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会计制度分析论文范文

2023-12-06

环境会计制度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为宗旨的战略管理的观念和技术越来越受到瞩目,传统管理会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同时,作为决策支持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是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

一、管理会计产生的历史回顾

作为向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管理信息的管理会计,从历史上看,它是会计向企业管理纵深应用的产物,是会计与管理综合发展的结果。

20世纪初,生产技术突飞猛进,企业管理开始步入泰罗倡导的科学管理时代。与此相适应,新的会计观念与技术方法,如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差异分析等相继出现,并在企业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和预算控制的着眼点是规划和控制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以控制会计为其核心内容。以事前算账为根本特征的管理会计从此产生,即以“标准成本计算制度”、“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标志的管理会计雏形开始形成。1922年,美国会计学者奎因坦斯和麦金西分别出版了《管理的会计:财务管理入门》和《预算控制》。1924年,麦金西又出版了《管理会计》专著,主张会计工作的重心应该从对外提供信息转移到对内强化经营管理方面。

自此以后,“主内”的管理会计便迅速蓬勃发展,与“主外”的财务会计珠联璧合,相辅相成,全方位地体现着现代会计的控制职能。

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的催生剂

20世纪30年代以前,工业革命席卷全世界,工业品市场急剧扩大,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时的企业管理主要是以提高企业内部生产效率、源源不断地提供低价的、标准的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管理和成本管理,研究和实践的重点是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性管理模式。与此指导思想相呼应,传统管理会计通常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功能主要在于预算和控制,而且预算以短期预算为主;同时,管理会计局限于企业内部,倾向于使用账簿中已有的财会数据来看问题,并依据已发生的事件来解释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成了财务会计的“副产品”。

二战后,市场进一步国际化,市场竞争空前激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发展不适应的种种问题全面暴露。如何解决企业持续生存和不断发展,是传统企业管理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80年代以后,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战略管理的观念和技术越来越受到瞩目,传统管理会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第一,全方位整体性与局部性。从战略的角度看,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将视角扩大到企业整体,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力。传统的管理会计以企业和企业内部的各责任单位为主体提供单一的会计信息,只注重结果,而不能将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

第二,时空的统一性与间断性。战略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因而需要战略管理会计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眼于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的管理会计则是着眼于有限的会计期间“利润最大化”,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

第三,无限开放性与封闭性。环境的不确定、竞争的加剧导致了战略管理的产生,外部环境是战略管理的着眼点,这就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传统的管理会计立足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致力于企业内部信息量的收集、分析和比較,所提供的只是单个企业自身的绝对数据,而不能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

第四,动态性与静态性。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和特定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战略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这就要求战略管理会计也应该采取动态、灵活的方法体系,不仅要联系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和“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而且还应该采取一些诸如产品生命周期法、经验曲线法和价值链分析的方法。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了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而产生的,但这并非意味着传统管理会计没有存在的必要,战略管理会计只是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传统管理会计注重内部管理,并从战术角度深入到企业内部的作业水平,致力于“知己”。而战略管理会计则站在全球高度,从战略角度扩展到宏观层面,寻求企业整体竞争优势,致力于“知彼”。两者相辅相成,“这种微观深入与宏观扩展的结合是现代管理会计为适应复杂多变客观环境的必然发展趋势”。

三、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作为决策支持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是服务于战略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即服务于战略比较、选择和决策的一种新型会计。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具体地说,它是指会计人员运用专门方法,为企业提供自身和外部市场及竞争者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和选择,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战略管理会计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环境分析、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和业绩的综合评价等,每一部分都与战略管理紧密相连,本文着重从环境分析和业绩的综合评价两个方面分析其对战略管理的作用。

(一)环境分析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环境对企业产生双重的影响,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会带来风险。尤其是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反应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不仅需要企业内部信息,而且还需要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正是基于战略制定和实施的信息需要,充分关注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影响,通过实施环境分析,据以搜集相关的信息。

1、外部环境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人口因素,政治、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竞争因素。战略管理会计对这些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制订新的发展战略。如通过分析、判断经济周期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最近的投资,又如技术进步既可以创造新的市场,产生大量新型的和改进型的产品,也使得现有的产品与服务过时。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技术环境因素的变化会改变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及其竞争优势。总之,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及其所在的行业特点,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研究与判断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提供相关信息,并对可供采取的管理措施提出建议,使企业战略建立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上。

2、内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主要包括资源、能力与竞争能力,它们构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如果企业影响外部环境的能力较弱,那么,改进企业内部的环境就成为企业战略最为重要的可控变量。战略管理会计对内部环境分析的目的是找出企业相对于竞争者的长处与短处,并将企业的长处与短处与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企业战略的一个基本轮廓。如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和评价企业资源与能力:企业作为一种动态的资源转换系统,是通过一系列的作业实现的,作业的推移,同时也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与转移,最终形成转移给企业外部顾客的总价值。而战略管理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作业链以及与企业内部作业链相联系的外部作业链的统筹,来实现资源转换能力的优化。通过对作业链的考察与分析,企业可以在结合自身资源、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在哪些作业领域拥有增加价值的潜力。

(二)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战略制订是一种思维过程,而战略实施则是一种将该思维付诸于行动的过程。企业面临的外部及内部环境的快速而剧烈的变化,会导致思维与行动的不协调,当二者的偏离太大时,企业则应该重新制订战略,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向既定的目标不断迈进,而这一过程必须通过参与战略业绩的评价才能完成。

战略业绩评价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结果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这一活动包括将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进程对计划的偏离,评价个人绩效和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已取得的进展。

战略平衡积分卡是业绩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主要通过由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增长这四个层面组成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第一,财务层面的业绩评价。财务评价主要从收入增长、成本降低和资产利用三个方面展开,根据企业的实际数据和行业的标准值,对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本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第二,客户层面的业绩评价。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中,只有与顾客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企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该层面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市场份额、客户保持率、客户满意度、客户盈利率等,通过实际和标准的分析,从而揭示客户对企业产品的青睐度,进而评价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第三,内部经营过程层面的业绩评价。单纯地控制和改进财务业绩很难使企业在市场中成为最具有竞争实力的公司,要使企业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创新,讲求质量,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而战略平衡计分卡把对企业内部经营过程的考核指标定位在创新、经营和售后服务上,正好体现了这种要求。具体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产品制造周期、产品设计水平、工艺改造能力、生产能力利用率、设备利用率、安全生产率等。第四,学习与增长层面的业绩评价。战略平衡计分卡所强调的投资重点是未来的投资项目,因而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职员应不断地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学习,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以便及时获取信息;设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具体指标一般有职员保持率、职员的培训次数、信息系统更新程度等。

由上可知,由于平衡计分法兼顾了长期与短期目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滞后与先行指标、外部与内部业绩指标,既强调了结果,也对结果获得的动因、过程进行了衡量和分析,所以能够全面、客观、及时地反映企业战略实施的效果。总之,平衡计分法引入企业战略管理中,使企业的发展战略在组织内更明确,便于聯系企业部门、个人的目标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使管理层及员工更加一致地集中精力于企业的绩效改进,便于企业对发展战略进行检验、确认和修正。平衡计分法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可管理的框架,同时也使战略本身能根据企业的竞争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以及企业内部条件所发生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毕波.战略管理会计挑战传统管理会计[J].财务研究,2001(7).

3、邓厚平.浅探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2(4).

(作者单位:宁波市江北工业区管理委员会)

环境会计制度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传统的会计业务流程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要想使会计信息效果大幅提高,必须打破传统会计模式,以业务流程再造思想为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会计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从而建立更为高效的符合企业运作需要的会计业务流程。

【关键词】 业务流程再造(BPR); 会计业务流程再造; 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要想达到预期的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与竞争能力。西方国家的众多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BPR),极大地提高了经营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于是BPR便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利器。但BPR的实施不仅是一项简单的信息工程,而且给企业带来的是管理的变革。同时,企业为了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作出准确的预测和灵活应变,要求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提供与管理和营销活动密切相关的实时财务信息以及强大的控制管理功能。而现行的会计观念和会计业务流程均是工业社会分工理论的产物,与信息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在信息系统的集成方面缺乏技术支持。因此目前会计信息系统不能适应这种新的管理需求。要改变这种状况,唯有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建立高效的企业会计流程,从而满足企业管理者以及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一、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内涵

(一)业务流程再造的定义和内涵

业务流程再造(BPR)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面对3C(顾客、竞争、变化)的挑战,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Michael Hammer在《再造企业》中,曾对BPR作出了权威性的定义:“BPR,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达到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现代关键业绩指标的巨大提高。”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是彻底重新设计企业流程,使得成本或时间上获得显著的改善。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突破了传统劳动分工理论和“职能导向”的组织结构设计理论思想体系,强调三种观念:一是变职能观念为流程观念,为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思路,即摆脱传统的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顾客导向、组织变通、员工授权及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达到适应快速变动的环境的目的;二是重新设计的观念,即对企业中陈旧的观念和与之适应的行为规范,要及时进行重新设计;三是绩效第一的观念,业务流程再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业务流程、工作方式以及组织结构的改造和创新,带来组织绩效的大幅度提高。

(二)业务流程再造的影响和效果

业务流程再造对业务流程的活动集合、活动之间关系的变化影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企业业务流程或流程中的活动减少

由于信息技术的采用,以前由多个活动或流程分别完成的任务,可合并为一个活动或流程来完成,从而提高了业务流程的性能。也就是再造前后相比,为完成相同的任务所涉及到的业务流程或流程中的活动更少。

2.更加强调业务流程或流程中活动之间的控制关系

再造后的业务流程以流程为导向,更加强调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共享也就是流程或活动之间的协作,而这种协作主要依赖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即控制流的合理使用。对于资源共享而言,其基础必然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之上,如果没有信息共享,那么流程资源也无法共享,信息共享是资源共享的关键。因此,业务流程再造更加强调业务流程或流程中活动之间的控制关系。

总之,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就是提高业务流程性能,而业务流程的性能提高可以分解为业务流程各项指标的改善。根据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创始人Hammer对于业务流程再造的定义,确定反映业务流程基本性能的四项指标为业务流程成本、业务流程质量、业务流程所提供的服务及业务流程的效率。企业实施再造就是要提高业务流程的四项指标性能,通过四项指标的综合平衡,达到业务流程性能的综合提高。

二、会计业务流程再造

(一)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

会计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是:会计流程再造必须以信息用户的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对会计的观念、会计信息处理流程和会计组织结构进行全面的再造,以高度集成的方式,建立业务驱动型的会计流程。也就是必须坚持ESIA:清除(Eliminate)、简化(Simplify)、整合(Integrate)和自动化(Automate)。

清除:指将企业现有流程内非增值活动给予清除。如过量的产出、活动间的等待、不必要的运输、反复加工、过量的库存、反复的检验和跨部分的协调等。

简化:指在尽可能清除了非必要的增值环节后,对剩下的活动仍需要进行简单化。如简化表格、简化程序、简化沟通和物流等。

整合:指对分解的流程进行整合,合并相关工作或工作组,使流程顺畅、连贯,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

自动化:指在对流程任务的清除、简化和整合基础上应用自动化。自动化应该承担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累活、重复与乏味的工作;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分析。

(二)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过程

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是指重建会计信息生成的流程。它是多层实施结构的核心层,该层所进行的是对现有流程的彻底重新思考与重新设计,正是会计业务流程重建的直接体现。

企业业务流程重建实际上是一种经营哲理,是克服分工论在新的网络环境下的不足而产生的,其与分工论有相互补充的功效,而不是取而代之。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新的业务流程并不是要否认现有的会计业务流程,现有的会计业务流程将作为新业务流程中的一个子过程。对于系统内部而言,会计业务流程应与各种经营管理及业务活动紧密连接,实现企业内部各种业务流程的整合,达到优化各项业务流程的目的。对于系统外部而言,它可以与各种对外业务流程相联系,对外交往事务、相关数据收集以及大量的经济业务都可在网上进行。在该架构下,会计业务流程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通过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会计业务流程进行相互集成,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种信息,增强企业之间彼此的了解,实现跨组织的会计业务流程最优化。

具体说来,再造会计业务流程的重点就是要针对现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利用网络技术和事件驱动技术,改变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输出方式,建立起一种财务与业务协同的、交互式的新会计业务流程。

1.会计数据的收集方式——自动收集

在传统的手工会计业务流程中或者电算化会计流程中,会计信息的处理程序虽有不同,但是“识别”和“录入”这两个环节仍是人工完成。而理想的信息输入方式是,让计算机直接从原始凭证读取数据并加以初步归类而不需人工干预,会计流程简化为“发生经济业务(有原始凭证)→最终会计信息(包括会计报表)”所以如何让原始凭证的数据直接进入信息系统是再造会计信息输入环节的关键,进而也成为阻碍会计工作效率提高的一大瓶颈。电子原始凭证的自动录入不仅能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还能拓展信息的使用范围;原始凭证所包含的信息不仅有会计所关注的价值信息,还有数量信息、责任人信息等等,所以原始凭证的利用并不只是在会计上,而应为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所应用。只是由于传统纸介质载体形式下,受到建账和记账工作量的限制,许多有用的数据不能进入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丢失了许多有用信息。电子原始凭证内容实现自动录入后,很容易实现凭证全部内容的传递和集中存储,这就可以充分利用原始凭证上的所有经济内容,进行加工、分类、汇总,来满足各种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电子原始凭证的自动录入使重建后的会计业务流程在获取数据时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并且还对经济活动信息作了初步分类。无论是外部的原始凭证还是内部自制的凭证,它们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在数据仓库里都是“资源—事件—参与者”等属性的集合体,是一组具有标准编码的源数据信息,为下一步加工处理和会计报告输出提供了良好的数据环境。事件驱动和网络实时报告等先进技术可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作用,并且还可为数据挖掘等新技术提供数据平台,实现及时相关地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的目标。

2.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事件驱动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功能驱动的,即对各种功能规定了数据的处理和输出方法。功能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信息处理上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即只对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反映,从中看不到每项经济活动发生、执行与完成的全过程,而且其采用单一化的信息披露模式,定期将全部会计信息存放于几张固定的报表中提供给特定的使用者,这显然不能满足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事件驱动本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意指当某一特定事件的要求代码进入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事件驱动会计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是,当业务事件发生时,根据数据处理规则将业务事件数据存入业务事件数据库,业务事件数据库中存放着由数据收集系统自动收集、只经过初步加工的源数据,当信息使用者想从系统中获取信息时,由信息使用者提出要求,系统启动相应的信息处理程序(模块),对业务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实时反馈给信息使用者。事件驱动会计信息系统包括加工模型库和报告生成器,加工模型库中存放了多种可供选择使用的会计处理程序,报告生成器根据用户的选择,调用模型库中适合的会计处理程序,对业务事件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生成用户需要的信息,由网络传递给用户。然而加工模型库不可能包括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需要的加工模型,所以当模型库中没有合适的处理程序时用户可随时通过报告生成器向会计部门反馈加工模型的缺陷和要求新型的加工模型,甚至可以根据授权,自己设计模型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3.会计信息的输出方式——网络实时报告

事件驱动模型制作完成后,使用者只需点击一下鼠标就能发出指令,几秒钟之后,会计信息就呈现于眼前。如果信息能够满足需要,则会计业务流程结束,如果不能满足需要,那么使用者可以重新发出其他指令,或者附带条件地发出指令,而会计信息系统会重新进行处理数据——输出信息的流程。可以看到,系统不会也不能单独执行其中的一个流程,处理——输出实际是一个流程。因此在设计事件驱动的加工模型库和报告生成器时必须连带考虑网络实时报告的特点:一是随时性。在任何时点,信息使用者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企业最新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后才可获得,即信息使用者可以实时了解企业财务信息的变化。同时,网络财务报告可以长时间处于待命状态,随时恭候使用者的调遣。二是全面性。由于信息系统的海量存储空间,使得网络实时报告的信息量可以非常大,并且系统可以提供除财务信息外的其他信息。三是交互性。由全面性容易产生与相关性之间的矛盾,即有用信息淹没于海量数据中,用户无法或不易找到,因此网络实时报告系统应结合加工模型库设计一定的智能程序,以交互方式,在调查了解信息使用者的意图后,对输出数据的范围进行修正。四是学习性。网络实时报告系统应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学习到用户的需求,自动生成加工模型记录下来,并且可以被其他用户直接使用。五是安全性。信息是有价值的,并不是所有信息使用者都可以任意获取信息。因此一旦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时报告系统也就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些风险主要是来自企业内部的计算机舞弊和来自外部的黑客攻击。网络实时报告系统应具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机制,分别从软件的权限、硬件设备的管理入手加以严格监控。

三、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后的影响

(一)财务人员职能的转变

会计流程再造后,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会发生转移,由以往对会计信息采集,报告系统的维护、使用和部分规则制定的工作重点,更多地转移到非事务性工作,参与业务流程的分析和优化、获取信息用户的需求,并不断满足、约束激励机制的建立等重点工作。财务人员更多的是分析公司的业务活动和各级管理者的信息需求,并据此建立有关的考核规则及信息处理模型,为公司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支持。

同时,财务人员岗位设置将扁平化。财务人员将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财务人员是基本的操作人员,只需基本财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另一部分财务管理人员,需要精通财务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财务人员不仅要关注过去的财务信息,而且要对未来进行预测,并要求财务信息的时效性不断提高。

(二)对会计核算组织结构的影响

现行会计核算组织结构是层次分工,即金字塔形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进行分工,进行标准化的流程。内部按不同职能分别设立岗位:如出纳、总账、材料、工资报表和计划等,各岗位根据各自的分工完成自己的岗位职能,各分支机构的财务体系也按此设立。

会计流程再造以后,随着网络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的一体化,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将出现模糊分工模式,可能会设置数据审核岗位、资金支付岗位和数据汇总岗位等。内部岗位设置也将大大减少,财务分工将趋于扁平化。

(三)对财务业务流程的影响

在现行会计核算模式下,将实现网络化集成管理,实现财务网络计算、记账凭证在线生成、资金集中自动划拨与财务业务协同,所有信息实时产生。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财务管理无需固定划分为各个环节,所有信息汇总成一条连续的信息流,需要任何财务信息,根据权限可以直接从网络中获取,凭证、账簿和报表在内部财务管理中可有可无。

网络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改变了会计赖以存在的环境,由此也影响了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因此,要实现会计目标,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就必须设计出相适应的更优化的会计业务流程。这种新的会计流程并不是一种被动改造,而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从全局的高度去迎接变革;这种构建也不是盲目的、毫无章法的改造,而应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之上。因此,必须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对会计信息收集、处理和输出方式的变革,综合优化会计业务流程。

【参考文献】

[1] 熊细银,熊晴海.网络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林斌,辛清泉,刘光友.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变革: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 张瑞君,殷建红,莫晓平.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e化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J].管理世界,2004,(2).

[4] 颜艳.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基于BPR理论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06,(10).

[5] 李光凤.利用BPR再造财务会计流程[J]. 商业研究,2004,(3).

[6] 陈晓静.EPR环境下基于实时性的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分析[J].中国信息化管理,2007,(5).

环境会计制度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展,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也随之发生变革。本文将全面对比分析我国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的不同,指出新旧会计制度在科目设置、要素确认、核算原则以及计量与报告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并就如何利用新会计制度规范、约束我国事业单位会计行为,进而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 新会计制度 对比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事业单位逐步参与到市场经济发展中,过去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财政部针对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业务处理的实际需要,于2012年12月19日修订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用来代替使用多年的1997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多调整。认真分析比较这些调整变化,理解这些变化之后的真正内涵,对我国事业单位完善会计业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异同对比分析

(一)指导基础和实施目的各不相同

旧会计制度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探索起步,其主要目的是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行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行业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也不断健全,国家先后颁布了《会计法》和新《企业会计制度》,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正是以《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制度》为指导基础制定实施的。其实施目的是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也比旧会计制度更加具体。新会计制度的第1条规定“为了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凸显了《会计法》的重要作用以及新会计制度的具体目的。

(二)会计报告体系存在差异,会计核算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对比分析新旧会计制度可以发现,旧会计制度只是在第四部分简单规定了会计报表的组成部分,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附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编报专项资金收支情况表,并未上升到会计报告的高度。而新会计制度不仅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应该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以及有关附表构成,还着重强调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构成。新会计制度第四部分明确规定“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此外,新旧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旧会计制度指出会计报表是“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了解情况、掌握政策、指导单位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资料,也是编制下年度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会计报表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第一,服务于上级单位对事业单位的管理;第二,服务于事业单位自身编制财务预算。而新会计制度则明确指出,财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运营成果、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的文件”。从这一表述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当前事业单位财务报表服务的对象不仅仅包括上级管理者以及事业单位本身,还应该包括预期利益相关的其他群体,进一步扩展了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服务范围,也符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会计科目的名称分类发生变化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新旧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分类以及总数上没有发生变化,都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47个会计科目。但对比分析会计科目名称分类则可以看出,新会计制度更加注重会计信息质量和国有资产价值管理,强调政府的受托责任以及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价值管理在资产类科目中地位凸显。从资产类科目数量来看,新会计制度增加了6个,而这6个会计科目都用来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可以有效地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性,提高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的经济效益,全面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资产使用和管理的真实现状。

第二,政府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得到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也由原来的单一财政拨款来源发展到多渠道资金来源。新会计制度开始将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的核算与管理区分开来。在资产类科目中增加了“财政拨款结转结余”、“非财政拨款结转”、“非财政拨款结余”等具体核算科目,删除1997版笼统的“结余分配”。这样的一种变化可以有效地反映出我国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对事业单位政府资金使用的管理,凸显政府资金使用的严肃性。

第三,收入类科目注重对采购资金的监督。对比新旧会计制度可以发现,新会计制度收入类科目减少了“拨入专款”科目。这种变化突出了对政府采购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的进一步强化。在旧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资金都来源于财政拨款,计入到收入类的“拨入专款”科目之下。新会计制度完全符合我国《政府采购法》的要求,删除了“拨入专款”科目,政府采购项目将由财政或者国库直接支付,不需要将采购资金以专项拨款的方式放在事业单位账户。这样就减少了支付程序,可以有效提高资金管理和监督的效率,防止采购腐败的产生。

(四)会计报表结构与国际非盈利组织接轨

会计报表的格式是会计报表内容反映的基础。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新旧会计制度财务报表组成基本相同,但新会计制度对报表的格式做出了重大调整,充分吸收了《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优点,分析了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业务处理的实际情况,对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修改了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公式。旧版的资产负债表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要素,其平衡公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而新版资产负债表仅有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种要素,其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这一变化不仅仅意味着资产负债表更加简洁,还能够准确反映我国事业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实现与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国际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进一步趋同,很好地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收入支出表发生变化。新会计制度收入支出表与旧版相比虽然内容并未发生变化,但整个报表的结构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版采取了上下排列方式,可以清楚地看到期末各项资金使用和结余情况,大大方便了财务管理者的编制和使用。

三、事业单位应用新会计制度的有关建议

新会计制度的编制和实施,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对于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新会计制度推行的背景下,我国的事业单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学习和调整。

(一)全面学习新会计制度

新会计制度不是对我国已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一种小修小补,而是一种突破式的变革,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事业单位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全面学习新会计制度的各项具体要求,深刻理解其内涵,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当前事业单位各项财会业务处理的技能。同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还需要学习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国际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以及我国的《会计法》和《政府采购法》,掌握事业单位财会业务处理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二)提高我国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新会计制度的编制和实施是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变革性的突破,我国事业单位应该以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作为契机,一方面加大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我国事业单位还应该利用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时机完善整体的财务管理体制,改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加强对单位的内部审计和绩效考核,将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与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紧密结合。

(三)积极融入到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之中

受长期体制的影响,我国的事业单位在国民经济中相对较为独立,并没有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发展之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事业单位已经开始融入到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之中,并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新旧会计制度可以看出,新会计制度不仅仅继承了旧版的优点,还积极靠近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国际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编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会计法》和《政府采购法》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国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也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完善本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积极关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乃至全球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将本单位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效结合起来。

环境会计制度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2014年12月国务院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国发〔2014〕63号),其目的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下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方法和新会计制度的创新与变化,并阐述了新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权责发生制;会计制度;改革

在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其负债无法反映应由本期负担的以后年度偿还的利息数,或有负债也不能充分披露。此外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16项,由于会计制度差异,各单位的会计数据不能合并,统计口径各不相同,不具有可比性,以一级政府作为主体合并财务报表的基础并不存在。会计目标方面,偏重于满足财政预算管理需要;核算内容方面,侧重于预算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资产负债状况有一定程度的反映,但核算范围比较窄;核算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一方面是账务的模糊,另一方面是更加详细具体的信息要求,两者突出的矛盾在政府“三公经费”改革领域尤为突出,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手段都指向了政府会计[1-2]。

1 政府会计改革的原则

1.1 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 在考虑我国政府财政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借鉴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做法,吸收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1.2 持续发展,改革创新 吸收近年来已经完善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及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中取得的经验,加强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准确地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状况和运行成本。

1.3 常态化公开 按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规范公开的内容和程序,促进公开的常态化、法制化,满足信息需求者对政府财务状况的需求[3]。

2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在一套会计系统中,如要反映收支和结余,满足预算管理的目标,就必须提高收付实现制的应用程度;如要真实地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就必须加大权责发生制的应用。而我国现有的政府会计系统既非单独的预算会计系统,也非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系统,而是一种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混合体[4-6]。

通过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编制方法,适度分离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并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核算模式。即政府会计下强化财务会计制度的权责发生制形成的财务报告,完善预算会计制度下收付实现制形成的决算报告。其核心为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的一套体系,两套报表。

適度分离指适度分离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功能以及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功能,7615beada8be6d83567ff10e4fcb510a53a352d296e541a538d4e5eabc0ceb76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双功能是在统一会计核算系统中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重功能,通过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5个要素进行财务会计核算,通过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3个要素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双基础是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双报告是通过财务会计核算形成财务报告,通过预算会计核算形成决算报告。

此次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统一了行政单位、事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升了信息的可比性,扩大了政府资产负债核算范围,如实反映政府“家底”。实现了全面、清晰反映政府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为开展政府信用评级、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改进政府绩效监督考核、防范财务风险等提供支持[7-8]。

3 新会计制度的创新与变化

(1)旧会计制度以会计法、预算法、事业会计准则为法律依据;新会计制度则以会计法、新预算法、政府会计基本准则为法律依据。

(2)旧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新会计制度则以双基础(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3)旧会计制度的核算功能是预算会计;新会计制度则是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功能,通过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5个要素进行财务会计核算,通过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3个要素进行预算会计核算。

(4)重构了政府会计核算模式。旧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方法。而新会计制度则构建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财务会计采用全责发生制,预算会计则采用收付实现制。“相互衔接”是指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预算会计要素和财务会计要素相互协调,报表相互补充,共同反映会计主体的相关信息。主要体现在,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应当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对于其他业务,仅需要进行财务核算。

(5)旧会计制度下会计报表为预算会计报表,新会计制度下则为双报告(财务报表、决算报表)。财务报表与预算会计报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通过编制“本期预算结余与本期盈余差异调节表”并在附注中进行披露,反映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因核算基础和范围不同所产生的本年盈余数(即本期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差额)与本年预算结余数(本年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的差额)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内在联系。

(6)旧会计制度下基建投资是单帐核算年末并大帐,新会计制度下不单独建账,按项目单独核算。单位对于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遵循相关会计制度规定外,按照统一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再单独建账,大大简化了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有利于提高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7)强化了财务会计功能。在财务核算中引入了全责发生制,增加了收入和费用2个财务会计要素,增加了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的核算内容,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确认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成本,要求对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和无形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引入坏账准备等减值概念,确认预计负债、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等。

4 新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具体应用

4.1 平行记帐法 平行记帐法是指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应当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对于其他业务,仅需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其现金包括国库直接支付的财政拨款资金、国库授权支付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及其他货币资金等。

平行记账法的界定范围: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如财政直接支付、授权支付方式取得的财政拨款收入和发生的相关各项费用开支;银行存款、库存现金、e7c4cc02d64874ac52db39068130b52f其他货币资金方式取得的事业收入等收入;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其他货币资金方式发生的业务活动费用等费用;从其他单位调入财政拨款结转资金;纳入部门预算的现金收支年末结转及结余分配、以前年度收支调整等;不涉及收入、支出的现金业务,如提现、存现、借款等是不需要平行记账的;不纳入部门预算的现金业务也不需要平行记账。

例如:(1)职工出差借旅费 1 000 元

财务会计账务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XX 1 000

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1 000

预算会计账务处理 不做分录

(2)职工出差回来报销旅费1 000

财务会计账务处理 借: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等 1 000

贷:其他应收款 1 000

预算会计账务处理 借:事业支出 1 000

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1 000

4.2 改變固定资产的记账方式 收付实现制下购买固定资产的成本直接列入当期支出,其价值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反映,2个科目一般情况下相等,其使用过程中不用提折旧。权责发生制下设置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属于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该科目核算单位计提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根据其情况选择折旧方法,政府会计主体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

4.3 设坏账准备科目 对应收帐款和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按年末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个别认定法等方法计算应提或冲减的坏账准备。帐务处理为

(1)计提坏账准备,借:其他费用;贷:坏账准备。

(2)冲减坏账准备,借:坏账准备;贷:其他费用。

(3)核销坏账准备,借:坏账准备;贷: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

(4)已核销款项在以后期间收回,借: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贷:坏账准备

4.4 增设现金流量 ①事业单位业务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其科目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收到的现金;事业支出的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经营支出等有关事业活动支付的现金。②投资产生的现金流,包括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取得投资收益以及处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所收回的现金;构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和对外投资所支付的现金等。③筹资产生的现金流,吸收投资、借款、偿还债务、偿还利息等相关现金的活动。

参考文献

[1] 田薇.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改革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7(3):90,92.

[2] 郝丽娜. 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改革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10):117-118.

[3] 《政府会计实务》编写组.政府会计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

[4] 郭海林.全责发生制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9(12):41-42.

[5] 丁俊子. 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标准问题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6] 辛美霞.事业单位会计引入全责发生制的研究[J].财会学习,2017(21):128-129.

[7] 崔荣星.探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立健全权责发生制的必然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2(20):61.

[8] 吕凯.事业单位由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的改革浅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8(1):95-96.

环境会计制度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我国开展现代信托业务的时间是比较晚的,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信托业务在国内还处于一个尚未完善的状态,信托财务制度体系也处于一个不断的进行完善的过程当中,信托业务核算是把单个信托项目当作一个独立的会计核算主体进行单独的记账和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托公司因为经营的业务内容比较特殊,所以对其的监督管理要求也是比较独特的,对其进行会计核算的方法与一般的企业有所区别,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难点。笔者在本篇文章中着重研究讨论了现如今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并且提出几条对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托业务;会计核算;难点;思考

我国的信托业务起步是比较晚的,有关其具体内容的编写制定以及应用正处于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中,2001年我国颁布了《信托法》,随后又陆续颁布并应用了多种有关信托公司的政策制度等,在2007年对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更加完善的编写制定之后,突出回归信托本源。信托项目是一种依照着信托合同的约定,受托人对委托人指定的信托财产进行管理的一项活动。信托项目作为独立的会计核算主体应当把持续经营作为前提,进而进行财产的独立核算和管理应用。现如今国内的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工作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亟待解决。

一、信托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的难点

(一)存在主体漏洞问题

信托公司把单个信托项目作为一个单独的信托业务核算主体,对每个信托项目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站在信托公司的角度,相当于对信托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进行表外核算,把主要经营业务从信托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以及经营收益损益表当中剥离。信托公司主营业务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不能够在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中进行展现,有关的会计信息数据也不能直接从中获得,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把主营业务的核算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当中进行剥离,一方面来说,将不同信托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进行对比时,并不具有可比性,从而进行横向的对比时不能够得到真实的每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比较准确具体的资产规模情况;另一方面来说,对于信托公司而言,资产负债表显示的只是信托公司固有资产规模部分,对于信托公司整体业务来讲,不能够将其进行全面的展现。仅仅将信托公司财务报表进行纵向对比,是不能够得到信托公司实际业务规模状况的真实数据,因此也不便于推断出信托公司的业务发展方向。

(二)项目收入以及费用的确认难度比较大

在《核算办法》当中有这样的规定:信托文件规定的作为信托项目要承担的各种资金费用就是信托项目的费用。在对信托业务的费用进行确认的时候,这项规定比较简单粗略,很有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洞,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委托人对于信托资金的控制不够严格的时候,信托公司固有资产承担的费用可能会被受托人计入到信托业务的费用当中,这个时候委托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针对收入来讲,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当中有曾提到过,在没有明确规定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应计报酬的时候,那么双方在进行业务费用的商讨时,有一部分工作人员有可能进行私底下的往来,不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的话,可能会使得一部分资金流出。

(三)相關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信托业务相比其它业务来讲是比较特殊的,它本质上是属于一种金融业务,在处理的过程当中应当遵循《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信托公司涉及到的项目、业务内容是繁琐复杂的,要与其他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协调适应。现如今能够给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参考的只有财政部们颁发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没有专门给信托公司制定单独的会计核算制度。各个信托公司的会计科目以及会计核算制度、方式方法等过于主观,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这会严重影响到不同的信托公司的信托项目会计数据以及资料的可对比性。

二、针对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建议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我们从小时候就听过,这不仅仅用于人的成长和进步,在企业的经营、业务的处理方面也同样适用,在问题与不足出现时,我们应当进行分析和解决,以此来获取不断的进步。下面几点建议是笔者在对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分析研究之后提出的几点针对性建议,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一)会计报表要将信托业务以及固有业务的经营状况全面反映出来

信托公司目前的会计报表处理方法是信托公司固有业务和信托业务分开出具会计报表,这种核算方法虽然是依据现有关法律、规章的相关要求进行的,但对信托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反映却是不全面的。信托公司应在原有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信托公司固有业务和信托业务合并报表。信托公司可以将信托业务和固有业务进行合并报表编制,在自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报告范畴当中将信托业务纳入其中。将信托资产、固有资产进行详细具体的类别划分,比如损益类、负债类以及资产类项目,进行专门的会计核算工作。比如说把收入可以分成信托业务收入、固有业务收入;把负债划分为信托负债、固有负债等;资产也可以划分为信托资产、固有资产。在会计报表当中将信托权益进行单独列示,将它作为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二者当中的过渡内容。把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分成两类:被动管理类以及主动管理类,将二者进行分别核算。被动管理类项目是依照委托人的要求对信托项目进行运用管理,不能够展现出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动管理类项目能够将信托公司的创新能力、风险防范控制能力以及管理水平一一展现,能够将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完美体现。在会计核算当中,将主动管理类、被动管理类的信托项目进行分别核算,能够将信托公司的会计报表数据更加全面清晰的展现出来,同时还能够反映出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水平。将信托类项目显示在前,固有类项目显示在后,将信托类项目的细化程度进行了提升,可以提高信托业务作为信托公司主营业务的地位。

(二)应用最适宜信托公司的会计核算方法

要依据信托公司自身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最适合其应用的会计制度。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当中有提出金融企业应当以这个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内容为前提,在不违反以上规定的情况下,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进行企业会计制度的编写制定。要将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全面了解,明白清楚信托业务的核算要求之后再进行操作。金融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当中也提到可以依据实际状况进行会计科目的增减,只要不会对会计核算工作以及会计报表指标的汇总产生影响,同时不对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产生影响的话,信托公司是可以进行一部分会计科目的增减的。对于信托公司应用的具体的会计科目内容,在制度当中是没有进行详细具体的列项的,这就要求各个信托公司依照实际状况和经营业务的特点进行会计科目的编写制定。信托项目的收费标准一定要清晰具体,要将信托收入的确认条件、时间以及具体状况进行明确的规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无序竞争。遵循信托项目费用的合理性、专用性,明确信托费用的承担界限。不仅要确保信托受益人以及委托人的权益,还要提升信托业务会计信息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三)出台新的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制度

有关的职能部门要在进行了充分调查研究的背景之下,对原有的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借鉴,随后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新的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制度。新的制度内容要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精神和信托业务的实际需求。按照原有的会计核算方法,制定委托人、受益人以及受托人等多层次有关的会计处理规范。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来对信息质量的要求进行确定,确认并计量金融企业的会计要素。信托业务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当保留信托的特色科目,例如投资收益、利息收入、保管费、信托报酬等,依据业务的实际情况对科目进行设置。对信托财务内容披露的信息、范围及标准等进行规范,使不同的信托业务以及具体的会计事项的处理方法进行统一,确保每个信托公司的信托财务数据足够真实有效。

(四)将信托资金募集期间的业务活动以及信托终止后代为保管的信托财产纳入到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对于信托计划,从资金募集时开始,就应当假设信托项目能够成立,可以持续长久的经营下去,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对信托项目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在募集信托计划资金之前,开通一个信托专用账户来用于信托资金的存放。当信托终止的时候,《核算办法》要求受托人出具清算报告,内容主要是对信托项目的处理。如果有没有被取回的信托财产存在时,应当为他保留银行账户,确认是否作为代保管的信托财产。募集期间已经筹集到的信托资金款项、代保管信托财产等内容,都应当在财务报告的附注中记录下来。

(五)适当对“信托受益权”科目的应用范围进行扩大

委托人采用货币资金、财产等形式来对信托产品进行投资,不管委托人是不是唯一的受益人,委托人都要终止确认相关资产。直接应用“信托受益权”来进行会计核算,能够使得资金、财产的状态和使用目的更为清晰明确。委托人的身份由委托人转变为受益人,相关的信托财产的会计处理工作也会从受益人的角度进行。当相关资产终止确认之后,和信托资产相关的全部会计信息内容的账务处理工作都会统一交由信托项目进行。

(六)依据发展状态对信托财产终止确认的标准进行调整

信托财产终止确认标准可以依据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国内信托行业的发展脚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动。不管是应用风险与报酬分析法,或是综合法,都仅仅只能当作一种过渡手段来使用。尤其是现如今金融行业蓬勃发展,金融资产的转移也不受传统的销售形式的局限,金融工具的特殊性质能够有效的分解为以初始金融工具为基石的风险与报酬,同时还能够作为独立的金融附属工具交由各方主体持有,而旧的传统会计确认方法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是不能够进行准确确认和计量的。总结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进程,用观察控制权有没有被转移的方式来对资产应不应该进行确认判断,比仅仅观察风险报酬的归属更具有科学性。除此以外,资产证券化当中有关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步一步的对国内的金融资本市场进行完善和规范,才能够在经济市场、金融市场当中获得公允价值,使得资產证券化能够更加规范的进行操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益于国内经济以及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信托业务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中,但是因为缺少能够将信托制度的特点进行展现的信托会计核算的制度,所以在追随时代发展的进程中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环环.浅析基于信托业务八大分类视角下的信托项目会计核算[J].当代经济2018(02);4445.

[2]张琳.新形势下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探微[J].现代经济信息,2017(06):252.

[3]姬兴菊,曲岩.对银行信托类理财业务会计问题的初步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4.5(07);187.

[4]欧阳凌云,马海丽.信托行业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J].商情,2014(07)29.

[5]曾娜.《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8号》对信托产品会计处理的借鉴思路[J] .经济,2016(07);109.

环境会计制度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1.1 会计制度不完善

会计核算工作, 是企事业日常运营的基础。然而, 部分企事业单位尚未制定会计核算相匹配的会计制度。不完善的会计制度, 影响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性,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难以得以保障。一方面, 在制定企事业的会计制度体系时, 未严格遵循适应性、协调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 导致企事业所制定的会计制度无法指导企事业的会计核算管理工作, 致使会计制度形同虚设。缺乏可操作性的会计制度, 无法真正地指导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 难以提升会计制度执行质量。另一方面, 虽然已制定了会计制度, 但是与会计制度执行相关的会计核算岗位以及相应的制度管理缺乏详细的执行措施, 导致部分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混乱、账面混乱, 难以清晰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真实数据, 造成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问题产生。会计核算岗位职责不清, 就会造成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相互推诿, 缺乏责任感, 对会计核算结果质量也不在意, 核算的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支撑企业管理决策需求。会计制度不完善, 是影响会计制度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 这就要求在会计制度制度与执行中, 持续开展会计制度完善工作, 以达到更好的监管效果。

1.2 会计制度未及时更新

在企业会计核算等财务管理中, 完善的会计制度发挥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作用。而持续更新的会计制度, 是会计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基础。当前国内的会计准则以及财经法规也在不断持续地更新与完善, 这造成企事业原先制定的会计制度已无法发挥应有的监督管理作用。假如在实际财务管理实践中, 企事业未能够及时地根据最新的会计准则以及财经法规更新及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 必然会导致会计制度无法发挥监督作用。企业内部所制定的会计制度未能够根据最新的财经法规, 就会导致对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产生错误的引导, 无法真正地对企业进行正确地指导, 无法引导企业真正地提升自身的会计核算信息质量, 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决策数据支持。

1.3 会计制度缺乏监督

当前部分企业虽已制定会计制度, 但是缺乏积极有效的内外部监督, 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方面, 在企业内部并未设置专门负责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监督的审计部门人员, 或者执行会计制度监督的人员独立性不高, 未能够进行客观地监督评价, 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缺乏独立性的会计执行监督评估报告, 难以取得被监督人员的信服, 也就失去了会计制度评估意义。会计制度执行监督工作缺乏独立性, 是影响会计制度执行质量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 企业在会计制度执行中未充分地运用第三方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 或者针对第三方中介机构所提出的会计制度执行问题未及时地改进与完善。第三方中介机构参与到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执行监督中, 能够更为公正、公平, 更能够有效地推动会计制度的有效执行。

2 会计制度存在问题的发展对策

2.1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素养, 是确保会计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基础。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推动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的有效提升。一方面, 要积极做好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以及继续教育工作。比如, 中小企业应借助当地所推出的诸多培训合作机会, 为企业做好会计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以切实有效地提升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 促使企业会计制度得以有效执行。比如, 企业可以考虑与当地的高校合作, 针对当前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 制定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培训计划, 以更好地提升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 更好地推动会计制度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 企业应重视不同形式的业务培训工作, 在企业内部应推动与会计核算相关的法律知识培训工作, 以降低会计制度的执行难度。比如, 企业应结合当前会计制度执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制定会计知识相关的针对性培训计划, 并做好会计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以及在职培训, 以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可以考虑安排内部分享会, 定期组织员工在会计制度执行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各自内心想法, 并讨论相应的解决对策, 集思广益, 为企业会计制度的有效执行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建议, 推动企业会计制度建设发展。

2.2 完善企业会计制度

在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 会计制度所涉及的管理内容较多, 包括企业债务重组等方面的会计核算工作。因而, 企业在完善会计制度时应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内容。另外, 当前部分企业所使用的会计核算报表格式, 与企业自身纳税的数据信息关联性相对较小。因而, 中小企业在制定会计制度时应紧密结合财务管理报表的使用对象, 并遵循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原则, 力争最大化地降低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特别是重复性的工作内容, 以达到提升企业会计税务处理效率的目的。比如, 部分鞋服行业的中小企业, 之前只是安排临时性的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负责销售退回以及债务类的会计核算工作, 所使用的会计报表格式也较为单一, 会计核算效率较低。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 会计制度在此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这就要求企业推动企业组织变革, 在税务部门的帮助下, 做好企业报表制度改革工作, 推动企业财务核算工作高效发展。另外, 在完善企业会计制度时, 可以借鉴行业其他企业的经验, 从而更有效地避免企业在会计制度制定中存在问题。

2.3 加大会计制度违规惩罚力度

在会计制度执行中会发现, 部分会计核算人员存在违反企业会计制度的核算行为以及职业行为, 假如企业对违法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工作人员未进行相应的惩罚, 必然会造成企业所制定的会计制度无法得以有效的执行。因而, 在企业会计制度执行过程中, 企业应该加大对违反企业会计制度的惩罚力度, 并增加会计核算人员所存在的会计失算成本与代价。只有加大对违反企业会计制度的惩罚力度, 才能够切实遏制各种不正确、不恰当的会计核算行为, 才能够真正将会计制度真正有效地执行。同时, 对于会计制度高效执行的人员, 也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 以激发会计人员执行会计制度的积极性, 提升会计核算质量, 以更好地为企业决策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2.4 加大会计制度的监督工作

在企业运营中应加大会计制度的监督工作。一方面, 企业要重视独立性较高的内审部门的重要性。假如企业不具备设置独立性的内审部门, 则应该安排专业性的人员负责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加以监督, 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会计执行报告。针对会计制度执行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漏洞, 应及时上报, 并制定相应的改进与完善措施, 督促会计制度人员改善。企业也可以考虑由多个部门共同组建会计制度执行监督团队, 以提升会计制度监督评估质量。另一方面, 应积极发挥外部监督机构的监督力量。比如, 企业应定期聘请外部的第三方独立机构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 并结合企业的财务发展现状提出会计制度有针对性的完善建议。

3 结语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 完善的会计制度, 是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基础, 对于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以及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 在财务管理中, 应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特性与需求, 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会计制度, 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摘要:积极有效的会计核算,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完善的会计制度是确保会计核算得以平稳、有效开展的基础。本文深入探讨、分析当前会计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制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秦航帅.企业管理中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贸实践, 2018 (1) .

[2] 宋静静.企业会计制度的缺陷及其对策[J].科技资讯, 2017 (16) .

上一篇:电力系统电力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图书资料旅游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