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2024-05-0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提高校园文化的同时用高校档案去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提高了高校的校风校纪,而且也是校容校貌的重要核心。因为高校档案也是一种文化的财富。在提高校园文化的建設中高校档案不只有鼓励、革新、指引等功能,且在创造校风、学风的环境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档案文化;创新

高等学校在校风,校纪日常行政管理等活动的过程时会直接对高校的职工与社会各界都留下了许多具有可记载的样式,而高校档案是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实践的记录,也是一笔丰富的财富。它很全面的和正确的反映了高校职工在工作中的特色及工作面貌,和学校管理的行政风格与学术风格。高校具有培育人才、铸就人才和摸索未知的特色,所以校园文化更为体现育才和科学革新的环境和价值观的取向。在如此环境下,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情形下,高校档案不只是参与了高校的校风校纪建设,也是渗透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1]

一、 校园文发展中对高校档案的要求

高校档案是本校广大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历史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所得到的宝贵财富。它不仅记录了高校多年以来艰难创业的发展过程,也记载了广大的教职工在学术风貌、学风与校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等各项活动中而形成众多宝贵经验与重要的知识信息。由此,高校档案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而具有文化的特征。高校档案不仅是维持和促进文化的延续和进步的基石,也是一种记载思想和历史实践的总和,成为高校在建设中的根基。[2]

在郁郁勃勃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高校档案的部门要做好本职工作,在校园文化需要什么就能提供什么资料。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高校育人育才的重心之重,处理档案部门的本职工作还需要更进一步在对高校档案的开发和思考,也是高校的优秀文化的一大发展 。[3]这就是高校档案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做的核心工作。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档案是最为渗透力和吸引力的有力形式和载体

在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是高校档案,不仅是因为高校档案是最为渗透力和吸引力的有力形式和载体,也是因为校园文化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它是一种以文化的特性而存在的,其具有确切性、直观性、以及社会性的特色。

第一,校园文化利用高校档案记录它来参与的建设,更容易让广大的学子产生了亲密感,认同感,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在无形之中就靠近了,因为史实真实准确,且它做提供的教育素材大多是校园里曾经发生过的任何事物,所以对高校档案而言比起呆板的理论的教学理论更为广大学生所能接受。

第二,高校档案是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各界产生密切的联系。在高校对社会的研究过程中,不仅是研究对象来源于社会,得出的研究成果也服务于社会,在这一社会行为中高校档案充当了记录这一行为的实物载体。不仅是提高了研究学者的专业技能还扩大了高校在社会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高校不仅深入了与社会各界的联系,还能增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 提高校园文化的同时高校档案的用处

高校档案既是高校在科学研究、教育等工作中提供素材,有所人们在道德价值观、校园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开导,在传播校园文化的同时它也具有一定保存功能。

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拥有充足的档案资料来进行研究与学习。它是高校文化的记录者与承载者,高校档案馆保存了高校在历史的实践中的历史博物馆,在这里有丰富的科研知识和校园文化,将资料储藏观来改造成一个供广大教职工学习研究的场所,也是成为了传播高校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基地。

在如此这样精致、美好的气氛中个人优秀的品质和专业素养感受春风化雨,感受到区别于别的环境也是一大幸事。

高校档案是高校在发展实践的过程中最初的记载,它不仅保存了高校在建立之初的行政规章文件,校风的管理文件及其材料,也是高校的校风、学风得以推进的保障之一。高校档案在校风,学风的建设上一方面在领导人决策时进行正确科学的决策,制定出符合当下高校的制度及安排提供直观的资料来源;作为另外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当下全国的教学的环境,对自己的学习的环境有所了解。高校档案是高校稳健向前进步的康庄大道,在处理各式各样的事情时,让高校的管理都井井有条 。

文化是一种环境,环境对教学的作用一直以来是教育学家都非常重视的。高校档案的工作人员通过出版档案,在社会各界的纸质资料上开设优秀档案的专栏,能够向社会各界进行历史支持的教育和科学文化的传播,对培育高校学生的良好的职业规划,人生的价值观,理想的情怀,并鼓励他们能够超越前辈,让他们在追寻超越自我的人生道路上是一大动力。

在提高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高校档案的优秀方面:

(1)鼓舞的方面。因为在高校发展的长河过程中孕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而高校档案正是记录了这一优秀的事迹,这些优秀的学者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整个高校产生了一种情绪的激昂、发奋进取的效应。让高校学生更加热爱自己专业,更加热爱自己的母校,来创造出一番自己业绩的豪情壮志。

(2)革新的功能。高校档案资料中收录了本校专业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很多试验时的一手材料,对于高校后辈来说这一珍贵的材料是向更前的研究的高峰攀岩的绳子。它不仅能够鼓励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还能为高校更高的学术研究的氛围提供了夯实的基石。

(3)指引功能。高校的荣誉档案中那些鲜艳的奖状、金黄色的奖杯,不管是对本校学生,还是社会各界都能起到榜样和向导的作用,还能把这些档案渗透进校园文化的建设。这样就能让高校职工,社会各界都能自觉养成向这些榜样学习。为自己理想而奋斗。

从目前来说,在提升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高校档案作为不可分开的一部分,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体与记录者,我们一定要推陈出新,尽心尽力,为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充当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小园.论高校档案的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功能[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24-25.

[2]王伟.高校档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1):11-12.

[3]孙琳.高校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J].北京档案,2018,(2):30-3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世界进入后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受到广大大学生的青睐,高校校园文化新媒体做为最重要传播载体,已经完全融入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学习生活和高校宣传的舆论工作,对高校大学生的全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新媒体对高校德育工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正面引导,抵制负面消息,创建优良校园环境,全方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

关键词:校园新媒体;高校德育工作;舆论监管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媒体是极为有效的“一对多”传播的工作模式,以新媒体为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新媒体技术,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必然趋势,同时对于教育工作者给予高规格的要求。伴随着新工科的到来,将数据挖掘、大数据,云计算等一些先进手段运用到高校思政工作的引导,管理,学科建设,网络平台建设当中,高效准确地把握新媒体在育人方面的功效,才能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新媒体化功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一、校园新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媒体及新媒体环境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新媒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新媒体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当今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新媒体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户外截然不同,其是利用计算机相关技术将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后,显示在终端的一种方式,其中手机、IPAD等一些终端设备最为普遍,网络使新媒体传播方式迅速,使用起来更为便捷。

(二)新媒体的特征

(1)多样性:指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自由方便地在网络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文献信息。

(2)虚拟性:新媒体的虚拟性,也可称为匿名性。在网络中信息交流的方式是依靠数字信号代替的。

(3)交互性: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此,其交互性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1对N,N对1,N对N的信息传递,使得信息可以相互交流。

(4)共享性:新媒体已经打破地域的界限,开创了开放、自由和发展的公共平台,为受众提供了共享的空间。

二、对于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新媒体是高校工作者进行德育工作最为重要的思想阵地,所以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高校大学生在学校的真实生活、真实案例、真实人物来进行宣传,贴近学生生活;通过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送国家最新大事、推送优秀书籍,推送传统文化,让新媒体完全融入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从而将被动教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让正向的能量进驻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

(二)个性化新媒体内容, 推动新旧媒体间的整合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整合才能使学校的建设良性发展。多媒体、数字化、网络化、共享化、交互化的特种就要求在其内容上的个性化,高校德育工作必须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学生实际需求、接地气儿地将话题有效地传播,并且一定要具有一定的欣赏性,而且新旧媒体一定要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深化。

(三)管控新媒体提高媒介素养

校园新媒体建设均处于发展初期,硬件建设则是校园网工程建设,软件建设则是新媒体的管理者和监控队伍,在学校里监控队伍又被称之为“网络红军”,高校必须要重视软硬两方面建设,才能有效保证校园新媒体的高校应用,通过培训等方式锻炼一批高素质的管理和监控者,从而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而且一定要加强新媒体使用者的媒介教育,从而使其能够运用媒介更好地为自身服务并进行理性的媒介消费。

三、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新媒体化功能创新高校德育工作

(一)多维度着手创新高校德育工作

多维度着手创新高校德育工作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时间层面,增强积极应变能力,高校在软硬件的建設上一定要注重立足于长远。二是内容层面,要注重高校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将大学与社会联系起来,将大学与学生本身联系起来,多渠道多手段结合实际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主体层面,注重互动性和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新媒體的交互性,让高校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成为最有效的发言人,促进高校新媒体化德育工作的繁荣发展。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平台

构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平台是当今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平台包括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特色活动,学生德育学分考核,学生典型宣传,高校党建工作,团建工作等等。将各种校园网络资源整合起来,用于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包括网络文化在内的校内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媒体条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德育教育工作平台,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利用新媒体牢固树立高校校园文化核心精神,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校园文化变得更加具有多样性,价值选择变得更加具有多元性。大学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加应当加强和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加强其对不正确思想的抵制,注重鲜明地表达出其价值取向和价值立场,通过正向的引导,对于党员团员的具体要求,对于青年的期望,对于高校典型案例的宣传,对于“三观”的正确认知,牢固树立高校校园文化核心精神。

(四)健全舆论监督机制,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

培养高素质网络管理者和网络监控人员,对于平台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健全舆论监控机制,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新媒体的主体,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正负面的舆论影响着大学生的判断和选择,因此,建立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合理、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增强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为进一步构建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工作平台,为高校校园文化奠定基础。

四、结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专门提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软硬兼施,创建创新高校德育工作,以健康、文明的内容去引导大学生,以丰富的信息内容、多样性的传播方式、无拘束的时空视野、迅速快捷的传播速度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高校师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5298)

作者简介:王祎雪(1979-),女,辽宁盘锦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工程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行政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运行效率与发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行政管理。在高校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行政管理质量,分析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专家与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就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重的作用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 高校行政管理 校园文化建设 作用

一、引言

在时代逐步发展建设的过程中,科技水平技术不断提高,新型的机械设备与管理思想逐步涌入高校中。新型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先进的思想与操作水平专业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可以说,在校园各项管理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行政管理在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长期的融合与摩擦后,行政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逐步显现出来,特别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学风建设与教育宗旨建设等,可以说,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行政管理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实际的效果终究可以发现,行政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为将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就需采取相应的措施凸显出来。

二、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从实际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范围广、工作量大、容易受到影响等特点,这项琐碎的工作必然需要相应的纽带将各项内容相互联系在一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行政管理的作用就凸显在可以将各方面、多角度的繁琐工作相互结合与剥离,促使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成为协调和容易操作的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容易操作的特点表现在应用行政管理的特点将计算机等多项先进设备与校园建设目标相互结合在一起,进而实现校园文化的传播与管理。现如今,部分高校在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管理手段仍旧比较落后,影响校园的荣誉与成就,使得校园招生与招聘活动受到一定影响。在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可以改善信息传播方面的问题。

在高校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有多项工作部门,而要想多项部门达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应用行政管理。首先,行政管理能够促使个部门各项工作的开展达到协调与监督状态。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循序渐进的工作方式可以将各项琐碎的工作有机联系起来。其次,校园各部门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隐性的要求,即要求各部门与组织相互协调配合,但是在长期的工作中个部门各自为阵,并且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的特点,存在对校园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的问题。为避免部门之间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促使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朝着协调的目标前进,就需要运用行政管理来组织、协调各部门能够更好的工作,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综合水平。

三、加强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措施

从前文的简单分析中就可以了解到,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将这种作用凸显出来,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地将行政管理作用表现出来。

首先,加强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与能力的培训。任何一项管理活动,管理人员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管理工作开展所取得效果。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就需要从源头上把关,做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录用工作,层层选拔,认真挑选。实施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是素质过硬的管理者。同时,在高校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素质培养需要从两方面来把握,即专业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营造轻松的氛围,提高行政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

其次,开展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在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实行以人为本的高校行政管理机制,激发师生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应当摆脱行政化的影响,需要清楚的认识自己,端正工作态度,加强服务意识,树立大局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被管理的对象。对于被管理对象的困难与需求应予以有效的帮助。督促并协调好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健康顺利发展,建立符合校园实际情况的指导性组织,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有主人翁意识,献计献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最后,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生活。建设校园文化就需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在高校行政管理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资源,开展活动宣传文化建设的理念,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与渗透力,如,为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需要在校园环境中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促使高校社团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鼓励社团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并将相应的理论应用于社团中,为学生提供良好、轻松自由的发展平台。校园文化生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展示个人才华的重要途径。针对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各项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的作用,促使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形成。

四、结束语

高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行政管理是基础性的工作,加强行政管理可以有效推进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行政管理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实行。

参考文献:

[1]张东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行政管理作用刍议[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04):63-64.

[2]刘亚男.浅析文化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13(17):89-90.

[3]符小花.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13(06):57-58.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它们在含义、影响效果及其流传程度上存在着不一致之处,但是它们在诸多方面依然存在着相似的地方,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校园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这种辨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要对两者进行整合,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关键词:校园网络舆情;校园文化;结合

一、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涵义与特点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在本质上具有社会舆情的一般特征,只不过其是借助网络传播。因此,所谓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高校校园网络为平台,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网民对社会或校园内某一问题所产生和持有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政治态度、情绪和意见的总和,它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与即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性与非理性等特征[1]。并不是所有的校园网络议论都能构成校园网络舆情,参与议论的大学生网民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所引起的反响具有一定的强度才能成为校园网络舆情。一般说来,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分为国内外时政类,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利益相关的诉求类,日常校园学习、生活、休闲、情感类。高校网络舆情的载体主要有各种网络新闻、BBS、博客、电子邮件、QQ群、MSN等。其主要表现形式有留言、谣言和网络恶搞。高校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校园舆论,具有导向、凝聚、内化、覆盖渗透、预测预防等功能,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2]。

(二)校园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目前,学界对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没有达成明确的共识。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存在着两种比较普遍的观点:一是狭义上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外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各类文学、艺术、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观点;二是广义上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学校的科研设备、教学内容、校容校貌、规章制度、价值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校园文化具有先进性、多元性、超前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具有育人和教化、支持和保证、示范和引导的功能[3]。

二、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通过以上阐述两者的含义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是不同纬度的两个概念,但二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不一致性

1.内容性质不一。校园网络舆情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舆论。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公开表达的意见、态度、要求、情绪,是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它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以一定的主流文化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灌输和高雅的审美熏陶,这种主流文化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集中体现了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

2.影响效果不一。校园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校园舆论,具有很强的盲动性,其内容很多时候是没有经过过滤,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积极观点与消极论调、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对假恶丑的妥协混杂其中。因此,其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与消极并存。校园文化则承载着一所学校的精神,它通过孕育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具有激励、引导、规范和渗透的功能,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精神状态、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人生追求、道德意识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形成过程不一。校园网络舆情具有短时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当某个校园网络舆情形成以后,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自动消解,而被新的舆情所代替,如此往复循环。校园文化则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而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一些文化逐渐被淘汰抛弃,一些文化经过历史的洗礼而保存下来,最终成为校园文化的精髓。

4.流传程度不一。校园网络舆情具有很强的流传性,其内容不独属于任何一个学校,毫无界限可言,只要学生打开电脑,任何一个学校所引发的网络舆情都有可能迅速波及到其他学校,辐射到各个学校的各个角落。因此我们看到各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很多时候都是大同小异的。校园文化的流传性则是有限的。因为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学校各自的特色,离开了这个氛围,其特色便无从显现,也就无法称之为校园文化。

(二)校园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统一性

校園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虽然存在着某些不一致之处,但是它们在诸多方面依然存在着相似的地方,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1.校园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是相互渗透的

校园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同属于亚文化的范畴,校园文化日益充实校园网络舆情,逐渐成为校园网络舆情的重要内容,这是各高校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情的趋势所至;同时校园网络舆情是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校园网络舆情通过不同形式、不同侧面展示出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殊体现。

2.校园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是相互影响的

(1)校园文化弥补校园网络舆情的缺陷。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使得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体现在告知大学生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行为与后果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就使大学生的行动有了明确的参照标准,从而规范着大学生的言行举止。校园网络舆情因为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而或多或少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不管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内容都可引发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相比,规范性较为薄弱。在这种传播环境中,校园文化可以很好地规范校园网络舆情,弥补校园网络舆情的缺陷。比如,我们看到很多学校网站的校园论坛里,删帖标准中有很多内容是规范人们尊重他人、不歧视他人、对言论负责、共建和谐校园,体现了“仁”、“和”思想,阐发了校园文化的理念。

(2)校园网络舆情促进或阻碍校园文化的发展。校园网络舆情具有理性和非理性并存的特点,使得其对校园文化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

1)校园网络舆情对校园文化的正面影响。

第一,校园网络舆情深化了校园文化的倡导功能。校园文化在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也是一个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的过程。然而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校园文化传播的影响力较小,其倡导功能的发挥往往不尽人意。而网络舆情由于具有及时性、共享性、交互性的特点,所以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校园文化的倡导功能,传播先进校园文化。一般说来,积极的校园网络舆情本质上是校园文化的一种体现,承载着大学生共同的价值理念,具有很强的动员、倡导作用,能使大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校园文化,进而促使他们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第二,校园网络舆情扩大了校园文化的媒介功能。通过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和学术报告等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给学生搭建起一座联结学校与社会的桥梁,最终在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达到某种平衡和协调,这是校园文化的媒介功能。校园网络舆情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一方面及时快速地把学生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传向社会,有力地冲击社会传统观念,促进社会文化进行更新变革;另一方面,社会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也能迅速传进来,社会文化引发校园文化人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素质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逐渐把学生观念中的学校本位转移到社会本位。

第三,校园网络舆情增强了校园文化的互动功能。校园网络舆情给学校提供了与学生零距离对话的平台,也方便了学生与学校的沟通和联系。校园网络论坛具有平等性和匿名性的特点,这使得大学生们十分喜欢通过网络论坛来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意见,表达自己对校园生活中某些事情的看法。而这些建议意见中不乏真知灼见,有利于学校建设发展,学校也积极从网络论坛中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同学们在主动为学校的建设发展献计时,不仅增强了自己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也增强了校园文化的互动功能。

2)校园网络舆情对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

第一,校园网络舆情易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造成冲击。虽然校园网络舆情占主导地位的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但也有贩卖西方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思想和一些不成熟的理论。网络的开放性、超国界性使得西方国家可以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大量对外输出信息,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使得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无处不在,一些反动的、攻击性的言论在校园论坛里也时常出现。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元的文化,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理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冲击,极易形成错误甚至是反动的认识。

第二,校园网络舆情易导致大学生道德失范。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使得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规范和秩序失去了效力,这就给大学生提供了逾越规范和释放现实生活压力的空间,自我也能获得更多的表达机会。在网络论坛中,由于大学生个体“现实身份”的丧失和“平等身份”的获得,导致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现实社会的直接对话,责任之外的其他人很难对不道德的行为采取相应的道德措施,因此,他们可以在网络论坛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同时,由于大学生价值观本就处于不成熟阶段,在这种缺少评价和制约的环境中,他们更容易表现出与自己性格与现实身份不一致的行为。因此,大学生在网络论坛中的自由超过一定限度时,舆论和感情筑成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从而出现道德失范。

第三,校园网络舆情容易引起学生性格孤僻。舆情表达总是倾注了个人的情感、意志和认识等主观性的因素。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匿名状态下更容易摆脱角色关系的束缚,容易个性化,志不同道不合者不相往来。加上人们在网络论坛的交流方式是一种“人—机”交流。如果大学生将大量时间用于“人—机”对话上,传统的可视性和亲切感的“人—人”交往将大大减少,特别是当大学生们在现实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觉得在网络论坛里寻求帮助更容易解决问题。但长此以往,将使得他们容易产生孤独、苦闷、压抑等不良心理状况。

三、校园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结合

如前所述,校园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是既辨证又统一的关系,我们不妨从这入手来对二者进行整合,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一)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关系

校园文化作为一个学校与社会交流信息的有力途径,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了解社会的平台。因此,校園文化应当保持开放性,需要一个开放的窗口作为平台,而校园网络舆情正是这么一个开放的窗口。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学校也肩负着科研与教学的任务,这需要的是一个相对安静、单纯的人文环境,它要求校园文化必须自觉抵制社会文化中的各种消极因素。因此,我们在建设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时,不仅要接纳开放的校园网络舆情的加入,同时也应该注意剔除其中消极的部分。

(二)创新性与继承性的关系

校园作为科技创新、理论创新的策源地,促进创新、倡导创新的校园文化也日益凸现其重要性。校园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新型载体,能够为校园文化及时传播新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为校园文化的创新性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新的未必就一定好,新的未必一定有益于校园文化自身发展。事实上,校园文化所包含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积淀,都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无论何种性质的创新,校园文化本身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否则,创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三)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不论是校园网络舆情还是校园文化,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潮的侵入,引导学生朝着富有生机与活力、文明与健康的方向发展。校园网络舆情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身,具有方便、快捷、辐射性广的特点,为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创造了条件。因此,校园文化工作者要积极利用校园网络舆情的这些优势,不断扩展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从而达到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任永梅,刘秀伦.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引导功能[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1).

[2]廖扬平.网络舆情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政工研究动态,2007,(21).

[3]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品牌建设是新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文章从CI战略与高校发展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当前苏北新建高校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CI战略的苏北新建高校品牌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CI战略;苏北新建高校;品牌建设

在高等教育多元化、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中,品牌形象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CI战略作为一种新型企业发展竞争战略模式,其对于高校良好发展形象的塑造、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对于高等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江苏北部地区(以下简称“苏北”)新建高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CI战略与高校发展

(一)CI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CI(Corporate Identity)战略(亦称“企业识别战略”或“企业形象战略”)是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传入我国的新型企业发展竞争战略模式,它是一种企业形象策划、设计、传播和管理的战略、方案和手段,通过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达系统(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传达给企业体的关系者或团体(包括企业内部与社会大众),并掌握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1]。即通过对企业可视事物的统筹设计、控制和传播,使企业的识别系统统一化、标准化、个性化和专有化,强化企业的整体形象,使企业获得消费者的认识和社会公众、政府的支持,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CI战略具有以下特征。

1.系统性。CI战略由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及讯息传达(OI)四部分组成。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合力形成系统化完整独特的形象识别体系。理念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企业形象定位与目标的依据;识别行为是理念的具体表现,只有在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有方向,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就会使行为陷入麻木无序的状态;VI可以用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企业理念和个性,在整个识别系统中VI的传播力量与感染力最为具体直接[2];快速高效的讯息传达使品牌在公众中形象的确立与最大化传播成为可能。

2.差异性。即相对的唯一性、异质性,同时具有难以替代与复制性。用独创性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形象与价值特质是CI战略的根本目标,是CI功能发挥的重要条件,创造与竞争对手之间赋有特色的差异性是CI战略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说差异性是CI的灵魂与生命,它是企业价值持续存在最为直接的体现。

3.稳定性。CI战略规划一旦确立后,其具体的实施操作将是一个相对稳定、长期、系统的过程。稳定性的特质也有助于个体特色差异化的形成,有利于公众的认知与识别。然而任何系统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总要与外界产生信息与能量的交换,CI战略的内涵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稳中求变,在相对平稳的动态发展进程中求得更大发展。

4.延展性。CI战略不是仅仅局限于自身发展的某一领域或某种特定产品,而是在操作实施的各个层面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提升自身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以静制动,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为自身在多个领域及相关活动中竞争行为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CI战略与高校品牌建设的关系

1.品牌建设与高校发展。高校发展的目标定位与企业发展目标有着本质上的区分,但在发展中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塑造并提升自身在社会公众中与众不同的正面良好形象方面的要求却是一致的。高校的可持续高效发展是由多种核心要素整合构建的一个系统工程,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体现。它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等多个方面,多方的协力合作,共同成就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品牌。

品牌是能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发展能力与竞争特色的体现。高校品牌形象既是高校对外的名片与标识,同时也是高校发展缩影的集中展示。品牌形象建设是一个逐步培植提升的过程,它包括高校发展的内在理念设计及外显的行为与标识设计等多方面的系统规划建设。通过赋有特色化全方位的品牌综合设计推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引导其内在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发展的竞争特色优势,最终树立起目标公众对高校发展的信心。因此,品牌形象建设对高校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意义重大,理应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首选关键要素之一。高校如何在发展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形象,用核心竞争力引领高校快速发展,吸引各类公众目标的视线,获取更多资源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投入,最终实现自身内在价值的不断提升,是摆在所有高校尤其是新建高校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CI战略与高校品牌建设。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机制对高校的办学体制、生存、运行与发展的冲击力越来越强,综合竞争日趋激烈。概括来说,这种全方位综合性竞争即学校品牌形象的竞争。高校品牌形象知名度的大小与美誉度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状况。面对新的形势,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把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塑造大学形象,作为提高办学效益,促进高校自我发展的策略[3]。CI战略作为系统性的品牌发展竞争战略,将其引入高校的品牌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高校发展导入CI战略,对高校发展的品牌形象进行设计规划,有利于树立高校特有的、良好的发展形象,推进高校的标准化、系统化规范管理,不断增强内在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有利的内部发展机制。

其次,CI战略的导入有助于各个高校全面形成和确立独特的社会服务“个性”,形成和确立高校与各社会组织之间的现实“共振”关系,最大限度地获得各社会组织 (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对高等院校的投入,为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机制。

此外,CI战略品牌建设也有利于形成和巩固高校的价值品牌。尽管高等教育并不表现为直接的物化的“价值”,但是各个高等院校的“品牌”仍然是社会大众自己或为子女选择知识投入方向的重要因素。这种品牌价值的高低,无疑决定了国家、 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多少,也是影响高等院校自身“造血机制”的重要因素[4]。

二、苏北新建高校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

随着苏北经济的高速发展,苏北新建高校也获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苏北新建院校达15所(职业技术学院13所,师范类院校2所),纵观其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大多仅限于办学规模、投资等方面量的发展变化,形成具有特色化高质量的品牌办学的却寥寥无几。周边老牌高校发展的缩影在其发展中清晰可见,大多仍然难以摆脱传统高校的发展模式。发展进程缓慢,这固然是由多种原因所致,但对高校发展的品牌形象意识缺乏、建设力度不足不能不说是其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如下。

(一)品牌建设理念缺乏

良好的品牌形象建设对苏北新建高校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院校虽是新建,但并没有带来在管理理念、方式、手段等方面的变化与革新,更多的依然是传统高校管理模式的复制。传统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市场竞争意识的淡薄使得新建高校在竞争中与外面高校发展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位置。虽然教育的发展难以完全等同于经济的发展,但不管怎样,高等教育的发展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不容置疑的,高校也在无形中或多或少地被卷入了市场竞争的行列。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品牌形象无疑是竞争的关键要素之一。高校的品牌形象已不仅仅是区别于他人的一种标志与符号,而更多承载的是无形性内涵实力的展示,是高校能否向其产品消费对象提供核心价值的直接体现。苏北新建高校在发展中品牌形象建设理念缺乏,大多依然紧步传统院校发展的后尘,尤其是毫无特色的同质化办学,其结果只能是一次次与发展机遇擦肩而过。所以尽管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为院校争创名牌提供了机会,却依然没有唤醒对大学品牌的沉睡意识。

首先,对于苏北新建高校而言,大多数都还处在生存、发展阶段。热衷于招生规模的扩张和校园环境以及教学硬件的建设,有的高校片面地理解高校品牌形象,把“大而全”视为品牌,把“形象工程”视为品牌形象,强调外在形式的建设,而忽视了办学质量稳定与提高的重要性,忽略了校园软件及校园内涵文化的建设;还有一些学校习惯于埋头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在观念上忽视高校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宣传,市场营销意识十分淡漠,极不利于品牌战略的实施。

其次,对内,在品牌形象建设延展性的认识方面相对欠缺也使得自身发展的原动力大打折扣。品牌形象的确立对自身发展的最大动力在于它对内具有极强的组织感召力,能更为有效地增强员工的荣誉感,激发师生的内在热情与动力,高效整合统筹各类办学资源,引领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学校在多领域的发展与竞争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二)系统化品牌建设欠缺

系统化的品牌形象建设严重欠缺是导致苏北新建院校发展缓慢的又一原因。

1.在已具有的品牌建设维护上,未能做好品牌形象建设的长期系统规划,适时跟进建设的力度缺乏,没能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原来仅有的竞争优势就这样在一轮轮竞争中被逐步淘汰。高校品牌形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策划、构建、发展、推广与积淀,并非是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的。苏北新建高校大多是由已办学多年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所以理应拥有自身相对独特的办学品牌与特色,而实际上却大相径庭。由于多年来政府行政化的办学体制,使得这些中等专业学校在发展品牌形象建设方面观念淡薄,对品牌形象的建设只是出于一种自发、自然的状态,在招生或检查评估的时候才会考虑到,更谈不上系统化的品牌建设。还有部分高校心态浮躁,过分注重直接的短期效益,没有把本校原有的特色文化与优势资源等充分挖掘和组合,对高校发展缺乏长远考虑。所以这些院校的前身虽办学多年,但独特的品牌形象并没有真正形成。甚至是过去形成的远近闻名的品牌特色,也由于品牌形象建设意识的淡薄、维护理念的缺乏,在市场竞争中几乎化为乌有,难以成就其强大的品牌核心竞争力。

2.对于苏北新建高校来说,同质化的办学定位是特色化品牌建设意识淡薄的最直接体现,雷同化的办学模式加大了品牌系统化建设的难度。该现象的产生多源自于许多新建院校在办学之初就未能做好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与品牌发展的长远系统化规划,对苏北及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化人才需求的系统化、科学化评估不到位,未能将学校发展与苏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难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一方面同质化的办学,单一性人才培养的过剩,另一方面却是专业特色化人才需求的严重缺乏。同质加剧竞争,特色方能成就品牌。薄弱的办学基础、淡薄的市场竞争意识、同质化的办学竞争使得相当一部分苏北新建院校的品牌发展之路困难重重。

因此,增强品牌形象意识,加强品牌系统化建设,创新思路加快发展,是苏北新建院校现阶段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基于CI战略的苏北新建高校品牌建设路径

苏北新建高校要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就必须在品牌形象建设方面有所作为,用CI战略统领各项事业的发展,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讯息传达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品牌形象建设,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一)MI(Mind Identity)——理念识别建设

理念是一个团体组织发展的思想与灵魂,理念识别(MI)是整个CI战略规划的核心所在,是CI战略运作实施的原动力和基础,左右着整个组织发展运行的方向、速度、机制,主要包括发展理念、发展战略、行为准则、价值观、文化内涵、发展策略以及运行状况等,它对于整个团体的发展具有引导功能、制约功能、凝聚功能与激励功能[5]。

大学理念识别是大学的基础内容和灵魂所在,是大学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以及大学各种文化的精炼。理念识别包括办学理念、高校文化、办学方针策略等内容。理念识别奠定了整个系统的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苏北的新建院校在MI建设方面,关键是要不断更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意识。一流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理念支撑,苏北的新建院校要以新建为契机,以人本化思想为核心,以苏北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突破传统高校发展模式,实现在发展定位、发展战略、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发展理念的创新。

1.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苏北高等教育目标市场及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与判断,找准自身在苏北高教系统中应有的位置,定位苏北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接轨。

2.创新发展思路。强力推进错位发展战略,定位错位发展,避开同质化竞争。依据地方经济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打造立足苏北发展的品牌,构建起具有区域化特点的专业结构体系,形成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办学模式等方面与众不同、无可替代性的绝对竞争优势,形成特色化的核心竞争优势品牌,用品牌建设引领发展。

通过对苏北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市场的科学认识,定位错位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而真正确立具有特色发展理念、发展战略与文化内涵的品牌形象。

(二)BI(Behavior Identity)——行为识别建设

行为识别(BI)是整个CI战略的核心所在,是指在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对组织的集体行为、员工个体的操作行为实行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展现内部的制度、组织、管理、教育、生产、开发研究等,并扩展到企业外部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以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肯定[6]。由于BI是通过具体行动来塑造组织形象的,所以其行为必须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着手,对内主要包括:内部规范管理、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及技能的教育培训等。对外包括:目标市场的调研、分析、营销、品牌推广宣传等。简言之,即理念的具体化,行为的规范化。通过行为规范化建设提高执行力,从操作层面确立品牌的发展形象,是对品牌形象建设的物化。因而大学行为识别即是大学日常运行所包含的规章制度,同时也是大学在日常运行中实践办学理念与开拓创新的具体行为,它是把办学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心目中,渗透到日常文化交流、工作管理之中。

在品牌形象的BI的内在建设方面,苏北新建高校必须首先建立起符合现代大学发展的对内、对外规范运行机制,创新传统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将制度的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与灵活性、激励性、竞争性紧密相连。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发展行为,激励发展、助推发展,实现对发展行为的标准规范化管理,形成标准化、特色化、统一的行为形象特征。其次,对于苏北新建院校来说,由于地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苏北地区,且办学时间短,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层次参差不齐。因此,加强对校内员工的进修、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大对员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训的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学习,提升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其在实践中的执行力形象,增强内部员工对学校发展的信心。

此外,在BI的外在建设上,公众认可度是苏北新建院校在发展初期必须面临的又一关键问题,在对外的各种行为管理方面,要同样以相应的制度来进行规范。通过规范性的广告宣传、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等对外活动向外推介高校的品牌形象,提升自身在公众中的形象,提高公众对高校发展的认可度,树立起目标市场对高校发展的信心,最大限度地获得外部对高校发展的支持。

标准规范化的制度建设、员工职业素养与技能的提升使得高校在发展实践中形成独特的行为活动方式,切实助推苏北新建院校品牌形象建设。

(三)VI(Visual Identity)——视觉识别建设

视觉识别(VI)是在MI、BI的基础上,向外界进行形象传达的全部视觉形象设计总和。它是品牌形象最为直观的体现与表达,是MI与BI具体的物化形式。VI通过赋有感染力的视觉形象标志来表现抽象的发展理念和个性特征,是区别于外界的最直接的静态视觉识别符号。通过清晰的“视觉力”结构展示,从而准确地传达独特的企业形象,通过差异性面貌的展示,从而达到公众对企业认知与识别的目的[7]。高校视觉识别是大学从外观入手对大学形象的各种视觉因素进行全面统一的规划和设计。主要包括:校徽、校歌、标准字、标准色、标准组合及辅助图形等内容,以及办公用品、信封、信纸、建筑设施、校园环境设计等内容。它是C1系统中最外在、最直观的部分,起到整体提升大学形象的作用。虽然高校发展不可能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但在市场经济环境的氛围下,企业发展运行的推广模式对于高校影响力的传播、品牌形象的提升均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前,苏北新建高校在品牌形象建设与推广方面远未达到市场竞争的要求。甚至出现部分优质的苏北高教产品就在公众身边,却无人知晓、无人问津、无人认可,这一尴尬现象的出现也提醒苏北新建院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学校品牌形象宣传推广的重要性。在VI的具体建设方面,苏北新建院校在视觉识别的主体要素建设上并不缺乏,均拥有专门的用字、标识、色彩及板式设计等,但在整体设计的视觉冲击效果方面还有待完善,千校一面,毫无特色与创意,很难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标记。而在视觉识别建设的辅助应用要素上,由于大多属于非主流型的宣传推广,所以在这些含有学校发展标识的应用载体设计上往往随意性较强,缺乏创意,未能真正体现大学发展的内在文化内涵及理念,视觉冲击效果欠佳。所以苏北新建院校在视觉识别建设方面要进一步提升视觉识别载体的设计品位,通过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效果、高品位的标识视觉设计,吸引公众对高校发展的关注,提升学校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

(四)OI(Output Identity)——讯息传达建设

在以互联网为主的现代媒介迅速发展的媒介信息时代,讯息传达是特色化的发展理念能否顺利进入大众视野,为大众所熟知并认可的关键所在。其传达的范围包括校内、校外两个方面。CI战略通过在校内的有效讯息传达,增强内在员工的凝聚力,实现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的认可;通过对外的讯息传达,宣传推广高校的品牌形象。与目标公众结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建立学校在公众中的声誉和信誉,培育公众对学校教育的信心与信任[8],为其发展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与办学资源。

在讯息的外部传达方面,与外界尤其是与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高校相比较,苏北新建高校还有相当的差距。带有学校专属标志的形象宣传推广未能大面积地进入区域内的公众视线,讯息传达迟缓或缺失,讯息传达的范围极其有限、持续时间短暂,学校的品牌形象难以真正植入苏北乃至整个江苏高校的发展主流之中,甚至为身边的公众所忽略,更不要说向周边区域的拓展与延伸。因此,苏北的新建院校要想在发展初期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就必须充分重视对品牌形象的宣传推广,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互动与合作,通过各种高质量的社会服务、科学的广告宣传向公众全方位推介学校发展的理念、特色优势,用良好的形象吸引公众的目光,稳步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撑。

品牌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在市场化环境中,高校的招生与就业已与高校的品牌有很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品牌形象就是高校的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高校导入C1战略,最直接的目的是借此展示自身的办学理念、学科特色、综合实力。企业CI给高校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应该充分借鉴企业CI设计理论,建构高校的形象,创造高校品牌,以体现大学本身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建辛,荆雷.CI战略的教学与设计[M].石家庄:河北

美术出版社,2002:4.

[2]朱健强.企业CI战略[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10.

[3]纪珊尚.对高校实施CI战略的几点认识[J].山东工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4]李晋红,李玉莲.大学CI战略的意义及导入对策[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2).

[5]张木生.企业文化与CI战略实务[M].北京:中国民航出

版社,1996:12.

[6]方向新.CI战略:企业形象设计与推广[M].北京:知识

出版社,1994:12.

[7]黎泽湖.公共关系总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1.

[8]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8:5.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围绕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结合高校工作的实际问题,进一步阐释了高校工会的工作和校园文化的建设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力量基础和行动保障。论述了高校工会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明确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高校;工会;校园文化建设

我国当前面临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倡导创新、创造。文化创新同样也是创造力的来源,并逐渐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热烈期盼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高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责,是传播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加快推进校园文化发展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培养良好的校风、优化学风育人环境,提高师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及其重要意义。高校工会是“教工之家”,是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群众组织,理应担当起宣传校园文化、倡导校园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责任。高校工会是我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定位

校园文化的目标对象是学生,以校园为依托开展,并涵盖院校各级领导、教职工,以教书育人为职责,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不仅能凝聚人心,同时也是高校办学内涵的体现,是高校软实力的体现,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构建起全员共同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系。

高校教育工会作为“教工之家”是教工权益的直接维护者,理应担当起宣传校园文化,加快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义务。教职工思想文化教育及各种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的开展,有机的组成了校园文化。

1.高校工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倡导者

依照《工会法》,工会的职责是维护广大教职工合法权益,因此工会得以与教职工密切联系,受到教职工信赖。工会根据本身的工作性质,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既充分发挥自身群团组织的职能,又与党委宣传部、统战部、共青团等组织分工协作,通过多种途径,围绕教书育人的主旋律,从精神文化建设着手,动员和带领广大教职员工,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投身校园文化建设。这样一来,工会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时充分体现了组织力、号召力、激励广大教职工参与到活动中,增强群众凝聚力,团结一心搞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充实思想内容,有效促进学校的发展。

2.高校工会是校园文化建设领导者

《工会法》第七条规定:“工会有责任和义务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高校工会通过思想政治学习、学术报告会、座谈会等,宣传教育思想,履行教育职工的责任义务,这种传统的工作方法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而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我们的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早已习惯运用各种手机APP来获得讯息。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教务工作提供便捷,同时也对习惯于传统工会工作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工会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加强学习,除了日常用公告栏、校园广播等宣传方式,高校工会更要熟练利用微博和微信等教职工们日常更熟悉的信息来源方式,为教职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使我们的教职工能够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从而起到校园文化建设引领者的作用。

3.高校工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者

高校工会的本职工作就是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讲座、文娱表演、旅游、户外活动、教职工才艺展示,趣味运动会,还有陶冶情操的摄影、绘画、书法展览活动。这些集知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受广大教职工的喜爱,这些文体活动的开展使校园文化在无形之中传播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二、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

高校工会服务的对象是广大教职工,同时教职工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高校工会的社会职能部分也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息息相关,所以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高校工会的组织保障

高校工会是相对独立的群众组织,财务独立,而且在学校二级机构,如各院系、机关处室都建立了分工会,绝大多数教职工都是工会会员,分工会主席一般由二级机构的党员班子成员兼任,在二级学院一般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党委副书记兼任。高校工会关系严密,使得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可靠优势和组织保证。

2.高校工会的群众基础

高校工会是服务广大教职工的群众组织,工会会员本身也是学校教职工。在参与建设校园文化时,工会的干部能够深入到教职工一线听取意见和建议,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工会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工会良好的群众性是教职工对工会工作认同的保证,同时也能激发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才智来建设好校园文化。

3.高校工会的硬件设施完备

随着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支持逐渐增强,高校工会作为代表教职工利益诉求的群众组织,也在呼吁加强对工会的财政投入。近年来,相关部门对高校工办公投入加大,使得办公条件有了很大改观,人员编制等问题逐步得到落实,为工会各项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氛围。高校工会拥有一支充满战斗力、才能兼备的干部队伍,并且拥有利用校属场馆的便利,如高校的活动演艺中心、体育场、运动器材等。此外,灵活多样的文体活动每年在全校教职工中都有开展,如三八节、教师节趣味运动会、气排球比赛、校园卡拉OK比赛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这些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使得群众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

三、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具有桥梁纽带的作用,还具有典型激励、宣传教育、团结凝聚的作用。

1.典型激励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学校声誉,而且也是提升师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保障,高校工会通过发挥宣传教育职能,以师德师风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开展各类先进人物评选活动,高校工会能够将广大教职工集合在一起,向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先进事迹、模范代表。

加强典型人物的宣传工作,不仅能激发、感召所有教职工,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远大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在社会上宣传学校,提高学校美誉度、知名度,扩大学校的影响。

2.宣传教育

工会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部分就是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教育工作事关工会工作的上传下达,是群众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其次,做好群众的思想教育的工作,也是工会干部的基本工作。现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科技化时代,各大院校在推动网络信息化建设、报刊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工会进一步做好文化传播及宣传教育等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尤为关键的是,工会发挥自身组织、协调优势,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满足教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教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团结凝聚

保障高校事务稳步发展的基础是校园文化建设及集体力量的发挥,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起了重要作用。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工会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娱活动,能够团结和激发教职工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强调集体荣誉感,有效发挥团结凝聚的作用。文体活动能够激发教职工拼搏向上的精神,增强责任感、凝聚力,而且有利于教职工之间互相了解、取长补短,从而共同推动高校事务的发展。而大学工会在校园文化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活动,能够培育和激发广大教职工的这些意识和精神,并不断强化教职工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构筑凝聚力工程。例如,高校工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利用篮球、羽毛球、拔河、诗朗诵、才艺展示等文体活动,展示教职工的风采,加强教职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促进培养教职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唤起教职工的情感共鸣。

四、结语

高校工会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教师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高校应利用好校园文化这笔无形资产,充分发挥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优势,密切联系广大群众,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教职工的宣传思想工作,努力形成拼搏向上、充满生机活力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工会认真负责的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保障了高校的发展,努力为全体师生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有效促进高校的发展,提高校在社会上的地位。校园文化建设紧跟时代步伐,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体现时代的特点和形势的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工会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履行职能,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自觉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从而进一步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章程(修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贺佳.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及行为实践[J].社科纵横,2007,22(12).

[4]许宁,魏双元.工会工作视角下的大学文化建设[J].华章,2012,14.

[5]孙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6]姜继红.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J].天中学刊,2006,6.

[7]张北川.对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上一篇:会计人员素质探讨论文范文下一篇:媒介公关误区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