格认证”培训课程授课教师;获得“英皇考级(ABRSM)乐理&听力测试”教师资格认证;获得中央音乐学院“合唱指挥”教师资格认证;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人才培养项目”资助,公派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进修,研究方向:音乐学(视唱练耳)。

流行声乐表演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优美的歌声是心理活动灵敏指挥歌唱发声器官在生理上作出反应的音响效果。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 人们比较重视的往往只是歌唱的各种技巧, 却忽视心理因素对演唱和教学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从心理学角度透析声乐心理, 分析声乐心理的产生及作用、存在与影响, 用理论指导实践, 从而使歌者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发扬。音乐是最富有感情的艺术, 是以声传情, 以情感人的艺术。

歌唱的主体本身的素质对声乐艺术的反映和影响。

首先是一个人的性格, 可分类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性格的人性情开朗、活泼、善交际, 比较乐观, 在舞台能自如、放松的演唱, 情绪不容易受到影响, 超出平时训练的水平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而内向型性格的人一般重视主观世界, 比较拘谨和害羞, 比较重视外界的评价, 因此在演唱时紧张度较高, 这样一来, 演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自身也会因此产生挫败感。一个人的性格形成30%是先天基因、剩下的7 0%是由自幼成长的环境、教育程度个方面影响的。所以歌者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 要积极而乐观的做出选择和自我的提升, 改变内向性格带来的负面影响。

情感和情绪, 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发声、演唱。当正要演出的歌唱者得情绪和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相左, 却没有极好的素质及时调整的话就会收到这特殊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和支配。歌唱演出可以说是歌曲作品的再创作或是二度创作。比如:作品要表达的是喜信息, 传递喜感。而演唱者在演出的时候正当极为哀伤的话, 这时候进行二度创作就多少会给作品蒙上哀伤的气氛。在这个时候, 如果是心理素质和演出功底极好的演员或歌唱者就能做出自我的调整, 直到自己的情绪符合整个演出的场景。

有意识的培养心理素质, 必须要和歌唱的技能培养同步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指:性格方面、情绪方面和临场发挥三个方面。

性格方面:首先, 可以明显的看到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的要更有利歌唱者的演出, 因内向型性格的人过份重视主观世界, 在同外界接触中, 往往缺乏自信比较孤僻害羞, 由于性格上的紧张趋势, 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在演出的环境下不容易放松, 导致怯场。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作为一个演唱者, 应该努力做到性情开朗, 性格活泼, 善于交际。走出自我中心的主观世界, 客观的看待大形势和自身, 勇敢面对艺术展现的舞台。看淡个人的利益得失, 迎面而来的鲜花掌声也好、批评贬低也好, 只是艺术道路成长的一个台阶。

情绪:情绪上带来心境和歌曲、艺术作品不一致的感情倾向时所要做出的调整。一个歌唱者怎么在顷刻间融入到作品的感情里去, 这在于歌唱者本身的文学素质, 要求演唱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和表达歌曲内容。多读书、诗歌、散文小说, 学习欣赏美术作品等, 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这样歌唱才能把作品中的情意表现出来。当歌唱者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就能很快的进入到作品的角色中去, 再者, 就是要对自己所要演出的作品做充足的准备工作。比如了解作品的作者资料、作品的背景、写作背景, 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每个作品拿到手不要急于把她唱出来, 多朗读几遍歌词, 充分了解歌曲要讲述的事情。当歌唱者把作品理解透彻, 与歌曲融为一体时, 就能更深层次的进入二度艺术创作的过程。也要重视情绪变化对演出的影响。根据音乐心理学家威尔逊的研究, 歌唱者得情绪变化强度还与声部的类型有关的。

临场发挥:临场发挥和应付突发情况的应变和准备, 很多人面对舞台始终有怯场的现象, 除了增强自信心外, 还要多做练习, 在平时尽可能的多参与舞台的实践活动, 例如小型汇报会和演唱会, 体会舞台感和驾驭自己的能力。参加小型演出活动, 较为轻松的气氛和快乐松弛的环境会缓解表演者的紧张情绪。上台前, 要把演出的作品在心里默唱, 找到平时练习熟悉的感觉, 这样的松弛不仅有利于表演, 更有利于发音器官的生理机能自由活动, 而不会因心理紧张造成僵化、呆滞的状态, 以至破坏声音自然流畅的表现。

站在舞台上面对下面的评审委和专业人士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了, 不要把台下的评委和专业人士看做来挑刺的检查者, 当做朋友坦然面对。演出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突发的情况:例如, 钢琴伴奏出问题, 灯光、音响临时不出现状况, 甚至是观众席上出现意外情况, 这时候千万不要自己慌乱, 不知所措, 自乱阵脚, 此时更需要沉着的心态, 不然就会带来更尴尬的场面。面对这种情况要在最快时间做到冷静和放松, 落落大方的台风, 上下台的步态以及演唱中有较长的过门间隙时台上的表情感觉都要与乐曲表现的内容相吻合。这些过门和突发情况没处理好, 忘词跑调、高音唱破等, 形成恐惧, 影响演出效果。要把注意力和兴趣投放到表演的过程中去, 生动地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 可使声乐作品的魅力得以充分的展现, 是“有灵魂”、“有血肉”, 能“号召人”、“吸引人”、“感化人”、“打动人”的歌唱。歌唱演出成功与否和个人的歌唱技能成正比关系。歌唱技能包括歌唱技巧和歌唱心理。歌唱技能在形成过程中从心理到生理一些列理解、掌握、熟悉的过程, 其本质是心理调控结果。歌唱者在大量的巩固练习与反复歌唱实践中, 通过记忆、联想, 以及触类旁通的积累, 丰富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在学习过程中, 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不断利用情感激励机制建立百折不饶的意志, 建立良好的心理机制, 通过正确的心理调控, 逐步掌握歌唱发声的科学方法, 从而迈向成功的目标。

摘要: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对歌唱主体而言是歌唱者内心的情感、认识、需求;以歌曲为载体的一种表达、抒解、信息的输出。作为一门综合艺术, 它通过人的思想感情, 利用声学上的各种技能和技巧而获得的。是将自身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认知, 通过想象、思维与创作升华的心理体验过程。一首歌曲演出的好坏, 除了技术和生理上的因素外, 主要的是心理素质, 声乐心理与歌唱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培养在歌唱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声乐教学中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把声乐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完成声乐的艺术创作。

关键词:声乐表演,心理素质,教学,情绪

参考文献

[1] 格林.威尔逊[著].表演艺术心理学[M].上海艺术出版社, 1989.

[2] 刘大巍, 黄常虹.声乐教程 (1) 理论、教学与训练[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老年痴呆患者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有关体适能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