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校园管理论文范文

2024-02-10

校园文化校园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学生管理是维护高校正常教学秩序、保证学生顺利健康成才的一项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突出“高职”特性,从严治校,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辅导。

关键词:高职院校;严格学生管理;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既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又具有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成长经历,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情况复杂、差异明显,文化层次等各方面素质差异较大,思想政治素质不强,自律意识较差,而高职教育又要求我们向社会输送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素质相对较低的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切实抓好学生管理和教学,军队中流传一句话:严格管理出战斗力。同样,对于学校,只有严格管理,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要对高职学生加强心理辅导,针对性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文化底子较差,习惯养成不到位,未行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期间管理难度增大。

高职院校生源一般是文化成绩不理想,在高考中没有获得好的成绩,达不到普通本科学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这类生源文化基础差、底子薄。这些学生中除少数学生特殊情况外,很多都是不会学习、不爱学习、“不思进取”的学生,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缺乏努力,基础没有打牢,也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高职学生在学习缺乏自觉性,不能自主地去学习,学习目标不明确、动机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对专业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造成课间管理难度增大。

(二)自我要求不严格,自律意识差、缺乏社会责任感,易激化矛盾。

部分高职学生平时对自身要求不严格,存在自由散漫思想,不遵守课堂纪律,甚至沽染上不良习惯,主要精力没有放在学习上。因此,很多高职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甚至没有树立理想目标,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律己不严,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进行规划,社会责任感缺失,自律意识差,存在“混”的思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容易自以为是,抵触管理,导致矛盾激化。

(三)没有准确地定位,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造成管理上没有认同感,甚至是不服从管理。

许多高职生对社会了解不全面,无法把握未来自身的发展趋势,对自身的需求界定不准确,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树立学习的目标,对学习目的也不明确,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与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的关系,从而无法对学习的价值和目标进行准确地定位。学习功利性过分彰显,采取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标准,追求短期目标和物质利益上实惠的个体性求实体倾向,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的、注重眼前利益的学习动机相当明显,学生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快速滋长,他们误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寻求“热”专业、求得高收或者迈向更高的仕途。很多高职生把大部分课外时间用于手机聊天和电脑上网,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沉迷于手机聊天和网络游戏,通过上网来获取知识的学生所占比例很少。一些家长的期望值偏低以及对子女平时学习疏于关心往往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高职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了解到本专业的现实工作状况,发现现实与理想存在的较大差距时,就会对自己的事业前景悲观,更加降低自己的学习动力,最终导致他们在管理上认同感不强,甚至抵触、不服从管理。

(四)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对自身要求时紧时松,弹性空间很大,增大了管理工作的难度。

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不努力,对学习兴趣欠缺,没形成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干扰和吸引。因为对学习缺乏热情,多数人把注意力放在非学习上,对课堂以外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容易接受,但是专研程度不够,兴趣容易转移。这造成高职学生对自身要求时紧时松,高兴时积极参与管理,兴趣不高时抵触管理,造成管理工作难度增大。

(五)心理素质不稳定,易发生异常情况。

高职学生大都成绩不够理想,中小学阶段也缺少老师的关爱与同学的尊重,很多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对自己没有自信,甚至有少数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这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一旦受到挫折就会表现出心理脆弱,承受能力较差,易造成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弃,走向极端。因此,高职学生往往有反叛心理,在许多方面喜欢与老师、家长“唱反调”、“对着干”,而此时学生的思想与身体正处于发育期间,对于这些学生,如果不及时疏导,就很容易导致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加重。

二、严格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意义

(一)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技能专业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生产、建设、经营、管理与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以能力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高职教育强调职业性与适应性,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

(二)为社会输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专业型人才。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新增劳动力和基层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对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有很大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影响。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对从业者的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对人的道德素质要求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我国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专业型人才不仅能提高社会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更能使整个社会职业活动中的矛盾得到有效调节,促进社会关系的融洽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为各行业输送标准型人才,确立和提高行业从业标准。

高职院校具有很强的行业导向性,主要服务于社会和企业,培养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探索人才培养如何与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相对接,保证人才培养的及時性和适切性,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将行业从业标准与任务导向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中心,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实践性”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的价值定位。基于行业从业标准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导方向,是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四)培养具有团队精神的基础性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生产性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这往往是一个整体,是生产服务流水线上的各个环节,缺一不可。那么,只有發挥团队协作精神,才能保证和提高生产与服务的质量,提高工作的效益。

三、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那么,如何在短时间的高职教育期限内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就需要我们严格学生管理,积极做好心理辅导,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的高标准技能型人才。

(一)通过准军事化管理来磨练学生毅力、增强学生自信心。

通过准军事化管理使学生通过各种机会获得自信,更能够在新的环境中使其发挥自身的潜能,锻炼其意志,增强毅力。

(二)通过准军事化管理来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以对军人的严格要求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军人的严明纪律作为要求,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严格遵守学校作息时间,确保学生上课的到课率和参加晚自修人数,严肃学生课堂纪律,以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三)通过准军事化管理来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强化团队精神。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他们以军人的坚强意志锻炼自己的学习毅力,以军人的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军人的忠诚报国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自学形成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意志坚强、具有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完善人格。

同时,加强对学生思想文化的引导;使学生感受到准军事化管理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自己的一生都有益,变被动为主动,自觉树立自律意识,塑造具有个性特征的良好人格。

(四)通过准军事化管理来强化标准意识和服务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采取半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手段,引导学生学习积极向上、健康的学习内容,用科学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头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不良文化活动的抵制力,自觉用军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五)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做心理健康辅导。

积极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好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为学生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积极引导高职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试,培养学生自尊、自治、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接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学生骨干作用,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

参考文献

[1]夏斐.中国高等教育的希望在于创新[N].光明日报,2003-01-10(2)

[2]鲁俊生,姜彦君.低年级大学生准军事化管理与养成教育相结合教育模式探索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0

[3]吴洛夫.高职高专人才素质要求和培养模式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25)

[4]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25)

[5]王立丁.高职院校学生军训的实践和思考[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99-101

校园文化校园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在中小学校园里,校园网络文化已逐渐走进了中小学生的生活世界,并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络文化是传统校园文化的延伸,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网络文化产品良莠不齐,网络的管理存在真空,学生对不良网络文化缺乏识别力、抵制力,各种不良网络文化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必须发展好、建设好校园网络文化,以优秀的网络文化新产品吸引学生的眼球,克服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提高学校办学品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我们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文化功能显著,它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而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正发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在中小学校园里,校园网络文化已逐渐走进了中小学生的生活世界,并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校园网络文化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不良的校园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日渐突出。如何防止校园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这就要求各个中小学校要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克服不良校园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中小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最终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服务。

一、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

校园网络文化是指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中,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逐步成熟的文化。网络文化正改变着中小学生学习兴趣、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是传统校园文化的延伸,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1.增强中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资源,包括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以前中小学生要查询资料,往往只能去图书室才能实现。随着中小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加,许多中小学图书室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校园网络文化的出现刚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中小学生只需掌握检索方法,通过网络就可以查阅到大量有关所学知识方面的信息,方便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做好计划,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校园网络文化的出现改变了中小学生以往的学习模式。在校园网络环境中,中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开展学习活动,选择喜欢的教材和教师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从而使教学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丰富中小学生的课外知识

校园网络文化弥补了课堂的局限。对于中小学生来讲,课堂内的知识和课堂外的知识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小学生要通过学习课堂的知识来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学习课外知识培养自己的特长。校园网络文化发挥了自己独有的功能,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校园网络文化所能容纳的学生数,是以往任何学校所不具备的。网络虚拟技术的有效实施,使许多中小学生不出家门就可以到异地求学。通过网络的交流以解决学习中一些难题,从而使教育全面走进中小学生的生活,丰富了中小学生的课外知识。

3.塑造中小学生健康的个性

校园网络文化的出现,使中小学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成为可能,为发展中小学生的健康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校园网络文化中有大量中小学生所喜爱的内容,通过有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中小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地展示自我个性,引导他们健康个性的发展。

4.缓解中小学生的精神压力

中小学生正处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求知欲望不断扩展。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的参与性、虚拟性等特点,迎合了他们缓解精神压力及发表自己观点的需要。中小学生正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相互聊天、收发电子邮件、收发信息等。上网消遣休闲成了他们松驰神经的渠道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紧张感,缓解了中小学生的精神压力。

5.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使中小学生借助网络了解到有关学校教学方面的情况,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与老师交流看法。校园网络文化使校园论坛、校园视频、校园博客、校园电子邮件等成为了加深师生之间情谊的桥梁,促进了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教师也日益感受到校园网络文化带来的便捷,他们可以在网络上与学生保持交往。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搜寻与教学有关的资料,把课程的有关信息发布在网络上方便学生提前预习,在与学生相互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可以交流一些不便正面交流的话题,更好地适应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校园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由于网络文化产品良莠不齐,网络的管理存在真空,学生对不良网络文化缺乏识别力、抵制力,各种不良网络文化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1.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习

一方面,中小学生在网上获取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不把它运用于实践,很难检验它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一部分缺乏自律的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抄袭作业,更有甚者从网络上购买作业,还有一部分中小学生很少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和学习,他们上网就是为了聊天,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习。中小学生过度迷恋网络会减少他们读书的时间,从而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习。一些中小学生由于沉迷网络难以自拔,正常的学习生活受到影响。

2.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不良校园网络文化中存在一些没落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等不健康的内容。许多中小学生由于自我约束力不强、道德自律意识淡薄而迷恋上网络。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思维迟钝、视力下降、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一些中小学生由于无法摆脱对网络的迷恋,导致行动变异、心理失调,严重者可诱发网络强迫症,出现对网络的强烈依赖性,更有甚者因迷恋网络而威胁到生命,这些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影响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

校园网络文化中的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充分调动了中小学生说、视、听、触等各种感官,再现鲜活的生活场景,故对人们特别是对中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致使一些中小学生丧失了正常交往的真诚和责任,忽视了自己的网上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感受以及人际交往中应当遵循的礼仪和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的畸形交往。当中小学生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在网络中时,他们就很容易融入到虚拟的世界,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由于缺乏与他人完整的沟通方式,加剧了中小学生的自我封闭。中小学生倘若过多地与网络打交道,就容易造成他们对情感的逐渐淡化,缺少与身边亲人、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

4.影响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念

校园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校园网络文化使中小学生感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这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文化垃圾。面对这些新事物,中小学生一时难以辨别,造成一部分中小学生对原有价值观念产生疑问,导致许多中小学生价值观的扭曲,更有甚者价值观念沦丧。

5.影响中小学生的道德观念

由于校园网络文化的隐匿性,使道德规范对中小学生发挥的约束力也相对减弱,中小学校也不易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在缺少他人监督的情况下,学习生活中被压抑的情绪,往往会在这种状况下暴露出来,使中小学生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久而久之,会使中小学生不自觉地放松自我道德约束,导致他们道德沦丧。

三、校园网络文化优化策略

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必须发展好、建设好校园网络文化,以优秀的网络文化新产品吸引学生的眼球,克服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提高学校办学品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我们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1.培养正确的网络观念

中小学校应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以尊重和信任为出发点,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引导。一方面,要让中小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弊,能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另一方面,也要让他们认识到除了具有获取网络信息的权利外,更要有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义务与责任。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网络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如,以知识竞答、征文等形式来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网络观念。在知识竞答方面,可以设置不同的竞答题目,如,“校园网络文化概念”“校园网络文化中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等;在征文方面,可以广泛开展如“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你、我、他”“我所熟知的校园网络文化”等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网络观念。

2.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合理性的认识

中小学应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合理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所发挥的作用,不能因为不良校园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就否定其建设的合理性。中小学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校园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挑战。既要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势不可挡,更要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

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引导中小学生文化生活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合理性的认识,建设好校园网络文化教育阵地,抵制不良校园网络文化对师生的影响。中小学应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在加强硬件、软件、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掌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使校园网络文化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

3.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

不良校园网络文化致使一部分中小学生道德失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的挑战,中小学校应加强对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使中小学生认真学习并遵守网络道德,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遵守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道德,以时代的信息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唤起对网络道德观念的兴趣,引导他们将其所学转化为实在的行动。中小学校应加强对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培养,使中小学生学会冷静思考和辩证分析,以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在道德准则的规范下,提高他们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抵制不良校园网络文化的能力。同时,要以鲜明的事例为中小学生树立榜样,以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养,使中小学生自觉接受并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4.加强教师校园网络文化意识

中小学生在网络学习的时候实际上都存在着一种“信息迷航”现象,他们面对开放的、虚幻的网络世界很容易迷失其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却很难实现目标,从而产生孤独、迷茫、无助的感觉,甚至厌学的心理。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进行有效的帮助、有效的引导,学生是很难进行学习的。在中小学校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只有教师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才能够深入认识和了解校园网络文化,理解中小学生的网络活动。因此,加强教师校园网络文化参与意识的培养,可以使教师主动地参与到中小学生校园网络文化的活动中。教师通过论坛、聊天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给他们答疑解惑,对他们进行网络行为的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尊重和爱的需要会得到满足,人际交流的能力得到提升,会真正接纳教师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学生、教师是校园网络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学生与教师的培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学校要通过一些有益的活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应当组织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丰富多彩的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和文明的校园环境,从而推动整个校园文明程度的提高。一要组织开展学生网上主题写作活动、学生网上主题绘画比赛活动、学生网上论坛、网上黑板报和班级小队报等各类健康向上的网上活动。二要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师网上专题内容的学习和讨论、网上工会活动、教师网上论坛、网上“名师档案”和“有功之臣”、网上教研组活动等。三要开展师生双向交流的“学校沟通”“师生游戏”“师生谈坛”等网上活动。通过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能力,教育学生主动接受先进网络文化,远离不良网络文化,使学校的教师和培养的学生符合时代的需要。

6.加强校园网络的监控和管理

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必须杜绝不良校园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因此,要建立校园网络的监控制度,一方面,通过论坛、社区等栏目,与中小学生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学生有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主动采取措施发布引导性信息,努力提高学生网络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阻止各类不良校园网络文化进入校园。如,采用防火墙对不良校园网络文化加以过滤,及时清除不良的校园网络信息,最大限度地阻止各种不健康的信息进入校园。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管理体系,这个体系队伍的构成,要有专家学者、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学生骨干、辅导员等。他们要熟练地使用网络,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学校应建立日常工作制度,保证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有序地进行。同时,要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对学生上网时间进行规定,建立中小学生上网真实身份制度,对于违反规定的中小学生给予一定的处罚,包括取消上网资格、赔偿损失、纪律处分等措施。

总之,要消除校园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就要求学校要正确引导学生,克服不良校园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最终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服务。

校园文化校园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浙江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赋予浙江精神丰富的内涵,它内含着奋斗、奉献、创新的精神品质。浙江精神是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精神动力,是弘扬中国精神的具体展现,是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而要得以实现就要从融进日常生活、融进课程体系、融进校园文化、融进高校教育管理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浙江精神;思想政治工作;高校;价值;路径

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6年初,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提出要与时俱进地培育与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浙江精神凝聚了浙江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彰显着浙江文化的魅力和传承,也是中国精神在浙江的集中体现。

一、浙江精神时代内涵分析

(一)浙江精神内含奋斗的品质

浙江精神内含着深刻的奋斗品质。浙江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的浙江儿女辛勤劳作、艰苦创业,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是奋斗出来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为共同目标而奋斗劳动的人,就是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谋幸福的人,也就是最幸福的人[1]。在这个奋斗精神当中体现的是为国家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为国家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始终贯穿于党的奋斗全过程之中,而这本身也是浙江精神的题中之义。这种潜移默化的区域文化精神,与浙江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求真务实、不畏艰辛,勇于进取的精神气质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2],正是由于浙江精神中的奋斗品质,“浙江精神”才得以提炼和升华,并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扬。

(二)浙江精神内含奉献的品质

浙江精神内含着深刻的奉献品质,这一品质是浙江人民在艰苦奋斗追寻中凝练出的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在革命年代,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经过顽强拼搏、奋力斗争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3]。浙江精神不仅要体现在对民族、集体及社会的无私奉献,也需要体现在为自己的同时,要为大多数人谋幸福。奉献品质是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无私奉献,冲锋在先,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的品质。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依赖国家各方面的有利支撑,而国家繁荣与社进步更脱离不开每个人的奋斗和奉献。新时代的青年干部要担当起重任,把自己追求的小理想与社会大理想相融合,树立爱国主义情怀、立报国之志,将“小我”注入“大我”之中。要发扬奋斗精神,不断提升勇担使命的奉献意识,为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国家的兴旺富强而不懈奋斗。

(三)浙江精神内含创新的品质

浙江精神内含着深刻的创新品质。艰苦奋斗离不开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进取精神与奋发有为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用民族传承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这都体现着创新品质。进入新时期,必须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推陈出新,努力探求新的思想解放,努力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国家和民族才能实现健康长足发展。回首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奋斗精神传承和弘扬的历程,就是用奋斗精神来鼓舞及激励人民砥砺前行的不竭精神力量。

二、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体现

(一)浙江精神是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精神动力

任何精神动力都是一定主体的精神动力。精神动力作用的发挥只有通过落实在主体身上,才能成为调动起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力量,才能真正发挥精神动力作用。

浙江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在浙江的具体彰显,是推动浙江快速发展的精神动力与精神指引。它是中国精神在浙江的孕育和创新,为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内容的丰富作出了贡献。浙江精神凝结了历史传承又关注了改革创新需求、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时代标识[5]。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加深对浙江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更能够体悟“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精神内涵,也会有效调动大学生的精神动力。运用浙江精神内蕴的思想去弘扬浙江文化,可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情感与价值需要,也可以激发其勤劳奋斗、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力量。因此,我们要运用浙江精神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崇高理想与信念教育,以引領大学生正确的目标导向,并为其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与支柱。

(二)浙江精神是弘扬中国精神的具体展现

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精神在形成、发展、创新过程中,孕育了许多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民族精神。浙江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浙江文化中的具体展现,也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既彰显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内涵和精髓,又充分体现了浙江独特的精神价值遵循,从不同视角展现浙江人民创造的地域特色与文化。浙江精神是激励着大学生开拓创新,努力奋斗的精神指引,展现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中国精神从形式上看,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样态或姿态;从内容上说,是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有机融合与淬炼[6]。要更好地构筑和弘扬中国精神,则需要厘清其时代的要求,需要融入新时代的元素。把弘扬浙江精神作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7]。

浙江精神中的“创新、开放、务实”品质是新时代中国精神凝练在浙江文化上的高度概括。它是中国精神在浙江文化大地上的积累与沉淀,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融入了特定的文化元素及独特的历史内蕴。浙江精神丰富着中国精神的内涵,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浙江精神展现和弘扬着中国精神,是其具体的体现。

(三)浙江精神是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建立在主体对其所处文化环境中文化内容的认知基础之上,能够使主体产生积极乐观、骄傲自豪的情感体验。文化自信是推动和凝练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浙江精神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良好的培育作用,为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念与精神世界提供滋养,使新时代大学生产生价值认同感,并自觉地融入浙江精神的弘扬、传承、创新中。浙江精神是对浙江人民智慧文化层面的深入解读,凝结着浙江人民的创造,弘扬浙江精神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正确理解自己所处文化的方位,也是激发大学生文化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8],文化自信的提升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创新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机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动作用又为提高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9]。将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之中,进行本土化创新和变革,创新性融入区域性特点和地方精神,从而能够达到提升思政课堂教学的目的,实现传承浙江精神时代性的要求。

将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让大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深入理解精神内涵,也可以增进大学生对时代精神的认知,并感受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他们对地方优秀文化的自觉,建立文化自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现路径

(一)融进高校日常生活,实现浙江精神基础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又是现实的人,日常生活是人生活的维度,也是培育奋斗精神的基础,更是奋斗精神培育的起点与归宿。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奋斗精神融入日常生活能够让青年干部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奋斗、体会其精神,提高青年干部对党忠诚的党性修养。学会认真对待日常生活中每件小事,养成良好习惯,建立、奋发图强和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在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提升责任与担当意识,引导青年干部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用奋斗精神来约束行为。因此,应当把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放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中去[10]。

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往往源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交往之中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认识问题,就成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感悟与体验出发[11],启发高校学生的智慧和思想,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加强学习、勤奋探索,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从中找到人生真谛和生命价值。

(二)融进高校课程体系,实现浙江精神载体

新时代培育高校大学生浙江精神需要融合优秀的资源,把浙江精神融入课程体系中。主体培育部门在立足于打造精品培育课程的同时,需要融入浙江精神核心内容,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内化奋斗精神内涵和意义。并且,要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发现和发掘这座巨大的思想宝藏,坚持古为今用,坚持创新,用前人创造的精神财富来引领和照亮前行的道路,用这座巨大的思想宝库的精神内核来影响大学生。

浙江精神内容及其核心要贯彻到日常培育工作中去,要坚持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还要积极推进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相关研究,为大学生浙江精神教育注入鲜活内容,用更加进步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总之,浙江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彰显出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引领大学生自觉汲取浙江精神精髓,并融合新时代不断地推陈出新。高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实现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实践结合,而且深化了教学内容,使思政课教学更具实效性。

(三)融进高校校园文化,实现浙江精神核心

浙江精神融进校园文化是培育浙江精神实现的核心,高校是培育人才的集中地,也是弘扬浙江精神的平台。校园文化是高校的核心元素,因此浙江精神融进校园文化,彰显其必要性。高校要把浙江精神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新媒体文化建设中,并作为重要的内容,通过开展特色的校园活动宣传教育活动进行。将新时代浙江精神等内涵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深思与沉浸在校园的浙江精神氛围中,深刻体悟浙江精神凝聚的力量,并内化到价值体系之中。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效果。

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推动校园文化发展和建设,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还能够让学生有一个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让他们在毕业以后可以又快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12]。浙江精神本身又蕴含在文化体系之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了同一时空的耦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可能。让浙江精神的文化氛围弥漫在校园环境中,进而促进了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融进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实现浙江精神保障

高校教育管理不仅包括高校的学生管理、课程设置,还涉及教育职能、发展规划、后勤服务等诸多要素,这都是高校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也是党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得以贯彻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教育管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教育的认同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時地进行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是现代化发展大势所趋,是加快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高校教育管理也关乎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10]。

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的个人素质重要因素,所以只有不断提高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机制,才能发挥高校的社会价值。浙江精神内涵奋斗、奉献、创新的品质,这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精神基因。高校要不断地发展与进步,高校创新管理理念、创新教育管理制度,改进教育的管理方法与更新教育管理的内容,这样才能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培养更优秀的时代新人和教学精湛的教师。这样才能让原有的教育管理目标实现,高校才能可持续健康发展。而浙江精神蕴含的创新理念,是推动高校管理创新的元素,这不仅是推动学校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浙江精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精神在浙江文化上的地域表达,更是培育高校大学生新时代精神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将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浙江精神的融入显得更为重要与迫切。

参考文献:

[1]薛琳.论艰苦奋斗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20,13(3):86-94.

[2]汪岩桥,陈海红.浙江文化和浙江企业家精神[J].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24(6):106-111.

[3]岳名扬,李桂红,刘宴铭.论新时代青年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37-41.

[4]陈海燕.实现伟大梦想需要伟大奋斗精神[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9(1):49-51.

[5]张祝平.浙江精神与高校校园精神的培育[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Z1):62-68.

[6]王引兰.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伦理支撑[J].伦理学研究,2021(3):89-96.

[7]陈立旭.与时俱进地秉持浙江精神[J].浙江社会科学,2017(5):4-12.

[8]樊建新.国家安全视域下的社会思潮观察:笔谈[J].红旗文稿,2017(7):7.

[9]吕德才,许俊伟.文化自信的时代审思——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探赜[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3(1):103-106.

[10]孔丽华.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与机制创新[J].科学咨

询:科技·管理,2021(3):44-45.

[11]骆郁廷,赵方.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J].江海学刊,

2021(3):230-235.

[12]罗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融合机制探析[J].

继续教育研究,2021(5):121-123.

(责任编辑:张咏梅)

校园文化校园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对培养和造就社会型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互补充和促进,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为师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对高校展开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创新科学的高校学生管理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充实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本文将从高校文化建设视角出发,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研究,探索两者和谐发展的最佳模式。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1.前言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加快和改革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人们重视文化管理,加强对高校的文化建设。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高校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价值观,对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形成了极大的挑战,作为负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员,应该着眼于校园文化建设,转变管理模式,改变自身传统的工作管理方法,进行创新管理模式的探究。

2.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

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是有序展开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以教育科学理念为指导,对高校学生从开学进入校门到毕业这一阶段的管理,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学籍动态管理、校园秩序、奖惩制度等在内与学生有关的内容。随着高校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学生管理内容也在不断呈现多样化,例如贫困助学、贷款助学和就业指导等内容进行管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制度化、標准化的规章制度和要求,运用强制性的手段促使学生形成遵纪守法和学校规范的行为,高校学生的管理目标是创建一个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在体系和校园文化的环境下倡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

3.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

3.1校园文化内涵

了解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对校园文化的深刻理解,广义的文化内涵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实践和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内涵是指社会存在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特殊部分属于社会文化的一个系统分支,作为一种独特的内容文化丰富着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呈现着自身的特点,它不仅包括师生共同形成的价值观,遵循的思想信念和标准,还包括高校物质精神文化的内容,教育文化等内容,是高校与社会接触积累的历史文化之一,是高校与时俱进发展联系而产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文化形成对高校师生员工形成整体的教育学习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2校园文化分类

校园文化可划分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大类,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囊括教育教学设施、后勤基础设备和客观校园环境在内的总称[2]。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规章制度、文化理念、管理、生活娱乐方式等内容为维持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以隐形方式存在的规范。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整体核心,是带有明显的独特的校园气息和校园文化,它包括校风校训、教风学风、校园意识和精神等内容。行为文化是基于高校师生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所产生形成的活动文化,内容上包括课堂上产生的教学文化、进行课外产生的活动文化、进行社会实践产生的活动文化等内容,行为文化是高校文化的动态体现。

4.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管理的作用

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离不开对高校文化建设的研究,每个高校对于自身的文化建设都是唯一有特色的体系,从校园文化建设探

索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是必要的。两者都是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进行,为了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在高校的发展中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完善的基础设施为进行有序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具有浓郁人文情怀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和生活对于学生们自觉规范行为,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提供一个整体舆论环境,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为学生管理工作创作了和谐氛围;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学习,集体的活动刺激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对管理工作的创新的探索。

5.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策略

5.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索离不开从校园文化建设汲取营养,新时代的高校学生管理不再是以命令式的规章制度为主,而是从“统治”理念转变为“服务”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首先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质的校园环境文化,包括对软体环境(舆论氛围、学术氛围、人际氛围)和硬体环境(综合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图书馆、宿舍楼等)的建设,主要是对全校师生进行教育教学、学习生活场所设施的完善,为学生进行正常的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设施服务。

5.2开展校园品牌活动,丰富校园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对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大有裨益,进行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时,一定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展开针对学生特点进行的特色活动。不同的地域产生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学生管理工作应当发挥其具有的宣传和服务功能,积极结合当地高校特色活动产生的作用创建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5.3以人为本进行学生管理

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是展开工作的主体,所以以文为本的管理方式是新时代的要求。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建立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对学生约束,建立新鲜的合理的互动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创建一个具有人文情怀文化氛围的校园制度。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久而久之会感受到校园文化所散发出的隐形的约束力,对自我的行为规范进行监督与调节。

6.结束语

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创新管理方法的形成需要结合不同高校具体的实际和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内涵,平衡两者之间的促进关系,走出一条合适自身高校学生管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赵百刚.试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5):102-103.

[2]江玲.浅谈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改革与开放,2010,4(08):107-108.

[3]李玲.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0,1(04)77-78.

校园文化校园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国际化是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分析高职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推动国际文化差异互补、促进国际文化互动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关键词: 国际化;高职校园文化;挑战;策略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历史、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和共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反映,蕴含职业特征、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校园文化作为“特殊的育人载体”[1]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中外文化在校园碰撞和融合,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挑战,如何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国际化是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国际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国际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在国际化视野下研究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性

1. 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诉求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开放战略中重要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中提出的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也是高职院校教育重要的任务。目前,高职院校经过三十多年跨越式发展,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引进国际职业教育先进发展理念和办学经验、引进留学生、外教和优质教学资源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动重要手段。营造国际性、和谐性、包容性、开放性的高职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教化作用,是培养高素质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必要条件。

2. 高职校园文化开放性的需要

高职校园文化产生于学校特定的环境中,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从空间场域看,高职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特定的地理位置开展的。从文化特性看,校园文化相对闭合状态会不断地与外界交流和融合,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虽然校园文化是在一段历史时期逐渐形成被固定传承下来的,但校园文化存在一个与外界变换、不断嬗变的开放过程,进而推动高职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网络技术带给高职校园文化诸多变化,智能手机、QQ、微信、博客、社交网络、网络论坛等成为高职校园文化新的传播载体,大量国际文化信息影响着学生人生价值观和生活观,同样随着国际化的进程,国内外人员的流动也会使校园文化发生变化。高职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使得高职国际化校园文化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3. 国际化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务院、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了要扩大中外人文交流,不断推进中国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高职院校在国际开拓合作关系,或信息共享、或资源互补,或联合办学,以达到提升自身、拓展国际视野的目的。国际化使得高职院校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这从客观上促进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也必须把握历史机遇,顺应趋势,营造高职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以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

4. 高职院校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和期盼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期盼接受国际化的教育,以感受国外大学的文化氛围,拓展国际视野,增加国际深造和就业的机会。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未走出国门,基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和家长渴望高职院校提供条件和路径,接受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感受国际文化,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创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和环境,为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优质资源平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和期盼[2]。

二、国际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1. 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冲突的挑战

多元文化融合是一种趋势和必然。随着“国际化”进程加快,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交流和合作呈现高密度态势,在同一时空出现不同文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环境。一方面,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主体、体现职业特点的主流文化依然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高职校园又时刻面临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冲突。尤其是近几年来,诸如摇滚、滑板(极限运动)、涂鸦、纹身等文化形式充斥着大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世界。在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并存的高职校园,文化选择使得部分学生无所适从,道德和价值观陷入迷茫。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兼收”的高职校园文化格局,是高职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挑战。

2. 文化的有序性与无序性交替的挑战

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区域性亚文化,必然体现整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由于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发展历程、地域特色不同,校园文化经过长期积淀,呈现一定的稳定性,然而,受“国际化”各种文化的影响,稳定性会被打破,学生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差异性逐渐扩大,外来文化(西方文化)的糟粕在学生中落地生根发芽,“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成为一种逆流,学生的文化品位呈现低俗化和功利化,消极颓废的思想情绪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道德失范、心理失衡和行为失控,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势必打破有序的高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从有序到无序的变化,再经过文化选择和自觉,进而进入更高层次的有序,校园文化呈现有序——无序——有序的变化[3]。在文化的有序性与无序性交替变换的情况下,如何有选择性的吸收外来文化(西方文化)的精华,保持有序的校园文化,是高职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3. 国际化与高职教育质量不高的挑战

高职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骄人的成绩,但生源质量下降、科研水平不高、教师素质欠佳、管理薄弱等影响高职教育质量提升,也影响高职校园文化国际化的推进。高职学生基本上是高考失利者,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面对校园文化多样化的形式,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校园文化,但又缺乏鉴别能力,导致低俗或迷茫。科研水平不高和教师素质欠佳导致高职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茫然不知所措,找不到着力点,不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所在,即使教师出国考察和培训人数逐年上升,对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仍然是定位不准、望洋兴叹。管理能力薄弱导致无法有效开展高质量的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高职教育质量不高也是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一大考验。

三、国际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高职院校坚持扩大开放,打破 “校园”封闭或半封闭的稳定状态,积极与外界信息交换,使校园文化从无序向有序演变,或从较低级的有序向更高级的有序演变。把握校园文化有序状态,坚持主流文化为主导,建立多元文化类型,是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握的方向。

1. 建立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首先,建立国际化文化交流机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制定完善的制度,保障国际文化交流健康顺利开展,既要有经费保障,又要有人员安全保障,同时要保障文化交流的质量和效果。机制制定要多方参与,推进方式形式多样,体现全员参与,公平合理。其次,加强语言学习。语言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钥匙,加强语言学习交换项目,联合开发中外语言共享课程,把中外语言推广纳入各国利益框架,实现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最后,以文化交流为载体,传递中国理念。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传递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传递兼济天下、知行合一、负责任、讲信义的中国风范;传递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中国道义。

2. 推动国际文化差异互补

文化差异是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意客观存在的事实。物质文化是外国人士(留学生、外教和外国专家学者)首先接触到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物质文化要用合適的方式呈现,校园的环境、建筑、图书馆、设施、设备、学校网站等呈现的形象不要生硬刻板,能够使外国人士可读、可识和能够理解,要体现对外国人士的尊重,满足外国人士的生活习惯。“过度简单、过度概括或夸张化”[4]不利于物质文化形象的传播,宣传标语、宣传手册、通知通告、活动展牌等不能只使用本土文化语言符号、俗语,夸大的词语、口号,而应该使用外国人士熟悉的多语言符号和朴实的语言,呈现中国龙、中国结、中国红、旗袍、中国书法、中国画、陶瓷、皮影戏等中国传统元素和中国传统艺术,要考虑外国人士接受程度,配以影像视频和专人讲解。视觉符号应该符合国际惯例,多考虑外国人士的文化习俗。物质文化要增强外国人士的校园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减少中外文化差异。

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多元要素的综合显现,是国际化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最历久弥新的部分。精神文化需要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发生、发展和传承。课堂是建设精神文化主要方式和重要渠道,恰当的课程设置对形成国际化的校园精神与风貌至关重要,文化自信是课程设置的前提。对高职学生来说,不能仅仅设置大学英语课程,应该设置国学课程和中国传统艺术,使学生拥有一定程度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这样才能使高职学生与外国文化对话,同时开设一定比例的外国文化的鉴赏课程,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对留学生来说,除开设一定的语言和专业课程外,还应该开设中外文化比较课程和根据需要开设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以提升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和敏感性。课外实践,应该有组织地开展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参观访问,而应该开展留学生可以接受的文化活动,活动氛围轻松、自由、开放,激发留学生文化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程学习和文化交流,多元文化碰撞和融合,精神文化才有生命力。

制度文化是维系高职院校的各种教育组织、管理单位正常运转的保障机制[5],也是用以规范师生言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体现中国学生、外国人士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制度文化要考虑中外文化的差异,不要计较各种具体繁杂的不同文化习惯,以组织管理关联度重要的因素作为制度制定的参考要素,使制定的制度适用更大的范围。中国学生由于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大多对管理者心存敬畏,也以遵守制度为荣,而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士,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校园制度的接受情况与中国学生表现不尽相同,因此,校园制度不能只符合中国人的思维,要考虑外国人士的心理接受程度,制度的制定要多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充分征求中国学生、外国人士的建议,在主流文化允许范围内厘定制度的边界和内容,制定中国学生和外国人士都可接受的制度,例如宿舍管理制度既要考虑中国学生的要求,也要考虑外国人士的思维、隐私、习俗的要求。再例如,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行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非洲学生来到中国学习,由于受殖民文化影响,他们对权利与自由特别敏感,因此,对非洲学生制定的制度一定要注意制度的边界和内容,处理事情的过程一定要公开。制度应该简单具有可操作性,制度的执行可以通过学生组织和社团进行,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引导、自我提升的能力,提高制度的执行效率。

3. 促进国际文化互动

促进国际文化互动是建设国际化校园文化的有效手段。政府牵线,中介搭桥,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参与互动,与国外职业学院建立联系的方式和路径,加强“立体化”的互动。鼓励高职院校与国外技术学院(社区学院)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学习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学术交流给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聘请国外职教经验丰富的教师到高职院校任教,在帮助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帮助。开展合作办学,建立职教联盟,通过学历互认、委托培养的方式培养学生,营造活跃、开放的国际化环境。定期举办国际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体育活动,将中外学生置于同一舞台下,营造国际化互动的环境。成立中外文化交流社团、艺术团,邀请中外学生加入,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互派学生交流和学习,利用彼此的资源帮助学生到对方的名企实习,感受国际不同的企业文化,感悟工匠精神,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扩大中国学生到国外就业渠道。以项目为载体,形式多样,促进国际文化互动,推动高职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

四、结语

国际化视野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主流文化为主导,多元文化兼收,校园文化有序发展,建立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推动国际文化差异互补,促进国际文化互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能在国际化视野下走向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张 彦. 超越历史与自发,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25-26.

[2]李 贝,梁志扬,王 戈. 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179-181.

[3]谢守成 ,肖 微. 国际化视野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挑战与对策[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0):36-39.

[4]段淳林,刘嘉毅.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 前沿,2013(15):14-18.

[5]冯永刚. 高校制度文化及其道德教育蕴意[J]. 南京社会科学,2016(3):127-133.

校园文化校园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本报讯 近日,南京市浦口区浦厂小学第52届田径运动会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历时两天的激烈角逐,圆满落下帷幕。

4月,是浦厂小学的运动健康月,也是该校的铁路校园文化主题月。运动会开幕式上,27个班级模拟“一带一路”上的24个国家(一年级4个班级都代表了一带一路的起点——中国),学生穿上代表各国特色的民俗服饰,挥舞着小国旗,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异彩纷呈的运动会入场式暨铁路特色课程开幕式。副校长韦加军致开幕词,他希望同学们发扬体育精神,培养顽强拼搏、不怕挫折的精神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校长解自忠预祝本次运动会顺利召开。

“文化的魅力犹如鲜花绽放在学校快乐的校园,运动的激情犹如盛火点燃了学生灿烂的人生。”運动健儿们龙腾虎跃,焕发着青春的活力和昂扬的斗志;运动场上,洋溢着铁路文化争先创先的氛围。此起彼伏的加油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奋力冲刺的激情,手捧奖状的欣喜,无一不在昭示:运动会锻炼的是体力,激活的是生命,收获的是笑脸,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运动会的本身。

本届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将运动健康月暨校园文化主题月推上了高潮,也展现了该校运动员们积极进取、奋勇拼搏的精神风貌,更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对推进该校阳光体育的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凝聚力,具有深远的意义。(马原)

上一篇:旱作节水农业机械论文范文下一篇:室内覆盖数字电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