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指南范文

2023-10-10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指南范文第1篇

第一单元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 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 固冲调经-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疏肝清热 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清经散:丹皮 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 两地汤:生地 地骨皮 玄参 麦冬 阿胶 白芍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匱》或艾附暖宫丸 实寒型: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型: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大补元煎:人参 山药 熟地 杜仲 当归 山茱萸 枸杞 炙甘草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 川芎 芍药 桂心 丹皮 莪术 人参

甘草 牛膝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型: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型:补肾调经-固阴煎 3肝郁肾虚:补肾疏肝调经-定经汤

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或安冲汤

2血热型:清热凉血 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3血瘀型: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茜草、三七 举元煎:人参 黄芪 白术 升麻 炙甘草

保阴煎:生地 熟地 黄芩 黄柏 白芍 山药 续断 甘草

五、月经过少:

1肾虚型:补肾益精 养血调经-归肾丸或当归地黄引 2血虚型: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或小营煎 3血瘀型: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4痰湿型: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归肾丸:菟丝子 杜仲 枸杞 山茱萸 当归 熟地 芍药 茯苓

苍附导痰丸:茯苓 法半夏 陈皮 甘草 苍术 香附 胆南星 枳壳 神曲

六、经期延长:

1气虚型:补气摄血 固冲调经-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固经丸 3血瘀型: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型:滋肾养阴 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3湿热型:清利湿热 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 4血瘀型: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

1脾虚证:补气摄血 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肾虚证:肾气虚补肾益气 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减

肾阳虚:温肾益气 固冲止血-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滋肾益阴 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 3血热证:虚热证:养阴清热 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凉血 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4血瘀证:活血化瘀 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治崩三法:塞流 澄源 复旧 清热固经汤:黄芩 焦栀子 生地 地骨皮 地榆 生藕节 阿胶 龟甲

牡蛎 生甘草 陈棕炭

固本止崩汤:人参 黄芪 白术 熟地 当归 黑炭

九、闭经:

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 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 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 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 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 活血通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

十、痛经:

1气滞血瘀型:理气行滞 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 化瘀止痛-少腹瘀汤汤或温经散寒汤 3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 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 4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 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 5肾气亏损型:补肾益精 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少腹逐瘀汤:小茴香 干姜 延胡索 没药 当归 川芎 官桂 赤芍 蒲黄

五灵脂

清热调经汤:牡丹皮 黄连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红花 桃仁 延胡索

莪术 香附

十一、经行乳房胀痛: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 和胃通络-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 2肝肾亏虚:滋肾养肝 和胃通络-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麦芽 十

二、经行头痛:

1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2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

3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

十三、经行感冒:

1风寒:解表散寒 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 2风热:疏风清热 和血调经-桑菊饮 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小柴胡汤

十四、经行身痛:

1血虚:养血益气 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 2血瘀:活血通络 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

十五、经行泄泻:

1脾虚:健脾渗湿 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 2肾虚:温阳补肾 健脾止泻-健固汤合四神丸

十六、经行浮肿:

1脾肾阳虚:温肾化气 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2气滞血瘀:理气行滞 养血调经-八物汤加泽泻、益母草 十

七、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滋阴养肺-顺经汤加牛膝或加味麦门冬汤 顺经汤:当归 熟地 沙参 白芍 茯苓 黑荆芥 丹皮

十八、绝经前后诸症:

1肾阴虚:滋养肾阴 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

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 二仙汤:仙茅 仙灵脾 巴戟天 当归 盐知母 盐黄柏

十九、经断复来:

1脾虚肝郁证:健脾调肝 安冲止血-安老汤

2肾阴虚证:滋阴清热 止血凉血-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 止血凉血-易黄汤

4湿毒瘀结:利湿解毒 化瘀散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

第二单元 带下病

一、带下过多:

1脾虚证:健脾益气 升阳除湿-完带汤 2肾阳虚:温肾培元 固涩止带-内补丸 3阴虚夹湿:滋肾益阴 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 4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 5湿热下注:清利湿热 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

止带汤: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茵陈 赤芍 丹皮 黄柏 栀子 牛膝

二、带下过少:

1肝肾亏损:滋补肝肾 养精益血-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 2血枯瘀阻:补血益精 活血化瘀-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第三单元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 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 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

二、妊娠腹痛:

1血虚: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 2气滞:疏肝解郁 养血安胎-逍遥散 3虚寒:暖宫止痛 养血安胎-胶艾汤

4血瘀:养血活血 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三、异位妊娠:治疗以手术为主

宫外孕仅指子宫以外的妊娠,不包括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

四、胎漏、胎动不安:

1肾虚:补肾健脾 益气安胎-寿胎丸或滋肾育胎丸 2血热:清热凉血 养血安胎-保阴煎或安胎饮或当归散 3气血虚弱:补气养血 固肾安胎-胎元饮 4血瘀:活血消癥 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寿胎丸:菟丝子 桑寄生 续断 阿胶

胎元饮:人参 白术 炙甘草 当归 白芍 熟地 杜仲 陈皮

五、滑胎: 1肾虚:

1)肾气不足:补肾健脾 调理冲任-补肾固冲丸 2)肾阳亏损:温补肾阳 固冲安胎-肾气丸 3)肾精亏损:补肾填精 固冲安胎-育阴汤 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 固冲安胎-泰山磐石散 3血瘀:祛瘀消癥 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六、子肿:

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

2肾虚:补肾温阳 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理气行滞、除湿消肿-天仙藤散或正气天香散 天仙藤散:天仙藤 香附 陈皮 甘草 乌药 生姜 紫苏叶 木瓜

七、堕胎、小产

1堕胎:妊娠12周内 胚胎自然陨堕者

2小产:妊娠12—28周内 胎儿已成形而自然陨堕者 亦称半产 3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陨堕者称为暗产

八、胎萎不长

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子宫增大明显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缓慢者,称为胎萎不长。

九、子满

1妊娠五六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称为子满。治疗使用鲤鱼汤。

2鲤鱼汤:鲤鱼 白术 白芍 当归 茯苓 生姜 橘红 黄芪 桑白皮

十、子淋: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等症,称妊娠小便淋痛,或妊娠小便难,俗称子淋。

1阴虚津亏:滋阴清热 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 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 润燥通淋-导赤散加玄参、麦冬 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 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

十一、妊娠小便不通:妊娠期间,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胀急疼痛,心烦不得卧,称为妊娠小便不通,古称转胞或胞转。 第四单元 产后病 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

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 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

一、产后血晕:

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 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

二、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 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 2外感:养血祛风 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或参苏饮 3血虚:补血益气 合营退热-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 4血瘀:活血化瘀 合营退热-生化汤

三、产后腹痛:

1气血两虚:补血益气 缓急止痛-肠宁汤 2瘀滞子宫:活血化瘀 温经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

四、产后身痛:

1血虚:养血益气 温经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 2风寒:养血祛风 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或趁痛散 3血瘀:养血活血 化瘀祛湿-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 4肾虚:补肾养血 强腰壮骨-养荣壮肾汤加秦艽、熟地

五、产后恶露不绝:

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2血热:养阴清热止血-保阴煎 3血瘀:活血化瘀止血-生化汤

六、缺乳:

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 佐以通乳-通乳丹 2肝郁气滞:疏肝解郁 通络下乳-下乳涌泉散 3痰湿阻滞:健脾化痰通乳-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第五单元 妇科杂病

一、癥瘕:

1气滞血瘀:行气活血 化瘀消癥-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 2痰湿瘀结:化痰除湿 活血消癥-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 3湿热瘀阻:清利湿热 化瘀消癥-大黄牡丹汤加木通、茯苓 4肾虚血瘀:补肾活血 消癥散结-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二、急性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

1热毒炽盛:清热解毒 利湿排脓-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2湿热瘀结:清热利湿 化瘀止痛-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 慢性盆腔炎

1湿热瘀结:清热利湿 化瘀止痛-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 2气滞血瘀: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膈下逐瘀汤 3寒湿瘀结:驱寒除湿 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 4气虚血瘀:益气健脾 化瘀散结-理冲汤

三、不孕症:

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 温养冲任-毓麟珠

肾阳虚证:温肾暖宫 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 肾阴虚证:滋肾养血 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肝气郁结:疏肝解郁 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 3瘀滞胞宫:逐瘀荡胞 调经助孕-少腹/膈下逐瘀汤 4痰湿内阻:燥湿化痰 行滞调经-苍附导痰丸

四、阴痒:

1肝肾阴虚:滋阴补肾 清肝止痒-知柏地黄丸

2肝经湿热:清热利湿 杀虫止痒-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

外用蛇床子散

五、阴疮:

1热毒:清热利湿 解毒消疮-龙胆泻肝汤 2寒湿:温经散寒 除湿消疮-阳和汤或托里消毒散

六、子宫脱垂: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指南范文第2篇

23、左侧卵巢动脉不同于右侧卵巢动脉,还可以来自:

4、早期妊娠的诊断,最为准确的是: B超探及胎心管搏动

5、促卵泡素刺激引起:

6、关于重度妊高征的治疗,不适宜的是: 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量,防止水肿加重

7、25岁,婚后2年,漏服避孕药3天后停经50天,妊娠试验阳性,阴道流血1周,略少于月经量,时伴有腹痛,她希望有1个健康的孩子,应选择哪项措施最佳: 行刮宫术

8、羊水甲胎蛋白(AFP)测定,最适宜于诊断: 开放性神经管缺损

9、月经过多原因:

10、32岁,外阴瘙痒伴分泌物多4~5天,妇科检查:阴道粘膜散在红色斑点,阴道内多量脓性泡沫状分泌物,有臭味。此病人,治疗应首选: 全身及局部同时用药效果最佳

11、易恶变的卵巢良性上皮肿瘤是:

12、关于梅毒,正确的是:

13、关于淋病的治疗,错误的是:胎儿不利,应终止妊娠

14、经产妇36岁,孕40周,晨3时突然大量阴道出血,急诊来院,体检:血压16/10kPa(120/75mmHg),尿蛋白(-),腹部检查:子宫高35cm,胎头高浮,子宫前壁无压痛。阴道检查:阴道内有手拳大的凝血块,宫颈软,宫口开大一指,先露部未及胎盘组织。该产妇分娩后5分钟突然发生烦躁不安,寒战,呕吐,咳嗽,呼吸困难,发绀,血压10.7/5.3kPa(80/40mmHg),脉细弱,首先应考虑下列何种情况: 羊水栓塞

15、关于恶露,不正确是:

16、女,35岁。因月经过多且经期延长,贫血,血红蛋白仅56g/L,而决定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前主刀医师在考虑手术各步注意事项时,可不必顾虑的是: 切断圆韧带时,避免损伤输尿管

17、为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错误的是: 反复吸刮宫壁

18、51岁妇女,绝经3年,阴道流血3个月,阴道细胞学检查结果巴氏Ⅱ级,进一步处理:诊断性刮宫+宫颈活体组织检查

19、关于催产素静脉静滴,正确的是: 用于低张型宫缩乏力以加强宫缩

20、子宫内膜癌镜检分型:。

21、胎儿先露部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为:

22、药物治疗,病情缓解,双侧附件虽未及肿块,但有增厚感和压痛不是急性盆腔炎的手术指征

23、后矢状径是:

24、骨盆对角径的正常值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指南范文第3篇

关于修订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范围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进一步做好医师执业注册工作,经研究,对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卫医发〔2001〕169号)中中医类别(包括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范围进行修订,在原有的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范围中增设“全科医学专业”。

取得中医类别全科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或经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或参加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者,方可申请注册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范围中的“全科医学专业”作为执业范围。

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二○○六年九月四日

主题词:中医 医师 管理 通知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指南范文第4篇

2、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新病恶寒→里实寒证;久病恶寒→里虚寒证;

3、壮热是指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属里湿热证; 潮热是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症状;

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甫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

午间及夜间有低热者,成为午后或夜间潮热,多属于阴虚火旺所致。

4

5、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有定时者多见于疟疾。

6、自汗→多见于气虚和阳虚;盗汗→多见于阴虚证;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的表现;战汗→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7、头痛的位置:阳明头痛(前额连眉棱骨);太阳头痛(后台连项);少阳头痛(头两侧);厥阴头痛(头顶痛);少阴头痛(头痛连齿)。

8、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多为痰饮内停所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淤血的表现。

9脾弱;饥不欲食→多属于胃阴虚。

10、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亦可见戴阳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脾虚、湿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1、五轮学说:瞳仁属于肾,称为水轮;黑睛属于肝,称为风轮;白睛属于肺,称为气轮;眼睑属于脾,称为肉轮。

12、正常舌象:淡红色、薄白苔

13、舌色:淡白色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主实热、阴虚;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紫舌主血行不畅。

舌形:老嫩舌(老舌多见实证、嫩舌多见虚证)、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乏;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甚)、裂纹舌(多属于热甚伤津)、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舌态:痿软舌(多见于伤阴或气血俱虚)、强硬舌(多见于中风先兆)、歪斜舌(多见于中风、暗厞或中风先兆)、颤动舌(为肝风内动征象)、吐弄舌(心脾有热)、短缩舌(多见于病情危重的现象)。

苔质包括:厚薄、润燥、腻腐、剥(落)苔、真假苔。

苔色:白苔: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热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14、音哑与失音。新病音哑与失音属于实证→“金实不鸣”;久病音哑与失音者多属于虚证→“金破不鸣”。

太息→肝气郁结之象。

谵语: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属于实证。见于外感热证,温邪内陷心包或阳明实热证、痰热扰乱心神。

郑声: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多因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于虚证。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

独语:指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连的症状。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

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属于阴证。常见于癫病、郁病。

错语:指病人神识清楚而语言时有错乱,语后自知言错的症状。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所致;实证多为痰湿、瘀血、气滞阻碍心窍所致。

15、咳声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不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并反复发作者,称为顿咳(百日咳),多因风邪与痰热搏结,见于小儿。

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是肺肾阴虚,疫毒攻喉所致,多见于白喉。

16、正常脉象的特点“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是指下有从容、徐和、软滑的感觉。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来去从容,节律一致。 有神:具有和缓有力之象。 有根:表现为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

脉象记忆歌诀:

浮脉类:浮 洪 濡 芤 革 散

沉脉类:沉 伏 牢 弱

迟脉类:迟 结 涩 缓

数脉类:数 动 疾 促

虚脉类:虚 细 微 代 短

实脉类:实 紧 长 滑 弦

-------------------------------

浮脉为阳表病居,按之不足举有余,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时衰,波涛汹涌脉体阔,相火炎炎热病裁

浮而柔细方为濡,精血不荣湿气阻

浮大中空乃是芤,失血亡阴葱管候

弦硬搏指革浮取,外坚中空按鼓皮,男子亡血失精候,妇人半产漏下疾

浮散无根飞杨絮,按之全无至难齐,元气离散是大虚

------------------------------

举之不应按有余,沉脉虚实皆为里

推筋着骨始得伏,厥证痛极属邪闭

牢脉沉实大弦长,阴寒内实少思量

沉细极软为弱脉,濡之沉者不虚才怪

-------------------------------

不足四至已一息,迟则为寒辨实虚

脉来缓慢乱止为结,阴盛气结寒痰瘀血

往来艰涩难流利,轻刀刮竹病蚕饥,有力血瘀兼气滞,无力便是精血虚

一息四至应指徐,平缓从容病无力,或风或湿或脾虚

-------------------------------

数脉一息五六至,数则为热分虚实

动脉专司痛与惊,厥厥动摇如豆形,滑数有力指下明

一息七八便为疾,阳极阴竭脱元气

脉来急促止无常,阳盛热实细端详,有力痰食与肿痛,无力虚脱又何妨

-------------------------------

举之不足按之空虚,气血脏腑虚而又虚

中取应指细如线,气血劳损虚可见,热入心营兼数象,不忘湿邪遏脉关

脉微欲绝细软极,若有若无好依稀,轻取似无是阳微,重按似无竭阴气

止有定数代脉中,良久复来再前行,脏气衰微难接续,损伤惊恐痛与风

首尾俱短难满部,气虚气滞短脉主

-------------------------------

三部有力皆充实,有形实邪体内滞

紧脉紧张又拘急,如牵绳索行有力,为寒为痛为食积

长脉首尾越本部,如循长杆布指疏,肝阳内热有余证,或是气血皆充足

应指圆滑往来利,如珠走盘滑替替,痰饮食滞与实热,妇人当是经孕期

端直以长按琴弦,肝胆痛证疟与痰,土虚木旺乘脾胃,春应东方正盎然

-------------------------------

17、八纲辩证:

表里:辨别病变部位的浅深;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虚实辨别邪正斗争的盛衰;阴阳辨别疾病的类别。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指南范文第5篇

1中医师定期考核档案

姓名 :医师执业机构、科室 :医师定期考核类别 : 医师定期考核级别 :医师资格证书编码 :医师执业证书编码 :

填 表 时 间 :年月日

安徽省卫生厅监制

填表及归档说明

1、根据《安徽省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要求,医师定期考核实行“医师个人考核档案管理制度”。

2、本档案供取得临床、口腔、公卫或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在执业期间首次定期考核时使用,第二次以后的定期考核仅使用《医师定期考核表》。

3、一律用钢笔填写,内容要具体、真实、字迹要端正清楚。

4、封面、表1-4由本人填写,医师执业机构核准并加盖公章。

5、表内的年月时间,一律用公历阿拉伯数字填写。

6、医师定期考核类别请填写临床、中医、口腔或公共卫生类别。

7、医师定期考核级别请填写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

8、本档案表一式二份,一份存入本人人事档案,一份存入考核机构本人医师定期考核档案。

9、医师定期考核档案内将以下材料归档:

《医师定期考核表》、《医师行为记录表》、《医师定期考核执行简易程序申请表》《医师资格证书》复印件;《医师执业证书》复印件;医师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医师资格认定申请审核表》原件或复印件(限直接认定医师资格者);医师授予资格表原件或复印件(限通过医考取得医师资格者);按照医师执业岗位需要,必须具备的岗位培训或考试取得的各类证书复印件(如:全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母婴保健合格证)和有关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获得奖励、处罚记录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指南范文第6篇

摘 要 我国全科医学发展较晚,目前培养的全科医师数量远远不足,中医全科医师更是严重缺乏,不能满足临床医疗服务的需要。如何开展中医全科医师培训,加强中医全科医师队伍建设,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是中医全科医学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以自身经历对中医全科医学培训的模式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中医全科医学 人才培养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model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development

LIU Huijun

(Baiy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063, China)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1]。中医全科医师要求具有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理论与诊疗知识,熟练掌握中西医实用诊疗技术,具有预防、诊疗、养生、康复等全面的医疗技能,是提供连续、综合、可及的社区卫生服务的高级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中医的整体观、中医治疗简、便、效、廉、验的特点,更加符合低耗高效的卫生经济策略,大力发展中医全科医学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

1 我国社区中医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医药的重要价值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近几年开展的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药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受居民的欢迎。然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发展也存在着诸多瓶颈和难点。

1.1 财政和政策未完全落实

上海从2000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2011年5月推出“5+3”全科医师培养新模式,即以5年医学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再加上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初步建立了标准化的全科医师培训体系。为留住全科人才,按照政策,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工作满一定年份给予相应的岗位补贴。但是卫生资源配备不均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对中医药倾斜的力度不够,中医药适宜技术补偿、报销比例偏低。中医药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偏低;工作积极性下降,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2 中医药人才不足

中医药人才所占比例普遍偏低[2],中医药人才数量萎缩,中医传承出现断层。截止至2011年底,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以及助理执业医师,约为1.03名/万人,郊区少于中心城区[3]。本中心目前拥有中医医师10人,平均1.78名/万人;中医全科医师3名,平均0.53名/万人。10名中医医师中,在职5名、派遣1名、退休返聘4名;在职在编中医师中、高级职称医师缺乏;近2年来跳槽到二、三级医院的中医执业医师多达5名。中医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中医药队伍不稳定,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

1.3 中医药科研政策扶持不够

没有专门的中医药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缺少继续学习的机会,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特色中医药自制制剂申请批号困难,其管理政策与中医药发展的自然规律不相适应。

1.4 社区中医科发展重点未把握

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舍本逐末,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医科的硬件建设上,中医诊疗方法,尤其是传统特色疗法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不够,中医药治疗的参与率有待提高,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难以形成气候。

2 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有5亿人生活在城市,如果按照每2 000~3 000人拥有1名全科医生(最低标准)计算,我国需要16万名合格的全科医生[4]。当前,我国基层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执业(助理)全科医师仅占总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0%~5.0%,远低于国际上30.0%~60.0%的水平[5]。目前上海的全科医生只占医生总数的6.9%,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数量更为不足[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四部门共同制定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0%以上”。面对群众迫切的中医中药服务需求,探索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3 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独立中医学和西医学两个医学培养体系的国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医全科医学培养模式培养中医全科医师,应当在中医和西医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契合点。中医学特有的预防保健思想是其理论的精华所在,它所倡导的“治未病”思想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果能够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融入到全科医生的培养体系中,无疑将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注入更丰富的内涵。

4 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4.1 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侧重点

4.1.1 社区基本疾病的诊疗

中医全科医学诊疗教育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①中医全科医学应该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②中医全科医生应该明确中医的优势病种。所谓中医优势病种,是指中医防治疗效确切、并能被广泛认可的某种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③中医适宜技术有自己优势的疾病谱,掌握这些适宜技术的特色,针对不同的疾病选用特色的治疗手段,才能发挥中医药“简、便、效、廉、验”的优势。

4.1.2 社区中医康复服务

社区中医康复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药康复手段,组织康复对象及其家属和社区共同参加,帮助病、伤、残者逐步改善或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中医康复方法大多数是便于学习掌握的非药物疗法或自然疗法,容易得到应用和推广,适合社区康复的开展。所以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该适应社区工作的特点,在现代康复学的基础上,坚持中医康复的特色和优势,使中西医康复医学有机结合。

4.1.3 慢病管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系列需要长期综合干预和治疗的疾病。慢病干预的中医措施,就是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采用中医养生保健、诊断治疗、康复等干预方法,降低慢病的发病率、致死和致残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存质量。中医慢病管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预后调摄,防其复发[7]。

4.2 中医全科培养课程设置与时间侧重

目前中医类别的全科医生主要通过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转岗培训、中医全科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途经进行培养。全科规范化培养是目前及今后培养高质量中医全科医生的主要途径。笔者是毕业后经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到社区工作的,结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亲身经历,对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4.2.1 掌握常见病的诊疗

中医全科培养课程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两部分,离不开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参与。相对于在中医类综合性医院的轮转培训,笔者认为3个月的理论学习及内、外临床科室1年轮转应该放在西医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因其病种相对多,见识面广,对提高常见病诊疗有很大提高。

4.2.2 突出中医特色诊疗

中医全科培养的第2年可安排在中医综合性医院,加强中医内、外、妇、儿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轮转;熟悉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掌握中医针灸、推拿、养生拳操等适宜技术;可以增加名老中医带徒教育模式培养中医药人才。中医学实践性较强,这就需要医学生或全科医师跟随一些名老中医进行学习。

4.2.3 深入社区服务群众

中医全科培养的社区实践可安排在全国或上海市中医药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深入社区体会中医全科医师职责,注重把中医药融入“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去,发挥中医药“简、便、捷”优势。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医全科培养将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因此,中医全科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秉辉. 全科医学概论[M].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7.

[2] 白剑峰. 下代中医在哪里[N]. 人民日报, 2009-04-02(15).

[3] 顾怡勤, 顾竞春, 施永兴. 上海市社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20(12): 1147-1151.

[4] 谢庆文, 唐红梅. 在校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的现况调查[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1): 10-12.

[5] 冀涛. 中美全科医师培养方式的对比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31): 3642-3644.

[6] 赵臻, 杨海丰, 李金芳, 等. 我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19(6): 526-529.

[7] 孙涛, 武留信. 中医未病思想与“慢病后备军”健康管理[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5): 252-253.

(收稿日期:2013-08-15)

上一篇:职业学校创新工作方案范文下一篇: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