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2024-04-27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单一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影响了高职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学校对高职生的不满情绪没有解决方案;不同价值观念的差异对高职生参与教学管理产生影响。广西高职生参与教学管理机制的策略是建立网络化的学生间接参与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学生会组织参与机制,建立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

[关键词]学生 参与 教学管理 机制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和样本数量

本次调查主要是以广西区内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为探讨广西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管理问题提供实证研究数据。

根据调查统计分析的需要,本研究调查数量计划为350人,共发放问卷350份,实际回收问卷338份,其中无效问卷10份,不具有统计意义而被剔除,实际有效问卷为328份,问卷回收率为93.7%。

(二)调查方法和样本构成

本调查问卷采取了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即按照广西高职院校的总体特征,选择了学校类型、学生学历层次和专业等具有影响力的几项主要指标,分别在每部分中抽取一部分在校学生,由此构成了能够体现调查对象整体特征的调查样本。本次调查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 高职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实证分析

(一)高职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

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应该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决策过程。这说明高职生的权利意识很强,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同时也只有5.5%的学生有比较多地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经历,表明学生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愿望和实际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机会还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机会相对较少。

(二)高职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满意程度

调查显示,学生感到满意的只占5.5%,感到比较满意的占10.1%,感到一般的占51.5%,感到不太满意的占26.5,感到不满意的占6.4%。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满意度感到很一般,反应比较冷淡,再加上不怎么满意的学生,有超过80%的学生对学生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满意度评价不高。这说明目前广西高职院校高职生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地位和他们真正的想法相差甚远,这与当前广西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不相适应。学生总体认为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三)高职生希望参与教学管理的程度

学生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参与程度,是指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所产生影响的状况和表达自己意愿的水平。调查发现,学生实际参与学校教学管理的程度与学生希望参与教学管理的程度有差距。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管理。广西高职生除了自身学习之外,对教学管理还是很关心的,愿意投入教学管理中,维护学校发展和自身的利益。

经过调查统计发现,35.1%的学生“希望有权决定”,所占比例最高。这表明广西高职生主体意识强烈,有自主管理的倾向,学校领导所起的作用只是引导和协调。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很大部分学生对学校领导忽视学生、采取直线式不对等管理是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处于弱势地位,但是心里却渴望真正的民主化管理。

三、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单一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影响了高职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管理强调政府行为,高职院校的多项权利都由国家教育部门主管,广西也不例外。本次调查中有高达43.9%的学生认为我国的教育环境没有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机制保障;1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不承认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权利;6.4%的学生认为其他原因制约了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可见,大部分学生并不认为自己本身不具备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能力,也不是没有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没有为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广西高职院校的制度设计远离制度实施的现场,缺乏对高职院校具体运行情况的真实了解,有关制度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

(二)学校对高职生的不满情绪没有解决方案

高达50.6%的学生对学校政策表达不满时,所采取的态度只是与同学讨论,表达心中的不满;26.2%的学生表示会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情况;13.1%的学生表达不满的方式就是沉默,在心里不满却不表达出来;只有2.7%的学生通过学生组织向学校反映情况。这表明很少有学生愿意通过学生组织来反映自己的意见,由于学生组织的功利化导致了部分同学对学生会有诸多不信任。有7.3%的人表达不满用其他方式,与同学议论和保持沉默的学生共占63.7%,这种表达不满的方式并没有反馈到学校,说明学校没有相应的途径和完善的制度让学生反映情况,同时也说明高职生遇到事情比较冷静,学生信任学校,但是反过来学校并不信任学生,这是长期的计划管理体制造成的影响,这样加剧了学生与学校管理层之间的疏远。

(三)不同价值观念的差异对高职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影响

高职生与学校之间价值观念的不同也是影响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因素之一。严格意义上来讲,对高职生的管理侧重点不是思想管理,而是行为管理。空洞的说教式教学与管理难以被情感丰富、思维活跃的高职生所接受,高职生们倾向于独立自主,实现自我价值。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如果肯定学生的意见,愿意倾听学生的声音,一方面能让学生感到参与教学管理的自身价值,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平衡学生与学校的利益的很好的方式。

四、 广西高职生参与教学管理机制的策略

(一)建立网络化的学生间接参与教学管理机制

网络工具具有便捷性,可以获得学生更广泛的参与,有利于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大家的意见和分歧,为整体决策提供基础。校长电子信箱是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一种便捷方式,就是让学生利用网络与校长直接沟通,使学生的意见可直达上方,减少中间环节。这种参与机制的优点在于学生参与的范围更宽广和便捷,从而增加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二)建立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学生会组织参与机制

学生会组织带有官方的身份,代表学生和学校管理层沟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加强学生组织参与学校管理,将学生会建设成具有参与管理功能的一种群众组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机制。广西高职院校要弱化对学生会组织的行政管理,加强学生会组织的自身建设。同时,学生会也要转变工作思路,完善自身建设的功能。

(三)建立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

实行学生代表会议制度对学校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可以体现学校民主、平等的发展要求,其次可以使得学生的实际才能得到锻炼,再次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对参与机制也有自己的看法,调查中有22.3%的广西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在学校实行学生代表会议制度非常适合学生参与教学管理。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笔者提出的机制建设顺应了学生的心意,在现实中执行是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恬.欧美发达国家高职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践[N].华南师范大学.2003.

[3]张向东.高职生参与高职院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N].江西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钟岚]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很大一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并不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少涉及职业规划相关的课程,导致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足够的认识,无法将自己的能力与职业发展相匹配,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职业发展方向,规范学生的就业行为,从而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和就业压力的增加,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面临较高的要求和挑战,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日益显著。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进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就业指导,局限于有关就业信息的搜集和传递和基础的面试指导,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对学生就业并没有明显的帮助。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职业内容的匹配,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指导,从而实现学生就业的同时,满足医疗机构对人才的需求,充分为学生制定万少的职业目标和规划。

1. 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要求

充分涉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要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含义及相关要求,分析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的匹配相关的岗位和工作。

1.1 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对个人的职业活动进行规划,在明确个人的兴趣特点及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相关的职业需求,合理地确定职业目标,细化成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从而制定相应的计划。为个匹配适合长期发展的工作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之一,但更多的是要增加个人对整个外部就业环境的了解,从而使个人明确发展方向,从而更好的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价值。

1.2 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对个人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掌握个人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的为其制定长期和短期发展目标,从而进一步进行详细规划。首先,在职业咨询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应确定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从而更好的落实具体任务。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测评的方法,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推动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其次,在职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制定具体的职业发展策略,从而进一步实现目标。具体策略的制定可以结合学生的个人倾向,选择不同的形式,可以是由近及远的策略,一步步做起,也可以是一步实现策略,直接从事自己的相应职业。再次,帮助学生完善职业发展途径,设计一条完善的发展道路,并分析外界的相关情况,思考相应的策略和解决困难的方法,从而规避相关风险。最后,根据职业发展目标、途径等,选择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活动设计,保证设计方案的可操作和可实现性,将计划进行细分,从而适当的插具体的时间安排,保证计划的有效性。

2. 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现状

2.1 缺乏系统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

随着对高职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已经开始设置相关课程及讲座,但缺乏相关的实践案例及系统的理论支撑,整体课程效果并不明显,部分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深度不够,局限于简单的信息发布和相关面试的指导,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从而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

2.2 学生职业生涯意识和认知不强

职业生涯规划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充分,在教师的专业引导下,能够独立结合自身情况,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具体策略的制定和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并沒有足有专业的职业意识,不能有效将个人发展与职业规划相衔接,对自我认知不足,从而无法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

3. 在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

3.1 提高高职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

医学类高职院校应充分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加大对就业指导方面的投入,关注相关的行业动态和政策变化,引进先进的人才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中心及教研室。

3.2 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就业观,充分认知职业生涯规划

从低年级及开始引导学生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逐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明确个人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参加各种医学主题的实践活动,更好的了解整个医学类产业的动态和发展趋势,对医学类职业有更高的认识,从而积累相关的职业技能,为后期职业做准备。

3.3 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加强课程建设力度

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可以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和方法,采用培训、实践、课堂教学引导等多种途径,充分完善实践训练项目,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知识培训,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

4. 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明确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采用相关的策略和行动,逐步实现个人理想,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和价值,提高整体的就业质量,降低学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张颖昆,赵炜. 基于ECIS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融合研究 ——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 中国大学生就业(综合版),2021(4):60-64.

[2]涂莹莹,林其彪,黄婷.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课程改革探索——台湾逢甲大学的启示[J]. 海峡科学,2020(1):95-97.

[3]梁淑艳. 生命管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探析[J]. 高校辅导员,2020(5):77-80.

[4]赵娜,史淑秀,陈慧雅. 情感管理在新生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河北省3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 现代职业教育,2020(32):14-15.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专业特色上,“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其核心要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文章论述了“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提出了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其重点在多途径培养专职教师双师素质、对兼职教师的有效管理及建立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上。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双师型”教师队伍

[作者简介]贾俐俐(1964- ),女,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材料加工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江苏南京21118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知识流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JB63003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现有在校生近900万人,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高职院校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职内涵发展,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其发展在我国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更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在办学理念、体制结构、办学机制等方面普遍存在着影响其科学发展的问题。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高职院校将面临来自国内本科院校、国内高职同行及境外职教院校的激烈竞争。因此,如何准确判断自己的竞争优势,迅速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关系到高职院校未来的存亡。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述

核心竞争力是美国管理学教授普拉哈拉德和英国的战略管理學教授哈默于1990年率先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期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结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可定义为:在高职院校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不被其他院校所模仿或复制,为自己在竞争中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独特能力。它来源于不易被其他职院效仿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等相互影响的综合因素,具有独特性、价值性、不可模仿性和长期性等特点。

根据对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研究分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主要分为显性竞争力和隐性竞争力,各包括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及核心产品三个方面。显性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包括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优秀的教师队伍、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高水平的领导决策层等,核心能力包括领导决策力、教师专业建设与改革能力、管理者的制度创新能力、教师职业教育与科研能力等,核心产品包括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自主性创新制度、一系列项目化教学设计的课程等。隐性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包括地域优势,与各级各类社会、行业、企业的社会关系等;核心能力包括学院对外宣传能力、学生就业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职工的凝聚力、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等;核心产品包括和谐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及综合素质显示度、学院知名度等。

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中,人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发挥整体竞争优势的核心,完善的信息系统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创新则能保持长久竞争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最直接的表象就是高质量的生源和高质量的就业,供不应求的社会需求率,强大的社会影响和服务能力,较高比例的毕业生成才率等。支持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则集中体现在专业特色上。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对核心竞争力有不同的要求,研究型大学应该是学科特色的凸现,而应用型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专业特色上。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的重点是专业及专业群。我院在省级示范性高职院建设中确立的目标是:“立足交通,服务行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品牌特色专业为龙头,创新专业建设机制,重点建设汽车运用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物流管理、建筑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五个与交通现代化、地方支柱产业直接对应的专业,并带动相关专业群建设,将学院建设成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如果说专业特色是一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那么师资队伍则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证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办学水平和各项职能的发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是否具有竞争力或有多大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谁拥有一流的师资,谁就拥有了在高职教育市场上竞争制胜的法宝。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高职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客观上要求教师既具备教育教学方面的基础能力,又具备职业技术方面的专业能力,不仅要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学规律,而且应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特别将“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与办法,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兼职,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列为示范性院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双师型”师资建设不仅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是一个个体概念,也是一个群体概念。以往通常把“双师型”师资作为一个个体概念,认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由多个“双师型”教师个体组成的,“双师型”教师个体不仅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教学能力,而且掌握职业实践技能。实质上“双师型”师资队伍既是一个个体概念,教师的个体是“双师型”或具备双师素质,也是一个群体概念,指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互补整合构成一个“双师型”团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四、“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作为个体的“双师型”高职教师不仅要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学规律,具备教育教学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还要具备在本专业领域内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即要达到“德高、艺高、技高”的要求。对“双师”教师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与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作为培养“职业人”的高职教师,既要具备教师的职业道德,又要具备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素质与能力。

二是深厚的专业基础与专业能力。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能把握专业前沿,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

三是良好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能力。当前,高职教育肩负打破“学科式”教学体系,重构新的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重任。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经验,掌握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设计技术,完成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重构。

四是良好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高职教师应该掌握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教育理论与实践方法,如教育心理、课堂管理等。教学方法要适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要求,既注重知识的讲解,更重视能力训练,要由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育为主,转为推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项目化教学等方法。专业教师既能讲,又能做,即能做到“知行合一”,教学场景是“教学做合一”。

五是良好的科研教研能力。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也具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周济部长曾说过,“任何一所大学,只要是高等学校,教师要提高水平,要提高业务素质,都得搞科研。”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职办学走校企合作之路,科研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抓手。

六是良好的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双师型”教师要与企业、行业、教师进行广泛交流与沟通,良好的社会交往、组织协调能力非常重要。

七是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到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才能称之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高职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吸收、探索高职教育成果与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又要适应资讯、科技和社会经济等快速变化的时代要求,具备良好的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开展校企合作,采取措施在专业教学中增加具有企业界丰富经验的专家,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通过工学结合的途径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一支由专任教师与来自行业企业第一线兼职教师相结合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支优秀的高职教师队伍由普通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以及普通技术人员、技术能手、高级技师、行业领军人两个塔形结构组成。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职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分工协作、术有专攻、各司其职。公共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任重道远,建设的重点有两方面,即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和兼职教师的有效管理与培训。

(一)建立高职教师资格标准,完善教师准入选拔制度

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往只重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准入条件,把有企业实践经验与能力纳入人才引进标准。将专业教师的准入门槛由过去的“学历+职称”标准转变为“学历+职称+实践经历”标准。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副高职称和企业工作经历成为新进专业教师的必要条件。要结合当前正在推行的高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明确岗位设置、岗位标准,建立双向选择和择优机制,并经严格的面试、试讲、技能操作考核,确保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实践素质。

(二)多途径,重实效,培养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

1.通过社会实践、科技服务和校企合作提高专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针对各类教师的不同情况,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的生产技术一线进行专业实践,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在企业中担任技术员、技术顾问、访问工程师等,提高教师工程素质。通过开展横向科技服务,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产品研发、运营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强化锻炼教师的科技研发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行业、企业培训工作,走出学校,面向行业企业,面向生产。通过各种方式的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生产过程的新技术、新工艺。要具备“教学做合一”的本领,不仅需要企业经历,更重要的是需要经常化的企业实践历练。

2.通过继续教育与行业培训,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对于理论基础较好、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鼓励考取相应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应的行业特许资格证,促使其通过行业培训等方式接受继续教育,学习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对于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和学历层次欠缺的教师,鼓励其参加学历或非学历的继续深造,夯实理论功底;对于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教学能力不强的教师,通过组织教师职业教学能力培训来弥补不足。安排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资格培训,了解岗位、职业的技术、技能、標准等要求,取得承担技能鉴定的培训资格。通过有针对性地让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达到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双师素质。

3.通过校本培训与研讨,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新进教师或兼职教师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规律,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是上岗必备的条件。为防止教师岗前培训流于形式,要建立培训考核和培训质量监控制度,由系部和学院人事部门进行考勤、组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共享交流教学研究经验。校本培训要发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4.通过教改教研与实践基地建设,提高职业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要积极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实验室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教学一线的建设与研究。鼓励教师参与开发教学仪器设备,参与开发实验实训项目,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参与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并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实习。通过以上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管理,重团队互补,发挥兼职教师实践专长

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高职教育能够较好地将社会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引进到实践教学中,不仅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有利于学校提高办学效益。如美国社区学院的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3,加拿大社区学院的兼职教师更是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在有效管理上,通过有效管理,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使兼职教师的能力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要根据专业及课程建设需要,择优聘请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在对其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进行了解的基础上,重点了解其技术资格、实践技能、表达能力、思想道德素养。兼职教师队伍要求数量适中、结构要合理,并具有相对稳定性。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的比例要高于1∶1。兼职教师的结构类型包括专家顾问类,如专业顾问、校外专业委员会委员、教学与科技创新团队校外骨干等;授课类,如兼职课程教师;技能指导类,如兼职校内外实践教师,包括校外实习基地指导教师、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毕业设计校外指导教师等;以及技术研发合作类等。

2.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和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兼职教师尽管拥有较好的技术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但大多对教学方法和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学校应针对这一问题对兼职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其教学能力,培养其教育意识,使其尽快适应实践教学工作。使来源于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真正成为教学团队的重要成员和稳定的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学校还应在其承担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保证教学的效果。

3.建立兼职教师的工作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反馈渠道,依据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对兼职教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兼职教师的报酬挂钩。对在师德素质、教学效果、实践能力等方面突出的给予奖励,激发兼职教师的积极性。

4.强化专兼职教师的一体化管理。将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按专业编入课程组或教研组或“工作室”,实施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1+1”发展计划,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建设,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鼓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应用性课题研究,充分发挥专职教师的科研优势,结合兼职教师的实践优势,创造条件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学校要制定兼职教师遴选、聘任、管理办法,明确工作任务及要求,专职、兼职教师要加强分工合作,专业教师主要承担专业理论教学,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实践教学,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互相渗透。

(四)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的长效机制

首先,学校要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要建立并实施继续教育及培训、社会实践制度,要求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如要求教师必须取得工程实践合格证,否则不能晋升职称;教师必须完成现场实习任务,否则待遇降低等。其次,对“雙师”素质教师的考核,要突破以往的“德、能、勤、绩”的模糊考核做法,要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并将之与待遇挂钩,将技能证书和生产技术成果纳入评价体系。对获得“双师”资格的教师给予岗位聘用、培训进修、项目申报、提高课时津贴标准等优惠,突出“双师”素质教师的优势地位,调动“双师”素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一个学校必将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其建设过程是长期艰苦的,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探索,持之以恒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样才能为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Z2).

[2]杨群祥.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与师资队伍建设[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丁训言,任爱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4]任东,皮智谋,董建国.高职院校“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5]徐婧.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学生数量逐年扩增,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愈发受到重视。而随着精细化管理在高等职业院校内的推进,高职学生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匹配程度有效提高,这样既夯实了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又提高了高职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今高职院校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科学发展;精细化管理

由于现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模式逐渐发生质的转变,粗放型模式已经不太适应现今社会的高职教育要求,所以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时代发展趋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模式。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模式的应用策略,可以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

一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

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模式就是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强调学生的核心价值属性,利用科学的管理制度,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务实,实现校企合作中人岗最优匹配。它有两大特征:

(一)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这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核心思想,体现了学生的重要性,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

(二)科学发展,加强现代技术的有效应用。高职院校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突出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目标绩效综合运用的一种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方式。

二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推进意义

(一)树立科学教育理念,重视思想教育规律

面对学生管理工作,高职院校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肯定学生的核心价值,不断更新教育方式,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既科学又精细。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引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思考问题更加科学合理。

(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高等教育普及的同时,生源剧增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重要挑战。要想稳定这一局势,高职院校应当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量化、规范化,注重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提高高职院校人才输出的质量,提升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水平,以精细化管理模式为准,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促进高职院校的长足发展。

(三)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模式本就提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将传统的不清晰的学生管理方法进行革新,形成一种系统的、综合全面的学生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在能力,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科学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精细化

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学生工作时的学习、生活、工作绩效方面都有标准明细。正所谓,有规矩才能立德树人。刚性的制度和人性化管理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具体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按照学生专业和学生主体来进行精细化分类管理,以分层教学为辅,精准教学管理制度;把学生工作内容精细化,将工作任务目标落实到周、天,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每一个人,明细学生工作考核制度并实施合理的奖惩机制;以人性化管理为基准,规范学生工作流程,如工作任务的分配和交接、工作用具的交付、工作成果的检验和展示等。

(二)推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精细化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只有加强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职教师的科研水平,才可以使教师进一步研究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精细学风建设,高职教师可以深入校企合作实践课堂,了解学生工作进度和工作能力,指导学生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可行性;还可以运用一些积极向上的比赛形式,丰富工作实践内容,熟练专业实操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促进良好学风建设,肯定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可以主动成为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监督者和引导者。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精细化

教育工作的本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当今社会倡导高校围绕学生未来发展展开学生教育工作管理,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许多高职院校为此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大学生就业、创业帮扶基地,大学生奖、助学金项目组,文化传媒工作室,丰富的校园社团,因此在校企合作的學生工作中,可以适当引入这些多元服务形式,并且增加教师人员配置和校企资金投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提供更多更细致的服务,为学生未来发展出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岗位选择,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更加匹配企业岗位。

参考文献:

[1]刘本于.高职学生管理的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深入研究[J].好家长,2017(31):49.

[2]林鸿燕.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之中渗入立德树人理念的探讨[J].明日风尚,2019(5).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给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给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为有效应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管理者必须更新管理制度和理念,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恰当使用网络技术手段,选好班团干部。

[关 键 词] 移动互联网;高职院校;班级管理

高职院校班级是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中具有教育组织和社会组织双重特性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实施教育和管理的最基层单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学风、校风建设,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伴随而来的问题给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探究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应时应境、意义重大。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堂教学效益差,“低头族”现象严重

课堂,作为知识传播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历来备受重视。作为步入成年的高职院校学生,理应更加珍惜这种宝贵的学习机会,理应有更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理应更强。然而,从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来看,情况不容乐观。课堂上,大学生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经常习惯性地掏出手机……这种“隐性逃课”已成了他们的习惯,并且像“瘟疫”一样在班级,乃至学校中蔓延,任课教师往往难于管顾。长此以往,不仅学生不乐学,教师也逐渐失去教学乐趣,导致教学效益低下。

(二)移动互联网带来资源获取的快速性与便捷性,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学而不思、学而不作”的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更快,获取资源更加方便,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就靠一部智能手机来应付学习。很多时候,高职院校的教师都很无奈:布置的作业,学生往往上网查找应付,大多是网上抄袭的;甚至考试的试卷,有时也会出现大面积的雷同现象。如此的作业、考试,已经失去应有的意义。

(三)移动互联网交流的便捷性带来师生面面交流机会的减少,学生情感淡漠

当前,由于移动互联网在交流方面具有的便捷性,大学生更乐于网络交流而非面面交往。这种现象既存在于班级管理者与高职院校学生之间,也存在于班级学生群体之间。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一入学,班级管理者就会建立班级的QQ群、微信群等,班级多数工作任务的布置主要通过网络群来进行,学生的交流也多通过网络来进行。由此引发的问题是班级管理者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减少,学生之间的直接交往机会也减少。很多大学生反映,几年下来,辅导员或班主任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同学间的感情好像还不如中学时亲密。互联网这种看似便捷的交流工具,但由于其交流的虚拟性和非严肃性,容易带来情感的淡漠与虚无,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四)移动互联网的滥用导致学生夜不能宿、寝室内同学矛盾重重

寝室是高职院校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之一,大学生活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寝室中度过的。寝室理应是大学生休息、学习的最好地方。然而,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滥用,寝室也不再是一个安宁的港湾。很多寝室即使到了凌晨,学生还在上网、听歌、玩游戏、看视频等吵闹不止,不仅自己没有很好地休息,也影响了室友的睡眠。长此以往,导致寝室同学之间矛盾重重。

(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给班团委干部队伍建设带来问题,出现了班级凝聚力不强的现象

班委、团委在高职院校班级的建设和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班委、团委干部队伍,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加强班级管理、形成班级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班委、团委干部队伍建设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班级管理者很多时间并不能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与沟通,更多的是通过网络交流,这样,那些网络上的活跃分子往往更能引起关注,而这些人自然成了班委、团委的重要人选,而那些平时不太在网络发声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漠视。而这样入选的班委、团委成员更热衷于网络,甚至将这种习惯带入课堂和寝室,不分场合、不分日夜地使用网络。如此,在班上不仅不能带来正面的影响,还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普通学生对此嗤之以鼻,班团委的威信大打折扣,班级干群关系紧张、班级凝聚力涣散。

二、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给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带来了全面的冲击:从课堂到寝室,从课堂到课外,从师生交往到生生交往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问题既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浪潮给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班级管理制度的滞后;也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教师及其他教育管理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高职院校学生自身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制力不强等问题。具体来说,导致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班级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无法跟上新时期的要求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过于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教育最初的目标——“人”的养成,出现了“目中无人”的教育。许多高职院校办成了职业培训机构,只负责培养一批批具备一定技能的人,而忽视了对人之为人的品德的培养,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责任感的教育。在这种大背景下,管理者急功近利、家长急于求成,学生忙于考取一本本证书,忙于谋取一份好的工作。高职院校学生未能深刻认识自我,深刻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能做好自我的人生规划。而班级管理者也未能很好地更新理念,还停留在过去的“事务管理”上,追求“只求成绩、不出事情”。这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已不能跟上新时代的要求。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人、尊重人,平等对待每个人,这也就是梅奥所提倡的人本管理理念。它要求必须把人放在首位,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关心人、塑造人。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我们应重视组织中的每个人,把每个人都积极调动参与到组织中来。“参与式的人本管理更符合新时期的要求,它要求有一种民主领导及激励法则的管理制度,更注重把成员作为组织重要的资源来看待,着重参考成员的兴趣、特长、能力、心理状态等综合性素质,从而科学地安排匹配成员的工作和任务。”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缺位与滞后,未能跟上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要求

正由于管理理念是要“追逐证书、不出事情”,多数高职院校管理还在采用传统管理模式,强调组织性、纪律性和服从性,忽视了新时期学生的个性特点,一味要求学生服从班集体,忽略了人性化和个性化管理,也未能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在管理方式上,强调惩罚和说教的方式,忽略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民主意识的发展,不能听取学生的意见。有些班级管理者还在依靠原有的经验来管理现在的学生,常常抱怨现代学生太有个性、太难管,却未能关注新时期学生心理特征和个性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各种配套管理制度、方法的缺位与滞后。如课堂管理制度、寝室管理等方面制度未能及时更新,未能针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制定专门的制度。“尽管各高职院校也普遍建立了班级工作制度、积分量化考核制度等,但基本都是过分强调强化管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各种实际问题,更没有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三)高职院校学生未能适应移动互联网时期的学习生活

高职院校学生摆脱了高考指挥棒的控制,进入大学之后,从心理和行为上都有所放松,表现在行为上沉迷于网络,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寝室,整天捧着一部手机,不是游戏就是网聊。久而久之,感觉生活乏味、空洞,学习乏力,而当即将毕业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时,又往往追求捷径,为一本本证书、为顺利就业捞取一块敲门砖而拼命学习那些“快餐文化”,证书考试一结束就将之忘得一干二净。

(四)高职院校学生的性格缺陷加剧了同学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也导致了班级凝聚力的不强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宠,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甚至是自私自利的性格。进入大学,遇到问题仍然总是从个人角度考虑,忽视其他同学的感受,如深夜还在玩游戏、看视频,完全不理会同寝室同学的感受,导致同寝室人际关系紧张、矛盾激化。加之班干、团干又不能很好地协调,导致班级凝聚力不强、人心涣散。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对策探究

(一)树立参与式的人本管理理念,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升和改进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

传统的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师生关系是不利于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与管理的,在新时期,班级管理者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应尊重人、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发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为此,班级管理者需要细致、耐心和持久地付出。这要求班级管理者全方位地接近和了解学生,不仅要借助现代化网络工具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更需要深入走近学生,重视面对面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此外,在交流方式上,要多用鼓励赞扬的语句,态度和蔼,积极关心和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与问题。要营造良好的情感交流气氛,为学生学习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责任感教育,明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是提升和改进班级管理的关键所在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的急迫性和自觉意识比较差,说到底是责任感缺失。学习,并非是个体的事情,也不只是为了就业,而应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层面去思考高职院校学生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很难想象一个学生如只关注毕业后的就业,而没有发现学习本身的乐趣,没有将自身学习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去思考,他会积极主动去投入学习。在崇尚终身学习的当今社会,一个不热爱学习、不努力学习的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首先应加强学生责任感教育,强化集体主义教育,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积极投入学习。此外,在班级中营造以积极学习为荣,嬉戏放纵为耻的氛围。为此,在高职院校学生班级管理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分解为各阶段的目标和学习计划,这样既有利于班级管理,也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形成,从而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学习。

(三)重视课堂教学管理,建构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提升和改进班级管理的重要步骤

其一,管理者应从抓课堂纪律入手,联合任课教师和班团干部,形成三维立体网络,加强对课堂的监控与管理,对那些长期上课玩手机的“低头族”给予必要的处罚。其二,管理者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对课堂进行全面监控,实时掌握课堂动态和课堂纪律。其三,采用技术手段,对教室实施手机网络信号屏蔽,强行矫正上课玩手机的习惯。最后,任课教师应加强备课,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确实提升课堂的效率。

(四)扩大管理视野,强化寝室管理工作是提升和改进班级管理的必要环节

尽管高等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理和自制能力,但事实表明,一定的管理也是必要的,并且效果十分明显。强化寝室管理不仅有利于学生保证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也能改善寝室同学之间的关系,保证共同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寝室管理机构和组织,每天或者每周不定期地对寝室进行检查,尤其是加强夜间对寝室的检查。检查不仅仅局限在寝室卫生上,还应该扩大到寝室成员的行为上。要加强寝室间学习和生活的评比,在寝室文化建设上形成竞争、互助的态势。此外,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凌晨屏蔽手机网络信号,强制学生休息。

(五)加强班团干部队伍建设、提升班团干部管理能力是提升和改进班级管理的重要举措

一个班级建设的意图,需要依靠班级干部传达、贯彻、组织、实施。因此,要提升和改进班级管理,首先,精心选拔,建设好一支班团干部队伍。在班团干部队伍来源上,不仅有网络高手,更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积极为班级服务的热心人。教师应把那些品行好、学习好、能力强、在同学中有威信的人选拔出来担任班团干部。其次,精心培养,班团干部也是普通学生,尤其在任职初期,必须加强对其培养和教育,强化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再次,明确职责,班干部要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最后,大胆放手,班团干部是实现班级目标的骨干,班级管理者要依靠他们,大胆放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是一项十分烦琐和艰巨的工作。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必须正视班级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势,借助现代科技,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加强班级制度建设与管理,强化课堂与寝室的管理措施,构建班级管理者、任课教师、学生干部的“三维”的立体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强化学生自身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从而更好地实现班级管理目标,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冬桂.班级教育管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邵丽丽.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研究现状述评[J].教育科学参考,2008(10).

[3]邵丽丽,任海华.高职院校文明宿舍创建的现状及创建策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4]侯倩.人本管理视角下参与式管理模式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及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5]屈一泓.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认识和探讨[J].当代经济,2007(6).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师提问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讲评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