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事例范文

2024-04-20

大学生创业事例范文第1篇

2、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

3、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回报。 ———李嘉诚

4、对自己的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莎士比亚

5、难听的实话胜过动听的谎言。 ———苏尤里·郁达列夫

6、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康德

1、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2、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大学生创业事例范文第2篇

为了让留守儿童离开“父母”不离“爱”,童志梅老师献出了慈母般的关爱,她班的留守儿童刘瑞同学,学习成绩优秀,就是性格孤僻,不善言语,不爱说笑,上课总是低头,不举手,不发言,针对孩子的状况,童志梅老师进行了家访,得知刘瑞和弟弟跟姥姥、姥爷一起生活,每天除了完成作业外还要哄弟弟,帮姥姥、姥爷干家务,小小的年纪本该享受爱的时刻,却过早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怎么不让她孤单呢?为了使她快乐起来阳光起来,课余童老师只要有空就找她谈心,帮她排忧解难,课堂上多提问她,多表扬她,渐渐地,她的头抬起来了,上课举手发言了。后来一次偶然的事件使她彻底改变了,那天她发高烧,童老师知道后便要带她上医院,她说已吃过药。为了缓解她的疼痛,课间童老师督促她喝开水,并且安慰她,称赞她是个坚强的孩子,由于童老师的影响,全班同学都围绕在她身旁关心她,第二天她的烧退了,脸上露出了笑容,童老师深深地知道:这微笑是用真诚的爱心换来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有精诚所至,才能金石为开。大王小学2012.6

大学生创业事例范文第3篇

对那些家长没有时间照顾的学生,在征得家长同意后,我又在每天下午两节课后,承担起辅导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任务。年复一年,每天我都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我的努力促使学生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消除了不完成作业的现象。看到孩子的变化,有的家长要请我吃饭,有的家长要付给我操心费,还有的家长要写文章报道我……对家长们这些好意,我总是婉言谢绝,并告诉他们:我这么做是因为我爱我的学生,这是我的责任。我真心实意希望我的学生学好,不是为了出风头。

1992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中,灾难接二连三地降临到我的头上:先是最疼爱我的父亲因车祸去世,接着是我的女儿得了急性黄疽性肝炎,急需住院治疗。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我说服爱人陪女儿住院。每天下班我去医院看望女儿时,她都苦苦哀求让我陪陪她,可我哪能舍得下七八十个学生呢?他们也同样是需

要我去陪、去爱、去教、去带的儿女啊!女儿住院两个月,我没误过学生一节课。女儿刚好不久,我爱人突然患面部神经麻痹症,嘴歪眼斜,又需住院治疗。祸不单行,爱人还在住院,又接到东北来的电报:婆婆病危。天哪,我的精神简直要崩溃了l那天我哭了整整一夜。我丢不下生着病的丈夫,更舍不得亲爱的学生和女儿。可是电报催得很急,我只好请假去了东北。我匆匆忙忙处理完老人的丧事,马上赶了回来。第二天我一走进教室,学生们都哭了,这天学生听课精力也格外集中。这一年,我班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仍然是全级部第一。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和过度劳累,就在这一年,我患了耳膜内陷、耳鸣等毛病,常常呕吐、头晕。

喜欢好学生,这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的事。爱一个智力发展落后、身体又有残疾的学生,却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品尝更多的酸甜苦辣,这其中的滋味并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得到的。

我班有个学生,名叫侯良亮,因患脑积水,眼睛看不清,双腿又有残疾,连路都走不稳。

一、二年级时我班教室在楼上,这给他上厕所带来了很大困难,他母亲在楼上放了个痰盂,让他在楼上小便,每天由我给他倒掉。可时间长了,有些好奇的学生也偷着用,痰盂总是满满的,每次倒时,尿不是洒到身上就是沾在手上,就这样我一倒就倒了两年。直到三年级我们的教室搬到一楼,我才告别了倒了两年的痰盂。这个学生因智力发育不正常,行为表现十分奇怪。有一次他趁学生去上体育课,一个人在教室把全班所有的书包都倒出来,学习用品混在一起,谁也分不出个你我来,把全班学生都急哭了。从那以后,不管上什么课,只要下课我就让他形影不离地跟着我。这个学生一年四季流鼻涕,上课时常常把鼻涕往周围同学身上抹,没有办法,我又只好承担起了擦鼻涕的任务。这孩子刚入校的时候,好趁女同学不注意时过去亲人

家一下,我发现后及时与家长联系。他妈妈便教育他说只能和妈妈亲,不能和别人亲。可时间不久,他每次走近我时就非要和我亲不可,亲得我满脸都是鼻涕,亲完了还说:老师也是妈妈。

上到五年级,侯良亮偏要跟我吃午饭。就这样,我家又多了一个吃饭的。他的家长心里过意不去,提出每月付我600元钱。我说:“要是为了钱,我是不会为你的孩子付出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我之所以能五年如一日地照顾他,是因为我是侯良亮的老师。五年来我对你儿子付出的一切能用金钱来交换吗?”几句话把家长说哭了,哭得很伤心。说真的,五年来,对待侯良亮我付出的是一个母亲的爱,同时更是一个无私的人民教师的爱。

我付出的是心血和汗水,看到的是一个个活泼可爱、全面发展的学生。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能使我感到喜悦和成功。

大学生创业事例范文第4篇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任务。创业孵化基地有效解决了高校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对于孕育创业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具体结合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情况,探讨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现状,结合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运行现状与问题,最后提出了以创业孵化基地为基础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教育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任务。而大学生创业面临着许多困难与障碍,风险较高。创业孵化基地则有效解决了高校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为大学生创业营造积极的氛围,提供资金、场地以及管理经验等诸多条件与服务,对于孕育创业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提升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教育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是如今高校所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现状

(一)新环境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与性质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而社会就业岗位却并没有随着大学生比例增加,这种现状也导致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而作为大学就业工作的重要板块,创业教育工作则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总体上来看,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工作尚处在摸索阶段,一些高校通过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积极开设创业课程等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是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创业教育的一种创造性尝试。

(二)创业孵化基地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1.提升创业理念,启发创业思维。许多大学生通过创业孵化基地的教学之后,对于创业理念有了全新认识,并获取了更多的创业信心。同时对于启发大学生创业思维以及转化创业成果上也有着重要作用。例如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不断加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投入力度,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几年来,学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创业明星。如“校园蘑菇王”王守云、“引入老手带新手”的强海波、“一天卖了12000双鞋”的王鹏松等。

2.拓宽创业渠道,增加创业机会。创业孵化基地在落实创业思想以及转化创业成果上积极研究,为社会创业与创业教育构建起了一座桥梁,有效增加了学生的创业机会。同时,创业孵化基地也为大学生拓宽了创业渠道。学生在创业孵化基地中学习与交流,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也拓宽了自己的人脉,得到了更多创业的机会。

3.实现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融合。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4年,近两年毕业后在芜湖创业毕业生和在校生创造销售收入过亿元。其中,超过3000万的1家,超过1000万的2家,超过500万2家,超过100万的7家。这些校园创业团队凭着自身的努力将企业越做越大,这些企业的创立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对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构建起了社会、学校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模式,也实现了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融合。

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运行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运行现状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向大学生提供生产、研发与经营场地以及相关设施、咨询与支持服务,有效降低了大学生创业成本与风险,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在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增加创业机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与运行,其率先在安徽高校中独立设置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2012年将北校区8号楼整栋改造为大学生创业园;2013年学院同戈江区政府共建创业园;2015年将南校区行政楼改为大学生创业园。

(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运行存在问题

1.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总的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与运行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体现在创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具体而言,主要问题为:师资力量较为缺乏;创业教育没有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权威的教材体系尚未形成。

2.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政府以及社会为大学生所提供的服务不尽完善,政府所出台的一些创业优惠政策也尚未落到实处。虽然当前大学生创业工作开展如火如荼,但社会也尚未完全将大学生创业纳入到社会大就业的环境当中。

3.资源支持力度不足。虽然高校以及社会不断加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投入力度,但目前大学生创业仍然存在着缺乏技术、资金等问题,他们风险意识不强,市场化经营管理经验欠缺,缺乏完整调研,导致容易陷入被动。

三、以创业孵化基地为基础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为例

(一)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现状及可借鉴思路

1.创业园发展历程。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为例,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安徽首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作为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管理近年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至2015年底,学院用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的用房面积将超过16000平方米,这在安徽乃至全国高校中都是领先的。从成绩来看,目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项目孵化成功率超过了60%,许多成绩在安徽高校中都处于领先水平。

2.创业园现状及成果。目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很多创业项目之间出现合并、交叉、融合、裂变等发展模式,业务领域拓展、竞争能力增强、从业队伍扩大,学生毕业后创业比例由2013年的3%增长至2014年的5.8%。2014年,全年学校近2年毕业后在芜湖创业学生及在校创业学生实现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

3.创业园的特色。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园特色主要体现为公益性、创新性以及协作性等。因为有政府对基础设施、启动费用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创业园不必为服务成本考虑太多,因而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一些创业园的服务内容还在进一步创新和拓展;创业园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各方力量的共同支持配合与持续协作。例如2013年7月,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与弋江区政府签订了弋江区大学生创业园合作建设框架协议,共建创业园。

经过近5年的探索实践,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园形成了“433”创业教育模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全国其他高校尤其是技术院校发展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现结合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园建设发展的可借鉴支出,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与创业孵化基地的发展方向。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与创业孵化基地的发展方向

1.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培养创业意识。目前大学生普遍拥有创业意识,但大多数学生对于创业敢想不敢为。而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培养创业意识则是让大学生将想法付诸理性行动的有效对策。高校可以利用创业孵化园加强创业宣传,充分发挥其载体教育功能,积极举办活动影响大学生创业观念,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

2.构建系统创业教育与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创业教育与创业孵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完善课程体系,健全创业教育机制,构建起创业教育服务体系。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需制定统一创业教育规划,提升课程新颖性与实用性,开设如企业管理等课程。其次需改革教学方法,积极开展生动、多样化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例如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4月邀请素有“创业教父”美誉,义乌工商学院副院长,贾少华教授来校就电子商务创业开展讲座;5月,邀请百度公司旗下的安徽网新公司营销高管来创业园为创业学生开展讲座,这些活动都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3.政府、学校与企业形成合力。高校创业孵化基地的完善,离不开政府以及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协作。政府方面应当积极协调工商、房产、银行等部门,协助解决大学生在创业初期资金与场地等问题,同时也要在宏观上实施引导,为大学生打造鼓励创业的氛围;高校方面则需利用自身影响力为学生与企业牵线搭桥;企业方面需要在企业运营以及管理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于支持。如2014年底,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创业项目成功进驻银湖社区服务业务领域,承接银湖小区老人、小孩服务业务。这种发挥大学生创业优势和高校资源优势,按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思路的项目型创业合作模式,在全国都是创新尝试。

结束语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高校创业教育的不平衡现状。对于高校而言,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与创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充分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争取多方支持,使创业孵化基地在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就业问题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芬.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06.

[2]陈列平.高校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培育[J].临沂大学学报,2014,10.

[3]吴振铨.创业孵化基地在大学生创业中的先导作用[J].科技资讯,2014,03.

大学生创业事例范文第5篇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把文化产业列为今后国民经济重点扶持和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将呈现一片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的涌现,而作为拥有诸多富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人才的高等学校,必将成为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主阵地。基于以上背景,文章在对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及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以期在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找到一套两者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

关键词:文化产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发展

21世纪被誉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世纪”,国家与地区间的竞争将越来越体现在对人力资源与智力成果的培育和发展方面。因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是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现实选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高全民族创业素质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战略举措。因此,通过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结合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期在两者间找到一条互助发展的合作道路,从而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国内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1.国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概况

国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始于1947年的美国哈佛大学,随后逐渐波及其他国家并受到广泛重视,对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形成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模式,具体如下:(1)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与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时代发展为导向,注重个人发展、产业振兴与社会进步的有效融合;(2)从创业教育的目标人手,把创业教育分为培养岗位创新者、创业者及创业学者进行因材施教,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协同发展,开发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综合型、普及型和系统型的课程体系;(3)营造良好宽松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举办各种创新创业竞赛,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尝试与创新,注重通过模仿使学生获得感性体验;(4)通过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大学产业科技园对接机制,积极鼓励和扶持广大师生进行创业实践与探索,并为其提供政策、市场和融资等全方位服务。

2.国内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早并如火如荼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我国该项工作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取得一定进步,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目标不够明确: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在于政府推动,很多高校没有真正明白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仅将其当作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更不用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2)学科地位边缘化:大多数高校尚未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主流教育体系,目前仍未建立统一的系统性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投入和管理方面未给予高度重视,因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3)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由于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国内大多高校仅停留在对创新创业教材的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上,缺少让学生参与灵活多样的教学互动与实践活动,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闭门造车;(4)教学内容五花八门: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各高校采用的教材、实施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都各不相同,因而教学效果也各不相同;(5)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基本由学工线上的行政人员担任,鲜有专业教师介入,拥有企业管理经验的创新创业型师资更是凤毛麟角,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受影响;(6)支撑教学的课程学术研究有待系统化和深化:由于多数高校目前尚未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同时又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因而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仍无法找到具体可行的实现路径和突破口。

总而言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亟须认真思考和寻找适合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新潮流,努力研究把握好诸如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大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力求寻找一条双方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机制,力争发挥后发优势,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文化产业大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

1.文化产业大发展依赖于创新创业教育

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和资本密集的新兴产业,主要利用知识创意等要素来生产有形无形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是基于“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因而特别需要那些富于灵感和想象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然而,正是那些拥有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和富有探索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能给文化产业带来无限的创意与价值。因而,美国、英国、韩国和日本等文化产业强国能够取得大发展,无不将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头等大事。在文化市场激烈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和人力资本的博弈,人才优势已经成为发展产业的主要制胜因素,人才资本的积累培育和分配调控逐渐成为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产业要素市场的关键要素,一个国家要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紧紧依靠并且培养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

2.文化产业大发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入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产业由于其低成本、高附加值等特点,不仅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而且逐渐成为影响全球、国家和城市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要素。据世贸组织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文化创意商品国际贸易在2002-2008年间的年增长率达8.7%,创意产品与服务的出口值2008年达4244亿美元,尤其是2008-2012年各主要文化产业大国无论在规模和速度上更是经历了飞速的发展,这些都显示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与此同时,在文化产业取得巨大发展之后,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许多文化产业强国又会回过头来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其后期的教育投入和支持力度往往比前期更大,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然而,反观文化产业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其教育投入与从业人员均处于较低水平,据2008年我国经济普查显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为1182万,仅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文化强国近5%的比例,并且其教育投入更是微乎其微。

由此可见,在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高校教学与文化产业合作会史无前例地凸显出来,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越多具有创新创业型人才,就越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越能不断进步、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产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

1.以文化发展为引领,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共同进步(目标)

首先,在宏观层面上,创新创业教育要始终树立为社会服务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宗旨,紧紧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脉搏,从战略的高度审视和规划其目标与方向,积极融人文化产业振兴计划,努力培养既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又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其次,在中观层面上,要明确创新创业的利益导向问题,加快文化创意的转化与产业化运作,统筹创新、创业与创投三者的关系,最终实现以创新推动创业和以创业促进就业的目标;再次,在微观层面上,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抓好顶层设计,紧盯文化产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树立“做中学、干中教”的核心理念,充分认清教育规律、育人规律、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之间的关系和先后顺序,要以创新的精神来办好创业教育;最后,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认识不同个体的差异和需求,紧紧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开放式教学大纲和培养模式,建立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跨专业交叉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具备广阔视野和博学多才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2.以文化创意为抓手,促进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共同提高(方法)

首先,在充分明确文化产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前提下,努力寻找双方的契合点,围绕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精英培训,有针对性地将课程建设划分为知识传授、素质教育和能力训练等三个模块,全方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其次,进一步理清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广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积极鼓励和培养广大学生发挥、发展个人兴趣特长,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创意的灵感与火花,让创意活动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常态,最终实现创新之启发、创业之模拟和就业之提高三大功能;再次,要深刻领会文化创意产业小团队、低成本、易创业和高产出等方式及特点,结合高校学生思维活跃、眼界开阔和创新意识强等特长,鼓励他们结合自身专业围绕文化产业进行创业探索,在有合适的市场时机和融资渠道的条件下,尽可能孵化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意团队;最后,高校应从整体上去推进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反复的实践与探索逐步确立以创造力价值链为核心的教育目标与理念,让学生逐渐学会以理性的思维看待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风险,启发其创新思维并创造性地思考未来,最终帮助他们获得和掌握对社会及市场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3.以文化产业为纽带,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路径)

首先,高等学校要充分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带来的机遇,努力吸收校外各界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校友网络,逐步形成校内外资源的良性互动与优势互补,以“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项目平台与技术支撑;其次,充分依托各地文化创意博览会与文化创意园的平台,依托其产业集聚的优势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再次,通过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实现校内创业园与地方创意园间的实时对接,充分发挥政、产、学、研优势打造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各个层次与阶段的实践模拟演练机会;最后,打造一个高校、产业和企业联动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逐渐形成一个集创意、创造、创业、创新和服务于一体的价值链创造流程和创新创业产业生态,最终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技术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4.以文化创新为突破,实现文化产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成效)

首先,要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要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其次,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技术创新,通过引入现代高新技术及相关手段不断丰富文化艺术的价值内涵与表现形式,同时不断拓展艺术的创造思维空间以培养更多富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文化企业家和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文化人才;再次,要结合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以创业精神促进新技术的产生和研究者的创业愿望,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到文化产业园区自主创业和到文化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从而使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推动和增强文化影响力和表现力的新引擎;最后,通过全力培养和打造一批创新型文化科技人才以及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依靠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文化与教育的有效融合中,不断激发和引导文化创作者的创新意识、思维和潜能,通过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共同提高和增加文化产业的物化价值和非物化价值,最终使文化产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在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可持续的协同发展机制。

四、结语

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培育能够承担民族振兴大业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因此,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下,国内高校应该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态度迎接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效融入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浪潮并将其提高到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通过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作用,时刻保持与文化产业市场的紧密联系与高度融合,努力寻找一条符合我国教育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新道路,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与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编号:SCG069);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编号:2013Z01);浙江财经大学教改课题(编号:JK201114)]

[孙福兵: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讲师,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研究。陈颖: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讲师,企业管理博士,主要从事创意经济与创新管理研究]

大学生创业事例范文第6篇

摘   要: 网络时代,互联网思维日益影响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平等开放、共享互联、创新突破、常态竞争等特点正是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创业行为的内在精神需求。本文基于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在创业意愿、创业素质、创业类型、创业合作模式、对学校服务政策的认知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依托互联网思维,在組织、课程、平台等方面探索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成效的路径,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   创业教育   互联网创客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是科技进步的体现,给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模式带来了颠覆性改变。以创新和实践为特征的创客教育加上信息技术的助力,为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新模式和新思路。

“互联网+”颠覆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不断衍生新模式、新业态,给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国家进入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中国强起来的必经之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互联网+”加速教育系统进化和学校组织变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直接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尤为重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20岁—29岁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1]。加入互联网创业群体的大学生人数逐步增加,体现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创客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创业形式较为单一、创业持续力较弱、创业意志较为脆弱等。本文在互联网思维下从培育机制角度思考对策。

二、广东高校“互联网创客”的发展特点

目前,各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少高校通过各类渠道与途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给大学生提供指导与服务,加深大学生对创业的了解,达到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的目的。笔者使用问卷调查法结合结构性访谈,对广州、东莞两地共15所高校进行了调查,了解大学生“互联网创客”现状。调研分两部分内容展开,一是在广州、东莞两个城市的15所高校进行调研,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随机抽样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9份,有效率为98.9%;二是以某高校为个案,扎根田野,访谈相关部门负责人、专业教师、学生,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研究数据。

(一)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创业的意愿及素质。

1.当前高校中具有互联网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占一定比重(如表1),男生有意向的数值高达60%。从性别上可以看出,男性较女性更具备创业热情,占受调查者的60%,女生有互联网创业意向的只有32%。大学生对互联网创业有一定的热情。受访者认为,互联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平台,但是囿于经验的欠缺和资金的不足,对于个体而言,难以迈出第一步,持观望态度。

表1   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创业的意愿情况

2.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动机集中体现为“追求财富”和“自我实现”。如表2所示:大学生期待通过创业获得生活的保障和财务独立,25.8%的学生创业是追求财富,24.3%的学生把创业当作一种人生的社会经验或个人的历练,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人生价值。15.6%的学生是受到身边的人影响和带动,有从众心理,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态加入互联网创业大军。17%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通过创业可以解决以下问题:一来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二来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实现财务独立。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为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不难发现,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创业目的明确、有倾向性。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校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或创业大赛正向引领创业动机,使大学生“互联网创客”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大学生创业中。

表2   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动机情况

3.高校大学生对互联网创业素质的自我评价不高。一名优秀的互联网创业者需要有专业技术知识、创新意识、持之以恒的精神、领导能力、社交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和规划能力等素质。调查结果显示,61.5%的受调查者表示自己容易“跟风”,受限于经验,缺乏长远规划。创业时把项目作为首要考量因素,项目的优劣决定创业时间的长短。如果项目发展过程中出现明显劣势,就考虑退出或另选项目。调查显示(表3),从时间上看,学生创业持续时间较短。

表3   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持续时间情况

(二)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创业类型与创业合作模式。

1.“三低”的传统创业项目受大学生青睐。学生创业受限于资金和技术,成本低、技术含量低、风险低,甚至零技术、零风险的传统创业项目,例如快速消费品行业、批发零售业,比较受大学生欢迎(如表4)。首先,食品类因货源充足、不需要专业的技术知识、是人们生活中的刚需,受到大学生创业者的欢迎,选择此项目的人达到41%;其次是化妆品类的创业项目,占26.5%,女生选择此创业项目的是男生的两倍多;再次是服装类的创业项目,有25%的大学生创业者选择了服装类的创业项目。由此可见,在选择互联网创业项目中,大学生所选的项目类别具有同质化特点,市场较为饱和。科技含量高、技术革新快的电子软件行业鲜有加入。从访谈中了解到,首先大学生的创业动机的价值诉求是带来生活保障、经济独立;其次,大学生囿于创业资金有限、缺乏对市场的判断,会选择相对保守、风险低的创业项目。

表4   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项目的类别

2.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创业模式较为单一,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共青团组织、创业学院等相关部门资源整合力量较为单薄。65.2%的大学生选择独立创业,主要的考虑因素是“决策自由”,可以自行决定项目的选择、项目的起始结束时间,不会受到外界太多的拘束。选择合作创业的大学生认为合作模式减轻创业压力、降低创业风险。选择家庭创业的大学生主要期望在创业起步阶段有家庭给予人力资源和资金扶持,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在团队创业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创业和与他人(非家庭成员)团队创业都是约13%。还有7.5%的人选择其他创业方式。

个人创业在互联网创业方式中占主流,团队创业具有经营困难、任务复杂等特点,不被大学生所接受。大学生往往偏好于自主决策、个人创业的模式。团队创业模式对于大学生互联网创客来说,限制条件多,团队成员磨合需要时间。事实上团队合作模式成功率更高,由此可见,共同决策或强而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创业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表5   大學生互联网创业合作模式的选择状况

(三)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对学校服务政策的认知情况。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了解非常有限。各高校由于职能机构的设置区别,对接创新创业政策工作的部门有所不同。有些高校因设置了创业学院,该校团委只负责创新工作;有些高校的团委全盘负责创新创业工作。工作量、工作内容的精细化程度出现权责不明的状况,导致工作质量参差不齐。如表6所示,有55.8%的受访者不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说明当前高校在宣传推广大学生创业政策工作中存在不足。

表6   大学生对学校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情况

大学生创客在创业过程中遇到较多困难(如表7),政策缺失、经验不足排在首位。

表7   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面临问题情况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选择上表现为“入门容易”但“毕业难”。对于适应与接受新兴事物较快的大学生来说,一般创业的“初速度猛烈”,但“减速十分明显”。因此,大学生在创业选择上仅有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在政策上给予服务支持。

三、高校大学生“互联网创客”的问题反思

新时期,“95后”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思维模式及个体行为均体现出互联网思维特征。全面认识和把握“95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把“互联网+”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学习与实践环节中,开辟出一条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道路。所谓互联网思维是一种运用互联网的多维度运行模式思考的方式,是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及互联网对生活和企业影响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企业对用户、产品、营销和创新,乃至对整个价值链和生态系统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2]。这对高校创业教育在组织结构、课程设置、项目选择、资源整合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大数据已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日常,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时代的变迁要求我们重新思考互联网思维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高校应坚持与时俱进,整合各类资源,从观念、内容、模式、手段四个维度创新,使其内化服务于大学生群体,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创业行为。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对服务政策的认知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大学生互联网创客的创业素质有待提高。其次,大学生“互联网创客”创业项目类型和模式单一。个人行为较多,团队协作较少,盲目性与随意性较强,缺乏专业指导和实训平台。第三,缺乏相关扶持政策了解渠道。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问题假设,在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供给侧改革中的靶向引领与实践,推动大学生的双创工作。例如,有的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挂靠在二级学院(例如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名下;有的高校成立创业学院将其实体化;有的高校由就业指导中心或团委承担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专业师资力量赋能学生创新创业;有的高校通过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园对接市场提高项目融资实力;有的高校通过创业类学生学科竞赛平台提升创新创业的吸引力和关注度。总体而言,在实践方面存在宣传不够到位、合作平台不够多样、参与层面不够延伸、实践效果不够显著、层次和水平不够提升等情况。

以上高校服务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实践分析说明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短板。一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混乱,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缺失,受这一因素的影响高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标准“一刀切”现象。一些高校在建校之初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或学生将创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等同,狭隘化创业教育内涵,将“就业”作为创业教育失败的衡量标准。高校需要转变思路,正视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面向的群体是打算创业的学生,教育内容不仅局限于创业技能,还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是一种普及化的教育行为。因此,高校在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及时调整创业教育理念。二是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案例欠缺,缺乏榜样的靶向引领。在调研中发现,当前高校毕业生实际创业率不高,创业成功率较低,难以挖掘创新创业的标杆和榜样。社会上创业成功人士毕竟不是青年学生身边同龄人,他们的成功案例在学生看来有距离感,因此这类榜样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弱化了。三是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水平低下,缺乏专业指导。虽然当前高校已经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也开始设立创业管理等特色专业、初步形成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基本建立起实践教学体系等,但“双创”师资质量有待提高,创新创业的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层次性、系统性,与专业教育不够融合。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缺少真正的平台和机遇,例如有些创业孵化园规模小、硬件差,有些创业园流于形式。四是创新创业合作交流有限,缺乏畅通渠道。当前创业教育有点窄化,教育对象仅是有创业意向的学生。

四、高校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靶向实践探索

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要求。高校要实现“精准供给”,需要改善供给结构,分析并结合供给侧教育需求端的短板,主要从组织、课程、平台三方面进行改革,减少教育过程中的供需错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推进组织结构改革,优化组织动员方式。

推进供给侧改革首要的是组织机构的改革。按“系统、平衡、共享”的理念,高校在优化创新创业管理工作过程中进行资源整合,成立专门的统筹供给侧改革的工作部门,全方位融合协同。通过优化高校内部结构,专门的创新创业工作部门发挥主体建设作用,统筹工作一体化,例如打造一站式课程体系、提供多元实训平台、创新经费管理使用、搭建资源互通的校企合作共享平台、信息搜集和研判等。通过统一指导,形成创新创业的工作共同体,在耦合共容、多元共生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服务和机制保障。梳理和协调学校教务、学生、科研等部门和创业学院在服务青年创新创业工作中的职能和分工,整合力量,群力合作。支持和鼓励二级学院围绕创业流程、行业特色等主题开设创客空间或企业沙龙,传递产业前沿资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开阔学生创业视野、活跃创新创业氛围。

(二)改善教学课程改革,强化互动交流机制。

当前部分高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办学,希望通过这一路径推动双创工作,积极寻求与外部资源合作办学。创业学院通过改革创业课程建设,优化创业课程资源,改革创业教学模式,聘请公司高管担任讲师,设置创业方向专业,推进“互联网创客”训练营项目,组建学生创业团队,由“孵化公司”的企业选择优秀创业团队提供服务:办公场地、创业资金、管理咨询、技术开发和市场渠道。此外,部分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和拓展课程,按照“互联网+素质拓展”的模式,打造集登记注册、数据导入、信息反馈、考核登记、积分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校素质拓展系统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快速注册、及时登记、定时审核、积分及时“兑现”、信息查询透明可视、参与效果随手评价,素质拓展的供给效能大大提升[3]。

(三)推动平台结构改革,加强实践理论协同。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趋同,互动乏力,未能与本校特点和专业特色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存在“强理论、弱实践”“强过程、弱实效”的现象,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打了折扣。因此,第一,高校要摒弃“照搬套用”的模式,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趋势,关注服务对象,在创新创业课程中按知行合一原则,实现学生的分层分类指导;第二,重视实践育人,多元搭载,层级递进。高校在搭建平台、创建基地的基础上,深化科技引领、项目驱动、园区孵化的实践锤炼,对应产业,有机嵌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高校、企业与政府间通过优势互补、耦合共容,实现高效精准的服务供给,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创业教育既不是“纸面授课”又不是“专业实训”,是一种从笼统化到精准化的教育过程。例如依托创业园区,共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大学生提供电商平台营运管理及电商培训等机会,共同把学生培养成顺应互联网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意型创业人才。

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首先要重视理念和精神的植入,不断强化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互联网创客”不一定仅仅局限于互联网平台,要以扎实的创新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思维”创业为先导,针对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拓宽创新创业服务社会发展的深刻内涵。其次,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高校要树立“跨界共享”的互联网思维搭建“产学研”平台。第三,打造高素质创业导师师资队伍。创业教育導师既要有创业的理论素养,又要求有创业的经历。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建设一支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师资队伍,高校间甚至可形成“创业导师共享链”。第四,构建共享实践平台。以创新创业实训实践为导向,重点定位在提高大学生创客的综合素质,强调校企合作共赢,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CNNIC发布《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5-06/04/c_1115506033.htm,2015-06-4.

[2]吴勇.互联网思维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运用[J]. 教育与职业,2017(3).

[3]黄兆信,赵国靖,唐闻捷.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5(7).

基金项目:2017年广东省教育厅的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7GXSZ018)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大学生村官故事范文下一篇:党校结构化研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