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生物技术论文范文

2024-01-27

农业生产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尝试将Sandwich教学法应用于农业院校食品专业本科生课程《食品免疫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效果的调查表明,该方法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本科生课堂的学习主动性、协作能力以及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关键词:食品免疫学;教学效果;Sandwich教学法;食品专业

Application of Sandwich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Food Immunology

Yue Sun et al.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China)

Key words:Food Immunology;Teaching result;Sandwich teaching method;Food Science

《食品免疫學》是安徽农业大学食品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是基础免疫学与食品科学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其中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前沿学科,在生命研究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近年来发展较快[1]。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老百姓对于高品质生活的不断追求,食品与人类生活、健康息息相关,食品营养和安全方面的关注度日益增强,作为边缘学科的新生力量《食品免疫学》,也越发受到关注,该课程的学习也就越来越重要。

目前,《食品免疫学》设计总学时为32学时。该课程具有知识面广、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多、内容复杂抽象、艰涩难懂等特点,对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基础医学相关知识的食品学院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和掌握,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和热情。因此,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每一名授课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2]。

Sandwich教学法最早由英国提出,根据实际教学的实践和理念又分为大和小2种。其中大Sandwich教学法为以学年为单位对学生采用“实践-学习-再实践”的交替教学方式,该方法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果。之后德国海德堡大学将Sandwich教学法应用到小班教学中,通过安排小组讨论,交叉学习和小结汇报等形式传授学科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称为小Sandwich教学法[3-6]。Sandwich方法被前人证明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并且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模式,国内外很多高校都积极引进并广泛采用。它极大地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集体学习和个体学习相互融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文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将sandwich教学法应用到食品专业本科生的食品免疫学教学课程中,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1 目前的教学现状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很早就针对食品专业本科生开设课程“食品免疫学”,近年来平均修读该课程的本科生为45人/学年。该课程是食品系3个专业(包括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工程以及食品营养与卫生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强调在掌握食品科学课程和生物化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习。食品免疫学是免疫学的应用学科,研究内容首先是食品与免疫系统的关系,其次是食品的生物活性(营养与免疫功能),再次是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最后是免疫检测技术在食品营养、卫生与安全中的应用[7]。

目前教材选择为牛天贵与贺稚非主编的《食品免疫学》,考虑食品系的课程体系特点以及教学时间,《食品免疫学》讲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绪论:免疫的概念,免疫学的理论及技术;(2)抗原:概念和特性,T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3)抗体:抗体的概念、结构及类型,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4)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等概念;(5)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概念,体液免疫应答与细胞免疫应答;(6)食物与超敏反应:超敏反应概述,四种类型超敏反应,食物过敏及其预防;(7)免疫技术原理及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抗原抗体反应,免疫酶技术,放射免疫技术。目前的《食品免疫学》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期末集中卷面考试,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参与性不高。

2 Sandwich教学法的应用

笔者尝试引入Sandwich教学法,分别在教学内容、流程以及评价形式上做了改变,以期能够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8]。

2.1 教学对象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2015级食品营养与卫生专业的24名本科生。

2.2 教学内容 采用《食品免疫学》中的“食品与超敏反应”章节的内容,以4种类型过敏反应的典型病例为例,要求学生掌握4种类型过敏反应的发病机制、病例现象、治疗及预防方法等,能够结合自身经验理解并分辨各类超敏反应。

2.3 教学流程 提前提出了超敏反应的概念,教师阐明超敏反应的普遍性,并强调与日常生活关系紧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之后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学生们分为A,B,C和D组,教师通过前期准备收集得到4篇食品免疫学相关的文献作为素材,以备上课时使用。采用的Sandwich教学法流程具体如下:

2.3.1 教师开场介绍 教师首先通过图片或者小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联想到生活中见到的超敏反应现象,并且告知没有及时干预治疗的后果。案例包括:“亚洲人群中,乳糖不耐受比例较高,有的人是先天性的,有的人是原发性的,也就是成年之后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但是往往很难意识到是乳糖不耐受造成的,所以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潜在的乳糖不耐受人群,这就需要我们去深入了解机制,并且对症治疗。”通过开场白,引发了学生对超敏反应的兴趣和求知欲。

2.3.2 讨论 随后开展第1次讨论。教师提供3~5个问题,问题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问题的设计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问题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的问题是开放性的。设计的问题包括:“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包括哪些?哪些食物不适合乳糖不耐受人群?乳糖不耐受的发病机制?如何避免乳糖不耐受判断错误?乳糖不耐受人群摄入富含乳糖的食物会对身体造成什么伤害?”。随后,将相关文献介绍给学生,请他们思考并理解文献中的相关内容。

2.3.3 交叉学习 分配给每组1篇文献尝试进行阅读。每组6个同学,1人阅读前言,2人阅读方法,2人閱读实验结果和讨论,1人阅读摘要和结论。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以下几个基本问题:“这篇文献主要的科学问题和目的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免疫学相关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作者得到了什么结果?最终得到了什么科学结论?这项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阅读完成以后,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讨论,要求每位成员都要提出问题或者回答问题,从而引发成员对自己所阅读的文献的整体思考,尝试理解所阅读的文献的目的、实验思路和设计。

2.3.4 总结汇报 每组推荐1位同学上台,通过PPT的形式介绍文献并总结汇报。汇报要求侧重介绍实验研究的目的性、逻辑性和实验意义,组内其他同学可以随时补充重要细节,并讲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怎么做,做出了什么结果,得到了什么结论。最后大家集体对4组汇报的同学进行打分评价。

2.3.5 提炼引导及感谢 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记录学生对于文献的解读,收集汇报中的正确知识点和错误理解。在学生汇报完以后,教师将学生汇报知识点与文献知识点进行反馈和总结,并且对每1位上台讲解同学的勇气提出表扬。通过教师的提炼引导,让学生再对每1篇文献进行再1次深入学习,对于一些被忽视的关键知识点,需要教师协助巩固,阐明其中的实验逻辑和原理。同时教师要肯定那些在讨论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总结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并对本节课做1个简短的总结,下课之前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并表示感谢,鼓励学生继续不断努力。课程结束以后,要求每个学生对文献进行进一步的细致阅读,结合自己的理解提交成果,成果形式为提交500-800字的小论文。

3 结果与分析

课堂教学中,让每位学生都给汇报的代表学生打分,总分为10分,之后收集学生的打分表,对每组代表的文献汇报情况进行评价,得分情况如下:A8.57,B8.31,C8.75,D8.44。从每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C组学生对于文献的阅读和汇报取得最高的成绩,平均得分为8.75分。这可能是因为该组文献的篇幅不长,但是很多方法的细节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方便读者阅读文献时把握要点。经过文献的阅读,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目前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Sandwich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对24位学生分发问卷调查表,回收24份,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发现,大多数同学对于Sandwich教学法都比较认同,同时也愿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发言,尤其是在检索查阅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上都有了提高,制作PPT的能力和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根据教学效果看,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能力培养,Sandwich教学法都比传统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Sandwich教学法,可以给学生提供活泼多样的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同时大大增加了的各种环节的参与性,克服了传统课堂上学生缺勤、打瞌睡、玩手机的不良现象。在讨论和交叉学习时,学生们可以集体进行思维风暴,有灵感和观念的碰撞,调动了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性格内向的学生也逐渐掌握了沟通技巧,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需要认真备课写教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特别是临场发挥能力提高明显。所以,通过Sandwich教学法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相长的局面。

4 结论

当今全球经济和知识飞速发展,为了帮助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未来工作中的挑战,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本科生课堂教学应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收集相关信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食品免疫学课程中运用Sandwich教学法,发现该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学效果很明显,是一种有效的、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教学方式。同时,Sandwich教学法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备课上。Sandwich教学法实施的成功,全要依赖教师的精心组织及学生的努力合作。在后续教学探索中,如何结合传统教学法进行研究改良,依据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有效地应用Sandwich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子荣,陈铮,刘雅娜.食品免疫学基础课程讲义和教学方法探析[J].新西部,2017(13):148-149.

[2]王一君.食品免疫学课程“翻转课堂”初探模式[J].现代食品,2017(01):1-3.

[3]田志逢.浅析Sandwich教学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4):72-73.

[4]王春旭,王绪武,雷红英,等.Sandwich教学法教案编写的体会和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3):99-100.

[5]何杨勇,韦进.英国高校三明治课程的发展及评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113-118.

[6]许瑜函,朱慧,谭梦晖,等.“三明治”教学法设计下学生课堂参与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6,14(01):107-112.

[7]李吉达,田利,孙文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6):149-150.

[8]孙怀卫,赵娜,曾小凡,等.Sandwich教学法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02):55-58.

(责编:张宏民)

农业生产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信息化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和农产品的流通,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运用,物联网的普及能帮助农业从事者及时针对性的获取农业相关信息,并能通过其促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物联网 农业生产 引用研究

一、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代表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其是“信息化”发展走向实际应用的一个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of things(IoT)”。物联网虽然在应用过程中更加注重实际推广应用,但其核心还是互联网,它通过把互联网的功能细化和延伸,向外传递信息作用的表达;物联网由于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是对信息的交换和通信,通过它实现智能感知、智能识别等通信感知技术。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开发应用的,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互联网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中,其中在农业生产中也有广泛应用。

二、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2.1应用情况简介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有许多方面。如:农业施肥一体化物联系统,就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帮助农民在施肥中自动化、智能化,帮助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劳动力的使用;农业收割物联系统,就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帮助农民实现智能化收割粮食作物;农业监视物联系统,就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作物的土地实时监测、智能感知等。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已经体现在了农业的各个方面,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2.2应用于农业环境监测

在进行农业生产环境检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物联网技术,对环境监测项目中的环境温度、环境湿度、周围光照情况以及种植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组成等情况进行监测,通过使用相关的物联网技术,使得这些参数能够及时监测出来,并且在环境参数变化的过程中,也可以让相关设备进行自动监测,并能够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控制,使得农作物能够具有良好的生产环境,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相关科技人员可以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远程监控,可以在远处利用手机或计算机来读取农业生产环境的相关参数数据,这样就能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的实际环境,就可以对生产环境的中的相应设备进行调控,及时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使用物联网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环境的检测,能够及时把环境调整到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最佳环境,能够使得农产品增产增收,同时也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那么就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2.3应用于智能节水灌溉

就目前而言,淡水资源相对比较紧缺,这也成为了农业发展所要面临的难题,同时也会威胁到世界粮食的安全。因此,很有必要实施节水灌溉技术。通过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把一些相应的设备放置到田间,然后远程对设备信息进行接收,并通过相关软件来进行分析,然后做出相应的决策,再对田间设备发出合理的灌溉指令。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利用相关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包括土壤、气象、作物等方面的设备),对农业生产环境中的土壤、作物、气象等各种项目进行检测,然后再利用信息采集站把相关设备监测到的数据传到计算机中央控制系统,然后再通过相关的软件将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例如:相关软件可以监测出土壤水含量,也能够检测土壤的灌溉饱和点和补偿点,然后相关软件再把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得出要进行灌溉还是应该停止灌溉的结论,在通过中央控制系统把相应的指令传输到阀门控制系统,然后再通过阀门控制系统来对灌区的阀门进行控制,也就是根据指令来开启阀门或者是关闭阀门,这样就能够实现节约灌溉水资源。

2.4应用于动植物远程诊断

在我国农村,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会受到畜禽病害和农作物病虫害等很多因素的影响,然而又没有专业人才进行指导,难以对现场情况进行诊断。而通过使用物联网技术,就能够远程了解现场情况,并对其进行诊断,有效解决动植物所遇到的危害。例如:大唐电信就具有物联网农业远程诊断系统的功能,它可以实时监控农业生产中动植物的实际情况,并对动植物灾害进行防治。目前,这个产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相关的前端设备;2)具有通信功能的无线通信传输网络;3)对现场进行诊断分析的平台;4)具有高素质的专业领域专家等。通过对现场进行监控,使用图像采集处理技术来获得现场的信息,然后再使用网络传输技术把相关信息传输到诊断平台,再由专家来进行指导操作。其中,前端设备具有不同的传感器接口,它既能够满足音频、视频流的应用,同时也可以把相关数据传送给专家进行处理;而农业专家也能够携带移动终端,例如可以通过手机来获取信息,然后对其进行诊断,再给农民相应的指导;同时,农民也可以登录农业诊断系统,这样就能够减少因缺乏专业人才带来的危害,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2.5应用于农产品质量追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农产品国际贸易得到较大的发展。因此,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农产品质量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同时也能反映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情况,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就成为了农业和食品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就目前而言,通过使用物联网技术,很多地区都已经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通过这个品台,能够给农产品建立一个质量划分的标准,同时还可以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按照相关规定来严格要求农产品的各项相关信息,并把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分析,如果不合格就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买卖。同时,这个平台还引进了农产品编码技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监控编码,并把相关的数据录入数据库中,这样就形成了农产品从农田到市场这样的一个追溯链条,可以更加便捷的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管理,保证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都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

三、总结

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农产品贸易已经成为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而农产品质量的好坏是影响贸易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我国经济存在较大的影响。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但是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联网已经普遍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也得到的更多的使用。通过使用物联网技术,能够有效地对农业生产进行监测,并提供相应的应对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生产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1 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遥感 (RS) 是一种用于探测的技术。在进行探测时探测仪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 而是在很远处就能把监测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 揭示出物体的特征特性。它在3S体系中扮演着“千里眼”和“顺风耳”的角色。遥感一词是由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 1961年正式通过。

1.1 农业资源调查

农业遥感对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类型和水资源等问题的调查与评价都有显著的作用。基于遥感技术所建立的国土资源卫星影像数据库、全国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土壤侵蚀数据库、生态环境背景数据库和1∶25万DEM数据库都对农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例如, 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动态遥感监测试验, 利用“农田-土壤-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地面数据、相关气象数据、小气候数据、叶片生理参数和土壤含水量等方法, 对湿地动态变化监测、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等进行监测与评价, 在水土方面指引了当地的农业生产[1]。

1.2 农业资源监测

农业遥感对作物生长、土壤侵蚀、荒漠化、盐碱化和土壤污染等问题都具有监测作用。常规测试主要采取人工测量和室内化学分析的方法, 在对样本进行监测时费工、费时并会造成破坏性。相比之下, 遥感技术的宏观、动态、无损的实时监测优点, 在农业资源监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1.3 遥感估产

作物估产是用遥感手段大面积地对某种作物做出产量预测, 可以为国家国民经济重大决策提供基础信息。遥感技术开发应用以前国家获取此种信息的手段依赖行政组织的统计, 由于遥感技术获取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现势性获得了各国特别是农业大国的重视。大面积农作物的遥感估产步骤可分为:获得作物种植分布图、利用高时相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对作物生长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建立单产估算模型、总产估算。利用遥感技术, 我国对农作物的长势监测与估产和品质预测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地进展。

1.4 农业灾害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可对农作物的病虫害、旱灾、水灾等进行检测与预报, 并且还可进行灾后评估等。例如, 利用NOAA/AVHRR和MODIS卫星数据, 陆地地表温度 (LST) 和植被指数 (NDVI) 等旱灾检测技术方法可对大面积旱灾地区进行监测;利用雷达遥感可对水灾进行准确监测;利用气象卫星可对森林火灾与草原火灾进行监测等。

2 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应用软件。在进行操作时需要计算机硬、软件环境的支持。GIS能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晰的描述分析, 在3S体系中扮演着“大管家”的角色。地理信息系统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到90年代得以普及应用。

2.1 农业资源调查的工具

农业资源是进行农业研究和农事作业最根本的物质, 农业资源调查顾名思义, 就是按照不同的资源属性进行分类汇总。利用GIS技术建成的农业资源地理数据库、绘制的农业资源分布图和产生的正规报表, 比传统的数据管理系统更准确, 更智能化, 可促使农业资源数字化、直观化。

2.2 农业资源的分析工具

除了制图和查询外, GIS技术还具有“独立思考”的重要特点, 它能将图形和数据重新进行综合分析, 最后获得新信息, 生成专题地图和进行地图数据的叠加分析。

2.3 农用地适应性评价

不同的地区,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下, 其农用地的利用价值是不一样的。利用GIS可以对土壤的质地组成, 有机质含量, 腐殖质含量、酸碱状况等进行精准分析[2]。基于不同作物对土壤的需求各异, 可将分析得到的数据重新进行综合分析, 然后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分析运算, 在现实条件下建立数学模型, 以便于进行农用地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3 GPS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 (GPS) 是由美国开发的新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可连续、实时地向全球用户提供精准的三维位置, 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由于其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精准的定位, 并且速度快、功能多, 因此该系统在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显著的应用, 且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也极为广泛。

3.1 地质测绘

GPS作为测量工具除了遮蔽物的限制外, 几乎不受地形的影响, 精度也相当高。在进行农业作业时, 利用GPS测绘, 可以对地形地势做出精准的分析, 有利于农业作业的良好进行。

3.2 土壤养分分布调查

使用GPS收集土壤样品和特定时期的土壤, 可以绘制一系列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的养分分布图。因此, 使用这种方法, 不仅可以在不同水平的需求条件下研究植物生长营养物状况, 还可以及时通过施肥对土壤进行改良, 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3.3 减轻育种工作

当今, 作物品种的选育, 尤其是粮食作物中, 高产仍是品种评定中的首要目标。在育种工作的最后阶段, 进行复杂的产量比较试验时, 在联合收割机上安置计算器、产量监视器和GPS接收机, 就可以随时监控作物产量。通过这样的技术改良后, 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还能精准的获得产量数据、及时有效地获取作物产量分布情况, 减轻育种人员的工作。

3.4 引导精准开沟、施肥

一方面, 在对育种田进行开沟工作时, 借助全球定位系统可以依据人为设定好的行距、间距进行作业;另一方面, 在给农田进行施肥工作时, 可在喷施器上安装上GPS接收机, 按照已获取的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图, 就可使喷施器精准的按需给各点施肥, 施用的养分种类和数量也都会按照土壤养分分布图进行调控。这种高精准化的操作, 有时甚至会比人为操作的效果更加理想。

4 结语

在当今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 基于3S技术发展的现代农业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农业生产成本, 有效地避免资源的浪费, 推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且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如果在农业生产中要有突破性的进展, 就要进一步提高3S技术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对农业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处理, 使3S技术激荡中国梦。

摘要:3S技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准之一。介绍了3S技术的内涵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以提高人们对3S技术的认识, 促进其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 李飞, 杨小平, 杨文华.浅谈3S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及面临的问题[J].陕西农业科学, 2014 (6) :110-111, 118.

农业生产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农业生产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植保技术作为加强农业发展的重要科学支撑,不仅能很好解决了粮食减产问题,而且也能处理环境污染,本文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主要分析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推广应用。

关键词:绿色植保;农业生产;发展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上升,许多人对农作物的基本标准也在提高。为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更大的生产利润,提高粮食生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往往超标,这种附着大量药品、农药、化肥的农作物产品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危害极大,所以迫切需要加大玉米等农作物中附着物的污染处理,保护当前生态环境建设的形势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

一、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尽管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欢迎,但是它仍然停留在表面概念和形式上。许多植物保护人员只是被临时雇用,对相关工作进行了简单的培训,而对关键技能却缺乏扎实的掌握,从而在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农业部门应在就业过程中重视对植保人员相关技术的调查,并在生产后期对植保人员进行概念和技术方面的定期培训,时刻监管好当地农作物生长情况,杜绝滥用农药的情况发生。

二、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推广应用

(一)从综合角度出发来防治农业病虫害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首先应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或不使用化学农药,如果必须使用化学农药,就应严格按照国家用药标准,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施用频率和剂量,优化和整合农药轮换,做到交替使用,准确使用和安全使用;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必须积极使用新型绿色农药,严格遵守农药的安全使用间隔,积极采取好农业控制措施。

例如积极培育抗病虫害品种的农作物,采取合理种植,轮作和垄作的种植措施,全面加强水肥管理,做好田地周转工作,同时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并再次积极进行诱导技术,以用于控制田间病虫害。具体做法就是将黄色粘性昆虫或杀虫灯放置在农田中,在田间进行集中捕杀害虫。此外,引诱虫剂也可用于控制病虫害。最后,積极应用生物防治技术,让常见害虫的天敌被引入,进一步消灭田地大面积的病虫害问题。

(二)构建完善的病虫害防治系统

在当前农业生产的核心领域里,对于植物保护服务技术的重视度逐渐提高,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防治体系。首先要充分把握当地病虫害的突出特点,运用先进技术和多种手段对虫害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测,以提供更多的管理服务,为制定防治病虫害的具体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然后对其他相关的实时监测数据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而逐步分析和总结病虫害的具体发生地点和规律,让植被保护服务技术充分发挥好管理作用。

例如有关监测技术人员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及时向当地农户提供有关病虫害的监测数据,并合理引导农户科学应用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以便他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方法进行虫害处理。技术人员除了帮助农民要积累好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应用的知识外,还要指导农民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才能更好发挥出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作用。

(三)不断加大对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力度

对于当前的农业生产领域,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绿色植保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就必须不断提高植保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加大对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在此过程中,为了确保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应用的有效性,有必要不断提高植物保护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建立完善的人员培训体系。

例如继续加大对当地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研发力度,适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以促进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大力推广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一方面,要从各个角度组织开展有关宣传活动,使当地农民能充分了解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植被示范推广体系,积极建立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并建立专门的植被保护服务机构。为了让当地农民体验到正确的植被技术方法,借助最先进的3D 技术全方位展示常用的保护方法,不断拓宽农民对植被保护的信息知识,及时并准确地向人们传达绿色植保技术的重要性,拓宽大家的环保视野,认识到使用超标农药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标准除草剂。只有合理的使用好绿色植保技术,才能大大提高农副产品质量,保证了农产品开发的高生产效率,提高了农村农民的年收入,也保证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三、结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作物的绿色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农业专家和学者正在探索更有效的相关环保技术,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对健康绿色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促进中国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安利翠.绿色植保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17,37(22):67.

[2]    张作鹏. 构建绿色环保体系加强植保技术推广 [J]. 农业与技术,2017,37(08):21.

农业生产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推进资金统筹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35号)、《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财预〔2015〕230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是中央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用于促进农业生产、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提高农业效能等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第三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由财政部会同农业部共同管理,按照“政策目标明确、分配办法科学、支出方向协调、绩效结果导向”的原则分配、使用和管理。

财政部负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编制,会同农业部分配及下达资金,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绩效管理。

农业部负责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指导、推动和监督开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作,会同财政部下达年度工作任务(任务清单),做好资金测算、任务完成情况监督,绩效目标制定、绩效监控和评价等工作。

第二章 资金支出范围

第四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耕地地力保护(直接发放给农民,下同)、适度规模经营、农机购置补贴、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绿色高效技术推广服务、畜牧水产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下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支出方向,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其他重点工作。

第五条 耕地地力保护支出主要用于支持保护耕地地力。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等不予补贴。

第六条 适度规模经营支出主要用于支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运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方面。

第七条 农机购置补贴支出主要用于支持购置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以及开展报废更新、新产品试点等方面。

第八条 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支出主要用于支持区域优势、地方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方面。

第九条 绿色高效技术推广服务支出主要用于支持高产创建、良种良法、深松整地、施用有机肥、旱作农业等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方面。

第十条 畜牧水产发展支出主要用于支持畜禽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优质高效苜蓿示范基地建设、畜牧水产标准化养殖及畜牧良种推广等方面。

第十一条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出主要用于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产品流通和直供直销、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农业农村信息化等方面。

第十二条 农民专业合作社支出主要用于支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

第十三条 农业结构调整支出主要用于支持粮改豆、粮改饲、耕地休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等方面。

第十四條 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支出主要用于支持地下水超采重点地区开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方面。

第十五条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支出主要用于支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方面。

第十六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不得用于兴建楼堂馆所、弥补预算支出缺口等与农业生产发展无关的支出。

第十七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支持对象主要是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承担项目任务的单位和个人。

第十八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可以采取直接补助、政府购买服务、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资产折股量化、担保补助、设立基金等支持方式。具体由省级财政部门商农业主管部门确定。

第三章 资金分配和下达

第十九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主要按照因素法进行分配。资金分配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作任务(任务清单)和工作成效等。工作任务(任务清单)分为约束性任务和指导性任务两类,不同支出方向的工作任务(任务清单)根据任务特点、政策目标等选择相应的具体因素和权重进行测算分配资金。工作成效主要以绩效目标评价结果为依据。用于耕地地力保护的资金及相关试点项目资金可根据需要采取定额分配方式。

第二十条 农业部于每年5月15日前,提出当年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分支出方向的各省分配建议,函报财政部。

第二十一条 财政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90日内,根据年度预算安排和农业部分配建议函等,审核下达当年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抄送农业部和各地专员办。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分配结果在预算下达文件印发后20日内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二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支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政府采购管理范围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用于耕地地力保护的资金,按规定通过粮食风险基金专户下达拨付。

第四章 资金使用和管理

第二十三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除用于约束性任务的资金不允许统筹以外,各省可对其他资金在本专项的支出方向范围内统筹使用,并应当全面落实预算信息公开的要求。

第二十四条 各级财政、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快预算执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转结余的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按照财政部关于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 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农业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和财政部、农业部下发的工作任务(任务清单)和绩效目标,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本省年度资金使用方案,于8月31日前以正式文件报财政部、农业部备案,抄送当地专员办。

第二十六条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核实资金支持对象的资格、条件,督促检查工作任务(任务清单)完成情况,为财政部门按规定标准分配、审核拨付资金提供依据。

第五章 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

第二十七条 各级财政、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分配、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各地专员办根据财政部、农业部确定的年度工作任务(任务清单)和区域绩效目标,加强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预算执行监管,根据财政部计划安排开展监督检查,形成监管报告报送财政部。

第二十八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实行绩效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作为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九条 各级财政、农业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资金分配、审核等工作中,存在违反规定分配资金、向不符合条件的单位、个人(或项目)分配资金或者擅自超出规定的范围、标准分配或使用资金等,以及存在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条 资金使用单位和个人虚报冒领、骗取套取、挤占挪用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以及存在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按照《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中用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部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农业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报送财政部和农业部,抄送当地专员办。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省级、各省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专员办是指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財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农业主管部门是指农业、农牧、农村经济、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农垦等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农业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农〔2005〕11号)、《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印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5〕18号)、《财政部关于印发〈能繁母猪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农〔2007〕160号)、《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印发〈奶牛良种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农〔2007〕164号)、《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印发〈生猪良种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农〔2007〕186号)、《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办〔2012〕31号)、《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13〕1号)、《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13〕156号)、《财政部 科技部农业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14〕31号)、《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16〕74号)、《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修订相关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16〕238号)同时废止。

农业生产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要想推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首先就必须明确当地农业发展情况,明确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同时要找出全程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制定解决策略,这样才能加快全程机械化的发展。
1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较差

目前,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农业机械装备结构较差、能量消耗较大的问题,一些能耗较高的老旧农业机械仍在使用,因其自身技术含量较低,效率较差,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较少,导致实际应用中的各类生产问题。例如拖拉机已经发展为大功率机械,但因其配套的农业机械具发展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

1.2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较低

目前,中国现有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制度欠缺,服务能力较差,服务范围狭小,高素质农机手较少,影响了农业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另外,现有社会化服务配套较差,零配件的供应、用油的供给不到位,一些偏远地区缺少农业机械维修站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大规模发展。其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逐渐进入城市务工,留守农村的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也阻碍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
2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推广方式

2.1推广新型机械技术

要想促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首先就必须推广新型机械技术,例如将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作为重点工作,增设玉米联合收获机,确保收获机播种效率,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稳步推动桔梗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大力宣传等方式加大对拖拉机配套秸秆的重视程度及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完成麦田秸秆还田工作。大幅度提升农业机械化的设备水平,积极建设科技入户等示范规划基地,大力推广温室农业种植所需要的卷帘机、电源管理机等机械设备,有效带动温室大棚蔬菜机械化技术的发展。

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强化培训力度,解决机插秧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当地农业机械部门要适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组建专业的服务团队,帮助农业大户进行技术指导,改进传统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提高服务组织的制度化水平。此外,也要引导农业机械使用大户开展订单作业,提升市场服务能力,加强宣传培训,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传播媒介,加强对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宣传,提高农民对于水稻宣传的认知程度,也可以举办线下活动对农业机械大户进行培训。在农村地区设置专项资金对水稻种植户进行补贴等。

2.2发挥出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的优势及政策作用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农业种植资金逐渐增加,企业补贴范围不断扩大,农户受益范围越来越广。因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相关农业从业者要转变传统思想,加强农业机械市场购销,提升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性能与作业水平。其次,积极发展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组织,有效解决传统农业机械化使用过程中经营困难的问题,切实提高農业机械使用效率。

2.3从源头管控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加大农业机械培训

要想提升农业机械人员素质及农业机械作业质量和水平,首先必须加大对农业机械操作者的培训工作,开展玉米机、秸秆还田、水稻机插秧等生产技术培训,定期举办技术交流活动,使用网络技术开展线上培训。其次,要想有效避免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事故,首先相关农业机械部门就必须从源头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的管控教育,签订责任协议;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机质量;定期对农业机械安全进行整治和排查,找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并加以解决,同时相关农业机械部门也可大规模推广农业机械使用规定,确保每一位农业机械使用者都了解安全制度条例,从源头上管控事故,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营造良好的使用环境。

上一篇:教学数字素质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