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范文

2023-09-20

风险控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院;财务风险;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过去以政府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的办院格局逐渐被多元化的办院形式所替代,民营医院、中外合资医院等应运而生。多元化的投资和银行信贷的支持,为医院规模的壮大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也使医院从原来的低风险经营或几乎无风险经营转变为较高风险经营,出现了各种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下面就医院的财务风险作初步探讨。

一、医院目前面临的财务风险

所谓医院财务风险,是指医院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医院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产生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医院目前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筹资风险

由于财政补助与医疗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财政投入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如果考虑物价上涨因素,财政拨款非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加上医院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许多医院选择了较高风险的负债筹资。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医院的各类贷款总额高达2000-2500亿元。规模庞大的贷款在帮助医院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医院的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偿债风险越来越大。如果医院经营管理不善,资金周转不灵,不能如期偿还贷款本息,信用受损,那么将陷入筹资风险的漩涡。

2 投资风险

医院要发展,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开发新项目,改进诊疗手段,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医院还要不断地扩大服务规模,以获取规模效益(如有的医院已向集团化发展)。如此等等,都需要医院不断进行投资活动,以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目前医院的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还有就是科研方面的投资。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队伍和严格的制度约束,无专门的投资决策机构等等问题。对于重大投资项目,虽然许多医院委托有资质的咨询公司进行评估并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咨询公司没有深入调查研究,而且与委托单位财务人员很少沟通,造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生搬硬套,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方法,可行性研究报告流于形式,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盲目投资,给医院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3 固定资产流失风险

近年来,随着各种现代化大型医用设备的购置和高档病房、门诊的建设,医院固定资产规模迅速膨胀。如果没有建立严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固定资产账簿体系,就很容易造成固定资产流失、毁损和减值,甚至被个别人非法占有。

4 基建项目专项资金管理风险

近年来国家对医院基建项目投入规模加大,比如,“非典”发生以后,对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的投入比以往都大,还有就是对初级医疗卫生投入越来越大。今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明确规定,未来3年,各级政府将新增投入8,500亿元用于医改五项重点工作。这样大的投入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但许多医院缺乏专业的项目经费管理人员,内部基建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严重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5 收入管理风险

医院的收入主要为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如果管理不到位,势必出现收费票据丢失、违规收费等现象。近年来收费人员利用计算机系统漏洞挪用、贪污公款案例时有发生,以及部分医务人员私自收费,截留医院收入,科室巧立名目收受病人费用,私设“小金库”等,都说明了医院收入管理风险在加大。

6 现金流量风险

现金流量风险是指企业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不一致所形成的风险,当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收益下降,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信用危机,使企业的形象和声誉遭受严重损失,最终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导致破产,现金流量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具有原因复杂、偶然性大、潜伏期长等特点,当前,医疗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医保制度改革要求医院垫付更多的资金,医疗欠费回收时间延长。因此,一定要随时关注医院的现金流量信息,以免因现金短缺引发财务危机。

二、风险控制措施

1 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医院必须正确认识风险,科学预测风险,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制定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财务危机由产生到恶化,都有经历了一个渐进积累转化的过程。财务人员可通过观察有关财务指标的变化,对医院财务风险发出预警信号。这些财务指标主要有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安全边际率、应收款周转率等。同时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明确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内部审计,完善考核制度,确保各项制度有效实施。

2 建立行之有效的筹资管理机制

医院要成立筹资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资金使用和监督管理;根据自身的偿债能力,制定合理的筹资规模和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分散风险。不但要从短期偿债能力来考虑筹资,也要从长期偿债能力来考虑筹资,这样才能通过贷款等筹资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医院筹集资金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资金需要量的合理原则。这样就不会因资金不足影响医院业务开展和建设需要或因资金过剩造成浪费。二是资金按时供应原则。一定要保证资金按时到位,供应及时。三是筹资费用适当原则。应从不同筹资方案中选择资金成本最低的渠道取得资金。四是资金投向合理原则。筹资的效益与投资的方向关系密切,若资金投向错误,是不可能取得好的筹集效果的。

3 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

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可靠的信息以及不能控制事物未来发展的进程。因此首要任务是要加强投资决策的管理。投资决策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确定目标或确定问题;拟定各种可行方案;从各种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在对各种方案进行研究、评估阶段,必须允许相反的意见,切忌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以上是事前控制。其次,要加强投资计划执行过程的风险控制,其一: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的、非正常的差异进行重点控制;其二:建立健全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借助于财务制度,把投资控制纳入正规化、经常化的轨道。这是事中控制。此外,还要进行事后控制,追踪考核计划执行结果及反馈信息,只有通过这一环节,才能衡量投资的实际效果。

4 强化固定资产管理

医院应当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严格固定资产采购、使用、处置、报废等相关业务审批手续,明确从固定资产预算到入库等各个环节的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责任,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同时,要加强固定资产保管工作,规范固定资产核算,防止资产流失,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账簿体系,财会部门负责资产的总帐和明细帐,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实物帐和卡片帐,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

5 建立健全基建项目经费管理责任制

加强对基建专项资金的监督,严禁挤占、挪用专项资金。首先要加强项目的预算管理,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投资预算。其次要严格执行项目预算,不得随意变更预算。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基建支出的审计,必要时可委托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重点审查是否按规定开立基建账户,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以保证项目资金不与单位经营资金混在一起相互据占挪用;检查基建会计核算体系是否建立健全,是否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办理基建会计业务。

6 加强医院收入管理

医院要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医院要设立专门的物价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物价管理人员,加强医疗收费的管理。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计算机管理上,应设置不同操作人员的权限,建立多级审核制度,杜绝收费人员舞弊行为的发生。在票据管理上,医院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收费票据,财务科应派专人负责,加强对各种票据的保管和领用的管理,建立票据领用和核销制度,避免发生票据丢失、收费混乱等现象。医院的各项收入应及时入账,当天收入当天交存银行,不得坐支现金。同时,物价管理科应不定期对收费进行检查,审计科应加强对医院各项收入的审计。

7 建立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因而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正常生产经营,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对于医院来说,目前还没有硬性规定要求医院编制现金流量表,但有条件的医院应逐步建立现金流量表报告制度,最起码要编制单位内部使用的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中的许多信息能够对医院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发出财务预警信号。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医院对风险信号进行监测。如果出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值时,会计人员应分析其形成原因,比如,是药品等库存物资积压、应收医疗款增大,还是医疗管理水平下降导致医疗成本上升等,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采取应对措施降低其危害程度,使医院的现金流呈现一种健康、合理的状态。

风险控制范文第2篇

这种尝试与探索,随着央行在2015年10月23日宣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存款利率全面放开初期,中小银行为提升竞争力,一般会主动收窄利差、提高存款利率以争夺客户。这对于成立时间不长,规模更小,饱受“吸储难”困扰的村镇银行而言,似乎更是当然选择。而这种选择导致的利差收窄,会严峻考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其他风险的管控能力。如果在此背景下,村镇银行不能对自身面临的利率风险有充分、全面的认识,更为关注自身的利率定价能力与利率风险防范水平建设,就难以利用利率市场化全面实现所带来的机遇,反而容易陷入高风险境地,甚至陷入经营困难、难以为继的局面。

考虑到村镇银行为主的小型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考虑到山西地区作为我国第一个资源型经济综改试验区正在力推金融振兴,明确提出要加快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在此背景下,度量风险,有效防范风险,进而促进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为当地经济转型升级助力,具有现实意义。故本文选择山西地区15家村镇银行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利率定价能力,定量分析其利率敏感性缺口,并进行压力测试,以期找出存在问题,有效提升村镇银行应对利率常态波动能力。

利率定价能力

整体情况

山西村镇银行实践起步于2008年,截至2016年2月末,共计开业50家,另有13家处于筹建过程中。就63家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来看,绝大部分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仅有1家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且省内城商行和农商行占比高达90%;就设立地域来看,全面覆盖了省内11个地级市,且在晋北、晋中、晋南地区分布较为均匀;就经营情况来看,山西村镇银行的资产总额为195.08亿元,负债总额为186亿元,实现税后利润5.16亿元,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13%。

利率实施特点

存款利率历来是村镇银行的揽储利器,在存款利率上浮上限没有放开前,通常的做法是“一浮到顶”。2015年10月24日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后,村镇银行的存款利率报价并没有太大波动,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例,大部分机构报价在1.95%,上浮比例仅为30%,但在实际执行中,各家都有赠送、返现等其他形式的利率上浮,最终实际折算的上浮比例大都能达到50%到80%之间,各家银行略有不同,且会根据客户存款额度波动。

贷款利率管制放开较早,经过两年多的运作,村镇银行已逐渐摸索出一套做法,目前来看,主要是以上浮利率贷款为主,而且上浮比例偏高。据调查,截至2015年9月末,山西村镇银行的加权平均利率为14.66%,其中6个月以内、6个月到1年、1到3年、3到5年的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14.99%、14.82%、12.44%、6.54%。

利率定价能力

村镇银行组织机构相对简单,基本都没有设立单独的利率定价部门,仅有个别机构设专人管理利率。利率定价方法也较为粗放,未能建立电子化定价系统作为技术支撑。存款利率定价多是观察同区域类似机构,在此基础上采取灵活方式以稳定存款,进而抢占市场份额,没有基于科学计算,随意性成分多。贷款利率定价大都根据主发起行模式,采用基准利率加点定价法,也有个别机构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但核算方法较为简单,仅是根据往年经营成本及各项费用支出,再考虑一些因素后的粗略预测。

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有多种,鉴于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分析的主要模型。

利率敏感性缺口(RSG)模型是利用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RSA)与利率敏感性负债(RSL)之差来分析其利率风险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指的是商业银行一定期限内到期或即将重新定价的资产与负债。如果该差额大于零,即存在正缺口,小于零,即存在负缺口。缺口的存在,会在市场利率变动时,影响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所以商业银行会根据对市场利率的预测情况,主动调整利率敏感性缺口,以规避风险直至获取利润。对村镇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进行考察,可以了解其现阶段的利率风险水平。

利率敏感性缺口是一个绝对值,可从其引申出利率敏感性比率、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缺口率等指标。其中的利率敏感性偏离度是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比与1的差值,该指标绝对值越小,说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越小。

山西村镇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本文选择山西15家村镇银行对其利率敏感性缺口及偏离度进行调研。这15家村镇银行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覆盖了全省11个地级市;二是开业时间均在一年以上;三是其主发起行具有多样性,即根据全省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性质的不同及其构成比例,选择了6家省内城商行、6家省内农商行、2家省外城商行、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主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为调查对象,这样可以保证调查结果对山西地区的代表性。

根据实际情况,利率敏感性资产主要测算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及垫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利率敏感性负债主要测算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向中央银行借款;时间节点为2015年末;期限划分为3个月以内、3个月至1年、1年至5年、5年以上四档。调查结果显示,15家村镇银行均没有发放5年以上期限的贷款,所以图表中没有显示该期限。经过测算,15家村镇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数据见表

1、表2。

观察15家村镇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发现,从总量上看,只有一家保持了负缺口,其他14家都是正缺口,考虑到现阶段利率处在一个下行通道,从利率敏感性缺口角度来说,商业银行应保持负缺口,这样才能在利率进一步下调时,降低净利息收入变动所受到的负面冲击甚至获利,而大部分村镇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显然不符合要求。再看保持正缺口的14家村镇银行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只有2家超过1,其他的偏离度均低于1,且大部分低于0.3,说明其虽然缺口性质不符,但偏离度不大,整体利率风险较小,在遭受利率下降风险时损失不致太大。

就3个月内的利率敏感性缺口而言,15家调查对象中有4家银行保持了负缺口,其中3家为省外城市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主发起设立的,说明其在超短期内能够有效防范利率下降带来的风险,但是有4家省内机构(2家城市商业银行、2家农村商业银行)主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不仅为正缺口,而且利率敏感性偏离度超过了1,甚至有1家达到了7以上,这说明短期内如遇利率下降,这些银行将遭受巨大损失。再看3个月至1年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省内机构主发起设立的3家村镇银行满足负缺口,其他9家虽为正缺口,但偏离度均在1以内,问题不大,省外一家城商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有2家正缺口且偏离度大于1。就中长期而言,由于调查对象均没有超过5年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故本文就其1到5年期的资产负债来讨论,15家村镇银行中有13家保持负缺口,保持正缺口的2家,偏离度也相当低,说明村镇银行的中长期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较强。

利率敏感性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在假定商业银行受到小概率事件冲击时,通过测度其盈利能力等方面受到的影响,来判定其脆弱性,辨析其抗风险能力,并进而提出一些改进措施的,分为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本文在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基础上,对以上15家村镇银行由于持有1年内将到期或重新定价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在遭遇利率调整时,净利息收入所受到的冲击进行测试。其中3个月

表3 压力测试结果 单位:万元以内、3个月到1年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分别假定其在该时间段的中点重新定价。

鉴于我国自2012年以来一直处于降息通道上,所以本文假定存贷款基准利率仍会进一步下调,再考虑到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后,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有调高存款利率的倾向,所以压力情景设定为存贷款利率的不对称下降。

15家村镇银行净利息收入都会受到负向冲击,并且伴随利率下调幅度、基差的进一步扩大,村镇银行净利息收入受到的不利影响逐步增大,详见表3。

结论与建议

对15家基层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调查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村镇银行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给自身带来的巨大机遇与挑战,没能对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引起足够重视,缺乏主动管理意愿和积极的应对措施。第二,村镇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较弱,存贷款利率确定均缺乏科学计算与相关技术手段支撑。第三,大部分村镇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且利率敏感性偏离度较低,说明其现阶段利率风险较小、可控。第四,压力测试表明,在利率下降通道,村镇银行采取的抬高存款利率以“争存揽储”的生存及竞争手段,对其净利息收入的负向冲击很大,如不能对其合理评估、适当运用及管控,将给村镇银行的生存带来危机。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村镇银行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应对:一是充分重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把利率风险管控提升到有关自身生死存亡高度来认识。二是加强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重视数据收集与技术支撑系统建设,切实提升自身利率定价能力。三是积极推行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由于该方法容易掌握且数据收集不存在难题,非常适合村镇银行推广。当然前提是加强自身对利率走势的研判,在此基础上确定缺口方向与额度,并据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与期限。四是实行差异化经营策略,找准自身定位,通过为目标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增加客户黏性,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逐步减少单纯依靠上调存款利率吸储情况的发生。

(本文得到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山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2013041065-05]支持)

风险控制范文第3篇

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两者相辅相成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始终与风险并存,因为商业银行是承担风险,并通过管理风险以获得收益的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必须在确定的风险偏好指导下进行,这个过程既是风险管理过程,也是风险收益创造的过程。金融史上,银行业危机的频繁发生不断地证明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2011年2月,韩国发生的釜山储蓄银行、三和储蓄银行等七家储蓄银行被勒令停业,以及出现的挤兑风潮,也说明了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旦风险管理出了问题,不但会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可以说,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具有极端重要性。

在对待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上,主要存在两种错误思想认识。一种错误认识是,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不能正确地评价和看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阻碍业务发展。另一种错误认识是,通过少发展业务,甚至否定业务来控制风险和逃避风险,造成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这是由于理念更新不够,业务研究不够,知识学习不够,趋势把握不够造成的。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风险管理是为业务发展服务的,不能因为风险管理去阻碍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的前提和目的不是纯粹地管理风险,而是为了业务发展,为了创造利润。另一方面,风险管理要合理控制银行的业务发展,保持适当的规模和速度,使收益和风险相匹配。

根本上讲,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三棱镜”的两面,形式上相互制约,实质上都是为了更好回报股东,履行社会责任,体现员工价值。国际活跃银行对于风险管控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比较科学,十分重视“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认为风险和收益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

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目标,风险管理是实现和保障业务稳健发展的手段。风险管理为业务发展服务,但应适度控制业务发展速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持业务平稳较快发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于银行的发展目标。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为业务发展服务的理念,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平衡“资本、风险和收益”。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严守风险底线,对与风险把握不准、风险未经评估和风险认识不清的业务,坚决不做。

风险管理内外约束条件下的强化建议 商业银行经营,本质上是在一系列内外部约束条件下求解的过程,即在经济运行环境、市场竞争、行业监管等外部因素,以及银行发展战略、治理结构、股东风险偏好和回报预期等内部因素的约束下,追求股东回报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但是,风险管理也存在一系列内外部约束条件,一是要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二是要适应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三是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四是要适应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适应形势变化,增强风险管理针对性

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全面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环境,也使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方向出现变化。只有加强宏观经济和行业分析研究,了解新特点,把握新趋势,适应新变化,才能把握风险管理的关键,增强风险管理针对性。

展望2011年乃至“十二五”时期,商业银行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经营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金融进一步深化,金融脱媒现象加剧,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商业银行面临更为严峻的风险管理形势和更高的风险管理要求。

商业银行应适应严峻的风险管理形势,进一步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高度关注和重视2011年、2012年两年由于天量信贷投放可能带来的不良贷款反弹风险,因为信贷快速天量投放和不良贷款的形成通常有2~3年的滞后期,2011年、2012年将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面临重大考验的关键时期。二要在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长期优化调整,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规范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信用风险尤为突出,要切实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等重点行业信用风险和集中度风险管控,强化贷后日常管理,完善风险缓释措施,防止资产质量下降。

适应经营转型,增强对业务发展的保障性

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控制风险,驾驭风险和经营风险,为业务发展服务。商业银行应按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和方向,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比较优势,围绕盈利中心加快业务转型和经营转型。风险管理也应适应这一变化,只有这样,风险管理才能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处在经营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银行监管政策趋严,使得国内商业银行过度依赖贷款增长的粗放发展模式,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过度依赖大企业、大项目贷款所产生的增长和盈利的简单发展方式等业务模式在未来将不可持续。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转变自身业务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的需要。

经营转型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更具有紧迫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早在

五、六年前就开始研究和实施业务转型,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2010年末,非信贷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已提高至52%以上,信贷利差收入降至60%,投资收益和手续费收入均占营业收入的20%;2006年至2010年,连续五年以15%的信贷增速支撑了约34%的净利润增长。而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只是在近两年才开始提出业务转型和经营转型的概念,可以说刚刚起步,经营转型的概念和意识还不够深入人心。

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目标和方向,就是逐步实现业务结构向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并重转变,经营模式向资本约束下以效益为中心的综合经营转变,实现规模、结构、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提升核心竞争力。就是进一步发展资本占用低的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进一步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和小企业信贷,努力以较小的资本占用获得最大的经营效益。

经营转型给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经营转型意味着将从熟悉的业务领域转到不熟悉的业务领域,意味着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更大的风险。不同业务种类的业务特性和风险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风险点、风险管理侧重点、风险管理过程,乃至不良贷款的容忍度都不一样。如公司业务风险管理强调对具体客户或项目的审查和分析,授信审查中重视企业规模和现金流的分析;而零售业务风险是分散的,更多地强调整体违约率的把握,单个授信审查中则强调对借款人未来收入和偿付能力的分析。如果简单用公司业务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不仅不能控制住风险,还会增加管理成本。

另外,同一业务种类下,不同业务品种由于形态、特性和风险大小的不同也应适用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如个人消费信贷和个人经营类贷款,在贷款用途和还款来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消费信贷一般金额小、期限短,还款来源主要依靠家庭收入,是公认风险较小的授信品种,对这类业务适宜通过批量化处理从整体上进行违约率控制;而个人经营类贷款一般金额较大,还款来源主要依靠经营所得,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经营类贷款不仅要分析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还要相应地进行行业和地区风险分析,不同于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

加快经营转型给中小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应适应加快经营转型的要求,构建经营转型条件下的风险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制度文化,实现各类风险的全面管理、科学管理和有效管理,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在风险管理观念上,风险管理部门应由控制和防范风险,向经营和管理风险转变,由只注重风险管理,向注重平衡“资本、风险和收益”转变,更加注重走资本集约型道路。

二是风险管理部门应提前研判经营转型的重点和方向,确定各项业务发展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促进业务稳步转型,稳健发展。

三是风险管理部门应强化风险管理为经营转型服务的意识,协助业务发展部门做好对客户需求和效用的分析,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更好地、主动地满足客户的各类金融需求。 四是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战略的传导部门和风险管理的协调部门,应从经营转型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业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制订和发布前瞻性风险管理政策,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和风险预警等方式引导业务发展方向,促进业务稳健发展。

适应监管要求,提高风险管理有效性

商业银行外部监管日趋严格。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监管要求既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监管要求是银行竞争的“游戏规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只有主动适应监管要求,不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有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提出的各项监管要求,是为了维护银行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的普遍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这种要求其实是一种“合规要求”、“最低要求”或者“最低标准”,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只能说及格。在经营管理中,并不能简单以这种“最低标准”为目标,不要认为各项监管指标满足或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就万事大吉了。中小银行应以超越监管指标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中小银行要做好风险管理,还应跟踪和研判监管趋势,提高风险管理前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中国银监会将加快推动“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同步实施,并行推进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工作,2011年起步,“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新的国际监管标准。2011年4月,中国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按照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监管标准统一性和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明确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动态拨备等四大监管新工具的标准,并根据不同机构情况设置了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

从资本充足率看,指导意见中,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的最低要求是5%、6%和8%;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出现系统性信贷过快增长时,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需要的资本充足率将更高。新的监管标准将从2012年年初开始执行,新监管标准比“巴塞尔协议Ⅲ”更为严格。严格的资本监管给中小商业银行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的资本补充方式难以适应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需求和监管要求。

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强学习,及时跟踪和研究后危机时代银行监管政策的变化趋势,深入分析四大监管新工具对经营发展的影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适应发展趋势,提升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现代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各种风险相互交织,风险复杂程度不断增加,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内外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最新标准,也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银监会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路线图,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也开始了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工作。

国际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性,尤其是以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为核心的一系列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手段。RAROC是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信孚银行风险管理团队提出的概念,其核心是将未来可预计的风险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对当期收益进行调整,衡量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为非预期损失做出资本储备,进而衡量资本的使用效率,真正解决了风险和收益平衡的难题。

中小商业银行应以国内外先进银行为标杆,积极推进内部评级初级法系统、风险限额管理系统等风险管理工具建设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不仅提高风险管理精细化程度,而且创造效益,创造价值。中小商业银行应注重适应国内外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管理现状及业务实际需求,继续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风险计量工具和方法,实现风险管理方法从政策管理、授权管理和经验管理,逐步向科学化、数量化、系统化和精细化的转变。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问题,可分成三个最基本的方面。他们有信贷方面的风险,比如说潜在的坏账;他们还要面临流动性的风险,这会涉及到资产和债务的不匹配;另外他们还要应对操作的风险,如虚假个人消费贷款、关联企业骗贷、票据诈骗等等。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 ( Risk Management )的定义为,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均使变化波动程度提高,连带增加经营的风险性。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涉及到银行内的程序和流程,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的组织结构、政策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对于机构来说,处理操作风险应该有适当的针对操作风险的政策,首先要确定这些政策,同时要把这些政策告知整个银行的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治理结构,必须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向谁汇报。在一个典型的银行案例中,应有一个单独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还有不同业务部门负责日常业务的管理,即有两个报告机制,有关日常运作,向这种业务部门经理汇报;而有关信用方面,必须向有关信用经理汇报。在银行涉及的信息当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获得信息的人和信息在不同层面的细节。比如董事会所需要的是一个概括性的信息,因而不可能把同样信息交给所有的人。另外,信息应当是具有灵活度的,还需要有灵活收集信息的方法。 制定目的

风险控制范文第4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环保企业不仅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支撑和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然而目前贷款难、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环保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长期以来由于政府、金融和信用等外部环境对环保企业支持不足以及环保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环保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存在。如何解决环保企业的融资问题成为发展我国环保产业、保护环境资源的首要问题。本文系统的对当前我国环保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从理论以及实践两方面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为拓宽我国环保企业融资渠道提供理论依据和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环保企业 融资 对策建议

一、引言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性使得环境保护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环境保护需要来自社会各界诸多方面的支持,更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运作。近年来为了保护环境,我国不断加大环保投资,各类环保企业逐渐诞生,并在提高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居重要地位。据统计2011年,我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共有3万多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甚至有人预测到2020年环保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综合来看,我国环保企业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专业化水平低,对比世界各环保产业强国,我国环保产业在技术和人才上都处于劣势,大力扶持各类环保企业发展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环保产业从起步、发展到环保市场的建立和培育等一系列过程,都需要投入高额的资金以及国家和各级政府不断地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从财政拨款和商业贷款方面都给予环保企业以最大限度的支持,但受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缺乏足够的资金往往导致环保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基于此,本文以环保企业融资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环保企业融资问题为研究对象,旨在为环保产业跨越式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我国环保企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全球环保发展现状来看,环保产业是未来经济新增长极之一。环保企业充当了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同时,当前,环保企业面临着诸多经营困境,特别是融资难问题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总体而言,当前国内环保工作主要由政府统筹和主导、以社会投资和外资资金为主。许多大型环保项目投资都由政府财政负担,政府对其后期运行给予补贴支持。这种环保模式导致环保行业融资来源过于单一,资金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也导致环保企业存在严重的政企不分,企业经营缺乏市场机制激励,投入-产出较低。同其他行业相比,国家对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环保行业门槛要求较低。行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导致环保产业严重缺乏资金支持。此外,在传统计划经济思想影响下,商业银行思想观念守旧,对中小环保企业缺乏充分的了解,为了规避信贷风险纷纷倾向于采取信贷行为。最近几年来,环保企业发展迅速,为推进国家环保战略和政策作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但是不少环保企业依然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环保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狭窄,资金周转十分困难,严重制约了环保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

三、我国环保企业融资概述

从广义上看,融资是指货币资金的有目的性运动,狭义的融资则是指获取货币资金,主要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之分[1]。本文是指狭义上的融资方式,也就是环保企业获取资金的方式。企业从各种渠道获取资金,也就是资金资源配置的过程。一直以来,国内企业主要通过间接融资方式来获取资金。自1987年以后,国内资本市场开始成立并不断发展壮大,我国企业直接融资资金总额保持逐年上升趋势。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公司制的环保企业才正式出现,其通过直接融资获得的资金占比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企业直接融资占比。

四、我国环保企业融资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环保企业缺少担保的资金

“根据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商业银行可以要求企业提供实物资产作为贷款质押物,同时,《担保法》对抵押物的使用规范也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实际工作中,商业银行对抵押资产类型给出了严格的限制,只接受土地使用权、房产等固定资产作为贷款质押物。我国环保企业大多为中小型规模,企业资产总额不大,企业实力不雄厚,很少有企业能够提供土地或者房产质押物。无形资产价值难以准确衡量,机械设备的流通变现能力较弱,商业银行都不愿意接受抵押。如此一来,国内中小型企业能够申请到商业银行抵押贷款的机会少之又少,要想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难度十分大。环保企业由于自有资产较少,抵押价值偏低,很难满足银行苛刻的信贷规定,即使有抵押资产,往往也会因为抵押办理时限过长,手续繁冗、信贷成本过高等问题,无法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信贷服务。同时,商业银行对担保企业的资质审查也十分严格,环保企业容易因为各种问题或原因被拒绝发放信贷资金。

(二)可运用的融资渠道和手段少

发达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本市场,环保企业具有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和来源,例如商业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增发股市、募集基金等方式,还可以争取政府专项资金支持。良好的融资环境提高了国外环保企业融资效率,可以有效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加快行业的整合和发展。而我国国内资本市场尚未成熟和完善,上市环保企业数量少之又少,民营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资本市场的发展并没有给广大中小型环保企业创造融资机会。同时民间融资渠道又多体现为投机性投资,投资周期较短,单个项目竣工后即撤资,给环保企业资金配置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另外,国内在环保行业方面制度建设十分落后,不能为环保企业提供充足的制度支持,严重制约了其的发展。

(三)银行的借贷问题

当前,国内金融行业主要为国有银行为主、中小型股份银行为辅的格局。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不彻底,与现代金融企业治理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降低了其对市场机制的敏感性,在对中小型环保企业的融资需求面前缺乏快速的市场反应。

同时,随着金融行业风险防范意识的不断增强,为了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大多数银行提高了信贷审核门槛和要求,开始从多方面来考察信贷企业经营实力和还贷能力,并要求企业提供资产抵押担保。当前,大多商业银行对中小型环保企业都采取了“惜贷”策略,不愿意冒着高信贷风险对其发放信贷资金。这直接增大了环保企业的融资难度。因此,要尽快扭转商业银行对环保企业的“信贷”不利局面,不断创新信贷管理制度,为中小环保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机会。

(四)尚未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保融资体系

国内环保融资体制建设相对落后发达国家,这是制约环保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很多行业和领域发挥了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而环保产品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停留在粗放型层面、市场体制不健全、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这些都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上述问题的影响下,我国很难运用市场机制来优化配置环保行业资源,使得行业发展低效落后。当前,我国要尽快建立环保行业市场融资体制,当前国内融资体制带有深深的计划经济烙印,受到“环境保护靠政府”传统思维的严重影响,国内现行环保融资体制没有充分发挥融资支持作用,没有充分体现“谁污染谁付费原则”和“污染者为环境污染埋单原则”;没有明确政府与企业的环保责任,也没有明确划分二者在环保工作中的责任地位;一般倾向于将环保责任全部归到政府头上,导致环保企业融资主体的地位被市场和金融行业严重忽视。

五、我国环保企业融资对策探讨

(一)探索适应环保企业的多形式贷款抵押方式

国家要通过政策引导商业银行针对环保企业融资制定灵活有效的融资制度,鼓励其创新融资业务:要完善环保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贷款业务范围和抵押物种类,允许划拨土地及地上的建筑物、地面基础设施和管道、生产设备抵押融资,并调整现有的资产抵押率。

另外,要针对环保企业行业特许经营权提供抵押贷款业务。在国内一些省份,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特许经营权抵押经验,例如江西省就明确规定县(市)污水处理厂可以将特许经营权抵押给省国有资产主管部门,以此申请商业银行贷款,并集中建设和出让,统一偿还贷款,通过这种制度设计,有效激发了商业银行对环保企业的信贷积极性;福建省也针对环保企业的特许经营权抵押贷款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污水、垃圾处理企业可以用特许经营权向商业银行申请抵押贷款。这些先进经验和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

(二)拓宽环保企业融资渠道

当前,国内环保企业大多为中小型规模,技术水平相对偏低,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无法达到商业银行信贷审查要求。因此,要拓宽环保企业的基金、证券融资渠道,促使环保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资本融资制度和创业风险规避制度,建立合伙出资等融资模式,鼓励行业重组和并购,上市融资等方式。

(三)支持商业银行对环保企业贷款

国家要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创新信贷模式,探索新的贷款抵押模式。要在保证环保企业透明财务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贷款抵押资产范围,允许更多的企业固定资产例如建筑物、地下设备和生产机械作为融资抵押物,并适当提高资产抵押率。环保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性质,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来鼓励商业银行对环保企业发放信贷,例如政府担保、财政利息补贴等。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当前金融行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支持、风险共担等多种方式来扶持信用担保公司的发展和壮大,要求各级地方政府鼓励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对具备中小企业信贷抵押担保资质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利税优惠。”政府在鼓励环保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引导各级担保企业和组织优先支持环保企业,为其提供更全面的信贷担保服务。例如,凡是对环保节能类企业提供担保金额超过一定数额的,可以享受到免征增值税的政策优惠。要简化担保手续和流程,不断压缩业务办理时间。为环保企业在信贷担保、信贷审批、信用额度等方面提供政策优惠,并明确担保中介对环保企业的担保收费标准。

(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环保企业融资体系

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推动我国环保企业金融融资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1.加快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企业的创新。金融行业制度创新,例如民营商业银行的发展;金融交易制度创新,例如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制度、融资风险控制、融资业务创新等。

2.建立金字塔式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要对资本市场进行深入细分,将其分为多个结构层次。投资者、股东、融资者、中介组织处于各自的市场层次中,相互独立;不同资本市场风险大小不一,不同行业企业上市所遇到的门槛和要求也不一样;从整体上来看,市场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如果企业发展迅速,可以带动本行业的升级。要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就要在金字塔式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给环保企业留下合适的位置和空间,例如针对中小企业上市,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板融资模式和上市审批流程,为其创造良好的上市条件。

3.创新信用管理体系。这里的信用管理体系包括以政府为导向的企业信用评分体系、环保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

4.融资辅助体系。主要包括提供融资咨询服务的市场主体、融资风险分析机构、财务会计审计主体以及金融互助体系等。

5.融资法律体系。当前,国内尚没有建立完善的环保企业融资法律制度。环保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容易遇到各种经营风险,直接影响其正常生产活动。此外,环保企业项目投资周期长、投资收益率较低、项目风险性较大,这就增大了投资者对环保企业的融资顾虑。因此,要从法律建设方面着手,为抑制环保产业投资风险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六、结束语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环保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金融体制变迁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运行基础不完善所带来的制度摩擦使环保企业融资难问题尤其严重。融资难已经成为困扰不少中小环保企业多年的问题,不但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阻力,也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包括政府、银行等在内的多方面也做出过各种努力,以期解决该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还是要从环保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深入研究其融资的特征,从制度建设上满足环保企业融资的需求。环保企业不以赢利为目的,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环保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环保企业的融资不同于其他项目的融资。环保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和其他复杂的因素。因此环保企业融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银行和社会机构的集体努力,共同探索环保企业融资方式新途径,支持环保企业大跨步的发展。

注释

①Jose Lopez-Gracia, Cristina Aybar-Arias,“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Financial Behavior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panie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vol.14 2000, pp.55-63。

参考文献

[1]余仁田,李玲.我国中小企业的特征及其发展策略.2009,(09).

[2]张育军主编.小企业监管与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4]Kadri Cemil Akyuzjlker Akyuz,Hasan Serin?Hicabi Cindik,The financing preferences and capital structure of micro,small and medium sized firm owners in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in Turkey [J]. Forest Poliey and Economics 2006 (3):301:311.

[5]大卫·N·海曼.财政学理论在政策中的当代应用.第8版.张进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陈柳钦,曾庆久.拓宽我国环保融资渠道[J].中国信息报,2004(4).

[7]全国工商联.关于建立环保企业贷款抵押担保机制的提案(R).北京:全国工商联,2009.

[8]王文军.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9]陈军平.环保企业发展瓶颈因素分析[J].中国环保产业,2006(02).

[10]邱邝都,夏维.波兰环保银行近况与前景[J].全球科技经济,2002(06).

[11]喻大学.浅论环境保护的投融资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09(06).

[12]Myers5S.C and Majluf N.S,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 do not hav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187-221.

[13]Modigliani Rand Miller MH.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an Finance and the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e 1958.

作者简介:杜娟,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财务管理方向在校研究生。

风险控制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有序推进,新形势下地铁工程建设国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地铁工程建设方面目前还存在一些风险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首先探究了地铁工程建设的要点以及加强地铁工程建设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在地铁工程建设方面具体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如何加强地铁工程建设风险控制与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铁工程;风险防控;管理;意义;现状;措施

伴随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时期对城市建设而言面临新的市场挑战。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地铁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目前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风险或问题,如何加强地铁工程建设风险控制与管理,成为目前相关部门探究的重点。由于地铁工程建设涉及到很多的环节,容易受到技术、人员以及环境等各方面的要素影响,从而导致地铁工程建设质量受到影响。所以加强地铁工程建设风险控制与管理工作探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1、地铁工程建设要点与加强风险控制管理的意义分析

地铁工程建设是城市基础建设重要的基础项目,地铁工程建设具有显著的特性,表现在:一是地铁工程建设的类型比较复杂,通常既涉及到地下的工程,又涉及到地面的工程,此外还包含桥梁工程、轨道工程等等,所以建設风险比较高。二是地铁工程建设尤其是在地下工程建设中容易受到复杂结构和地应力场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进而会增加施工难度。地铁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只有全面加强风险防控,因地制宜进行施工管理,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施工风险,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不良影响。三是在地铁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主要是在城区内进行施工,周边有很多的密集居民区和建筑物等,地下还涉及到很多的通信管线、给排水管线以及燃气管线、电力管线等等,错综复杂,所以很多因素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测,为此也增加了施工难度。另外城市地铁工程施工对技术性要求较高,施工工艺也比较复杂,需要结合不同的施工环境等选择适宜的施工方式,甚至在施工过程中会应用到多种施工方法,比如明挖与暗挖法、盾构法以及冻结法、沉管法等等,施工工艺复杂,对施工技术人员的要求也非常高,所以风险也非常大。这些都是地铁工程建设方面的显著特点。

地铁工程建设除了要注意地铁工程建设本身的特点以外,还需要把握基本的建设要点。一方面需要地铁施工人员结合复杂的施工环境针对性确定具体的地下线路以及挖掘、建设等工作,要建立明确的施工工艺流程等,确保按计划施工。另一方面需要对地铁工程施工现场周边的情况进行勘查和摸底,这样可以及时掌握周边的环境等情况,为后续施工等提供基础保障,也有助于争取公众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另外在地铁工程建设中由于城市中的填土层比较厚,所以稳定性比较差,在进行暗挖作业时容易引起地铁工程塌方需要引起重视。在地铁工程挖掘的过程中还需要警惕当挖到一定的深度时地下水渗出情形如何进行降水井的布置或者带水作业的防护。此外如果明挖的车站与周边的建筑物距离比较近,还需要施工作业人员科学进行施工作业程序的布置,并做好有序衔接,所以对施工人员的管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

加强地铁工程建设风险控制与管理,一方面可以及时针对地铁工程施工方面遇到的问题等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进而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加以控制,最大限度保证施工进程的有序推进,提高施工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加强风险防控也有助于加强资源要素的科学配置与利用,进而更好地整合施工中的各类资源,全面提升施工效能,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的规范性、安全性和高效性。此外加强地铁工程建设风险控制与管理,也有助于更好地树立施工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民生工程建设成效。

2、目前地铁工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风险或问题分析

目前在地铁工程建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或者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风险管控工作整体规划性工作

加强地铁工程建设需要全面加强风险管控,因为地铁工程建设本身是一项周期性长、技术要求高,且施工环境复杂的技术性工程,统筹管理的要素比较多,所以应当全面加强风险管控规划建设,才能确保工程进程有序推进。目前建设单位在项目建立之初往往缺乏系统的规划,没有认识到风险管控带来的巨大影响,容易忽视。往往是针对施工具体环节进行一些风险防控措施的制定,没有从系统和整体上对风险控制与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和科学规划,从而导致后续施工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大问题或者小问题,进而影响施工效能。

2.2地铁工程项目前期阶段缺乏科学的指导

一方面在地铁工程项目规划阶段风险管理工作容易忽视,建设方主要是围绕建设要求以及目标等进行分析,往往存在一边规划、一边建设、一边修改的局面,这样容易导致风险评估不到位,进而对后续施工以及整体施工进程、质量等都有可能带来一些影响。另一方面在可行性研究方面不够重视,在前期勘察等方面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深度等方面做得工作不到位,对相关的安全风险等预估不全面,专业性不够,从而导致风险增加甚至难以规避。在进行地质勘查等过程中没有充分做到和专业机构的沟通,对一些特殊性试验指标等往往比较忽视,在具体的科学计算分析等方面也没有严格遵循精细化、精准化等原则,从而导致地质勘查工作不可靠、不全面。

2.3地下工程设计方面的理论还不够成熟

开展地铁工程建设需要考虑岩土体本身性质的复杂性,但是目前关于地下工程设计方面的相关理论还不是成体系化和成熟化,比如岩土体分布和性质本身存在的显著变异性、离散性容易受到现有技术或方法的制约,从而不利于对相关的岩土体物理、力学等指标进行准确核算。在进行相关设计过程中所构建的模型和实际上存在较大的出入等情形也比较普遍,现有的相关设计理论和方法未能存在放之四海而皆通用的指导性效果。

2.4施工风险管控力度需要加强

地铁工程建设风险管理需要高度重视施工阶段全方位的管理。但是目前在安全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现场预警机制与应急救援机制的建设以及信息发布和共享、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安全信息化进程有待加快推进。

3、加强地铁工程建设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具体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升地铁工程风险管控成效,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索:

3.1提高风险管控重要性认识,并完善相关的立法机制

国家应当从政策上对地铁工程建设风险控制与管理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出台更加详细的政策文件来指导相关行业加强相关技术的学习和政策的研究,不断学习国外在地铁工程建设立法方面的经验,引导各级组织围绕地铁工程施工完善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同时地铁施工企业自身应当将风险控制与管理工作纳入一项重要的工作来进行统筹安排,强化全员意识培训,并将风险管控作为系统化的工作来进行全过程探究,从而更好地集思广益,在地铁工程施工前构建完善的防护机制。

3.2加强施工全過程风险防控

一方面在地铁工程规划阶段要做好周边现场的勘察以及施工整体要求的分析,对规划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等借助专家力量等进行分析,从各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周密的规划方案。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要加强工程现场风险调查以及可行性方案的科学编制,对特殊的结构设计以及风险方法以及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等全面提出,并制定周密的处置方案。在总体设计方面也要进行风险评估,建立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加强和相关方的全面沟通,从而共同研究具体的施工组织管理方案。最后要注意的是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风险重点防控。要针对施工中的各种难点、各个施工阶段的具体技术要点等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全过程对现场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组织、部署。围绕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等充分发挥全员的力量进行制定,并针对不同的施工环节探究不同的风险动态管理模式。在风险技术管理系统构建方面要加强专业软件的配置,从而对施工全过程各个阶段的要素配置和利用等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置,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带来的不良影响。

此外地铁施工企业还应当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在信息整合、监测管理、预警管理以及识别与管控等方面借助大数据技术等进行全面的自动化分析,将风险降到最低。

3.3加强技术升级,强化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围绕地铁建设应用的各类技术等针对性进行风险的管控,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浅埋暗挖法修建车站及区间隧道、盾构法修建区间隧道、明挖法修建车站及区间、地铁施工与地下管线等不同的环节进行技术风险的全面分析与应对机制探索,从而切实保证地铁施工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另一方面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职业化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地铁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

总之,地铁工程建设风险控制与管理是一项动态的技术性工程,只有结合施工实际和整体要求等进行全面防控与精细化管理,才能提高综合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1]王瑜.基于网格化的轨道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模式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11)

[2]刘冠.地铁工程施工的安全环保管理问题与对策建议[J],绿色科技,2019(08)

[3]侯俊林.地铁施工管理与施工技术分析[J],河南科技,2019(09)

[4]罗莹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研究[J],北方交通,2019(06)

[5]田茂.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建设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9(06)

[6]尤智轩.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风险管理解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9(11)

[7]李娜.地铁建设工程风险隐患安全性评判技术研究[J],福建建设科技,2019(05)

风险控制范文第6篇

一、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

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借以评价领导干部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情况,是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对干部进行考察考核、综合评价、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因讲,有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方法与手段、审计范围与重点等原因;从外因讲,有被审单位的财会工作不规范、对内审的认识态度不端正、内审标准不统一等原因。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缺乏独立性、审计模式和方法落后、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审计机构的地位低下、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是造成审计风险的主要成因,具体讲,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审计力量缺失。二是审计流程不规范。三是审计重点不突出。四是与相关部门配合协调不够。五是审计手段不完善。六是审计范围缺乏统一标准。

二、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对策

化解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从总体上讲,要提高单位领导人对内审工作的认识和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手段;以及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控制(包括:内审人员素质控制;审计业务流程控制;审计报告控制;审计分歧意见解决过程控制等)。具体讲,甚少应采取以下六项对策。

(一)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流程 建立一套严密的经济责任审计流程,是化解审计风险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该流程包括:审前调查、编制审计工作计划、下达审计通知书、开展现场审计、撰写审计工作底稿、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发布审计报告和后续跟踪审计等。尤其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编制审计工作计划。 审计机构在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后,应当根据具体要求编制审计工作计划,在编制审计方案之前,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内部控制的设计以及运行情况,相关的财务、会计资料,重要的合同协议以及会议记录,上次审计的结论、建议以及后续审计的执行情况 。从而确定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审计时间和审计要求,使审计方案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关注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是关系到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要全面,不仅要编制问题类审计工作底稿,而且要编制记录审计人员工作全过程的工作底稿。为了保证审计质量,避免审计风险。现场审计组长应当对所有工作底稿进行详细复核,以确定必要的审计测试是否履行、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审计项目是否已经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受到限制的审计程序是否已经实施替代的审计程序、是否存在尚未解决的重要审计问题或者重大事项,并判断对其审计结论的影响程度。复核中发现有重大疑问应当及时反馈给审计小组进行进一步的取证和修改。三是作好后续跟踪审计和审计成果的转化。跟踪审计是实施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后续跟踪审计主要是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前一次的审计问题、审计建议或者审计决定的落实情况,尤其应当注意的是执行审计建议或者审计决定的效率和效果,并针对整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提出进一步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检验审计建议的有效性,体现为被审计单位服务的审计宗旨。

(二)重点关注内部控制环节 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范围较广,涉及到单位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应当作为审计重点关注的内容。卫生系统医院经济责任审计应当重点关注的内部控制环节:一是合同管理的程序。医院所有合同、协议的管理是否经过了相关的程序,如医疗方面的对外合作项目是否进行了市场调研、成本分析、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因素。二是收款环节的内控制度。收款结算环节是否制定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情况怎样,是医院财务控制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如闻名全国的石巧玲案件,就是收款环节没有设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才使得不法分子有空可钻。因此,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审计时,应当采取调查问卷、相应的书面证据等多种形式收集大量的审计证据。三是大型器材购买环节。大型器材的购买环节是否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相应的招投标程序,购买活动的考察、谈判与付款环节是否分置等,是购买环节重要的控制措施。通过分析性测试,审查三者之间是否有严格的制约与监督关系,三者之间没有产生制约与监督关系,支出的真实性就值得分析,要进一步审核购买事实是否存在,购买物品的质价比、性价比等都属于重点审查范围。四是基建工程决策程序是否规范。单位固定资产的投资程序是否合规,是否经过招投标,购置决策是否经过集体研究,公开操作。有无利用职权牟取私利的可能性存在,是这一个环节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五是医用耗材采购以及药品的采购程序。目前国家对医用耗材以及药品的采购都有明确的规定,应重点考察医院是否设置了相应的规定,以及这种相应的规定是否得到了落实。通过内部控制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情况的测试,分析有无通过购买耗材和药品收取帐外回扣的情况存在。

(三)合理确定审计范围 经济责任审计不是涵盖的内容越多越好,审计范围也不是越广越好。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依据相关性原则,从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经济责任的性质和经济责任的大小等方面把握审计重点,切实选择能准确、客观、恰当地反映或体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内容或事项,有效地揭示问题。对重大经济事项进行审计和调查,不搞面面俱到。不属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范畴的部门及其活动或行为,不应列入审计范畴;虽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范畴,但审计无法查实或缺乏可操作性的事项,也不应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之列。同时,根据审计范围和审计结果,建立科学公正的责任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

(四)纪检、组织部门密切配合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象收取租金不入帐、私设小金库、账外收取回扣等问题,是审计中最容易出现的风险所在。这些问题通过常规的内部控制测试,或全面的财务收支审计很难发现。针对这种情况应借鉴纪检监察的取证方法加以实现。这类问题虽然账面没有反映,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最大的突破口就是从群众反映的问题入手。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涉及面广、层次高、内容复杂的工作,不只是审计部门一家的事,出现审计手段难以核实的情况和问题时,需要纪检、组织等部门介入,通过纪检、组织等手段加以解决。

(五)增加效益审计评价内容 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中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为主的审计,已不能满足对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的需求。经济责任审计要增加效益评价的内容,保证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要从执行国家财政经济政策、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制度和社会影响方面判定其合规性、经济性和效益性。单位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制订和执行,各项资金和财物的接纳、调配、管理及使用,重大工程和项目的决策、组织、实施和运作,以及所有涉及到与国有资产有关的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都是否遵循了相关的程序和规定。注意揭露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从而为科学评价领导干部提供充分的依据。

(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是一个专业技术要求很强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不断面对新法规、新知识、新技能的行业。要求内审人员不断学习,提高其政策、业务水平,以便更好地胜任各自岗位,满足内审工作要求。经济责任审计虽然从帐务监督审查入手,围绕经济责任展开工作,但内审人员仅仅会查帐是远远不够的。内审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技巧以及处事协调的综合能力,在各个审计环节都起着积极作用。卫生系统内部审计人员提高素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职业准入入手,选拔综合素质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来。二是组织高起点、多层次、全方位的职业培训,使内审人员具有较为广博的专业知识。不但要熟悉财务会计和审计业务,而且要具备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技术职称资格化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专业队伍。三是提高内审工作的技术方法,建立审计数据库。加快审计的网络化建设步伐,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工作力度。四是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内审人员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引导和督促内审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发挥其在领导干部管理领域的高层次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明辉:《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王风华:《网络审计风险的防范》,《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年第3期。(编辑 园 健)

上一篇:超市的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各国货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