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境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范文

2024-01-07

文学意境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就摄影与意境,情与景——意境的基本结构,以及摄影意境的审美效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作为摄影教师还应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时代意境,并到生活中去寻求艺术之源。

关键词:意境;审美;摄影

意境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古典美学范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体现。摄影意境是摄影家依据自己特定的思想情感、品格特性、性情特征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且通过摄影艺术(不同焦距的镜头、大小景深、冷暖色彩、各类线条、物体质感等)把自己的意念渗透到被摄景物之中,从而再通过摄影艺术作品表现出自然景物的形体特征,进而使作品具有现实审美意义,最终达到与观赏者共鸣的效果。

1 摄影与意境

意境的美学内容,始见于中国曲古诗词,而后逐渐扩展。现在,“意境”这个概念已经被用得相当普遍了。正如文艺美学家胡经之所言:“艺术实践的结果证实了:绘画、摄影等造型艺术可以创造意境,音乐、舞蹈等抒情艺术也能创造意境。戏曲、小说、电影等综合了抒情、叙事、戏剧因素的艺术可以创造意境,接近于实用艺术的园林也未尝不能创造意境。这里意境作为艺术本体,已经深入各门艺术中,成为各种艺术的一种内在结构和意蕴……”尽管各种艺术有各自的艺术规律,但也有共同规律。从一定意义上讲,意境已经成为我国各类艺术共同的美学范畴。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文学家刘半农就在他的摄影专著《半农谈影》中明确提出摄影意境问题,而郎静山也在他的“集锦摄影”中运用和体现了艺术意境。

当然,各种艺术都须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去创造意境。就摄影而言,它源自西方,而且是以现代科技手段来反映生活的,同时它的门类众多,虽然同为摄影,但它们各自的品种不同、体裁不同、用途不同、社会价值不同、作者的拍摄用意及表现技法也都不一样,因此对每类摄影是否都有创造意境的必要,或者说都适宜于创造意境,那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美学家宗白华也认为,创造意境要“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心灵的反映……”这样看来,创造摄影意境的题材领域还是比较广的,因为意境既表现宇宙生机,也表现人生境界。

2 情与景——意境的基本结构

情与景是意境内在的基本结构,是构成意境的重要因素。人们说起意境问题,谈论的中心往往就是“情景交融”,有的甚至把它当作意境的同义语。从哲学意义上讲,情景二元是意境内在的主要矛盾,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情与景是既矛盾而又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我们创造摄影意境就是要协调好情与景的矛盾关系。协调得好,景中寓情,情中含景,则意境生;协调不好,情与景格格不入,两相抵悟,则无意境可言。

然而,要真正做到情与景水乳交融,浑然天成,首先须要处理好以下两点:一是对“情”的提炼与升华,二是对“景”的迁想与情化。所说对“情”的提炼与升华,就是要对“日常生活情感”进行过滤、提炼、净化,从而升华为“审美情感”。所谓“日常生活情感”,大体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某种感性现象所引起的情感或情绪冲动。

3 摄影意境的审美效果

在摄影意境表现中,所产生的“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的审美意境,是获得良好审美效果的必备条件。摄影在带给大众“沁人心脾”“豁人耳目”审美愉悦的同时,也带给了大众内蕴持久、灵深远阔的审美效果。

3.1 内蕴持久的审美效果

一幅充分体现意境的优秀摄影作品,具有内蕴持久的审美效果。内蕴持久是指所内含艺术魅力是长久的,就像中国文学史上《唐诗》一样经过千年来,含蕴隽永,魅力持久。至今仍能给人们以很高的艺术享受。从摄影的角度来看,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摄影作品,都具有意境的内蕴,其艺术魅力都内蕴持久。

摄影作品意境所产生的内蕴持久的审美情感,体现着摄影作品对读者具有长久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这一点在新闻摄影之中尤其突出。首先体现的是新闻摄影意境的真实与新颖特征,再融合其他意境特征塑造典型事件、典型人物,达到画面表现形式的内容、形式、意境的统一,此时所产生的意境立刻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深深地吸引住受众的视觉,唤醒和激发受众的真实情感,使该新闻摄影作品成为舆论的中心、关注的焦点。

3.2 灵深远阔审美空间

灵深远阔要作为空灵的深远而又宽阔空间来理解。摄影意境表现的产生过程,是由人的意识所产生的丰富审美想象空间和审美意象所构成的。这种审美空间是双向的,它是在摄影者及受众的思维意识中形成的广阔审美空间。对摄影意境的审美空间应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即局部性、整体性、透明性。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新闻摄影意境的深远审美空间。

摄影意境审美空间的局部性,是指在深远而又宽阔空间里存在着无数个局部的空间。由摄影者选择最具有意境表现性的审美空间加以应用,并和受众的思维在这空间里相遇,形成沟通空间。对审美空间即空灵的直接理解就是在摄影形式表现中留有空白,局部空白对画面的表现形式是极为重要的,在中国画里叫“计白当黑”,是利用空白让人产生想象与联想,来补充其空间。

审美空间的整体性。是从整体上来考虑审美空间的。一方面体现在人的思维里对审美空间整体性的思维,是立体的、无边的“无极之境”(庄子语),而且存在着深度、高度、宽度。这个空间是摄影者产生灵气的空间,灵气在这个空间里运动,是摄影者在深远而又宽阔的空间里产生着审美想象,即指对摄影意境的审美想象是不受空间限制的。因而审美想象是更广阔的、拓展的空间,这也是人类的宇宙观的体现。

空灵透明性是空灵深层的体现。刘熙载认为:“无一语及于事实,而言外无穷”,(刘熙载:《艺概·诗曲概》)表面空灵不是空旷无物的,而是包含了無穷的景物,无穷的意境,层层呈现,清澄透彻。形成了一种含蓄的透明。因而摄影意境也需要的一种含蓄美的体现,能清澄透彻地形成摄影意境的艺术魅力。空灵透明性在摄影意境的体现中,主要是指表现新闻事件与典型性的透明性。对拍摄事件与典型性的选择应透明清澄地理解透彻,要在全方位的空间里展开调查。

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摄影教师,在新时代的艺术形式高速发展下还应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时代意境,并到生活中去寻求艺术之源。一是关于意境的时代性问题。“意境”是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意境也须随之而不断丰富、充实新的因素。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正处于新的变化之中。摄影家也应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时代意境。二是生活是艺术之源。意境当然是源于生活。上面在谈到情景交融的具体过程中,情起主导作用,但归根结底,情还是来自于生活的触动,所谓触景而生情。所以要明确意境的创造,毕竟是先“外师造化”,而后才是“中得心源”,这两点也是指导我们创造摄影意境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宗寿,彭国平.大学摄影基础教程(第三版)[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

[2]罗琳.摄影基础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3]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文学意境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戏剧, 指以语言、动作, 舞蹈, 音乐, 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 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导演指的是在戏剧演出、影视制作团队中, 整合全部艺术元素的艺术生产负责人。导演艺术是以文学剧本为依据, 以演员表演为主体, 运用和组织各种艺术手段, 在舞台上进行综合的二度创造的艺术创作活动。其主旨在于把文学性剧本内容转化为活生生演出形象, 使之和谐、统一、风格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戏剧导演是一个贯穿的完整过程, 从剧本的阅读、演员的选择与合作, 到舞台空间、服装化妆、灯光等的设计, 都是导演工作的组成部分。导演工作的具体进程, 包括前期的案头工作, 如总体构思 (演出现实意义、演出立意的形象种子等) , 处理原则 (如关于体裁、风格等) , 舞台美术的总体样式以及分析剧本、分析人物和人物行动等。进入排演阶段, 即是与演员合作塑造人物形象是体现导演艺术的主要一环。务必使各项艺术因素能融合、和谐、统一, 创造出一台完整、完美的戏剧演出形象。

2 文学意境

所谓“意”, 指思想感情, 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 是“情化的理”, 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所描写的具体景物, 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 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人工艺术境界。

戏剧导演的专业教学统称“导表演实践课”, 但是在课程表里面是看不见这样叫法的这门课程, 因为它被拆分为三个阶段:导表演基础、导演创作、导演艺术。除“导演艺术”仅仅只是学生一个毕业作品的体现之外, 其他的“导演创作” (包括“话剧片段”和“戏曲片段”训练) 和“导表演基础”都包括几块内容, 尤其是“导表演基础”它包括7个小品的综合训练:“观察生活小品”、“诗词意境小品”、“事件小品”、“画面小品”、“音乐音响诗词意境小品”、“戏曲单人小品”、“戏曲综合小品”。“导表演基础”和“导演创作、导演艺术”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是将导演学中各种元素量化, 让学生从每一个元素中体验戏剧创作过程和导演在这个创作中必须把握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完成这所有的训练时会有4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这就是—“音乐音响诗词意境小品”—“戏曲综合小品”—。那么文学意境练习包括了“音乐音响诗词意境小品”, “戏曲综合小品”, “话剧片段”。

3 戏剧导演专业如何进行文学意境练习

文学意境的练习是成为一名戏剧导演的重要学习阶段, 那么如何练习才能得到提高。

首先, 要运用创新思维。导演可以突破剧本的约束, 多角度, 多形式去挖掘在剧本中蕴涵的但未表达出来的主题思想。在今天的现实题材创作中仍然需要突破各种旧的和新的模式思维, 我们需要创作中的“个性”或者说“独特性”或者说“不同寻常”, 如舞剧《红楼梦》将中国经典文学名著首次以舞蹈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楚剧《三月茶香》剧目在保持楚剧艺术风格的基础上, 揉合音乐剧、舞蹈的元素, 拓展戏曲表演手法;川剧《易胆大》更是将现代的声、光、电融入现场, 丰富剧情。众多古老的剧种也在不断的创新中, 焕发出新的活力。

其次, 坚持以演员为中心, 学会借助其他元素。导演是要通过把握整体, 总体的效果和全局, 也就是说要有一个统一的导演构思来指挥。而且主要艺术的表现手段就是表演, 也就是要以表演为中心。这是无法代替的事实, 舞台上要靠的是演员的表演, 整个演出的命运最终掌握在演员的手中, 因此导演还要不断地调动他们的创作积极性, 这样从而使每个演员的表演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加体现出“演员是导演的重要表现媒介”。戏剧是个行动的艺术, 直接体现“行动”的是演员, 所以演员的表演艺术是戏剧二度创作的主体。如歌剧到舞剧《白毛女》“喜儿”的扮演者田华将自已在农村度过的苦难经历很好地融进了角色中, 真实而细腻地表演出了喜儿的痛苦、仇恨与欢乐, 从而出色地塑造了一个苦大仇深、朴实、善良而又富有斗争精神的农村姑娘的形象。陈强把黄世仁演得十分逼真。扮演的反派人物善于从生活出发, 探索反面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独特个性, 揣摩角色的心里活动。两个角色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白毛女》大量运用民间舞蹈、传统戏曲乃至民间武术的动作, 使之与芭蕾舞艺术相结合, 深受群众欢迎。在配器方面巧妙地将板胡、竹笛和打击乐器等一些民族乐器融于管弦乐之中, 对于渲染剧情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如剧中采用三弦艺术将地主黄世仁和狗腿子穆仁智的狡诈和猥琐形象刻划得栩栩如生。

最后, 深化视觉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演形象思维的目的, 则是在一个戏剧空间内建立一个视觉与听觉系统, 使观众对舞台上展现的事件与人物形象迅速感知并且获得认识。因此, 视觉思维可以看成导演创作形象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视觉思维由于具备一般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 因此它属于形象思维的一种。视觉思维涉及到舞台的设计, 人物造型, 色彩, 舞台构图等。最终目的是要使观众获得一个舞台印象。导演在舞台视觉形象的创造中也同样运用这样的“抽象”概念。在《风雪夜归人》 (张奇虹导演) 中那条硕大的白围巾是魏莲生爱情的抽象化, 它的开启与放下代表了那段无奈爱情的开始与结束。由此可见, 舞台意象的获得来自于导演的视觉思维, 而且是这种思维深化后获得的新的舞台形象。

摘要:戏剧导演艺术通过创造完整的舞台演出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 解释某种哲理思想。在有限的舞台上如何展现戏剧的思想, 要求在戏剧导演的教学中进行文学意境的练习, 坚持以演员为中心, 综合多种表现手法, 运用创新思维, 这也是一个戏剧导演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戏剧导演,教学,文学意境

参考文献

[1] 孙冉.从“白毛女”开创中国式歌剧[Z].2007.

[2] 杨玉东.戏剧导演的创新思维研究[J].理论研究, 2005 (3) .

[3] 蒋文铭.古典戏曲文学的意境品裳[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 9.

[4] 刘志新.当代戏剧导演教育[J].艺术教育, 2003 (2) .

[5] 张文龙.论电视戏剧的导演技巧[J].当代电视, 2000 (S8) .

文学意境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思想,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仍显现出无穷的魅力,然而与古代艺术相比,今天的设计更多的是过度推崇视觉冲击力及工业化的表现特征,只取其形而未传其神。针对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这种普遍现象,从具体表现形式、意境审美和创作精神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批判,提出当代设计艺术应从传统文化当中的文化意蕴、艺术精神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借鉴其精髓,并与当代设计文化水乳交融、相映生辉。

关键词:传统艺术;当代设计艺术;虚实相生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4.0003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及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作品中的意象,开拓作品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思想,在当代设计艺术中仍显现出无穷的魅力,然而与古代艺术相比较,今天的设计更多的是取其形而未传其神,那么当代设计到底有着怎样的艺术风貌和时代要求,应该引起怎样的反思?

一、传统艺术中的“虚实相生”美学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对“虚”“实”关系的高度重视和特殊把握,尤其在古代绘画领域,“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古代绘画立足于“实”而追求“虚”,充分展现了“实”与“虚”之间的艺术张力。

(一)“虚实”观念的思想渊源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关于虚实关系的探讨有着深远而错综的文化与思想渊源,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道家的“有”“无”之说。先秦道家论“有”“无”,绝对地贵“道”而贱“物”,重“无”而轻“有”,在老子和庄子那里,对“无”的推崇是以对“有”的否定为条件的。从生成论的角度看,“有”是由“无”化生而来的。从功用论的角度看,“有”的功用完全依赖于“无”,附属于“无”。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无”乃是全,是无限,是“有”的根本,“有”则是偏,是具体,必然有局限[1]。

到魏晋玄学兴起后,先秦道家在“有”“无”问题上的极端见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简言之,即贵 “无”而不绝对废 “有”。也就是说,魏晋玄学在维持贵“无”的基本思路的同时,有条件地肯定了“有”的相对意义[2]。这确立了“有”与“无”是相互依存、相互生发的辩证关系,并以此推动了古代艺术理论中对“虚”“实”关系的探索。自宋代以后,古代艺术理论在论述“虚”“实”关系方面已渐成风气。

探析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虚实相生”观念的思想渊源还来自于佛教文化,佛家以“空”作为佛法的最高境界,“空”是佛教最根本的概念,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的本性是“空”,禅宗进一步主张由“有”悟“空”,这些思想,对古代艺术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艺术中“虚”与“实”的运用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探讨“虚”“实”关系,基本上是与山水画的兴起同步的。古代绘画十分讲究含蓄蕴藉,藏而不露,重视无画之处,把无形当有形,使虚与实对立统一起来,这是中国绘画的大胆创造。古代绘画中的“知白守黑”能使“无画处皆为妙境”,这种意象的表现使实体形象和虚空部分融为一体,画面显得静中有动,充满意境。这种貌似无意的留白,是中国人整体感知世界的特征。于空白处求大意,见虚见涵,映衬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虚”“实”在书法当中的运用更集中地体现在气韵境界的创造上。韵在书法中是超越线条之上的精神意态。书法在创作中,即使笔画断了,气仍不断,这种相连不断的气就是气势。书画家在运用毛笔与墨的浓淡协调变化中,使点线的粗细、长短、断连、枯润、缓急等所形成的艺术效果,如同音乐一般既有差异性、多样性,同时又有韵律和节奏;章法上则力求气贯意连,虚实互映,都是在着意而不刻意中进行的。枯湿飞白的运用,能敏感记录下运笔的速度,变化出多种层次,具有丰富的色感和韵律,因而,书法艺术使人看来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相互穿插交错,虚实相生,使作品有一种流动感,富有生气。

在古代建筑园林中, “虚”“实”关系的处理上表现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艺术情趣,虚实分布非常灵活,与书画艺术的构图法则异曲同工。一般说来,在空间设计上,动者为虚,静者为实,轻者为虚,重者为实,次者为虚,主者为实,远者为虚,近者为实,在造境上则如文人画境般以少胜多的写意追求。在园林上讲究掩映,处处实则板滞,处处虚则空无。在建筑室内方面则运用家具陈设、字画、玩器等布置手段,虚实相映,创造出一种含蓄而高雅的室内空间意境和气氛,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修养的特征。

(三)传统艺术中“虚实相生”的美学观

“虚”与“实”作为对立统一的范畴,是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的,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生发,形成一种互补关系,两者不可分割,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作品若能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古代艺术论“虚”“实”,并非毫无侧重。虽然“虚”与“实”相兼,但审美取向更认为“虚”是关键之所在,是内在的灵魂与神髓。艺术家必须掌握“实”的基本功,但更重要的是“虚”的创造能力,“虚”绝非无,它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交相融会而形成的意境,而虚实相生的意境往往是“实”所难以单独表现的,因此“虚”作为古代艺术的精髓而备受推崇。

“虚”与“实”的有机配合,可以增强艺术表现力,形成强大的艺术张力,其艺术效果并非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意味着一种拓展的艺术天地。“虚”与“实” ,均能从相互关系中受益。“实”因“虚”而活,“虚”因“实”而成。“实”赋予“虚”以艺术生命,“虚”则带给“实”艺术灵气[3]。清代方薰的《山静居画论》云:“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

“虚”“实”关系是处理构图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从构图层面而言,中国书画艺术除了以线造型特点之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空白的积极参与,即“虚”的创造。中国书画的空白地位非常重要,是其“半壁江山”,没有空白,便失去了东方艺术特有的言简意远的优势,空白对于画面的空间结构和意境创造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虚”与“实”的恰当处理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提炼主题,塑造形象,还可以开拓意境,丰富内涵,调动观赏者的联想与想象。不似之间形简而意无穷、有形有意、无形有意、无形无意、记白当黑,阴阳关系、虚实考量、构图不受透视约束[4],因而包含着很深的东方文化哲理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意境是“虚”,“实”映带暗含着“虚”,意境创造的真谛就在于因“实”而生“虚”。

二、当代设计艺术中“虚实相生”的广泛运用

“虚”与“实”在当代设计艺术实践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还是在建筑景观空间中的运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虚实相生法在具体运用时有多种情形,有以实带虚、以实衬虚、以实涵虚、虚实相生等。

(一)虚实相生法平面设计艺术中的运用

从构图形式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除了全满构图以外,当代设计也喜欢追求空白的运用,利用强烈的虚实对比来突出视觉形象,这与现代紧张快捷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空白会使受众集中注意力,使插图和标题更加醒目,空白的版面设计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背景阔大爽朗,不仅增强其作品的深度感,突出主体,达到简洁明了、视觉冲击力强的功用,而且能够唤起欣赏者舒展的情绪,提供了悦目的生理基础,有一种无限延伸的视觉美感,空白的美学价值还在于使得审美思维突破具象的审美对象而引向抽象的联想,从而获得心理的愉悦感。

“含蓄美”的表现手法也常常运用到“空白意识”, 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例如在广告创意中,影视广告常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或是运用中国书画中的空白手法,中央电视台的文艺频道、生活频道、戏曲频道等的形象广告都采用过古代水墨艺术的手法来表现东方神韵,其形象画面虚实相映,含蓄隽永。平面广告的形式美也喜欢利用空白构图,画面也时常留有一定的空白空间,形成聚散对比,即将密集的图形元素与松散的空间形成鲜明对比,有聚有散,有主有次,适当地穿插联系,形成一种节奏与韵律。

从当代的一些平面构成、装饰画、插画设计作品也可以看到,画面主体(实空间)之外的空白部分(虚空间)在视觉设计中的存在和作为,从实处落笔,凭虚处传神,尤其是虚实互动的抽象造型,使得作品更耐人寻味。

(二)虚实相生法在空间设计艺术中的运用

在当代建筑景观空间的设计中,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随着人类建筑技术的不断突破,“虚”空间与“实”空间的处理关系更加灵活自由,相互交错融合,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复杂的建筑景观形式,并创造了新颖、壮观的新城市空间。

在设计理念上,当代建筑景观崇尚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趋向简洁的风格,讲究细节处理,并注重内部功能,强调结构的逻辑表现。形式多以机器隐喻为基础,即所谓“机器美学”,机器美学追求机器造型中的简洁、秩序和几何形式以及机器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理性和逻辑性,以产生一种标准化的、纯而又纯的模式。其视觉表现一般是以简单立方体及其变化为基础,强调直线、空间、比例、体积等要素,并抛弃一切附加的装饰。因此,在当代设计中,“虚”“实”关系的处理上更多地表现为用纯净的几何构图与流动的空间形式来象征机器的效率和理性,反映了工业时代的本质特点。

三、当代设计艺术中“虚实相生”的美学观反思

当代设计虽然继续传承了古代艺术“虚”与“实”的美学思想,但由于人类技术的革新,审美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形式到内容、从客观物象到主观精神与审美层次来看,“虚”与“实”的关系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具体表现形式、意境审美和创作精神方面无不带着时代的烙印,并表现出强烈的工业特征和视觉冲击力,而缺乏传统艺术中令人回味、含蓄隽永的境界与高度,这应当引起我们当代艺术设计者的反思。

首先,从当代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方面来说,工业革命给现当代设计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印刷技术、建筑技术、电脑软件技术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设计的手法,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也形成了崇尚高科技方法和观念的审美文化,理性美、智慧美、技术美的体现成为一些作品创作的一种新追求,人们对新技术、新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所以设计创意以此为出发点,将电脑制作、电脑绘图、电脑排版等方法应用于创作之中。目前,已有许多像三维动画那样强调技术效果的广告,还有CG(Computer Graphics)图像也创造了全新的视觉美感,高科技派的建筑也开始将机械的精细准确用在了建筑设计上。从这些当代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出,“虚”与“实”的关系处理似乎多停留在形式上的传承,其追求更多的是技术美之表现,是形式与技术的令人震撼,而很难调动起欣赏者更多的联想与想象。设计师应该在运用新技术的同时,更多地注重意境的创造,例如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就致力于新材料、新结构的探索,但又注重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从而创造出颇具东方气质的作品。当代设计师应将虚实相生的传统美学思想融入到当代设计之中,必然会得到新的感觉、新的趣味和新的境界。

从构图层面上,当代设计推崇满构图的形式。这种满构图的基本含义就是画面空间被越来越多的客观物象所填充,这说明,当代设计更加追求直抒胸臆,而不满含蓄中的不确定因素给人们带来的可能存在的迷惑,另一方面,在新时代的审美取向下,满构图的表现更富有视觉冲击力,容易记忆;从版式编排上,当代设计惯用整齐的几何形,或是蒙德里安式的布局,即采用一系列水平线、垂直线、长方形等将版面分成几何构图,或是单调的网格式排版,虽然注重了“虚”“实”对比,强弱鲜明,但显得机械味太浓,缺乏个性。

当代设计更强调在信息的洪流中快速脱颖而出,更注重视觉表现力,但是,人情味的缺乏,文化意蕴的单薄,必然会使作品缺少趣味性、生动性,其弊端也日趋暴露出来。所以,越来越多的设计开始追寻古代书画艺术中的用笔之美,意态之美,结体之美。但是对传统的继承不应停留在表面,不是仅仅表现在运用书画当中的笔触与墨法加入到当代设计之中,拼凑成任意的、机械的“蒙太奇”,而应从传统中汲取某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挖掘提炼其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其次,从意境审美层面上看,意境的创造不仅是古人的追求,对现代设计也具有精神启迪,然而与古代艺术设计相比,今天的设计更多的是取其形而未传其神,只是在构图形式和空间形式上注重了“虚”“实”关系,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但缺乏意境的创造。古代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面对种种物象,其情感与物象彼此融合后,又经过作者的组合与联想等等,然后将其表达出来。这时所表达出来的字或画像,表面上只剩下了整个过程最后的环节,其他大量的情感与哲理等都全部积淀在字或画之中,因此,蕴藏在这些字或画的背后,还有相当多的东西要靠观众去想象和体验才能感受到,这就是意境的魅力。然而,现代生活的快捷与紧张,往往不能给与设计师充足的时间以精心创作,而观众每日面对巨大的视觉信息,也难以仔细体会作品的更深层的内涵。但是,我们也能偶尔发现好的设计作品,它能够做到虚与实、显与隐、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这样的作品往往能够吸引我们驻足停留,细细品味,常常让我们在喧嚣的社会中有那么一刻的感动,真心希望这样的作品能越来越多。

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古代园林,不仅是尘外之境,也是艺术之境,既是画境、诗境,也是曲境,而古代建筑纳景入室,赏心悦目。与古代艺术相比,当代的建筑景观设计缺乏如诗如画的意境,难以在有限的空间表现无限的天地,往往只是更凸显超大尺度的体量感以及工业时代的特点。当然除了满足人类战胜自然和突破技术的现代性作品外,当代设计中也不乏有像北京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这样充满意境、耐人寻味的建筑与景观作品, 其“虚”“实”相生的韵味依然熠熠生辉、令人陶醉,这正是当代设计中所缺乏的。

虽然快节奏的时代要求当代作品能达到瞬间记忆的效果,因而常常采用块面感极强的视觉语言,但当代设计也完全可以追求简洁而富有想象空间的意境。例如,一些受禅宗精神影响的设计作品,其创作形象虽然简单,逸笔草草,但无笔墨处却有着无限的内涵,寓意很深,能令人久久回味。因为这类作品意蕴更加深远,因而总是让人时时想起,反复玩味,甚至乐于和别人一起分享它的魅力,因此有些好的作品用“味”而不用“视”作为美感的核心理念是耐人寻味的,虽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及令人震撼的视听效果,但给人的情感体验更显细腻、微妙,含意隽永,余味无穷,作品的心理空间大大扩展了,恰好揭示了审美意蕴的空灵性、模糊性、无限性。在这里,“味”不只是一种感觉,更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层理解[5]。这类作品重在感性诉求,情景交融统一,由此及彼,由浅入深,从而产生“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审美意味,最终达到预期的联想与想象之效果,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笔不到而意到,意不到而神到”,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境界产生的基础,其对当代设计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中国人历来讲求传“意”,这对当代的中国设计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追求虚实相映的形式感的同时,力求作品能传达更多的意,而非一些设计师只注重形式的差异性而显现出的文化内涵不深。

另外,当代设计在审美方面的另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追求震撼。伟大的作品总是震撼人心的,这不仅是形式上的冲击力,而且更应是思想的穿透力。当代作品往往利用对视觉或其他感官的强烈刺激来试图达成这一审美诉求,在具体创作中,艺术家经常采用超现实手法或者运用夸张、特写的形式处理技法,故意将形象设计成超出正常比例,或者将人的情感无限放大给消费者看,这种夸大处理往往能带来强烈的震撼效果。这表现在当代作品中,“虚”与“实”的运用更多地体现在强烈的对比关系与动静组合中,因为这样更能使作品富有张力,却缺少了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思想。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社会大众从过去审美活动中的被动地位逐渐变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相应地,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当代设计也更趋于科技化、互动化、个性化、符号化等美学特征[6]。但是美的事物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存在不同的类型,人类对审美的体验也是相当丰富的,而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表示“美”的各种不同。古代艺术中那种“虚实相生”所产生的言外之意,音外之韵,境外之味,形外之神,使有限的画面充满着无限的主观想象的“美”——这在当代设计中并不意味着淘汰,这种充满哲学意蕴的“美”更应该成为当代设计的一种补充。当代设计师应该从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艺术领域中去寻找灵感,以发展我们的民族设计。

再次,从创作精神层面上看,中国古代艺术充满了哲学意蕴,体现出东方人的精神追求。古代艺术家的精神境界和渗透在作品中的抽象审美意识与当代设计意识不同,中国的书法作品通过线条的起伏流动,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枯湿飞白等变化充分表现出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国画当中的留白自然生动,虚实相映,表现出有机的和谐精神;中国的毛笔,具有传达自由变动形式之特殊效能,在线条美、结构美的教养领悟中,古代艺术家以绝对的艺术自由而全神贯注于形式美——如崇拜不规则的美,国画的S形构图,或不绝地取逆势却能保持画面的平衡,或者另辟蹊径于奇、险、边角的构图处理,他们慧黠的手法使当代人惊叹不已。当然自由并非毫无拘束,否定一切规律,而是要求设计师能充分地施展想象力,不断地去探索挖掘新的“美”。

当代设计总体上多呈现对立变动的倾向,更多地是用理性思维方式构图,难免出现刻板单一、形式雷同的作品。而且当代世界笼罩着一种规格化、形式化的气氛,印刷品的泛滥复制,使艺术走向商业化,包括现代书画在内的现代艺术等等,都表现了形式化思想对人的异化[7]。因而,追求形式自由,必然要与多元化的社会相适应,当代设计应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汲取自由之精神,从中国古代艺术当中体悟“虚实”关系所体现的自由精神对今天的设计是颇具重要意义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与传统艺术相比,面对工业化的发展和信息的洪流,当代设计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时代需求,“虚”“实”关系的处理更多地呈现出科技化、互动化、个性化、符号化的工业时代特征,却缺乏意境的创造和自由的精神。然而,时代不仅仅需求形式上的“虚”与“实”交融,更需要思之有味的东西,如何在日益信息化、科学化的文明中,保持住人间的诗意、生命的意义和艺术的憧憬,它要求当代设计师应将目光从高科技转移到民族文化领域,转移到人的精神世界中去,在满足当代设计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更多地从传统艺术中的文化意蕴、艺术精神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借鉴其精髓,让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文化相映生辉,并通过尝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文化有机结合,来探索未来的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杨铸.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要旨[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1.

[2]李峰.中国画构图法则[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

[3]曹玉林.当代中国画体格转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4]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陈望衡.中国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文格)

文学意境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物形象设计课程,就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满足人们追求美、向往美的心理愿望。基于这个社会现实需求,在中职院校中提升人物形象设计教学实效,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就中职院校如何优化教学措施,提升教学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探寻创新的教学实施策略,希望能够对行业教学研究起到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人物形象设计;教学策略;优化

“形象设计”这个词汇的诞生,是属于外国的舶来品。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但是流传至今逐步在历史的颠沛流离之中分解得支离破碎,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实施,“形象设计”这一舶来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出现了一大批行业从业人员。随着时代发展进步,“形象设计”行业有了快速发展。传统的形象设计只是狭义的美容美发工作,在新的时代“形象设计”已经有了广义的发展。“人物形象设计”是“形象设计”中的一个分类,在中职教育中开展人物形象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人物形象设计的定义及其本质内涵

人物形象设计教学是培养具备良好形象设计素养的实用性专业人才,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高雅的审美情趣、专业的形象评判力、良好的艺术想象力、创新的设计创造力等素养,在工作实施中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满足社会群众对美的追求向往。

(一)人物形象设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人物形象设计不同于我们传统概念中的美容美发,美容美发是人物形象设计中一个实践操作的环节,只是对人物的发型造型进行设计后的定型处理。全面的人物形象设计要根据人物的个性特点,综合分析他们的优势与不足,为人物量身打造专业的形象设计方案。这个形象设计方案的内容包括发型、服饰、妆容、形体、姿态等内容,充分呈现人物的优美气质,以各种外在的形象展示其内在的气质内涵,呈现出人物的个性化气质特征。

(二)人物形象设计可以有效提升人物的社会形象。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物质文明得到极大满足的状况下,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更加重视,形象设计也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一个具有良好个人形象的人,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人际交往之中有个“七秒理论”,那就人与人在七秒内会建立第一印象,这个印象的取得就是从人物的举止、妆饰、着装中得到的,这个印象会给人们的交往带来重要影响。因此,良好的人物形象设计可以有效提升人物的社会形象。

(三)人物形象设计可以有效提升人物交往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的自我信任,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经常会出现缺乏自信心的状况。如两个女人走在一起,一个职业女性,一个家庭主妇,两个人的气质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如果不注重人物形象设计,那么作为家庭主妇,在公众场合的交往之中会缺乏自信心。通过专业性的人物形象设计,我们可以充分展现家庭主妇为人妻、为人母的内在贤惠特质,通过这种特质展现的人物形象设计,增强她的社会交往自信心。

二、中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人物形象设计教学是发现美、展现美的学科,作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物形象设计综合素养,可以创新开展人物形象设计工作,实现人们追求美的心理愿望。但是当前在中職院校的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其教学实施现状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中职院校培养的人物形象设计人员专业素养不全面。人物形象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工作,涉及人物的很多方面,但是在中职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很多学校对整个行业的专业性认识不够,没有建立科学的教学培养目标。中职院校将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普遍认同为美容美发课程,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上,仅仅注重美容美发专业性知识学习,这种对教学实施的片面性侧重,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全面获取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知识,导致他们实施人物形象设计的专业技术水平不足,专业素养能力不够。

(二)中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不匹配。社会上的时尚之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是作为学校教学实施,其课程标准内容的更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人物形象设计工作又是一门最追求时代前沿文化的课程,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客观现实,导致中职学校的人物形象设计教学滞后于时代发展,学生毕业后难以很快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他们所学习的内容已经脱离了市场现实需求,落后于市场的流行文化,导致他们专业素养能力不能全面发挥作用,在就业上竞争力不足。

(三)中职院校的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个性特点不足。人物形象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中职院校开展人物形象设计教学的时间是短暂的,在这个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全面学习全部内容是不现实的,这种普遍化的教学模式,缺乏个性化特色,学生感觉什么都学习,但是对所有人物形象设计课程内容感觉都掌握得不够牢固,理解得都不深入,在具体从事人物形象设计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缺乏个性化的专业特长。

(四)中职院校的人物形象设计教学实践性不够强。中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教学,在当前的模式下,都是学校先开展理论学校,到了毕业阶段到实习单位进行实践锻炼,相当于学校与社会的衔接融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衔接方式,实效性是不够强的,学校理论与实践有着滞后性,学生所学理论在实践运用中没有现实基础,找不到与课程标准内容相吻合的地方,学生在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之中,无法很好地融入实践之中,其社会工作适应能力不够。

三、中职院校优化人物形象设计教学的策略

人物形象设计是专业性的技术工作,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作为中职院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把握住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特点规律,优化学校教学实施手段,拓展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充实教学实践,全面促进人物形象设计教学效果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设计能力。

(一)建立科学的人物形象设计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对教学实施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是教师开展教学实施的行动纲领,起到方向指引的重要作用。作为中职院校在开展人物形象设计教学实施中,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需要培养哪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学校的特长优势,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个性化特征打造。通过这种具有浓厚的学校个性化特色的人物形象设计教学实施,可以全面促进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强化他们实施人物形象设计的能力,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

(二)构建完整合理的人物形象设计教学计划。完整的教学计划是确保教学措施落实的基础。人物形象设计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物形象设计能力,是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实践操作的。中职院校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实践操作的融合运用,通过践行“教学做相统一”理念,实现教学目标。作为中职院校,在拟定人物形象设计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充分研究分析社会上人物形象设计的发展变化规律,探究这门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前景,根据这些研究分析结果,客观地拟定人物形象设计学科教学计划,确保其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学生在中职院校科学规范的教学计划引导下,在学习开展过程中,能够紧扣时代发展主题,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同步开展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知识学习,可以实时与社会进行衔接沟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进行检验,深入开展人物形象设计学习。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形式,促进自身人物形象设计能力全面提升。

(三)充分拓展人物形象设计教学手段运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高新技术已经全面运用到了学校课堂教学之中。中职院校开展人物形象设计教学,同样可以运用高新技术教学手段,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分析不同的服饰特点,教师不可能找一个模特,直接进行各种服装的现场穿着展示,效果虽然很好,但是实施的过程比较困难。教师为了弥补这种课堂教学的缺陷,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网络上丰富的人物形象设计教学资源导入课堂教学之中,以动画、视频、图片的形式声情并茂地展现这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直观的感觉之中探究到课程的深厚内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四)创新中职学校人物形象设计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新的时代要求新的教育实施,尤其像人物形象设计这种具有很强实践运用性的学科,传统那种就课程标准进行纯理论讲解教学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课堂的学习需求。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就要全面把握好这种时代发展特征,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注重在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实施實践操作。理论是需要通过实践检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再透彻,都不如实践运用效果好。如我们在进行人物形象设计中,关于发型的设计效果,我们不可能在人物的头上进行试验练习,如何提升学习效果呢?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处理软件,进行各种不用设计方案的电子化再现,让学生在这种仿真模拟实践之中,感受不同设计效果,提升实践练习效果,促进学习效果全面提升。

(五)注重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人物形象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学科,不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设计修养,同时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人物形象是一个综合素养的体现,不仅在于人物的外在形象,其更重要的要展现人物的精神内涵。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内涵,注重他们综合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了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培养了良好的审美意识,在进行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才能透过人物的表象特征,发掘其深层次的魅力闪光点,其所做的人物形象设计才有充分展现人物的个性化魅力。

四、结语

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作为中职院校教育中的一门新型课程,在新时代发展之中有了广泛的拓展延伸,尤其是在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转变的态势之下,如何创新开展中职院校的人物形象设计学科教学工作,是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中职院校教学,培养的社会实用性人才,人物形象设计是发觉美、展现美的实用学科,学校在教学中需要以实践拓展形式开展教学,全面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青.我国化妆美容专业学历制教育的探析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7.

[2]王海霞.基于市场导向的中职形象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D].鲁东大学,2017.

[3]何娟.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J].设计,2015(15):92-93.

文学意境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平面设计中,动漫形象是其中的关键元素,能够大大强化平面设计的视觉效果,同时亦具有提高平面设计总体水平的作用。相关平面设计工作者在进行动漫形象设计时,应当充分把握其艺术特性,才能将其动漫形象的优势良好展现,而产生优质的视觉表现力,将其艺术价值发挥到淋漓尽致。本文就平面设计中动漫形象的视觉艺术价值展开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应用建议和方法,以期作为参考。

关键词:平面设计;动漫形象;视觉艺术价值

引言

平面设计属于一种二维平面空间,其主要是将设计目标和设计想法进行表达的一个过程。在动漫形象设计板块,其既是平面设计的关键部分,亦承载着增添平面空间趣味性及观赏性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动漫形象设计时,要先了解其艺术规律和作用,选择适当的设计手段,加强平面视觉冲击力,发挥其视觉艺术价值,才能创作出更加优质的作品。

一、平面设计与动漫形象中审美要素的基本概况

(一)平面设计的概念

平面设计主要是指具有艺术性及专业性一种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形式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可通过各种设计手段和图片、符号等呈现出自己的想法和要表达的信息。平面设计工作者可通过字体排印、视觉艺术等专业技巧,来完成自己的设计目标,

(二)动漫形象独有的审美内涵

针对动漫形象设计来说,其对于整个设计作品的后期传播都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结合娱乐化的表达方式来融入自己想要传递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和信息,从而打造优质的动漫角色動漫形象。通过动漫角色能够赋予商业产品相应的信息,促使动漫形象更具鲜活性和个性化,展现其性格,换而言之,通过动漫形象能够将所传达的信息理念表现出来,同时也能彰显出设计者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内涵。这样才能设计出经典、受人喜爱的动漫艺术形象,成为整个平面作品的点睛之笔,而产生全新的视觉艺术表现。

二、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作用

(一)增强平面设计作品的经济性

现阶段来看,平面设计在商业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强化平面设计的经济性是商业设计的关键目标。通过视觉审美元素能够充分激发平面设计的优势充分展现,可见运用视觉审美元素能够发挥吸引受众目光和关注的作用,从而产生良好的宣传反应,且能将其转化为企业知名度和产品等,有利于为企业创收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相关人员要善于利用审美元素来达到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目的,从而增强商家的形象宣传效果。

(二)突出设计作品的秩序性

在视觉审美元素设计当中,需要坚守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以强化平面设计的秩序性。优秀的平面设计应当表现出良好的层次感和排序感,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商家的产品信息及想要传递的内容呈现出来。关于对消费者的信息表述,应当合理地运用审美元素来达到理想的设计目标和效果,继而促使平面设计能够实现对作品秩序性的排序,强化整体设计作品的审美元素效果。这样亦能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度及认可度,便于理解其中的内涵,提高接受程度。

三、平面设计当中对动漫形象的视觉艺术予以表现

(一)以平面之间相互转换的形式进行表现

在二维平面设计空间中,需要对作品所展现出的大小和特殊形式予以合理的组织和布置,继而产生特殊的图形形式,才能达到对动漫形象主体展现和重要作用。此外,在二维平面设计和相统一的额空间表现中能够促使平面构成元素和动漫形式予以相互转换,采用一种二维空间的形式和正负形的作用,来创设平面和动漫之间的转化空间。通过这种特殊性转换方式和空间转换的表现形式,能够逐渐增强总体设计作品的读取性及趣味性特性,致使平面设计在表现方面哪怕简单但也具有较强的视角效果。

(二)有效的运用传播载体的形式进行表现

在平面设计当中,在特殊化的审美元素中能够展现出较强的视觉冲击效果,以给人一种良好的感官体验。而在此过程中能够将设计目标的功能,通过动漫的方式展露出来,且赋予一定的趣味性,综合当下这种特殊性的传播模式中,主要是以文字表述为内容的基础,而后再在后期融入相应的设计风格,实现文化内涵及设计理念的表达。在设计平面工作过程中,还会涉及到一些结合文字的特殊风格,使得平面设计能够很好地容纳文字、图像等多元化内容,继而彰显出其个性化艺术化的特征。

(三)通过不同的动漫角色来提升平面的表现

在动漫设计过程中,可以设计多个动漫角色,在这其中包含动漫艺术表现中的人物角色及其他类形象等,这些均能结合特殊的造型意识突出动漫所具有的形象特点。这便能够促使整个设计在后期对平面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动漫角色创建不同的表现方式,构成特殊化的视觉语言符号,继而强化整个设计作品的多元特点。同时,这也能为受众传达更为丰富的信息,感受作品的魅力及个性。

(四)以不同的动漫造型来展现不同的平面设计风格

在现代化的平面设计中,动漫的制作形式呈现出了丰富化的特征。从动漫的形象表现上来说,可以彰显出的风格也是多样化的,而其中主要涵盖了漫画及写实这两种不同的风格。从而整个图形的造型设计上来看,动漫这一形象的表现方式,通常较为夸张,并且大部分情况下采取的是一种变形的表现方式,促使动漫设计中彰显出其生命力和完美性。对于漫画来说,风格是其最为明显的代表性符合和特征,能够很好地彰显出角色的人物个性,使得动漫这一角色能够以滑稽且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说,漫画设计中的造型是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部分,在艺术表现风格上,通常赋予了不同的设计思想和文化,再结合特殊的图像进行整合和处理,成为鲜明的动漫造型,这样能够传达给受众更好的视觉体验,且能使其感受到整个绘画作品的艺术气息和设计理念。

四、动漫形象的视觉艺术价值

想要保障动漫角色的审美标准,就要从改善动漫形象入手,即打造形象、生动的动漫角色。在平面设计中,丰富的画面及创作手法能够促使受众对平面设计中的各项感官元素予以深刻地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通过创建鲜明化的动漫角色,满足设计标准及发展需求,可以说在动漫形象设计中呈现的角色,能够为平面设计增强审美效果。通常情况下,动漫设计都属于商业设计范畴,即结合商品特点及表达信息,赋予其相应的情感因素。

在平面设计中,动漫形象的视觉设计元素可通过夸赞或形象化的创设表现方式,促使动漫角色鲜活且极具特征,充分彰显其角色的个性,在个性化特征的运用下,也赋予了动漫形象丰厚的艺术价值。

总结

综上,在平面设计创意中的视觉艺术价值主要彰显在视觉空间转换方面,动漫形象的视觉艺术彰显方面。在二维及三维空间的转换上,有利于提高平面设计的质量,从而增强平面设计的真实效果和三维立体感。而动漫形象则是商业设计中的关键元素,有了它的加入能够提高总体平面设计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强化商品的宣传效果,助力平面设计优势及艺术价值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马朝辉.试分析平面设计中动漫形象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J].风景名胜,2019(6):1.

文学意境人物形象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对于动漫游戏的作品来讲,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动漫游戏中的人物设计,它象征着一种文化,同时也体现出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特征与文化体系,对于不同的国家而言,由于其地域性的问题,使其文化存在差异,因此,创作的动漫游戏也不相同。

关键词:动漫人物设计 形象设计 色彩 时代性 动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现在的动漫人物设计有了更为多元化,立体化和形象化的要求。从一开始的简单人物发展到现在立体的,多层次,多方面,更为形象和生动的方向发展。总结为从简单化面向为复杂化,从抽象形象到具象形象的发展过程。早期的动画人物都是运用单一的线条和色彩表现的,就连动画的动作都是单一而简单的。原形象都是用非常传统的人工手绘进行的设计。而在20世纪初的美国,动画大师沃德迪士尼打破了当时的单一简单的艺术设计形式,设计出了迪士尼工厂经典而典型的动漫人物—— 米老鼠和唐老鸭。使之成为现代动漫的始祖。

1 计算机的使用给予的动漫人物设计更具有时代性

1.1 电脑和网络逐渐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家庭之中

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电脑及网络的出现,给当时的动漫设计带去了新颖的绘画设计和制图软件,从而也带来了新的动漫绘画形式。由此之后,动漫人物形象的设计无论是从表现手法,色彩,材料还是在动作上都有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有时代气息。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冲击和享受。

1.2 人物造型的丰富

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不仅给动漫人物的制作带去了新的技术,还使人物的设计方面具有更强的美术造型。对于不同的故事情节,动漫、动画人物更为具体和形象。而在这些方面的运用,欧美和日韩等国家运用的非常的熟练。他们在人物的造型方面和故事情节中的背景设计远远超过了中国,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欧美等国家在游戏方面中体现出来,日韩等国家主要体现在动漫制作。

1.3 网络游戏中形象具体的动漫人物

2007年,美国暴雪公司制作了一款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网络游戏《魔兽世界》在当时网络游戏的风靡时代中脱颖而出。从前期的设定,即人物设定,场景设定和故事的背景都是经过仔细研究和深思熟虑的。当然最为重要的中间环节就是人物的设计。整款游戏其人物设计的的背景都是依照欧洲古代的奇幻人物而来的并由之组成的。他们的设计多数符合的欧洲人的体态特征及其种族体系。包括了坚韧的矮人,有着聪明科技的侏儒人和平凡中庸的人类。而在部落的设计方面的设计则设定比较偏于邪恶,狂暴,恐怖,贪婪和神秘的各类人物形象,他们的设计都很人性化和具有个性化。《魔兽世界》这款走着欧美硬派风格的漫画人物设计在造型上严谨不失个性,突出了种族特有的艺术概括,以强烈的欧美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让每一个单独的设计都联系了重大的剧情。充分的表现出了欧美的艺术形式。

1.4 与现实相符合的背景设计

与较早的游戏和动画情节中的背景相比,其中的背景更为现实。例如《魔兽世界》中的背景,运用了现代技术的电脑设计,使之更为逼真与形象。与之前的单一的色彩和手绘风格的情景更吸引人,引人入胜。

2 越来越丰富的动漫人物形象设计

随着动漫游戏产业的形成,人们对人物形象的设计要求的就更高。而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往往决定着一部动漫游戏是否成功。他的设计通常还会体现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和特色。是一种新的文化的代言。

2.1 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物形象设计

在我国的动漫游戏的人物形象中往往都具有强烈的东方色彩和中国的传统色彩。他们在动漫游戏的人物形象设计中经常会采用许多的传统文化。比如民间的剪纸,中国水墨画,戏曲,皮影戏等。而在这些强烈的文化表现形式下却设计出了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优秀的作品,例如《大闹天宫》和经典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这些早期的动漫动画作品中,不仅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还体现了一种现代社会的向往。而这些动漫作品中的人物设计往往是很简单的线条以概括的形式加上写意的水墨技法塑造而成的。不仅有着自己的特色风格,还将我们国家特有的文化发扬光大。

2.2 优秀的人物设计往往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动漫作品在人们的生活中诞生了。曾经占据一代青年时期的优秀动漫作品给一代人带来了欢乐。譬如我们熟悉的《黑猫警长》,那只聪明伶俐,富有正义感的黑猫警长,那只狡猾的一只耳老鼠,和耳熟能详的主题曲给一代人带去了欢乐,男女老少无论是谁,都知道其中的故事。当21世纪到来时,接连不断的诞生了更多的优秀的动漫作品,他们不仅具有中国的特色之上还借鉴了许多外来的信息。例如风靡一时的由大宇公司出品的一款尽管是日本引擎制作的游戏《仙剑奇侠传》,但是游戏中的人物通过优秀的中国设计师的巧妙设计和丰富的想象,给予李逍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英俊的外表和活泼的个性,与中国的神话故事相结合的故事情节,使之成之为在当时网络游戏层次不穷的时代里脱颖而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3 色彩的多样与丰富,给予人的新的视觉冲击力

从早期的简单的动漫游戏人物身上,我们看到的几乎是简单的单色,例如红色就是红色,蓝色就是蓝色。但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动漫游戏人物上无论是身上的衣着,皮肤,饰品,武器还是背景颜色,动物皮毛上都有着丰富的颜色。大到天空上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变换,小到一个石头的光学转变,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多姿多彩的颜色。颜色的运用不仅让人觉得生动形象,还能更为的吸引人。而人物不管是走还是跳,这些丰富的颜色都会随着人物的一动一静随之变换,冲击着人的视觉。

2.4 生动的肢体语言,活灵活现

早期的动漫游戏人物动作行为都比较简单,跑跳等这些基本的动作之外,没有什么创新的动作。而现代的动漫游戏人物却比早期的人物有着更为丰富的肢体语言。游戏中的人物的打斗,动漫中的飞天,遁地都能活灵活现的制作和呈现出来,如果说人物的个性是一个动漫游戏本质特征,颜色使人物更为鲜活的话,那么动漫游戏中的肢体语言就使之更为生动。让一个网络虚拟的形象赋予了生命,人物形象更为生动,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

3 结语

综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漫游戏这个产业或会越来越繁荣。其上升空间也会越来越大,当然也会有更多的玩家,爱好者参与到这个新兴的产业之中,使之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倪镔.动漫游戏角色设计—— 动漫与媒体艺术[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0).

[2] 翟翼翠.影视动画造型设计[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上一篇:高师美术专业教育实习论文范文下一篇:苯乙烯对醇酸树脂改性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