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低碳经济论文范文

2024-05-06

流通产业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未来贵州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选择。在分析贵州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基础上,提出了几条适宜贵州省情的“十二五”时期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关键词:贵州;低碳经济;路径

引言

近年来,低碳经济无论在立体或平面媒体上出现的频率都较高并且还大有普及之势,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低碳达人”① 深究起来,当今能整体做到低碳经济境况的国家还没有出现,只不过全世界都努力地向这个方向靠拢。若要实现真正的低碳经济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知难行难”的一椿事情。值得庆幸的是对低碳经济内涵的诠释虽还有大同小异的差别,但在认识上已逐渐趋于一致。相对而言,以下解释比较适宜:“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1]

低碳经济提出的主导因素有两点:一是气候变化,二是资源能源约束。首先,气候变化。据判断,目前地球气温与1860年相比大约上升了0.8℃[2]。地球变暖引起了一系列的灾难:旱灾、洪涝、沙尘暴、飓风、酸雨、冰川冻土融化引起每年海平面上升……。这些灾难,典型的有:美国2005年奥尔良卡特里娜飓风致1 500人死亡,78万人流离失所,损坏房屋20万所,该市当时基本瘫痪;也有孟加拉国1998年洪灾使该国2/3国土被淹没,1 000人罹难,3 000万人无家可归;还有中国2008年初南方十省市的冰冻雨雪天气107人死亡、8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 111亿元[2]。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触及粮食、水资源、生态以及公共安全,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据科学家测算,如果地球气温的升幅超过2℃,人类将遭受不可逆转的巨大灾难——著名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带来的灾害堪比两次世界大战,届时全球GDP的1/5将灰飞烟灭[3]。其次,谈能源资源的约束。从国情角度看,中国能源资源的总量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尤其是水、油、汽)不高。比如,中国的人均能源资源探明量只有135t标准煤,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51%,其中,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人均的70%、11%和4%。即使水能资源,按人均量计算也低于世界人均量 [4]。中国能源资源先天不足,“富煤少气缺油”,煤已成为并还将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产生二氧化碳的“元凶”,这就决定了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难度,从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保持着增长的势头,这就决定了近阶段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幅度。

中国面对能源资源的约束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再加上中国积极参与并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所以中国政府已作出承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也只能走低碳经济之路,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排在全国各省市区的后面,为了跨越式发展,迎头赶上周边的兄弟省市区,也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争取后发优势,迎头赶上。

一、贵州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贵州迈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要涉及环境、能源、技术、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社会、人文等各个层面。因此要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阶段的约束。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经济发展阶段落后、经济量小。预计2010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4 594亿元。据测算,贵州工业化整体水平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在各省市中仍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仅有海南、贵州、西藏。2010年贵州工业化综合指数为26.2,处在工业化初期后半阶段;省内区域间工业化进程差距过大,很难在短期内快速缩小。其二,贵州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攻坚阶段。从工业化看,能源密集型的工业在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贵州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也会增加(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出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位。其中热电厂排放量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4%n),贵州是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之一,仍以热电为主,二氧化碳排放任务繁重。从城镇化来看,“十二五”期间贵州城镇化率要由31%提高到40%,导致城市住房、交通其他各种基础设施的大量增加,能源资源消费也迅速增长,将造成二氧化碳、污水、垃圾排放大量增加,这一切给贵州带来了发展阶段的约束。

2.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贵州省能源资源的特点是“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但缺油少气”。贵州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仍要以煤为主,对煤的依赖性很强。据统计显示,在产生同等热量的条件下,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比例大致是5∶4∶3。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 [5]。贵州是西电东送的重要省份之一,电力来源主要还是靠火力发电,污染了省内、清洁了东部地区。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结果除了增加温室气体之外,还带来了水质污染、垃圾污染。据现有的研究证明贵州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巨大的,按不完全的保守估计就相当于GDP的7%~20%。贵州需要在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排污之间寻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3.资源承载力的约束。贵州省自1990—2008年以来,人口始终处相对超载状态;自然资源利用、实际人口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是不协调的,使贵州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和贵州统计年鉴(2009)的面板数据整理计算,贵州相对于周边四省(四川、云南、广西、湖南)的综合承载能力对比,湖南省是最高的,贵州省是最低的,贵州省只占5省总和的8.73%。土地贡献最大的是云南,贵州排在最后一位,占5省土地资源承载力总和的11.06%。经济资源贡献最大的是湖南,贵州排在倒数第一,占5省经济资源承载力的6.8%。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超载指数最高的是贵州;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超载指数贵州第一。贵州相对于5省的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土地的承载力是3 262.13万人,经济资源的承载力是2 514.19万人;综合承载力是2 888.16万人,超载904.84万人 [6]。以上数据是根据2008年贵州常住人口3 793万参与计算的。若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贵州常住人口34 746 468,贵州2010年比2008年贵州常住人口少3 183 532。贵州省2010年综合承载力超载仍有5 864 868人(904.84万~318.3532万人)。从这些数字看贵州资源承载力的压力虽轻了一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节能减排要求的升高,寻找这方面的平衡点,还将具有相当难度。

4.资金和技术的约束。贵州低碳经济的发展,最欠缺最需要的是资金和技术。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之一,也影响着经济增长的规模、速度和效益;资金又是推动科技发展的物质载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把眼光投向国际,虽有《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对全球节能减排具有更多的补偿资金和技术转让的责任,但实际落实的差距太大,甚至成为笑柄。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欧盟从原先表示从2012年开始每年提供1 000亿欧元的补偿资金,在谈判中只愿从2010年前拿出100亿欧元,若平均到全球,人均不到2美元,还不够与会者在丹麦买杯咖啡,咖啡coffee和棺材板 coffin英语读音相近,故说连买棺材板都不够 [7]。可见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靠发达国家不可靠,只有靠招商引资、靠国家转移支付、主要靠贵州自力更生。

再从技术转让来看,有学者指出在电力等六大部门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技术中,大部分中国都不掌握,不得不依赖商业渠道,但中国的经验“以市场换技术”效果不尽如人意。贵州更是如此。从自主研发来看,国际上大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比重在5%左右,甚至达到10%~15%,从中国制造业五百强来看,2010年研发投入占2.03%。贵州科技研发资金也是不足的,这些给贵州在不长的时间内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增添了难度。可预料的影响是能源基础设施在其生命周期内的资金和技术的锁定效应,因而增添了“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完成的难度。

5.发展低碳经济的观念未根植于人心和制度短板的约束。在贵州要发展低碳经济,不是“速决战”,而是“持久战”。这不仅是观念形态的改变,它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攸关者,如政府、事、企业、广大城乡居民和农民阶层。政府要认识到不调整结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克服对固化的政府环境行政决策体制和政府环境管理机制对环境问题解决和抵制效率的影响,就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要让事、企业单位和广大城乡居民和农民对低碳经济从观念到体制、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在理性上予以接受,必须让他们从目前和长远利益的结合上认识到低碳经济给人类社会、中国发展和他们自身带来的益处,从而促成他们实实在在的行动。一种新观念的形成、从接受到最后根植于人心,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细致的工作。

二、贵州“十二五”时期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四大优势

1.资源丰富,减排空间大。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资源优势突出的能源大省。贵州省煤、水能、森林等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优势。据统计,贵州省煤炭资源储量527.98亿吨,位居全国第五;全省水资源年径流总量为1 039亿立方米,全省水能蕴藏1 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森林面积为7 033 936公顷,森林覆盖率40%,活立木总蓄积量310 010 350立方米。发现矿产125种,其中有28种矿产位居全国前五位。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除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外,以喀斯特洞景观、森林风光等为特点的自然景观众多。丰富资源和较为良好生态,使贵州省发展低碳经济在新能源开发、工业技术改造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同时,由于贵州长期欠发达、欠开发,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农业仍以传统耕作为主,工业化进程尚处初期阶段,工业企业总量和密集度不大,环境污染总体程度较轻,这也成为贵州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条件。

2.产业结构层次低,减排的成本低。贵州省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很大,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消耗强度高,工业能耗占全省能源消耗的70%左右,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贵州长期欠发达、欠开发,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初期阶段,消除贫困、发展经济的任务仍然较重,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但从国际上看,《公约》规定的每吨减排成本超过30美元,而中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贵州的减排成本应该更低。

3.发展低碳经济有“十一五”的基础。“十一五”期间,贵州经济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注重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 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五年年均增长12.6%;财政总收入969.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3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4%和28.2%,年均增长21.6%和24%,固定资产投资3 18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年均增长24.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 482.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年均增长19.2%;2010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分别为7 363.9亿元和5 747.5亿元,是2005年末的2.7倍和2.5倍 [8]。这些为贵州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一定的技术储备。

4.贵州省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有迫切要求调整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以赴奔全面小康的愿望,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结合贵州的实际,在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贵州人民具备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增强了危机感、紧迫感和压力感;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敢拼敢闯的勇气,背水一战和决心,一定让贵州“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变为现实。

三、探索贵州“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1.跳出“怪圈”,是贵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之一。有专家从中国1995—2007年的经济发展中,概括出:经济社会发展、人均GDP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是正向驱动相关 [9]。这是一个“怪圈”。 一句话,陷入怪圈一切皆“死”,跳出怪圈一切皆“活”。贵州的“十二五”规划规定完成国家下达节能减排的预期目标,就一定要跳出这个魔咒似的怪圈。以下的主张是应该推崇的:“结构调整是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科技进步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所在,生态控制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环境治理是节能减排的必由之路,深化改革是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这就是走贵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总的指导思想[10]。

2.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又能节能减排是贵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之二。其实这是一条“边发展、边减排”、“以发展促减排,以减排促发展”的道路。在“十二五”期间,贵州能源资源仍只能以“煤炭”为主,因此政府和企业要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推动技术进步,降低生产部门的能源强度,实现节能减排。

在煤炭开采企业内部要实施系统改造,优化生产工序,具体做到综合利用废水、固废;对煤层气(瓦斯)用于发电、液化产业,LNG、交通工具;对煤矸石进行治理;粉煤灰用于建材、回填、充填塌陷区、筑路、提取多种化工原料、生产磁性复混化肥;水煤浆技术的应用与推广;CBF洁净煤生产的应用。

在电力和钢铁等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企业,可采用燃烧前的净化技术,燃烧过程中脱硫技术,燃烧后的净化技术;煤炭气、液化技术。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创造条件多采用煤炭多联产技术以煤炭气化为龙头的技术,可以同时生产电力、热力蒸气、液体燃料和化工产品。

3.广开来源,突破资金瓶颈,是贵州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之三。贵州省全方位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搭建招商引资平台,2011年在贵阳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招商引资活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建立省直机关与地、县联合招商机制,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效率和成功率。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抓好招商引资签约项目的落实。坚持招商与选商相结合,严禁引进落后产能和高污染项目(赵克志,2010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争取中央的项目投入和转移支付。在贵州地区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最根本的办法是自力更生,靠贵州人民自己救自己。

4.大力发展服务业,促成产业结构调整,是贵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之四。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着手抓好服务业的发展。根据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逻辑,产业结构经过“一、二、三”到“三、二、一”的转换过程,产业结构就渐趋合理,贵州正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十二五”期间贵州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在2010年第三产业增长13.5%。服务型产业、能源消耗、碳排放比第二产业低很多。所以第三产业比重越大,低碳经济发展的状态越好。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贵州要加快旅游大省建设。爽爽贵阳避暑旅游;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旅游;红色旅游。旅游产值每年都在递增。因此要把旅游业做大做强。

5.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碳汇是贵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之五。“十一五”期间贵州森林覆盖已达到40%,预计到2015年“十二五”完成,贵州森林覆盖面将达到45%,仅2010年贵州要营造森林面积达350万亩。众所周知,森林是碳汇的一种良好形态,它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在贵州省的节能减排中,起到了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惠国利民的事业。加拿大森林面积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7%,气候变暖虫害泛滥,天气干燥,森林火灾频繁,树木老化,碳吸收基本饱和等原因,使曾被人类称为“地球之肺”的森林,已失去昔日碳汇的光辉。所以贵州对森林要精心保护,细心管理,悉心经营,避免加拿大森林问题的重现。

6.按照现代水力的要求,加强水源建设,建成黔中水力枢纽和“滋黔”一期等工程是贵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之六。此项工程要求新建一批重点水力枢纽,基本建成城乡供水体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9亩、人均基本口粮田达到0.5亩,解决1 299.8万农村人口引水安全问题。从而提高贵州省的综合承载能力,将超载人口大大减少,缩小贵州和周边四省在这方面的差距,促进贵州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7.技术的后发优势是贵州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之七。贵州“十二五”时期,单位生产总能耗和二氧化碳、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因此要突出抓好工业、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建筑节能。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中心城市环境管理、控制重点污染源。推进火电、冶金、水泥等行业污染治理设施改造。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全面建成县城垃圾处理工程;强化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上述所有项目,都需要我省以低碳为契机,以改善传统技术为基础;引进先进的技术,不断加强贵州省环保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大力发展循环技术、低碳技术、绿色技术,必要时寻求国际合作,这一系列的技术配套后发优势将走出一条自己低碳经济技术的跨越之路。

8.政策的后发优势是贵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之八。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它会随着一国的经济发展对资源配制、市场机制等制度安排产生不同的重要影响。此理对于贵州的低碳经济发展同样适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上《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的出现,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2010年坎昆会议的召开,在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下必将有新的具有法律约束力和非法律约束力的调整,碳交易、碳关税等将会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为适应国际国内政策的变化,并结合贵州省情,也要做出相关的政策调整;不论在废除旧政策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锁定效应上,还是在开启新的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政策上都将显现后发优势。还有以下需要预案的新事物:(1)CDM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规定:允许附件Ⅰ国家出资支持无减排义务的国家、通过工业技术改造、造林等活动,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冲抵附件Ⅰ国家的减排指标,即为附件Ⅰ国家的投资者可以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核证的减排量”(CER)。CDM项目贵州省已经引进,并开始小规模运行。(2)碳关税:2009年6月26日《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规定,以2005年排放标准为基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法案同时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产品增收碳关税。这是“绿色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变形。无论是国家或是贵州省都要做好预案采取应对的政策。(3)碳交易:其机制有三种,除了上面讲过的CDM;还有联合履行JI;排放交易叫EF。这些将成为贵州省相关政策考虑的内容。(4)碳补偿:贵州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是将电力送往东部发达地区的省份,怎样合理制定电价(应包含碳排放的补偿),又要体现经济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扶助,贵州制定政策应包含着双赢的内容。

9.倡导低碳经济生活方式是贵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之九。贵州省常住人口3 400多万。他们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源头。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用六个方面都直接或间接留下了“碳足迹”,于是就产生了相应的“碳责任”。首先在消费阶段节能减排,其次在后消费阶段的碳抵消,都不可不重视。

贵州所有的城乡居民和农民,要逐渐具备低碳意识,做个“低碳达人”,时时处处心目中有一台碳计算器。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吃:多吃素食;住:选择小户型,不过度装修;行:少开车,选小排量,或多乘公共交通,如轻轨、BRT等;用:节电,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节水,循环利用水,使用“中水”等。这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并且能争取做到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了转变,贵州的CO2排放量将大大减少,世界上从来都没有什么神仙和皇帝拯救人类,全靠贵州人民自己救自己。

结语

低碳经济出现的原因是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约束。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贵州只有走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贵州“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面临五大约束和四大优势。最后结合贵州省情探寻了“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的九大路径。

参考文献:

[1] 唐方方,宗计川.低碳新规划下的世界与中国[J].时事报告,2009,(12):24-32.

[2] 熊焰.低碳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 秦楚.气候变暖谁是罪魁[J].中国社会导刊,2008,(1).

[4] 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5] 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

[6] 吴建军.贵州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10,(1).

[7] 庄贵阳,张磊.气候博弈与低碳发展[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0,(64).

[8] 赵克志.贵州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N].贵州日报,2011-01-19.

[9]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2).

[10] 陈诗一.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2009—2049)[J].经济研究,2010,(3).

[11]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Seeking for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Guizhou

DAI Ning-xi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

Key words:Guizhou;low-carbon economy;path

[责任编辑 陈凤雪]

流通产业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1 低碳经济含义及背景

低碳经济, 是基于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经济模式, 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提升等途径, 以降低对能源的消耗, 减少二氧化碳排量,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国际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是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1]。减少大气污染, 抑制全球气候变暖是21世纪全球发展的共识, 从1997年制定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制定的《巴厘岛路线图》, 各国都在为实现低碳的目标而努力。2006年《斯特恩报告》指出, 每年1%的GDP投入, 可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DP损失, 强调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007年美国参议员提出《低碳经济法案》, 指出美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低碳经济。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积极推进了全球向低碳经济迈进。2008年被世纪环境规划署确定为“世界环境年”, 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 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G8峰会提出2050年实现全球室温气体排放降低50%。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 我国温总理保证将减排目标受到法律和舆论监督。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 低碳经济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与重视。

2 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并持续提升。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显著下降, 由2005年的12.1%下降到2010年的10.2%下降了1.9%;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略微下降, 由2005年的47.4%下降为2005年的46.8%, 下降了0.6%;第三产业产值大幅度上升,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40.5%上升为2010年的43.0%, 上升了2.5%。从三个产业的就业人数来看, 从2005年到2009年, 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44.8%下降到38.1%, 下降了6.7%, 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从23.8%升为27.8%, 上升了4.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由31.4%涨至34.1%, 上升了2.7%。可见, 三大产业的从业人数比重也发生明显变化。总的来说, 我国产业结构成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优化。但较发达国家, 我国产业结构还有待提升。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对“高碳”产品, 如刚才、水泥、电力等需求很大, 这也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我们不能抛弃这些基础性产业, 必须通过发展低碳经济, 提高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 降低单位经济的碳强度, 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 是优化能源结构的必经之路。我国能源结构是煤多、油气少, 这一状况决定了我国主要以煤炭为主。煤炭是“高碳”能源, 应尽量减少使用, 应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重, 降低一次性能源使用的碳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 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最大的挑战是研发可科技创新能力有限。当前, 尽管我国工业实现全球化, 但享受利润和国际分工仍处于底层和末端。增加低碳经济投入,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 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与管理, 实现国际分工水平提升及国际合作的主导权。

3 加快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3.1 加快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尤其是中西部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经济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 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产业碳强度较高。2009年9月温家宝强调, 要着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是长远水平上的重大战略选择, 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及航天航空等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效益好的产业上。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结合。

3.2 加快建立产业低碳化发展机制及碳排放交易市场

我国为了实现低碳目标, 曾采取过拉闸限电等措施, 这给工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损失。尤其是国外建立碳交易系统以后, 我国仍采用这些措施不能使用国际低碳经济发展。我们必须通过市场化手段, 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低碳经济。

3.3 加强低碳经济研发技术体系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于第一产业, 在第一产业中实现低碳经济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降低单位产值的碳排放量。为此, 必须加强技术研发, 推进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碳排放等新技术研究和应用, 建立高效节能、可再生资源利用和新能源等多元化低碳体系, 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另一方面, 应多参与国际合作, 吸取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和管理经验, 提高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

摘要:全球气候持续恶化, 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低碳经济作为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 有效地平衡了各国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这一矛盾统一体。针对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现状, 提出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并提出完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低碳经济,低能耗,低排放

参考文献

[1] 梁燕君.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经济纵横, 2010 (3) :71~72.

[2] 康玉泉, 孙庆兰.低碳经济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价值工程, 2011 (10) :143~144.

[3] 梁平, 韩丽.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方式研究——基于对低碳经济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9 (12) :6~8.

流通产业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现阶段, 能源短缺和全球变暖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契机。“低碳经济”的特点是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 将低碳技术作为其主要的核心内容, 旨在利用各种政策对能源的利用进行引导和约束。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人类的环保理念和思维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在低碳经济的驱动下, 人们正在向着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方向努力。

2 低碳经济驱动下的中国新能源产业战略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得比较晚, 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 但是在实现新能源发展过程中, 很大一部分都是借用国外的案例以及国外比较成熟的技术。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技术, 在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方面比较薄弱, 在中国新能源战略发展过程中, 只是一味地仿照成功案例进行仿真。这种情况对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严重的阻碍了其技术应用的同时, 也抑制了其发展速度。

2.2 制度不健全

低碳经济的发展计划离不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而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相关制度的建立。现阶段, 我国已经将低碳经济的理念传递给了各行各业, 但是相关的法律机制却没有跟上其传播的速度, 纵观我国相关的法律内容, 关于中国新能源产业战略发展的法律不是很多。任何行业在没有完善的法律支持, 其很多商业措施是没有办法有效的执行的, 从而导致我国的新能源产业战略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除此之外, 很多不法分子, 利用新能源的发展对民众进行欺骗, 因此, 完善制度非常重要。

2.3 资金不足

我国的新能源产业是新兴的产业, 在发展过程中, 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从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来看, 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同时我国每一个地区的经济是有强弱之分的。因此, 各地区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也是不相同的。如在我国, 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非常好的, 但是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来说稍微弱一点, 这样国家在针对南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以及资金的投入就会相对高一些。这种情况使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极其不均衡。

3 低碳经济驱动下的中国新能源产业战略发展的策略

3.1 技术突破

为了迎接低碳经济对于我国能源市场的挑战, 顺应我国能源市场的需求, 提高我国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研发能力, 寻求技术突破逐渐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战略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在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 为了适应低碳经济环境, 突破原有技术的束缚, 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 自主研发。加强对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建立比较完善的激励制度。以此来突破原有技术的限制, 提升公司员工的创新能力。第二, 公司积极地与企业行业进行技术交流。公司与科研院、各个新能源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交流过程中, 寻找自身技术的不足, 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使技术研发更加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第三, 制定健全的新能源技术制度。公司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将引进国外技术机制细化, 摒除技术转让时的烦琐过程。除此之外, 公司建立了技术共享信息库、技术服务平台等。这样使国内和国外的技术信息能够技术传递, 有效的提高技术的质量。

3.2 政策先行

我国政府在引领和倡导新能源产业进行合理化运营的同时, 还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首先, 在对新能源产业进行发展战略部署时, 要构建新能源产业的规范, 这样可以全面运作我国的能源市场;减少对新能源产业的监管环节, 将新能源产业竞争的透明度提升。如国家准许新能源产业进军国际低碳经济市场以及为新能源产业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提供保障。这样可以是新能源技术得以及时更新, 同时是新能源产业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其次, 在对新能源产业进行发展战略进行部署时, 要制定强制性指标, 如强制规定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的产值, 要求新能源产业各部门要及时完成预定指标。这样可以使内部能源市场和成本效益相一致。

3.3 国际合作

现阶段, 全球的能源市场处于一个相互依赖的状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世界各国的能源需求都非常的大, 在低碳经济的驱动下, 全球范围内, 能源的竞争非常激烈, 使得新能源市场不断地开拓。但是, 在目前的经济体系下, 任何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发展都不可占据绝对的上风。因此,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 我国应该充分发挥我们在新能源领域中的优势, 使国际合作更进一步。例如:在中国国际能源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中, 为了使企业中的新能源发展得更好, 公司加强了与国外公司进行合作的力度。首先, 公司研究了目前国外新能源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 将这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及先进设备引入公司;其次, 与国外新能源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沟通过程中, 寻找自身的不足改善自身;最后, 将公司内部的技术专利推广普及到国外, 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提供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好, 但是促进当前的产业战略发展是刻不容缓的。经过上文分析可得, 寻求技术突破, 使国内和国外的技术信息能够技术传递, 有效的提高技术的质量;完善政策制度, 使内部能源市场和成本效益相一致;加强国际合作, 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提供保障。因此, 在低碳经济驱动下, 积极部署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资源环境所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大, 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国新能源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在低碳经济驱动下,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基于此, 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驱动下的中国新能源产业战略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技术突破、政策先行、国际合作等方面论述了低碳经济驱动下的中国新能源产业战略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驱动,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陈子瑜.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 (17) .

流通产业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会计低碳经济绿色产业

一、环境会计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1.低碳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建立环境会计的依据

低碳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为环境会计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了环境优势,其主要内容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危害后代子孙的生存权益,实现低碳化,这也能看出: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推进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而环境会计也只有在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并准确核算国民生产总值(GNP及企业生产成本,真实地体现一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富有程度,促使企业积极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环境。此外,以研究自然资源成本补偿为内容的大循环成本理论为建立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它把成本放到整个物质世界的大循环过程中研究,并重新定义成本的构成为:“自然资源成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从大循环成本理论侧重自然资源消耗成本补偿问题的角度看,环境会计着眼于环境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和记录,为环境成本的核算提供数据资料。

2.借鉴传统会计理论和国外发展的理论基础

从原始社会会计萌芽,到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斯·巴斯勒提出的借贷记账法,再到如今形成比较健全的会计体系,可以说发展环境会计已具备传统会

计的理论基础。虽然环境会计对信息核算、确认、报告等各方面与传统会计的有区别,但环境会计仍然能够把传统会计的一些理论借鉴过来。20世纪90年代起,在西方会计理论界,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诸多环境会计理论。世行在1998~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建议21世纪建立“信息框架”,实现环境指标控制的主要任务落在会计界肩上,其中尤其是在环境管理“对策框架”的确定上,会计工作又是采取治理性对策与防治性对策的重要方面。1999年以来,日本政府制定并修订了《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一系列与企业环境会计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特别是2000年7月,日本环境省委托日本公认会计协会编写了《环境会计指南手册》,收集了37家企业的环境会计处理案例。此外,环境会计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经济学的核心是“我们称之为稀缺规律的不可否认的真理”。环境会计同样以稀缺规律为基础。正是“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才需要研究社会如何从各种可能的物品与劳务中进行选择,不同的物品如何生产和定价”,环境会计通过自然资源耗费、环境成本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分析环境质量效益,实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关于环境会计对象、目标及原则的已有研究

环境会计对象的重要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是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孟凡利(1997和安庆钊(1999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及其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杨雄胜则(李心合等,2002提出,环境会计的对象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关于环境会计的目标,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提法。大多学者(李祥义,1998;李宏英,1999;方文辉,19 99;肖维平,1999;王辛平等,2000;等等认同“二元论”,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包括具体目标和基本目标。其中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使经济、社会、环境、人口以及资源相互协调发展;具体目标是充分公布有关环境会计信息,为相关单位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帮助。大多学者认为环境会计核算时不仅须遵循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还具有其独特性。项国闯(1997认为还应遵循社会性、预警性、政策性、多种计价

基础并用等4项原则;孟凡利(1999和方文辉(1999认为环境会计的独特原则主要体现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影响的内部化、社会性、法规性、一定的灵活性、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等7个方面。

4.有关环境会计假设、计量及信息披露的已有研究

学者们认为环境会计可参照传统会计的4个基本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但是,因为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使得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假设发生了较大变化,会计主体涉及到宏观政府和微观企业等方面;货币计量上以实物、百分数、指数进行辅助计量,用图表、文字等非货币性信息披露拓展。关于环境信息披露方式的设计,学者们普遍赞同可以在补充环境会计报告与独立环境会计报告两种模式中选择。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耿建新等(2002提出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方案、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应当重点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孟凡利(1999认为应该包括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和环境绩效两个方面;肖维平(1999认为主要有环境负债、环境成本、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报表中确认的环境负债和成本的性质、与某一实体及其所在行业相关的环境问题类型等。

二、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的研究现状 1.环境会计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在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无节制地在自然环境下开采,掠夺各类资源,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19世纪2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开始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等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到二战以后,全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自然资源长期处于被极度开采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人口剧增,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人类开始改变过去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方式转变为追求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平衡发展。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1971和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1973在《会计学月刊》上发表,拉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新序幕。20世纪90年代

开始,西方会计理论学术界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将环境问题结合会计理论研究,其核心思想是用会计来反映社会环境资源,最终目的在于控制和改善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1995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重要会议上直接把“环境会计”作为中心议题。至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加快构建环境会计,以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环境会计是环境学科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性学科,通过运用基础科学的方式方法,以货币与实物单位计量,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并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和分析,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它以国家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可寓于企业财务报告之中,如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

负债等内容可直接列于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中,对其他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可在说明书中予以说明。国家政府和法律部门可利用环境会计信息,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加强宏观管理和控制,同时也能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政府环境保护部门通过企业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情况,并据此作为进行宏观环保决策和对企业进行环保考核与奖惩的依据。企业管理当局可利用这些信息,实施正确的环境措施。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对企业的环境风险和盈利前景作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社会公众可以了解企业的环境表现,对企业的产品和形象作出恰当的定位,参与企业的环境管理。由于环境会计核算内容既具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很大一部分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如要反映一个流域的生态资源状况,森林覆盖率、林地规模、草场质量、水资源的含沙量、沙尘暴强度等。

2.低碳经济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中,之后,欧盟在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发,以达成此前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2007年7月11日,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奥巴马总统开始执政后,又提出新能源政策,实施“总量控制和碳

排放交易”计划;并成立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进行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交易。2008年6月,日本政府提出著名的“福田蓝图”,成为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涵括应对低碳发展的技术研发、体制机制变革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2008年12月,欧盟终于就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统一决议,包括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6项内容,最终形成了欧盟的低碳经济政策框架。2009年3月31日,美国众议院能源委员会向国会提出《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

此外,联合国也大力呼吁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开始正式生效,这标志着人类社会首次以法律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2007年2月~11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从不同角度就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原因、预估、影响、适应和减缓措施等进行了详细评估;2007年1 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的巴厘岛举行,并于当月15日正式通过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巴厘岛路线图》;2009年12月7日召开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虽未达成切实可

行的决议,但仍涉及世界各国从高碳排放的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的生态文明转型。

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现在都在大力推行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尽力研发低碳技术,并对能源、产业、技术等政策进行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人类已经慢慢意识到减少CO 2排放的重要性,经济的“低碳化”开始从普通百姓的自愿行动逐步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积极制定并实施了减缓气候变化的《节能中长期规划》、《可再生能源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等法律、规划,为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综上,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形态,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推动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

减排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推进经济社会向低能耗、高能效和低排放的模式转型。在经济社会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约束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途径和战略选择,正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认可。

三、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1.环境会计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经济挑战面前,也给了发展低碳经济大有可为的机遇,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毋庸质疑,低碳经济既是人类社会通过低碳经济国际合作创建和谐世界的一个机遇,也是对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挑战。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就必须走新型的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因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并非片面的经济增长,而是“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实施环境会计是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基于可持续与科学发展观,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企业,以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就是其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为此,企业进行系统化的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管理、绿色经营等一系列“绿色低碳革命”,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再次,环境会计的建立是实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目标和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以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为前提,准确核算相关投入与产出指标,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并融合到会计核算体系中。

2.环境会计有利于实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首先,环境会计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必须措施,以此核算有关自然资源的损耗

及生态补偿,也只有环境会计才能更好地核算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每个因素,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然需要低碳经济来推进,中央、国务院已经从战略角度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低碳经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和热门话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

排放量,己经成为济,实现循环经济发展。再次,遏制全球气候暖化,削减CO 2 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尽管碳减排责任的分担会触及国家利益、发展权利等一系列复杂和敏感问题,但它从各方面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注入了活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显著成果包括建立了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响应机制,促进了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创建了全球碳市场和新的减排机制,为未来的减缓努力奠定了基础。

3.环境会计有利于正确计算“绿色GDP”

GDP作为政府对本国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一般有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生态与社会进步状况的最重要指标。随着各国对低碳可持续发展认识的逐步深入,加之传统GDP未曾考虑经济过快发展而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环境会计不仅仅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产物,它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环境会计同样以稀缺规律为基础,正是“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才需要研究社会如何从各种可能的物品与劳务中进行选择,不同的物品如何生产和定价”,环境会计通过自然资源耗费、环境成本和费用的确认、计量、记录,分析环境质量效益,从而对稀缺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实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一般来说,“绿色GDP”需要从传统GDP中扣除不是真实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剩余的才是科学、真实的“可衡量GDP”。笔者借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的研究成果,绿色GDP=传统GDP-自然部分的虚数-社会部分的虚数-人

文部分的虚数。低碳经济是未来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所在,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减排计划,建立碳权交易市场推出“低碳”技术和产品标准,实行环境会计有利于正确核算出“绿色GDP”。

4.环境会计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低碳化发展

低碳经济是未来国家和企业竞争力之所在。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减排计划,建立碳权交易市场推出“低碳”技术和产品标准,争夺全球涉碳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低碳经济及其规则重视不够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可能处于弱势.有继续被边缘化的风险。首先,人类能源利用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从高碳时代逐步走向低碳时代的过程,就是从不清洁到清洁、从低效到高效、从不可持续走向可持续、从高碳经济走向低碳经济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符合我国的当前和长远利益,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其次,低碳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品质。低碳经济被人称之崭新的金矿,它蕴涵着巨大的市场商机,它包括参与全球碳市场,加强清洁能源发展机制,使用可再生能源、促进建筑节能,重新循环使用废物,推动公共交通系统节能技术等。碳基金将是未来庞大的产业,碳交易及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的市场都非常有前景。杭州应当把握机遇,抢占先机,规划建立碳交易市埸,以碳权换技术换资本,实现经济新的跨越发展。再次,美欧日汽车产业竞相开发“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型动力车。日本早已实施产业技术升级战略成为21世纪领先的环保国家,丰田推出8款油电混合动力车通用计划4年内推出16款混合动力车。欧盟积极支持发展氢能动力车,美欧能源产业也在加大对低碳能源及技术的开发,提高核能、风能、太阳能、可再生生物能、清洁煤等替代能源的开发比重,积极研发碳捕获及埋存技术。

5.环境会计有利于增强民众低碳环保意识

很长的时间以来,我国一直沿用粗放型、简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过度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进行,不顾及下一代的生存发展,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眼前与

局部利益的现象十分普遍,使得生态环境每况愈下。首先,实施环境会计,推行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在能源短缺背景下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个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且能源紧张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经历着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国际上面临着后京都时代的外部压力,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必然要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其次,低碳经济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提升

环境生活品质。低碳经济在控制减排的基础上,提出减碳要求。企业在推销自身和产品时,都应注重其环保追求和环保性能,而不仅仅是对生产过程的环保控制。

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发展环境会计的对策思考 1.全力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动作用

政府部门应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税手段、金融手段、价格手段、产业手段,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首先,在我国建立环境会计便于从会计的视角对企业生产、加工、流通、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环保监督与控制,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家对有限的资源免费消费、无偿使用,无疑将导致资源的耗尽和环境的恶化,同时也不利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核算与披露,这本身意味着需建立新的、更合理的商环境会计体系。其次,应尽快加强环境法规保障体系。如推行污染许可证制度与收取排污费制度等都是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强环境资源的立法与执法,明确环境资源产权;建立全国财政补偿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作为环境会计运行的资金支持系统。再次,尽快制定环境会计准则与规章制度。需要大力开展环境会计规范化的试点工作,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监测和计量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结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建立环境会计。

2.增强环境会计的披露与监督机制

会计最重要的职能在于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建立环境会计,推进我国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首先,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地进行揭示,因此,应加强监督,由政府或有关社会机构,依据国家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以及会计相关法律,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监督。其次,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了统一的标准。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准则体系,进而全面保证环境会计行为的规范和实施。再次,要制订环境会计审计法规,建立环境会计审计制度。由政府审计或有关社会机构,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公正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做推广工作。此外,还要加强环境审计,强化对环境会计的再监督,其审计重点可以包括:环境保护法的合规性;企业环境保护政策和控制程序;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关于有害物质的贮存与处理;环境经济责任的记录与披露等等。

3.倡导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

绿色经营是一种新的企业经营理念,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与ISO14000系列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它贯穿于企业整体经营系统之中,如“为环境而设计”、“绿色融资”、“绿色采购”等。绿色经营系统是企业为将其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相协调。首先,环境会计信息系统是绿色经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孤立存在,应该倡导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只有在企业建立起绿色经营系统,才能为环境会计发展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其次,需要大力开展环境会计规范化的试点工作,选择好地点,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逐步积累成功经验,制定高质量的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由生态环境资源评估单位牵头,可以适时引入社会公益组织参加,积极开展环境资源的监测、评价与计量技术的研发与运用。

4.强化国民大众的低碳环保意识

国际上的“绿色消费主义”迫使整体产业都“绿色”起来,基于此,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使之顺利实行环境会计,对外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成为企

业的自主选择。首先,要树立全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督促企业做好环保工作。因为他们的生产行为是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被破坏的最直接因素。企业的所有管理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和环保举动的重要性,才会在经济行为决策时考虑到相关的环境因素。同时,环保意识只有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中体现出,使他们认识到会计工作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他们才会考虑真正推行环境会计。其次,通过充分的报道宣传,让消费者对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都建立起“绿色消费主义”理念。使消费者在对商品进行选择时关注企业的环境保护状况,不从环境保护不力(如造成较大环境污染、不节省能源、不节约资源的企业那里购买产品。为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将不得不采取措施改进环保状况。再次,企业要实现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树立适应环境的观念。从可持续发展观点来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个持续、稳定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求得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否则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只能是想象。为此,有必要提高企业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流通产业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1 低碳时代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化学工业中关键的组成部分, 石油化工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努力,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明显提升, 发展速度也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巨大的能源, 能源紧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

现阶段, 我国石油化工生产量已经开始出现与市场需求量不符的现象, 很多时候还需要依靠进口, 这对于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制约。石油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 低碳时代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方面,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生产的产品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作为一个能源大国, 我国能源储备量占据世界前列, 但是人均占有量却不足世界的四分之一。面对石油化工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 企业往往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 采用进口的方式, 从国外引入大量的石油化工能源, 解决生产量与市场需求不均衡的问题。但是世界能源紧缺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我国石油化工能源从国外进口也承受了很大的国际风险。

另一方面,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在不断发展前进过程中, 虽然也得到了相应的创新, 但是整体的创新能力较弱, 缺少核心的产业技术, 严重影响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多时候, 核心技术还需要依靠进口, 不仅增加了石油化工产业生产的成本, 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 低碳时代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资源和能源的发展趋势

在低碳时代背景下, 根据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基于多年的工作及研究, 现对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资源和能源走势进行粗略的探讨。

3.1 加强可持续发展, 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在低碳时代, 石油化工产业需要注重能源的二次使用,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我国已经意识到能源紧缺问题的严重性, 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最直接的证明。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可以将石油化工等一次能源, 逐渐转变为资源终端, 切实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石油化工产业能源也逐渐向地热能、核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方向发展, 加强新型能源的研究与开发, 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扭转产业布局, 提高石油化工产业的集中度

这几年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结构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整与改造, 石油化工产业布局的转变成为未来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必要趋势。石油化工产业高度集中, 能够减少石油化工产业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减少运输资金, 提升石油化工产业的生产效率。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是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很多大型城市, 如大庆、上海、大连等地区都已经建设里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初步形成了密集型的产业格局。

3.3 大力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 提升石油化工产业竞争力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如果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 对企业自身的实力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同时也会增加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风险。在网络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下, 石油化工企业需要重视现代化人才的培养, 引进更多优秀的创新性人才, 加强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 为石油化工产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提高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巩固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在世界中的地位。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低碳时代背景下,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包括缺少核心技术、人均资源占有率低等。为了不断提升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竞争力, 满足低碳时代发展下的需求, 还需要不断开发新型能源, 提升能源的利用率, 同时开发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为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的战略国策。低碳时代背景下, 石油化工产业在资源利用率方面还需要大幅度提升, 减少石油化工产业生产中对资源的浪费, 有效地保护能源。本文首先分析低碳时代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然后分析低碳时代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最后探讨低碳时代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资源与能源的发展趋势, 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低碳时代,石油化工产业资源,能源,走势

参考文献

[1] 华芬.低碳时代石油化工产业资源与能源走势[J].化工学报, 2014, 15 (2) :147-148.

[2] 罗娟娟.低碳时代石油化工产业资源与能源走势[J].化工管理, 2015, 25 (8) :74-75.

流通产业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图书馆 流通图书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流通服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馆内秩序混乱以及错乱架现象严重、图书有效使用率较低等,对此可以本文从根本点和出发点、突破口、动力等几个角度来进行了分析。

一、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流通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高校图书馆不同于社区图书馆以及省图书馆、市图书馆的最大之处就在于高校图书馆其人流量以及借阅量较高,扩招后学生数量的激增以及自习室较少等导致很多学生将图书馆视为学习的最佳选择,这导致了高校图书馆内占座现象严重,馆内秩序混乱;(二)图书的乱架以及错架较多。根据笔者调研目前多数高校在图书借阅时已经不再使用代书板,这导致学生或高校职工的取书和放书随意性较大;(三)由于部分图书资源较为抢手而读者会受到其借阅数量的限制,于是将图书私藏到隐蔽位置,不仅影响到了图书资源的流通而且降低了图书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也给图书管理带来很多问题;(四)图书资源人为破坏现象严重,尤其是涉及到学科专业或考研、英语四六级的图书多被乱写乱画,严重影响到图书资源的后续使用;(五)高校图书馆的人流量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和卫生问题。

二、提高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管理水平的措施探讨

(一)以书库管理为根本

高校图书馆流通书库已经成为一种最为普遍的服务模式,其特点就是直接揭示图书馆馆藏图书并且提高文献利用率。高校图书馆的流通部每天面对高校学生和教职工,所以更加需要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在笔者调研中,发现很多高校图书馆的书库管理往往只重视宏观规划而不重视细节工作,例如某校图书馆内入口处没有设置馆藏资源分布图,导致学生查找资源时不得不在馆内来回穿梭;或者各专业学科藏书的标志牌不够醒目等。细节上是否用心往往决定了成败,这也是人性化服务提出的要求。

(二)以统计工作为突破口

做好高校图书流通服务工作的重点就在于对其流通统计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因为这个环节所反映的正是图书馆内资源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和矛盾。统计工作准确反映出的是高校图书流通的状况,管理人员可以从中分析出高校师生的借阅需求和借阅热点,同时有针对性的补充新书资源。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中的统计功能可以对其在采购、编目以及流通等多个业务环节进行统计。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信息系统中统计功能的使用,并且配套建立读者数据库来对高校读者的借阅习惯、借阅规律进行统计,以此分析高校读者利用馆藏资源的特点,从而为图书馆管理部门的决策等提供第一手资料。图书馆流通统计工作与图书馆长期建设和发展是离不开的,统计工作参与到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掌握高校师生图书借阅规律也是做好流通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对笔者所在学校进行图书借阅情况调研过程中,发现了师生借阅图书的几个规律:首先是时间上受到课时安排限制,在大课间以及下午课程结束后分别迎来两个借阅高峰;在每周中周五是借阅高峰期。从阶段性来看,以学期为周期,则学期初与学期末为借阅高峰,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动力较足;以学年为周期来看处于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学生借阅数量较多,而大三、大四学生忙于考研与实习则借阅量逐渐下降。当了解到这些借阅规律之后,图书馆流通部门针对不同时间、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布置人员值班来满足高峰期和非高峰期的借阅需求。

(三)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将现代化技术运用到高校图书馆的流通服务管理中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首先表现为图书资源流通的自动化,不仅仅表现为办理借阅手续的快捷化,同时要求在统计和查询资料上提高效率。笔者在东部某高校调研中看到,此高校引进了一批设备来实现借阅图书与归还图书的自动化,师生只需要将图书放入机器扫描仪下,结合按钮操作就可以顺利实现自助借阅、归还图书。检索信息的计算机化也是提高流通服务水平的重要增长点,在实现了信息检索计算机化之后读者不再需要从各种卡片中寻找图书编号,只需要利用计算机终端来快速获取书刊信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电子资源库的建设也有利于提高流通服务水平。笔者在南京某高校图书馆访进行交流时看到,其图书馆信息检索平台已经与知网、万方和超星图书平台无缝对接,当师生进行资源检索时不仅显示出馆藏书刊信息,当目标书刊被借出时检索平台会自动出现该图书电子资源来方便读者下载使用。这就让许多师生在宿舍、家里在线使用图书馆资源,相应减少了图书馆人流量,同时也有效提高师生科研效率。

(四)以促进职能部门沟通为关键点

高校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服务部门,同时也是一个职能部门联合的整体,所以只有当图书馆的各个职能部门之间高效率运转时才可以做到井然有序,并且有效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图书馆的流通部门应该要加强和图书采购部门以及编目部门等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可以按月份、季度等来做好文献沟通工作,汇总这个阶段图书流通的主要情况汇报给采购部门,来为其下一期的采购计划做参考。同时流通部门也可以将其书刊借阅过程中发现的图书编码错误等情况汇报给编目部门来及时解决问题。

三、结语

流通工作是一个充满了各种细节问题的工作,尤其是在目前信息技术普及背景下面临着多重挑战,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机遇所在,图书的流通不再是简单的借阅和归还,而是图书的高效利用和信息资源的处理,对此,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粟生群.高校图书馆读者违纪行为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3).

[2]王玲荣.浅谈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的障碍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6).

上一篇:会计系统安全审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注塑产品工业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