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形象论文题目范文

2024-03-10

文学形象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梳理2009至2019年国内CNKI核心期刊和国内硕博论文库的相关文献,论述中国形象研究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语料库批评翻译学的新视角。研究发现,中国形象研究大多集中在传播学、文学、译介学等学科领域,语料多来自国外媒体报道、外国文学和翻译作品等,中国形象研究局限在“他形象”研究,缺乏对中国形象的“自形象”研究,鲜见以国内政治文献的外译作为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缺乏一定的客观定量研究。语料库批评翻译学为中国形象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依托对国内政治文献的翻译,不仅为中国形象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范式,而且對实现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形象宣传也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中国形象;语料库批评翻译学;CiteSpace软件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20.01.003

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文献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国外交话语系统性研究不多,关于中国大国形象的传播研究则更少。笔者认为建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应该重视内涵和方法,同时采取跨学科视角,不能局限于外交学或者传播学范围。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中国形象主要指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和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韩元认为,国家形象是“反映作为国际关系主体的特定国家总体状况的信息经过复杂与多样的信息传播过程而在国际公众中形成对该国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1]。该定义说明国家形象有两方面含义:1)本国国民对自己国家的看法和认知,即“自形象”;2)他国公民、媒体和组织等对该国的总体看法和认知,即“他形象”。目前,国内关于中国形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意识形态层面的中国形象外塑价值取向、外国媒体新闻和国内外文学作品等,即大部分研究集中于中国形象“他形象”的外塑研究。而关于国内政治文献,如政府工作报告、领导人讲话、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国家外宣声明和宣言等的自塑研究较少。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SCI、EI、CSSCI、CSCD以及国内核心期刊和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软件,以“中国形象”“国家形象”两个主题为检索条件,获取相关文献,以此探寻中国形象研究的国内热点与研究趋势。数据检索时间为2019年4月16日,文献期限为2009至2019年。此外,为避免数据噪声,对检索的数据进行了有效剔除,最后生成有效数据共计1 872篇,包括1 164篇期刊论文、708篇硕博士毕业论文。本研究采用5.1.R.SE版CiteSpace软件,节点选择

一、基于CiteSpace的中国形象研究现状分析

(一)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图谱分析

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某一领域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词频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该领域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不仅可以计算文献中的关键词所出现的频次、共现频率以及聚类关系,还可以计算每一个关键词的中心性,并通过知识图谱清晰地展现出该领域研究现状。

笔者运用5.1.R.SE版CiteSpace软件,对“中国形象”“国家形象”两个主题进行检索和计算,得到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可视化图谱,如图1所示。

图1中每一个节点表示一个关键词,节点大小代表每一个关键词在检索文献中的频次,节点之间的联系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从图1中可以看出,国内关于中国形象的研究以“中国形象”和“国家形象”为中心形成一个基于高频关键词的网络。其中,字体大而醒目的“中国形象”和“国家形象”为核心关键词,其他高频关键词包括“对外传播”“国际传播”“公共外交”“媒体”“涉华报道”等;所有的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2009至2019年期間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形象研究的普遍关注点和切入点集中于外交学、传播学等领域。表1汇总了由CiteSpace软件统计的2009—2019年期间国内关于中国形象研究的核心期刊和优秀硕博士论文总频次高于20且中心性高于0.05的关键词。

表1中,高频关键词共计25个,其中传播学词语包括“对外传播”“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国家形象传播”“涉华报道”“国家形象宣传片”等,外交学词语包括“软实力”“公共外交”“意识形态”等。此外,高中心度关键词也为25个,传播学与外交学词语具备高中心性。其中,高频关键词“形象学”与高中心度关键词“政治话语分析”的出现说明新的研究领域正在形成。

此外,CiteSpace软件可计算关键词突现,即运用CiteSpace突变检测算法从相关文献的关键词、标题、摘要中提取突然剧增的术语,以追踪某一特定阶段研究的前沿动态。表2为CiteSpace软件统计出的2009至2019年国家形象研究专业术语的突现动态变化。根据表2可知,国家形象研究的突现常常伴随着国内外特大赛事,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伦敦奥运会”等,还会随着影视热播剧和新闻热点产生,如好莱坞影片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和西方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等。近年来,“一带一路”宣传策略加强了中国形象的研究突现,同时伴随着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也出现大量突变。经统计,“一带一路”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突变值为8.665 2,社交媒体和BBC等国外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突变值共计6.729 0。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形象研究仍然以传播学、文学和外交学为主要相关领域。

(二)中国形象研究的维度

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归类分析,发现国内学者的中国形象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1.媒体传播中的中国形象

媒体是大众了解和认识一个国家最为直接的手段,也是获取关于中国形象认知的最有效途径。陈雅莉[2]运用新闻框架理论,从美国媒体关于“南海仲裁案”的报道研究媒体话语,从“自我”和“他者”的中美关系角度来探讨中国国家身份的构建。她认为,美国在凸显其“霸权国”的国家形象,同时构建与中国国家形象在观念意图现行行为秩序上的对立性。张昆等[3]从东盟媒体《海峡时报》和《雅加达邮报》关于南海争端的报道方面讨论中国形象,论述地缘政治报道中构建中国形象的问题。王雪玉[4]以文化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以菲律宾媒体《马尼拉时报》关于南海新闻的报道为语料,讨论和分析亚洲邻国主流媒体对冲突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阐述了菲律宾总统前后社会政治语境的变化对媒体话语建构的影响,论证媒体国家形象服务于特定政治目的并产生相应社会影响的公共话语幻象本质。

可以看出,关于新闻媒体的中国形象研究主要围绕特定事件下特定国家的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展开。研究方法包括新闻传播学框架理论、文化话语批评以及基于国家形象的批评话语研究[5-6]等,这些研究大多没有系统的研究体系,所选的新闻报道数量有限,对中国形象构建的定性研究不全面。

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内外语界知名学者纷纷从各个不同国家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话语表征进行研究,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对我国针对不同国家的外交宣传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7-12]。

2.英美文学作品和影片中的中国形象

文学作品和电影中同样存在中国形象,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形象,国内外的影视作品也略有涉及。

就文学作品而言,英美华裔作家或新移民作家的华人文学作品多涉及中国文化,如谭恩美的《喜福会》《灶神之妻》《灵感女孩》、汤亭亭的《女勇士》《中国佬》和《孙行者》、任壁莲的《爱妾》《梦娜在希望之乡》以及查建英和严歌苓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描述生活在英美国家的华人形象,描绘华人的多元文化身份和离散身份。鉴于旅美华裔作家的个人生活经历,作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展现真实的中国形象。另外,本土英美作家,如赛珍珠(《大地三部曲》)、毛姆(《在中国屏风上》《面纱》)、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约翰·斯坦贝克(《伊甸之东》《罐头厂街》)、贾斯汀·希尔(《黄河边上的小镇》)等作家出于对中国的热爱或者本人的特殊情感和经历,在作品中对中国形象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审视。不过,这些作品大多是关于旧时代的中国形象,没有涉及改革开放之后的新中国,更无法契合当今“新”的中国国家形象诉求,相对于当前中国形象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由上述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以及美国好莱坞拍摄的中国元素电影集中展现了作品中描绘的中国形象。这些英美电影故事既充满了传奇的东方色彩,又伴生了落后、糟粕、迷信等消极元素。21世纪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依然是新瓶装旧酒,虽然中国形象不再是过去一味的落后贫穷,但文化上依旧显得落后愚昧。可见,西方国家对中国形象的误解和偏见依旧存在。

3.中外译介传播与中国形象

关于中外译介传播与中国形象研究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翻译在中国形象塑造中的作用。比如,谢淼以1980年为界限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的传播与国家形象[12],林文艺探讨国内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中译外揭示的时代精神和译文中展现的中国形象[13]。

第二种关注以林语堂、莫言等著名作家作品外译为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翻译在不同国家的传播与受众情况,强调中国当代作品在国内外塑造的国家形象。方爱武认为莫言作品刻画的中国形象具有民间精神与民间情怀,写出了老百姓眼中的中国形象[14];刘云洪等谈论葛浩文英译莫言作品的对外译介翻译方法,认为“删节”“改译”和“整体编排”是葛浩文巧妙的翻译策略[15];谢稚从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讨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16]。

第三种研究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传播与翻译。如施旭提倡以文化话语研究范式来进行中国话语研究[17];杨明星主要探讨了中国外交话语翻译方法及其现实意义[18];胡开宝等梳理了大国外交话语在国外传播研究中的內涵方法与意义[19]。

(三)问题与思考

总的说来,国内关于中国形象研究呈跨学科、多视角、多途径趋势。不足之处主要有研究领域分散、研究方法繁杂、研究对象和语料单一等。

当前中国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外交学、话语分析、译介学和比较文学领域。传播学聚焦媒体新闻报道,所用语料非常有限,通常为某一个国家或一些国家的一两个主要媒体涉及中国特定事件的新闻报道,结论较为单一,简单地将国外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定性为正面或者负面形象。关于中国形象的话语分析研究也将语料聚焦于新闻媒体,采用定性分析。译介学和比较文学也大都基于某些著名的作家作品分析讨论中国形象的传播。研究领域太过宽泛,交叉研究不够。

目前的研究方法多采用定性研究,围绕个别新闻事件和典型案例,如南海争端事件,或者个别文学作品进行研究。语料较有限,对语料的处理较粗糙,结论也显得笼统主观,缺乏客观的、批量的语料分析。

大多数研究对象都集中在国外媒体报道和国外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塑造,主要以欧美、东盟和亚非拉国家的媒体报道和文学作品为语料,均属于中国形象外塑,而忽略了中国形象的自塑造。

可见,关于中国形象自我塑造的研究仍属空白,特别是关于国内政治文献的研究尤为缺乏。其实,政治文献最能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方针政策和思想观点,包括政府工作报告、领导人讲话、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国家外宣声明和宣言等。对这些政治文献的研究将有助于中国形象自塑。在此基础上,语料库可以发挥其技术作用,将定量研究方法引入中国形象研究,可以使得研究定性与定量结合、描写与解释互补,从文本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征入手,更为深刻具体地分析所涉及文本构建的中国形象。再加上话语分析理论、传播学理论和比较文学下的形象学理论,可以更为深刻地分析语言符号层面的文本特征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从而讨论中国形象的构建。

二、中国形象研究的前景及路径

“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国际形象自塑的决定性因素,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需要实现对外传播创新,对外传播创新需要话语创新,话语创新需要话语内容和话语翻译创新。”[20]笔者认为,中国形象自塑是目前学界应该重点研究的话题,对不同类型文本的政治文献进行分析,应该“以研究政治文献翻译文本的语料库分析为基础,探讨这些翻译文本中的中国政府形象、中国政党形象、中国军事形象、中国政治形象和中国国家形象”[21]。应用语料库对国内政治文献翻译文本进行文本特征与效果分析,将这些文献翻译与英语平行文本进行比较,从而探讨中国当前国家形象建设,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语料库批评翻译学以大量真实的国家政治类文本为基础,可以弥补以往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的局限性,不仅能为中国形象研究总结出具有说服力的文本特征,而且还提供有效数据,做到定量与定性研究的有机结合。

第二,语料库批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当前研究领域的分散性。语料库文本,不仅包括国内政治文献文本,还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影视作品等文本。将语料库的定量研究与不同研究领域理论的定性分析相结合,顺利实现跨学科融合研究。

第三,语料库批评翻译学能有效提供源语与目的语对比研究,扩大中国形象自塑和外塑的研究范围,更全面地拓宽其研究路径和手段。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对于中国形象的研究包含三个具体研究步骤:1)语料库的设计与建设;2)翻译文本语言特征描写与中国形象分析;3)利用话语分析的理论对中国形象的成因进行解释。结合国内政治文献翻译文本的语料库建设,笔者对这三个步骤进行具化描述。

首先,国内政治翻译文本语料库的建设,需要大规模收集中国政治文献相关的中文源语及其外译文本,既要保证语料具有代表性,同时又要根据严格的取样准则进行语料筛选。之后,对收集的双语语料进行对齐整理和筛选,反复校对,必要时进行编码标注。

其次,确定研究问题,对翻译文本语言特征进行描写,分析中国形象,对双语语料中包含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经济和历史等汉语词汇及其对应译文进行关键词检索,考察这些词汇的搭配和语义韵;分析中国国家形象、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形象;分析源语和目标语在情态动词、人称代词、关键词和高频词等典型词汇特征上的异同,从而全面研究中国形象的自塑。

最后,对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鉴于基本数据为国内政治文献的文本数据,最基本的信息为频率信息,因而在分析中国形象成因时,应该运用理论框架和视角,比如,批评话语分析、文化话语分析、功能语言学、比较文学等,将具体语言特征描写与社会文化等因素相结合来探讨中国形象的构建与传播模式。

三、结束语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近十年国内的中国形象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文学、影视及其中外译介传播三个维度。此外,当前国内的中国形象研究存在有研究领域分散、研究方法繁杂、研究对象和语料单一等问题。

为了解决当前国内中国形象研究的困境,本文提出从语料库批评翻译学视角,运用多学科理论对中国形象的自塑进行研究。这种不同界面的中国形象研究将避免以往定性研究的多领域分散和主观性。国内近年来多本核心期刊常常开设中国形象与政治话语外译传播研究专题,可见政治话语翻译与国家形象外塑研究是当下热点研究的题中之义。语料库批评翻译学为中国形象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突破了现有中国形象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的局限,为中国形象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本信息和客观频率数据。国内政治文献外译的目的语与源语的翻译比较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政治文献翻译研究的内涵,还能增强国人对中国形象自塑与外塑的认识,为实现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形象宣传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 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框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99-104.

[2] 陈雅莉.“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剖析:美国媒体在报道“南海仲裁案”中的意见话语和国家身份建构[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8(5):18-33.

[3] 张昆,陈雅莉.地缘政治冲突报道对中国形象建构的差异性分析——以《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报道“钓鱼岛”事件为例[J].当代传播,2014(3):38-41.

[4] 王雪玉.中菲南海争端中的话语幻象建构——基于《马尼拉时报》南海新闻的文化话语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40(4):10-17.

[5] 徐剑,董晓伟,袁文瑜.德国媒体中的北京形象:基于《明镜》周刊2000—2015年涉京报道的批判性话语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26(2):57-61.

[6] 曹永荣,杜婧琪,王思雨.法国媒体中的北京形象:基于《费加罗报》2000—2015年的框架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26(2):61-65.

[7] 董希骁.从新闻标题看罗马尼亚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态度[J].中国外语,2018,15(3):52-58.

[8] 何伟,高然.新西兰媒体之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表征研究——以《新西兰先驱报》为例[J].中国外语,2018,15(3):46-51.

[9] 蒋岳春.对比手法的使用与“一带一路”的表征——以《华盛顿邮报》为例[J].中国外语,2018,15(3):59-65.

[10] 張虹.南非媒体视角的“一带一路”[J].中国外语,2018,15(3):66-71.

[11] 邵颖.马来西亚官方媒体对“一带一路”的认知[J].中国外语,2018,15(3):72-77.

[12] 谢淼.新时期文学在德国的传播与德国的中国形象建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2):33-42.

[13] 林文艺.建国十七年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以《中国文学》(英文版)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选取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08-113.

[14] 方爱武.跨文化视域下当代“中国形象”的建构[D].杭州:浙江大学,2016.

[15] 刘云虹,许钧.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关于葛浩文的翻译[J].外国语,2014,37(3):6-17.

[16] 谢稚.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看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J].理论月刊,2012(12):53-56.

[17] 施旭.当代中国话语的中国理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51-58.

[18] 杨明星.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的原则与策略[J].中国翻译,2014,35(3):103-107.

[19] 胡开宝,李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翻译与传播研究:内涵、方法与意义[J].中国翻译,2018,39(4):5-12.

[20] 胡开宝,李鑫.基于语料库的翻译与中国形象研究:内涵与意义[J].外语研究,2017,34(4):70-75.

[21] 谢莉,王银泉.中国国际形象建构视域下的政治话语翻译研究[J].外语教学,2018,39(5):7-11.

(编辑:朱渭波)

文学形象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人物形象设计历来是动画电影中的灵魂所在,其承担着鲜活动画故事、区分化人物性格特点、美化故事画面等责任,因此加强人物形象的审美设计,能够提升动画电影的艺术价值,增强人们的審美体验。本文主要就人物形象设计审美在动画电影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动画电影;人物形象设计;审美

一、前言

审美是人们掌握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动漫电影的日益发展,人们对动漫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设计,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因此,我国的动漫电影已从最初的单薄人物设计,逐渐转变为日趋成熟的丰满形象,其人物形象设计的美化方式也逐渐多样化起来。本文通过以下几点对人物形象设计的审美在动漫电影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人物形象的设计特点探析

在设计动画电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主要是按照从剧本中描述的角色性格和外貌等特点来搜集设计素材,之后将搜集的素材进行概括和创造的过程进行设计。在这期间,需要对诸多的形象素材进行集中、分解、对比和统一,从而使人物形象设计从朦胧意识逐渐转向明朗化、从意念逐渐变为实际形象。人物形象在动漫电影中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视觉符号,其还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气质因素和人格魅力等。因此,在进行人物形象设计时,不单要注重形象轮廓与外形设计,还要对人物形象的性格和身份进行考虑,具体如以下几点。

1、审美定位

动漫电影与真人影视作品的视觉效果不同,但两者所展现的审美特点却是较为一致的。在动漫电影作品中,一样存在着与真人影视作品中所有的优美感。在优美感方面,迪士尼动漫电影中的一部“冰雪奇缘”,则做出了最好诠释。该部动漫电影,在背景以及造型设计上均力求表现出一种均衡、和谐的美感。在这部影片中,主要以北欧时期的两位姐妹公主为主人公,其中艾尔莎(姐姐)拥有可以召唤冰雪的魔法,而安娜(妹妹)则是一个善良并且勇敢的单纯女孩,对爱情充满向往。两位主人公正值妙龄,因此在人物形象设计上主要以体现主人公的优美形象为主。即使在寒冷的冬日,两位主人公也身穿长裙,艾尔莎更是与冰雪拥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其在出逃城堡,并将山岭变为冰雪世界成为冰雪女王后,尤其只穿了一条闪闪发光的纱裙。影片中两位主人公的服饰均体现着线条的流畅性,在艾尔莎返回城堡加冕后,其肢体语言更是设计得高贵得体、简洁大方,而安娜的肢体语言则愈发表现得可爱、活泼,充分体现出安娜的天真、善良、开朗的性格。其中对于反派的王子人物形象,也并没有进行丑化处理,同样将其设计为与故事情节、场景环境更为融合、协调、一致的形象,从而使得该部影片正面人物形象尽善尽美,而反派人物形象也不是那么极致丑陋,充分体现该部影片寓教于乐的和谐特点,这也是这部影片获得较高反响的重要因素。

2、文化定位

人物形象在动漫电影中,还承担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责任,其能够综合反映艺术、文学、礼俗、经济、政治等历史文化,使观众能够从人物形象中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这也是其艺术价值所在。例如,由我国家喻户晓的传统故事“花木兰”改编而成的同名动漫电影“花木兰”,该影片核心由美国现代式精神构成,讲述了主人公花木兰敢于冲出传统思想束缚,勇敢挑战自身,追求个性解放,抗击外界压力,从而实现人身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经典故事。该影片将实际的内在立意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获得了各年龄、文化阶层的群众所喜爱,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整体风格定位方面而言,该影片与迪士尼类型的动漫电影风格不同,其大体上运用了中国绘画的技法,将工笔水墨、虚与实相互结合,充分体现了意境悠远的东方韵味。在人物形象设计方面,造型设计运用了迪士尼动漫电影常用的设计原则,对于正面角色的设计主要以平直头顶、圆形和长方形脸为主;对于反面角色则主要以尖窄头顶、三角形脸为主。在“花木兰”这部影片中,将花木兰的形象设计五官小巧精致、眼眉细长、比例匀称的体型:

(1)在从军前,花木兰形象主要以女儿身为主,在造型装扮、服饰款式方面,也主要以紧身长裙、小短袖襦、裙腰高系等隋朝妇女装扮风格为主。服装颜色选用了清淡、素雅的色系,主要体现木兰这一角色洒脱、爽朗、不服输、不同于其他柔弱女子的形象,突出木兰极具个性的特点。(2)从军后,则主要体现木兰的男子形象,在造型装扮、服装款式方面,主要以墨绿色等较符合军人特质的暗色为主色调,配以干练的高发髻,将额头露出,再身着刚硬的铠甲军装,不仅充分体现了从军前与从军后的人物形象差异,也体现了木兰这一经典人物智慧、力量、生机勃勃与个性的形象。

3、视觉定位

在“阿凡达”这部3D电影全期热映的情况下,提起了人们对动漫电影的关注与热议,包括人物形象设计的审美、视觉定位等。在这部由著名导演卡梅隆执导的动漫电影中,对于人物形象的设计尤为令人惊叹,片中将纳威人设计为身高3米多、长尾巴、黄眼睛、蓝皮肤的形象,通过电脑技术制作完成,不仅将纳威人的敏捷身手体现出来,更将人物形象的任何一个细微表情都扑捉到位,甚至连眼球的运转都形象、逼真无比。在这部影片中,最大卖点即为人物形象的造型,四肢颀长、眼睛黄色清澈、腰肢纤细以及猫科动物般的轻盈美感等,异于正常人类的形象设计,以及与人类感情的故事线索,从而令观众对人物形象先入为主,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赞叹和好奇,再深入到故事情境中,进而获得人们对该部影片的一致认可。由此可见,在创造动漫电影时,应不断提升人物形象设计的美感、特点等,从而才可深深吸引观众的眼球,使观众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进而获得观众的认可。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电影动漫要想获得成功,则必须进行全面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而人物形象设计则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在创作动漫电影时,应不断增强人物形象设计的审美定位、文化定位以及视觉定位,使动漫电影人物形象更符合观众审美要求,从而能够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和欣赏,并使动漫电影制作水平不断提升,进而使其收获更大反响。

本文指导教师:金文玥

【参考文献】

[1] 庞  博. 动画电影《勇敢传说》中色彩审美特特征[J]. 电影评介, 2015(11):45-47.

[2] 程  娅. 论动画电影中审美文化与人文内涵的体现[J]. 芒种, 2015(481):157-158.

[3] 王洪香. 浅析色彩在动画电影中的审美价值[J]. 电影文学, 2014(07):48-49.

[4] 杨  潇. 动画电影审美趣味与审美体验分析[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5(07):2482-2483.

文学形象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中国民族动漫的发展路径探索

3、人生就是“暂坐”,神仙也一样

4、域外中国道教神话、道教传记、道教小说研究及其启示

5、八仙传说故事的文化底蕴探析

6、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7、从《青丘狐传说》看狐狸如何成精

8、浅论《哪吒之天降魔童》的互文性

9、主旋律电影人物审美比较论

10、中国古代神话人物荟萃

11、《哪吒之魔童降世》色彩表现的符号与情感

12、中国古代猿猴题材绘画述论

13、《聊斋志异》中男性离魂现象的文化观照

14、《三国演义》与古代将相文化

15、营建“金学”巴比塔——域外《金瓶梅》研究的学术理路与发展走向

16、中国戏曲脸谱对民族动画造型设计的影响

17、鬼妖文化与中国魔幻电影

18、农民画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与社会作用

19、看目光流盼多妩媚入红尘俗世尽风流

20、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分析及对少儿认知的影响

21、《双凤奇缘》的战争描写艺术

22、科学传播中的数字媒体艺术

23、《名作欣赏》(上旬)2020年总目录

24、论红色经典小说对中国传统叙事模式的借鉴

25、新世纪聊斋题材电影改编新生征候考辨

26、陕西西府皮影造型与动画设计实践及应用

27、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

28、澳大利亚中国通俗文学研究述评

29、《封神演义》的人本主义思想倾向

30、重述满天星斗式的中国古神话

31、《封神演义》亚洲传播研究

32、电影传播效果与常识、真实性之间的关联研究

33、日本动画角色造型的中国元素运用分析

34、论《聊斋志异》中狐典型的文学审美化

35、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心理

36、一个“历史女人”的四种出身

37、中国“狐狸”形象变化背后的性别歧视

38、《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融合

39、2019剧集市场年中调查

40、以文学发展的视角论狐狸文化符号的认知变迁

41、《西游记》悟语三百则

42、明清小说中的狐女原型探究

43、中国动画电影改编方向

44、所有的故事像波浪涌来

45、《哪吒之魔童降世》:经典重构的启示

46、真实的武王如何伐纣?

47、乌尔善:商业电影能出“公共神话”

48、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49、明代神魔小说女性空间叙事解读

文学形象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浅析宝黛形象的禅宗意味

3、在写作教学中提高高中生的想象力

4、搭一座桥 开一扇窗

5、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比较林黛玉与简?爱

6、教师才思深千尺,不及学生展风采

7、《红楼梦》主人公爱情形象的现实诠释

8、《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浅谈

9、论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10、读《红楼梦》品林黛玉之美

11、从《红楼梦》与《四朝代》女主人公命运看生命观

12、《红楼梦》林黛玉别议

13、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歌

14、从心理角度谈《红楼梦》中十二钗的典型人物

15、论《红楼梦》中林黛玉语言的修辞特色

16、浅谈林黛玉形象的美学特征与功能性

17、林黛玉与达吉雅娜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18、林黛玉和成春香的爱情观比较分析

19、《林黛玉进贾府》的人物语言欣赏

20、《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人物形象的对比

21、大观园里走出的甄嬛们

22、《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和贾宝玉人物出场及性格比较

23、《红楼梦》中“冷笑”隐喻的英译与语境因素探析

24、思维导图在高中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25、建立分类活动群 聚焦人物描写

26、《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浅析

27、在比较中分析《红楼梦》的人物

28、茵加登文本研究视域下的《葬花吟》分析

29、《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形象分析

30、如何利用对话教学理论引领高中语文教学

31、打破传统教学常规,提升语文学习效率

32、《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33、孤傲与脆弱的矛盾化合

34、《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心理探微

35、抓住细节描写,品读人物形象

36、《红楼梦》的语言特色赏析

37、“宝黛恋”与男女平等的价值追求

38、走进《红楼梦》人物的内心世界

39、任务驱动下的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40、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41、阿玛兰妲和林黛玉人物形象比较分析

42、《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确定

43、浅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诗

44、浅谈政治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

45、浅谈简·爱与林黛玉矛盾的女性解放意识

46、激发兴趣,让语文名著课堂精彩纷呈

47、《林黛玉进贾府》的叙事艺术

48、在内与外、虚与实、表与里之间

49、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文学形象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文学形象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高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

3、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美容美体技术教学分析

4、基于《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在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审美素养的培养

5、服装色彩搭配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6、谈《简·爱》的人物形象设计

7、试分析人物形象设计与服饰关系

8、依托工作室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初探

9、人物形象设计在广告产业中的创意性作用研究

10、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11、浅析色彩元素在创意人物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12、浅析商业美发素描课程的教学方法

13、影视人物形象设计所渗透的家庭文化探析

14、播下读书吧种子,收获读书好习惯

15、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与民族化研究

16、动画人物形象设计的艺术性探究

17、中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18、韩国影视剧的女性形象设计解读

19、综艺节目狂欢化人物角色设计

20、新媒体环境下对于人物形象设计工作者的影响

21、高职语文口语训练三阶段的构思

22、浅析人物形象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23、基于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运行管理创新与实践

24、探析人物形象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25、文化创意背景下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创新创意人才培养

26、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程改革创新与实践

27、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

28、行业影响下的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9、研究戏剧影视剧人物形象设计

30、协作、互助、共赢——高等职业教育股份制办学模式探索

31、探究式教学法在美容化妆品学教学中的应用

32、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中融入民族元素的思考

33、形象设计对影视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34、传统文化在人物形象设计上的运用解析

35、不同课程在实训中的教学方法开发与实践研究

36、浅谈视错觉在人物整体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37、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38、论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

39、现代中国人物视觉造型设计艺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40、关于人物动漫化的形象设计探讨

41、信息技术在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42、网络虚拟人物形象设计与中华元素的结合

43、服装表演专业《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新模式教学的探讨

44、《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45、探析人物形象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46、人物形象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47、试论在人物形象设计中设计者对色彩的把握

48、浅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设计艺术

49、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化妆课程教学

上一篇:鲶鱼效应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农村青年彩礼问题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