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农业机械论文范文

2024-01-01

课程教学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通用基础。一般来说,学习机械加工专业的中职生,都会在中职学校的第二、三个学期安排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如果单纯按照该课程的教材来讲授,对基础薄弱、学习目的不明确的中职生来说,在理解与运用理论知识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效果也不会很理想。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已有经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建构主义;机械基础;教学方式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通用基础,主要介绍常用机械传动类型、组成、工作原理、传动特点、传动比计算和应用场合等,是理论知识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如果单从理论知识介绍作为切入点来教学,对基础薄弱、学习目的不明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中职生来说在理解与运用上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们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已有基础经验,基于建构主义来进行教学。那么,基于建构主义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有何特点呢?

一、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使课程变抽象为具体

对普遍的中职生来说,在进入职校以前从未深入研究过专业方面的知识,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与知识。如果我们翻阅机械基础的教材会发现里面的内容多是文字和没有见过的图片,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难以理解里面的定义、类型、组成、工作原理、传动特点、计算方式及应用场合等。这就有必要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运用建构主义把抽象的问题及内容架构在具体的学生已经接触并且容易接受的事物上,学生学起来会具体直观一些。比如在讲授带传动一章内容,如何领学生进门激发学习的欲望呢?这里我们运用建构主义,采用学生耳闻目睹的例子——拖拉机来引入带传动的概念、组成和工作原理。事实证明是有效的,学生学习效果比较显著。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使课程变复杂为简单

机械基础中往往有一些内容是错综复杂而难于区分的,为了让学生清晰地区分与理解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样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使问题简单化。如讲授螺旋传动一章时,比较难理解的是连接螺纹与传动螺纹的区别。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连接螺纹,在教学的处理上以学生正在坐着的板凳为例子帮助他们分析连接螺纹的工作原理。板凳的固定方式就是用螺丝钉旋进板凳上的螺纹孔来固定的,原理是螺丝钉的圆柱面上有外螺纹,而板凳上的螺纹孔内有内螺纹,这样将外螺纹与内螺纹组合起来,实现紧密连接,起到固定的作用,此时连接螺纹一般来说是三角形螺纹即普通螺纹;而传动螺纹有梯形螺纹、矩形螺纹、锯齿形螺纹,这些螺纹都能够实现螺旋传动。那么螺旋传动的工作原理又是怎样的?如果按照定义螺旋传动是利用螺杆和螺母组成的螺旋副来实现传动的,学生听起来如坠云雾,不知所云。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概念与工作原理,在教学中以台虎钳为例子来讲述,前提是我们所教授的对象,在第一个学期已经接触过钳工实习,每个人都动手操作过台虎钳,知道只要旋转手柄就可以让台虎钳夹紧与放开。台虎钳的夹紧与放开实际上是因为里面结构存在螺旋传动。接着以车床的丝杠与进给箱的工作原理拓展,教师再点拨一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那么传动螺纹、螺旋传动的概念及其工作原理能够明晰起来。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使课程变枯燥为生动

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把原来枯燥的机械基础课程变得生动起来,这实际上也应用了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把原来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活灵活现。比如讲述曲柄滑块机构、凸轮机构时,如果按照课本进行教学讲述,学生普遍会对本课题产生厌倦心理。因为在他们的思维里从来没有这方面的认知经验,所以很难理解里面的奥妙。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以色彩艳丽的汽车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动画引入。这时哪一部分是曲柄滑块机构、哪一部分是凸轮机构,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是怎样的,它们的工作原理又是怎样的,都从动画中直观地表达出来。又如讲述轮系一章,单从挂图给学生展示其工作原理,学生普遍不知所云。为避免学生厌学,我们在网上搜索了汽车变速箱齿轮传动的工作过程视频,在播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全面分析其轮系工作原理,使他们建立经验,然后再引入本课题的重点与难点——传动比的计算,那么这种学习效果会比单从课本教学好很多。

四、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使理论与动手操作达到统一,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生大部分在接触某一课程时都会思考这门课有什么用,我学这门课用来干什么,我为什么要学,简单来说就是不明确学习的目的与目标。为了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与目标,有必要在学习课程中与实际联系起来,并且使他们能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动手操作创造出产品。比如讲授铰链四杆机构一章,我们先让学生制作模型。方法是找出不同长度的四张纸,分别折成四条杆状,然后把四条杆用订书机连接成一个四边形(即平面四杆机构),注意每两条杆连接处仅有一颗钉(即铰链),再让他们旋转某一条杆,观察其他的杆是不是会跟着运动,如果运动,那么就做对了。这就是运用建构主义,使学生在实践中独自总结出铰链四杆机构概念。接着就要深入分析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及两个基本性质。同样我们也是以学生实践为主,归纳出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及两个基本性质。方法是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出同一条杆上两颗钉的有效距离,也即杆长。分析最短杆、最长杆、最短杆与最长杆之和、其他两杆之和以及哪一条作为机架等等内容,在实践中让学生逐渐体会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及两个基本性质。最后让学生分析生活例子,分析它们是什么类型的铰链四杆机构。这里是基于建构主义机械基础课程各单元教学方式设计方案介绍。

机械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机械内部各种传动机构的特征和应用,并了解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及液压与气压传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我们在运用建构主义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往往取材于生活中零零碎碎的例子来让学生分析了解本门课程。但是能否把本门课程所有教学内容融缩于研究某一机械内部传动机构,比如汽车的内部传动机构,并且实实在在能够让学生动手拆装了解里面的结构与原理,也许会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参考文献:

[1]孙大俊.机械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马跃.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推动英语精读教学法改革[J].中国西部科技,2011(2):81-83.

[3]王晓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现代情报,2006(2):184-186.

[4]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17-22.

课程教学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技工学校对学生的教学培养和教学方法也要随之变化。在技工学校中,机械课程是重要的学科,对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和技术操作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如今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飞速,社会中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口也越来越大,机械工作的培养就成了当务之急。培养的机械工人一定要技术过硬,素质较高,对机械课程中的专业理论的知识性强。该文就以咸阳市技术学校为例,讨论技工学校机械课程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为技工学校的机械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从而使学生对机械课程能够更好的学习。

关键词:技工学校 机械课程 教学方法

1 咸阳市技工学校机械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学生的基本情况

1.1 对学生的特点分析

对于,技工学校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基础知识较差,个人素质也偏低,学习的动力不足。主要的表现在,技工学校的学生来源多数是不能正常完成高中课程的学生,或者一些学习成绩不好而放弃学业的学生。所以,他们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差,对技工学校所学的关于机械的知识也不能良好的掌握。因为,机械专业的学习涉及到数学和物理,因为,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能力差,所以,对新知识的领悟能力也不高,因此,学习成绩的不好。很多学生在家里或是学校受到关注的机会也较少,因此,在个人的行为上也普遍有约束力能力差的现象。并且,他们不擅长沟通,叛逆心理强,做事我行我素。

1.2 对技工课程的特点分析

对于,技工的机械课程而言,它的特点主要有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技工学校的机械课程主要包括:机械的制图、公差配合和金属工艺等,这些学科的知识理论性较强,概念也都比较抽象,教师在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时,学生的理解就会受到限制,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达不到最好的效果。又因为,技工学校的学习教材多与学校内的情况不符,内容知识死板,模糊不清,与社会的实践机械情况不符,从而不利于学生理解学习,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2 技工学校机械课程教学的方法

2.1 提高学生对机械课程的学习兴趣

首先,对于学生的机械课程学习,书本的知识一定要与现代的机械实际工作情况相符,并且,在书中的绪论部分一定要生动有趣。因为,学生在接触机械书籍时,绪论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的关键,所以,绪论的好坏,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学生对机械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这个部分,教师与编者一定要用心,通过各种文字和举例来引起学生对机械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好奇心,有深入学习的冲动。其次,直观教学就是使学生在感知的方向去理解书中抽象概念的方法。并且,在机械的课程教学中,一定要尽量多用一些实物和模型,在两者相互配合的情况下,进行直观的教学方法。比如:机械机床,它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机械工具,用它作为实物或模型进行机械学习,通过让学生自己制作来表达良好的教学质量。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良好发展与教师的教导也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在与同学们讲自行车的组成时,对自行车中的链条和齿轮的设计,让同学们讨论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运用了这些机械,它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从而通过联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从中学会学习。

2.2 教师教导的必要性

教师教导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机械学习的课程中,规范的教师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必要条件。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做好教学教案,一堂课教的好坏,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备课的充分程度有直接的影响。一个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教学教案,是保证机械课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做好教案,充分的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入手,并且,注重因材施教。以每一名学生的特点,接受的能力为主,使之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在机械教学的课程中,教师要对所要用到的图表、格式等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铺垫,以教学的大纲为基础,认真备课,良好的做课堂的技术分析,使学生对机械知识印象深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认真的批改。因为,加深学生学习印象的方法就是课后作业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但是,练习题的作业仍然是如今课堂所缺少的,因为,掌握所学的内容是教师让学生学习了解的关键,所以,在课后,教师也应寻找一些相关机械课程的题目,进行质量和数量的课后习题分析,让学生练习。并对这些习题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学习的弱点,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深刻了解和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并对学习好的同学,作业完成认真的同学给与表扬和鼓励。

2.3 对技工学校机械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首先,通过实际举例培养创新思维。创新就是创造性的新思维,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创新的目的和意义,为什么国家提倡创新,它的特点和区别在于什么,在对学生进行举例说明。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多杆机构时,以伞为多杆机构的原理说明。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只用四杆结构进行原理说明,就可以将长柄的雨伞变为两折柄的雨伞。但是,这样的雨伞被制作出来,对于空间问题来说,它并没有起到节省的效果。所以,就可以引导学生想六杆结构的工作原理,发明三折伞,而这种从二折到三折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其次,在机械课程中,开展实体操作模式,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情趣。在机械课程中,教师就应该早早告知同学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并且,在技工学校中,实验操作的题目大多都是由学生自己拟定的,这也是为学生自我创新所开展的学习平台,它可以较早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规划,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他们想做的事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与机械非常相关的,学生要学会观察机械的运作原理,善于观察机械的使用做工情况。在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后,将自己的想法画在纸上,通过自己和同学之间的思考,或是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等进行补充和修改,直到条件成熟以后,再开始着手对自己的机械设计进行制作。因为,课堂的学习时间有限,学生的自我创造也多发生在生活中。只要学生有一颗善于观察和发展发现的心,并根据老师传授的知识,结合自身的想法和现有的实际情况,即使在学习中做的模型是以模仿为主,其制作创造的过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3 结语

总之,目前,技工学校机械课程的教学情况还处在发展的阶段,专门对其进行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这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和完善的空间。因为,教育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根据教学的环境和对象进行修改和创新的,所以,在技工学校机械课程的教育方面,还要不断进行创新改革,尽快的找出一条适合其发展的道路,从而不断的提升其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瑛华.浅议机械基础课程中平面连杆机构的教法[J].现代企业教育,2010(10).

[2] 陈延忠.浅谈技校教学方法之改进[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

课程教学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教育教学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要想将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实现培养人才的预期目标,应该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进一步进行创新和改革,根据教学目标对课程任务进行明确,并加以完成,以确保教学活动有顺序地开展。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便是课程。在高职课程中,建筑制图课程是建筑类学生的基础课程,也是必修课程,作为工程信息的重要载体,工程图样可以将工程对象的技术要求和尺寸等有效地表达出来,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依据。此外,高职建筑制图课程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性,需要学生掌握阅读图纸的能力、工程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因此,对建筑制图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探讨是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关    键   词]  高职;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观念、方法和手段对建筑制图这门课程的发展来说具有滞后性,影响了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材内容缺乏现代性和新颖性。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反映建筑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此外,由于年齡的原因,一些老教师经常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应用到课堂中[1],尽管这些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曾经的教学效果中显著且易于操作,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仍然采用单边灌输的教学模式,很难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一些学生在后期实习的过程中很难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加以转换,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感到手足无措[2],因此,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切实实现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以及创新建筑制图课程,不断完善与改进课程教学体系、内容与手段,使课程能够结合社会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同时让课程的发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例如可以将课程的教学主线选择为计算机绘图和识图,将新形态的教学内容加入其中,根据学习的课时数来对传统的内容加以简化,确保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更加合理、科学,并且要求课程的学习具有先进性。以下就高职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情况展开研究与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在接受理论知识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性思维,善于对新事物、新知识加以接受,他们更习惯一些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实物,不习惯那些烦闷的理论内容[3]。因此,高职建筑制图课程教学主要原则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或实践大于理论的原则,但是现阶段一些高职院校的建筑制图课程的培养目标均是参照本科院校而设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论大于实践的现象,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现阶段建筑制图课程常用的教学手段

作为工科学生,制图不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必修课。这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它的前半部分投影知识,属于一门基础课,每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理解和掌握它,它的后半部分是读图与绘图能力的培养,是不同专业的相关专业技能基础课程。但据笔者多年的教学跟踪所知,学生对枯燥的投影知识的掌握并不乐观,不能和后面的专业制图知识做到有机结合,这和过去的教学模式“满堂灌式”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坐在教室里听教师传授知识,没有办法将施工图纸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都是在被动接受式地学习,而在需要自己独立完成绘图作业时会无从下手。而大部分教材只是简单介绍专业图纸的形成,没有形象立体的分析,缺乏对专业图纸全面的分析和指导,所以对于专业零基础的学生来讲,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缺乏从简单到复杂的建筑形体转换的直观认识,从而造成教学过程中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延续性的状态。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一些教师喜欢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授课,其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便是展示PPT,其可以将教师在课程上的工作量减少,且具有较为清晰以及形象的投影[4],还可以将授课的速度最大限度地加快,可以将大量的时间节省下来,但是很多缺点也会存在。长期观看投影的屏幕会导致学生出现视觉疲劳,这将导致学生加速知识忘记的速度。在课下做题时,也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需要在做题过程中翻看PPT,没有PPT则不会做题。现在大部分教师开始尝试微课的教学方法,将课堂内容放在微课上面,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学习,也可以进行远程教学,但是这需要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

三、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一)对建筑制图课程教材内容进行优化

教材对于教学来说十分重要,当前我国高职教学不断更新与发展,每年均会有大量的高职教材涌现,但是一些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与专业目标不相匹配,一些高职院校会将一些本科教材完全照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选择最新的标准,其中的标准为新图集以及新规程,这样可以保证课程教学与工程建设、发展同步,进一步将科学发展的最前沿加以反映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处理教材内容,编写教案时,要明确教材和参考书,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在实践应用中采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来讲解平法施工图等,将学习重点定为计算机绘图技能、工程图样绘制等[5]。

(二)对教学方式以及手段加以创新

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全方位教学模式。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程度,但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设计过程中会感到困惑和难以启动。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分组设计方案,通过方案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改进方案,最后分组展示方案。方案介绍后,教师对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使学生积极掌握理论和实践知识。

(三)加强实训教学环节

形成过程性负面评价是建筑制图课程中最重要的评价方法。本课程的实用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显然重视学生掌握理论水平,制约了实际工程的处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以应用技术为三大核心,重视理论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决策能力,将理论与实践实现高效结合。课堂教学过程更好地评价学生的认知一般规律和能力整体发展产品需求,最大程度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决策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发展[6]。

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采取专向操作、专题实训与参观教学、课程作业与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前来参观和演示,提高学生的绘图和读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实践,鼓励学生在提高理论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7]。

(四)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在教学中,考核是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对课程考核的科学性以及公正性加以保证,将科学合理以及完善的考核机制加以构建,评估最重要的是学生认知过程和能力的真正形成。各种方式有效、科学的监督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估包括课程学习形成性评估和课程终结性评估,前者主要包括平时作业、出勤情况、实践报告以及课程设计等,后者主要包括期末考试等[8]。

四、结语

本文研究与分析了高职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情况,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主要特征、现阶段建筑制图课程常用的教学手段以及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由于本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看待有些问题时也存有缺陷,希望有关学者能批评与指正。

参考文献:

[1]闻玉辉.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5):41-43.

[2]袁赟,马明春.建筑类专业“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茶葉,2019,41(9):110.

[3]王少钦,杨谆,刘晓然.基于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图学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图学学报,2018,39(6):213-218.

[4]何蕊,高岱,栾英艳.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中“主动学习”教学模式实践[J].图学学报,2018,39(4):782-785.

[5]梅霞.高职食品专业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书评《模糊数学方法及应用》[J].肉类研究,2019,33(9):80-81.

[6]柳熙.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二三四五”课程改革路径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5):194.

[7]杨化动,张霞,花广如.基于项目与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机械设计,2018,35(S2):173-176.

[8]王晓菲,穆浩志,薛立军,等.慕课理念下“互联网+”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图学学报,2018,39(3):228-232.

◎编辑 鲁翠红

课程教学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和应用型本科对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下,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这一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案例,丰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从产学研的角度,使学生认识现代机械工程中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培养学生利用机械设计理论及技术解决工程应用的能力。

關键词:新工科;机械设计基础;探索;实践

Key words: new-engineering discipline;Mechanical Design Foundation;exploration;practice

0  引言

新工科的理念是对工程教育的创新与升级,同时新工科建设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新工科的建设提出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也就是说“新工科”人才不仅仅在自己的专业学科领域拔尖,更要融合“学科交叉”,力争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教育部在2017年对现代工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指出要围绕着“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开展[2]。课程教学以因材施教为主,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要结合当下新工科的理念,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增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教学方法[3]。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重点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具备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内的设计制造、创新发展、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综合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在实际授课中,该课程概念和公式多,内容难度比较大,对数学等基础要求高。因此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积极开展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适应当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好的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本文从教学内容及方法、工程实践及产学研等几个方面就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讨。

1  提升教学大纲质量

教学大纲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纲领,同时也是落实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石[4]。在传统教学大纲以学时、教材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工科建设的方案,其制定过程如图1所示。

根据图1中课程大纲制定流程,对机械类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大纲进行全面修订,包括以自评和外评两种方式的联动机制去明确每学年的课程目标,并以多种形式来支撑自评和外评方案。这种联动机制很好的保障了评价方案的适应性,很好的满足了新工科的建设要求。

机械类相关专业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创新意识,了解国家当前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和承载能力计算;培养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查阅和使用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掌握典型常用机构和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和创新技能的基本训练。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等内容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和分析方法尽可能联系实际工程问题得到一定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实践工程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同时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2  以虚拟仿真技术培养核心能力

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为工程机械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丰富了一个新的途径[5],同时也可丰富课堂色彩及效果。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核心能力有以下几点:

核心能力1:应用数学、基础科学和机械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力。

核心能力2:设计、执行和创新实验,以及分析与解释数据的能力。

核心能力3:具备从事机械工程领域所需专业技能与技术,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

核心能力4:机械产品、工艺流程以及机械系统的设计能力;

核心能力5: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并具备较强沟通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

核心能力6:具备分析与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平面连杆机构时,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是连杆机构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所以在讲授中引入简单的PUMA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建模实例。首先引导学生通过3D建模软件建立PUMA机器人运动控制模型,如图2所示,对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以及轨迹的规划进行了详细分析。其次用D-H方法建立机器人手臂的动力学方程并建立其速度雅可比矩阵,掌握了PUMA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方法。最后运用运动学反解法在MATLAB中编程计算其余五个关节的位置、运动轨迹。

课程引导结束时,学生经推导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建立机器人手臂的动力学方程,并通过求解动力学方程得到各构件随时间变化的力与运动的关系。

②根据运动学和逆解方程在MATLAB中编程求解得到末端位姿矩阵和各关节的转动角度。

③根据PUMA机器人末端的目标位姿,以及有关运动轨迹的约束条件与简单描述规则,计算出按照描述所要求的轨迹,简化了系统中复杂的数学问题的编程步骤。

④通过程序得到机器人正解,运用绘图绘制出了各关节的运动平滑曲线,如图3~图4所示为具有典型特征关节的转动角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⑤结合虚拟仿真软件NX8.0的运动仿真模块,通过UG的建模功能建立3D实体模型,利用UG的运动仿真功能设定3D模型的各个部件的运动学特性。其运动仿真如图5所示。

3  以产学研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分析、解决机械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际授课中要引入产学研的案例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产为企业生产中的问题,学为课堂授课相关知识和设计思路,研为对具体的问题通过虚拟仿真、试验样机等手段对设计的装置进行研究论证方案。

实例:某型号的电机滚筒在实际输送煤炭的过程中端盖和滚筒之间的焊缝失效断裂,导致其分离的问题。

在课堂上讲授现代机构设计应用法时,引入该实例目的是设计一种自动焊接装置来解决手工焊接出现焊缝不均匀导致电机滚筒失效的问题,同时给出学生思路,让学生分组实施;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搜集相關信息了解滚筒电机的原理,然后通过分组拟定自动焊接装置的方案,通过各个小组的方案对比选出较优的2~3个方案;然后根据方案设计出3D图样,通过虚拟仿真软件对自动焊接装置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等特性进行研究,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其次将方案提交企业,企业通过现有技术生产制造试验样机,开展试产前的实验,进一步验证确定该失效问题是否得到优化解决;最后通过试验研究后得到可行的结论后再将最终的方案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各项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设计的装置申报专利和科研论文。在解决问题和教学的同时,也实现了产学研整个流程。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以解决问题实例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线,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培养等多种模式来实现产学研的整个过程,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让课堂教学进入到企业实践应用中,这样就形成了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

4  与时俱进的课程教学内容

机械工程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涉及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行各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的机械工程问题,这也激励着作为这门课程的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同时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也要随着不断变化的科技进步与时俱进,同时不断地丰富机械设计基础的研究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对教学内容、体系、结构要不断补充和优化,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清楚的讲授机械设计基础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同时对传统讲授的内容要精简;另一方面将精简出来的课堂时间用来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穿插讲授学科发展中的新方向、新问题:比如月球探测小车的设计案例,这是我国在探月工程中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怎么去设计,怎么去论证?在课堂中将这些问题抛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设计方案;同时结合虚拟仿真技术,让同学们学以致用,将探测车用3D的方式呈现出来,在通过工程软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问题中,并大胆的提出创新方案并且有效的应用。

5  结语

在新工科背景的要求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通过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运用新技术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过程,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入手,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工程机械案例,使学生充分认识机械工程学科中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同时培养学生使用新技术手段解决分析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晓娟,牟莉.新工科背景下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创新能力[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4):37-38.

[2]刘剑平,夏换.共生理论视角下“新工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04):19-24.

[3]郝亮亮.基于铸造实验室开放平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铸造设备与工艺,2020(03):58-61.

[4]刘小勇,李荣丽,杨慧香,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机械原理改革研究[J].机械设计,2020,37(S2):23-26.

[5]王龙庭,石永军,姜浩,等.工程机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9):116-119.

[6]李建强.大型铸钢件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参数值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11-12.

课程教学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分析国内外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这两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机械;教学改革

[文献标识码]A

[

课程教学农业机械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国家经济的发展其核心支柱产业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其中第二产业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起着核心推动作用,因此,相关的课程设置要求也相对较高。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技术人才中的的重要课程,但是目前在新形势下,其课程与教学过程当中存在众多问题。本文以此背景,针对该课程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包括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实践不足以及教学模式陈旧等方面做出深入思考,并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教学改革 创新实践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是机械工程类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理论实践课,其包含知识面广、专业性强、实践性高等特点。对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仅需要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还需要对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与了解,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深入把握的综合性课程。机械工程类专业是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将掌握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高技术水准,还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相关问题处理能力。但是,就目前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很那实现这一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离,学生并不能掌握相关实用的知识,此外,即使其理论知识较强,但是实践能力却低下,因此,对相关专业的思考与改革是新时期、新要求下的必然选择。

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的相关概述

所谓“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是指,机械的内部结构以及构件的设计与制造,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当中,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必修专业课,它承担着培养我国相关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机床行业也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发展与制造精密仪器与装备上,其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与相关课程的开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这门课程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机械产品与构建的制造原理,以及深入了解部件制造的方法与材料,为以后的相关专业技术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1]。

该课程在理工科类课程当中具备独特的性質,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知识含量的广泛性、实践性等,因此决定在对该课程的教授上要采用切合实际,实践性的方法。

二、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相关课程设置也出现相应的问题,具体变现如下:

第一,目前主要的相关课程内容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原有的课程内容基础之上的,沿用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课程内容的改动也很少,所涉及到的新方法与新技术在课程中提出较少。此外,教材的内容大多是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与具体实例方面介绍有明显欠缺。

第二,目前开设的课程实验多表现为验证性,即在原来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实验验证来完成,这种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难以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的处理能力。

第三,现行的教学受到了国家现有的教学大纲限制,导致教学模式的死板、不灵活,更不能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2]。

第四,课程模式在实体知识传授过程当中与实践脱离,在教授时,一般采用传统模式,即课堂讲授,但是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授方式,理论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教学模式脱离了时代的需求,更严重阻碍了相关领域的更新发展。

最后,在课程所用的硬性教材内容老化严重,跟不上国际先进科技的步伐与前沿技术的更新,导致学生在学校内学会的知识到社会上一无用处,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与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

因此,综合现阶段我国在该专业教育模式与理念上出现的偏差等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各个路径:

第一,要建构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在新时代下对新科技人才培养的传略目标转移。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是机械工程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也是必修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在于解释机械制造中的相关装备的工作原理及其作用等。其课程的设置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在相关技术领域方面获得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在将来社会进化与工业进步的进程当中做出贡献。

第二,这门课程涉及的实践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机床设计与应

用、零部件构造与生产、常用构件的设计、以及生产装备流水线运作流程等方面内容,虽然此类内容在之前的学习过程当中都有相关涉猎,但是,作为一个专业型人才所需掌握的知识,只通过前期学习是不够的,在如何操作也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也有明显欠缺。因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培养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只局限于在课堂当中通过教师当面的将讲授,或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展示图片,都不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这些知识。所以,在教学不仅要开展理论教学的多样化,还要注重对实际操作的培养,开展实践课,让学生真实面对机械部件,细致、生动的了解真实构件的结构与生产[3]。

第三,教学过程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处理能力培养。对于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来讲,机械专业问题是在今后日程工作中所必须面对的,如何解决才是真正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在知识教授过程当中,教师时常设立问题,借助互联网找出前沿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方法,让学生在思考当中学会,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与相关理论知识。

最后,理论教学绝对不是简单的只关注课本知识,而且还注重对前沿科技知识的把握,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利用网络资源,下载或浏览相关前沿科技,如我国在精密仪器制造商最新成果,以及国外最新成果,通过类似举措,不断的扩充学生与老师的知识量与对相关知识的把握,这样才能更好的跟随时代进步的步伐。

四、结论

综上所述,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技革新离不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反过来,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科技发展的支撑,因此,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的在陈旧的教育理念基础之上创新,与时俱进,持续的培养新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卫兵,魏敏.“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20(14):58-60.

[2]罗卫平,李晓辉,王珺.高等院校机械类课程体系改革及教材的建设[J].价值工程,2012,7(11):121-123.

[3]吴家培,郑建华,沈玉利.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程序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7(21):32-36.

上一篇:我国草原畜牧机械论文范文下一篇:因子分析的畜牧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