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论文范文

2024-01-26

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提要: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中蕴含了厚重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追求和谐,即满足个体生命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让人进入和谐的境界。它包含了人与自然之和、人与社会之和、自我之和。这一文化精神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传统节日 和谐 时代意义

黔东南苗族的传统节日数目众多,纷纭复杂,难以备述。根据节日主题的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农事节日,这是以农业生产习俗惯制为标志的节日,与苗族的劳动生产和经济生活有密切关系,目的是敦促人们抓紧时机开展农业生产,体现了苗族关心农业生产、期待农业丰收的心理,如活路节、开秧门、敬秧节;祭祀节日,这是苗族以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祈禳灾邪、驱恶避瘟等信仰习俗为标志的节日,如祭山节、敲巴郎、祭神树、牯藏节、颇果等;纪念节日,纪念民族英雄、祭地方历史上受崇拜的人物或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节日,如龙船节、姊妹节;庆贺节日。庆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阖家幸福,如苗年、吃新节等;社交游乐节日,通过歌舞、游艺活动进行社交往来的节日,如爬坡节、踩秧堂、闹冲、讨树秧等。

传统节日是黔东南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涵盖各个地区,渗入生活的各个领域,仪式内容丰富多彩。它是苗族精神的延续和继承,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是苗族祖先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理性的自觉态度,认真分析和正确评价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的文化精神,可以为我们全面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积极创造具有鲜活时代气息和厚重文化底蕴的新文化提供立足的根基和发展的空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准备。兹在此略述黔东南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精神。

丰富多彩的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蕴含了追求和谐的文化精神,而这也正是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现代化和西化潮流中奇迹般完好保存并独具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和谐是美的基本原则,也可以说是人类对世间之美的规律性总结和把握。索来追求美的黔东南苗族对和谐青睐有加。而作为源于日常生活又对日常生活高度浓缩且立体呈现的传统节日,更是凸现和谐观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将其标识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这种和谐关系包含了几个层次:与自然的和谐、与他人的和谐、个人自身的和谐。

一、与自然的和谐

与自然的和谐指黔东南苗族在节日中体现了对自然感恩的心态,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的生存境界,节日把人引领向物我两忘、物我不分的交融状态,带给人因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愉悦感。

在黔东南苗族地区,特意设置了一些特殊的节日礼仪,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神的恩赐的感激。如在新水节这天,跳水人到达井边,须先于井旁点上香,烧纸钱祭祀井神,待放过鞭炮,方能舀水进桶。挑水人虽渴求新水带来的吉祥,却只舀几瓢水而不宜舀满桶,因认为舀水满桶会被井神责怪贪心,不予赐福。这实则也反映了黔东南苗族认为人在自然中要适度索取的素朴思想。对自然赐予自己的生活的伙伴,黔东南苗族也充满恩的心。如“牛王节”这天,黔东南苗族要杀鸡、打糯米粑,并拿香猪、鸡肉、酒等到牛棚边去祭牛王,在清早用米粑或糯米饭搅拌饲料喂牛,有的还要拿两块粑粑挂在牛角上,用酒抹牛鼻子以示慰劳。“牛王节”这天牛可以休息。“吃新节”这天煮新米饭,先让狗尝再让人尝。这是为了感谢狗在洪水后给人类带来谷粒的功劳。

黔东南苗族对自然在感恩之上的是崇拜。苗族崇拜的神灵有祖先神,常常把祖先作为庇护神来祭祀。但是在祭祀中,黔东南苗族把祖先与自然神视为等同的,这与苗族认为人类与万物都源于自然,都是自然的子孙的观点是相通的。如黔东南苗族最盛大的节日是鼓藏节,又叫祭鼓节。鼓藏节的来历在苗族经典《苗族古歌》里有记,说的是人类祖先姜央过鼓藏节是为了祭祀创世的蝴蝶妈妈。传说蝴蝶妈妈是枫树生出来的,所以苗族崇拜枫树。既然祖宗的老家在枫树心里,用枫树做成的木鼓就成了祖宗安息的地方,祭祖便成了祭鼓。苗族最高的神是祖先,是生命始祖枫树和蝴蝶妈妈,而枫树和蝴蝶妈妈实则代表了自然。可见黔东南苗族祭祀的最重大的对象其实是自然。故此,桥、树木、巨岩等等成为黔东南苗族节日中的重要祭拜对象也不足为奇了。

通过各类节日的祭祀活动,黔东南苗族在一种神秘神圣的气氛中,表达了黔东南苗族依傍自然的朴素的生态观念,达到了人与自然相互沟通交流的目的,获得人神相悦的和谐感。这种和谐感是复杂的,它是庄重、严肃的,庄重严肃中又伴有审美的轻松愉悦感,同时又带有浓浓的宗教气息,包含了对自然的敬畏感和崇高感。通过节日中虔诚的反省和感恩,苗族得以重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初状态,这种重返也意味着对宇宙存在的基本意义的确认,意味着对苗族之与宇宙存在的同一感和归属感的确认,意味着苗族怀着喜悦的心情去接受他们在宇宙万物中的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和他们在生活中的位置。在这样的节日活动中,苗家人与整个世界达到了天地神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中的人是世界中的人,世界是人存在的世界。世界不是被征服的冰冷的对象世界,而是具有人性的鲜活的世界。人不是不可一世的强大的征服者形象,而只是这个世界中一‘个真实的存在者、自然的依傍者。因此,黔东南苗族在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中依山傍水,顺应自然,平和地生活。自然回报苗家人以美好,让苗家人得以诗意的栖居。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指苗族通过节日活动达到的与他人的和谐,最后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首先是人与他人的和谐,突出表现在主客之和、长幼之和,最后实现整个苗族社会的和谐。黔东南苗族人呼唤与邻近民族和谐相处,在欢乐的节日中,各家的主人特别是老妈妈只要是见有人来到门口停留,不管是否认识,都会邀请对方到自己家里做客,并以酒饭热情款待。黔东南苗族历来尊重老人,幼辈见到长辈,平时多行鞠躬礼,吃饭时,请老人上座,行路要让长者先行。这些礼仪在节日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对孩子的关爱在节日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祭桥节这天,无子的人家架桥祈求上天为其送子来,有子的人家架桥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平安成长,除病驱灾。孩子们尤其高兴。因为他们这一天都得到特别优待,不必干活儿,还能得到红蛋,吃上好饭菜。即使这天犯了过错,也会得到大人的原谅。

黔东南苗族大多数传统节日源于古代祭礼。时至今日,传统节日中的祭礼内容和成份犹有不少流风余韵。但祭祀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往往是关乎人间生活的。如“招龙”仪式是鼓藏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牯藏节的第一年二月申日举办“招龙”仪式。全鼓社男女老幼集中到迎龙场的枫香神树脚,由“牯藏头”在五彩宝辇下主持“招龙”仪式。在苗族世代相传的古歌《枫木歌》中说,最早这个世界上有着12头水龙,12条旱龙,12条水龙是由水牛来主管,而旱龙由人来主管。苗家人主要以养殖农耕为主,因此苗家人招龙,主要是招水龙。希望招回水龙后,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因此,招龙这种古老而神秘的习俗中折射出了苗族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对自身幸福生活的积极构建。物质生活需求得以满足,人的生存得以保障,社会才能和

谐、稳定。

这些包含祭祀活动的节日多在特定的宗教集团内部或族群中严格按传统的仪式程序举行。节日里的祭祀活动担当着宗教信仰、根文化的传承功能,对黔东南苗族的精神世界、民族自尊心及共同心理素质与行为模式起到强烈的模塑作用。祭祀时,主祭人传唱神话、史诗、歌谣,讲述民族历史、文化来源,传授知识技能,并通过祭祀、歌舞等形式将民族文化的范本、模式传递给下一代。而苗族的年轻人乃至小孩则通过这种特殊的学习方式了解祖先的过去,心灵皈依到祖先那里,每一个子孙都回到了民族的根上,认同了自己这个民族。这样,使得家庭、乃至整个民族都团结起来。节日的祭祖仪式在这里起到了类似孔子所说的“诗可以群”的功能,实现了人与人的和谐,乃至整个苗族社会的和谐。

在全球化趋势下,少数民族节日强化族群认同,模塑民族文化认同的功能更具重大意义。节日活动是民族情感的黏合剂,是民族认同的标识,而且在群体道德的培养方面具有深层的作用,是人文教化的极好时机。民族凝聚力是伴随着民族特征的形成、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意识的增长而得以加强的。在民族凝聚力作用下,在共同的理想号召下,社会更易进入安宁、和谐的状态。“在年节等一系列节日、祭祀中,民族特征体现得最为集中、典型,民族意识、自尊心、自豪感等得到表现、强化”。因此,过苗年是黔东南苗族最为欢欣鼓舞的时刻,也是民族习俗展现最突出的时刻。因为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过苗年,成为苗家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促使当地民众更加主动积极地审视自己的文化,修正和重构自身的文化价值取向,增强民族归属感,使得民族认同更加清晰,增加相互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使基于人们精神需要和民族价值观、伦理观而虚构附会出来的节日变成一种有内涵的、庄重的、民族文化象征和整合民族文化认同的典型符号”。故此,苗族社会在节日里的欢欣和谐是有其深厚文化背景的。

三、自我之和

苗族节日追求人自身的和谐。它突出表现在身心之和、劳作与休息之和、感情之和与自我价值实现之和四个方面。

自我之和首先表现为身心之和,即苗族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之和。苗族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说法,认为唱歌同吃饭一样是具体而实在的事情,没有歌的生活将是不可忍受的生活,因此,在节日中总是少不了苗家人的歌声。最明显地体现苗家族节日身心之和的莫过于节日中的饮食活动。节日饮食活动既满足了苗家人的生理需要,也满足了其心灵需要,体现了身心之“和”:品味节日美食给人带来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生理快感,同时节日中的饮食活动所伴随的对歌等充满智慧的精神创造活动则满足了他们的精神追求,升华了美食带来的生理快感,实现了精神的愉悦功能。

黔东南苗族节日的设置也体现了劳作与休息之和。节日提供了大量的闲暇时间来让人们补偿日常工作的艰辛。黔东南苗族倡导劳作与休息的和谐,反对过度的劳作和不适宜的休息。一方面黔东南苗族反对过度的劳作,强调顺应自然的节律,适当的休息和庆祝是必要的。他们可忍受平日辛苦的劳作,但他们不能没有节日,因为其生活的意义必须由节日的庆祝来实现。“工作本身如果被剥夺了节日活动和闲暇,就变成违反人性的,这样的工作不管是默默的或是‘英雄式’的忍受,都会是一种勉强而绝望的努力……”另一方面,黔东南苗族也反对因休息娱乐而耽误了农活。在凯里市青曼以及麻江县铜鼓等几个乡,在农历的第一个“亥日”和九月的第一个“亥日”要过“翻鼓节”。二月过的“翻鼓节”是一个告诉大家适时进行农业生产的节日,这时,出外走亲访友、游方串寨的人都必须返回家乡。过完这个节日,便禁吹芦笙、夜箫,而且还要把芦笙的吹嘴用棉花塞好,以防被风吹响。大家要一心一意投入春耕生产,年轻人的游方谈情、求偶求爱的活动也要停止。要等到当年九月秋收结束,粮食进仓后过第二个“翻鼓节”时,才能解除上述禁忌。

感情之和也是节日中自我之和的一个重要方面。苗族节日体现了为个人所珍爱的亲情友情爱情之间的和谐。如在苗年这样重大的节日里,亲人会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个人对亲情的需要在节日里得以满足,而爬坡节等节日里是展现朋友互助互乐的好时机,姊妹节更是年轻人寻觅伴侣的最佳时机。

自我价值实现之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节日文化艺术的大舞台上,苗家的民间艺术家与能工巧匠,纷纷展现出他们所创造的艺术珍品,展示他们的丰富才华与高超的技巧;另一方面,在节日活动,苗家人总是盛装丰宴、欢歌狂舞,尽情展现个人魅力,一些每逢节日才穿或必穿的传统服饰经历了从祭神内涵到人类自我审美观、身心愉悦的演变过程。如记载着本民族迁徙、战争的神话传说的传统服饰“雄衣”和“银角”总是在民族节日被穿戴出来,以展现苗家人形态的美和精神的充实与骄傲,从而让个人更深切的体认自我的存在价值。

综上所述,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中体现了和谐这个主题。而和谐的核心是满足人多方位、多层次的需求。节日装点了黔东南苗族同胞的生活,让苗家人从繁琐、枯燥的日常生活中逸出,处于一种自由的生存状态,让他们生活在欢腾的海洋中,让他们的生活审美化,步入诗意的境界。这是他们乐生精神的体现,也是他们满足、提升、丰富和完善自己自由生命的一种方法。这对当代社会不无启迪: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运用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推动形成团结互助、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对于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责任编辑

郎启飞

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为视角,分析中华民族文化在当今所面临的困境和安全威胁,同时基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为基础,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安全发展。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为突破口,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促进 民族文化安全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发生在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反映了这个民族的脾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信息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格局已经基本成型。在这一背景下,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国与国的竞争将演变为“文化力的竞争”[1]。同时,在《国家安全法》中也提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因此,加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建设,并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一、民族传统体育对于民族文化安全的意义

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文化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对其的生存与发展是无可替代的。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推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民族文化正在形成一股强势的霸权文化席卷全球,导致全球文化正在趋同化,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消亡。体育,作为全世界文化无障碍交流的工具,我们可以借由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为突破口,向世界宣传、普及我们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参与全球文化的对话和博弈中,在保持自身的生存性、民族性、特殊性、自主性等方面具有与其他民族同等的空间性和话语权[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不同民族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各民族的生活方式通过体育形式共同存在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象征着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和谐稳定的生活在一起。如果有一天这些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被消失或被其它文化所取代时,一方面将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体消失,另一方面将导致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弱化。所以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建设和发展对于民族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我们要更加积极的投身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发扬中,建立民族文化防御阵地,以此抵抗强大的外来干扰。

二、现代体育高速发展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安全威胁

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应该是最为人熟知喜爱并接受和传播面最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例如:赛龙舟、放风筝、举重、舞龙舞狮、赛马、武术等。但是,在现代体育的高速发展的今天,还是有许许多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为其生存环境不断地变化或恶化而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亡。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动摇了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地位,它以独特魅力不可抵挡的走入了中华民族的心灵。我们在接受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的同时还效仿奥林匹克运动改变着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近年来,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的冲击和蚕食已经显而易见,以各球类、田径运动为内容的运动会基本占据了我们体育事业的主战场。由于我们的文化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撞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种种劣根性,新的教育形式下(废科举、兴学校)的学校教育,较快地接受教育、包括西方体育的内容;体育竞赛的项目选择和组织形式开始完全追求西方体育化。就连魂系民族命运的“国术”也采用了西方体育的竞赛模式。

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的发展战略

(一)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产业化的过程,产业化发展是当前传统文化形态利用及发展的一种较可行的途径。在全国经济转型期,加快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和市场的培育,加速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形成规范、优良的民族体育市场运作环境。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化涉及了例如政治、文化、地域等一系列因素。所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是一项民族发展的事业。我国西部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紧靠“一带一路”发展,立足根本,发掘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化效应是民族传统体育确保民族文化安全的基本出路。

(二)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有机结合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为极强的健身性、群众性、娱乐性,讲求动静结合,身心合一,修养身心。西方体育文化追求竞争,讲究个性,认为人可以通过无休止的锻炼能突破身体极限,但忽视了竞争中的道德教育。

现代体育着重于“标”,而传统体育则是“本”。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必将是和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相结合,但在相互融合过程中还是要保持自己的民族性、传统性、民俗性、地域性。

四、结语

文化全球化其实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共享和融合的冲突的过程,这也就导致强势文化吞噬弱小文化的现象产生。出于弱势文化必将被强势文化说通化泯灭。所以我们应该以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突破口,发掘和保护并宣传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文化安全的壁垒,在世界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保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 金元浦.跨越世纪的文化变革——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 郭玲玲.文化安全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以及传承与发展价值出发,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式受到地域限制、文化载体逐渐消失、相关政策力度不够、群众基础不足的现状,提出发展对策:创新方式方法,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竞艺;在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保障体育文化的群众基础;从政府到社会形成主动宣传、接受民族体育文化的浓厚氛围;利用经济手段,赋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命力。

【关键词】新常态  民族  体育文化  传承  发展

当前,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外部发展的冲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为此,全社会都需要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保护。本文试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出发,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现状,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对策。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项地域性和文化性高度统一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地区,其传承和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用大相径庭来概括。在这样充满了差异化和多元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既有明显的个性,也有着一定的共性,这是由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民族交汇、融合和相互借鉴的结果。认识与理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先导和归宿,也是新常态下发展民族自信、弘扬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总的来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价值。体育运动的产生,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了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人类早期的体育活动基本上是与巫术和宗教紧密相连的各种仪式和活动,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发展,这种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的活动逐渐发展成为经久不衰,为大众所喜爱的民俗活动。可以说,体育运动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远比体育样式的更多、更深刻。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暗含了人类文化发展的特性和趋势,有的时候,还充当着书写一个民族的生存轨迹的功能。以起源于中国的蹴鞠为例,这项运动从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到两汉开始普及,于唐宋达到巅峰,最后却于明清开始消亡。了解这项运动的兴盛与覆灭,不能单单局限于运动本身,还要了解其与民族文化、社會历史变革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及其所饱含的历史价值。

(二)现实价值。当前我国有不少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为大众所熟知,如赛龙舟、舞龙舞狮、溜冰、滑雪、放风筝等。但是,这些体育项目不过是冰山一角,有很多大众所不熟悉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正濒临失传。在当前我国决战脱贫攻坚的大形势下,把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扶贫、扶智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开启民智、增强当地群众的文化自信的举措。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地方文化可供开发的宝贵资源,甚至与经济措施相结合,开发体育经济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必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传承与发展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是从传统社会延伸发展出来的体育形式,其虽然与现代体育的运动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我们可以打破“新与旧”的对立,既可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规则进行修改,也可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场进行规范与包装,为民族传统体育重塑框架、注入新的表现形式。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也是保护文化的根,用活态的民族传承打造中华传统文化的软环境,这是留给子孙的宝贵财富。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现状

(一)传承方式受到地域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据统计,我国目前发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977项,其中汉族的体育项目为301项,少数民族为676项。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大多数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数量众多,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但是受地域环境和文化空间的限制,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的传承与传播主体也主要是当地的群众。例如,特定语境之间的差异、不同的气候特点和地域因素(如北方特有的滑雪、冬泳等),使民族体育文化在呈现多姿多彩形态特点的同时,难以进行跨区域、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逐渐消失。民族传统体育往往是在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孕育出来的,民族宗教文化信仰、少数民族节庆日、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等,都是民族体育文化的载体,其中最主要的载体还是人,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接受者。然而,受民族地区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人口净流出的影响,以及新潮文化、外来文化的席卷和冲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甚至是农村的传统文化面临难以为继、无法存续的危险。此外,民族传统体育器械的缺乏也会使得这一文化缺少载体,虽然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械的要求很低,但是要开展这些体育运动仍然需要一些相应的基础设施。缺少了物质条件,任何发展和传承的想法都将流于形式。

(三)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相关政策力度不够。在国家大力提倡树立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各地区、各部门也响应国家号召,推出了不少旨在保护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措施。如广西从1982年就开始举办广西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柳州2018年也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活动。这些都是官方实行的宣扬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举措,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不单单依靠一些赛事、活动来维系,还需要健全、有力的文化制度,有相应的规章、章程发挥保障和引领的作用,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掘、整理、传承、培养等各个阶段进行保障。

(四)民族传统体育缺乏群众基础。一项活动能不能有后续发展的可能,关键要看是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否能够争取群众的支持,关键要看这项活动是否满足了群众的需求。民族传统体育的衰微,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失去了参与这些活动的群众,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二是当地青壮年人口的净流出,三是这项体育项目与时代发展相脱节。要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虽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也并非无迹可寻。就以柔力球为例,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柔力球的历史很短,只有不到30年,是山西晋中卫校的一位副教授创编的。这项运动是在太极拳的基础上,结合网球、羽毛球的动作技术,形成的一种适合广大中老年练习使用的球类运动。这种运动从普及到推广,不过短短20年,就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果能够推陈出新,不断进步,也一定能够得到群众的喜爱。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对策

(一)打破局限,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竞艺中发展。任何体育运动,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都需要在体育竞赛中发展。有竞争,就会有参与者、支持者和弘扬者。除了开展诸如少数民族运动会、节庆日的民族体育活动外,也可以考虑竞艺的发展方向。竞艺,是从体育的艺术和美学方面来看待体育活动的,具体可以表现在体育的器械、妆容、服装、动作、礼仪等各个方面。2018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就主办了一次中国大学武术竞艺大赛,借助各类艺术表现形式,展示武术各个流派的技巧与招式。这类竞艺比赛,除了能够提高各高校的武术水平,更将武术文化的内涵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他的民族体育文化都可以借鉴这样的竞艺形式,发掘和整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展现出更深刻的人文价值和精气神。

(二)借助学校教学,增强民族传统体育认同感。学校是体育的摇篮,学校的教育是促使民族传统体育走向规范、普及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借助学校的教育,可以打破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限制、语境限制等,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的爱好者和受众。学生通过学校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后,就会自动变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支持者和传播者,不仅锻炼了身心,还能潜移默化地自动接收这些寄寓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传统文化;对学校来说,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更能塑造有特色的体育教学课程,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力度不高,各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没能挖掘出有趣、有价值的民族体育类活动,有且只有少数学校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尝试;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较弱,教学方法需要更进一步地完善。因此,学校可以选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教材,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进行合理化的筛选,向学生进行普及。此外,学校应该多培养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在体育项目的开展上,可以选取操作性强、趣味性高、能够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此类在教学上的尝试,可以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扩大受众面。在教育教学上来说,也能够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社会的文化自信。

(三)加强制度建设,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有力的传承。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民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统筹规划,以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文件在国家层面上为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工作搭建了平台,需要各省区、各县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保障措施。一是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库,挖掘开发体育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值,对相关体育文化進行整理和推广。信息库的构建是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保障,也是日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基础。此类文化信息库的构建,需要多个部门联动协作,共同推进。二是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宣传教育。如今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必须跟上现代文化发展的步伐。政府机关、学校、媒体机构应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大力宣传、弘扬,并做出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延伸,以促使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命力。

(四)发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经济价值,促进可持续发展。发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经济价值,有多种角度、许多方式。一是开发独具民族特色的体育器材,并投放到市场中,既能刺激区域经济的发展,无形之中也能促进人们对体育文化的了解;二是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创意产业之中,如制作体育动漫作品、民族传统体育比赛虚拟视频,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手游及一系列周边产品的开发等;三是开发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基础的旅游项目,如贵州侗族牯藏节、香格里拉民族传统赛马节等,既能带动当地的旅游经济,也能为实现产业扶贫、推动乡村振兴而助力。

【参考文献】

[1]张晶.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N].经济日报,2018-07-19

[2]杨志林,孙威.新媒体时代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8(12)

[3]蔡海红,王永生,韩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价值[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

(责编 何田田)

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民族文化大繁荣意义重大。但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时候存在严重的危机,甚至可能会断层,为了民族文化的繁荣,我们必须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采取措施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策略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不同其民族文化也各不相同。民族传统文化指的是不同民族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凝练和积累的优秀文化,能够将民族精神很好的体现出来。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很多人都喜欢西方体育思想的竞技性,认为竞技性非常精彩。当前,我国很多民族体育文化已经面临失传。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对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措施来保护传统体育文化。

一、统筹资源,建立保护区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民族聚居的区域也各不相同,这是历史原因导致的。我国政府应该认识到资源统筹的重要性,统筹各个民族的资源[1]。首先,应该认识到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其次则应该合理的利用大自然环境,建立民族体育文化保护区,给民族体育文化更好的传承奠定基础。最后,还应该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明显的村落或者聚居地的建设,进行良好文化氛围营造。2014年我国国务院进行了体育46号文件的颁布,给我国体育产业更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合理通过国家政策,主动的进行文化资源开发,我们不但需要重视开发,在开发的时候还必须保护,从而给其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我国还应该建立体育文化传承人登记制度,通过各种手段来记录,并给其政策方面的帮助,这样传承者能够感受到国家的重视,积极性也会提高。最后,我国应该利用财力、物力及人力资源来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进行调查统计,将现代互联网技术运用进去,进行体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在保护好文化同时,更好的传播文化。

二、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举办

人们比较喜欢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各种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要。在保护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时候,还可以根据情况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并推广和宣传赛事,帮助国人更好的了解民族传统体育,这样能够从认知出发来保护相关的体育文化。并且,文化部门还应该深入挖掘,举办和民族传统体育有关的节日,把政府和民间资本力量发挥出来,开展商业化运作,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三、进行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重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国竞技体育文化不断的输入到我国,这也冲击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在很少人会进行舞龙表演,练习太极拳,即便是练习和表演,也没有深入的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2]。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重构的重要性,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从精神方面出发来认可传统的体育文化,更好的感受体育文化带来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创新和发展,适当的改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其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实际需要。此外,为了民族体育运动更好的开展,我們还必须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裁判法以及比赛规则进行研究。

四、在学校中推广和宣传民族体育文化

学校教学对于体育活动的推广非常重要,学校能够给民族体育运动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利用学校来推广宣传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将学生的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热情很好的激发出来,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及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意识[3]。为了做到这点,学校可以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体育运动。民族不同,那么设置体育文化活动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进行标准的设定,真正的做到求同存异,开发教材,不断的完善教学内容,进一步的形成整套教材和体系,帮助学生心理上认同传统体育文化,并且还必须保证教材本身的时代性、民族性、娱乐性和健身性体现出来,学校应该在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的进行校本资源教材的开发,宣传当地体育文化。

五、结语

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而言,体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传统文化,增加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这便要求相关部门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和需要来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和创新,挖掘民族体育项目,满足人们的需要,进行宣传途径创新,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只有这样其才能够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顾晓艳,纳光舜.文化生态视域下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4 (06):70-73.

[2]王松,张凤彪,毛瑞秋,崔佳琦.体育特色小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 (06):130-138.

[3]康彪,刘金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10):67+61.

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为了探明大学生对校园体育资讯的关注度和参与行为,以中国农业大学学生为调研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了解体育资讯的愿望具有普遍性,关注体育资讯的目的具有多元性,并且关注目的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了解相关信息、观看比赛和交流交友;2)国内外赛事是大学生关注的资讯重点;体育新闻和明星轶事是关注度最高的资讯类别;篮球和足球是体育资讯中备受关注的体育项目;3)电脑网络和手机是大学生获取体育资讯的重要方式,当面交流和短信传播是学生之间体育资讯共享的主要途径;4)超过2/3的学生对体育赛事持积极态度,但绝大多数学生每天获取体育资讯投入的时间不足30min;5)大部分学生获取体育资讯后愿意交流、共享,但转化为参与行为的相对较少。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体育资讯;关注度;参与行为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 Concern and Participation in Campus Sports Information

—Tak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ENG Yi-ming, SHU Jing-dan, WANG Yong-sheng, YIN Ya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r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campus sports information; concern; participation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和信息支持的资讯时代。在海量的资讯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发现、获得、使用和消费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体育资讯是指国内外各种体育赛事、体育团体及运动员最新动态、社会体育活动和体育相关的信息[1]。体育资讯包括但不仅限于体育新闻,还包括通过网站、广播等其他体育媒介,以及专家讲座、宣传张贴画等发布的信息,涉及体育领域的新闻、供求、动态、技术、政策、评论、观点和学术等范畴。随着资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通过媒体手段获取包括体育资讯在内的各类资讯,在资讯中学习和实践,资讯平台已经成为不受时空制约的伴随大学生的一个特殊隐形的无处不在的课堂。

国际体育资讯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s Information/IASI, http://sportinfo.ning.com/)和美国大学体育资讯主任网络(College Sports Information Directors of America/CoSIDA, http://www.cosida.com)等是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和体育资讯平台;我国和美国等国家的大学重视信息技术和体育资讯、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相关的研究[2-4]。近年来,我国在大学校园媒体和网络建设方面发展得很快,围绕传媒和资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学生管理和校园体育的影响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例如,过度使用网络和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网络身心健康的影响[5]、大学生接触电视奥运资讯的动机[6]、网络体育资讯传播对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7]、高校中的体育新闻[8]、校园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功能[9],以及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体育锻炼调适[10]、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1]等。体育资讯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校园体育、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到目前为止,针对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关注和参与行为则鲜有研究,缺少典型案例分析。本研究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开展了相关调研,旨在解析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关注和参与行为特征,发挥体育资讯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大学生对校园体育资讯的关注度和参与行为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和校园体育资讯实际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等途径,分别以“校园媒体”、“体育资讯”为关键词检索到文献7 991篇和1 702篇;分别以“体育资讯+大学生”和“校园媒体+体育资讯”为关键词检索到文献167篇和4篇;以“大学生+校园体育资讯+关注度+参与行为”未检索到相关文献,说明关于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关注和应答行为尚无相关研究成果,以此为基础掌握了我国在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关注度和参与行为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确定本研究的基本内容提供了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中国农业大学是国家985和211工程建设大学,学校目前有全日制本科生12 085名和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7 545名;学校建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摔跤馆,是国家橄榄球项目基地和该项目参加亚运会的主要队员和主教练所在高校,也是2008年奥运会在珠穆朗玛峰点燃和传递火炬的多名大学生火炬手所在高校,拥有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抢花炮”等优势品牌项目;学校在体育教学和群体活动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在与校园体育资讯相关的网络新闻、广播、纸媒等基本设施、主题内容、传播渠道以及学生关注、参与方面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问卷,利用体育课程教学和校园群体活动时间段发放问卷,采取无记名调查方式实施调研,共发放问卷840份,回收问卷820份,问卷回收率为97.62%。其中,有效问卷791份,有效问卷率为96.46%。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统计调研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对于未填写选择项的问卷对应的选项题数值统计设定为“空”。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均满足问卷调查方法要求及本研究的需要。

2 结果与分析

2.1 受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涉及的学生来源于学校的6个学院,占全校学院总数的50%;覆盖2个校区,校区覆盖率为100%;学生层次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3个层次。受调查学生的教育层次、性别、独生子女与否、健康状况、性格类型以及高中就读学校所在地等信息与全校学生的总体样本吻合,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出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见表1)。

2.2 大学生对校园体育资讯的关注度

2.2.1 大学生掌握体育资讯的目的和愿望

2.2.1.1 掌握体育资讯的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适时掌握体育资讯的目的包括了解信息、观看赛事、交流交友和获得运动技能等,其中选择“了解信息”、“观看赛事”和“交流交友”的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51.45%、27.05%和11.63%(表2),表现出大学生掌握体育资讯目的的多元倾向性。当前,高校应加强体育资讯系统建设,关注信息采集和适时发布,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信息资源服务;应创造更多为学生获得体育资讯和观看体育赛事的机会,例如,设立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转播场所和时间段,使大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有条件和机会掌握体育资讯,并获得快乐、放松身心。

2.2.1.2 了解体育资讯的愿望 调查结果显示,了解体育资讯的愿望为“很强烈”、“较强烈”和“有愿望”的学生人数共计占到总人数的82.55%,选择“很淡”或者“无所谓”的学生人数共计占到总人数的17.20%(表3),这说明受调查学生了解体育资讯的愿望具有普遍性。体育是人的权益,体育对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调适作用;大学体育是人的一生中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大学生是我国大众体育加速发展的传播者。因此,尊重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愿望,发挥其自身参与和传播体育理念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操作中,要采取鼓励和引导措施,打造校园体育品牌活动,营造大学校园体育资讯的良好氛围,激发对体育资讯少关注或不关注的大学生的意识,使更多的大学生对体育资讯保持浓厚的兴趣,形成参与校园体育运动的强烈意识。

2.2.2 大学生所关注体育资讯的特征

2.2.2.1 关注的体育资讯层级 调查结果显示,关注国际赛事、国内赛事、校内赛事的学生比例分别为68.52%、16.69%和7.59%(表4),其中,关注国内外体育赛事的受调查者合计达85.21%,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资讯具有选择性和层级需求,对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水准和影响有自己的判断和定位。大学生关注的体育资讯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国际体育”、“国内赛事”和“校内赛事”,提示学校应该加强校园体育资讯与国际接轨、与校外接轨,加强校园网络系统的便捷性、无线覆盖等支持服务;要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世界杯足球赛、奥运会、洲际运动会、单项锦标赛等重大的国际赛事提供资讯资源、收看通道和场地等服务;同时,要关注大学生对国内和校内体育赛事资讯的需求,尤其要注意在季节性运动会、单项体育联赛等校内体育活动过程中培育大学生对校内体育资讯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2.2.2.2 关注的体育资讯类别 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资讯中大学生最关注的是体育新闻,选择人数占到总人数的56.38%;占第2位和第3位的分别为“体育明星”和“体育故事”,选择人数分别占到总人数的25.16%和10.24%;也有少数学生关注体育广告和体育彩票等资讯(见表5)。体育新闻类资讯包括大学生感兴趣的国内外和校内外体育赛事相关内容,体育明星趣闻是大学生对偶像崇拜和关注的体现,国际、国内重大体育项目和赛事的纪实故事为大学生建立具有个性化的“信息库”提供了机会,为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参与体育相关的交流提供了知识源,因此,要针对大学生关注体育资讯的类别特征,做好分类引导和提供支持服务,满足不同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倾向与需求。

2.2.2.3 关注国内外体育赛事的取向 调查结果显示,年轻大学生所关注的体育赛事、运动和锻炼项目具有一定的共性,受调查学生中选择篮球和足球作为所关注的国内外体育赛事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9.32%和19.34%;随着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大众化和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大学生对网球、排球、水上运动、极限运动和赛车等项目赛事也有所关注(表6)。同样,就校内体育赛事来讲,大学生最为关注的也是篮球和足球,选择人数占到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0.46%和12.90%;同时,对于学校的田径运动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橄榄球以及排球、乒乓球和体育协会俱乐部活动也有一定的关注度(表7)。分析认为,影响大学生关注体育赛事的因素包括个人兴趣爱好的取向、外部氛围的影响、支撑条件水平、品牌活动宣传等诸多方面,因此,根据学生的生源结构,结合学校体育特色和硬件、软件设施,针对大学生的体育赛事资讯取向做好支持和服务具有实际意义。

2.3 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应答和参与行为

2.3.1 获取体育资讯的渠道和途径

2.3.1.1 获取体育资讯的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从外界获取体育资讯的渠道以电脑网络、手机为主,选择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49.68%和35.53%;通过师生、学生间、朋友间的交流也可以获得需要的体育资讯;此外,校园广播和报纸、墙报或张贴画等纸媒也是获取体育资讯途径的有益补充(表8)。网络时代为各类资讯的传递提供了更为快捷和便利的途径,随着电脑、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和大学校园、社区无线网络覆盖率越来越高,网络信息平台在大学生获取体育资讯中扮演的角色也将越来越重要,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大学校园有线和无限网络建设,发挥其营造校园体育氛围、服务学生获取体育资讯的重要作用。

2.3.1.2 交流体育资讯的途径 大学校园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大学生是一个乐于共享与交流的群体。调查结果显示,在体育资讯交流方面,见面交流分享体育资讯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64.09%;短信和邮件也是重要的补充途径,选择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16.44%和7.21%;通过电话以及其他方式交流体育资讯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近10%(表9)。分析认为,在课堂学习之余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交流和分享体育资讯,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推动了校园体育氛围的建设,包括激发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活动的关注和参与;围绕重大体育赛事、体育新闻等在大学教学楼、餐厅、宿舍楼等地方的告示牌上张贴设计新颖的体育资讯海报等,都会有利于打造校园体育资讯的有“形”氛围,也直接实现了体育资讯在学生群体中的零距离共享。

2.3.2 对校园体育资讯的应答态度和时间

2.3.2.1 对学校网页中体育资讯的应答意识 校园网络是学校各项活动发布信息以及学生查询信息的重要平台。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学生中对学校网页上体育新闻的应答意识表现为“高度关注”和“一般性关注”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55%和33.12%;选择“较少关注”、“偶尔关注”和“不关注”的学生比例共计达到60.18%(表10)。分析认为,这一结果和校园网络覆盖使得学生可以使用手机适时上网获得体育资讯有一定关系,因此,学校网页中体育资讯的发布要有鲜明特色并富有时效性,应该着力打造特色版块和提升吸引力;同时,也应该通过加强网络资源升级和优质服务,间接地为学生体育资讯应答提供“无限”空间。

2.3.2.2 对学校体育赛事的应答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对学校的体育赛事的态度为“选择观看”、“选择参与”和“关注新闻”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9.58%、18.96%和18.21%,这表明共计有多达66.75%的大学生对学校体育赛事持积极态度;同时,较少关注和不关注学校体育赛事的学生的比例分别为23.26%和7.97%(表11),对此,可以考虑通过拓展校园体育资讯发布的覆盖面、强化校园体育资讯的影响力,以及提高学生之间体育资讯的共享度等举措,促进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校园体育的实践中。

2.3.2.3 应答体育资讯每天投入的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1/4的大学生没有应答体育资讯的时间投入;每天投入1~30min的学生占到大多数,所占比例达到62.58%;近10%的学生每天用于应答体育资讯的时间为31~60min,极少数学生投入时间为61~90min或者更长(表12)。学生以学业为主,体育资讯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补充,每天利用课余零散时间投入约30min应答各类体育资讯是合理的,不提倡占用白天学习时间段沉迷于体育等资讯,由此,需要大学生加强自我约束,同时学校应辅以引导和教育教学管理等。

2.3.3 对校园体育资讯的交流和响应行为

2.3.3.1 学生之间体育资讯的交流 大学生获取体育资讯后,对信息的共享与交流有鲜明的行为特征,调查结果显示,表现为“偶尔交流”、“一般交流”、“乐于交流”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7.43%、25.92%和21.62%。总体来看,获取体育资讯后有响应行为而且乐意与其他学生相互交流的学生比例达到74.97%(表13)。体育资讯共享,是大学生体育资讯交流和响应的主要行为,这一行为特征体现了大学生对推动校园体育文化信息共享和文化氛围建设的重要作用,应予以关注和鼓励、引导。

2.3.3.2 学校公告的体育活动参与情况 在大学校园的体育实践中,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较强烈意识;同时,因为教育层次的不同及不同学期的学习、研究任务与负荷不同,以及参与校园体育的自主性原则,通常在获取学校季节运动会、各类专项体育活动联赛的体育资讯后,不同学生的表现不一,一般表现为低年级本科生参与积极性较高,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程度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获知学校体育活动公告后报名参与和不参与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6.42%和71.43%(表14)。分析认为,这可能是本项调查中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所致。因此,鼓励大学生在就读期间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坚持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和参与校园体育建设,在大学体育管理中值得关注;组织符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工作实际和校园体育需求的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同样值得重视。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大学生关注体育资讯的目的和内容具有多样性

1)大学生关注体育资讯的目的具有多样性,其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相关信息、观看比赛、交流交友和获得运动技能,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关注体育资讯的目的只是了解相关信息;82.55%的受调查大学生有了解体育资讯的愿望,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就大学生关注体育资讯的内容来讲,国内外赛事是大学生关注的资讯重点,选择这项的学生比例高达85.21%;体育新闻和明星轶事是关注度最高的资讯类别,选择这2项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6.38%和25.16%;就国内外、校园体育赛事中学生关注的种类来讲,排在前2位的均为篮球和足球,这说明篮球和足球是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资讯中备受关注的体育项目。

3.1.2 大学生应答体育资讯的参与行为呈现多元化

1)大学生获取体育资讯的渠道主要有电脑网络、手机、广播、纸媒、相互交流等,其中,通过电脑网络和手机获取体育资讯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9.68%和35.53%,在大学生获取体育资讯的渠道中分别排在第1位和第2位,是大学生获取体育资讯的主要渠道。

2)大学生相互之间交流体育资讯的途径主要有短信、邮件、当面告知、电话等,其中,分别有64.09%和16.44%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当面交流和短信的方式传播体育资讯,说明这2种方式是大学生交流共享体育资讯的主要途径。

3)84.20%的大学生对学校网页上的体育资讯有过关注行为,但是,仅有4.55%的大学生表示高度关注;超过2/3的大学生对体育赛事表现出积极的应答态度,但是,近90%的大学生每天获取体育资讯投入的时间不足30min。

4)在获得体育资讯后,大部分大学生有与他人交流、共享资讯的意愿和行为;但是,超过2/3的大学生选择不参与所获知的活动,并没有将积极的应答态度转化为有效的参与行为。

3.2 建议 大学校园体育资讯是全社会体育资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活跃、最具活力的构成板块。基于大学生对校园体育资讯的关注度和参与行为特征,深入开展如下3个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2.1 加速体育资讯平台建设 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关注在目的和愿望、资讯重点和类别、参与态度和行为等诸多方面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特征,高校结合学校的实际和特色,在与体育资讯相关的领域加速网络平台、网络联盟建设以及硬件和软件改造,实现支持服务水平提升,提供包括常规和新兴体育项目在内的相关资讯、指导培训和支持服务,对推动校园体育资讯服务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3.2.2 提升体育资讯的应答行为 大学生以其富有活力和关注新事物的强烈意识,成为体育资讯受众中分布最广泛、关注和参与特征最具鲜明个性的群体。大学生对体育资讯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行为值得肯定,通过体育教育教学、群体活动等实践,帮助大学生提高采集、加工和处理体育资讯的能力,帮助他们提升应答体育资讯的行为能力,发挥体育资讯交流共享的效果,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提供正能量。

3.2.3 发挥体育资讯的育人功能 体育资讯伴随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工作,并且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动大学生树立个人自尊、大学声誉、国家荣誉和民族尊严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刻苦积极、团队精神、承受意识等优秀品格。发挥体育资讯的育人功能是大学体育教育理论体系和育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挥体育资讯助推大学生健康身心调适等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向东.面对奥运让电视体育资讯节目更娱乐[J].东南传播,2007(8):6.

[2] Can H., Lu M., Gan L. Y.. The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ports stadiums[J].Physics Procedia,2011(22):604-609.

[3] Ozer M., An application of fuzzy information granulation in the emerging area of online sport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1(38): 4514-4521.

[4] Jones D. F., Brooks D. D., Mak J. Y.. Examining sport management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J].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08,11(1):77-91.

[5] 王辉.过度使用网络和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网络身心健康的影响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D].苏州:苏州大学,2009.

[6] 王慧琳,闫伟.北京大学生接触电视奥运资讯的动机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4):38-39.

[7] 杨娜.网络体育资讯传播对天津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研究[J].体育时空,2013(15):48-49

[8] 陈璟.试论高校中的体育新闻[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6):180-181.

[9] 周平.校园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功能思考[J].前沿,2012(2):27-28.

[10] 白莉,曹士云,虞恩丽.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体育锻炼调适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32-134.

[11] 邱远.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513-514.

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提高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能力和水平是发展农村体育教育需求,其途径在于利用高校的人力、物力资源优势,将高校体育课程及网络信息资源向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进行远程培训。通过农村教师职后培训,可以大范围、高效率改善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提高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整体素质。

关键词:高校资源;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远程培训

一、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学现状

针对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教学教学条件、教师年龄职称结构、师生比例比例以及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等问题走访调查了黑龙江省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调查结果与预期差距很大。

1.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学条件差

农村少数民族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严重不足,体育课堂教学可使用的教学资源十分缺乏,教学班的学生数普遍比较多,较大的学生群体和个体差异使得体育教师无法完全按照体育《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教师示范讲解与学生听讲练习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仍然是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学的主要方式。

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手中教材短缺,学校很少配备关于课程改革相关书籍,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学习不够。虽然体育课的教学方法比以前有所改观,但是仍有很多教师创新流于形式,反而抛弃了原有体育教学的一些优良传统。在谈到体育《课程标准》时,只能简单地说一些口号式的内容,不知道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教学中的“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屡见不鲜。

2.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的年龄职称偏低

近年来,在实施新课改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广大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大都能够积极热情地参与新课程的改革,但受到农村各种实际条件的限制,它又往往成为农村学校教育中最薄弱的一环。教师学历结构大多为专科、中师,其中中师较多,职称普遍较低,总体来看,师资力量不强。另外,少数民族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这为实施义务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带来一定困难。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完善,中小学体育课时的不断增加,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队伍也会越来越壮大,因此,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3.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的师生比例和男女教师性别比例不合理

农村少数民族学校还存在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调的问题,尤其是小学体育教师,基本达不到编制人数,一般是由其他科任教师代替,甚至有的学校出现无人上体育课的局面,这也是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育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

目前,农村中小学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的性别比例除部分学校相对比较合理外,大多数学棱女性教师严重短缺,不仅影响到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为推行男女生分班教学增加了难度。

4.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专业基础差、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不少少数民族教师是半路出家教体育的,没有系统学过专业,即使是专业的体育教师,长期停留于已有的知识、技能,也将缺乏继续研究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少数民族知识掌握得较少,对少数民族体育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学大多数情况下是“放羊式”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通过黑龙江省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当前的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不少教师存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如果不解决目前农村体育教师的思想问题,其结果必然导致体育课堂教学的失控,使体育课变得可有可无,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都不能完成,更谈不上进步和发展,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

5.农村教育信息网络开展不普及

由于黑龙江省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育信息化途径也会有所不同。如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可以实现因特网的互连,而落后或少数民族较分散地区也只有局域网,甚至还有些地区教育或体育教育资金匮乏,电脑等网络常用品都难以购买,不要说网络了。就当前这种不平衡现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面对严峻挑战,阻碍了农村少数民族中小学信息网络化教育的发挥,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将受到影响。实现先进信息网络化技术,可利用网络平台加快少数民族学校整合,特别是让条件好的学校以网络平台实现互连网资料的共享,条件差的学校可以将体育教学资料做成软件光盘,分发给教师让他们指导进行体育学习等,从而促进目前农村少数民族中小学信息资源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资源现状分析

1.高校体育课程资源

当前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特别强调与学科前沿同步发展的新观念,追求教学成果与学科科研的有机结合。在体育实践教学中强调运用先进技术与学生接受能力相结合,使学生在了解现代体育新技术特征的前提下,掌握其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高校体育课程对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资源,所以开发高校体育课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学条件相对落后,但却隐藏着丰富的体育的课程资源,因此,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对农村少数民族体育课程建设必将起到重大作用,完成少数民族体育课程改革和实施迫在眉睫。

2.高校教材资源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发展,教材的质量和专业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无不凝结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这些新编教材是非常宝贵的体育课程资源,是值得每一位体育教师和教研工作者认真钻研和借鉴的。另外,新的体育课程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生活化、社会化、竞技化等方面的内容,体育课程教材的图文并茂,呈现时代气息,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许多体育工作者把体育相关体育科研材料与家庭休闲项目相结合,教材选择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必然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高校教师资源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开发者,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因此,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师德优的教师队伍。随着高校体育教育向着科学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以往的师徒制传授与课外训练的教学模式,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与学双方需要。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如何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能力,展现或提高素质,使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获得最直接受益。另外,体育教师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对学生来说是人生的财富,体育教师的视野牵引着学生,他们的情感感染学生,这一切都融合在潜移默化的体育课程资源中。

4.高校资源的远程教育

高校信息化资源包括各种音像资料、广播、电视、网络等。高校图书馆有各种体育期刊、专业书籍等读物,还有

体育音像资料和计算机教学软件等,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体育资源。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远程教育又将步人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领域。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把发展现代网络远程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决策,制订专门的计划,并组织实施。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开展现代网络远程教育。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制定了相应政策,使网络远程教育手段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中得以利用。2011年,我国基本形成了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能够满足人们对学习的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的需求。因此,在体育课程远程培训与开发中,高校体育要更加重视理论研究,尤其要重视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结合农村少数民族学校的实际条件,并认真总结以往在体育课程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一条课程改革之路,将农村少数民族体育远程培训深入每一名教师。

三、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与远程培训的应用

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学的现状是残酷韵、形势是严峻的,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已成为搞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紧迫问题。

1.加强远程培训开发团队建设

高校体育远程教育开发需要有许多教师和科研人员共同完成。所以,对体育课程远程培训开发来说,首先要有一支能够设计体育课程与网络建设开发的教师队伍,他们具备体育课程编写水平和熟悉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还要精通计算机远程培训软件的开发。在研发队伍中一定要有人专门常年地对当前农村体育教学进行调查和研究,而且还要不断参考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使我们的工作符合当前农村少数民族学校体育教育的实践,服务好广大农村学校。

2.开创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是高校体育课程资源远程培训的特色部分,对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进行培训课程的学习起到重要的帮助与支持作用。学习者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自主学习,达到学习活动的时空分离,实现学习目标。目前,大部分网络培训系统都提供了网上图书馆,多数远程教学在这个方面只是做到了学习者自学这一点,并没有为他们提供便利可行的自主学习资源。因此,在远程培训开发中要注意加强自主学习资源的建设,为广大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进行远程培训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有实用价值的自主学习资源,提高课程的质量。

由于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地域分布具有广泛性,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使高校体育远程培训很难按照统一的标准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所以,对于远程培训的学习,学习者就非常需要根据自己的体育教学实际需要得到相关资源库的帮助。而对于广大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来说,在他们需要与自己内容有一定实效性,同时还需要提供中小学相关案例,解决实际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3.学习效果是远程培训的关键

远程培训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网络学习效果,能否开发出高质量的体育课程是远程培训关键。当前社会上开发的中小学网络课程相对较差,因此要提高专业性的中小学少数民族网络课程的质量,关键在于有一批高校专业体育教师开发出大量的高质量的网络课程资源。要求重视少数民族体育教学设计,提高远程培训设计开发的质量,具体来说,就是要注意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少数民族体育远程培训设计要坚持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的基本原则;二是要以体育课程理论、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系统论等作为课程设计开发的理论基础;三是加强农村中小学少数民族体育远程培训课程的整体质量;四是注重少数民族特色内容的选择,注重体育理论联系实践,使教学设计符合当前农村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这样才具有实用价值;五是注重远程培训系统的设计性能齐全的学习平台,如体育课程视频的演示、答疑、测试等学习平台。只有设计制作出高质量的体育课程,才能确保体育网络课程应用的整体效果。

4.设计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远程教育系统

现行全民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中,由于各地的实际条件和教学资源情况千差万别,许多偏远地区的师资严重匮乏,良莠不齐、有的地区甚至没有师资和必要的健身器材,这些都制约着当地居民健康水平及体育教育水平向高层次迈进。新时代的“体育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将把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汇集到一起,使各地少数民族体育教师不仅都能学到名师讲授的课程,还能就有关问题进行很好的交流,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体育教育水平。开发和实施“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远程教育系统”不仅可以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交流中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可以为合作单位和个人提供互动直播课堂、课件点播、即时通信、教学管理、群体交流等多方面优质服务,还可以方便体育教学中大量有效的资源的交换与集中,有力推动了优秀体育教育资源的流动。例如,在大城市中它可以发挥便捷的信息功能,如喜欢晨练的人可以很清晰地了解所住城区的健身场所分布、健身项目分布、健身课堂开设;而在中小城市中喜欢晨练的人可以通过“体育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合理地组织和建立社区健身场所,进行与健康方面相关的交流活动;在农村,喜欢晨练的人又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必要科学的健身常识等。它还可以为组织提供相关可选的裁判与自愿服者资源、气候与交通方面的信息、细致全面的赛事影像播放与必要的赏析评说,等等。

四、结束语

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要提高体育技能与水平,改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高校网络资源对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进行网络培训,改善农村少数民族学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及教育信息化的转变,重视提高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远程培训课程开发的整体质量和应用效益,更大规模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广大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数学课堂提问探索论文范文下一篇: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论文范文