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山东水利经济论文范文

2023-11-15

发展山东水利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当前我国各项建设进展迅速,估计在不长的时间内,较好的水资源站点将开发殆尽,会影响水资源的持续开发。新理念核心在于利用蓄能运行使电网低谷剩余电能抽水,通过储存转换,变成和再生能源一样,可周而复始、更新使用。水利水电、火电以及核电、风电、太阳能电等可再生新能源考虑蓄能运行后可使之步入新的境界,对促进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十分有利。

关键词:水利水电;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引言:我国水资源的蕴藏总量比较丰富 (2.71万亿m3),占世界第五位。但由于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蕴藏量仅2700 m3/人,相当全世界人均数的1/4。故按人均而言,我国水资源储量是比较贫乏的。我国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总蕴藏量达6.76亿 kW,可开发容量为3.78亿 kW。当今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带动各行各业正在以雷霆万钧、势如破竹之势走向现代化,已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新时期。但随着国民经济的急剧增长及工农业的发展,城乡用水及水电的供应时有供不应求的现象,近年来更趋严重。

一、 水利水电的发展

水利水电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电网,一般电网由水电和火电等组成,因水电具有较好的调峰性能,可改善电网输电质量,而当某些地区水能资源开发殆尽,水电不能与火电同步增长,水电所占比重低下时(<20 %~ 30 % ),造成电网中可调峰电能减少,而低谷时又造成电流周波和电压加大,影响输电质量。一个电网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国民经济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容量往往逐渐由小到大。 但当水电发展受水能资源限制,而火电、核电和新能源(如风电、太阳能等)大量兴起,造成电网中水电可调峰电能比重减低。当水电发展受阻,不能与其他电源同步增长时,电网中峰谷差加大,尖峰时缺电而低谷时又有多余,这种现象将会与日俱增。尖峰时缺电,可临时增设燃气轮机等解决,而低谷时多余电所占比重达一定程度后,将会影响电网输电质量,并增加能耗和有害气体排放量,较难处理,使电力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

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作为水电的补充,抽水蓄能电站的兴起,使水电重新步入了新的境界。虽然已无新的水能资源供开发,但可利用电力系统低谷电能,通过抽水蓄能储存转换在尖峰时发电,这样蓄能运行使水利水电的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近十余年来我国已建和在建抽水蓄能电站容量约近2000万kW。

二、可持续发展新理念

1水利水电发展往往受限于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火电受限于矿石资源和有害气体的排放,核电无调峰能力,而可再生新能源风能、太阳能既不稳定又有间歇性。电源发展受阻时,如考虑蓄能运行后,具有储存转换、更新利用、以丰补歉、循环再生的特殊功能。常用的有可逆式发电-抽水机组、抽水泵、压缩空气等蓄能设施,按我国目前发展情况以抽水蓄能为主。

2 可再生新能源和水电火电发展都离不开其他资源和行业的相互支持、共同提高。蓄能运行使电网中低谷时剩余电能转换成尖峰时的宝贵电能。实质上其作用相当于使电网中日益增长的、如不用反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剩余电能转换成 为可再次利用的电能,和再生能源一样,再次使用。

3 水电因受水能资源的限制不能与火电等同步增长,制约了水电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水电虽不是一次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已建的水利水电枢纽可以年复一年地持续运行下去,水利水电发展迅速,已建成水电装机容量已逾1亿k W,为 世界之冠。水电不足之处:

(1)综合利用的水利水电枢纽,往往 (或有时)为了水资源紧张,只让在供水或灌溉时发电,其他时间不允许发电。这就是常说的 \"以水定电 \",对电力系统极为不利。

(2)目前某些地区水电资源极其贫乏或已开发殆尽,再大量修建新的水电站受到限制。这形成水电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一个不足之处。

(3)一般认为水电还存在另一个不足之处就是水电有时免不了要修建水库,造成不小的淹没和移民,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总之水利水电的可持续性是肯定 的。

上述三项不足之处是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应尽量设法解决或将影响减至最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立在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的基础上,不仅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还要谋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我国水利水电开发特点和前景

1 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青藏和云贵高原为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流域面积大(前三者为180万,75万,44万km2),源远流长、水系集中、集雨面积大、河床坡陡和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是十分有利的。

2 淮河、海滦河。分别位于黄河南北,它们的流域面积均接近32万 km2,次于上述大江大河。人均年水量很小,分别为630m3和280m3,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是:水系分散,坝址以上源近流短、集雨面积小,河床坡缓,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极为贫乏(理论蕴藏量仅分别为144万kW和264万kW,实际可供开发容量更低,来水量丰枯悬殊,校核洪峰极高,导致工程泄洪规模增大,投资较高。

3 西北黄河支流和内陆河流域。前者地处北方,年降水464 mm, 因干旱等原因,径流深仅88mm,支流泾、洛、渭、大通河等源近流短,水资源和水能资源较少。

4 其余东北、东南沿海、西南国际河流等。东北松花江、辽河等年水资源总量约1900亿m3。径流深约130mm,其水资源条件优于淮河、海河流域。

四、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 应大力并优先修建开发条件和控制性能良好的大型综合利用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如繼续完成在建或拟建的长江三峡、溪洛渡、向家坝、构皮滩、瀑布沟,黄河古贤、大柳树、珠江龙滩、澜沧江小湾、糯扎渡等。

2积极发展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这类工程的优点是工期短、见效快,易于发挥各方积极性,可由地方或各方集资兴建。

3跨流域引水,跨地区送电。有些地区水资源缺乏,而开发条件又差,如华北及沿海区域一些较好的点子大都已建成,对开展跨地区引水和跨地区送电应予以考虑。

4 江河入海口水域的开发利用。在积极进行江河上、中、下游开发的同时,还应对入海口包括附近滩涂、岛屿利用水下地形修建较长的挡潮闸坝以围海造地并拦蓄海水,对江河海口的开发利用,效益是很显著的。

5 江河上游河源段的开发利用是又一个新的开发空间。河源段集雨面积一般很小,只能修建小型或中型水利水电枢纽。

6 相应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在我国西部目前似尚不感迫切,但在目前规划设计时,亦应予以考虑。水利水电(指常规水电)可以进行调峰,但当水电调峰容量不能满足需要时,一般应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利用电力系统低谷剩余电量抽水,峰荷时发电。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在走向现代化大好形势下,水利水电进展迅速,再过一段时期,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开发似将濒临饱和,如果我们一直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水利水电和相关资源可相互转换循环再生并得到更全面的开发利用,将有利于我国水利水电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家铮,和谐社会和抽水蓄能[C]//积极推进我国抽水蓄能发展高层论坛,北京,2006

[2] 杜祥豌,黄其励.我国再生能源战略研究[R].中国工程院, 2008

[3] 彭程.21世纪中国水电工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4] 曹楚生.我国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新设想和开发途径[A].新世纪水利前沿 [C].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

发展山东水利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从全球范围看,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交叉融合, 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在引领全球经济创新。

国家作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都将信息技术产业列为发展重点, 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几年, 广东、浙江等省份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进行重点布局,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进入新一轮加速期。

二、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山东省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 在全省推动数字化建设, 利用数字经济培育新动能、改造旧动能具有积极作用。

(一) 基础优势

海尔、海信、浪潮等6家企业入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 浪潮、中创软件等5家企业入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骨干企业在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服务器、平板电视、ERP (企业资源计划) 软件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占有率。

青岛、济南和烟台的信息技术产业规模持续保持在全省前三位, 济南成为我国第二个“中国软件名城”。青岛的智能家电产品、济南的软件和高端计算产品、烟台的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威海的计算机外设产品、潍坊的电声器件产品、淄博的电子元器件产品成为重要名片。

山东省两化融合水平指数达到55.2, 居全国第三位。信息消费不断扩大, 潍坊、淄博等两批国家级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加速开展。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2017年, 全省电话用户突破1亿户,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1%,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73%。

(二) 问题分析

1. 创新驱动能力不足

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山东省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2017年, 国内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 排名前10位的有北京 (94.5件) 、上海 (41.5件) 、江苏 (22.5件) 、浙江 (19.7件) 、广东 (19.0件) 、天津 (18.3件) 、陕西 (8.9件) 、福建 (8.0件) 、安徽 (7.7件) 和辽宁 (7.6件) , 而山东未进前10。此外, 山东省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方面也落后于北京、浙江等省市, 山东省整体创新能力较弱, 创新驱动能力不足。

2. 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落后

山东省数字经济新业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缺乏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领域新兴业态的大企业。例如, 滴滴出行、摩拜单车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旷世科技、寒武纪等均诞生于北京。而浙江省以阿里巴巴为龙头, 孕育了人工智能、分享经济、新零售等互联网新业态。相比之下, 山东省拥有浪潮、中创、海尔、歌尔等行业龙头企业, 但是未能发挥区域带动优势, 没有形成数字经济发展生态, 距离广东、浙江等存在差距, 多数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制造业模式中。

3.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显示, 山东省互联网发展综合得分31.45分, 仅排全国第8位, 位于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四川之后。其中, 基础设施建设指数得分为5.98分, 排在第5位, 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之后;创新能力指数得分为4.69分, 排在第5位, 排在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之后;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得分为3.72分, 排在第7位, 在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湖北之后。从整体来看, 山东省数字基础建设薄弱, 与经济发展不匹配。

三、数字经济助推山东实体经济发展建议

(一) 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 夯实融合发展基础

加快建设高速宽带网络, 加强全省通信管线、基站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加快推进5G商用及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布局。开展5G应用试验, 支持通信企业开展5G网络规模组网, 推进5G业务商业化应用。推进济南、青岛、烟台等核心地区实现5G网络商用。抓住移动网络升级换代发展机遇, 依托浪潮、中创等公司多元化产品服务, 统筹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 引导数据中心向大规模一体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 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壮大数字经济

创新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 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重点产品培育、行业应用示范、企业集群培育、高端人才引培协同发展, 构建基础坚实、技术领先、创新活跃、开放协作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大力发展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产业, 依托歌尔公司打造潍坊“VR科技城”,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积极培育发展VR产业集群。依托山东大学, 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和应用, 加快构建区块链应用标准体系和公共基础设施, 以金融领域供应链领域、公共服务领域为突破口, 以齐鲁银行、青岛银行等城商行为应用对象, 推动区块链在跨境支付、保险理赔、证券交易、票据管理等金融领域和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典型应用。

(三) 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数字产品, 深化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加快重点制造领域装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控制和管理水平, 打造一批行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鼓励海尔、海信、歌尔等智能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物流服务商和客户资源。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 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先行先试, 建设一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示范项目, 培育一批示范企业。

(四) 夯实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撑

打造智能化现代供应链体系, 推动制造企业应用精益供应链等管理技术。加快推进智慧物流发展, 整合铁路、公路、邮政、海关检验等信息资源, 促进行业、园区、企业物流信息与省、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效对接, 实现信息互通、共享。打造数字化创新平台载体, 以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需求为导向, 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为重点, 打造一批实验室、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研究院、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创新平台, 构建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

摘要: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在引领全球经济创新发展。国家作出了网络强国、数字强国的战略部署。山东省作为经济大省, 当前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时期,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 利用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 对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字经济,实体经济,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 康伟, 姜宝.数字经济的内涵、挑战及对策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8, 20 (05) :12-18.

[2] 洪勇, 李峄.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J].先锋, 2018 (08) :13-15.

发展山东水利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防汛抗旱形势特殊而严峻,应急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在应急体系建设上,主要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立足实用,建立健全预案体系。按照应急预案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实现全覆盖的要求,全省17市、140个县(市、区)均制定印发了《防汛抗旱应急预案》,189座大中型水库、15条骨干河道和绝大部分小型水库都修订完善了防汛预案。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从总体到个体、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线及点的整体预案体系,预案也从最初的粗糙、不实用逐步转向全面、细致、科学。特别是去年,我们针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精神和实施三年来的工作实际,并结合省政府机构改革后机 1

构调整情况,对省防指成员行业防汛职责、分包防汛职责、预警预报职责等内容进行了重点完善,并于2009年7月29日经省政府并印发实施。同时,省政府对省管骨干河道防洪预案一并做出批复印发。

二是着眼管用,认真搞好预案演练。为使防汛预案更能发挥效益,在省防办的统一部署下,全省各级每年均举办多次防汛抗旱应急演练,切实提高预案实施能力,而且通过演练,大大提高了社会重视程度,为防汛抗旱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省防指也连续举办大规模的防汛抗旱演习,演习科目多,实战性、针对性、技术性强,各市均派防汛队伍参加演习,实施联合抢险、救灾,为各地应对防汛紧急状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今年为调动各市预案演练的主动性,我们创新思路,实行省防指统一场景,统一参数设置,各市申报演习方案,批准后自行组织演练,省防指择机观摩,目前已有部分市举行了防汛演练,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是力求够用,打牢应急工作基础。为适应我省防汛抗旱应急工作需要,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省防办组织成立了17支防汛抗旱专业机动队,拥有大型机械设备1000多台套,总价值1亿多元,市县落实了500万人的防汛抢险后备队伍,各级抗旱服务队1500支,基本覆盖全省。此外,全省还储备了总值近1.6亿元的防汛物资,其中省级防汛物资3000万元左右,采购了包含水下机器人、移动指

挥车、抛投式救生衣等一批新设备,使应急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以“两网、三库、四大应用系统”为平台,建设了防汛地理信息查询系统,具有的防汛信息查询检索、工程定位、预警预报、图形化会商、移动终端查询等功能,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实时查询雨情、水情、工情、气象信息、预警信息等,方便了应急指挥决策。

二、应急处置事件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们先后三次启动省级防汛应急响应,派专家组赴一线指导,组织省级抢险队伍,调配防汛物资。参与济南银座地下广场排涝、柴汶河抢险、莱阳群众转移、烟台河道抢险、济宁泗河抢险。在工作中,坚持预防为主,防抢结合,将工作环节前移,因时因势采取对策,严格按照应急预案开展有关工作。同时,强化依法调度,充分发挥各类工程的防洪减灾作用。抗旱工作按照抗旱预案,不等不靠,全面算清水帐,迅速发动,多措并举,保障缺水城乡的供水安全和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据统计,近3年来全省防汛抗旱直接经济效益达600多亿元。在应急管理中,我们的主要体会在三点: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是做好应急工作的基础。省委、省政府历来对防汛工作高度重视,对每年的防汛工作密切关注。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研究防汛抗旱工作,关键时刻做出指示,莅临一线视察指导。为切实加强对防汛工作的

领导,姜大明省长亲自担任省防指指挥。省政府对防汛工作实行省长分工负责制,每一片安排一位副省长督导调度。分管副省长更是靠上抓防汛,台风暴雨期间坚持坐镇省防办,昼夜指挥调度。为强化防汛工作的组织保障,省防指狠抓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层级责任制、包工程责任制、行业防汛责任制等各项防汛责任制的落实,从责任制的种类、范围、深度等都得到了强化,真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各地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靠上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防汛抗旱工程体系的日益完备是应急工作的保障。今年是三年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最后一年,其中列入全国规划的158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已完成投资计划的82.6%,列入省规划的小型水库累计完成除险加固2819座,今年计划除险加固的1190座全部开工,有525座完成了主体工程。列入省规划的重点河道治理项目已开工25条,完成6条。同时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复水毁工程4084处,加高加固堤防1214公里,疏浚河道3533公里,清淤渠道12583公里。。随着大量的病险工程得到彻底整治,工程的防洪减灾能力得到大大恢复和强化,为近几年的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以人为本是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个应急防范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

产安全放在首位,突出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人员转移、海上作业安全、城市防汛等工作重点,兼顾面上防风、防雨、防潮,强化措施落实。在应对2007局部地区严重的洪涝灾害,我省转移26万余人,疏散群众40多万人;在应对13号台风时,全省沿海各市4.3万余艘海上捕捞渔船、养殖船和运输船舶进港避风,各市采取督导和检查结合的方式,重点落实,确保人员安全。

三、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建议

尽管我们在应急管理中取得一点成绩,但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防汛抗旱信息平台建设、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还不能完全适应应急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部分应急预案在科学、管用、演练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公众安全意识淡薄,部分地区、单位应急管理的专门机构及人员也亟需组建和充实。

在下步工作中,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物资储备。结合防汛抢险实际需要,对已消耗和急需的物资及时补充更新,并对仓库设施进行适当改善和提高,尽量增加仓库库容和物资的储备量。同时增加必要的抗旱物资储备。另外,结合科技发展,增加现代化物资比重,应用信息科技强化防汛物资管理。

二是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按照抢险救灾实用性、高效率的要求,重点加强现代化、机械化设备的配备,以切实

满足抢险队伍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要求。重点加强抢险队伍的培训和防汛抢险实战演练,全面提高应急抢险救灾能力。

三是加强防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山东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加强重点水利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全面提高我省防汛抗旱现代化水平。

发展山东水利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如何与东盟国家对接,通过对东盟部分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立足广西河池的职业教育实际,提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路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实现河池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职业教育;民族地区;东盟合作

中国与东盟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近二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友好合作关系更是全面深入发展.为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作了重要贡献。在教育合作方面,中國已与东盟10国中除印尼、泰国之外的8个国家分别签署了教育交流协议,与马来西亚和泰国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定。到2018年,中国一东盟互派留学生逾25万人。其中,东盟赴华留学生9万余人,约五分之一生在广西就读。广西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深入研究河池职业教育与东盟全面合作的方式及途径,学习、借鉴东盟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经验,与东盟教育界共享发展机遇。具有重要意义。

一、东盟国家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概况

新加坡在1959年取得完全自治地位以前,职业教育基本属于空白。由于自然资源严重缺乏,新加坡政府1965年独立建国后自然而然地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国家生存的最重要措施,将职业教育作为支撑产业生存、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进行了重点培育,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新加坡的职教体系由工艺教育学院(Institite ofTechnical Educmion,ITE)、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s)、5所理工学院(Polytechnics)和部分培训机构构成,但职业教育贯穿整个中学阶段。小学毕业生可以选择3种不同的4年制中学:即面向优等生的特别课程、面向有学术倾向的学生快捷课程和普通课程。普通课程又分为学术课程和工艺课程两类。普通课程中学生绝大部分毕业后进人ITE学习.ITE有10个分校,学制2年,相当于我国的中职,主要对学生进行工艺教育与训练,提高劳动力素质。仅少数学有余力的普通课程学生通过GCE“N”级考试后继续学习1年.再和另外两类中学生一起通过GCE“0”级考试升入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或理工学院。初级学院学制2年,大致与我国的大学预科相类似。理工学院学制3年.毕业生大部分直接就业.少数可升入大学继续学习,与我国的高职学院相当。

50多年来.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体系由政府经济部门主导,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建设、保障机制相对健全。近年来,新政府对各类学生的拨款情况如表1:

工艺教育学院、理工学院和初级学院不仅专业设置需要广泛征求各利益相关方专家的意见,不仅课程大纲需要与企业代表共同商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制定也往往以行业企业的需求为依据。

大量的教育投资带来了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教学过程普遍借助信息化手段,并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形成了体验式的教学模式。由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取得了与普教基本相同的地位.过去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在整个新加坡社会基本不复存在。2012-2013年,理工学院在校人数分别为8,58万人和8,71万人,均高于大学入学人数7,66万和7,76万人。

(二)菲律宾的职业教育概况

菲律宾职业教育源于美国殖民统治时期,1901年就成立了马尼拉职业学校,1927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令,1985年正式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局

菲律宾职业教育以模块化方式嵌入中等和高等教育中。从中学到大学的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甚至社会从业人员均可报名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并获得国家认证的I-IV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初中(10年级)毕业生可以获得国家证书I级(NCI);在高中(12年级)完成一个专项的职业教程并通过TESDA组织的国家职业评估考试(NCAE)可获得国家认证的II级证书(NC II),本科以上大学生在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可以选读职业课程,获得NC III~NC IV职业证书;硕士或博士也同样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和NCAE考试获得职业文凭(Diploma)和高级职业文凭(Advanced Diploma)。

菲律宾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以私立学校为主,以公立职业教育学院、社区培训学校和网络培训机构为辅;政府除了出资举办公立职业学校,也对私立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给予资金支持,从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壮大和发展。在高等教育方面侧重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全国100多所公立高校中除菲律宾大学外,其余高校均以职业教育为主,专业设置也以应用型、技能型教育为主。但该国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仍然比较低。

(三)越南的职业教育概况

越南的职业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两类,以后者为主。学历职业教育主要由技术学校(technical schools)承担,技术学校兼收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学制为3-4年和1-2年。职业训练中心(vocational training center)招收小学或初中毕业生,分长期和短期班两类,短期班培训时间在1年以内:长期班为1-3年。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学校(technical&vocational education&training schools.TVET)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但也招收10%左右的初中、技校和职业训练中心学生。高职学院(iuniorcollege)主要招收中职或高中毕业生,学制3年。

越南各类职业教育机构中,高职学院仅占1/10左右,中级职业培训学校和研究机构约占1/4,而职业训练中心约占总数的2/3。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教材均采用中央统一规划、编撰,由此使得学校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调整,教学内容往往落后于实践需要。加上缺少合格的师资和设备,职业训练中心普遍重理论,轻实践以致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企业只能对雇员重新进行岗前培训。为此,越南政府2010年初专门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研究职教改革问题,并决定对全国的学校和职业训练中心进行整合改革,一是为重点行业开设职业教育专业:二是加强与东盟各国的教育机构、部门合作,力图借助国际先进技术发展国内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但从越南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该国2015年中职学生人数反而从2010年的68.6万下降到31.5万人:而同期普通高中人数却从27.6万增长到29.9万,高校在校人数也从154.7万增长到211,8万人。可见其职教改革的效果远未达到理想要求。

(四)马来西亚的职业教育特点

马来西亚在1957年独立后经济迅速发展,1990年起步人“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马来西亚的职业教育并不成功。该国是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宗教国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地位低下,一直不为社会所接受。据统计,1984年高中阶段的学生中仅有1,6%为职业教育学生。此后马来政府增设了25所职业高中,到1990年职业学校招生人数达到6,8万人。但直到2013年,马来西亚职业教育系统的学生也只占16%,这一比例远远不能满足马来西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政府不得不大量引进外来劳动力。据马来西亚2012年11月的统计,该国2353万在职劳动力中.外来劳动力占到了36%的比例,总人数超过800万人。

马来西亚的职业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培训。中学以下的职业教育由教育部管理,中学后的职业教育由高等教育部管理;非正规培训则由许多部门分别管理。2012年以前马来西亚没有初等职业教育,但在初中课程设置上纳入了一定数量的职业课程。高中阶段分普通(学术)中学和3种类型的职业技术高中,第一种是技术组(Technicalstream),学习课程既有公共文化课程,也有应用电子、建筑、农用技术、绘图和机械工程等技术课程。第二种是职业组(Vocational stream),学生需参加学校设置的17种职业科目,接受基本的职业训练。第三种是技能培训组(Skill training stream),主修学校开设的短期商业贸易课程,课程以普通文化科目和职业科目相结合的形式实施。这三类职业高中对入学成绩的高低要求依次降低,仅技术组的职业高中毕业生可继续深造。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由理工学院、民办大学和社区学院承担。目前该国共有20所公办大学(PublicUniversities),33所理工学院(Polytechnic,马来语:Politeknik)和70所民办大学组成。此外还有大量的社区学院。

2012年马来西亚教育部在《2013至2025马来西亚教育蓝图初步报告》提出让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接受全面的职业教育:毕业时经考核合格发给二级技能证书(MSC Level 2)。将职业高中改成职业学院.学制由2年延长到4年.教学内容包括30%的学术核心课和70%的实践技能课,以及7个月的生产实习。毕业时参加人力资源部技能开发局组织的考核,合格者取得四级技能证书(MSC Level4),并可获得马来西亚技能文凭(MSD)。

(五)其他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

泰国职业教育总体上可以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职业教育由职业教育委员会办公室(The Office of the Vocational Eduction Commission)进行管理。泰国没有初级职业教育,只有相当于高中教育的中职教育、专科和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三个层次。该国的职业教育模式类似于德国的双元制,读完初中(10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或者中职教育,学制均为3年。双元制课程部分在职业学院完成,另有一部分在教育部、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完成。高职的学制也是三年,其中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实践,毕业时获得职业教育证书,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接受高中或中职教育并取得职业教育证书的学生。通过竞争性入学考试,继续接受为期2年的职业资格培训,获得毕业文凭或者职业副学士学位证书或者高级职业文凭。成为技师。高职只开设贸易、工艺品、家政、管理、旅游业、农业、渔业、纺织业、信息和通讯技术等9个专业。在获得高级职业文凭或技师资格后,学生可以再通过考试到泰国皇家理工大学以及北曼谷先皇技术学院学习深造,取得相应的学位证书。

缅甸为小学5年+初中3年基本教育后引入职业教育。初中毕业生可进入高中或职业学校学习,学制均为2年。职业学校学生可选择机械、电子等广泛的课程进行学习.毕业后可通过考试升入不同类型的学校,如国立技术学院,州立农业学院或商业学校。也可以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一样考入大学或技术学院。在技术学院或大学学生的三年制学生毕业可授予国立技术学院副学位(Associateship ofGovernment Technical Institute):学制4年的授予技术学士(Bachelor of Technology),学制5年的授予工程学士(Bachelor of Engineering)。

柬埔寨的職业技术教育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个层次。小学毕业生可进入贸易学校,学制均为3年。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分3个层次,学制均为一年。专业涵盖汽车修理、力学、计算机技术、农业机械、电力、电子、制冷维修和土木工程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升人(高等)职业学院继续学习。普通高中毕业即可升学高职、工业学院或大学学习。

印度尼西亚是个宗教国家,其教育系统中,高中阶段也加入了宗教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有2种选择:一是升人两年制的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毕业后获得高中文凭。毕业后经考试可升人大学学习:二是升入2年制的伊斯兰高中、或3年制的伊斯兰职业高中;伊斯兰高中或伊斯兰职业高中毕业生升学只能升人伊斯兰神学院。

老挝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仅有的21所职业学校主要分布在首都,偏远地区的人很少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因政府投入不足,职业学校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招生数量少。2014年职业中学仅8000多人就读,学生主要通过配额和考试方式入学。另有10%左右名额用于照顾弱势群体。政府希望到2020年在18个省每省建立一所职业学校。

文莱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一样为宗教国家。其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很少(2013年统计仅39,3万人),但因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旅游业也很发达,国民经济发达,政府实行幼儿园到大学免费教育,并资助留学费用。该国有11所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3000多人,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所占比重很低。

二、广西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趋势

广西毗邻东盟诸国,具有近邻优势。东盟各国受中华文化影响.在文教理念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之处,故而在教育、经济研究、职业培训、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合作潜力巨大。在我国与东盟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和东盟国家已经分别承诺相互开放教育、服务领域,这为广西面向东盟各国开放教育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为了帮助东盟国家培养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我国外交部、教育部联合设立了10个国家级教育培训基地,其中有4个落户在广西。在国家孔子学院总部的支持下,广西高校已在东盟国家建立了7所孔子学院。

“十二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西各高校的积极配合下.广西与东盟各国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领域已逐渐涵盖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来桂学习的47623名外国留学生中,37346人来自东盟,占78,4%。截至目前,全区招收留学生学校增加到31所,与东盟各国近200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了双边高校互派学生,互认学分、互授学位。

为加强留学生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广西政府启动了留学生公寓的扩建计划,迄今自治区级财政已投入3,7亿元,计划到2017年财政总投入5亿元,新建外国留学生公寓30万平方米,解决我区招收留学生的主要高校外国留学生公寓数量不足、条件不好的瓶颈问题,进一步拓展来华留学工作的发展空间。

原自治区教育厅厅长秦斌提出.“‘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机制,构建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战略长效机制。推动高校参与中国一东盟区域教育一体化的探索与建设,努力建设合作开放的双向互通中国一东盟人才培养体系”。

三、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东盟各国合作共赢的思考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东盟各国合作是东盟各国职业教育的客观需要

随着东盟各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在工业生产和工程建设活动中,各行各业必然急需一大批扎实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精通专业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力,发挥着为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持的作用。但是在东盟国家中,大多数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低下.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国家急缺旅游、餐饮业、语言翻译等实用性人才;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急需大批在农业技术和种养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我们也看到,虽然东盟国家经济呈现增长趋势,但由于电力不足,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又带来了东盟国家对电力工程设计、电力技术设备和电力技术建设方面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河池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了与东盟国家合作共赢的基础

河池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河池11个县(市、区)都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的有46种之多,其中锡的储藏量是全国第一,锌、铅、锑的储藏量居全国第二位。河池占据着整个广西水能资源的59%,是有名的水电之乡。河池市还是世界长寿市,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家乡,是长寿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富矿区”。

1.河池的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转型发展,河池的支柱产业得到快速拓展和提升,除了有色金属,电力和化工业的稳步推进,河池的酒、水产业快速发展,闻名全国,涵盖红酒、黄酒、白酒和保健酒等领域,产值近年来稳居广西首位。河池南方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是广西强优工业企业,被列为广西铅锌锑及新材料研发中心承建单位和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民企第一家在上海期交所注册的锌锭生产企业。“丹泉”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是广西白酒行业和河池市迄今为止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巴马丽琅饮料有限公司,是中国高端天然养生矿泉水的引领者,率先在同行业中通过了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022000国际标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HACCP体系认证、国家出口食品卫生管理体系认证等。建设规模位于广西饮用水企业前列。河池茧丝绸产业成为全国同类行业的风向标,桑园面积、鲜茧产量连续12年居广西第一。因此,河池在矿业、有色金属冶炼、电力、绿色长寿食品、壮族山歌文化、种桑养蚕技术、酿酒技术、饮用水产业等方面有丰富的资源和技术的优势,在与东盟国家合作方面具有明显特色。

2.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耀眼夺目。在自治区和河池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地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创建示范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狠抓学院内涵建设,以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术服务、文化交流为纽带,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集团化办学格局,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集团内培训、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和文化交流合作等活动。与国家示范校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实现强强联合,抱团发展,打造冶金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建筑装饰技术、学前教育等四个特色专业;建成冶金技术、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智能制造和建筑装饰四个自治区示范实训基地,师生在区内职业技术竞赛中频频获奖。带动和幅射本地区中职学校,形成了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等市直中职学校为支撑的职业教育体系,达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效果。目前,该院在校生人数达到7518人,其教学质量、实训设施、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和校园文化建设达到全区一流,成为广西职业院校的新亮点。

3.河池职业院校中高职衔接示范引领。在多年的办学實践中,河池的职业院校大胆探索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建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立交桥,一方面,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家示范校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招生、教学、专业、课程、管理、育人等六方面的成功对接,让中职学生直接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另一方面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市内各县中职学校签订协议,实施“教育帮扶”工程,让中职学校焕发生机,让初中毕业生通过“1+4”五年一贯制或者“3+2”中高职衔接通道升人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提高思想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河池职业院校走出了一条中高职衔接的新路子,在广西的职业教育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河池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不断创新,已进入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由劳务输出转到服务地方、由综合办学转到特色发展的新阶段,为开展与东盟各国职业院校的合作与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河池民族职业教育与东盟国家合作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深入改革开放和加强对外开放发展的战略需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具有划时代现实意义。“一带一路”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对话合作平台,促进职业院校提质增效,给职业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笔者认为河池民族职业教育与东盟各国合作可以探索如下八个方面的合作和七个方面的对接:

1.八个方面的合作:

(1)矿业合作。东盟一带矿产资源丰富,河池在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技术方面又处于领先水平,发挥双方在产业、资本、科技、装备等方面合作优势,共同开发利用将给河池东盟的合作带来新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合作。加大南丹有色金属工业园区建设,对锑、锡、锌、铟等有色金属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同时,提高资源的回收和综合利用率,通过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把河池的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电力合作。凭借得天独厚的水电优势,河池开发利用水电之乡丰富的水利资源,将有效增强电网供电能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一带一路”和“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背景下,未来跨国的能源合作尤其是与东盟国家在电力领域合作颇具前景。

(4)绿色长寿食品加工合作。河池的绿色长寿食品,山茶油、菜籽油、土鸡、红薯等凭借行业领先科技、生态环保,延年益寿,推动食用油行业健康发展,目前远销世界各地,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今后,绿色长寿食品开启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改造升级、扩大销售网络,势必成为东盟国家的抢手货。

(5)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合作。河池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凝聚了河池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通过传承或展示少数民族文化这个平台,进行对外宣传工作和招商引资,既带动产业投资,又产生巨大商业消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6)种桑养蚕技术合作。种桑养蚕适宜在亚热带地区推广,又是一项投入少、周期性短、见效快、高效益的农村产业,深受河池人民的欢迎,合作前景应该十分看好。

(7)酿酒技术合作。酿酒既是河池市传统产业,也是优势特色产业。长期以来,河池市注重发展酿酒业,“丹泉”酒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德胜红兰酒、罗城天龙泉酒、都安野生葡萄酒、东兰墨米酒等已经走出广西,销往东盟。现在,酿酒企业正加大投资力度,延伸产业链,带动农业和旅游业发展,完全可以成为与东盟国家合作的新增长点。

(8)饮用水产业合作。发展中国家水污染普遍严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优质饮用水,优质健康饮用水将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喝健康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时尚,更是人们健康生活饮水的必然选择。

2.七个方面的对接: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接。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视野宽阔、功底扎实、操作能力极强的技术技能实用型人才。因此,作为职业院校来说,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我们必须要适应到“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重点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工科人才,强化技能,强化特色,互相交流,合作办学,发挥自身优势,与东盟国家职业院校共同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可以试行“1+1”或者“1+2”模式。即第一年在东盟国家学习语言,第二年或者第二、三年在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专业技术。也可以开展中高职衔接,让东盟国家的中职学生直升我国高职院校,确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出创新人才。

(2)职业教育专业对接。由于每所职业院校都有其特色之处和强势学科,甚至院校内部每个专业都有其先进管理经验和办学特点,在与东盟国家合作的基础之上更能达到互相交流,扬长避短,互利共赢的目标。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西南地区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职业院校,地处中国的“有色金属之乡”,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以来.学院以各种渠道拓展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和聯系。学院以冶金、工业分析、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类专业为依托,让专业的发展深深根植于社会发展的轨迹之中,这种“对接”既要瞄准当下的企业需求,又要基于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培养适应国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吸引东盟国家学生来华学习。深化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携手创造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3)职业教育课程对接。要做好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对接,必须敢于创新现有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结构,破解知识与技能、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之间的联系通道。广西现代职业学院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共建教学课程,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做到教学目标能力化、设置课程市场化、课程内容项目化。在具体操作上强调技能,理实一体,学做结合,旨在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其中,在冶金技术专业的建设中,立项建设《火法冶金操作》、《湿法冶金操作》、《湿法制锌仿真实训操作》等一批国际交流课程,增加开设《创新课程》和《创业课程》,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助力,以适应“一带一路”的建设内容,紧贴市场发展的需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

(4)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对接。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不断深入.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也日趋突出.制约了双边在经贸等多领域的发展,只有加强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达到互惠双赢。如新加坡是亚洲高等教育较发达的国家,南洋理工大学的管理学颇具特色;菲律宾是世界上第三大说英语的国家,其英语普及率高;泰国高等院校与欧美协作办学,其课程的国际化,都值得广西河池的学生去学习深造。而冶金技术、汽车检测与维护、数控技术、桑蚕技术正是我们河池职业院校的优势项目,无论是师资队伍、图书资料,还是教学设备、学习环境都高出一筹,目前很多东盟国家正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制造业发展迅速,因此,当前最紧缺的不是学术人才,而是技术人才。通过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达到互通有无。

(5)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对接。与东盟国家对接招生,合作办学有利于我们河池职业院校开阔视野,引进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也有利于我们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扩大职业院校的办学影响力。河池职业院校的冶金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多年,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具有较强的办学势力,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办学经验,与一些东盟国家相比,还具有技术和人才的相对优势,这对于我们开展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提供了发展空间和良好条件。一方面可以互派学生到东盟国家职业院校短期学习,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讲座,共享科技和教学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分段学习,互认学分.承认学历的方式。分别负责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增强国际意识,共同培养适应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实用人才。

(6)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对接。河池的职业教育要再攀高峰,持续提升,需要打造职业教育的升级版,而国际化是打造升级版的一条便捷可行的路子。路径有三,一是实施职业院校海外师资培训计划。将大批专业基础理论功底扎实.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分别送到相应的东盟国家学习进修,开阔眼界,培训提高。二是大力打造国际师资队伍。引进东盟师资,引入更多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国际元素和国际标准,提高我们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三是与东盟国家实现师资“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实现职业院校师资“共享”,降低办学成本,解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紧缺的问题。

(7)职业教育服务项目对接。借助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货物贸易平台,通过河池电商创业学院,开通电商交易渠道,我们可以从事四个方面的服务:

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电商基地平台,宣传和销售河池名优特产和农产品。加强政府指导,扩大生产规模,重点打造河池巴马的长寿食品、环江的香猪菜牛、东兰的板栗、凤山的核桃、南丹的丹泉米酒、天峨的中草药等,增加在东盟国家市场的竞争力。让农户不出家门,就可以将本地特产远销东盟各地。

二是优势互补,寻求合作。河池素有“有色金属之乡”本身在有色金属产业发展中有独特的品牌和技术优势,加上地处中国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咽喉要塞.连接大西南和东盟两个大市场,可以开展原料贸易.把东盟国家丰富的矿产资源运来河池进行深加工:也可以通过出技术、资金帮助扩大东盟国家矿产开采规模,从而为河池提供更多原料供给,开拓东盟市场,加速双方经济往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是借助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平台,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做好工业实体企业的招商,特别是注意引进东盟资金,引进知名企业进行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用最好的资源,最强的措施促进项目落地。同时,成就南方有色、双狮粮油、嘉联丝绸、丽琅饮料等河池市明星企业,有色金属、丝绸、绿色食品等河池制造通过平台,成为东盟国家的抢手货。

四是着力推介与东盟国家旅游业的深度合作。立足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树立“大旅游”的理念,着力打造河池的红色之旅、民族风情、长寿养身、生态休闲等四大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带动现代服务业提速、效益提高,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旅游业的对接,促进旅游业发展壮大。

视野打开,国际交流,商机无限。我们将始终秉承“为发展者着想,帮合作者盈利,促合作者成功”的宗旨,全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借與东盟国家合作的东风,实现河池市职业教育新跨越。

发展山东水利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对湖南省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产业融合这一全新角度,从“旅游+地质”产业融合的角度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当前湖南省在“旅游+地质”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对湖南省“旅游+地质”产业融合提出地质观赏旅游模式、地质研学旅游模式、地质养生旅游模式、地质鉴购旅游模式等4种发展模式,开发旅游资源本身的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为游客提供鉴赏与购买平台,丰富了游客旅游活动体验。通过研究湖南省旅游产业与地质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助力湖南旅游产业和地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湖南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地质旅游资源;产业融合;观赏旅游模式;湖南省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湖南省‘旅游+地质’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18C1313)。
引言

产业融合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之一,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能够有效带动就业,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湖南省具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旅游收入在经济结构中占比较大。目前,为了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产业融合,不断促进旅游产业融合,拓展新的产业链条,对湖南省内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以此更好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探索地质与旅游产业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机制,以此丰富旅游目的地的产品体系,进而达到良好的综合效益。

当前湖南省在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层面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逐渐探索新的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及发展路径,希望对我国同类型地质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一、湖南省“旅游+地质”产业融合分析

产业融合是当前旅游产业及其他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运用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管理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支持,在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指导之下,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健康医疗行业、地质资源鉴赏购买与保护等有效结合在一起,在综合融合之下能够产生良好的运用效果,为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对同类型地质资源的整合利用等也具有重要的价值[1]。

旅游产业也是现代服务业的一种,在地质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强与相关服务产业之间的有效融合,为游客提供多种服务,包括观赏服务、健身、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等,更好地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消费需求等,并积极探索地质资源本身的价值,研究开发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探索新的经济发展脉络,更好地体现湖南省地质资源旅游本身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基于地质勘探与考察,使旅游产品能够充分体现当地特色,不断为旅游者提供多种高附加值以及高科技含量的服务产品[2]。
二、湖南省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湖南省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强对地区内地质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构建了一种新的地质旅游模式,对原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有效发挥地质资源在旅游产业开发中的意义与价值。

对国内外游客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形成了良好的集群效应,对湖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在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当前旅游发展对地质资源的整合不足,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良好的发展效果,依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小散弱差”现象,对地质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不足,未能够形成良好的资源开发效果。

当前对地质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基于对特定地质旅游资源的研发层面,未从整体上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在旅游资源的研发层面具有单一性,未与地质资源的本身特性以及开发利用有效结合在一起,旅游活动设计依然以观赏为主,在产业整合与开发利用层面显露出一定的不足[3]。未对产业进行有效整合,包括地质资源的观赏价值、研究学习价值、鉴定保护价值等层面,未能够有效迎合当前湖南省地质旅游的发展趋势,使得在地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湖南省“旅游+地质”产业融合的路径

(一)地质观赏旅游模式

要与湖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特征相结合,开发当地的地质资源。深入挖掘当地的地质旅游景观,并探讨其旅游发展模式,从实际旅游的角度分析湖南地区地质资源的价值,对其予以整合开发,由此打造地质景观名片,充分彰显地质景观特色的地质观赏旅游发展模式,同时也是通过各类手段对品牌进行包装、加工和突出地质文化创意,即“旅游+地质+创意”的模式。对湖南省地质资源从旅游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其存在的价值,从旅游营销的角度更好地发挥旅游资源产品的价值与魅力,不断探索地质资源在当前的价值与魅力[4]。

将地质资源纳入旅游发展的产业体系,为游客提供更高的观赏价值,使游客在地質资源观赏过程中能够具有良好的感受与体验。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本身具有较强的美感,具有奇、幽、雄、旷等多种不同的形态美与色彩美,在旅游资源开发其独特的价值,在旅游资源中成为与众不同的审美对象。春见山荣,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谷,由于各种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地质地貌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具有良好的艺术构图,能够带给人们以良好的艺术感受与体验,成为观光游览的重要场所之一[5]。

(二)地质研学旅游模式

湖南省由于地形原因具有非常丰富的地质资源,在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观赏价值之外,还应积极开发地质资源本身的价值,针对地质类资源的科普性及科学价值极高等特性,整合周边地质资源或者利用高科技展示手段等载体,融合旅游业的旅游服务,形成为大众接受的地质研学旅游产品。在地质资源研发活动中,使游客亲临景区现场,切实感受鬼斧神工的地下奇观,由此更好地挖掘地质资源本身的研学价值[6]。

湖南具有独特的地貌,游客在观赏的过程中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更好地感受地质资源的价值与魅力,在旅游的同时完成了通过研学,使游客在对地质景观地貌欣赏的过程中更好地体验并感受地质景观的意义与价值。对游客开发设计全方面沉浸体验馆,将高科技技术融入其中,通过有效组合,将影片设计为5D播放效果,由此使游客观赏时能够充分感受并体验太阳的形成过程、宇宙的演变过程、地球的形成、结构以及山体的变迁等。

通过地质研学旅行活动设计,游客能够更为直接地体会矿石、岩石的机理、特征,增加游客对地质学习的兴趣,对游客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与效果。湖南地质资源与地质景区是天热的科普教育场所,是地球内力、外力联合作用的结果,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品。各类资源的形成、展示等均具有一定的动力作用依据,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游客在观赏其美景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一定的科学知识,获得教育层面的启发。例如,在观赏秀美山石景观的同时,能够有效体会地貌的形成过程。学生基于对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的观看,能够对地壳运动形成一定认知。通过对生物化石的观看,能够更好地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生物的演变过程以及当时地理环境等的变化过程,通过对山崩、滑坡、地震遗迹等进行观看,游客能够更好地理解地质灾害等相关知识,对游客进行地质灾害预防等相关层面的教育。因此湖南省丰富的地质资源具有科学考察以及大众教育的目的。

(三)地质养生旅游模式

地质养生旅游模式的开发是一种全新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质养生旅游模式,融入旅游服务功能,有效利用部分矿石的药用功效、地质资源温泉的保健功效、优良地质环境的增寿功效等,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效果显著。湖南地区地质资源较为丰富,具有多种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不断利用其自身优势开发能够增强游客自身体质、提高正气的旅游产品,与部分地质资源的本身特性相结合,为游客设计有效的开发旅游方式,以此对游客身体达到良好的保养效果,通过有效调理身体机制,使游客身体处于良好状态之中,减缓衰老[7]。

当前湖南地区在地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形成了包括旅游景点、度假村、酒店、疗养院等服务机制,在设计过程中为游客提供多种不同的旅游产品,与中医药项目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按摩、药浴、中医美容、足部保健、药膳等中医服务,为游客构筑较为系统与完善的地质旅游养生模式。不断研发地质旅游新的产品类型,为游客构筑较为系统的中医康体养生方式,以此对游客起到良好的养生效果。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商品主要有中草药配方、中药材、中医药保健用品等,将地质养生旅游的发展与中医药项目有效结合在一起。当前湖南很多地区地质旅游发展中探索中医药旅游服务项目。将传统文化、中医旅游资源与湖南地区自然地貌等有效联合在一起,打造出适宜人类居住的旅居医疗体系,包括旅游、养生、医疗与居住等内容,在市场中形成良好的旅游品牌。

(四)地質鉴购旅游模式

在地质旅游过程中,很多岩石资源具有良好旅游观赏价值的同时,其本身也具有收藏、增值等经济价值,如玉石、翡翠、大理石、五花石、雨花石、玛瑙等。在旅游活动设计中,除了传统观赏之外,通过运用现代地质鉴定技术对其进行价值鉴定的基础上,直接或经过加工转化为旅游商品,使其成为旅游工艺品中档次较高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所占比重,促进了旅游产业的结构升级,即地质鉴购旅游模式。

为了使湖南省“旅游+地质”产业融合发展取得实效,应当充分发挥旅游行业的服务功能,并发挥地质行为的技术功能,相互推动、深度融合,形成湖南省“旅游+地质”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模式,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产品的价值,探索地质资源的价值与魅力。对湖南省内地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断开发旅游资源本身的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对部分地质资源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基于当前市场运作的需要对其进行分析,满足游客在观赏地质资源之外及对相关资源的购买需求,针对能够在市场中进行流通的地质资源与产品,按照现代产业化运作的机制的进行开发,为游客提供鉴赏与购买平台,丰富游客旅游活动的体验,带动了游客更好地参与到旅游活动之中。开发了一种新的地质旅游模式,按照现代旅游操作方式对湖南地质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此更好地发挥旅游资源本身的经济价值,这也是产业化运作的必然道路。
四、结语

旅游产业与地质产业具有相互推动与促进的效果,湖南省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索其地质旅游资源的价值,探索地质旅游与产业发展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策略,为游客提供更高的观赏价值,使游客具有良好的感受与体验。开发地质资源本身的地质开发价值,对游客开发设计全方位沉浸体验馆,体会矿石、岩石的机理、特征,对游客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与效果,设计地质养生旅游模式,通过多种模式的设计,使湖南省地质资源开发达到良好的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1] 郝俊卿,李丹丹,曹晓娟.我国地质遗迹的概念、范畴与研究进展:基于2000-2020年间文献可视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7):136-143.

[2] 江辉,杨俊,詹旺林,等.基于GIS的山地旅游景区山洪灾害风险区划:以庐山风景区为例[J].江西水利科技,2021(3):190-198.

[3] 张娟,高文洁,聂雅茹,等.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发展路径探究:以广西百色市为例[J].现代商业,2021(16):58-60.

[4] 雷彬,李松志,张祚.我国旅游地理研究格局及热点分析:基于2000—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旅游课题立项的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21(3):632-644.

[5] 王溪溪,孔为伦.长三角区域性特大城市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以南京和合肥为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3):63-66.

[6] 魏博月,吴堑虹,项广鑫,等.城市零散地质遗迹的特点及利用潜力:以湖南长沙为例[J].矿产勘查,2020(12):2828-2834.

[7] 许砚梅,刘惊涛,戴湘君.基于生态安全的水网丘陵地区最优旅游道路选线:以湖南水府庙流域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20(6):95-99.

发展山东水利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相关宏观政策进行解读,在三峡大学范围内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得出:随着2011、2013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的逐步落实,农业水利工程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不同调查对象的问卷结果显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前景是看好的。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高校;新时期;问卷调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水利工程作为典型工科专业,其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强国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十年来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农业水利建设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国家分别在2011、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农业水利建设是农村改革关键的薄弱点。要加快新时期的新农村进程必须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三峡大学于2011年新开设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在该校有良好的办学模式。笔者对农业水利工程相关问题在三峡大学范围内以学生和教师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解读分析当今宏观形势政策,以期明确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发展前景,为高校更好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一、当今形势政策解读及行业分析

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要求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水利建设的步伐,填补建设中存在的空白。所以,新的农场制农业生产模式已有了顶层设计。从这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可知,重点改革水利的发展不平衡是进行农村土地的流转的重要条件,之所以把发展农业水利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是大势所趋。依托高端节水技术诸如喷灌、微灌、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及行走式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大力研究和退广,我国的农业建设水平将会得到很大提高。所以,农业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由此可见,随着2011、2013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的逐步执行落实,农业水利工程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

二、问卷调查及分析

1.问卷调查设计。此次调查采用的是实地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三峡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非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及水利工程专业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关于学习专业的兴趣,专业本身的认识,对前景就业的规划及专业教师对该课程教学的建议。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图1调查显示53%的人高考报考该专业是没有目的性的,真正自身意向该专业不到40%。专业兴趣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55%学生有兴趣。该比例基本符合高考报考该专业志愿填报情况。需要注意的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前者比例一定程度上升,而后者比例却下降。调查显示80%以上学生对2011中央一号文件有所了解,而其中76%的学生表示该文件对于直接影响到他们选择该专业。這也表明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比较在意选择专业的社会关注度。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是学好该专业的源动力,反之兴趣不足,会对以后的学习目标产生怀疑,学习效率低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兴趣占学习成功影响因素的25%,占学习失败影响因素的35%。因此,应加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力度。同时课堂教学环节引入实际工程例证,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工程相比对,既加强学生的专业认识,也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

图2调查显示90%的人听过农业水利工程专业。82.5%的人认为农业水利工程对民生发展有重大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基本50%以上的非农业水利工程学生对于农业水利专业是看好的,表明对三峡大学新开设的这个专业有一定程度的期望。

由图3中可知,77.8%的教师认为专业课程的安排还有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及实用性上还不到位。90%的教师认为专业课的实用性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水电工程在就业差异问卷结果显示,这两个专业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可借鉴水工专业的培养方式和就业情况来完善农水专业的学科建设。但从长远来看,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是必须的。总的来讲,现阶段不同调查对象的问卷结果均显示农业水利工程前景是被看好的。然而,毕竟是新开设专业,需要配套解决的问题不少。例如目前没有毕业生,无法实际验证当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程度。农水专业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学习兴趣会下降,也要引起重视。

本文对新时期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发展前景进行探讨,并在三峡大学范围内就不同对象设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论如下:①随着2011、2013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的逐步执行落实,新的农场制农业生产模式具备了顶层设计,传统节水农业向现代节水农业发展和推广已扫清障碍,农业水利工程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②在三峡大学范围以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非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及水利工程专业教师为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业水利工程前景是看好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三峡大学新开设专业,目前没有毕业生验证当前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程度。吸收借鉴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或他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成功经验是正常手段,但从长远来看,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Z].2010-12-3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Z].2012-12-31.

[3]亨利·克莱·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013年度大学生科技立项(NO.38).

作者简介:何俊桦(1991-),男,云南镇沅,本科生,就读于三峡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

通讯作者:何军(1981-),男,湖北荆门,讲师,主要从事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上一篇:弱势群体法律援助论文范文下一篇:特殊人群特殊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