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中医研究论文范文

2024-02-03

乳腺增生中医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护理;患者满意度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的选取

随机选取22例自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做回顾性分析,将2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手术禁忌症,观察组患者年龄范围在31岁到62岁之间,平均年龄38.6岁;病理分型如下:I期4例,II期5例,III期2例;患者文化程度如下:小学3例,初中4例,高中3例,大学1例;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在33岁到57岁之间,平均年龄45.3岁;病理分型如下:I期3例,II期6例,III期2例,病程9个月—11年;患者文化程度如下:小学4例,初中4例,高中2例,大学1例。两组患者在本次研究之前均全部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本次治疗。根据疾病诊断以及专业病理判定,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基本信息中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二)护理方法

观察组11名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仅给予常规护理服务(叮嘱患者合理膳食,保证患者营养均衡,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质含量的食物;做好基础的术前工作;做好患者的切口清洁处理工作等)而对照组11名乳腺癌患者在给予常规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模式,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术前护理:

(1)体位护理:在为患者进行麻醉之前,要耐心患者选取舒适的卧位,实时麻醉的患者一般采取去枕平卧的方式,在麻醉实施期间要加强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如果患者血压一直波动较大,则要持续监测直至血压平稳为止;[1]

(2)术前禁食准备:患者入院之后,要指导患者术前禁止饮食;

(3)术前心理护理:患者由于在手术之前受到疾病的影响,会出现不必要的担忧。而且由于大多数患者缺乏一定基础的医学知识,很难了解自身的疾病状况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他们对疾病的焦虑程度,引发患者不良的心理反应,这些状况对我们的手术开展都是及其不利的,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以及患者的心理需求,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配合度。

2、术中护理:按照手术要求准备好并清点各类药物和手术设备,做好各类消毒杀菌工作。控制手术室的温度在23~25。C。在手术开展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脉搏、体温、心率、呼吸情况等各项生命特征,如有异常及时向医师汇报。

3、术后护理:

(1)密切监测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联系医师并做好相关处理工作。

(2)手术结束之后,要根据患者手术过程中实施麻醉的部位和手术创伤部位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1]

(4)病房环境护理:改善病房环境,保持病房清洁舒适,并且对病房温湿度进行调整,全面优化针对性护理操作;

(5)针对性的辅助护理: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要为患者提供患者洗头及擦拭身体等护理服务,细节护理服务不容忽视。

(6)饮食护理的优质化:由于病情影响以及相关的治疗方面,乳腺癌患者在术后恢复期间可能出现许多不良反应,如果不及时的补充所需的营养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使患者的抵抗力下降而导致感染,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因此责任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状况以及患者身体的各项指标,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膳食食谱,在术后1—2d内嘱咐患者主要进食一些流质食物,之后再转变为半流质食物,再慢慢过渡到普通食物,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保证患者的营养支出平衡,总之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饮食指导。[2]

(三)疗效评估指标

将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出现率以及护理服务满意度作为主要的评估指标,于护理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就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满意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由两组患者自行进行打分。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计量资料的差别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差别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期间有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该项指标数据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二)患者满意度比较

三、讨论

乳腺癌是乳腺上产生的一种恶性肿瘤,患者患乳腺癌后,生存和生活质量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3][4]乳腺癌患者的护理在妇科可是医学工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受到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患乳腺癌的患者数量呈递增趋势,对于乳腺癌患者开展针对性地护理措施对于减轻患者的痛苦感具有重要作用。我院近些年来越来越重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针对性护理服务的重要性,为乳腺癌患者提供针对性地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服务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面对疾病的焦虑的心理状况,降低患者在治疗期間并发症的发生机率,提升医院治疗的总有效率,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健康品质,从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仇成华,林娟,蔡艳平. 循证护理在乳腺癌手术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7):106-107.

[2]冯建霞. 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1):133-134.

[3]沈彩虹. 整体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及家属生活质量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4,20(02):40-42.

[4]洪水英. 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情绪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 实用预防医学,2014,21(10):1237-1240.

乳腺增生中医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2、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乳腺脓肿的护理

3、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4、8例男性乳腺癌的护理报告

5、临床路径模式在乳腺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6、责任制护理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7、人文关怀理念应用于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护理效果

8、综合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护理中的应用

9、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术后护理中的效果及满意度分析

10、全程优质护理在乳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11、综合康复护理在乳腺癌术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响评价

12、人文关怀护理对乳腺癌围手术期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研究

13、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乳腺癌护理中的患者康复的影响

14、临床护理路径在乳腺癌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效果

15、乳腺肿瘤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

16、人文关怀护理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7、应用紫杉醇治疗乳腺癌的护理

18、心理护理在乳腺癌手术患者护理工作的应用

19、乳腺癌护理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干预效果分析

20、乳腺癌患者护理干预后对肢体功能训练的影响

21、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乳腺癌护理中对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和观察

22、乳腺癌护理中实施心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3、乳腺癌术后护理和康复

24、心理干预在乳腺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5、《乳腺癌病人的护理》信息化教学说课设计

26、乳腺癌术后化疗护理进展

27、微信群护理模式在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8、心理护理干预运用于乳腺癌护理中的效果及对患者负性情绪影响分析

29、人文关怀理念在乳腺癌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30、20例乳腺癌化疗的护理体会

31、抗阻力训练配合针对性护理对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及上肢功能的影响

32、乳腺癌患者的护理方法

33、乳腺癌术后护理及体会

34、个性化护理模式在乳腺肿瘤术后护理的应用

35、灵性护理对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疲乏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36、无缝隙服务在乳腺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37、乳腺癌患者的护理措施探讨

38、优质护理服务在乳腺癌护理中对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9、人性化管理在乳腺癌手术护理的效果研究

40、心理护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术后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恢复状况的影响

41、优质护理服务在乳腺癌护理过程应用中的作用

42、人文关怀理念应用于晚期乳腺癌患者护理工作中的临床效果与意义

43、乳腺癌舒适护理干预措施探讨

44、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乳腺癌护理中对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

45、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治疗乳腺癌临床护理分析

46、阶段性康复护理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期的应用分析

47、注射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护理

48、综合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护理中的应用

49、经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护理配合

乳腺增生中医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目的:探讨年轻患者反复复发的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3例年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预后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16岁、20岁及25岁。复发1~4次,最后病理诊断均为乳腺叶状肿瘤,1例良性,2例交界性(中间性)。结论:年轻患者乳腺叶状肿瘤容易复发,不易转移。诊断要根据组织学特征、肿瘤大小、边缘状态、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等综合评估,要与幼年性纤维腺瘤和管内型纤维腺瘤等鉴别。确诊后应做扩大切除。

关键词 年轻患者 乳腺 叶状肿瘤 复发 诊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192

临床资料

收集1998~2008年病理診断为青少年纤维腺瘤、巨大纤维腺瘤和叶状肿瘤的所有病例,并重新进行分类,发现符合叶状肿瘤诊断标准且年龄<30岁的患者有3例,复习全部临床病理资料,光镜观察原切片,对个别蜡块进行重新切片,并对诊断为中间性的2例切除标本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由Doko公司生产,采用Enbdion法。3例均做电话随访,2例健在,1例失访。

结 果

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最后就诊年龄分别为16、20及25岁,平均年龄20岁。未婚2例,已婚1例。初次就诊时主要症状均为乳腺包块,位于左侧1例,右侧2例。最后就诊时症状均为同侧乳腺肿瘤术后复发,其中1例复发1次,1例复发2次,另1例复发4次。右侧2例肿瘤位于乳腺正中,另1例位于左侧外上象限。肿物与皮肤无粘连,表面皮肤无破溃。病程长9个月~2年半。1例原诊断为青少年纤维腺瘤复发后诊断为叶状肿瘤,良性。1例原诊断为巨大纤维腺瘤,第2次复发后诊断为本病,交界性。另1例原诊断为纤维腺瘤,复发第4次诊断为本病,交界性。2例行肿物扩大切除,1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后随访2例时间分别为7年和4年。2例健在,失访1例。

病理检查:①巨检:肿瘤直径5.5~8.5cm,为膨胀性生长或多结节状生长,与周围界限清楚,1例有较完整包膜,余2例有部分包膜,切面为灰白色结节状或分叶状,部分呈半透明胶冻状,与纤维腺瘤相似,可见较明显裂隙,没有出血及囊性变。②镜检:良性的1例就诊时第1次复发,形态类似管内型纤维腺瘤,由导管及增生的间质成分构成,导管呈裂隙样或腺样,将组织分隔成分叶状。上皮细胞无明显增生和异型。间质增生较明显,部分区域几乎均为间质,细胞密度较大,核分裂像<4个/10HPF。另2例呈分叶状或结节状,部分腺上皮增生成多层,有轻度的异型性,间质纤维细胞增生更明显,排列成网状或束状,疏密不一,部分伴有黏液样变性,核分裂相较多见,>4个/10HPF,3例均未见坏死及出血。最后病理诊断1例为乳腺叶状肿瘤,良性。2例为乳腺叶状肿瘤,交界性(中间性或低度恶性)。并在病理报告中附加了说明,相当于以前的低度恶性叶状囊肉瘤。③免疫组化:CK,上皮阳性,间质均阴性。Vimtin,上皮阳性,间质均阳性,S100,均阴性,

讨 论

鉴别诊断:①幼年型纤维腺瘤:本文报道的3例病例年龄普遍较低,平均20岁,因此首先需和幼年型纤维腺瘤鉴别,幼年性纤维腺瘤也称青少年型纤维腺瘤或青春期纤维腺瘤。一般见于月经来潮前后1~3年,平均年龄14岁,主要特点是肿瘤生长快,体积较大,多>5cm[1]。主要镜下特点是上皮细胞可增生为多层、低乳头状等,间质纤维母细胞亦增生活跃,并可出现核分裂,易误诊断为叶状肿瘤,但是和叶状肿瘤不同的是,幼年型纤维腺瘤大都具有管周型生长方式,而且上皮增生是一较为突出的形态特征,有些上皮呈簇状突起凸入管腔内,间质细胞无导管周围聚集现象,镜下观察时需要仔细寻找管周型生长的导管,其二,若是管内型生长,间质增生明显时要仔细观察细胞增生的程度和异型性、核分裂,周边有无浸润等。这二者的鉴别很重要,因为幼年型纤维腺瘤单纯切除肿瘤就已足够,尽量保留其周围的正常组织,但叶状肿瘤即使良性也需要扩大切除周围正常组织。②管内型纤维腺瘤和巨大纤维腺瘤:其基本病变与纤维腺瘤管周型比较类似,如果肿瘤体积不大,间质增生不十分明显不容易与纤维腺瘤鉴别。以前诊断的巨大纤维腺瘤按WHO新分类法或是纤维腺瘤或是良性叶状肿瘤,一般不再用。叶状肿瘤的基本形态和管内型纤维腺瘤是一样的,甚至原本就可能起源于纤维腺瘤[2]。12.5%的叶状肿瘤患者曾患过乳腺纤维腺瘤,在同一肿瘤中,21.0%的病例可同时见有纤维腺瘤的存在,间质过度增生,由此而形成裂隙和分叶状结构是叶状肿瘤和纤维腺瘤是重要的鉴别点。叶状肿瘤可有上皮下幼稚细胞带,而纤维腺瘤见不到,叶状肿瘤的上皮性腺管被挤压成长而不规则的裂隙,一般不短于1个半低倍视野或更长,有囊内瘤的特征,而腺纤维瘤的分枝短,多不超过3/4个低倍视野,叶状肿瘤间叶性瘤细胞密度较大,高倍视野下所占面积>20%,而腺纤维瘤<10%,间质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像不多或没有[3]。③间质肉瘤:包括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等。首先从肉眼观察上来看,这些肿瘤一般不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没有明显裂隙,大部分呈均质,细腻鱼肉样,另外从镜下观察,主要是梭形细胞肉瘤样增生,没有上皮和导管成分,而叶状肿瘤多少都会有上皮成分的。

诊断体会:年轻患者最常见的乳腺肿瘤是纤维腺瘤,叶状肿瘤发病率低且年龄多40岁,因此<30岁的叶状肿瘤第1次手术后特别容易误诊,一般是复发后才想到此肿瘤,主要原因是和管内型纤维腺瘤形态上不易区别,尤其是良性的叶状肿瘤。一般纤维腺瘤表现为境界清楚质硬的肿块,其直径通常<3cm,而叶状肿瘤体积较大,甚至巨大,但也有<5cm者,因此,不能仅凭大小做出诊断。另外,叶状肿瘤的良性和交界性之间的判断也是病理诊断的难点,两者之间区分有一定困难,需要凭肿瘤自然史及大小,形态,切面,周边浸润,细胞增生密度,异型性,核分裂,出血坏死等综合考虑,做出恰当的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本病的变诊断无太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中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74-1676.

2 何建军.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治进展.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11):1108-1111.

3 史凤毅,叶海军,柴薇,等.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3):208-212.

乳腺增生中医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护理方法对乳腺癌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比较。方法 将76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及对照组(36例),实验组接受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接受传统的教育方法,通過不同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掌握的健康知识程度和遵医行为,评估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掌握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及遵医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对增进乳腺癌患者健康知识和遵医行为,达到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更优。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乳腺癌患者; 健康知识; 遵医行为

随着医生模式及健康观念的转变,护理逐渐成为一门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基础的综合性独立的学科,对护理工作从内容到质量、从服务指标到服务范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研究旨在探讨效果更优的健康教育模式——临床护理路径[1],以增进乳腺癌患者健康知识和遵医行为,达到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2005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对76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两种方法的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76例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乳腺癌诊断标准。年龄19~62岁,平均40.5岁。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40例)及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情、治疗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实验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1)健康教育路径是为了满足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依据健康教育计划及相关资料为乳腺癌患者制定在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的路线图或表格,它由具体教育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效果评价等几部分组成。(2)护理人员可根据健康教育路径对患者进行从入院到出院的系统、动态、连续、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3)每天由责任护士或者当班护士根据健康教育路径上的指标以及患者的需求反复进行评估、教育、评价,直到患者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对患者进行入院健康宣教,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随机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教育。

1.3 评价方法 对两组患者出院前进行调查、考核,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患者掌握的相关知识、遵医行为及护理质量的满意度,≥90分为合格;相关技能以熟练操作为合格;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用观察法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问卷、操作、观察结果比较分别见表1、表2和表3。

3 讨论

随着整体护理模式开展,健康教育成为了患者解决健康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寻求新的护理方法,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已成为护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2]。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掌握相关知识(95%)、相关技能(92.5%)和遵医行为(95%)显著优于对照组相关知识(69.4%)、相关技能(75%)和遵医行为(77.8%);并发症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19.4%),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97.5%)显著优于对照组(77.8%)。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1)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乳腺癌患者最主要的问题是心理问题,担心手术效果、担心手术费用、担心术后女性特征改变影响美观等[3]。以往一般在患者出现情绪变化后才对症处理。而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后,护士提前主动干预,积极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主动配合治疗。建立健康教育路径使乳腺癌患者护理标准化,护理人员在使用路径过程中需要评价每天护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预测差异进行早期干预,从而使护理工作有计划、有预见性。患者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的全过程,增强了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形成主动护理和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少量分次进行,反复教育(例如:如何自我测量血压,直到患者及家属准确掌握为止),使患者容易掌握。(2)可指导护士每天进行健康教育内容,避免护士因年资短、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宣教。在护理过程中,护士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考虑在内,实现全人护理,体现整体护理的内涵。护士长随时进行质控,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性。(3)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4]。应用健康教育路径,要求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示范相关知识和技能,增加了护患交流的机会,满足了患者的知情权,增进了互相理解,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4)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在应用健康教育路径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及个体差异,需随时进行评估,增加或修订教育内容,对不懂的问题,需不断学习,查资料或请教有关专家,不仅调动了护理人员学习业务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丰富业务知识,提高教育能力,而且保证了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因此,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开展健康教育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工作方式[5]。

当今社会,护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通过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对提高乳腺癌患者健康知识和遵医行为进而达到和控制并发症的作用,从而指导护理人员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改善护理质量满意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扩大整体护理内涵,不断改进护理人员服务质量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爱华,张淑香,宋付美.临床护理路径在股骨头置换手术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A):50-51.

[2] 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中华护理杂志,1998,30(11):677.

[3] 徐俊冕.医学心理学.上海: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社,1988:182-184.

[4] 刘卫英,黄小红,赵美君.临床路径在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A):24-25.

[5] 李萍,赖红梅,程薇.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骨科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32-833.

(收稿日期:2010-11-23)

(本文编辑:郎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乳腺增生中医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护理模式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解决护士队伍管理中积累的问题,调动护士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方法笔者从病区护理创优服务的难点及对策,成效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结果优良的护理服务,病人满意度大幅度提高。结论病区护理创优服务即床边工作制护理模式有利于巩固已有成效,推进优质护理工作的深入、持久开展。

【关键词】护理;创优;床边工作制

深圳市西乡人民医院通过在原有的制度化护理管理基础上,以人本理念为思想原则,自2010年来进行全院各科陆续病区护理创优服务,经过三年的组织实施,现总结病区护理创优服务的难点及对策收到明显的成效。

1病区护理创优服务的难点

1.1护理模式的转变病区护理创优服务主要是护理模式的转变:由功能制护理模式到责任制护理模式转变,再由责任制护理模式到床边工作制护理模式转变。一个新型的护理模式的建立,意味着要打破传统,具体的实践中肯定会出现各种不同类型和性质的问题。

1.2护理收费价格低廉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流于形式;廉价护理劳动体现不出护士的价值;科室成本核算的绩效计算方式限制护理人员;以床护比配置的护士人力资源。

1.3护理模式支持系统不到位部分护长、护士观念转变迟缓,导致护士长管理不到位,护士带着抱怨、抵触情绪工作;绩效分配未体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辅助支持系统不到位,护士做了许多非护士工作。

1.4责任护士工作观念、工作方法责任护士只对病人当班负责,对病人缺乏完整连续照顾;没有人对病人真正“负责”;护士在病人身边的时间少,观察病情不到位,硬件配置不到位,很多时间用于走廊来回跑;床边工作车在病人身边,护士不在病人身边,护士离开床边工作车写护理记录,人车分离,依赖病人呼叫,床边工作车上放置有多瓶用来接瓶的静脉输液液体。

1.5护士长管理不到位排班体现不出连续性与小组责任制;缺乏专科内涵,缺乏高品质的有特色的专科护理。

2针对护理创优服务难点采取的对策

2.1护理改革方向护士按岗位设置:将大部分护理人员即95%安排在临床护理岗位,小部分即4%安排在护理管理岗位,很小部分1%安排在其他岗位;护士的配置:基于患者病情、护理工作量,考量的因素:患者数量、病种及治疗护理量、病床使用率等。配置原则:采用护患比、以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依赖度进行分类、人力调配的弹性度;护士的考核:考核项目有工作业绩考核、职业道德评定、业务水平的测评。根据不同护理岗位,将绩效考核的重点放在护士护理患者数量、技术难度、患者满意程度等要素上,并作为护士分配、晋升、评优的主要条件。

2.2落实床边工作制的对策

2.2.1尽快转变观念,统一认识,营造创优氛围根据各科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创优难点、误区,找出对策。以科学的数据向上级领导争取人力资源,反映护理收费价格。将实施方案分阶段落实,求真务实,从我做起。

2.2.2责权利一致,绩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制订与质、量挂钩的激励机制。按护士的层级、岗位进行分配。结合护士一、二、三级指控考核。改变过去做好做坏一个样局面。

2.2.3辅助支持系统的完善组建运送中心、物资网络配送、消毒供应中心、静脉药液配制中心、口服药自动摆药机的使用、改革棉织品管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

2.2.4直接管病人,层级扁平化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责任护士。科学安排,弹性排班,不断探讨排班模式,相对固定,减少轮班,扁平化管理,无建立静脉输液配制中心的,可设立药疗班和文员班,床边工作车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以确保管床护士不离开病人。护士长分配床位时,尽量让护士的管床与医生的一致,每天早晨大交班实施护士长对危重病人三级查房后,管床责任护士跟随主管医生查房,与医生及时沟通,护士贯通医生诊疗意图更清晰,更彻底。开展个案积累与疑难病例讨论。护士长对护士持续性教育训练,提高护士专业能力。运用护理临床路径,让护士知道每天跟病人说什么。务实基础护理,细化基础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制订内部考核—日常护理质量,形式:定期检查、不定期检查、专项检查。方法:病区—三级质控、全面质量检查,护士—职责流程落实。外部考核—患者满意度:管理程序:每个病人满意度问卷调查,对患者意见及建议进行汇总,通过护士会议反馈给各位护士,护士长组织分析,进行整改,护理部每季度调查评价。

2.2.5护士观念的转变由被动去做,转变成主动去做。让护士走进患者心里,护士要心系病人。正确的评估病人,良好交流,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相结合,自动自发,勤于观察,走在红灯呼叫前,做在病人开口前。加强管理病人意识,提高工作责任感,改善服务模式与服务态度,增进护患关系,改善病人的结局。

2.2.6塑造专科护理品质—“一病一品”“一病一品”专科特色体现整体护理理念:康复、预后、全程。高品质的专科护理不可或缺是优质内涵。挖取专科的“珍珠”串成疾病护理的高品“項链”。如消化内科“一病一品”的专科护理特色:上消化道出血:健康伴你行;乳腺科“一病一品”的专科护理特色:乳腺癌:早期行动计划等。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三维度:院内护理(内展)—院外护理(外延)—品质护理(提升)。

3实践病区护理创优服务的效果

实施病区护理创优服务成效一病人、医生、护士满意度明显提高;基础护理落实率明显提高;护理安全隐患明显下降;执行治疗及接瓶及时率明显提高;护士在病人身边的时间明显增多;病人呼叫铃响频次明显减少;护士的专业能力明显提高;书写护理记录的时间明显减少,有效调到里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让护士回到病人身边,让护士的层级价值体现;优良的护理服务,病人满意度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马晓伟.立足国情加强建设开创我国护理工作发展新局面[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801-806.

[2]曹彩平.我国专科护士的现状与展望[J].现代医院,2009,9(6):130-132.

乳腺增生中医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目的:观察在对乳腺癌手术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将系统护理干预进行运用对于改善患者综合性癌症疲劳程度、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研究纳入患者为80例,为本院在2020年2月至12月所接诊病例,通过组内盲选的方式,抽选40例,在手术期间展开常规护理,即对照组,余下患者则展开系统护理,即观察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对比患者疲劳程度以及生活质量,心理状态,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0.05。结论:在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展開护理的过程中将系统护理干预展开运用可以缓解患者疲劳程度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系统护理;乳腺癌;生活质量;疲劳程度

Key words: systematic nursing; Mammary cancer; Quality of life; Fatigue level

在妇科常见癌症类病症中,乳腺癌属于最为常见且发生率较高的类型。该部分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受到疾病本身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作用,容易促使患者产生一定的精神疲劳,促使患者存在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更会降低患者在术期的生活质量[1-2]。为帮助该部分患者恢复,我院就将系统护理干预运用到该部分患者护理中,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患者为80例,为本院在2020年2月至12月所接诊病例,通过组内盲选的方式,抽选40例,在手术期间展开常规护理,即对照组,余下患者则展开系统护理,即观察组。在患者组成方面,对照组年龄在34—59岁间,对应均值为(48.34±1.38)。而观察组年龄在35—62岁间,对应均值为(49.81±1.73)。对比以上数据,P>0.05。

1.2方法

对照组在接受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对应干预工作完全遵照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展开,需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做好常规护理指导工作等。而在对观察组患者护理时则需要将系统护理干预进行运用:(1)心理干预。在护理过程中,对应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和患者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及时展开针对性疏导,解答患者内心所存在的困惑,促使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乐观的心理。(2)饮食干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饮食,对于帮助患者恢复,改善患者疲劳状态同样存在有作用。在饮食方式上需要以清淡、容易消化,营养丰富食物为主,可适当增加对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达到对患者免疫力进行提升的作用,对于促进患者恢复同样存在有积极作用。(3)引导患者展开锻炼。在手术后待患者各方面生命指标稳定后,则可以指导患者尽早展开运动锻炼。且在运动的过程中需指导患者综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对运动量合理进行控制。(4)疼痛干预。在手术等因素的作用下,患者在术后恢复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有一定的疼痛感,护理人员则需要做好患者的疼痛评估工作,若疼痛感在患者的可接受范围内,则可以通过指导患者对自身注意力进行转移的方式,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1.3观察指标

研究中需对两组疲劳程度以及生活质量,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其中疲劳程度按照10分值进行评估,得分与患者疲劳程度为正比,生活质量以SF-36量表评估,而心理状态则以SDS量表评估。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对应数据按照SPSS19.0展开处理,按照均值±标准差对计量数据表示,t检测,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疲劳程度上,观察组为(4.52±0.38),对照组则为(7.33±0.27),对比t=9.373,P=0.001<0.05。在心理状态上,观察组为(32.28±2.18),对照组则为(39.84±1.29),对比t=12.383,P=0.001<0.05。在生活质量上,观察组为(79.48±1.28),对照组则为(70.37±2.12),对比t=15.211,P=0.001<0.05。

3讨论

术期疲劳属于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期间最为常见的症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和各方面治疗、护理干预工作的配合性,更会降低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该部分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更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疲劳症状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合本次观察可见,在系统护理干预的作用下,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疲劳症状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系统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可以将该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中进行运用。

参考文献

[1]岳阳.综合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行化疗期间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2(17):12.

[2]李倩倩.基于微信的延续性护理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20,029(001):75-78.

上一篇:影片钢琴音乐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检察机关犯罪制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